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敦煌医学学术期刊投稿要求

发布时间:2024-07-07 22:39:26

敦煌医学学术期刊投稿要求

8004甘肃中医药大学是几本? 甘肃中医药大学是一本院校。甘肃中医药大学是甘肃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教育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院校。

甘肃中医药大学是一本院校。甘肃中医药大学是甘肃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教育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院校。

西北大学专业排名及分数线:计算机类602分、经济统计学601分、口腔医学600分等。

西北大学,是教育部与陕西省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位于西安市,现任党委书记王亚杰、校长郭立宏。

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经济学家的摇篮”“作家摇篮”。截至2022年9月,学校有太白、桃园、长安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360余亩,有24个院(系)和研究生院、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6个非直属附属医院。设有88个本科专业,其中3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2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西北大学学术资源:

截至2022年4月,累计纸质藏书324万余册,电子图书277万余册,电子期刊82万余种,数据库258个,电子学位论文808万余册,音视频6万小时。

特色馆藏中尤以16万册线装古籍的收藏在西北地区独具特色,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收藏范围除中国各朝代刻本、印本外,还有日本本、朝鲜本等,内容包括敦煌佛经写本、宋元明清刻本、明清抄本、稿本等,已被确认的460部善本古籍堪属馆藏珍品。

甘肃中医药大学是一本院校。甘肃中医药大学是甘肃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教育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院校。

学校现有和平校区、五里铺校区、定西校区及甘南校区四个校区,形成“一校四区”办学格局,四个校区的功能布局分别为:本科专业人才教育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成人继续教育基地、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民族医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扩展资料:

甘肃中医药大学有教职工923人,其中专任教师797人。现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3人,双聘院士4人,岐黄学者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6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48人,17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63人荣膺“甘肃省名中医”,11人被评为“甘肃省优秀专家”;

8人获“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奖”,12人获“甘肃省园丁奖”,28人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3人入选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7人入选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6人被选拔为甘肃省领军人才,27人被选拔为甘肃省卫生厅领军人才。

参考资料来源: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校简介

敦煌医学学术期刊投稿

《敦煌的历史和文化》(宁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敦煌的历史和文化

作者:宁可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3-12

页数:164

内容简介:

神州文化集成丛书

第一函--------第五函 50册

第一函: 1.宋明理学 2.四书五经 3.中国古人论天 4.中国古代人才观 5.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6.老子与道家 7.墨子及其后学 8.白马非马 9.易学今昔 10.华夏文明的起源

第二函: 1.星占与梦占 2.从黄帝到崇祯 3.藏传佛教 4.中国养生术 5.巫.舞.八卦 6.道教与仙学 7.中国神话传说 8.宗教礼仪与文化 9.神秘文化的启示 10.道臧与佛藏

第三函: 1.中国书法艺术 2.中国四大古典悲剧 3.中国戏曲文化 4.晋唐宋元卷轴画史 5.敦煌的历史和文化 6.中国地方志 7.中国图书 8.中国酒文化 9.中国家谱 10.唐风宋韵

第四函: 1.中国古代官制 2.中国古代兵器与兵书 3.中国古代历法 4.中国古代交通 5.针灸与气功 6.中国煤文化 7.中国度量衡 8.中国古代刑与法 9.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10.阴阳五行与中医学

第五函: 1.中印文化交流史 2.中国文化在朝鲜半岛 3.中国文化在日本 4.中国文房四宝 5.伏尔泰与孔子 6.纳西文化 7.客家文化 8.中国古代婚俗文化 9.利玛窦与徐光启 10.中国文化在俄罗斯

作者简介:

宁司,男,1928年出生,湖南浏阳人。中共党员。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史学会、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文史杂志》顾问。从事中国古代经济史、隋唐五代史、敦煌学、史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论著有:《宁可史学论集》、《史学理论研讨讲义》、《敦煌社邑文书辑校》(合作)、《敦煌历史与文化》(合作),主编和参加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隋唐五代经济史》、《中华五千年纪事本末》、《中华文化通志》、《敦煌学大辞典》、《英藏敦煌文献(汉文非佛经部分)》等,在《历史研究》、《红旗》、《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

