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学院教授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12:23:08

学院教授发表的论文

近日,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夏川教授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hemistry (《自然–化学》)上发表题为“General synthesis of single-atom catalysts with high metal loading using graphene quantum do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套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的普适性合成策略,实现了高达 40 wt.% 或 3.8 at.% 的高过渡金属原子负载,比目前报道的单原子负载量提升了几倍甚至数十倍。 该工作由电子 科技 大学、加拿大光源和美国莱斯大学三个单位共同合作完成。材料与能源学院的夏川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美国莱斯大学的汪淏田教授和加拿大光源的胡永峰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该合作团队在电催化材料研究和电化学反应器设计领域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具有极高的原子利用率、独特的电子结构以及明晰且可调的配位结构,在各种电催化过程中展现出优异的活性。但常规单原子材料中金属原子密度较低(通常小于5 wt.%或1 at.%),大大限制了其整体催化性能及工业应用前景,因此发展出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普适性合成策略至关重要。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对提高合成单原子材料的金属负载量有很大的局限(图1, a-b)。以碳材料负载的单原子为例,现有的“自上而下”方法通过在碳材料载体表面制造缺陷,然后通过缺陷稳定单原子。然而,无法精确调控缺陷尺寸导致缺陷位点的数目极大地受到限制,而且当金属负载量提高时,容易在大尺寸的缺陷位处形成团簇。“自下而上”方法则使用金属和有机物前驱体(如金属有机框架、金属-卟啉分子、金属-有机小分子)热解碳化的方式获得负载金属单原子的碳材料。在金属负载量过大时,金属原子之间将因为没有足够的隔离空间而导致热解过程中团簇或者颗粒的产生。 鉴于此,该团队发展了区别于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的单原子催化材料制备方法(图1c),以突破单原子负载量的限制。该团队创新性地使用比表面大、热稳定性高的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碳基底,对其进行-NH2基团修饰,使其对金属离子具有高配位活性。引入金属离子后可得到以金属离子作为节点、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结构单元的交联网络,最后热解即可得到高载量的金属单原子材料。相较于传统“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单原子催化剂合成方法,该研究报道的方法既保证了高含量金属离子初始锚定时的高分散性又能有效抑制后续热解过程基底烧结重构引起的金属原子团聚。 XAFS、HADDF-STEM等多种表征手段证明,由该法制得的负载型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在保证金属原子单分散的同时还能实现远超现有文献报道水平的金属载量。借助该方法,该团队成功制备出质量分数高达41.6%(原子分数为3.84%)的Ir单原子催化材料(图2),该负载量相较于文献报道的Ir单原子最高载量提升了数倍。 另外,该合成策略还具有普适性,能够用于制备其他贵金属或非贵金属的高载量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例如,在碳基底材料上,Pt单原子的负载量最高可达32.3 wt.%,Ni单原子负载量可达15 wt.%(图3)。 夏川,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国家青年人才。研究方向为基于新能源的电催化、电合成、电化学生物合成,致力于实现碳平衡的能量与物质循环。在“液体燃料与基础化学品现场合成”这一特色方向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反应器与催化剂设计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美国专利3项,H因子34,引用5200余次。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Nat. Energy、Nat. Catal.、Nat. Chem.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9篇,热点论文2篇。

5月5日,重庆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杨朝龙副教授课题组在国际顶尖刊物《Science》 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题为Ultralong 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from amorphous organic materials toward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encryption and decryption的研究论文,这是国际上首次报道无定形聚合物基长余辉发光材料及其在机密信息领域的加密及解密应用。重庆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为论文第一单位,材料学院硕士研究生苏艳作为第一作者,杨朝龙副教授与合作单位南洋理工大学Zhao Yanli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该论文被《Science Advances》选作亮点论文在官网滚动报道。这是重庆市高校科研成果首次登上Science子刊杂志首页并作滚动报道。

