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景德镇陶瓷期刊怎么样投稿

发布时间:2024-07-05 18:09:21

景德镇陶瓷期刊怎么样投稿

陶瓷学报是SCI。《陶瓷学报》创刊于1980年,是由景德镇陶瓷大学主管主办的陶瓷类专业学术期刊。

据2018年9月《陶瓷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陶瓷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有55人。据2018年9月21日中国知网显示,《陶瓷学报》共出版文献2545篇、总被下载422962次、总被引11794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797、(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613。

据2018年9月21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陶瓷学报》载文量为1937篇,被引量为7508次,下载量为90784次;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陶瓷学报》影响因子为0.7。

栏目方向:

(1)报道内容:

《陶瓷学报》主要报道该学科的学术论文、科技报告研究简报、学术动态、文献综述、陶瓷美术理论与作品。

(2)主要栏目:

《陶瓷学报》主要栏目有陶瓷材料科技类论文,兼及陶瓷机械、陶瓷窑炉及陶瓷艺术类学术论文。稿件包括陶瓷材料及工艺、陶瓷机械、陶瓷标准与检测、陶瓷艺术及理论等,涵盖先进陶瓷、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古陶瓷、艺术陶瓷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陶瓷学报

高植,笔名高地。文学翻译家,作家。安徽合肥人。193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社会学系。曾任中山文化教育馆编辑、金陵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山东师范学院教授、北京时代出版社编审。译有(俄)列夫·托尔斯泰《复活》、《安娜·卡列尼娜》,合译(俄)列夫·托尔斯泰《复活》、《安娜·卡列尼娜》,合译(俄)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著有杂文集《千字文》等。徐文辉,生于1947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本科学历,副教授。先后任教于景德镇师范学校,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江西师范大学景德镇美术大专部。现任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校长,景德镇陶瓷协会常务理事。他不仅长于绘画,更兼工书法,其草书、隶书自成一家,书以画工,画因书美,书画想映,自成天趣,表现力一种淡泊恬静的风格。编辑本段浙江林学院副教授徐文辉,男,1968年生,硕士,教授。 研究方向: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风景资源规划与设计,绿道规划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 200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师从刘滨谊教授,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现任浙江林学院园林学院园林规划设计省级重点学科学科负责人,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组组长.主要从事城市景观,城市绿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规划设计教学及研究工作. 任职以来,参与完成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一项,主持规划设计省级森林公园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六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项目五项,城市公园绿地及附属绿地十多项,旅游区规划设计项目七项,2001年被聘为省旅游科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旅游项目策划中心成员. 参与完成省级课题三项,现主持科技部项目一项.先后在中国园林,规划师等核心期刊发表文章10余篇.目前研究重点是"区域规划与绿道体系建立".其中,在"绿道规划与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编辑本段明代官员徐文辉(1491-1570),字朝章,号龙潭,江苏宜兴人。尚书徐溥之孙,以荫入太学,后迁上林苑监左丞监领。园田漆林之入,中贵人依势侵夺,文辉治之以法。擢后军都督府经历,又任岷府左长史。隆庆四年(1570)卒,年八十。

