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敦煌医学学术论文发表网

发布时间:2024-07-05 08:42:01

敦煌医学学术论文发表网

​ 甘肃位于祖国西北,黄河上游,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被誉为“河岳根源、羲轩桑梓”。她不仅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医药学的发祥地之一。      2011年12月5日,经甘肃省卫生厅批复,同意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成立“甘肃省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这是甘肃省第一个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基地,将立足于甘肃中医药文化的发掘、整理与传播,以武威汉代医简研究、皇甫谧医学研究、敦煌医学研究、岐黄医学研究及甘肃近现代中医名家研究、中医药学信息研究与分析、中医药学术平台建设等为研究重点,坚持继承、发扬、创新的学术原则,以传承中华文明,传播中医药信息与研究动态,继承发扬中医中药传统,促进中医药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创新为宗旨,打造成为一个开放和谐的集科研、培训和传播于一体的甘肃省中医药文化学术与交流平台。积极研究、传播和弘扬中医药文化,更好地为民众健康服务,为甘肃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做贡献。       随着“健康中国”、“健康甘肃”战略的实施和《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的执行,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走有中医药特色的甘肃医改之路,迫切需要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为此,甘肃省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将以 《康桥笔谈》微信公众号 为平台,以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优秀文化,共享健康和谐为主题, 每月定期推出中医药科普文章 ,配合“中医中药中国行”全国大型科普宣传活动,通过集中展示中医药悠久的历史、科学的理论、独特的方法和良好的疗效,让社会更加了解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的巨大贡献。(文/康桥) 本期国医名师: (三)针灸鼻祖皇甫谧       皇甫谧,安定朝那(今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朝那镇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学者,在医学、文学、史学诸方面都颇有建树。       皇甫谧出身于东汉名门世族,六世祖皇甫棱为度辽将军,五世祖皇甫旗为扶凤都尉,四世祖皇甫节为雁门太守。节之弟皇甫规是个文武全才,时为安羌名将,官至度辽将军、尚书,封寿成亭侯,为凉州三明之一。曾祖皇甫嵩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官拜征西将军、太尉。后来,皇甫氏族渐趋没落,但朝中仍不乏做官之人,皇甫谧的祖父皇甫叔献,当过霸陵令,父亲皇甫叔侯,仅举孝廉。              皇甫谧生后遂丧生母,家道更加衰落,过继给叔父,十五岁时随叔父迁居新安(今浙江淳安县西),在战乱中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自幼贪玩不习上进,跟村童编荆为盾,执杖为矛,分阵相刺,嬉游习兵。年二十(公元234年)仍游荡无度,犹不好学,人以为痴。一次,谧将所得瓜果进献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何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成仁,曾父烹豕从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纯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与我何有。”(《晋书•皇甫谧传》)因对之流涕,谧甚感痛,遂拜乡人席坦受书。            皇甫谧从此改弦易辙,矢志发奋读书。26岁时(公元241年)以汉前纪年残缺,遂博案经传,旁采百家,著《帝王世纪》《年历》等;40岁(公元254年),叔父有子既冠,丧所生后母,遂还故乡;42岁(即公元256年)前后得风痹症,悉心攻读医学,开始撰集《针灸甲乙经》;46岁(公元260年)时已为名声鹤起的著名学者,魏相司马昭下诏征聘做官,不仕,作《释劝论》,仍耽玩典籍,忘其寝食,时人谓之书淫;51岁时(公元267年)晋武帝续诏不仕,相传曾到陕西陇县龙门洞、平凉崆峒山避诏;53岁时(公元269年)武帝频下诏敦逼,上疏自称草莽臣,乃不仕;54岁时(公元270年)又举贤良方正,不起,自表就帝借书,武帝送书—车;61岁时(公元277年)帝又诏封为太子中庶、议郎、著作郎等,皆不应,著惊世骇俗的《笃终论》;68岁时(公元282年)《皇帝针灸甲乙经》刊发经世,皇甫谧在灵台县张鳌坡去世,其子童灵、方回,尊父笃终遗训,择不毛之地,将其俭礼薄葬于塬边,世人称之为“皇甫冢子”。 因此,谧之墓究竟在何处,至今难以确定。现在看到的甘肃省灵台县张敖坡的皇甫谧墓,很可能是后人修筑的纪念性陵墓。          皇甫谧约在42岁后不幸身患风痹病,半身麻木,疼痛不已,右足又不幸萎缩,行动不便。接着又不幸患耳聋病,与人交谈困难,一生淡泊的他便决心不再入朝做官。至54 岁时,又误服寒食散, 患下严重疾病:严冬中浑身热得冒火,不能穿衣盖被,裸身喝冰水度日;盛夏时更是热得无法存身,咳嗽不止,全身浮肿,痛苦不堪。几次持刀欲自杀,幸被家人发觉,才得以保住性命。后经不少良医诊治,才治好这个顽症。从此,他下定决心学医,济世救人,对仕途更加淡泊。           中医的针灸疗法历史悠久,从周代至秦汉已普遍应用,成为治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受到患者欢迎。皇甫谧在搜求、阅读医书时感到对针灸学的承继、发展、传播十分不利。如他发现《黄帝内经》共18 卷,与存世的《针经》《素问》都深奥难懂;记载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又似乎与前二者内容重复。三种书的来源好像是同一书,使学医者很难辨别和读懂。于是,皇甫谧立志综合、排比、分析流传的针灸书,删去重复部分,将诸书的相同内容予以归类,结合自己的实践,对精要内容详加论述,于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完成《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 《甲乙经》。               该书共12卷128篇,前 6卷是针灸学的基本理论部分,7至12卷有70篇专论经穴,确定了654个穴位的正确部位,并对人体穴位按头、面、四肢、胸背等解剖部位进行了分类。同时,他还确定了80多个“会穴”“五输穴”。他在纠正以往穴位错误的基础上,详细记载了各个穴位的别名、所在部位、 取穴方法、主治病症、针灸方法、针刺深度、留针时间、针灸禁忌等, 形成完整、系统的经穴学, 为学习医学者提供了读本和临床依据。          皇甫谧不恋仕途,尽心于学术研究,“耽玩典籍, 忘寝与食”,以致被人称为“书淫”。他“博综典籍百家之言”,“唯以著述为务”,就是在身染风痹疾后,“犹手不辍卷。”从而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著述, 尽管今已十不存一二,但有篇目可考的还有12种。其中包括史学5种 (《帝王世纪》10卷、《高士传》6卷、《逸士传》1卷、《列女传》6卷及《郡国志》);文集二种(《皇甫谧集》2卷、《玄晏春秋》3卷);注述1种《鬼谷子注》);历法1种《年历》6卷;医学3种(《黄帝针灸甲乙经》10卷、《依诸方撰》1卷、《论寒食散方》)。其中《黄帝针灸甲乙经》 代表了皇甫谧在医学上的主要成就。因其取材于《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故又名《黄帝三部针灸经》。全书内容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包括生理、病理、 诊断、治疗以及针灸操作、禁忌、注意事项等,是一部价值很高的医学著作,隋唐时列为太医院教材,对后世针灸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甲乙经》在针灸学、临床医学和古医著的整理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宋代医学家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明代医学家高武的 《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等著作都大量引用了《黄帝针灸甲乙经》的内容。七世纪后,《黄帝针灸甲乙经》 传入朝鲜、日本,也成了两国医学院的教材,被列为从医者的必读书。明清以后,《黄帝针灸甲乙经》 又传入欧洲和美洲,成为世界针灸医典。(袁仁智编辑) 作者简介 :张强(康桥),男。依崆峒山,傍泾河水。生桫椤塬,学哈尔滨。年逾五十,历经风霜。出身医科,偏爱诗文。弄情笔墨,习修武学。“兰马”拥趸,万步有约。运动达人,健康桥梁。曾在《散文选刊》《家乡》《飞天》《甘肃日报》《平凉日报》《甘肃农民报》等媒体发表散文数篇。

