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近代史人物论文发表ppt

发布时间:2024-07-05 16:57:09

近代史人物论文发表ppt

安徽历史人物:刘铭传刘铭传刘铭传,字省三,1836年(清道光十六年)生于安徽合肥县(今肥西县)酉乡大潜山下的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咸丰初年,江淮一带赤地千里,匪祸丛生,乡里土豪以保卫地方为名滥派费用,威逼凌辱寡居的刘母。18岁的刘铭传怒不可遏,遂刃豪揭竿,并在其家附近安营扎寨,保卫闾里。1861年,李鸿章回合肥为曾国藩募兵。时已为“都司”的刘铭传投奔李鸿章,参加其编练的淮军,从安庆顺江南下。以后,刘铭传因参与镇压太平军。捻军有功,累升至直隶提督。1873年因故辞职回乡居闹,住在刘老圩。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刘铭传奉旨进京,呈《海防十事》,被授予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他密抵台湾后,积极布防、备战,合肥民间传,他曾以数百只夜壶做成莲花灯,放漂海上,假“战船百艘”之势,击退侵略军,导演了一场流传至今的“刘六麻子(刘的绰号)保台湾”的壮举。中法台湾之战,历八个月之久,以中方胜利告终。1885年10月12日(光绪十一年九月初五),清政府宣布台湾正式建省,刘铭传被任命为台湾省的第一任巡抚(省长)。刘铭传在抵台周年时,上专折指出:“台湾为东南七省门户,各国无不垂涎,一有衅端,辄欲攘为根据。今大局虽云粗定,而前车可鉴,后患方殷。一切设防、练兵、抚番、清赋诸大端,均须次第筹办。’他于台湾巡抚任上六年,积极实行“新政”办洋务,做了许多好事。可以归纳为:一、整军备战,创办军工企业刘铭传聘用洋教习,以新式操典训练军队,重在提高战斗力。还在基隆护尾(今淡水)澎湖等地构筑了多座“铁水泥”结构的炮台,配置了新式后膛炮,在港湾内暗埋沉雷、碰雷以待敌。他创办了机器局、军械所、火药局、水雷营。这些,极大地提高了台湾的防御能力。二、“通商惠工”,以商战来求富随着局势的相对安定,台湾迅速办起了近代工业和商业贸易。刘铭传先后倡办了煤务局、煤油局、伐木局、蚕桑局、盐务总局、通商总局、招商局(设在新加坡,专门洽谈侨资“引进”)、抚垦总局,以及樟脑官营等。还重划行政区,加强市政建设。他的‘育战”做法的核心,是“求富”。三、修筑铁路,发展近代交通刘铭传亲自督阵,任命台胞林维源为总办(后由他人接任)修筑的基隆至新竹铁路,全线近100千米,耗银129万余两,为我国自筹资金、享有主权的第一条铁路。当大清邮票还在海关总税务司外国人控制下时,台湾邮政总局已独立发行邮票了。台北一福州、台湾安平一澎湖妈宫港海底电报线以及岛上几条陆线的敷(架)设成功,极大地便利了台湾与大陆和台湾岛内的通讯联系。四、清赋理财,广泛罗织人才刘铭传决意在经济上达到“以台之财,供台之用”,减轻大陆负担。他清理田赋,整顿税收,引进外资,广开财源。他还进山“抚番”,安定民心,并单独为中部山区的少数民族山民办了学校。他不计较湘、淮系,不论台人大陆人,任人唯贤,实事求是,难能可贵。刘铭传在台湾实行的一系列改革,不可避免地遭到清廷内顽固派的反对,也受到台湾岛上一些人的忌恨。1891年(光绪十七年),他被迫辞官还乡。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割让给日本。刘铭传在内忧外患中,积郁沉疴,于1896年1月12日凌晨辞世。《台湾通史》的作者连横称赞曰:“台湾三百年间,吏才不少,而能立长治久策者,厥维两人:曰陈参军永华、曰刘巡抚铭传。”刘铭传在抵抗法国侵略、台湾建省和建省后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台湾近代化建设的先躯,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人物,受到海峡两岸人民长久的怀念。如今,台湾岛上还有许多刘铭传的纪念设施。清初新安画派代表人物渐江、查士标、汪之瑞、孙逸,清代桐城散文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槐、姚鼐,清代小说家、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清代戏剧家、徽剧领袖程长庚,现代著名山水画家黄宾虹,著名学者胡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等;经济方面,主要有清代经济学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 唯一的中国人王茂荫等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创始人李鸿章,中国共产

