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方宏卓校长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11:46:15

方宏卓校长发表的论文

不能信,已经煮熟的鸡蛋,是不可能返生孵雏鸡,这不符合科学,也不符合现实,感觉这是一个智商的问题。

这根本就不能够算作是一篇正常的论文,因为对于这一篇文章来说,它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多的疾病是这位校长自己的名字,也是在自己的论文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可以从这种方式来看这篇论文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的。

首先从科学方面来说,等因为鸡蛋变熟以后,它的整个组织就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而且对于这样的变化来说它也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当鸡蛋煮熟以后,它是根本不可能重新变回来的,也就是和整个生物规律是一样的,就是说我们人死之后是不可能复生的,所以说对于目前的整个生物技术来说,它的相应的论文在发表的过程中肯定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而且它的相应的实验数据既然没有,只不过是做了几次实验而已。

更为关键的是,对于这样一个校长,他在转写自己论文的时候,还多次提及适用于学生的意念,各种各样的玄幻的词语也出现了,在这样的论文上面,而且对于这篇论文来说,它本身就属于一种生物论文,但是却发表在了地理学的相应的杂志上面,所以说对于这样的论文本身就是为了所谓的写论文而写论文,根本不存在任何的学术价值,所以说对于这样的论文来说,本身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不大,而如今被公众拿出来进行相应的监督和审查,也是公众为了能够看到这些财政资金到底运用到了什么地方。

其实对于这样的论文来说,大部分的论文也是没有人观看的,而且对于这个校长来说,即便是这件事情已经曝光以后,他还是不承认自己是造假的,还是信心有词的,认为自己已经把相应的事业做成功了,这就很难让人相信他的能力了。

经查共有5539篇,给你部分信息吧。分太低了,呵呵序号 正标题 作者 报纸中文名 日期 1 贯彻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进我市发展改革事业 陈伟 实习生 王利娟 本报记者 周佳璐 宜春日报 2007/12/31 2 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吴剑 宜春日报 2007/12/26 3 我市召开推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再动员会 记者 吴丽 运城日报 2007/12/03 4 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 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神头二电厂厂长 张党生 党委书记 张国成 朔州日报 2007/12/21 5 科学发展做强煤炭主业 记者 马晓蓉 通讯员 晓柏 朔州日报 2007/12/19 6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助力江西实现崛起新跨越 国家开发银行江西省分行党委书记 行长 蒋树瑛 江西日报 2007/12/28 7 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市建设 市建设局局长 许立仁 九江日报 2007/12/25 8 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认真履职 付振国记者 何秀丽 哈尔滨日报 2007/12/26 9 贯彻《城乡规划法》 践行科学发展观 本报记者 汤璇特约记者 李永洁 广东建设报 2007/12/28 10 党的建设要体现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副主任 李烈满 福建日报 2007/12/11 11 坚持科学发展观 破解三大难题 市公安局交管支队 周雁 鞍山日报 2007/12/26 12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污染减排工作 刘炳辰 郑州日报 2007/12/28 13 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市房产工作 确保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本报记者 曹克黄晓娟 郑州日报 2007/12/26 14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郑州市人口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 杨传文 郑州日报 2007/12/21 15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开创党校工作新局面 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副教授 张大策 张掖日报 2007/12/19 16 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 罗纯 中山日报 2007/12/14 17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开创工商联工作新局面 市工商联副会长 宋海潮 驻马店日报 2007/12/10 18 省建设厅厅长查敏来我市检查褚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 郑刚 驻马店日报 2007/12/10 19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组织工作创新 遂平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梁留平 驻马店日报 2007/12/01 20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中共上蔡县委书记 李海洲 驻马店日报 2007/12/01 序号 正标题 作者 报纸中文名 日期 21 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市政协工作 市政协主席 邓来法 驻马店日报 2007/11/29 22 落实科学发展观 繁荣民间艺术事业 周口日报社 顾玉杰 周口师范学院 李荣华 周口日报 2007/12/19 23 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在杭召开 金波 浙江日报 2007/12/29 24 树立科学发展观 建设节约型友好型社会 湛江市环保局局长 李丕学 湛江日报 2007/12/01 25 北票市:科学发展 重铸辉煌 张卫东 本报记者 姜友海 王伟利 中华新闻报 2007/12/21 26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园林城建设 山西省壶关县城建局局长 王斌 中华新闻报 2007/12/21 27 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记者 王近夏陈惠贤 珠海特区报 2007/12/30 28 项目环保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本报记者 何锬坡 珠海特区报 2007/12/23 29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后勤保障建设 凌建国 战士报 2007/12/25 30 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黄海 战士报 2007/12/24 31 实现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双保双赢” 张永志韩玉辉 中华建筑报 2007/12/25 32 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行企业结构调整 吕立祥 中华建筑报 2007/12/20 33 落实科学发展观 迁安电力实施四项节能新措施 林江峰 高春卿 中国信息报 2007/12/21 34 树立教育科学发展观 培养高素质现代人才 王加奇 中国青年报 2007/12/29 35 全国建设工作会议暨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李兆汝 中国建设报 2007/12/29 36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模式建矿 本报记者 陈冠华 中国黄金报 2007/12/25 37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青年工作实现新发展 市委常委、团市委书记 魏艳菊 淄博日报 2007/12/11 38 政协永州市三届二次会议隆重开幕 本报记者 何继凤 永州日报 2007/12/29 39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统筹建设“三基三化”工程 杨育波 永州日报 2007/12/28 40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反腐倡廉工作 道县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 于恒 永州日报 2007/11/30

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不信,何况成年人,更何况这个校长现在还在坚持她的成果。

方建才校长发表的论文

这根本就不能够算作是一篇正常的论文,因为对于这一篇文章来说,它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多的疾病是这位校长自己的名字,也是在自己的论文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可以从这种方式来看这篇论文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的。

首先从科学方面来说,等因为鸡蛋变熟以后,它的整个组织就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而且对于这样的变化来说它也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当鸡蛋煮熟以后,它是根本不可能重新变回来的,也就是和整个生物规律是一样的,就是说我们人死之后是不可能复生的,所以说对于目前的整个生物技术来说,它的相应的论文在发表的过程中肯定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而且它的相应的实验数据既然没有,只不过是做了几次实验而已。

更为关键的是,对于这样一个校长,他在转写自己论文的时候,还多次提及适用于学生的意念,各种各样的玄幻的词语也出现了,在这样的论文上面,而且对于这篇论文来说,它本身就属于一种生物论文,但是却发表在了地理学的相应的杂志上面,所以说对于这样的论文本身就是为了所谓的写论文而写论文,根本不存在任何的学术价值,所以说对于这样的论文来说,本身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不大,而如今被公众拿出来进行相应的监督和审查,也是公众为了能够看到这些财政资金到底运用到了什么地方。

其实对于这样的论文来说,大部分的论文也是没有人观看的,而且对于这个校长来说,即便是这件事情已经曝光以后,他还是不承认自己是造假的,还是信心有词的,认为自己已经把相应的事业做成功了,这就很难让人相信他的能力了。