其实论文本身没有分A1 A2什么,关键是核心期刊都是属于比较权威的,核心期刊本身也有三六九等,比如在自然科学领域,核心期刊最权威的是中文核心,在社会科学领域,最权威的是CSSCI,当然南大核心也比较可以。质量一般的期刊就是一些普刊

期刊 就是 专门发表讠仑文的 杂志。期刊 就是专门发表学术讠仑文的地方 期刊 就是一本书,论文 只是这本书里 其中的 几页文章 ,摆渡输入"壹品优"再输入"刊",继续了解。

核心期刊——某学科(或某领域)的核心期刊,是指那些发表该学科(或该领域)论文较多、使用率(含被引率、摘转率和流通率)较高、学术影响较大的期刊。 核心期刊”是国内几所大学的图书馆根据期刊的引文率、转载率、文摘率等指标确定的。确认核心期刊的标准也是由某些大学图书馆制定的,而且各学校图书馆的评比、录入标准也不尽相同。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也未参加过此类评选活动 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以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如果该期刊被同时被两种核心期刊遴选体系认定为核心,那么该期刊就是双核心期刊了。比如,既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又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63医学论文发表网专业提供论文发表服务,并提供大量全科论文,如有业务需求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

敦煌医学学术论文发表

​ 甘肃位于祖国西北,黄河上游,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被誉为“河岳根源、羲轩桑梓”。她不仅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医药学的发祥地之一。      2011年12月5日,经甘肃省卫生厅批复,同意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成立“甘肃省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这是甘肃省第一个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基地,将立足于甘肃中医药文化的发掘、整理与传播,以武威汉代医简研究、皇甫谧医学研究、敦煌医学研究、岐黄医学研究及甘肃近现代中医名家研究、中医药学信息研究与分析、中医药学术平台建设等为研究重点,坚持继承、发扬、创新的学术原则,以传承中华文明,传播中医药信息与研究动态,继承发扬中医中药传统,促进中医药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创新为宗旨,打造成为一个开放和谐的集科研、培训和传播于一体的甘肃省中医药文化学术与交流平台。积极研究、传播和弘扬中医药文化,更好地为民众健康服务,为甘肃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做贡献。       随着“健康中国”、“健康甘肃”战略的实施和《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的执行,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走有中医药特色的甘肃医改之路,迫切需要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为此,甘肃省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将以 《康桥笔谈》微信公众号 为平台,以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优秀文化,共享健康和谐为主题, 每月定期推出中医药科普文章 ,配合“中医中药中国行”全国大型科普宣传活动,通过集中展示中医药悠久的历史、科学的理论、独特的方法和良好的疗效,让社会更加了解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的巨大贡献。(文/康桥) 本期国医名师: (三)针灸鼻祖皇甫谧       皇甫谧,安定朝那(今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朝那镇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学者,在医学、文学、史学诸方面都颇有建树。       皇甫谧出身于东汉名门世族,六世祖皇甫棱为度辽将军,五世祖皇甫旗为扶凤都尉,四世祖皇甫节为雁门太守。节之弟皇甫规是个文武全才,时为安羌名将,官至度辽将军、尚书,封寿成亭侯,为凉州三明之一。曾祖皇甫嵩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官拜征西将军、太尉。后来,皇甫氏族渐趋没落,但朝中仍不乏做官之人,皇甫谧的祖父皇甫叔献,当过霸陵令,父亲皇甫叔侯,仅举孝廉。              皇甫谧生后遂丧生母,家道更加衰落,过继给叔父,十五岁时随叔父迁居新安(今浙江淳安县西),在战乱中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自幼贪玩不习上进,跟村童编荆为盾,执杖为矛,分阵相刺,嬉游习兵。年二十(公元234年)仍游荡无度,犹不好学,人以为痴。一次,谧将所得瓜果进献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何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成仁,曾父烹豕从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纯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与我何有。”(《晋书•皇甫谧传》)因对之流涕,谧甚感痛,遂拜乡人席坦受书。            皇甫谧从此改弦易辙,矢志发奋读书。26岁时(公元241年)以汉前纪年残缺,遂博案经传,旁采百家,著《帝王世纪》《年历》等;40岁(公元254年),叔父有子既冠,丧所生后母,遂还故乡;42岁(即公元256年)前后得风痹症,悉心攻读医学,开始撰集《针灸甲乙经》;46岁(公元260年)时已为名声鹤起的著名学者,魏相司马昭下诏征聘做官,不仕,作《释劝论》,仍耽玩典籍,忘其寝食,时人谓之书淫;51岁时(公元267年)晋武帝续诏不仕,相传曾到陕西陇县龙门洞、平凉崆峒山避诏;53岁时(公元269年)武帝频下诏敦逼,上疏自称草莽臣,乃不仕;54岁时(公元270年)又举贤良方正,不起,自表就帝借书,武帝送书—车;61岁时(公元277年)帝又诏封为太子中庶、议郎、著作郎等,皆不应,著惊世骇俗的《笃终论》;68岁时(公元282年)《皇帝针灸甲乙经》刊发经世,皇甫谧在灵台县张鳌坡去世,其子童灵、方回,尊父笃终遗训,择不毛之地,将其俭礼薄葬于塬边,世人称之为“皇甫冢子”。 因此,谧之墓究竟在何处,至今难以确定。现在看到的甘肃省灵台县张敖坡的皇甫谧墓,很可能是后人修筑的纪念性陵墓。          皇甫谧约在42岁后不幸身患风痹病,半身麻木,疼痛不已,右足又不幸萎缩,行动不便。接着又不幸患耳聋病,与人交谈困难,一生淡泊的他便决心不再入朝做官。至54 岁时,又误服寒食散, 患下严重疾病:严冬中浑身热得冒火,不能穿衣盖被,裸身喝冰水度日;盛夏时更是热得无法存身,咳嗽不止,全身浮肿,痛苦不堪。几次持刀欲自杀,幸被家人发觉,才得以保住性命。后经不少良医诊治,才治好这个顽症。从此,他下定决心学医,济世救人,对仕途更加淡泊。           中医的针灸疗法历史悠久,从周代至秦汉已普遍应用,成为治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受到患者欢迎。皇甫谧在搜求、阅读医书时感到对针灸学的承继、发展、传播十分不利。如他发现《黄帝内经》共18 卷,与存世的《针经》《素问》都深奥难懂;记载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又似乎与前二者内容重复。三种书的来源好像是同一书,使学医者很难辨别和读懂。于是,皇甫谧立志综合、排比、分析流传的针灸书,删去重复部分,将诸书的相同内容予以归类,结合自己的实践,对精要内容详加论述,于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完成《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 《甲乙经》。               该书共12卷128篇,前 6卷是针灸学的基本理论部分,7至12卷有70篇专论经穴,确定了654个穴位的正确部位,并对人体穴位按头、面、四肢、胸背等解剖部位进行了分类。同时,他还确定了80多个“会穴”“五输穴”。他在纠正以往穴位错误的基础上,详细记载了各个穴位的别名、所在部位、 取穴方法、主治病症、针灸方法、针刺深度、留针时间、针灸禁忌等, 形成完整、系统的经穴学, 为学习医学者提供了读本和临床依据。          皇甫谧不恋仕途,尽心于学术研究,“耽玩典籍, 忘寝与食”,以致被人称为“书淫”。他“博综典籍百家之言”,“唯以著述为务”,就是在身染风痹疾后,“犹手不辍卷。”从而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著述, 尽管今已十不存一二,但有篇目可考的还有12种。其中包括史学5种 (《帝王世纪》10卷、《高士传》6卷、《逸士传》1卷、《列女传》6卷及《郡国志》);文集二种(《皇甫谧集》2卷、《玄晏春秋》3卷);注述1种《鬼谷子注》);历法1种《年历》6卷;医学3种(《黄帝针灸甲乙经》10卷、《依诸方撰》1卷、《论寒食散方》)。其中《黄帝针灸甲乙经》 代表了皇甫谧在医学上的主要成就。因其取材于《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故又名《黄帝三部针灸经》。全书内容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包括生理、病理、 诊断、治疗以及针灸操作、禁忌、注意事项等,是一部价值很高的医学著作,隋唐时列为太医院教材,对后世针灸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甲乙经》在针灸学、临床医学和古医著的整理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宋代医学家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明代医学家高武的 《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等著作都大量引用了《黄帝针灸甲乙经》的内容。七世纪后,《黄帝针灸甲乙经》 传入朝鲜、日本,也成了两国医学院的教材,被列为从医者的必读书。明清以后,《黄帝针灸甲乙经》 又传入欧洲和美洲,成为世界针灸医典。(袁仁智编辑) 作者简介 :张强(康桥),男。依崆峒山,傍泾河水。生桫椤塬,学哈尔滨。年逾五十,历经风霜。出身医科,偏爱诗文。弄情笔墨,习修武学。“兰马”拥趸,万步有约。运动达人,健康桥梁。曾在《散文选刊》《家乡》《飞天》《甘肃日报》《平凉日报》《甘肃农民报》等媒体发表散文数篇。

