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宋明理学论文发表文章

发布时间:2024-07-03 03:20:02

宋明理学论文发表文章

【摘 要】道德修养一直是儒家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宋明理学中的道德修养理论内容丰富,具有特色,而对我们来说正确认识宋明理学的道德修养论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宋明理学;道德修养;思想精神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学说,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个不断自我更新、完善和发展历程中,它在保持着己有的基本特征的时候,又呈现出不同时代的不同特色。 一、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作为中国儒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可谓是哲学化了的儒学。在过去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人们对宋明理学中某些内容的片面理解或曲解,使得后人对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对封建礼教和三纲五常的强化所导致的对人性的束缚和压抑,所以一直以来对它的态度基本上是否定的。今天,我们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这个时期的学说时,发现虽然在某些方面它有弊端,但是我们也不能抹杀了它在道德修养方面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遗产。 纵观中国儒学的历史,其宗旨是内圣外王,即“修己安人”和“经世致用”,旨在强调个体内心道德修养的提高和完善,以至于能够将这些“内圣”运用到外在的社会政治实践之中。儒家一直比较重视道德修养问题,前期儒学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在人的道德修养方面,提出并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后期儒学即宋明理学,以二程和朱熹为代表,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同时,也对这些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对其进行了新的阐释,形成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二、浅析宋明理学中的道德修养观 理想的人格精神和道德修养也是宋明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时期的理学家们充分肯定精神生活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们将道德提高到本体,重建人的哲学。牟宗山就将宋明儒学的道德准则上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看成一个精神实体,包括主体的“道德自我”(心体)和客体的“道德理性”(性体)两个方面。 宋明理学家很注重研究儒家经典,他们认为经典中有很多伦理思想和道德义理,所以编“四书”,并对其进行阐发。例如《礼记·大学》中的“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齐家,齐家而后治国,治国而后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就论述了关于道德修养的问题。《大学》以“初学入德之门”而成为理学的重要经典。而且,理学家们还为其著书,例如朱熹编著《大学章句》,王阳明著有《大学或问》。[1]理学家通过学习经典在精神上先陶冶自我,把道德修养作为治学做人的根本。 程颢的“定性”。“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 [2] “定性”或“定静”能够安定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它注重个体内在情感的调节,要求个体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保持心灵的平静,保持一颗冷静清晰的头脑,以期冀达到一种有涵养的人格。 程颐也注重“敬”对人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且欲涵泳主一之义,一则无二三矣。……至于不敢欺,不敢慢,尚不愧于屋漏,皆是敬之事业。”“如何一者,无他,只是整齐严肃,则心便一,则自是无非僻之奸。此意但涵养久之,则天理自然明。”[3]其中,对内讲就是专心、专一,告诉人们做事情要集中精神,专心致志,而不能三心二意。就外在来说,“整齐严肃”是让人有好的行为习惯,做事讲规则,以促使崇高精神的养成,这有助于个体养成一种严肃认真的道德态度。 宋明理学家们主张“学以至圣人”,要求自己和他人能够把圣人作为学习的榜样,以圣人的人格为导向,在精神上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学习圣人,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需要达到圣人所说的克服人的欲望。这就牵扯到宋明理学中一个最著名的命题,即“存天理,灭人欲。”其实在这里应该强调的是,理学家们并没有否定人的所有欲望,这里的“欲”指的是私欲、贪欲,是那些不合天理的“欲”,是需要人们摒弃和克服的。例如,朱熹就曾对理和欲进行了分析:“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4] 还有朱熹继承二程“循理而行”的思想并发挥提出的“知行合一”的道德践行观。“知”和“行”分别是指对伦理道德认知、理解及其实践。曾经有学者指出:“实践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更是一个本体论的概念,本质上是人的本源性生存方式和生命活动,理解实践就是理解人。实践问题根本上凸显的是人的实践问题,而人的问题决不仅仅是‘认识论’的问题,而是‘本体论’的问题。” [5]其实这个思想和孔子对道德实践的重视有一脉相承的地方。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仔细想想,这种道德观最终落脚点还是注重人。结合这些观点,我们可以看到道德实践有助于个人提高道德品格和培养理想人格。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个原则,作为一个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是值得人们提倡和借鉴的。 宋明理学中的道德修养方法和观点内容丰富,比如张载“天地之性”和“变化气质”的道德修养论,王阳明“致良知”的道德意识的精神境界,朱熹的“省察”等等,不再一一列举,以上初步整理和分析了几种观点,只是为了更好地阐述出理学中有很多值得世人借鉴和学习的内容。 总之,对宋明理学中的道德修养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宋明理学家们在道德修养方面,基本是主张动静结合,内外结合,涵养省察,通过“实事”、“践行”、“读书”、“穷理”来认知和践行封建伦理道德。[6]宋明理学中的道德修养论作为儒家文化中的一部分,对其进行正确认识有重要意义。 三、道德修养的意义及其评价 合内外之道,一天人之学。大抵古代有思想的人所追求的高尚的道德标准和理想的人格境界都是圣贤理想人士所提倡和具备的,同样也不例外,宋明理学家理想人格的最高目标是“圣贤气象”和“孔颜乐处”。换个角度看,理学家们所追求的那种道德境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审美的境界,它具有审美的特性。宋明理学家关于道德修养功夫的论说其实大体还是可以总结为内在心灵的体验以及体验后达到的感悟。 道德修养倡导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人生理想的和道德的人格,它能唤起并培养人的道德自觉,使人能充分发挥主动性达到自我的实现,既塑造自我,修养德性,对外又成己及人,改造社会。这些都能很好地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 就我们现在看来,宋明理学家提出的修养方法,既有它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表现在它对个体人格价值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这些应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应用;当然其中也不免带有一些片面性或局限性,比如强化了封建礼教,束缚了人的自由创造等等,这些是我们应该避免并摒弃的。因此,对待这些道德修养方法应该一分为二来看待,采取辩证的、科学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总之,宋明时期的理学家们对于道德修养提出的部分科学、合理的方法和观点还是有许多深邃的思想性和哲理性,值得后人研究并加以借鉴。 【参考文献】 [1]祝瑞开.宋明思想和中华文明[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62. [2]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460,461. [3]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150,169. [4]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白明,张荣艳.当代中共马克思辩证法研究的四大范式[J].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6(4). [6]“宋明理学”对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4).

