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田雨欣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22:10:00

田雨欣发表论文

我的妈妈 在我的生活中,有许多熟悉的人。但我最了解和最喜欢的还是我的妈妈。我的妈妈一米五八高,披着长长的卷发,大大的眼睛。她像一条变色龙,我听话时她像一条温顺的小狗,十分可爱。我不听话时,她像一只凶猛的狮子,凶巴巴的,搞得我日夜不得安宁。 有一次,妈妈叫我做完作业后要检查,可我做完后就觉得万事大吉了,早就把妈妈说的话忘得干干净净了。妈妈检查时越往后眉头就皱得越紧,我还不知怎么回事,妈妈的手就重重地落在了我的脸上,狠狠地说:“你错了好多题。”接着,妈妈的巴掌像雨点般落在我的身上,打得我鼻青脸肿,让我养成了做完作业要检查的好习惯,也让我知道这只母老虎不好惹。 在生活上,妈妈照顾得我无微不至,生怕我吃不饱、穿不暖。在学习上,妈妈教给我许多学习的方法,让我能轻松的学习。在其它的时候妈妈经常带我去旅游,让我的视野更开阔。虽然妈妈有时很严厉,但我知道妈妈是为了我好。我爱我的妈妈! 可爱的妹妹 我认识的人有很多,有同学、爸爸、妈妈、妹妹、弟弟……我最熟悉的要算妹妹了,她的脸蛋红扑扑的,弯弯的柳燕眉下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和樱桃似的小嘴巴说起话来甜蜜蜜的,大约五岁。 有一次,妹妹拿起她的零花钱,对我说:“姐姐,我们去买东西好吗?”“可以啊。”我拉着她的手向前面的商店走去,在路上,她看见“希望工程”捐款的时候,她马上松开手,向那边走去,我只好紧追不舍,没办法,谁叫我是姐姐呢?我追到人群里,只见妹妹把钱放进捐款箱里,才走出人群。 我终于找到她了,我问:“你刚才干吗去了?”“姐姐,你经常教育我要帮助贫困的人吗?今天,我终于做到了!”妹妹对我说,我听了着话,我突然想到:这么小的女孩却把我的话牢牢记在心里,我本来就是她的姐姐,应该给她做榜样啊,现在却反了。不是吗? 我永远会记住这位可爱的小妹妹。 我最熟悉的一个人 提起我最熟悉的一个人,当然是我的爸爸。 有一次,我们正在上课,突然,“哗啦啦……”,天下起了大雨。“叮零零……”,放学了。同学们都说:“怎么回家呢!”老师说:“同学们不用着急,要沉着冷静,家长会来接你们的。”听了老师的话,大家都安静了下来。不一会儿,就接走了四五个同学。我心里想:我的爸爸怎么还不来呢?心里正想着,突然,我的同学说:“宿华栋,你爸爸接你来了。”我提起书包,满心欢喜的跑了出去。 回到家里,我看见爸爸手臂上有个伤口,就问爸爸是怎么弄得,爸爸说:“刚才在路上滑到了。”我真没有想到,爸爸为了接我竟弄出这么大的一块伤口。这块伤口虽然疼在爸爸的身上,但却象疼在我的心上一样。 这件事,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怎么也忘不掉。 夸夸我弟弟 我的弟弟是我最熟悉的人,红扑扑的小脸蛋上有一双细细的眼睛,经常闪烁着机灵的光芒。我们经常在一起玩耍。 弟弟的嘴巴很甜。一次,外公请我们吃饭。等菜都快吃完了,小姨夫才到。原来他去买新衣服了。小姨夫穿上新衣服说:“你们看我穿这件衣服帅不帅呀?”“帅极了!帅极了!这一件衣服和你这样的帅哥配最合适了!”弟弟大声说道。“真的吗?”小姨夫高兴的不得了,“你真是一个乖儿子,呆会儿我带你吃羊肉串去!”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小姨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大家都说弟弟的嘴巴真甜。 弟弟非常喜欢玩,每天他在学校很快地就把作业写完了,一回家他就和伙伴们在院子里玩。一次,弟弟和我一起写寒假作业。当我慢吞吞地写到第4面时,弟弟已经飞快把作业写完了,在客厅里痛快的看着电视。我羡慕极了。妈妈经常说我写作业太磨蹭了。所以这一点我要向弟弟学习才行。 我的弟弟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 我的妈妈 大家知道我最熟悉不过的人是谁吗?实话告诉你吧!这个人就是我妈,号称“世界级幽默大师”,不过,听起来有点吹牛。 我妈今年34岁,相貌不美不丑,身材中等,重要的是我妈的脸上长什么东西都有规律的,先是额头,再是眼睛、鼻子、脸,最后是下巴和耳朵,每次都是,不愧是搞笑加三级呀! 我妈最大的特点就是幽默,正因为这点特点,我们都称她是“世界级幽默大师”,“人老心不老”。 有一次,我正在做作业,妈妈一直烦我,我大声说:“烦人!”妈妈温和地说:“我是凡人呀!不是仙人。”我十分生气,又说:“讨厌!”妈妈又说:“我没有向你讨盐呀!”我已经忍无可忍了,大声说:“猪!”谁知,妈妈早有准备:“你怎么把自己的名字叫出来呢?是不是想向外宣传呀!”说完,就扭着屁股走开了,现在弄得我哭也不是,笑也不是。 还有一次,我和妈妈一起到公司玩,看见有人在练习投篮,我也投一个,居然进了,我欢天喜地的将这事告诉了妈妈,妈妈摇着头说:“这是不可能的事。”我生气的说:“就是,投个篮有什么难的,我再投给你看,让你心服口服。”妈妈一本正经地说:“好,你若能投进,我把篮球熬汤喝了。”我拿着篮球信心十足的向篮筐投去,没进,再投,还没进„„投了好几次都没进,妈妈还在一旁说:“还是女儿好,知道篮球汤不好喝,心疼妈妈,不想让我喝。” 妈妈不光幽默,还善解人意,和我做朋友。 有一次,我在英语班犯了错误,不敢上学,妈妈用她那双明查秋毫的眼睛一下就看穿了,妈妈亲切地问我:“怎么了?”我支支吾吾地将来龙去脉说给了妈妈听,妈妈笑着说:“没关系,人哪有不犯错误的,就连毛主席也犯嘛!人要经得起挫折,有错就改,你不是说你们班的程俊儒经不起挫折吗?一批评就哭,你也要做这样的人吗?”我摇摇头,妈妈说:“这才是我的好宝贝。” 我爱妈妈!我最熟悉的一个人! 我的奶奶 我熟悉的人很多,其中我最熟悉的一个人就是我的奶奶,她今年已经63岁了,个子高高的,胖胖的,说起话来大声大语,做起事来又快又粗糙。在我的心目中,她一直是一个很粗心的人,但有一件事却让我改变了对她的看法。 记得今年我在乡下奶奶家过暑假的时候,有一天我的小伙伴夏李明约我到他家里去玩,到了他家后正当我们玩得起劲的时候,忽然天空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倾盆大雨。这时,我心想:“糟了,奶奶是个粗心大意的人,她不会记得来接我了,那我该怎么回家?”就在这时,我透过玻璃窗户看到雨中一个身影正打着雨伞向我走来,再近看,原来是我的奶奶,她的半边身子都让雨淋湿了,看着奶奶湿透了的衣服我的眼睛湿润了„„。她走到时了我的面前大声说:“昨天晚上天气预报都说了今天有大雨,叫你别出来玩,你就是不听„„”说完,我就和奶奶一起回家了。 回到家里,我好奇的问奶奶:“您天天都看天气预报吗?是不是您的生活习惯?”奶奶不经意地说:“我才没时间天天看天气预报呢,只有我的孙子回来时我才坚持每天都看的,否则不知道天气变化,我怎么知道你第二天穿什么衣服啊!”原来奶奶是这么关心我,她真是个细心人!

