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管理学论文发表笔记

发布时间:2024-07-06 04:49:12

管理学论文发表笔记

弗雷德里克·温·泰勒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被公认为“科学管理之父”,亦有人称他为“理性效率的大师”。接下来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管理学的 读书笔记 ,欢迎阅读! 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篇一 序 言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 1.目的性 2.依存性 3.知识性 二、管理的必要性 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2.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和现代化企业建立的基础。 4.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发展的预期目标,都需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 5.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各行各业中得到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定义 (1)对管理定义,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 法约尔: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福莱特: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包涵三层涵义: 1.管理必须涉及其他人; 2.管理是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 3.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管理者要处理好与其他人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他们来为你完成工作。 彼得.德鲁克:管理是实践的综合艺术,他认为无论是经济学、计量 方法 还是行为科学都只是管理人员的工具。 赫伯特.西蒙:管理就是决策。他把决策分为四个阶段: 1.调查情况,分析形势,搜集信息,找出决策的理由; 2.制定可能的行动方案,以应对面临的形势; 3.在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确定比较满意的方案,诸付实施; 4.了解、检查过去所抉择方案的执行情况,作出评价,制定新的决策。 哈罗德.孔茨和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的完成既目标的过程。定义需要展开为: 1.作为管理人员,需要完成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 2.管理适用于任何一个组织机构; 3.管理适用于各级组织管理人员; 4.所以管理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5.管理关系到生产率, 雷思.琼斯:管理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资源包括人、机器设备、原材料、信息、技术、资金等。 斯蒂芬.罗宾斯和玛丽.库尔特: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一定义强调: 1.管理是协调其他人的工作; 2.管理应当是有效率和有效果; 3.管理是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各项管理职能。 综合前人研究得出的完整精辟的定义: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这定义包含以下内涵: 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一是协调组织内部有行与无形资源之间的协调;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 1.决策 2..组织 3.领导 4.控制 5.创新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 管理也是生产力 三、管理的社会属性 与管理的社会属性有关的至少四点基本变化: 1.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了分离; 2.整个社会普遍出现中产阶级; 3.几乎所有国家都在使用宏观调控; 4.管理者需考虑消费者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 管理的社会属性:为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更加和谐。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 亨利.明茨伯格: 正式权力和地位: 1.人际角色:代表人 领导者 联络者 2.信息角色:监督者 传播者 发言人 3.决策角色:企业家 干扰应对者 资源分配者 谈判者 二、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 2.人际技能 3.概念技能 三、21世纪管理者面临的挑战 1.信息网络化 2.经济全球化 3.知识资源化 4.管理人本化 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归纳法: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或 经验 )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进而分析研究事物的典型特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这种从典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也称为实证方法。 2.验证法 3.演绎法 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篇二 弗雷德里克·温·泰勒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被公认为“科学管理之父”,亦有人称他为“理性效率的大师”。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深深地扎根在一系列科学试验的基础上。 1856年3月20日,泰勒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杰曼顿的一个“贵族教-清教徒”的世家。1874年,泰勒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哈佛大学,但很快又因眼疾和神经性头痛,加之不满父母对自己事业的包办,辍学从工。次年,泰勒进入费城恩特普利斯水压工厂当模型工和机工学徒。期间,他亲身感受到了工厂中被他称之为“不好的工业状况”——包括工人磨洋工、管理低劣以及劳资之间缺乏融洽气氛等一系列问题。1878年,泰勒转入费城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开始繁忙的工作生活。泰勒在米德维尔钢铁公司的12年(1878-1890)是从事试验的12年,这些试验为他的工厂管理制度和金属试验奠定了基础。泰勒在与工人的一系列斗争中充分认识到,制定新的工业计划对防止劳资对抗及其重要。他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对工作的科学探索。1886年,泰勒加入了美国机械工程协会。1890年,泰勒正式离开工作了12年的米德维尔钢铁公司。1893年,他一管理顾问的身份进入伯利恒钢铁公司。之后,他一边进行金属切割试验,一边推行他的管理方法和制度。1901年,他离开伯利恒钢铁公司,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写作和演讲来宣传他的制度。泰勒先后发表了《计件工资制》、《工厂管理》、《论金属切削技术》、《科学管理原理》和《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的证词》等管理学著作。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科学管理是一次伟大的思想革命 泰勒认为在工人中普遍存在着“磨洋工”的现象和单凭经验的做事方法。劳资双方应当共同努力,增加产量,摒弃“在任何作业中,大量增加产量对工人不利”的谬论。同时,双方需要在对待盈余的态度上发生重大转变,即将精力集中于如何增加盈余而不是如何分配盈余。对工厂内的所有事情,包括每项工作所采用的方法、工具和完成每项工作所需的时间等都要用准确的科学研究和知识来代替旧的个人判断和个人意见。科学管理是劳资双方的一次伟大的思想革命,是劳资双方在态度上和观念上的伟大转变,将对劳资双方产生重大影响,对双方产生同样有益的成果。如果双方不能够从思想上做出一次完全而彻底的革命,科学管理就不会存在。 二、 科学管理原理 泰勒否定了把公司红利或特定类型的管理制度作为标准,认为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益,同时也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益,也就是说,高工资和低劳动成本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它包括: 1、 科学的工时研究 所谓工时研究,就是对完成一件工作所需要耗用的时间进行精细的研究,其前提在于进行科学的动作研究。工时研究首先要把一个完整的动作细分成若干个小步骤,让工人按照设计好的动作完成每一个步骤,然后记录工人完成这些细小步骤所用的时间,最后把这些时间加起来,其总和就是这个完整动作所耗费的时间。为此,泰勒分别进行了生铁搬运试验、运送沙土试验、砌砖试验和金属切割试验。他科学地挑选研究对象,进行基础动作分析,将一项工作分解为若干项动作,合理地挑选工时研究的时机,使用精确地工具,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处理好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但是,泰勒认为最快工时应该是一个合理工时,以不损害工人懂得安全和健康为前提。初看起来,把工作如此细的划分为这么小的基本动作和单元,其中没有哪一项基本动作的耗时会超过五到六秒,未免有些荒.唐可笑。然而,泰罗认为对类似铲土这种技术进行快速而彻底的工时研究,这样的细分程度实质上可以简化工作,既可以使工时研究加快,也可以使工时研究更加彻底。通过对工时的研究,泰罗使工人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工人的工资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工厂的生产成本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工时研究一方面使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工人们的工作更机械化了,工人从工作中得到的快乐也少了。 2、 科学地挑选和培训工人 在科学管理中,企业应当科学地挑选工人,并提供系统的 教育 和培训,以促使其成长。无论是对资方还是个人而言,这都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对工人而言,原来是二等或三等的工人,在经过培训之后,可以成为一流的工人;许多原来只能从事简单工作的人,经过培训之后,可以从事更为复杂的工作。对资方而言,工人的进步将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在科学管理中,科学地挑选和培训工人扮演着相当关键的角色,它是把科学和工人有效结合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实现“高工资和低劳动成本”目标的重要保证,因为最终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使工人能够大幅度提高其劳动生产率。 3、 采用新的工资制度 以往,资方采用了一系列的工资制度,例如,计日工资制,普通计件工资制,利益均沾工资制。但由于存在种种的缺陷,工人“磨洋工”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资方和工人为此也争吵不休。针对这一问题,科学管理主张采用一种新的工资制度,即差别计件工资制。差别计件工资制,是对同一种工作设有两个不同的工资率:对那些用最短时间完成工作质量高的工人,按较高的工资率计算;对那些用时长、质量差的工人,则按较低的工资率计算。较高的工资率应当使工人比在同一机构中的工人每日的平均收入多些。这个方法与普通的计件工资制完全相反。工人在旧的计件工资制下,他们如若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工资水平就会降低。差别计件工资制很好的实现了“高 工资低成本”,使工人的利益和资方的利益得到很好的统一,使工人的工作热情高涨。差别计件工资制在米德维尔钢铁厂实行的十年中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且在这十年中没有发生一起工人罢工事件。 4、新的科学管理职能 在科学管理中,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等的,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那部分工作承接下来;而在过去,几乎所有的工作和指责都被资方推到工人身上。工人做多少具体怎么做等细节都是由工人自己来决定的。新的职能管理原则使资方和工人之间重新做出分工,原来工人承担了全部的脑力劳动(计划职能,即工人该做什么,具体怎么做)和体力劳动(执行职能,即现场的实际操作)要互相分离,脑力劳动改由资方承担。推行“职能工长制”的车间管理方法,以提高生产率。科学管理主张把原来由每个监工所承担的粗放式管理改由八位职能工长来承担,包括工序和线路调度员,指示卡办事员,工时和成本管理员,车间纪律检查员,班组长,速度管理员,检验员,修配管理员。职能工长制的思想在企业中加你职能部门和实行专业化管理,起到了相当有益的推动作用。但是新的职能管理制度把一个车间一个工长变成了一个车间八个工长,由一个人监督变成八个人监督,这直接导致了工人们的心里压力增加,从而也影响了工人们的精神方面的工作环境,是工人们容易发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工长的增多也会使各个工长之间在对某项事情上发生矛盾。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对管理学思想的发展和管理实践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首先,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使得 企业管理 经由漫长的经验管理阶段迈入了科学管理阶段。主要表现为科学的工时研究取代了单凭个人经验的做事方式,科学地挑选工人取代了工人自己挑选工作,科学地培训工人取代了学徒制,科学地制定工作定额取代了经验判断。其次,管理组织形态的升级。由于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的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这就使得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然后,以体制取代胜任的个人,从而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发展的需要。最后,标准化管理思想。标准化的工作定额,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和标准化的工具、设备、材料、作业环境,使车间内形成一种常规,有助于在整个工厂的范围内实现最佳的秩序。 不可否认,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也存在其固有的局限性:(一)、泰勒对工人的看法是错误的,他认为工人的主要动机是经济的,工人最关心的是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即坚持“经济人”的假设;(二)、泰勒的科学管理仅重视技术的因素,不重视人群社会的因素;(三)、“泰勒制”仅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而没有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的问题。这些局限性即时个人的局限性,也是时代的局限性。 尽管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价值。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虽然用现在的眼观来看并不是很完善的,但在当时他的思想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工人工资的提高。我们不可用苛刻的标准去评判他,因为他受到了当时时代的制约,总之,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在当时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和实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学管理是 文化 的产物,反过来又使其文明成为一个在工业、社会和政治方面充满活力的成人。可以说,泰勒无愧于“科学管理之父”的称号! 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篇三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有特地从网络上查找了该书作者的生平简介,百度 百科 上的资料显示曾仕强教授真的专注于“中国式管理行为”研究三十年。此外,他还对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有着很深刻的理解与阐释,间或地出现荀子之类的儒家之流和老子之类的道家之流,彰显了笔者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前言中,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他认为尽管西方在全球化中重大而明显的成就,但是中国仍然将在政治上统一世界,并且带来共同的和平。我非常喜欢和欣赏曾老师这种自傲骄傲的口气开场,带我很有底气地阅读下去。中国式管理,应用了易经中的道理,充分体现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自然规律,来合理运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而在儒家思想的主导下,中国式管理又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国人都有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着独善其身,达者兼计天下”的积极而乐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当中国只局限于黄河谷地之时,传统的 中国式管理便已充分发挥了它的功效了,所以我也一直很笃定,中国式的管理历经几千年的考验而不衰,这便是它的魅力所在。 书上提到说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用推、拖、拉来解决问题,以化解代替解决,务求尽量减少后遗症。这让我想起了“化干戈为玉帛这句话”。 太极拳 的动作无外乎是推、拖、拉的配合,组成各种花样,以求在动态中维持平衡,而立于不败之地,着推、拖、拉在我看来就是借力打力,在紧要关头争取缓冲时间,也是太极阴阳交接处的那条线。这并不是鼓励大家用阴奉阳违,恰到好处地使用这推、拖、拉是可以化解很多尖锐的矛盾,缓和大家的情绪,点到为止,不偏不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合理的管理方法能够有效地推动企业长久的发展。尤其是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环境下,曾老师的源于中国古典管理哲学,具有本土化性质管理行为的中国式管理能为中国企业大力来新的惊喜。在修己安人的管理过程和管理目标描述了中国式管理的理论支撑与管理特点。其坚持辩证法思想的新管理模式西学中用,运用中庸之道,在强调原则的前提下,变通地进行灵活的管理也是中国现代企业所需要的。 中国人把“推、拖、拉到没有解决问题”称为“圆滑”,这样的结果人人痛恨;把“推、拖、拉到把问题圆满化解掉”称为“圆通”,这样的结果但然人人都喜欢。国人都是喜欢圆通而厌恶圆滑的,同样的手段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慎用、善用推、拖、拉,能换干戈为玉帛才是皆大欢喜的管理方式。 书上还有一些观点深得我心,让我不禁反复翻阅细细体味。这就是中国人擅长的“把二看成三”,以“二合一”来代替“二选一”。庄子说:“万事有所分,必有所成;有所成之后,也就必有所毁。一切事物,若是从通体来看,既没有完 成,也没有毁坏,都复归于一个整体。”把二看成三,便是分析成为二以后,不要二中选一,因为二选一的结果往往是趋于极端的。梁漱溟曾指出:“把一个道理认成天经地义,像孔子那无可无不可的话不敢说出口。认定一条道理顺着往下去推,就成了极端,就不合乎中”。就像老师上课时讲到的头脑风暴法一样,最好的方案并不是一个人的主意,而是将所有的好点子融合成一个绝妙的方案。二选一其实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不符合辨证思想,更不符合咱们中国的阴阳交融的思想,二合一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精妙之处。 无为的领导精神也是我从书中学到的一种管理方式。提起无为,大家就会想起老子,因为老子主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当然,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为而不争”,是无为的态度,无欲的心境记忆虚静的状态来达到无为的管理。这的确,无为不是一种具体的行为,如果一家企业有了全面而完善的规范制度,分工明确的指挥,领导人无须有所作为,企业的工作也是能够井然有序地开展的。上司无事,大家才有时间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上司无欲,大家便朴素过日子。这样的无为才是一个团队甚至一家企业所需要的管理方式。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许多观点引起我的共鸣。例如“以不变应万变”是管理的最高智慧,“持经达变”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实实在在。这句话完全应和了“ 纵横不出方圆,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持经达变更是符合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很多时候,中国人更喜欢讲道理而不是条条框框来强加于人,西方国家倾向于法律法规的透明化、台面化,将一切请勿都要用法律包装起来,一点都不近人情,而国人讲求衡情论理,不死守法律条文。就像台湾的“立法院”天天打架,不立法,难道“行政院”就要苦等法律出炉后才执行吗?行政院明知无法可依,或者原有法令已经不合时宜,仍然天天上班,办理很多事情,所做的便是“有法中无法”。这没什么不对的,准确把握随机应变,而不是投机取巧,理法自然就合二为一了。 中国式的管理行为,将起来更像是水的治理。和美国式管理偏向火的管理方式颇为不同。中国人主张以柔克刚,先礼后兵,继旧开新,生生不息,无一不和水有关系呢。曾老师的中国式管理行为真真是中国人的管理理念精粹,一字一句中都是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智慧,读起来既不晦涩难懂又趣味盎然,新世纪的中国既要顺势而为,又要逆流而上,这需要我们作一番思考。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相关 文章 : 1. 有关管理读书心得3篇 2. 读管理学类书籍有感 3. 有关管理读书心得体会3篇 4. 阅读管理类书籍有感 5. 教育管理读书心得3篇