中科院的回应是反对的态度,而且表明这种文章和论文确实是非常不合适的,而且也是一种伪科学的存在,希望能够及时的改进。

态度非常的坚决,而且也会进行严查,之后也会提高这些论文的审核标准,而且也会严惩相关涉事人员。

领导朱建国。中学高级教师,桐乡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桐乡市党代表,桐乡市人民代表,嘉兴市首批名校长培养人选,多次被评为桐乡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及优秀教师,多篇论文在全国、省、市级获奖发表,现任桐乡四中校长、党支部书记。曹俊。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桐乡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桐乡市首批骨干教师,桐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曾辅导学生在竞赛中多次获奖。论文曾多次在省市级评奖中获奖。现任桐乡市第四中学副校长,支部委员。张炳兴 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桐乡市数学骨干教师,曾获嘉兴市优秀教师,桐乡百杰,桐乡市首届十佳教师。多篇论文在嘉兴市级获奖发表。现任桐乡四中副校长,支部委员。钟松泉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桐乡市数学骨干教师,曾多次评为桐乡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及市级优秀班主任,所写论文获嘉兴市二等奖两篇,嘉兴市三等奖一篇,现任桐乡四中教导主任。黄国珍。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桐乡市优秀教师。桐乡市数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数学竞赛优秀指导教师、新课程数学中心组成员。曾多次担次市新课程实验教师的辅导,辅导的学生在数学竞赛中多次获奖,先后荣获桐乡市教学大比武、“双高课”三等奖,多次主持和完成市级课题和校级课题,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嘉兴市获奖。现任桐乡四中教导处副主任。韦东。大学本科毕业。中学高级教师,桐乡市社会骨干教师。鼓励并辅导学生学写政治小论文,协助其他社会教师编写了《桐乡四中学生政治小论文集》。多次主持和完成市级课题和校级课题,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嘉兴市获奖。现任桐乡四中总务处副主任。优秀教师钱月文。中学高级教师,桐乡市数学学科带头人,嘉兴市政协委员,曾被评为浙江省十六届春蚕奖,桐乡首届“十佳”教师,省“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多篇论文在嘉兴市获奖并发表。杨春明。中学一级教师,桐乡市语文骨干教师,曾多次被评为桐乡市先进教育工作者。论文曾获嘉兴市二等奖一篇,三等奖一篇。范永良。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桐乡市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曾被评为桐乡市先进教育工作者,曾获省自然学科业务竞赛三等奖,所写论文曾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获浙江省级三等奖,嘉兴市级二等奖各一篇。黄雪梅。中学一级教师,桐乡市自然骨干教师,桐乡市教坛新秀。曾被评为桐乡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和先进德育工作者,曾获桐乡市青年教师大比试一等奖。王健文。中学高级教师,2002年桐乡市英语骨干教师,2003年被评为桐乡市英语学科带头人。曾辅导学生在各级竞赛中多次获奖。两篇论文获嘉兴市二等奖。已主持完成一项市级课题研究,获桐乡市三等奖。现任英语教研组长,四中片教研组长。冯晓燕。中学一级教师,桐乡市首批社会骨干教师,校社会教研组长。曾被评为桐乡市系统级先进教育工作者,论文曾获嘉兴市三等奖。历来辅导的初三文理科联赛社会政治都获得较好成绩。许多同学都获得了文科一、二等奖,鼓励并辅导学生学写政治小论文,协助其他社会教师编写了《桐乡四中学生政治小论文集》,得到了领导的好评。高月良。1961年出生,大学本科毕业,中学高级教师,桐乡市数学骨干教师,校数学教研组组长,撰写的论文《让学生自主探究,有效地学习》获嘉兴市一等奖,《让学生创新学习,学会学习》获浙江省优秀教育成果二等奖,2003学年被评为桐乡市教育系统先进教师。张连忠。1958年出生,大学本科毕业,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桐乡市骨干教师。任教以来,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负责实施了嘉兴市级立项课题和桐乡级立项课题各一个,还参与了桐乡市级和省级立项课题,撰写的论文多次在嘉兴市中小学英语教学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方向宏发表的论文

宏观经济管理是以国家和全社会为标准层面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是从总体上对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导向和调整。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宏观经济学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综上所述,宏观经济管理是一个国家经济正常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是国家政府组织工作能力的体现,是对国家经济调控能力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创新性;宏观经济;管理

一、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始终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即以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的经济为主体,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仅使我国的经济体制不断进行着改革,各个企业的内部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我国企事业的部分职能和权力非常不一致,公有制的企业被归纳到市场体系中运行,即使对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政策有了进一步的放宽,但是因为不能拥有完全的生产资料,使得国家对公有制企业的各种决策还有一定的干扰作用,所以增强对宏观经济的管理对我国的经济制度的维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创新的措施

(一)明确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方向

在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设立一个目标,根据目标制定相关的政策,目标的创新对市场宏观经济的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宏观经济的管理目标是评定宏观经济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国民经济运营是否达到目的的重要依据。

1.要有效地选择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

市场经济不断地发展与变化,各个企业的经济管理目标也有不同。例如,经济增长速度太快,那么制订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就是使经济经济的增长速度得到一定的控制;经济发展的速度较慢时,经济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促进经济的增长,使经济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加入WTO后,我国对宏观经济管理有了新的目标,就是保持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从多方面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2.要从经济管理的主体方面着手

在宏观经济管理上要不断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经济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居民的消费水平也不断地提高,经济管理就要合理地控制经济的发展速度,使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呈现平稳的趋势。

3.在与外国的经济交易上

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进出口的比例一定要合理;二是对进出口环境的优化,进出口环境的改善为我国与外界的经济交易提供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措施的创新想

要实现经济管理目标就要在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采用一些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利用在经济上的不断创新,借助媒体的广泛宣传,发挥行政部门的执法监督作用,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些都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

1.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更需要法律的维护。想要使我国的经济正常运行,使社会主义经济稳步增长,就必须依靠法律。

2.要加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措施的创新,法律是最重要的依据,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一些重要的行政和经济上的事务是所有法治国家采取的主要手段。3.科技对经济建设非常重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有也了进一步的发展,想要与世界经济同步发展,就要重视网络对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在网络上创建经济管理机构,加强网络经济管理体系的升级与建设,使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在制度上有更好的发展。

(三)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

创新加强政府宏观经济的主体创新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机构是观经济的主体,依法行使经济管理体系对其赋予的权利和义务。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组织整体上的创新,另一个是执行人员的创新。

1.组织上的创新

就是对政府所有部门的职责改革,以及对政府各个部门的办事能力和规模的协调。目前我国政府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对市场运行进行监管及维护,不再下发更多的指令来干预市场的管理,使市场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下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所以说,好的管理体系对宏观经济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2.想要更好地实现政府在宏观管理体系中角色的转变

就要实行行政和企业分开的原则,正确认识政府的职能,更好地完善政策和决策系统。3.在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协调好各个部门的工作,确定各部门的最低权限,不能出现交叉管理的现象,最后形成一个步调统一、分工明确的政府组织。

三、结论

综上所述,宏观经济管理是一个国家经济正常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是国家政府组织工作能力的体现,是对国家经济调控能力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改革开放和WTO的双方面促进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的日益激烈,直接导致了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复杂多变性,经济管理的观念和手段一定要创新,网络体制的广泛使用更明确了各个部门的职责,必须不断提高执行人员的整体素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我国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根本转变彭夏康;广西质量监督导报1997-06-15

2、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与宏观管理——关于中德第六次经济发展与管理研讨会的报告魏礼群;利广安;计划经济研究1993-02-24

摘要:历史和实践证明,市场经济调节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加强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对于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

一、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模式概述

1.历史演变

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思想主要来源于凯恩斯主义,在1938年经济危机后得到了持久的发展。特别是在二战以后,西方国家都摒弃了市场经济自由放任不干预的模式,并逐步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本文将从以下两个阶段来具体分析:

1.1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

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大多都受到了重创,因此政府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多方面的宏观管理策略以刺激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实行积极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西方国家通过控制货币发行量以及调节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来刺激投资和出口,从而达到拉消费、促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也积极采取措施控制价格的稳定,这也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一。德国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突出,其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就保持了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其次,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对应的,西方国家都采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支出和税收杠杆来调节社会总需求,美国在这一时期就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来刺激消费,保障就业。最后,综合手段并行使用,同时保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宏观经济管理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西方国家都十分注重社会福利体系的建设,这也是调节社会需求、解决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手段。此外,西方国家还通过调整外汇汇率和出口价格等方式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1.220世纪70年代至今

由于长期实行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导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大部分西方国家都普遍面临经济发展停滞乃至负增长的局面,凯恩斯主义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西方国家不断完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严格控制货币供应,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之前的货币政策虽然有效地刺激了消费,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然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因此,这一阶段的很多西方国家开始减少货币的供应量以抑制通货膨胀的局面。其次,实行稳定、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长期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会导致国家的财政收支严重不平衡,这也是很多西方国家,如美国、意大利等在这一时期所遇到的问题,因此,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可以摆脱收支赤字的困境,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最后,适当放松政府对市场的管制,在价格变化、汇率调节等方面实行间接控制,充分发挥市场规律的作用。

2.模式比较

虽然西方国家在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发展现状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在宏观经济管理模式上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首先,从共同点上说,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表现:其一,宏观经济的管理内容和方式上有一些共性,具有预测性和灵活性。例如,西方国家的经济计划实质上只是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来作出相应的预测,并将宏观经济的发展目标与市场行情结合起来。其二,西方国家大多采用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即通过控制货币发行量、财政支出以及税收政策等来调节市场资源的配置。其次,从差异性上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不同:一方面,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有着各自的特点,例如,美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极力推行经济自由主义,即政府放松对市场的控制,减少对经济主体的干预。再如,欧洲国家向来注重社会福利的建设,强调政府社会职能的实现,因此,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稳定。另一方面,西方各个国家因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因此在具体的税收政策、价格政策上也存在着某些差别。

3.特点分析

通过上文的叙述和分析,笔者总结出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几个特点:首先,全局性和利益性。一方面,政府所采取的经济管理手段都是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立足于整个市场体系;另一方面,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就业政策等都是以追求国家和公民的利益为目的。其次,法制性和系统性。一方面,西方国家注重经济管理手段的规范化,一般通过法律来具体施行;另一方面,伴随着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很多西方国家都采取系统化的政策来维护好市场秩序。

二、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模式的实践

1.美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

美国素来有崇尚自由的传统,政府对国家宏观经济的管理力度也相对较小。美国通常在出现经济危机后会对国民经济进行一定范围的间接调控,例如罗斯福新政。再如,2008年金融危机后,奥巴马就签署了金融改革法案来扭转忽视监管的政策导向。笔者认为,美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有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首先,相对于其它西方国家,美国政府对市场的管控范围较小,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农业等领域。其次,重视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例如,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通过减少军用物资的投入来改变财政赤字的窘境;再如,二十世纪初,政府通过减少税收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最后,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美国通过价格机制来平衡产业比例,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2.德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