长余辉发光是指在撤去激发光源后仍然能够持续发光一段时间的一种独特光物理现象。这种现象一般存在于无机材料中,例如夜明珠。相对于无机长余辉材料,有机长余辉发光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柔性以及功能团易修饰等优点,在生物成像、光学记录、信息存储、防伪系统等诸多高新科技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但纯有机长余辉现象通常只在很低的温度(77 K)和无氧环境等苛刻条件下才能被观察到,在室温实现高效有机长余辉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基于此,杨朝龙副教授课题组与南洋理工大学Zhao Yanli教授课题组合作,自主设计了含有六个苯甲酸单元的六(4-羧酸-苯氧基)-环磷腈(G)客体分子(图三)。在室温条件下,G本身不发射任何的荧光或磷光。当G引入到聚乙烯醇(PVA)基质膜中,在激发光源关闭后表现出明显的长余辉现象,且展现出强烈的紫外辐照依赖性 (图三)。课题组基于辐照依赖特性,创新开发出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区的的绿色环保无油墨丝网印刷技术,该技术可应用于票据、奢侈品、纸币、军方/政府机密文件等的高级防伪(图四)。

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重庆市科委、重庆市教委、新加坡学术研究基金等项目,以及材料学院和高分子材料与加工技术校级首批科研团队的大力支持。

《Science Advances》为《Science》刊物旗下子刊,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工程、数学以及社会科学等学术领域,旨在发表推进科学发展的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创新性的前沿工作。

唐山学院教授发表的论文

1.基本信息王春慧,女,满族,1983.02,高级实验师,毕业于内蒙古科技大学热能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学历, ,获2012年、2013年、2016年、2017年、2019年优秀党员称号,获2015年、2019年唐山市教育局嘉奖。2.教学信息实践环节指导承担建环专业《传热学》、《流体力学泵与风机》、《空气调节》、《建筑冷热源》、《热工测量与自动控制》、《供热工程》、《工程热力学》等多门理论课程实验环节的教学任务。3.科研信息1)科研方向:建筑节能和市政节水2)完成(或在研)科研项目(1)参研并完成唐山市科技局项目:“关于既有住宅建筑实施分户热计量采暖改造研究”、“基于雨水边坡的裸露岩体植被快速覆盖技术研究与示范”、“唐山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检测重点实验室”(2)主持并完成唐山市科技局项目“雨水花园理念下岩质边坡绿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3)在研河北省科技厅项目“基于雨水边坡的裸露岩体植被快速覆盖技术研究与示范”(4)参研并完成唐山学院项目“唐山学院土木类专业工程实验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核心课程群体系下‘传热学’课改研究与实践”、“城市立体绿化中坡脚种植节水措施及实验研究”。3)获奖情况:(1)唐山学院土木类专业工程实验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二等奖。(2)2018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三等奖。4)发表论文(1)《城市建设》发表“地源热泵供热系统在某新农村社区中的应用”,2010.08,第二作者。(2)《节能》发表“制冷压缩机实验装置改造的研究”,2017.08,第一作者。(3)《节能》发表“唐山市燃气热水器使用情况市场调查与分析”, 2018.02,第一作者。(4)《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表“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2018.03,第一作者。(5)《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流体力学泵与风机”课程教学方法研究”,2018.06,第二作者。(6)《矿业研究与开发》发表“雨水边坡植被绿化节水技术及效果研究”,2018.06,第一作者。(7)《水处理技术》发表“钢铁企业综合废水处理及回用工程实例”,2019.03,第二作者。(8)《公路》发表“裸露岩体植被覆盖技术下的雨水边坡工程研究”,2018.12,第二作者。5)实用新型专利(1)一种药剂瓶,2017. 12,1/1,(2)可切换作业与自动反洗的过滤装置,2018. 06,2/4(3)一种蓄水渗水井与花管结合式雨水边坡,2018. 08,1/3(4)一种十字交叉集水井式雨水边坡,2018.10,1/3(5)一种基于矿山复垦的雨水边坡,2018.12,1/3(6)可供并联使用的气体定压比热测定仪,2019.06,2/2(7)氧化铁粉除氯装置,2019.06,2/2(8)散热器热工性能参数测定实验台,2019.11,1/8