一、组织工作及其任务         组织是通过分工协作来发挥群体力量,从而实现靠个人力量无法实现或难以实现的目标。因此,为了实现组织目标,组织内部就必然要进行分工合作。如何合理地设计和调整组织结构,建立分工合理、协作关系明确的组织模式,并使得组织的分工协作体系能够始终适宜组织的发展,是一个组织保证在不同时期的组织目标能够得以实现所要解决的基础问题。         (一)组织管理的任务:通过设计和维持组织内部结构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使得组织中的各个部门和各个成员能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协调一致地工作。         (二)组织管理的主要内容:1、设计包括组织内部分工和相互关系的组织模式。2、通过充分发挥组织中每一个成员的才能获得专业化的优越性。3、协调组织中各个部分活动,以确保组织目标实现。         通过组织设计,实现职责分工和相互关系明确。         通过人员配备,实现组织成员专业化优越性。         通过权力配置,实现组织运转协调。         简而言之,组织设计的内容,就是岗位工作内容的确定、部门组织、等级链(报告关系确定)的确定。         二、组织结构设计理论         (一)古典组织理论,即官僚组织模式,以工作为中心,依靠权力来维系组织内部之间的关系。         (二)行为组织理论,即参与式组织模式,认为组织是由人所组成的,有效的组织模式应注重组织中人际关系,给予组织成员较多的行动自由和发挥潜能的机会。         (三)系统组织理论,也称权变组织理论,认为不论是参与式还是权力式组织模式都不一定是适用于任何组织的最佳模式,组织是一个系统,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来进行系统设计。         三、组织结构设计过程         (一)岗位设计,目的是实现工作的专门化         一是列出实现组织目标必须进行的活动         二是将这些活动划分成最小的有机相连的部分         三是按一定的原则将这些工作组合成一个或若干个成员能执行完成的一组有限的工作         岗位设计的一般原则有:职责的专门化、职责的扩大化、职责的丰富化         (二)编制确定:估算完成每一个岗位工作所需要的时间,确定每一个岗位所需要的人员数。        (三)部门化:为了便于管理,将岗位按一定的逻辑合并成一些组织单元         常见的部门化方法:职能部门化、产品部门化,地区部门化,顾客部门化,综合部门化         组织结构设计通过部门职能说明书和岗位职责说明书的形式来体现内部的分工协作关系和权力配置情况。         四、组织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因素:发展状况,发展阶段,外部环境稳定性,业务特点,组织规模,人力资源状况等因素。        (二)按岗定人还是因人设岗?         根据需要, 一个是怎么样利用人的专业,一个是怎么样为发挥人的潜力和能力而设计组织。          五、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         (一)直线职能制:         (二)事业部制:事业部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组织单元,相当于一个子公司。         (三)矩阵制项目组:未完成特定任务把不同背景的人组织在一起进行公关,任务完成组织随即解散。         (四)委员会          各种结构形式各有优缺点,关键在于结合实际的运用          直线部门:对组织目标实现负有直接责任的部门          六、人和结构          组织等于人和组织结构的总和。          人是组织的灵魂。任何组织都存在一定缺陷,需要人来弥补。相比较而言人的重要性,要大于组织。          七、人员配备的目的和原则         人员配备的原则是人与事的最佳组合         (一)满足组织需要:1.使组织系统得以运转,组织中每个岗位都配备有符合岗位素质要求的人;2.为留住人才去创造条件。通过轮岗、转岗或岗位的重新设计,为员工才能的充分发挥和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创造良好条件。3.适应组织发展需要,考虑到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二)满足组织成员的发展需要:1.使每个人的知识和才能得到公正评价和运用,工作要求与能力相符合,工作目标具有挑战性,工作内容符合兴趣爱好。2.使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得以不断发展和提高,知识与技能的提高不仅可满足人们较高层次的心理需要,而且也是组织成员得以不断晋升发展的基础。         人员配备要让组织与人员相匹配,使得人的才能得到运用,人的能力和价值可以提升。为了使得人和事达到最佳组合:         1.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确定人员需要的种类和数量,以组织设计中岗位类型和岗位编制数为依据。         2.招聘和甄选:选配合适人员,对组织内外的候选人进行筛选,以作出合适的选择。         3.人员培训和考核:使人员适合岗位发展的需要。         4.因事择人,适应发展原则。要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具备相应知识和能力的人员,并留有一定的余地。         5.因才器使,客观公正原则。根据一个人的特长和兴趣爱好来分配不同的工作。为人们提供平等的就业竞争上岗和培训机会。         6.合理匹配、动态平衡原则。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么? 从疑人要用,用人要疑,在使用的过程中加强了解,逐步走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人无完人,合作双赢的前提是相互欣赏。人员配备的目的是谋求人与事的最佳组合。人员配备既要保证组织运转需要,又要满足组织成员的需要,要学会从疑人敢用,用人要疑,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学会从求全责备走向相互欣赏、用人之长。         八、如何找到合适相应岗位的人员         机会稍纵即逝,资金和技术可以及时到位,只有人不可能一步到位。岗位设计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要基于内外部人力资源的可得性。要在平时重视人员的储备。尊重人才,要从上到下落实到位,融入文化。         找到岗位人员的方法:        1.设计合理岗位         2.寻找合适途径         3.提供内部竞聘机会         4.提前着手培养         5.以优秀吸引优秀         九、如何进行组织结构变革        (一)认识:要打破误区,组织结构是保障组织目标实现的手段,组织结构随时应该有计划的进行调整,根据需要进行。         (二)方法:组织结构调整应先做加法再做减法,先增加预增部门,运行稳定后猥琐预减部门,设置退养部门,有蓄水池有退养池,新人做新事老人做老事,善待老人。         (三)原则:调整就是再设计,要以变化的眼光对待组织结构,随着企业发展阶段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发展目标的变化,要随时调整组织结构以适应组织发展需要。要以目标为中心、职责分明、以人为本、经济高效是做好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组织设计要了解组织、组织设计过程、组织设计影响因素等。构建分工合理、协作关系明确的组织结构体系是贯彻落实计划工作的基础。组织工作的重点是组织结构的设计和变革、组织关系的明确与协调。

