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马哲论文发表笔记

发布时间:2024-07-06 21:14:42

马哲论文发表笔记

读书笔记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848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整个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来改造世界和获得自由。 哲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爱智慧”的意思。 从古至今的一切哲学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世界观是方法论的基础,方法论是世界观的体现和运用。 哲学和其他科学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识、思维是第二性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而意识则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和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一种原初的自发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本源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如水、火、气等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正确观点,但具有直观性、猜测性的缺陷。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存在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缺陷,一、机械性,认为“人是机器”;二、形而上学性,即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认识和解释世界和事物;三、不彻底性,没有科学的实践观,不理解实践活动。现代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真正科学的、完备的、彻底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精神、意识、思维是第一性的,而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二性的;意识决定物质,意识不依赖物质。 唯心主义的主要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两种对立的发展观:辩证法、形而上学。 辩证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静止不变的,否认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的伟大变革:1、发现和创立了唯物史观,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揭示政治及其历史,结束了唯心主义哲学在社会历史领域独具的统治地位。2、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消极的被动的形而上学缺陷。3、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是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内容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完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的两大发现:1、唯物主义历史观;2、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发现和创立唯物史观的伟大意义:1、使唯物主义哲学发展成完备的哲学,宣告唯心主义的破产;2、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3、使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理论的基础是实践。 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伟大的认识工具”;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们把握自我、规范人生、提高道德素养具有导向与激励的作用;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们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工作能力和精神境界具有启迪作用。 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 现代四方哲学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科学主义思潮:拒斥形而上学(指传统本体论哲学),否定哲学的世界观功能,推崇经验和自然科学。人本主义思潮:肯定哲学的世界观功能,批判科学技术,反对理性,宣扬非理性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现代西方哲学总体上说是资产阶级的哲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正确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践,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在中国的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包括其哲学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重要意义:1、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的物质观;2、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3、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克服以往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用个别、个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学的缺陷。4、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反对了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和时间、空间。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物质只能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 运动: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根本属性),包括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到复杂的思维活动。 静止: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相互渗透的关系。1、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局部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不显著的变化,是运动过程中的某种稳定的状态;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4、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时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即一唯性或不可逆性。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即三维性。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运动形式。 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实践活动实质上是一个 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相统一的能动创造的动态过程。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条件和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世界是多样的;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统一于物质,物质就是客观存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辨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联系: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互相依赖。 事物的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系统性。 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唯物辩证法揭示:1、一切事物的普遍联系;2、普遍联系必然导致运动、变化和发展。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过程:物质运动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是事物以及事物矛盾存在和发展的形式。 规律:即客观规律(法则)是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科学定律:(定律)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来表达的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即对客观规律的科学概念和表述。 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表面特征、外在表现。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这是由事物内部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 必然和偶然:揭示和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确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之间的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原因: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由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因果关系:事物或现象之间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因果关系不仅是先后相继的一种联系,而且彼此之间还有一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1、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对立,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发挥的必要;2、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3、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需要一定的条件,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实现好的可能性。 事物存在的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定性。事物存在的量:事物所固有的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事物存在的度: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状态和形式。量变:事物量的变化,即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动,变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事物的连续性。质变:事物性质的变化,由一种质态向另外一种质态的转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这是对原有度的突破与超越,是事物连续和渐进的中断。 事物发展过程的肯定因素(方面)和否定因素(方面)。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往复的前进过程。 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特别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彻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4、对立统一规律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内因: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部原因,即事物自身的矛盾。外因:事物的外部原因,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外部矛盾。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事物存在的矛盾以及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分。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的意义: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贯彻和体现了这一观点)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的发生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哲学着重从劳动实践出发考察认识的发生,认为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其决定作用。 认识的本质:主题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的反映。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人是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1、由实践的本性决定的,实践是能动的,受意识支配的,这决定实践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2、由认识的特性决定的,认识的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 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认识,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在人们感性认识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主要形式,另有理论、假说等,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从现象上看超脱了对象,但从实质内容上看则更深刻,更完整地反映了对象。 感性认识解决的是现象问题,理性认识解决的是本质问题。 认识运动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不断反复的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以达到预期的结果为标志,才算完成。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真理: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符合客观规律和规律的认识。 真理的属性:1、真理的绝对性;2、真理的相对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bb2a280100bioy.html) - 读书笔记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_温暖的燕窝_新浪博客 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是由相对不断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 实践标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一个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既要符合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又要符合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 实现价值选择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理论基础,党的思想路线则是认识论的具体运用,是党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辩证思维(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表述的思维过程和发展的辩证法,是基本的,科学的思维和认识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的中介。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整个物质世界变化发展过程的组成部分和特殊形式,历史观或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等基本问题的观点,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观的根本观点。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思维和存在这一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在历史观中的贯彻和表现。 马克思的两大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存在):包括以生产方式(生产活动)为主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这些基本要素的综合。 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人类在制定计划时,要有计划、合理地利用资源,按照自然规律与人的需要的和和谐统一去改造自然,确定人和自然的恰当关系,还应考虑到人口数量、劳动资源以及实行的状况,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生产方式:劳动实践或生产实践的具体化,指人类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在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下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对立统一。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的实践本质:1、实践是社会关系产生的根源;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的发展主要是人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关系的发展,这种发展是在实践的推动下发生的,特别是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 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是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变换的能力,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客观物质力量。 生产力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三个历史形态:手工生产、大机器生产、自动化生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属于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关系的本质:物质利益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人们根本利益的关系;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是划分阶级的基础;是区分经济形态性质的标准。 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思想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 国家的本质: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国家政权在政治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政治结构是整个社会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部分,而国家政权则是控制中心。 社会意识:总结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的全部精神现象及过程。 意识形态: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 文化结构:以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的结构,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系统化的社会观念以及联结方式。 意识形态的本质是根源于社会存在。 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和被统治阶级的思想是根本对立的。 文明的两种基本形态: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 文化: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狭义文化: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财富。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社会规律: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人类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本质必然的联系,即社会发展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人的思想、动机、目的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其实现的程度,取决了是否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人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只能加速或延缓历史过程,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可顺应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马克思说:“资本这个东西,自从来到人世间,每根毛孔都是血淋淋的”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并不断发展着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形态的多样性。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及其哲学意义。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目的性、物质性和社会制约性。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和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辩证统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性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与系统。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唯物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辨证法,防止形而上学。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辨证法思想。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辩证思维方法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认识的本质和过程认识的本质实践是认识的现实基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反映与信息、选择的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导向作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认识过程中的辩证运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现象和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是具体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的关系。真理与价值的关系。认识论与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及其意义。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社会的本质和社会规律的特点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特点。人类社会是由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组成的复杂有机体。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物质性和社会性。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生产关系与阶级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政治结构是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社会的观念结构社会观念结构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哲学意义。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离不开人的活动。历史的参与者与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价值及其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及其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二、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与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及其影响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世界意义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兴起与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原则和基本步骤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20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思潮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