景德镇陶瓷电商论文发表

陶瓷成型工艺 淘洗过的泥料经过一段时间陈腐后,用泥铲将它移到另一处,每铲一层,要用赤脚有规则地踩练。踩泥要求一脚跟一脚,沿边缘打圈向中心方向踩练,由此使泥料干湿进一步均匀,每踩完一层,即在其上增加一层,逐渐成堆。传统的踩泥有“菊花芯,莲花瓣,三道脚板两道铲”的口诀。 瓷坯的制作大部分是在辘轳车上完成的。做坯的时候,先把泥团摔搭在车盘中心,双手蘸水将泥团包紧,缓缓向上捧起又压下,如此反复几次,就可以开始做坯。做坯,景德镇俗称拉坯。拉坯要求眼准手稳,特别是向两边拉时,双手要准确停留在圆弧上,又要准确控制器物的大小和形状。随着双手的微妙变化,碗形也在不停地变化着,手引泥走,泥随手变,给人以柔软而富于弹性的感觉。 拉坯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首先要了解泥料的性能,并且要根据品种的大小和造型的不同放大尺寸,因为从湿坯到成瓷大约有20~25%的收缩,所以在拉坯的时候要把粗坯相应放大,以求成瓷符合规格要求。 碗坯拉好以后,放在一块狭长的木版上,称为料板,然后放到工位上方的坯架上阴晾至半干半湿,然后就可以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操作,即印坯,景德镇俗称“拍死人头”,是坯体内侧面定型的操作。坯体在干燥过程中会有一定程度的收缩变形,而且手工拉坯很难保证件件完全符合规格要求,所以要在一定规格的标准模子上印坯定型。 印坯以后又放到料板上,移到晒坯架上用阳光干燥。在晒坯架的下方还有一个水池,这正是它的巧妙之处。晒坯架和水池合称晒架塘,是古作坊里的重要设施。水池和晒架一上一下,利用了空间,减少了占地。池内的水基本上是靠雨天储存起来的。水是淘洗泥料所必需的,因而即方便又省力。除此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用意。我们知道水是会蒸发的,蒸发量随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变化。天气炎热、干燥的时候,池内的水分蒸发加快,增加了上方晒坯区域的水分,也就是说这部位的小气候得到调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晒坯架上坯体的干燥速度,使坯体干燥不至于过快,这样坯体的收缩就比较均匀,在高温烧成时,可以减少或消除成瓷出现开裂的毛病。 坯体外侧面的修整和定型则由利坯工序完成。利坯师傅根据坯体的外型及尺寸的要求,使用不同的刀具来旋削坯体的多余部分。操作中控制坯体的外型、曲度、厚薄等都是凭经验,靠眼观、手摸、耳听。利坯师傅按照坯体的不同部位、不同厚度,用手指轻轻弹敲坯体,根据发出的不同声音来决定从何处下刀,旋削多少。利坯是整个成型操作中难度最大、技术要求最高的一道工序,所以,利坯工人一般是从小开始学艺,经过十几、二十多年的实践摸索后,才能成为个中好手。在景德镇传统名瓷中有一种“薄如蝉翼,轻若浮云”的瓷器,叫做薄胎瓷。薄胎瓷的利坯则难度更大,尤其在利坯的最后阶段,真可谓是争胜负于一丝一忽之间,定成败于一刀一息之上,少一刀则坯体嫌厚,多一刀则坯破器废,即使是一个大的喘息也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如果没有娴熟精湛的技艺、没有必胜的信念、没有顽强的毅力、没有一丝不苟的精神、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都无法取得关键的最后一刀的胜利。所以,利坯技术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它是陶瓷艺人长期实践的结晶。清代著名的督陶官唐英说:“款式粗细,关乎旋手之高下,故旋匠为紧要之工。”也就是说,一件瓷器是否做得精细,与利坯师傅的技术有很大关系。 坯体经过利坯以后再补一次水,除去附着在坯体上的粉尘,凉干后就可以开始绘制青花了。青花是一种釉下彩,青花料的主要发色成分是氧化钴,在坯体上画好青花纹样后,再上一层透明釉,入窑一次烧成。青花料看上去灰黑色的,画好以后入窑烧成就变成青翠欲滴的蓝色了。画完青花以后再经过上釉、挖底等操作,在坯房里的操作工序就算完成了。 从原料精制到瓷坯加工,全部成型工序都在一个坯房内完成。其实这里所完成的只是瓷器生产过程的部分工序。按照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的记载:“共计一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也就是说,生产一个杯子就有七十二道工序。所以,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古代瓷工对各个工序进行了细致的分工,每人只做一道工序,在细致分工的基础上又进行生产合作,使景德镇瓷业从明代开始进入了工场手工业阶段,这也是明代景德镇瓷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历代瓷窑遗址中,元代窑址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遗址中装烧瓷器的垫饼比宋代大了、薄了,可知其装烧工艺发生了巨大变化。遗址中釉色增多了,宣告单一色釉的结束。同时还出现了许多新的器形,如:折腰碗,形形色色的高足杯,直径近四十厘米的大盘,高度超过四十厘米的大罐、大瓶等;出现了崭新的装饰工艺,如:青花,釉里红,釉上彩……其丰富的题材、精美的花纹在以往的窑址中都不曾有过。这一切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元代是景德镇瓷器变化最大、进步最为显著的一个时代。 根据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的考古调查和文物普查的资料看,景德镇元代瓷窑遗址有珠山、湖田、落马桥、戴家弄、观音阁、中渡口、曾家弄、塘下、银坑坞、瑶里、丽阳、厉尧等处,其中以湖田、落马桥与珠山三地最为典型。 湖田遗址是“‘由五代及宋、元、明’延续烧造时间很长的一个窑场,该遗址东起张家地,西至月光山,南起旗山,北到南河北岸,划定保护范围为40万平方米。湖田窑元代遗迹主要分布于乌鱼岭、龙山头、狮子山、南河两岸及湖田窑遗址陈列馆周边一带。出土遗迹有窑炉遗迹、作坊遗迹、水井、排水沟等。出土器物以卵白釉瓷为主,还有黑釉瓷和一些青白釉瓷。器形有碗、盘、盏、碟、罐、高足杯、军持、净水碗和动物雕塑等。装饰主要是印花和刻花偶见剔花。纹饰有龙纹、鱼藻、莲池鸳鸯、潮水、牡丹、菊花、莲花、桃花、栀子、瓜蔓、花果、狮子滚绣球等,并有印“枢府”铭文的折腰碗。 落马桥元代窑址在景德镇市中山南路红光瓷厂院内,1980年基建时发现。景德镇市考古人员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近700平方米,距地面1。7米处出土元代遗物。元代堆积层出土有青花和青白釉瓷,还有少量的卵白釉瓷、釉里红以及釉上彩瓷,和青花堆积在一起的还有褐胎实足小碗。青白釉器有双耳瓶、葫芦形小注、小足盘、高足杯、八角杯、觚及人物塑像等,其中双耳瓶的种类较多,有天球瓶、葫芦瓶、扁瓶等,并分别饰S形耳、环形耳、兽形耳、鱼龙形耳。装饰手法除葫芦形小注为釉下褐彩装饰外,其他均为印花和刻花装饰,纹饰有梅、桃、花鸟、瑞兽和缀珠等。釉里红器有荷叶形罐盖、玉壶春瓶和绘鹿纹的小瓶残片。红绿彩仅见绘莲或菊花的小碗。 青花瓷的品类非常丰富,除常见的碗、盘外,还有劝盘、耳杯、匜、盖盒、鸟食罐、双系小罐、大口罐、铺首罐、双耳瓶、长颈瓶、梅瓶、玉壶春瓶等器形。纹饰有菊花、牡丹、梅花、灵芝、葡萄、蕉叶、龙、鹿、孔雀、鱼藻、人物故事等。此外,这里还出土了一些书写文字的器物。 珠山遗址在市区中心,为现代建筑所覆盖。1988年5月,景德镇市区铺设地下电缆,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在风景路(明、清御厂故址北端)发现一批造型奇特的瓷器残片,其品类有青花、霁蓝地白花、霁蓝地金彩、孔雀绿、孔雀绿地金彩及卵白釉瓷等。其器形有鼓形盖罐、直口罐、桶式盖罐、大盖盒等,其纹饰有双角五爪龙纹、变形莲瓣、杂宝、十字杵凤穿牡丹等。以双角五爪龙纹数量最大,约占总量的90%以上。据《元史》禁止民间使用双角五爪龙纹以及《元典章》中禁止民间使用描金、贴金的法令,可知该类遗物必为元代帝王专用之物,应是元官窑——浮梁磁局的产品。 该遗址出土器物均为少见的器形,特别是大盖盒,其直径为32厘米,盒内正中凸起一圆柱体,柱体与器壁之间成一宽而深的沟道。柱体台面无釉,柱体与器壁之间的沟道满施白釉,外壁则有孔雀绿贴金、霁蓝贴金、霁蓝地白花和青花数种。”

