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地震地质期刊投稿经验分享

发布时间:2024-07-05 09:29:45

地震地质期刊投稿经验分享

合肥工业大学地质学考研经验分享

一、个人介绍

我2021级地质工程专业学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执起“奋斗”的笔,过去的梦想未完待续扬起“坚持”的帆,继续追寻梦想的航船高举“努力”。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以363分成功上岸,在这一年的学习中积累了些许经验,想和大家分享希望能够帮助到学弟学妹们。

我为什么考研,因为在本科阶段所学的知识,对于就业,我不占优势,考研可以提高我的核心竞争力,拓宽我的知识面,从而给我未来在择业方面有更多的选择和,所以下定决心考研。

考研是一场持久战,在合肥工业大学地质学考研复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在进入强化冲刺阶段之后,高强度的学习和心里压力更是让很多学子身心疲惫!如何少走弯路,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呢?考研过来人的经验教训最值得广大考生细心体会和学习。

二、选择合适的专业和院校

选择院校前,个人觉得主要考虑清楚两点、一个是你对公共课的强项弱项判别,是专业课,你个人本科的积累量是否够足,是否对口,是否适应各个学校的招生情况,结合第一点,考虑清楚然后选择,从本科生的视角来看、地质学能选的学校不多、除了211外再往上走除了北大南大也没基本什么更好的学校可以挑选了。所以如果铁了心要考研地质学,所以我斩钉截铁的选择了合肥工业大学。

我认为合肥工业大学是211工程院校,也是老牌地质院校。在全国开设地质类专业的院校中,排名榜首。

构造地质学作为地质类基础学科,专业方向包括:01大陆动力学;02深部构造与岩石流变学;03构造变形分析与模拟;04新构造与活动构造;05数字地质制图;就业方向也较为广泛,主要包括一般基础的地质单位、科研院所、还可以选择中石油、中石化、地震局等。

以前地质大学非常重要本科出生,如果本科院校不好的,无论分数高低,学硕都很容易被调成专硕(1、是否跨专业(跨专业考地大是非常危险的);2、本科学校是否是211,985;

本科学校是否是地质强校;而现在的地质大学,对于学硕和专硕主要要根据初始成绩,当然,会参考你的本科出生,但比例不重,相对比较公平。

联系导师

在考研之前,我们要先联系导师。因为在研究生阶段,研究生所做的课题一般都离不开自己导师的项目。如果你想从事科研,找一位以生产项目为主的老师(当然,我不是刻意将生产与科研分开的),这样可能就有点不适合了,你要觉得你适合做科研,对文献上的那些很感兴趣,喜欢钻研,大可以联系搞科研的老师。反之,也成立。

另外,联系导师之前,尽量能联系下他的学生,先了解些信息,再考虑联系导师的事情也不迟。很多老师招的确实很多,但也有些老师招的不多,所以确实对某位老师的研究方向感兴趣,大可以大胆地联系老师,好好努力,考出好分数。即使上不了,也是可以调剂的,不用过于担心,今年的情况确实如此。

最后,导师的联系要越早越好,最好给老师发电子邮件,介绍自己的情况,表明自己的决心。

二、初试经验

1.个人复习经验

来来回回最实在的就是一本王根厚教授主编的《综合地质学》这本书,内容都在书上,大体上的考试内容,除了理解就是些较为浅显的分类、概念等,但是,由于综合地质学这门课程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年年都在变,所以以不变应万变。

全书主要分四个大内容,矿物学、岩石学、地层学和构造地质学。四个内容,构造地质学占比最大,三大岩类其次,矿物学和地层学内容最少,但是在内容排序上,占比最大的构造地质学却放在最后面,这也就是说,在学习该书的时候,要循序渐进,脚踏实地。

另外,全书内容的难度以研究生的角度来看是中等偏上的。对于初学者来说,一来个人学习经历不足、二来全书四个大方向、岩石学三个小方向,你个人的研究方向也有限,所以有时候理解是个问题。那这个就需要个人的本科积累,以及对难懂部分的多番阅读。但是较好的一面是,虽然理解有难度,但是考试的内容并不会如此深入,所以我们在多番领悟的前提下,掌握到各部分的重点,足矣。同学们应该清楚明白课本里面的重难点,够列出来各重点章节的思维导图。

扣住字眼,认真审题,一字之差决定了20分的大题拉满分还是一两分,能够完全正确解答课本的课后习题,要清楚读图题应该怎么做,能用自己的话清楚的阐述一遍,以“先图外再图内”的原则来读图,最好是能依据地层、产状特征,把平面图恢复成空间图,正确率会大大提高。

2. 数学

基础阶段:数学基础我跟的是汤家凤老师,虽然汤老师讲课有口音而且相比其他的老师可能相对枯燥,但选择老师还是得看自己的喜好。(建议可以先把一些主流老师的基础课都听一节,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做的是汤老师的1800。(时间安排:3月-5月底)基础阶段主要是要熟悉知识,并做一些基础题型加以巩固。

强化阶段:这个阶段我依旧是跟的汤老师的强化课(汤老师的强化课讲的其实不是很细,要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强化阶段重心要放在做题和总结上,要学会通过一道题总结一类题。我强化阶段做的题包括1800、660、330(这些不需要全做完,有选择性的做题),然后每周找一下午总结错题,整理出来错题本(错题是财富)。在这个阶段我是已做题为主,然后也带着看一些强化视频,结合起来做题会更有用。总之,强化阶段要多做题,多总结。(时间安排:6月-10月初)

