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电子科大张波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01:35:00

电子科大张波发表论文

成都,一座被广大人民群众认为是好吃+好玩的网红城市。在大众印象中这里有滚烫的火锅、卖萌的“滚滚”以及热辣的妹子。但其实除此之外,成都自建国以来,一直都是我国的电子信息工业的重镇。

从“一五”期间开始,国家就在成都布局了红光电子管厂(今东郊记忆所在地,成都版798)、原国营国光电子管厂、国营锦江电机厂等一大批电子产业。1956年9月,在周恩来 总理 的亲自部署下,由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电讯工程系、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电讯系和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的无线电系合并创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无线电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即今天的电子 科技 大学)。

在后续的“三线建设”中,一系列为军工、国防服务的工厂、研究所先后在成都及周边建立。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成都电子产业的第一个“黄金发展期”,如今依然存在的这些国防军工电子产业依然是成都在中国电子信息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砝码。

成都集成电路产业的起起落落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成都地处西南内地落后封闭的缺点开始暴露。

进入90年代以后,成都的这类国防电子单位尤其是元器件工厂大多由于技术落后,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陷入困境。成都在电子产业尤其是电子元器件产业的发展上陷入了一个低潮期。随着2000年国家“18号文件”的发布,国家开始在全国布局“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成都由于在电子行业的积累和电子 科技 大学的人才输送优势成功获批,因此成为了中国集成电路设计的“重镇”之一。

在这个时期,一系列曾经赫赫有名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在成都立足并发展。这其中有已经辉煌不再的南山之桥、富士通半导体设计(成都)等公司,也有还在默默坚持的凹凸电子、和心微电子等公司。

随着成都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成都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与中芯国际合作对“成芯”项目进行建设和营运管理以及Intel将全球最大的封装工厂落户成都,成都在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上都有了产业布局。可以说在这一轮集成电路发展的黄金时期成都其实已经具备了集成电路完整的产业链布局。

当时业界有一个相当美好的比喻:“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布局犹如一只展翅的大鹏,上海是大鸟的头部,北京、深圳是大鹏的两翼,而成都则是大鹏的尾巴”。当时的成都,隐隐有了“IC产业第四城”的格局。

但以2010年10月15日德州仪器正式宣布收购成都成芯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为标志,成都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又一次进入了低潮期。大批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纷纷转型、破产、清算。而与此同时在成都的天府南区软件园的写字楼中,大批的手游公司和 APP 开发公司在移动互联网的春风下蓬勃发展。这既有当时国内集成电路发展整体遇冷的因素,也有成都自身产业环境、人才环境的局限。两相对照,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后续成都继续发展集成电路的决心。

随着集成电路“大基金”的成立以及中美 贸易战 等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内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再次迎来了一个发展高潮。但成都在这轮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要更加犹豫。不但相比于北京、上海等城市政策力度和投入有所不足,甚至一定程度上还不如合肥等城市。尤其是随着对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有较为丰富经验的唐良智 书记 调任重庆以及“成都格芯事件”发生以后,成都的集成电路产业仿佛又陷入了发展停滞状态。

但当我们拨开表面的这些浮云,深入观察成都集成电路产业的内核之后,我们会惊喜的发现成都其实真正的成为了中国集成电路的“重镇”。而促使成都成为“重镇”的动力,来源于功率集成电路(Power IC)与器件这样一个经常被从业者自嘲为“集成电路设计鄙视链底端”的产业。

人才助力功率集成电路遍地开花

据行业内的知情人士告诉半导体行业观察记者,成都现在 大大 小小的电源芯片相关公司上百家。尤其是最近几年无线充电和快充的兴起,又一大波公司进军成都,这更增强了成都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力,同时也在成都掀起了一场人才争夺战。

成都能在这个领域无心插柳,与成都在PowerIC的人才积淀方向有很大的关系。这些人才的积累一方面与德州仪器、MPS和凹凸电子早年在成都布局,培养了大批人才和环境有关;另一方面,电子 科技 大学作为电子科学与技术A+学科高校,其本身在功率集成电路的学术优势与人才培养优势,更是加速推动了成都在这个领域的快速发展。

我们首先看外企方面。在本世纪初,包括德州仪器、凹凸电子和MPS在内的电源芯片领先公司在成都设立了芯片设计中心。虽然在过去多年里几经变迁和起落,但培养了不少电源芯片方面的人才。例如刚取得过亿元融资的南芯半导体在成都设立的分公司中有不少来自德州仪器的人才。而新崛起的成都蕊源半导体和英麦科(厦门)微电子 科技 有限公司成都设计团队中则分别有来自MPS和凹凸电子的老员工。

