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丁朝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6 13:38:12

丁朝发表论文

我是安徽淮北人,家谱中的辈分是-----宣赞广训,企仰在怀,配言作兆,学继存成,培良尚庆,敬孝安从,显景弘祥,兴仁振本,贤贺玉永。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公元627年,唐太宗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俄国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 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 丁氏源流概述 全国人口普查,姓氏统计,丁氏列第四十六姓。而丁氏源流,据《史记·周本记》记载,周朝初年,被封于齐国的齐太公吕尚,有子名周伋,在成王时,任朝中重臣,成王临终时又遗命他辅佐康王,所以在康王时,他因是先君的顾命大臣而倍受礼敬,及年老去世,康王专门为他赐谥曰“丁”以表彰他“执事弗懈,事主尽忠”。此后吕伋的子孙,便以“丁”为姓。全国丁姓来源有六支,其他的五支来源是:1、商朝末年,有一位丁侯,其子孙跟姓丁,是最早的一支丁姓;2、春秋时,宋国有位大夫丁公,他的子孙以丁为姓;3、三国时,吴国有位将军孙匡,在典军时不小心,烧了粮草,被吴主孙权改姓为“丁”以示不愿与他同姓,孙匡的子孙也跟着姓丁。4、据《枫窗小牍》记载,宋代时于庆因故改姓丁,此后他的子孙也以丁为姓;5、明朝年间,有许多从西域迁来内地及闽南一带居住的回族同胞,以其姓名翻译成汉字,尾音多带丁,为了省繁就简,就以丁为姓。上述六支丁姓来源,吕伋的一支,成为发展最多的一支望族。上杭丁氏家谱记载,上杭丁氏“出自济阳郡丁氏,齐太公之子,丁公伋之后”。今山东省济阳县,即古时候齐太公封地,为丁氏发祥地。� 丁氏始祖来杭开基及发展经过 北宋熙宁元年(1068),江西省抚州府临川县丁十二郎,幼时勤奋攻书,因聪明过人,19岁考上秀才,25岁中戊申科进士。当年经宰相王安石奏请神宗皇帝敕令丁十二为承事郎,派到汀州府上杭县任知县事。其时上杭县署驻在钟寮场,县境范围是现在的永定、上杭二县行政区域。十二郎在任期间,与夫人梁氏十三娘生下一男,取名念四郎,独生子。念四郎自小慧,喜爱读书,成长后亦出仕为官。 知县事丁十二任期届满卸任后,因为官清正,百姓力劝其留下定居,加上当时要回江西临川,交通不便,路途遥远,故未回原籍而留在钟寮场定居,遂成丁氏来杭开基始祖。年老仙逝后,与夫人同葬在钟寮场古寺后一里许,上下二墓,地势“飞凤”形。第二代丁念四郎,宋授判场官职,任职地点就在钟寮场,配雷夫人、陈夫人,生下一男,取名府户,丁念四终身住在钟寮场,置有房产,夫妇年老仙逝后同葬在才溪高排大地,地势“眠犬”形。第三代丁府户,配夫人黄氏,生下三男,三七郎、三八郎、四九郎(无传),南宋乾道四年(1168)上杭县署由钟寮场迁驻郭坊村建新县城,其时丁府户已经年逾古稀,率全家迁新县城,置房定居。待到百年归山,与夫人同葬于今县城西门外驷马桥右侧,永兴庵后园内。上杭县署驻在钟寮场,足有141年,而丁氏始祖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就任知县事算起,到其孙府户率全家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移居新县城郭坊村止,刚好是一百周年,说明丁氏在钟寮场居住三代人,足有百年之久。

宣锡广训企仰在怀配延作兆培良尚庆学继存汉乐效安从 这是正确的你怎么与族里在字辈,你的高祖爷爷同名 实属大逆不道 尽快改名 你的家人真是糊涂另外你与丁字辈祖先丁朝显,误重字辈,犯大忌 不信去找你爷爷辈的查家谱,赶快改名

李昭圣与陈朝开国皇帝陈炬最早在李朝是君臣关系。

1225年,掌握李朝大权的辅国大尉陈承与殿前指挥使陈守度,强迫年幼的女皇李昭圣让位于陈承之子陈炬,自此李朝灭亡。陈朝存在175年(1225一1440)。

丁朝,这是越南封建王朝第一个朝代(968年--980年);

980年,黎桓篡位,建立前黎朝(980-1009);

l009年,前黎朝的殿前指挥(禁卫军司令)李公蕴篡位,建立李朝,共9代,215年(1010-1225),到李日尊(李圣宗)时,改国号为“大越;