值钱。最贵作品卖到3万美元。 田雨欣,号乾元,男,一九四二年生于吉林省,满族人,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篆、隶、草、行、书法作品受到好评。

施雨欣在CELL发表了什么论文

科研获奖 根据2016年3月研究院官网显示,至2009年,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获国家科技奖励12项、地方科技奖励53项、军队科技奖2项。 2014年,上海生科院共获国家、省部委及各类社会力量奖励77项。 国家级获奖获奖名称项目时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TRPC通道促进神经突触形成机制的研究2014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水稻重要生理性状的调控机理与分子育种应用基础2014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DC细胞活化调控与Th细胞分化机制在免疫相关疾病中的研究2013 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东亚人群和混合人群基因组的连锁不平衡研究2012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水稻复杂数量性状的分子遗传调控机理2012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胶质细胞新功能的研究2010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真菌杀虫剂产业化及森林害虫持续控制技术2009资料来源: 项目承担 根据2016年3月研究院官网显示,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共争取到国家与地方各类科研项目989项。其中973项目10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3项,国家重大专项项目59项,863课题16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36项,创新群体9项,中科院创新重大项目7项,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140项等。近三年到帐的科研项目经费达24.5亿元。 2014年,上海生科院共有在研项目,80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项目26项、承担课题41项,主持(或承担) 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课题5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4项,主持(或承担) 重大专项17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7项,重点项目51项,面上项目225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39项,重大项目2项,主持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1项,承担项目6项,科技服务网络计划项目2项,承担国际合作项目56项,新增的253项各类项目合同经费达4.04亿元。 2013年,上海生科院共有在研项目46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项目26项、承担课题57项,主持(或承担) 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课题5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4项,主持(或承担) 重大专项4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5项,重点项目48项,面上项目210 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3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主持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1项,承担项目4项,重要方向项目13项,承担国际合作项目51项,新增的230余项,各类项目合同经费52亿元。 论文发表 2014年,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发表sci论文867篇(第一署名单位论文386 篇),在cell、nature、science及其系列期刊等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102篇(第一署名单位论文58篇),申请专利114项,其中国际专利26项,专利授权70项,其中国际专利5项。 2013年,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发表sci论文864篇, 其中影响因子大于9分的52篇, 在《细胞》 (cell)、《自然》(nature)、《科学》 (science) 及其系列期刊上发表论文60篇,申请专利128项,其中国际专利28项,专利授权69 项,其中国际专利11项,通过与企业合作和成果转化, 签订合同金额3152万元,到账金额2597万元,其中技术转让和专利许可金额113 万元。 论文发表情况刊物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Science111113Nature12124Nature系列4751198Cell---4---1---2Cell 系列311433EMBO J---21---2---PNAS3889613Plant Cell164334合计133121292439资料来源: 《Cell Research》 《Cell Research 》(《细胞研究》)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生命科学期刊社承办,是一家以全英文形式出版、编辑和发行原创性研究论文、学科综述及快报的国际性学术月刊。 2013年7月30日,据美国汤森路透集团(Thomson Reuters)发布的最新期刊引证报告(2013版)显示,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影响因子提升至11.981,在SCI收录的185种国际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13位,在同领域亚太地区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一。 《Molecular Plant》 《Molecular Plant》( 《分子植物》)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和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2013年度影响因子为6.605,处于q1水平,在sci收录的196种国际植物科学领域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8,该杂志在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分子生物学) 同类期刊中的影响因子排名第43位。 《Acta Biochimica etBiophysica Sinica》 《ActabiochimicaetbiophysicaSinica》(《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创刊于2004年,月刊,被PubMed收录,被SCI收录,其研究领域为: 生物化学、生物物理,主办单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2014年SCI影响因子:2.191。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主办单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14年SCI影响因子:6.771,2013年度影响因子为8.432, 处于q1水平。 《Neuroscience Bulletin》 《Neuroscience Bulletin》( 《神经科学通报》)主办单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二军医大学,2014年SCI影响因子:2.509。 《Cell Discovery》 《Cell Discovery》主办单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 、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 《生理学报》 《生理学报》是由中国生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中英文兼登的学术刊物,该刊为双月刊,主要刊登生理学和相关生命科学的研究论文、研究快报、实验技术及以本人研究工作为主的综述。该刊的前身是《中国生理学杂志》,于1927年创刊,是中国最早出版的生理学学术期刊。从1953年起,改名为《生理学报》。 《生理学报》被美国“Medline/PubMed”、“Biological Abstracts”、“Chemical Abstracts”、“Index Medicus”、 “BIOSIS Previews”、荷兰“Excerpta Medica”、“Scopus”、波兰“Index Copernicus”、“日本科技文献速报”,“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和“俄罗斯文摘”以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等国内外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生物类核心期刊。 《生理学报》在1999年荣获国家期刊界最高奖项——首届“国家期刊奖”;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技期刊特别奖;2001年入选双奖期刊“中国期刊方阵”。2003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2005年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2005~2012年多次入选“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行列。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学术期刊。该刊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收录;国际上,被六大检索系统之一的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同时,该刊被列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参考书目之一。 《植物生理学报》 《植物生理学报》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植物生理学通讯》由2011年更名为《植物生理学报》,英文刊名为Plant Physiology Journal。期刊荣获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植物学类”核心期刊;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被CA、AJ和JI等收录;入选2012年华东地区优秀期刊。2006~2012年连续7年被评为中国科协精品期刊。 《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隶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1988年创刊,原刊名为《生物学信息》内部发行;1992年起更名为《生命科学》,公开发行,CN31-1600/Q,大16开,96页,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物科学部、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全国性、公开发行的学术性、综合类期刊。自2004年第1期起,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即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被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 《生命科学》荣获第二届上海市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和“台湾华艺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收录。 《生命的化学》 《生命的化学》创刊于1980年,双月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中文核心期刊(2004版、2008版),已被CA 化学文摘(美)(2011)、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3-2014年度)等数据库收录。