我觉得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你是怎么理解的,就怎么写就可以了。

马哲论文发表笔记app

第八章 第一节社会进步 一、社会进步的含义、内在根据和实现途径: 社会进步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合乎规律和前进运动,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进步的过程。 含义:社会进步既包括物质文明和进步和发展也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和表现。 内在根据: 1、社会进步和内在根据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这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把人类历史以一个社会形态推进到另一个更高的社会形态。 2、社会进步还在于社会发展是自我否定和不断扬弃的过程,是辨证的否定,所以后一个社会形态,在整体上高于和优于前一个社会形态,使社会发展到新的高度。 3、社会进步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4、社会进步是客观的、必然的、其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是曲折前进的。(这是社会进步的实现途径) 二、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或社会进步标准的综合性,其中包括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还包括生产力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选择、简答) 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政治法律制度、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和道德风尚都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而生产力发展水平则是衡量社会进步的的根本的标准。这是因为: 1、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且它具有决定性; 2、这个标准是客观的,科学的,其客观性是指每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总是一种既得力量,其科学性是因为,它本身是由物质因素所构成,它的发展程度可以用物质手段精确测定; 3、这个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 三、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和生产力标准的一致性:(选择、简答) 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对客体进行选择和评价时所参照的标准。 1、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与生产力标准相一致,是指在阶级社会里进步阶级和价值尺度与生产力标准一致; 2、落后阶级的价值尺度与生产力标准并不一致。 四、社会进步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并说明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事业:(论述题) 社会进步是通过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具有历史必然性,是不可阻挡的,而社会进步又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不可避免的要遭到旧势力和反动阶级的反抗,这是社会进步曲折性和复杂性的根本原因。 意义: 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符合客观规律,对此应坚信不移; 2、社会主义建设会有曲折和反复,对此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3、我们要在挫折中经受锻炼,吸取经验教训,克报困难,促进社会主义健康发展。 如果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回答意义时,把以上意义中的答题点中的“社会主义”改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可。 第二节人的本质和人的社会性 一、资产阶级关于人的本质和人性问题的观点:(简答) 1、它们认为理性、自由、享乐是人的本性,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天赋的、自由平等,追求幸福; 2、其主要缺陷是:①他们认为人的本性不是在后天实践中形成的,而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②他们认为人性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③他们认为人性不是变化的,而是永恒不变的,④他们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所以不能正确揭示人的本质; 3、其进步性是:①在人的神的关系上,突出人的地位,反对神的至高无尚的权威,②反对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对人的统治,③反对了封建禁欲主义,对人的思想解放起了很大作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或如何理解人的本质)(简答或结合上一题出论述题)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实践中,特别是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2、人的本质不是不变的,而是变化的; 3、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补充内容:人的本质具有:实践性、历史性、具体性和阶级性。(帮助理解或选择题) 三、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或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选择、简答) 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征,社会属性是指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具有社会性。 1、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而社会性是人主要的,根本的属性; 2、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殊性质; 3、社会属性制约着自然属性,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属性决定的,取决于人的社会关系; 4、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具体的人; 5、人的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突出的表现为人的阶级性在各种社会关系中,阶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每个人都隶属于一定的阶级,只有带阶级性的人性,不存在超队级的人性。 四、趋利避害和人性自私是人的本质观点的错误(为什么自然不是人的本质)(简答) 1、人性自私的观点是以趋利避害为论据,把它说成是人的本性就抹杀了人与动物的区别; 2、私有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私有利产生以后才有了私有观念,私有制消灭以后私有观念塑性将逐步消灭,所以把自私说成是人的本性是不科学的。 第三节人的价值 一、人的价值的显著特点和人的价值的含义以及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简答或论述) 特点:每个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受者,人既是价值的客体,又是价值的主体,是一者的统一,这是在价值关系上,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 含义:人的价值具有二重性,表现为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社会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社会所做奉献的多少。人的自我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他们对个人,做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包括个人应获得的尊严和社会提供的保证个人尊严的物质精神条件。 关系: 1二者是内在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外在表现; 2、当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不一致时,必须使自我价值服从社会价值,使个人利益服务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 意义: 1、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个人只有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才能获得自我价值,人的价值大小不是取决于自我价值而是取决于社会价值; 2、因此,人生一世主要不是为了索取和享受,而应该把为社会进步和人类的幸福做贡献放在首位; 3、要加强价值观的锻炼和修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努力创造价值,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才能使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高度统一。 二、个人价值实现的条件和途径(或人的价值的实现和途径)(简答、选择) 条件: 1、取决于自己的主观条件,包括:①个人的基体素质,②个人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③个人的意志、品质等; 2、取决于客观条件,包括:①个人所处的时代特点;②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③取决于机遇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发展; 3、取决于机遇,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发展。 三、社会价值的大小与社会分工和职务高低的关系: 二者有一定关系,一般说来一个人所任务越高,从事工作越重要,他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也越大,贡献也应当越多,因而它的社会价值也应当越大,但是职务高低,工作不同,不是社会价值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其决定性因素在于它是否为社会做出贡献,以及贡献的大小。 四、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意义,即: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核心,对人生观的其他方面有重要影响。 正确人生观的含义是:人生一世主要不是为了索取和享受,而应该把为社会进步和人类的幸福做贡献放在首位; 正确人生观的意义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一个人只有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才能获得自我价值,人的价值大小不是取决于自我价值而是取决于社会价值。 五、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简答)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关系为: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不可分割的。 1、世界观是人生观的基础,世界观决定人生观,并且世界观包含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2、人生观影响和制约世界观。 第四节共产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必然和自由的关系:(论述、简答、选择) 必然指事物的必然性、规律性;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关系: 1、必然是自由的前提和基础,自然受必然制约; 2、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因为:①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②有阶级社会,自由具有阶级性,没有超阶级的自由,③自由不是幻想的,而是在实践中通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而获得的实际的自由; 3、既要反对夸大自由否认客观必然性的唯心主义唯意志论,又要反对夸大必然否认自由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宿命论。 二、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一个历史过程:(选择) 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对必然性尚未认识和掌握人的活动不得不受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的状态。自由王国是指人们认识和掌握了必然性,使自己从盲目力量的支配下解放出来,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从而能够自觉创造自己历史的状态。 关系: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和繁荣。 三、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的关系:(选择) 人的解放是指摆脱束缚而获得自由,在自然规律面前获得自由就必然认识自然规律,驾驭和使用自然力,不受盲目的自然力量的支配和束缚,在社会规律面前实现,即:人类解放的实现都要通过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 四、共产主义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选择) 1、共产主义社会晤人类最现想的社会,第一、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第二、消灭了私有制度,消灭了剥削和压迫,消灭一切差别,人们完全平等;第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而,劳动成为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第四、人们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提高;第五、国家消亡,代之以社会管理机关,社会实现了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2、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才能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个人而言是指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完整的发展,是使个人潜力和智能的限度的发挥,是个人需要的全面丰富和满足,是人的本质的真正实现,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自由发展实际上意味着人类的解放。

我觉得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你是怎么理解的,就怎么写就可以了。

这个应自己去写,才能有价值,注意不要写废话,要列提纲,先介绍,在阐述,对这个发表自己的看法,还要写影响(如中国)只要认真去写,把精神融入进去,不怕写不好、写不长祝你写好文章

马哲论文发表笔记怎么写

怎么理解怎么写,可以上网搜一搜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要掌握做笔记的方法,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接下来我来分享一下我做笔记的方法。

1、做标记:

最简单的读书笔记,就是在读书的时候,读到认为重要的地方的时候,采用自己的一套符号来画出重要内容,以便自己在复习的时候能够快速的找到重点,这种笔记的方法比较适合学生学习课本的时候。

2、做目录:

目录的主要内容就是【书名】【作者】【重点内容】。书名和作者就不必解释了,关键是重点内容,由于这是一个目录式的笔记,所以重点内容只要是几个字概括一下即可,一般适合泛读的时候使用。

3、摘抄:

摘抄也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读书笔记,读书的时候读到精彩的地方,或者读到一些自己认为有用的地方,将这段文字抄下来,注明书名和作者,这么做是为了以后复习用,并且可以根据书名和作者快速的找到原著。

4、提要:

提要用简短的话来总结书中某一段落的内容,有时候会要求对每一段的内容写一个提要,只要一两句话即可概括其内容,不必写得很繁琐。

5、提纲:

提纲和提要有些类似,但是提纲是概括一篇文章的内容,而提要只是概括一个段落的内容,因此提纲比提要内容多且完整,而且提纲要能解释各个章节和段落之间的关系,所以提纲有时候是以图表的方式来呈现,不过提纲和提要都要求尽量简短明了,让人一看就明白。

6、心得:

有时候也叫读后感,心得和提纲有些相似的地方,都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但是心得更多的是些自己的想法,具有主观性,而提纲写的都是文章中的内容,不要加入自己的想法,当读一些学术论文、有哲理的故事的时候可以写一些心得,记录下自己的想法以便日后用到。

7、札记:

札记是最复杂的可以看作是提纲和心得的综合,有时候还要插入一些摘抄,还可以对文章的写法进行评论,总之写札记不仅仅费笔墨而且费脑子,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笔记,应该是对学习到的内容的再创作。

读书笔记的格式要求:

1、读书笔记首先给出所选读的资料来源,引用资料的表示方法与毕业论文中的参考资料的表示方式相同。引用资料用4号黑体表示。字体用宋体。

2、对上述资料的相应心得笔记用宋体小4号字书写。

3、用上述方式进行重复。即一篇引用资料下接一篇读书笔记。

4、每篇资料的读书笔记字数要求不少于200字。

5、每段开头空两个字。行距:多倍1.25 ;边距:默认。

6、用A4纸打印。读书笔记靠左侧装订。正文每页下方中部为页码。

扩展资料:

写好读书笔记常用的形式:

1、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2、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3、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4、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5、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常用的形式有: (一)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二)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三)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四)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五)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六)存疑式。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边读边记,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达到弄懂的目的。 (七)简缩式。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篇较长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 不管写怎样的笔记,首先要读懂文章,这是基础。写读后感一般要先把文章主要内容做一个概括,然后根据自己选择的角度进行评论,或者评语言,或者评人物,只要是自己的看法即可。 读书笔记: 1、书名 2、作者 3、内容梗概 4、摘抄 5、感想 如果有兴趣你还可以添一些内容,比如说改写、提问等。切记:感想一定要比前四项写的都多,要不老师会K掉你的!

哲学论文发表笔记

哲学课程中,布置作业的目标主要在于锻炼你“做哲学”的能力。但是,哲学究竟是什么?又应该怎样来“做它”?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很复杂的。那些通常被称作“大问题”的东西,常常引起哲学家们的热情。这些问题可能会包括:我们应当过什么样的生活?究竟存不存在自由意志?我们怎样实现对事物的认识,或者说,真理是什么?尽管哲学家们的意见可能在一个恰当的哲学问题所涉及的范围与解决这些问题的合适方法等诸多问题上相距甚远,但是他们都一致地认为,仅仅对存在争议的话题表达观点并不是“做哲学”;相反,他们都坚持认为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首先应该保证所提问题的清楚明白,其次应该在具有清晰逻辑结构的论证的基础上给出答案。哲学论证示例:反对实在论的论证之一一个理想的哲学论证应当通过无可怀疑的逻辑链条,将读者从显然真实的前提引向不那么显而易见的结论。一个否定的论证,则是这样一种反对,它试图揭示一个论断、一个理论或者一个论证的错误之处;如果否定的论证真的做到了这一点,那么我们就把它称为对其所批评的论断、理论或论证的驳斥。一个肯定的论证则试图支撑一个论断或理论——如“存在真正的自由意志”或“我们不应该把动物作为食物”。值得注意的是,建构一个关于“大问题”的理想哲学论证是非常困难的;也正因为如此,哲学家之建构或批评这种论证常常会引向对其他问题的讨论——这些问题如若单独拿出来看,便会显得矫揉造作、学究气十足。这些问题所以能够引发哲学家们的好奇心,乃是因为它们与“大问题”在逻辑上相关,并且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具有了重要性。举例来说,当我们试图回答上述几个“大问题”时,哲学家们可能会这样讨论问题:把一个超级大胖子推下电车轨道的行为,在什么时候是道德上允许的?原因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我是否知道我拥有双手?外部世界究竟存不存在?即使讨论这些问题会显得很愚蠢而无意义,但是哲学兴趣的满足恰恰在于:首先,分析并发现它们是怎样在逻辑上与“大问题”相联系的;其次,建构并辩护能够解答这些问题的哲学论证。事实上,好的哲学进路并不拒绝对这些相关问题进行看起来十分繁琐的讨论;恰恰相反,它需要朴实、谨慎和清晰的论证步骤。二、一篇哲学论文的基本结构哲学课程的作业一般会要求你仔细考虑一些论点或论证——这些论点或论证通常是已经被哲学家们提出过的(注:论点就是这样一种断言,它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给定这样一些论点或论证,老师可能会对你提出如下一点或几点要求:对它进行解释;提出一个支持它或反对它的论证;针对一个反对它的论证,对原论点或论证进行辩护;对支持它或反对它的诸论证进行评估;讨论某一论点或论证的可能结果;确定是否有其他论点或论证与它有必然联系(即,如果我接受了其他论点或论证,理性是否必然地要求我接受原论点或论证;或者,检验其他的一些观点是否与原论点或论证相一致。不论你要完成哪一种形式的任务,对于你的论文而言,如下所述的几点文章结构上的要求都是必须达到的。难道你们还以为真正的哲学作业就长这样么?1.精确地表达你的论点。在你的导言中,你应该清晰而简要地表达你的论点,这样读者就能够从中了解你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切记,一定要直入主题,避免题外话。例如,不要试图通过宏大的历史叙述来引入你的论点;此外,你的论点不一定要和作业中提到的任何论点一样——尽管在某些情况下这是不可避免的。