邱均平教授在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与网络计量学、科学评价与大学评价、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等方面有精深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4项;出版著作30部。代表性著作有《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网络数据分析》、《知识管理学》、《大学评价与科研评价》等。专著《文献计量学》首次创立了理论、方法和应用三结合的学科体系,是“对我国情报学研究和教育的积极贡献,具有开创性意义”,其被引率名列第一,是该领域的奠基之作,被选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知识管理学》则是国内第一本以该学科命名的开创性奠基之作,被评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邱均平教授在《Scientometrics》、《情报学报》、《中国图书馆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有70余篇获奖或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湖北省社科研究优秀成果省级一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等36项学术奖励。近几年来研发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系统”被省级鉴定为“国内领先”成果,连续五年公布的中国与世界大学排行榜以及每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报告》和《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评价报告》等4种评价报告得到广泛认可和好评,在国内外影响很大。

美术学院教授发表的论文

1,论文《拉奥孔悖论》,发表于《美术》1988年第8期。2,论文《中国近代油画略史》,收入专集《东亚油画——其觉醒和发展》,日本静冈县立美术馆1999年4月发行(日文版)。3,论文《融合的风景》,发表于《中国油画》1999年第6期。4,论文《海纳百川——上海美术教育钩沉》,刊于《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5,论文《开埠绘画中的发现——中国早期风景油画艺术谈之一》,刊于论文集《现代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中外比较艺术学 术研讨会》,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6,论文《外海派——西画东渐与传统绘画延续》,载于《海派绘画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7,论文《欧西绘画流入中土——中国早期油画概论》,《艺术当代》2004年第1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8,论文《洋画运动回首——20世纪中国油画概述》,《艺 术当代》2004年第1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9,论文《岁月留痕——20世纪前期上海商业海报艺术概论》,收入专集《中国之梦——现代美术中的未知流派》,日本福 冈亚洲美术馆、兵库县立美术馆、新泻县立万代岛美术馆2004年6月发行。10,论文《中国的立体主义》,收入专集《亚洲的立体主义》,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2005年8月出版。11,论文《土山湾画馆——中国早期油画研究之一》,《美术研究》2005年第3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编辑部2005 年8月出版。12,论文《西国丹青志——中国早期水彩画研究》,发表于《艺术当代》2006年第2期(百年中国水彩画专辑)。13,论文《抒情中国——中国现代水彩画研究》,发表于《艺术当代》2006年第2期(百年中国水彩画专辑)。14,论文《中国油画与山水意境》,载于《20世纪山水画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15, 论文《泰西绘具别传法——中国早期油画研究》,发表于《新美术》2007年第2期。16,论文《清代宫廷油画研究》,《中国美术研究》2007年第2期。17,论文《泰西之法——中国早期油画研究》,发表于澳门《文化杂志》第63期(2007年夏季刊)。18,论文《决澜社研究》,《美术研究》2008年第1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编辑部2008年2月出版。