首先人物出生,人物成长经历(当前历史下的大环境),主要事迹,太平天国运动,历史意义,人物评价。

中国近代民国国务院总长段祺瑞啊 把持中国民年的政坛十几载还有清末北洋大臣 李鸿章啊 安徽合肥人呢 和你是老乡哦 是恭亲王的幕僚 支持洋务运动

近代史人物论文发表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 福州)人。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虎门销烟,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理所当然地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完成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毫无愧色地成为历史巨人了。关天培(1781-1841),字仲因,号滋圃,汉族,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人,晚清爱国名将。行伍出身,但很注意习文,曾说:“吾不能习词赋,封章启事,有用于时,此吾之学文也。”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初六日(1841年2月26日),英军大举进攻虎门诸炮台,而守军才几百人,关天培在孤军无援的绝境下,决心死守阵地,将自己的财物全部分赠将士,鼓励他们英勇杀敌,他与游击麦廷章等昼夜督战。敌军在占横档、永安等炮台后,集中兵力进攻靖远和威远炮台,关天培亲燃大炮自上午十时至下午七时,与敌激战达十小时之久。敌人自炮台背后进攻,关天培身被数十创,犹持刀拚杀,最后英勇牺牲,游击麦廷章及所部战士数十人也都壮烈捐躯。 关天培墓,建在城东乡南窑九村,墓旁流水潺潺,松柏参天。它与关忠节公祠一起,成为淮安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号湘上农人,清朝大臣,著名湘军将领。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左宗棠年少时曾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来竟成了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早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⒈1832年中举,后入两江总督陶澍幕,并与陶结为亲家。⒉1851年起先后入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为平定太平军筹划。⒊1857年,升任兵部郎中。1862年由曾国藩举荐由太常卿升任浙江巡抚。⒊1876年,率六万湖湘子弟从兰州出发,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复。左宗棠以他收复新疆的巨大功绩而名垂青史。魏源(1794~1857) 名远达,字默深。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魏源著述等身,除《圣武记》、《默觚》、《海国图志》等巨著外,主要著述还有:《古微堂诗文集》、《书古微》、《诗古微》、《公羊古微》、《曾子发微》、《子思子发微》、《高子学谱》、《孝经集传》、《孔子年表》、《孟子年表》、《小学古经》、《大学古本发微》、《两汉古文家法考》、《论学文选》、《明代兵食二政录》、《春秋繁露注》、《老子本义》、《墨子注》、《孙子集注》等若干卷。20世纪80年代末其诗文被辑为《魏源集》。咸丰七年三月初一日(1857年3月26日)卒于杭州东园僧舍。终年63岁。葬杭州南屏山方家峪。孙中山(1866.11.12~1925.3.12),原名孙文,字德明,号逸仙。流亡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故后人称其为“中山先生”,其后此称谓便逐渐演化为孙中山。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人。是近代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中国国民党总理,是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被尊称为国父,夫人宋庆龄女士被尊称为国母。他是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孙中山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对共产党和国民党来说应是共识。孙中山先生对中国共产党采取支持政策,其遗孀宋庆龄女士更是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共产党的支持立场,一起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在中国的主流舆论中是享有崇高名望的中国国民党革命人士之一。幼名帝象,学名文,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一个农民家庭,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1月26日,孙中山入住协和医院,此时他已经不能进食,当日下午外科专家兼协和医院代理院长刘瑞恒主刀为其进行剖腹探查术,确诊为癌症晚期。于2月17日发出病危通知书,最终于3月12日魂归天国。现在的协和医院还保留着一份13页的报告,英文,编号为9954,上面的名字是“孙逸仙”,其中有几张器官标本的照片。长久以来外界都一直以为孙中山死于肝癌,孙中山先生并非因肝癌去世,而是原发胆管腺癌转移到肝部。北京协和医院病案室原主任马家润找到1925年1月26日孙先生的病案证明原发病确是胆管腺癌。直至1999年海峡两岸学者交流孙中山事迹时,协和医院医生展示了这份报告,才揭示了孙中山死于胆囊癌的真相。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1854年1月8日(咸丰三年十二月十日)严复出生于福州南台的中医世家。1866年(同治五年)严复父亲病逝,学馆中辍,严复放弃走科举“正途”。1867年(同治六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改名宗光,字又陵。1871年(同治十年)福州船政学堂毕业,为该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先后在“建威”、“扬武”两舰实习5年。1872年(同治十一年)取得选用道员资格,改名复,字几道。1877年3月(光绪三年二月)赴英国学习海军,与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结为忘年交。1879年6月(光绪五年五月)毕业于格林尼茨皇家海军学院(TheRoyalNavalCollege,Greenwich),回国后,被聘为福州船政学堂后学堂教习。1880年(光绪六年)到天津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1889年(光绪十五年)报捐同知衔,以知府选用,派为北洋水师学堂会办。1890年(光绪十六年)升为北洋水师学堂总办,但因与李鸿章不合,有意退出海军界,另谋发展。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主张变法维新、武装抗击外来侵略。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创办俄文馆,并任总办,俄文馆为中国最早的俄语学校;帮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9月24日捐款100元资助梁启超与汪康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和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宣传变法维新;将《天演论》在《国闻报》报上连续发表。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光绪帝命严复来京觐见,阐述变法主张;改捐同知;撰《上光绪皇帝万言书》。9月《国闻报》因报道戊戌政变的详情,被清政府勒令停办。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严复离开天津,避居上海;参加唐才常发起的“中国议会”,被选为副会长;创办名学会,讲演名学。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应开平矿务局总办张冀邀请赴天津主开平矿务局事,后任该局总办。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赴北京任京师大学堂附设译书局总办。1904年(光绪三十年)辞去京师大学堂附设译书局总办一职,回到上海。1904年冬发生开平矿务局诉讼事件,被邀前往英国伦敦进行交涉。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孙中山由美洲到达英国,特意去拜访严复,二人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回到上海,协助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任复旦公学校长,为该校第二任校长。被安徽巡抚恩铭聘去任安庆任安徽师范学堂监督。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恩铭被刺,严复离开安徽师范学堂。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在北京任学部审定名词馆总纂。1909年5月(宣统元年四月)被派充为宪政编查馆二等咨议官、福建省顾问官1910年1月17日(宣统元年十二月七日)清廷赐予文科进士出身。1910年(宣统二年)海军部授为协都统,后任资政院议员。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任首任校长;11月辞去校长职务。1913年总统府外交法律顾问。发起组织孔教会,并以任为首领。1914年1月26日被举为约法会议议员;后被任为参政院参政。宪法起草委员。1915年5月严复被袁世凯聘为宪法起草员。8月23日筹安会宣布成立,严复列名为筹安会的发起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1916年袁世凯死后,国会要求惩办祸首及筹安会六君子,严复避祸于天津。1917年对张勋复辟表示同情。1919年五四运动认为支持学生运动的蔡元培不识时务。1920年因哮喘病久治无效,回到福州养病。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9岁 回答者: X夕阳天使Y | 三级 | 2009-7-25 12:11 | 检举林则徐林则徐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虽然作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镇压过少数民族起义,但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这是他一生活动和思想的主流。林则徐不愧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关天培他是爱国将领,骁勇善战,是为深具民族气节的一代名将。大公无私,一身正气,是人民爱戴的好将领.左宗棠他是中国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首领。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他镇压了陕甘回民起义却终因胡雪岩满门抄斩而身败名裂,也因李鸿章的镇压而无能为力。但总的来说,他还是为晚清付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那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时代,左宗棠是时代造就的英雄。魏源魏源,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他编撰<<海国图志>>唤起国人,学习外国的长技,兴利除弊,增强国力,抵抗外来侵略,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满怀爱国热情,是清后期著名思想家.在赋税问题上,魏源主张培植和保护税源,指责苛重税敛.魏源主张国家利用赋税手段保护工商业的发展,认为“士无富民则国贫,士无中户则国危".这一思想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孙中山他被尊称为"国父".孙中山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组织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皇朝专制统治,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新篇章,功载千秋,万古流芳。 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具有反对封建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这两大重要意义和贡献。孙中山先生对中国共产党采取支持政策, 他被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大陆历史课本则称他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严复严复翻译了《天演论>>等西洋学术名著,成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并以教育救国为任。辛亥革命后,他一度党附袁世凯,卷入洪宪帝制,为世人诟病。基于对国情民性的独特把握,严复终身反对革命共和,时持犯众之论,既不获解於当时,更致聚讼于后世。虽然如此,其立身行且秉持特立独行的操守,学术政见有其一以贯之的原则,在翻译学上更是为一时之先,其风格思想影响了后期一大批著名翻译家。其众多译著更是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