敦煌医学主要是指对遗存的敦煌医药残卷,敦煌藏经的研究。 敦煌医学不同于‘中医学’、西医学’与‘敦煌文学’、‘敦煌艺术’等。” 敦煌医学依托敦煌藏经和壁画而来。在敦煌藏经中有100多个较完整的卷子和无数的残片与医学有关。敦煌医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早期主要表现为对原始资料的复制、部分医药残卷的编目及对有关医药残卷个别题目的研究方面。医方本草是敦煌医学文献的主要部分。出土的张仲景的《伤寒论》卷子残卷,其文字内容更接近原始原貌,可以用来校正宋代以后通行的各种《伤寒论》刊本之疏误和遗漏。敦煌出土的卷子本草类著作有9种之多,其中《本草经集注》残卷保留了将《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用朱、墨分书的原始形态。唐代政府组织编撰的《新修本草》,以及唐代孟诜《食疗本草》的残卷,为现代辑佚复原这些本草名著提供了珍贵材料。此外,20余种医方残卷记载了丰富的病种和所用药方,可以充分反映唐以前医家宝贵的临床经验。

甘肃中医药大学是一本院校。甘肃中医药大学是甘肃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教育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院校。

学校现有和平校区、五里铺校区、定西校区及甘南校区四个校区,形成“一校四区”办学格局,四个校区的功能布局分别为:本科专业人才教育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成人继续教育基地、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民族医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扩展资料:

甘肃中医药大学有教职工923人,其中专任教师797人。现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3人,双聘院士4人,岐黄学者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6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48人,17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63人荣膺“甘肃省名中医”,11人被评为“甘肃省优秀专家”;

8人获“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奖”,12人获“甘肃省园丁奖”,28人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3人入选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7人入选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6人被选拔为甘肃省领军人才,27人被选拔为甘肃省卫生厅领军人才。