而电子 科技 大学常年以来对功率集成电路人才的稳定输送是从事PowerIC的设计公司/研发团队在成都蓬勃发展的推进器。电子 科技 大学官方资料介绍,1931年出生陈星弼院士是国际著名微电子学家,被誉为“中国功率器件领路人”。他是我国第一批学习及从事半导体 科技 的人员之一,是原电子部“半导体器件与微电子学”专业第一个博士生导师且获得第一个博士点。

从1981年起,陈院士便开始了对功率半导体器件进行研究,并第一个提出了各种终端技术的物理解释及解析理论。他提出了两类纵向导电的器件新耐压结构,并作了唯一的三维电场分析结果,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功率器件的新里程碑。

在陈院士担任成电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系系 主任 、微电子研究所所长期间,他引导电子科大微电子在功率集成电路的发展方向,并取得了享誉国际的成绩,一举奠定了电子 科技 大学在这方面的学术地位。因对高压功率MOSFET理论与设计的卓越贡献,陈院士于2015年5月获得IEEE ISPSD大会颁发的最高荣誉“国际功率半导体先驱奖”,是亚太地区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2018年5月,因发明的超结器件而入选IEEE ISPSD首届全球名人堂(全球共32位,国内首位)。

电子科大功率集成电路的另一个“大家”——张波教授则通过产学研 结合 ,把成电在这方面的优势继续扩大,并形成了稳定的大规模研究团队和人才培养梯队。

张波教授从1980年代末期起即致力于新型功率半导体技术研究,多次担任国际 会议 功率半导体分会 主席 ,2010年成为国际功率半导体器件与功率集成电路学术 会议 (ISPSD)技术委员会(TPC)成员(全球功率半导体最高级别专业 会议 ,张波教授是近年来首次进入该技术委员会的国内学者),2015年ISPSD大会副 主席 。目前带领电子 科技 大学功率集成技术实验室(PITEL)主攻功率半导体技术研究。

电子 科技 大学功率集成技术实验室(PITEL)是“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电子 科技 大学集成电路研究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11名教授/研究员、9名副教授,2名讲师/助理研究员,198名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 30 名博士研究生,被国际同行誉为“全球功率半导体技术领域最大的学术研究团队”和“功率半导体领域研究最为全面的学术团队”。

近年来,实验室共发表SCI收录论文 30 0余篇。在电子器件领域顶级刊物《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和《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上共发表论文60余篇。继2012年在EDL上发表7篇论文,论文数位列全球前列以后,2015年在TED上发表8篇文章,论文数再次列全球前三(在固态功率与高压器件领域居全球第一)。在功率半导体技术领域也申请中国发明专利800余项,目前已获中、美发明专利授权400余项,在IGBT等多个领域授权数居国内第一。实验室每年毕业近5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业界提供了稳定的人才输出。

由于电子 科技 大学在功率半导体与功率集成电路领域的领先优势已形成“聚集效应”,除电子 科技 大学功率集成技术实验室(PITEL)外,在电子 科技 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还有很多团队和老师在从事如数字电源控制器芯片、新型功率器件等相关研究,从而更进一步扩大人才输送规模。在老中青三代人的持续努力下,电子科大夯实了在功率集成电路的地位,并给成都乃至国内的相关领域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这也是众多电源芯片公司扎堆成都的人才保障。

“幸福”的烦恼

近年来集成电路的火爆,各大地方加大了集成电路相关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相对而言成都的产业政策和引资力度并不算出众。而成都是凭借自身的实力和人才积累,吸引了如易冲无线、上海南芯、圣邦微、士兰微和英集芯等近几年在相关领域打响了名头的公司在成都设计分公司/研发中心。成都本地由上述几家外企中分化出来 创业 型电源芯片公司和隐形的电源芯片设计团队更是不计其数。

这对成都的产业发展本应是一件好事。但这些拿着大笔资金的企业的到来,却让本地的一些企业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招人难。

据成都某芯片公司HR告诉半导体行业观察记者,过去几年,成都集成电路人才的薪资水平大幅度增长。

她进一步指出,这一方面与集成电路热有关;但她同时强调,这也与某些通过融资“先富起来”公司为了迅速扩张,用高于市场的标准的薪资去挖人有关。在她看来,这从短期来看,对于工程师来说是好事,但对于很多大公司来说,这将会是重磅打击。因为拥有成熟薪酬体系的后者难免会面临资深工程师流失的问题。

虽然这位HR说到的现象不单是成都的问题而是全国普遍的现象,但相对于具有较为成熟的人才体系、产业基础和薪酬机制的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而言,成都由于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上几起几落,面临人才储备匮乏、从业人员收入水平长期较低等问题。当获得融资的新兴企业到成都设点以后,其较高的工资水平对于羸弱的成都本土企业人才冲击力度更大。而成都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形成较为强大、成熟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因此对于人才、尤其是具有产业经验和管理能力领军人才和具备博士学位/海外经历的高端人才的聚集能力一直偏弱。资本引入造成的薪资水平上涨引起的非常规人才流动必然阻碍成都产业的整体提升,也将使成都好不容易获得的一点本土产业聚集再次受到挑战。如何应对并化解这一挑战值得成都集成电路产业政策制定者和相关企业负责人们高度重视。