冲刺阶段:到了十月份政治和专业课也都开始了,所以花在数学上的时间就变少了。冲刺阶段必不可少的就是历年真题,如果时间充裕可以从2000年之后开始做。刚开始真题的练习可以掐着时间做,只要有个大概的时间即可,到最后十二月份做题就必须严格按照三个小时来做。数学的历年真题一定要吃透,反复研究真题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对数学的要求比较高,做完真题之后可以选择一些模拟题做,(模拟题相对较难,不必执着于一些难题怪题,把基础题型做熟即可。如果有余力可以去尝试一些难题。)我做过的模拟题有:李林4.6套、合工大五套卷、张宇8+4。冲刺还是要以真题为主,模拟题有时间可以做,没时间还是把真题研究透彻。(时间安排:10月-12月)

Tips:1.学数学最难得是内容太多知识点容易忘,我们必须每天保持做题量,通过做题加深对概念、性质、定理的理解。 2.数学也是要背诵的,尤其是线性代数部分,性质太多需要不断地复习。但是数学的背诵要结合做题,在做题中去记忆,这样会记得更快更牢。

数学二对比一和三只有高数和线代,而且高数也有很多不考的。知识相对要少一些,考试考的比较细,所以平时就要养成细心读题。而且数学的计算量比较大,要在平时的练习中提高自己的运算能力。

.数学的学习一定要坚持,每天都要学不能断下来,一旦中间间断了,后面做题就会手生。

数学自21年改革以来,选择填空分值变大,占一半以上。因此,选择填空的分值一定要抓住,这类题型不需要解题过程,有很多技巧。推荐看看武忠翔老师的选填技巧课。

3. 英语

我自己的英语是非常差的,四级一直到考研前的一次才过。英语的学习最最重要的就是词汇,英语单词的背诵要贯穿整个考研的始终。

还有语法的学习也是很重要的,可以看看刘晓艳的语法课。阅读是英语中最重要的一环,阅读学好了分数就不会低。阅读我跟的是唐迟老师的阅读的逻辑,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很不错的一个方法,大多数题目都能解决。但是词汇在阅读中也十分重要,很多题目如果不知道单词的意思,那方法再好也没用。所以,一定要背单词!作文不用开始的太早,我跟的是潘赟老师的作文课,总结了很多套模板,到考场上一套模板就行了。英语二的翻译和新题型都比较简单,做做真题,把该拿的分拿到就行了。英语做题主要就是真题,真题要多刷几遍,也可以通过真题来背单词。

英语的基础是单词,要多记多背,记忆单词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在阅读中记忆单词,这样既不乏味也记得牢。像语法、翻译、答题技巧等主要就是通过课上习得的,所以一定要专心,课后要学会总结、归纳、理解记忆、做佰题实战运用。

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英语阅读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英语阅读理解最好能做到每天至少练习一篇。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快速的阅读文章、材料,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脉络和重点,度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做题效率。

快速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法,其原理在于激活“眼、脑”的潜能,培养和提高阅读速度、整体感知、归纳理解、注意力集中等方面的能力,对应于阅读理解方面的帮助很大。快速阅读的知练习可以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掌握快速阅读后,可以快速的对文章的关键信息进行提取,提高做题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可节约大量的时间,做到游刃有余。

做英语阅读理解的时候要注意:阅读时不要逐字逐句衜的翻译,也不要一句话反复阅读,即阅读时碰到一时不理解的句子就一遍一遍地沉浸在阅读那个句子当中,反复琢磨。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要选对答案并不意味着对原文的每个句子都要读懂,抓住一些重点句子就够了,正确度的做法是,以理解整个段落和整篇文章为主,在涵盖出题点的句子上用心捉摸。

英语写作,写作是一个综合的东西,单词、语法、阅读都是基础,有了前面的积淀,平时再多加练习,写作就不是问题了。

4.政治

政治我的选择题自己对答案有41分,总分才65,代表后面的主观题做的不好,可能因为我的字迹比较潦草。政治的复习开始不用太早,可以在暑假期间看看徐涛的强化课(只用看马原、史纲和思修)中特不需要开始的太早,因为中特的考察基本上都是和时政联系在一起的。

政治学习的中后期我选择跟的腿姐,腿姐的技巧班含金量很高,建议不要错过。我政治的冲刺阶段跟的是腿姐的冲刺课程,背诵用的是腿姐冲刺手册以及后期腿姐总结的背诵。到12月份,一定要做肖8和肖4,记住肖大爷yyds!我身边的很多人把政治的论述题都压在肖4上面,我个人认为不是很靠谱,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所以我论述题主要背的是腿姐总结的一些“万金油”的话。

总之,政治开始的不宜太早,但也不能太晚,太早没必要,太晚来不及。

5.专业课:

北矿地质工程的专业课都是827地质综合。一共三本书:地球科学概论(汪文新主编)、水文地质学、勘探地球物理学。

考试的大部分知识都是地球科学概论,只有最后一个选做题涉及其他两本书。所以我专业课只复习了地球科学概论一本书。考试的题型有很多而且不确定,但大体包括:选择、太空、判断、名词解释、读图分析题、论述题等。学习时大家可以选择红果研的初试资料 ,这本资料里面的内容非常全,考试的内容也几乎完全覆盖。地质工程的专业课时非常好拿分的一门学科,开始的时间不宜太早。

我是从9月才开始背诵的,每天早上花一两个小时背诵,到考试的时候已经背了5遍。第一遍背可能会有些吃力,越往后越轻松。到考试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初试资料上的内容大多了如指掌。其次,专业课一定要多做历年的真题,很多考试的题目都是历年的原题。地质工程的专业课就是要背,一直背!