论文发表在《中国陶瓷》、《景德镇陶瓷》、《景德镇高专学报》等十余篇。作品被江西省博物馆,中国现代陶瓷博物馆,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及海内外收藏家收藏。

陶瓷艺术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陶器的出现已有了八千多年的历史,在东汉晚期,瓷器已相当成熟,从而中国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陶瓷艺术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陶瓷艺术教学初探

陶瓷艺术教学论文摘要

摘 要: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瓷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从陶到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新石器时代到河姆渡文明,从青瓷到彩瓷,从唐三彩到宋名窑等,现代的陶瓷更是进入了精美细腻且具有声、光、磁和电等等功能的新型陶瓷时代。陶瓷艺术即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我们该如何进行其的教学呢?本文将对陶瓷艺术教学进行探究,阐述陶瓷艺术教学的重要性,分析当前陶瓷艺术 教育 的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利于其教育发展的相关建议及意见,以供同行加以借鉴与参考。

陶瓷艺术教学论文内容

关键词:陶瓷艺术;教学;策略;初探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5-5312(2014)23-0220-01

在我国,陶瓷艺术是一门依托于陶瓷全行业发展的学科,其本身具有特殊性与广阔性,这也将是陶瓷艺术专业得以长久存在和发展进步的源泉动力。因此,需要我们对陶瓷艺术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革,想方设法将陶瓷艺术教学办好。

一、陶瓷艺术教学的重要性

陶瓷艺术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历史中较为重要的一个象征,它是中国人民的集体智慧的结晶,陶瓷艺术 文化 的延伸和传承,对人类历史文明有着杰出的贡献,记载了中国人民艺术发展的历史,彰显了国家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是我们民族的最重要的骄傲之一。现如今,虽已进入了工业高速发展的社会阶段,但陶瓷艺术仍具有无法估量的重大的时代价值。这不仅在于陶瓷成为了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有极高的美学欣赏价值,更重要的是陶瓷艺术是古代人们开启人类智慧的重要之举,是帮助认识国家文明历史发展历程的重要助手。把陶瓷艺术文化世世代代相传下去是中华民族的责任,陶瓷艺术教育是传播陶瓷艺术文化的最为有效的 方法 。在当今,陶瓷艺术教学有众多积极的意义。陶瓷艺术教学不仅能开发人的思维,陶冶情操,培养素养,而且还可以传授艺术知识,使学生更加了解认同民族的文化。陶瓷艺术教育既是一项职业技术的教育,更加是综合、多维、立体的教育。现代陶瓷艺术教育的工作重心点是把陶瓷艺术发扬光大,要做好此重心工作需对陶瓷艺术教育积极的意义进行深刻的认识,重视陶瓷艺术教育的地位。

二、陶瓷艺术教育的现状

我国陶瓷艺术教育虽然已经历了大半世纪的时间,但仍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大部分的教育仍采用技巧的教学为主的教育观念,追求“经技入道”。只有技巧但无思想无创造力的人即是所谓的匠人,只能跟着别人的后面跑,永远也走不出有自己特色的道路来。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需要有独立的思想,有主动创造的意识,同时也需要具有对学术进行不折不挠的专研精神。否则,即是具有再好的技艺,也难以在创造山有所造诣。所以,如何对陶瓷艺术教育品位进行提升,如何使得陶瓷艺术精神在教育中发扬及如何摒弃掉传统落后的师承教育的模式等等是当前陶瓷艺术教育的难题。