电子 科技 大学在电源芯片和功率器件领域领先的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力度,是成都在电源芯片领域崛起的保证。但近年来随着兄弟高校,尤其西电和东南大学在这个领域研究也有了较大发展,成电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高地位置将受到较大挑战。而以西安和南京对于集成电路更加成熟和完备支持体系,一旦学术高地和人才培养优势地位易手,这两座城市很有可能对成都的电源芯片产业形成强烈竞争。这样还需要地方 政府 、企业、高校三方以更大的决心和诚意进一步推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真正确保成都来之不易的优势。

成都,这座新中国规划的电子产业基地已经走过了60余年的风风雨雨,为支撑我国的电子产业尤其是国防军工电子产业做出过巨大的贡献。近 30 年来成都在集成电路发展上一路坎坷不断。今天的成都要更上一层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后让我们祝福成都,也祝福中国筚路蓝缕的集成电路产业。

致谢:本文在成为的过程中,得到了成都电子 科技 大学黄乐天教授多方面的鼎力支持和审校,特此鸣谢!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1995期内容,欢迎 关注 。

2018半导体行业资料合集 长期有效!

半导体行业观察

『 半导体第一垂直媒体 』

识别二维码 ,回复下方关键词,阅读更多

华为|三星|台积电|博通|EDA|AI|美国|IGBT

回复 投稿 ,看《如何成为“半导体行业观察”的一员 》

回复 搜索 ,还能轻松找到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

1985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专业,进入(第一)附属医院工作至今,1992年任主治医师,1997年任副主任医师、讲师,2001年任副教授,2005年任主任医师。1998-2000年参加本院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进修班学习,2003-2006年参加安徽省教育厅高校教师硕士进修班学习。2005年被安徽省卫生厅确定为中医临床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第二层次)。 1. 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2002kj195)项目:温阳通脉颗粒合阿司匹林干预短暂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张波为第一承担人,主持研究)。2. 安徽省卫生厅科研基金(2002B095)立项项目:柔肝化瘀法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张波为第二承担人,协助组织实施)。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基金项目(编号:1203):重点专病肝豆状核变性(张波为第二学术继承人培养对象)。4. 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基金项目:重点专科中医脑病专科(张波为第二学术继承人培养对象)。发表论文专著:1.张波等. 颈夹脊穴水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3例。中国药业, 2000,9(8):392.张波等.重症肌无力病情恶化的诱发因素。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14(5):3563.张波等.蕲蛇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及TCD观察,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5):4214.医学继续教育系列丛书。中医临床备要、中医临床精要、中医临床粹要(基本篇、提高篇、进展篇)。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年4月 第一版(张波参编,计6万余字)5.《现代中医神经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年8月 第一版(张波副主编,计14万字)发表论文专著:1.张波等. 颈夹脊穴水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3例。中国药业, 2000,9(8):392.张波等.重症肌无力病情恶化的诱发因素。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14(5):3563.张波等.蕲蛇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及TCD观察,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5):4214.医学继续教育系列丛书。中医临床备要、中医临床精要、中医临床粹要(基本篇、提高篇、进展篇)。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年4月 第一版(张波参编,计6万余字)5.《现代中医神经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年8月 第一版(张波副主编,计14万字)

电子科大发表论文

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发表论文,要求3万字以上。可询问所读二级学院教务科,最直接的是问你的导师。

四川电子科技大学论文申请条件:1、在JCR分区表1区的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2、JCR分区表2区的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3、在国外重要学术期刊、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或已录用论文3篇,其中至少有1篇发表或已录用在SCI收录的期刊上,或至少有2篇发表或已录用在EI收录的期刊上。

电子科大sscc发表论文

师资在全国是一流的啊。导师有牛人的。比如Sam Ge: 葛树志教授,IEEE Fellow,电子科技大学智能系统研究所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终身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互动数字媒体研究院社会机器人实验室主任。美国电子电器工程师学会控制系统协会的副主席,曾多次担任IEEE国际会议大会主席和程序主席,并多次受邀做国际会议大会报告。任诸多控制领域权威期刊的副主编,包括《IEEE自动控制》,《IEEE控制系统技术》,《IEEE神经网络》,《Automatica》等。还任国际期刊《社会机器人》(施普林格出版社)创始人兼总编,及Taylor & Francis/CRC Press 自动化与控制工程系列图书编辑。 葛树志教授主要从事机器人系统、非线性控制、智能控制系统及其工业应用的研究与开发,并做出了大量创新性的成果。已完成学术专著3部;在国际期刊、会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43篇,SCI他引929次,最高SCI单篇他引68次;注册多项技术专利。承担并成功完成过数百万新币的横跨大学、研究所以及工业界的项目,其中包括自主机器人及其智能控制、城区自主智能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社会机器人、海底平台安装控制等。2002年荣获新加坡国防科学与技术部淡马锡青年研究奖,2001年荣获新加坡国立大学杰出青年研究奖,1999年荣获新加坡国家科技奖。 葛教授目前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数名,专业要求(计算机、自动化、电工等)今后的研究方向有以下8大类:Intelligent VisionIntelligent ControlIntelligent Navigation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Autonomous Robot DesignMulti-agent FormationIntelligent MechatronicsWireless Communication==============================================================

