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刘宝娟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21:48:16

刘宝娟发表的论文

还不错。济南市同心艺术培训学校开设艺考培训专业有:音乐(声乐、器乐)、美术、舞蹈、书法、播音、表演等,具有国家教育资质的正规培训机构,拥有独特的教学理念、严谨的教学计划、完善的服务体系,所以还不错。。济南市同心艺术培训学校成立于2008年06月16日,注册地位于济南市市中区经五纬一路凤林小区北区6号B栋,法定代表人为刘宝娟。

刘洪娟论文发表

艾是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研究生,4年内两赴宁夏西吉县白崖乡中学和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战河乡战河中学从事志愿服务。 她克服种种困难,将自己融入到当地居民和学生中;还利用业余时间进村入户,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教育等进行调查,完成了数万字的调查报告;先后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等光荣称号。 王安顺对冯艾的先进事迹给予充分肯定。他说,冯艾的感人事迹表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高尚追求,充分展现了上海青年志愿者志存高远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精神,冯艾是上海青年志愿者的优秀代表。他要求,各级党团组织要大力宣传冯艾的先进事迹,为更多的上海青年成长成才搭建舞台;全市团员青年要以冯艾和以冯艾为代表的一大批青年志愿者为榜样,把自己的理想追求与党和国家的号召、人民的需要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到实践中去,到群众中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洪流中成就理想、实现人生价值、书写无悔的青春。王安顺日前还就冯艾的先进事迹作出批示,要大力宣传冯艾的先进事迹,号召青年向冯艾同志学习,树立和弘扬雷锋精神。 报告会上,冯艾用生动的语言为大家讲述了她在西部支教的感人故事,复旦大学团委书记夏科家介绍了复旦大学西部支教工作的有关情况,即将赴宁夏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高天表达了要接好接力棒服务西部的决心。 会上,上海市教育党委和团市委分别发出通知,号召广大团员青年向冯艾学习,在上海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弘扬城市精神的过程中做出新的贡献。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仲伟参加了会见。 我叫刘洪娟,是计算机系2000级的学生,我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都是勤劳善良的农民,但由于很多原因都没有念过书,这注定了我们贫穷的家境和落后的生活方式。父母从小就教育我和弟弟好好学习,虽然我当时不是很明白这四个字的含义,但它却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根深蒂固,直到今天这四个字以及它所承载的父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期望一直都是我学习和工作的动力,也必将是我一生的动力。在这种动力的推动下,小学毕业我以全乡第一的成绩升入初中,后又以优异的成绩升入黑龙江省的一所省级重点高中,由于我的学习成绩优异,工作表现突出,在即将高考之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0年7月我顺利通过了高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系。 有人说“一个结果总意味着另一个新的开始”,所以当我接到沉甸甸的入学通知书的时候,我知道我要踏上一个新的开始了。我深知在高手如云的大学中要想继续保持高中时代的那种优越感是不容易的,但是一向很要强的我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就为自己定下了这四年的奋斗目标:学习上一定要强,工作上决不示弱,其它各方面均衡发展。现在我已经大四了,我可以当之无愧地说我达到了我的目标,连续三年荣获校长奖学金、校优秀学生称号,连续两年荣获社会工作奖学金、02年荣获华为奖学金、美德风范奖学金、社会实践先进奖学金、校专业学习十佳称号、长春市文明大学生称号,03年荣获教师技能奖学金、系优秀共产党员称号,02年和03年校团委五四评优中分别荣获五四红旗团员和五四红旗团干部称号。有句谚语“世界上最短的距离是手到嘴,最长的距离是从嘴到手”,今天我就把我如何走完这世界上最长的距离的经验与大家分享:总体来讲,就是在我的目标的指引下以认真的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珍惜时间、刻苦勤奋的结果。 我是学计算机专业的,我为自己在学习上定的目标是:专业基础要好,动手能力要强,外语学习不能落下。 当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会,竞争无处不在,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是不行的。学好专业课是我的第一要务。 大一第一学期我们只开了《计算机基础》这一门专业基础课,有的同学说:“计算机系就学这些呀?做网页、编程才是我们计算机系应该学习的东西”。由于有这些想法,这些同学就不听老师讲课,自己去学习一些使用性的工具软件,但我认为基础知识是很重要的,“没学会走就想跑”是绝对不行的,因此我从大一开始就一直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从基础学起,这样无论在软件还是硬件上我的基础知识都是很扎实的,以至于可以游刃有余地学习高年级的专业课。 我总是很认真地对待学习,认真解决学习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节课我都提前做好预习,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如果你翻我学过的每一本课本,都会发现里面有许多这样的标记,课上我尽量记住老师讲的每一句话,并将我认为有价值的内容做好记录,课后再阅读一遍教材,仔细斟酌每一个知识点,最后将教材和课堂笔记结合起来再做一个课后笔记,我的这个笔记一直都是我们班级同学的模板,每个都会被复印多次,同学们都称我的笔记像打印稿。我的原则是当天讲的内容当天消化,决不欠“债”,实在没有时间也不能拖到下周。我还特别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每学到一个新知识点,我都想一下与之相关的旧知识,以便系统地理解所学知识。当我学到C语言的基本语法是,我就拿出PASCAL语言的笔记,“温故而知新”,对照一下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对比中学习这两种语言,不仅对PASCAL语言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对学习C语言有很大的帮助,这样不但对每门课程有了系统的了解,同时对计算机知识这个大系统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一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每当到遇到问题时,我就把它记在一个笔记本上,关于课上的问题我就抓紧下课的时间问老师,一次不懂,我就问第二次,还不懂就问第三次,直到弄懂为止。几乎所有教过我的老师都被我这样问过。有一些概念性的问题我就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查到的就一一记在专门的笔记本上,假期有时间的时候就从前到后翻一翻。其余的一些问题我有时就请教其他的同学,以求在交流与讨论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学习贵在坚持,持之以恒,一时的心血来潮是不行的。我的成绩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我这种韧劲。入学三年来,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也无论是假期还是双休日,我都坚持着三年如一日地学习。2001年元旦那天我仍像平时一样背起了书包来到教室,教室里空无一人,当时我们的教室还在城环院地下,再加上当时已近寒冬,教室冷得就像冰窖似的,但我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退缩,我毅然坐在了冰冷的凳子上,打开了书本。没过多长时间我就觉得浑身都冻透了,手和脚都冻得冰凉,真想能像其他同学一样能在温暖的寝室里欢度节日,但想到父母为我忙碌奔波的身影,想到父母对我的期望,想到我要为自己定下的目标而努力,我告诉自己这点苦算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把大衣的拉锁往上拉了拉,继续学习了。 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光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是一个农村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我从未摸过计算机,连怎样开机和关机都不知道,更别说懂得计算机语言了。为了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只要一有上机时间我就去机房上机,经过从练习打字和Windows基本操作到使用Office软件,我渐渐从对电脑一无所知转变为喜欢上了电脑,我意识到作为计算机系的学生没有电脑是不行的,于是我就用做家教和平时省吃俭用省下的钱和同寝同学合买了一台电脑,从那以后只要一有时间我就打开电脑,反复练习老师课上讲过的内容,并在其中寻求创新和发展,经过我的努力,我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赶上了其他的同学。 动手能力来源于实践,并最终应用与实践。大一时我参加了分团委组织的为下岗职工进行计算机知识培训的活动,为他们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并帮助他们使用WORD制作个人简历,提高再就业的机会,通过这次活动我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个人也在活动中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今年9月22日-24日我又参加了2003年全国数学建模比赛,在比赛中,我针对同队数学系同学建出的模型编出了相应的程序,得到了比较理想的结果,又在他们的模型和假设基础上做出了最后的论文。