参考资料来源: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校简介

[编辑本段]1.中华书局总编辑籍贯江苏扬中,1961年生。1983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同年到北京中华书局编辑部工作,历任助理编辑、编辑、副编审、编审。1991年起,主持古典文学编辑室工作,历任副主任、主任。2001-200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2003年8月,任中华书局副总编辑。2010年5月,任中华书局总编辑。业余从事唐代文学和敦煌文学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主要论文《王勃行年辨证》,《文史》第27辑,中华书局,1985年 《新辑唐人佚诗甄辨》,《古籍整理情况简报》第201期,1988年 《敦煌词辑校四谈》(与柴剑虹合作),《敦煌学辑刊》1988年第1~2期 《试论"许浑千首湿"》,《文学遗产》1989年第1期 《敦煌本〈珠英集〉考补》,《文献》1992年第4期 《敦煌本张祜诗集二种》,《文献》1993年第2期 《孟浩然诗中的"是正字"》,《文学遗产》1993年第3期 《王重民〈补全唐诗〉二种校补》,《北京图书馆馆刊》1993年第3~4期 《敦煌学郎诗作者问题考略》,《文献》1994年第2期 《敦煌P.3619唐诗写卷校录平议》,《社科纵横》(甘肃)1994年第4期 《敦煌本〈山僧歌〉缀合与S.5692蝴蝶装册的还原》,《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2辑,中华书局,1994年 《敦煌P.3597唐诗写卷辑考——兼说"白侍郎"作品的托名问题》,《文献》1995年第3期 《〈庐山远公话〉的篇尾结诗》,《文学遗产》1995年第6期 《敦煌写本唐人诗歌重出互见综考》,《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珠英集》,傅璇琮主编《唐人选唐诗新编》,陕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书评:《敦煌本唐集研究》(张锡厚著),《唐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S.373诸山圣迹题咏诗钞辑考》,《敦煌文学论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敦煌写本〈李峤杂咏注〉校疏》,《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诗渊〉所收唐诗误署考》,《北京图书馆馆刊》1998年第2期 《唐五代长沙窑瓷器题诗校证——以敦煌吐鲁番写本诗歌参校》,《唐研究》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关於"禅门秘要诀"——敦煌释氏歌偈写本三种辑考》,《吴其昱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新见俄藏敦煌唐诗写本三种考证及校录》(与荣新江合作),《唐研究》第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敦煌文学作品整理本提要》,《书品》2000年第3期 《敦煌先唐诗考》,敦煌遗书发现一百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甘肃敦煌)论文,2000年7月专著《敦煌诗集残卷辑考》,中华书局2000年6月出版。本书以写本叙录与作品辑校相结合的方式,对敦煌诗歌作品进行比较全面的清理。上编《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共厘定诗集、诗钞63个,诗1401首;下编《敦煌遗书诗歌散录》辑录散见於经头卷尾和僧俗杂写中的零散诗篇524首(句)。二者合计1925首(句),是迄今为止收录最全的敦煌诗歌作品集。[编辑本段]2.陶瓷艺人【姓名】:徐俊 【年代】:现代 【家乡】:江苏·宜兴 【类别】:紫砂壶艺人、陶瓷艺人、工艺师 【代表作品】:华玉壶、浪花壶、金瓜壶 等人物简介徐俊,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陶瓷行业学会会员,优秀中青年陶艺家。 1973年生于紫砂村制壶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工艺美术专业毕业后开始紫砂壶艺的制作和创新,得到多位名师指导,博采众长,师古而不拘于古,时有新品问世,被业内行家称为陶瓷新秀中的一匹骏马,多次参加全国性(国家级)工艺美术评比屡屡获奖。这位有潜力的陶艺家,作品入编《宜陶人》、《收藏家》、《壶魂》、《第四、五、六、七届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精品集》、《中国当代紫砂名人》、《壶论》、《宜兴紫砂》、《收藏指南》、《茶园盛世》等大型专业书籍。个人荣誉1995年2月 创办“紫泉坊”工作室 2001年9月 作品《祥瑞壶》入编北京《收藏家》杂志 2001年10月 参加第二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 2002年9月 《紫泉坊作品》第一辑出版 2002年10月 作品《旭茂提梁壶》、《汉云壶》、《四季如意壶》、《友栏壶》入编《泥陶人》 2002年11月 作品《友栏壶》入编《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精品集》(第四卷) 2002年11月 参加《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作品《友栏壶》、《鱼跃龙门壶》获铜奖 2002年11月 参加《中国华东工艺美术精品展》,作品《旭茂提梁壶》获银奖 2003年3月 参加《全国工艺礼品博览会》,作品《一品清廉壶》获银奖 2003年3月 作品《紫泉壶》、《梨形壶》、《笑樱壶》、《井栏壶》入编《壶魂》 2003年4月 《紫泉坊作品》第二辑出版 2003年10月 参加《中国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展》,作品《语系列——闻啼壶》获铜奖,《朴玉壶》获铜奖,《四季如意壶》获优秀奖 2003年11月 作品《石泉壶》入编《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精品集》(第五卷) 2003年11月 参加《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作品《石泉壶》获银奖,作品《丰润壶》获优秀奖 2004年1月 参加《上海首届浦东紫砂文化博览会》,作品《古韵壶》、《竹段壶》获金奖 2004年5月 作品《旭茂提梁壶》、《莲子壶》、《掇子壶》、《秦权壶》、《井栏壶》入编《紫砂中青年英才集》 2004年7月 作品《心语壶》、《石瓢壶》、《金瓜壶》、《扁腹如意壶》入编《壶论》 2004年8月 作品《石泉壶》、《竹段壶》被南宁市博物馆收藏 2004年9月 参加《第二届中国无锡·太湖博览会暨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作品《雪岩壶(红顶壶)》获银奖,《汉扁壶》获铜奖 2004年11月 作品《如意小樱壶》、《丹凤朝阳壶》、《石瓢壶》、《古韵壶》、《红顶壶》入编《茗壶赏析》 2004年11月 参加《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八风壶》获创新艺术金奖,《玉泉来珠壶》获传统艺术金奖,作品《丹凤朝阳壶》获银奖,《金瓜壶》获铜奖 2004年11月 作品《玉泉来珠壶》入编《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集》(第六卷) 2005年1月 作品《语系列——闻啼壶》、《红顶壶》、《丹凤朝阳壶》、《四季如意壶》、《汉扁壶》、《玉泉来珠壶》入编《中国当代紫砂艺术》 2005年4月 被江苏省郑板桥书画院特聘为艺术顾问 2005年4月 作品《鱼跃龙门壶》、《旭茂提梁壶》、《朴玉壶》、《四季如意壶》、《石泉壶》、《语系列——闻啼壶》入编《中国紫砂第一村》 2005年5月 参加《中国陶都——宜兴国际陶艺研讨会暨陶艺展》 2005年7月 作品《圆通壶》、《八风壶》、《石泉壶》、《金瓜壶》入编《宜兴紫砂图录》 2005年8月 《紫泉坊作品》第三辑出版 2005年9月 作品《清心壶》、《丰润壶》、《石瓢壶》、《如意桥顶壶》入编《收藏指南》 2005年9月 作品《圆通壶》、《石泉壶》、《石瓢壶》、《大井栏壶》入编《紫砂壶艺》 2005年11月 《紫泉坊壶艺》画册由上海画报出版社出版[编辑本段]3.京剧老旦演员徐俊,女,京剧老旦。北京市人。生于京剧梨园世家。父徐菊华,母徐菊敏。 从小受家庭艺术的熏陶,13岁考入沈阳京剧院少艺班,专工老旦兼彩旦,在学戏期间先后得到迟喜珠、哈洪斌、张筱贤先生指教,为自己的艺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3年6月参加沈阳京剧院工作,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4月退休。曾在1987年被授予市“三八”红旗手称号;曾荣获第六届辽宁戏剧“玫瑰奖”等奖项。 多年来,主演了大量的传统剧目,如《杨门女将》、《遇皇后》、《打龙袍》、《辕门斩子》、《李逵探母》、《移花梦》、《雏凤凌空》、《锁麟囊》、《荒山泪》、《窦娥冤》、《碧玉簪》、《八珍汤》、《破洪州》、《秦香莲》、《赤桑镇》等,以及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平原作战》、《沙家浜》、《红灯记》、《龙江颂》等。在多部剧目中,她还能兼演彩旦,如《孔雀东南飞》等;他主演的现代京剧《儿女传奇》演出四百余场,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在中南海为中央首长专场演出时,受到领导的赞扬,1986年该剧被拍摄成戏曲艺术片在全国发行放映。20世纪90年代以来,复排的现代京剧《红灯记》演出百余场,为沈阳京剧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做出了贡献。表演特色她在继承老一辈艺术家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特长的表演艺术道路。她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有一副好嗓子。演唱中她不但嗓音洪亮,而且韵味醇厚。演戏必须演人物是她的表演艺术标准。准确把握角色的内在心里。用心去刻画人物。调动一切艺术手段为剧中人物服务。多年来,演出的众多角色都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优秀品质她对艺术事业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呕心沥血,积极探索;在退休期间,为传承培育京剧新人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她培养的学生在京剧界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她顾全大局,为人正派,团结同志,平易近人,谦虚谨慎,艰苦朴素,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党的文化艺术事业,是一位深受群众尊敬和喜爱的“德艺双馨”人民艺术家。 在4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她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和人民的艺术事业鞠躬尽瘁,奋斗不息,是一位献身于党的文化艺术事业的忠诚战士。生平为国家一级演员徐俊同志。2008年在北京逝世,享年60岁。 出生:1950年2月,农历庚寅年 逝世:2008年7月31日,农历戊子年六月廿九日,3时[编辑本段]4.安徽省立友谊医院急诊科主任个人简介徐 俊 男,副主任医师 安徽省立友谊医院急诊科主任,1983年毕业于蚌埠医学院医学系本科,毕业后从事骨科临床工作13年,1993年又在省骨科专业进修班学习一年。特长在诊治骨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各种外伤、急危重病例的抢救技术,擅长四肢骨折、脊柱骨折内固定、髋关节置换等各类骨科手术。《脊柱骨折椎弓根螺丝钉内固定导针运用体会》等论文在国家级医学杂志发表。[编辑本段]5.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副研究员个人简介上海中医学院推拿专业毕业,留校执教至今。师承沈国权等教授,从事推拿功法手法的教、研、医工作。近年来,开展了推拿防治老年性骨骼肌衰弱的临床与基础系列研究。参与或负责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教委等各级多项课题,获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任全国推拿学会推拿功法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上海中医药学会推拿学会干事。特长擅用中医推拿传统手法结合功法治疗颈、肩、腰、腿等部筋伤,以及慢性疲劳综合证等多种机体失衡性病症,并积极采用传统推拿功法进行常见病、多发病的康复养生指导。[编辑本段]6.上海市数字娱乐在线CEO个人简介徐 俊 男,高级网络管理员,江苏常州金坛人,1987出生,从事网络管理员工作5年,2008年又在上海和陈斌创建上海数字娱乐在线(网络点卡销售平台)。特长在网络管理,网络销售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敦煌医学学术期刊投稿

《敦煌的历史和文化》(宁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敦煌的历史和文化

作者:宁可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3-12

页数:164

内容简介:

神州文化集成丛书

第一函--------第五函 50册

第一函: 1.宋明理学 2.四书五经 3.中国古人论天 4.中国古代人才观 5.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6.老子与道家 7.墨子及其后学 8.白马非马 9.易学今昔 10.华夏文明的起源

第二函: 1.星占与梦占 2.从黄帝到崇祯 3.藏传佛教 4.中国养生术 5.巫.舞.八卦 6.道教与仙学 7.中国神话传说 8.宗教礼仪与文化 9.神秘文化的启示 10.道臧与佛藏

第三函: 1.中国书法艺术 2.中国四大古典悲剧 3.中国戏曲文化 4.晋唐宋元卷轴画史 5.敦煌的历史和文化 6.中国地方志 7.中国图书 8.中国酒文化 9.中国家谱 10.唐风宋韵

第四函: 1.中国古代官制 2.中国古代兵器与兵书 3.中国古代历法 4.中国古代交通 5.针灸与气功 6.中国煤文化 7.中国度量衡 8.中国古代刑与法 9.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10.阴阳五行与中医学

第五函: 1.中印文化交流史 2.中国文化在朝鲜半岛 3.中国文化在日本 4.中国文房四宝 5.伏尔泰与孔子 6.纳西文化 7.客家文化 8.中国古代婚俗文化 9.利玛窦与徐光启 10.中国文化在俄罗斯

作者简介:

宁司,男,1928年出生,湖南浏阳人。中共党员。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史学会、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文史杂志》顾问。从事中国古代经济史、隋唐五代史、敦煌学、史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论著有:《宁可史学论集》、《史学理论研讨讲义》、《敦煌社邑文书辑校》(合作)、《敦煌历史与文化》(合作),主编和参加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隋唐五代经济史》、《中华五千年纪事本末》、《中华文化通志》、《敦煌学大辞典》、《英藏敦煌文献(汉文非佛经部分)》等,在《历史研究》、《红旗》、《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

郝春文,北京通州人,1955年生,历史学博士、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主编。承担或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多项:曾十多次应邀到英、法、美、日、俄等国讲学、研究或参加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出版《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1至7卷)、《中古时期社邑研究》等著作10多种:发表《从冲突到兼容——中古时期传统社邑与佛教的关系》等论文和书评100多篇。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6个博士学位培养点;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34个硕士学位培养点。具有临床医学硕士等四个专业学位培养资格;是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单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具有开展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建有1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 重点学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中医药重点学科 伤寒学(西部地区扶持学科) 中药鉴定学 中医骨伤科学(第一附属医院) 针灸学(第二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第二附属医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 中药化学 中医老年病学 民族医学(敦煌医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医痹病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血液病学(第一附属医院) 临床中药学(第一附属医院) 2011—2015年度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 中医学 中西医结合 中药学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2010年甘肃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 方剂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医内科学 中医药剂科(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脑病科(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消化科(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老年病科(第二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心肾科(第二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呼吸科(第二附属医院) 一级学科博硕士点 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医学、中药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 质量工程 根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18门省级精品课程,3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精品课程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基础——伤寒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各家学说、中药学、中药鉴定学、医用生物学、中医临床基础——温病学、中药化、内科学、中医妇科学、方剂学、诊断学、医学免疫学、中医外科学、分析化学。 省级教学团队中西医结合基础教学团队(刘永琦)、中医学基础教学团队(吴红彦)、中药生药学教学团队(李成义)等。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中药生药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学生成绩 根据2014年兰州学生网资料显示,该校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中获国家级奖励18项、省级奖励205项。1名学生获得全国优秀学生干部,26名学生获得甘肃省先进个人荣誉。 学校荣誉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被评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高校统战工作先进单位”。校工会和附院工会被授予“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工会组织”荣誉称号。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4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兰州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西北中藏药协同创新中心”为甘肃省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 省部级科研机构 级别 实验室名称 批复时间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敦煌医学与转化实验室 2011.11 国家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 中药生药实验室 2009.07 中药药理实验室 2009.07 中药化学实验室 2009.07 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中药药理与毒理学重点实验室 2010.08 甘肃省发改委省级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中药新药创制省级重点实验室 2012.5 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中藏药化学与质量研究重点实验室 2010.05 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敦煌医学文献整理与应用研究中心 2010.05 甘肃省工程技术中心 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2005 甘肃道地中药材当归黄芪等加工炮制及种植工程技术中心 2010 兰州市工程技术中心 兰州市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2005 甘肃省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二级) 中药制剂实验室 2008.05 中药制药实验室 2008.05 中西医结合基础 2008.05 中药免疫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2003 生物化学实验室 2003 学术期刊 该校主办《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儿科杂志》、《甘肃基层卫生》三种学术期刊。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该刊是由甘肃省教育厅主管、甘肃中医药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综合性学术刊物。该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收录源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多家大型数据库收录。 《中医儿科杂志》该刊是由甘肃中医药大学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唯一一种中医儿科专业杂志,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期刊之一。《中医儿科杂志》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多家大型数据库全文收录。 《甘肃基层卫生》该刊是由甘肃省卫生厅主管,甘肃省农村卫生协会、甘肃中医药大学及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联合主办的内部性季刊。 图书馆藏 根据2015年5月图书馆官网显示,图书馆馆藏各类图书58万册(种),其中纸质图书40万册,时代盛典、超星等电子图书18万册。纸质图书中有古籍2.8156万册,外文图书2.956万册,过刊2.0万册,现刊435种。古籍文献室所藏朝鲜内府刊《东医宝鉴》、元刻《(闻人氏)痘疹论》、明刻本《类经》等善本,台湾出版的《敦煌宝藏》、文渊阁影印本《四库全书》以及《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等,构成了该馆的古籍藏书特色。

