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民用建筑论文发表刊物

发布时间:2024-07-08 21:16:17

民用建筑论文发表刊物

<建筑结构学报>

<土木工程学报》

《建筑结构》等都是。

工程建设、建材发展导向 、建筑科技等都是可以的 带刊号的?CN是国内刊号 ISSN是国际刊号 还有一个是邮发代号 是值这个能在邮局订阅的 只要是正规期刊都是有CN和ISSN 都是有刊号的 没有的话就是假刊呀 你有问题的话可以给我留言

一般是好文章才会被收录的,被收录才好。

民国建筑期刊投稿费用

一、南京地区的民国建筑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1864年湘军破城,经历这次战争,南京毁损极大。后由于沪宁、京浦铁路通车,南京作为铁路重枢,才又开始发展。1927年蒋中正在南京建立中央政府,1930年南京成为行政院直辖市,政治、文化地位得到空前提升,成为国际性都会。据统计,全市目前保存下来的民国建筑共有1000余处,占地900多万平方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国建筑就有200多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无与伦比的。 从功能上讲南京的民国建筑主要包括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工商业建筑三大类,其中公共建筑居多,这是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特色。《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南京篇》把南京的民国建筑从时代上划为三类: 1.1910—1927年:这一时期的很多建筑几乎都是仿造西方形制,并且以此为荣。典型的例子有1915年建造于下关宝善街的扬子饭店,1917年在江边兴建的下关电灯厂,1918年建造的位于下关大马路的中国银行和江苏邮政管理局。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其办公场所就是两江总督张人俊修建于1910年的西式花厅。从建筑艺术上讲这一时期流行西方折衷主义建筑。折衷主义流行于19世纪20年代欧美的一些国家,特点是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类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不讲究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匀称,注重纯形式的美。这类建筑在清末南京开埠后比较流行,扬子饭店就是就地取材利用城砖修筑折衷主义建筑的典型。 2.1927—1936年:这近十年是南京的建筑高峰期,也是中国建筑史上宝贵的兴盛期。修建于这一时期的建筑有1926—1929年建造的中山陵、铁道部大楼(1928年建造,1945年后改为行政院)、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1931年)、小红山主席官邸(1931年)、1931—1933年建造的谭延恺墓、1931—1936年建造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建筑群、1932~1933年建造的首都饭店和国民政府最高法院、福昌饭店(1933年)和交通部大楼(1933年)、1933—1934建造的行政院和地质矿产陈列馆、1935~1936年建造的中山陵藏经楼、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新都大剧院、国际联欢社等。 这一时期建筑业不仅发展迅速,而且相当显眼,体现出了南京作为首都的文化特色,政治类、军事类和大型公共建筑广为发展。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和中国传统宫殿式的近代建筑风格并行,同时出现由此二者催生的现代化民族形式建筑。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建筑式样与时俱进,主张摆脱历史上过时式样的束缚,积极采用新材料和新结构,创造出反映时代特征的新建筑风格,首都饭店、国民政府最高法院、福昌饭店、行政院、地质矿产陈列馆等皆是此种类型。现代主义传承了一些折衷主义的特点。与此相对的是中国传统主义宫殿建筑,这种建筑最早见于一些西人兴办的教会学校,如原金陵女子大学的会议楼、科学馆、文学馆、图书馆、大礼堂等,校方希望用模仿中式的建筑表达教会尊重中国文化的姿态,以使中国的学生在传统建筑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1929年12月国民政府颁布《首都计划》,极力提倡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建设政府建筑,3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兴盛,呼吁对民族建筑文化的回归,于是中国传统宫殿建筑又获新生。然而其存在造价昂贵,费时费工,建筑格局呆板的缺憾,设计师们又大胆探索出了新民族形式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一般采用现代建筑的平面组合与体形构图,并多用钢筋混凝土平屋顶,或用现代屋架的两坡屋顶,但在檐口、墙面、门窗及入口部分则重点施以中国传统构件装饰,并辅以适当的传统花纹图案。中央体育场建筑群、紫金山天文台、中央医院、中山陵音乐台、外交部大楼、国民大会堂就是此种风格的经典之作。 3.1937—1949年: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12月13日南京失守,沦陷八年期间,南京建设几乎停滞。