虽然比赛结果还未知,但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成绩的。 我的英语基础不是特别好,但我相信“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我为自己制定了一个严格的四六级复习计划:每天做4篇阅读理解,听1小时听力,背50个单词。但计划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专业课不能落下,工作也不能忽视,有时真的是没有时间每天按计划复习,只能挤时间,我就在别人睡午觉时听听力,怕打扰同寝人休息,我就到走廊里去听,两节课之间的休息时间,我不是和同学聊天,而是拿者单词本到人少的地方背单词,晚自习结束后回到寝室,我还要再做一篇阅读理解,以完成我的复习计划。有时觉得这样真的很累,但想到我要完成我的复习计划,我安慰自己这叫充实不是累,我学习的尽头更足了,时间长了我反而觉得学习带给了我无限的快乐,一会不学习就觉得像缺了点什么似的。这样通过抓紧一切可以抓紧的时间,我基本上每天都完成了学习计划,在四六级考试复习期间,我一共做了将近70套模拟考试题,背完了所有1-6级要求掌握的单词。具体复习时,我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做模拟题时,我总是按照试题的顺序在一定时间内把试题做完,然后对照答案给自己打出一个分数,接着逐个题分析答案的解析,做对的题看一下我的思路与答案是否一样,做错的题就分析做错的原因,并把错题与错因整理在一个本上,在整个复习过程中,只这种记录本我就记了3本。背单词时,我总是先从头到尾看一遍所有50个单词,然后再从头逐个背诵,这时我总是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写,我很重视其中的写,因为我相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我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我达到了我的目标,一次性通过了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 我的成绩是用我的时间和我的付出换来的,一年级和二年级我的学年总成绩都是年级第一,其中所有专业课的成绩都是优秀,三年级我也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现在我以三年专业课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我系推荐免试研究生的资格,寝室的同学都说我不用学习了,但我仍保持以前的那种学习的劲头,因为我觉得知识的学习是没有劲头的,只有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将来才能当一名伟大的人民教师。 学习固然重要,但学习决不是大学生活的全部,做一些学生工作对个人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在保证不耽误学习的下,入学以来先后担任2000级年级长,分团委秘书长,分团委副书记,一直兼任2000级党小组组长和班级通讯员职务。有人说学习和工作不可兼得,而我却做到了学习和工作双丰收,我处理学习和工作之间关系的方法是,学习的时候只想着学习,工作的时候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但冲突的情况总会出现,有时几项工作和学习课程会一起向我冲来,有时真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但我坚持下来了,而且在其中得到了许多的锻炼。 开学后不久,辅导员老师把年级长这个重任交给了我,但我没有把它当作压力,我相信只要我以认真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一切为同学着想,我就一定会把工作做好的。年级长的工作十分繁重,班级的大小事情都要负责,于是我和另一位年级长每周都组织召开班级干部例会,商讨班级大小问题。班级同学申请助学贷款,我就连着几天帮同学们准备、整理和上交材料,直到合格为止。了解到班级男生和女生之间沟通太少的情况,我和其它班级干部组织男生和女生寝室成立联谊寝,并安排男生和女生坐同桌,过了一段时间后同学们之间的关系融洽多了,班级的凝聚力也增强了。就这样,为了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我不知在辅导员老师和同学之间跑了多少次,经常午饭吃不好,午觉睡不成,有时熄灯后还要到走廊里研究工作计划,但只要是为了同学,再苦再忙我也觉得值得。 二年级时我被推选为分团委秘书长,协助副书记工作。看到老师和同学们这样信任我,我下定决心一定在原有工作经验基础上做好此项工作,使分团委的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校团委召开工作会议,我总是很认真地记好笔记。每次各院系交流经验,我都认真借鉴其它院系的工作思路。有时为了设计好一个活动,我要组织分团委成员连续开几次会,大家一起商讨活动方案,最后做出工作计划。在工作中,我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对和我一起工作的其他同学要求也很严格。系里其他学生干部和我一起工作时从不敢懈怠,恰恰是因为这样,不少学生干部在我的严格要求下成长得很快。 三年级我又升任分团委副书记,同时担任系学生党支部组织委员。上学期非典形势严峻的那段时期,我带领全系学生干部抓好防治非典的工作,每天按时查寝,深入了解同学们的健康状况、去留情况和寝室卫生情况,使全系同学健康、安全、顺利地通过了这段困难时期。 有人说担任学生干部会耽误学习,我却不这样认为,做学生工作会占用一些学习时间,但我通过抓紧一切可以抓紧的时间把在工作上花费的时间补回来,反而学的更有劲头,更能促进学习。去年我系分团委举办了东北师范大学首届课件制作大赛,大赛分为师大附中优秀教师报告会、大赛报名和决赛三个阶段,为了筹备活动,我上校团委跑了无数次,我和工作组的成员几乎是天天开会,商讨每一阶段的具体细节,只其活动方案和评分标准我就项项推敲、字字斟酌,先后修改了6遍才通过。而那学期我的专业课是最多的,也是最难的,我要保证在不耽误上课的基础上筹备好活动,有时马不停蹄地奔波了一天浑身酸痛,根本没有精神看书,我就在自习室的桌子上趴一会,再起来看书,即使开完会或做完工作是晚上9点,我也要再看半小时书才回寝室。我的付出得到了回报,那一学期不但分团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个人的学习也一点没有落下:校团委五四评优活动中我系分团委荣获“优秀团委”称号,并且五项单项奖中我系有四项获奖;我的学习成绩仍然保持年级第一。过去的三年我都是在这样的学习和工作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中度过的,想到这是在磨练自己的意志,想到我是在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不后悔昨天的付出,我更期待着明天的奉献。 我所取得的这些成绩与同学们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所以当同学们有困难时我会尽我的全力帮助他们,同学们有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也总是想到先来找我。 期末考试对每个同学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期末这段时间我又是最忙的,既要做工作总结,又要进行紧张的期末复习,但为班级同学进行期末辅导对我来说是每学期期末的“必修课”。在为其他同学解决问题时,我自己也同时在学习,有时他们会提出一些我没有考虑过的问题,对我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补充。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前,班委提出让我给同学们系统地讲一下操作系统中关于进程通信这部分内容,经过查找资料、与同学研究等充分的准备,我最后给同学们讲了将近两个小时,同学们感觉效果很好,可我的嗓子却喊哑了,但我一句怨言也没有,因为为同学服务是我最大的快乐。 学校和系里组织的各项奉献活动我都积极参加,尽力献出我的一点微薄之力以帮助他人。在2002年献血活动中当我抢着冲向前去做完检查后,医生却说我的血管太细不能献血,我当时气极了,但想到为献血的同学做后勤服务同样是在做贡献,我就马上组织不献血的同学组成服务队照顾献血的同学,为他们买补品,每天买饭。在为献血同学捐款中,我在自身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毅然捐款100元,看到献血同学尽快恢复了健康,我感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虽然我平时的学习和工作很忙,但我还是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和系里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为了我系能在运动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我主动要求参加了1500米长跑项目,为集体的荣誉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了锻炼自己的教师技能,我参加了系里组织的教师技能大赛并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我平时生活俭朴,从不乱花钱,从不和别人攀比吃穿,这不仅仅是因为我家的经济条件不允许,更重要的是我觉得生活俭朴是我们每个大学生应具有的美德。为了减轻一些父母的负担,我在繁忙的学习和工作之余还坚持做家教,上一学年我还在系里申请了一个勤工助学岗位,它对我平时的生活费也有了很大补充。 三年级上学期我们年级有四个国家奖学金名额,奖金约为一万元左右,如果我报名,以我的成绩和家庭条件肯定能行,但想到班级有好几个家庭比我困难、成绩又不错的同学,我没有报名,把这个机会让给了别人。 大学中同学之间的友谊是很珍贵的,我和同学们交往的原则是真诚,以一百分的热情对待每一位同学。三年来我得到的是同学们的赞扬和肯定,男同学都叫我“娟姐”,女同学都亲切地叫我“娟子”。在去年学校组织的“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征文活动中,年级大多数同学写的是我,我们寝室崔蕊同学的《我的寝友》还在校报上发表了,我个人也在此次征文活动中获得优秀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绩属于过去,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是树木就要搏击风雨,是雄鹰就要展翅飞翔,带着那么多的关怀和期望,我会以更加向上的姿态迎接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的磨练和考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天道酬勤”我相信属于我的明天终会是阳光灿烂。

