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浙大物理学院最近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13:14:51

浙大物理学院最近发表论文

北京时间7月9日,相关研究结果在《科学》杂志以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发表。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浙大光电学院博士生许培臻和崔博文,共同通讯作者为浙大光电学院郭欣副教授和童利民教授,合作者包括浙大交叉力学中心卜叶强博士、王宏涛教授,浙大光电学院王攀研究员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沈元壤教授。

用冰来制备光纤

冰是地球及很多地外天体(地外行星、卫星、彗星等)表面最普遍、最丰富和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在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大气环境、地球物理学、天文学等很多领域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古至今,人类对冰的好奇心从未停息,特别是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基于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光学、电学和力学等实验手段,人们对冰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从冰的高压相、二维结构等新形态,到电子束光刻等应用 探索 ,对冰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然而,作为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我们对冰的认识仍然存在很大的未知空间。比如,我们通常认为,冰是一种脆性的易碎物质,所以容易产生雪崩、冰川滑移和海冰碎裂等自然现象。已有的实验数据也支持上述认识,目前实验测到的冰的最大弹性应变为0.3%左右,大于这个值就会碎裂。虽然理论计算曾预测,理想情况下,冰的弹性应变极限有可能大于10%,但是真实冰晶中由于存在结构缺陷,能够达到的应变值远低于理论极限。

另一方面,光纤作为一种将光约束和自由传输的功能结构,是目前光场操控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将标准光纤直径减小到波长甚至亚波长量级,成为微纳光纤,提升或引入光场在空间约束、近场相互作用、表面增强、波导色散及光动量效应等方面的调控能力,在近场耦合、光学传感和量子光学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目前光纤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微纳光纤的光场调控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光纤材料的结构形态及其光场响应特性。常规的玻璃光纤,主要成分为氧化硅(石英沙),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材料之一,在光传输中具有宽带低损耗等优异特性,被“光纤之父”高锟先生称为“古沙传捷音”。

实际上,在地球及很多地外星球表面,比古沙更普遍的物质是冰或液态水,童利民团队提出能否用冰来制备光纤?在长达四年的研究中他们给出了肯定答案。

首次实现冰的弹性弯曲

“这是一个令人好奇的、有趣的问题,大约八年前,我和郭欣就讨论过这个想法,但由于所涉及的实验条件和技术要求很高,一时难以开展。”童利民说,2017年,在讨论二年级博士生许培臻的研究方向时,再次提到了这个想法;当时正在准备本科毕设的崔博文,也加入了这个项目。他们专注的研究态度和出色的实验动手能力,为实现这个想法提供了可能性。另外,当时学校刚成立了冷冻电镜中心,为低温下的结构表征提供了研究条件。

在这项研究中,结构制备是关键的第一步。研究团队自行搭建了生长装置,在大量实验基础上,改进了已有的电场诱导冰晶制备方法,成功生长了直径从800纳米到10微米的高质量冰单晶微纳光纤。在冷冻电镜下,验证了这些沿c轴生长的冰单晶微纳光纤具有很好的直径均匀性和表面光滑度。

“作为光纤,必须能够自由弯曲,才会更有用。”童利民说。为了 探索 冰微纳光纤的力学性能,研究团队发明了一套低温微纳操控和转移技术,实现了液氮环境下微纳结构的灵活、精确操控。在零下150 的冰微纳光纤中,获得了10.9%的弹性应变,接近冰的理论弹性极限(远高于此前报道的最高0.3%的应变实验值),实现了冰微纳光纤的灵活弯曲。

未来应用潜力广泛

冰的分子结构随压强改变而发生相变,一直是研究者们感兴趣的问题。但是,由于产生相变所需的压强通常在数千个大气压以上,需要使用特殊设计的金刚石压砧等设备来获得,实现条件不易。

研究团队发现,通过大应变弯曲冰微纳光纤,有可能为相变所需的高压提供一种简单的解决方案。“拉曼光谱是检测相变最灵敏的方法之一,我们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光谱测量技术方面有很好的基础。”郭欣说。为此,研究团队研制了一套结合低温微纳操控的原位显微拉曼光谱测量系统,通过弹性弯曲冰微纳光纤并原位实时测量最大应变区域的拉曼光谱,发现应变超过3%时,就可以出现冰从Ih相(常压相)转变为II相(高压相之一)的特征拉曼峰。同时,通过弹性弯曲还可以为冰施加超过一万个大气压的负压,这是目前其他实验方法难以做到的。因此,上述弹性弯曲技术为冰的相变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实验方法。