从曾国藩看为人处世之道 摘要: 曾国藩,晚清时期“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出生于一个平凡的农耕家庭,但却成就了一代大将之才,文通程朱理学,武能制太平天国起义。从他的一生,我们可以学到许多的为人处事的大道理。本篇论文从他的生平简介开始,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详述了三件对我影响最深刻的事。从对这位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一大重要人物的人物剖析开始,渐渐的了解那个时局动荡的时代。并通过他的一生,看到了我们普世价值中对于人生起伏的“坐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随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般释然。 人物简介:曾国藩,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五岁启蒙,次年入家塾“利见斋”。早年多次应试不中,道光十八年(1838年),参加会试,终于中试,此后仕途平坦,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授礼部右侍郎。不久署兵部右侍郎。道光三十年十二月(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道光三十一年(1852年)生母去世,丁忧回籍。此时太平军已攻入湖南,气势正盛。咸丰二年底(1853年1月),曾国藩接到帮办湖南团练旨。经郭嵩焘力劝,离家前往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事宜。一月后,太平军攻占江宁且定都于此,改称天京。曾国藩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仿效已经成军的楚勇,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并整合湖南各地武装,称湘军。咸丰三年(1853年)八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咸丰四年(1854年),发布《讨粤匪檄》,率师出征,不久在靖港水战中被太平军石贞祥部击败,投水自尽,被部下所救。休整后,重整旗鼓,当年攻占岳州、武昌。咸丰六年(1856年)坐困南昌。9月2日,洪杨内讧,史称天京事变,南昌解围。两年后,湘军攻占九江,气势颇盛。十年(1860年),湘军围安庆。同治三年(1864年)7月,湘军破太平天国的天京(南京),朝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8月,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同治七年(1868年),曾国藩改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1870年),朝廷命其处理“天津教案”。曾国藩深知当时中国远非西方列强对手,因此主张对外让步。发布《谕天津士民》的告示,对天津人民多方指责,诫其勿再起事端,随后释放犯法教民和涉案拐犯,引起天津绅民的不满。同治九年(1870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平民张汶祥刺杀于总督府后,朝廷命曾国藩再任两江总督,前往南京审理该案。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在南京两江总督府病逝。朝廷追赠太傅,谥文正。【3】 三件事:一、买书(知识改变命运)道光十三年,曾国藩在参加了七次小试后,终于童试过关,成为父亲的县学同学,并于当年取妻成了家。次年,曾国藩首赴乡试,竟一举中试成为第三十六名举人,并于道光十一年十一月入都,准备第二年的会试。曾家几百年才出了这么个举人,可称是破天荒,曾国藩的祖父和父亲自然大喜过望,期待着他实现多年来曾家入官为仕的愿望。道光十五年的会试,曾国藩不售,由于昔年还要举办恩科,未免于往来奔波,曾国藩遂留住京师的长沙会馆读书一年。然而道光十六年的恩科,曾国藩再次名落孙山。于是,会试报罢,他由运河南下,经清江、扬州,自江宁(今南京)溯江而上,回转湖南。在金陵时,他在书肆见到一部《二十三史》,爱不释手,冲动之下,遂做了一件前所未有的豪阔之事,把借来的钱全用在了购书上,钱不足则以衣裘抵价。两考不中,还借那么一大笔钱买书,曾国藩以一个初入社会的农家子,居然肯,也居然敢借百金购一套《二十三史》,绝对是个异数。但就是他的这股子对于书的热诚,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使得他在将来的风起云涌的人生中,有着坚定不移、宠辱不惊的精神指导。二、靖港之耻(败不馁)咸丰四年四月,太平军大部据于靖港,别部据于宁乡、湘潭。当时有人半夜来向曾国藩说:“靖港寇屯中数百人,不虞(防备)我,可驱而走也。团丁特欲借旗鼓以威贼,已作浮桥济师,机不可失。”【1】于是曾国藩出兵靖港。有王闿运所著《湘军志。曾军篇》记载当时情景:庚午(四月二日),平旦至,水急风利,炮船径逼寇屯,寇炮陆军至者合团丁攻寇。寇出,团丁遂反奔,官军亦退,争浮桥,桥以门扉、床板(搭成),人多桥坏,死者百余人。国藩仗剑督退者,立令旗岸上曰:“过旗者斩。”士皆绕从旗旁过,遂大奔。眼见自己编练的湘勇如此不中用,曾国藩一时激愤,竟欲投水自尽,被悄悄跟随其后的章寿麟发现救起。出师不利的曾国藩痛心疾首,上请罪折归纳失利之因:一、纪纲不密,维系不固,以致溃散;二、轻进求胜,对事出意外的退败没有准备;三、明知水勇训练不足,陆军临阵经验不足,贸然出战,责任在自己心存侥幸。为此,他实行了一贯的精兵原则,毅然裁撤了靖港的溃勇,只保留了在湘潭经受住战火考验的水师五营、陆师三营与驻守平江的湘勇,总计四千余人,比出征时精简了一半以上。胜败乃兵家常事,一个人的一生亦是如此,有了失败才会将成功衬托得更加耀眼。靖港之挫后,曾国藩深刻反思,重整旗鼓,为将来荡平贼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进退之智(胜不骄)在战胜了太平军后,曾国藩没有因此的骄傲,反而感到危机四伏。多年的官场打磨,他知道那些眼红他的功绩的人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攻击他的机会。这样一支30万人的军队,只听令于他一人,只要他想反,定是一呼百应,这就是那些反湘军派的造谣的借口。再者,他深知“功高震主”的人,威胁到皇权的人,绝不会被皇帝轻易放过,因为他皇帝要巩固自己的政权,必定要对那些潜在威胁斩草除根。于是,他没有等皇帝与反湘军派出手,于同治三年(1864年),大破天京的同年8月,上奏裁军。见好就收,不贪名图利,是只有一个人真正的心止如水,内心的格局达到一定的境界才有的行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历史的河流冲刷过中华五千年的朝代更替,但在此期间不因自己的功劳而恃骄的,在急流中勇退的人物,只怕也是屈指可数。而曾国藩能做到此点,“中兴四大名臣”的称号,也是应得的。 启示和反思:曾国藩一生,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建功立业,仕途亨通,十年七迁,官至二品,乃至封侯,“生晋太傅,死谥文正”,史称“千古第一完人”。【2】但是,在这些光鲜的颂词下,并没有提到他成就自己时的艰辛:一兵一卒的创练湘军,在兵败的耻辱后再次艰难站立,荣誉加身后的受宠不惊、韬光养晦……从曾国藩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其之所以受到后世称赞的优秀品德。胜不骄败不馁,以平淡的心情去看待兵家之胜败,只为心中忠君报国的理想而奋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我一直信奉的,曾国藩对于书籍的热忱也正鼓舞着我,从书籍中去探索内心的世界,从心灵开始强大起来。而对于生活里的挫折,更重要的,我们也是应该试着去走出它的阴影,这个过程是痛苦而漫长的,但你一旦走到了阳光下,世界就会突然地明朗起来,以前所痛苦的事情旋即成为浮云。在我们的起起落落中,最能锤炼我们的心态,处乱不惊,宠辱不惊。而曾国藩在成就一番功业后,毅然决定上奏皇帝,裁剪军队规制,也是因为他知道,这样一支所向披靡而又只听命于他一人的军队对于帝王始终是个威胁,见好就收才是长久之计。对比于历史上那些自命不凡,目空一切的开国功臣、封疆大吏来说,这也就是他的聪明之处。一个人的一生并不是生来就是完美的,我们总是一点一滴的学着去剔除自己不好的部分,学会成长,学会承担。就算是名人,也是在必经的磨练中,锻造更强大的自己。人生有起有伏,即使只是在学生时代,也会有心情的落差,比如成绩的起伏,学生会职位的升降,人与人关系的好坏等等。很多事情我们也会身不由己,但是,当我们想到那些伟人时,总会给我们带来曙光。看他们的行事,学他们的经验,就会忽然间的豁然开朗。感谢那些大师们曾存在于我们最艰难日子里的思维里,给我们启迪方向,教会我们人类从不屈服的思想,让我们洞悉中华民族在那个时局动荡,风雨飘摇的年代里,那些贯穿古今的精神价值。在通过中国近现代史中的这一位重要人物了解了这段历史之后,使得我有一个更加平淡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为最初的理想而奋斗,起伏不惊,去留无意,随心中所想,忠于心中之事。 参考文献:【1】刘忆江. 曾国藩评传.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 .【2】李烈钧. 从曾国藩身上可借鉴些什么. 体坛报,20012,(01)【3】维基百科【4】冯毅. 曾国藩军事伦理思想研究. 重庆:西南大学,2010【5】肖高华. 曾国藩文化思想与中国近代化.长沙:中南大学,2004