冯艾是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研究生,4年内两赴宁夏西吉县白崖乡中学和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战河乡战河中学从事志愿服务。她克服种种困难,将自己融入到当地居民和学生中;还利用业余时间进村入户,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教育等进行调查,完成了数万字的调查报告;先后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等光荣称号。王安顺对冯艾的先进事迹给予充分肯定。他说,冯艾的感人事迹表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高尚追求,充分展现了上海青年志愿者志存高远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精神,冯艾是上海青年志愿者的优秀代表。他要求,各级党团组织要大力宣传冯艾的先进事迹,为更多的上海青年成长成才搭建舞台;全市团员青年要以冯艾和以冯艾为代表的一大批青年志愿者为榜样,把自己的理想追求与党和国家的号召、人民的需要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到实践中去,到群众中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洪流中成就理想、实现人生价值、书写无悔的青春。王安顺日前还就冯艾的先进事迹作出批示,要大力宣传冯艾的先进事迹,号召青年向冯艾同志学习,树立和弘扬雷锋精神。报告会上,冯艾用生动的语言为大家讲述了她在西部支教的感人故事,复旦大学团委书记夏科家介绍了复旦大学西部支教工作的有关情况,即将赴宁夏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高天表达了要接好接力棒服务西部的决心。会上,上海市教育党委和团市委分别发出通知,号召广大团员青年向冯艾学习,在上海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弘扬城市精神的过程中做出新的贡献。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仲伟参加了会见。我叫刘洪娟,是计算机系2000级的学生,我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都是勤劳善良的农民,但由于很多原因都没有念过书,这注定了我们贫穷的家境和落后的生活方式。父母从小就教育我和弟弟好好学习,虽然我当时不是很明白这四个字的含义,但它却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根深蒂固,直到今天这四个字以及它所承载的父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期望一直都是我学习和工作的动力,也必将是我一生的动力。在这种动力的推动下,小学毕业我以全乡第一的成绩升入初中,后又以优异的成绩升入黑龙江省的一所省级重点高中,由于我的学习成绩优异,工作表现突出,在即将高考之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0年7月我顺利通过了高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系。有人说“一个结果总意味着另一个新的开始”,所以当我接到沉甸甸的入学通知书的时候,我知道我要踏上一个新的开始了。我深知在高手如云的大学中要想继续保持高中时代的那种优越感是不容易的,但是一向很要强的我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就为自己定下了这四年的奋斗目标:学习上一定要强,工作上决不示弱,其它各方面均衡发展。现在我已经大四了,我可以当之无愧地说我达到了我的目标,连续三年荣获校长奖学金、校优秀学生称号,连续两年荣获社会工作奖学金、02年荣获华为奖学金、美德风范奖学金、社会实践先进奖学金、校专业学习十佳称号、长春市文明大学生称号,03年荣获教师技能奖学金、系优秀共产党员称号,02年和03年校团委五四评优中分别荣获五四红旗团员和五四红旗团干部称号。有句谚语“世界上最短的距离是手到嘴,最长的距离是从嘴到手”,今天我就把我如何走完这世界上最长的距离的经验与大家分享:总体来讲,就是在我的目标的指引下以认真的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珍惜时间、刻苦勤奋的结果。我是学计算机专业的,我为自己在学习上定的目标是:专业基础要好,动手能力要强,外语学习不能落下。当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会,竞争无处不在,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是不行的。学好专业课是我的第一要务。大一第一学期我们只开了《计算机基础》这一门专业基础课,有的同学说:“计算机系就学这些呀?做网页、编程才是我们计算机系应该学习的东西”。由于有这些想法,这些同学就不听老师讲课,自己去学习一些使用性的工具软件,但我认为基础知识是很重要的,“没学会走就想跑”是绝对不行的,因此我从大一开始就一直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从基础学起,这样无论在软件还是硬件上我的基础知识都是很扎实的,以至于可以游刃有余地学习高年级的专业课。我总是很认真地对待学习,认真解决学习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节课我都提前做好预习,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如果你翻我学过的每一本课本,都会发现里面有许多这样的标记,课上我尽量记住老师讲的每一句话,并将我认为有价值的内容做好记录,课后再阅读一遍教材,仔细斟酌每一个知识点,最后将教材和课堂笔记结合起来再做一个课后笔记,我的这个笔记一直都是我们班级同学的模板,每个都会被复印多次,同学们都称我的笔记像打印稿。我的原则是当天讲的内容当天消化,决不欠“债”,实在没有时间也不能拖到下周。我还特别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每学到一个新知识点,我都想一下与之相关的旧知识,以便系统地理解所学知识。当我学到C语言的基本语法是,我就拿出PASCAL语言的笔记,“温故而知新”,对照一下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对比中学习这两种语言,不仅对PASCAL语言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对学习C语言有很大的帮助,这样不但对每门课程有了系统的了解,同时对计算机知识这个大系统的理解也更深刻了。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一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每当到遇到问题时,我就把它记在一个笔记本上,关于课上的问题我就抓紧下课的时间问老师,一次不懂,我就问第二次,还不懂就问第三次,直到弄懂为止。几乎所有教过我的老师都被我这样问过。有一些概念性的问题我就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查到的就一一记在专门的笔记本上,假期有时间的时候就从前到后翻一翻。其余的一些问题我有时就请教其他的同学,以求在交流与讨论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学习贵在坚持,持之以恒,一时的心血来潮是不行的。我的成绩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我这种韧劲。入学三年来,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也无论是假期还是双休日,我都坚持着三年如一日地学习。2001年元旦那天我仍像平时一样背起了书包来到教室,教室里空无一人,当时我们的教室还在城环院地下,再加上当时已近寒冬,教室冷得就像冰窖似的,但我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退缩,我毅然坐在了冰冷的凳子上,打开了书本。没过多长时间我就觉得浑身都冻透了,手和脚都冻得冰凉,真想能像其他同学一样能在温暖的寝室里欢度节日,但想到父母为我忙碌奔波的身影,想到父母对我的期望,想到我要为自己定下的目标而努力,我告诉自己这点苦算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把大衣的拉锁往上拉了拉,继续学习了。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光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是一个农村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我从未摸过计算机,连怎样开机和关机都不知道,更别说懂得计算机语言了。为了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只要一有上机时间我就去机房上机,经过从练习打字和Windows基本操作到使用Office软件,我渐渐从对电脑一无所知转变为喜欢上了电脑,我意识到作为计算机系的学生没有电脑是不行的,于是我就用做家教和平时省吃俭用省下的钱和同寝同学合买了一台电脑,从那以后只要一有时间我就打开电脑,反复练习老师课上讲过的内容,并在其中寻求创新和发展,经过我的努力,我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赶上了其他的同学。动手能力来源于实践,并最终应用与实践。大一时我参加了分团委组织的为下岗职工进行计算机知识培训的活动,为他们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并帮助他们使用WORD制作个人简历,提高再就业的机会,通过这次活动我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个人也在活动中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今年9月22日-24日我又参加了2003年全国数学建模比赛,在比赛中,我针对同队数学系同学建出的模型编出了相应的程序,得到了比较理想的结果,又在他们的模型和假设基础上做出了最后的论文。虽然比赛结果还未知,但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成绩的。我的英语基础不是特别好,但我相信“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我为自己制定了一个严格的四六级复习计划:每天做4篇阅读理解,听1小时听力,背50个单词。但计划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专业课不能落下,工作也不能忽视,有时真的是没有时间每天按计划复习,只能挤时间,我就在别人睡午觉时听听力,怕打扰同寝人休息,我就到走廊里去听,两节课之间的休息时间,我不是和同学聊天,而是拿者单词本到人少的地方背单词,晚自习结束后回到寝室,我还要再做一篇阅读理解,以完成我的复习计划。有时觉得这样真的很累,但想到我要完成我的复习计划,我安慰自己这叫充实不是累,我学习的尽头更足了,时间长了我反而觉得学习带给了我无限的快乐,一会不学习就觉得像缺了点什么似的。这样通过抓紧一切可以抓紧的时间,我基本上每天都完成了学习计划,在四六级考试复习期间,我一共做了将近70套模拟考试题,背完了所有1-6级要求掌握的单词。具体复习时,我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做模拟题时,我总是按照试题的顺序在一定时间内把试题做完,然后对照答案给自己打出一个分数,接着逐个题分析答案的解析,做对的题看一下我的思路与答案是否一样,做错的题就分析做错的原因,并把错题与错因整理在一个本上,在整个复习过程中,只这种记录本我就记了3本。背单词时,我总是先从头到尾看一遍所有50个单词,然后再从头逐个背诵,这时我总是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写,我很重视其中的写,因为我相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我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我达到了我的目标,一次性通过了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我的成绩是用我的时间和我的付出换来的,一年级和二年级我的学年总成绩都是年级第一,其中所有专业课的成绩都是优秀,三年级我也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现在我以三年专业课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我系推荐免试研究生的资格,寝室的同学都说我不用学习了,但我仍保持以前的那种学习的劲头,因为我觉得知识的学习是没有劲头的,只有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将来才能当一名伟大的人民教师。学习固然重要,但学习决不是大学生活的全部,做一些学生工作对个人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在保证不耽误学习的下,入学以来先后担任2000级年级长,分团委秘书长,分团委副书记,一直兼任2000级党小组组长和班级通讯员职务。有人说学习和工作不可兼得,而我却做到了学习和工作双丰收,我处理学习和工作之间关系的方法是,学习的时候只想着学习,工作的时候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但冲突的情况总会出现,有时几项工作和学习课程会一起向我冲来,有时真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但我坚持下来了,而且在其中得到了许多的锻炼。开学后不久,辅导员老师把年级长这个重任交给了我,但我没有把它当作压力,我相信只要我以认真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一切为同学着想,我就一定会把工作做好的。年级长的工作十分繁重,班级的大小事情都要负责,于是我和另一位年级长每周都组织召开班级干部例会,商讨班级大小问题。班级同学申请助学贷款,我就连着几天帮同学们准备、整理和上交材料,直到合格为止。了解到班级男生和女生之间沟通太少的情况,我和其它班级干部组织男生和女生寝室成立联谊寝,并安排男生和女生坐同桌,过了一段时间后同学们之间的关系融洽多了,班级的凝聚力也增强了。就这样,为了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我不知在辅导员老师和同学之间跑了多少次,经常午饭吃不好,午觉睡不成,有时熄灯后还要到走廊里研究工作计划,但只要是为了同学,再苦再忙我也觉得值得。二年级时我被推选为分团委秘书长,协助副书记工作。看到老师和同学们这样信任我,我下定决心一定在原有工作经验基础上做好此项工作,使分团委的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校团委召开工作会议,我总是很认真地记好笔记。每次各院系交流经验,我都认真借鉴其它院系的工作思路。有时为了设计好一个活动,我要组织分团委成员连续开几次会,大家一起商讨活动方案,最后做出工作计划。在工作中,我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对和我一起工作的其他同学要求也很严格。系里其他学生干部和我一起工作时从不敢懈怠,恰恰是因为这样,不少学生干部在我的严格要求下成长得很快。三年级我又升任分团委副书记,同时担任系学生党支部组织委员。上学期非典形势严峻的那段时期,我带领全系学生干部抓好防治非典的工作,每天按时查寝,深入了解同学们的健康状况、去留情况和寝室卫生情况,使全系同学健康、安全、顺利地通过了这段困难时期。有人说担任学生干部会耽误学习,我却不这样认为,做学生工作会占用一些学习时间,但我通过抓紧一切可以抓紧的时间把在工作上花费的时间补回来,反而学的更有劲头,更能促进学习。去年我系分团委举办了东北师范大学首届课件制作大赛,大赛分为师大附中优秀教师报告会、大赛报名和决赛三个阶段,为了筹备活动,我上校团委跑了无数次,我和工作组的成员几乎是天天开会,商讨每一阶段的具体细节,只其活动方案和评分标准我就项项推敲、字字斟酌,先后修改了6遍才通过。而那学期我的专业课是最多的,也是最难的,我要保证在不耽误上课的基础上筹备好活动,有时马不停蹄地奔波了一天浑身酸痛,根本没有精神看书,我就在自习室的桌子上趴一会,再起来看书,即使开完会或做完工作是晚上9点,我也要再看半小时书才回寝室。我的付出得到了回报,那一学期不但分团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个人的学习也一点没有落下:校团委五四评优活动中我系分团委荣获“优秀团委”称号,并且五项单项奖中我系有四项获奖;我的学习成绩仍然保持年级第一。过去的三年我都是在这样的学习和工作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中度过的,想到这是在磨练自己的意志,想到我是在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不后悔昨天的付出,我更期待着明天的奉献。我所取得的这些成绩与同学们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所以当同学们有困难时我会尽我的全力帮助他们,同学们有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也总是想到先来找我。期末考试对每个同学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期末这段时间我又是最忙的,既要做工作总结,又要进行紧张的期末复习,但为班级同学进行期末辅导对我来说是每学期期末的“必修课”。在为其他同学解决问题时,我自己也同时在学习,有时他们会提出一些我没有考虑过的问题,对我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补充。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前,班委提出让我给同学们系统地讲一下操作系统中关于进程通信这部分内容,经过查找资料、与同学研究等充分的准备,我最后给同学们讲了将近两个小时,同学们感觉效果很好,可我的嗓子却喊哑了,但我一句怨言也没有,因为为同学服务是我最大的快乐。学校和系里组织的各项奉献活动我都积极参加,尽力献出我的一点微薄之力以帮助他人。在2002年献血活动中当我抢着冲向前去做完检查后,医生却说我的血管太细不能献血,我当时气极了,但想到为献血的同学做后勤服务同样是在做贡献,我就马上组织不献血的同学组成服务队照顾献血的同学,为他们买补品,每天买饭。在为献血同学捐款中,我在自身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毅然捐款100元,看到献血同学尽快恢复了健康,我感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虽然我平时的学习和工作很忙,但我还是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和系里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了我系能在运动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我主动要求参加了1500米长跑项目,为集体的荣誉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了锻炼自己的教师技能,我参加了系里组织的教师技能大赛并获得了较好的成绩。我平时生活俭朴,从不乱花钱,从不和别人攀比吃穿,这不仅仅是因为我家的经济条件不允许,更重要的是我觉得生活俭朴是我们每个大学生应具有的美德。为了减轻一些父母的负担,我在繁忙的学习和工作之余还坚持做家教,上一学年我还在系里申请了一个勤工助学岗位,它对我平时的生活费也有了很大补充。三年级上学期我们年级有四个国家奖学金名额,奖金约为一万元左右,如果我报名,以我的成绩和家庭条件肯定能行,但想到班级有好几个家庭比我困难、成绩又不错的同学,我没有报名,把这个机会让给了别人。大学中同学之间的友谊是很珍贵的,我和同学们交往的原则是真诚,以一百分的热情对待每一位同学。三年来我得到的是同学们的赞扬和肯定,男同学都叫我“娟姐”,女同学都亲切地叫我“娟子”。在去年学校组织的“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征文活动中,年级大多数同学写的是我,我们寝室崔蕊同学的《我的寝友》还在校报上发表了,我个人也在此次征文活动中获得优秀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绩属于过去,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是树木就要搏击风雨,是雄鹰就要展翅飞翔,带着那么多的关怀和期望,我会以更加向上的姿态迎接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的磨练和考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天道酬勤”我相信属于我的明天终会是阳光灿烂。“五四”奖章获得者王梅