更进一步,材料对光场的响应特性取决于其组成元素、分子结构及其排列方式。研究团队预测,由H2O分子规则排列而成的冰单晶微纳光纤,在光的操控方面具有潜在优势。为了测试其光学特性,团队利用其此前发明的近场耦合输入技术,在可见光波段实现了冰微纳光纤的宽带光传输,传输损耗低达0.2dB/cm,与目前高质量平面波导相当,这种光操控能力为微纳光纤用于低温光学导波与传感提供了新的技术可能。由于理想冰单晶在可见光波段具有极低的吸收和散射特性,进一步优化制备和测试条件,将有可能在冰微纳光纤实现超低损耗光传输。

论文评审专家认为这项研究是“对冰物理认识的重大进步”,“所展现的力学和光学特性无疑是有趣的、独特的,具有潜在的实际应用价值”。

童利民认为,对于冰这样一种自然界中最普遍、但又最神奇的物质,相信该项研究结果将拓展人们对冰的认知边界,激发人们开展冰基光纤在光传输、光传感、冰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发展适用于特殊环境的微纳尺度冰基技术。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B22004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1527901)、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LR21F050002)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等支持。

行星是如何诞生?太阳系又是如何演化?当我们望向深邃的太空总会感叹如斯。

通过研究行星家族中的大兄长,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从它们的动力学变迁,“管中窥豹”,求索太阳系的成长历程。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刘倍贝研究员与法国波尔多大学的雷蒙德教授和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雅格布森教授,共同提出太阳系巨行星轨道演化的新模型。 他们指出在太阳系初期原行星盘受到太阳光致蒸发作用,盘中气体从内向外耗散诱发了巨行星轨道的重塑并引起动力学不稳定 。

这项成果在北京时间4月27日刊登于《自然》,刘倍贝研究员是论文的第一兼通讯作者,浙大物理学院为第一单位。

今与昔,巨行星轨道有何不同?

今天我们所见太阳系的行星轨道,与太阳系“童年”期时有很大不同。太阳系诞生之初,星际空间中的气体分子云坍缩,中心部分形成太阳,残余物质绕恒星旋转形成一个扁平的原行星盘。这个时期也被称为太阳系的“气体盘”时期,行星成长在行星盘内,与盘中气体相互作用,轨道逐渐圆化并向内迁移。学界认为,在气体盘时期,太阳系的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等四大巨行星通过迁移进入轨道共振态,即相邻行星的公转周期为整数比。

早或晚 , 巨行星轨道动力学不稳定何时发生

描述太阳系巨行星演化当前最流行的是Nice 模型,因模型创立者来自于法国尼斯蔚蓝海岸天文台而得名。Nice模型认为:轨道不稳定发生在太阳系诞生数亿年之后,那时,原行星盘气体耗散,巨行星与外部的星子盘(由直径为数公里到上百公里的星子组成)相互作用不断交换轨道能量,最终使得行星摆脱共振束缚并引发动力学不稳定。由于该过程能量交换十分缓慢,轨道不稳定属于太阳系诞生数亿年之后的“晚期不稳定”。

刘倍贝团队提出可以用气体盘的耗散来解释行星轨道的演化,这是先前模型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刘倍贝指出,前人的研究忽略了气体盘耗散过程行星受到气体的作用力反向。“在气体盘演化的晚期,太阳辐射的高能光子直射行星盘,形成的强劲光压首先吹散了靠近太阳的气体,行星盘内部出现了中空的结构。后续光压由内向外逐步驱散盘中剩余气体,行星盘质量伴随着盘内边界向外扩张而减小,这个过程被称为行星盘的光致蒸发。”刘倍贝说,这时太阳就好比一个巨型吹风机,不断“吹”走盘中的气体。

行星在原行星盘气体耗散下的示意图

刘倍贝团队通过理论计算发现,由于内边界处气体的快速耗散,行星在该处受到向外的气体作用力,这与行星在盘的其他位置受到向内的力截然不同。当气体盘内边界由光致蒸发向外扩张时,原本向内迁移的行星改变运动方向,随内边界共同向外移动。“这个过程就像打羽毛球,挥拍击打来球,羽毛球改变原有轨迹,反弹后随着拍面一起向外运动。”巨行星由于质量不同,它们向外迁移的速度也不同,从而打破原轨道共振态并引发了动力学不稳定。

早期轨道的动力学不稳定,导致原初的四大巨行星与另一个冰巨星在气体盘耗散时经历了大幅度轨道变化,冰巨星与木星的近碰后被甩出了太阳系,达到稳定的四大巨行星最终的轨道分布与现今观测吻合。