1225年,掌握李朝大权的辅国大尉陈承与殿前指挥使陈守度,强迫年幼的女皇李昭圣让位于陈承之子陈炬,李朝灭亡。陈朝存在175年(1225一1440)。

1400年,陈朝外戚胡季嫠篡夺王位,建立胡朝,国号大虞。胡朝仅存在7年(1400-1407);

1407年,中国明朝灭胡朝,越南人抗争明朝,l428年,黎利在东京(今河内)称帝,建立后黎朝(1428--1788,传17世,共360年);

l527年,后黎朝大臣莫登庸篡夺王位,定都升龙,建立莫朝,统治清化以北地区,史称“北朝”;大将阮淦拥立黎昭宗之子黎宁为帝,称黎庄宗,统治清化以南地区,史称“南朝”。因此,从1527年--1592年,越南历史上进入“南北朝时期”;

1592年,黎朝复辞,实权落入郑松及阮口两大权臣手中,因而从1627年到17世纪末叶,越南又出现北郑与南阮混战的局面;

18世纪,越南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农民起义此起彼伏。1771年,爆发了由阮岳、阮惠、阮侣三兄弟领导的越南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西山农民起义。经过20年的斗争,起义军于1776年推翻了南方阮氏政权,1789年击退了清朝军队的干涉,统一了越南。

l787年,阮岳在归仁称帝,统治从广南至顺化的中部大片土地。次年,阮惠在顺化称帝,年号光中,建立西山王朝,统治越南北部。阮侣称东定王统治南方。原广南王阮福淳的侄儿阮福映在法国殖民者的帮助下,于1802年推翻了西山朝,建立阮朝,定都富春(顺化),改国号为“越南”,阮朝是越南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1.我国的陈姓源远流长,传说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找到了舜帝的后裔妫满。

武王把大女儿元姬嫁给他,封他为陈(河南淮阳)候,让他奉守舜帝的宗祀。妫满氏后,谥号陈胡公,陈氏是他的后代,历代视为正宗。

这也是后来陈姓人口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2.在历史长河中陈姓人才辈出。

有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汉末文学家陈琳,唐代文学家陈子昂,西晋史学家陈寿,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陈毅,清臣陈名夏,明末清初散文家陈贞慧,明清之际思想家陈确……我们为陈姓祖先创造的辉煌感到自豪。3.陈姓是当代中国第五大姓。

据统计,陈姓人口总数超过8000万。

陈姓是中国众多姓氏中,按人口计算居全国第五大的姓。

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陈姓为现代中国第五大姓。 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陈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陈姓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香港、澳门及台湾都是第一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5位。陈姓出自姚姓或妫姓 舜帝的后裔。

舜,也称虞舜,黄帝八世孙,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阳范县),以地取姓为姚。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纣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陈胡公妫满,封他在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

舜帝的后裔妫满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以国为姓,使用陈姓的始祖是胡公满,陈姓主要开始使用于周朝初年的陈胡公满,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后代。

舜帝姓姚,舜在被选为尧的接班人前,尧为了考察他,让舜搬到妫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后代便以所居住的这条河为姓,为妫氏。 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的族人后来有改回姚氏,部分没有改回来,便发展出其他姓,比如陈姓——《唐书·宰相世系》部分又改回本姓姚的:舜后代胡公妫满封于陈,至陈敬仲(陈完)仕齐,又改为田氏。

王莽封本姓为姚的姚氏族人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又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为姚氏。从姚姓发展到妫姓,再到妫陈胡公满传至10世孙陈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陈完怕株连自己,出奔到齐国,以故国为氏,称陈氏。

后改为田氏。到十代孙田和时,废齐康公而自立为齐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诸侯列国的承认。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代齐姜”。 公元前221年,齐王建时,齐国为秦所灭。

齐王建亡国后,子孙纷纷改姓避难,舜帝一系又经历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华大姓中列第34位。

齐王建三子:升、桓、轸。升、桓改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

轸奔楚为相,后迁入颍川(今河南长葛)。田轸复姓陈。

自秦汉以来,由田姓复姓归宗的颍川陈氏一支,在中国历史上十分显赫,繁衍极盛,播迁极广。前文已经叙述,从姚姓族人衍生出妫姓,再妫姓改姓陈姓、胡姓,部分陈姓再改为田姓,部分田姓族人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为本族人最早的本姓姚姓,部分田姓族人改为王姓。

其它从从姚姓族人衍生出的姓氏没有改回族人最早的本姓姚姓的,便继续发展出其他姓。陈姓发展历程:舜重之以明德,自虞幕至虞舜,有近1500多年的历史,《韩非子》说:虞夏二千余岁。