诸葛珪—东汉诸葛亮之父。诸葛瑾—东吴谋士,诸葛亮兄。诸葛瞻—诸葛亮之子。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李子超(1921-)曾任中共沂南县委副书记,山东省第五、六届政协主席。李连秀(1922-)曾任集团军军长、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司令员。 魏宏,1954年5月生,山东沂南人,197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11月参加工作。2007年5月任四川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2007年9月起兼任四川行政学院院长)。2013年1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副书记,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李玉妹,1956年10月生,山东沂南人,1976年4月入党,1974年12月参加工作,中共中央党校二年制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毕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曾任山东省副省长、省委组织部部长,现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党校校长。 王普(1902—1969),出生于沂南县依汶镇。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30年,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1932年改为山东大学)创办物理系。1935年至1938年,王普在德国柏林大学威廉皇家科学院留学并获科学博士学位。后转赴美国卡内基学院担任客座研究员。1939年秋王普回国,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名校。1956年8月,王普冲破阻力毅然回国,重回山东大学物理系执教,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并担任山东省第一、二、三届政协常委。高策理,现任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男,汉族,1964年10月生于山东沂南。 1987年在同济大学获得理学硕士学位,后到清华大学工作。曾任清华附中校长。高毅勤,山东沂南大庄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长江特聘教授、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其在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师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Rudolph A. Marcus(鲁遴夫·马库斯)教授,博士论文获得了化学系和加州理工大学2001年度最优秀论文奖。在《Science》《Cell》发表论文各一篇,《PNAS》3篇。曾获美国Searle Scholar,Dreyfus新教授奖和Clauser Prize奖。[10]范润华,男,山东沂南人,1970年2月生。山东大学材料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液固结构演变与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王善军,山东省沂南县人,1966年生,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辽宋夏金史和中国社会史研究,代表作为《世家大族与辽代社会》(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王本法,男,1964年生,汉族,山东沂南人,济南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张全之,男,1966年生,山东沂南人,文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杜瑞成,男,生于1957年4月,山东沂南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林秀坤,男,1957年11月生,山东省沂南人,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耶鲁大学医学院,任职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国农业科学院二级人才。李士崇 男,山东沂南人,为台湾昆山科技大学董事长。

最近网络上流传一个说法,以特定方式拔头发可以治疗脱发,并声称是来自发表在Cell杂志上的一篇科学研究报告[1]。

这是真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种说法只是媒体对Cell上发表的一项动物实验研究的误读。

一项什么样的研究

这是一项由南加州大学研究人员,与中国台湾和苏格兰的合作者共同完成的动物实验研究,在线发表在2015年4月9日的Cell杂志上,论文标题为“器官水平的群体感应介导毛发干细胞群再生“(Organ-Level Quorum Sensing Directs Regeneration in Hair Stem Cell Populations)[2]。

在这项研究中,以小鼠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员从小鼠背部以不同模式拔掉一定数量毛发作为刺激因素,通过检测拔毛这种伤害性刺激产生的化学分子信号研究了皮肤细胞的生物反应。

方法很简单,就是以不同的密度间隔拔毛,即拔除的毛发之间间距或者接近,或距离较远,检测皮肤细胞产生和释放的一些生物分子来评价毛发修复反应情况。

结果,研究人员发现,拔毛可以刺激毛发重新生长。当拔毛密度达到一定的阈值范围,甚至可以刺激生长出超过原先拔除数量最高达6.5倍的毛发;如果低于这个阈值,则不能产生足够的信号启动的毛发再生系统。