敦煌医学学术论文发表时间

问题一:论文发表时间怎么看 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问题二:论文出刊时间是指发表时间吗 不是 是指论文刊登发表时间 问题三:论文发表时间和出版时间 15分 表示没听过这两个。提醒一下,核心期刊不可能随便授权给别人的。因为核心期刊并不缺投稿。如果不是学校对期刊等级有要求的话,就不要发核心期刊了,因为发表核心期刊很难,审稿时间也特别长。我当初是在摆渡上输入“壹品优”再输入“刊”这个网站咨询的,你们也可以去交流下。 问题四:发表论文的周期是多少 你首先得写好论文吧,其次找个正规机构帮你代发,现在都这样的,有钱就能发,不过正常发表论文是有一个过程的,从审稿到发表到见刊最快的话也得一个月。好的期刊甚至好几个月大半年。具体的话还是看具体的期刊的,太快的话就要考虑真实性了。欣启论文不错,你可以咨询一下。 问题五:发表评职称的论文,有效期是什么时间? 这个我知道啊 问题六:课题发表的论文有效时间从什么时候算,是从课题立项时算,还是开题时算? 学术论文发表的一些步骤与细节详解 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从选题到构建框架再到写作和发表,每一项都是作者的心血,每个阶段都需要认真对待,精心思考。对于首次发表论文的同学来说,完成一篇论文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一篇学术论文比作文要严谨的多。本文就给大家总结了学术论文发表的一些步骤和详细的细节。 1、找到自己感兴趣或者以后要从事的研究领域。兴趣很重要,但是也不是全部,因为有些兴趣是培养起来的,就像学术兴趣。这里,对于论文初学者,首先的步骤应该是看看相关论著即书籍,书籍中对该领域有一个大致的介绍和一个前沿的概述,这里你可以找到你想研究的内容,也就是缩小了你的研究范围。 (注:这里不推荐直接看期刊文献,一般来说,别人提出的问题都是为自己的论文服务的,当然会找到自己解决的办法,所以你想去期刊找到研究领域,其实对于初学者比较难) 2、大致看相应的期刊。了解了自己想研究的领域之后,就该阅读期刊了,整理处研究的进程,还有那些领域亟待补充,这样就形成了自己研究的具体内容,也就是自己的论题了。 (注:这时候不要想着完全弄懂别人的期刊,如果你想在某个杂志投稿,该杂志的文风至关重要,这是该杂志的喜好,比如有的杂志喜欢较为严谨的数学推理,而有的杂志较为随和等,以想写领域的优秀论文为模板,能够大大缩减写作时间) 3、构建论文的框架。论文是应该从概括到具体,为了你写论文能有一个指导性的东西避免迷茫,必须构建一个论文框架,一般来说,论文基本都由:标题、摘要、序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作者简介等构成,具体的可以搜索一个想发表的期刊的论文模板来参考。 注:论文框架如果没有好的布局,可以先参照别人的,等到能容扩充完毕,进行修改,加入自己思想,就有创新了) 4、分版块扩充内容。在构建好框架后,这个时候就可以根据框架各个板块进行内容扩充了,也就是更加细化地研究板块,这时候可以更加具体详尽地搜索相应期刊的研究,并整理,返现他们研究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研究看法。 (注:板块扩充中可能会遇到自己的心仪句子即想说但是不知道怎样表达的,这时候就需要复制下来,并在后面做如下的笔记(作者.论文名称.期刊.出版年.多少卷)等信息,方便以后引用,否则,引用的时候你会找不到参考文献,浪费大量时间!,参考文献格式还有一个引用的小技巧,即在gooole学术搜索“xxx论文”点击引用,就可以自动生成引用文献的格式信息了) 5、修改浓缩。板块扩充完毕之后,就应该进行修改浓缩了,论文应该够精简凝练,所以,没有为主题服务的内容都应该去掉,一方面能够省不少版面费,另一方面使其科学性和可读性更强。 (注:这个阶段不要随意投稿,因为如果不是你理想的最终版本,投稿除去,出现错别字、予语义病状、逻辑问题、等等问题,再次修改后头同样的杂志社,审核通过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你中意的期刊毕竟只有那么几家,所以还是要认真修改后再投稿) 6、定问之后给老师或者你的boss,让他们提意见。他们在这领域应该还是有自己的建树和研究的,他们的一键往往有着杂志社的影子,所以这是最后的润色,不容小觑。 (注:导师估计没多少时间给你审阅,可能会给你很少的一键,一方面可能是没有时间,另一方面可能是对你的领域不是很了解,再次是他也有自己的事情,所以不用怪来时,根据其意见润色即可) 7、向杂志社投稿,恭候佳音。修改成最终版本后,就可以选择投稿了,由于好的杂志投稿时间比较长,这个就要衡量自己能否等待了,也有别的小办法,提高录用的速度,比如挂导师的名字(导师很牛的话)等。 发表论文选择九品论文网,带你体验服务!所推荐刊物100%为正刊,绝不推荐非法刊物、特刊、增刊、带后缀......>> 问题七:以论文 所刊登正式刊物在线论文发表时间计算 需要有页码吗 你说的什么呀,怎么一点都看不懂 问题八:科研立项时间是2015年,发表论文统计数据时间可否提前一点 可以很明确的说,不行。 首先,如果你的立项时间是2015年10月,那么你的发表论文时间超过10月的全部不能算,甚至你在10月和11月发的成果别人还会质疑,项目刚开始,怎么会有成果。 其次,在以前,这方面就管理很严格了,现在随着经费管理,结题把关越来越严,因此更难了。 最后,如果是发表成果超出结题时间,别人还是会允许的 问题九:职称论文发表时间问题 我当时发论文的时候,记得周期好像是一个多月吧,算是快的了,不知道你时间是啥要求。我发的时间也早了,好像在欣启论文网发的,主要单位一起组织发的,所以我不太记得是不是一个月 问题十:硕士研究生发表一篇小论文需要多长时间 硕士毕业,需不需要发表小论文,争议很大。复古派坚称,如果硕士文凭到手之时,居然连一篇像样的学术小论文都未曾发表,于情于理皆不合;现代派则宣扬,研究生扩招使得硕士文凭注水已成不争事实,与其强迫学生为赋新词强说愁地编论文,还不如彻底取消这一硬性规定;更有骑墙派,认为二者皆有理,适宜与否只可相机而动,随机应变。盛嚣尘上的辩论,不仅让学生迷惑,更令部分导师渐生疑虑,硕士生究竟要不要发表小论文呢?如果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发表论文才能毕业,学生也就责无旁贷,自会想尽一切法满足论文答辩资格的审查要求。研究水平高者或参与项目多者,写起论文自然轻车熟路,得心应手。无心向学者或独立鼓捣者,无外援可引,须凭一己之力,CNKI是其最大的学术资源保障,复制粘贴是其最好的论文写作利器,在东拼西凑、人人为我的精神指引下,完成一篇小论文亦属手到擒来的小事。既然发表是最紧要的目的,不管论文水平高低,发表即等同于成功。几百人民币是论文发表的通行证,至于文章是否真有学术价值,是否真能体现研究者的科研素养,对很多硕士生所写的论文,用这种标准去衡量,本身就是一种苛求。特别是那些只需要两年就完成学业的小硕士,指望他们在一年修学分一年写毕业论文的紧张态势下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恐怕更是强人所难。总之,学校要论文,学生就会坚定地实施发表万岁战略,这就是目前高校的常态。如果学校不做强制性要求,那么研究生还需要发表小论文吗?恐怕大多数学生的选择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既然学校都不做硬性规定,还劳那个神?有时间的话,应该多考几个证书、多去几个现场单位实习才是正道。可是,来读研究生,居然连篇像样的论文都写不出来,为什么不直接参加工作?仅仅为一张不断贬值的文凭耗费几年大好光阴,真那么合算吗?要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究竟有多难?科技进步到今天,简单的研究大多已经被前人收入囊中,遗留的尽是难啃的骨头。好不容易找到一块看起来好啃的,却发现早已有人捷足先登,轮到你啃时上面已经没什么肉了。例如,写项目评价方面的文章,以前只需要用模糊评价法对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排序即可,现在如果还只知用这种研究方法,那就贻笑大方了。言必称复杂系统,书则要系统思维,论更需精益求精,论文写作难度的增加直接决定了硕士研究生写作意愿和投入度正在逐渐消解。既然好写的都消失殆尽,剩下全是难写的,而不发表论文又于己无伤,从理性的角度决断,自然是不写为上上之策。是否愿意花费很多心思去完成一篇精致的小论文,这是很多研究生的困惑。仅仅为了一篇文章,付出如此之多,真的值得吗?这样的疑问我相信在很多学生的脑海中不止一次地出现。回想尚未踏入研究生学习之时,很多学生都曾梦想要在学问的道路上有所斩获,为什么最后却行之不远呢?因为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岔路,拐上了捷径,甚至自作聪明、心甘情愿地被人导引上了歪路。等到回望之时,发现物是人非事事休,于是草草收场。硕士阶段写作的小论文,往往是大多数学生人生的处女作,弥足珍贵。如果没有心血注入,就有点暴殄天物了。论文水平的高低,受很多因素所限,不见得写得出的文字都是上品,因此我们不强求硕士生写出的论文一定字字珠玑,但我们必须能从论文的一字一句中读出作者的呕心沥血。俗话说看棋长三级,意思是一个人不一定能下出高水平的棋,但高手下出的招数他却可以欣赏。就如同足球迷都会津津乐道于马拉多纳的过五关斩六将,却少有人能如梅西一样复制同样的精彩。写作学术论文更是如此。我们写出来的文字,往往并非我们心里所想的文字,而是我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考层级所能达到的范畴。没有人不想写出传世经典,但想到不一定能做到。大部分人也许都摆脱不了著名的韩乔生定律,即在解说......>>

