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食品学院教授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8 04:35:35

食品学院教授论文发表

教学研究项目:1. 四川省教育厅项目: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01-2004 陈一资2. 四川农业大学教改项目:《食品卫生学》研究,2001-2004,陈一资3. 四川农业大学教改项目:《食品工艺学导论》研究,2001-2004,陈一资4. 四川农业大学教改项目:高教迅速发展新形势下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2003-2006,陈一资教学研究获奖:1. 1992年四川农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加强专业课与实习基点的建设”。2. 1996年四川农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面对食品工业高速发展的新形势,抓好畜产品加工及卫检学科建设”3. 1999年陈一资教授获四川农业大学正大教学奖一等奖4. 1999年李诚副教授获四川农业大学隆生教学奖三等奖5. 2002年蒲彪副教授制作的课件“果蔬加工学”获四川农业大学CAI课件评比二等奖6. 2004年四川农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构建食品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与实践”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 陈一资.“食品科学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增刊):25-262. 陈一资.《食品卫生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探索. 2004,22(增刊):65-663. 陈一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中国师德论坛文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pp:5764. 秦文。改革农业工程教育,培养开发西部人才的探讨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马良,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方向研究。2001.6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1.9-2004.6在河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获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食品分析方向工学硕士学位;2004.9-2007.6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获得农产品质量与食物安全专业博士学位;2007.7进入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食品科学系任教至今。2007年-2009年,主持或主研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庆市科技攻关等十余项项目;在《食品科学》、《分析测试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方面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十篇,SCI收录两篇,EI收录两篇,CA收录两篇。

食品学院论文发表

这是最近2009年在中国知网上面检索的永川豆豉传统发酵过程中大豆异黄酮变化 索化夷; 骞宇; 卢露; 阚建全 管产学研助推食品安全重庆高峰论坛——2011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全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 2011-09-25 中国会议 ——中州期刊联盟

马良,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方向研究。2001.6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1.9-2004.6在河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获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食品分析方向工学硕士学位;2004.9-2007.6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获得农产品质量与食物安全专业博士学位;2007.7进入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食品科学系任教至今。2007年-2009年,主持或主研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庆市科技攻关等十余项项目;在《食品科学》、《分析测试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方面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十篇,SCI收录两篇,EI收录两篇,CA收录两篇。