通常小鼠皮肤毛发密度约每平方毫米45~60根,远远高过人类头皮每平方厘米70~120头发的密度。研究发现,每平方毫米拔掉超过10条毛发才能刺激再生,如果把所有毛发全部拔除,则只能长出同样数量的新毛发。

当从3mm直径区域拔掉20根毛发,研究者发现能生长回约450根毛发,这些新毛发不仅位于被拔毛区域,还存在于邻近区域。当从5mm直径范围拔毛200根,再生毛发多达1300,即刺激了多达6.5倍数量的毛发再生。

基于这些观察结果,研究人员认为每个毛囊可以作为一个感受器感受到更广泛皮肤区域毛发拔除造成的伤害性刺激。

每个毛囊感受到的刺激信号输入一个共同的生物回路,这个回路可以对区域性伤害刺激作出一个综合性量化评估。一旦这种伤害达到一定阈值,危及到群体的生存延续,再生机制就会被激活。

对细胞信号的检测研究揭示拔毛刺激毛发再生的机制和过程为(如下图所示):

(1)微伤害阶段:拔除毛发损伤毛囊导致角质形成凋亡;

(2)危机信号释放阶段:这种损害对于皮肤毛囊构成一种压力危机,受拔除毛发损伤的毛囊释放一种被称为CCL2的炎症因子,这种分子可以趋化TNF-α(肿瘤坏死因子,一种炎症因子)分泌型巨噬细胞聚集于“危机”发生区域,并释放TNF-α;

(3)群体感应阶段:TNF-α通过免疫反应激活整个“危机”区域受到拔毛损害以及没有被拔毛的毛囊再生;

(4)再生阶段:拔毛作为一种微伤害诱导的毛发再生信号在整个“危机”区域的传播导致整个区域以及周边毛发的再生。

简单来说,拔除毛发这种伤害虽然仅仅作用于个体性毛囊,但是当区域内遭受伤害毛囊达到一定阈值,受伤害毛囊通过产生和释放系列分子信号诱导整个区域内的无论是否遭受伤害的毛囊再生,生长出更多的毛发。

研究者认为,他们的研究中小鼠皮肤对于拔毛刺激做出的反应符合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的概念要素。因此,他们宣称发现并证实了生物组织或者器官水平的群体感应现象。

什么是群体感应?

在生物学上,个体对于环境刺激因素的感受通过分子信号引发群体集体产生效应的现象被称为群体感应。

不同于人类个体之间语言作为主要交流方式,很多生物个体之间主要通过分子信号传递实现信息交流,这类信号分子也称为信息素。人类虽然也保留了某些信息素交流方式,比如挥发性分子散发的体味,但是已经非常次要的途径。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细菌的群体感应,单个细菌对于环境因素的刺激可以通过释放分子信号(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信号分子不同)来影响群体的数量。这个效应的生物学意义在于维持一定空间区域内细菌群体大小,从而避免空间和营养物质不足而危及群体的生存,有点类似人类计划生育的意味。

另外,群体感应也“指导”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巢穴的选址和筑巢空间“设置”,以与群体个体数量相适应。

此前,尚没有研究证据证明生物体内存在组织和器官水平的群体感应现象。

在人类拔毛能刺激更多毛发再生吗?

动物实验是现代医学基础研究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动物实验研究的结果并不一定适用于人类,那些在动物实验研究中获得可靠的理想的效果,并预计可能会适用于人类的研究才进行人体试验研究,以验证在人类的作用和效果。

Cell杂志上上发表的这项研究没有任何涉及人体试验的内容,完全不能证明实验结果是否适用于人类,因此从这项动物实验研究不能推出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治疗或治愈人类脱发的结论,作者在论文中也完全没有这类表述。

但是,作者在接受某些公共媒体采访时却把结果“延伸”到了人类,暗示可能是一种治疗人类脱发的一种潜力方法,并被某些媒体过度渲染。比如,世界著名的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标题中就用了“治愈秃头”的文字[3],构成了对于公众的误导。

从理论上讲,这项研究结果能不能适用于人类呢?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搞清楚人类与动物毛发的生物学意义,以及毛发生长、脱落和再生方面的异同。

虽然身体表面被覆毛发是哺乳动物的特征之一,但人类的毛发大部分已经退化,残存的部分也似乎失去作为热传导绝缘体这一最主要的生理意义。比如,头发,似乎也仅关乎外表形象心理影响作用。因此人类体毛可以说基本上是一种遗传学遗迹。

也因此人类毛发已经几乎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性状和生长仅仅受遗传和激素的调控。以头发为例,毛发直径的粗细、毛体的卷曲还是笔直、硬度和发色等均受遗传控制;而生长、脱落和再生则由遗传和激素共同控制。

研究已知,一个人共约有500万个毛囊,其中100万位于头皮。这些毛囊在出生之前已经完全形成,出生后不再形成新的毛囊。毛囊也具有一定寿命:每个毛囊通常完成10~20生长周期,产生出10~20根头发。每个周期主要经历增生期(2~8年)、退行期(2~4周)和休止期(2~4个月)三个阶段。头皮共约有10万到15万根头发,约10%的毛囊处于休止期,由休止期转入增生期新生出毛发时,原先老死的毛发会脱落,每天约50~100根,称为休止期脱发,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当然,毛发脱落也受身体内部因素,如年龄、激素或营养状况,皮肤病和精神压力,以及外部因素,如癌症化疗药物,电离辐射,和解除某些化学品等的影响。