《国语》记载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高圉大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虞夏商周四代是奴隶社会的顶峰的代表,华夏正统。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彰明德。因舜帝生于姚虚而姓姚,其子商均生于妫汭而姓妫,《尧典》记,舜“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夏代虞后,虞族子孙亦姓虞,姓妫,姓姚,姓王,姓吴。

在夏代,有虞氏的首领虞思曾帮助禹的后代少康复国。

;在商代,《世本》宋忠注:“虞思之后,箕伯直柄中衰,殷汤封遂于陈,以为舜后是也。”;在周代,《史记》、《左传》记载:《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之产曰: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与其神明之后,以备三恪,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而封诸侯。”

《史记》详细见陈杞世家;自陈胡公以后其子孙姓陈,姓胡,姓袁。

;陈完,陈厉公之子,陈氏重要支系,详见田敬仲完世家,陈完的子孙代姜齐称孤道寡,陈完的子孙姓陈,姓孙,姓王,姓田,姓陆。

详细见右表(点击放大),虞舜帝部分后裔简表,商族姓氏参考宋微子世家,在此不再累述。另外根据唐书记载,汉族李姓出自陈国,始祖李利贞为陈国大夫,老子亦陈国人。

孔子亦在陈国居住了三年。了 中国古部落名。

陈丰氏是黄帝氏族的一个重要分支部落,是黄帝部落的姻亲。“帝喾取陈锋氏女,生放勋(尧)。”

(《史记·五帝本纪》)。帝喾是黄帝的曾孙,颛顼的族侄。

“陈丰,一作锋,邦也。侨极娶陈丰氏生帝喾,喾复娶陈丰氏生帝尧,齐之丰丘,陈氏邑也。”

(《路史·国名纪己》)《索隐》、《人表》、《正义》等著作都认为锋、峰、丰、邦同意通义,陈锋、陈丰、陈邦指的是一回事。)可见,黄帝家族与最早见于记载的陈丰氏部落是两个互相通婚的双胞族,形成了炎黄氏族部落大联盟的强大基础。

随着时间的流逝,此族已经淹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融合进黄帝的姬姓的大家族中,其后无显族出现。 补充:殷墟甲骨卜辞载商人高祖夔,据王国维考定,“夔”为“帝喾”之名,因形讹而成“夋”。

因此由夔神而分化成喾、夋二神,同见于《山海经》神话中,唯“夋”写作“帝俊”,为全书中最主要最显赫的一个上帝神。“帝喾”只偶尔提到两三次,而另外分化出“帝舜”一神。

自晋郭璞至近代学者多认为“舜”自“夋”音变而出。是“喾”与“俊”、“舜”原由同一神“夔”分化出来已可论定。

可参阅《山海经》郭璞《注》、郝懿行《笺疏》、毕沅《新校正》、王国维《殷先公。

陈氏的远祖可以追溯到舜。

商朝未年,舜的第33代孙遏父(又称阏父)投附了周国,担任陶正一职,他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周武王灭商建周后,追封先贤遗民时,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於陈(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国号陈,荣为侯爵,奉守着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所以又被称为胡公满。他的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就是陈氏。

公元前672年妫满的第12代孙陈完因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后来他的10世孙田和建立了田氏齐国。战国末年,齐被秦灭。齐王的长子升次子桓先后改姓王氏,三子田轸逃至颖川(今河南禹州、许昌一带),恢复陈姓。从此陈氏一门在中原瓜瓞连绵,生生不息,发展成为名门望族。

陈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据记载,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於496年将代北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

唐初期、中期,中原陈氏有过两次影响深远的南迁福建之举。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胡公满的68世孙)任南行军总管,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少数民族动乱。667年四月,陈政卒,由其20岁的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经过九年战争,局势平定后,於686年报请朝廷批准,设置了漳州郡。陈元光致力於发展漳州一带的农工商各业,使当地得到了繁荣发展。

他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子孙后代被称作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台湾现有陈圣王庙53所,这从一个方面表明了台湾同胞对陈元光的崇敬之情。

再就是颍川陈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漳州南厢山。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此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尊陈邕为南院始祖。

陈氏入粤,始於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迁,陈后裔陈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宁化、上杭,至其曾孙二郎、三郎再迁至广东梅州,后散居大埔、兴宁、长乐、龙川等县。陈氏入台,始於明未。福建同安人陈永华,於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官至东宁总制使,在台湾建立屯田制度,设立学校,被尊为陈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国建立的300多年间,陈氏迁台人数很多,其中仅武荣诗山霞宅陈氏一支就2000余口,成为台湾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与林姓共陈林半天下之美誉。