“我们的研究表明,该过程导致的动力学不稳定紧随着气体盘耗散,在太阳系诞生后约五百万到一千万年间发生。有别于Nice模型,我们的模型中巨行星轨道不稳定发生的时间更早。”刘倍贝说。

月球和地球,来自太阳系其他天体的证据

巨行星轨道演化对包括地球在内的其他行星、卫星和小天体的演化,地球生命的起源、宜居特性等多方面影响深远。用传统的Nice模型与刘倍贝团队提出的“反弹”模型推演太阳系的“童年”,最明显的差异在于动力学不稳定发生的早晚,前者认为是“晚期不稳定”,而后者认为是“早期不稳定”。

“我们能从月球陨石坑的年龄找到新的佐证。”刘倍贝介绍,巨行星动力学不稳定会打破太阳系原有的平静,它们强大的引力扰动迫使周围小天体不断撞向其他行星和卫星,并在星体表面留下陨石坑。“月球陨石坑有着广泛的年龄分布,小行星撞击事件随时间自然衰减,这也与我们团队提出的早期不稳定模型研究更自洽。”

此外,类地行星的轨道也支持刘倍贝团队的“反弹”模型。根据观测,原始地球形成于原行星盘阶段,在太阳系诞生后3000万至1亿年间最终长成。如果不稳定发生在地球完全形成之前,巨行星轨道动荡有概率触发大碰撞事件,诱发原始地球与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相撞,逐渐形成现今的地月系统。“而Nice模型所预期, 不稳定发生在地球形成之后,地球就不能成为今天的地球。 ”刘倍贝说,“早期动力学不稳定更符合来自太阳系其他天体关于小行星撞击时间的记录。新模型也可以更好地解释后续形成的类地行星的的质量和轨道构型,这些均为其有别于传统模型的优点。”

审稿人对这一研究评价:“ 该模型很可能是太阳系演化理论中缺失的成分,文章新颖且意义重大。 ”刘倍贝表示,未来团队会进一步探究巨行星轨道演化对地球形成及其水起源的影响等问题。

该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浙江大学百人计划启动基金的资助。

物理教学期刊投稿最近

中学物理期刊排名物理学报、光学学报、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一、物理学报

《物理学报》创刊于1933年的《中国物理学报》,1953年更名为《物理学报》;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2010年获得中国政府出版奖期刊奖,2013年被评为全国百强科技期刊。

据2016年10月中国知网显示,《物理学报》出版文献量26557篇、总下载量3265714次、主要栏目有研究论文、研究快报等,发文领域包括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和光物理、统计物理、非线性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粒子物理与核物理、物理学交叉学科等。

二、光学学报

《光学学报》是1981年创办的中文学术期刊,月刊,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与中国光学学会主办,是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

学报主要刊登以光学科研为主体(交叉学科须侧重光学领域),有广阔研究前景、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或独创意义的学术论文,有一定独立见解的理论论述,有可靠数据的实验报道,有科学依据的技术应用,阶段性科研成果的实验快报。

三、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为专业性学报,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主办,月刊,每期96页,国内外公开发行。

主要发表粒子物理、核物理、宇宙线物理、加速器及同步辐射等学科在理论、实验与应用方面的研究论文。设有快报专栏,以最快速度发表最新重要科研成果的简要报导。对国家重大项目、重大基金项目与前沿课题取得的突破性创新成果,提供多发稿与快发稿的优惠。

物理教学(上海)中学物理教学参考(西安)另外,你还可以百度一下。

中学物理核心期刊

1.物理教师

《物理教师》是由苏州大学主办,北大核心期刊、综合影响因子0.012。物理教师面向中学物理教学与研究,竭诚为广大物理教师服务,为中学物理教学服务。

2.中学物理

《中学物理》是广大作者、读者教学感想、科研信息交流的平台,办刊30年来,为全国中学物理教学、科研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为促进中学物理教学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读者对象是中学物理教师、物理爱好者。 《中学物理...

3.物理教学

提高中学物理教师素质和物理教学质量。读者对象:中学物理教师、兼顾大学普通物理教师、大专院校物理专业学生及其他物理学爱好者。内容涵盖:物理学科的新发展、我国中学物理教材、教学探讨和研究成果、实验教学经...