崛起的框架——初探深圳的随想《深圳青年报》1986年9月30日滞重的自由与超越——85新潮美术的美学批判(卓非)《西北美术》西安美院学报 1988年第4期。几束心絮——关于我的三张画 《画家》总第7期 1988年苍凉高原的四季 《画家》总第9期 1989年传统中国绘画的形色观念 (美术学硕士学位论文 1988年)《西安美院五十年院庆美术学论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99年。莫道听雨独自闲——谈杨小宝的水墨画《大视野》2003年第1期。笔情墨韵心境——龚贤作品赏析《西安美术学院教师论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年。澄鉴博映 哲思惟文——赵步唐教授读书笔记展前言 2007年图谋而得意——从戴进《秋山访友图》看山水画“分景”与“造境”《西北美术》2008年第4期。大美术 大美院 大写意——记建构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实践者杨晓阳《陕西英才》第5期 2008年。《探索中国美术教育的实践者》记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获得者、西安美院院长杨晓阳。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名师颂》第3卷 2008年。德艺双馨——记中国美协副主席杨晓阳2008年。《写意精神的高扬——从“风生水起——大写意小画展”谈起》《大河报》《东方今报》2008年。探索 拓展 创新 ——记西安美院朱尽晖博士《陕西英才》第10期 2009年。关于《中国历代绘画 西安美院珍藏》的若干问题简释《西北美术》2009年第3期。幕天席地品世象——读佚名绘画《三翁论道图》南堂不忘汤若望——读汤若望《洗犬图》《上海美术家》 2009年增刊。凌波万里传福音——读利玛窦《教士进宝图》《上海美术家》 2009年第3期。西安美院藏画作品鉴赏系列点评24篇《延河》半月刊2008年—2009年循径入道品画图《中国历代绘画 西安美院珍藏》编辑缘起《中国历代绘画 西安美院珍藏》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年风华甲第呈瑞祥——读佚名画作《明园大观图》《上海美术家》 2010年增刊。几回掩卷不由心——赵步唐山水写生画卷序《山高水长》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0年第1版。《巴黎散记》《纽约纪行》《走进布里斯班》《今夜西安》刊登在《西部航空》《中国旅游》等杂志。泠泠缥渺望碧影——读沈士充《云山禅修图》《西北美术》2010年第1期。从地缘文化学视角赏析吴道苏山水画卷《古溪采石图》《社科论坛》2010年第2期胡天回望长安月——读罗澜《汉宫秋月图》《陕西省广播电视报》2010年6月。济世悬壶来东土——利玛窦作品欣赏《陕西省广播电视报》2010年7月。《西安美术学院院报》自2011年第1期起开辟“藏画欣赏”专栏,每期刊登一篇应一平的古画鉴赏系列文章。秀水灵山映天光——读明人佚名画作《水村集》《西北美术》2011年第1期。凝眸览古 ——西安美术学院藏画概观《收藏》2011年第6期。读郑板桥《兰石疏竹图》《扬州晚报》2011年5月28日。天镜舟隐澹苍烟——读谢时臣《石湖别墅图》《收藏》2011年第7期。庙堂之下独行者——读黄慎《东方朔得桃图》《扬州晚报》2011年7月16日。清光依旧满人寰——读曾鲸《苏文忠公笠屐图》《收藏》2011年第9期。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解读王翚的二幅意笔仿古画《美术教育研究》2011年第11期。立象尽意 沉博有容——西安美术学院藏画概览《上海艺术家》2011年第6期。素位而行 灵山在望——姚展雄禅意散文集序《素心无尘》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图像造型主客体的存在方式——论中国绘画的“形”“色”观念(上篇)《西北美术》2011年第4期。图像造型主客体的存在方式——论中国绘画的“形”“色”观念(下篇)《西北美术》2012年第1期。复活了的昆明池——西咸礼赞《陕西日报》2011年12月9日风动尘香 墨彩华章——郭线庐水墨画作品欣赏《陕西美术》2012年第1期。素颜无华天心相照——郭线庐水墨画作品欣赏《上海艺术家》2012年第1期。独坐清江水榭中——读李寅《清江凭眺图》《西北美术》2012年第1期。天地为隐者留名——读明人佚名《松溪玄谈图》《西北美术》2012年第2期。郭线庐的水墨画《城市经济导报》2012年1月16日往事追思共惘然――读文徵明《山房忆旧图》《收藏》2012年第3期。天镜舟隐澹苍烟――由读古画所想到的《艺文志》2013年第2期见得心如法眼宽――读黄慎《逸仙图》《金秋》2013年第4期下半月

医学院教授发表论文

这位90后美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就是目前在南方医科大学任职的李琳教授,李琳是一位90后,她年纪轻轻就被评选为大学教授,让人十分羡慕,28岁的李琳成功被评选为南方医科大学教授,在许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我们都知道大学当中的职称评定非常有难度,必须要求大学老师具有很高的资历,而且有很不错的学术研究成果,才能够被评聘为高职称。下面小匠老师就跟大家来介绍下李琳教授以及大学当中职称评聘的相关标准和要求。

有的人可能会提出质疑,李琳作为一名90后,资历尚浅,何德何能能够被评选为我国重点大学的教授呢?其实当我们了解了李琳的相关背景之后也许就不会再有质疑了,李琳有着丰富的学习阅历,她先后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和北京大学,主要从事生物学领域的研究,2019年她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同年就到了南方医科大学任职。

李琳在生物学研究领域有着突出的学术研究成果,她曾在国际著名的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跟同龄人相比,李琳优秀得多,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可以比肩大学教授,博士毕业的李琳能够直接被评聘为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这不仅是因为李琳有着很高的学历水平,更重要的是因为她在生物学研究领域有着显著的研究成果,因此,南方医科大学才向她抛来了橄榄枝。