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反面人物之我见湛江师范学院,524048 高咏兴 中国近代史上涌现了许多反面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慈禧太后、袁世凯等,他们在晚清或民国初年的舞台上扮演种种角色,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关键的人物。如何评价这些反面人物?许多人喜欢把这些人贬得一文不值,因为人们只看到了他们丑恶的一面,认为他们是大奸大恶的小人。这样是不公正的!我们要给这些反面人物一个公正的评价,把他们还原成历史的真面目。下面我以袁世凯为例,谈谈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反面人物。所谓历史上的“反面人物”,实际上是一个很难确定的概念,因为随着历史的变化和发展,许多在过去被看作“反面人物”的历史人物,却变成为“正面人物”;而许多一直被歌颂的“正面人物”却变成为“反面人物”。这是因为历史的发展,人们在认识上发生变化,人们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变化,评价的结果自然也就不同了。这是我们在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反面人的时候必须说明的一点。下面我们先看一下袁世凯在他一生中所做的事情。主要有:一是小站练兵,建立中国近代史上新式军队。二是“出卖”维新派,导致清廷对戊戌维新运动的镇压,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三是残酷镇压义和团;四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洪宪帝制自为”,闹了一场帝制复辟的丑剧;五是接受了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反面人物,我认为应该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是我们评价人物的基本原则,更是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反面人物的基本要求。许多学者由于研究不够深入,对人物的主要事实模凌两可,这样是不恰当的。对于袁世凯,我们要实事求是,不能歪曲事实,要给他一个真正的历史面目。下面我对两个有关对袁世凯所做的有争议的事件来说说。对于袁世凯“出卖”维新派,近年学者们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有许多学者通过从史料的角度论证并非袁世凯出卖了维新派,而是有别的原因导致了清廷对维新派的镇压。到底是不是袁世凯真正的出卖了维新派,我不敢下定论,但是我们必须弄清楚。对于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洪宪帝制自为”,多年来我们只看到了袁世凯帝制自为的过程与结果,而忽略了袁世凯帝制自为的背景和原因。现在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辛亥革命之后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共和的道路,各种复辟势力蠢蠢欲动,绝大多数中国人更习惯于旧的政治秩序。正是这样,辛亥革命之后要求建立“强势政府”的呼声不绝于耳,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觉得中国走共和还过早,于是出现帝制复辟的舆论,便有了袁世凯帝制自为的丑剧。当然,不论出于何种背景和原因,袁世凯帝制自为都是一件不可原谅的错误。但是如果真切地理解这些背景与原因之后,我们就认识到袁世凯袁世凯复辟帝制是中国历史的必然性。由此可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我们要全面认识一切,这样才能对人物作出正确的评价。阶级原则。分析一个人,评价一个人,必须弄清楚其阶级本质。袁世凯所代表的是地主买办阶级,即代表是封建地主阶级,又代表帝国主义。这就决定了袁世凯既要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又要维护帝国主义的利益。他小站练兵是为了增强清政府的军事实力,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后来对义和团和革命军的镇压证明了这一点。对义和团的镇压明显体现了他的阶级本性。后来清政府倒台了,他还是代表这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因为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封建的任务,而给袁世凯为代表的地主买办阶级窃取了。袁世凯之所以能够立足中国政坛,是因为得到了帝国主义的支持,所以他又代表了帝国主义的利益,是个买办阶级。他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对日本采取妥协避让政策、进行善后借款和接受“二十一条”就体现了这一点。我们评价袁世凯等中国近代史上的反面人物,我们应该站在其阶级立场上想想,不能以本阶级的观点对其阶级一概否定。一分为二的原则。我们评价人物不能对其一概肯定或者一概否定,要对其进行一分为二。任何一个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都是社会的人,历史的人,都有其复杂性、多面性。即使是圣贤、伟人,要想指出他们的缺点、错误,也并不太难;而那些巨奸大恶,也不一定桩桩件件干的都是坏事。当然袁世凯做的也不全是坏事,不是坏到底的。他一开始想通过科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可最后失败了。他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并不是想去做坏事。后来他小站练兵,虽然带来的是对义和团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镇压、军阀混战,但这给中国带来了军队现代化,是中国军事上的一大转折。说这些并不是想推翻袁世凯是反面人物的定论,只是想说明反面人物也有好的一方面。时代要求原则,就是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的原则。众所周知,袁世凯的人生重要部分是处于清朝覆灭,民国兴起的时代,当时的主流是民主共和。袁世凯不顾当时的主流思想,毅然推行封建专制思想,还举行“祀孔”“祭天”,最后称帝复辟。从过程和结果来看这都是违背历史潮流的。违背时代的结局就是失败,袁世凯的皇帝梦只做了83天,后来在郁郁中死去。爱国主义原则。中国近代史才有了真正意义的中国外交,而那时的外交都是不平等的,中国作为一个落后的国家,没有外交权。袁世凯在外交中使用的是卖国政策,他不惜出卖国家的主权,换取帝国主义国家的贷款;他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圆他的皇帝梦。我们应该站在爱国主义的立场,对袁世凯的卖国政策进行批判。通过以上五个原则可知,袁世凯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反面人物的代表,他的所作所为基本是否定的,但也有肯定的一方面。作为严肃的历史研究,对中国近代史上的反面人物进行评价,需要坚持以上五个原则,不能带有自己个人的感情色彩,这样我们才能够对这些人物作出科学公平的评价。