三、促进陶瓷艺术教学发展的策略

(一)清晰界定陶瓷艺术教学目标及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的美术学校一般把陶瓷专业归为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这是一个较为含混含糊的提法。首先,自由的陶瓷艺术和日常使用的陶瓷产品设计两者间是具有很大的差别的,是不能混在一起的。其在专业的范畴上,日用陶瓷的设计与艺术创作展上供展的陶瓷艺术作品在创作思路及实现都有很大的区别。虽然目前还不是一个把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划分为“陶瓷设计”和“自由陶瓷艺术”齐发展的好时机,但是要把此提上陶瓷艺术教育的议事日程上,作为一个陶瓷专业的发展目标,促进陶瓷专业的发展更加专业、更加深层、更加完善。

(二)加大美术院校陶瓷艺术教育经费的投入

陶瓷艺术的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肩负着重大的任务,学校和政府教育部门应该对陶瓷艺术教育的责任和目标有深刻重要的认识,教育经费的增加投入是协助支持陶瓷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基础。学校需根据经费合理的安排配置陶瓷艺术教育所需的教育设施,合理科学地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间的费用,避免实践与理论脱节。院校还应采用各种有效的 措施 对陶瓷艺术教育的软件设施加强建设,提高师资,除了聘请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之外,还可广纳民间传统陶瓷艺人对学生实践进行指导,同时也可聘请专业技术造诣高的教授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

(三)建立实践基地

陶瓷艺术实践的教学对整个教学的效果影响极大,实践教学是陶瓷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但当前其也是陶瓷艺术教学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为了加强陶瓷艺术的实践教学,院校很有必要建立陶瓷艺术实践基地,设置专门的陶瓷艺术教室,并且配置完善的实践基础设施,满足学生的实践操作所需。在建立实践基地之后,学校还应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适当安排实践教学的课程,注重对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对陶瓷艺术有兴趣的人都能有机会亲自动手制作陶瓷,为广大的学生提供能让其充分展示自己创新能力的空间舞台。

(四)对教学课程进行改革

要想促进陶瓷艺术教学发展,对教学课程进行改革也是必要。其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出技能型与应用型的人才,使得专业技能的教育满足适应市场的发展,其将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掌握陶瓷制作工艺,激发学生对陶瓷学习的兴趣,并能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其文化素养和审美的能力,形成鲜明独特的欣赏审美个性,激活学生创新的意识,从而使其创造出优秀的陶瓷作品。

课程的设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 爱好 兴趣。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学习态度 对学习的效果影响甚大,陶瓷艺术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动机,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在形式上,陶瓷艺术教学应以注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对艺术设计构思进行多种可能性、多层次的尝试,带着目的性去需求变通的方法,寻求事物间的联系和相互关联的学习方式。在此教学中,教室带领了学生一同实践,与学生在相同的环境主体下,进行共同的创造、学习和体验。这种方式非常有利于学生能够准地把握课程主题,同时对在这过程中所建立的假设进行超越课程本身的对话,可以引导学生真正进入创造的境界,并且能够使学生最大可能地认知教学过程中的价值意向及情感流露抒发,避免刻板,使得学生能够很好地发挥创造能力和造型的表达能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的热情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很好地通过充分开放的方式把在课程中获得的技能、知识和个人情绪情感特征等自然流畅地表达出来。

课程的设置安排注重强调“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院校应尽可能地多为学生提供与教学课程相关联的信息,在思维和视野上开拓学习者对材料、造型认识的有限性。譬如,可以让学生常走出学校,走进企业工厂中,亲身去感受制作材料和陶瓷制作现场的气氛,捕捉自己对材料和手工艺的最原始的感动,从而培养他们那双敏锐的眼睛,培训他们进行实验时的能力胆量及探究摸索的兴趣。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陶瓷的材料或造型工艺特别感兴趣时,这就说明了学生思维已经和事物的原创状态紧紧地联系着,到此时,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创作灵性情绪进行细化并引导,在对材料的认识和技术认知上给予适当的以点带面的指导。通过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教与学互动起来,自然地学生的创作思维灵感得以很好的发挥,原始传统的被动式的教学方式得以消解。

校企合作,开拓第二堂课。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实施师带徒的教育模式,全面的考虑学习者的学习要求、兴趣和目的,为学习者提供适合不同阶段、不同场所的实践活动,提高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建设新的课程体系,淘汰过于旧的课程,增加专业课程学时尽可能使得学习者精通一门工艺技术,引导学习者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学生的就业。

四、结语

陶瓷艺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在陶瓷艺术文化的延伸和传承中,教育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当代陶瓷技术的教学中存在着自身的不足与问题,我们需要进行深刻的认识与反省,并采取相应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以促进陶瓷艺术教学的发展。

陶瓷艺术教学论文文献

[1]陈梅,范昭平.论民族院校陶瓷艺术教学改革[J].美术教育研究,2012,(11).

[2]程幸.关于传统陶瓷艺术教学模式的改革――以景德镇陶瓷古彩装饰艺术教学为例[J].职教论坛,2012,(35).

[3]楚梵.现代陶瓷艺术教学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03).