郝春文,北京通州人,1955年生,历史学博士、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主编。承担或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多项:曾十多次应邀到英、法、美、日、俄等国讲学、研究或参加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出版《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1至7卷)、《中古时期社邑研究》等著作10多种:发表《从冲突到兼容——中古时期传统社邑与佛教的关系》等论文和书评100多篇。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6个博士学位培养点;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34个硕士学位培养点。具有临床医学硕士等四个专业学位培养资格;是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单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具有开展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建有1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 重点学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中医药重点学科 伤寒学(西部地区扶持学科) 中药鉴定学 中医骨伤科学(第一附属医院) 针灸学(第二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第二附属医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 中药化学 中医老年病学 民族医学(敦煌医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医痹病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血液病学(第一附属医院) 临床中药学(第一附属医院) 2011—2015年度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 中医学 中西医结合 中药学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2010年甘肃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 方剂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医内科学 中医药剂科(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脑病科(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消化科(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老年病科(第二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心肾科(第二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呼吸科(第二附属医院) 一级学科博硕士点 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医学、中药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 质量工程 根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18门省级精品课程,3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精品课程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基础——伤寒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各家学说、中药学、中药鉴定学、医用生物学、中医临床基础——温病学、中药化、内科学、中医妇科学、方剂学、诊断学、医学免疫学、中医外科学、分析化学。 省级教学团队中西医结合基础教学团队(刘永琦)、中医学基础教学团队(吴红彦)、中药生药学教学团队(李成义)等。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中药生药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学生成绩 根据2014年兰州学生网资料显示,该校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中获国家级奖励18项、省级奖励205项。1名学生获得全国优秀学生干部,26名学生获得甘肃省先进个人荣誉。 学校荣誉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被评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高校统战工作先进单位”。校工会和附院工会被授予“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工会组织”荣誉称号。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4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兰州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西北中藏药协同创新中心”为甘肃省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 省部级科研机构 级别 实验室名称 批复时间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敦煌医学与转化实验室 2011.11 国家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 中药生药实验室 2009.07 中药药理实验室 2009.07 中药化学实验室 2009.07 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中药药理与毒理学重点实验室 2010.08 甘肃省发改委省级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中药新药创制省级重点实验室 2012.5 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中藏药化学与质量研究重点实验室 2010.05 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敦煌医学文献整理与应用研究中心 2010.05 甘肃省工程技术中心 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2005 甘肃道地中药材当归黄芪等加工炮制及种植工程技术中心 2010 兰州市工程技术中心 兰州市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2005 甘肃省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二级) 中药制剂实验室 2008.05 中药制药实验室 2008.05 中西医结合基础 2008.05 中药免疫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2003 生物化学实验室 2003 学术期刊 该校主办《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儿科杂志》、《甘肃基层卫生》三种学术期刊。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该刊是由甘肃省教育厅主管、甘肃中医药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综合性学术刊物。该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收录源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多家大型数据库收录。 《中医儿科杂志》该刊是由甘肃中医药大学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唯一一种中医儿科专业杂志,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期刊之一。《中医儿科杂志》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多家大型数据库全文收录。 《甘肃基层卫生》该刊是由甘肃省卫生厅主管,甘肃省农村卫生协会、甘肃中医药大学及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联合主办的内部性季刊。 图书馆藏 根据2015年5月图书馆官网显示,图书馆馆藏各类图书58万册(种),其中纸质图书40万册,时代盛典、超星等电子图书18万册。纸质图书中有古籍2.8156万册,外文图书2.956万册,过刊2.0万册,现刊435种。古籍文献室所藏朝鲜内府刊《东医宝鉴》、元刻《(闻人氏)痘疹论》、明刻本《类经》等善本,台湾出版的《敦煌宝藏》、文渊阁影印本《四库全书》以及《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等,构成了该馆的古籍藏书特色。