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有的成为安南(今越南)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即陈日),於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历时175年,促进了陈姓人口的发展。至今,陈姓仍被列为越南十大姓之首。陈氏移居日本始於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有许多人出海到今新马泰一带谋生。另有一些人不断迁至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对当地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陈胜(?-前208),秦末农民起义领袖

陈平(?-前178),西汉王朝开国功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宰相之一

陈汤,汉族,字子公,西汉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北)人,西汉大将。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三国志》的作者

陈毅(1901-1972) 陈赓(1903-1961) 抗日名将

陈云(1905—1995),新中国开国领导人

陈叔宝(553-604),南朝陈皇帝,著名的亡国之君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诗人

陈友谅(1320-1363),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朱元璋最大的对手

数学家陈景润、陈省身

国学大师陈寅恪

铸造界丁原朝发表的论文

没有。根据爱企查查询的信息可知,湖北讯驰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是一所正规的科技公司,发表论文可以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和获取流量,是公司和社会都认可的。

[1]谢定义.中国土动力学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西北地震学报,2007,29(1):94~[2]尚新生 林银飞 谢定义 邵生俊 高俊.多元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28(3):75~[3]尚新生 林银飞 谢定义 邵生俊 高俊.多元复合地基承载与沉降特性的数值分析[J].岩土工程界,2007,10(3):29~[4]谢定义 冯志焱.对非饱和土有效应力研究中若干基本观点的思辨[J].岩土工程学报,2006,28(2):170~[5]陈存礼 胡再强 谢定义 冯志炎.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坝基砂层透镜体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26(5):264~[6]蔺明河 谢定义 吴先维.中国地震灾害的严峻性及其相应对策[J].西北水力发电,2006,22(3):83~[7]骆亚生 谢定义.复杂应力条件下土的结构性本构关系[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5,37(5):14~[8]王铁行 李宁 谢定义.土体水热力耦合问题研究意义、现状及建议[J].岩土力学,2005,26(3):488~[9]骆亚生 谢定义 李鹏.非饱和黄土结构特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J].水土保持通报,2005,25(2):36~[10]党发宁 胡再强 谢定义.深厚覆盖层上高土石坝的动力稳定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12):2041~[11]胡再强 沈珠江 谢定义.结构性黄土的本构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4):565~[12]陈存礼 谢定义.偏应力往返作用下饱和砂土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4):669~[13]陈存礼 谢定义 高鹏.球应力往返作用下饱和砂土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3):513~[14]尚新生 邵生俊 谢定义 殷格侠.复合地基液化的突变理论分析[J].四川水力发电,2005,24(1):60~[15]骆亚生 谢定义 邵生俊 张爱军.非饱和黄土的结构变化特性[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4,32(8):114~[16]胡再强 沈珠江 谢定义.结构性黄土吸力的试验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4,32(3):43~[17]胡再强 沈珠江 谢定义.结构性黄土渠道浸水变形离心模型试验有限元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04,26(5):637~[18]王铁行 李宁 谢定义.非饱和黄土重力势、基质势和温度势探讨[J].岩土工程学报,2004,26(5):715~[19]陈存礼 胡再强 谢定义.赤泥的变形-强度特性与结构性关系的研究[J].岩土力学,2004,25(12):1862~[20]刘保健 谢定义 郭增玉.黄土地基增湿变形的实用算法[J].岩土力学,2004,25(2):270~1