管理学原理论文发表笔记

上人大经济论坛或者考研论坛一般都有分享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管理的含义一、管理的定义管理活动自古即有,但什么是“管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字面上看,管理有“管辖”、“处理”、“管人”、“理事”等意,即对一定范围的人员及事务进行安排和处理。但是这种字面的解释是不可能严格地表达出管理本身所具有的完整含义的。关于管理的定义,至今仍未得到公认和统一。长期以来,许多中外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对管理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A·西蒙(Herbert A Simon)认为“管理就是决策。”①当前,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各国的一些管理学著作或管理教科书中,也对管理有不同的定义,如:“管理就是由一个或者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活动。”-小詹姆斯·H·唐纳利等:《管理学基础》“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的过程。”③“管理是筹划、组织和控制一个组织或一组人的工作。”④“给管理下一个广义而又切实可行的定义,可把它看成是这样的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⑤“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⑥我国的一些文献或教科书中也给管理下了一些定义,如:“管理就是指由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的控制人和组织的行为使之趋向预定目标的技术、科学和活动。⑦“管理是管理者为使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合乎一定的目的而采用相应的方式所进行的活动。”⑧上述定义可以说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管理的含义,或者是揭示管理某一方面的属性。本书认为对“管理”作如下定义能够全面概括管理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即: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二、管理的基本特征为了更全面地理解管理的概念,理解管理学研究的特点、范围和内容,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把握管理的一些基本特征。(一)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存在,因此,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称文化现象。从科学的定义上讲,存在管理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1.必须是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包括生产的、行政的??等活动。2.有一致认可的、自觉的目标。(二)管理的“载体”就是“组织”。前面讲过,管理活动在人类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而且从前面的论述中也可以看出,管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之中。正因为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着组织,管理也才存在和有必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为一定目标而进行协作活动的集体就形成了组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①有效的协作需要有组织,需要在组织中实施管理。社会生活中各种组织的具体形式虽因其社会功能的不同而会有差异,但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是相同的。在组织内部,一般包括五个要素,即人——包括管理的主体和客体;物和技术——管理的客体、手段和条件;机构——实质反映管理的分工关系和管理方式;信息——管理的媒介、依据,同时也是管理的客体;目的——宗旨,表明为什么要有这个组织,它的含义比目标更广泛。组织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活动必然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组织还包括九个外部要素:(1)行业,包括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和相关行业的状况;(2)原材料供应基地;(3)人力资源;(4)资金资源;(5)市场;(6)技术;(7)政治经济形势;(8)政府;(9)社会文化。因此,一个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既要具备五个基本的内部要素,又要受到一系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管理就是在这样的组织中,由一个或者若干人通过行使各种管理职能,使组织中以人为主体的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从而达到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活动,这一点对于任何性质、任何类型的组织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三)管理的任务、职能、层次。管理作为一项工作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持一种体系,使在这一体系中共同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等),去实现他们既定的目标。管理活动是通过人来进行的,人是进行管理活动的主体,因此把执行管理任务的人统称为“管理人员”、“管理者”(managera1 people)。管理的任务当然也就是管理人员的任务。这里所说的管理人员, 没有主管领导( executive) 、行政人员(administrator),以及基层领导者(supervisor)这些等级之分。虽然这些管理人员可能因为各自所处的组织类型和所进行的具体工作不同而处于不同的地位和级别,担任不同的管理职务,拥有不同的权力范围,担负不同的责任;但是他们的任务都是相同的,都必须为组织及其所有成员创造和保持一种环境,使人们在其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最大才能,通过努力去实现组织目标。这是管理人员共同的任务,他们的工作比组织中其他工作更重要,因此我们将这个意义上的管理人员统称为“主管人员”(manager)。例如在一个工厂中,不论是厂长还是车间主任、科长、班组长等,都属主管人员之列。管理作为一个过程,管理者在其中要发挥的作用,就是管理者的职能,也就是通常说的管理职能。对管理的职能,国外有多种划分方法,早期的管理理论一般认为,管理有计划、执行、控制三大基本职能。法国的法约尔认为,管理有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美国的古利克提出,管理有七项职能,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结合我国管理活动的实践,我们倾向于美国管理学家孔茨的观点,即管理包括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领导、控制五项职能。关于具体的内容,将在以后各篇章中详细论述。管理和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能是相同的,即包括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但由于主管人员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不同,他们在执行这些职能时也就各有侧重。组织中的主管人员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即上层主管(topmanager)、中层主管(middle maneger)和基层主管(first linemanager 或supervisor),如图1—1 所示,根据所处的不同层次,他们将各有侧重地执行其职能。*(四)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07简答:如何理解?)。管理不是个人的活动,它是在一定的组织中实施的。对主管人员来讲,管理是要在其职责范围内协调下属人员的行为,是要让别人同自己一道去完成组织目标的活动。组织中的任何事都是由人来传达和处理的,所以主管人员既管人又管事,而管事实际上也是管人,管理活动自始至终,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是与人打交道的,因此说管理的核心是处理组织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包括主管人员与下属之间的关系,这是各种人际关系的主导与核心:组织内的一般成员之间的关系,即不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组织中大量存在,它直接表现为组织的社会气氛;群体之间的关系,群体是组织内部的团体,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正式团体是指组织内按专业分工所划分的各个部门,而非正式团体则是指正式团体的一些成员为某种共同的感情或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无形的团体,要重视非正式团体的作用,处理好它们之间与正式团体之间的关系。(五)管理者的角色。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F·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55 年提出“管理者的角色”(The role of the manager)的概念,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对管理含义的理解。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是通过各级管理者体现出来的。所以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大体上分三类:1.管理一个组织(managing a business),求得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1)确定该组织是干什么的,应该有什么目标,如何采取积极措施实现目标;(2)求得组织的最大效益;(3)“为社会服务”和“创造顾客”。2.管理管理者(managing manager)。组织的上、中、下三个层次中,人人都是管理者,又都是被管理者,因此必须:(1)确保下级的设想、意愿、努力能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2)培养集体合作的精神;(3)培训下级;(4)建立健全组织结构。3.管理工人和工作(managing workers & work)。因此要认识到两个假设前提:(1)关于工作,其性质是不断急剧变动的,既有体力劳动,又有脑力劳动,后者的比例会越来越大;(2)关于人,要正确认识到“个体差异、完整的人、行为有因、人的尊严”对于处理各级各类人员相互关系的重要性。从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第二节管理的性质管理,从它最基本的意义来看,一是组织劳动;二是指挥、监督劳动,即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管理的二重性。从管理活动过程的要求来看,既要遵循管理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科学性要求,又要体现灵活协调的艺术性要求,这就是管理所具有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一、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①“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独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这就是说,管理一方面是由于有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由生产社会化引起的,是有效地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因此它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必然使得管理的环境、管理的目的以及管理的方式等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因此,它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这两方面的属性就是管理的二重性。学习和掌握管理的二重性对我们学习和理解管理学、认识我国的管理问题、探索管理活动的规律以及运用管理原理来指导实践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有利于我们遵循管理二重性的要求,认真总结我国历史上以及新中国建立50多年来管理的经验教训,继承和发展我国已有的科学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论的;同时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采取有批判的吸收的态度和方针,根据我国的国情,融汇提炼,为我所用,成为我国管理科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二)任何一种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和手段的出现总是有其时代背景的,也就是说,它是同生产力水平社会条件及其他一切情况相适应的。因此,在学习和运用某些管理理论、原理、技术和手段时,必须结合自己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实践表明,不存在一个适用于古今中外的普遍模式。二、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06简答)(科学性即规律性,艺术性即实践性)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客观规律。人们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成功,通过从实践中收集、归纳、检测数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从中抽象总结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动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一般方法。人们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和丰富。因此说,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指它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其实践性,没有实践则无所谓艺术。在这里,所谓的“艺术”是指达到某种预期效果的“诀窍”。这就是说,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或背诵原理和公式来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保证其成功的。主管人员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所以,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从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可知,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因此,二者之间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如前所述,靠“背诵原理”来进行管理活动,必然是脱离或忽视现实情况的无效活动;而没有掌握管理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主管人员,在进行管理时必然是靠碰运气,靠直觉或过去的经验办事,很难找到对管理问题的可行的、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所以,管理的专业训练不可能培训出“成品”的主管人员,但却是为通过实践进一步培训主管人员的一个良好的开端,它为培养出色的主管人员在理论知识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仅凭理论也不足以保证管理的成功,人们还必须懂得如何在实践中运用它们,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哈佛商学院企业管理教授列文斯敦,在他担任某研究所所长和管理系统公司总经理期间,通过对大量获得管理学硕士学位的人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的使用发现,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同管理上获得的业绩之间并无直接关系。他认为,如果学术成绩能与事业上的成功相等,这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经理便就是一位神话中的人物了。因此,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体。管理的这一特性,对于学习管理学和从事管理工作的主管人员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促使人们既注重管理基本理论的学习,又不忽视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地灵活运用,这一点,可以说是管理成功的一项重要保证。第三节管理与环境一.一般环境 一般环境也叫宏观环境或社会大环境,主要指可能影响组织的广泛的经济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环境和全球化环境等。与具体环境相比,这些领域的变化对组织的环境影响都是相对间接的,但是管理者在执行其管理职能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一) 经济环境是指组织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经济状况,包括消费者购买力、利息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社会总体价格水平等等都属于经济环境范畴。(二) 政治和法律环境(三) 社会文化环境(四) 科技环境(五) 全球化环境二.具体环境具体环境是指那些对管理者的决策和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并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因素。具体环境对每个组织而言都是不同的,并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其中主要包括顾客、供应商、竞争者以及其它一些具体环境因素。(一) 顾客(二) 供应商(三) 竞争者(四) 其他因素三.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环境的不确定性: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四种状况第四节管理学的特点和内容和学习方法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始于近代。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管理活动内容的日益丰富,管理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和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这就为全面地、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和一般方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从而使管理学的研究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一、管理学的特点一般说来,管理学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一)一般性。管理学作为一般管理学,它区别于其他种种专门管理学,它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学科,其他各类专门管理,都需要管理学的原理作为基础来加以学习和研究。管理学是各门具体的或专门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二)多科性,或综合性。管理学的综合性表现为:在内容上,它需要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组织的管理活动中概括和抽象出对各门具体管理学科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思想、原理和方法;在方法上,它需要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来研究管理活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管理活动是很复杂的活动,影响这一活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除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基本因素外,还有一些自然因素,以及政治、法律、社会、心理等等社会性因素。因此,要搞好管理工作,必须考虑到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的多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利用经济学、数学、生产力经济学、工程技术学。心理学、生理学、仿真学、行为科学等的研究成果和运筹学、系统工程、信息论、控制论、电子计算机等最新成就,对管理进行定性的描述和定量的预测,从中研究出行之有效的管理理论,并用以指导管理的实际工作。所以从管理学与许多学科相互关系来看,可以说,管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但从它又要综合利用上述多种学科的成果,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来看,它又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三)历史性。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实践和历史的产物,管理学尤其如是。管理学是对前人管理实践、经验和管理思想、理论的总结、扬弃和发展。割断历史,不了解管理历史发展和前人对管理经验的理论总结,不进行历史考察,就很难理解建立管理学的依据。(四)实用性,或实践性。管理学是为管理者提供从事管理的有用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的实用性学科。管理的实践性表现为它具有可行性,而它的可行性标准是通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加以衡量的。因此,管理学又是一门实用学科,只有把管理理论同管理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这门学科的作用。也就是说,管理学有它的一般规律,但一定要结合实际,既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又要研究总结我国自己的经验,才能形成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理论。二、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根据管理的性质和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特点,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大体上有这样三个侧重点:(一)从管理的二重性出发,着重从三个方面研究管理学。1.生产力方面。管理学主要研究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即合理组织生产力的问题。研究如何合理配置组织中的人、财、物,使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研究如何根据组织目标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合理地使用各种资源,以求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问题。2.生产关系方面。管理学主要研究如何正确处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以及各种管理体制等问题;研究如何激励组织内成员,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3.上层建筑方面。管理学主要研究如何使组织内部环境与其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研究如何使组织的规章制度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的问题,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二)着重从历史的方面研究管理实践,思想、理论的形成、演变、发展,知古鉴今。(三)着重从管理者出发研究管理过程,主要有:1.管理活动中有哪些职能;2.执行这些职能涉及组织中的哪些要素;3.在执行各项职能中应遵循哪些原理,采用哪些方法、程序、技术;4.执行职能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障碍、阻力;5.如何克服这些障碍、阻力。本书的研究内容以第(三)点为主,但从总体上看,也顾及第(一)点和第(二)点。三、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一) 管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学习管理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众所周知,科学技术进步决定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但是,仅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没有先进的管理水平,没有相应的管理科学的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无法得到推广和有效运用的。它的作用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还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在当代,人们普遍认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科学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这一点,已为许多国家的发展经验所证明。还有人认为,管理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它与科学和技术三足鼎立。国外的社会学者一般认为,19 世纪时经济学家特别受欢迎,而20 世纪40 年代以后,却是管理人才的天下了。这些都表明管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很大的作用。当前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固然落后,但我们的管理水平则更加落后。20世纪90年代初据日本某些经济学家的估计,我国工业从某些部门的情况来看,在技术上相当于日本70 年代的水平,落后于日本十多年。但是在管理上我们只相当于日本60 年代的水平,落后了二十多年。这种估计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是不能不承认我们管理水平比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这个客观事实。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从国外引进了不少新设备、新技术,但是往往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工艺技术总是达不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或者不能充分发挥生产能力,其原因主要不是掌握不了生产技术,而是由于协作不好,组织管理水平跟不上。特别是引进工作中的盲目重复,不分轻重缓急,不从实际出发,造成大量资财浪费,更是直接由于管理水平的落后所致。因此,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各方面的进步,提高管理水平是当务之急。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二) 学习管理学是提高各级主管人员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知道,管理知识总的来讲是来源于经验的,这个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主管人员在亲身的管理实践中获得的,而间接经验则是通过各种方式学习他人的经验获得的。主管人员要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关键就在于把这两种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而管理学的学习正是获得他人的成功经验的最有效、最迅速的途径。用较短的时间掌握必要的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然后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地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与过去那种完全凭权威、凭直觉和自己摸索出零散经验进行管理的方式相比,往往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三) 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管理。管理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随着未来社会共同劳动的规模日益扩大,劳动分工协作更加精细,社会化大生产日趋复杂,管理就更加重要了。在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这样两个文明浪潮以后,以全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浪潮”已经冲击到我们的身边,全新的技术,高速度的发展必将需要一套更科学的管理,才能使新的技术、新的能源、新的材料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比起过去和现在,未来的管理在未来的社会中将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四.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一