敦煌医学学术论文发表要求

确定学校或者单位对期刊的要求,根据要求找相应的刊物。确定刊物的真假,刊物必须能在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查到,而且期刊至少在以下一种期刊网收录: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或者龙源期刊网。一般文章都是出刊两个月左右被网络数据库收录。确保自己写出来的文章是原创,能通过论文检测,如果文章是抄袭的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要发表一般的刊物可以找一些中介、代理来操作,会省去很多麻烦。要是发核心等高级别的刊物最好从文章质量上面下功夫,自己去投稿。

发表sci期刊论文有什么要求?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必须在正规学术期刊上。由于它是公开发表物,需要遵循某些期刊的发表要求。无论是在国内学术期刊还是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都是这样。国际学术期刊的发表要求与国内学术期刊大不相同,而且在期刊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下面一起来看看发表sci期刊论文有哪些要求?sci期刊通常是国际上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学术期刊,学术水平很高,这类期刊对刊物发表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主要是对文章本身的要求,但对作者的身份职务没有什么特别要求,比国内一些核心刊物宽松一些。发表sci期刊的关键是文章的层次。撰写一篇好的sci论文的基础有两个方面。一是英语写作水平,二是专业知识水平。对国内大多数作者来说,英语写作水平不高。英语水平高也并不意味着英语写作水平就高。写作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也就是说,在正常的时间里,它需要不断的磨炼。以下是发表sci期刊论文写作的4个要点:1、文本摘要本文的摘要是对本文的简单总结,包括主要研究问题、方法、结果和结论。它可以用短语概括。摘要中的字数不应超过500个。2、引言这部分提出问题,回顾前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即明确选题的研究背景,以及选题在整个学科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注意清楚的哪些是别人的结论,哪些是自己的结论。3、方法和结果这是最关键的部分,包括实验对象、实验材料和实验过程。描述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层次感。每个步骤之间的顺序和相关性应清楚描述,不要引起实验过程混乱的现象,因为评审者最终判断你的实验是否合理,是从这个过程中描述来的。4、参考资料应标记引用内容,这是一个基本的学术道德要求。引用过程中未指出文献档的来源出处会造成本人的成功内容是假象,以免造成剽窃的现象。同时也会被误认为是一种抄袭,因此为了避免在影响作者个人发展时出现这样的误解,所有引用的部分都需要体现在参考中,甚至一些不起眼的内容也需要标准清楚。因此,发表sci期刊论文的各个方面要求相对较高,应特别注意写作。此外,还应特别注意语法和时态的应用。毕竟,英语表达与汉语不同。如果作者的英语写作水平不够高,或者在写作时感觉比较吃力。就需要有针对实践性的积累。或者是找一些专业机构指导润色。这将提高发表效率。有关发表sci期刊论文的详细信息,可咨询泰杰生物的小编。

据学术堂了解,学术论文的发表还是应该注意一些事项的:首先,有的放矢,要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相关的期刊。如果广撒网,只会浪费时间,毕竟不同的期刊,很多时候格式要求不一样,修改和投稿录入信息都要消耗时间。要做到“不能一稿多发”。如果一稿多投(一般都要试试看哪家期刊能录用啦),接到其中一个期刊给予刊登的录用通知后,就要及时向其它期刊告知(也可以用其他委婉的方式和理由告知不能在该期刊发表了...自己发挥吧)。一稿多发不仅是学术道德问题,更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最好的投稿方式是一家一家地投,被这家拒稿了,再投下一家。但是客观情况是,等待上一家的接受或拒稿可能都耗去几个月了,很多是发表论文有时效的,比如年终要提交成果,基本是等不起的,所以,这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一般而言,期刊编辑部在投稿者投稿1-2月内就会给出答复,如果2个月内没有消息,投稿者最好用电话或邮件询问编辑,在得到明确答复后再投下一家。其次,在确定所要投稿的期刊后,投稿者可参照其样刊或根据期刊的具体要求对论文进行修改整理(主要是格式规范),然后再投稿。另外,正规期刊一般都有稿费,但也有有些期刊不仅没稿费,还要收取一些版面费,几百几千都有。大家在投稿之前,要认真弄清楚期刊的具体要求,根据自身经济条件选择投稿。最后,一般而言,论文字数一般控制在10000字内,期刊3000-5000最好,很多期刊要求最好不超过5000字。文章太短了说不清问题,太长了版面又有限,也会增加版面费。

