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2024-08-29 04:28:48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养成性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中小学德育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基础道德和文明行为的培养与训练,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养成性教育是关系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  小学阶段是形成良好道德行为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对孩子实施某种教育,可以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期,再进行这种教育,效果就明显差多了,有时不只是事半功倍的问题,甚至是终身难以弥补。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十分重要。独生子女在家里得到太多的关爱,基本的生活能力得不到培养,如果学校也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将影响孩子的终身发展。近三年,我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也放在学生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上,其内容偏重于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收到一定的成效,得到家长的欢迎,社会的肯定。如果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去实践,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二.课题拟研究的主要内容  1、善于自我保护的习惯  2、懂礼貌的习惯  3、讲究卫生的习惯  4、喜欢运动的习惯  5、从小爱劳动的习惯  6、勤俭节约的习惯  7、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8、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与预期研究成果。  (一)课题研究要遵循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差异性原则  3、协同性原则  4、发展性原则  5、求实性原则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1、文献法  2、教育行动研究法  3、案例研究法  4、问题研究法  (三)课题的预期研究成果  1、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的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性教育研究课题工作报告  3、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性教育研究课题调查报告  4、教师论文,案例等参与评奖并编专辑  四课题实施的计划与步骤  (一) 准备阶段:2005年10月——2006年10月  对学校德育工作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工作进行总结,准备参加省课题研究。  (二) 起步阶段:2006年11月——2007年1月  撰写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成立科研小组,举行开题仪式,进行相关培训,确立子课题,成立子课题小组,做好子课题计划、方案等  (三) 运行阶段:2007年2月——2008年10月  开展调查研究,形成调查报告,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的实验与研究。  (四)总结阶段:2008年——2008年底  撰与研究报告,形成研究成果,上报总课题组。  五、课题的组织与管理  (一)课题的组织  1、加强领导,分工细致,统筹安排,精心组织。  2、认真学习,转变教育观念。  3、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  4、拓宽研究渠道,吸引家长参加有关活动。  5、人员经费保障。  (二)对研究主体的相关要求。  1、重视课题实施,出专人管理。  2、及时参加课题组各项活动。  3、注重过程管理,建立挡案。  六.主要参考文献  1、徐汉林编著《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海豚出版社2005年9月  2、青华编著《这样培养好习惯》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3、邵夏珍编著《我们教育孩子的方法》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5月  4、纪康保《细节教育》华文出版社2005年5月  5、《卡尔威特的教育》京华出版社2002年4月  6、林正文《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肖光畔《中国教育问题调查-问题教育》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年6月  8、肖光畔《中国教育问题调查--问题孩子》大众文艺出版社  9、王东华出版《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中国妇女出版社2002年1月  10、孙云晓、胡霞《“较量”背后的沉思》海燕出版社2003年11月  11、孙云晓主编《体验成长》]天津出版社2001年1月  12、卫华编著《21世纪我们这样做家长》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年11月

【研究目的】 为了解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帮助他们避免心理障碍,使他们更加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我们展开了这一调查研究。 【研究对象】 本校的一些中学生(男、女学生各20名)。 【研究方法】 运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访问相关人员,在学校随机抽查一些初中学生。 【调查范围】 某市第五中学校园内和大马路上行走的一些中学生。 【调查过程】 第一阶段(2004年1月1日~2月14日)撰写开题报告 选举课题组长和人员分工 制定调查方案 撰写开题报告 提出课题申请 第二阶段(2004年2月14日 ~3月10日)分组进行调查 1、在奚老师指导下,着手编写心理调查量表,分为性格、处世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三个方面的调查测试。 2、分组调查,分为三个调查小组,分别对学习的性格、处世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进行测试。 3、数据分析,将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第三阶段(2004年3月11日 ~3月15日)讨论分析原因 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经过讨论和研究,分析原因。 第四阶段(2004年3月16日~3月20日) 撰写调查报告 在老师指导下,由梅丽执笔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研究报告 二十一世纪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科技正以一日千里之势迅速地发展着。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各种压力的出现,人们在心理方面也随之出现问题。青少年作为未来生力军,同样存在着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正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所以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我们认为,自己拯救自己更好,于是就开始了我们“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现状调查] 心理问题与生理问题相对,它是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而引起人们知、情、意、行等方面出现偏差,主要表现在偏激、孤僻、自卑、忌妒等不良人格的存在。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我校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涉及性格、处世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几个主要方面。 