很好,电子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简称电子科大),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高校,是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

很强在国家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学校完整、强势信息学科群,学院发展迅猛,在导航制导与控制、空天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近年来,学院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累计到款1.2亿元,撰写专著3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700余篇,授权专利40余项,获得省部科技奖3项,形成了以总装备部为代表的重点部门,以航天和航空工业集团为代表的重点行业,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广泛的科研任务渠道;构建了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73为代表的基础研究,以863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研究,以重大专项、重大工程为代表的工程型号研制的科研任务体系;凝练了测控通信导航及其无线宽带测试、空间微波、空间光通信、声波定向、智能协行助力机器人以及空间信息系统仿真测试等特色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科技成果,成功应用于载人航天、新型无人机和民航安全等工程。同时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国际交流,与国际知名企业、知名大学及国内航天航空重点研究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共建了一批高水平联合实验室。学院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在测控通信与导航控制技术、空天信息科学技术等方向上拥有雄厚的科研、教学师资力量。学院现有教职工8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0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0人,副高24人,博士生导师5人,航空航天重大专项及863等领域国家级专家3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41人具有航天航空专业背景的博士学位,80%的教师在35岁以下。此外,学院还聘请二十余位航空、航天领域杰出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工程院院士3名。学院以国家重大高水平科研项目为牵引,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系统总体设计与工程开发能力,为我国航空航天及相关领域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四年、工学学士培养目标: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是学院集科研、人才资源,依托学校信息学科优势,突出航空航天特色,努力打造的小规模、高水平、开放式、中外合作培养的精英本科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持久核心竞争力的航空航天领域拔尖创新型工程科学人才,为杰出人才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本专业以培养空间信息工程领域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系统工程思维的高层次复合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高水平、开放式、中外合作、本硕博递进培养,行业顶尖专家参与,导师一对一指导,直接对接国内顶尖科技创新平台以及国际一流研究机构开展前沿科技创新,提供国内外持续深造和发展机会,培养工程大师型、学术大师型以及高新技术创业型英才。培养特色:1、本硕博递进培养:前三年学习人文素质课、数理化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夯实基础。第四年进入科研课题组,在专职导师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强化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实现与研究生培养的无缝衔接。2、全程导师指导:学院聘请院士、行业知名专家等学者为学生授课,并全程一对一配备高水平导师传授科研方法,指导开展科学研究,培养科研创新能力。3、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意愿,制定一对一个性化培养方案。4、国际交流深造:与国际一流高校合作,提供优秀学生短期出国(境)学习、国际交换生、联合培养、赴国外一流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等多种机会和资助。5、科研实践培养:“3+1”培养模式,前3年学习相关课程,最后1年依托学院联合实验室、行业顶尖科研院所,以各类科研项目为牵引,让学生参与科研一线实践,培养国家与行业急需的卓越工程师和杰出人才。培养条件:学院现设有导航制导与测控通信研究中心、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研究中心、光通信研究中心、超导研究中心,并与国际知名企业、知名大学及国内航天航空重点研究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共建了临近空间技术实验室、空间通信技术实验室、精确导航与制导工程中心、中日机器人远程控制国际联合实验室、智能机电控制联合实验室、先进半导体制造与工业工程联合实验室、空间运行技术研究中心、变频节能混合电源系统实验室、系统仿真实验室等多个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课程体系:本专业涉及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等学科。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创新方法与实践等部分。公共基础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英语、大学物理、大学体育等,以及哲学、心理学、管理学、军事学、演讲学与其它人文艺术类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路基础、信号与系统、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原理及接口技术、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航空航天概论、自动控制原理、电磁场与波、通信原理、现代测控通信系统、制导与控制原理、现代传感与检测技术、飞行控制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现代导航系统原理等。创新方法与实践课程:科技发明史、哲学与科技创新方法论、科技创新心理学、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论文写作技法、项目开发管理、创新与创业实践等。毕业走向:本专业学生具备较高的科研和人文素养,创新实践能力强。95%左右的学生将选择到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5%左右的学生将选择到航空航天部门或知名企业或民航、金融等相关行业就业。学院官网:专业介绍: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本科该专业按航空航天类大类招生。该专业具有信息、智能、控制与航空航天交叉融合的特点。主要学习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专业核心基础知识。践行“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思路,实行大类招生与学生自选专业的培养模式。在教学中强化能力导向和推行研究型教学及科研一线实践,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创新实践相融合。面向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培养飞行器探测制导与控制及航空航天领域急需的学术精英、行业精英和创业精英。航空航天工程-本科该专业按航空航天类大类招生。该专业具有信息、智能、控制与航空航天交叉融合的特点。主要学习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专业核心基础知识。践行“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思路,实行大类招生与学生自选专业的培养模式。在教学中强化能力导向和推行研究型教学及科研一线实践,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创新实践相融合。面向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培养飞行器探测制导与控制及航空航天领域急需的学术精英、行业精英和创业精英。