管理学论文发表笔记app

noteexpress免费版写硕士毕业论文够用。NoteExpress是北京爱琴海软件公司开发的一款专业级别的文献检索与管理系统,其核心功能涵盖知识采集,管理,应用,挖掘的知识管理的所有环节,是学术研究,知识管理的必备工具,发表论文的好帮手。优点:NoteExpress具备文献信息检索与下载功能,可以用来管理参考文献的题录,以附件方式管理参考文献全文或者任何格式的文件,文档。可以从全球最大的在线书店Amazon的资料库中检索,下载题录信息。NoteExpress的笔记功能记录,类似日记,科研心得,论文草稿等瞬间产生的隐性知识可以迅速记录。提供相关检索历史保持功能。

我们平时生活中琐碎的事情太多了,还有平时工作学习会需要有个记录的工具,这时候你就需要一款笔记类的APP了,帮助你整理一下思绪,不忘记那些重要的事儿。1.印象笔记印象笔记是一款笔记软件,可以帮助你记录生活和工作的点点滴滴,同时还支持不同设备和平台同步功能,把每天的见闻、灵感与思考聚集在一起,完成信息的手机和整理,不受拘束,提高工作学习的压力。2.幕布幕布是一款手机的高效管理工具,以思维导图的结构来整理自己的笔记、管理工作事务、指定工作计划等到都非常方便,可以很好地整理自己的思绪,随时随地地保持高效。3.迅捷文字识别迅捷文字识别是一款功能强大且实用的拍照识别翻译软件,可以通过拍照或者图片识别提取图片的文字,还可以支持识别文字的中英文翻译,非常的实用。操作:你只要选择要识别的图片,点击【图片识别】然后就可以一键识别图片里的文字了,而且文字可以进行复制粘贴哦!4.有道云笔记有道云笔记app这是一款来自网易的笔记软件,可以随时随地记录你的工作以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以支持office、PDF文档,实现团队的资料管理和实时沟通,还有云同步,可以在别的设备查看所写的笔记。5.为知笔记为知笔记也是一款高效的笔记软件,可以帮助记录工作及生活的点点滴滴,同时也是能做基础资料分享沟通的工具。可以一键收藏网页、微博、微信等文章,而且电脑手机都支持查看,没网络的时候也可以查看。其实有些APP只要利用好,能更好地帮助我们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哦!这些好用的笔记类APP介绍完毕啦,这次换你啦,快留言告诉我,你平时都用什么APP来记事情?

当研究人员与学术作者将研究成果汇总发表进行论文写作时,往往会在整理大量参考文献时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这时候就需要借助文献管理软件达到省时省力的目的,从而让自己专注在内容写作上。文献管理可以简化整理文献的流程,让作者可以直接插入各种来源的参考资料,方便排序与参考,并按照作者或期刊需要修改为各种格式,也可以在类似主题的文章内插入相同的参考文献。只要在计算机上操作文献管理软件,连接到数字图书馆上,就可以轻松插入引用论文并自动创建参考书目。

文献管理软件在论文写作中的作用

文献管理软件可以为作者在写作论文时带来极大的便利性与优势,其主要功能包括:

在这里我们也介绍几种常用的文献管理软件,可以试着操作下:

这几天身边的朋友让推荐几个云笔记工具使用,于是总结了以下我自己正在使用的6个笔记类的APP。1.有道云笔记有道云笔记是网易出品的,产品设计和使用上非常值得推荐。它可以实现即时保存,内部的小格式,以及图表都可以实现,是一个线上的word。而且它还有非常好的一点,对于与他人分享的以及别人分享的内容都有单独的文件夹进行记录,方便查找。自从用了有道云之后,word里面经常遇到的文字没有及时保存而丢失的崩溃状况不再发生。有道云笔记不限制使用的终端的个数。基本上不用购买会员就能满足基本求的免费云笔记的首选。有道云笔记有一个不太友好的地方,Windows上编辑好的文件夹的顺序,在Mac上是错乱的,有时候在找文件的时候让人很烦躁。有道云笔记主要是记录工作相关的事项。2.印象笔记印象笔记是最早使用的云笔记。最开始是免费的,用的非常爽,记录个人时间管理、想法以及保存文档等使用起来超级棒,但是后来改为会员之后,因为里面存了太多东西不得不花钱买了会员。免费的印象笔记限制两个设备及存储量,在使用体验上,印象笔记是优于有道云笔记,但是有道云笔记最大优势在于免费。印象笔记我现在主要用在记录个人生活成长相关事项。3.讯飞语记讯飞输入法被称为一个被老罗吹上天的输入法,同属于讯飞的另一款产品讯飞语记,绝对也可以值得被吹上天。它能够将语音转化文字,尤其是当你有想法,打字太慢,又不便记录时,讯飞语记作用就体现出来了。跑步时有时候脑子突然蹦出来一个想法,又懒得拿起手机记录只需要对着说句话,语记将其转化成文字,之后稍微修改错别字就可以;有时候在更新文章时,觉得自己打字速度跟不上或者手头有其他事情要忙,可以直接对着语记说自己要写的文字,既锻炼了口头表达,也能发现自己文章的逻辑是不是符合阅读,说完之后修改内容就可以直接发了,省时间。4.mindnotemindnote是很漂亮、简洁的思维导图工具。之前做活动appstore是免费下载,现在是收费了。很强大的一款思维导图工具。里面的模板能够满足日常用的导图,也可以自己制作导图模板。对于脑子中有想法,喜欢头脑风暴的人非常适合,可以让思路更加清晰。比较不方便的一点是,Windows上没有办法进行同步。5.石墨文档石墨文档主打的就是文档协作,虽然有道云笔记也可以,但是石墨的文档协作体验更顺畅。石墨文档界面非常简洁,可以实现文档内建立的文档、文件夹共享、写作,并且能够记录协作者的操作记录。6.晒书房晒书房晒书房其实不算是笔记类的APP,之所以将它放入进来,是因为它承担了一部分线上读书笔记的功能。晒书房可以通过扫描书的二维码记录读过的书、买过的书,能够与京东、亚马逊同步记录想要购买的书籍,而且还能同步豆瓣书评,能够写书评和做读书笔记。可以自己设置读书标签,非常强大。避免购买的大量图书没有地方存放,同时记录自己读过的书。以上是6款我自己常用的笔记类APP,分享给你,如果你也有正在用的好APP,也欢迎你推荐给我使用。