食品学院本科生发表论文

我可以帮助你,不知道你有没有题目或者选题方向,你可以百度HI我

发展绿色食品大豆产品促进黑龙江省大豆产业振兴摘要:黑龙江省借助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和较高的机械栽培技术水平,绿色食品大豆生产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受国际市场的冲击较大,还面临着种植收益过低、基础设施薄弱、精深加工能力不强等限制因素。 关键词:绿色食品;大豆产业;黑龙江省 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发展现状 大豆是黑龙江省的主栽作物,在黑龙江省有多年的栽培历史,种植面积、总产量都占全国的1/3左右。200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明确了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是黑龙江农业的发展方向。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绿色食品大豆产业也随着迅速发展起来,从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绿色大豆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到2008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 617.3万亩,年均递增20%以上,现已占全省大豆种植面积1/4以上,产量达到250万吨以上。已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44个,面积1 543.3万亩。认证绿色食品大豆产品138个,企业65 家。 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的产业优势 1.黑龙江省环境条件优良。黑龙江开发较晚,环境污染小,病虫害发生率比南方低。森林、草原、湿地资源丰富,全省拥有森林3亿亩,森林覆盖率43.6%;天然草原面积约6 500万亩;湿地面积6 510万亩。生态良好,具备发展绿色大豆得天独厚的条件。黑龙江土质肥沃,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全省属中、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370毫米~670毫米,光、热、雨同季,适于大豆生长,加之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农产品品质优良。 2.大豆栽培技术水平较高。黑龙江省是全国大豆主产区之一,大豆面积占全国种植面积近1/3,黑龙江省农垦耕地占全省的1/5,土地规模化种植、机械标准化作业、栽培制度科学化已经走在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前列。目前,全省在各环节、各层面开展的农场与地方县合作共建成效突出,带动了地方大豆种植水平的提高。 3.绿色大豆的科研水平较高。黑龙江省从事大豆生产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较多,每个市都有多家从事大豆技术的研究机构,近几年,每年的育成品种都在十个以上,70%以上大豆品种为高脂肪、高蛋白及兼用型品种,黑字号、垦字号大豆油脂居全国领先水平,东农42等品种蛋白含量领先国际水平;每年省政府都投入专项资金用于绿色大豆产业的开发和研究,委托东北农业大学、农科院、植保站等单位进行绿色大豆高效生产技术的专题研究,为绿色大豆的生产、加工提供科技保障。 三、黑龙江省绿色大豆产业发展限制因素 1.加入WTO后受国际市场影响比较大。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关税大幅降低, 大豆和豆粕进口关税都降低到了3% 和5% 以下, 不对大豆的进口实行配额制,不对大豆出口实行补贴,这在政策上为国外大豆的进口铺平了道路。这几年中国的大豆进口在逐步增加,2005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约为2 600万吨,2006年大概是2 800万吨,2007年3 082.1万吨,几乎每年都有200万吨的增加,2008年中国大豆进口量达到3 743.6万吨,较2007年的进口量大幅增加661.5万吨,增幅达到21.5%,连续第四年创下中国大豆进口量的历史最高纪录,预计2009年的进口量还将增加。与进口大豆相比, 国产大豆无论在商品质量和价格上均有较大差距,2008年底,黑龙江省大豆的国储库收购价格3 700元/吨左右,而进口大豆到港价格仅为3 100元/吨,每吨比国产大豆低600元。 2.三大主栽作物比较大豆处于劣势地位。2005年以来黑龙江省大豆的种植面积逐年下降,2007年种植面积为5 713万亩,与2005年相比减少600万亩,这里还没有考虑后开垦的耕地面积补充进来的(大多数生荒地都适合种大豆)。相反,水稻、玉米种植面积却逐年增加,尤其玉米面积2007年比2005年增加了1 800万亩,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大豆面积的萎缩。原因主要是与水稻、玉米相比种植大豆的效益底,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不高。2008年大豆的公顷收益不足千元,而水稻、玉米的公顷收益都在3 000元以上。 3.大豆主产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黑龙江省大豆的主产区基本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大豆是比较适合机械化作业的作物,黑龙江省的机械化种植水平也较高,但农田基础设施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近几年连续发生的春旱、夏旱等自然灾害给黑龙江省的大豆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我们各级政府虽然每年都在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抗旱,但收效不大,主要原因是大豆种植面积较大、资金的投入还不到位,机井眼数还不能覆盖大多数产区。没有形成“旱能浇、涝能排”的绿色农业生产模式。 4.大豆精深加工能力不强。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多是传统的制油企业,数量多,成规模的少,粗加工多,深加工少;传统加工多,新兴加工少;有些企业甚至没有小包装,直接给省外企业加工毛油,这样利润空间就小。产业布局与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从规模结构上看,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低,综合利用水平低。虽然一些企业也申请了绿色食品标志,但都是一些大豆、豆油、豆粕等初加工产品,像一些深加工豆制品、分离蛋白等加工企业近两年刚刚出现,但规模较小,还没有形成品牌,市场影响力小。