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民国建筑期刊投稿费用

发布时间:2024-07-08 02:09:23

民国建筑期刊投稿费用

一、南京地区的民国建筑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1864年湘军破城,经历这次战争,南京毁损极大。后由于沪宁、京浦铁路通车,南京作为铁路重枢,才又开始发展。1927年蒋中正在南京建立中央政府,1930年南京成为行政院直辖市,政治、文化地位得到空前提升,成为国际性都会。据统计,全市目前保存下来的民国建筑共有1000余处,占地900多万平方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国建筑就有200多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无与伦比的。 从功能上讲南京的民国建筑主要包括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工商业建筑三大类,其中公共建筑居多,这是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特色。《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南京篇》把南京的民国建筑从时代上划为三类: 1.1910—1927年:这一时期的很多建筑几乎都是仿造西方形制,并且以此为荣。典型的例子有1915年建造于下关宝善街的扬子饭店,1917年在江边兴建的下关电灯厂,1918年建造的位于下关大马路的中国银行和江苏邮政管理局。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其办公场所就是两江总督张人俊修建于1910年的西式花厅。从建筑艺术上讲这一时期流行西方折衷主义建筑。折衷主义流行于19世纪20年代欧美的一些国家,特点是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类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不讲究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匀称,注重纯形式的美。这类建筑在清末南京开埠后比较流行,扬子饭店就是就地取材利用城砖修筑折衷主义建筑的典型。 2.1927—1936年:这近十年是南京的建筑高峰期,也是中国建筑史上宝贵的兴盛期。修建于这一时期的建筑有1926—1929年建造的中山陵、铁道部大楼(1928年建造,1945年后改为行政院)、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1931年)、小红山主席官邸(1931年)、1931—1933年建造的谭延恺墓、1931—1936年建造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建筑群、1932~1933年建造的首都饭店和国民政府最高法院、福昌饭店(1933年)和交通部大楼(1933年)、1933—1934建造的行政院和地质矿产陈列馆、1935~1936年建造的中山陵藏经楼、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新都大剧院、国际联欢社等。 这一时期建筑业不仅发展迅速,而且相当显眼,体现出了南京作为首都的文化特色,政治类、军事类和大型公共建筑广为发展。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和中国传统宫殿式的近代建筑风格并行,同时出现由此二者催生的现代化民族形式建筑。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建筑式样与时俱进,主张摆脱历史上过时式样的束缚,积极采用新材料和新结构,创造出反映时代特征的新建筑风格,首都饭店、国民政府最高法院、福昌饭店、行政院、地质矿产陈列馆等皆是此种类型。现代主义传承了一些折衷主义的特点。