浅谈明代陶瓷艺术

陶瓷艺术教学论文摘要

摘 要:中国瓷器的发展,由宋代的大江南北成百上千窑口百花争艳的态势经由元代过度之后,到明代几乎变成了由景德镇各瓷窑一统天下的局面。景德镇瓷器产品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因此,真正代表明代瓷业时代特征的是景德镇瓷器。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主, 其它 各类产品如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单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

陶瓷艺术教学论文内容

关键词:明代青花 红绿彩 装饰技法 成化瓷器 高士图 斗彩

一、明代青花的“高士图”

“高士图”是瓷器上的重要表现题材。“高士图”是以文人雅士情趣生活为题材的一种瓷器装饰的明代青花瓷器的纹饰丰富多样,高士图属于人物纹饰一类,,如王羲之爱鹅、爱兰,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华“高士图常见于青花瓷和斗彩描绘在瓷瓶上缸、罐、杯等器物的主要部位上装饰。

德镇青花瓷器上的高士图,从其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征等方面考虑,将它划分为四个时期进行论述。

1、前期: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景泰、天顺。

前期青花高士图的特点主要有:1.器物造型以杯、瓶、碗为主;2.多使用“苏麻离青”料,色泽浓艳晕散,以国产青料为主,发色清新艳丽。中;3.构图表现较为单调,突然单个;4.高士绘画技法较为写意、工整,以一笔点画为主

明朝建国之初,治者实行了一系列宽松政治,社会经济比较繁荣,也有少量的云龙纹、庭院小景类,纹饰基本上以缠枝、折枝花卉为主。

2、中期:成化、弘治、正德。

成化、弘治、正德年间政治比较稳定经济开始繁荣,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得到较大的发展。青花瓷有自己的风格,物华自成一体,放开始采用国产平等青料,有所青花色泽淡雅清新,造型轻巧俊秀,绘画疏朗舒适。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是明代青花高士图的流行期。其特点主要有:1器物造型以碗、盘、罐、瓶为主;2.采用国产平等青料,发色清雅;3.秀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但绘画不及永、宣时画法严谨;4.绘画技法既有写实,也有写意,点画与勾勒平涂并举,人物形象用笔不多却很传神,人物潇洒飘逸。

明至成化,书生人物形象总是出现在博发鬓随风飞扬,衣袂飘动,优雅脱俗之气。高士绘画是勾勒渲染,把轮廓勾勒出来,以青花料渲染,这正是明中绘画的典型手法。成化时的纹饰,以逐渐走向淡雅风格。

3、后期:嘉靖、万历。

高士图更加流行期,注重装饰,明代青花高士主要有特点:1.2.使用国产“回青料”,青花发色浓艳;3.高士题材广泛,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创新;4.绘画多采用勾勒平涂技法。

末期:天启、崇祯。

天启、崇明代末期,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国力景德镇御窑几乎停产。此期的青花瓷,既沿袭了万历时的材料,又开启了明末清初的新面貌貌。

综上所述,明代青花高士图各个时期的时代脉络清晰,特征突出,前、中、后、末四个时期,分别为初创期、行期、风行期、转变期。

二、红绿彩瓷器

禹州作为著名的钧窑所在地,依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明代禹州所产红绿彩瓷器大致,可分为明前期、中后期两个阶段。

1、前期

明前的禹州红绿彩瓷器精品大多已流失海外。此外,在河南禹州、许昌、郑州及安阳等地的旧城改造中,发现了大量的红绿彩瓷器残片,品种有白地黑花红绿彩、红绿彩绿釉黑彩及绞化妆土红绿彩。

2、中后期

自明代中后期,禹州红绿彩产量大为减少。因为大量人员受到景德镇销售行情影响有关,德镇釉上彩瓷质量上明显占优势,并且大量生产,使禹州红绿。

三、青花装饰技法

青花瓷亦称白地蓝中华花,华清新明快中博、富丽典博雅,是独具高雅审物华美品位的华中艺术瓷品种。

德化窑青物华花瓷以其装饰图案博丰富多彩、构图简介舒华物展、笔法物洒脱博华豪放华物、画风朴实大方等独特中青花瓷质地洁白、美丽、典雅大方,给人以清新明快、肃穆端庄之感。装饰技法主要是通过线条的粗细、疏密、点线博等笔法来表现各种艺术意境,中刚柔、虚实、浓淡、轻重的变化,运笔之法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等。

四、明朝成化瓷器

以斗彩最富盛名,其中大部分为景德镇烧的官窑器,还有一些民窑器。

成化烧造数量虽不及之前宣德朝的,然而品种繁多,色彩缤纷,堪称明代瓷器成化瓷器总体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1、型

成化瓷器的造型,成化瓷器既保持续了明代初期瓷器的基本物中型特点,即:口外撇,腹鼓而丰满,中给人以古拙稳重之感,同时又有自身的特色。大多为杯、盘、碗、碟、瓶、盖

2、斗彩

“斗彩”又称“逗彩”或豆彩”,因不同的理解而得名。还彩”的意思是“ 彩绘 骈连,有如逗并”。也有认为“斗彩”说法源于“花朵攒簇,有类中斗争”的。现在大家趋向于“斗彩”。

3、釉质与釉色

中,大部分成化瓷器为白釉,釉面肥厚滋润、细腻平滑洁白无瑕,如脂似玉。婉转柔和、晶莹润泽。其他的釉色也有,色彩釉,有鲜红釉、黄釉、、蓝釉、酱釉及仿前代的哥釉等。

4、款识

成化官窑款识物中,在字体上如出一人手,用笔自内中有骨,柔中有刚,古拙朴实,挺拔瘦劲,笔道大又圆润即字数少,青料书写,个别用色釉。成常以竖排双行来构图,一般在器底物华。明成化民窑纪年款:一般分为“大明成化年制”,“大明成化年造”,“成化年造”等几种署款方式。