大学职称评聘有一定的难度,有对应的评聘标准和要求,主要包括下面这几个方面:

1、学历水平:我们知道能够被评为大学教授的一般都具有很高的学历,而且一般都为博士学历,学历越高,在职称评聘当中所占据的优势就更高。

2、教龄:大学职称评聘当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那就是老师的教龄,教龄越久,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着教学经验更为丰富,那么在职称评聘当中也会有一定的优势,而且有的大学职称评聘是要求达到一定年限的教龄才能够评选得上的。

3、学术研究成果以及科研能力:在大学的职称评定当中还有一个较为严格的要求,就是学术研究成果以及科研能力和水平,90后美女教授李琳之所以能够被评定为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不仅是因为她有高的学历水平,更主要的还是因为李琳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

那么你们认为大学职称评聘是否有难度呢?欢迎大家在下方的评论区中留言交流。

2006年10月2日,瑞典皇家卡罗琳医学院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宣布,两名美国人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被授予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之所以获奖,是因为他们发现了RNA(RNA)干扰机制。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发布的公告说,法尔和梅洛获得了奖项,是因为他们“找到了控制遗传信息流的基本机制”。

这两位科学家进行的实验发现了一种有效中止有缺陷的基因运传的机制,这为研发控制这种基因和与疾病作斗争的新药提供了可能性。

美国科学家和生物医学科学家安德鲁·弗朗(AndrewFire)于1959年出生于美国,是美国科学家和生物医学科学家。1983年,他获得了博士学位。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博士学位。

1998年,他和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教授克雷格·梅洛(CraigMello)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称他们发现RNA具有干扰基因的机制。凭借对RNA(RNA)干扰机制的杰出贡献,他们获得了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克雷格·梅洛,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教授。2006年,他因发现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病理学和遗传学教授AndrewFarr的RNA干扰而获得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名誉院长王威琪,中国工程院院士。1939年5月30日生于上海市,祖籍江苏省海门市。1961年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留校。现任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工程技术分学术委员会主席、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信息分委主任、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国家医疗器械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声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医学超声分会副主委、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兼医疗器械分会副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副会长、上海发明协会副会长、仪器仪表学报副主编及其他十余种学术刊物编委、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会委员。他在医学超声和医学电子学的理论、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多项首创或优秀的成果,曾荣获世界医学生物超声联合会(WFUMB)的Pioneer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5次,教育部二、三等奖省部级奖10多项。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20余篇。应邀担任东京工业大学等日本4所国立大学的客座教授和世界医学生物超声联合会学报(UMB)荣誉编委。主要成果:基于超声、心电、计算机的无创伤评估肺循环阻力系统,在无创伤检测血流速度上有两项发明创造,将现代理论(分形、数学形态提取、数量化理论、极点轨迹)首先引入围产医学,找到新参数对医用多普勒原理提出新解释,研制成国内首套超声血流速度校刻系统。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20余篇,著作(合编)7本,发明专利2项,在国外作邀请报告30余次。王威琪教授科研成果丰硕,他在医学超声学和医学电子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多项首创或优秀的成果,曾荣获世界医学生物超声联盟的Pioneer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5次),上海市优秀职务发明一等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和其他委部省市级奖10多项。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20余篇,著作(合编)7本,发明专利2项,在国外作邀请报告30余次。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起担任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常委。首席教授华泽钊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首席教授1965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1980-1983年美国麻省工学院(MIT)健康科技中心访问学者;1983年由美国MIT回国后,创办了国内第一个的低温生物医学研究室,开始了低温与生物、医学相结合的学科研究。1986 由讲师破格晋升为正教授;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国内首批“低温工程”博士生导师;作为国内开展最早的研究方向,他领导的低温生物医学工程在国内独树一帜,已承担和完成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当前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面上基金、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科研项目。曾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1997)、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2项,省部级三等奖6项;专著《低温生物医学技术》获上海市教材一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曾三次被评为教育部和上海市劳动模范,2003年被评为全国首届教学名师。东方学者宋成利简介宋成利教授1996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获得生物电子学硕士学位,同年获得英国政府海外研究奖学金赴英留学,2000年获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机械工程系博士学位,其后一直在苏格兰邓迪大学(University of Dundee)医学院从事微创医疗器械及技术的研究,历任博士后研究助理,荣誉讲师和研究员。2008年获聘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称号,2009年6月回国任职于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主持教育部微创医疗器械工程研究中心的工作。宋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微创医疗器械,包括形状记忆合金的非线性力学性能及其在微创外科上的应用,胃肠吻合器,射频消融器和内镜缝合器械,其中多项技术已获美国FDA和欧洲CE认证。宋教授的研究成果还多次获得国际医学科技界的奖励,包括欧洲内镜外科学会(EAES)最佳论文奖,科技进步奖提名两次,国际生物力学会(ISB)临床生物力学奖第二名等,并在国际一流科学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参编英文专著一部。刘宝林简介1996 年获得博士学位, 2001-2004 美国MSU及UA访问学者,从事低温生物、食品冷藏、医疗器械热科学的研究工作。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浦江学者等。负责国家、省市级课题近 20 项,发表论文 100 多篇,参编著作 2 部。曾获上海市育才奖、校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08年获聘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称号。