写哲学论文需要注意的方法:找问题,解问题1. 找问题:与他人或文本对话。学习目标:分析论证。找问题(包括找问题之问题)。2. 解问题(包括取消不是问题的问题):学习目标:解问题、解问题之技术资源及其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料库、internet使用)3. 找问题,解问题之实际演练:口头报告、小书面报告、论文提案、较大一点的论文。学习目标:论说与批评。一般的学期论文的写法。论文提案的写法。看看能否帮助你!下面网址是部分哲学论文!哲学论文范文:西方哲学史上迄黑格尔为止前的理性主义称为古典理性主义。西方古典理性主义在近代和现代遭遇到了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严重挑战,以致濒临几乎沦落的命运。虽然在非理性主义思潮肆虐泛滥的狂涛驶过以后,理性主义又在极度萎缩中慢慢复兴,但正在复兴中的当代西方理性主义的样态和涵蕴,已经大大异趣于它的古典形态。理性主义从它的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超渡有其必然的历史因缘,弄清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流变,无疑对理解当代西方理性主义的生成和发展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一、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源头——希腊理性哲学在本质上是理性的事业。当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人泰勒士宣布“水是万物的始基”时,泰勒士就在运用他的理性,“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个判断无疑地是一个理性判断。因为在这个判断中不仅包涵一个抽象的能够作为哲学范畴的概念——“始基”,而且潜涵着一种认识论基础和秩序:世界上存在着无数的物体、事物,这些物体和事物的总和构成一个整体世界,这个整体世界是无限多样的统一,它统一的基础是水,水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原因与产生一切事物的本源。“水是万物的始基”是泰勒士千百次观察分析个别的具体事物,并对感觉经验进行了一系列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这一判断集中表现了人类思维的统一性、超越性,揭示了事物的普遍性、齐一性。而这也正是人类理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哲学的基本特征,正如黑格尔说:“什么地方普遍者被认作无所不包的存在或什么地方存在者在普遍的方式下被把或思想出现时,则哲学便从那里开始。”(《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93页)可以说“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一判断扬起了希腊理性的第一面旗帜,从此以后相信理性可以洞见和把握世界的本源就成为古希腊早期哲学的纯朴信念,哲学抛弃了希腊远古关于天地生成的非理性的信仰和梦幻似的传说,沿着追踪世界本源的理性之路向前发展。 但是,无论是在泰勒士,还是在泰勒士所属的伊奥尼亚学派诸先哲那里,他们对万物始基的探索却仍然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徘徊,在他们理性的思辨中仍然回荡着感性的余响,黑格尔说:“思辨的水是按照精神方式建立起来的,不是作为感觉的实在性而揭示出来的。于是就发生了水究竟是感觉的普遍性还是概念的普遍性的争执”(《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184页)。这就是说,一方面作为哲学范畴,揭示世界本源性的“始基”——水,应当具有脱离感性的个别事物的普遍性、思辨性,亦即在高度抽象的思维层次上对世界整体的把握,但泰勒士的水“不管怎样仍具有其确定性或形式”,没有完全摆脱感性的个别,“在我们的心目中仍浮现着水的观念”(《同上》第185页)。于是出现了“水是普遍(无形式的)概念和它的存在的矛盾。”(《同上》第184页)这一矛盾一直是困惑希腊早期哲学的主题,其间爱菲斯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虽然以他“深奥的思辨”发现了支配事物的“逻各斯”这一理性的规律,但他那“火是事物的始基”的本源论哲思仍然拖着一根光明的感性尾巴。与此相反,在南意大利的毕达哥达拉斯学派,“他们不从感觉对象中引导出始基”,“他们所提出的始基和原因,是用来引导他们达到一种更高级的实在的”(《古希膜罗马哲学》第39页),他们认为数是万物的始基。这样,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古腊哲学史上就开创了一种不是从感觉经验上升到普遍的理性概括,而是从某种抽象的概念下降到感性事物思想道路。毕达哥拉斯学派还研究了关于事物对立面的学说,他们认为对立面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它们共有十条,最重要的是有限和无限的对立。实质上“有限”与“无限”的对立又是西方哲学史上“理性”和“非理性”对立最初表述。因为按照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说,世界决不是某种无限的不可知的混沌,世界是可知的,它有某种固有的“秩序”、“结构”,而这种秩序和结构又服从数学的规律,也就是说“一切其它事物就其整个本性说都是以数目为范型的”,(《古希腊罗马哲学》第37页)数学在古希腊以及近代欧洲都被认为是表现人类理性功能的最典型的科学。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比较深入地研究数学的基础上还广泛地研究了天文学、声学和医学,并力图用这些科学成果来解释世界,因此我们可以把毕达哥拉斯学派称为古希腊第一个理性主义学派,而“理性”一词在它的原初意义上就是一种科学精神,理性主义就是主张用科学来理解和解释自然的哲学道路。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的壁垒中开辟了一条由抽象原则说明感性经验的理性主义道路,但理性主义的精神在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里发展的程度仍然是很有限度的,因为他们关于数量的抽象也还没有完全剥离诸如“卵石数”那些可以触摸的感性质。只有发展到爱利亚学派时,希腊理性才找寻到她的“纯粹思维”的圣地,造成了与感性经验的对立,关于这一点列宁在研究古希腊哲学时曾经指出:“什么是辨证法?”“‘我们在这里’(在埃利亚学派中)发现了辩证法的开端;同时还发现了思维与现象或感性存在之间的对立。”(《哲学笔记》第276页)爱利亚学派的祖师巴门德尼把哲学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意见的哲学,一类是关于真理的哲学。关于意见的哲学就是在感性事物中去寻找万物本源的认识道路,巴门尼德认为这条道路给人们提供的知识是不确定的、不真实的。所以他劝告人们要离开这条道路:“要使你的思想远离这种研究途径,不要遵循这条习惯的道路,轰鸣的耳朵以及舌头为准绳,而是要用你的理智来解决纷争的辩论。”(《古希腊罗马哲学》,第50-51页)而关于真理的哲学就是运用理智思索“存在”的理性哲学,这种哲学给人提供的知识是确定的、真实的,因而是存在的,而“非存在物的存在则不可能”(《同上书》第51页)。爱利亚学派可以说是古希腊早期比较彻底的理性主义学派,它们的重大特征是追求知识的理性确定性,反对感性事物的个别性、不确定性。但是应当指出,“理性”一词在原子论哲学先驱阿拉克萨戈拉那里是作为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使用的。按照阿拉克萨戈拉(种子论)的观点:理性(奴斯Nous,即心灵)是一种更精细的种子,由于它的作用,造成种子的旋涡运动,使一些种子结合,另一些种子分离,最后形成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理性”在阿拉克萨戈拉的哲学中是作为运动原理使用的,而“不是从外面安排世界的精神实体。”(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343页)这种原理被德谟克利继承并改造构建成了原子在虚空中运动的原子论哲学。在原子论哲学中,“理性”采取了与感性对话的形式,触及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德漠克利特认为昧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只有真理性认识(即理性认识)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确定了理性在认识论上的地位。继爱利亚学派之后,以普罗塔哥拉为首的智者哲学又在希腊大地崛起,智者哲学与爱利亚学派的理性主义正相反对,他们把感觉经验的可靠性绝对化,到处散布相对主义的哲学观念。他们打着“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感觉主义旗帜,严重地动摇着各种知识的确定性,认为一切知识都以主观的感觉为转移,正象“风对于感觉冷的人是冷的,对于感觉不冷的人是不冷的”一样。与智者哲学相对立的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站在智者的起点上,但却沿着与智者完全相反的道路,力求从思维的角度把握人,主张到“心灵世界”中去探求真理。