激素是调控毛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最为突出的就是性激素睾酮的影响,比如体毛分布也是所谓第二性征的性别特征。不同区域毛发对于男性性激素睾酮的反应性也是造成男性型脱发的原因。

在动物,体毛最主要生物意义是作为导热绝缘体的保温效应,因此除了受遗传和激素影响外,有别于人类的最大不同就是响应于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季节性“换毛”。毛发脱落的群体感应在动物季节性换毛这种频繁的、整体性的毛发脱落和再生过程中或许更具有生物学意义。

而在人类,毛发脱落和再生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个“换毛”周期长达2~8年,脱毛诱发的毛发再生的群体感应不存在生物学意义上的需求。

而且如前文所述,研究已经证明,人体所有毛囊形成与出生之前,正常生理状态下毛囊干细胞不会发育生成新的毛囊。

因此,人类脱发很多时候是永久性的,不会自发形成新的毛囊再生出新发。

目前解决脱发秃头问题的研究前沿包括采用细胞学方法重新编程诱导干细胞,或者结合干细胞和基因学方法刺激毛囊再生,但也仅仅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最后,人类包括拔毛在内的人工脱发实践中也没有发现过可以刺激再生的现象。

综上,一方面,动物实验结果不能直接用于人类;另一方面,人类毛发的生物学意义和生长控制不同于动物,基本不受外界温度环境影响,不存在频繁、整体性换毛的现象。

因此不能从这项动物研究直接推导出拔毛可以用于治疗或者治愈脱发的说法。

【参考文献】

[1] 拔头发可逆转脱发?专家表示怀疑

[2] Organ-Level Quorum Sensing Directs Regeneration in Hair Stem Cell Populations.

[3] At last, a cure for baldness! Scientists discover how to regrow hair (as long as you're prepared to pull it all out first)

春雨发表韩春雨发论文

在国内外学者几番公开质疑其可重复性过去一年后,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关于新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的论文已由《自然-生物技术》撤回。

北京时间8月3日,《自然-生物技术》发布声明称,撤回韩春雨团队于2016年5月2日发表在该期刊的论文。据悉论文撤回,是韩春雨主动申请撤回。

韩春雨出生于1974年,现为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本科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就读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在学术出版里,受到广泛质疑的论文在期刊的调查和协调下,往往由论文作者主动向期刊申请撤稿,以减少对论文作者科学信誉的伤害,同时避免更多的科研工作者继续引用该论文。

此前,该论文甫一发表,韩春雨团队及其报告的NgAgo技术得到了诸多喝彩声。论文中所描述的NgAgo技术是利用格氏嗜盐碱杆菌(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的Argonaute核酸内切酶,以DNA为介导进行基因编辑,简称NgAgo-gDNA。

在论文中,韩春雨团队使用NgAgo-gDNA技术,在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组上的47个位点进行了100%的基因编辑,效率为21.3%~41.3%。按照韩春雨团队的实验结果,该技术效率之高,能媲美已有“基因魔剪”之称的CRISPR-Cas9,对基因的特定位点进行准确地剔除、添入等。

但同年7月以来,该论文的可重复性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质疑。在按照韩春雨论文所述的方法进行实验后,他们无一例外地没有看到NgAgo技术有能编辑基因的迹象。

2016年7月,来自澳大利亚、美国、西班牙的学者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公开发声,表示无法看到韩春雨论文中的实验结果,为避免资源浪费,呼吁科研工作者停止使用NgAgo技术。

2016年10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3位中国生物学家联名在媒体上公开发声,表示无法重复该实验结果,呼吁有关部门启动学术调查。

同年11月,国内外20位生物学家联名在国际期刊《蛋白质与细胞》上发表学术通讯,正式以学术规范的形式,质疑韩春雨团队该论文的可重复性。20位学者在各自的实验室进行了重复实验,但在不同细胞系和生物中无法检测到NgAgo技术所产生的基因编辑现象。

同月,来自美国、德国和韩国的生物学家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通信文章,同样报告了该实验无法重复。

与通信文章同时发表的,还有《自然-生物技术》的一篇“编辑部关注”及声明,“提醒读者对原论文结果(韩春雨课题组论文)的可重复性存有担忧”,并表示正在调查该论文,原作者“补充信息和证据来给原论文提供依据是非常重要的”。

不到两个月后的2017年1月,《自然-生物技术》发言人发表声明,表示获得了与NgAgo系统可重复性相关的新数据,在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行动之前,需要调查研究这些数据。

在被质疑的一年时间里,韩春雨不愿公开实验记录,并表示他的实验可重复,他正在不断改进实验效率。韩春雨还曾表示,其他实验室无法重复,80%的原因是实验用的细胞被污染了。

《自然-生物技术》撤稿声明全文:

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

一项宣称通过Argonaute酶实现基因编辑的研究被撤回,这显示了论文发表后的同行评议在全天候媒体时代的重要性。

本期,韩春雨及同事撤回了发表于去年5月的一篇论文。该论文称,短5磷酸化单链DNA可引导格氏嗜盐碱杆菌核酸内切酶(NgAgo)产生双链断裂,实现对人类基因组的编辑。论文一发表,便引起科研人员的极大兴趣和媒体的竞相报道。但是很快,在推特、博客和其它社交媒体的助燃之下,有关该研究可重复性的质疑开始迅速增多。去年11月,本刊发表了“编辑部关注”(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提醒科研界留意这些可重复性方面的担忧。为了最终解决这个争议,多个研究小组在数月里生成了更多的实验数据。如今尘埃落定,这也是世界各地的许多实验室为澄清NgAgo的功能而付出的大量时间、精力和资金的证明。