朝阳论文发表

这个我听说过,是正规的

《科技创新导报》 我发表过论文 不错的 正规

版面费是多少?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社征集医学学术论文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登记,由国家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级医药卫生期刊,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每月上、中、下旬各出版1期,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11-5539/R,国际刊号:ISSN1673-7210,邮发代号:80-372。为不断提高刊物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全国各医疗机构、药品(医疗器械)企业、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政府管理部门、社团组织及相关单位的广大医药管理、经营、科研、临床医护、教育工作者。《中国医药导报》长期面向全国医药工作者征集:医药科研、临床、护理、教育、经营、管理、服务、检验、信息化、个案分析、误诊误治、行风建设、医德医风、政策研究、理论研究、工作实践、问题探讨、经验交流、市场观察、产业分析、改革热点、调查报告、医疗管理、卫生监督、卫生防疫、疾病控制、医疗保险、社区医疗、农村卫生、合作医疗、药品监管、药品检测、药品检验、医药执法、招标采购、医疗器械、制药设备、药品包装等方面的优秀论文。《中国医药导报》出版周期短、审稿及时。根据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办法》学分授予标准,在本刊发表的论文可获得继续教育学分。省级以上重点科研课题和学科带头人的论文本刊特别优待。需要样刊的作者,来电、来函即赠。投稿信箱: 联系人:马编辑 QQ:506217367联系电话:/1/2/3转8202 传 真:/7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通惠家园惠润园(壹线国际)5-3-601《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社 收邮 编: 100025 来稿要求 1.内容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要求主题鲜明、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语言通顺、数据准确、层次清楚、书写工整、图表规范。 论文2500—8000字,短篇800—1500字。来稿请按规范格式打印或用方格稿纸抄写清楚,注明每位作者的姓名、单位、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等。欢迎使用E-mail投稿。 2. 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 论著类稿件需附中、英文摘要,中文摘要一般不超过300字,英文摘要还应包括文题、单位、地址、邮政编码、作者姓名、关键词等。文稿需标引2-5个关键词,不用缩写语。参考文献应引自正式出版物,注明作者、标题、发表或出版处、时间,在正文中用角标标出。 3.来稿须注明无抄袭、不涉及保密、署名排序无争议等。 4.来稿一律文责自负。根据《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对来稿有修改、删节权,不同意删改者请声明。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编辑征求作者意见。 5.作者自留底稿,本刊不退稿,收到来稿会及时向作者反馈处理意见。切勿一稿多投。 6.本刊采用的稿件,均发稿件录用通知。出刊后赠前二名作者杂志1册。根据作者要求可发论文证书。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社(以上信息已经在官方网站上发表过了,希望有意者前来咨询,我们会在24小时内给您回复)

朝鲜发表论文

1. 韩方新闻通告称炮击演习在没有没有争议的韩方领海一侧;朝方新闻通告称韩方“偷偷更改了演习的地点”,和只“使用了上次演习剩余的炮弹”。2. 演习后朝方并没有反击。3. 国际社会,特别是美、中都反对进一步加剧半岛紧张局势,呼吁各方保持冷静和理性。鉴于以上三点,可以初步判断20号在延坪岛进行军演炮击点应该不在朝韩争议领海区域看地图韩国那几个小岛都快把朝鲜给包起来了。

新年到了,半岛的人们比较兴奋,把炮弹当礼花放,赢得了世界的关注。世界警察美国,为了维护公共安全,放弃假日,直接开赴这一敏感地域,一场战争似乎正在拉开大幕。半岛危机的两个主角是朝韩兄弟。朝鲜目前是金政权,这是一个没落的、腐朽的、专制的政权,比我们的晚清还晚清。朝鲜一直很神秘,像是个传说,神秘往往都是虚弱的和见不得人的,不敢被人知道而去刻意的掩盖,宣传管制,整天洗脑,强调纪律,经常搞暗杀,人民生活在恐怖之中,全国一张嘴、一支笔、一个脑。经济能九年连续保持负增长,实属不易,只有正日才有这个水平。朝鲜人民生活困苦,简直无法想象,儿童严重营养不良,一杯酒,一袋面就可以俘获一个女人……当丹东市灯火透明时,对面的朝鲜是一片黑暗。这就是朝鲜人民的状况吧:饥饿难耐、水深火热。看看韩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全球排名前15的经济水平,开放、多元的文化局面。国民衣食无忧,长的难看了,还可以整容。哎,同在一个纬度上,生活的差距咋这么大呢?就朝鲜人民而言,倒金入韩是走向幸福的康庄大道。半岛的战争能否打响,主要取决于美国,美国会不会打呢?纵观美国近几届总统,不论大小布什、还是克林顿,都会发动战争,所以奥巴马任内发动对朝战争很正常。最近美国经济一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战争则是转移国内人们视线,摆脱经济困境的有效方式。当然,发动战争,主要还是利益。面对朝鲜的挑衅、中国的崛起,美国适时打一打,对维护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利益时很有必要的,从战略上来讲这是符合美国利益的。随着中国的崛起,中美利益一定会有冲突,中美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这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美国打朝鲜,中国会不会再次出兵呢?中国是否参战主要是由我们的国家利益和高层核心决定的。如果我们不出兵,结果是朝鲜金政权颠覆,韩国实现半岛的统一,朝鲜人民幸福了。这对我们倒没有太大损失,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朝鲜是我国抵御美韩的屏障,这是多么的荒诞。现在的洲际导弹能打多远距离,美国真要打我们,岂是一个弹丸之地的朝鲜所能阻拦。统一的韩国,相对成熟的经济体制,倒是能推动中韩的贸易发展。决定我们是否参战,除了有一个领导集体,还要有一个在全党、全军、全国中威望极高的领袖人物。不论是抗美援朝、还是对越自卫反击战都有毛泽东、邓小平这样的强势人物在驾驭。而我们现在党内是没有这样的人物的,这也正是导致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缓慢的原因,毕竟政治改革牵涉到太多的利益集团,不同的利益集团在博弈,只有真正能驾驭全局的人物才能啃下这块硬骨头。另外,我们国家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这是几代领导集体的追求,所以我们不会卷入朝鲜战争,我们会全力制止。当然美国打朝鲜,肯定要师出有名,毕竟都是文明国家,要打文明杖。韩国就是引诱战争发生的最好对象。以前是朝鲜挑衅,现在是韩国了,大力挑衅,只要朝鲜动手,美韩日马上就会对朝鲜大打出手,当然我们中国肯定要尽力去制止战争,积极去和美国协商,哪怕是用一些利益来换取半岛的和平,这也是最有可能发生的,也是历史上我们擅长的。目前军队里有些鹰派,不论对台独,对钓鱼岛、对美国航母进入黄海,都是要坚决打击,这是军方的强硬,也是中国人的脊梁,对待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上,梁光烈部长表现一直很强硬,很值得我们去顶。可以想象一下,朝鲜是我们一个负担,金政权下的朝鲜人民生活艰辛。如果我们的军队、特别是海军和空军能力足够,在美日韩打击朝鲜的同时,我军迅速攻台。朝鲜半岛统一了,我们中国也统一了。这倒不错,可惜我们现在海军的实力堪忧,不知道和当年的北洋水师比起来怎么样?