学术论文是一种具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成果的记录,它是人类知识宝库的基本单元。 学术论文应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科学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 进行严谨的论证。内容的客观性:论文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要求科学内容真实、成熟、可行,而且可重复性。表达的全面性:论文的科学内容,须用语言、文字或图片等方式表达,并且力求文字简洁、明确及全面性。结构的逻辑性:文章结构所显现的科学内容必须符合逻辑推理、论证反驳等思维规律,其逻辑性强。 格式的标准化:论文写作格式已逐渐趋标准化,必须严格遵守其法则。第二,创造性。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 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创造性是衡量学术论文价值的根本标准。创造性大,论文价值高;反之,论文价值就低 。这里所谓的创造性是指论文中阐述世人尚未谈过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或创造性的模仿。一篇没有创见的文章,可能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价值,但它对科学技术发展不起作 用,也无法提供科技领域新的内容。有些科技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但国外已有,严格言之应无创造性。 第三,理论性。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 自己的理论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具有论辩色彩。论文的内容必 须符合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综合” 的科学研究方法。学术性或称为理论性。学术论文可以取材于某一具体产品,或某一抽象的理论,第四,平易性。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 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 选题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只有研究有意义的课题,才能获得好的效果,对科学事业和现实生活有益处;而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研究得再好, 论文写作得再美,也是没有科学价值的。

敦煌医学学术期刊投稿格式

甘肃中医药大学代码是10735。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甘肃中医药大学(Gansu-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是甘肃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为“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院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实施高校、全国第四次中药普查甘肃省试点工作技术依托单位、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甘肃省牵头指导单位、甘肃省道地中药材标准制定工作牵头单位、科技部“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甘肃省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常设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敦煌医学研究及文化传承专业委员会牵头单位,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前身是1978年创立的甘肃中医学院;2015年,学校正式更名为甘肃中医药大学。

截至2022年2月,学校有和平校区、五里铺校区、定西校区及甘南校区四个校区,校本部所在的和平校区占地面积1050亩。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2月,学校本部设有21个教学机构;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设有32个本科专业、11个专科专业。

2021年12月10日教育部关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自2022年2月,学校新增医学信息工程、中医康复学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2月,学校本部有教职工954人,其中专任教师819人;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3人,双聘院士4人,岐黄学者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7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06人,17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63人荣膺“甘肃省名中医”,11人被评为“甘肃省优秀专家”,10人获“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奖”,12人获“甘肃省园丁奖”,28人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3人入选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7人入选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6人被选拔为甘肃省领军人才,27人被选拔为甘肃省卫生厅领军人才。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5月,学院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授予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权;有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特色学科(A类)、7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省级医疗卫生重点学科、2个省高校重点学科。

教学建设

截至2022年2月,学院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有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1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9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特色专业: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学,药物制剂,中药学,护理学,临床医学,藏医学,医学影像学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2月,学院有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6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工程实验室,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甘肃省高校新型智库。

科研成果

截至2021年5月,五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省部级和其他科研课题826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励75项(其中省部级9项),获得专利及软件著作145项(其中国家专利32项);发表学术论文2646篇。