对学生性格的测试 说明:以下问题答案为A、是;C、否;B、都不是。 1、在人多的地方不大好意思; 2、很难和别人交朋友; 3、愿意一个人静坐; 4、与生人难于打交道; 5、不愿出头露面; 6、即使遇到了令人气恼的事情,也不露声色; 7、开会时总坐在后面; 8、在众人面前说话害羞或沉默不语; 9、买东西时总犹豫不决; 10、自己的想法不轻易告诉别人; 11、爱刨根问底; 12、无论别人怎么说,自己的主张不变; 13、午休时愿在教室里静坐一会儿而不愿到操场上走走; 14、不好发议论; 15、认为自己天生的命运不好; 16、考试前总为是否会失败而担忧; 17、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18、不好意思向老师提问; 19、情绪稳定沉着; 20、学习时不易受外界的引诱。 评分标准:选A、0分;B、1分;C、2分。 测试者代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得 分 22 28 13 18 30 25 26 22 30 32 27 17 20 20 17 18 25 24 26 40 性格 特征 混合 稍外 稍内 混合 稍外 混合 稍外 混合 稍外 稍外 稍外 混合 混合 混合 混合 混合 混合 混合 稍外 稍外 从上表可见,我校学生性格类型情况如下:稍外型占40%,稍内向型5%,混合型55%。 后面还有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研究目的】 为了解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帮助他们避免心理障碍,使他们更加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我们展开了这一调查研究。 【研究对象】 本校的一些中学生(男、女学生各20名)。 【研究方法】 运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访问相关人员,在学校随机抽查一些初中学生。 【调查范围】 某市第五中学校园内和大马路上行走的一些中学生。 【调查过程】 第一阶段(2004年1月1日~2月14日)撰写开题报告 选举课题组长和人员分工 制定调查方案 撰写开题报告 提出课题申请 第二阶段(2004年2月14日 ~3月10日)分组进行调查 1、在奚老师指导下,着手编写心理调查量表,分为性格、处世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三个方面的调查测试。 2、分组调查,分为三个调查小组,分别对学习的性格、处世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进行测试。 3、数据分析,将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第三阶段(2004年3月11日 ~3月15日)讨论分析原因 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经过讨论和研究,分析原因。 第四阶段(2004年3月16日~3月20日) 撰写调查报告 在老师指导下,由梅丽执笔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研究报告 二十一世纪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科技正以一日千里之势迅速地发展着。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各种压力的出现,人们在心理方面也随之出现问题。青少年作为未来生力军,同样存在着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正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所以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我们认为,自己拯救自己更好,于是就开始了我们“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现状调查] 心理问题与生理问题相对,它是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而引起人们知、情、意、行等方面出现偏差,主要表现在偏激、孤僻、自卑、忌妒等不良人格的存在。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我校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涉及性格、处世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几个主要方面。 对学生性格的测试 说明:以下问题答案为A、是;C、否;B、都不是。 1、在人多的地方不大好意思; 2、很难和别人交朋友; 3、愿意一个人静坐; 4、与生人难于打交道; 5、不愿出头露面; 6、即使遇到了令人气恼的事情,也不露声色; 7、开会时总坐在后面; 8、在众人面前说话害羞或沉默不语; 9、买东西时总犹豫不决; 10、自己的想法不轻易告诉别人; 11、爱刨根问底; 12、无论别人怎么说,自己的主张不变; 13、午休时愿在教室里静坐一会儿而不愿到操场上走走; 14、不好发议论; 15、认为自己天生的命运不好; 16、考试前总为是否会失败而担忧; 17、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18、不好意思向老师提问; 19、情绪稳定沉着; 20、学习时不易受外界的引诱。 评分标准:选A、0分;B、1分;C、2分。 测试者代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得 分 22 28 13 18 30 25 26 22 30 32 27 17 20 20 17 18 25 24 26 40 性格 特征 混合 稍外 稍内 混合 稍外 混合 稍外 混合 稍外 稍外 稍外 混合 混合 混合 混合 混合 混合 混合 稍外 稍外 从上表可见,我校学生性格类型情况如下:稍外型占40%,稍内向型5%,混合型55%。 后面还有

中学生服装流行趋势结题报告 高一(1)班第4组 指导教师:尹雪芹 组长:霍菲霆 副组长:陈春苗 组员:朱文晶、林小燕、谢灵春、王君、符丽鸾、周雪明、岑运筹、陈龙、曾立英 一、课题的确定 随着教育的课改,我们学生在学校不仅仅有学习任务,还有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其中就有一项是研究性学习,首先,老师给了我们各种不同类型的研究课题,让每个同学从中挑选,然后把挑选到同一个课题的同学分为一组。衣服,在生活中我们息息相关,每天我们都必须穿衣服才可以出门,衣服的用途已不仅是为了遮身和保暖,它更多是为了把人装饰得更美。衣服有它的文化,讲究,内涵。穿不同的衣服可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和气质,每个人挑衣服的眼光就不相同,对衣服的要求也就不一样。中学生在服装要求上也随着物质生活丰富的时代变得越来越高,我们还要为之研究,所以我们都选了“中学生服装流行趋势”这个课题。 二、开题报告 写完了简短的课题确定,接下来就是开题报告了,对此,我们其实并不清楚,不过指导老师给了我们一篇例文,在阅读以后,才知道要写那么多东西,我们全组讨论再讨论,理清方法,步骤后,才写了开题报告。 1、简要背景说明。 开题报告 1、简要背景说明。题目是由学校提供的参考课题中选出的,课题组成员都是对此课题感兴趣而分到同一组共同研究这一课题。 2、目的与意义,了解中学生穿着的流行趋势,有助于我们了解现代青少年看待事物的眼光和对物质追求的心理。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增加自己的见识,在研究中煅炼自我,完善自我。 3、与课题相关学科:历史,语文,美术。 任务分工及岗位 岗位 姓名 职责 组 长 霍菲霆 1、组织组员,讨论研究方向 2、主持会议,把握决定 3、负责结题报告 副组长 陈春苗 1、记录每次活动过程 2、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 3、配合组长分配各项任务 会 计 周雪明、符丽鸾 1、记录组内所花费用 2、组织全组人凑齐费用,方便工作 信 息 管理员 谢灵春、王君 1、保存组内成员收集到的信息 2、统计调查数据。 工 作 人 员 岑运筹、陈龙、曾立英 1、提供所需物品(相机、录音器等) 2、联系其他学校学生完成调查表 朱文晶、林小燕 1、负责有关表格、文件的打印 2、负责联系其它的打围的活动 (2)详细活动步骤及任务分工 第一阶段:第8~9周,具体活动时间 5月2日~5月8日 由周雪明,谢灵春,符丽鸾到各书店查阅关于中学生服装流行的特点,时期等方面的资料。 由陈龙、岑运筹、曾立英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主要在网易、新浪、搜狐等网站上搜索有关信息,查询中学生服装介绍、图片、流行趋势等,进行下载。 由朱文晶,陈春苗,林小燕负责到各家服装店进行初步考察,确定采访地点及对象,与老板商量获取一些服装画册和初步资料。 由霍菲霆,王君设计调查表,并复印,发到各个学校进行调查。 第二阶段:第9~10周,具体活动时间5月9日~5月15日针对初步资料,进行采访,陈春苗、朱文晶、林小燕负责采访,霍菲霆负责拍照,整理采访内容。 