看你上面的刊期,在职称评定中,是以刊期为准的。如果是5月份的刊期,即使是8月份收到的,也是按5月份算的。

肯定算的是9月份发表的。严格意见上来讲,就没有发表时间这一说,都是出版时间,按《出版物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连续出版物是不允许提前出刊的,像这种9月的刊期,8月出版的,都是违法操作的,就是为了评职称提前拿到刊物而操作的。按相关规定,连续出版物一般为当月或次月出版,一般来说,月刊为每月15日出版,旬刊为每月5、15、25日出版,半月刊为每月10日、20日出版。8年专业发表经验,希望我可以帮到您

怎么查论文的发表时间?貌似都是只有哪一年和第几卷,怎么样可以知道论文发表的月份和几号呢? 论文如果还未发表的话,你可以问你文章所发期刊的杂志社啊。已经发表的可以去一些学术期刊网站上查询。像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维普资讯网、万方数据库。 如果发表的话可以找我。

敦煌医学学术论文发表机构

甘肃中医药大学是一本院校。甘肃中医药大学是甘肃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教育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院校。

学校现有和平校区、五里铺校区、定西校区及甘南校区四个校区,形成“一校四区”办学格局,四个校区的功能布局分别为:本科专业人才教育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成人继续教育基地、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民族医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扩展资料:

甘肃中医药大学有教职工923人,其中专任教师797人。现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3人,双聘院士4人,岐黄学者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6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48人,17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63人荣膺“甘肃省名中医”,11人被评为“甘肃省优秀专家”;

8人获“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奖”,12人获“甘肃省园丁奖”,28人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3人入选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7人入选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6人被选拔为甘肃省领军人才,27人被选拔为甘肃省卫生厅领军人才。

参考资料来源: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校简介

​ 甘肃位于祖国西北,黄河上游,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被誉为“河岳根源、羲轩桑梓”。她不仅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医药学的发祥地之一。      2011年12月5日,经甘肃省卫生厅批复,同意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成立“甘肃省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这是甘肃省第一个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基地,将立足于甘肃中医药文化的发掘、整理与传播,以武威汉代医简研究、皇甫谧医学研究、敦煌医学研究、岐黄医学研究及甘肃近现代中医名家研究、中医药学信息研究与分析、中医药学术平台建设等为研究重点,坚持继承、发扬、创新的学术原则,以传承中华文明,传播中医药信息与研究动态,继承发扬中医中药传统,促进中医药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创新为宗旨,打造成为一个开放和谐的集科研、培训和传播于一体的甘肃省中医药文化学术与交流平台。积极研究、传播和弘扬中医药文化,更好地为民众健康服务,为甘肃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做贡献。       随着“健康中国”、“健康甘肃”战略的实施和《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的执行,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走有中医药特色的甘肃医改之路,迫切需要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为此,甘肃省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将以 《康桥笔谈》微信公众号 为平台,以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优秀文化,共享健康和谐为主题, 每月定期推出中医药科普文章 ,配合“中医中药中国行”全国大型科普宣传活动,通过集中展示中医药悠久的历史、科学的理论、独特的方法和良好的疗效,让社会更加了解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的巨大贡献。(文/康桥) 本期国医名师: (三)针灸鼻祖皇甫谧       皇甫谧,安定朝那(今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朝那镇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学者,在医学、文学、史学诸方面都颇有建树。       皇甫谧出身于东汉名门世族,六世祖皇甫棱为度辽将军,五世祖皇甫旗为扶凤都尉,四世祖皇甫节为雁门太守。节之弟皇甫规是个文武全才,时为安羌名将,官至度辽将军、尚书,封寿成亭侯,为凉州三明之一。曾祖皇甫嵩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官拜征西将军、太尉。后来,皇甫氏族渐趋没落,但朝中仍不乏做官之人,皇甫谧的祖父皇甫叔献,当过霸陵令,父亲皇甫叔侯,仅举孝廉。              皇甫谧生后遂丧生母,家道更加衰落,过继给叔父,十五岁时随叔父迁居新安(今浙江淳安县西),在战乱中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自幼贪玩不习上进,跟村童编荆为盾,执杖为矛,分阵相刺,嬉游习兵。年二十(公元234年)仍游荡无度,犹不好学,人以为痴。一次,谧将所得瓜果进献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何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成仁,曾父烹豕从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纯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与我何有。”(《晋书•皇甫谧传》)因对之流涕,谧甚感痛,遂拜乡人席坦受书。            皇甫谧从此改弦易辙,矢志发奋读书。26岁时(公元241年)以汉前纪年残缺,遂博案经传,旁采百家,著《帝王世纪》《年历》等;40岁(公元254年),叔父有子既冠,丧所生后母,遂还故乡;42岁(即公元256年)前后得风痹症,悉心攻读医学,开始撰集《针灸甲乙经》;46岁(公元260年)时已为名声鹤起的著名学者,魏相司马昭下诏征聘做官,不仕,作《释劝论》,仍耽玩典籍,忘其寝食,时人谓之书淫;51岁时(公元267年)晋武帝续诏不仕,相传曾到陕西陇县龙门洞、平凉崆峒山避诏;53岁时(公元269年)武帝频下诏敦逼,上疏自称草莽臣,乃不仕;54岁时(公元270年)又举贤良方正,不起,自表就帝借书,武帝送书—车;61岁时(公元277年)帝又诏封为太子中庶、议郎、著作郎等,皆不应,著惊世骇俗的《笃终论》;68岁时(公元282年)《皇帝针灸甲乙经》刊发经世,皇甫谧在灵台县张鳌坡去世,其子童灵、方回,尊父笃终遗训,择不毛之地,将其俭礼薄葬于塬边,世人称之为“皇甫冢子”。 因此,谧之墓究竟在何处,至今难以确定。现在看到的甘肃省灵台县张敖坡的皇甫谧墓,很可能是后人修筑的纪念性陵墓。          皇甫谧约在42岁后不幸身患风痹病,半身麻木,疼痛不已,右足又不幸萎缩,行动不便。接着又不幸患耳聋病,与人交谈困难,一生淡泊的他便决心不再入朝做官。至54 岁时,又误服寒食散, 患下严重疾病:严冬中浑身热得冒火,不能穿衣盖被,裸身喝冰水度日;盛夏时更是热得无法存身,咳嗽不止,全身浮肿,痛苦不堪。几次持刀欲自杀,幸被家人发觉,才得以保住性命。后经不少良医诊治,才治好这个顽症。从此,他下定决心学医,济世救人,对仕途更加淡泊。           中医的针灸疗法历史悠久,从周代至秦汉已普遍应用,成为治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受到患者欢迎。皇甫谧在搜求、阅读医书时感到对针灸学的承继、发展、传播十分不利。如他发现《黄帝内经》共18 卷,与存世的《针经》《素问》都深奥难懂;记载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又似乎与前二者内容重复。三种书的来源好像是同一书,使学医者很难辨别和读懂。于是,皇甫谧立志综合、排比、分析流传的针灸书,删去重复部分,将诸书的相同内容予以归类,结合自己的实践,对精要内容详加论述,于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完成《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 《甲乙经》。               该书共12卷128篇,前 6卷是针灸学的基本理论部分,7至12卷有70篇专论经穴,确定了654个穴位的正确部位,并对人体穴位按头、面、四肢、胸背等解剖部位进行了分类。同时,他还确定了80多个“会穴”“五输穴”。他在纠正以往穴位错误的基础上,详细记载了各个穴位的别名、所在部位、 取穴方法、主治病症、针灸方法、针刺深度、留针时间、针灸禁忌等, 形成完整、系统的经穴学, 为学习医学者提供了读本和临床依据。          皇甫谧不恋仕途,尽心于学术研究,“耽玩典籍, 忘寝与食”,以致被人称为“书淫”。他“博综典籍百家之言”,“唯以著述为务”,就是在身染风痹疾后,“犹手不辍卷。”从而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著述, 尽管今已十不存一二,但有篇目可考的还有12种。其中包括史学5种 (《帝王世纪》10卷、《高士传》6卷、《逸士传》1卷、《列女传》6卷及《郡国志》);文集二种(《皇甫谧集》2卷、《玄晏春秋》3卷);注述1种《鬼谷子注》);历法1种《年历》6卷;医学3种(《黄帝针灸甲乙经》10卷、《依诸方撰》1卷、《论寒食散方》)。其中《黄帝针灸甲乙经》 代表了皇甫谧在医学上的主要成就。因其取材于《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故又名《黄帝三部针灸经》。全书内容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包括生理、病理、 诊断、治疗以及针灸操作、禁忌、注意事项等,是一部价值很高的医学著作,隋唐时列为太医院教材,对后世针灸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甲乙经》在针灸学、临床医学和古医著的整理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宋代医学家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明代医学家高武的 《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等著作都大量引用了《黄帝针灸甲乙经》的内容。七世纪后,《黄帝针灸甲乙经》 传入朝鲜、日本,也成了两国医学院的教材,被列为从医者的必读书。明清以后,《黄帝针灸甲乙经》 又传入欧洲和美洲,成为世界针灸医典。(袁仁智编辑) 作者简介 :张强(康桥),男。依崆峒山,傍泾河水。生桫椤塬,学哈尔滨。年逾五十,历经风霜。出身医科,偏爱诗文。弄情笔墨,习修武学。“兰马”拥趸,万步有约。运动达人,健康桥梁。曾在《散文选刊》《家乡》《飞天》《甘肃日报》《平凉日报》《甘肃农民报》等媒体发表散文数篇。