与此相对的是中国传统主义宫殿建筑,这种建筑最早见于一些西人兴办的教会学校,如原金陵女子大学的会议楼、科学馆、文学馆、图书馆、大礼堂等,校方希望用模仿中式的建筑表达教会尊重中国文化的姿态,以使中国的学生在传统建筑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1929年12月国民政府颁布《首都计划》,极力提倡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建设政府建筑,3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兴盛,呼吁对民族建筑文化的回归,于是中国传统宫殿建筑又获新生。然而其存在造价昂贵,费时费工,建筑格局呆板的缺憾,设计师们又大胆探索出了新民族形式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一般采用现代建筑的平面组合与体形构图,并多用钢筋混凝土平屋顶,或用现代屋架的两坡屋顶,但在檐口、墙面、门窗及入口部分则重点施以中国传统构件装饰,并辅以适当的传统花纹图案。中央体育场建筑群、紫金山天文台、中央医院、中山陵音乐台、外交部大楼、国民大会堂就是此种风格的经典之作。 3.1937—1949年: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12月13日南京失守,沦陷八年期间,南京建设几乎停滞。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国民政府还于旧都,重建首都风貌,宫殿式和新民族形式建筑逐渐淡出,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主流。这一时期的建筑有1946年建造的北极阁宋子文公馆、1946年建造的美国大使馆、1946—1947年建造的美军顾问团公寓、1947年建造的公路总局、1948年建造的延晖馆等。南京在将近2500年的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富有个性的三大文化: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从物质层面上来讲,南京历史上的三大文化各有千秋:六朝文化主要以散布在田野里的陵墓石刻称奇,明文化主要以环绕在南京城周围的城墙(包括明孝陵)擅雄,民国文化则主要以集中在城内的各类建筑物(包括中山陵)而享有盛名。”如果在民国文化内部继续划分,南京所代表的民国文化可称为首都文化类型,其特点就是政治色彩浓厚(官邸和中央政府机构多),民族风格和西式风格建筑并举,但一定要凸显前者(如第二期的大量建筑),以示严敬、肃穆、庄重。重庆作为陪都时期的民国文化大致也可划分到首都类型中。 二、上海地区的民国建筑上海地理位置优越,处长江口,毗邻东海,交通便利,开埠之后发展迅速,20世纪初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城市,30年代城市固定人口已超过300万,号称世界第六大城市。上海租界繁多,外国居民数量冠于全国各大城市。在建筑特色上,兼容并蓄,集风格迥异、不同时空的各个流派于一体,故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形成了“海派”建筑风格。上海民国时期的建筑按时间也可分为三类:1. 1910—1927年:上海1843年强制开埠之后,西方各国纷纷开始建设租界,建造了大量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建筑。这种建筑风格随着租界的扩大,开始在上海特别是外滩星罗棋布的分布。1910~1918年期间上海建造建筑4000余栋,几乎每天都有新建筑落成。这一时期的民国建筑体现出了上海作为开放城市的特色,风格趋于洋化,传统因素很少,主要流行复古主义、折衷主义建筑。复古主义风格是将古希腊建筑中象征男性雄健阳刚之气的陶立克式廊柱、明喻女性柔和纤巧之美的爱奥尼亚式立柱;古罗马歌颂胜利、崇拜英雄的半圆形穹顶、拱券,洛可可式门面雕饰融会于一体,传承了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建筑特色。代表有1910年建造的外滩英国总会、1911年建造的法国东方汇理银行、1916年建造的亚细亚大楼、1920年怡和洋行大楼、扬子大楼、1923年的汇丰银行新厦、1925年修建的江海关、大世界游乐场、国际礼拜堂、1926年法国总会。这一时期的建筑外表豪华美观,体现出浓厚的巴洛克式建筑美学色彩。