韩春雨的这篇论文自去年发表后所产生的影响力,再怎么夸张地说也不为过,尤其是在论文的来源地中国。中国媒体纷纷进行报道,以大标题宣告一项全新基因编辑系统的发现。这无疑是一篇中国去年被报道最多的论文;媒体监测公司融文(Meltwater)的数据显示,仅在论文发表后的最初两个月,就有将近4000篇相关的中文新闻报道。

NgAgo的轰动之处集中在它有可能补充,甚至取代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之一点上。NgAgo有望以一个目标序列进行基因编辑(Cas9不仅需要目标序列,还需要另外一个附近的识别(PAM)序列)。而且,初始数据还显示了它在其它方面的优势,如引物的稳定性更强(DNA相对于Cas9采用的RNA),增强特异性,减少基因组编辑脱靶,改善在基因组富含GC区域的活性,以及使所用的试剂更易于合成和处理。

如果说这一切都听上去太过美好而令人难以置信,那么去年夏天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实验室无法重复该论文所报告的基因组编辑功能,质疑声便开始出现了。在各种基因组编辑会议上,在新闻讨论组和电子邮件中,这篇论文成为最热话题之一。这很快便引起媒体注意,有关该初始报告有效性的正反两方面的声音开始交锋。我们内部的图像完整性筛查没有发现韩春雨论文的明显异常,复查数据的三位外部评审人也持相同观点。

在此期间,《自然-生物技术》一直与科研界保持联络,关注各种为重复论文所做的持续努力。最终,在编辑们的协调下,三个独立小组的成果形成了一篇单独的反驳性论文,并通过了同行评议(Nat. Biotechnol.34, 768 773, 2016)。有了这些数据,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去提醒读者留意该论文可能存在问题,我们将正式的“编辑部关注”发表在该篇论文所在的网址上,此举得到包括韩春雨在内的两位论文作者的支持。

我们也询问了论文作者是否可以解答科研界为何难以重复他们的结果。于是,去年12月,韩春雨及同事,还有另外几个与本刊联系的独立研究小组,提供了新的数据,称已经重复了NgAgo基因编辑活性。

现在,距原论文发表已过去了一年多,了解到当初曾报告说初步成功重复出实验结果的独立研究小组,无法强化初始数据,使其达到可发表的水平。类似的,在征求专家评审人的反馈意见后,判定韩春雨及同事提供的最新数据不足以反驳大量与其初始发现相悖的证据。现在确信韩春雨的撤稿决定是维护已发表科研记录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这篇有关NgAgo的论文发表出来,并不是科研过程的结束,而是开始。与任何其它发表出来的报告一样,正是广大的科研共同体对相关方法进行了检验,识别潜在的错误来源,验证试剂并优化试验。在本例中,有多位敬业的研究者个人对已发表实验方法的各种细节进行检验,并完成记录翔实和有对照组的反驳性研究 (Protein Cell 7, 913, 2016; Cell Res. 26, 1349 1352, 2016; PLoS One, 12, e0177444, 2017)。

这篇NgAgo论文也显示了社交媒体的利与弊。显然,这些平台对于迅速提醒广大科学界留意该论文可能存在的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们也抬高了人们的预期,以为有关这篇论文的问题是直截了当,可以快速解决的。然而,关于NgAgo的各种问题是无法在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内就能澄清的,这是有原因的。即使是简单的实验也需要花费数周来准备、实施、分析和解决出现的问题。另外于事无益的是,那些进行可重复性研究的人,其付出的努力往往得不到回报——这样的工作单调乏味,没有资金支持,还吃力不讨好。

难怪在希望得到快速、明确答案的全天候媒体和公众眼中,论文发表后的同行评议流程似乎慢得让人沮丧。但是,当涉及生物学时,往往没有明确的答案。当研究重复性时,有一点我们是知道的,那就是这需要花时间来做。就这篇有关NgAgo的论文而言,现在是时候了,数据已经说话了。

韩春雨在这个平台上发布的论文已经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这个平台是专门用来发布各种类别的论文的,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这个平台速度很快,追踪的特别的准确。并且能够很快的定位。并且误差很小很小。而且注册的话也不麻烦。