额,当然只有电子方面好了

西南交通大学张波论文发表

西南交大每年博士入学均在9月份时间大概为3月份报名,4月份考试发表论文要求:博士生在学期间必须以第一作者身份并署名西南交通大学,公开发表(含接到正式录用通知)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具体要求应达到下列三条之一,方可申请进行论文答辩。1. 至少有1篇被SCI或SSCI收录(第一作者);2. 至少有2篇被EI收录(其中至少有1篇是第一作者,另1篇可为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3. 不少于4篇发表在核心期刊(其中至少有2篇是第一作者,另2篇可为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其中至少有2篇发表在CSCD来源期刊中的核心库期刊或CSSCI的收录期刊(其中至少有1篇是第一作者,另1篇可为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个别学科、专业可结合实际情况,在核心期刊范围内确认相当于CSCD来源期刊中的核心库期刊或CSSCI的收录期刊,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

成都,一座被广大人民群众认为是好吃+好玩的网红城市。在大众印象中这里有滚烫的火锅、卖萌的“滚滚”以及热辣的妹子。但其实除此之外,成都自建国以来,一直都是我国的电子信息工业的重镇。

从“一五”期间开始,国家就在成都布局了红光电子管厂(今东郊记忆所在地,成都版798)、原国营国光电子管厂、国营锦江电机厂等一大批电子产业。1956年9月,在周恩来 总理 的亲自部署下,由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电讯工程系、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电讯系和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的无线电系合并创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无线电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即今天的电子 科技 大学)。

在后续的“三线建设”中,一系列为军工、国防服务的工厂、研究所先后在成都及周边建立。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成都电子产业的第一个“黄金发展期”,如今依然存在的这些国防军工电子产业依然是成都在中国电子信息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砝码。

成都集成电路产业的起起落落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成都地处西南内地落后封闭的缺点开始暴露。

进入90年代以后,成都的这类国防电子单位尤其是元器件工厂大多由于技术落后,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陷入困境。成都在电子产业尤其是电子元器件产业的发展上陷入了一个低潮期。随着2000年国家“18号文件”的发布,国家开始在全国布局“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成都由于在电子行业的积累和电子 科技 大学的人才输送优势成功获批,因此成为了中国集成电路设计的“重镇”之一。

在这个时期,一系列曾经赫赫有名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在成都立足并发展。这其中有已经辉煌不再的南山之桥、富士通半导体设计(成都)等公司,也有还在默默坚持的凹凸电子、和心微电子等公司。

随着成都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成都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与中芯国际合作对“成芯”项目进行建设和营运管理以及Intel将全球最大的封装工厂落户成都,成都在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上都有了产业布局。可以说在这一轮集成电路发展的黄金时期成都其实已经具备了集成电路完整的产业链布局。

当时业界有一个相当美好的比喻:“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布局犹如一只展翅的大鹏,上海是大鸟的头部,北京、深圳是大鹏的两翼,而成都则是大鹏的尾巴”。当时的成都,隐隐有了“IC产业第四城”的格局。

但以2010年10月15日德州仪器正式宣布收购成都成芯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为标志,成都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又一次进入了低潮期。大批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纷纷转型、破产、清算。而与此同时在成都的天府南区软件园的写字楼中,大批的手游公司和 APP 开发公司在移动互联网的春风下蓬勃发展。这既有当时国内集成电路发展整体遇冷的因素,也有成都自身产业环境、人才环境的局限。两相对照,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后续成都继续发展集成电路的决心。

随着集成电路“大基金”的成立以及中美 贸易战 等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内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再次迎来了一个发展高潮。但成都在这轮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要更加犹豫。不但相比于北京、上海等城市政策力度和投入有所不足,甚至一定程度上还不如合肥等城市。尤其是随着对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有较为丰富经验的唐良智 书记 调任重庆以及“成都格芯事件”发生以后,成都的集成电路产业仿佛又陷入了发展停滞状态。