刘胜宝发表的论文

有一篇论述东西方服饰文化差异的论文有发表的意义。服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服装文化,由于中西方各民族在审美观念、着装理念和服饰礼仪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内涵、不同特色的中西方服装文化。本文主要介绍了中西方服装的特征差异,和中西方服装文化的对比,以及导致中西方服装文化差异的原因。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中西方服装文化都具有其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是祖辈们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更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对于服装文化的差异,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弘扬我们独特的民族服装文化,使之在世界文化中大放异彩。

九月之后是教师、医生和其他得的旺季职称,在我国得的实际情况来看,标题是需要发表论文,但一些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工作,不知道如何发布过程中,作为行业得的资深人士,他给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读者能得到一些有价值得的参考。以下是sci论文发表途径需要明确注意得的问题。 1.发表论文得的途径有两种,一是自己投稿,优点选择范围比较大(想投哪个期刊就投哪个)和极少数情况下可以不花钱。缺点审稿时间长、版面费高、有被得的风险、对于急需要发表论文得的作者不适用。二是找论文发表中介,优势是速度快,价格低,缺点是选择范围小(只能发表论文中介合作得的期刊)、存在被得的可能。 2.虽然不是所有sci期刊都要收费,但绝大多数(95%以上)得的都要收费,不收费得的是一些极高端得的顶尖杂志,例如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南开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等。 3.为什么自己投稿还有风险。因为需要发表论文得的作者太多,但期刊数量有限,因此一些假刊、套刊、子刊、副刊就大量充斥其中,一般作者缺乏相应得的鉴别知识,一旦作者不能很好鉴别这些期刊,很可能发表到评职称时不被认可得的假杂志上,从而被。 4.为什么中介价格低。中介和杂志社是长期合作关系,每期采购量较大,因此价格相对较低,举个例子,《魅力中国》这本杂志,作者直接投稿得的价格是600元,而通过记者认识得的一个淘宝店铺只需要300元。《教师》、《学苑教育》等三百多种杂志均是如此。 了解了上述问题之后,需要发表论文得的作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从淘宝上寻找发表论文中介,千万不要直接打钱到对方得的银行卡,也不要支付宝直接转账。 2.一定要亲自打杂志社官方电话查稿确认,论文发表中介告诉得的不一定是官方查稿电话,官方查稿电话是杂志扉页上得的。 3.付款后3天之内打电话到杂志社询问自己得的版面费是否已经支付,若支付请放心等着收志就是了,若没有及时和中介沟通。 以上是论文发表途径与注意得的事项,一般最好选择正规有权威性得的网站发表,不要因为贪图便宜,上当受,这样不仅耽误评职称而且还会多花冤枉钱。