5、纹饰及图案

成化瓷器纹饰图案种类齐全瓷器上的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自然纹、几何纹、文字等等一应俱全。

陶瓷艺术教学论文文献

[1]《明代禹州烧造红绿彩瓷器》 收藏 郭学雷 2009年第7期

[2]《浅谈德化青花装饰技汉的继承与创新》 陶瓷科学与艺术 苏志勤 2010年第2期

[3]《浅谈明朝成化瓷器》 科学大观园 李琼2008年10期

[4]《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上的“高士图”浅议之概述及分期》瓷库中国 2012-9-26

有关陶瓷艺术教学论文推荐:

1. 浅谈美术教学论文范文

2. 浅论中国陶瓷美术市场 学术论文写作

3. 美术论文

4. 浅谈小学艺术论文范文

5. 书法艺术论文

6. 美术教学论文格式范文

陶瓷期刊怎么样

陶瓷学报是国内陶瓷领域最权威的学术期刊,其影响因子为2.814,一直高居国内陶瓷领域期刊排行榜前列。陶瓷学报的影响力不仅反映在影响因子上,更体现在其在国内外陶瓷领域的影响力,其发表的论文被全球陶瓷学者广泛引用,为国内外陶瓷学术界贡献良多。

《陶瓷》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代码v524,不是中文核心可以到“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网站,查询最新版的科技核心目录,那是他们的官方网站

陶瓷期刊投稿

美国陶瓷会志收版面费吗,2021年9月26日陶瓷杂志投稿需要收取一定的版面费,市场上不收而且不同的期刊收取的版面费也各不相同,陶瓷杂志是由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主办的学术刊物,拥有正规的

我知道的材料科学还挺快的

哪个见刊速度比较快?leimiao_hit(站内联系TA)硅酸盐学报,陶瓷学报等等中文期刊都很慢,英文的会快一些zhouhw(站内联系TA)adv mater.material letter,angewante,etc.tanjuncn(站内联系TA)还有可以考虑APL, 速度很快,大都是一个审稿人jiamaolee(站内联系TA)人家问的应该是国内核心期刊,非国外的。中国陶瓷很快matsee(站内联系TA)核心期刊中,电子元件与材料是可以拿钱排队的,也就是说可以很快;压电与声光在囤积文章,很慢。无机材料学报和硅酸盐学报都比较快的,从投稿到出刊一般就几个月。其他杂志不是很了解,其他学校学报就更慢了,而且是为他本校学生混毕业用的,外人没有机会。另外就外文的都比较快。

国际陶瓷期刊送审需要1-3个月。国际陶瓷期刊审稿周期在1-3个月左右,具体周期以杂志社公布为准。期刊外审是期刊审稿的第二环节,外审是由外部专家组成的,通常有2-3人,审稿组的外部专家一般是专业内对本专业本研究方向颇有研究的专业人士,对文章中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内的内容进行审核,以确保文章的专业性、严谨性和客观性。

陶瓷投稿

美国陶瓷会志收版面费吗,2021年9月26日陶瓷杂志投稿需要收取一定的版面费,市场上不收而且不同的期刊收取的版面费也各不相同,陶瓷杂志是由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主办的学术刊物,拥有正规的