如果想要在大学当中职称评聘,确实是非常难的,首先自己能力就要特别的强劲,而且要让老师和学生信服

韶关学院教授论文发表

《新中国翻译文论的模式及其意义》,史忠义等主编:《思想与诗学》(《人文新视野》第七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新中国翻译文论的话语模式及其启示》,《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活态文化转向与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10年第4期全文转载。《活态文化及其对文艺学的挑战》,《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9期。《空间诗学与翻译文论的合法化》,《兰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唯物史观视野下的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第5期。(《文艺报》2007年11月6日摘要介绍。)《元批评的思维特征与学科取向》,《兰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社会能量叙事与生态美学方法论》,《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2期全文转载。)《民族志》,《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3期。《批评工程论——新历史主义的当代意义》,《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1期。(人大复《文艺理论》2005年第5期全文转载)《批评工程与批评之罔》,《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23期“篇目辑览”)《通向一种历史诗学》,《甘肃高师学报》2005年第6期。《新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观》,《韶关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5期“篇目辑览”。)《新历史主义与解释学》,《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人大复《文艺理论》2004年第4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04年第10期“篇目辑览”;入选2004年《中国学术年鉴》)《论清末民初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及特征》,《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5期“篇目辑览”)《新历史主义与文化人类学》,《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马克思主义与新历史主义历史诗学》,《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人大复《文艺理论文摘卡》2005年第2期。)《论新历史主义的读者接受观念》,《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论福柯解构史学对新历史主义的影响》,《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历史的叙事性与叙事的历史性》,《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人论与文论的再度自觉与交互建构》,《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人大复《文艺理论》2002年第4期全文转载)《论新历史主义的逸闻主义》,《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新历史主义与历史转向和语言论转向》,《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论巴赫金的历史诗学》,《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观澜索源原始要终》,《东方丛刊》2002年第4期。《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思想内涵和基本特征》,《文史哲》2001年第5期。(《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6期转载)《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悖论性处境》,《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1年第11期摘录;人大复《文艺理论》2001年第10期全文转载)《意境的时空结构和审美功能系统》,《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人大复《美学》2001年第9期全文转载)《在“历史诗学”与“文化诗学”之间》,《甘肃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人大复《文艺理论》2002年第3期全文转载)《论新历史主义历史文化诗学的作家主体观》,《燕山大学学报》2001年3期。《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效应》,《湘潭工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文学话语实践论》,《社科纵横》1998年第4期。《中国古代文学本质观的范式审视》,《宁夏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论赋比兴的语言结构和修辞系统》,《兰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8年6期摘录)