第三阶段:第10~12周,具体活动时间:5月15日~5月28日,集合资料,各抒已见,整理占有资料,分类,达到共识。再交流各自的设计灵感,由霍菲霆,林小燕负责画图,再由陈春苗设计文字,由谢灵春、王君整理图片,资料,以及调查数据,配合完成最终报告。 (3)计划访问专家及简要采访计划 校内:王立、尹雪芹老师 主要在最后一阶段对其访问,获取对形成最终报告的指导。 校外:个体大世界、百货大楼,步行街的服装小店老板和专卖店的店员,适量采访一些购买服装的男、女中学生。 主要在第二阶段对其采访,采访的主要内容是以往的中学服装的流行趋势等。 (4)活动所需条件。 交通工具:公共汽车,自行车等 其他:电脑上网、拍照等 预期成果:报告、设计图 (5)表达形式 文字、图片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 1、剖析研究对象 (1)中学生的服装流行趋势即中学生对服装的选择朝某个方向发展,而这个方向就是我们研究的目标。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养成性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中小学德育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基础道德和文明行为的培养与训练,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养成性教育是关系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  小学阶段是形成良好道德行为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对孩子实施某种教育,可以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期,再进行这种教育,效果就明显差多了,有时不只是事半功倍的问题,甚至是终身难以弥补。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十分重要。独生子女在家里得到太多的关爱,基本的生活能力得不到培养,如果学校也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将影响孩子的终身发展。近三年,我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也放在学生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上,其内容偏重于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收到一定的成效,得到家长的欢迎,社会的肯定。如果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去实践,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二.课题拟研究的主要内容  1、善于自我保护的习惯  2、懂礼貌的习惯  3、讲究卫生的习惯  4、喜欢运动的习惯  5、从小爱劳动的习惯  6、勤俭节约的习惯  7、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8、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与预期研究成果。  (一)课题研究要遵循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差异性原则  3、协同性原则  4、发展性原则  5、求实性原则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1、文献法  2、教育行动研究法  3、案例研究法  4、问题研究法  (三)课题的预期研究成果  1、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的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性教育研究课题工作报告  3、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性教育研究课题调查报告  4、教师论文,案例等参与评奖并编专辑  四课题实施的计划与步骤  (一) 准备阶段:2005年10月——2006年10月  对学校德育工作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工作进行总结,准备参加省课题研究。  (二) 起步阶段:2006年11月——2007年1月  撰写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成立科研小组,举行开题仪式,进行相关培训,确立子课题,成立子课题小组,做好子课题计划、方案等  (三) 运行阶段:2007年2月——2008年10月  开展调查研究,形成调查报告,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的实验与研究。  (四)总结阶段:2008年——2008年底  撰与研究报告,形成研究成果,上报总课题组。  五、课题的组织与管理  (一)课题的组织  1、加强领导,分工细致,统筹安排,精心组织。  2、认真学习,转变教育观念。  3、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  4、拓宽研究渠道,吸引家长参加有关活动。  5、人员经费保障。  (二)对研究主体的相关要求。  1、重视课题实施,出专人管理。  2、及时参加课题组各项活动。  3、注重过程管理,建立挡案。  六.主要参考文献  1、徐汉林编著《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海豚出版社2005年9月  2、青华编著《这样培养好习惯》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3、邵夏珍编著《我们教育孩子的方法》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5月  4、纪康保《细节教育》华文出版社2005年5月  5、《卡尔威特的教育》京华出版社2002年4月  6、林正文《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肖光畔《中国教育问题调查-问题教育》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年6月  8、肖光畔《中国教育问题调查--问题孩子》大众文艺出版社  9、王东华出版《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中国妇女出版社2002年1月  10、孙云晓、胡霞《“较量”背后的沉思》海燕出版社2003年11月  11、孙云晓主编《体验成长》]天津出版社2001年1月  12、卫华编著《21世纪我们这样做家长》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年11月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论文

(一)家庭教育责任的回归家长们赚钱到底在为什么呢?家长们必然会说:“为了孩子的一切啊!”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孩子的生活舒适?为了孩子有一个好的学校?为了孩子将来有出息,为了孩子有一个好的工作?好的前途?……家长们你们不是在围绕孩子努力,你们是在孩子的身边转圈。你们不是以孩子为中心画圆,而是在以孩子周围画环形,没有真正的贴近孩子,为什么孩子听老师的呢?孔子曰:“其身正,不令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然,我并不是说家长们做得不够好,我想说,家长们做得不够细。你们有没有从自身的一个小举动,小小的说话方式,小小的处事方法注意,会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呢?显然,我们大人忽略了这一点。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做好孩子的表率。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是否能以礼貌、尊重、谦虚的态度对待他人,是否正直、朴实、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是否热爱生活,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和羞耻感等,都与他们是否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所以,要想孩子好我们家长必须重视家庭教育。提高自身素质,注重言传身教,从点滴做起,告诉孩子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着力品行、法制教育,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的终身的教育。(二)及时家访教师要了解学生生活的环境。常喝和学生聊天,进行心灵的沟通,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了解学生的家庭学习环境,了解家长的个人素质掌握第一手材料,做班级整理。