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国民政府还于旧都,重建首都风貌,宫殿式和新民族形式建筑逐渐淡出,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主流。这一时期的建筑有1946年建造的北极阁宋子文公馆、1946年建造的美国大使馆、1946—1947年建造的美军顾问团公寓、1947年建造的公路总局、1948年建造的延晖馆等。南京在将近2500年的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富有个性的三大文化: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从物质层面上来讲,南京历史上的三大文化各有千秋:六朝文化主要以散布在田野里的陵墓石刻称奇,明文化主要以环绕在南京城周围的城墙(包括明孝陵)擅雄,民国文化则主要以集中在城内的各类建筑物(包括中山陵)而享有盛名。”如果在民国文化内部继续划分,南京所代表的民国文化可称为首都文化类型,其特点就是政治色彩浓厚(官邸和中央政府机构多),民族风格和西式风格建筑并举,但一定要凸显前者(如第二期的大量建筑),以示严敬、肃穆、庄重。重庆作为陪都时期的民国文化大致也可划分到首都类型中。 二、上海地区的民国建筑上海地理位置优越,处长江口,毗邻东海,交通便利,开埠之后发展迅速,20世纪初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城市,30年代城市固定人口已超过300万,号称世界第六大城市。上海租界繁多,外国居民数量冠于全国各大城市。在建筑特色上,兼容并蓄,集风格迥异、不同时空的各个流派于一体,故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形成了“海派”建筑风格。上海民国时期的建筑按时间也可分为三类:1. 1910—1927年:上海1843年强制开埠之后,西方各国纷纷开始建设租界,建造了大量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建筑。这种建筑风格随着租界的扩大,开始在上海特别是外滩星罗棋布的分布。1910~1918年期间上海建造建筑4000余栋,几乎每天都有新建筑落成。这一时期的民国建筑体现出了上海作为开放城市的特色,风格趋于洋化,传统因素很少,主要流行复古主义、折衷主义建筑。复古主义风格是将古希腊建筑中象征男性雄健阳刚之气的陶立克式廊柱、明喻女性柔和纤巧之美的爱奥尼亚式立柱;古罗马歌颂胜利、崇拜英雄的半圆形穹顶、拱券,洛可可式门面雕饰融会于一体,传承了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建筑特色。代表有1910年建造的外滩英国总会、1911年建造的法国东方汇理银行、1916年建造的亚细亚大楼、1920年怡和洋行大楼、扬子大楼、1923年的汇丰银行新厦、1925年修建的江海关、大世界游乐场、国际礼拜堂、1926年法国总会。这一时期的建筑外表豪华美观,体现出浓厚的巴洛克式建筑美学色彩。2. 1927—1936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全国政治局势相对稳定,上海也进入了建筑高峰期。1927年国民政府将南京和上海定为特别市,刘纪文出任南京特别市市长,政绩斐然,上海由吴铁成主政,亦有不小成绩。1929年和《首都计划》同时出台的有《大上海都市计划》,倡导使用本民族的建筑式样。上海开放性深广,深受欧美文化影响,加上民族传统建筑耗时耗财,于是就萌生了衔接这两类建筑文化的“海派”风格。“海派”的说法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本是以南京为中心的“京派”文化对上海以商业为中心的城市文化的一种贬称。“海派”风格的建筑具有重商、开放同时又杂糅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杂糅主要为中西之间的杂糅:细部具有中国传统建筑“语汇”的西式建筑和在中国传统建筑上追求、体现“西洋化”的建筑。最富有上海特色的莫过于上海的“里弄”建筑,此种建筑就是把中国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的门埭改作石库门,石库门本是传统的里弄制建筑,但在结构和内部装修上却采用西制,中西杂糅,形成了独特的“海派”风格。当时的上海市立图书馆、江湾市府大厦等均是这种建筑。“海派”风格也包括西式建筑之间的杂糅。这一时期建筑飞速发展,风姿各异的建筑成片出现。1934年国际饭店建成,为当时远东第一高楼。著名的建筑还有沙逊大厦(1929年)、华懋公寓(1929年)、金城银行(1929年)、慕尔堂(1930年)、东正教堂(1931年)、八仙桥青年会(1931年)、百乐门舞厅(1931年)、国泰大戏院(1932年)、市政府大厦(1933年)、大上海大戏院(1933年)、跑马厅(1933年)、毕卡地公寓(1934年)、百老汇大厦(1934年)、上海体育场(1935年)、大新公司大楼(1936年)等。建筑史学者伍江写的《上海百年建筑史》,后附《本书涉及建筑物一览表》,共涉及1847—1949年百年间上海著名建筑139处,其中70处完成于1927—1937年这10年间,占50%,可见这一时期建筑成就之大。“海派”风格正是这一时期建筑风格的精当概括。 3. 1937—1949年:1937年8月份,凇沪会战打响,11月上海沦陷。此后八年,由于日军占领,汪伪政府统治,战后经历收回租界及经济震荡等,都市的发展因外界干扰而遭到空前的破坏。但即使如此,上海发展水平仍居国内各大城市前列。1945年光复后,建筑建造不多,建筑风格依然承袭第二个时期。因为战争动乱抑制了投入房地产的资本,阻碍了建筑工程和建筑材料的生产,大批建筑师、工程师无以为继,只好投身教育。