在他与人讨论“什么是美德”时,苏格拉底引导人们脱离智者所铺设的感觉主义的相对论路轨,坚持理性的指引,追求知识的确定性,他认为“对于美德”,“不论它们有多少种,而且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53页)这就是概念的确定性。苏格拉底所揭开的哲学篇章,在柏拉图那里得到了纵深发展,柏拉图在苏格拉底概念论的基地上,构筑了理念的哲学大厦。柏拉图的理念论完成了对智者哲学的批判,重新确立了思想在发挥哲学功能上的权威,正如黑格尔所说:“柏拉图的学说之伟大,就在于认为内容只能为思想所填满,因为思想是有普遍性的,普遍的东西(即共相)只能为思想所产生,或为思想所把握,它只有通过思维的活动才能得到存在。柏拉图把这种有普遍性内容规定为理念。”(《哲学汉讲演录》第二卷,第195页)为了把握理念、结构理念,柏拉图制定了他的“辩证法”,柏拉图的辩证法当然“不是把观念型混乱的那种智者派的辩证法,而是在纯概念中运动的辩证法,是逻辑理念的运动。”(《同上》,第199页)甚至柏拉图的“灵魂不死”也是旨在确认思维的内在本性,高扬理性的权威:他认为理性是灵魂中的最高部份,逻辑力量是灵魂的最高属性。人的认识只不过是人的肉体降生尘世后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感性经验虽然能够刺激引起这种回忆,但感性经验又是人的认识的严重障阻,只有清除了感觉的杂念人才能达到对真理的认识。柏拉图哲学不仅系统地阐述了理性主义的本体论而且也系统地阐述了理性主义认识论,在柏拉图哲学体系中真、善、美与理性天然合壁成为光照上千年的西方哲学的理性之源。但是柏拉图哲学并没有完成古希腊哲学理性主义的科学建构,困难在于理念与具体事物的关系。这种关系始终是困惑柏拉图哲学的难题,尽管柏拉图艰苦求索,但毕竟未能步入真理的堂奥。亚里多德哲学是古希腊理性主义发展的顶峰,因为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古希腊哲学史上建构了一个宏伟的思辩哲学体系,它“思辨地考察一切,把一切转变为思想”。亚里斯多德哲学体系的重大特征是处处关心确定的概念,把理性主义对事物确定性的追寻提高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于以思辨的把握,把精神和自然的个别方面的本质,以一种简单的方式,高度概括成一系列理性原理。亚里斯多德以他开阔的哲学视野注意到宇宙中的全部事物和现象,然后把它焦结在“存在是什么”这个聚光点上,研究“存在之所以为存在”的理性本体。亚里斯多德的本体论哲学牢笼万象,集古希腊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大成,然而在本质上它却是理性主义的,这正如黑格尔所说:“人们可以说,亚里斯多德是一个完全的经验主义者,并且是一个有思想的经验主义者。”“但是他的经验是全面的,就是说,他没有漏掉任何细节,他不是抓住一个规定,然后又抓住另外一个规定,而把把它们同时把握在一起……经验的东西,在它的综合里面被把握时,就是思辨的概念。”(《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第308页)而“亚里斯多德只谈理性而不是理性的一个特殊的性质。”(《同上书》,第301页)可以这样说,古希腊的理性主义在亚里斯多德的“主动理性”中臻于极至,在此以后古希腊理性就日渐衰颓,虽然其间也有伊壁鸠鲁和斯多亚学派延续着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立,然而那也只是微淡的落霞了。二、理性的异变和复归——中世纪的理性神学与启蒙时代的理性亚里斯多德哲学把希腊理性发展到了顶峰,在他的哲学中人类的理性与世界的本质到达了形而上学划一整合的相通,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理性主义使真、善、美融合为一,理性不仅肩负着解释宇宙的意义,也负载着解释人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意义。虽然古希腊的理性主义极力用科学来解释世界,但在古代科学发展水平还不足以解释心灵的构造、不足以解释灵魂(即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一句话:型不清理性的真正本质和奥秘所在。随着古代社会的衰落、奴隶制日益腐朽、社会激剧动荡的现实使人们对同一个世界和同一的社会现实产生了不同的基本根本相反的看法,许多人对传统哲学发生了怀疑,对理性的作用和功能产生了动摇,于是在古希腊的晚期和罗马时代各种主义哲学、神秘主义哲学应运而生。这些怀疑主义和神秘主义与在罗马帝国晚期崛起的宗教意识合流,造成了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希腊性的异变。宗教哲学家利用和歪曲亚里多斯德哲学论证神的存在、上帝的存在。人类的理性被上帝褫夺异成了上帝的理性,上帝成了真善美的化身和宇宙的本体,正如圣·奥古斯丁所说:“至高、至美、至能;无所不能;至仁、至义、至隐,无往而不在;至美、至坚、至定,无所执持,不变化而变化一切,无新无故而更新一切。”(《忏悔录》卷1? ?节)随着上帝的理性化,“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它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51页)理性神学把哲学变成了它的婢女,哲学成了经院哲学,成了为宗教神学服务的工具。而人,由于被褫夺了理性,成了仅仅拥有感性原欲的动物被放在理性神学的祭坛上煎烤。“purgotorio”(在但丁《神曲》里译作‘净界’)是指人死后的涤罪之所。中世纪时代,所有的人死后都要在这里清洗,然后才能升入天堂。上帝挥着理性鞭子,抽打痛苦呻吟的人。著名学者房龙把中世纪称为“一座包罗万象的精神和智力的监狱”,马克思则称它为“精神动物的王国”。因为理性的异变在一方面使上帝拥有了全部理性,而人只配受非理性——“信仰”所支配。不管怎样荒谬的东西只要是上帝的旨意,人就不得不信仰,“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信仰”这是中世纪宗教哲学的格言。虽然在经院哲学内部也有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论,从某种角度反射出人类理性之光,但作为意识形态的总体,它们仍然皈依宗教神学,是理性神学的分流。理性的异变造成了理性和信仰的二元分。但这种二元分裂绝不是永恒的命数,因为既然上帝的理性本来就是人的理性的产物,那么上帝的理性在本质上也不会高出人的理性。理性和信仰的分裂在人的思想情感中产生了巨大的痛苦(因为真正信仰,坚定的信念必定立足于科学的理性之上),痛苦的折磨会促使本来具有理性的人深刻思索:世界究竟有没有上帝?上帝的理性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它是否是万能的?既然上帝是至善的,它就不会造出有罪的人类;既然上帝是全能的,它也就会消灭人间的罪恶……一连串的思考和探寻必然会萌动人类理性的复苏,人类的理性决不会无条件向上帝永远臣服,克服理性的异变,重新树立人类理性权威,这里历史的和逻辑的必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十四、五世纪开始在封建社会内部生长和发展起来。反映在意识形态上,人类理性必然向宗教信仰宣战,人类必然要从上帝那里夺回来属于自己的理性。十六世纪初,德国爆发了以马丁·路德为首的宗教改革运动,严重的打击和动摇了作为封建势力基础的天主教统治。这次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人类理性对信仰的公开反叛。路德将圣经从拉丁文译成德文,并主张教徒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释圣经。这样就使普通人的理性获得了解释圣经的权利、反对盲目的信仰,使理性成为一切宗教论争的最高裁夺者。恩格斯对路德宗教改革的评价很高,称为欧洲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第一次决战。与路德宗教改革相呼应的是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在自然科学中引起的革命,哥白尼革命的本质仍然是理性对信仰的反击,因为在中世纪长期统治人们思想的是“亚里斯多德——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这种学说显然没有经过科学论证,支持它的是人们的经验习惯和非理性的信仰,宗教哲学利用它为神学作论证。哥白尼的学说是对神学宇宙观的大胆挑战,是人类理性呼唤科学精神的呐喊。继哥白尼之后,伽利略进一步把观察、实验、假设、归纳、演绎等综合为系统的实验科学方法,为人类理性对信仰的反击构筑了强有力的科学阵地。如果说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揭开了理性向信仰反击的序幕,那么由意大利人文主义运动开始到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则把这幕理性反击信仰的斗争推到了高潮。如果说在人文主义者那里信仰开始败退,但毕竟还有它的阵地(因为许多人文主义者都主张“天启真理”和“理性真理”平分秋色),那么到了十八世纪启蒙学者那里信仰就遭到惨败。以狄德罗为首的一群“战半的无神论”者摧毁了信仰的最后一批阵地,使理性获得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胜利进军。德国著名哲学家卡西勒在《启蒙哲学》一书中说:“当十八世纪想用一词来表述这种力量的特征时就之为“理性”。