没有青灰底上的浓褐色青花。象耳瓶一般是元末明初才有的。据粗略统计,全世界收藏的元青花典型器,目前大致为300多件。流散在中国本土以外的“总共不过200件左右”(日本三上次男著《陶瓷之路》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这些元青花分别藏于“英国、法国、美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阿曼、日本、印度、伊朗、土耳其等国”,其中,以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和伊朗阿德比尔寺院“收藏最多,前者收藏70多件,后者收藏30多件。国内收藏有120件左右,且大部分是1969年以后陆续出土的”(吕成龙《元代青花瓷器识鉴》,2004年第2期《故宫博物院院刊》)。然而近年来,市场上的元青花却成百上千甚至数以万计地出现。有些藏家,两三年里就可寻觅到“正至型”元青花数十件。台湾一位收藏家手中的元青花,简直富可敌国,在其2004年年底出版的16开豪华本图案中,各式元青花精品总数达270余件,远远多于伊朗和土耳其两国所藏。而市面上类同“大卫德瓶”的标准器,据2004年第5期《收藏家》介绍:“投送与‘至正型’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同类器物的稿件纷至沓来,天津、陕西、大连、苏州都有投稿,据目前所见,已出现五对同类瓷瓶(图4)。这五对瓷瓶看图片与‘至正型’标准器完全相同,区别只是颈部有铭文或没有铭文(闪淑华《祁门古陶瓷厂与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其实,从图片看,笔者认为这类貌似大卫德瓶的“至正型器”,在纹饰上的漏洞还是可以找见的。例如,该瓶颈部蕉叶的边线,被画成几乎呈对等的双边线、且双边线内留白;主题龙纹的颈脖竟粗壮如蛇,有别于元龙的细颈、细脖特征。这些,明显属于破绽。至于上文中提到的五对“大卫德瓶”,爱好者手中实有数字远不止这些,因为更多“大卫德瓶”的持有者,对拥有超级藏品则秘而不宣,怀着所谓“闷声大发财”的心理。元青花为何失踪目前,有关元青花的讨论非常红火。让诸多有识之士大惑不解的是,对于中华民族的这么一大笔珍贵遗产,炎黄子孙以前怎么就视而不见,还要有劳外国学者来指教,其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实际上,这都是明太祖惹的祸,由于洪武皇帝当时采取高压手段,竟使明清两代近30个皇朝的臣民、乃至我们父辈,在以往600年里,只知有明青花而不知道有元青花!中国历史上,秦朝时曾出现过“焚书坑儒”闹剧,上世纪七十年代也发生过“破四旧”悲剧。那么,在明代立国之初的华夏大地上,是否有过类似的愚蠢行为?答案是非常肯定的。无数事实表明,曾以“驱除胡虏,恢复中华”誓言蛊惑人心的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对于蒙元文化的载体元青花必定大开了杀戒,而且当时的声势、“万众响应”的轰轰烈烈程度,很可能一如文革时期我们所经历过的“革命”运动,亦是那般波澜壮阔。这样说,基于以下几方面既成事实:一、自明朝建立后,元青花为何只存在于地下、存在于天高皇帝远的国外,而中华大地(地面)上则无影无踪、几乎不见传世品。二、皇宫内承传有序的汉唐至宋元的各式名瓷中,为何独独没了元代青花,若不是明太祖下令剿灭又有谁敢;若不是发生过全国性的惊天动地“声讨”,又怎会波及到内宫。三、知识分子为何违心、连成书于洪武二十一年的我国第一部综述全国名窑的瓷器史专论《格古要论》也不讲真话,面对色泽靛蓝美丽的元青花,作者不以为然地概述为七个字:“白底蓝花者,甚俗”。四、洪武朝官窑器为何要置传统纹饰固有的“共性”于不顾,执意同前朝(元代)花纹较劲(参见下一节):你右我左;你下我则上。这番意识形态上的针尖对麦芒,意味着什么?而这一同清王朝在纹饰上跟前朝情意绵绵(明末与清初的许多青花瓷,由于纹饰上的过分相近,其年代常让人难以辨识)和在款识上跟前朝卿卿我我(清三代的不少民窑精品、包括一些官窑器,常常无所顾忌地署以各式“大明”年号寄托款)大相径庭的情景,又说明了什么?上述种种现象,只存在一种解释,那就是作为明朝开国皇帝的朱元璋,出于政治动机,把属于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元青花,尤其是一些精美的至正型器,斥之为“异端”,并施行了一项不见史载的野蛮摧残,才导致元青花从中华大地上突然蒸发,才让代代相传相袭的纹饰语言(亦即传统纹饰),在元明时分,出现了骤变。朱元璋是中国“文字”始作俑者(《辞海》“文字狱”),一条人命抵不上一个谐音的历史由此开启。又冒天下之大不韪,让十二生肖中的“猪”(谐音“朱”)从明朝消失。洪武十三年五月,为撤销丞相这一职务、让皇帝能直接统辖六部(吏、户、礼、兵、刑、工),“胡惟庸案的15000人做了朱元璋皇权扩张的冤魂”。据中国明史学会理事毛佩琦教授说,“《明史》还记载说,胡惟庸被处死时,‘反迹尚未暴露’”,而丞相“胡惟庸被定罪的‘通蒙古’、‘通倭寇’这两条‘反迹’,却是在十年以后,亦即在洪武二十三年时发现的”(2005年9月27日、中央十台《百家讲坛》、中国人民大学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朱元璋之胡蓝冤狱》)。由上可知,朱元璋不但荒唐,还对蒙古旧统治者怀有非常深刻的偏见。因而,对于亮丽的元青花瓷,心胸狭窄的明太祖表现出独特“雅趣”,并最终在全国范围内把元青花砸个稀巴烂,再踩上一脚让它永世不得翻身,也就在所难免了。有关明代建御窑厂的时间,史料上有洪武二年和洪武三十五年两种说法。笔者以为,耿宝昌先生的推断甚合客观。即明代御窑厂的建立,当在洪武二年。