所以这一时期没有留下多少重要的建筑,却给新中国的建筑业留下大量宝贵资料和人才。 上海和南京虽同为特别市,却属于另一种民国文化类型,即工商都会类型。工商文化最大的特色莫过于其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古希腊的雅典、克林斯等城市就是这种风格。上海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在近代历史上有目共睹,各式各样的势力(国民党、共产党、日本及欧美各国)都曾把上海当作叱咤的舞台,“海派”风格正是上海作为工商都会具有创新性的最好注脚。上海的民国文化特色在中国绝无仅有,给我们研究民国社会百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三、镇江地区的民国建筑 镇江明、清两朝称镇江府,1912年改为丹徒县,1929年江苏省政府迁于此,易名镇江县。镇江地处长江京杭大运河汇合处,为沟通苏南、苏北水路交通枢纽之一,商业、贸易、金融业发达。1908年津浦、沪宁铁路通车,南北贸易由水路转入铁路,镇江的贸易地位开始被南京取代,金融业日渐凋零。镇江本是依托运河的港口型城市,商业发达,现代工业基础薄弱,其工业发展规模在江苏省也排不上前列。1927年4月,蒋中正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任命钮永建等十六人组建江苏省政务委员会,省政府组织法颁布后,改称省政府,钮永建为第一任江苏省主席。1929年春,江苏省省会由南京迁至镇江。迁入的江苏省政府和民政厅均设在镇江仁章路的清代将军署内(今公安局所在地),省财政厅设在省府东南的清代都统署(原海龄副都统衙门,今军分区优士园所在地),北门内的镇江府学学宫改作省教育厅办公之地(今359医院所在地),建设厅和农矿厅则安排在八叉巷西段原镇江第九师范及附属小学内(今为省军区后勤部中山东路和八叉巷的宿舍)。 江苏省省会甫设镇江,省政府就提出“建设省会、改造镇江”的口号,陆续制定了一系列计划文件,有《设计镇江新省会建设》、《江苏省会分区计划》、《江苏省会新沟渠计划》等。从1929年到抗战爆发前,镇江的市政面貌得到了较大的改观。城区原来街道狭窄,最宽的路面堰头街、西门大街也不过五米左右,仅能供轿舆和人力车交会。主要街坊道路多以长条石板铺设,下为下水道,承载力不高,石板因时久长,人行其上,往往咯咯作响。为此,省政府兴建了省府路、中正路、中山路等主要干道,并且在筑路同时就铺好地下水管道,改善了城区的饮水条件。即便如此,1936年自来水用户也只达到1460户,占城乡居民户的3.6%。经济不景气和消费的萎缩造成市政建设的萧条,省政府财政窘迫,市政工程建设的资金难以保证,有时甚至维持城市公用事业的正常运营也捉襟见肘。 镇江此间落成的建筑有:江苏省立镇江医院(1929年)、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1930年)、江苏省立镇江图书馆(1931年)、江苏省立镇江公共体育场(1933年)、江苏省会测候所(1934年)、江苏省立医学院(1934年)。这些建筑多采用西式风格,建造随意,没有太多文化内涵。值得一提的是公共体育场,其占地5万平米,有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等,还有健身房,是当时闻名全国的设施齐备的体育场。抗战爆发后,这些建设都被迫停止。 在作为江苏省省会期间,镇江的文化建设几乎没有取得任何成就。本来可以依靠优越的政治条件获得发展,但由于商业路线由水路向陆路的转移,其近代工业基础的薄弱,再加上南京上海两巨头对投资基金和消费资金的吸引,以及抗战时期的战乱,直接造成镇江民国文化的稀薄。这样的例子在长三角地区数不胜数。民国文化中心在长三角,固然不假,但也不能忽略民国文化在长三角地区不均匀分布的事实。把长三角置于全国视野考察,我们也可得到这样的认识,即民国文化遗产在分布上:城市丰富于乡村;大城市丰富于小城市,很多小城市甚至找不到民国文化的任何遗迹;呈现出相当明显的不均衡化甚至两极化,这和民国时期中央和地方、城市和农村、省会和下属市镇之间的关系,即民国政治体系结构有很大的联系。镇江作为江苏省会,民国文化遗产稀少的可怜,这是长三角地区民国文化遗产的又一类型,即小城类型,特点是文化遗产少、没有凸显出民国历史特色。这种类型的民国文化多保留在工商业和金融业不发达的小城当中,安徽、苏北、苏南、浙北等地此种类型随处可例。 民国文化本质还是历史文化,孙静宣先生曾讲“保护历史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也只有合理的利用,才能充分展示其固有的价值,并使它们与现代化生活相结合,从而达到更好地保护的目的”。民国文化的特色为:面向世界的开放性,中西合璧的创新性,科学唯理的现代性,这三个特点在民国建筑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反映。南京和上海不仅在长三角,在全国也是民国文化的重镇,以镇江为代表的众多小城在这两大中心的辐射下,或多或少也具有些民国文化的积淀。正如孙先生所言,保护历史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我们对民国文化遗产进行分类,也是为探索如何保护民国文化遗产提供一种思路。民国的建筑文化遗产不单具有历史文化遗产的属性和价值,还被赋予不可取代的政治意义,它可以黏合两岸对历史的认同,在感情上拉近两岸距离,为对话创造良好条件,给民族团结提供了向心力的作用,今年连、宋相继拜谒中山陵就反映了这种情况。长三角作为民国文化遗产的重心,城市现代化进程也走在全国前列,如何将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谐调发展,可以直接作为全国城市建设中处理文化遗产时的宝贵经验。我们也要看到,历史既是凝固的,也是流动的,我们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在丰富着我们时代的文化。