近代史论文发表ppt

1、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对,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2、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错,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公元1840-1949年)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鸦片战争前,中国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制国家。但由于清王朝这个封建地主政权腐朽没落、妄自尊大,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由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借机侵略中国,但其实质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销售鸦片.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和资本,逐渐冲击着中国封建经济。 1840年,外国资本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一场场强加给中华民族的灾难。近百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战争。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战;有单独入侵,更有合伙劫掠,强迫中国签订了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资本主义列强扶植封建势力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蚕食和鲸吞中国领土;出兵控制,窃取中国军事要地;划分势力范围;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通过战争勒索巨额赔款;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推行的殖民主义,引起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烈动荡,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人民为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了长时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1840年以来,亡国灭种的危机一直威胁着千年古国。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强”;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1851年,洪秀全领导号召农民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春,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同清朝对峙。1856年,太平军摧毁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沦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56年,英国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条约》,但遭清政府的拒绝.英国借此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英法联军出兵侵略中国,美俄是帮凶.虽然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鸦片无关,但其实质与鸦片战争一样,因此叫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一路烧杀抢劫,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让他的弟弟恭亲王弈欣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接着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了北京西郊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占领了北京。并强迫清政府签定《北京条约》。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以弈欣为首。发展中国军事、民用、教育等,中国资产阶级产生并且有所发展。 1883—1885年,中法战争,签定《中法新约》,标志着中国西南的门户被打开了。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1900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镇压义和团起义,维护在中国的利益,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1919年5月爆发了"五·四"学生爱国运动,6月初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在这个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何叔衡、王烬美、邓恩铭、李达等代表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统治,进行工农武装革命,开始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全国主要矛盾。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四个阶段,终于在1949年推翻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长城抗战(1933年1月-1933年5月) 热河抗战(1933年2月-1933年2月) 淞沪抗战(1932年1月-1932年3月) 绥远抗战(1936年11月-1936年12月) 平津作战(1937年7月) 太原会战(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南口战役(1937年9月) 平型关战役(1937年9月) 忻口战役(1937年10月) 娘子关战役(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太原保卫战(1937年11月)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937年11月) 南京战役(1937年12月) 徐州会战(1938年2月-1938年5月) 台儿庄战役(1938年3月-1938年4月) 武汉会战(1938年8月-1938年10月) 广州战役(1938年10月) 南昌会战(1939年3月-1939年4月) 随枣会战(1939年5月) 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939年10月) 桂南会战(1939年11月-1940年2月) 昆仑关战役(1939年12月-1940年1月) 枣宜会战(1940年5月-1940年6月) 百团大战(1940年8月-1940年12月) 上高会战(1941年3月-1941年4月) 晋南战役(1941年5月-1941年6月) 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1941年10月) 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1942年1月) 滇湎路战役(1942年3月-1942年9月) 常德会战(1943年11月-1944年1月) 豫湘桂会战(1944年4月-1944年12月) 豫中会战(1944年4月) 长沙会战(1944年5月) 衡阳保卫战(1944年6月-1944年8月) 桂柳会战(1944年8月) 缅北滇西战役(1943年10月-1945年3月) 密支那战役(1944年5月-1944年8月) 强渡怒江战役(1944年6月-1944年7月) 湘西会战(1945年4月-1945年6月) 桂柳反攻战役(1945年4月-1945年8月)

中国近代史论文无论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努力,都无法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都没有结合中国国情,因为近代对中国出路的探索都是想把中国发展成为英国式的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而没有考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走不通资本主义路线的,所以注定要失败.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外过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农民仍然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新的社会力量发展了起来;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历史经验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绝大多数人,经过实践的教育,确认了中国共产党关于通过建立人民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的确定性;认识到只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才有光明的前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这种崭新的政党制度的确立,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意愿。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这就为中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历史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武装下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第一节 第三党对中国出路的反思与探索邓演达领导的第三党,正式名称是“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是大革命失败后出现的一个异于国共又介乎国共之间的政派。它对中国出路的探索主要体现在邓演达发表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政治主张》、《中国到哪里去》等一系列文章中。关于第三党的具体政治主张,以下几点应当注意:第一,第三党的政治主张,是在总结、反思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及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形势基础上提出的。这从它对国民党政府性质的分析及对中共革命活动的看法上可以看出。它认为南京国民政府已经成为“旧势力之化身,军阀之工具,民众之仇敌”①,是“买办资产阶级与豪绅地主的联合政权”。这是正确的。同时,它对中共也作了批评,认为:“共产党以为中国现时的经济组织已经主要的是资本主义的组织,因此它要用共产主义革命的方式去解决中国问题;……我们反对用不对症的药方——共产主义革命——去破坏一切现存的经济组织。……共产党只是想利用农民威劫农民,去建立一部分的工人独裁政权,我们却是要……建立平民的政权。”①它不同意共产党主张的根本理由,是通过观察大革命的实践,认定“共产主义革命”不适合中国革命的情况。这些批评有正确的成分,也有错误的成分。第二,第三党对中国革命的许多根本问题都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重大成果。它认为,中国社会“还滞留在封建势力支配阶段,还是前资本主义时代。同时又因为帝国主义势力支配着中国的缘故,使中国社会益呈复杂的状况”②。因此,中国革命“必然的要以农工为核心,而其他一切被军阀官僚地主压迫剥削的成分都会围绕在农工的周围,构成广大的革命群众”,“对外负着对抗帝国主义得到民族解放的任务”,“对内要扫清中古时代的遗骸,造成新社会秩序的任务”。