管理学论文发表笔记范文

弗雷德里克·温·泰勒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被公认为“科学管理之父”,亦有人称他为“理性效率的大师”。接下来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管理学的 读书笔记 ,欢迎阅读! 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篇一 序 言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 1.目的性 2.依存性 3.知识性 二、管理的必要性 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2.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和现代化企业建立的基础。 4.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发展的预期目标,都需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 5.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各行各业中得到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定义 (1)对管理定义,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 法约尔: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福莱特: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包涵三层涵义: 1.管理必须涉及其他人; 2.管理是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 3.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管理者要处理好与其他人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他们来为你完成工作。 彼得.德鲁克:管理是实践的综合艺术,他认为无论是经济学、计量 方法 还是行为科学都只是管理人员的工具。 赫伯特.西蒙:管理就是决策。他把决策分为四个阶段: 1.调查情况,分析形势,搜集信息,找出决策的理由; 2.制定可能的行动方案,以应对面临的形势; 3.在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确定比较满意的方案,诸付实施; 4.了解、检查过去所抉择方案的执行情况,作出评价,制定新的决策。 哈罗德.孔茨和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的完成既目标的过程。定义需要展开为: 1.作为管理人员,需要完成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 2.管理适用于任何一个组织机构; 3.管理适用于各级组织管理人员; 4.所以管理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5.管理关系到生产率, 雷思.琼斯:管理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资源包括人、机器设备、原材料、信息、技术、资金等。 斯蒂芬.罗宾斯和玛丽.库尔特: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一定义强调: 1.管理是协调其他人的工作; 2.管理应当是有效率和有效果; 3.管理是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各项管理职能。 综合前人研究得出的完整精辟的定义: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这定义包含以下内涵: 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一是协调组织内部有行与无形资源之间的协调;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 1.决策 2..组织 3.领导 4.控制 5.创新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 管理也是生产力 三、管理的社会属性 与管理的社会属性有关的至少四点基本变化: 1.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了分离; 2.整个社会普遍出现中产阶级; 3.几乎所有国家都在使用宏观调控; 4.管理者需考虑消费者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 管理的社会属性:为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更加和谐。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 亨利.明茨伯格: 正式权力和地位: 1.人际角色:代表人 领导者 联络者 2.信息角色:监督者 传播者 发言人 3.决策角色:企业家 干扰应对者 资源分配者 谈判者 二、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 2.人际技能 3.概念技能 三、21世纪管理者面临的挑战 1.信息网络化 2.经济全球化 3.知识资源化 4.管理人本化 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归纳法: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或 经验 )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进而分析研究事物的典型特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这种从典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也称为实证方法。 2.验证法 3.演绎法 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篇二 弗雷德里克·温·泰勒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被公认为“科学管理之父”,亦有人称他为“理性效率的大师”。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深深地扎根在一系列科学试验的基础上。 1856年3月20日,泰勒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杰曼顿的一个“贵族教-清教徒”的世家。1874年,泰勒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哈佛大学,但很快又因眼疾和神经性头痛,加之不满父母对自己事业的包办,辍学从工。次年,泰勒进入费城恩特普利斯水压工厂当模型工和机工学徒。期间,他亲身感受到了工厂中被他称之为“不好的工业状况”——包括工人磨洋工、管理低劣以及劳资之间缺乏融洽气氛等一系列问题。1878年,泰勒转入费城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开始繁忙的工作生活。泰勒在米德维尔钢铁公司的12年(1878-1890)是从事试验的12年,这些试验为他的工厂管理制度和金属试验奠定了基础。泰勒在与工人的一系列斗争中充分认识到,制定新的工业计划对防止劳资对抗及其重要。他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对工作的科学探索。1886年,泰勒加入了美国机械工程协会。1890年,泰勒正式离开工作了12年的米德维尔钢铁公司。1893年,他一管理顾问的身份进入伯利恒钢铁公司。之后,他一边进行金属切割试验,一边推行他的管理方法和制度。1901年,他离开伯利恒钢铁公司,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写作和演讲来宣传他的制度。泰勒先后发表了《计件工资制》、《工厂管理》、《论金属切削技术》、《科学管理原理》和《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的证词》等管理学著作。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科学管理是一次伟大的思想革命 泰勒认为在工人中普遍存在着“磨洋工”的现象和单凭经验的做事方法。劳资双方应当共同努力,增加产量,摒弃“在任何作业中,大量增加产量对工人不利”的谬论。同时,双方需要在对待盈余的态度上发生重大转变,即将精力集中于如何增加盈余而不是如何分配盈余。对工厂内的所有事情,包括每项工作所采用的方法、工具和完成每项工作所需的时间等都要用准确的科学研究和知识来代替旧的个人判断和个人意见。科学管理是劳资双方的一次伟大的思想革命,是劳资双方在态度上和观念上的伟大转变,将对劳资双方产生重大影响,对双方产生同样有益的成果。如果双方不能够从思想上做出一次完全而彻底的革命,科学管理就不会存在。 二、 科学管理原理 泰勒否定了把公司红利或特定类型的管理制度作为标准,认为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益,同时也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益,也就是说,高工资和低劳动成本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它包括: 1、 科学的工时研究 所谓工时研究,就是对完成一件工作所需要耗用的时间进行精细的研究,其前提在于进行科学的动作研究。工时研究首先要把一个完整的动作细分成若干个小步骤,让工人按照设计好的动作完成每一个步骤,然后记录工人完成这些细小步骤所用的时间,最后把这些时间加起来,其总和就是这个完整动作所耗费的时间。为此,泰勒分别进行了生铁搬运试验、运送沙土试验、砌砖试验和金属切割试验。他科学地挑选研究对象,进行基础动作分析,将一项工作分解为若干项动作,合理地挑选工时研究的时机,使用精确地工具,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处理好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但是,泰勒认为最快工时应该是一个合理工时,以不损害工人懂得安全和健康为前提。初看起来,把工作如此细的划分为这么小的基本动作和单元,其中没有哪一项基本动作的耗时会超过五到六秒,未免有些荒.唐可笑。然而,泰罗认为对类似铲土这种技术进行快速而彻底的工时研究,这样的细分程度实质上可以简化工作,既可以使工时研究加快,也可以使工时研究更加彻底。通过对工时的研究,泰罗使工人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工人的工资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工厂的生产成本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工时研究一方面使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工人们的工作更机械化了,工人从工作中得到的快乐也少了。 2、 科学地挑选和培训工人 在科学管理中,企业应当科学地挑选工人,并提供系统的 教育 和培训,以促使其成长。无论是对资方还是个人而言,这都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对工人而言,原来是二等或三等的工人,在经过培训之后,可以成为一流的工人;许多原来只能从事简单工作的人,经过培训之后,可以从事更为复杂的工作。对资方而言,工人的进步将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在科学管理中,科学地挑选和培训工人扮演着相当关键的角色,它是把科学和工人有效结合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实现“高工资和低劳动成本”目标的重要保证,因为最终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使工人能够大幅度提高其劳动生产率。 3、 采用新的工资制度 以往,资方采用了一系列的工资制度,例如,计日工资制,普通计件工资制,利益均沾工资制。但由于存在种种的缺陷,工人“磨洋工”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资方和工人为此也争吵不休。针对这一问题,科学管理主张采用一种新的工资制度,即差别计件工资制。差别计件工资制,是对同一种工作设有两个不同的工资率:对那些用最短时间完成工作质量高的工人,按较高的工资率计算;对那些用时长、质量差的工人,则按较低的工资率计算。较高的工资率应当使工人比在同一机构中的工人每日的平均收入多些。这个方法与普通的计件工资制完全相反。工人在旧的计件工资制下,他们如若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工资水平就会降低。差别计件工资制很好的实现了“高 工资低成本”,使工人的利益和资方的利益得到很好的统一,使工人的工作热情高涨。差别计件工资制在米德维尔钢铁厂实行的十年中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且在这十年中没有发生一起工人罢工事件。 4、新的科学管理职能 在科学管理中,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等的,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那部分工作承接下来;而在过去,几乎所有的工作和指责都被资方推到工人身上。工人做多少具体怎么做等细节都是由工人自己来决定的。新的职能管理原则使资方和工人之间重新做出分工,原来工人承担了全部的脑力劳动(计划职能,即工人该做什么,具体怎么做)和体力劳动(执行职能,即现场的实际操作)要互相分离,脑力劳动改由资方承担。推行“职能工长制”的车间管理方法,以提高生产率。科学管理主张把原来由每个监工所承担的粗放式管理改由八位职能工长来承担,包括工序和线路调度员,指示卡办事员,工时和成本管理员,车间纪律检查员,班组长,速度管理员,检验员,修配管理员。职能工长制的思想在企业中加你职能部门和实行专业化管理,起到了相当有益的推动作用。但是新的职能管理制度把一个车间一个工长变成了一个车间八个工长,由一个人监督变成八个人监督,这直接导致了工人们的心里压力增加,从而也影响了工人们的精神方面的工作环境,是工人们容易发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工长的增多也会使各个工长之间在对某项事情上发生矛盾。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对管理学思想的发展和管理实践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首先,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使得 企业管理 经由漫长的经验管理阶段迈入了科学管理阶段。主要表现为科学的工时研究取代了单凭个人经验的做事方式,科学地挑选工人取代了工人自己挑选工作,科学地培训工人取代了学徒制,科学地制定工作定额取代了经验判断。其次,管理组织形态的升级。由于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的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这就使得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然后,以体制取代胜任的个人,从而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发展的需要。最后,标准化管理思想。标准化的工作定额,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和标准化的工具、设备、材料、作业环境,使车间内形成一种常规,有助于在整个工厂的范围内实现最佳的秩序。 不可否认,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也存在其固有的局限性:(一)、泰勒对工人的看法是错误的,他认为工人的主要动机是经济的,工人最关心的是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即坚持“经济人”的假设;(二)、泰勒的科学管理仅重视技术的因素,不重视人群社会的因素;(三)、“泰勒制”仅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而没有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的问题。这些局限性即时个人的局限性,也是时代的局限性。 尽管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价值。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虽然用现在的眼观来看并不是很完善的,但在当时他的思想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工人工资的提高。我们不可用苛刻的标准去评判他,因为他受到了当时时代的制约,总之,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在当时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和实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学管理是 文化 的产物,反过来又使其文明成为一个在工业、社会和政治方面充满活力的成人。可以说,泰勒无愧于“科学管理之父”的称号! 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篇三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有特地从网络上查找了该书作者的生平简介,百度 百科 上的资料显示曾仕强教授真的专注于“中国式管理行为”研究三十年。此外,他还对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有着很深刻的理解与阐释,间或地出现荀子之类的儒家之流和老子之类的道家之流,彰显了笔者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前言中,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他认为尽管西方在全球化中重大而明显的成就,但是中国仍然将在政治上统一世界,并且带来共同的和平。我非常喜欢和欣赏曾老师这种自傲骄傲的口气开场,带我很有底气地阅读下去。中国式管理,应用了易经中的道理,充分体现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自然规律,来合理运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而在儒家思想的主导下,中国式管理又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国人都有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着独善其身,达者兼计天下”的积极而乐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当中国只局限于黄河谷地之时,传统的 中国式管理便已充分发挥了它的功效了,所以我也一直很笃定,中国式的管理历经几千年的考验而不衰,这便是它的魅力所在。 书上提到说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用推、拖、拉来解决问题,以化解代替解决,务求尽量减少后遗症。这让我想起了“化干戈为玉帛这句话”。 太极拳 的动作无外乎是推、拖、拉的配合,组成各种花样,以求在动态中维持平衡,而立于不败之地,着推、拖、拉在我看来就是借力打力,在紧要关头争取缓冲时间,也是太极阴阳交接处的那条线。这并不是鼓励大家用阴奉阳违,恰到好处地使用这推、拖、拉是可以化解很多尖锐的矛盾,缓和大家的情绪,点到为止,不偏不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合理的管理方法能够有效地推动企业长久的发展。尤其是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环境下,曾老师的源于中国古典管理哲学,具有本土化性质管理行为的中国式管理能为中国企业大力来新的惊喜。在修己安人的管理过程和管理目标描述了中国式管理的理论支撑与管理特点。其坚持辩证法思想的新管理模式西学中用,运用中庸之道,在强调原则的前提下,变通地进行灵活的管理也是中国现代企业所需要的。 中国人把“推、拖、拉到没有解决问题”称为“圆滑”,这样的结果人人痛恨;把“推、拖、拉到把问题圆满化解掉”称为“圆通”,这样的结果但然人人都喜欢。国人都是喜欢圆通而厌恶圆滑的,同样的手段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慎用、善用推、拖、拉,能换干戈为玉帛才是皆大欢喜的管理方式。 书上还有一些观点深得我心,让我不禁反复翻阅细细体味。这就是中国人擅长的“把二看成三”,以“二合一”来代替“二选一”。庄子说:“万事有所分,必有所成;有所成之后,也就必有所毁。一切事物,若是从通体来看,既没有完 成,也没有毁坏,都复归于一个整体。”把二看成三,便是分析成为二以后,不要二中选一,因为二选一的结果往往是趋于极端的。梁漱溟曾指出:“把一个道理认成天经地义,像孔子那无可无不可的话不敢说出口。认定一条道理顺着往下去推,就成了极端,就不合乎中”。就像老师上课时讲到的头脑风暴法一样,最好的方案并不是一个人的主意,而是将所有的好点子融合成一个绝妙的方案。二选一其实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不符合辨证思想,更不符合咱们中国的阴阳交融的思想,二合一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精妙之处。 无为的领导精神也是我从书中学到的一种管理方式。提起无为,大家就会想起老子,因为老子主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当然,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为而不争”,是无为的态度,无欲的心境记忆虚静的状态来达到无为的管理。这的确,无为不是一种具体的行为,如果一家企业有了全面而完善的规范制度,分工明确的指挥,领导人无须有所作为,企业的工作也是能够井然有序地开展的。上司无事,大家才有时间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上司无欲,大家便朴素过日子。这样的无为才是一个团队甚至一家企业所需要的管理方式。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许多观点引起我的共鸣。例如“以不变应万变”是管理的最高智慧,“持经达变”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实实在在。这句话完全应和了“ 纵横不出方圆,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持经达变更是符合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很多时候,中国人更喜欢讲道理而不是条条框框来强加于人,西方国家倾向于法律法规的透明化、台面化,将一切请勿都要用法律包装起来,一点都不近人情,而国人讲求衡情论理,不死守法律条文。就像台湾的“立法院”天天打架,不立法,难道“行政院”就要苦等法律出炉后才执行吗?行政院明知无法可依,或者原有法令已经不合时宜,仍然天天上班,办理很多事情,所做的便是“有法中无法”。这没什么不对的,准确把握随机应变,而不是投机取巧,理法自然就合二为一了。 中国式的管理行为,将起来更像是水的治理。和美国式管理偏向火的管理方式颇为不同。中国人主张以柔克刚,先礼后兵,继旧开新,生生不息,无一不和水有关系呢。曾老师的中国式管理行为真真是中国人的管理理念精粹,一字一句中都是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智慧,读起来既不晦涩难懂又趣味盎然,新世纪的中国既要顺势而为,又要逆流而上,这需要我们作一番思考。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相关 文章 : 1. 有关管理读书心得3篇 2. 读管理学类书籍有感 3. 有关管理读书心得体会3篇 4. 阅读管理类书籍有感 5. 教育管理读书心得3篇