刘胜宝发表的论文是真的吗

叫《石笋行》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食尽波涛痕。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难明论。恐是昔时卿相墓,立石为表今仍存。……嗟尔石笋擅虚名,后来来识犹骏奔。安得壮士掷天外,使人不疑见本根。杜甫:《石笋行》石笋,这是成都市历史上的遗迹,是过去的象征。星际之间高级智慧生物的联系,这是科学的设想,是未来的象征。然而在我最近的一项工作中,这两者却不可思议地结合起来了。现在,我按照这件事发生的顺序,把这个故事告诉你们。让我先从石笋的来历讲起。石笋的发现成都,古老而又富于文化传统的成都!在它2000多年的历史中,留下了多少名胜古迹,记下了多少诗人的吟咏。而这两者之间,又往往是互为因果的:附会着动人传说的古迹往往能激发诗人的灵感;而诗人的华章,又更加使这些古迹名扬天下。无怪有人将成都称为古迹之城,诗人之城。在这种以古迹作为题材的诗歌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写的《石笋行》了。石笋是成都古城最古老的一处遗迹。在晋代(公元5世纪左右)的一部历史书籍《华阳国记》中,就有了记载,据说当时成都共有石笋“三株”。到了唐代(公元8世纪左右),石笋只剩下了两株。根据杜甫亲眼看到的情况,他的描绘是:“成都子城①西金容坊有石二株,挺然耸峭,高丈余。”谁都知道,成都所在的川西平原,是由岷江、沱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平原,绝对没有自然的巨石。这样,高耸的石笋就成了人们的神奇附会的对象。在唐代,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石笋底下有“海眼”,如果有人搬动了石笋,那么洪水就会从“海眼”中冲出来,毁灭整个成都。杜甫是不相信这种无稽之谈的,所以他写了这一首《石笋行》,推测石笋可能是古代卿相坟墓前面的标记,他希望有壮土能将它掷到天外去,来破除这个迷信。但是,雨后往往从石笋下面冲出一些碧珠(瑟瑟),杜甫也认为难以解释。①古代成都城分大城和少城(子城)两部分。大城在东,子城在西。根据另一部名叫《道教灵验记》的古书记载,唐代末年,有一个名叫刘胜的太尉,“好奇尚异”,想叫工人凿下一块石笋来做石砚。“椎琢之际,电闪雷鸣,工人倒地不起,如此者三,公知其灵物,乃已之,以粗铁链将二石笋相连。至今所刻之迹在焉。”到了宋代,石笋似乎就不见了。当时有一个文人名叫何培度,他曾经专门去调查过石笋的下落,但是没有结果。在他所写的《成都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子美(杜甫字子美)《石笋行》云:在成都西门陌上……今遍问故老于西门外,竟无有也。”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看到过石笋。除了历史记载以外,现在只剩下成都西门的一条“石笋街”,叫人回忆起这古代的遗迹。我之所以对石笋的情况如此清楚,是因为我曾经写过一篇名叫《成都石笋考》的论文。在这篇文章里,我根据解放以后我们在川西平原发掘周代蜀国大基的规律,发现蜀国的统治者确实有在墓前树立大石的习惯。加上《华阳国记》又说:“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①。每王薨②,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笋是也。”这样,我就完全同意杜甫的推测,肯定石笋就是古代蜀国王公贵族墓前的“墓志”,也就是纪念碑的意思。雨后冲出来的碧珠(瑟瑟),我认为是墓里随葬的装饰品。至于五丁力士,不过是指蜀国的广大奴隶,他们从邛峡山中将巨石开采出来,运到成都,这工程是十分浩大的。天长日久,他们的劳动成果成了神话,他们自己也就成了神话中的人物了。论文发表以后,学术界也都认为这是一个合理的推测。我自以为石笋之谜,已经可以说是解决了。①钧是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15公斤。②薨(hong),古代皇帝或大官死了叫薨。198X年4月4日,我记得是个星期日,我在书屋里和一位老朋友闲谈。他姓贾,是我的同行,也是搞考古工作的,是研究部的主任。老贾平日不大修边幅——这是考古学家的通病。戴深度近视眼镜,瘦削的脸颊,门齿有点外露,经常是胡子拉碴的,不分冬夏都穿一件褪了色的蓝布工作服,看样子更像一个老师傅而不像一个老学者。其实他是一个极有野外发掘经验的实干家,又是国内有数的研究战国文字的专家。当时我们的话题,又扯到了石笋。这是因为老贾刚从青川县发掘了一座西汉墓回来,在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①,据估计,是一部早已佚失的古书。老贾曾经在野外粗略地看过一遍,发现其中提到了石笋的传说。听到这里,我当然十分高兴,希望他尽快让我看看这宝贵的资料。老贾说技术室刚好把竹简的照片印了一套出来,他回去就叫人送来给我过目。①在纸张发明以前,中国的文字是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的,这种写着字的竹片叫“竹简”,木片叫“木牍”。事情就像编小说似的凑巧,我们刚谈到这里,外面就有人敲门。我去把门打开,一个头发蓬松、脸色黝黑、敦笃结实的小伙子就冲了进来。他穿了一件染满尘土的卡其布中山装,不过这衣服的穿法就像别人穿夹克衫一般,领口大敞着,那上面两颗纽扣是从来不扣的。此人是我过去的学生小叶,现在和老贾在同一个单位工作。最近成都市重新规划,在西城进行街道建设,这一带恰好就是杜甫诗中“子城”的所在地,古物很多,所以文物考古部门派出了一些干部,经常住在工地,准备配合基建工程,随时处理发现的文物古迹。我知道近来小叶一直在参加这项工作。不过他星期日急如星火地来找我,却是为了什么?都当了几年的干部了,可是这青年人急躁的脾气似乎依然如故。他人还没有坐定,就兴奋地叫起来,那嗓子震得人耳朵发响:“老师,我们找到石笋了!”我没有回答,皱起了眉头。凡是我的学生都知道这是一种警告,意思是说:“别先下结论,证据呢?”“老师,我……我的意思是说,这极可能是石笋。”小叶改口了,在他写毕业论文时,曾经多次接受过这种警告,“不过地点、形状确实都和记载相符合。”老贾开口道:“什么时候发现的?”小叶这才看清老贾在座:“啊,贾主任,你也在这里。我们是昨天发现的,弄了一天才把周围的土清理干净。”“哦,怪不得我都不清楚。谈谈情况吧!”老贾说。小叶搔搔头:“我们只找到了一座,是横倒在土里的。我觉得周围的现象有点反常,你们最好能去看看。”现场之谜我们很快赶到了现场。这里原来是石笋街的中段。新规划中的两条大街正好在这里相交,所以周围100多米的旧民房都被拆除了,准备修一座漂亮的街心花园。“石笋”就是在清理地基时发现的。它被埋在2米深的土里,底下压着秦汉时代的文化层①。小叶的工作效率很高,现在周围20米的土都用推土机推开了,所以“石笋”已经全部暴露出来,躺在土坑的底部。它实际上是一根粗大的石柱,不过一端尖锐,一端齐平,长约6米,直径1.5米,看样子确实像一根庞大的石笋,杜甫说它“高丈余”,可能是指露出地面的部分。①“文化层”是考古学上的术语,这是包括古代人类活动面留下来的痕迹、遗物和有机物所形成的堆积层。我们下到土坑的底部,蹲在“石笋”旁边仔细观察了一番。首先使我感到惊讶的是,它的表面令人难以置信地光滑。在我20年的考古生涯中,尽管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不止一次地使我感到意外,但是这一次我仍然无法想象这种表面是如何加工出来的。其次,它的石质致密,呈灰白色,看上去有点像花岗岩,这又是罕见的现象。