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的平民革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者、封建军阀地主以及依附前两者为生的高利盘剥的、反动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动力是“平民群众”;革命的直接目标是夺取政权,“建立以工农为基础的平民政权”;革命的方式“必然的要以武力抗争的形式展开出来”;中国革命应分两步走,首先建立平民政权,然后实现社会主义。以邓演达为首的第三党关于中国革命根本问题的认识是十分深刻的。邓接受了马列主义暴力革命、阶级斗争学说,但又不照搬俄国革命经验和模式,而是主张独立自主地依照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来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形成了系统的“平民革命”理论。第三,第三党的理论的确深刻、系统和精辟,但在实践中却遭到挫折,有两个原因是不容忽视的:一是关于革命的领导权问题。邓演达把“平民革命”的领导责任托付给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第三党),这是致命的缺陷,也是与新民主主义理论根本差异之所在。二是第三党的探索成果还停留在理论(书面)上,尚未完全付诸实际行动,同时,在理论上也有许多缺陷。邓演达充分认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但反对在农村建立根据地,把希望寄托于具有投机性质的“策反”上。这便决定了“建立平民革命军”的落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土地问题,邓演达也主张实行“耕者有其田”,但却不同意中共用强力手段解决土地的办法。这样,国民革命失败后出现了十分奇特的现象:中共的反思和探索具有极大的盲动性,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但由于坚决搞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革命力量不断壮大。第三党在探索中提出了一套系统的理论,并且很多是正确的;但由于没有注重或没有来得及搞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它进行的“平民革命”遭到挫折。随着邓演达的不幸遇难,第三党受到极大挫折,它的一套正确的理论和主张更难付诸行动。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1.地主阶级抵抗派(改革派)背景和主张: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结果:因清政府腐败、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评价: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的提出使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激励着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探索强国御侮之道。由于实践有限,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2.地主阶级洋务派背景和主张: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内政外交上的众多危机时发生分歧,形成了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结果:由于外国阻挠,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力量分散等导致洋务运动破产。评价:洋务运动由于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为目的,没有从政治制度上学习西方,决定了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但是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第一次把学习西方的思想主张具体实践化。它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和生产技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并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举办新式学堂,开始了中国的近代教育;促进了西方政治学说、民主思想的传播;民用企业的创办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3.农民阶级背景和主张: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为了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和把革命推向深入,颁布《天朝田亩制度》。通过这一方案,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结果: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争环境的紧张和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规定,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而使这一方案没有真正实行过。评价: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都是无法实施的,有空想性。4.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背景和主张:早期维新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这一思想的产生。主张君主立宪来救国,具体为:要求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实践效果:从“公车上书”演化为社会政治运动到百日维新失败,说明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其最大功绩在于起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作用,使更多的知识分子接受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评价:维新变法思想是当时中国社会最进步的思想,因为它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也是爱国的,因为它把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但是其思想主张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这必然导致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推行维新变法主张依靠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失败是必然的。5.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派)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为了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角逐,民族危机更加严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此时民族资本主义又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限制和阻碍。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其基本主张是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结果: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和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但果实最终被袁世凯所篡夺。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6.资产阶级激进派背景:辛亥革命前,维新派和革命派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北洋军阀政府在思想领域推行尊孔复古逆流;一战期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主张方案为“民主"“科学"。具体为: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以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大力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文化,主要内容包括提倡民主和科学。辛亥革命失败虽然失败了,但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于是爆发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启示三中国资产阶级没有科学的革命理论武装,缺乏革命政党和武装力量的支持,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天生的软弱性导致他们不可能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由于缺少一个深入的启蒙过程,人们不了解民主共和的精神,因而也无法建立组织严密、团结战斗、坚强无比的革命政党。他们也不敢深入地发动群众,因而始终缺少广大群众的支持。辛亥革命时期和民国初年移植西方民主共和制度失败的实践表明,资产阶级的共和国方案不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仍需进行新的探索。无产阶级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同时引发了各种新思潮进入中国,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如何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了29年的艰苦探索,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大踏步前进。启示四正是在中国共产党这一新的革命政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这一新的革命理论的武装下,在社会主义这一新的中国发展道路的指引下,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标才得以真正实现。在四川大地震的救援工作中,中国共产党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坚持把抢救人员放在第一位的方针, “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不惜一切代价抢救震灾中的每一位幸存者,切实反映了尊重所有生命、注重心理关怀的人文思想和仁者态度。结语通过学习中国近代仁人志士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我深刻地了解了国情,坚定了信念: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国家富强做出了不朽的牺牲,使我深感肩负的重任。当代社会要求我们有开阔的眼界和博大的胸襟,又要求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迷惘,不惶惑。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便是这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相信年轻的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通过不断完善自己,一定能能够肩负起历史赋予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