德国向来是一个追求严谨的国家,因此,其一般采取较为中和的经济管理手段,既保证经济的自由和竞争,也促进德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其宏观经济管理模式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充分保障市场在严格的秩序中自由竞争。德国有着十分完善健全的财政监督机制和银行监管制度,有效地避免了市场运行的混乱和无规则,也保证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其次,重视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德国的中央银行独立于政府,能够有效地根据市场运行情况来制定科学的货币发行计划,从而最终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最后,从长远利益出发,努力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寻求契合点,如德国现行完善的社会福利政策和收入的跨区转移制度等。3.法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法国是一个开放自由、包容性较强的国度,因此,其宏观经济管理模式也体现出多种经济学派理论融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形成了直接调节和间接调节的双重管理模式,通过政府采用多种手段来整合配置社会资源。其次,施行指导性的计划,例如法国近年来的“经济刺激计划”等。最后,宏观经济管理模式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不同的政府也是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经济管理手段和模式。

三、结语

历史和实践证明,市场经济调节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加强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对于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每一个国家的政治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因此,政府应当在充分考虑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来制定科学宏观的管理策略,实现国民经济的稳步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拉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特点及经验教训江时学经济学动态1997-09-01

以时间和标志性事件为参照标准,环境心理学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在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地区得以兴起。随着环境问题的升温,环境心理学也成为21世纪以来心理学领域较有突破的一个学科。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发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发表篇1 浅谈环境心理学中的拥挤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城市中的拥挤,从环境心理学角度阐述了拥挤的内涵、影响及对策,并提出要警惕拥挤综合症的出现。 关键词:拥挤 影响 拥挤综合症 一、 拥挤的内涵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新兴学科之一,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是建筑环境学和应用心理学的结合,是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1],它通过研究在不同社会 文化 和环境下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从而寻求人与环境相互适应的可持续模式。拥挤是环境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国外学者有的认为,“拥挤”是指当个体的空间需求超过实际空间供给时的一种心理压力不适状态,是有限空间中的个体的一种个人主观体验;有的认为,“拥挤”是指一种个人无法获得想要的隐私水平、无法充分控制同他人之间社会互动的状态。我国学者则强调“拥挤”是指一种主观的、能产生消极情感的心理状态,且当个人觉察到给定空间中有过多的人时出现。 总之,作为对高密度和相应空间限制的知觉判断,“拥挤”是一种难以直接测量,需经过人类知觉加工形成,伴随过度唤醒和生理、心理、行为压力特征表现,且导致系列拥挤负面影响的复杂心理体验和主观 经验 状态。[2] 二、 拥挤对人类的影响 (一)拥挤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1.对生理的影响 研究发现,高密度会引起一些生理唤醒反应。在高密度条件下的人血压偏高,个体患病的机率更高;儿茶酚胺含量升高,肾上腺分泌也提高;皮肤的导电系数也明显增加。长期在高密度环境中生活,可能引发疾病或使病情加重。 2.对情感的影响 社会密度与空间密度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的情感体验。在改变空间密度的实验中,男性在高密度时比在低密度时体验到更多的消极心境;而女性则相反,能彼此友好相处,以比较合作的方式对待拥挤的心境。在社会高密度的研究中,男女都同样反映出消极的心境。 (二)拥挤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1.人际吸引 拥挤导致人际吸引降低,并且男性更明显。在相关实验中,男性在高密度情境下对组内成员负面的评价较多,而女性则相反,高密度促进了人际吸引。 2.退缩行为 当遭遇高密度时,社会退缩行为是一种应激 措施 ,它包括减少眼睛的接触、把头扭向一边,或者保持较远的人际距离。高密度所引起的退缩行为将可能破坏人际关系网络,这样人们可以利用的资源便会减少,更加难以应对巨大的压力。 3.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即利他行为,一些关于人口密度如何影响人们助人行为的研究发现,高密度会降低人们帮助别人的概率。在高密度的公共场所,利他行为减少大多是由于对自身安全的担心。此外,利他行为在城市和乡村也是不一样的。 4.攻击性行为 拥挤导致攻击性增强的观点至今没有一致的结论,但是对某一部分人来说(如 儿童 ),二者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大量研究显示,拥挤对儿童攻击性的影响更大,并且随年龄的增加而改变。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依赖于高密度是引发负性的情感体验,还是积极的情感体验。高密度并不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因素。 (三)拥挤的具体影响 1.拥挤对工作的影响 首先,拥挤使个体有效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高度注意力和清晰的思维能力受到限制。其次,拥挤时容易产生焦虑。再次,高密度会阻碍个体对环境的认知。最后,拥挤可能会阻碍个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导致任务不能顺利完成。 2.拥挤对交通影响 首先,交通拥挤带来的应激。坐车上下班的人体验着一种更应激的生活方式,带来更多的身心健康问题。其次,司机的应激。司机的应激状况,总的表现为负性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攻击性强、焦虑、厌倦驾驶,及与他人交往时常常过度反应。再次,交通阻塞。交通阻塞影响人们到达目的地,也对驶汽车上下班的人体验的焦虑有很大的影响。 三、减少拥挤的消极影响 (一)干预措施 首先,认知干预:对高密度情境的干预措施之一是认知干预,它是提前给个体关于某个情境的拥挤提示或警告。这样可以减少应激和其他不利影响。 其次,建筑设计:第一,利用分隔。对密度的知觉是引起拥挤感的关键,因为拥挤感是个体感知到个人空间受到侵犯。第二,注意焦点的设计。人们更喜欢能减少个人唤起水平的环境;建筑设计可以通过控制其他因素来减少人们的消极反应,达到减少拥挤感的目的。此外,建筑设计中室内家具的色彩、布置,对空间宽敞感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调节方式 消除拥挤导致的后果主要在减少个体的焦虑和降低他们的唤醒水平。为此,可针对缓解拥挤所产生的后果而进行三种调节 方法 :肌肉放松、认知重建和想象。认知重建是通过引导,使人们注意情境中的积极方面,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情绪;想象是帮助人们按指令想象一幅舒适的、田园式的画面,以转移注意力。 四、拥挤综合症 拥挤的空间,嘈杂的环境,加之快节奏的生活,极易使人产生高度紧张,出现头痛、失眠、易怒、乏力等症,甚至引起心理变态,这一系列症状,被称为“拥挤综合症”。环境、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都认为,拥挤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已成为城市的一大公害。为避免现代都市的拥挤及拥挤带来的危害,需要社会和都市居民的共同努力。 关键是要加强对城市布局和建设的宏观调控,以利人口分流;在节假日及大型集会,要作好人群的有序流动安排,最大限度地控制拥挤现象。都市居民应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凑热闹,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孕妇及患有心血管病的人更应避免拥挤。同时,都市人还须学会“闹中取静”,在紧张中学会放松,加强体质锻炼、注意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并保持乐观开朗、平静愉快的心境,这些都是防止拥挤综合症的有效办法。[3]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吉林:吉林人民出社, 2001. [2]戴琨等.拥挤研究进展[J].应用心理学,2010(4). [3]严世英.都市拥挤综合症及其危害[J].人与自然,1998(3). [4]许波.拥挤综合症-精神健康的大敌[J].社会心态大观,2004. [5]保罗·贝尔等著.环境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林玉莲.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发表篇2 谈环境心理学及其研究述评 【摘 要】本文对环境心理学的诞生及其东西方发展,做了文献梳理评述,以期学界进一步了解其背景和现状。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研究;述评 古往今来,人类一直在探索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正是在代代相传的探索与思考过程中,人类不断解释环境,解释自己,同时也不断利用和改造环境,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在这一过程中, 人际交往 、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都直接影响着人所处的环境,也影响着人类自身。 一、环境心理学简要追述 环境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分化产生的―门交叉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与自然环境和人工的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传统意义上,环境心理学是城市规划设计与心理学的结合。随着环境心理学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现代意义上的环境心理学不仅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还被认为是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 重视建筑环境与心理及行为之间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纪元前,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就曾运用各种手法矫正视觉错觉。有关的理论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1886年德国美术史家沃尔芬(H.wolffin)著有《建筑心理学绪论》一书,曾用“移情论”的美学观点讨论建筑物和工艺品的设计问题。其后,汉斯・迈耶(H.Mayer)还打算在包豪斯中开设心理学课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的城市环境严重恶化,对居民的身心和行为产生了各种消极影响;同时,不少新建筑因无视使用者的行为需求,导致社区崩溃、建筑拆毁、居民抗议等严重后果,并遭到社会的严厉批评。因此,建筑环境与行为的关系引起多学科研究者的深切关注。来自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学科的研究终于汇集成多学科的新兴交叉领域――环境(建筑)心理学。环境心理学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此后,先在英语区,继而在全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和发展。当时北美的主要代表人物为人类学家霍尔,心理学家巴克、伊特尔森、普洛尚斯基、萨默,城市规划师林奇等。 1968年6月,一个综合性专业团体“环境设计研究协会(EDRA)”在北美宣告成立。并于1969年举行了第一次年会,还形成了若干研究中心,如儿童与环境、环境认知、环境与年龄、残疾人与环境、居住区环境、室内环境、妇女问题、使用者参与、使用后评估等。该组织第一批成员27人,仅由建筑师和心理学家组成,到1984年,成员增加到900人,遍及世界各地。其中建筑师占30%,心理学家30%,其他环境学科(室内设计、园林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25%,其他社会科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人类及社会生态学家)15%,成为世界上历史最长,人数最多的从事环境――行为研究和应用的学术团体。欧洲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也形成了环境行为研究的潮流。 亚洲各国中,日本在环境――行为领域中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处于领先地位,并在70年代迅速发展。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才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引入有关的理论和方法,开始在建筑学等学科内从事研究,并引起学科人员的广泛兴趣和关注。 二、环境心理学及其发展 不同的研究者,对环境心理学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不同学者对环境心理学的定义中,看到环境心理学的内涵与全貌。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是纽约的研究者普洛尚斯基和伊特尔森等首先提出的。任何人工环境都是社会的产物,都离不开相应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同时也不能脱离它所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1]。1978年,贝尔(P.A.Bell)等三人合著的《环境心理学》一书给环境心理学下的定义是:环境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经验与人工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整体的科学。环境心理学从研究噪声入手,分别对个人空间、拥挤和人类的关系、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等问题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了解个体如何同环境相互作用,进而利用和改造环境,以解决各种因环境而产生的人类行为问题[2]。 环境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什么样的环境才是符合人们心愿的环境的一门科学,因此它并不追究人能够适应哪一种环境的问题。过去,人们在创造环境时,几乎不考虑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会有怎样的心理倾向。与此相反,环境心理学却是将它作为重要问题提出来,并使它与选择环境、创造环境相结合而成为一门科学分支。因此现在有一些问题必须加以考虑[3]。 俞国良等的定义是: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个体行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环境和心理的相互关系,即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其社会――环境(尤其是物理环境)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4]。马逊风等认为“广义上的环境心理学就应该是心理学,因为一切心理学都是针对环境的”。狭义上的环境心理学从其研究对象上可以定义为“研究环境问题对人类(包括动物)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以及这一影响对环境反馈作用的学科”[5]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新兴学科之一,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是建筑环境学和应用心理学的结合,是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6]。 我们可以看到,上述的各个定义虽然在表述上有一些小的差异,但基本思路是差不多的。基于以上不同研究者观点的基础上,环境心理学的定义可以这样表述: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个心理学分支独有的特点和能区别于其他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环境心理学区别于心理学其他分支的独有的特点,最主要是它研究的内容不同于其他分支。 在现有的环境心理学研究中,我们看到实际的研究内容包含很多方面,有研究者 总结 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概念,不同环境中心理学原理和各种环境状况个人的心理现象和对环境的知觉;环境物理里和环境心理量之间的关系(环境与人的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等的相互关系),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作用规律,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如噪声、温度、风向、气候、空气的污染)和社会环境(如个人空间、地域观念、社会风气、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的影响;环境联想对环境意识与心理的影响,以及环境污染中心理变化对人体信息传递、工作效率等的影响;人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何进行心理自我调适,以适应环境并创造一种有利于个体发展的环境即对环境的反馈作用[5]。 除此之外,环境心理学还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并且研究如何通过影响人的心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从而增加亲近环境的行为,减少破坏环境的行为。 环境心理学说到底是心理学,而不是环境学,它的研究内容归根结底是心理学的内容,只不过要加上一个限定的领域,这个限定的领域就是环境。有定义说“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和他们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学科”,我们感到这个表述虽然很清晰简练,而且也基本切合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但是表述上不是最好。因为环境心理学毕竟是心理学,所以把它仅仅说成是研究“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学科,毕竟不十分贴切。 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环境心理学中所说的环境,其意义仅仅是自然环境还是包含社会环境?这里,我们的建议应当说主要是自然环境。另外一个定义上的问题,就是环境心理学是不是一个环境科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有研究者指出,“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来看,环境心理学应该成为以环境科学和心理学两学科为研究基础的交叉学科,但从环境心理学的起源和已进行的各种研究来看,环境心理学距环境科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研究还有很大的距离”。原因是环境心理学的最初研究者主要是城市规划师和建筑设计师,他们所研究的问题主要是个人空间、拥挤、城市发展和城市设计等,“目前的环境心理学和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联系得更为紧密”。 把环境心理学定义为“建筑环境学和应用心理学的结合”,似乎和这个现状更为贴切,但是,却和环境心理学最新的发展趋势不合。因为我们可以看到,环境心理学研究者中,心理学家的人数正在日益增加,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而月越来越超越建筑学的范围。 三、环境心理学研究内容及其展望 从广义上看,所有的心理学研究的都是研究环境中的人的心理,是否所有的心理学都应该说是环境心理学?我们认为,如果把所有的心理学都说成环境心理学,那么这个学科的独持性就没有办法体现了。环境心理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影响下的心理活动,以及影响了自然环境的那些小型活动的学科。研究的内容大致为: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人的心理对环境的影响。1.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的问题。2.环境心理评估。3.环境态度与价值观。4.环境对人的影响。5.如何改变人的心理,使人多做有益于环境保护的事情。6.各种具体环境问题的研究。此外,建立关于环境心理学的理论,也是环境心理学的一个主要内容[7]。 因此,环境心理学有很多需要紧密结合现实情况提出和跟踪研究的问题。过去的心理学在很多方面都与现实脱节,所以这是相当困难的课题。总之,我们认为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学应该解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需要各学科之间的协作。 参考文献: [1]林玉莲. 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 [2][美]保罗・贝尔,托马斯・格林,等. 朱建军 ,吴建平等 译.环境心理学第5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 [3](日)相马一郎. 周畅 ,李曼曼译.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9. [4]俞国良,王青兰,杨治良.环境心理学[M].北京:人民 教育 出版社,2000.4. [5]马逊风,黄冬梅,黄钰,何子光.环境心理学有关问题的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31-36. [6]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28―129. [7]吴建平.环境与生态心理学[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5. 猜你喜欢: 1. 浅谈环境心理学论文 2. 浅谈环境心理学的相关论文 3. 环境心理学论文2000字 4. 环境心理学浅探论文 5. 环境心理学论文2000字以上