因为在蜀国的时代,人们使用的工具都是青铜器,不能加工坚硬的石头,所以我们过去发现的“墓志”都是红砂石的,像这种坚硬的石头,确实是头一次见到。我用询问的眼光看看老贾,他摇摇头,表示无法解释。小叶把我领到“石笋”的另一侧,指着一个被凿坏的洞给我们看。这个洞位于靠近底端约2米的地方,长约30厘米,宽10厘米,形状很不规则,看来就是唐代那位刘太尉干的事。从位置上看,它当年刚好在露出地面的部分。现在我可以同意小叶的判断了,这的确是古代的石笋。洞里面塞满了积土。我做了一个手势,根据野外工作的默契,小叶立刻知道了我的意思,他拿来一柄手铲,很快地将洞里的积土掏出来。看来这个洞深超过10厘米。土掏干净以后,小叶还伸手进去摸了一下,就在这时,只听见他大叫一声,就像劈头挨了一棒似的摔倒在地。我和老贾吓了一大跳,赶紧上去将他扶起来,幸好他还没有受到其他的伤害,只是脸色苍白,浑身颤抖。我们问他是怎么回事,他也说不清楚,只说自己是触了电,我们在周围检查了一下,没有发现任何电源。我怀疑问题还是出在石笋上。因此弯下腰去,再一次检查了那个凿开的洞,土掏完以后,在它的底部,露出了黑色的里层,闪着一种金属的光泽。难道石笋是双层?只有外面是石质的,里面是金属的?我试探着将手伸进去,老贾和小叶担心地望着我。我先摸摸石壁,没有什么感觉。再将手往里伸,一接触到黑色的里层,顿时一种强烈的电击感觉传遍了我的全身。我不由得“哎呀”一声,幸好小叶扶住了我,才没有跌倒。我们几个人满腹疑团,面面相觑。这石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种神秘的力量究竟从何而来呢?还有一个问题,如果这真是杜甫诗中的石笋(我对此已经不再怀疑了),那么,另外一座又在哪里?既然刘太尉曾经用铁链将它们相连接,那么彼此间的距离就不会太远。还是小叶打破了沉默:“老师,你再来看看这里。”小叶把我们领到离石笋20米左右的一处地方,指着一块刚清理出来的地面说:“这个现象也是不好解释的。”这是一块直径5米左右的凹地,虽然刚刚从地底下暴露出来,但平整、光滑,看上去就像表面涂了一层釉质似的。但是等我用手铲吃力地撬开它旁边的一块泥上,从剖面去观察时,我发现这不是涂抹的什么东西,而是直接由高温烧成的。看来这块地面曾经历过极高的温度,以致表面的土壤、砂石都熔化了,以后就凝结成了一整块。在离表层5厘米以下,还看得出一些半熔化的砂石。甚至连30厘米以下的土,都被烧成了砖红色。没有3000℃以上的高温,哪能将土壤烧成这样子?而古代的人们又是怎样获得这种高温的?他们究竟在这里烧过什么东西?在凹地的周围,我发现了一些大小不一,形状也不规则的绿色的釉珠。原来在这一带,密布着一些秦汉时代的绿色釉陶片,其中有一些似乎是被烧化了,又被什么力量喷射到空中,落下来后,在砂土中凝固,就成了这种样子。我看了一下罗盘,这块凹地和横倒的石笋在正南北线上。无论从方向、从距离来看,如果另外一根石笋确实曾经存在的话,它就应当竖立在这块凹地的位置上。要是情况真是如此,它又到哪里去了呢?这样大的石柱,即使破坏了,也该留下点痕迹吧?我只感到这现场充满了难解的谜。我过去自以为解决了石笋之谜,但是,当石笋真正出现在我眼前时,它却引出了更多的谜。无论如何,这些问题并不是现在我所能回答的。小叶征求我们的意见,下一步该怎么办。老贾和我商量以后,决定先将石笋竖立在原来的位置上,再请各方面的专家来共同研究。根据我们多年的经验,任何文物古迹,只有在尽可能恢复当年的状态的情况下去研究它,才是最有效的。小叶与星期日还在加班的建筑工人联系了一下,他们处理这样的事情很有办法。在一辆大吊车的帮助下,一个小时以后,石笋就稳稳当当地直立起来了。分手的时候,老贾戏谑地对我说:“以后的事,与考古无关,这是你们这些科学幻想小说作家发挥灵感的时候了。”讲句很不好意思的话,我虽然是一个大学讲师,但是在业余时候,却爱写点科学幻想小说。如果我的业余爱好是种花、养鸟、下棋,甚至养蟋蟀,在旁人看来都是正常的;如果我仅仅写点小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小说之前还要加上“科学幻想”四个字,似乎就有点“那个”了。在同行的朋友中,我经常是要成为善意的嘲笑对象的。我只有笑而不答。在离开土坑之前,我最后看了石笋一眼,此刻它那灰白色的身影映在夕阳的余晖之中,真是“挺然耸峭”,不像古代的遗迹,倒有点像一枚即将破空飞去的火箭。虽然这印象在我的脑中仅仅是一闪而过,但是当时我并不知道,正因为我在这个星期日的下午缺少了一点科学幻想,我已经错过了可能是人类科学史上最大的一次发现,铸成了工作中的一次大错!石笋的失踪我回到家时已经很累,浑身灰尘。我洗了一个澡,随便吃了点晚饭。刚刚放下碗,老贾已派人送来了一叠新发现的竹简的照片。这个人的作风是绝对科学的:说一不二,一丝不苟。我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开始研究照片。看来老贾在野外已经作了初步的整理工作。竹筒是按顺序排列摄影的,虽然经过了2000多年,墨写的古隶①倒还清晰。①古隶是西汉时流行的一种书写体。略一浏览,我就知道这确实是一部早已佚失的书,名叫《汉流星行事占验》。记载西汉历史的《汉书》在《艺文志》部分①记有《汉流星行事占验》八卷,将它列入“天文”一项,并且说:“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记吉凶之象。”正因为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是将天文现象和人世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他们的观察就特别细致。《汉流星行事占验》是一部根据流星的方向、颜色来判断吉凶的书,所以也保留了汉代以前很多流星的记载,在天文学上无疑有重要的价值。不过我最感兴趣的,却是下面这几句话:成都石笋,其数有十,周懿王时流星堕地所化。二百年亡其一。人不可触,触之不祥。耆老相传云:石笋来自天河。去至天河也。①《艺文志》就是当时的图书目录。整整有几分钟之久,我坐在桌前,只感到浮想联翩,整理不出一个头绪来。石笋是“流星堕地所化”,我想起了它那光滑的外壳和流线型的形状。“人不可触,触之不祥”,我想起唐代刘太尉叫工人去凿取它时,“电闪雷鸣,工人倒地不起”,还有我和小叶都体验到了的那种强烈的触电感觉。石笋本有10座,“二百年亡其一”,而根据记载,公元5世纪时还有3座,公元8世纪时有2座,现在只剩下了1座。当然,从唐代到现在并不止200年,这又是什么缘故?石笋“来自天河,去至天河”,我想起了那高温的烧过的地面……一种最大胆、最不可思议的设想突然攫住了我。我喘了一口气,暗中告诫自己,不,这不可能,千万不能往那方面去想。朋友们的嘲笑是对的,我是科学幻想入迷了,而且别人还会说这不但不是科学,甚至不是科学幻想,这是胡思乱想。我会受到世人讥笑的。但是这种念头一经出现,就顽固地在我头脑中盘旋不去。它像夏天里一只讨厌的蚊子,赶走了又飞回来,赶走了又飞回来……我上床时已经快12点了。我终于决定明天约几位搞自然科学的朋友去看看石笋,这并不是要证明什么假设,仅仅是满足一下我的好奇心。带着这种自我安慰的心情,我入睡了。我被小叶吵醒的时候,天还没有大亮。他那捶门(不是敲门)的声音,恐怕把我们这幢楼房的居民全惊动了。我以为是哪里失火了,赶快披衣开门。小叶冲了进来,衣服只扣了一颗纽扣,头发是直竖着的。他一看见我,张口就说:“老师,石笋不见了!”“什么?!”我怀疑我听错了。“石笋不见了,失踪了!”“怎么会失踪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的事?”“不知道。是一个上早班的建筑工人告诉我的。他发现昨天竖起来的石笋不见了。我跑到现场一看,果真不见了。我通知贾主任以后,拔腿就赶到你这儿来了。”我到达石笋街时,老贾已经在那里等我。虽然时间还早,工地上已经聚集了很多人,七嘴八舌,都在议论这旷古未有的怪事。老贾找了几位建筑工人当纠察,不许闲人走下土坑。其实只要站在坑边一瞧,事情就清清楚楚的了。