必须采取高新技术向工业化、深加工方向发展。 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与沿海企业相比,大豆基本都为本地大豆,收购成本较高,而且大多数豆油都是销往省外,销售半径也较长,运输成本增加,这使得黑龙江省的豆油加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黑龙江省发展绿色大豆产业的建议 1.借助政策优势,扩大绿色大豆种植面积。从2004年开始,黑龙江省进行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工作,省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用于绿色大豆基地的环境监测和管理费用,各大豆主产县应利用该项目,积极争取开展绿色食品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工作。基地的创建上连着企业,下牵着农户,是一个企业增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绿色富农工程,也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发展战略的一个具体体现。积极落实省政府“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到2012年,全省建设优质大豆基地5 700万亩,大豆总产量170亿斤。按绿色食品大豆生产技术规程种植的大豆是优质大豆,绿色食品大豆基地是优质大豆基地建设的重要途径,各大豆主产县应借助政策优势、制订计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绿色食品大豆基地的发展。 2.实行由种植大省向加工大省的战略转变。黑龙江省是大豆的种植大省,绿色大豆的种植面积也排在全国首位,但加工相对薄弱。黑龙江省应积极制定措施,实行由种植大省向加工大省的转变。近几年除了老牌的九三油脂、阳霖油脂大型油脂加工企业外,也涌现出了像哈高科异黄酮、日月星蛋白粉、瑞盛素肉这样的深加工企业,政府应高度重视,积极扶持这些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对整个绿色大豆产业的拉动作用。无论是大豆生产还是大豆制品加工,都必须实施标准化生产, 逐步建立科学、完备的大豆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和质量认证三大体系,狠抓产地环境、农业投入、生产过程、包装标识、市场准入五大环节的管理,改变无标生产、无标上市和无标流通的状态。要把“振兴大豆产业行动计划”和“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推广大豆绿色栽培技术,杜绝使用不合理农药与化肥,建立绿色有机大豆生产基地,发展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大豆原料和绿色大豆制品,以适应安全、营养食品消费的需要。 3.加强管理,确保大豆食品质量安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空前的高,食品质量安全法也于今年6月实施。所以企业应该通过加强企业管理,来确保质量安全,应当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档案,保存企业购销记录、生产记录和检验记录等与食品质量安全有关的资料,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试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和召回制度。企业食品质量安全档案应当保存三年,做到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有据可查。黑龙江省大豆加工的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及质量认知体系也相对滞后,大多数企业没有通过“国际质量管理标准(ISO9000)”及“国际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良好操作制造(GM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等相关认证,质量安全管理相对松散,若把黑龙江省建成农产品深加工大省,食品强省还需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加强企业的管理水平,向品质优良、管理一流、绿色名牌的方向前进。 4.加大力度保护非转基因大豆生产,打造绿色食品大豆产品知名品牌。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种植的都是转基因大豆,因其出油率高、产量高、种植成本低,竞争力远远强于中国大豆。但中国大豆具有高蛋白、非转基因和绿色食品大豆产品的品牌特色,用于加工成食用大豆系列食品,具有质量高、品质好、食用安全等优势。因此,以非转基因、绿色食品、优质安全为切入点,黑龙江省要积极培育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大豆产品品牌,严格非转基因大豆标识制度,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争强市场竞争力。像九三豆油、阳霖豆油这样的老品牌,继续巩固市场占有率,向新食用油产品开发、改善产品包装、有机产品认证方向发展;新的深加工企业应看清形势、抓住机遇,确定好自身的市场定位,努力确立市场的品牌地位。像大庆日月星蛋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们率先在全国进行高纯度蛋白质粉的开发,并调配成适合不同人群的营养蛋白质粉、饮料、饼干等,认证了十多个绿色食品标志,公司以非转基因、绿色营养、优质安全为宣传口号,成功占领了国内大部分市场,是国内最大的蛋白质粉加工企业,现“日月星”商标已是中国驰名商标和亚洲最具价值品牌。黑龙江省的企业要跳出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的恶性竞争圈子,独树一帜,以非转基因和绿色食品的黑龙江品牌,提高大豆产品的附加值,叫响品牌,占领国内市场、打入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孙向东,任红波.加入WTO后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展望与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0,(6):39-41. [2]韩晓增,王守宇.发展黑龙江省绿色大豆产业带的思考[J].大豆通报,2001,(6):3-4. [3]芦玉双.黑龙江省大豆产业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J].大豆通报,2003,(1):28-30. [4]曹海英.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黑龙江粮食,2006,(1):18-20.