通过家访活动,增加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感情,不像家长打小报告,增加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和他们聊聊生活上的事情,和学生和家长做朋友,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达成共识。(三)定期召开家长会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及时掌握教师的教学进度,了解学生在这一段时间内的成长状况 ,学校一些有关学生的动态及事情,及时和家长交流,让家长也感觉生活在学校之中。学校可以聘请有关教育专家,教授来学校讲座,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懂得去和孩子进行真诚的沟通。(四)开展学校家庭共同的活动组织一些学校和家庭共同的活动,让家长来参加这次活动,感受和子女一起学习,一起游戏的乐趣从而缩短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距离,提升家庭与学校的之间的感情。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逐步统一。(五)学校与家庭共同给孩子下目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了一定的默契,就共同给孩子下一个目标。对于学困生和特困生,老师可以单独交流。平时也要双方勤联系,有什么情况双方要及时沟通。在家庭教育和学校学校教育上达到共识。(六)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家长和孩子一起走进社会的时候比较多,在社会上看到的,遇到的,家长要给予正确的引导。有必要时可以和老师电话沟通。当今电视几乎步入城市和农村的每个家庭,孩子们几乎天天与它们打交道,可以说是不出自家门,便知天下事。从中可以接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从中可以学习很多知识,了解国内外大事,家内外小事。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凶杀暴力、荒诞下流的镜头映入孩子的眼睑。而且现在孩子上网也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很多家长的意见和做法是禁止孩子上网。我个人认为不妥当,毕竟现在是互连网的信息时代,孩子是21世纪的主人,把21世纪的主人隔离在21世纪之外恐怕不现实。况且过度禁止,孩子又有强烈上网需求,那么将有更多孩子进入网吧,甚至受不良环境诱惑走向犯罪。那我们必然得到物极必反的效果。因此正确引导孩子观看电视节目、上网利用互连网的优势用来学习,我们需要的我们欠缺的,是我们家长和老师应该采取的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及时让学生写下自己看到的遇到的心理感受,家长和教师对待学生的每一个看法都要给予高度的重视,正确的引导教育。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结合是社会教育的基础。三者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才能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输送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使我们在世界强国之林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一、问题提出  父母都有共同的心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面对在生理和心理上渐趋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高中生,许多家长转变了教育观念,使自己的孩子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不少家长面对接受新生事物快、渴望独立的高中生,其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法失当,尽管为孩子操碎了心,结果事与愿违。  二、个案情况  本人情况。开心是市直某高中的一名女生,具有朗诵、主持、写作等天分和爱好。平时在学校积极参加活动,不爱多说话,但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遇到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懂得向老师诉说、与同学交流。然而在家中,经常与父母整天不说话,除非有事,例如缴费向家长张口,一般不交流。与妹妹不能和睦相处。  事情的起因:(1)在学期伊始,班主任调查学生的心理困惑,开心这样写道:“谢谢老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听我说说心里话……我不想和父母解释什么,他们不了解我。我一回家就心情压抑,不想和任何人说话。”(2)班主任就此事跟母亲进行了沟通。据其母介绍,开心放寒假在家经常看电视,母亲劝其学习不听,就要求她作为老大带头干家务准备过年,开心心里不痛快与母亲不说话。春节父亲回家,开心和妹妹为争电视频道争吵起来,被父亲吵了一顿,父亲认为作为老大应该让着妹妹。而开心认为不是自己的错,觉得父母总偏向妹妹,于是和父亲不再说话。母亲恳求班主任教育一下开心:家长的话孩子听不进去,什么事也不跟家长说。这么大了一点事都不懂,家长辛苦为她操劳,不但听不到一句感谢的话,看不到一点感恩的表现,家长很伤心。(3)班主任就此事跟开心进行了沟通。了解到:开心很心疼父母,但她不愿意用语言去表达。母亲平时只关心她的学习。她看电视是关心时事,这是作为文科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开心觉得母亲一味地唠叨,说不到点子上,对她的实际帮助不大。  经过调查,近七成学生认为家长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帮助不大,家长只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成绩,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无法帮助他们排遣来自学校和社会的一些问题。  三、成因分析  教育观念落后。(1)家庭教育观念并未真正形成,“分数代表一切”思想仍然十分普遍。(2)不尊重、不真正了解孩子的家长为数不少,有些家长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理念强加给孩子,其实并不知道孩子内心想要什么。  教育方式不科学。(1)平时家长对孩子缺乏正确的教育,有些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又忙于工作,所以对孩子的关心很少,没有实质的帮助。(2)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并未普遍形成,孩子的个性难以得到张扬。(3)与孩子沟通意识不强,互信程度低。在和家长的接触中,听得最多的是:“我的孩子交给老师了,您多费心,该打就打、该骂就骂。”“家长说啥都不听,您多说说他。”  教育水平低下。(1)家长文化素质不高,致使教育水平不高,也造成孩子不信任。调查发现:家长文化素质高的家庭教育水平总比文化素质低的家庭高。(2)家庭教育缺乏有效的指导,教育能力差。(3)在成才观上有误区。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算对孩子的教育成功了。这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  四、采取对策  家长层面:家长要更新家庭教育观念,逐步提升对家庭教育的理性认识。从单纯依靠学校转变为与学校、社会配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目的一致,家长应经常与教师取得联系,通报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在教育态度上,从自由放任或严加管教,转为自觉地教育孩子。改变孩子,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在教育方式上,家长对孩子要民主,主动倾听他的意见,注重与孩子平等沟通。  学校层面:(1)学校要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家长走出迷茫、不知所措的心理误区。(2)学校可以通过班主任,以家长会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让家长真正了解学生实际,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指导方式要创新,从单一到多元,从单向转向互动。  政府层面:政府的重视是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保障,应该加强政府领导,加大政府的宣传力度。政府要尽最大可能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尽最大努力发挥社区教育功能。