“理性”成了十八世纪的汇聚点和中心,它表达了该世纪所追求并为奋斗的一切,表达了该世纪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启蒙哲学》第3-4页)。在这个世纪中,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面前为自己存在辩护或者放弃自己存在的权利,我们把这个时代的理性称为启蒙时代的理性。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理性的重大特征首先是把矛头指向盲目信仰和崇拜权威的蒙昧的主义,提倡科学,大胆思索,鼓励人们对宗教经典和神学教条大胆怀疑。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微末斯说,人有“一个充满了智慧、精明、知识和理性的心灵,它足智多谋,单靠自己便创造出了许多不起的东西。”法国启蒙学者孟德斯鸠认为,我们的心灵生来就是为了进行思索,即为了理解事物的。但人类理性在长时期被宗教信仰剥夺了它的合法权利,现在根据启蒙学者的观点,既然理性是人类心灵的自然性质、必然性,因此人性有权恢复这种自然能力。法国人文主义者蒙台涅则以怀疑论为武器,号召人们大胆思索,反对一切教会权威,从宗教神学那里夺回人类的理性。其次,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者还论证了理性的基础、功能和作用,认为客观世界是理性认识的对象,而不是信仰的对象,科学是发挥理性作用的工具和方法,科学对自然本质的认识和规律的发现会使人们在理性上获得真理,行动上获得自由。因此,启蒙思想家们企图在一切领域贯彻科学精神和方法,锻造人们支配自然的武器。第三,从道德伦理方面启蒙思想家肯定个人的存在和价值,反对宗教神学把人当做只有原罪的宗教奴婢,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我是人,凡是人的一切特性我都具有”。因此,启蒙思想家所主张的理性在本质上又是一种人本主义思想,这种人本主义思想在伦理上反对宗教道德,在现实生活中反对禁欲主义。但是,启蒙思想家的理性主义又不可避免打上他们那个时代特有的历史局限性,这就是第一,他们把反映自身生活时代理性绝对化,鼓吹一种超时代、超民族、超文化的抽象理性,把在历史中发展变化着的理性僵化;第二,启蒙思想家宏扬人的理性是为了反对神恩和天启;但为了抗衡宗教的禁欲主义又要伸张人的感性,抬高人的原欲。这样,在理性的感性之间必然造成一种冲突,这种冲突孕育着、产生着理性自身的内在分裂。三、理性的内部分裂——经验理性与天赋理性与启蒙理性形成的同时,理性在哲学世界观上又萌生和发展着一种内部分裂,这就是经验理性与天赋理性的对立。经验理性是由经验论哲学揭橥的一种理性思潮,这种理性的生成和发展是与经验论哲学共命运的。而经验哲学又是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一支劲旅,它是西方古典理性又必然在经验的基础上发生。西方古典理性主义从柏拉图、亚里多德到中世纪的神学都着重于人类认识过程中理性成分,因为那时哲学研究的重点构筑本体论的哲学大厦,哲学研究偏重于分析、抽象的逻辑思辨,对人类认识中的经验成分的探索虽然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有所侧重,但从总体上来说相对地显得薄弱。随着生产力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西方古典理性主义对理性的来源和基础的研究倾注了更多的关注,开辟了认识研究的新方向。于是随着关于认识的来源、范围和客观有效性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和体系,这就是经验论和唯理论。经验论主要产生于英国,这不仅因为英国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发样地,而且在哲学上它又有唯名论的历史传统。英国经验论在本质上是一种经验理性,这就是说它企图用经验来界定理性的范围,把理性的涵蕴封闭在经验的范围之内,洛克有一句名言:“凡是在理智中的,无一不是经验中”。洛克的这句话是经验主义的旗帜和口号。经验主义理性观在大卫·休谟那里发展到了顶峰。休漠以理性思维的轴心观念——因果观为突破口,否证原因观念源于理性演绎,从而全面地向唯理论发动攻击,证明因果性只是人们的一种习惯性联想,它的本质是人的心灵对前后相继事物的经验的习知。有的研究者认为经验是根本反对理性的思维的功能的,这并非是经验论的真正本质。事实上,英国经验论者也在大力张扬理性的能力。经验论的创始人培根就认定哲学的本质是一种理性的劳作。它研究的是由感觉印象而来的抽象观念。但是培根更强调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人的理性对感觉经验的整理只是一种人人具有的从感觉经验中的知解能力;甚至休谟也不完全否定理性的作用,只是否府理性的作用于高于感性,他的名言“理性是激情的奴隶”集中涵括了经验主义理性观的要义。英国经验论从培根、霍布斯经洛克、贝克莱到休谟的历史发展,深入地论证了感觉经验在人类认识中的作用,从一个方面大大拓展了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内涵。但是由于经验论固守经验的壁障,无法解决人类认识的普遍必然性、科学有效性和逻辑确定性的问题,经验理性论又必然是一种片面的理性论。经验理性论所遗留的理论空间由大陆唯理所填补。大陆唯理理论由笛卡尔揭开序幕,中经马勒伯朗士、斯宾诺莎、莱布尼慈等人,形成一种相对完整的系统,也曾经有一种哲学史观点认为大陆唯理论是完全否定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的,这同样乖离了大陆唯理论的理论实质。事实上,大陆唯理也承认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笛卡尔在论述观念的来源地指出有一种观念来自经验世界,斯宾莎则认为“真观念”必定与外物相符。莱布屁兹走得更远,他指出理性观念只有在感性经验的刺激下才能产生。问题的症结在于唯理论者认为感觉经验所提供的知识是个别的、只具有或然性,感觉经验无法提供普遍必然知识,无法确保知识的逻辑确定性,因此感性知识不能称为科学知识。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和逻辑确定性不能在感性中寻求,只能在理性中寻求,笛卡尔提出“普遍”的原则,发现“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原理其旨意也无非是说明必须以“理性”作为判断真伪的唯一尺度,只有理性才能提供科学知识的逻辑确定性、普遍必然性、科学有效性。因为理性的功能是发现统一性,只有把人类的所有知识放在理性的尺度上重新校正才能形成真理的体系。但是理性如何保证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和逻辑确定性呢?唯理论者认为理性这种能力不能来自感觉经验,而只能是一种天赋能力。笛卡尔认为理性的这种天赋能力在观念系统中产生一种“天赋观念”,这是一种最重要的观念。斯宾诺莎则认为理性的天赋能力自然获得与外部对象必然相结合的“真观念”;莱布尼兹则认为“天赋观念”早就潜藏于人的理性之中。所以我们可以把唯理论者所揭橥的与经验理理相对立的“理性”称为天赋理性。“天赋理性论”着重考察人类认识过程中的逻辑成分,从另一个面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特征。但是“天赋理性”论由于轻视感觉经验的作用,无法确保知识的客观有效性和拓展知识的新领域,它同样是一种片面的理性观。无论是经验理性论,还是天赋理性论都同样重视方法论,把它们各自带有片面性。经验理性论着重归纳法,主张认识必须从感性经验上升到普遍原则;而天赋理性论则重视演绎法主张认识必须从普遍原则出发下降到经验世界。经验理性论和天赋理性论在近代欧洲哲学史上,长期争斗角逐,但由于其自身固有的片面性,在历史上必然走到绝境。四、批判理性——康德的理性观西方古典理性主义内部经验理性论和天赋理性论的对垒,到了十八世纪末,双方都濒临绝境,无法再在自身的轨道上继续发展。哲学运演的内在逻辑必然要求会合经验理性和天赋理性的历史分流,寻求逃脱困境的出路。康德哲学这时应运而生。康德高举批判理性的大旗把经验理性和天赋理性融合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全面探索科学及形而上学能够成立的条件,他说“哲学的对象,乃是寻求理性用来获得关于事物的真正知识的种种原理。”(《康德哲学原著选读》第257页)他认为一切科学知识必定从经验开始,但不能从经验中发生,形成科学知识还有赖于人类思维主体的先天条件,这就是构成一切知识的先天形式。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分“先验感性论”、“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三部分全面细致地探索了人类认识的先天形式,在西方古典理性主义面临的绝境中发动了一场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喊出了“人为自然立法”的口号,进一步弘扬了人类理性的伟大功能。但是,康德哲学又是一个矛盾体,他的批判理性论在考察、研究,分析人类认识能力的过程中,一方面综合了经验理性论和天赋理性关于人类认识探索的优秀成果,在人类认识史上建构了一座以理性为中心的主体论认识大厦。但另一方面又在这种分析、批判中发现了人类理性能力的限度,动摇了人类理性的权威,为信仰留出了地盘。康德认为人的认识是由感性进到知性,再由知性进到理性的过程,感性和知性只能解决现象问题,至于在现象之后的本体则是理性认识的对象,因为理性的本性就是超越现象去探索更深的条件和根本,把握世界的绝对总体。但是理性自身是否具有这