医学院教授发表论文

这位90后美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就是目前在南方医科大学任职的李琳教授,李琳是一位90后,她年纪轻轻就被评选为大学教授,让人十分羡慕,28岁的李琳成功被评选为南方医科大学教授,在许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我们都知道大学当中的职称评定非常有难度,必须要求大学老师具有很高的资历,而且有很不错的学术研究成果,才能够被评聘为高职称。下面小匠老师就跟大家来介绍下李琳教授以及大学当中职称评聘的相关标准和要求。

有的人可能会提出质疑,李琳作为一名90后,资历尚浅,何德何能能够被评选为我国重点大学的教授呢?其实当我们了解了李琳的相关背景之后也许就不会再有质疑了,李琳有着丰富的学习阅历,她先后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和北京大学,主要从事生物学领域的研究,2019年她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同年就到了南方医科大学任职。

李琳在生物学研究领域有着突出的学术研究成果,她曾在国际著名的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跟同龄人相比,李琳优秀得多,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可以比肩大学教授,博士毕业的李琳能够直接被评聘为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这不仅是因为李琳有着很高的学历水平,更重要的是因为她在生物学研究领域有着显著的研究成果,因此,南方医科大学才向她抛来了橄榄枝。

大学职称评聘有一定的难度,有对应的评聘标准和要求,主要包括下面这几个方面:

1、学历水平:我们知道能够被评为大学教授的一般都具有很高的学历,而且一般都为博士学历,学历越高,在职称评聘当中所占据的优势就更高。

2、教龄:大学职称评聘当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那就是老师的教龄,教龄越久,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着教学经验更为丰富,那么在职称评聘当中也会有一定的优势,而且有的大学职称评聘是要求达到一定年限的教龄才能够评选得上的。

3、学术研究成果以及科研能力:在大学的职称评定当中还有一个较为严格的要求,就是学术研究成果以及科研能力和水平,90后美女教授李琳之所以能够被评定为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不仅是因为她有高的学历水平,更主要的还是因为李琳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

那么你们认为大学职称评聘是否有难度呢?欢迎大家在下方的评论区中留言交流。

2006年10月2日,瑞典皇家卡罗琳医学院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宣布,两名美国人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被授予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之所以获奖,是因为他们发现了RNA(RNA)干扰机制。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发布的公告说,法尔和梅洛获得了奖项,是因为他们“找到了控制遗传信息流的基本机制”。

这两位科学家进行的实验发现了一种有效中止有缺陷的基因运传的机制,这为研发控制这种基因和与疾病作斗争的新药提供了可能性。

美国科学家和生物医学科学家安德鲁·弗朗(AndrewFire)于1959年出生于美国,是美国科学家和生物医学科学家。1983年,他获得了博士学位。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博士学位。