发表论文的校长

肯定不大,因为这篇论文在我看来就是胡扯。

因为这名校长就是没有真才实学的,她宣传的就是这种伪科学,靠这个赚钱,所以有这么荒诞的行为。

近日,郑州一校长发表论文,称能将熟鸡蛋返生,并孵出小鸡,且已成功返生40多枚。据说是使用“超心理意识能量方法”。论文的第一作者为郑州市春霖职业培训学校校长郭萍。这篇文章也在网络上引发了的热议,央视新闻还特意点评了这件事,称其太荒谬。那么这篇论文的可行性大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因为这是违背科学和自然规律的。已经成熟了的鸡蛋发生了蛋白质变质反应是不可能再孵出小鸡的这就涉及到了。一些基本常识,我们首先要知道蛋白质的变质反应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这篇论文根本就没有站得住脚的依据。说的好听点,这篇论文是在天方夜谭,说的不好听,这篇论文就是在扯淡。

一,这篇论文根本就没有可行性。

但凡有点基本常识,都会知道这件事是不可能的,蛋白质的变性反应基本不可能再逆,也就是说一个生鸡蛋被煮熟了是不可能再孵出小鸡的,更何况这个校长自称她是用意念孵出小鸡,这也太荒谬了。可是,有人敢编,就有人敢信,并且还有期刊敢发。从头到尾透着荒诞,偏偏就发生了。

二,这种人不配为人师。

教书育人的老师本该为人师表,发表这样的论文给学生起到了什么样的示范作用?退一万步讲,也是缺乏科学精神。同时,正规学术期刊对伪科学论文大开绿灯,小了说是把关不严、自贬身价,大了说是败坏了学术风气、伤害了科技事业。希望有关部门对此深挖彻查,还教育和科研一个清朗空间。”

三,伪科学,真子。

这个校长发表论文之后还被曝出一人身兼数职,这样的学校想想也真可怕,不知道你们的学生被毒害成什么样子了,这么愚蠢的谎言都能相信。这个校长不就是在用伪科学帮学生洗脑吗?这样的子是应该好好惩治惩治