上海,一直是有着两面性的一座城市,一面热闹喧嚣,一面安静沉稳,而小编,却同时喜欢着这两面,因为只有这样才是做好的上海,如果要说沉稳和安静,最好的证明莫过于这里的民国建筑了。

历经多年,见证着上海的不断的变迁,和历史故事的发生,这里像是一位沧桑的历经岁月的老人,一举一动都是故事,都是岁月,不禁开始让人沉迷,让人喜欢这里的静谧感。

那么,上海民国建筑在哪里看的到呢?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推荐一下,上海看民国建筑的一些地方吧!

山阴路2弄千爱里

千爱里是山阴路花园式里弄的代表。旧时的山阴路为日本侨民的集中居住区,山阴路上的公寓洋房多为留过西洋的日本人所建造,因此在建筑风格上兼具日本与西洋之建筑风格。

千爱里最初为日商东亚兴业株式会社的产业,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弄内建筑为砖木结构三层联排花园洋房,每幢屋前都有低矮的围墙,门前有小铁门,墙内有小花园。

当年,入住这个小区的除了许多日本商人及高级职员,还有很多日本海军高级军官。内山完造的寓所就在千爱里3号,斜直对着内山书店的后门。

山阴路16号山阴大楼

位于山阴路头上的山阴大楼,是典型的ARTDECO风格公寓大楼。ARTDECO风格发源于法国,兴盛于美国。

该风格流派强调建筑的高耸、挺拔,给人以拔地而起、傲然屹立的非凡气势,立面以几何的挺拔竖向线条,突出对称和干净利落,大块渐成,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风靡以纽约、上海为代表的大城市。

上海作为世界上现存ARTDECO建筑总量第二位的城市(仅次于纽约),目前已经成为世界ARTDECO建筑的“圣地”之一,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国外建筑大师和建筑史专家的关注。

山阴大楼旧时叫施高塔公寓,是独立成套式的公寓住宅,虽然高度仅三层,但特点鲜明。

正门上方四根竖向线条十分醒目,两边几何对称,外形庄重,线条简洁、挺拔俊朗,大楼屹立在山阴路入口处,给这条道路增添了几分气势。

山阴路57弄四达里

四达里是新式石库门里弄的典型为代表,为单间的石库门建筑。

山阴路44弄—64弄留青小筑

山阴路44弄和64弄的两排老房子本名留青小筑,是面对面和背靠背的对称式格局设计的新式里弄,也就是一幢房子坐北朝南,另一幢房子坐南朝北,门对门,背靠背,这种建筑形式在上海极为罕见。

恒丰里

山阴路有两个恒丰里,69弄为(老)恒丰里,85弄为新恒丰里。恒丰里是山阴路石库门里弄的代表。

69弄恒丰里为新式石库门里弄,砖木结构三层及假三层,联排式布局,石库门门头的式样有弧形和三角形的两种,清水红砖外墙,二楼有出挑的阳台,在山阴路弄口有中国传统式牌楼。

弄内69号曾经是1927时的江苏省委机关所在地,也是陈延年被捕的地方,是中共党史上重大事件的发生地之一。

85弄为新恒丰里,虽然它是在新式石库门住宅的基础上改良发展而来,但已不能称作石库门里弄,属新式里弄建筑。新恒丰里为20年代建造的日式花园洋房,整幢房屋为三层结构,为独立成套式住宅。

山阴路132弄大陆新村

大陆新村是新式里弄的代表,完工于1932年。大陆新村由上海大陆银行信托部投资建造,前后共六排62个门牌号,房屋均为砖木结构三层红砖房。

这片联排房屋,在新式石库门里弄基础上作了较大改进,放低了围墙,加装了煤、卫设备,外观上主要模仿西式建筑。

鲁迅故居在山阴路大陆新村(今山阴路132弄9号),当时是大陆银行职员的宿舍。

当时有一个银行职员正好辞职,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先生赶紧去顶了下来,据说当时是用了几十两黄金,也只买了个使用权,每月还是要交租金的,鲁迅先生住进去,是顶了大陆银行职员的名义的。

山阴路133弄东照里

东照里在大陆新村的对面,也属新式里弄,建于1920年,为仿日式的三层楼建筑,建成后取名日照里,后改为东照里。这里的12号曾是瞿秋白的故居。

山阴路145弄花园里

建于1927年的山阴路145弄花园里,是一排灰色拉毛墙的三层建筑,别看它弄堂逼仄,建筑陈旧,它也是被列入上海优秀建筑名录的。

红色间谍,佐尔格间谍案中的重要人物尾崎秀实,曾在这里的2号居住过。花园里6号,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设计者曾联松的故居。

山阴路165弄兴业坊

山阴路的兴业坊建于1927年,是浙江兴业银行建造的职工住处。但兴业坊的许多民居被日本人在1937年“八·一三”前后强占用作使馆人员宿舍,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开发商浙江兴业银行才讨回了自己的物业。

一位在三、四十年代演艺人李香兰,在被中国人收养期间也曾住在兴业坊。李香兰,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著名歌手和电影演员,《夜来香》等歌曲原唱者。

山阴路209弄和229弄

山阴路209、229弄也是花园式里弄,属英式建筑,在上海像保存如此完好的大片英式建筑已不多见。

弄内的建筑每两幢连在一起,房屋和花园的格局都很大,外墙用的是青砖墙体、四面坡红瓦屋顶,灰色的立面镶嵌着砖红腰线,突出了水平分划。

窗子宽大,拱形的门窗凸显了英式建筑元素,这种弧形拱施工时,在最顶端要有一块形状为上大下小楔形的石头来契合两边的砖石,并承受其传递来的压力,这块楔形的石头称作拱心石(keystone)。