个人建议时间安排:

7月初-8月底:配合着红果研的资料,把地球科学概论这本书过一遍,掌握书本内容的整体框架。最好能多看几遍。(如果时间不充足,可以简单过一下书本知识就行了)

9月初-考前:每天上午花一到两个小时背诵初试资料,到考前能背几遍背几遍,越多越好。

10月中旬开始,如果时间充足,每天除背诵外另外找一个小时做一些专业课历年的真题。真题要多做几遍,近几年的题目也可以选择背诵。

四、结语

以上的经验都是我自己一年来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或许不适合你,但希望可以让你少走一些弯路。考研的路很漫长,也很黑暗,但只要坚持下来,上岸的一定有你。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来年合大见。

防灾减灾救灾的刊普有《防灾减灾工程学报》,《震灾防御技术》,《地震地质》。《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刊期:双月刊。是由江苏省地震局主管,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主办的核心期刊。《震灾防御技术》刊期:季刊。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主办的核心期刊。《地震地质》刊期:双月刊。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主办的核心期刊。

地震地质期刊投稿经验

王炸!【板块学说,大陆漂移是地地道道的惊天局】【板块学说,大陆漂移是地地道道的惊天局】水域沉积形成陆地,彻底否定了大陆漂移,新陆地的形成和水域沉积变成新陆地有关,陆地形成水域,也与水有关,水覆盖了大面积陆地,陆地变成了水域,这是水域和陆地的转化,和大陆漂移没有任何关系,地貌的水陆的变化和重新分布,和水有关,归根结底,是水的作用改变着地球水陆的分布结构,新陆地出现,是水退却了,陆地不见了,是水覆盖了,不是陆地在漂移。再看,关于湖泊与盆地的先后顺序,两个学科给出两种答案。地理学:先有湖泊,后有盆地。客观事实与实验得出,地质学:先有盆地,后有湖泊,这是根据板块学说得出的结论。书本教材的答案,必须是完全统一的,两种教材却出现了互为相反的答案,为了圆谎“板块学说”,构造地质学编造了各种盆地形成的种类,但然而,盆地的形成只有一种,【湖泊与盆地存在怎样的关系】,是有史以来的地学基础空白。根据地理学的认知和深入探研,盆地形成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看好了)负地形-湖泊(堰塞湖、人工湖)--沼泽地(湿地)--湖盆内陆地--盆地(因在湖盆内)。这就是说,湖泊沉积可以演变成陆地,而这片新形成的陆地,与盆地的内涵与外延是完全相同的,这也就是说,湖泊、水域是所有盆地形成的基础,出现了这样荒唐的答案,令任何人始料不及。基础认知出现错误,必将涉及而后的各种理论的正确与否。那么,出现这个盲区是极其严重的。接着看,地壳抬升、沉降只能形成负地形,而非盆地,抬升,沉降不能形成沉积结构,沉积层是几十万年形成的过程,地壳抬升、沉降无法完成沉积过程。另有,在盆地内出现大量鱼化石,乌龟及乌龟蛋化石,那么,在形成盆地之前一定属于水域,不然,不会出现大量鱼类化石,从上面几个方面得出结论,盆地在形成之前,是水域,不是地壳太沉沉降能完成的,构造地质学的认知的完全错误的,也与地理学的观点相违背。构造地质学的错误,引发大陆漂移不成立,板块学说不成立。

地幔是流体,至少上部是流体的,否则岩浆就没法解释了。岩浆表面的地壳是构成板块学说的基础,这个与物理学理论并不矛盾。而且板块学说具有大量的证据支持,并不能说明他是错误的。

李四光

(一九七○年六月)

在最近历史时期,在全球范围内,一次又一次发生了毁灭性地震,一九六○年智利大地震以来,破坏性地震的发生,有愈加频繁的趋势,我国不在例外。邢台地震和通海-峨山地震,都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在以毛主席为首的无产阶级司令部的亲切关怀下,根据周总理一再具体的指示,我们发动了当地广大革命群众,在解放军大力支持下,两次树立了大打人民战争的光辉范例。广大人民群众,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以顶天立地的气概,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英勇奋战,很快就扫平了废墟,进而发展生产,重建家园;并且在大震以后,余震频频发生的过程中,发明了许多土办法和土洋结合的办法,创造了许多土仪器和土洋结合的仪器,为预测地震的工作,打下了群众性的基础。

地震之敌,在全国某些地区,还在伺机而动。我们今后一定要站好岗,放好哨,做好准备。准备任何时期都能够更出色地大打一场人民战争。为此,我们的地震工作既要普及,又要提高,如何又普及又提高?办法只有一条:即坚决贯彻执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指示“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

地震地质工作,对我们来说,还是生疏的。为了能保证正确地贯彻执行上述伟大教导,我们的工作一定“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

地震的发生,经常有个震源,震源的位置,绝大多数在某些地质构造带上,特别是在断裂带上。地质构造带,是地应力按一定的条件,在岩层中作用的反映,若干不同性质的构造带在一定的地区中的分布、排列和配合往往呈现某种规律,它反映应力场在那个地区中作用的特点。如若应力场稳定了或者消失了,构造带也就稳定了或者僵化了;如若应力场加强了,而且达到了一定的程度,稳定的构造带就会重新活动,乃至有所发展,或者产生新构造带。

长期地震工作的实践经验,证明了地震震中(即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是与活动地质构造带不可分离的。那种活动构造带,有的暴露在地面,有的隐伏在地下,为较新的、平敷的岩层所掩盖。