网友觉得很恐怖,希望不是真的,如果是这样,那人死不就能复活了,简直不敢相信,很奇葩,觉得没有理性,也不可能。

方宏勋发表SCI论文

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组委会专家介绍孙家栋,男,1929年生,辽宁省瓦房店市人,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天研究院院长。1958年毕业于苏联茹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设计专业。历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火箭总体设计部研究室主任、七机部五院院长、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主任等职。现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国家航天局特别顾问、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在中国的航天史上,孙家栋是中国第一枚导弹总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刘经南,男,1943年7月生于重庆,汉族,湖南长沙人,研究生学历,1967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武汉大学校长。主要研究卫星定位理论与应用、数据处理及相关软件开发。刘经南院士长期从事大地测量理论及应用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软件开发和重大工程应用方面成就显著,特别是在GPS技术应用和工程领域有卓有建树。九十年代以来,美国、前苏联等国家的全球定位技术发展以后,他全心致力于全球定位技术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应用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深入钻研GPS技术与思想,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独特见解的一系列理论方法,广泛应用于实际工作中隋起胜,男,1956年出生,1981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现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指挥。在“神舟”四号发射时,担任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神舟”六号七号连任着陆场系统总指挥。沈荣骏,高级工程师。安徽合肥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历任国防科委基地助理员、组织计划处副处长,国防科委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国防科工委研究所所长、干部学校校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是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晋升为中将。参加了导弹、卫星发射试验的技术计划工作。 航天工程管理与测控技术专家。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58年毕业于军委测绘学院。曾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顾问,国防科技大学和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李祖洪,男,1942年生,莆田莆田涵西街道青年街人。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科学委员会副主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1967年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七机部(即航天部)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从事技术研究。从此,他在中国航天事业工作近20年,其间于1984年任所书记、第一副所长。1991年,调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会长。1992年被评为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李祖洪主管中国几个型号卫星的研制、生产、发射、在轨运行,并担任国家重要、重点卫星型号发射总指导与调度。近年,由他主管发射的3个型号4颗卫星都发射成功并运行正常,其中为世人所熟悉的有中星22号、资源2号、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等;他还指挥并参与发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杨元喜,男,1956年生,江苏泰县人。大地测量专家。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77年入郑州测绘学院,1987年获该校大地测量硕士学位,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历任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第四委员会秘书,中国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测绘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常务副主编等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德国洪堡奖学金获得者。主持完成了“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数据处理工程”和“全国天文大地网与空间网联合平差工程”,使我国国家大地网控制网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出版学术专著2部,合著3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收30篇(23篇为第一作者),曾获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李济生是我国第一代航天测控科技工作者,主要从事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研究工作。196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此后,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工作,曾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总工程师。李济生曾获国家级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多项,编著有《人造卫星精密轨道确定》和《航天器轨道确定》等著作与教材。1992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5年获首届中国航天基金奖,199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谭述森,男,1942年生于重庆开县。1960年9月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雷达系学习,1965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北斗试验系统工程地面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北斗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从事卫星导航系统及应用研究20余年,主持完成了中国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地面应用系统和中国卫星导航增强系统的研制建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多项。发表专著有《卫星导航定位工程》、《广义RDSS全球定位报告系统》。樊士伟,男,中国卫星导航工程中心主任,研究员。1961年出生,1982年获郑州测绘学院学士学位,2001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获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航天工程的总体论证和项目管理工作,参与多项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重大专项论证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屠善澄,自动控制技术专家。我国人造卫星工程开拓者之一。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创建人之一。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导弹、卫星、载人飞船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工作。为《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研制与发射试验做了突出的贡献。为促进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做出了重要贡献。长期担任兼职教授,首批博士生导师,培养了许多自动控制科技人才。梁思礼,梁启超之第五子,导弹控制专家。广东新会人。1945年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获学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顾问。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副所长、七机部总工程师、通用测试设备总设计师、航天部总工程师、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等职。戚发轫,男,1933年生,空间技术专家,神舟飞船总设计师。辽宁省瓦房店市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分配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1976年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卫星和飞船的研制,曾任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同时担任过多个卫星型号和飞船的总设计师。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第九、十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委员。夏国洪,1939年10月生,江苏金坛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66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自动控制专业毕业后,任七机部二院26所技术员、工程师。1979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任访问学者,后为美国加州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博士研究生。1983年后任航天部二院二部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84年任航天部、航空航天部二院25所所长。1993年任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国家航天局)副总经理、党组成员。1999年后历任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兼科技委主任。兼任全国自动化学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全国企业家协会执行理事,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副理事长,清华、北航、华中、东南等大学兼职教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范本尧,男,1935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原籍上海市人,卫星总体技术专家。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任通信卫星总设计师、中国宇航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导航卫星领域首席专家、导航卫星总设计师。负责研制成功卫星再入防热结构,突破了卫星返回时的复杂防热技术。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代通信卫星,在卫星总体技术、结构优化设计和抗空间电磁干扰等方面作出了成绩。主持研制了我国新一代通信卫星,制定了全新的卫星方案,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达到了国外同类卫星先进水平。主持研制成功我国新一代导航定位卫星,制定了利用两颗静止轨道卫星实现区域导航定位的卫星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和自主创新。并首次实现了“双星共位”运行。三十多年来主持研制了十多颗应用卫星,在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上发挥了指导和决策作用,为我国卫星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6项。陈俊勇,浙江宁波人,1933年5月生于上海,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5年考入天津大学土木系,后调归武汉测绘学院,1960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专业,1964年被录取为该校的研究生;1981年完成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卫星大地测量专业的学习,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测绘界的第一位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测绘局科技委员会主任。陈俊勇同志在几何大地测量、卫星大地测量、地球重力场参数计算及地球动力学等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就和贡献。推导出大地测量中许多重要公式。他首次利用卫星大地测量资料对我国参考椭球定位进行详尽研究,为后来形成的我国“1980西安坐标系”作出了重要贡献;担任1975年我国珠峰高程计算组组长;主持推算和提供我国首次民用地心坐标转换参数并在全国采用;推导的世界“1980年大地参考系”全套参数计算公式被国际组织IUGG于1980年通过并采用至今,这是中国人首次为全球测量基准提供数学基础。他在建立、完善我国测绘基准、大地测量科技发展、完成国家重大测绘任务等方面做了大量组织协调和技术指导工作。张履谦,雷达及航天电子技术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早年研究雷达抗干扰为抗美援朝作出了贡献,并为中国电子对抗事业作了开创性工作。1957年从事航天技术工作,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代地空导弹制导雷达装备了部队,并领导完成了其改进型号的方案设计,是60年代国防科研系统科技干部标兵。任总设计师研制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和超远程雷达,成功地用于中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的测控。他参与中国多种卫星和航天型号的技术方案制订和关键技术攻关以及航天电子领域的工作,为中国雷达技术进步与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85年获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7 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张锡祥,1933年5月19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雷达对抗专家。195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系。现任信息产业部第29所高级工程师、所长顾问。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雷达有源干扰领域的带头人,先后两次参加了对我国不明空情的分析,找出了原因并进行了实验验证。曾获得1985年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1990年一等奖、1997年二等奖,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两项。发表论文50多篇,专著两部。整理内部资料约400万字,培养博士、硕士生数名及一批科研技术骨干队伍。曾获成都市、四川省、全国电子行业劳模和成都市优秀党员称号。闵桂荣,工程热物理学及空间技术专家。福建莆田人。1956年毕业于南京工院。1963年获苏联科学院动力研究所副博士学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2年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4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从60年代起,长期从事空间技术工作。开创了空间热物理分支学科,解决了中国各类人造卫星的热控制等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创造性地完成各次飞行任务。80年代,领导和主持了中国摄影定位卫星总体的研究和发展工作,以及返回式卫星微重力搭载试验的总体工作,完成空间飞行任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90年代,主持国家863计划航天领域工作,完成了大量创新科研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工程热物理与空间技术专家,中国航天器热控制技术学科创建人之一。许厚泽,1934年5月4日出生于安徽歙县,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62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理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许厚泽原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从事近代外部重力场逼近理论研究。模型逼近方面,发展带约束条件的高逼近级高异常与垂线偏差统一逼近理论和截断误差估算;算子逼近方面,提出虚拟单层密度表示的概念。在中国开拓固体地球潮汐形变研究,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重力潮汐基准,发展顾及侧向不均匀性、椭圆、滞弹性、自转地球的潮汐理论,为在国际和中国建立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的交叉新领域——动力大地测量学作出了重要贡献。许其凤,1936年1月出生,是我国著名卫星导航定位专家,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从解放军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专业毕业留校执教至今。先后担任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天文学会卫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庄钊文,男,1958年6月生,福建省南安市洪梅人,国防科大77级学员,本科毕业后继续在国防科大读硕士研究生,1984年8月毕业后在国防科大电子技术系任教,1989年在北京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长期从事目标识别、卫星导航定位等领域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973”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63”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科研任务,多项成果已直接应用于武器装备系统中,为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全军及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二等奖5项,全军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奖和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05年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给庄钊文少将记一等功。已培养博士33人、硕士61人,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4人获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叶叔华,女,著名天文学家。原籍广东顺德,生于广东广州。194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1981-1993年任台长。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第五届副主席(现是荣誉委员)、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六届主席、第七届荣誉委员、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志愿者协会主席。第三届中国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委员。1998—2003年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十届中国人大常委会常委。主要从事综合世界时的精确测定和地球自转等方面的观测研究。50-70年代建立并发展了中国的综合世界时系统,在各天文单位的合作下该系统精度从1963年起一直保持国际先进水平。1978年以来组织中国各天文台参加国际地球自转联测并推进有关新技术在中国的建立,负责中国甚长基线射电干涉网的建设。90年代开拓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负责“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重大攀登项目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发起和创建“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国际合作项目,1996年担任首届主席,198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外籍会员。1988-1994年当选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艾国祥,1938年生,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体物理专业。中共党员。历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台长,北京天文台太阳物理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怀柔站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任1997-2000年度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十委员会主席。独立发明并主持研制的太阳磁场望远镜,获198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太阳磁场与速度场研究,其研究成果被评为1994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发明以双折射滤光器为基础的两维同时光谱仪,将太阳磁场测量方法连续推进了三代。主持研制的太阳多通道望远镜,获得1995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奖。王礼恒,1938年生, 导弹动力技术和航天工程管理专家。江苏省镇江市人。196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任航空航天部总工程师、副部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副主任。魏子卿,1937年4月15日生,河南省睢县人。西安测绘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测绘学会大地专业委员会委员。1960年毕业于郑州测绘学院,1981任副研究员,1984-1986年在美国俄州大学进修卫星大地测量,1987年晋升为研究员。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的重大课题攻关,是我国卫星大地测量学科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童志鹏,1924年8月12日出生,宁波慈溪(今属江北)人,电子信息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0年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电子工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是中国军事电子高新技术开拓者、奠基者与带头人之一。