孙大文院士最近发表的论文

孙大文,英文名:Da-Wen Sun,广东省潮州市人,国际著名华人食品科学家,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终身教授,是国际著名的生物系统工程和食品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学术权威,国际上该领域最活跃、最具创造力、最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在国际同行中享有极高的知名度。1982年在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获硕士学位,1988年获化学工程博士学位。1989年至1995年,分别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纽卡斯尔大学和谢菲尔德大学任职。1995年起,受聘于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UCD),成为在爱尔兰第一个获得永久教职的华人,并且以最短的时间从讲师晋升为高级讲师、副教授和正教授。当前,孙大文博士是爱尔兰都柏林大学食品和生物系统工程教授,领导着食品冷冻及计算机化食品技术研究团队,是爱尔兰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华人终身教授。他的主要研究包括制冷、冷冻及干燥过程和系统、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过程模拟和优化以及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等。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他在真空冷却熟肉制品、计算机视觉检测比萨饼质量、采用可食用膜技术实现果蔬货价期延长等方面具有世界领先的开创性成就,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报导。他在世界上著名杂志和国际会议上发表了800多篇高水平论文,出版专著14部,其中超过400篇论文被SCI收录(H指数=65) 。他是英国皇家农业工程师学会会士(Fellow)和爱尔兰工程师学会会士(Fellow),同时他还兼任SCI和EI收录、2012年影响因子为4.115、全球全食品行业排名第六的《食品和生物加工技术》(Food and Bioprocess Technology,Springer)国际期刊总主编、《现代食品工程》(Contemporary Food Engineering,CRC Press / Taylor & Francis)系列丛书主编和多家SCI收录的国际期刊编委,华南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江南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等十几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顾问教授或客座教授。以及多次应邀出任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大会主席、重要国际学术大会主旨演讲人和欧盟框架计划、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加拿大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委员会等特邀项目评委等多项重要国际职务。 由于他在世界食品工程领域所作的突出贡献和在该领域的领导地位,先后于2000年和2006年被素有农业工程界的“奥林匹克”之称的国际农业工程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Agricultural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CIGR)授予CIGR杰出奖,2007年被授予印度食品科学家及技术人员协会会士(AFST(I) Fellow Award)荣誉称号,2008年获CIGR成就奖,2010年被授予国际农业工程委员会会士(CIGR Fellow Award)荣誉称号,并于2004年被英国皇家机械工程师学会授予“食品工程师年度人物(Food Engineer of the Year Award)”大奖。2010年12月底,被全球32个国家的152家中文媒体共同评为“2010年全球海外华人社区十大新闻人物”。2013年3月,他获颁由凤凰卫视,中国新闻社等两岸三地富有影响力的十余家华文媒体共同评选的2012-2013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大奖”,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神舟九号飞行乘组等获奖个人和团体同台领奖。2013年5月,他又荣获国际食品保护协会(IAFP)颁发的冷冻食品基金会冷冻研究奖(Frozen Food Foundation Freezing Research Award),成为美国本土以外首位获得该著名奖项的科学家。2015年6月,他又被授予国际工程与食品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ngineering and Food,IAEF)终身成就奖(IAEF LifetimeAchievement Award),这一奖项是为表彰世界上杰出工程师为食品工程贡献一生而设立的。 2010年,他当选为代表爱尔兰国家最高学术荣誉和成就巅峰的的爱尔兰皇家科学院(Royal Irish Academy)院士。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李源潮同志特委托中组部发去贺信表示祝贺,盛赞孙大文“为中华儿女争了光,”“为推动中国食品技术的发展,培养年轻人才,付出了大量心血,做出了重要贡献。”同年,他又当选为国际农业工程委员会即任主席,任期从2011年元月开始,并于2013年起接任主席,他成为国际农业工程委员会成立82年以来的首位华人主席。 2011年,他再获殊荣,被光荣增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成为首次当选该院院士的欧洲华人科学家,同时也成为欧洲历史上首位拥有两院院士的华人。2012年,他又当选为国际食品科学院(IAFoST)院士,为全球共增选的22名院士中唯一来自爱尔兰的学者。根据汤森路透集团出版发行的基本科学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数据库有关全球农业科学家排名,在汇集和分析过去十年Web of Science所收录SCI论文系统的数据统计,全球共有四千多名科学家排名进入农业科学专业领域前1%的“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科学家”(Most Cited Scientists),其中孙大文多年来一直名列前茅,位列第26名(2015.1),按“高被引论文(HIGHLYCITEDPAPERS)”排名,全球排名第一(2015.8) 。他是中国侨联特聘专家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广东院士联谊会常务理事。

孙大文(Da-Wen Sun)来自中国著名侨乡广东省潮州市,国际著名华人食品科学家、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终身教授。2011年,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领军人才”入选者、华工校友孙大文(Da-Wen Sun)被增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这是欧洲华人科学家首次当选该院院士,孙大文也因此成为欧洲历史上首位拥有两院院士的华人。2013年3月,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2013年5月,获国际食品保护协会冷冻研究奖。 2015年6月,获国际工程与食品协会终身成就奖。