1.《洞口高沙方言中的三分指示代词及其他》,《邵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2.《〈佛国记注译〉指疵》,《安顺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3.《〈清平山堂话本〉三家校点商补》,《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第1期;4.《〈清平山堂话本〉词语札记》,《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5.《训诂学的开拓性硕果》,《北方论丛》1997年第6期。6.《〈清平山堂话本〉补校》,《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1期;7.《释“管押”》,《辞书研究》1998年第3期;8.《谈〈说文解字〉对声符示源功的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4、5期;9.《中国传统婚礼中的“奠雁”习俗》,《文史杂志》1998年第5期;10.《从形声系统与同源系统的关系看声符示源问题》,《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2期;11.《〈释名〉声训中的声符示源功能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4期;12.《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及其研究意义》,《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1999年第5期;13.《“年龄”探源》,《语文月刊》1999年第11期;14.《〈清平山堂话本〉三家校点再补》,《古籍研究》1999年第3期;15.《“二程语录”词语小札》,《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2期;16.《元明剧曲中“耨”的词义文化探源》,《汉字文化》2000年第2期;17.《释“不间”》,《辞书研究》2000年第4期;18.《黄永武〈形声多兼会意考〉述评》,《语言研究》2000年第3期;19.《王力先生有关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的研究述评》,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55期(2000年9月);20.《〈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指瑕》,《古籍研究》2000年第4期;21.《语言与文化的深层融合——读〈古汉语文化探秘〉》,《台州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22.《黄侃在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方面的贡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6期;23.《从“陆九渊语录”看〈汉语大词典〉的若干疏失》,《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24.《〈原本玉篇残卷〉中的同源字问题》,《汉语词源研究(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25.《原本〈玉篇〉中的语源研究》,《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26.《宋儒语录二种点校指瑕七则》,《书品》(中华书局)2001年第2期;27.《形声字声符示源现象中的若干特点》,《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2期转载;28.《市语研究的硕果》,《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1期;29.《人名禁忌及其文化内涵》,《华夏文化》2001年第1期;30.《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价值论略》,《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2001年第2期;31.《“二程语录”在近代汉语词汇史研究上的价值》,《贵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2期;32.《历代万卷楼及其藏书》,《华夏文化》2001年第2期;33.《读〈元本琵琶记校注〉札记》,《古籍研究》2001年第2期;34.《杨树达先生有关“形声字声中有义”之研究述评》,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58期(2001年6月)。35.《〈寒山诗注〉札记》,《书品》2002年第1期;36.《“馒头”的传说及其语源辨正》,《民俗研究》2002年第1期;37.《中国古代的石经及其文献学价值》,《华夏文化》2002年第1期;38.《〈古代汉语〉教改初探》,《大学教育教学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39.《从词源学史看宋代“右文说”的学术背景》,《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2期;40.《〈清平山堂话本〉词语选释》,《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2002年第2期;41.《“有请的”、“经纪人”的称谓义》,《辞书研究》2002年第4期;42.《关于声符示音功能研究的思考》,《江苏社会科学》(学术版)2002年第1期;43.《中古佛经词语零札》,《广州华苑》2002年第2期;44.《谈明清俗语辞书在当代大型语文辞书编纂方面的作用》,《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第1期;45.《从中古佛经词语看语文辞书的书证溯源问题》,《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46.《同声符反义同源词研究综述》,《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47.《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新创获》,《广州华苑》2003年第1期;48.《中古佛经词语与辞书书证溯源》,《台州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49.《解读故训材料的科学方法》,《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4期;50.《评〈唐宋词常用语释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51.《〈风月锦囊笺校〉词语札记》,《古籍研究》2003年第2期;52.《从汉民族思维特点看声符示源的理据》,《汉字文化》2003年第2期;53.《唐传奇〈玄怪录〉〈续玄怪录〉释词》,《唐都学刊》(社科版)2003年第3期;54.《汉语词源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暨南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55.《中古佛经释词四则》,《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56.《〈小学考〉的学术价值》,《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57.《读明清俗语辞书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5期。58.《面对新世纪的训诂学研究》,《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9期。59.《明代歌曲释词三例》,《中国语文》2003年第6期。60.《〈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简评》,《汉字文化》2003年第4期61.《一部富有特色的中国语言学史著作》,《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12期;62.《当代权威词典应重视明清俗语辞书》,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76期(2003年12月);63.《解读〈孟子〉同义词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2期;64.