不管地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管哪一种或哪几种物理现象,对某一次地震的发生,起了主导作用,它总要把它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才能够发动震动。震波有的属于高频率弹性波,也有的属于低频率、破坏性较大、传播范围较小的塑性波,震源大多数在地壳中,少数在地幔中,这些都不是我们现在要考虑的问题,关键之点,在于震动之所以发生,可以肯定是由于地下岩层,在一定的部位突然破裂,岩层之所以破裂又必然有一股力量(机械的力量)在那里不断加强,直到超过了岩层在那里的对抗强度,而力量的加强,又必然有个积累的过程,问题就在这里。逐渐强化的那股地应力,可以按上述情况积累起来,通过破裂引起地震,也可以由于当地岩层结构软弱或者沿着已经存在的断裂产生相应的蠕动,或者由于当地地块产生大面积、小幅度的升降或平移,在后两种情况下,积累的能量可能逐渐释放了,那就不一定有有感地震发生。因此,可以说,在地震发生以前,在有关的地应力场中必然有个加强的过程,但应力加强,不一定都是发生地震的前兆,这主要是由当地地质条件来决定的。

地应力加强活动,不仅会引起地震,还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引起其他许多物理的变化。譬如说,大地电流、电位场、磁场、重力场、地下水位和某些气体冒出等等异常现象,但反过来说,这些异常现象的产生,并不一定意味着局部地应力场的变化。它们产生的原因太复杂了,当然,也不能排除地应力作用的可能性。

因此,我们认为,地震地质工作是地震工作落到实处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在寻找可能发生地震的危险地带,特别是危险地区的工作中,它应该起先行作用。在茫茫大地上,如果我们对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带或地区,完全无所察觉,我们的“以预防为主”的工作和措施,将从何着手?反之,一旦我们获得了确凿证据,证明某些地带或地区,确有发生地震的危险,那就不仅在地理上(空间的意义)起了预报的作用,而且对地震预报观测台站的部署,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起来看,地震地质工作,也和一般地质构造工作一样,不能离开在空间调查,即静态的观测,而且还要进行构造带在时间上的变化,即动态的观测。第二项要求,指出了地震地质工作的特点。

根据上述地震地质工作的一般要求和特点,我们当前的任务概括起来是要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哪里有活动构造带?它是怎样活动的?

第二个问题:

构造带的活动是怎样引起地震的?

先就第一个问题,分几点扼要地回答如下:

1.查明活动构造带的所在,追索它伸展的方向和范围。

一个构造带活动不活动,通过一般地质观测方法,包括涉及新第四纪地层、A近冰碛物、冰水沉积、冲积层以及古代人居住遗址和坟墓等等现代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面形变或裂隙,活动构造带的存在是可以初步鉴定的,但对地震地质工作的要求来说,用这种方法作出的鉴定,大都不够肯定,不够精确,还需要辅以仪表观测,才能达到要求(详见下第2条)。

对一个构造带,譬如说一个断裂带,在一般地质观测工作中,大都只限于它大体上展布的范围,很少严格地要求查明一条断裂带达到何处才完全消失,一条断裂带两头的终点和断裂带中发生曲折的地点附近,看来,地震之敌往往是隐藏在活动构造中的据点,也就是说,可能是潜伏的震源所在(理由详下)。

2.测定活动构造带活动的程度和频度。

用普通地质观测的方法,例如在一个断裂带的两盘,往往能够发现一些标志,它们标志着两盘相对移动的平错距离或垂直断距,如果在那种标志上也标志着它们存在的时间,那更可以确定在某一时期中,有关的活动构造带两盘,发生了相对位移的方向和错距。

我们可以用人为的标志来测定断裂两盘活动的程度和频度。例如在一条断裂的两旁,建立几个横跨断裂的固定观测站,经常测定两盘相对位移的数值,再辅以流动观测站,探明断裂带全部各段活动的程度。有种种办法可以采用,如钢弦测距、倾斜仪、光速测距、地面三角测量和水准测量等等,最后一种办法,对地形变与地震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但工作量较大,需要时间较长,如若用来预测地震,一般是缓不济急的。

构造带的活动,有间歇性的,也有连续性的,连续活动,有随时间而发生缓急的变化,也有活动的程度均匀地持续下去,也有极为缓慢但长期继续下去的变动,称为蠕动。这些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构造运动的测定,在地震地质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有些特殊宏伟、深入地下的断裂带,如东亚大陆东部边缘与太平洋相连接的地带,从堪察加半岛东部边缘,沿着千岛群岛,到北海道东部和本州东北部边缘,直到横断本州的大断裂向太平洋伸展的处所,分为两支:一支往南偏东沿小笠原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方向伸展,另一支沿着日本本州西南部、琉球群岛,经过我国台湾东边,转向菲律宾东部边缘伸展;又如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沿岸,沿着北美、南美大陆西部边缘和太平洋连接的地带等等,长期以来,相当强烈的构造运动,看来是在不断地进行,或断断续续地进行。断裂的深度和长度,不是大陆上的断裂所可比拟的。因此,在这些地带,地震频度之大、震源之深、震级之高,也不是大陆上其他大断裂带所可比拟的。

3.鉴定活动构造带的性质。

活动构造带,可以是单一的断裂,也可以是由若干断裂组合而成的复式断裂带,更可以由褶皱和断裂夹杂在一起组成的褶皱带,也有时由单一的破碎带组成。不管活动构造带属于哪一类型,如果有地震震源或潜伏震源存在其中,断裂总是活动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活动构造带可以是压性的,可以是张性的,可以是扭性(剪切性)的,也可以是压扭性的或张扭性的。在强烈地震发生的时刻,地面往往出现呈雁行排列的裂隙群,沿着那些裂隙伸展的方向,在大震正在进行的时候,地面往往反复剧烈摆动,同时在水平面上产生大距离的错动,断裂两盘垂直的相对位移,一般较小于水平相对错距。精确观测活动断裂带,在一定的时期内,两盘相对平错和起落的距离,是测定活动构造带活动程度的有效办法之一,也是鉴定活动构造带性质的重要手段。