这里解放前是中央储备银行为高级职员提供的住处。电影《半生缘》,还有许多老上海影视剧都是在这里的花园拍摄的。

山阴路292号

山阴路292号是幢独立花园洋房,其花园之大堪居山阴路之首,临街两扇灰色的大铁门似乎永远紧闭着,从山阴路望去,只见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不见里面的建筑和其主人的庐山真面目。

但熟悉山阴路的人都知道,那是一幢将军楼,里面的主人是曾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的东海舰队司令刘浩天。

他在1969年4月召开的中共九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所以也是山阴路住户中唯一的一位中央委员。

山阴路340弄积善里

积善里是典型的石库门里弄。积善里石库门每个门头上都有不同的含祝福的词语,很少见到的,积善积德,真是用心良苦。积善里是山阴路西侧双数门牌号的最大号数,与相邻的祥德路2弄的结合部是山阴路和祥德路的分界线。

山阴路343弄青_

青_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早年与祥德路上的绿苑庄都是日本人的公寓住宅,以后是基督教青年会的宿舍。青_是山阴路上漂亮的花园式里弄住宅。

青_1号住着当时宗教界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吴耀宗,吴是著名的宗教领袖,基督教三自爱国会的创始人。青_3号住着另一位宗教领袖刘良模。

如果你喜欢上海,那你一定要来这里领略一下上海的腔调,如果你喜历史,那你也一定要来这里,漫步在这里的街道,感受文化的气息。

建筑论文刊物

1、《世界建筑》:是国家一级杂志,中国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介绍国外的建筑思潮和理论、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景观建筑作品和进行建筑评论的专业刊物; 2、《建筑创作》:本刊设有重点工程、学术研究、住宅设计、建筑设计、建筑构造、建筑经典、礼士路札记、国外译丛等栏目; 3、《建筑师》:杂志创办于1979年,是一本大型综合性学术期刊,记载了一代建筑师的成长历程以及20世纪后期中国建筑理论的发展史; 4、《时代建筑》:杂志以繁荣建筑创作、增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宗旨,以学术性、时代性、前瞻性、批判性为办刊特征,以中国命题、世界眼光为其编辑定位; 5、《建筑学报》:涵盖了国内建筑学专业高水平的理论研究论文和重要建筑实践,记录了新中国建筑创作发展的历程,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在国内建筑学领域具有权威性。

<建筑结构学报>

<土木工程学报》

《建筑结构》等都是。

民族建筑论文发表

摘要:

白马藏族聚居地区是古代“藏彝走廊”最东端藏、汉两民族文化交汇之处,在文化形态上呈现出与其他各民族共生、共存和叠加的综合性特征。陇南白马藏族同胞主要居住在文县白马河流域以及民堡沟一带的高山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使他们的民居建筑在内部结构、组合形式、装饰特征和村落布局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了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建筑独特的造型特征以及审美特色,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融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印记。

关键词: 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建筑;结构;地域文化

特色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是集艺术、文化、科技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也是一个民族的形象。一个民族的民居建筑风格,是当地人们在长期的生存过程中,根据当地的气候、水文、地势、地质等环境因素,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而逐渐形成的,同时临近民族之间的建筑文化也会相互影响,形成一些共性特征,所以其中也必然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民族文化。白马藏族聚居地区是古代“藏彝走廊”最东端藏、汉两民族文化交汇之处,历史上不同民族在这条走廊交错杂居,因此白马藏族在文化形态上呈现出与其他各民族共生、共存、叠加的特征。所以他们的民居建筑既是陇南南部秦巴山区特殊地貌、气候的体现,也是多民族聚居繁衍的陇南南部独特地域文化的反映。长期的民族文化传承与融合发展,形成了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建筑独特的造型特征以及审美特色,并且随着收稿日期:2011一O8—28·90·时代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融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印记。

一、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建筑的基本结构。

作为古代氐族的后裔,白马藏族很早就进入发达的农业文明,并在此居住生息。《华阳国志》记载氐人居地“土地险阻,有桑麻”,所反映的正是目前陇南白马藏族的居住环境以及生产生活状况。史籍记载氐人的民居形式是“土墙板屋”,《汉书·地理志》记载:“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南齐书》描述得更详细:“氐于上平地立宫室果园仓库,无贵贱皆为板屋土墙,所治处名洛谷。”“九“洛谷”即今陇南市西和县仇池山附近的“洛峪”,这一带正是古代氐杨政权的核心地区。关于白马藏族地区板屋形制的:具体记载,可见于清道光年间《龙安府志》中的记载:“番民(此处所说之番民,即白马藏族)所居房屋,四围筑土墙,高二丈,上竖小柱,覆以松木板,中分一、二层,下层开一门圈牛羊,中上住人,伏天则移居顶层。”“可见“板屋”的最突出特征即为以木板覆盖屋顶。

目前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仍体现出“土墙板屋”的一些特征,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三层结构的传统民居样式早已淘汰,陇南白马藏族村寨现存修筑年代最早的民居,也多为二层土木结构。由于板屋屋顶的寿命不长,容易漏雨,随着白马人生活条件的改善,在保持其建筑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屋顶已基本用瓦覆盖。目前陇南宕昌县官鹅沟、大河坝一带的藏族村寨,依然保留了大量板屋,当地俗称“沓板房”,这是居住在同一地域、具有相同生存境遇的民族在居住文化方面趋同性的体现。陇南白马藏族同胞主要居住在文县白马河流域北岸的高山上,以及石鸡坝乡民堡沟的薛堡寨和堡子坪两个村寨,村寨的整体布局方位为面南靠北,平均海拔高度在1700米左右。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使他们的民居建筑在内部结构、组合形式、装饰特征和村落布局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一)内部结构。