近代史人物论文发表文案

请到百度文库。。。

中国近代史事件或重要人物的论文,这个可是有 好的

论文已发表,请上百度搜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 福州)人。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虎门销烟,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理所当然地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完成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毫无愧色地成为历史巨人了。关天培(1781-1841),字仲因,号滋圃,汉族,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人,晚清爱国名将。行伍出身,但很注意习文,曾说:“吾不能习词赋,封章启事,有用于时,此吾之学文也。”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初六日(1841年2月26日),英军大举进攻虎门诸炮台,而守军才几百人,关天培在孤军无援的绝境下,决心死守阵地,将自己的财物全部分赠将士,鼓励他们英勇杀敌,他与游击麦廷章等昼夜督战。敌军在占横档、永安等炮台后,集中兵力进攻靖远和威远炮台,关天培亲燃大炮自上午十时至下午七时,与敌激战达十小时之久。敌人自炮台背后进攻,关天培身被数十创,犹持刀拚杀,最后英勇牺牲,游击麦廷章及所部战士数十人也都壮烈捐躯。 关天培墓,建在城东乡南窑九村,墓旁流水潺潺,松柏参天。它与关忠节公祠一起,成为淮安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号湘上农人,清朝大臣,著名湘军将领。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左宗棠年少时曾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来竟成了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早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⒈1832年中举,后入两江总督陶澍幕,并与陶结为亲家。⒉1851年起先后入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为平定太平军筹划。⒊1857年,升任兵部郎中。1862年由曾国藩举荐由太常卿升任浙江巡抚。⒊1876年,率六万湖湘子弟从兰州出发,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复。左宗棠以他收复新疆的巨大功绩而名垂青史。魏源(1794~1857) 名远达,字默深。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魏源著述等身,除《圣武记》、《默觚》、《海国图志》等巨著外,主要著述还有:《古微堂诗文集》、《书古微》、《诗古微》、《公羊古微》、《曾子发微》、《子思子发微》、《高子学谱》、《孝经集传》、《孔子年表》、《孟子年表》、《小学古经》、《大学古本发微》、《两汉古文家法考》、《论学文选》、《明代兵食二政录》、《春秋繁露注》、《老子本义》、《墨子注》、《孙子集注》等若干卷。20世纪80年代末其诗文被辑为《魏源集》。咸丰七年三月初一日(1857年3月26日)卒于杭州东园僧舍。终年63岁。葬杭州南屏山方家峪。孙中山(1866.11.12~1925.3.12),原名孙文,字德明,号逸仙。流亡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故后人称其为“中山先生”,其后此称谓便逐渐演化为孙中山。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人。是近代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中国国民党总理,是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被尊称为国父,夫人宋庆龄女士被尊称为国母。他是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孙中山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对共产党和国民党来说应是共识。孙中山先生对中国共产党采取支持政策,其遗孀宋庆龄女士更是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共产党的支持立场,一起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在中国的主流舆论中是享有崇高名望的中国国民党革命人士之一。幼名帝象,学名文,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一个农民家庭,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1月26日,孙中山入住协和医院,此时他已经不能进食,当日下午外科专家兼协和医院代理院长刘瑞恒主刀为其进行剖腹探查术,确诊为癌症晚期。于2月17日发出病危通知书,最终于3月12日魂归天国。现在的协和医院还保留着一份13页的报告,英文,编号为9954,上面的名字是“孙逸仙”,其中有几张器官标本的照片。长久以来外界都一直以为孙中山死于肝癌,孙中山先生并非因肝癌去世,而是原发胆管腺癌转移到肝部。北京协和医院病案室原主任马家润找到1925年1月26日孙先生的病案证明原发病确是胆管腺癌。直至1999年海峡两岸学者交流孙中山事迹时,协和医院医生展示了这份报告,才揭示了孙中山死于胆囊癌的真相。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1854年1月8日(咸丰三年十二月十日)严复出生于福州南台的中医世家。1866年(同治五年)严复父亲病逝,学馆中辍,严复放弃走科举“正途”。1867年(同治六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改名宗光,字又陵。1871年(同治十年)福州船政学堂毕业,为该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先后在“建威”、“扬武”两舰实习5年。1872年(同治十一年)取得选用道员资格,改名复,字几道。1877年3月(光绪三年二月)赴英国学习海军,与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结为忘年交。1879年6月(光绪五年五月)毕业于格林尼茨皇家海军学院(TheRoyalNavalCollege,Greenwich),回国后,被聘为福州船政学堂后学堂教习。1880年(光绪六年)到天津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1889年(光绪十五年)报捐同知衔,以知府选用,派为北洋水师学堂会办。1890年(光绪十六年)升为北洋水师学堂总办,但因与李鸿章不合,有意退出海军界,另谋发展。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主张变法维新、武装抗击外来侵略。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创办俄文馆,并任总办,俄文馆为中国最早的俄语学校;帮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9月24日捐款100元资助梁启超与汪康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和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宣传变法维新;将《天演论》在《国闻报》报上连续发表。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光绪帝命严复来京觐见,阐述变法主张;改捐同知;撰《上光绪皇帝万言书》。9月《国闻报》因报道戊戌政变的详情,被清政府勒令停办。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严复离开天津,避居上海;参加唐才常发起的“中国议会”,被选为副会长;创办名学会,讲演名学。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应开平矿务局总办张冀邀请赴天津主开平矿务局事,后任该局总办。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赴北京任京师大学堂附设译书局总办。1904年(光绪三十年)辞去京师大学堂附设译书局总办一职,回到上海。1904年冬发生开平矿务局诉讼事件,被邀前往英国伦敦进行交涉。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孙中山由美洲到达英国,特意去拜访严复,二人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回到上海,协助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任复旦公学校长,为该校第二任校长。被安徽巡抚恩铭聘去任安庆任安徽师范学堂监督。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恩铭被刺,严复离开安徽师范学堂。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在北京任学部审定名词馆总纂。1909年5月(宣统元年四月)被派充为宪政编查馆二等咨议官、福建省顾问官1910年1月17日(宣统元年十二月七日)清廷赐予文科进士出身。1910年(宣统二年)海军部授为协都统,后任资政院议员。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任首任校长;11月辞去校长职务。1913年总统府外交法律顾问。发起组织孔教会,并以任为首领。1914年1月26日被举为约法会议议员;后被任为参政院参政。宪法起草委员。1915年5月严复被袁世凯聘为宪法起草员。8月23日筹安会宣布成立,严复列名为筹安会的发起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1916年袁世凯死后,国会要求惩办祸首及筹安会六君子,严复避祸于天津。1917年对张勋复辟表示同情。1919年五四运动认为支持学生运动的蔡元培不识时务。1920年因哮喘病久治无效,回到福州养病。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9岁 回答者: X夕阳天使Y | 三级 | 2009-7-25 12:11 | 检举林则徐林则徐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虽然作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镇压过少数民族起义,但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这是他一生活动和思想的主流。林则徐不愧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关天培他是爱国将领,骁勇善战,是为深具民族气节的一代名将。大公无私,一身正气,是人民爱戴的好将领.左宗棠他是中国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首领。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他镇压了陕甘回民起义却终因胡雪岩满门抄斩而身败名裂,也因李鸿章的镇压而无能为力。但总的来说,他还是为晚清付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那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时代,左宗棠是时代造就的英雄。魏源魏源,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他编撰<<海国图志>>唤起国人,学习外国的长技,兴利除弊,增强国力,抵抗外来侵略,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满怀爱国热情,是清后期著名思想家.在赋税问题上,魏源主张培植和保护税源,指责苛重税敛.魏源主张国家利用赋税手段保护工商业的发展,认为“士无富民则国贫,士无中户则国危".这一思想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孙中山他被尊称为"国父".孙中山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组织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皇朝专制统治,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新篇章,功载千秋,万古流芳。 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具有反对封建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这两大重要意义和贡献。孙中山先生对中国共产党采取支持政策, 他被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大陆历史课本则称他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严复严复翻译了《天演论>>等西洋学术名著,成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并以教育救国为任。辛亥革命后,他一度党附袁世凯,卷入洪宪帝制,为世人诟病。基于对国情民性的独特把握,严复终身反对革命共和,时持犯众之论,既不获解於当时,更致聚讼于后世。虽然如此,其立身行且秉持特立独行的操守,学术政见有其一以贯之的原则,在翻译学上更是为一时之先,其风格思想影响了后期一大批著名翻译家。其众多译著更是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