前述太平洋东、西两岸的大断裂带,无疑是挤压性和剪切性的,东非大裂隙的性质,虽然还有争论,看来主要是张裂性的。是不是挤压加剪切的断裂带比张裂带更容易引起强烈的地震?这个问题提醒我们,为什么在地震地质工作上要注意断裂的性质。

4.尽可能找出和一个活动构造带有切密联系的其他构造带。

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活动构造带的存在,也不可能是孤立的。究竟一个构造带和哪些构造带有密切的联系?这是个实际问题,必须联系实际情况,才能获得解决。当我们对一个活动构造带开展工作时,我们必然遇到这个问题,我们也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才能查明哪些地带属于可能发生地震的同一危险地区。明了了这一点,对一个地区全部地震工作,才好作合理的部署。

有密切联系的构造带,由于都是受同一地应力场的控制,它们的各别形态、性质、排列以及它们的分布,一般有规律可循。就是说,如果发现某一条构造带有活动的迹象,我们就得注意属于有密切联系的同一构造体系的其他构造带,很可能也有些相应的活动。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在野外的工作,就有了线索可循,危险区的圈定,就可以落实到一个活动构造体系分布的范围。通过地质观测实践经验,我们认识了一些类型的构造体系,通过模拟实验,也可以用人为的方法在一定的介质中作出类似在自然界产生的某些构造体系,从而得以了解产生的条件和过程。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根据野外地质观测和重点应力解除的结果,并参考模拟实验所提供的旁证,进行地应力场的分析。这对地震发生根本原因的探讨和地震预测方法,也是打基础的工作。

现在回答第二个问题,即怎样通过活动构造带中哪一点或哪些点的活动引起了地震?

震源有时在活动构造带中流窜,位置不定;也有时偏向于大致固定在活动构造带上的某一点或某几点,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不能没有客观存在的规律。不掌握这条规律,光讲活动构造带,对我们的地震预测工作的要求,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有几种情况,值得注意:

1.活动断裂带曲折最突出的部位,往往是震中所在的地点;因为在那样的部位往往是构造脆弱的处所,也往往是应力集中的处所。

2.活动构造带的两头,有时是震中往返跳动的地点;因为活动断裂带,在应力加强而被迫向外发展的时候,它的两端是按过去构造运动的轨道,进一步推动它继续发展最有利的部位。

3.一条活动断裂带和另一断裂带交叉的地方,往往是震中所在的地点;因为断裂交叉的处所,断面多半崎岖不平,或者有大堆破坏了的岩块聚集在一起,容易导致应力集中。

4.前面已经提到,当强烈破坏性地震发生时,活动断裂带上的整个段落,有时呈现沿着那一段落反复摆动的模样,在这种情况下,断裂两盘如果极为平滑,或者断面上只有一些容易铲平的岩块疙瘩,在剧烈的运动中就被铲平了,如果断面上有较大的岩块伸出,或者断裂带中有许多断裂,不是彼此互相平行,或是雁行排列,而是犬牙交错,在那里两盘的相对运动,就会被阻止,由于被阻止,局部的应力就越来越集中,到了阻止两盘相对滑动的力量,抵挡不住那一段断裂带两盘相对滑动的力量的一瞬间,轰然一下,阻挡了的岩块或犬牙交错的断裂被粉碎了。地震就可能在那里发生。这样去理解强震地段在地震正在进行的短时间中,有时连续不断发生强震的现象,看来是符合“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的辩证逻辑的。

5.曾经发动过一两次破坏性强烈地震的处所,一般是脆弱的,构造带中那种剧烈的破坏,不是短短的历史时期中可以恢复的,因此,在几百上千年的时期内,在那里不允许地应力高度集中以致再一次发生破坏性的强烈地震,而只能够继承那种已经造成的弱点,在地应力加强的时候,比较容易发生一系列小型破裂,从而发生一群或几群小震。

然而这种推论,不能适用于太平洋西岸那样的大断裂带,在那些地带,大规模的构造运动,现今还在不断地进展,因而大型裂缝不但沿主断裂的两侧蔓延,而且可能向地球深部发展。我们还没有掌握足够的事实,也没有作过深入的钻研,不能把上述各种情况,说成是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更不能把活动构造带中已经发动过或潜伏的震源,都归纳到上述的一些特殊部位,在这里只能指出这样一个看法:即把活动构造带中某些具有特殊构造形式的部位,当做可能发动地震的危险地点看待,这不是什么“庸人自扰”。

我们对地震地质工作,现在还缺乏经验,缺乏依据,搞出一套比较完整的办法,在现阶段也不应该提出什么工作规范之类的东西,来束缚自己的手脚,但是即使仅仅迈出第一步,也得要有个方向,有个办法,有个步骤。在此仅仅是试探性作了一些初步经验的小结,征集了各有关方面的一些意见,其目的是为了供地震战线上广大革命战士的参考,以便结合各自的经验和看法,进行讨论、补充和改正。

(引自《地震战线》,1970年,第7期)

地震研究期刊投稿经验分享

这个。。还不清楚 不过你可以发其他的杂志刊物 你们必须指定发《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吗?如果不是要求你就发个其他的普刊就行了

是要发这类的期刊吗?