但当我们拨开表面的这些浮云,深入观察成都集成电路产业的内核之后,我们会惊喜的发现成都其实真正的成为了中国集成电路的“重镇”。而促使成都成为“重镇”的动力,来源于功率集成电路(Power IC)与器件这样一个经常被从业者自嘲为“集成电路设计鄙视链底端”的产业。

人才助力功率集成电路遍地开花

据行业内的知情人士告诉半导体行业观察记者,成都现在 大大 小小的电源芯片相关公司上百家。尤其是最近几年无线充电和快充的兴起,又一大波公司进军成都,这更增强了成都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力,同时也在成都掀起了一场人才争夺战。

成都能在这个领域无心插柳,与成都在PowerIC的人才积淀方向有很大的关系。这些人才的积累一方面与德州仪器、MPS和凹凸电子早年在成都布局,培养了大批人才和环境有关;另一方面,电子 科技 大学作为电子科学与技术A+学科高校,其本身在功率集成电路的学术优势与人才培养优势,更是加速推动了成都在这个领域的快速发展。

我们首先看外企方面。在本世纪初,包括德州仪器、凹凸电子和MPS在内的电源芯片领先公司在成都设立了芯片设计中心。虽然在过去多年里几经变迁和起落,但培养了不少电源芯片方面的人才。例如刚取得过亿元融资的南芯半导体在成都设立的分公司中有不少来自德州仪器的人才。而新崛起的成都蕊源半导体和英麦科(厦门)微电子 科技 有限公司成都设计团队中则分别有来自MPS和凹凸电子的老员工。

而电子 科技 大学常年以来对功率集成电路人才的稳定输送是从事PowerIC的设计公司/研发团队在成都蓬勃发展的推进器。电子 科技 大学官方资料介绍,1931年出生陈星弼院士是国际著名微电子学家,被誉为“中国功率器件领路人”。他是我国第一批学习及从事半导体 科技 的人员之一,是原电子部“半导体器件与微电子学”专业第一个博士生导师且获得第一个博士点。

从1981年起,陈院士便开始了对功率半导体器件进行研究,并第一个提出了各种终端技术的物理解释及解析理论。他提出了两类纵向导电的器件新耐压结构,并作了唯一的三维电场分析结果,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功率器件的新里程碑。

在陈院士担任成电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系系 主任 、微电子研究所所长期间,他引导电子科大微电子在功率集成电路的发展方向,并取得了享誉国际的成绩,一举奠定了电子 科技 大学在这方面的学术地位。因对高压功率MOSFET理论与设计的卓越贡献,陈院士于2015年5月获得IEEE ISPSD大会颁发的最高荣誉“国际功率半导体先驱奖”,是亚太地区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2018年5月,因发明的超结器件而入选IEEE ISPSD首届全球名人堂(全球共32位,国内首位)。

电子科大功率集成电路的另一个“大家”——张波教授则通过产学研 结合 ,把成电在这方面的优势继续扩大,并形成了稳定的大规模研究团队和人才培养梯队。

张波教授从1980年代末期起即致力于新型功率半导体技术研究,多次担任国际 会议 功率半导体分会 主席 ,2010年成为国际功率半导体器件与功率集成电路学术 会议 (ISPSD)技术委员会(TPC)成员(全球功率半导体最高级别专业 会议 ,张波教授是近年来首次进入该技术委员会的国内学者),2015年ISPSD大会副 主席 。目前带领电子 科技 大学功率集成技术实验室(PITEL)主攻功率半导体技术研究。

电子 科技 大学功率集成技术实验室(PITEL)是“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电子 科技 大学集成电路研究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11名教授/研究员、9名副教授,2名讲师/助理研究员,198名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 30 名博士研究生,被国际同行誉为“全球功率半导体技术领域最大的学术研究团队”和“功率半导体领域研究最为全面的学术团队”。

近年来,实验室共发表SCI收录论文 30 0余篇。在电子器件领域顶级刊物《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和《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上共发表论文60余篇。继2012年在EDL上发表7篇论文,论文数位列全球前列以后,2015年在TED上发表8篇文章,论文数再次列全球前三(在固态功率与高压器件领域居全球第一)。在功率半导体技术领域也申请中国发明专利800余项,目前已获中、美发明专利授权400余项,在IGBT等多个领域授权数居国内第一。实验室每年毕业近5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业界提供了稳定的人才输出。

由于电子 科技 大学在功率半导体与功率集成电路领域的领先优势已形成“聚集效应”,除电子 科技 大学功率集成技术实验室(PITEL)外,在电子 科技 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还有很多团队和老师在从事如数字电源控制器芯片、新型功率器件等相关研究,从而更进一步扩大人才输送规模。在老中青三代人的持续努力下,电子科大夯实了在功率集成电路的地位,并给成都乃至国内的相关领域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这也是众多电源芯片公司扎堆成都的人才保障。