近代史人物论文发表时间

我理解怎么做,肯定好

中国近代史论文我之前直接找轻风论文网的老师帮忙指点的,非常专业建议你看下还有些资料,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综述的 近代史研究经过二十世纪的风雨历程,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历史学领域里一门相对独立而成熟的学科。(中国近代史论文)杂志作为专门刊载中国近代史研究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并及时反映学术研究动态的刊物,所刊发的论文代表了近些年近代史研究的主要成果,反映出近代史研究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在世纪之交承上启下的十几年时间里,中国近代史研究与时代同步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丰硕成果,同时也面临着如何更好发展通过对1994-2006年间《近代史研究》刊发文章的数量、作者所属单位情况、发表作品情况等进行统计,对学者关注的研究方向、领域的拓展和深入、分布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近些年来国内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特点和发展趋向主要表现在:研究环境日趋学风更趋实际,更加注重学术研究;研究适时调整,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不断深入;创新研究理论与方法,跨学科研究时尚,实证研究兴盛;研究队伍不断壮大,高校成为主要研究力量;注重学术交流,中外史学互动发展。展望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近代史论文研究的发展方向,要根据本国和世界的未来社会发展趋势,按照学术研究本身的发展逻辑,循序渐进地加强、深化以往研究中的薄弱领域,开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研究领域你参考下,如果不行,自己看下轻风论文吧近代史研究作为具有权威性的杂志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中当发挥规范导向作用,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引领中国近代史研究在二十一世纪沿着健康的轨道取得更大的发展。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 福州)人。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虎门销烟,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理所当然地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完成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毫无愧色地成为历史巨人了。关天培(1781-1841),字仲因,号滋圃,汉族,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人,晚清爱国名将。行伍出身,但很注意习文,曾说:“吾不能习词赋,封章启事,有用于时,此吾之学文也。”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初六日(1841年2月26日),英军大举进攻虎门诸炮台,而守军才几百人,关天培在孤军无援的绝境下,决心死守阵地,将自己的财物全部分赠将士,鼓励他们英勇杀敌,他与游击麦廷章等昼夜督战。敌军在占横档、永安等炮台后,集中兵力进攻靖远和威远炮台,关天培亲燃大炮自上午十时至下午七时,与敌激战达十小时之久。敌人自炮台背后进攻,关天培身被数十创,犹持刀拚杀,最后英勇牺牲,游击麦廷章及所部战士数十人也都壮烈捐躯。 关天培墓,建在城东乡南窑九村,墓旁流水潺潺,松柏参天。它与关忠节公祠一起,成为淮安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号湘上农人,清朝大臣,著名湘军将领。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左宗棠年少时曾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来竟成了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早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⒈1832年中举,后入两江总督陶澍幕,并与陶结为亲家。⒉1851年起先后入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为平定太平军筹划。⒊1857年,升任兵部郎中。1862年由曾国藩举荐由太常卿升任浙江巡抚。⒊1876年,率六万湖湘子弟从兰州出发,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复。左宗棠以他收复新疆的巨大功绩而名垂青史。魏源(1794~1857) 名远达,字默深。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魏源著述等身,除《圣武记》、《默觚》、《海国图志》等巨著外,主要著述还有:《古微堂诗文集》、《书古微》、《诗古微》、《公羊古微》、《曾子发微》、《子思子发微》、《高子学谱》、《孝经集传》、《孔子年表》、《孟子年表》、《小学古经》、《大学古本发微》、《两汉古文家法考》、《论学文选》、《明代兵食二政录》、《春秋繁露注》、《老子本义》、《墨子注》、《孙子集注》等若干卷。20世纪80年代末其诗文被辑为《魏源集》。咸丰七年三月初一日(1857年3月26日)卒于杭州东园僧舍。终年63岁。葬杭州南屏山方家峪。孙中山(1866.11.12~1925.3.12),原名孙文,字德明,号逸仙。流亡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故后人称其为“中山先生”,其后此称谓便逐渐演化为孙中山。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人。是近代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中国国民党总理,是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被尊称为国父,夫人宋庆龄女士被尊称为国母。他是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孙中山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对共产党和国民党来说应是共识。孙中山先生对中国共产党采取支持政策,其遗孀宋庆龄女士更是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共产党的支持立场,一起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在中国的主流舆论中是享有崇高名望的中国国民党革命人士之一。幼名帝象,学名文,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一个农民家庭,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1月26日,孙中山入住协和医院,此时他已经不能进食,当日下午外科专家兼协和医院代理院长刘瑞恒主刀为其进行剖腹探查术,确诊为癌症晚期。于2月17日发出病危通知书,最终于3月12日魂归天国。现在的协和医院还保留着一份13页的报告,英文,编号为9954,上面的名字是“孙逸仙”,其中有几张器官标本的照片。长久以来外界都一直以为孙中山死于肝癌,孙中山先生并非因肝癌去世,而是原发胆管腺癌转移到肝部。北京协和医院病案室原主任马家润找到1925年1月26日孙先生的病案证明原发病确是胆管腺癌。直至1999年海峡两岸学者交流孙中山事迹时,协和医院医生展示了这份报告,才揭示了孙中山死于胆囊癌的真相。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1854年1月8日(咸丰三年十二月十日)严复出生于福州南台的中医世家。1866年(同治五年)严复父亲病逝,学馆中辍,严复放弃走科举“正途”。1867年(同治六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改名宗光,字又陵。1871年(同治十年)福州船政学堂毕业,为该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先后在“建威”、“扬武”两舰实习5年。1872年(同治十一年)取得选用道员资格,改名复,字几道。1877年3月(光绪三年二月)赴英国学习海军,与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结为忘年交。1879年6月(光绪五年五月)毕业于格林尼茨皇家海军学院(TheRoyalNavalCollege,Greenwich),回国后,被聘为福州船政学堂后学堂教习。1880年(光绪六年)到天津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1889年(光绪十五年)报捐同知衔,以知府选用,派为北洋水师学堂会办。1890年(光绪十六年)升为北洋水师学堂总办,但因与李鸿章不合,有意退出海军界,另谋发展。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主张变法维新、武装抗击外来侵略。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创办俄文馆,并任总办,俄文馆为中国最早的俄语学校;帮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9月24日捐款100元资助梁启超与汪康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和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宣传变法维新;将《天演论》在《国闻报》报上连续发表。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光绪帝命严复来京觐见,阐述变法主张;改捐同知;撰《上光绪皇帝万言书》。9月《国闻报》因报道戊戌政变的详情,被清政府勒令停办。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严复离开天津,避居上海;参加唐才常发起的“中国议会”,被选为副会长;创办名学会,讲演名学。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应开平矿务局总办张冀邀请赴天津主开平矿务局事,后任该局总办。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赴北京任京师大学堂附设译书局总办。1904年(光绪三十年)辞去京师大学堂附设译书局总办一职,回到上海。1904年冬发生开平矿务局诉讼事件,被邀前往英国伦敦进行交涉。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孙中山由美洲到达英国,特意去拜访严复,二人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回到上海,协助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任复旦公学校长,为该校第二任校长。被安徽巡抚恩铭聘去任安庆任安徽师范学堂监督。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恩铭被刺,严复离开安徽师范学堂。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在北京任学部审定名词馆总纂。1909年5月(宣统元年四月)被派充为宪政编查馆二等咨议官、福建省顾问官1910年1月17日(宣统元年十二月七日)清廷赐予文科进士出身。1910年(宣统二年)海军部授为协都统,后任资政院议员。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任首任校长;11月辞去校长职务。1913年总统府外交法律顾问。发起组织孔教会,并以任为首领。1914年1月26日被举为约法会议议员;后被任为参政院参政。宪法起草委员。1915年5月严复被袁世凯聘为宪法起草员。8月23日筹安会宣布成立,严复列名为筹安会的发起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1916年袁世凯死后,国会要求惩办祸首及筹安会六君子,严复避祸于天津。1917年对张勋复辟表示同情。1919年五四运动认为支持学生运动的蔡元培不识时务。1920年因哮喘病久治无效,回到福州养病。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9岁 回答者: X夕阳天使Y | 三级 | 2009-7-25 12:11 | 检举林则徐林则徐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虽然作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镇压过少数民族起义,但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这是他一生活动和思想的主流。林则徐不愧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关天培他是爱国将领,骁勇善战,是为深具民族气节的一代名将。大公无私,一身正气,是人民爱戴的好将领.左宗棠他是中国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首领。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他镇压了陕甘回民起义却终因胡雪岩满门抄斩而身败名裂,也因李鸿章的镇压而无能为力。但总的来说,他还是为晚清付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那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时代,左宗棠是时代造就的英雄。魏源魏源,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他编撰<<海国图志>>唤起国人,学习外国的长技,兴利除弊,增强国力,抵抗外来侵略,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满怀爱国热情,是清后期著名思想家.在赋税问题上,魏源主张培植和保护税源,指责苛重税敛.魏源主张国家利用赋税手段保护工商业的发展,认为“士无富民则国贫,士无中户则国危".这一思想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孙中山他被尊称为"国父".孙中山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组织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皇朝专制统治,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新篇章,功载千秋,万古流芳。 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具有反对封建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这两大重要意义和贡献。孙中山先生对中国共产党采取支持政策, 他被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大陆历史课本则称他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严复严复翻译了《天演论>>等西洋学术名著,成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并以教育救国为任。辛亥革命后,他一度党附袁世凯,卷入洪宪帝制,为世人诟病。基于对国情民性的独特把握,严复终身反对革命共和,时持犯众之论,既不获解於当时,更致聚讼于后世。虽然如此,其立身行且秉持特立独行的操守,学术政见有其一以贯之的原则,在翻译学上更是为一时之先,其风格思想影响了后期一大批著名翻译家。其众多译著更是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