论朝鲜文化与儒学的关联摘要:中朝两国文化源远流长,儒学传入朝鲜后,对朝鲜的政治统治、思想观念、教育制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朝鲜立足本国国情,从多角度、多侧面与儒学发生了融合,并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朝鲜儒学。关键词:朝鲜文化;儒学;关联一、儒学何时传入朝鲜厘正春秋末期,中国处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孔子以“治世”、“行道”为己任,总结历史经验,创立了儒学。儒学历经封建统治阶级及其思想家们的不断加工改造,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干,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著名历史学家杨昭全认为,“自春秋末期由孔子创立,至清末,历数千年之儒学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春秋末期至隋唐时的儒学、宋元时期的理学和明清时的实学”。[1]本文主要探讨儒学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对于朝鲜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儒学产生和发展以后,不仅在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还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东方国家,与这些国家的传统思想相结合,成为该国思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朝鲜和日本,儒学思想成为思想文化的主流而形成特殊的“东亚儒学文化圈”。据史料记载,儒学最先传入的国家是朝鲜。古代朝鲜地处亚洲东部,与我国山水相连,由于地理上的这种原因,中朝两国很快就开始相互往来,思想文化交流也日益深入。儒学传入朝鲜后,经过朝鲜学者的理解消化,儒学已深深融进朝鲜的传统文化中,影响了朝鲜的社会发展,并形成了其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朝鲜儒学。对于儒学传入朝鲜的时间,中外学者观点不一。主要观点有:商末箕子东走朝鲜时引入;由战国燕与秦末中国移民引入;汉初,卫满率众避难至朝鲜时传入;汉四郡建立时引入;朝鲜百济、新罗时期传入。而笔者较认同杨昭全学者的观点:儒学传入朝鲜以汉四郡的建立(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为宜。其一,公元前135年(西汉武帝建元六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儒学开始成为全国占统治地位的独尊思想,为其对外传播创造了前提条件。其二,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西汉灭卫满朝鲜,并于其地设立乐浪、临屯、真番郡,翌年复设玄菟郡,即汉四郡。汉四郡设置后,封卫满朝鲜原官员为侯。汉武帝在卫满朝鲜故地封五侯,立四郡,标志着体现儒学思想的儒家政治制度进入朝鲜。其三,在汉四郡建立儒家政治制度,俎谷、朝服、鼓吹等体现儒家思想的中华文物随处可见。因此,在汉四郡建立起的体现儒家思想的政治、礼仪制度,标志着儒学已传入朝鲜。二、儒学朝鲜化的系统性由于儒学符合百济、新罗和高丽王廷的利益,又符合朝鲜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致使百济、新罗和高丽封建王朝对儒学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态度,在发展中儒学逐渐对百济、新罗和高丽的统治理念、道德秩序、教育制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朝鲜理念体系的构建中国汉代董仲舒的天命论标志着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其学说的最高范畴是“天”。天是宇宙的最高主宰,万物非天不生,同时又是最高的神灵。“天者,百神之大君也。”[2]他认为宇宙万物皆天之产物,人类社会一切也是天意之安排,君主贯通天地人,是上天在人世间之代表,具有绝对的权威。