宋明程朱理学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和南宋理学家朱熹思想的合称. 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 《河南程氏遗书》.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去人欲,存天理”,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朱熹还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不少人把程朱理学视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致使理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空言,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从而反映出它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从广义上说,它也包括由朱熹所摄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并延伸到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由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故如对宋明理学的概念不做特别规定的话,在通常的意义上便是指程朱一派的理学.二十世纪中国大陆程朱理学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1900年至1949年.在这五十年间,研究程朱理学的论文多以人物个案为主.最早研究二程的论文有两不的《程伊川之宇宙观》(1921年),最早研究朱熹的论文有程南园的《与友人论朱陆书第四》(1915年)此时也有中国哲学史或思想史的著作问世,其中都有关于北宋“五子”、朱熹及其后学思想的论述,但人物个案研究的专著很少.最早的中国哲学史的专著为1915年出版的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该书以简洁的笔法对道学(理学)的渊源作了追溯,并分述了周濂溪、邵康节、张横渠、程明道、程伊川、程门诸子、朱晦庵、朱子门人之学.吕思勉的《理学纲要》(1931年)可以说是较早的一本断代哲学史论著.在该书中,吕思勉同谢无量一样认为“宋学长河,当推安定(胡瑗)、泰山(孙复)、徂徕(石介)”,但宋儒言哲学之首出者则为周濂溪.吕思勉对明道伊川之学,有独到见解,认为洛学中之明道伊川,性质本有区别,学于其门者,亦因性之所近,所得各有不同.对晦庵之学,吕思勉的论述亦较恳切,认为其哲学思想则未有出于周、张、二程之外者,不过研究更为入细,发挥更为透辟,因此,朱子非宋学之创造家,而是宋学之集大成者.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中亦对程朱一派道学作了详述.陈寅恪先生在审查此书时所作的《审查报告》对此书的评价颇中肯,认为此书于朱子之学多有发明.此时,中国哲学史方面的著作还有范寿康的《中国哲学史通论》(1936年).虽然此间对程朱理学的研究业已基本展开,但大多只是从总体上阐述,并且对诸多问题的解析还不够明确,故把这一时期的程朱理学研究称为开创期. 第二个时期:从1950年至1965年.此间研究程朱理学的文章著作基本上都采用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划分的方法,普遍认为程朱代表了客观唯心主义学说.这段时间出版的有关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著作大致有杨荣国的《简明中国思想史》(1952年)、侯外庐等人的《中国思想通史》(1959年)、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1964年)等,其中都有专门章节分述程朱之学.此间研究程朱理学的论文亦有一些,其中专门研究二程的论文有两篇,研究朱熹的大致有十四篇.这些论著中的绝大多数对程朱理学持否定态度,认为他们的哲学思想和他们的政治立场相应,是极端反动的.朱熹的哲学在历史上的作用只是对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起了一种刺激的作用,但如果对朱熹哲学没有批判、没有认识,就不能起到刺激唯物主义发展的作用,反而会起破坏作用.当然,亦有学者对程朱理学有肯定的一面,认为程朱的哲学思想中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认为这是二程哲学体系中的合理思想.但从总体上认定二程的思想是唯心主义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从总体上说,此间对程朱理学的研究多集中在北宋“五子”及朱熹等几个主要人物上,对程门及朱门后学则研究较少.虽然此时是以唯物唯心的方法进行研究读到,但相对于第一个时期,对问题的研究已相对深入了些.因为方法论上的偏差,故这一时期只能称作探索期 第三个时期:从1966年至1976年.这一时期正值“文化大革命”,深受“唯心主义等于反动保守”之公式的影响,故对程朱理学的批判不断升温.这段时间研究二程的著作有批判文集一本,二程言论选批一本,分别为《程颢程颐及其思想批判》(1974年)、《程颢程颐言论选批》(1975年).研究朱熹的论文大致有54篇.“文革”期间,对程朱理学批判的主要内容是把程朱放在儒法斗争史上,作为法家对立面的反动儒家人物而加以批判.另外还批判程颐要寡妇守节而带来的“贞节杀人不见血”的后果.总之,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程朱理学甚至整个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可谓百花凋残、野草满径,所以这一时期只能称为挫折期. 第四个时期:从1977年至20世纪末.此间程朱理学研究真正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不仅与程朱理学相关的宋明理学断代哲学史的研究愈加深入,而且人物个案研究也得到了发展,大量的论文及专著问世,真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宋明理学论文发表