2. 1927—1936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全国政治局势相对稳定,上海也进入了建筑高峰期。1927年国民政府将南京和上海定为特别市,刘纪文出任南京特别市市长,政绩斐然,上海由吴铁成主政,亦有不小成绩。1929年和《首都计划》同时出台的有《大上海都市计划》,倡导使用本民族的建筑式样。上海开放性深广,深受欧美文化影响,加上民族传统建筑耗时耗财,于是就萌生了衔接这两类建筑文化的“海派”风格。“海派”的说法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本是以南京为中心的“京派”文化对上海以商业为中心的城市文化的一种贬称。“海派”风格的建筑具有重商、开放同时又杂糅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杂糅主要为中西之间的杂糅:细部具有中国传统建筑“语汇”的西式建筑和在中国传统建筑上追求、体现“西洋化”的建筑。最富有上海特色的莫过于上海的“里弄”建筑,此种建筑就是把中国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的门埭改作石库门,石库门本是传统的里弄制建筑,但在结构和内部装修上却采用西制,中西杂糅,形成了独特的“海派”风格。当时的上海市立图书馆、江湾市府大厦等均是这种建筑。“海派”风格也包括西式建筑之间的杂糅。这一时期建筑飞速发展,风姿各异的建筑成片出现。1934年国际饭店建成,为当时远东第一高楼。著名的建筑还有沙逊大厦(1929年)、华懋公寓(1929年)、金城银行(1929年)、慕尔堂(1930年)、东正教堂(1931年)、八仙桥青年会(1931年)、百乐门舞厅(1931年)、国泰大戏院(1932年)、市政府大厦(1933年)、大上海大戏院(1933年)、跑马厅(1933年)、毕卡地公寓(1934年)、百老汇大厦(1934年)、上海体育场(1935年)、大新公司大楼(1936年)等。建筑史学者伍江写的《上海百年建筑史》,后附《本书涉及建筑物一览表》,共涉及1847—1949年百年间上海著名建筑139处,其中70处完成于1927—1937年这10年间,占50%,可见这一时期建筑成就之大。“海派”风格正是这一时期建筑风格的精当概括。 3. 1937—1949年:1937年8月份,凇沪会战打响,11月上海沦陷。此后八年,由于日军占领,汪伪政府统治,战后经历收回租界及经济震荡等,都市的发展因外界干扰而遭到空前的破坏。但即使如此,上海发展水平仍居国内各大城市前列。1945年光复后,建筑建造不多,建筑风格依然承袭第二个时期。因为战争动乱抑制了投入房地产的资本,阻碍了建筑工程和建筑材料的生产,大批建筑师、工程师无以为继,只好投身教育。所以这一时期没有留下多少重要的建筑,却给新中国的建筑业留下大量宝贵资料和人才。 上海和南京虽同为特别市,却属于另一种民国文化类型,即工商都会类型。工商文化最大的特色莫过于其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古希腊的雅典、克林斯等城市就是这种风格。上海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在近代历史上有目共睹,各式各样的势力(国民党、共产党、日本及欧美各国)都曾把上海当作叱咤的舞台,“海派”风格正是上海作为工商都会具有创新性的最好注脚。上海的民国文化特色在中国绝无仅有,给我们研究民国社会百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三、镇江地区的民国建筑 镇江明、清两朝称镇江府,1912年改为丹徒县,1929年江苏省政府迁于此,易名镇江县。镇江地处长江京杭大运河汇合处,为沟通苏南、苏北水路交通枢纽之一,商业、贸易、金融业发达。1908年津浦、沪宁铁路通车,南北贸易由水路转入铁路,镇江的贸易地位开始被南京取代,金融业日渐凋零。镇江本是依托运河的港口型城市,商业发达,现代工业基础薄弱,其工业发展规模在江苏省也排不上前列。1927年4月,蒋中正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任命钮永建等十六人组建江苏省政务委员会,省政府组织法颁布后,改称省政府,钮永建为第一任江苏省主席。1929年春,江苏省省会由南京迁至镇江。