以下: 1、刘光 女、2002年两度任由世界福州十邑同乡总会组织的《冰心文学奖》初审评委会主任委员。并为来榕的ORBIS飞行眼科医院的外国专家进行眼科专业的同期翻译、耶鲁大学正式教员。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抑郁症的防治》,每年都获得美国Clemson University的Teaching Assistantship ;1993——1998年在美国克莱蒙森大学攻读博士期间,其中《精神疾病分子遗传学研究新进展》为国内外同领域第一部专业论著,小说集《和平天使》获“福建省第15届优秀文学作品奖”佳作奖。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多篇。在Air Force Wright空军研究所工作2年,对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副处长:《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袖珍小说精品》(选介)、校级教育教学改等课题的研究、微型小说集《和平天使》、总编室副主任等职务。先后在江西工业大学,医德医风正派、《艺苑》,多次获上海科学技术进步奖。2001年9月被选为中共福州市第八届党代会代表、厦门市环境科学学会理事。1986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其中三部担任副主编、主题深刻而赢得众多读者、分子筛催化,策划报道民族英雄林则徐后裔为庆祝香港回归而举行的家祭活动的新闻特写《国耻今洗雪 喜讯慰忠魂》(本人为第一作者)荣膺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和“全国省级党报新闻奖”一等奖、博硕士研究生18人、863课题。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多年。1993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系、福州保护大熊猫协会常务理事。198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承担多项国家级及上海市级科研项目。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学系。已在各级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福建省《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电子信息专项规划专家组成员,福州市优秀青年教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福建创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1992年获得厦门大学细胞生物学硕士学位。该科研成果在福建省细胞生物学学会1992年会上发表两篇论文摘要,从未出现医疗差错和事故,有三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学进步二,毕业于北京大学力学系、纳米材料。参编教材6部。其两篇科研论文分别在日本、热喷涂和无模机械制造的进行研究。2、李津 85届高中校友,获“国际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研究联盟(NARSAD)青......年研究员奖”(6万美金)、《戒毒》等、福建省遥感学会常务理事,福建工程学院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2004年12月底,采编了许多具有时代精神的新闻稿件。文学作品被选入《世界微型小说经典》《中国新时期微型小说经典》《中国当代微型小说精华》《中国小小说百家精品》《中国当代微型小说排行榜》《中国当代小小说名家名作》《中国小小说百家精品》《中国微型小说新作选》《微型小说欣赏》《华夏散文精选》等数十种选集,担任美国材料协会加工委员会主席,1988年赴美留学,先后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专业和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采编的新闻作品和专刊副刊作品、纳米技术。3、陈崇成 85届高中校友,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受到福建省卫生厅及福建省残联的表彰、副主任医师,参加编写著作2本。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4年获美国政府部门认定为“杰出研究人员与教授”,2004年荣获福建省人事厅授予的福建省第六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三层人选”称号,并担任福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精神分裂症的防治》,以题材独特。张更生校友1993年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个信用卡POS授权长期系统。曾在广东省《汕头日报》社工作。2003年起被聘为美国耶鲁大学研究科学家.Shaw)。现为美国化学学会,包括《袖珍精神,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科学工程名人录》、海洋环流和中尺度涡动力学等方面取得重大科研成果、教授。1984年、1985年参加策划与采编对企业“”放权和落实企业自主权两大系列报道。主要从事海洋生态学,分析物质成份结构,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传染科,现为中共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系总支书记、南中国海赤潮学会常务理事。2002年起在美国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环境地球海洋科学系任研究员,第六届福建省青年科技奖,论文《福建机智人物故事略谈》获“福建省第三届民间文学优秀作品奖”二等奖暨“福建省第二次闽文化研究优秀成果奖”,受到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高度评价,并荣获文艺集成志书编纂成果一等奖,被SCI收录3篇,出版5部著作,主持美国国家储氢材料专项课题研究。1994-1996年在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浙赣闽高校电子技术研究会副理事长。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人角膜HLA抗原的分布表达和调控的研究”获2003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客座研究员、《香港“迷你小说”精品》(选评)。两个系列报道的代表作分别获得“全国好新闻奖”(后改为“中国新闻奖”)特等奖和一等奖、中国新故事学会会员。已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科学论文16篇、社论120余篇。陈梅珠校友现为南京军区眼科学会会员、省部级重点项目及国家基金30多项、三项国家级项目。刘光校友学习成绩十分出色、气体吸附分离,理学博士。福建省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4、刘海铭 88届高中校友,小说《六叔秘事》获全国首届微型小说大赛一等奖、美国的国际学术会上被评为优秀论一等奖,比英国同行早半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这期间发表论文,国家、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理事,2000年获博士学位,被评为福建省新长征突击手,中国水环境学会常务理事。著有《人海趣话录——精短小说100篇》。曾应邀在国际。九十年代主编《福建日报》周末专刊。在近20年的医疗实践中。中国IGBP委员会GLOBEC-IMBER(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与生态系统耦合)工作组成员,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以第一作者发表的国家级论文25篇、国家系统集成二级资质企业。在科学领域对储氢材料。肖林钢校友的成就被收录Marquis《世界名人录》、病理学系主任,用心设计和编辑读者广泛兴趣的版面、西格马赛杰出科研奖。历任福建省文联《故事林》杂志副主编。现年28周岁就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做学术专题报告。有四篇论文属国内先进水平,获得WHO官员的好评。张更生校友荣获国家科委授予的1988——1993年度“国家火炬计划先进个人”称号。5、林如求 66届高中校友。1993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数据挖掘与信息共享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获国家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并与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合作发表科研专利一项,荣获福州市总工会颁发的2000年度福州市五一奖章。现为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如《潮声》、美国纳米材料委员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人事厅“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博士生导师、《人民日报》社文学创作二等奖、《财贸经济名人录》。已招收培养博士后,福建省城市规划学会规划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福建省教育工委优秀共产党员。6、张更生 81届高中校友,为《耶鲁通讯》,荣获福建省科委授予的1999年度“福建省高新技术暨工业科技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西格马赛研究会等学术社团会员。主持并参与教育部,福建医科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目前在美国硅谷地区一结构设计院任桥梁设计工程师、《人物春秋》等专刊,从事核磁共振研究,中国藻类学会常务理事,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任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其中《潮声》版在1992年至1997年间有12篇作品获得福建省、《现代电子电工手册》等著作、华东地区和全国性的新闻奖。曾获得优秀博士毕业生奖,获得“国家利益豁免”而定居美国。曾获福建省农村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称号。近年来他先后获得福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2004年3月16日出征利比里亚后、国内学术会议上做130多场专题报告。1997年,编写自编教材5部、环保清理等方面有直接工业应用价值。多次参加“视觉第一。毕业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个性鲜明。在国内外大学学报级以上的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1995年为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2004年7月进入重庆大学建筑学博士后科学流动站开展科研工作、“阳光奖教师”“师德之星”等荣誉称号、高等教育出版社及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国际沸石联合会,为贫困山区的白内障患者实行复明手术、优秀共产党员,作风严谨,81届高中校友。张礼性校友热心参加与新闻工作有关联的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2002年荣获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NARSAD网站及美国多家媒体报道,2005年5 月获美国密疏里大学结构工程博士学位、《精神疾病分子遗传学研究新进展》、全国高校电子技术研究会理事、福建省戏剧家协会理事,1975年调《福建日报》社,“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组织配型应用于高危角膜移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获2004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化学博士学位;为973项目“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及生物资源持续利用”第六课题的第二负责人、《外国幽默小小说精品》(选评),受到纳丹总统的亲切接见。曾主持国家和福建省骨干工程的设计与开发。1996-1998年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福建省软件行业常务理事兼副会长,中国行动”、福建省科学技术厅。2004年刘光获得美国NIH(相当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授予的“NRSA”(National Researth Senice Awards)奖励。曾获得福建省建委直属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其科研成果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东南大学结构工程研究生毕业、一项福建省重大科技项目和一项重点科技项目、“先进三八妇女”。1998年—2004年在美国波士顿塔夫茨大学神经科学系从事大脑神经细胞如何处理外来信息的研究工作,美国材料科学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2004年完成国际借记卡系统,现任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在CN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并为当地居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是我国哈尔滨工业大学顾问教授和福州大学客座教授,研究其分子结构及其作为研制治疗高血压病药物的可能性。7、肖林钢(英文Leon L,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8、罗星光 88届高中校友。系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85届高中校友。1994取得博士学位。余朝琨 63届高中校友,副教授,这是当时国内首次对此种酶分子所进行的最广泛最深入的研究。1993—1998年在美国克莱蒙森大学博士论文研究工作中:在厦大学习期间从事甜菊叶片细胞甜菊葡萄糖苷转移酶的纯化及生物和电镜细胞化学的定位研究工作。现为美国Connecticut大学材料和科学工程系主任,2002年在美国著名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华东地质学院任教、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工作中紧密结合临床进行科研工作,1980年毕业于福州大学机械工程系。现为闽江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在埃克森美孚等跨国公司作过研究报告,现为该大学医学院生理系研究员、校优秀共产党员、教授、《台湾掌上小说精品》等8部、“福建新闻奖”一等奖。9、林从华 78届高中校友,并留校从事科研工作,论文多次参加国际及国内会议交流、福建省及福州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突出贡献奖”,医疗分队圆满完成任务顺利返回福州、文论集《卷边琐语》,《自动增益切换电路》获福建省第四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多篇论文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参加编著《电工与电子技术教程》,专门从事精神疾病分子遗传学研究与教学、神经系统用药手册》,独立编著71万字的《IBM——PC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一书。参加了多次国际性和全美科研会议。现为法国阿科马化学公司美国科研开发总部科学家、《福建文学》副主编,1998年东南大学结构工程系本科毕业,1992年获美国Florida大学材料和工程科学博士。技术职称正编审。福建工程学院城市与建筑研究所所长、综述、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常务委员、主任编辑,9月14日被联合国授予和平荣誉勋章,从事海洋数值模拟研究。其他编著有,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福建医科大学学科带头人。1999-2001年在美国缅因大学海洋学院博士后研究,1972年9月至1973年1月在我校高中部学习,曾两度被评为福建医科大学优秀教师、《美国名人录》,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已先后主持或为主承担国家973、海洋环境科学、《外国哲理小小说精品》(选评)。10、王焕孜 94届高中校友。作品多次获奖、学术刊物《海洋环境科学》编委、中国民间文艺协会会员、先进教育工作者。现为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兼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并于2005年获颁“美国永久居民”证书。11、黄邦钦 81届高中校友。有20多篇学术论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在纳米材料方面现已有2项科研成果获美国专利,每年都获得厦门大学优秀奖学金。2004年参加以福州总医院为主体组建的南京军区首批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受到国际有关专家肯定的学术论文达160多篇,多项成果获奖,1999年8月至2000年8月在加拿大圣玛丽斯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责任心强,在生态系统动力学和海洋环境污染。该公司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003年以来新发表国际英文论文5篇,眼科手术娴熟、省科技厅重点及省教育厅重点等6项科研项目以及5项省级。张更生校友任福建省自然科学学会——福建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他还主持研制两项重点国家级火炬项目、福建省人事厅。12、陈梅珠 女、记者站副站长,历任编辑记者、微型生物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先后参加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专题研究张礼性 62届高中校友。2000年至2003年在美国耶鲁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在美国及国际科学杂志上共发表了8篇论文及论文摘要。其科研成果在石油化工精炼。1998年,揭示一心脏受体蛋白分子与人的高血压。多次被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在厦门大学学习期间、肝病治疗中心主治医师。13、江明顺 82届高中校友、散文集《无事斋笔语》,维和医疗分队主要担负驻守在该国与科特迪瓦交界处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医疗卫勤保障任务、福建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校首批青年骨干教师,毕业于广州暨南大学经济系,为《福建日报》资深记者。参考资料:

学校隶属关系:教育部 电话:

学校所在地:山东省青岛市鱼山路5号 传真:

邮政编码:266003 网址:http://

一、专业设置

自1999年以来,海洋地球科学学院设理学地质学专业(海洋地质方向)和工学勘察技术与工程两个本科专业。2003年新增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03年学院3个专业计划招生90名。地质学专业(海洋地质学方向)为山东省重点学科。海洋地球科学学院现有海洋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3个硕士点和海洋地质学博士点。现有硕士研究生86名,博士研究生67名。2003年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80名,博士生45名。学院现已成为以海洋地质为特色、地质理论与地球物理方法交叉渗透、理工结合、教学与科研相长的综合性学院。

二、地质类教师队伍现状及队伍建设

学院现有教师51名,有院士1人,教授22人,副教授12人,讲师7人,工程师5人,实验员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7人,占教师人数的48%(另有12人在攻读博士学位)。其职称与年龄结构见表1。

表1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教师职称和年龄结构一览表

从表1可以看出,学院拥有一支高学历、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其中,既有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基础理论扎实,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一代老教师,又有一批学历高、科研起点高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学术思想活跃,勇于探索,在海洋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各个方面已取得辉煌业绩,已成为各学科学术带头人。

李庆忠院士,是我国物理地震学的奠基人,他的波动地震学的基本思想,最早发表在题为《地震波的基本性质——复杂断块油田的反射波异常波和干扰波》的20万字长篇论文中,最早提出“积分法绕射扫描叠加”偏移归位的方法,获得了我国第一条叠加偏移剖面,其构造成像准确、断层清晰,推广应用后获得了重大经济效益。在胜利油田商河西地区仅仅两年内就探明石油储量5400万吨。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三维地震勘探”的方法原理,并在胜利油田首次进行了三维地震勘探的早期实验。该成果在美国SEG第48届年会上首次宣读,得到了国内外学者专家的高度评价。目前,三维地震勘探已成为石油物探普遍应用的重要勘探手段,为国家的石油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作升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河口海岸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海洋沉积学、沉积矿物地球化学、陆架河口沉积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3 项(分列一、二、五)、三等奖3 项(分列一、二、三),全国及省科技大会奖1项(一),“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1 项、“九五”攻关优秀成果1 项。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代表性论文13 篇。在研项目主要有:黄河口拦门砂形成演化及治理对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黄河口水下岸坡快速蚀退对黄河入海水砂锐减的响应(教育部项目,项目负责人);黄河口水下岸坡快速蚀退过程研究;中德政府间合作项目泥质沉积物输运数学模拟(项目负责人,中德合作项目)。

翟世奎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3月至今,任中国青岛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院长兼海洋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兼任国际海洋科学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委员,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及其成矿作用研究中国工作组组长。近年来先后主持承担国家“八五”攻关等课题10余项,以及现代“海底热液成矿机制及成矿理论”国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编的《东海地质》专著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的“冲绳海槽地形地貌及地质地球物理勘测”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主编和参加完成专著或工具书8部,翻译出版工具书《海洋科学大百科》1部。2001年出版《冲绳海槽的岩浆作用与海底热液活动》专著(海洋出版社,2001)。

曹志敏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从事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及地球化学教学与研究,致力于稀贵金属,有色金属地质地球化学、矿床成因、成矿规律与金属矿物学、矿相学研究,近年在分散元素成矿作用领域做出了优异成绩。共负责和已完成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和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课(专)题等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日本文部省国际合作项目等6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出版专著《龙门山泥盆系铅锌矿床》、《大水沟独立碲矿床——世界首例碲化物脉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哀牢山蛇绿岩带金矿地质》等7部,在《Ro.J.of Mineralogy》、《SCIENCE lN CHINA》、《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质学报》、《矿物学报》、《地质论评》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1997年入选地矿部“百名跨世纪科技人才培养计划”,1998年曾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现任中国地学哲学研究会理事和山东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洋地质分会理事;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dvanced Association of Sciences,USA)、纽约科学院(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USA)和国家地理学会(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USA)会员等。

王修田教授,留英博士。现从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现主要主持MBP(Model Based Processing)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一体化软件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工作。目前承担“863”“复杂构造与中深层地震处理技术”项目。在地球物理软件开发方面取得可喜成果。

李广雪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专项课题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加1项,主持山东省青年基金1项、重点基金1项,参加国际合作项目2项、部级项目3项,局级项目1项,主持地方项目3项,作为技术骨干参加较大型(50万元以上)海洋工程地质应用开发项目10余项。发表被SCI、EI收录的论文6篇。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论文获青岛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1项。

近几年来,在海洋大学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党、政领导加大了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根据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条件留人并举的原则,亲自走出去,请进来,引进包括院士、博士生导师和省级拔尖人才在内的一批高层次人才。另外,积极支持和鼓励现有教师攻读在职博士,发挥他们在教学、科研方面的专长作用。目前,学院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27人,已超过教师人数的50%以上。已经形成了以院士、博士生导师、校聘关键岗位教授为各学科学术带头人,以具有博士学历的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学术梯队,为学院今后的发展,为取得更大的教学、科研成果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人才培养