敦煌医学主要是指对遗存的敦煌医药残卷,敦煌藏经的研究。 敦煌医学不同于‘中医学’、西医学’与‘敦煌文学’、‘敦煌艺术’等。” 敦煌医学依托敦煌藏经和壁画而来。在敦煌藏经中有100多个较完整的卷子和无数的残片与医学有关。敦煌医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早期主要表现为对原始资料的复制、部分医药残卷的编目及对有关医药残卷个别题目的研究方面。医方本草是敦煌医学文献的主要部分。出土的张仲景的《伤寒论》卷子残卷,其文字内容更接近原始原貌,可以用来校正宋代以后通行的各种《伤寒论》刊本之疏误和遗漏。敦煌出土的卷子本草类著作有9种之多,其中《本草经集注》残卷保留了将《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用朱、墨分书的原始形态。唐代政府组织编撰的《新修本草》,以及唐代孟诜《食疗本草》的残卷,为现代辑佚复原这些本草名著提供了珍贵材料。此外,20余种医方残卷记载了丰富的病种和所用药方,可以充分反映唐以前医家宝贵的临床经验。

一、河西学院教务处联系电话和联系方式 河西学院教务处联系电话为,该校联系地址为中国甘肃省张掖市环城北路846号、邮编为734000、联系邮箱为。 二、河西学院简介 河西学院是甘肃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教育部确定的 复旦大学 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院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杰出校友、中科院院士李灿任名誉校长,中科院院士、 复旦大学 原校长杨玉良任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任应用真菌工程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傅伯杰任祁连山生态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战略区位河西学院位于丝绸之路黄金段、河西走廊中部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张掖市,是兰州至乌鲁木齐近2000公里区域内唯一一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学校服务区域主要面向河西走廊、甘肃及新疆、青海、内蒙、宁夏四个少数民族省区,战略地位重要,地域优势独特,自然资源丰富,文化禀赋深厚,办学育人空间广阔。 办学历史河西学院发端于1941年创立的甘肃省立张掖师范学校;1958年成立张掖师范学院;1959年改办为张掖师范专科学校;1962年调整为张掖师范学校;1978年恢复张掖师范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张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并入原张掖农校和张掖地区职业中专;2001年改制为河西学院;2014年原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张掖市人民医院并入河西学院,组建新的河西学院;70多年来已累计培养毕业生10万余人。 办学定位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承“立足河西、面向甘肃、辐射周边”的办学定位,坚持“做河西文章、出特色成果、建丝路名校”的发展方向,践行“以人为本、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治校理念,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民满意的地方性、应用型河西大学,成为甘肃特别是河西地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基地、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心。 办学条件学校总占地面积近4000亩,校舍面积5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3亿元,实验仪器设备总值1.6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20万册,电子图书110万册;学校拥有全省最好的学术中心、艺术创意中心、教师发展中心等现代化设施,建有钱学森纪念馆、河西走廊生物多样性馆、河西历史文化馆等展馆,学校为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成员单位。附属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甘肃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和乡村医生培训基地,床位1300多张,年接诊60多万人次。已初步建成美丽校园、智慧校园,被誉为甘肃最美的大学校园之一。 学科专业学校坚持师、农、医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设有18个二级学院,59个本科专业,11个医学专科专业,覆盖12个学科门类,已形成“教师教育、生态农业、医疗卫生、应用文理、工程技术”5大学科专业群;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种子科学与工程),省级特色专业10个(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旅游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护理学、应用化学、物理学),省级重点学科3个(历史文献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教育教学学校坚持以提高适应性、满足多样性、突出特色性为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持续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获多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有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一大批学生在全国、全省及国际各类竞赛中获奖。学校面向全国18个省、市、区招生,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2万余人,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师资力量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实施“祁连学者”人才工程,努力培养和造就“师德强、教学强、学术强”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959人(含附属医院),其中专任教师924人,有教授145人(含主任医师),副教授491人(含副主任医师),博士139人(含在读)、硕士625人;有兼职院士6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6人、省级优秀专家14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甘肃省“333”“555”创新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9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人、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9人、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12人;聘请1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为学校兼职教授。 学术机构有43个研究院(所、中心),省级科研团队4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微藻工程)。已建成甘肃省应用真菌工程实验室、甘肃省微藻工程技术中心、河西史地与文化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15个省级以上科研服务平台;与 复旦大学 共建“复旦-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协同发展研究院”,与陕西师范大学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与新农创集团共建乡村振兴研究院;中科院院士魏江春、庄文颖和工程院院士李玉领衔设立祁连山菌物保护利用院士工作站。 科研成果学校始终坚持做河西文章,致力于“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扶持一批河西研究专家,培养一批服务河西的名人”,在河西种业、沙产业、河西简牍、敦煌文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等方面已形成鲜明的学科优势和特色。近5年,先后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0余项,国家部委项目30余项,省市科研项目200多项;出版著作和教材220多部,发表论文3000多篇,其中发表在SCI、SCIE来源期刊上的论文200多篇,近百项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科技发明奖、社科成果奖, 获得50余项发明专利。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