[1]朱文锋.构建“证素辨证”新体系的意义[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2):135~[2]朱文锋黄碧群陈新宇.病性证素辨别的意义与方法[J].中医药学刊,2006,24(2):204~[3]晏峻峰朱文锋.粗糙集理论在中医证素辨证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2):90~[4]朱文锋.论中医症状的规范研究[J].中医杂志,2005,46(9):649~[5]朱文锋李灿东甘慧娟.病位证素的特征[J].福建中医药,2005,36(4):1~[6]刘强刘璨朱文锋.数据挖掘:心气虚证的鉴别诊断研究[J].福建中医药,2005,36(3):5~[7]王丹芬李丹琳朱文锋.论中医气质的结构和特点[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9):893~[8]朱文锋.制定全病域中医辨证量表的设计思路[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6):521~[9]汪艳娟朱文锋.论数字中医药与中医药的发展[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5):400~[10]朱文锋晏峻峰.证素辨证新体系的内容及科学意义[J].医学与哲学,2005,26(1):69~[11]汪艳娟朱文锋王行宽戴飞跃.清肝降糖片改善多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5):412~[12]朱文锋.症状辨证调查表设计的特色性要求[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5(3):27~[13]朱文锋黄碧群.证、证候的辨析与规范[J].山西中医,2005,21(3):1~[14]朱文锋.证候辨证量表制定的科学性要求[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8):93~[15]胡志希袁肇凯顾星朱文锋杨涛.计算机在中医诊断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105~[16]张凤娥朱文锋.痹病的分类命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8):610~[17]朱文锋张华敏.“证素”的基本特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17~[18]朱文锋甘慧娟.证素内容的辨析[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5,11(1):11~[19]顾星谭秦湘朱文锋.自汗患者汗液中的钠、氯、钙、钾无机离子测定[J].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5,4(2):22~[20]朱文锋黄碧群朱镇华.借鉴量表法研制中医症状辨证量表[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3(23):2474~[21]朱文锋黄碧群陈新宇.病性证素辨别的意义与方法[J].中国中医药杂志,2005,3(9):903~[22]黄碧群陈新宇朱文锋.邪实类病性证素的特征[J].中国中医药杂志,2005,3(9):905~[23]陈新宇黄碧群朱文锋.正虚类病性证素的特征[J].中国中医药杂志,2005,3(9):911~[24]汪艳娟朱文锋陈梅志.参麦注射液合滋水清肝饮对糖尿病性脑梗死病人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4):303~[25]汪艳娟朱文锋陈梅志.参麦注射液合滋水清肝饮对糖尿病性脑梗死病人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2):123~[26]刘莺朱文锋卢芳国刘平.152例胃癌患者术前病证聚类与主成份分析[J].江苏中医药,2004,25(6):20~[27]朱文锋.创立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24(6):38~[28]张凤娥朱文锋.中医对“痹”病的认识[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10(12):6~[29]朱文锋甘慧娟.对古今有关证素概念的梳理[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10(11):1~[30]张凤娥朱文锋.心脉痹阻类疾病的中医认识[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25~[31]朱文锋王丹芬李振宇.人格模型的“大五”、“大七”、“大一”及对中医人格心理学思想的思考[J].福建中医药,2003,34(2):40~[32]王丹芬朱文锋.中医心理学思想的文化背景和现代意义[J].福建中医药,2003,34(1):5~[33]朱文锋顾星谭秦湘黄献平刘莺.心肺气虚证自汗成分的实验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23(4):29~[34]王丹芬朱文锋李振宇.主症在中医诊断中的作用[J].甘肃中医,2003,16(7):8~[35]刘莺李俊军朱文锋刘平.胃癌中医证型相关基因的表达谱[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3,11(9):1318~[36]朱文锋.中医(辅助)诊疗系统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10):8~[37]刘锐朱文锋陈孝银谢梦洲罗尧岳.肝体阴用阳学说的学术源流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5):1~[38]刘强朱文锋.β受体与心气[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4):7~[39]朱文锋.创立统一的辨证方法与体系[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1):7~[40]朱文锋.证、症、征等词的概念与演变[J].科技术语研究,2003,5(4):20~[41]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诊病(13)[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7):396~[42]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诊病[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6):326~[43]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诊病(11)[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5):266~[44]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诊病(10)[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4):202~[45]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诊病(9)[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3):142~[46]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诊病(8)[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2):81~[47]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诊病(7)[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1):19~[48]朱咏华朱文锋.中医症状的规范化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2(3):35~[49]朱文锋朱咏华.对辨证规律与方法的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2(2):1~[50]彭清华朱文锋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血管内皮、血小板功能改变及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2(2):39~[51]朱文锋.《中医诊断学》新世纪教材的改进[J].中医教育,2002,21(6):39~[52]朱文锋.中医辨证体系及“证”的规范化研究[J].天津中医,2002,19(5):1~[53]彭清华朱文锋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血浆心钠素的改变及其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2,17(11):673~[54]朱文锋瞿延晖等.中药术语规范的研究(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8):66~[55]朱文锋瞿延晖等.中药术语规范的研究(Ⅴ)[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6):8~[56]朱文锋瞿延晖等.中药术语规范的研究(IV)[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5):17~[57]朱文锋瞿延晖等.中药术语规范的研究(Ⅲ)[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4):67~[58]朱文锋瞿延晖等.中药术语规范的研究(Ⅱ)[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3):13~[59]朱文锋瞿延晖等.中药术语规范的研究(I)[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2):64~[60]刘锐朱文锋陈孝银谢梦洲罗尧岳.肝体阴用阳学说的理论基础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3):3~[61]朱文锋.中医学对心脉痹阻类疾病的认识[J].怀化医专学报,2002,1(2):1~[62]彭清华朱文锋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J].中医杂志,2001,42(12):743~[63]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诊病(5)[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2):718~[64]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诊病(4)[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1):654~[65]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诊病(3)[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0):592~[66]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诊病(2)[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9):528~[67]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诊病(1)[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8):465~[68]彭清华朱文锋.眼科专科辨证体系及眼科常见证候的研究(7)[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7):396~[69]彭清华朱文锋.眼科专科辩证体系及眼科常见证侯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6):331~[70]彭清华朱文锋.眼科专科辨证体系及眼科常见证候的研究(5)[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5):269~[71]彭清华朱文锋.眼科专科辨证体系及眼科常见证侯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4):202~[72]彭清华朱文锋.眼科专科辩证体系及眼科常见证候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3):134~[73]彭清华朱文锋.肯科专科辨证体系及眼科常见证修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2):68~[74]彭清华朱文锋.眼科专科辨证体系及眼科常见证候的研究(1)[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12~[75]彭清华朱文锋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房水蛋白含量的检测及其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21(4):38~[76]朱文锋.论中医“证”的实质与辨证方法[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21(3):34~[77]彭清华朱文锋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人格特征的调查[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21(3):41~[78]朱文锋马滴滴.中医“国标”内科病名的出处(续完)[J].山西中医,2001,17(6):55~[79]朱文锋马滴滴.中医“国标”内科病名的出处(续2)[J].山西中医,2001,17(5):62~[80]朱文锋马滴滴.中医“国标”内科病名的出处(续1)[J].山西中医,2001,17(4):49~[81]朱文锋马滴滴.中医“国标”内科病名的出处(待续)[J].山西中医,2001,17(3):47~[82]彭清华朱文锋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A型性格的调查[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1,11(1):45~[83]彭清华朱文锋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血液流变学改变及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1,8(2):67~[84]朱文锋.辨证统一体系的创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4):4~[85]欧阳建军朱文锋.宋明理学宇宙观对金元明中医人体观的影响[J].中华医史杂志,2000,30(3):184~[86]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辨证[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2):535~[87]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辨证(6)[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1):487~[88]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辨证(5)[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0):440~[89]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辨证(4)[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9):389~[90]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辨证(3)[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8):342~[91]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辨证(2)[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7):291~[92]朱文锋.常见症状的计量辨证(1)[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6):243~[93]朱文锋.《诸病源候论》有关病候与疾病的概念[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3):99~[94]朱文锋.论症证病结合治疗[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6~[95]朱文锋.症状诊疗的意义与内容[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24(1):35~[96]朱文锋刘莺.建立符合中医特色的科研体系[J].医学与哲学,2000,21(1):52~[97]彭清华朱文锋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房水流畅系数的测定及其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0(4):50~[98]彭清华朱文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血流动力学改变[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0(3):4~[99]朱文锋吴润秋.中医诊断的特色和优势[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0(3):40~[100]徐绍勤朱文锋.耳鼻咽喉口腔专科辨证体系的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0(2):30~