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论文1000字开头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 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3岁……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岁时,父亲就抱了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歌德的观察能力。3-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歌德8岁时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写剧本,25岁用一个有月的时间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诗歌《少年维特的烦恼》。再如古代以“父子书法家”著称的王羲之、王献之,有过1350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学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 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人的幼年时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响智力正常发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如印度“狼孩”卡玛拉,从小被狼叼去,8岁时被人发现,但其生活习惯已与人两样,其生活习惯几乎与狼一样,四肢爬行,吃生肉,昼伏夜行,后来经过人为的训练,两年后才能站立,六年后可以象人一样行走,四年内学会了6个单词,在他17岁时,智力水平仅达到3岁孩子的水平。据《中国妇女报》披露,我国南京市一姓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将自已的三个子女从小锁在家中,人让他们与外界接触,长达十几年,致使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语迟缓,与同龄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异很大,近于白痴,所以不可忽视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连续性 家庭教育第二个特点是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如:杏林世家”、“梨园之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时家风又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的好坏也往往延续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如在中国近代,无锡人严功增补清未《国朝馆选录》,统计自清顺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状元共114人,其中父子兄弟叔侄累世科第不绝者,如苏州缪、吴、潘三姓,常熟翁、蒋两姓、浙江海宁陈、查两姓。看得出、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往往对人才群体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这种情况。古、近代比较突出,在当代随科学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待业的增多,人们择业面宽,一个家庭中所有的成员不可能都从事同一种工作,但都不乏见到这种情况,即有些家庭成员工作中屡屡出现成绩、受表彰,而有的家庭中成员违法犯罪接二连三。这都与家庭教育连续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三)家庭教育权威性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每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对于幼儿来说,尤其是这样。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们玩耍游戏中,当出现争执情况时,往往引用父母的话来证实自已的言语行为是对的,如他们喜欢说:“我爸爸是这样说的。”或“我妈妈是那样做的。”等等。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决定着孩子如何看待接受幼儿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如果这种关系中形成裂痕和缺陷,孩子尔后走向社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就会反映出来。因此强调父母权威的重要,还因为父母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启蒙的向导。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父母权威树立的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必须 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长制上,明智的家长很懂得权威树立的重要性,更懂得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应宽则宽,应严则严,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四) 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 家庭教育及时性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幼儿园、学校之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指明:“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儿童的自下而上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儿童抓起。”并提出:“在2000年要使90%儿童(14岁以下)的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这顶目标明确了家长们肩负着为国家造就21世纪人才的重任。能否把这一代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福禄贝尔还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我国的21世纪是什么情况,拿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讲,要使我国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收入达4000美元,年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如果21世纪没有这样一批高素质的建设者是很难完成此大任的,具备这样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的必备条件。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大人采取隔离手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家庭中的电视录像也会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反映着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亲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强,而这种敏感性正是培养理性辨别能力的良好基础,做为家长应利用这一拓点帮助孩子在这种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过滤社会信息,优化孩子幼小的心灵。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年幼接受能力不太强的特点,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体会到丑恶的卑鄙,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例如,当今电视录像几乎步入城市居民中的每个家庭,孩子们几乎天天与它们打交道,可以说是不出自家门,便知天下事。从中可以接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这里有政坛风云、科技进步、凡人俗事的各种内容,从中可以学习很多知识,了解国内外大事,家内外小事。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凶杀暴力、荒诞下流的镜头映入孩子的眼睑。