1998年,他和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教授克雷格·梅洛(CraigMello)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称他们发现RNA具有干扰基因的机制。凭借对RNA(RNA)干扰机制的杰出贡献,他们获得了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克雷格·梅洛,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教授。2006年,他因发现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病理学和遗传学教授AndrewFarr的RNA干扰而获得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名誉院长王威琪,中国工程院院士。1939年5月30日生于上海市,祖籍江苏省海门市。1961年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留校。现任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工程技术分学术委员会主席、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信息分委主任、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国家医疗器械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声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医学超声分会副主委、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兼医疗器械分会副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副会长、上海发明协会副会长、仪器仪表学报副主编及其他十余种学术刊物编委、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会委员。他在医学超声和医学电子学的理论、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多项首创或优秀的成果,曾荣获世界医学生物超声联合会(WFUMB)的Pioneer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5次,教育部二、三等奖省部级奖10多项。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20余篇。应邀担任东京工业大学等日本4所国立大学的客座教授和世界医学生物超声联合会学报(UMB)荣誉编委。主要成果:基于超声、心电、计算机的无创伤评估肺循环阻力系统,在无创伤检测血流速度上有两项发明创造,将现代理论(分形、数学形态提取、数量化理论、极点轨迹)首先引入围产医学,找到新参数对医用多普勒原理提出新解释,研制成国内首套超声血流速度校刻系统。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20余篇,著作(合编)7本,发明专利2项,在国外作邀请报告30余次。王威琪教授科研成果丰硕,他在医学超声学和医学电子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多项首创或优秀的成果,曾荣获世界医学生物超声联盟的Pioneer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5次),上海市优秀职务发明一等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和其他委部省市级奖10多项。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20余篇,著作(合编)7本,发明专利2项,在国外作邀请报告30余次。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起担任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常委。首席教授华泽钊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首席教授1965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1980-1983年美国麻省工学院(MIT)健康科技中心访问学者;1983年由美国MIT回国后,创办了国内第一个的低温生物医学研究室,开始了低温与生物、医学相结合的学科研究。1986 由讲师破格晋升为正教授;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国内首批“低温工程”博士生导师;作为国内开展最早的研究方向,他领导的低温生物医学工程在国内独树一帜,已承担和完成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当前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面上基金、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科研项目。曾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1997)、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2项,省部级三等奖6项;专著《低温生物医学技术》获上海市教材一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曾三次被评为教育部和上海市劳动模范,2003年被评为全国首届教学名师。东方学者宋成利简介宋成利教授1996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获得生物电子学硕士学位,同年获得英国政府海外研究奖学金赴英留学,2000年获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机械工程系博士学位,其后一直在苏格兰邓迪大学(University of Dundee)医学院从事微创医疗器械及技术的研究,历任博士后研究助理,荣誉讲师和研究员。2008年获聘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称号,2009年6月回国任职于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主持教育部微创医疗器械工程研究中心的工作。宋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微创医疗器械,包括形状记忆合金的非线性力学性能及其在微创外科上的应用,胃肠吻合器,射频消融器和内镜缝合器械,其中多项技术已获美国FDA和欧洲CE认证。宋教授的研究成果还多次获得国际医学科技界的奖励,包括欧洲内镜外科学会(EAES)最佳论文奖,科技进步奖提名两次,国际生物力学会(ISB)临床生物力学奖第二名等,并在国际一流科学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参编英文专著一部。刘宝林简介1996 年获得博士学位, 2001-2004 美国MSU及UA访问学者,从事低温生物、食品冷藏、医疗器械热科学的研究工作。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浦江学者等。负责国家、省市级课题近 20 项,发表论文 100 多篇,参编著作 2 部。曾获上海市育才奖、校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08年获聘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称号。