他的这一理论论证了封建专制的合理性,君王统治地位乃天之意志,即君权神授论。儒学这种君权神授和秉承天意治国的理论自然符合朝鲜历代国王的需要,因此成为维持与巩固其封建统治的护身符。而宣扬其统治地位乃天之意志与安排,其治国治民秉承天之意志,实质是借助天界之权威强化人间之权威。这就致使朝鲜历代国王与王廷信奉天命、信奉君权神授。再者,朝鲜历朝统治者提出以德治国。所谓“道”,即儒学,意即用儒学治理国家,以道德治理国家,即德治。同时,《书经》指出,要以德治与武功结合并重来治理国家。高句丽太祖东明王将自己一生的政治经验概括为“以道与治”,这是德治思想的最初提出。此后,高句丽历代国王都把它作为重要的社会政治理念,并努力加以实施。孔子创立的仁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仁者爱人。从对人的关怀出发,孔子反对统治者执政之穷奢极欲,要求他们贯彻仁爱原则,关心百姓生活,使其安居乐业。朝鲜历代王朝也将“仁”,即“爱民”作为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想,如公元676年新罗统一半岛后,新罗文武王为此颁令减轻百姓负担。公元681年,文武王“欲新京城。问浮屠义相。对曰‘虽在草野茅屋,行正道则福业长。苟为不然,虽劳人作城,亦无所益。’(文武)王乃止役”,[3]从而减免了百姓的徭役。(二)朝鲜道德秩序的完善“三纲五常”是儒学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朝鲜历代王朝的国王都利用儒学的伦理理论来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完善国家的道德秩序。朝鲜固有“子孝于父”的孝道思想,与儒学伦理理论相结合,进而提出了子女对父母尽孝是天经地义的事,将孝道提高到人伦的最高原则。这就使得孝道深入民间,成为人们事亲的行为规范。《三国遗事》中记载的“贫女养母”、“孙顺埋儿”就是很明显的事例。另外,儒学三纲中的“夫为妻纲”实是男尊女卑,朝鲜历代深受其影响。高句丽著名实学家金富轼就曾强烈地抨击过新罗曾有的善德、真德两位女国王。他曾写到,“新罗扶起女子,处之王闰,诚乱世之事,国之不亡,幸也”。[4]又如,公元861年(新罗宪安王五年)新罗国王宪安王病危时,曾嘱其臣下说:“寡人不幸,无男子有女。吾邦故事,虽有善德、真德二女主,然近乎牝鸡之晨,不可法也。甥膺廉年虽幼少,有老成之德,卿等立而事之,必不坠祖宗之令绪,则寡人死且不朽矣”。[5]可见,当时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十分普遍,也十分严重。(三)朝鲜教育体制的确立儒学对于朝鲜文化教育思想方面的影响也尤为巨大,也成为朝鲜教育体制确立的影响因素。公元682年新罗于礼部下属设置主要讲授儒学思想的教育机构———国学。公元747年,新罗在国学设置诸业博士和助教。公元759年,新罗改国学为大学监。但其后继位的惠恭王又将大学监恢复为国学:“惠恭王复故”,[6]把《论语》、《孝经》作为共修之科目,目的是强调儒学的实践意义。公元992年,高丽在首都开京设置国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招收贵族两班子弟学习儒家经典。除朝廷官办的儒学教育机构外,高丽还出现了私人兴办的儒学教育机构,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学者,其中朝廷重臣、学术泰斗崔冲被誉为“海东孔子”。此后,高丽历代国王都十分重视儒学教育。公元788年,新罗设立读书三品科的科举考试制度,即从国学之学生中选拔官吏。考试的内容为儒家典籍。这一制度的设置,充分表明新罗王廷对精通儒学思想的人才的需求。同时,新罗国王由于亲幸国学,曾多次听讲儒学经典,这一举动进一步表明了王廷对儒学思想的重视与渴求,从而更促进了儒学思想在新罗的传播与发展。公元958年,高丽国王光宗采纳中国后周人双冀的建议,“始设科举。试以诗、赋、颂及时务策,取进士兼取明经医卜等业”,且“大抵其法颇用唐制”。[7]高丽科举考试的内容也基本为儒学经典,科举的实行使学习儒家典籍成为热潮。儒学与仕途的结合,使儒学具有了特殊地位,使其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同时,唐太宗还大力扩充国学和太学,这为新罗等国派遣大量贵族子弟入唐求学创造了条件。新罗派遣王族子弟入唐宿卫也是来唐学习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如金仁问为武烈王的次子,于公元651年奉王命入唐宿卫。