(2000年以后)出版专著五部、译著一部、主编七部,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1、现代意义宋明理学的认格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文艺研究2000/1,PP:63-722、中华人文精神之元典内涵试探,孔子研究2000/1,PP:36-453、朱熹“优游林泉”的书院美育思想,东方2001/1,PP:34-374、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载《儒学于1世纪中国》,学林出版社2001年1月版,PP:129-1405、“气”在朱熹美学中的意义,中国哲学史2001/1,PP:29-366、朱子理学美学与德国古典美学之比较,文艺研究2001/3,PP:56-647、朱熹对文道观的本体论发展及其内在矛盾,学术月刊2001/5,PP:48-56;新华文摘同年第9期“论点摘编”8、朱熹人格美学的逻辑结构,文史哲2001/2,P43-50;人大复印“美学”2001/5全文转载9、朱子人格美育的化育精神,浙江大学学报2001/3,PP:32-3810、朱子心与理一的人格理想,浙江学刊2001/1,PP:170-17411、宋明理学美学研究近况,中国美学年鉴(2001),河南出版社2003年1月版,PP:234-24112、从阳明心学美学本体工夫论看东方美学独特之可能(英文),[日]天理时报社2003年3月版,PP:213-21513、阳明心学美学及其研究,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3/5;人大复印“美学”2003/12全文转载,PP:23-2814、“知行合一”与阳明的“行动美学”,浙江学刊2004/1,PP:215-21715、朱子“知者乐水”人格审美境界之阐释,中国美学2004/1,PP:258-268;人大复印“美学”2004/6全文转载16、西学“存在论”与中学“本体论”,江苏社会科学2004/2,PP:27-32;新华文摘2004年第18期“论点摘编”17、“人文化成”与中华审美人文精神,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4/3,PP:13-1818、阳明心学的美学智慧,天津社会科学2004/6,PP:105-11019、阳明心学美学与现象学意识,文艺研究2004/6,PP:12-1820、“心上工夫”与王阳明的体验美学,浙江大学学报2005/1,PP:129-134,人大复印“美学”2005/3全文转载21、朱子理学美学的二重性影响及其功过,社会科学辑刊2005/1,PP:131-13722、“自得”与人生境界的审美超越——王阳明的人生境界论,文史哲2005/1,PP:79-84,新华文摘2005年第11期“论点摘编”23、朱熹的山水美学思想,载《2003年朱子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年3月版,PP:89-10624、本心灵觉:良知境界的美学意义,中国哲学史2005/2,PP:122-12725、本体工夫论与阳明心学美学,载《本体与诠释》第五辑,上海社科出版社2005年7月版,PP:435-45326、阳明心学美学的本体工夫论结构,载《美与当代生方式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0月版,PP:380-38827、让人文来提升旅游发展,浙江日报2005/6/2028、休闲与审美: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浙江大学学报2005/6,PP:5-11;人大复印“美学”2006/1、新华文摘2006/7全文转载29、陈白沙“自然之乐”的休闲境界,浙江大学学报2006/4 30、审美的休闲旨趣:审美境界的生活化,杭州通讯2006/4,PP:16-1731、休闲、审美与和谐社会,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5,PP:52-5632、儒家传统美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江苏社会科学2007/1,PP:31-34