对管理学的认识论文范文

人们常说的管理学到底是怎么样的一门学科,对我们的影响又有哪些呢?

摘要:管理活动是自古以来就存在了,它发展到今天,面对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未来会继续发生改变。历史上也发展出了许多优秀的管理理论。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将要成为管理者的我们有充分认识并学好管理这门学科的必要。管理作为一门动态的学科,掌握了它,可以帮助管理者做好将来从事管理工作的准备。本文主要针对对斯蒂芬。罗宾斯的《管理学(第九版)》的主要内容作简要阐述,并发表自己的认识与看法。

关键词:管理理论;管理者;管理;管理学;认识

一、管理的昨天与今天

(一)管理与管理者

1.管理

管理是在特定的组织内外环境下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完成工作。效率:正确的做事。高效率就应该是低资源浪费。效果:做正确的事。高效果就应该是高目标达成。基本的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2.管理者

告诉别人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昨天)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达到组织目标。(今天)管理者需要扮演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

1)人际关系角色包含了人与人以及其他具有礼仪性和象征性的职责,包括挂名首脑、领导者和联络者。

挂名首脑:是象征性首脑,必须履行许多法律性或社会性的例行义务。领导者:负责激励下属,人员配备、培训以及有关的职责。

联络者:维护自行发展起来的外部信息和消息来源,从中得到帮助和信息。

2)信息传递角色包括接受、收集和传播信息。三种信息传递角色包括监听者、传播者和发言人。

监听者:寻求和获取各种内部和外部信息,以便透彻地理解组织与环境。传播者:将从外部人员和下级那里获取的信息传递给组织的其他人员。发言人:向外界发布组织的计划、政策、行动以及结果。

3)决策制定角色是作出抉择的活动,包括四种决策制定角色,即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企业家:寻求组织和环境中的机会,制定“改进方案”以发起变革。混乱驾驭者:当组织面临重大的、意外的混乱时,负责采取纠正行动。资源分配者:负责分配组织的各种资源--制定和批准所有有关的组织决策。谈判者:在主要的谈判中作为组织的代表。

同时,管理者需要拥有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技术技能就是使用某一专业技术和知识完成任务的技能;人际技能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概念技能就是洞察企业与环境的技能。

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活动中,既需要周密的想法,也应该有实际的做法,即思考与行动相结合,才能成功地进行管理。

(二)管理理论

20世纪初,随着古典管理理论的产生,出现了泰罗、法约尔、韦伯三角度古典管理思想,产生了科学管理理论,包含有14条管理原则的一般行政管理理论以及发展了权威的结构与关系理论。这些理论为当时的社会解决了不少企业组织中的劳资关系、管理原理和原则、生产效率等方面的问题,初形成了了管理思想的指导和科学理论方法。

有了这些理论为基础,管理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到了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随着一次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出现,行为管理学理论阶段也由此而产生。一些管理学者们则开始从微观上研究硬件以外的造成企业效率下降的影响因素。在这时期受到行为管理学理论的影响,出现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次伯格的双因素论、麦克莱兰的激励需求理论等。值得一提的是,以霍桑研究为代表的组织行为理论,它的要点是::①职工是社会人;②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③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程度。同时,可以描述为“如果,那么”的权变理论也是另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对象,它强调不存在简单的和普遍适用的管理原则,不同的和变化的情境要求管理者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权变理论强调的四个变量分别是:①组织规模,②任务技术的例行程度,③环境的不确定性,④个体差异。简单来说,它告诉了我们如果处于什么情况下,那么这是最好的管理方法。因为组织甚至组织中的工作单元所从事的工作都是多样化的,所以无疑是符合逻辑的。此外,还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早期动机理论需要注意。

随着科技和信息的发展,管理理论当前面临着关于全球化,道德,劳动力多元化,创业精神等的问题,因此我们这些将来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应当有关注以学习文化为特色的知识管理、强调持续学习,使用变革的学习型组织以及质量管理(关注顾客,持续改进,关注过程,改进作业质量,精确测量,员工授权)等问题的必要。

二、影响管理成败的因素

(一)文化与道德

1.文化

文化主要指组织文化,它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综合。我们应该相信,尽管个人具有不同的背景或处于不同等级,他们仍往往采用相似的术语来描述组织的文化。

组织文化对管理实践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对计划的影响:包括计划的风险度、制定计划中个人的作用以及对环境的关注程度。2)对组织的影响:对雇员的自主程度、强调个人还是团队、部门间的相互联系程度。3)对领导的影响:对雇员的工作满意度的关注程度、领导方式和对待冲突的处理方式。4)对控制的影响:对雇员的授权程度、对绩效的.评价标准取向和对预算超支的反响。当前组织文化面临着四个问题:创建道德的文化,创建创新的文化,创建回应顾客的文化和培育工作场所精神境界。就我的生活经验而言,我有理由认为,道德是最值得看重的,它应当是影响任何事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2.道德

关于管理道德,它的定义是管理者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是在社会一般道德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在管理中,如果只追求自利,不考虑利他,不考虑道德,不尊重别人的自利,只坚持自己是目的而不择手段,其结果必然导致一种“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状态,人与人的关系成为“狼与狼的关系”,成功的管理就无法达成。生活中大凡能成功的人都能够不同程度地意识到自利与利他的关系,并遵循“欲自利必利他”,“欲达目的必作为手段”的法则行事,解决自利与利他矛盾的根本出路――公正和平等。