陇南白至藏族民居独特的造型和审美特质,与其内部结构密切相关。一般认为,我国南北建筑结构和风格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地形、气候环境等因素,形成了古代穴居和巢居两种基本形式。穴居为北方民居的雏形,北方气候干燥寒冷,居住形式也是由“地穴盖顶”的形式逐渐演变为土木结构的“抬梁式”木构架建筑;巢居是南方民居的雏形,南方气候湿润多雨,蛇虫较多,所以居住形式也是由筑于树木之上的巢穴向干阑式建筑过渡,最终形成了南部“穿斗式”木构架民居,而古代的木楼也是干阑式建筑中对下部空间的有效利用而形成的。陇南白马藏族居住地虽然海拔较高,但由于地处甘肃南部,气候相对湿润多雨,所以这种南北气候的过渡性地带特征,使其民居建筑的内部结构也综合了南北两种传统建筑结构形式。

而“土墙板屋”正是南北建筑融合的见证,经过历代的演进发展,从而形成土木结构的穿斗式二层木楼形式,屋顶为两面斜坡式,一层用于居住,二层存放粮食杂物。据当地白马人介绍,陇南白马藏族的木楼过去也多为三层,下层用于圈养牲畜,上层存放粮食杂物,中间用于居住。但从目前笔者对白马村寨的考察来看,基本为二层木楼结构,三层木楼已被完全淘汰。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与三层木楼建筑难度大且耗费材料有关;另外也与卫生状况、保暖性能有关,下层圈养牲畜时,由于空气对流因素,对人居住的中间层形成空气污染;同时居住在高山地带的人们,下层居住较为保暖,所以综合考察,二层木楼更适宜于人类居住。

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建筑的内部木构架体现了穿斗式建筑稳定性强的特点,各种木构件纵横交错,紧密相连,其主要木构件有柱子、檩子(梁)、穿枋、椽、阁楼木、楼板等,和北部民居比较,突出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柱子多,每间之间分隔处都有5根柱子,最中间的柱子为中柱,前后两边的柱子分别为明柱和后柱,界于中柱、明柱和后柱之间的柱子为二柱;其二是充分发挥“穿枋”的串联作用,每间分隔处纵向排列的五根柱子用一种特殊的构件“穿枋”连接起来,穿枋是一种方形的木构件,与柱子榫接,将柱子纵向连接成为有机整体,体现了“穿斗式”民居建筑结构的独特性;其三是檩子多,陇南白马藏族民居中的檩子分为中檩、二檩、檐檩,中檩为屋脊处的檩子,檐檩位于前后两檐处,二檩界于中檩和檐檩之间,檩子共同承载椽,同时将各组柱子进行横向连接;上下两层中间有许多阁楼木,阁楼木上铺木楼板,将上下两层隔开,阁楼木不仅有分隔上下层作用,也有横向连接和稳定柱子的作用,从而使整个木架形成一个更加密集和稳定的整体。由于这种独特的内部结构,各种木构件之间相互榫接,连接紧密,更符合稳定的力学原理,所以和北部抬梁式建筑相比,不仅建筑结构独特,造型美观,而且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二)分隔组合结构。

陇南白马藏族的民居建筑在整体布局:结构方面,和陇南南部汉族民居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陇南白马藏族的传统民居多为三间组合式结构,院落也多为三合院、四合院式组合结构,但由于高山地区建筑地基狭小,所以形制较小。正房多为三间组合的结构形式,台基高,整体高出左右厢房,主次分明,正房进深一般为3.5——4米左右,间隔为4.5米左右。正房的一层多为两问连通结构,高度约为2.5米,靠西隔出一问为卧室,连通的两间为厅房,也有三间连通的结构形式。厅房中央一般摆设深柜(也称神柜),用于供奉祖先,靠东面设有火塘,火塘旁边摆放大木碗柜。厅房既是白马人会客、议事、供奉祖先神灵的主体空间,也是他们取暖、做饭的生活场所。左右厢房较为低矮,多为两间或三间组合形式,主要为卧室,期中一面厢房的下层往往留出屋宇式大门,大门与房屋有机结合,形成灵巧别致的空间结构。

白马村寨中很少见完整的四合院式组合结构,无倒房,大概是由于受高山地带地方条件限制,修建倒房会使院落更为狭小,不利于采光,所以其院落比汉族民居四合院要紧凑,房屋紧密相连,将院落紧紧包围在中间,小巧幽静。 目前陇南白马村寨的民居正房建筑多以四间、五问或六间的组合形式为多,因家庭经济条件或地基情况而定。左右两边的两间多处理成“封山包檐”形式,即将走廊左右与相应屋檐下的空间一并封闭在左右耳房空间内,使左右耳房门相对并与正房门成垂直关系,当地也称为“窝檐”,其中一间为厨房,另一间为卧室。在外部走廊上设置木楼梯,用于连通二层,有些则将木楼梯设置在耳房内部,中间部分则留出宽敞的走廊,前有明柱。内部一般为单间分隔,其中正中一间为客厅,间隔一般为4.5米左右,大部分现代民居建筑将中间的两间进行连通处理,使厅房宽敞气派,由于有专门的厨房,所以厅房中不再设置火塘,已演变为现代民居中的客厅。