查资料,这方面的期刊主要有:1《地震》中文核心期刊, 科技核心核心期刊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等主佃。2《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中文核心期刊 科技核心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主办。3《地震学报》中国地震学会主办的地震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4《防灾减灾学报》

地震地质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问题一:课题研究成果内容简介怎么写 成果简介(包括基本内容、实践效果、理论水平、推广价值等) 问题二:课题研究成果内容简介怎么写 成果简介(包括基本内容、实践效果、理论水平、推广价值等) 问题三:简历上的主要学术成果是什么意思? 一般是指研究成果,一般都是要得到市级,省级甚至更大级别的奖励吧,比如获什么奖,在什么期刊上发表论文之类的吧。 很多简历中有这项好像不是必填的,如果必须填,想想你有没有学攻上的获奖,或者在什么期刊杂志上发表过文章?有就填上去。 没有的话没,干脆写上否。 问题四:本课题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怎么写 先要去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资料,主要关注(就是前任主要研究成果): 1.相关研究已经研究到什么地步。 2.相关研究进几年来不同流派的主要观点,进行简要的叙述。 3.前人已经得出的结论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和不足的。这部分要立足于你自己的课题研究,这是根本切入点,因为课题研究新颖性就在这里,需要你在前人的基础上有创新和提高。比如前人研究的不足可以分观点的局限性和研究手段(方法)的局限性等,这样你可以针对前人理论中不足或者没有涉及的方面进行研究。 4.最重要的这部分既要有事实依据,也要简明扼要。就是说要对前人观点进行整合,分析比同流派观点背后的价值取向,可以适当地引用重要观点。当然不要引用太多,关键还是在于你的概括,你分析得越清晰,你之后课题研究的思路就越清楚,毕竟这部分只是铺垫部分不能显得太复杂,这样很容易头重脚轻。 问题五:技术成果简介怎么写 所谓科技成果是指人们在科学技术活动中通过复杂的智力劳动所得出的具有某种被公认的学术或经济价值的知识产品。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把科技成果的含义界定为:对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观察实验、研究试制或辩证思维活动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意义的结果。科技成果按其研究性质分为基础研究成果、应用研究成果和发展工作成果; 向左转|向右转 凋零哥の睇359 | 发布于2016-05-27 01:23 评论 1 0 2011-2012世界重大科技成就生命科学与医学1.抗疟抗癌疫苗研发获突破全球每年约有78万人被疟疾夺去性命。经过24年研究,英国科学家发现一种抗疟疫苗,在非洲7个国家进行的第三阶段功效试验今年终于被证实非常成功,对5―17个月婴儿的有效率约为56%。预计该疫苗最早于2015年进入市场。12月,科学家研制出一种能够对抗70%致命癌症的疫苗,能使乳腺癌肿块缩小80%。2.人体器官组织再生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3月,美国研究人员成功制造出人的尿道。医生将其植入病人体内后,这根体外培育的尿道真的开始正常工作了。4月初,日本研究人员利用实验鼠的胚胎干细胞人工培育出视网膜的雏形结构,这是迄今人工培育出的最为复杂的生理组织。4月中旬,英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利用人的羊水和动物的胚胎细胞培育出人体肾脏。这一突破有望让需要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按需培育出自己的器官,在移植手术中规避排斥反应风险。3.12月上旬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尽管人类的智商存在上限,但最新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表明,可以通过传递信号改变一些人的大脑活跃模式,“诱使”知识经过视觉皮质。未来在学习一项新技能时,人只需坐在电脑显示器前等待把该技术“下载”到大脑里即可。天体物理4.发现太... 问题六:彭建兵学术及科研成果的介绍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973等大型科研项目,已在科学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7本,其中第一作者4本,在《科学通报》、《工程地质学报》、《地震地质》第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30余篇。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2012)和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四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 在地震工程与区域稳定、岩体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 在重大工程区域稳定性、岩体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城市工程地质等方向招收博士生。 问题七:个人简历科研成果论文著作范文 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不过,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题目对内容的恰当反映,在遇到两者确有矛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力求表达明确。 常见了繁琐题名如:'关于钢水中所含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方法的研究'。在这类题目中,像'关于'、'研究'等词汇如若舍之,并不影响表达。既是论文,总包含有研究及关于什么方面的研究,所以,上述题目便可精炼为:'钢水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法'。这样一改,字数便从原21个安减少为12个字,读起来觉得干净利落、简短明了。 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如?quot;(主标题)有源位错群的动力学特性--(副标题)用电子计算机模拟有源位错群的滑移特性'。

李四光

(一九七○年六月)

在最近历史时期,在全球范围内,一次又一次发生了毁灭性地震,一九六○年智利大地震以来,破坏性地震的发生,有愈加频繁的趋势,我国不在例外。邢台地震和通海-峨山地震,都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在以毛主席为首的无产阶级司令部的亲切关怀下,根据周总理一再具体的指示,我们发动了当地广大革命群众,在解放军大力支持下,两次树立了大打人民战争的光辉范例。广大人民群众,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以顶天立地的气概,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英勇奋战,很快就扫平了废墟,进而发展生产,重建家园;并且在大震以后,余震频频发生的过程中,发明了许多土办法和土洋结合的办法,创造了许多土仪器和土洋结合的仪器,为预测地震的工作,打下了群众性的基础。

地震之敌,在全国某些地区,还在伺机而动。我们今后一定要站好岗,放好哨,做好准备。准备任何时期都能够更出色地大打一场人民战争。为此,我们的地震工作既要普及,又要提高,如何又普及又提高?办法只有一条:即坚决贯彻执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指示“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

地震地质工作,对我们来说,还是生疏的。为了能保证正确地贯彻执行上述伟大教导,我们的工作一定“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

地震的发生,经常有个震源,震源的位置,绝大多数在某些地质构造带上,特别是在断裂带上。地质构造带,是地应力按一定的条件,在岩层中作用的反映,若干不同性质的构造带在一定的地区中的分布、排列和配合往往呈现某种规律,它反映应力场在那个地区中作用的特点。如若应力场稳定了或者消失了,构造带也就稳定了或者僵化了;如若应力场加强了,而且达到了一定的程度,稳定的构造带就会重新活动,乃至有所发展,或者产生新构造带。

长期地震工作的实践经验,证明了地震震中(即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是与活动地质构造带不可分离的。那种活动构造带,有的暴露在地面,有的隐伏在地下,为较新的、平敷的岩层所掩盖。