我迄今为止短暂的人生历程使我明白一个道理,只靠理论与制度创造不出奇迹,理论与制度只是实现公正、合理的一个条件,要成功还离不开另一个条件,这就是道德。制度和理论只是从外部泛泛的约束工作成员的行为,而道德则是塑造成员发自内心的服从,遵守制度的品质,从内部激发追求公平、公正的高贵精神。可以说,所有制度、规则是管理的外部机制,都是按相同的理论来编的,各大公司的制度都大同小异,因为所有的制度编制依据都来源于一个目的---成功的管理以及盈利。而道德则是调节管理的内部机制,是更根本的东西。

(二)管理者本身

1.懂得沟通

能运用反馈,简化语言,积极倾听,控制情绪,并在沟通中注意非语言提示的管理者,才能确保与被管理对象进行有效的沟通。同时,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应当掌握跨部门沟通,利用小道消息,对付小道消息等的方法,使管理工作能更成功地进行。没有沟通,就没有管理,没有沟通,管理只是一种设想和缺乏活力的机械行为。沟通是企业组织中的生命线。好像一个组织生命体中的血管一样,贯穿全身每一个部位、每一个环节,促进身体循环,提供补充各种各样的养分,形成生命的有机体。

只要与员工保持良好的沟通,让员工参与进来,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在企业内部形成运行的机制,就可实现真正的管理。只要大家目标一致,群策群力,众志成城,企业所有的目标都会实现。那样,公司赚的钱会更多,员工也将会干得更有劲、更快乐,企业将会越做越强,越做越大,为社会创造的财富也就越多。

2.懂得激励

激励员工必须与员工参加工作的动机很好的结合起来。可以参考上面提到过的早期动机理论以及未提到的当代动机理论::三种需要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强化理论、具有激励作用的工作设计、公平理论和期望理论。

当然,在现实的管理中,孤立的看待和应用以上的各种理论是不妥的,实践中激励和绩效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要使激励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就必须考虑到奖励内容、奖励制度、组织分工、目标设置、公平考核等一系列的综合因素,并注重个人满意程度在努力中的反馈。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激励理论都是一般而言的,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特性,他们的需求、个性、期望、目标等个体变量各不相同。从而领导者运用激励理论时,应该针对员工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方法。

在现代社会中,应该设计形式新颖的激励计划,来改善企业员工的满意度和绩效。比如:灵活的办公时间(压缩工作周、弹性工作制)、工作分担、远距离办公、绩效工资方案、账目公开管理等。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企业通过制定并执行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才能吸引人才,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三、结论

(一)本文的主要结论

本文力求通过对《管理学(第9版)》的简要阐述,为自己更好的学习理解管理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同时也深信通过该论文的撰写使自己加深了多管理学的认识,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方便。

(二)本文的不足及进一步展望

由于时间,篇幅等条件以及本人认识方面的限制,本文仅粗略地阐述了《管理学(第9版)》的部分内容以及个人的一些浅薄的认识,对一些方面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同时,因为第一次撰写论文,在论述上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人能一蹴而就,对管理的认识也将随着今后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写论文的技巧也会通过实践而进一步成熟。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自己更加优秀的学习成果。

企业管理学论文发表笔记

管理学的定义和性质 管理是人类组织群体,组织社会活动的一个最基本的手段,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两人组成的群体,无论进行何种社会活动,都离不开管理。人们之所以组成群体,是为了生存和改善生活,是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更有意义。但是,所提的协同行为要求步调一致,这样协同行为就是管理。 管理的职能 管理职能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管理者通过他人或与他人一起完成工作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管理的职能可以划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四个方面。 管理学的发展 从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及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古典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 Taylor的科学管理 ①管理职能与作业职能的分离 Taylor认为,要提高生产效率,必须实行管理职能与作业职能的分离。管理职能的主要任务是: 1.进行调查研究,为定额和操作方法提供科学的依据;2.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工作定额和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工具; 3.拟订计划并下令实施; 4.将标准和计划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以便进行有效的控制。而工人不能自己选择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他必须服从管理人员的命令和安排。 ②实行管理科学化 Taylor认为,要用科学的方法来代替粗略的行为估计,即用精确的科学研究和科学知识来代替过去的个人判断,一切管理问题都应当…… 1.工作定额制度 2.“第一流工人”制度 3.激励性付酬制度 4.标准化制度 5.例外管理制度 ③管理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 科学管理的实质是一次思想革命 科学管理就是要在劳资双方的思想上来一次大革命,使双方不再把盈余的分配看作是头等大事,而把注意力转移到增加盈余上来,使盈余量到双方不再为如何分配而争吵。这一管理思想的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 Fayol的14条管理原则 ①强调人际关系的原则 1.个体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2.公平 3.人事稳定 4.首创精神 5.团结 ②强调生产效率的原则 ③强调行政管理的原则 1.权利与责任 2.纪律 3.统一命令 4.统一指挥 5.集权和分权 6.等级层次 7.报酬 8.秩序 5条改进动作的原则 1.尽量减少动作的种类、数量和方向变化,缩短动作长度; 2.力求减少动作引起的疲劳; 3.让动作习惯而自然; 4.各种动作建有一定标准,并在事前给予正确的教育; 5.充分注意改进提高产品质量的动作。 Gantt横道图 他用线条把工作的次序、时间、数量、由谁来完成等明确地表示出来,从而提高了工作的计划性。 创业是个人——不管是独资的还是一个组织内部——追踪和捕捉机会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其当时控制的资源无关。 创新管理是指对创新活动的管理。 人、才、物是一个组织不可缺少的三大资源,物质资源的短缺仍将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础。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种职能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目标原则强调了目标的三个特点 ①目标的突出特性 ②能公开说明 ③目标具有两重性目标的作用 1.指明管理方向 2.激发成员潜力 3.促进管理成效 4.完善管理基础 目标的类型 外部的目标。 内部的目标 1.企业定位及其同竞争者的关系 2.员工的利益 3.投资者的利益 目标管理 所谓目标管理(MBO)就是管理“目标”,即依据目标进行管理。这就是P. Drucker 对目标管理的简单解释。成果的评价 1.目标实施者自我评定个人成果 2.上级对评定工作的指导 3.考核评定小组的综合评议 4.奖励与总结 目标管理的任务 1.明确目标,并能具体化 2.明确目标次序 社会责任的体现 企业对社会公众的责任 管理者受到的社会责任压力 法律法规的压力 成本的压力 系统思想 战略方面的行动 法律领域的行动 生产与运行方面的行动 营销方面的行动 财会方面的行动 融资方面的行动 小结 社会责任是一个组织建立的需求基础,企业也不例外。企业首先是一个社会组织,其次才是一个经济组织。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管理者必须认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且以积极的工作态度让企业承担其社会责任。企业仅追求经济绩效是不够的,还必须为社会利益作贡献。企业参与社会活动以履行经济上和法律上的义务,这仅仅是企业存在的社会基础。企业的社会责任还包括具有追求对社会有益的贡献和不损害社会利益的道德力量。对社会责任的两种观点: 古典观认为管理的社会责任是使利润最大化,社会经济观认为管理的责任不仅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还必须为保护和增加社会财富作贡献。企业对社会企业对社会公众的责任体现在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保障社会的繁荣和共同富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科技进步等方面。企业对政府的责任就是支持政府的公共事业,遵纪守法,做好实事。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就是实施其投资回报,不得有虚假和欺的行为,不应造成社会资源的损失。企业对员工的责任就是保障员工利益,为员工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安全和卫生的环境。企业对顾客的责任就是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让顾客满意。企业对竞争者的责任就是公平、有序、不搞恶劣性竞争。有社会责任的管理行为应该具有系统的指导思想,能以社会利益的目标来整合战略、法律、生产运作、营销、财会、融资等方面的管理活动,从而实现企业的长期成功。企业的管理道德有四种不同的观点: 功利观、权利观、公正理论观和社会契约整合理论。 小结 计划工作的首位性和渗透性决定了其在四大职能中的首要位置。计划工作的作用体现在指明组织前进的方向、减少风险、提高效率和工作的有效性、支持控制活动等方面。计划工作受到组织外部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和内部自身的条件的影响。计划工作的程序包括: 明确组织定位、预测发展机会、定义计划目标、明确前提条件、拟订备择方案、选择方案、拟订派生计划和编制预算等八个步骤。对计划工作计划的结果——计划方案的评价要从计划工作和计划方案的完美性特征进行考察,但也要评价计划方案的实施对组织目标的贡献程度。后者在定量发展困难时可进一步研究应用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决策问题概述 ①决策问题的三个类型 1.战略决策 2.管理决策 3.业务决策 4.决策方案 决策方案 建立目标,明确问题 小结 组织文化的概念包括了: 行为准则、群体规范、主导性价值观、哲学思维、游戏规则、技巧、思维和语言习惯、默契、一致性符号等。组织文化决定了组织价值观以及在价值观之下的组织行为。虽然所有的组织都有文化,但并非所有的文化对组织成员都有同等程度的影响。组织成员对组织的基本价值观的接受程度和承受程度越大,说明组织文化的影响越强。 文化差异是当今世界发展中管理者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由于跨文化组织的越来越普通,管理者必须直面文化差异给他们工作带来的麻烦。Hofstede提出的识别民族文化的四大维度,即: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利差异;权力差异;不确定性规避;生活的数量与质量。这有助于管理者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差异并改善其管理活动。 小结 组织的稳定是相对的,变革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组织几乎是不存在的。组织变革的原因除了外部因素外,企业的自身年龄和规模的变化是导致组织及其结构变革的更为直接的原因,而且存在一定的演变和变革的规律性,不同的组织成长阶段会碰到不同的危机和相应的变革方向。组织变革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和提高效率;组织变革的原因两大方面。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趋势是从刚到柔,从机械式组织走向有机式组织。计划工作程序 明确组织定位 认识发展机会成员对群体的依赖 群体的规模 其他因素 群体冲突 引起冲突的主要原因有: 1.人员的品质 2.争夺资源 3.价值冲突 4.角色不同 5.争夺权利 6.责任不清 7.价值差异 8.组织变革 9.组织风气 10.年龄或性别差异 11.信息沟通智障 12.奖励不公平。 小结 人的行为是千差万别的,但有其一定的规律。Kurt Lewin 提出的公式表明,人的行为受到其个体本身的“内在因素”和其周围环境的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领导行为要能够控制和预测组织成员的行为,必须把研究和掌握人的行为规律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所支配的,而动机则是由需要所引起的。于是,组织的管理者必须研究围绕着需要、动机以及人的行为等一系列的激励理论。由于人类个体不是单纯在组织中发生作用的。管理者必须对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有一定的研究。要研究和借助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从众行为、群体凝聚力、群体冲突等组织中影响群体行为的各类因素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对组织中正式群体行为的研究主要以作用(描述、分派、接受)、冲突(分派、接受、人)和压力为重点内容。自然消退 逃避是一个过程 惩罚 惩罚是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结果。 小结 激励问题是领导职能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可借鉴的激励理论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内容型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 强化理论 综合型激励理论 古典领导特质理论 1. C.A.Gibb 2. R.M.Stogdill 3. F.E.Fiedler 现代领导特质理论 1. R.M.Stogdill 2. E.E.Ghiselli美国的企业界认为,企业的领导者应具备十大条件: 1.合作精神 2.决策才能 3.组织能力 4.精于授权 5.善于应变 6.勇于负责 7.敢于求新 8.敢但风险 9.尊重他人 10.品德超人 日本的企业界则研究认为,企业的领导者应具备十项品德和十项能力: 1.使命感 2.责任感 3.信赖性 4.积极性 5.进取心 6.诚实 7.忍耐性 8.公平 9.热情 10.勇气 十项能力是: 1.思维决策能力 2.规划能力 3.判断能力 4.创造能力 5.洞察能力 6.劝说能力 7.对人理解能力 8.解决问题能力 9.培养下级能力 10.调动积极性能力 成功者的四种品质 1.智力。领导者的智力要比跟随者高一些。 2.处事圆滑,视野开阔。领导者在情绪方面较他人更为圆熟,并且见多识广,有范围较广的兴趣、知识。 3.内在的激励是取得成功的动力。一般讲,领导者总想有所作为,当他们完成了一个目标时,又会寻找另一个目标。这种不断进取、追求更高目标的动力,是成功的领导者所固有的,并不是靠别人激励起来的。 4.关心和尊重他人。领导者能在各种环境下与他人和作进行富有成效的工作,能尊重他人,并且认识到想要完成目标任务就必须关心合作共事的所有成员。 领导的行为理论 小结 领导是一种行为和影响力,可以引导和激励人们去实现组织目标,是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领导者是实施领导影响过程的人。领导者不能孤立地存在,必须有被领导者跟随。为此,领导的影响力可分为权利性的和非权利力性的两大类,前者带有强制性,而后者则是自然形成的,有效领导的关键在于提高非权利性影响力。 领导特质理论认为,领导是一种动态过程,领导者的特质和特性是在这一动态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可以通过训练和培养造就。领导行为理论的研究提高高效率的领导者与低效率的领导者在领导行为方面有差异。领导行为模式的研究分为两大类,一类研究领导行为的倾向,即倾向于抓工作还是关心人;另一类研究领导作风,是民主的或专制的。领导权变理论则强调“协调”,其指导思想是领导者越使自己的领导行为类型与所处的环境状况和领导者的需求相一致,就越能有效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领导班子的合理结构是影响组织领导者能否人尽其才、发挥集体力量的保证,其结构包括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能结构、素质结构和专业结构。 小结 管理沟通是组织管理者制定决策、贯彻决策方案的重要基础。也是管理者能否成为领导者的重要因素。组织好组织内的人际沟通,必须以把握好沟通过程的六个要素为前提。组织内的人际沟通有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前者为通过正式的组织程序所进行的沟通,后者为不按正规的组织程序、隶属关系、等级系列而进行的沟通。两种类型的沟通各有利弊,领导者在运用时可取长补短。 人际沟通中必然会存在各种障碍,主要来自于理解不一、信息本身以及环境干扰等方面。人际沟通的障碍会影响管理者意图的贯彻,影响判断决策时信息的搜索(包括质量和数量),影响组织内成员的团结和组织健康地发展。改善人际沟通是每一位管理者必须关注和亲自操作的一件事,要力求沟通的信息表达准确、沟通的双方精力集中。作为领导者在沟通中要不断变换自己的身份、保持和创造良好的沟通气氛,使制定决策不易失误,实施决策正确顺利,从而有效地行使领导职能,达成组织目标。 小结 管理者要对组织进行有效地控制,必须了解控制工作可以控制的因素,规划出某项控制活动所需的最合理的控制因素组合,运用合理的控制手段,达到控制的目标。建立起组织良好的控制体系进行控制工作是最关键的。 1. 控制工作常常努力集中在下列这些方面中的一个;人员、财务、作业、信息和组织的整体效绩,也可以是某几个方面的的组合。 2.常用的控制方法是: 预算控制、财务比率控制、审核控制、统计和图表控制。 3. 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应该是信息系统准确的、经济的、适度控制的、强制例外的,并且控制的标准是全面的。而且,有效的控制系统还能指明纠正问题的方向。 4. 控制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当控制使人们的行为偏离组织的方向时会产生机能障碍。