这个应自己去写,才能有价值,注意不要写废话,要列提纲,先介绍,在阐述,对这个发表自己的看法,还要写影响(如中国)只要认真去写,把精神融入进去,不怕写不好、写不长祝你写好文章

哲学是有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哲学是定性、逻辑地认识宇宙整体变化规律的学问。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哲学方面的小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哲学方面的小论文篇1 浅谈科学发展中的哲学反思 1 科学技术哲学的起源及发展 科学技术哲学的前身是自然辩证法。它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只要是指从哲学的维度上去研究科学与技术,包括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是什么,以及在发展中又会出现哪些哲学问题等等。过去的三十年,自然辩证法传统与科学哲学传统始终保持对立关系。前者属于德国古典自然哲学传统,关注的是社会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存在意识形态的优势;而科学哲学传统却属于逻辑经验主义传统,更重视学科建设或倾向于强调学科的自主性。但二者长期和平共存所带来的确是科学技术哲学的致命问题,即名实长期冲突和学科定位不明。 科学技术哲学的由来与科学技术史有着密切关系。科学技术史首先研究科学技术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同时又要探讨它与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之间的辩证关系。可见,科学技术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历史学。表面上看,科学技术哲学是哲学的分支学科,但本质上它不单是人文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而是一门高度综合的横跨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具有浓厚的方法论性质。匈牙利著名哲学家拉卡托斯力图使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一致,他的科学哲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倡导“精致证伪主义”。另外,其他科学哲学流派,像图尔明等,他们也主张用科学技术史来检验科学技术哲学。 2 科学技术哲学的基本内容 科学技术哲学主要研究领域是基础研究,包括自然科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和科技方法论等;也做应用研究,包括人们熟知的三大学科数学哲学、物理哲学、化学哲学,还有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医学哲学、生物哲学,以及比较玄奥的天文哲学和地学哲学等。除此之外,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范围还包括科学与宗教、科学思想史、生态哲学、环境哲学等,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产业、行业领域里面的一些方法论、科技政策和发展战略等等。 目前随着人类社会逐步进入信息时代,为了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科学技术哲学开始将信息科技纳入到自己的视域范围,逐步形成了信息哲学学科群,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前沿学科性质。其中的计算机哲学、人工智能哲学以及系统哲学等已经成为相对成熟的学科。 另外,科学技术哲学也应用进了军事科技领域里面,已成为一种相对其他而言比较特殊的应用哲学。在我国的军事院校中,已经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军事哲学学科,其中包括军事技术辩证法、军事技术创新思维及方法、军事技术创新、军事技术与社会、军事技术哲学、军事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国防科技发展战略、军事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军事科学技术与文化、军事科技伦理学、军事技术创新与管理等等。科学技术哲学开始在整体上统帅、驾驭军事科学技术,在提高军队战斗力方面日益凸显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中国的科学技术哲学进程 近代中国是闭关锁国的中国,一部近代的科学史本质上就是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史。中国近代的第一批科学家同样是第一批科学哲学家,因为他们的任务一是在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里面教授科学知识,二是负有向中国社会、中国民众传播科学观念的使命。自然科学家竺可桢、粱思成、茅以升以及李四光等人,都对科学的人文层面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思;人文学者中的胡适、赵元任、金岳霖等人,也都有很好的科学哲学素养。在近代中国,最早的科学哲学课程是北京大学于1918年开设的“科学概论”。而由北大教授王星拱编写的《科学方法论》是中国现代最早的科学哲学著作,该书于1920年出版,是《科学概论》的上卷。到了20世纪20年代,关于“科学与人生观”的大论战客观上促进了人们对科学的哲学思考,一大批科学哲学的著作在此后的二十年中大量出版。较早的有,1924年的《科学与哲学》(张东荪),1937年的《科学哲学与人生》(方东美);稍晚的有,1948年的《自然哲学概论》(罗克汀)以及《科学概论新篇》(竺可桢)等等。其中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著作是1945年的《维也纳学派的哲学》(洪谦),和1948的《知识论》(金岳霖)。 建国以后,来自西方的科学哲学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哲学思潮,受到了批判和清算,这个传统由此被迫中断。马克思主义传统取而代之,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亲自发表的有关自然科学的论著,具体如《数学手稿》(马克思)、《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恩格斯)以及《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等。其次是20世纪30年代的科学史、科学学以及自然科学哲学研究等,这些虽然是由英国剑桥左翼科学家倡导的,但是也都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50年代,于光远同志担任中宣部科学处处长,具体负责制定中国的科学发展政策和科学家政策。他早在延安时期就翻译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同时组织学习小组研究自然辩证法。因此,《自然辩证法》》成为制定中国科学政策和科学家政策的指导性文献。于光远召集了一批感兴趣的自然科学家,制定了“自然辩证法”的学科规划草案。草案指出,要直接继承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把在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这门科学暂定名为“自然辩证法”。但是也有人认为应该称呼为自然科学和数学中的哲学问题。虽然有争论,但久而久之,“自然辩证法”还是成为了这个新学科的名字。 4 科学技术在未来哲学中的发展趋势 对于我国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基本形势的评估,首先必须要考虑的就是政治功能的弱化和淡化。我国目前已经全然解除了对科学家们的政治紧箍咒,所以很少有科学家心甘情愿来聆听“科技哲学家”们的“教诲”了。当代的一线科学家已经不再关心自然辩证法的问题,如果说还需要对他们进行统战的话,那自然辩证法也不再是一个合用的统战工具了。正是因为政治功能的弱化,科学技术哲学进一步发展的外部资源势必大打折扣。为了从长计议,更好地发展,就需要从内部挖掘潜力,实际上就是要搞好学科建设。同时在学科建设之外,应该适度改革之前的“政治必修课”制度,把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逐步转化成科学-人文的素质教育功能。当前国情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做,但是应该结合人文教育来做,我们思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失误或者失败,有可能就与它们割裂了与人文教育的传统纽带有关。