家长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指导,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同时还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优化儿童心灵,预防儿童犯错误,甚至于违法违纪。家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有助于安定小家庭大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肌体,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体发病。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家长做好优化儿童心灵的工作对安定社会,安定国家功在千秋。 总之,做为家长 要充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 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初中生的教育,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对家庭教育,许多家长问:有什么好办法?有什么灵丹妙药?没有灵丹妙药。每个家庭不一样,每个孩子不一样,对这个家庭、这个孩子成功的具体做法,换一个家庭、一个孩子,不一定就有效。但可以有一些一般的大原则。第一条原则,父母以身作则。这是老生常谈,但是还要谈。子女身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往往都是父母教育方式的问题。家庭是子女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老师,如果父母亲自己平常言行起坐,不能起到正面的示范作用,自然无法要求子女,父母亲的话也就没有权威。中国父母对子女最普通的要求是,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如果你在城市家庭做调查,绝大部分好学上进学生,都出在家庭的父母本身热爱学习。这不是说父母一定要天天读书。学习可以是各种不同的文化爱好,热爱戏剧、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历史、热爱科技等等,父母和父母的朋友圈子都有爱好、有文化品位和追求,子女就比较能够发展起上进心。当然,许多父母本身教育程度不高,但子女也同样好学上进,这类家庭往往父母言传身教、为人正直、勤奋,有良好的道德,使子女明白好好学习是自己的准则。好学上进,本身是一种追求。有调查显示,子女问题比较多的主要是四大类家庭,第一类是父母文化教育程度太低,而家庭又非常富有,那些农民暴发户;第二类是高官子女;第三是父母冲突不断或离异家庭;第四大类家庭,父母本人都不错,可是工作太忙,只忙工作,没有抽时间关心子女教育。西方人有句谚语,造就一个暴发户只需要一天,造就一个贵族至少需要三代。中国人的谚语,富不过三代。现在全中国人的理想都是“暴富”。经济富裕本身是好事,但缺失了文化追求与道德准绳的富裕环境,很容易使青少年迷失,失去上进的动力。第二个原则是,家长要学会保护子女。在处理子女教育问题上,有两个错误的倾向,或者是完全偏袒子女,不信任学校和教师;另一个是完全信任学校,信任老师,不信任自己的子女。现在的孩子即是小皇帝,也是小奴隶。在学校里压力很大,学业压力、考试焦虑、人际关系压力、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压力,不可能个个同学都是学习优秀的学生,实际上大部分同学是学习一般的学生。到初中以后,少男少女还有体相烦恼压力,体相烦恼,对自己的长相很在乎,对同学的评价很敏感,还有生理和身体迅速发育带来的种种困惑与烦恼,等等。当子女与学校与老师发生冲突矛盾的时候,父母既不能无原则地偏袒子女,也决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就站在学校老师的立场上批评子女。要替子女设身处地着想,要学会倾听子女倾诉,实事求是地了解情况,如果确实是子女的错,也要心平气和地帮助子女分析,如果不完全是子女的错,更应该心平气和地与子女交流,找出解决的方法。如果确实不是子女的错,而是学校方面的问题,老师方面的问题,家长就应该积极想办法解决,分担子女的压力,而不是与老师一起对子女施加压力。儿童少年是未成年人,在心理上不成熟不健全是正常的,尤其需要家长的呵护。家庭和家长是子女健康成长的最后堡垒。简单地说,家长要学习在学校的压力下保护子女,学会维护子女的权利,不能够事事都与学校站在同一个立场。许多反面的悲剧例子,导致学生走向极端行为的,许多都是因为家长不问青红皂白跟着老师训子女。第三个原则是,切忌唠叨,学会倾听,学习与子女平等交流。父母和子女之间总会有所谓代沟的。在初中到高中阶段,是子女容易产生叛逆的一个阶段、逆反的一个阶段。子女生理发育迅速,长成半个大人,个头与父母差不多,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从各种媒体接受了很多信息,有自己的主见,但也常常过分地自以为是。父母的那些说教也听了10多年了,听烦了。加上学业压力大,这个阶段的子女,一般都会非常讨厌唠叨的家长。要学会倾听子女,学习与子女平等交流。如果子女到了中学阶段还愿意有什么事都与家长交流,那家长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只要子女愿意与家长交流,有什么问题都能够得到比较妥善地解决。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忙于赚钱,不想听子女的倾吐,认为那是毛孩子鸡毛蒜皮的事。这样就丧失了了解子女、引导子女最重要的一个渠道。第四个原则是,对子女多鼓励,少批评,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多一点宽容。少年儿童只有在鼓励的环境中才能健康成长。第五个原则是,随着子女的成长,给子女越来越大的自主空间,父母和子女双方都要学会这一点。有些家长总是想控制子女、管制子女、设计子女。适当的控制是必要的。但随着年龄增长,更多地是靠子女的自觉和自律,而且要给子女以自主的空间,要尊重子女自主的空间。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不仅孩子要解决青春期的困惑,父母也要解决好自己与子女关系上的困惑。父母亲过分管制已经长大的子女,是许多子女自己生活不幸福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分的恋子情结恋女情结,是子女不幸福的重要原因。家长应该明白,子女的快乐和幸福,就是家长最大的幸福,如果子女对家长非常服从,但他/她自己不快乐,那么家长还是失败的。子女来到这个世界是家长的选择而非子女自己的选择。而来到这个世界以后,恰如金庸小说里所说:“怜我世人,忧患实多”,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太多了,学生少年又有那么大的压力。所以,家长有责任创造条件使子女健康成长,而不是使子女完全成为实现家长愿望和要求的机器。第六个原则是,对子女的学业要求,要实事求是,只要子女尽了努力,就决不能再苛求,还要学会为子女减压。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适应目前这种学校教育的。有些孩子尽了努力,可是成绩还不理想,家长要学会为孩子化解烦恼、分担压力。西方人说,压跨骆驼的是最后一根稻草,总是给孩子施加压力,好了还要再好,一次考试就要达到什么名次,这些都是没有道理的,而且可能把孩子逼上危险的方向。家长应该懂得并记住,子女的身心健康、个性开朗豁达,比学业成绩重要得多。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只有在父母慈爱而不宠爱、多帮助少施压、多引导少管制、多鼓励少批评、多宽容不苛责的家庭环境中,子女才能逐步发展健康的个性。第七个原则,要逐渐培养子女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是富裕地区、富裕家庭的一个问题,对子女成长和教育的重视绝对必要,对具体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方案可以也应该精心设计。但千万不要把孩子本身当作一个可以设计的对象。孩子是人,是生命,而不是工程师手中的一块材料。在父母的引导和学校的教学之外之上,要给孩子自主的空间,要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感受、想法、爱好,不要把孩子当作为学校制造分数的机器、为老师制造教学业绩的努力,也不要把孩子当作为父母争光的工具。没有人能够设计出爱迪生,没有人能够设计出爱因斯坦。人最重要的素质:好奇心、兴趣与爱好、欣赏与追求美与和谐的能力、创造发明的能力、求智爱真的渴望,这些都不是他人能够设计出来的。这些素质只能在一个平等、宽松、自由而又富于文化传统的环境中自发生长。在说了一些大原则以后,我们可以具体看看“对于我们的学生,学习上应该怎样有所侧重?因该达到什么目标?也就是怎样才能做到内容和目标的落实?”说起来许多还是老话。第一,强健的体魄。这是一切学业和事业成功的基础。家长要注意培养子女的体育爱好,有了体育爱好,孩子就养成了经常参与体育活动习惯,也就比较顺当地促进与保障了体魄强健。体育爱好一般要从单项技能型运动着手。例如,乒乓球、羽毛球等。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运动健将,但在一项技能型运动中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并不困难。