《〈清平山堂话本〉词语例释》,《汉语史学报》第四辑(2004年1月);65.《〈文史文献检索教程〉(介绍)》,《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2期;66.《〈古辞辨〉在古汉语同义词研究方面的成绩与不足》,《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4年特刊;67.《汉语成语的佛教渊源》,《嘉应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68.《释“诅”》,《广州华苑》2004年第1期;69.《〈风月锦囊笺校〉补议》,《陇东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70.《关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论争回顾》,《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第2期;71.《佛经音义研究的力作》,《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7期;72.《〈尔雅·释诂〉郭璞注中的双音词》,《古籍研究》2004年卷上(总第45期);73.《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的辨释价值》,《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7期;74.《汉译佛经与汉语词汇》,《华夏文化》2004年第3期;75.《〈慧琳音义〉中的词源研究》,《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第10期;76.《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词源学史述略》,《暨南学报》2004年第6期;77.《当代大型辞书书证晚出词条举例——以见于明代歌曲中的词语为例》,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79期(2004年10月);78.《近代汉语研究的世纪总结》,《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11期;79.《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80.《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方法刍议》,《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七辑,2004年12月;81.《面向应用语言学的汉语词源研究刍议》,《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82.《话说“凤凰”》,《文史知识》2005年第1期;83.《中古佛经中的字序对换双音词举例》,《古汉语研究》2005年第1期;84.《中古佛经词义抉要》,《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85.《中古佛经中的委婉语考析》,《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6.《墓志的语言学阐释》,《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4期;87.《〈齐民要术〉有关“得名之由”的探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8.《郭璞的语言学成就》,《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9.《中国古代宗庙称谓词义辨析》,《广州华苑》2005年第1期;90.《王力〈古代汉语〉教材指瑕》,《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91.《〈酉阳杂俎〉中的词源探求》,《甘肃社会科学》(综合版)2005年第3期;92.《“牵砻”小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3期;93.《魏晋至唐五代笔记杂著中的词源探讨略评》,《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94.《郭璞〈尔雅注〉中的词源研究述评》,《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95.《古代的“巫”及相关职业》,《华夏文化》2005年第3期;96.《〈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南方草木状〉中的词源探讨述评》,《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97.《〈颜氏家训〉中的词源探求》,《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98.《历史上的汉语教科书——读〈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书品》2005年第6辑;99.《一种特殊的文化词语——数词词素参与构成的詈词特点及其语源分析》,《汉字文化》2005年第4期;100.《〈抱朴子内篇〉词语零札》,《甘肃社会科学》(综合版)2005年第6期;101.《面向海外兼读制研究生的古代汉语教学研究》,《暨南高教研究》2005年第2期;102.《十年来道教典籍词汇研究综述》,《滁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二作者);103.《杨树达先生汉语词源研究述评》,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二辑,2005年1月;104.《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中的词源探讨述评》,《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105.《佛经词汇研究的重要成果》,《汉语史研究集刊》第8辑(2005年12月);106.《佛经音义研究的最新成果》,《书品》2006年第1期;107.《关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断想》,《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2期;108.《〈汉语缩略研究〉读后》,《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109.《宋代笔记〈云麓漫抄〉中的语言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二作者);110.《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新尝试》,《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二作者);111.《魏晋至唐代经注中的词源探讨述评》,《北方论丛》2006年第3期;112.《理据——语言研究的新课题》,《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5期;113.《〈古辞辨〉简论》,《辞书研究》2006年第2期;114.《专书词语考释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宿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115.《〈抱朴子内篇〉词语小札》,《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4期;116.《当前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现状的调查与对策》,《暨南高教研究》2006年第2期;117.《〈南村辍耕录〉与汉语史研究》,《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九辑,2006年12月 (第二作者);118.《“打牙祭”探源》,《黔南民族师院学报》2007年第2期;119.《品读〈语文丛稿〉》,《书品》2007年第3辑;120.《颜师古〈汉书注〉中的词源研究述评》,《古汉语研究》2007年第2期;121.《玄应〈众经音义〉中的词源探讨述评》,《语文研究》2007年第3期;122.《汉语词源学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3期;123.《让辞书更完善——读〈汉语大词典商补〉》,《贵州文史丛刊》2007第4期。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