迁入的江苏省政府和民政厅均设在镇江仁章路的清代将军署内(今公安局所在地),省财政厅设在省府东南的清代都统署(原海龄副都统衙门,今军分区优士园所在地),北门内的镇江府学学宫改作省教育厅办公之地(今359医院所在地),建设厅和农矿厅则安排在八叉巷西段原镇江第九师范及附属小学内(今为省军区后勤部中山东路和八叉巷的宿舍)。 江苏省省会甫设镇江,省政府就提出“建设省会、改造镇江”的口号,陆续制定了一系列计划文件,有《设计镇江新省会建设》、《江苏省会分区计划》、《江苏省会新沟渠计划》等。从1929年到抗战爆发前,镇江的市政面貌得到了较大的改观。城区原来街道狭窄,最宽的路面堰头街、西门大街也不过五米左右,仅能供轿舆和人力车交会。主要街坊道路多以长条石板铺设,下为下水道,承载力不高,石板因时久长,人行其上,往往咯咯作响。为此,省政府兴建了省府路、中正路、中山路等主要干道,并且在筑路同时就铺好地下水管道,改善了城区的饮水条件。即便如此,1936年自来水用户也只达到1460户,占城乡居民户的3.6%。经济不景气和消费的萎缩造成市政建设的萧条,省政府财政窘迫,市政工程建设的资金难以保证,有时甚至维持城市公用事业的正常运营也捉襟见肘。 镇江此间落成的建筑有:江苏省立镇江医院(1929年)、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1930年)、江苏省立镇江图书馆(1931年)、江苏省立镇江公共体育场(1933年)、江苏省会测候所(1934年)、江苏省立医学院(1934年)。这些建筑多采用西式风格,建造随意,没有太多文化内涵。值得一提的是公共体育场,其占地5万平米,有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等,还有健身房,是当时闻名全国的设施齐备的体育场。抗战爆发后,这些建设都被迫停止。 在作为江苏省省会期间,镇江的文化建设几乎没有取得任何成就。本来可以依靠优越的政治条件获得发展,但由于商业路线由水路向陆路的转移,其近代工业基础的薄弱,再加上南京上海两巨头对投资基金和消费资金的吸引,以及抗战时期的战乱,直接造成镇江民国文化的稀薄。这样的例子在长三角地区数不胜数。民国文化中心在长三角,固然不假,但也不能忽略民国文化在长三角地区不均匀分布的事实。把长三角置于全国视野考察,我们也可得到这样的认识,即民国文化遗产在分布上:城市丰富于乡村;大城市丰富于小城市,很多小城市甚至找不到民国文化的任何遗迹;呈现出相当明显的不均衡化甚至两极化,这和民国时期中央和地方、城市和农村、省会和下属市镇之间的关系,即民国政治体系结构有很大的联系。镇江作为江苏省会,民国文化遗产稀少的可怜,这是长三角地区民国文化遗产的又一类型,即小城类型,特点是文化遗产少、没有凸显出民国历史特色。这种类型的民国文化多保留在工商业和金融业不发达的小城当中,安徽、苏北、苏南、浙北等地此种类型随处可例。 民国文化本质还是历史文化,孙静宣先生曾讲“保护历史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也只有合理的利用,才能充分展示其固有的价值,并使它们与现代化生活相结合,从而达到更好地保护的目的”。民国文化的特色为:面向世界的开放性,中西合璧的创新性,科学唯理的现代性,这三个特点在民国建筑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反映。南京和上海不仅在长三角,在全国也是民国文化的重镇,以镇江为代表的众多小城在这两大中心的辐射下,或多或少也具有些民国文化的积淀。正如孙先生所言,保护历史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我们对民国文化遗产进行分类,也是为探索如何保护民国文化遗产提供一种思路。民国的建筑文化遗产不单具有历史文化遗产的属性和价值,还被赋予不可取代的政治意义,它可以黏合两岸对历史的认同,在感情上拉近两岸距离,为对话创造良好条件,给民族团结提供了向心力的作用,今年连、宋相继拜谒中山陵就反映了这种情况。长三角作为民国文化遗产的重心,城市现代化进程也走在全国前列,如何将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谐调发展,可以直接作为全国城市建设中处理文化遗产时的宝贵经验。我们也要看到,历史既是凝固的,也是流动的,我们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在丰富着我们时代的文化。