二、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建筑的装饰特征。

民居建筑既是人们安居的实用场所,也是在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步营造的精神和文化空间,通过独特的造型和装饰,传达出共同的民族审美心理和文化意蕴。“土墙板屋”既是白马藏族居民特殊的生存条件的反映,也传达出一种质朴自然的审美特色,而—92·独特的内部空间结构以及装饰又蕴涵着深厚而丰富的民族文化。建筑装饰的内容从性质和功能方面来考察,可以分为由建筑结构和材质本身所呈现的抽象形式,和通过雕刻描绘等手法装饰在各种建筑构件上的具象图形,两者共同形成了建筑的整体审美特色以及民族文化意蕴。传统的“土墙板屋”式白马藏族民居,是白马人利用其居住地域的自然资源,并综合当地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构筑的具有独特民族风情的民居建筑形式,厚重结实的夯土围墙,轻盈灵动而稳定的木楼结构,纵横交错、错落有致的屋面门窗阁板,层叠排列而富有自然秩序的木板屋顶,既体现了民居建筑的实用性功能,也通过其结构和材质传达出朴素自然的审美特色以及民族文化个性。

在一般民居建筑中,装饰部位主要集中在门窗、山墙墀头以及屋脊上。陇南白马藏族传统民居建筑在外部山墙的处理方面较为随意自由,一般不进行装饰,一层的山墙为夯土墙,上部的二层或以木板、竹笆作山墙,直接承载屋顶,成自然简易的“悬山式”结构,所以没有墀头装饰;屋顶由于用木板覆盖,所以也无砖瓦图案装饰。正面的门窗以及纵横交错的木板墙体,则成为装饰的主体。

在生活条件相对艰苦的年代,多数白马藏族民居基本无装饰图案,而经济条件较好家庭的民居在门窗上雕刻动物花卉图案。白马藏族传统民居的门窗结构相对固定,整个屋面围绕门窗全部用木板封闭装饰,下层正房门多为两扇组合形式,左右窗户上装饰窗棂,上层无门,只在正中间或左右侧留出装饰窗棂的窗户。整个屋面部分阁板形成穿插有序、变化统一的平面构成形式,窗棂上变化多端的抽象图形则打破了阁板的.单一,产生了巧妙的形式对比,丰富了视觉效果,而这一切都是在建筑结构需要的基础上自然产生的形式美因素。部分传统民居的门窗上则雕刻动物花卉图案,这些装饰图案多位于门扇中间的绦环板以及窗楣、门楣等处。白马藏族信仰自然神,所以其民族图案的形式以及所包含的文化意蕴与汉民族图案有所不同,在内容方面多表现其生存环境中的自然花草以及动物,以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崇拜,而不像汉民族装饰图案通过谐音、双关等蕴涵了更多的伦理文化含义。在造型方面这些动物花卉图案体现出鲜明的写实化倾向,不似汉民族花卉图案体现出鲜明的程式化因素,动物花卉造型憨厚朴拙,雕刻手法大胆粗放,不注重一草一木局部的精雕细刻,而专注于对自然物象的讴歌和赞美,所以使图案物象的造型体现出浑朴生动的特征,充盈着强烈的生命意味。

三、陇南白马藏族村寨的村落布局村落。

作为一个地理意义上的范畴,既是农业社会中人们共同居住、生产、生活的空间,又是指在这一空间中生活的一个群体。这是从民俗学、人类学的角度来认识村落,偏重村落文化的缔造主体——人,以及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文化现象。陇南白马藏族的村落布局结构是由他们居住地域特殊的地貌、自然资源、民居建筑形式等因素综合形成的,这其中本身也包含了白马藏族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因素,虽然经历了漫长的民族历史发展与变迁。白马藏族由于古代长期的民族矛盾,他们被迫选择了环境险阻的深沟、大山、密林为栖身之处,

这不仅决定了他们独特的“板屋”建筑结构,也促成了他们村落布局的基本形式与格局,形成了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地域人文景观。陇南白马藏族由于居住在海拔较高的高山地带,所以他们的民居也主要依山势而建,白马河流域的白马村寨民居基本为面南靠北的统一布局,这种方位的民居冬天太阳直射屋前,夏天太阳直射屋顶,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也有部分村寨的民居不是南北方位,但都依地形而排列。由于高山地带坡势陡峭,宽阔的平地较少,所以白马藏族村寨的民居不仅院落窄小,而且民居之间的距离也较为紧密,相互之间的高低落差较大,再者其民居建筑为二层木楼结构,所以在布局形式方面形成了层层叠叠的视觉效果,产生了有序排列的秩序感以及韵律感,达到了民居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这种和谐是一种天然雕饰的自然之美,而非人为的形式雕琢,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中又体现出独特的形式美感。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变以及白马村寨发展,白马藏族的民居建筑在继承传统样式的基础上,也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尤其8O年代以来,白马村寨的交通、通讯、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汉文化的融合速度加快,其民居建筑从材料到结构,均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随着白马人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他们的生存条件也不断地改善,一是对传统民居进行改进和修复,二是对旧民居进行彻底拆除而重建。在基本结构方面,现代民居依然延续了传统民居穿斗式二层木楼的结构,但在形制方面比传统民居高大;在组合结构方面,现代民居多为四间、五间或六间的组合形式,中间的客厅采用两间连通的形式;传统的“土墙”逐渐换为砖墙;门窗结构方面大量借鉴当地汉族民居的形式,正房门多为六扇、八扇组合结构,多数白马人家民居的门窗还用各色油漆涂染,有些民居的门窗也完全采用镶有玻璃的现代化的样式。容易腐朽漏雨的沓板房“板屋”顶被瓦顶替代,屋脊上也出现了脊兽装饰,瓦沟中用白色涂料勾填,青、白映衬,呈现出整洁、明快的现代特色。白马人的生活水平与生存条件在不断改善,但民居建筑的民族特色也随之淡化,这为我们研究和保护白马文化也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如何在传承白马藏族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有机融合现代科技文明,促进民族发展,是我们研究白马文化者必须面对的迫切课题。