原因不仅仅“照第二种说法,则推断出洪武时期无官窑瓷器;现在一般认可第一种说法(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P9页)”,还因为朱元璋办事向来雷厉风行,一部210卷《元史》不足两年时间便由宋濂等人于洪武三年“匆促成书”。而立御窑厂造洪武瓷封杀元青花,不但较修元史简单又见效快,还可通过社会上层堂而皇之广告天下黎民。这等要事,显然是越早越好,岂能坐等三十年而不求朝夕。大相径庭的元末明初青花瓷元青花,以“至正型”器为典范,还包括“延祐型”和一些形、纹简陋,销售层次较低的青花瓷(图5)。为提高“目鉴”科学性,本文在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公私藏品,就元青花与洪武瓷的区别,谈一些肤浅的认识:1、大花大叶,叶为满色,但花朵不填满色,且外部绘有较明显的空白边线。山石、海水、人物、动物纹等(图6)亦相类,纹饰内露白。明洪武朝,花卉纹多为大花小叶,菊花使用增多,造型规矩,花心均以网格纹为饰,花心至花瓣通常分三层,两层与四层的少见。2、缠枝莲叶,“叶形多呈葫芦状,或有一至五个尖瓣”(孙瀛洲)。洪武时,葫芦形叶子不如元瓷的规矩,叶子的尖瓣呈三至七个不等,器物的质量,一般以叶子画四个尖瓣的为精;多数葫芦形叶子涂满色,少量的叶脉留白;葫芦叶形体瘦弱,不及元代粗壮,但造型活泼、多姿。3、变形莲瓣边饰,有的为一组(如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有的画二组(图7),构成上下对应的仰、覆莲瓣纹装饰。除盘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莲瓣,均呈单体形式排列,莲瓣间留有空隙,互不相连。明洪武时,除部分执壶和盏托的变形莲瓣边饰为单体形式排列外,瓶、罐、盘及碗的莲瓣纹边饰,大多呈并拢(共边)型(图8),并贯穿于明清两代。4、蕉叶纹,多数作分开状(图9),叶与叶之间留有空隙,少量为并拢型或叶与叶呈重叠状。明洪武以重叠状多见,偶见有分开的。宣德以后,蕉叶纹几乎不见有分开的,大都呈并拢重叠状。此外,元代蕉叶的主脉无不以浓笔的粗线条表示;入明后,蕉叶的主脉均予以留白,呈中空型。这一留白画法,同元代蕉叶主脉的粗实线条,在视觉上泾渭分明,对比非常醒目(图8)。5、如意云头纹(亦称“云头纹”、“云肩纹”、“垂云纹”)。云头与两云脚相交之尖头指向,大多呈前后相背形态(图10),即如意云纹两云脚间的尖头,与云头的尖头,方向相反,很少有例外。而洪武,如意云的头与脚的尖头指向,方向大多一致(图8、图11),很少有例外,并沿袭至永宣。然而,自成化起,如意云头的两尖头既有朝向一致的,亦有相背的,并无常规。6、回纹边饰。由互不相连的单体回纹组成(图9)。有的回纹呈规矩的方形,有的为变形回纹,有的画成减笔式回纹。明洪武时,回纹边饰无不为一正一反两方相连的形式排列组成(图8、图11)。明永乐以两方连为主,同时又出现一笔环连式的回纹边饰。宣德以后,除少数边饰仍作一正一反两方相连排列外,多数回纹边饰呈整圈一笔环连式,并延续至清末。7、龙纹。元代青花瓷器上,画龙的不少。龙躯细长,且细颈、细腿、细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体态轻盈。头较小,长鹿角,张口、吐舌,龙的下腭有须,上颌一般无须,但至正十一年铭标准器的龙上颌有双须,而此类带双须现象,在元青花件的其他龙纹图案上十分少见。龙身鳞片分两种,以网状细鳞片(图12)多见,以留白的鱼鳞纹片少见,后者龙纹更加精美(如青花云龙纹象耳瓶)。龙有背鳍,腹下通常无横纹带。胸与背部常饰有火焰状飘带。肘部有长毛三至四根或一撮。龙爪以三爪、四爪居多,五爪极为罕见。8、元青花立件中的玉壶春瓶与出戟尊,其内口沿部位,常常加绘一道卷草纹(图9)或云头纹(图13)边饰。入明后,此类内边饰现象,起初仍存在于明洪武朝玉壶春瓶(图8)上,洪武以后消失。9、元代纹饰采用平涂法,“有的则是在浓笔边线内施以淡色”(孙瀛洲),小件器上为一笔点画,这就是所谓“一支笔”的画法。从明成化起,以“二支笔”工艺见长,即构线与填色是分别完成的。“明代青花多是填色或素描。这种技法上的不同,也可以作为划分元、明青花瓷器的旁证(孙瀛洲)”。10、元代瓷胎,同明代后期及清代瓷胎相比较,有硬中见柔的感觉。“胎质淘炼得不如明清瓷细致,因而在砂底处多有砂眼、刷痕和铁质斑点(图14 1),并在底足、口边与缩釉露胎处(图14)呈现火石红色”(孙瀛洲)。11、除执壶、玉壶春瓶(图13)外,器物的底部一般露胎。涩底上往往粘有釉斑,这是时代风貌。“把杯、把碗底足内部多不挂釉,个别的在高足的里部挂半截釉”(孙瀛洲)。大罐的口部通常施釉,小罐的口部(口端)多露胎(图14)。梅瓶原本都带盖,盖内不施釉(图10),这亦是特征,仿制品却常在盖内也施釉。12、罐的造型多数为口大足小,不同于明清罐的口小足大或口足大小相偌形制。碗、碟、杯的圈足较小,足墙较宽、较厚,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有的器物底部可见明显的旋坯痕,个别有粘砂现象。碗、碟、杯圈足的底心常见凸乳,俗称“脐”,为元瓷特征之一。13、大件器的胎体普遍厚重坚实,小件器的胎体都较薄,胎体甚至薄于后世明朝同类器。而仿制品则不然,小件器亦显得很厚实。14、除露胎较高的一些立件外,元代小罐、小瓶近底足处(胫部)常见指印痕(图14)。指印痕通常呈三个,系工匠捏着浸釉或刷釉时所遗,多见于元至明代中期。15、入土之物,于器内的修胎痕(类似竹丝刷痕)上最容易出现土蚀痕迹。由于元器的内壁多数为荡釉,而竹丝修胎痕处的釉最薄,故土蚀痕迹常常以竹丝般的条状出现。土沁斑是否自然、分布是否合理,辨伪时值得重视。

朋友你好,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