这里面有很多的一些数据都被传到专家,而且也能够让人知道一些具体的东西,同时也会更加的有效,经济的效果也是更好的。

田田发表的论文

去年,“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2019 届毕业生发表 46 篇 SCI 文章”引起热议,在过去近一年之后,近日,这个话题再度被提起。 我发现,当事人 邓汉宇博士 ,目前已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胸外组)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八年制本科 生导师 。担任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PLOS ONE等 多个SCI杂志审稿人 。据邓博士的ResearchGate(一个科研社交网络服务网站)显示,邓博士目前已经发表 文章82篇 。其中一篇发表在 EJSO 上的文章 入选了ESI前1%高被引论文 (谷歌学术显示该论文已被引25次)。 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题为:“ Sarcopenia is an independent unfavorable prognostic factor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fter surgical resection: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邓博士发微博表示:“我们的精准肺外科诊疗研究论文继续成为ESI(到十一月/十二月2019为止)高水平论文!(Web of Science统计中, 四川大学外科学研究方向中仅有的5篇高水平论文之一! )”。 01 争议不断 是“开挂”还是灌水? 去年,按照惯例,华西临床医学院公布了的2019届荣誉毕业生。但 3名荣誉毕业生发表的SCI数量之多,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质疑。 3个荣誉毕业生发表的文章分别为: 荣誉毕业生A:SCI论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大于120分。 荣誉毕业生B:SCI论文30多篇。 荣誉毕业生C:发表SCI论文31篇,影响因子95.56分,其中第一/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0篇。 荣誉毕业生A就是争议最大的华西胸外科邓汉宇博士 ,从2016年入学以来,他已经发表SCI论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 大于120 分,40多篇论文包括: Original research:16 篇 Comments: 9 篇 Meta 分析:10 篇 其余为 letter。 很多网友质疑其文章的真实性和质量,认为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类完成这么多篇文章,是否存在抄袭和灌水的可能。甚至有华西医学院内部人士匿名评论。 46篇文章多为 2-3 分左右的期刊或者杂志,其中一篇 11 分左右的高分文章是 letter to editor,SCI 论文中一些 comments,letter 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科研论文。 SCI杂志的文章的几种类型 Original Artical 论著: 这个是最为常见的一类,分为基础性和临床性文章。基础性文章就我国现在普遍在发的文章,属于前瞻性的一个研究,通俗的一个说法就是我们假设一个思路,然后通过实验来得出一个结论来证明我这个思路,得出的结果两种情况一个是阳性(符合我的思路)一个是阴性的(不符合)大家不要认为阴性的结国就发不了SCI,阴性的同样可以发SCI,可以想象它告诉了我们这样的思路是得不出来这样的结果,也是对国际科研的一个贡献。这类文章需要经过peer review,审稿周期较长,哪怕是低分杂志,从投稿到录用半年多是家常便饭。 Review: 也就是综述,是在对某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和思考。一般认为,学术文章没有综述是不可思议的。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ion)”区分开来。“文献综述”并非一般的“背景描述”,还需要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思考。 Meta分析: 针对一个不同研究得出的结果有争议的科学问题,利用统计学方法将这些研究(以RCT为主)的结果放在一起,得出结论的文章。 Comment、invitedcommentary、editorial评论: 对最新发表(时效性)的某篇论文进行评论,一般是杂志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受邀评论,被评论的文章往往具有重大临床或科研意义。录用周期较短,基本可以控制在一周内。 Letter to editor: 致编辑函/信是读者针对某篇感兴趣的文章写的读后感,或延续要告诉期刊内容。字数限制约300-500字,也有杂志要求不超过150字,一般无具体格式要求。杂志接受针对最新发表论文写的letter(时效性),超过规定的时间不再接收。 读者若具备相应研究基础,能提出独到观点,一般容易被杂志接收,甚至是一些顶级杂志。 因为不同类型的SCI撰写难易度和接受周期不一样,综合来看, 三年一作发46篇SCI是一个可以做到的事情。 网友争议的点主要集中在邓博士发表的文章类型和 文章质量。 根据 2019 年公布的影响因子,计算 Nature、Science、Cell 三大顶级期刊杂志影响因子总和为: 43.07+41.037+36.216=120.323 也就是说邓博士三年发表论文影响因子达到了 CNS 之和。 试想如果邓博士三年发了 CNS 级别杂志的一作文章,相信他作为博士毕业生的优秀代表不会引起任何非议。 因此,网络上对邓博士的评论,渐渐的分成了两个大阵营: 一种认为,这就是一种论文“灌水”行为。 孔柚: 我只能承认他很能写,是不是灌水,有没有含金量,也只有他本人知道了。 fromiccas: 不喜欢灌水型研究,真要比,井冈山大学不是还有人一年一百多篇吗?我是希望学生都能够在主流杂志上发表文章,但是我的学生能发到macromolecules我就心满意足了。做研究,要有代表性的方向,代表性的工作。 知行合一: 三年46篇,三年就是36个月,不到一个月一篇,这种短平快的东西做出来能有多大学术价值,我表示怀疑。 一种则认为,“承认别人的优秀没那么难,能发这么多篇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Jenny: 没问题啊,那是人家能力和实力,存在就是合理的。他又没造假。 E.: 如果没有科研条件去写高分的,小课题做的快,多发几篇也是错吗?况且 16篇research都是实实在在的呀,没事时看看别人的研究写写与自己课题相关的letter和meta 也是一种努力啊,为什么要说人家水?个人觉得他只是在能力范围能尽了全力而已。 木兰舟: 那也不可否认16篇original article。三年16篇还要怎样。 02 本人发文回应 瞎喷没用,干点实事提升自己才是正经 面对争议,2019年8月20日,邓博士本人在知乎上曾对此事进行了回应: 我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9届荣誉毕业生本人(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我们荣誉毕业生是针对本科生,八年制是作为本科生进行评比,所以不涉及和传统博士的评比;其次,荣誉毕业生是同专业同学选举出来,而不是学院老师指定)。等最近忙空了,我想在知乎上给大家分享sci思维、写作、投稿等方面的经验,希望能够让没有sci的同学,也能够有机会发表sci,至少能够不为毕业而焦头烂额。在这里给大家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第一,我是华西临床医学院的8年制本硕博连读专业的学生(2011年入学)。华西的八年制,大概比清华北大录取线少20分左右吧。八年前,我高考失利,与清华北大无缘(可以去我的高中调查一下真相),于是选择学医,选择八年制。所以,本人学习能力可能比较强吧,因此读文献、写文章的能力也相对来说比较强吧。 第二,8年的时间里,我分成了两个阶段。前4年的本科学习,所以我花了高中努力程度的70%,轻松达到平均分90分的成绩,单科解剖学,诊断学等临床基础课程,专业第一。临床功底,可以去春雨医生或者好大夫检索一下我的治病救人诊疗经验以及病人对我的评价。后4年研究生的学习,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胸外科专业,因为我热爱这个专业,我每天看专业文献就像放松心情一样地娱乐,所以我会写原始研究,写meta分析,写letter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请注意,这是我的爱好,因为能够和全世界胸外科医师交流,这是我感觉愉悦的事情。)。做科研,在我最开始的时候,我是抵制的。后来培养了兴趣,尤其是我能够把临床问题,转化为科研(所以我的文章,都是临床的。关于基础研究,我确实不太通晓),为我的病人提供最新的诊疗意见,我觉得值了。(可以参考一下我在春雨或者好大夫平台发表的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三,我对待科研文章,如同对待挚友,进行交流和学习。 不做科研的医生,不是一名合格的医生,因为他不懂得思考和解决临床问题,一味地去接受他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想法,不去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医生,是很危险的。因为病人情况都是个体化的,医学作为实践性经验性学科,就是需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里补充一下——胸外科有很多没有一致定论的东西,包括早期肺癌的手术,如果一个医生不去思考如何为病人做一次最佳的切除范围,那他只会给病人和家属带来不必要的担心,甚至术后复发转移。我见过太多这些的医生,所以我才发出此感慨。 第四,关于灌水。 我很庆幸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发表在自己的专业杂志上,没办法我们胸外科相关的杂志,大概就是几分的水平。试问,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谁不想要呢?但我想,懂行情的人都会知道,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机会和资源!况且,各大医院的院长、主任们,也不见得都是发表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吧。 第五,大家如果感兴趣,我很愿意和大家分享科研经验: 微博: 第六,我最后给大家解释一下,我在最后三年,也就是从2016年开始,在华西医院各科室实习一年,从2017年,在华西医院肺癌中心上临床作为住院医师参与一线工作(收治病人、值班等)一年半左右。 最后半年多时间里,完成专业博士毕业论文。 第七,我总结我以上所说的,我并不觉得自己怎么样怎么样,大学的八年里,相比于其他的荣誉毕业生,别人从一开始就叱咤风云,而我并不属于学院的知名人物(毕竟我不喜欢搞学生会工作,不喜欢互联网竞赛,不喜欢加各种协会……我们同一届的其他专业的,大多都没有听说过我这个名字),没想到在最后毕业的时候被选出来作为本科荣誉毕业生,我只是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没有白费。我常常给同学朋友开玩笑说,“我是拿了5年的励志奖学金,最后一年终于励志成功,拿到了国家奖学金”。 最后总结一下,我做这一次的正面回应网络各种形形色色的人,就是要让你们知道,大学里努力了的人,你们瞎喷、瞎黑,是没有用的!别一天没事干了,吃饱了就在网络上消化,干点实事,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和学习能力,对你自己才是最好的! 邓汉宇,男,中共党员,胸外科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胸外组)医师,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八年制本科生导师。师从于被誉为“中国肺外科第一人”的周清华教授,获四川大学临床医学学士学位及胸外科学博士学位。现为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ESTS)会员、美国外科医师学院(ACS)会员、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会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癌症转移专业委员会会员。 累计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JAMA Surgery、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World Journal of Surgery、European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Interactive Cardiovascular and Thoracic Surgery、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等杂志发表胸部肿瘤外科学相关英文SCI文章5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大于120分()。受邀作为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PLOS ONE、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Surgery等SCI杂志审稿人。多次受邀参加ISDE、OESO、ASCVTS、ESTS、MRS、WCLC等国际会议以及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年会、青年医师论坛、川渝食管癌年会及四川省胸心血管外科年会并作大会发言和壁报展示。荣获2017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医师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2019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医师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虽然回应的最后言辞比较激烈,但 平心而论,邓博士绝对算得上优秀。 在现行评价体系下,每个医院的评价体系不同,邓博士虽有争议,但无可厚非。其发表在EJSO上的一篇一作文章还入选了ESI前1%高被引论文。 2月23日, 科技部正式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通知,明确要求破除“唯论文”论不良导向,鼓励发“三高”论文,过几年再看,会不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你怎么看? 本文由 科研大匠 综合自知乎、@邓汉宇ResearchGate、微博,华西医院等