“幸福”的烦恼

近年来集成电路的火爆,各大地方加大了集成电路相关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相对而言成都的产业政策和引资力度并不算出众。而成都是凭借自身的实力和人才积累,吸引了如易冲无线、上海南芯、圣邦微、士兰微和英集芯等近几年在相关领域打响了名头的公司在成都设计分公司/研发中心。成都本地由上述几家外企中分化出来 创业 型电源芯片公司和隐形的电源芯片设计团队更是不计其数。

这对成都的产业发展本应是一件好事。但这些拿着大笔资金的企业的到来,却让本地的一些企业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招人难。

据成都某芯片公司HR告诉半导体行业观察记者,过去几年,成都集成电路人才的薪资水平大幅度增长。

她进一步指出,这一方面与集成电路热有关;但她同时强调,这也与某些通过融资“先富起来”公司为了迅速扩张,用高于市场的标准的薪资去挖人有关。在她看来,这从短期来看,对于工程师来说是好事,但对于很多大公司来说,这将会是重磅打击。因为拥有成熟薪酬体系的后者难免会面临资深工程师流失的问题。

虽然这位HR说到的现象不单是成都的问题而是全国普遍的现象,但相对于具有较为成熟的人才体系、产业基础和薪酬机制的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而言,成都由于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上几起几落,面临人才储备匮乏、从业人员收入水平长期较低等问题。当获得融资的新兴企业到成都设点以后,其较高的工资水平对于羸弱的成都本土企业人才冲击力度更大。而成都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形成较为强大、成熟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因此对于人才、尤其是具有产业经验和管理能力领军人才和具备博士学位/海外经历的高端人才的聚集能力一直偏弱。资本引入造成的薪资水平上涨引起的非常规人才流动必然阻碍成都产业的整体提升,也将使成都好不容易获得的一点本土产业聚集再次受到挑战。如何应对并化解这一挑战值得成都集成电路产业政策制定者和相关企业负责人们高度重视。

电子 科技 大学在电源芯片和功率器件领域领先的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力度,是成都在电源芯片领域崛起的保证。但近年来随着兄弟高校,尤其西电和东南大学在这个领域研究也有了较大发展,成电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高地位置将受到较大挑战。而以西安和南京对于集成电路更加成熟和完备支持体系,一旦学术高地和人才培养优势地位易手,这两座城市很有可能对成都的电源芯片产业形成强烈竞争。这样还需要地方 政府 、企业、高校三方以更大的决心和诚意进一步推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真正确保成都来之不易的优势。

成都,这座新中国规划的电子产业基地已经走过了60余年的风风雨雨,为支撑我国的电子产业尤其是国防军工电子产业做出过巨大的贡献。近 30 年来成都在集成电路发展上一路坎坷不断。今天的成都要更上一层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后让我们祝福成都,也祝福中国筚路蓝缕的集成电路产业。

致谢:本文在成为的过程中,得到了成都电子 科技 大学黄乐天教授多方面的鼎力支持和审校,特此鸣谢!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1995期内容,欢迎 关注 。

2018半导体行业资料合集 长期有效!

半导体行业观察

『 半导体第一垂直媒体 』

识别二维码 ,回复下方关键词,阅读更多

华为|三星|台积电|博通|EDA|AI|美国|IGBT

回复 投稿 ,看《如何成为“半导体行业观察”的一员 》

回复 搜索 ,还能轻松找到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

电子科大会议发表论文

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发表论文,要求3万字以上。可询问所读二级学院教务科,最直接的是问你的导师。