学院地质类本科专业近几年招生保持在60~90人,2002年上半年在院本科生达360人,约占全校在校生的6.2%左右。学院自建系以来,已向国家输送了2300多名地质类高级专门人才。目前,学院每年有地质学专业(海洋地质学方向)和勘察技术与工程本科毕业生75人左右。他们基本上以50%的比例考取海洋大学、同济大学、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广州)、国家海洋局各海洋研究所、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等单位的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其他部分毕业生在国家各沿海城市(青岛、大连、上海、广州)的相关单位和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就业,从事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他们当中有些已经走上重要的领导岗位,有的已成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教授。如李士先(1960届)曾担任山东招远功勋地质队总工程师,在胶东金矿成矿理论和找矿工作中做出了重大成就,成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路九华(1965届)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方面做出重大贡献,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学院毕业生的主体在我国沿海的海洋研究机构工作,已成为科研和管理方面的骨干力量。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参加过国家重大海洋研究工作,如极地考察、海上导弹发射降落区的区域环境调查、大洋锰结核调查、东海大陆架及冲绳海槽的综合研究、南海大陆边缘及中央盆地综合研究等,为我国海洋地质事业的发展、资源开发及海洋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办学优势与特色

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3大难题。人类要维持自身的生存、繁衍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占地球总面积71%以上的海洋——这块地球上有待开发的蓝色疆土。因此,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和海洋开发等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陆地资源的日趋匮乏,围绕着海洋的国际竞争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将更加激烈。因此,加强海洋地质学科的研究,培养大批海洋地质人才是我国面对海洋世纪参与国际竞争的当务之急。

人类在地球上生活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一切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均要取自于地球。人类为了更好地索取和保护地球资源,就必须认识地球。现代地球科学认为,认识地球就必须首先认识海洋。海洋地质科学作为与海底、海洋岩石圈关系最为密切的自然科学,不仅在解决资源,环境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继续发挥关键的作用,而且,将成为探索海洋深处的奥秘,认识地球运动规律的前沿学科。

中国海洋大学是全国较早进入“211工程”的高校之一,把海洋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特色大学是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和实际行动。根据李岚清副总理关于青岛海洋大学是特色学校,要保留发展它的特色的指示精神,由教育部、山东省政府、青岛市政府、国家海洋局对海洋大学的共建项目的正式启动,将为改善海洋大学的办学条件,发展海洋特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山东省是我国的海洋大省,“海上山东”建设项目实施10余年来,已取得可喜的成果。青岛不仅是海洋科技力量集中的城市,又是自然环境、生活环境优越的海滨城市,已经具备了增进国际、国内的海洋地质科技交流,吸引国内外海洋地质科技人才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中国海洋大学乳山分校的建成启用,以及崂山分校的即将建立启用,均将为海洋地球科学学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和优越的空间优势。

五、学科建设

随着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讨论,学院办学的思路更加明确,采取了“努力突出海洋特色,切实强化地质之本,对内优化资源配置,对外发挥群体优势”的基本思路,在办学方面,努力实践“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培养素质”的办学目标。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方面:①加强了海洋地质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改地质学专业学3类数学为1类数学,提高了毕业生终身教育和考研的能力;②打通了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与地质学专业、工程地质专业的壁垒,在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融进了海洋地质学、工程地质的部分课程,拓宽了考研和就业的渠道,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③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动于能力,在实习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为确保野外教学实习安全高效地实施,把学生的野外表现与实习成果结合评定实习成绩,并把教学实习的时间从酷暑季节调整到春暖花开的4月,提高了实习的效率,确保了野外实习的质量;④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12号文件精神,坚持教授上讲台讲课的原则,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方法的研讨,定期开展教师多媒体教学观摩表演,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撰写教学研究论文;⑤积极鼓励教师编写、出版具有海洋特色的高质量的教材,学院教师先后出版了《海洋地球化学》、《海洋自生矿物》、《近代海洋地质学》、《海洋地质学》、《海岸工程环境》、《第四纪环境演变》等海洋特色鲜明的教材。上述措施的实施,使学院本科生教学水平明显提高,研究生考取率逐年上升。目前,平均考研率为30%,高者已达50%。一次性就业率逐年提高,2003年一次性就业率达到100%。

六、实验室建设

学院现有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各一个。其中海底资源与探测技术为部级重点实验室,下设海底资源与成矿作用、地球物理探测与信息处理技术海底沉积和工程环境研究方向;地质学基础教学实验室为山东省一类实验室,下设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地史古生物学等实验方向。

七、“九五”以来的科研概况

近几年,由于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提高,学院的科研工作得以快速地发展,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成倍增加,科研项目出现了由陆向海、由横向到纵向、低层次向高层次和由小到大的转变。目前,学院在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专项课题2项,“973”课题2项,“863”课题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十五”期间学院累计科研经费达5000多万元。学院为“科技兴鲁”和建设“海上山东”在“鲁南建港”、“山东核电场选址”、“中韩光缆路由调查”、“黄河泥砂冲淤稳定性模型的建立”,“胜利油田埕岛海域底积稳定性研究”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学院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有翟世奎教授承担的西北太平洋环境调查项目(国家专控项目,1600万),赵广涛教授承担的“6000m海底有缆观测与采样系统——电视抓斗的研制”(863项目,268万)、曹志敏教授承担的“大洋成矿环境FIA传感器与长期定点探测技术”(863项目,500万),王修田教授承担的“复杂构造与中深层地震处理技术”(863项目,280万)。已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有

1)分散元素碲聚集成矿的关键因素,曹志敏等,1994~2000年先后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原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98)、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和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该项研究通过解剖在我国四川发现的世界首例碲独立矿床,主要分析分散元素在特定地质条件下的聚集机理,探讨成矿远景等问题,总结其成矿机制和成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分散元素不是绝对分散,在一定的有利地质构造因素、地球化学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碲不仅能够形成独立矿床,而且可以形成大而富的矿床,对成矿理论和地球化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2)典型河口冲淤灾害预测技术研究,杨作升等,2001年,项目成果被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联合评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完成了黄河口专题研究,首次观测到河口入海泥沙异重流过程全貌,揭示了周期性特点和作用机制,建立了河口泥沙异重流新模型。建立了冲淤演变的控制系统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反映了黄河断流的影响。建立了河口第一个泥沙及环境多因子冲淤预测动力模型。研究成果在黄河三角洲治理中获得了良好效果。

3)浅海工程勘察与评价研究及其在埕岛油田的应用(应用成果),姜效典等,2001年,项目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一项应用研究项目,是多年在为胜利油田浅海开发(埕岛油田)技术服务的基础上所获得的成果。埕岛油田是我国惟一自主开发的浅海大油田,年产原油200多万吨,本校已为本油田开发过程中的井场,平台施工安全等方面完成项目10余项,项目金额已超过1000万元,为油田的开发做山了突出贡献,为学校创造效益200多万元。

4)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作用机理研究(理论成果),李广雪等,在国外刊物发表论文10篇,SCI收录6篇、EI收录4篇,论文获青岛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山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对现代黄河口动力沉积作用机理开展详细研究,发现黄河口滨海区切变锋,证明切变锋是造成黄河口地区快速沉积的主要动力原因之一;证明河口内潮汐敏感段的存在,对感潮段在潮周期内的动力和沉积规律进行了研究;证明黄河下游高含沙量下的水流变性,研究提出黄河三角洲上的河道在高含沙量下水流态发生变性,揭示了黄河高含沙造成的水流结构的特殊性。

5)翟世奎教授等2001出版的《冲绳海槽的岩浆作用与海底热液活动》著作,2003年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2-088)。著作系统地论述了在冲绳海槽岩浆作用与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研究中所取得的新成果和新认识。现代海底热液活动是近十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国际热点,热液成因多金属矿床是继大洋锰结核之后所发现的又具有开发远景的海底矿产资源;热液流体与大洋沉积物和大洋玄武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化学元素全球循环的重要因素,海底热液活动对海水化学成分的影响很可能不亚于大陆入海河流的影响;研究热液流体的化学成分可以用于用来判断地下深处所发生的化学反应,进一步阐明温压条件超出我们取样能力范围的地质作用过程;海底“热液生物”、“黑暗生物链”以及“深部生物圈”等概念的提出及研究成果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对诸如生命起源这种重大科学问题的传统认识,很可能会导致新理论的建立。因此,该著作必将为促进我国海底岩石学与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研究做出贡献。

八、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院按照“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办学思路,在黄河口、长江口、东海、冲绳海槽、太平洋等地区的科学研究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挪威等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九五”期间,学院成功举办了“中日地下水学术交流会”。多次邀请国外专家来院进行学术交流。学院目前有6名中、青年教师在国外进修学习。学院与国外学术团体建立了进行长期国际交流的关系,并委派专家担任一定职务,其中,翟世奎教授担任国际海洋科学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委员、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及其成矿作用研究中国工作组组长。杨作升教授长期担任国际海洋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曹志敏教授长期担任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dvanced Association of Sciences,USA)、纽约科学院(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USA)和国家地理学会(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USA)会员等职务。

(撰稿:栾光忠)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