宋明理学论文发表小说

宋明程朱理学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和南宋理学家朱熹思想的合称. 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 《河南程氏遗书》.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去人欲,存天理”,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朱熹还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不少人把程朱理学视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致使理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空言,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从而反映出它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从广义上说,它也包括由朱熹所摄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并延伸到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由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故如对宋明理学的概念不做特别规定的话,在通常的意义上便是指程朱一派的理学.二十世纪中国大陆程朱理学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1900年至1949年.在这五十年间,研究程朱理学的论文多以人物个案为主.最早研究二程的论文有两不的《程伊川之宇宙观》(1921年),最早研究朱熹的论文有程南园的《与友人论朱陆书第四》(1915年)此时也有中国哲学史或思想史的著作问世,其中都有关于北宋“五子”、朱熹及其后学思想的论述,但人物个案研究的专著很少.最早的中国哲学史的专著为1915年出版的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该书以简洁的笔法对道学(理学)的渊源作了追溯,并分述了周濂溪、邵康节、张横渠、程明道、程伊川、程门诸子、朱晦庵、朱子门人之学.吕思勉的《理学纲要》(1931年)可以说是较早的一本断代哲学史论著.在该书中,吕思勉同谢无量一样认为“宋学长河,当推安定(胡瑗)、泰山(孙复)、徂徕(石介)”,但宋儒言哲学之首出者则为周濂溪.吕思勉对明道伊川之学,有独到见解,认为洛学中之明道伊川,性质本有区别,学于其门者,亦因性之所近,所得各有不同.对晦庵之学,吕思勉的论述亦较恳切,认为其哲学思想则未有出于周、张、二程之外者,不过研究更为入细,发挥更为透辟,因此,朱子非宋学之创造家,而是宋学之集大成者.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中亦对程朱一派道学作了详述.陈寅恪先生在审查此书时所作的《审查报告》对此书的评价颇中肯,认为此书于朱子之学多有发明.此时,中国哲学史方面的著作还有范寿康的《中国哲学史通论》(1936年).虽然此间对程朱理学的研究业已基本展开,但大多只是从总体上阐述,并且对诸多问题的解析还不够明确,故把这一时期的程朱理学研究称为开创期. 第二个时期:从1950年至1965年.此间研究程朱理学的文章著作基本上都采用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划分的方法,普遍认为程朱代表了客观唯心主义学说.这段时间出版的有关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著作大致有杨荣国的《简明中国思想史》(1952年)、侯外庐等人的《中国思想通史》(1959年)、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1964年)等,其中都有专门章节分述程朱之学.此间研究程朱理学的论文亦有一些,其中专门研究二程的论文有两篇,研究朱熹的大致有十四篇.这些论著中的绝大多数对程朱理学持否定态度,认为他们的哲学思想和他们的政治立场相应,是极端反动的.朱熹的哲学在历史上的作用只是对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起了一种刺激的作用,但如果对朱熹哲学没有批判、没有认识,就不能起到刺激唯物主义发展的作用,反而会起破坏作用.当然,亦有学者对程朱理学有肯定的一面,认为程朱的哲学思想中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认为这是二程哲学体系中的合理思想.但从总体上认定二程的思想是唯心主义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从总体上说,此间对程朱理学的研究多集中在北宋“五子”及朱熹等几个主要人物上,对程门及朱门后学则研究较少.虽然此时是以唯物唯心的方法进行研究读到,但相对于第一个时期,对问题的研究已相对深入了些.因为方法论上的偏差,故这一时期只能称作探索期 第三个时期:从1966年至1976年.这一时期正值“文化大革命”,深受“唯心主义等于反动保守”之公式的影响,故对程朱理学的批判不断升温.这段时间研究二程的著作有批判文集一本,二程言论选批一本,分别为《程颢程颐及其思想批判》(1974年)、《程颢程颐言论选批》(1975年).研究朱熹的论文大致有54篇.“文革”期间,对程朱理学批判的主要内容是把程朱放在儒法斗争史上,作为法家对立面的反动儒家人物而加以批判.另外还批判程颐要寡妇守节而带来的“贞节杀人不见血”的后果.总之,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程朱理学甚至整个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可谓百花凋残、野草满径,所以这一时期只能称为挫折期. 第四个时期:从1977年至20世纪末.此间程朱理学研究真正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不仅与程朱理学相关的宋明理学断代哲学史的研究愈加深入,而且人物个案研究也得到了发展,大量的论文及专著问世,真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程朱不是陈朱……