中山大学最近发表论文

中山大学2022年出版论文数量变少,这一现象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首先,中山大学可能减少了对外宣传。由于学术研究需要一定的宣传力度,如果宣传不足,可能会对学校的研究产生不利影响。其次,学校教授的人数可能有所减少,这可能影响到学校论文的出版数量,因为教师数量的减少也可能意味着研究经费的减少,或是学生数量减少导致研究项目的减少。第三,学校的研究项目质量不够理想,缺乏启发性和原创性,这也可能导致出版论文数量的减少。而对于中山大学看来,对于高校来说重要的不仅是研究论文的数量,更是学术质量的提高,增加优秀的论文产出。因此针对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鼓励教授和学生进行更多的研究和科学探索,提供更多的研究资金并完善研究机构,以及加强对研究项目的管理等多种途径来解决。这不仅能够提高院校的学术水平,同时也能提升学校的学术声誉,提高学校的学术地位。

中山大学自考论文申请网站是中山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官方网站,考生可以自行登录该网站进行论文申请等操作。 自考论文 论文是自考本科毕业的最后一个关卡,自然不是随便一篇文章就可以糊弄的,尤其是想要拿到学位证的考生,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更为重要。 1、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导师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越接近定稿的阶段,与导师的沟通也该更为频繁。在此过程中,考生要遵从导师意见,及时修改论文。“论文指导教师大多经验丰富。遇到拿不准的问题,考生要及时向导师请教,不要自作聪明,以免耽误答辩。从论文的格式、引用的规范到句式逻辑以至于字体,都可以按导师意见修改。 2、指导考生论文答辩的导师一般都有参与论文答辩的经验。听从导师的意见,与导师多沟通,写出来的论文一般都会符合答辩教师的“口味”。如果不做准备就拿着自己的初稿去参加答辩,且不说论文能否通过,恐怕连导师的问题也答不上来。而在和导师沟通修改论文的过程中,自己对论题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使论文逻辑更清晰,回答答辩教师问题时也能有的放松自如。 3、考生参加论文答辩,不是要照本宣科地把自己的论文读一遍,而是根据自己的论文进行简练的阐述,这就需要考生在答辩时将自己的论文凝练为一篇论文简介。有些专业还要求考生将论文简介做成ppt形式。无论形式如何,考生对论文的阐述都要做到简练、准确、规范。 自考/成人高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选择主考院校及专业、不清楚自考/成考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浙江大学医学院发表论文

研究生发表期刊可以带别人的名字截至2008年10月,我国共有期刊9800余种,这众多的期刊在学科、主办单位、主管部门、质量、服务等方面千差万别,尽管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声明从未从行政角度对现行期刊进行过级别划分,但期刊之有级别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而且8000余种期刊没有级别上的区别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实际上期刊从来就有级别,这几乎是政府有关机构、期刊主办机构和作者的共识,只不过期刊级别的认定比较复杂,尚无全国统一的标准和共同的分级目录。最传统的是按期刊的主管部门分级,1991年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发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就据此将期刊分为全国性和地方性期刊。70年代,核心期刊理论开始传入我国,到九十年代,核心期刊已为学界所广为熟知。与此同时,各种与期刊评价有关的大型数据库开始建立,由此得出多种期刊排行榜,很多高校科研机构也研究制定为已所用的核心期刊(或称重点期刊等),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组织了各种期刊等级评比。上述各种对期刊的分级评价,得出的排行榜和各种期刊表或奖励实质上也是给期刊分级。由此可见,期刊分级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如英国的《自然》和美国的《科学》就是全世界公认的一流水准的学术期刊,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科研奖励中规定,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每篇奖励10万元),而期刊分级的研究与实践更是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这是期刊分级的最传统的方法,是使用的主要方法。按照这种分级方法,期刊被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由代表国家科研水平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一般被认为是国家级期刊,省部级、地市级依此类推。

个人资料如下:

黄卫东,1956年出生,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金属学科评审专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增材制造分会副理事长,国家科技部3D打印专家组首席专家,国家智能制造重大工程项目专家组成员,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副主任,3D打印领域世界首本国际杂志《3D Printing and Additive Manufacturing》编委。

1.教育背景:

1977年考入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本科。

1989年获西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2.主要贡献:

发表学术论文450余篇,其中SCI收录190余篇,Ei收录240余篇;

出版国防重点专著《激光立体成形》;

培养增材制造领域15位博士和42位硕士,包括金属高性能增材制造的首位中国博士;

获得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4项,国防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