馆藏资源

截至2020年底,甘肃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拥有纸质文献总量达82.2116万册,其中,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普通图书72.3043万,外文图书2.956万册,纸质期刊合订本4.327万册,纸质现刊456种,馆藏线装古籍2.3816万册,其中,馆藏朝鲜内府刊《东医宝鉴》、元刻《(闻人氏)痘疹论》、明刻本《类经》等善本,台湾出版的《敦煌宝藏》、文渊阁影印本《四库全书》等,构成了该馆的古籍藏书特色;购置电子图书93.0662万余种,电子报纸250余种,电子期刊85402种,拥有各类数据库或平台共49个。

合作交流

截至2022年2月,学校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推进向西交流发展,与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共建了8所“岐黄中医学院”和4个中医中心,与美国、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法国、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乌克兰、匈牙利、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学校是全国第四次中药普查甘肃省试点工作技术依托单位、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甘肃省牵头指导单位、甘肃省道地中药材标准制定工作牵头单位、科技部“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甘肃省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常设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敦煌医学研究及文化传承专业委员会牵头单位。

王自立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王自立,男,汉族,中共党员,1936年9月生,主任医师,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1992年荣获“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称号。2006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07年被评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2009年获“全国首届先进名医工作室”称号,2013年被评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2017年被评为首届“全国名中医”。全国第一、二、三、四、五、六批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王自立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65载,先后创建了甘肃省中医院脾胃病科、肾病科,退休后依然担任脾胃病科和肾病科的技术指导。他也是全国最早的脾胃病学组的4位倡导人之一。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先后提出了“运脾思想”“柔肝思想”及“温阳思想”,其学术思想被列为“十五”国家 科技 攻关计划(课题号:2004BA721A01Z40)。“脾色环唇”特色辨证方法被列为“十二五”国家 科技 支撑计划(课题号:2013BAI13B00)。

他先后著有《生殖疾病的中医治疗》《中医胃肠病学》《中医痰病学》及《病毒性疾病中医诊疗全书》等多部著作,其中,《中医胃肠病学》于1999年3月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药基础研究奖三等奖,《中医痰病学》于2005年10月获得中华中医药图书奖三等奖。发表论文10余篇。1988年创办《甘肃中医》杂志,并一直担任主编,该杂志曾获“中国中医优秀期刊三等奖”。目前更名为《西部中医药》,已被列入《国家 科技 核心期刊名录》。

他为甘肃省唯一一位连续6次担任国家级名老中医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其第一批国家级师承弟子已成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他弟子及再传弟子已有10余人成为甘肃省名中医。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他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多次深入南梁、华池等革命老区,为老红军和基层老百姓义诊。积极参加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中的伤员救治,以及甲流等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治。65年来,王自立主任医师始终奋斗在临床一线,至今仍坚持每周门诊3次,并承担全省疑难杂症的会诊工作、甘肃省保健局保健工作。多次为甘肃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张士卿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张士卿,男,汉族,中共党员,1945年6月生,甘肃中医学院(现甘肃中医药大学)原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获“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1998年被评为“全国‘三育人’先进个人”,2003年荣获“防治‘非典’先进个人”称号,2006年获 “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07年获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获“奥运火炬手”荣誉, 2013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发展突出贡献奖”,2017年被评为首批“全国名中医”。全国第三、四、五、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他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临床广涉诸科,尤擅儿科,提出“三因两辨一对症”的临证特色,善用和法、通法、运法、消法等法辨治儿科疑难杂症,用药平淡中和、寒温佐制、升降并调,方活药精,先后主持开发“开胃增食合剂”等16种疗效确切的院内制剂。认真践行“大医精诚,止于至善”的医者至道,虽逾古稀之年,依然坚守临床一线,年门诊量达15000余人次。多次下基层巡讲、义诊,2003年主动深入一线诊治非典患者,协同制订甘肃省中医药防治非典方案。

他创办了国内第一份《中医儿科杂志》并担任主编,为中医儿科界同仁学术交流、成果展示搭建了平台,促进了中医儿科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全面发展。主张“医道同参,文武双修”;推广敦煌医学,协编《敦煌医粹》,主编《实用敦煌医学汇讲》,筹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的敦煌中医药馆;笔耕不辍,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合编出版《中医儿科学》、《黄帝内经研究大成》等著作10余部,执笔整理《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2部,主编出版《中医基础学》,主持完成“双龙雪莲酒的开发研究”等10余项科研成果,并先后荣获省 科技 进步奖1项、甘肃教委 科技 进步奖2项、甘肃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5项等多项奖励。