不管地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管哪一种或哪几种物理现象,对某一次地震的发生,起了主导作用,它总要把它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才能够发动震动。震波有的属于高频率弹性波,也有的属于低频率、破坏性较大、传播范围较小的塑性波,震源大多数在地壳中,少数在地幔中,这些都不是我们现在要考虑的问题,关键之点,在于震动之所以发生,可以肯定是由于地下岩层,在一定的部位突然破裂,岩层之所以破裂又必然有一股力量(机械的力量)在那里不断加强,直到超过了岩层在那里的对抗强度,而力量的加强,又必然有个积累的过程,问题就在这里。逐渐强化的那股地应力,可以按上述情况积累起来,通过破裂引起地震,也可以由于当地岩层结构软弱或者沿着已经存在的断裂产生相应的蠕动,或者由于当地地块产生大面积、小幅度的升降或平移,在后两种情况下,积累的能量可能逐渐释放了,那就不一定有有感地震发生。因此,可以说,在地震发生以前,在有关的地应力场中必然有个加强的过程,但应力加强,不一定都是发生地震的前兆,这主要是由当地地质条件来决定的。

地应力加强活动,不仅会引起地震,还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引起其他许多物理的变化。譬如说,大地电流、电位场、磁场、重力场、地下水位和某些气体冒出等等异常现象,但反过来说,这些异常现象的产生,并不一定意味着局部地应力场的变化。它们产生的原因太复杂了,当然,也不能排除地应力作用的可能性。

因此,我们认为,地震地质工作是地震工作落到实处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在寻找可能发生地震的危险地带,特别是危险地区的工作中,它应该起先行作用。在茫茫大地上,如果我们对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带或地区,完全无所察觉,我们的“以预防为主”的工作和措施,将从何着手?反之,一旦我们获得了确凿证据,证明某些地带或地区,确有发生地震的危险,那就不仅在地理上(空间的意义)起了预报的作用,而且对地震预报观测台站的部署,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起来看,地震地质工作,也和一般地质构造工作一样,不能离开在空间调查,即静态的观测,而且还要进行构造带在时间上的变化,即动态的观测。第二项要求,指出了地震地质工作的特点。

根据上述地震地质工作的一般要求和特点,我们当前的任务概括起来是要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哪里有活动构造带?它是怎样活动的?

第二个问题:

构造带的活动是怎样引起地震的?

先就第一个问题,分几点扼要地回答如下:

1.查明活动构造带的所在,追索它伸展的方向和范围。

一个构造带活动不活动,通过一般地质观测方法,包括涉及新第四纪地层、A近冰碛物、冰水沉积、冲积层以及古代人居住遗址和坟墓等等现代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面形变或裂隙,活动构造带的存在是可以初步鉴定的,但对地震地质工作的要求来说,用这种方法作出的鉴定,大都不够肯定,不够精确,还需要辅以仪表观测,才能达到要求(详见下第2条)。

对一个构造带,譬如说一个断裂带,在一般地质观测工作中,大都只限于它大体上展布的范围,很少严格地要求查明一条断裂带达到何处才完全消失,一条断裂带两头的终点和断裂带中发生曲折的地点附近,看来,地震之敌往往是隐藏在活动构造中的据点,也就是说,可能是潜伏的震源所在(理由详下)。

2.测定活动构造带活动的程度和频度。

用普通地质观测的方法,例如在一个断裂带的两盘,往往能够发现一些标志,它们标志着两盘相对移动的平错距离或垂直断距,如果在那种标志上也标志着它们存在的时间,那更可以确定在某一时期中,有关的活动构造带两盘,发生了相对位移的方向和错距。

我们可以用人为的标志来测定断裂两盘活动的程度和频度。例如在一条断裂的两旁,建立几个横跨断裂的固定观测站,经常测定两盘相对位移的数值,再辅以流动观测站,探明断裂带全部各段活动的程度。有种种办法可以采用,如钢弦测距、倾斜仪、光速测距、地面三角测量和水准测量等等,最后一种办法,对地形变与地震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但工作量较大,需要时间较长,如若用来预测地震,一般是缓不济急的。

构造带的活动,有间歇性的,也有连续性的,连续活动,有随时间而发生缓急的变化,也有活动的程度均匀地持续下去,也有极为缓慢但长期继续下去的变动,称为蠕动。这些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构造运动的测定,在地震地质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有些特殊宏伟、深入地下的断裂带,如东亚大陆东部边缘与太平洋相连接的地带,从堪察加半岛东部边缘,沿着千岛群岛,到北海道东部和本州东北部边缘,直到横断本州的大断裂向太平洋伸展的处所,分为两支:一支往南偏东沿小笠原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方向伸展,另一支沿着日本本州西南部、琉球群岛,经过我国台湾东边,转向菲律宾东部边缘伸展;又如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沿岸,沿着北美、南美大陆西部边缘和太平洋连接的地带等等,长期以来,相当强烈的构造运动,看来是在不断地进行,或断断续续地进行。断裂的深度和长度,不是大陆上的断裂所可比拟的。因此,在这些地带,地震频度之大、震源之深、震级之高,也不是大陆上其他大断裂带所可比拟的。

3.鉴定活动构造带的性质。

活动构造带,可以是单一的断裂,也可以是由若干断裂组合而成的复式断裂带,更可以由褶皱和断裂夹杂在一起组成的褶皱带,也有时由单一的破碎带组成。不管活动构造带属于哪一类型,如果有地震震源或潜伏震源存在其中,断裂总是活动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活动构造带可以是压性的,可以是张性的,可以是扭性(剪切性)的,也可以是压扭性的或张扭性的。在强烈地震发生的时刻,地面往往出现呈雁行排列的裂隙群,沿着那些裂隙伸展的方向,在大震正在进行的时候,地面往往反复剧烈摆动,同时在水平面上产生大距离的错动,断裂两盘垂直的相对位移,一般较小于水平相对错距。精确观测活动断裂带,在一定的时期内,两盘相对平错和起落的距离,是测定活动构造带活动程度的有效办法之一,也是鉴定活动构造带性质的重要手段。