石笋已经无影无踪,原来竖立它的地面,已经凹了下去,泥石全烧化了,成了一层釉质,就像另一座失踪的石笋留下的痕迹一样。那么,昨天晚上这附近有没有发生异常的现象呢?周围的居民很快就提供了情况:虽然离石笋最近的几座民房都在100米以外,但是凌晨2时左右,这一带的居民都感觉到了地面震动,窗外闪起了一片白光,然后听到了一阵轰轰的声音。有的居民以为发生了地震,曾经走出房子观察过,他们看到了一个迅速离去的飞行体尾部喷出的火花。银河茫茫当我和老贾、小叶再一次谈起石笋的时候,那已经是两个月以后的事了。在这两个月中,老贾又接受了一项紧急任务,出去抢救一座石墓,前几天才回来。而我和小叶则夜以继日地守在曾经保存过石笋的现场,和工人们一道用细网筛筛选从石笋旁边推开的浮土;这种浮土堆得就像一座小山似的,要一筐一筐地仔细检查,真有点大海捞针的味道。但是我知道如果找不到证据,那么我们对石笋研究的结论就永远会留下一个缺陷。这真是一场拼意志、拼耐力的工作,我们每天在炎炎的烈日下,在尘土飞扬之中,一筐又一筐地筛着土,把最后剩下的小石块、碎砖全捡出来,用放大镜一块一块地检验。也算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吧,经过一个多月单调而繁重的劳动,我们终于找到了我所想要找的东西,并且很快就收到了化验的结果,这结果与我事先的推测是符合的。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说,真正解决石笋之谜的一切证据,都已经搜集齐全了。老贾回到成都的当晚,就跑到我这儿来打听我们的工作有什么新的进展,刚好小叶也在我家商量写科学报告的事,因此我将各方面汇集来的情况作了一次介绍。我们都坐在书房外的凉台上,宁静的夜空如同一面黑色的天鹅绒的天幕,覆盖着我们这个孤独的地球,覆盖着我们这些在占有的时间和空间两方面都十分渺小的人类。闪烁的星星,就像嵌在天幕上的一颗颗晶莹的钻石;若隐若现的银河,仿佛是被从天幕背后射来的神秘的光芒所照亮的微微波动的飘带。凉台上放着的几盆茉莉花,散发着沁人心脾的幽香。于是,我开始了我的叙述:“所谓成都的石笋,不过是从宇宙空间向地球发射的10台自动观测器。看来确实是每隔200年自动飞回去一台,将它搜集的资料带到某一颗星球上的高级智慧生物那里去。每飞走一台,就留下一块烧坏的地面,还有熔化以后又被喷射气流冲开的绿釉陶粒,这就成了杜甫误会的碧珠。在公元8世纪中期,杜甫还亲眼看见了最后剩下的2台,在这以前,已经飞走了8台,这就是说,它们已经在地球上经历了1600年。从8世纪初期往前推1600年,大约是公元前900年,正是西周懿王的时代。这与《汉流星行事占验》的记载是相符合的。”“这种自动观测器,实际上是装在一枚自动火箭上的。这种火箭里层是金属,外层是某种耐高温的材料,这是抵抗火箭穿过地球大气层产生的高热所必需的。由于它的颜色、质地都像石头,所以人们一直误认‘石笋’是石质的。关于这一点本来极难证明,但是感谢那位刘太尉,他叫人凿坏了一枚火箭的外壳。只是由于金属机体带有电荷,才避免了进一步的破坏。这种电击的滋味,我和小叶都尝过了。我想,当年凿下的碎屑,一定还保留在石笋附近的泥土中,所以我们干了一个多月的笨活,硬是把几块残片找了出来。经过化验,证明这是一种有机硅的材料,目前我们地球上的科学技术水平还难以复制。它可以耐高温,但却比较脆,所以用普通的钢凿可以凿下来。”小叶说:“当老师最初向我谈到这一推测时,我根本不相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从唐代到现在已经是1000多年,为什么最后一枚火箭延至现在才飞走呢?”我接着讲下去:“我承认这也是使我最迷惑不解的一点。但是当我回忆我们发现石笋的情况时,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当时石笋是横躺着的。看起来,这种火箭里面有一台水平控制仪,只有当火箭与地面垂直时,它才能发射。我们将它竖立起来了,这就帮了它一个大忙,而让我们失去了一个最好的研究宇宙信息的机会。”“看起来我们真该多读点科学幻想小说。这种事有谁想得到呢?”小叶开了一句玩笑。回忆起发现石笋那天,老贾确实提到过科学幻想小说,大家笑了一阵。老贾把话拉回到了正题:“如果发射火箭的生物有这样高的智慧,难道他们不会采取什么预防措施,使火箭不致倾倒?因为只要发生了这种事,火箭就飞不回去,他们的努力也就自费了。”我回答说:“当火箭降落时,自动仪器一定保持它是直立的,这没有问题。但是你忘了吗?刘太尉在凿坏石笋以后,曾经‘以粗铁链将二笋相连’,这样,当其中一枚火箭起飞时,就牵动了另外一枚。虽然铁链很快就被拉断了,但是这猛烈的力量已经足以使它倾倒下去,这当然是火箭设计者原来估计不到的。从时间上推算,这一次发射,大约是在公元10世纪初,那是五代十国的时代,四川正是前蜀王建割据称王,情况混乱,所以历史上没有留下记载。石笋倒下以后,很快就被尘土封没。到了宋代,人们自然就找不到它的痕迹了。”“那天下午我们将它竖立起来以后,为什么它没有当场飞走,而要等到夜深人静呢?难道自动仪器也会故作神秘吗?”老贾又问。“据火箭专家的意见,这么重一枚火箭的起飞,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特别是隔了这么长的时间,仪器的调整,某些部件的预热、润滑,机件的测试,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真是不可思议!”老贾摇摇头。“这一点你是无法怀疑的,”我笑了,“4月5日凌晨2时,全世界的雷达站都观察到了一枚火箭在成都地区升空的情景。这两个月来,国外科学单位议论纷纷,一直在猜测我们为什么会在大城市里发射火箭,由于研究工作没有结束,我们的新闻报导一直保持沉默。此外,我们还化验了火箭发射地点的泥土,发现其中的放射性很强,证明了这种火箭,至少是在地球大气层这一段旅途中,启动的是原子发动机。还有那被火箭尾喷管喷出的高温烧化了的泥土,这不是可以说‘证据确凿’了吗?三天以后,科学院就将在成都举行一次盛大的科学报告会,正式向世界宣布这一惊人的消息了。”“我不是怀疑这个。我只是想,在这万点繁星之中,是哪个星球上的人在作这种观察?他们是什么样子?他们的思想又是怎样的?2000年的时间,对他们而言,仅仅是一个观察周期,那么他们的计算时间的单位又是怎样的?谜,这宇宙间充满了多少未知之谜啊!”老贾举目望着夜空,他的眼中有一种迷惘和惶惑的神色。多少个世纪以来,当人类想到宇宙,想到永恒,想到人生的有涯和时间的无涯等等难以解答的问题时,通常都是要露出这种神色来的。当我再开口说话时,这种情绪似乎也感染了我。我的声音变轻了。我似乎是在讲给旁人听,也像是讲给这幽静的夜空听:“迄今为止,我们都是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理解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的。但是我们当前所理解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就足以概括宇宙的全部真实呢?是不是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或者用科学的名词来说,在‘超太空’里,存在着另外一种时空观念?譬如说地球上的2000年,可能只相当于他们的一个多月;若干光年的距离,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超越。现在科学家正在研究的‘时空场共振理论’,至少已经证明这种现象是可能存在的。说不定正在观察地球的智慧生物,就是这样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宇宙间的奥秘太多了,有谁知道呢?”沉默。大家都怀着肃穆而又期待的心情,遥望太空。银河茫茫……