本实验室在2002年到2006年期间,承担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共99项,实到科研经费共计6290.92万。在宽带无线自组织网、高性能宽带信息网高速交换结构和体制、高效实时图像压缩编码、高速无线传输和编码技术、高安全性密码设计与应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代表性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7项、国家友谊奖1项。在重要期刊上共发表论文866篇,其中国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86篇,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780篇,被SCI和EI分别检索127篇和305篇。发表国际会议论文356篇,其中ISTP检索212篇,为国家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本实验室已经成为我国在通信领域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正式出版专著和研究生用教材14本(如《通信网的安全——理论与技术》、《计算机中的纠错码技术》、《个人通信》、《纠错密码理论》、《语音信号处理》等)。 突出的科研成果有:宽带无线IP与移动IP实验系统、实用化ISDN多媒体通信终端、ATM宽带综合接入系统、高效图像压缩编码及高速率图像实时压缩编码技术、短波自适应通信系统、多安全级密码算法、HDTV新的传输体制COFDM等。代表性研究成果一高性能宽带信息网高速交换结构和体制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1.参与863重大专项“中国高速信息示范网”的总体研究,本实验室李红滨教授任总体组副组长,该项目获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2.完成“新标记交换体制研究”、“T比特级路由器交换网络关键技术研究”和“IP over DWDM技术体制跟踪研究”三个863计划项目,验收结果均为Ab。3.获得四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共发表论文94篇,在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12篇,其中SCI论文 12篇,在国外重要刊物上发表11篇(其中IEEE刊物7篇);他引12次,其中被IEEE Trans 期刊论文引用3次,被IEEE communication letters 引用1次,被Optic Express 论文引用2次。主要完成人:刘增基、李红滨、邱智亮、张冰、文爱军、秦浩、姚明旿、杨帆、史琰等。主要的科技创新与贡献:为863重大专项“中国高速信息示范网”的总体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获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提出了基于区域编码的新标记交换体制和用于T比特级路由器的新交换结构,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获2006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代表性研究成果二宽带无线移动自组织网络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1.完成了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无线移动自组织互联网技术及实验系统研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资助项目:“大规模宽带无线自适应ad hoc网络”等6个课题。2.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3.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122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xx篇(SCI:20篇、EI:99篇、ISTP:39篇),其中“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Modified IEEE 802.11 MAC for Multi-Channel Multi-Hop Ad Hoc Network”(AINA2003)一文被国际刊物和国际会议等论文他引24次, “Capacity Evaluation of Multi-Channel Multi-Hop Ad Hoc Networks”(ICPWC’2002)一文被国际刊物和国际会议等论文他引13次,4.制定国家标准6项。主要完成人:李建东、杨家玮、黄振海、陈彦辉、李红艳、盛 敏、李 波、张文柱等主要的科技创新与贡献:主要贡献一:主导了无线局域网标准的制定、推动无线局域网产业化主要贡献二:探索了XX移动自组织网络的构建方法,为XXXX电台互联网的体制和下一代大规模(几百到几千个节点)宽带战术电台互联网的体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代表性研究成果三逼近香农容量限的信道编码及宽带无线COFDM传输技术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1.完成了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它们是:“基于图模型的低密度校验编码理论研究”、“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级联空时码研究”、“迭代软译码中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 宽带COFDM调制中的关键技术”和“基于COFDM的无线多址传输关键技术研究”。完成了 “高速数字调制与编码技术---高速TCM编译码技术”的研究。2.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3. 获授权发明专利 4 项。4.专著1本。5.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65篇,其中SCI:26篇、EI:49篇。主要完成人:葛建华、王新梅、白宝明、张海林、蔡宁、李颖、任光亮、孙献璞、李兵兵、赵力强、郭丽侠。主要的科技创新与贡献:提出了可逼近Shannon容量限的Turbo-TCM和LDPC码的构造方法,提出了一类新的空时级联码和空时分组码设计方法,突破了数字电视地面广播COFDM传输系统的关键技术。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为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系统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获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特色及创新点:发明授权专利2项“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系统关键技术与设备”,获200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代表性研究成果四高效实时图像压缩编码技术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1.完成了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个863项目及国家重点项目“探月卫星图像压缩编解码器”等研究任务。2.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3.获部(省)级奖2项。4.成果应用于探月卫星实时图像压缩系统、XX-6号卫星和HJ卫星等多个型号以及机载图像实时压缩编码系统和神七飞船伴随小卫星图像压缩传输系统。主要完成人:吴成柯、常义林、卢朝阳、李云松,肖嵩,刘凯,杜建超,王柯俨等。主要的科技创新贡献:提出了干涉多光谱图像的高效压缩算法和自适应抗误码的视频图象压缩编码,并已应用于探月卫星实时图像压缩系统、XX-6号卫星和HJ卫星等多个型号及机载侦察图像实时压缩编码系统和神七飞船伴随小卫星图像压缩传输系统。代表性研究成果五密码新体制和WAPI安全协议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在密码新理论和新算法,宽带无线网络WAPI安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性成果,获200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2005年度国家密码管理局密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6篇(其中SCI 33篇,EI 106篇)。主要完成人:王育民,肖国镇,胡予璞,张变玲,黄振海,铁满霞等。主要的科技创新与贡献:提出了高强度密码算法和k-错复杂度的快速算法;发明了IP网络普适性安全接入基础架构——WAPI,以其为安全方案的无线局域网系列国家标准GB 15629.11 /1101 /1102 /1104亦已颁布和实施。该成果被评为2003年度信息产业部十大技术发明之一,并获200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主要特色及创新点:WAPI是普遍适用于有线、无线IP接入网络的网络安全接入基础架构,基于WAPI架构提出的应用于无线局域网的WAPI安全协议,在国内外首次解决了无线局域网国际标准中存在的严重安全问题,以其为安全方案的无线局域网系列国家标准GB 15629.11 /1101/1102/ 1104亦已颁布。GB 15629.11-2003/XG1-2006 (修改单)获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