前述太平洋东、西两岸的大断裂带,无疑是挤压性和剪切性的,东非大裂隙的性质,虽然还有争论,看来主要是张裂性的。是不是挤压加剪切的断裂带比张裂带更容易引起强烈的地震?这个问题提醒我们,为什么在地震地质工作上要注意断裂的性质。

4.尽可能找出和一个活动构造带有切密联系的其他构造带。

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活动构造带的存在,也不可能是孤立的。究竟一个构造带和哪些构造带有密切的联系?这是个实际问题,必须联系实际情况,才能获得解决。当我们对一个活动构造带开展工作时,我们必然遇到这个问题,我们也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才能查明哪些地带属于可能发生地震的同一危险地区。明了了这一点,对一个地区全部地震工作,才好作合理的部署。

有密切联系的构造带,由于都是受同一地应力场的控制,它们的各别形态、性质、排列以及它们的分布,一般有规律可循。就是说,如果发现某一条构造带有活动的迹象,我们就得注意属于有密切联系的同一构造体系的其他构造带,很可能也有些相应的活动。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在野外的工作,就有了线索可循,危险区的圈定,就可以落实到一个活动构造体系分布的范围。通过地质观测实践经验,我们认识了一些类型的构造体系,通过模拟实验,也可以用人为的方法在一定的介质中作出类似在自然界产生的某些构造体系,从而得以了解产生的条件和过程。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根据野外地质观测和重点应力解除的结果,并参考模拟实验所提供的旁证,进行地应力场的分析。这对地震发生根本原因的探讨和地震预测方法,也是打基础的工作。

现在回答第二个问题,即怎样通过活动构造带中哪一点或哪些点的活动引起了地震?

震源有时在活动构造带中流窜,位置不定;也有时偏向于大致固定在活动构造带上的某一点或某几点,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不能没有客观存在的规律。不掌握这条规律,光讲活动构造带,对我们的地震预测工作的要求,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有几种情况,值得注意:

1.活动断裂带曲折最突出的部位,往往是震中所在的地点;因为在那样的部位往往是构造脆弱的处所,也往往是应力集中的处所。

2.活动构造带的两头,有时是震中往返跳动的地点;因为活动断裂带,在应力加强而被迫向外发展的时候,它的两端是按过去构造运动的轨道,进一步推动它继续发展最有利的部位。

3.一条活动断裂带和另一断裂带交叉的地方,往往是震中所在的地点;因为断裂交叉的处所,断面多半崎岖不平,或者有大堆破坏了的岩块聚集在一起,容易导致应力集中。

4.前面已经提到,当强烈破坏性地震发生时,活动断裂带上的整个段落,有时呈现沿着那一段落反复摆动的模样,在这种情况下,断裂两盘如果极为平滑,或者断面上只有一些容易铲平的岩块疙瘩,在剧烈的运动中就被铲平了,如果断面上有较大的岩块伸出,或者断裂带中有许多断裂,不是彼此互相平行,或是雁行排列,而是犬牙交错,在那里两盘的相对运动,就会被阻止,由于被阻止,局部的应力就越来越集中,到了阻止两盘相对滑动的力量,抵挡不住那一段断裂带两盘相对滑动的力量的一瞬间,轰然一下,阻挡了的岩块或犬牙交错的断裂被粉碎了。地震就可能在那里发生。这样去理解强震地段在地震正在进行的短时间中,有时连续不断发生强震的现象,看来是符合“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的辩证逻辑的。

5.曾经发动过一两次破坏性强烈地震的处所,一般是脆弱的,构造带中那种剧烈的破坏,不是短短的历史时期中可以恢复的,因此,在几百上千年的时期内,在那里不允许地应力高度集中以致再一次发生破坏性的强烈地震,而只能够继承那种已经造成的弱点,在地应力加强的时候,比较容易发生一系列小型破裂,从而发生一群或几群小震。

然而这种推论,不能适用于太平洋西岸那样的大断裂带,在那些地带,大规模的构造运动,现今还在不断地进展,因而大型裂缝不但沿主断裂的两侧蔓延,而且可能向地球深部发展。我们还没有掌握足够的事实,也没有作过深入的钻研,不能把上述各种情况,说成是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更不能把活动构造带中已经发动过或潜伏的震源,都归纳到上述的一些特殊部位,在这里只能指出这样一个看法:即把活动构造带中某些具有特殊构造形式的部位,当做可能发动地震的危险地点看待,这不是什么“庸人自扰”。

我们对地震地质工作,现在还缺乏经验,缺乏依据,搞出一套比较完整的办法,在现阶段也不应该提出什么工作规范之类的东西,来束缚自己的手脚,但是即使仅仅迈出第一步,也得要有个方向,有个办法,有个步骤。在此仅仅是试探性作了一些初步经验的小结,征集了各有关方面的一些意见,其目的是为了供地震战线上广大革命战士的参考,以便结合各自的经验和看法,进行讨论、补充和改正。

(引自《地震战线》,1970年,第7期)

中文地质期刊投稿经验分享

不容易投稿,具体还要看自己作品的质量。投稿,是作者将自己享有著作权的某一未发表作品投寄给媒体、报刊杂志社、广播电视台或出版社并希望被采用的行为。

核心期刊投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文章要符合他栏目的要求,所以说必须要买一本回来认真研究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