又如金嗣宗为圣德王之弟,公元728年奉命入唐献方物,同时“兼表请子弟入国学”,[8]唐帝应允。新罗不仅派王族子弟入唐宿卫,还经常派遣贵族子弟赴唐求学。公元837年新罗在唐求学的学生为216人,公元840年,新罗自唐回国的学生达105人。除新罗王廷派出贵族子弟赴唐求学者外,新罗也有不少一般平民子弟赴唐求学,如崔致远、崔承佑、崔承 等皆为自寻途径赴唐求学者。高丽从建国初就派遣学生赴中国求学,学习儒学思想,高丽学生不仅在中国可以应试,还可以在中国任官。公元976年,高丽派金行成入宋国子监求学。翌年,金行成擢进士弟,授官,后官累至殿中丞。公元980年,在宋求学的高丽兵部侍郎康允之子康戬参加科举及第,并任为官吏,官至工部郎中。公元1115年,高丽派遣金端、甄惟底、赵奭、康就正、权适等五人入宋太学。高丽赴宋求学的学生应试中举后任宋吏者众多。另外,新罗还通过多种形式大量输入儒学典籍。公元686年,新罗遣使赴唐,“奏请《礼记》并文章”,武则天应允,“令所司写吉凶要礼,并于《文馆词林》,采其词涉规戒者,勒成五十卷,赐之”。[9]公元743年,唐玄宗遣使嘉奖景德王,“并赐御注孝经一部”。[10]此外,不仅赴唐学成归国的新罗学生回国时携带儒学典籍,而且新罗的商人也自唐购买书籍,其中有大量的儒学经典。到了高丽前期,随着高丽与宋、元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儒学典籍也大量输入高丽。其输入方式与途径更是多种多样,有奏请宋、元皇帝赐与的,有高丽使者、学生带回来的,这使得儒学典籍广为传抄和翻刻。三、结论朝鲜文化在与儒学的融合中逐渐形成其本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百济、新罗对峙时期为朝鲜儒学的萌芽期;统一新罗时期为朝鲜儒学发展期;高丽前期为朝鲜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期。在每个时期,对于朝鲜的政治方面、教育方面及社会生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朝鲜社会变革的各个时期,儒学都因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显现出来,成为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维护与巩固其统治地位的精神法宝。而朝鲜文化在与儒学不断融合的基础上,结合了本民族文化特色,逐渐使儒学本土化,最终演化为与儒学相近同时又有所差异的朝鲜儒学,并使其成为朝鲜思想文化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深层动力。[参考文献][1]杨昭全.中国—朝鲜、朝鲜文化交流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2]董仲舒.春秋繁露·郊祭[Z].[3][朝]三国史记·卷7·新罗本纪第7·文武王下[Z].[4][朝]三国史记·卷5·新罗本纪第5·善德女王条[Z].[5][朝]三国史记·卷11·新罗本纪第11·宪安王条[Z].[6][朝]三国史记·卷38·杂志第7·职官上·国学条[Z].[7][朝]朝鲜史略·卷3·高丽史[Z].[8][朝]三国史记·卷8·新罗本纪第8·圣德王条[Z].[9][朝]三国史记·卷8·新罗本纪第8·神文王条[Z].[10][朝]三国史记·卷9·新罗本纪第9·景德王条[Z].

才给30分就想一片论文。。。。。。你太有才了

丁伟发表论文

只有都粱知道啊

因为军官们不懂得居安思危,没有那种大局意识,完全看不出来丁伟毕业论文的出色之处。

1、是《亮剑》第30集。 2、《亮剑》是由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出品,陈健、张前执导,都梁、江奇涛编剧,李幼斌、何政军、张光北、张桐、童蕾、王全有、由力等联袂主演的战争题材剧。 3、剧情:李云龙回到南京军事学院不久便和孔捷、丁伟一起因授衔问题对上级首长有些意见,故在集合时不换五五式军常服。院长语重心长的批评了三人,三人承认错误并要求完成毕业论文后参加国庆阅兵。孔捷在写论文的时候谈起了朝鲜战争,感慨万千,三个将军陷入沉思。最后李云龙确定了自己论文题目:《论军人的战斗意志-亮剑精神》。李云龙的论文受到学院上下一致好评,并在毕业前夕被授予少将军衔、独立自由勋章、八一勋章和解放勋章。在天安门广场的阅兵仪式上李云龙和战友们缓缓举起右手向军旗敬礼。

这么著,你去买一本亮剑书,那里可能有。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