程颐和朱熹程颐(1033-1107),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与其兄被合称为“二程”,他被习称为“小程”,河南洛阳人。北宋儒家学者,著名哲学家,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洛学”的创始人之一。 程颐出生于一个仕宦世家,年十四五即同其兄一起问学于周敦颐。皇祜二年(1050)年仅十八岁的程颐就曾上书当时的宋仁宗,提出了“勿徇众言,以王道为心,以生民为念,黜世俗之论,期非常之功”的“应时而作”变革主张(参见《河南程氏文集》卷五《上仁宗皇帝书》)。当时著名学者胡瑗正在主持太学,程颐便游于太学,他所作的《颜子所好何学论》,为胡瑗赏识,委以学职。二十七岁时,科举廷试落第,从此不再参加科试,大臣屡荐而不仕,在洛阳收徒讲学。其兄程颢卒,在司马光等人推荐下,“以布衣被召”,任秘书省校书郎、崇政殿说书,训导年幼的哲宗。其为人严苟,不久与以苏轼为代表的“蜀党”交恶,被贬外任,回洛阳管理西京国子监。宋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7),“新党”得势,尽黜“旧党”,程颐被“放归田里”,后又“送涪州编管”。宋徽宗继位,程颐受到赦免,回洛阳,复官。但不久又被撤销,人也被监视,门人被驱逐。卒时许多门弟子因怕受牵连,甚至不敢参加其葬礼。 程颐少其兄一岁,却比其兄多活了二十几年,所以在思想学术上的贡献也较其兄为多,他是后来被称作“程朱理学”一派的真正奠基人。 1、理气论:程颐认为,一切事物莫不有其“所以然”,事物的“所以然”即事物的“理”(亦称“道”),他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所以一阴一阳,道也” (《河南程氏遗书》卷三);又说:“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这就是说,一阴一阳是气不间断的循环过程,而道则是这一过程之所以产生的内在根据。这一思想,发展了《周易》哲学中的阴阳理论,表明了程颐对“理”的认识和规定的深入。程颐反复强调了以“理”为本的思想,认为“天下只有一个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他不同意张载关于气能聚散的理论,认为气不是循环的而是“生生”,即不断消尽又不断产生的,气不断产生的根源就在于“道”,“道则自然生万物”,“道则自然生生不息”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从理气论引出理事论,程颐提出了“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周易程氏传序》)这一重要的哲学命题,认为理是事物内部的根源,事物是理的外在表现,理为体,事为用,体与用是统一的,同时也都是实在的,两者相即而不离。这一思想实际是针对佛教哲学中本体“实而不现”、现象“现而不实”,把本体与现象截然两分观点的反驳,程颐在此点上发展了中国本土的传统哲学。此外,在理气的动静观、变化观等问题上,程颐的思想也都有特色。 2、人性论:在人性论方面,程颐用儒家的“理”来规定人的本性,提出了著名的“性即理”的观点,大大发展了儒家的性善论。所谓的“性即理”,就是认为社会的道德原则是人类永恒不变的本性。他具体区分出了两种“性”,“天命之性”是性之本,“气质之性”是人一生出来时所禀受而成的,前者即“理”,它才是性的根本。他认为,孟子讲人性本善是讲的前一种性,荀子、扬雄讲人性本恶、人性善恶混是讲后一种性。他认为讨论性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才是,因此提出,“论性不论气,不备(指孟子);论气不论性,不明(指荀、扬)”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九)。这个观点以后为大多数理学家所接受。 3、修养论:在修养功夫即人的自我培养和自我实现方面,程颐主要是提出了“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这一让后来的理学家反复读者讨论的命题。程颐认为,人的道德情操和境界的培养,主要依赖于“主敬”的修养,即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到内心,使心不放驰,始终保持一种敬畏的心境。但是,驻有“主敬”的修养还不够,还必须通过学习即“格物穷理”,具体研究事物的道理,以不断充实自己,并以之来检查自己的思想是否合于理义。 程颐的讲学语录及一些书信、诗文、杂著,以及他的名著《程氏易传》被后人与程颢的著作合编在一起而为《二程全书》,今有校勘标点本的《二程集》。 朱熹,1130年生,1206年逝世,婺源(今属江西省)人。宋代书家。字元晦,号晦庵,云谷老人,沧州遁叟,晚称遁翁,人称考亭先生。官至宝文阁待制,谥文公,封信国公。改徽号,从祀孔庙,世称“朱子”。学识渊博,集宋代理学大成。工书,笔势迅疾,无意求工而悉合书家矩雉。法颜书《争座位帖》,苍郁沉厚,古雅有骨。尤善大字,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宝之。《故宫周刊》第139期刊其行书尺牍一幅,甚精。著述宏富,有《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子》等。《城南唱和诗》,朱熹书于乾道三年(1167)。纸本,行书。纵31.5厘米,横275.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后有李东阳、吴宽等写的跋。《庚子消夏记》、《钤山堂书画记》、《式古堂书画汇考》、《石渠宝笈三编》著录。此诗帖平和从容,温柔典雅,血肉丰满,脱尽火气,用笔老练精到,起伏成实,提拔有致,笔笔富有变化又十分和谐,笔势委婉飞动,动中取静意,已成自家面目。但他不以书名,因以学掩之。他的一些尺牍,虽不以书法姿态而出现,但由于晦翁的文理修养,都已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信手写来,点划之间自然而不放纵,真是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使人见之无不肃然起敬 .