先后培养硕士48名、博士3名,培养学术传承人7名。他培养的学生遍及陇原乃至全国,大多已成为医疗卫生界的中坚和骨干力量,部分已成为学术带头人、省级名中医。历任近10个专业学会副主委或顾问,多次参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相关规划、政策的制订、咨询工作。

敦煌医学学术期刊投稿费用

根据教育局规定,已经没有明确一本、二本的概念。甘肃中医药大学位于兰州市和平开发区,是甘肃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为“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院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实施高校、全国第四次中药普查甘肃省试点工作技术依托单位、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甘肃省牵头指导单位、甘肃省道地中药材标准制定工作牵头单位、科技部“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甘肃省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常设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敦煌医学研究及文化传承专业委员会牵头单位,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前身为定西教育学院,1979年建校,1981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84年国家教育部批准备案,1993年通过国家教委复查验收。截至2016年,该校设有5大教学部开办53个本专科专业(含校本部17个本科专业)。2013年定西卫校整体并入定西师专,2014年,该校整体转入甘肃中医学院,设立定西校区。2015年2月,甘肃中医学院更名甘肃中医药大学,成立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2016年,成为甘肃省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学校以医学教育为主,涵盖医、理、工、经、管、教6个学科门类,是西北地区唯--所具有博+学位授予权的中医药大学。

甘肃中医药大学现在有4个校区,分别为甘肃中医药大学本部、和平新校区、定西校区和藏医学院校区。

1、甘肃中医药大学本部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定西东路35号

2、甘肃中医药大学和平新校区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和平开发区中医大道1号

3、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地址: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定临路4号

4、甘肃中医药大学藏医学院校区地址: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人民东街52号(甘南校区)

甘肃中医药大学王牌专业名单: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甘肃省重点建设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中医药重点学科:伤寒学(西部地区扶持学科)、中药鉴定学、中医骨伤科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学(第二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第二附属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中药化学、中医老年病学、民族医学(敦煌医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痹病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血液病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中药学(第一附属医院)

截止2022年3月,学校校本部现有教职工892人,其中专任教师758人。现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3人,双聘院士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6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48人,17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63人荣膺"甘肃省名中医”,11人被评为“甘肃省优秀专家”,6人获“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奖”,12人获“甘肃省园丁奖”,26人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3人入选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7人入选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6人被选拔为甘肃省领军人才,27人被选拔为甘肃省卫生厅领军人才。截止2022年3月,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573人,其中本科生10838人,专科生1571人,硕士研究生1029人,博士研究生73人,留学生62人。校本部设有20个教学机构,4个直属机构,3个科研机构。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25家实践教学基地(含10所附属医院)。学校现有27个本科专业、12个专科专业,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教学团队,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级学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授予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权。学校现有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省级医疗卫生重点学科,19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总面积约2200平方米的科研实验中心。有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6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工程实验室,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甘肃省高校新型智库。学校是全国第四次中药普查甘肃省试点工作技术依托单位、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甘肃省牵头指导单位、甘肃省道地中药材标准制定工作牵头单位、科技部“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省部级和其他科研课题732项,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励78项,获国家专利32项。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533部,发表学术论文2164篇。主办《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儿科杂志》《甘肃基层卫生》三种学术期刊,其中《中医儿科杂志》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期刊。学校直属附属医院拥有院内制剂122个,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高度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服务活动,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先后被评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高校统战工作先进单位”。校工会和附院工会被授予“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工会组织"荣誉称号。学校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广泛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向西交流发展,已与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共建了8所“岐黄中医学院"和4个中医中心,与美国、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法国、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乌克兰、匈牙利、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王自立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王自立,男,汉族,中共党员,1936年9月生,主任医师,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1992年荣获“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称号。2006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07年被评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2009年获“全国首届先进名医工作室”称号,2013年被评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2017年被评为首届“全国名中医”。全国第一、二、三、四、五、六批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王自立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65载,先后创建了甘肃省中医院脾胃病科、肾病科,退休后依然担任脾胃病科和肾病科的技术指导。他也是全国最早的脾胃病学组的4位倡导人之一。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先后提出了“运脾思想”“柔肝思想”及“温阳思想”,其学术思想被列为“十五”国家 科技 攻关计划(课题号:2004BA721A01Z40)。“脾色环唇”特色辨证方法被列为“十二五”国家 科技 支撑计划(课题号:2013BAI13B00)。