刘胜宝发表的论文有哪些

是《陋室铭》

唐代人。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  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 ,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扩展资料:

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

“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

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受道家影响,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

如《秋词》二首之一、《同乐天登栖灵寺塔》,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

。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浪淘沙词》、《西塞山怀古》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堤上行》三首之二、《竹枝词》二首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禹锡

1、《秋词》

唐代: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白话文: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2、《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唐代: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白话文: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3、《望洞庭》

唐代: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白话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4、《乌衣巷》

唐代: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白话文: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5、《秋风引》

唐代: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白话文:不知秋风是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一群群的大雁。早晨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上,羁旅他乡的孤客最先听到了秋声。

唐朝人。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是匈奴人的后裔。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刘禹锡从小耳灞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忱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自幼体弱多病,经常廷医服药。对医药颇有研究。三十年持之以恒,遂成良医。治病用药,讲求实效,不固守古法,提出“弭病于将然之先,而以攻治为后”的预防思想,治病善用单方、验方,并重视收集整理民间医药经验。他曾奉诏参加编撰本草和经方,著有《传信方》二卷,此书包括他在连州时,薛景晦送他的十通方及民间经验效方共五十余首,因每方皆有所据,故以传从为名。其内容涉及临床各科,兼载急救内容,用药具有简、便、廉之特色。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中《竹枝》(六)中“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句为著名的双关语,足见诗人之匠心独具。其诗结有《刘宾客集》。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