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宋明理学大致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阶段:“程朱理学”的核心是“天理”说和“格物致知”论;“陆王心学”是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是“心即理”、“心外无物”,即便是“知行合一”说,也是强调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陆王心学在明中期以后得到广泛传播。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是儒、释、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果实,也是春秋战国和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体系的完善过程。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形态呈现出来,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宋明理学的主要学派,包括:周敦颐的道学派(以“道”为核心概念) ,邵雍的数学派(以“数”为核心概念), 张横渠、罗钦顺与王夫之的气学派(以“气”为核心概念), 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以“理”为核心概念),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学派(以“心”为核心概念), 陈亮与叶适的事功学派(以“事功”为核心概念)等。陆王心学于程朱理学日趋僵化之际,而盛于明代中后期。张横渠、罗钦顺与王夫之的气学则于心学日趋式微之际,与事功学派合流而盛于清代。

宋明理学论文发表心情

宋明理学开启了忠君的高潮,从此封建王朝没有再从内部瓦解过,权力之争从外戚、权臣那里转化为对外族侵略的矛盾;很好的维护了内部的统一,社会相对稳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提高,发展了中华文化,创造了很多灿烂的文明。

宋明理学,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亦称道学。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理学。

消极:以三常五纲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积极: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现人性。

消极:以三纲五常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积极: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现人性。

1.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具有理论发展的普遍意义,对当前理论创新有较强指导作用2.思想解放对于一个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是重要的先决条件。 理学的变革者们在对旧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新的价值观,引导社会走出旧理学的氛围,走出中世纪的门槛,推动了社会的继续稳定发展。 3.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批判地研究宋明理学,从中开发出有利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历史资源,化传统阻力为发展助力,有利于解决当前社会存在的顽疾,推动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 4.影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宋元时期,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高度繁荣的景象,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明末以后才逐渐落后。理学的思辨性的理性主义特征及他们提出的“格物穷理”方法对宋元科技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他们强调认识事物之理不能脱离具体事物。从方法论上分析,“格物穷理”的方法比较符合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强调认识的对象是理,反映人类认识已发展到认识事物内部规律的阶段,是人类认识深化的标志。 5.王阳明心学促成了思想解放,使文化领域得到大发展。阳明之后,思想得到启蒙和解放。文源网络 侵删以上,望采纳。

宋明理学论文发表期刊

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宋明理学大致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阶段:“程朱理学”的核心是“天理”说和“格物致知”论;“陆王心学”是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是“心即理”、“心外无物”,即便是“知行合一”说,也是强调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陆王心学在明中期以后得到广泛传播。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是儒、释、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果实,也是春秋战国和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体系的完善过程。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形态呈现出来,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宋明理学的主要学派,包括:周敦颐的道学派(以“道”为核心概念) ,邵雍的数学派(以“数”为核心概念), 张横渠、罗钦顺与王夫之的气学派(以“气”为核心概念), 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以“理”为核心概念),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学派(以“心”为核心概念), 陈亮与叶适的事功学派(以“事功”为核心概念)等。陆王心学于程朱理学日趋僵化之际,而盛于明代中后期。张横渠、罗钦顺与王夫之的气学则于心学日趋式微之际,与事功学派合流而盛于清代。