一、组织工作及其任务         组织是通过分工协作来发挥群体力量,从而实现靠个人力量无法实现或难以实现的目标。因此,为了实现组织目标,组织内部就必然要进行分工合作。如何合理地设计和调整组织结构,建立分工合理、协作关系明确的组织模式,并使得组织的分工协作体系能够始终适宜组织的发展,是一个组织保证在不同时期的组织目标能够得以实现所要解决的基础问题。         (一)组织管理的任务:通过设计和维持组织内部结构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使得组织中的各个部门和各个成员能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协调一致地工作。         (二)组织管理的主要内容:1、设计包括组织内部分工和相互关系的组织模式。2、通过充分发挥组织中每一个成员的才能获得专业化的优越性。3、协调组织中各个部分活动,以确保组织目标实现。         通过组织设计,实现职责分工和相互关系明确。         通过人员配备,实现组织成员专业化优越性。         通过权力配置,实现组织运转协调。         简而言之,组织设计的内容,就是岗位工作内容的确定、部门组织、等级链(报告关系确定)的确定。         二、组织结构设计理论         (一)古典组织理论,即官僚组织模式,以工作为中心,依靠权力来维系组织内部之间的关系。         (二)行为组织理论,即参与式组织模式,认为组织是由人所组成的,有效的组织模式应注重组织中人际关系,给予组织成员较多的行动自由和发挥潜能的机会。         (三)系统组织理论,也称权变组织理论,认为不论是参与式还是权力式组织模式都不一定是适用于任何组织的最佳模式,组织是一个系统,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来进行系统设计。         三、组织结构设计过程         (一)岗位设计,目的是实现工作的专门化         一是列出实现组织目标必须进行的活动         二是将这些活动划分成最小的有机相连的部分         三是按一定的原则将这些工作组合成一个或若干个成员能执行完成的一组有限的工作         岗位设计的一般原则有:职责的专门化、职责的扩大化、职责的丰富化         (二)编制确定:估算完成每一个岗位工作所需要的时间,确定每一个岗位所需要的人员数。        (三)部门化:为了便于管理,将岗位按一定的逻辑合并成一些组织单元         常见的部门化方法:职能部门化、产品部门化,地区部门化,顾客部门化,综合部门化         组织结构设计通过部门职能说明书和岗位职责说明书的形式来体现内部的分工协作关系和权力配置情况。         四、组织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因素:发展状况,发展阶段,外部环境稳定性,业务特点,组织规模,人力资源状况等因素。        (二)按岗定人还是因人设岗?         根据需要, 一个是怎么样利用人的专业,一个是怎么样为发挥人的潜力和能力而设计组织。          五、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         (一)直线职能制:         (二)事业部制:事业部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组织单元,相当于一个子公司。         (三)矩阵制项目组:未完成特定任务把不同背景的人组织在一起进行公关,任务完成组织随即解散。         (四)委员会          各种结构形式各有优缺点,关键在于结合实际的运用          直线部门:对组织目标实现负有直接责任的部门          六、人和结构          组织等于人和组织结构的总和。          人是组织的灵魂。任何组织都存在一定缺陷,需要人来弥补。相比较而言人的重要性,要大于组织。          七、人员配备的目的和原则         人员配备的原则是人与事的最佳组合         (一)满足组织需要:1.使组织系统得以运转,组织中每个岗位都配备有符合岗位素质要求的人;2.为留住人才去创造条件。通过轮岗、转岗或岗位的重新设计,为员工才能的充分发挥和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创造良好条件。3.适应组织发展需要,考虑到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二)满足组织成员的发展需要:1.使每个人的知识和才能得到公正评价和运用,工作要求与能力相符合,工作目标具有挑战性,工作内容符合兴趣爱好。2.使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得以不断发展和提高,知识与技能的提高不仅可满足人们较高层次的心理需要,而且也是组织成员得以不断晋升发展的基础。         人员配备要让组织与人员相匹配,使得人的才能得到运用,人的能力和价值可以提升。为了使得人和事达到最佳组合:         1.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确定人员需要的种类和数量,以组织设计中岗位类型和岗位编制数为依据。         2.招聘和甄选:选配合适人员,对组织内外的候选人进行筛选,以作出合适的选择。         3.人员培训和考核:使人员适合岗位发展的需要。         4.因事择人,适应发展原则。要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具备相应知识和能力的人员,并留有一定的余地。         5.因才器使,客观公正原则。根据一个人的特长和兴趣爱好来分配不同的工作。为人们提供平等的就业竞争上岗和培训机会。         6.合理匹配、动态平衡原则。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么? 从疑人要用,用人要疑,在使用的过程中加强了解,逐步走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人无完人,合作双赢的前提是相互欣赏。人员配备的目的是谋求人与事的最佳组合。人员配备既要保证组织运转需要,又要满足组织成员的需要,要学会从疑人敢用,用人要疑,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学会从求全责备走向相互欣赏、用人之长。         八、如何找到合适相应岗位的人员         机会稍纵即逝,资金和技术可以及时到位,只有人不可能一步到位。岗位设计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要基于内外部人力资源的可得性。要在平时重视人员的储备。尊重人才,要从上到下落实到位,融入文化。         找到岗位人员的方法:        1.设计合理岗位         2.寻找合适途径         3.提供内部竞聘机会         4.提前着手培养         5.以优秀吸引优秀         九、如何进行组织结构变革        (一)认识:要打破误区,组织结构是保障组织目标实现的手段,组织结构随时应该有计划的进行调整,根据需要进行。         (二)方法:组织结构调整应先做加法再做减法,先增加预增部门,运行稳定后猥琐预减部门,设置退养部门,有蓄水池有退养池,新人做新事老人做老事,善待老人。         (三)原则:调整就是再设计,要以变化的眼光对待组织结构,随着企业发展阶段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发展目标的变化,要随时调整组织结构以适应组织发展需要。要以目标为中心、职责分明、以人为本、经济高效是做好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组织设计要了解组织、组织设计过程、组织设计影响因素等。构建分工合理、协作关系明确的组织结构体系是贯彻落实计划工作的基础。组织工作的重点是组织结构的设计和变革、组织关系的明确与协调。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