他先后著有《生殖疾病的中医治疗》《中医胃肠病学》《中医痰病学》及《病毒性疾病中医诊疗全书》等多部著作,其中,《中医胃肠病学》于1999年3月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药基础研究奖三等奖,《中医痰病学》于2005年10月获得中华中医药图书奖三等奖。发表论文10余篇。1988年创办《甘肃中医》杂志,并一直担任主编,该杂志曾获“中国中医优秀期刊三等奖”。目前更名为《西部中医药》,已被列入《国家 科技 核心期刊名录》。

他为甘肃省唯一一位连续6次担任国家级名老中医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其第一批国家级师承弟子已成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他弟子及再传弟子已有10余人成为甘肃省名中医。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他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多次深入南梁、华池等革命老区,为老红军和基层老百姓义诊。积极参加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中的伤员救治,以及甲流等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治。65年来,王自立主任医师始终奋斗在临床一线,至今仍坚持每周门诊3次,并承担全省疑难杂症的会诊工作、甘肃省保健局保健工作。多次为甘肃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张士卿同志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张士卿,男,汉族,中共党员,1945年6月生,甘肃中医学院(现甘肃中医药大学)原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获“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1998年被评为“全国‘三育人’先进个人”,2003年荣获“防治‘非典’先进个人”称号,2006年获 “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07年获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获“奥运火炬手”荣誉, 2013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发展突出贡献奖”,2017年被评为首批“全国名中医”。全国第三、四、五、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他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临床广涉诸科,尤擅儿科,提出“三因两辨一对症”的临证特色,善用和法、通法、运法、消法等法辨治儿科疑难杂症,用药平淡中和、寒温佐制、升降并调,方活药精,先后主持开发“开胃增食合剂”等16种疗效确切的院内制剂。认真践行“大医精诚,止于至善”的医者至道,虽逾古稀之年,依然坚守临床一线,年门诊量达15000余人次。多次下基层巡讲、义诊,2003年主动深入一线诊治非典患者,协同制订甘肃省中医药防治非典方案。

他创办了国内第一份《中医儿科杂志》并担任主编,为中医儿科界同仁学术交流、成果展示搭建了平台,促进了中医儿科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全面发展。主张“医道同参,文武双修”;推广敦煌医学,协编《敦煌医粹》,主编《实用敦煌医学汇讲》,筹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的敦煌中医药馆;笔耕不辍,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合编出版《中医儿科学》、《黄帝内经研究大成》等著作10余部,执笔整理《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2部,主编出版《中医基础学》,主持完成“双龙雪莲酒的开发研究”等10余项科研成果,并先后荣获省 科技 进步奖1项、甘肃教委 科技 进步奖2项、甘肃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5项等多项奖励。

先后培养硕士48名、博士3名,培养学术传承人7名。他培养的学生遍及陇原乃至全国,大多已成为医疗卫生界的中坚和骨干力量,部分已成为学术带头人、省级名中医。历任近10个专业学会副主委或顾问,多次参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相关规划、政策的制订、咨询工作。

8004甘肃中医药大学是几本? 甘肃中医药大学是一本院校。甘肃中医药大学是甘肃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教育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院校。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