……程朱不是陈朱……

程颐和朱熹程颐(1033-1107),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与其兄被合称为“二程”,他被习称为“小程”,河南洛阳人。北宋儒家学者,著名哲学家,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洛学”的创始人之一。 程颐出生于一个仕宦世家,年十四五即同其兄一起问学于周敦颐。皇祜二年(1050)年仅十八岁的程颐就曾上书当时的宋仁宗,提出了“勿徇众言,以王道为心,以生民为念,黜世俗之论,期非常之功”的“应时而作”变革主张(参见《河南程氏文集》卷五《上仁宗皇帝书》)。当时著名学者胡瑗正在主持太学,程颐便游于太学,他所作的《颜子所好何学论》,为胡瑗赏识,委以学职。二十七岁时,科举廷试落第,从此不再参加科试,大臣屡荐而不仕,在洛阳收徒讲学。其兄程颢卒,在司马光等人推荐下,“以布衣被召”,任秘书省校书郎、崇政殿说书,训导年幼的哲宗。其为人严苟,不久与以苏轼为代表的“蜀党”交恶,被贬外任,回洛阳管理西京国子监。宋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7),“新党”得势,尽黜“旧党”,程颐被“放归田里”,后又“送涪州编管”。宋徽宗继位,程颐受到赦免,回洛阳,复官。但不久又被撤销,人也被监视,门人被驱逐。卒时许多门弟子因怕受牵连,甚至不敢参加其葬礼。 程颐少其兄一岁,却比其兄多活了二十几年,所以在思想学术上的贡献也较其兄为多,他是后来被称作“程朱理学”一派的真正奠基人。 1、理气论:程颐认为,一切事物莫不有其“所以然”,事物的“所以然”即事物的“理”(亦称“道”),他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所以一阴一阳,道也” (《河南程氏遗书》卷三);又说:“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这就是说,一阴一阳是气不间断的循环过程,而道则是这一过程之所以产生的内在根据。这一思想,发展了《周易》哲学中的阴阳理论,表明了程颐对“理”的认识和规定的深入。程颐反复强调了以“理”为本的思想,认为“天下只有一个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他不同意张载关于气能聚散的理论,认为气不是循环的而是“生生”,即不断消尽又不断产生的,气不断产生的根源就在于“道”,“道则自然生万物”,“道则自然生生不息”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从理气论引出理事论,程颐提出了“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周易程氏传序》)这一重要的哲学命题,认为理是事物内部的根源,事物是理的外在表现,理为体,事为用,体与用是统一的,同时也都是实在的,两者相即而不离。这一思想实际是针对佛教哲学中本体“实而不现”、现象“现而不实”,把本体与现象截然两分观点的反驳,程颐在此点上发展了中国本土的传统哲学。此外,在理气的动静观、变化观等问题上,程颐的思想也都有特色。 2、人性论:在人性论方面,程颐用儒家的“理”来规定人的本性,提出了著名的“性即理”的观点,大大发展了儒家的性善论。所谓的“性即理”,就是认为社会的道德原则是人类永恒不变的本性。他具体区分出了两种“性”,“天命之性”是性之本,“气质之性”是人一生出来时所禀受而成的,前者即“理”,它才是性的根本。他认为,孟子讲人性本善是讲的前一种性,荀子、扬雄讲人性本恶、人性善恶混是讲后一种性。他认为讨论性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才是,因此提出,“论性不论气,不备(指孟子);论气不论性,不明(指荀、扬)”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九)。这个观点以后为大多数理学家所接受。 3、修养论:在修养功夫即人的自我培养和自我实现方面,程颐主要是提出了“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这一让后来的理学家反复读者讨论的命题。程颐认为,人的道德情操和境界的培养,主要依赖于“主敬”的修养,即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到内心,使心不放驰,始终保持一种敬畏的心境。但是,驻有“主敬”的修养还不够,还必须通过学习即“格物穷理”,具体研究事物的道理,以不断充实自己,并以之来检查自己的思想是否合于理义。 程颐的讲学语录及一些书信、诗文、杂著,以及他的名著《程氏易传》被后人与程颢的著作合编在一起而为《二程全书》,今有校勘标点本的《二程集》。 朱熹,1130年生,1206年逝世,婺源(今属江西省)人。宋代书家。字元晦,号晦庵,云谷老人,沧州遁叟,晚称遁翁,人称考亭先生。官至宝文阁待制,谥文公,封信国公。改徽号,从祀孔庙,世称“朱子”。学识渊博,集宋代理学大成。工书,笔势迅疾,无意求工而悉合书家矩雉。法颜书《争座位帖》,苍郁沉厚,古雅有骨。尤善大字,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宝之。《故宫周刊》第139期刊其行书尺牍一幅,甚精。著述宏富,有《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子》等。《城南唱和诗》,朱熹书于乾道三年(1167)。纸本,行书。纵31.5厘米,横275.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后有李东阳、吴宽等写的跋。《庚子消夏记》、《钤山堂书画记》、《式古堂书画汇考》、《石渠宝笈三编》著录。此诗帖平和从容,温柔典雅,血肉丰满,脱尽火气,用笔老练精到,起伏成实,提拔有致,笔笔富有变化又十分和谐,笔势委婉飞动,动中取静意,已成自家面目。但他不以书名,因以学掩之。他的一些尺牍,虽不以书法姿态而出现,但由于晦翁的文理修养,都已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信手写来,点划之间自然而不放纵,真是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使人见之无不肃然起敬 .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