下面是初中物理教师怎样发表论文1.首先,完成论文。对于读过是几年书的我们来说,文章谁都会写,但写出来的却不一定适合发表。一般情况下,我们发表在期刊杂志上的论文都属于议论文,需要提出自己的观点、验证自己的观点、总结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文章才容易发表。所以建议在开始着手论文前,先阅读大量的物理学在线的论文范文,阅读了大量范文后,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示。2.其次,选择投稿期刊。论文投稿到哪个期刊是有很大学问的,每本期刊杂志的收稿方向、版面字数、写作要求都不一样,所以要在这么多的期刊杂志上选择一本容易发表的期刊。3.接着,等待论文通过审核。选择好期刊后,并且论文进过检测后,就要送往杂志社了,这个过程一般耗费一周左右,核心期刊会久一点。4.支付论文版面费用。投稿费用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审稿费,一部分为版面费,其费用根据是否加急会有所区别。选择未加急的话,等待发表时间漫漫无期,目前田田羊的一篇论文被录用快1年了,还没给发表。理论上禁止一稿多投,若是没有收到任何回复,请选择其他刊物另投。《中华人民共和国着作权法》规定:着作权人向报社、期刊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收到期刊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期刊社投稿。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5.最后,论文确定发表。在论文被确认发表之后,杂志社一般都会邮寄一本论文的样刊给你,用于评职称等。在整个环节中,大家只需要注意不要写错邮寄地址即可。

文雨论文发表

从2003年起开始在晋江文学城设立专栏发表作品,作为与明晓溪、匪我思存等同一批出道在晋江写文的作者,文雨迄今已经出版包括《心计》在内的六部作品,并在首部多线互动手机小说《我读过你的邮件》中与另外两位晋江作者安宁、吴小雾进行了首度联合创作,文雨负责的是黑色路线,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现实主义”,而事实上她2007年创作的《网逝》可谓其“黑色路线”的代表作。文雨致力于描绘现实、批判现实,擅长以哀婉动人的情感故事为载体,关注当下社会的热点人性话题,反映今天中国的复杂多元现状,风格冷峻锐利。其作品体现出对现实的尖锐质疑与深刻反思,被媒体评为“中国社会派小说”代表作家。

颜伟,男,1968年5月生,博士,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