每个人都喜欢做自己比较擅长、有优势的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培养训练,孩子在某项运动中超过了平均水平,与他人竞技胜多负少,他/她自然比较容易发展出兴趣和习惯。第二,心理健康、个性豁达开朗。第三,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习就认真、全力以赴、高效率地学习,玩就全身心地玩。学习做事要培养效率和条理。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生命。第四,只要孩子有上进心、学习有自觉性,就要尽量引导孩子看轻分数、看轻名次。这是学到真本领的关键,可惜许多教育局长、校长和家长不懂。牛顿、达尔文、爱迪生、李敖、金庸、三毛、柏杨乃至王朔、韩寒等等,都不是学校里的好学生。第五,语文学习,要引导孩子要多看高层次的课外书,提高鉴赏水平和扩展知识面。这比考试多得几分重要得多。例如,就近现代而言,如果孩子通读了金庸的小说,对其他武侠小说多半就不会感兴趣了,如果读了梁启超、胡适、龙应台、朱学勤、秦晖,以及李敖、柏扬、余秋雨的部分作品,对其他那些平庸的作品就不会感兴趣了,对那些大众电视剧特别是胡说八道的帝王剧也不会有兴趣了,而会对更高层次的真学问产生兴趣。第六,英语学习,要引导孩子重视英语运用能力、尽快提升英语运用能力,不要重视考试成绩。例如,现在哈里波特非常流行,很多孩子非常有兴趣,高层次的家长可以引导这种兴趣来帮助孩子学习英文版的哈里波特,可以从电影开始,孩子的英语能力肯定可以突飞猛进。英语的词汇量要大大增加,阅读面要大大扩大,阅读速度要尽量提高,听力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口语要大胆说练。中学英语教材倒可以不必过分重视。第七,培养对数学的兴趣,至少不要讨厌它。国内的教学方式,虽然使许多中国学生解数学题的能力很强,却不能促进对数学的兴趣、不能建立对数学运用的自信,也不知道怎样运用数学,不明白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将来问题多多,许多人都是白学。第八,历史科,有时间的时候都要重视课外高层次的广泛阅读,不要重视成绩。兴趣最重要。第九,要逐步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至于留学方面的问题,你的孩子现在年龄还小,可以以后再讨论。 初中生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孩子健康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做好孩子初中阶段家庭教育工作主要有六种方法:一、思想引导法。初中生已经基本脱掉小学生的稚气,但又不像成年人那样思想成熟,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上进心强;同时,由于思想发展未定型,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家庭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紧密联系孩子的思想,从意志品德、遵纪守法等方面进行引导式教育。坚持不懈地向孩子灌输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叫响“学生不学习不算尽责任,学习学不好,不算好学生”的口号。引导教育不可一味关在家中讲道理。要善于搞好“结合”、“渗透”,把家庭引导结合渗透到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去,针对孩子的学习任务、现实思想、生理健康等特点,见缝插针地进行引导,有的放矢做工作。二、目标鼓励法。学习中目标鼓励,就是根据“水涨船高”的道理,帮助孩子设计学习目标,来激发积极性,使孩子不断向更高的知识高峰攀登。大量事实证明,印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目标可以催人向上。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思想素质、文化基础、承受能力,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教育实践证明:“喊破嗓子,不如做好样子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为孩子制定的目标,既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又要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既要有年度目标,又有月、周短期目标。在明确整体目标同时,还要分科目制定逐日完成的小目标,依次实现和突破,不断“添油”、鼓励,使孩子像上楼梯一样,一步高一步。为使孩子目标装在胸中。家长可制作成绩─览表,利用《学校和家长联系本》,将孩子每次考试、测验成绩,直观地用曲线反映在坐标上,使孩子、家长一目了然。对完不成指标的科目,家长要及时进行补课,或找人帮助。三、形象感召法。很多孩子品学兼优、诚实勤劳、文明礼貌,固然是学校、社会教育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长的表率作用,对孩子健康成长有着强烈的感召力。因此只要家长强化“为国教子”的意识努力工作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出样子,就一定能够带出你所理想的孩子来。四、谈心疏导法。俗话说“知子莫如父”。家长要针对孩子在不同时机、不同原因中暴露出的心理、思想问题,及时进行谈心疏导。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做到“三勤”,即勤了解孩子在学习中的思想反映;勤观察孩子在学习中的精神状态;勤谈心及时疏导孩子的思想疙瘩。对因阶段性身体素质差,学习跟不上的,要多鼓励少指责,帮助其“赶队”;对因对学习科目不感兴趣产生厌烦情绪的,要勤敲打多引导,帮助增强兴趣;对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泄气的,要心平气和地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准症结,鼓励士气;对因在校和同学老师发生口角,影响学习劲头的,要耐心开导,热情帮助化解。另外,家长在与孩子谈心时,不但要告诉孩子“怎样做”,而且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从道理上说服孩子,在谈心的方式上也应该选择合适场合,这样才能起到更好效果。五、奖惩激励法。在思想教育的前提下,运用奖励、批评手段,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奖励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为辅。如:孩子考试成绩突出,在学校奖励的基础上,家长可口头表扬,还可以向亲友通报,扩大赞扬范围,也可以优先购买学习用品、日用品,还可以逛公园、打游戏机(家用)、看电影等。对学习不认真,考试成绩较差时,要严厉批评,该处罚的一定处罚。使孩子始终都有一种学习压力,切实改变“学好学坏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多学好一个样”的现象,创造好学上进的光荣风尚。六、生活调节法。身强力壮,精神饱满是搞好学习的基础条件。家长要讲究科学方法,调节好孩子生活,让孩子在有限的条件下吃好玩好,创造有利发挥智力效益的环境。家长要利用节假日、工作学习间隙,多组、织开展家庭文体比赛、故事会、知识竞赛、远足郊游活动,调节孩子生活。同时还要根据孩子生理承受能力,科学安排学习,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证孩子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初中生的教育,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对家庭教育,许多家长问:有什么好办法?有什么灵丹妙药?没有灵丹妙药。每个家庭不一样,每个孩子不一样,对这个家庭、这个孩子成功的具体做法,换一个家庭、一个孩子,不一定就有效。但可以有一些一般的大原则。第一条原则,父母以身作则。这是老生常谈,但是还要谈。子女身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往往都是父母教育方式的问题。家庭是子女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老师,如果父母亲自己平常言行起坐,不能起到正面的示范作用,自然无法要求子女,父母亲的话也就没有权威。中国父母对子女最普通的要求是,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如果你在城市家庭做调查,绝大部分好学上进学生,都出在家庭的父母本身热爱学习。这不是说父母一定要天天读书。学习可以是各种不同的文化爱好,热爱戏剧、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历史、热爱科技等等,父母和父母的朋友圈子都有爱好、有文化品位和追求,子女就比较能够发展起上进心。当然,许多父母本身教育程度不高,但子女也同样好学上进,这类家庭往往父母言传身教、为人正直、勤奋,有良好的道德,使子女明白好好学习是自己的准则。