如果想要在大学当中职称评聘,确实是非常难的,首先自己能力就要特别的强劲,而且要让老师和学生信服

学院教授发表的论文

近日,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夏川教授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hemistry (《自然–化学》)上发表题为“General synthesis of single-atom catalysts with high metal loading using graphene quantum do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套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的普适性合成策略,实现了高达 40 wt.% 或 3.8 at.% 的高过渡金属原子负载,比目前报道的单原子负载量提升了几倍甚至数十倍。 该工作由电子 科技 大学、加拿大光源和美国莱斯大学三个单位共同合作完成。材料与能源学院的夏川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美国莱斯大学的汪淏田教授和加拿大光源的胡永峰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该合作团队在电催化材料研究和电化学反应器设计领域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具有极高的原子利用率、独特的电子结构以及明晰且可调的配位结构,在各种电催化过程中展现出优异的活性。但常规单原子材料中金属原子密度较低(通常小于5 wt.%或1 at.%),大大限制了其整体催化性能及工业应用前景,因此发展出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普适性合成策略至关重要。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对提高合成单原子材料的金属负载量有很大的局限(图1, a-b)。以碳材料负载的单原子为例,现有的“自上而下”方法通过在碳材料载体表面制造缺陷,然后通过缺陷稳定单原子。然而,无法精确调控缺陷尺寸导致缺陷位点的数目极大地受到限制,而且当金属负载量提高时,容易在大尺寸的缺陷位处形成团簇。“自下而上”方法则使用金属和有机物前驱体(如金属有机框架、金属-卟啉分子、金属-有机小分子)热解碳化的方式获得负载金属单原子的碳材料。在金属负载量过大时,金属原子之间将因为没有足够的隔离空间而导致热解过程中团簇或者颗粒的产生。 鉴于此,该团队发展了区别于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的单原子催化材料制备方法(图1c),以突破单原子负载量的限制。该团队创新性地使用比表面大、热稳定性高的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碳基底,对其进行-NH2基团修饰,使其对金属离子具有高配位活性。引入金属离子后可得到以金属离子作为节点、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结构单元的交联网络,最后热解即可得到高载量的金属单原子材料。相较于传统“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单原子催化剂合成方法,该研究报道的方法既保证了高含量金属离子初始锚定时的高分散性又能有效抑制后续热解过程基底烧结重构引起的金属原子团聚。 XAFS、HADDF-STEM等多种表征手段证明,由该法制得的负载型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在保证金属原子单分散的同时还能实现远超现有文献报道水平的金属载量。借助该方法,该团队成功制备出质量分数高达41.6%(原子分数为3.84%)的Ir单原子催化材料(图2),该负载量相较于文献报道的Ir单原子最高载量提升了数倍。 另外,该合成策略还具有普适性,能够用于制备其他贵金属或非贵金属的高载量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例如,在碳基底材料上,Pt单原子的负载量最高可达32.3 wt.%,Ni单原子负载量可达15 wt.%(图3)。 夏川,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国家青年人才。研究方向为基于新能源的电催化、电合成、电化学生物合成,致力于实现碳平衡的能量与物质循环。在“液体燃料与基础化学品现场合成”这一特色方向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反应器与催化剂设计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美国专利3项,H因子34,引用5200余次。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Nat. Energy、Nat. Catal.、Nat. Chem.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9篇,热点论文2篇。

5月5日,重庆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杨朝龙副教授课题组在国际顶尖刊物《Science》 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题为Ultralong 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from amorphous organic materials toward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encryption and decryption的研究论文,这是国际上首次报道无定形聚合物基长余辉发光材料及其在机密信息领域的加密及解密应用。重庆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为论文第一单位,材料学院硕士研究生苏艳作为第一作者,杨朝龙副教授与合作单位南洋理工大学Zhao Yanli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该论文被《Science Advances》选作亮点论文在官网滚动报道。这是重庆市高校科研成果首次登上Science子刊杂志首页并作滚动报道。

长余辉发光是指在撤去激发光源后仍然能够持续发光一段时间的一种独特光物理现象。这种现象一般存在于无机材料中,例如夜明珠。相对于无机长余辉材料,有机长余辉发光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柔性以及功能团易修饰等优点,在生物成像、光学记录、信息存储、防伪系统等诸多高新科技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但纯有机长余辉现象通常只在很低的温度(77 K)和无氧环境等苛刻条件下才能被观察到,在室温实现高效有机长余辉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基于此,杨朝龙副教授课题组与南洋理工大学Zhao Yanli教授课题组合作,自主设计了含有六个苯甲酸单元的六(4-羧酸-苯氧基)-环磷腈(G)客体分子(图三)。在室温条件下,G本身不发射任何的荧光或磷光。当G引入到聚乙烯醇(PVA)基质膜中,在激发光源关闭后表现出明显的长余辉现象,且展现出强烈的紫外辐照依赖性 (图三)。课题组基于辐照依赖特性,创新开发出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区的的绿色环保无油墨丝网印刷技术,该技术可应用于票据、奢侈品、纸币、军方/政府机密文件等的高级防伪(图四)。

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重庆市科委、重庆市教委、新加坡学术研究基金等项目,以及材料学院和高分子材料与加工技术校级首批科研团队的大力支持。

《Science Advances》为《Science》刊物旗下子刊,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工程、数学以及社会科学等学术领域,旨在发表推进科学发展的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创新性的前沿工作。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