参考文献:

[1]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2]刘光华.先秦时期甘肃的民族(一)[J].西北民族研究,20133,(3).

[3]刘志扬.居住空间的文化建构:白马藏族房屋变迁的个案分析[J].民族研究,2011,(3).

[4]袁智慧.骆谷城武都郡址初探[J].天水师专学报,1986,(3).

[5]刘峻骧.中华艺术通史·原始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刘铁梁.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

建筑类的期刊,评中级的话,省级以上的期刊基本都可以,最关键的是正规,双刊号齐全,就是cn和issn,还要有邮发代号的,看看有没有,因为是通过邮局全国公开发行的,只要确定期刊正规,评职称肯定能用的,像比较有名众所周知的信远论文网,国信论文网,都能发,只要是正规就行,千万不要发在增刊,副刊,论文集上,评职称不管用的,具体的还是自己问吧。建筑类评职论文发表九品论文网。

工程建设、建材发展导向 、建筑科技等都是可以的 带刊号的?CN是国内刊号 ISSN是国际刊号 还有一个是邮发代号 是值这个能在邮局订阅的 只要是正规期刊都是有CN和ISSN 都是有刊号的 没有的话就是假刊呀 你有问题的话可以给我留言

建筑学论文发表刊物有用吗

1、评中级职称,一般需要在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发表三篇建筑类论文;2、建筑类论文发表的相关期刊有《建设科技》、《城市建设》《中华民居》《山西建筑》《建筑节能》等等,这些都相对而言比较容易一些,注意是相对于核心期刊;3、建筑类论文发表,可以自己写论文之后联系杂志社,进行审稿等事宜;也可以委托代理发表,现在很多期刊网站都可以代理发表论文,根据我和同事评职称发表论文的一些经历,建议联系专业、权威的网站,比如脚印论文网、歌态网等。

1.考研:论文一般用于3月份面试的时候。许多人在选择考研院校时,都会往上一个梯度,从211到985,从二本到一本等等。在面试的时候遇到本科出身很好的对手,心里难免发虚。而论文就是证明自己学术能力和研究方向的最佳利器。导师会看发表刊物的级别以及篇数,看中你的研究能力,会为面试增分不少。2.保研:论文一般用于9月份申请的时候。同考研一样,也会选择更好的学校去面试。我当时就发了好几篇论文,心里有了底气,面试的时候也自信起来。如果时间充裕的话,除了省级和国家级刊物,可以挑战下学报,试着投投。3.就业:很多同学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大学成绩不太理想,简历上也没什么奖学金体现。这个时候,论文是你的一大帮手,因为作为学生,学习才是你的主业。企业招聘时,会格外看中你的学习能力。成绩木已成舟时,只能靠论文来补救啦,简历上也会丰满好看一些,你说呢?4.科研项目:结项时必须发论文啊,这个不用多说了。提一点建议,好不容易申请的项目,既然发表论文就找个好的刊物,也不枉辛苦这一年半年的研究。5.职称:各个单位要求不一,有省级就行,也有要求国家级的,中级高级职称的话至少得两三版了。建议还是发专刊,不要图便宜发那种什么都收的综合刊。

您是要评中职还是高职啊?一般中职的话根本就不用发核心的,最高发国家级的就行了,而且国家级的费用低,文章易被录用!核心费用高而且对文章要求特别高。至于第几作者这就看你们评职称是的要求了,各个地方都不一样的!有的地方只承认第一作者,有的地方评审要求不高的话第二作者或者第三作者也承认的,您可以参考一下《城市建设》,它是国家一级学术期刊,费用也不高

您需要评选是中级的还是高级职称?,一般中级的话一篇就可以,高级的话需要两篇。。至于期刊是否正规,第一您可以从国家新闻出版署上面查询到刊号:文稿审批通过后,会给你一个电子版本的用稿单,你核实,然后打电话到杂志社进行确认,没有问题就进行付款,这就是版面费,然后杂志社就进行排期安排。然后你就可以等着书邮寄过来。一般普刊审核时间短,核心的话,审核时间长,我之前在摆渡上输入"壹品优"再输入"刊", 这个网站是这样的 ,其余不清楚了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