好学上进,本身是一种追求。有调查显示,子女问题比较多的主要是四大类家庭,第一类是父母文化教育程度太低,而家庭又非常富有,那些农民暴发户;第二类是高官子女;第三是父母冲突不断或离异家庭;第四大类家庭,父母本人都不错,可是工作太忙,只忙工作,没有抽时间关心子女教育。西方人有句谚语,造就一个暴发户只需要一天,造就一个贵族至少需要三代。中国人的谚语,富不过三代。现在全中国人的理想都是“暴富”。经济富裕本身是好事,但缺失了文化追求与道德准绳的富裕环境,很容易使青少年迷失,失去上进的动力。第二个原则是,家长要学会保护子女。在处理子女教育问题上,有两个错误的倾向,或者是完全偏袒子女,不信任学校和教师;另一个是完全信任学校,信任老师,不信任自己的子女。现在的孩子即是小皇帝,也是小奴隶。在学校里压力很大,学业压力、考试焦虑、人际关系压力、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压力,不可能个个同学都是学习优秀的学生,实际上大部分同学是学习一般的学生。到初中以后,少男少女还有体相烦恼压力,体相烦恼,对自己的长相很在乎,对同学的评价很敏感,还有生理和身体迅速发育带来的种种困惑与烦恼,等等。当子女与学校与老师发生冲突矛盾的时候,父母既不能无原则地偏袒子女,也决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就站在学校老师的立场上批评子女。要替子女设身处地着想,要学会倾听子女倾诉,实事求是地了解情况,如果确实是子女的错,也要心平气和地帮助子女分析,如果不完全是子女的错,更应该心平气和地与子女交流,找出解决的方法。如果确实不是子女的错,而是学校方面的问题,老师方面的问题,家长就应该积极想办法解决,分担子女的压力,而不是与老师一起对子女施加压力。儿童少年是未成年人,在心理上不成熟不健全是正常的,尤其需要家长的呵护。家庭和家长是子女健康成长的最后堡垒。简单地说,家长要学习在学校的压力下保护子女,学会维护子女的权利,不能够事事都与学校站在同一个立场。许多反面的悲剧例子,导致学生走向极端行为的,许多都是因为家长不问青红皂白跟着老师训子女。第三个原则是,切忌唠叨,学会倾听,学习与子女平等交流。父母和子女之间总会有所谓代沟的。在初中到高中阶段,是子女容易产生叛逆的一个阶段、逆反的一个阶段。子女生理发育迅速,长成半个大人,个头与父母差不多,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从各种媒体接受了很多信息,有自己的主见,但也常常过分地自以为是。父母的那些说教也听了10多年了,听烦了。加上学业压力大,这个阶段的子女,一般都会非常讨厌唠叨的家长。要学会倾听子女,学习与子女平等交流。如果子女到了中学阶段还愿意有什么事都与家长交流,那家长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只要子女愿意与家长交流,有什么问题都能够得到比较妥善地解决。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忙于赚钱,不想听子女的倾吐,认为那是毛孩子鸡毛蒜皮的事。这样就丧失了了解子女、引导子女最重要的一个渠道。第四个原则是,对子女多鼓励,少批评,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多一点宽容。少年儿童只有在鼓励的环境中才能健康成长。第五个原则是,随着子女的成长,给子女越来越大的自主空间,父母和子女双方都要学会这一点。有些家长总是想控制子女、管制子女、设计子女。适当的控制是必要的。但随着年龄增长,更多地是靠子女的自觉和自律,而且要给子女以自主的空间,要尊重子女自主的空间。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不仅孩子要解决青春期的困惑,父母也要解决好自己与子女关系上的困惑。父母亲过分管制已经长大的子女,是许多子女自己生活不幸福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分的恋子情结恋女情结,是子女不幸福的重要原因。家长应该明白,子女的快乐和幸福,就是家长最大的幸福,如果子女对家长非常服从,但他/她自己不快乐,那么家长还是失败的。子女来到这个世界是家长的选择而非子女自己的选择。而来到这个世界以后,恰如金庸小说里所说:“怜我世人,忧患实多”,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太多了,学生少年又有那么大的压力。所以,家长有责任创造条件使子女健康成长,而不是使子女完全成为实现家长愿望和要求的机器。第六个原则是,对子女的学业要求,要实事求是,只要子女尽了努力,就决不能再苛求,还要学会为子女减压。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适应目前这种学校教育的。有些孩子尽了努力,可是成绩还不理想,家长要学会为孩子化解烦恼、分担压力。西方人说,压跨骆驼的是最后一根稻草,总是给孩子施加压力,好了还要再好,一次考试就要达到什么名次,这些都是没有道理的,而且可能把孩子逼上危险的方向。家长应该懂得并记住,子女的身心健康、个性开朗豁达,比学业成绩重要得多。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只有在父母慈爱而不宠爱、多帮助少施压、多引导少管制、多鼓励少批评、多宽容不苛责的家庭环境中,子女才能逐步发展健康的个性。第七个原则,要逐渐培养子女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是富裕地区、富裕家庭的一个问题,对子女成长和教育的重视绝对必要,对具体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方案可以也应该精心设计。但千万不要把孩子本身当作一个可以设计的对象。孩子是人,是生命,而不是工程师手中的一块材料。在父母的引导和学校的教学之外之上,要给孩子自主的空间,要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感受、想法、爱好,不要把孩子当作为学校制造分数的机器、为老师制造教学业绩的努力,也不要把孩子当作为父母争光的工具。没有人能够设计出爱迪生,没有人能够设计出爱因斯坦。人最重要的素质:好奇心、兴趣与爱好、欣赏与追求美与和谐的能力、创造发明的能力、求智爱真的渴望,这些都不是他人能够设计出来的。这些素质只能在一个平等、宽松、自由而又富于文化传统的环境中自发生长。在说了一些大原则以后,我们可以具体看看“对于我们的学生,学习上应该怎样有所侧重?因该达到什么目标?也就是怎样才能做到内容和目标的落实?”说起来许多还是老话。第一,强健的体魄。这是一切学业和事业成功的基础。家长要注意培养子女的体育爱好,有了体育爱好,孩子就养成了经常参与体育活动习惯,也就比较顺当地促进与保障了体魄强健。体育爱好一般要从单项技能型运动着手。例如,乒乓球、羽毛球等。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运动健将,但在一项技能型运动中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并不困难。每个人都喜欢做自己比较擅长、有优势的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培养训练,孩子在某项运动中超过了平均水平,与他人竞技胜多负少,他/她自然比较容易发展出兴趣和习惯。第二,心理健康、个性豁达开朗。第三,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习就认真、全力以赴、高效率地学习,玩就全身心地玩。学习做事要培养效率和条理。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生命。第四,只要孩子有上进心、学习有自觉性,就要尽量引导孩子看轻分数、看轻名次。这是学到真本领的关键,可惜许多教育局长、校长和家长不懂。牛顿、达尔文、爱迪生、李敖、金庸、三毛、柏杨乃至王朔、韩寒等等,都不是学校里的好学生。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论文题目

待优生,是相对于优秀学生而言的,一般是指那些在思想品质、行为表现、学习成绩、身心素质、集体荣誉等某方面暂时处于落后的学生。一、待优生的成因待优生的形成往往是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学生自身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影响家庭教育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生教育,影响重要而深远。家庭方面对待优生的影响一般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放任自流,缺乏管教或过分的娇惯,使学生丧失斗志。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对于孩子非常重要。首先,目前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处于占比较低的情况。其次,一部分家长还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的重要性。最后,为家长提供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庭教育也应该被重视,家长们也需要正确的指导来更好地实施家庭教育。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