对当前的大学生而言,不管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对他们进行科学-人文的素质教育,也就是最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听规定的老师讲课”的这种“三规”式的必修课制度,可以变成:在学制所规定的时间内(比如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必须在科学人文类课程中修满一定的学分,至于具体什么时间听、听哪门课、听哪位老师讲,可以由学生自由决定。 进行科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可以促使教师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师们可以拿出自己最擅长的课程,教学中讲授自己最熟悉的问题。现在讲公共课的教师平时教学量大、教学内容相对单调,因此没有时间去搞科研,久而久之就缺乏了创新精神,所以,一到评职称的时候,他们总是被作为照顾的对象,总是觉得比其他教师“矮”一些。在今后的大学课程里,如果能够把公共必修课改成限制性选修课,必能大大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不断扩大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的教学阵地和科研阵地。 关于哲学方面的小论文篇2 论哲学与长寿 一、前言 从古至今,长生不老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从秦始皇派500童男童女出海寻找长生不老药到近现代的各种养生,长寿似乎都是一个热满红火的词。虽说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明白长生不老显得不切实际,可是人来一世不易,谁不想在这个美好的花花世界多留恋一会呢。所以长生不老成为一个古老而又有强烈吸引力的愿望,但千万年生生死死的事实让人们作出了一些哲理性的归纳:如杜甫在其诗《曲江》中写到“人生七十古来稀”,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伟大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全书》里写下了“生命本身即具有死亡的种子”这样的辩证的论点,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概括得更简短:“生就意味着死”。如此话语都说明人的寿命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如同自然规律一般,人类没有办法改变这个规律,而只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顺应规律,在智慧的引领下通过某些方式达愿,留存于世间久一点。 二、哲学与长寿 人类越进步,科技更发达,生活水平蒸蒸日上,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的富足,各种疾病层出不穷,这可是长寿的一大阻碍,要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呢?光靠现代医理可不行,所谓治标还得治本,关键在治心。心要如何治呢?这就不得不提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哲学。据调查发现,北大哲学系被公认为“长寿系”:原因在于90岁以上学者占1/4,85岁以上学者几乎占一半。北大哲学系教授李中华介绍,北大哲学系包括在世的教授,90岁以上的有十余人,冯友兰、梁漱溟、张岱年、任继愈等都是90多岁的高寿哲人,85岁以上的人更比比皆是,超过20人,占有成就的北大哲学系教授近半数。长寿和专业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绝对的,不过,长寿在哲学系的确比较普遍。从这些例子看来,长寿和哲学确实存在起着某种关联,起码它传递给我们的都是正面的信息,谁说学哲学无用呢?在他们学习哲学的过程中,他们思考,边冥想,边进步,不知不觉老之将至,恍惚之间已是长寿。 三、哲学长寿的秘密 哲学有时候不能够让你一见钟情,但是它可以让你受益终生,起码可以让你活得更久一点,这就是最好的见证。哲学到底以什么魅力让人们长寿呢? 仁者寿,研究哲学的人明白事理,不斤斤计较,达观所以长寿。北大哲学系主任王博也说,哲学家长寿可能跟哲学系学科本身的特点有关系,因为哲学是对世界,对生命的一种理解,这种理解很容易让人有一个比较开阔的心灵。除此之外,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人是心灵的启迪,能让现世的许多疑问得到解答,能让人更清明。中国哲学的精髓,北宋张横渠将其用四句诗表述出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哲学,有着重大的使命,需要有着崇高使命感,历史责任感的先哲来奉献,长寿的哲人们将自己奉献给了哲学,哲学以其特殊的回报方式来感恩,那就是让他们更长寿。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往往让人火气暴躁,人与人之间失去那份推心置腹的交流,更多的是带着虚伪的面具在表演,忘了本来的自我,随着欲望潮流滚滚向前。哲学可以使人浮躁的心平静下来,沉寂再沉寂,不因世俗纷扰而困住自己的内心,哲学以一种大超然的态度教人治世之理,既入得世也出的世,帮助人们正本溯源,回归本心,以此锻磨自己,不知不觉间,时光已如白狗过隙。 四、结论: 针对中国当前的哲学发展问题,呼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的迫切性,哲学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许多人觉得哲学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学之无用,谋身立命资本都不够,殊不知,哲学就像盖房子的脚手架,看似无实则缺之不可。所以利用学哲学可以使人长寿能很好地与之结合起来,学哲学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能赋予其更深刻内涵,刮起学哲学之风。这是一个养生的时代,也是一个无奈的社会,要想健康长寿,学习哲学必不可少。不论是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都有值得学习的可贵之处。同属哲学的三个分支学科,学术上均可互相欣赏,取长补短。人们功利性太强,学哲学,能养生,能长寿,富头脑,无疑是一个可取之点。哲学的发展,哲学的课程设计,若与此相衔接,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去学哲学,愿意去思考,愿意将哲学推而广之,哲学也就不再只是少数几个人的事。 猜你喜欢: 1. 哲学类的小论文范文 2. 关于哲学的小论文 3. 哲学方面的论文 4. 有关哲学问题的小论文 5. 有关哲学的期末小论文

马理论论文发表笔记

20%。目前一般对小论文的重复率要求不能高于20%或30%这两个数字,具体标准因杂志社而已。而大部分杂志社也是使用知网查重系统来检测论文的重复率。

我觉得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你是怎么理解的,就怎么写就可以了。

怎么理解怎么写,可以上网搜一搜

自考马原理知识点梳理:

一、马克思主义的狭义和广义解释: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论、基本观点论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及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三个来源、三个组成部分、基本内容:

三个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基本立场是坚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基本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本方法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完善:

1844年《德法年鉴》的论文表明,马恩 完成了向共产主义的转变。1844年《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阐述历史唯物论,完成历史观的革命。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系统简述剩余价值理论,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马恩完成二个重要发现。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

1876-78恩格斯《反杜林论》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