上海,一直是有着两面性的一座城市,一面热闹喧嚣,一面安静沉稳,而小编,却同时喜欢着这两面,因为只有这样才是做好的上海,如果要说沉稳和安静,最好的证明莫过于这里的民国建筑了。

历经多年,见证着上海的不断的变迁,和历史故事的发生,这里像是一位沧桑的历经岁月的老人,一举一动都是故事,都是岁月,不禁开始让人沉迷,让人喜欢这里的静谧感。

那么,上海民国建筑在哪里看的到呢?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推荐一下,上海看民国建筑的一些地方吧!

山阴路2弄千爱里

千爱里是山阴路花园式里弄的代表。旧时的山阴路为日本侨民的集中居住区,山阴路上的公寓洋房多为留过西洋的日本人所建造,因此在建筑风格上兼具日本与西洋之建筑风格。

千爱里最初为日商东亚兴业株式会社的产业,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弄内建筑为砖木结构三层联排花园洋房,每幢屋前都有低矮的围墙,门前有小铁门,墙内有小花园。

当年,入住这个小区的除了许多日本商人及高级职员,还有很多日本海军高级军官。内山完造的寓所就在千爱里3号,斜直对着内山书店的后门。

山阴路16号山阴大楼

位于山阴路头上的山阴大楼,是典型的ARTDECO风格公寓大楼。ARTDECO风格发源于法国,兴盛于美国。

该风格流派强调建筑的高耸、挺拔,给人以拔地而起、傲然屹立的非凡气势,立面以几何的挺拔竖向线条,突出对称和干净利落,大块渐成,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风靡以纽约、上海为代表的大城市。

上海作为世界上现存ARTDECO建筑总量第二位的城市(仅次于纽约),目前已经成为世界ARTDECO建筑的“圣地”之一,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国外建筑大师和建筑史专家的关注。

山阴大楼旧时叫施高塔公寓,是独立成套式的公寓住宅,虽然高度仅三层,但特点鲜明。

正门上方四根竖向线条十分醒目,两边几何对称,外形庄重,线条简洁、挺拔俊朗,大楼屹立在山阴路入口处,给这条道路增添了几分气势。

山阴路57弄四达里

四达里是新式石库门里弄的典型为代表,为单间的石库门建筑。

山阴路44弄—64弄留青小筑

山阴路44弄和64弄的两排老房子本名留青小筑,是面对面和背靠背的对称式格局设计的新式里弄,也就是一幢房子坐北朝南,另一幢房子坐南朝北,门对门,背靠背,这种建筑形式在上海极为罕见。

恒丰里

山阴路有两个恒丰里,69弄为(老)恒丰里,85弄为新恒丰里。恒丰里是山阴路石库门里弄的代表。

69弄恒丰里为新式石库门里弄,砖木结构三层及假三层,联排式布局,石库门门头的式样有弧形和三角形的两种,清水红砖外墙,二楼有出挑的阳台,在山阴路弄口有中国传统式牌楼。

弄内69号曾经是1927时的江苏省委机关所在地,也是陈延年被捕的地方,是中共党史上重大事件的发生地之一。

85弄为新恒丰里,虽然它是在新式石库门住宅的基础上改良发展而来,但已不能称作石库门里弄,属新式里弄建筑。新恒丰里为20年代建造的日式花园洋房,整幢房屋为三层结构,为独立成套式住宅。

山阴路132弄大陆新村

大陆新村是新式里弄的代表,完工于1932年。大陆新村由上海大陆银行信托部投资建造,前后共六排62个门牌号,房屋均为砖木结构三层红砖房。

这片联排房屋,在新式石库门里弄基础上作了较大改进,放低了围墙,加装了煤、卫设备,外观上主要模仿西式建筑。

鲁迅故居在山阴路大陆新村(今山阴路132弄9号),当时是大陆银行职员的宿舍。

当时有一个银行职员正好辞职,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先生赶紧去顶了下来,据说当时是用了几十两黄金,也只买了个使用权,每月还是要交租金的,鲁迅先生住进去,是顶了大陆银行职员的名义的。

山阴路133弄东照里

东照里在大陆新村的对面,也属新式里弄,建于1920年,为仿日式的三层楼建筑,建成后取名日照里,后改为东照里。这里的12号曾是瞿秋白的故居。

山阴路145弄花园里

建于1927年的山阴路145弄花园里,是一排灰色拉毛墙的三层建筑,别看它弄堂逼仄,建筑陈旧,它也是被列入上海优秀建筑名录的。

红色间谍,佐尔格间谍案中的重要人物尾崎秀实,曾在这里的2号居住过。花园里6号,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设计者曾联松的故居。

山阴路165弄兴业坊

山阴路的兴业坊建于1927年,是浙江兴业银行建造的职工住处。但兴业坊的许多民居被日本人在1937年“八·一三”前后强占用作使馆人员宿舍,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开发商浙江兴业银行才讨回了自己的物业。

一位在三、四十年代演艺人李香兰,在被中国人收养期间也曾住在兴业坊。李香兰,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著名歌手和电影演员,《夜来香》等歌曲原唱者。

山阴路209弄和229弄

山阴路209、229弄也是花园式里弄,属英式建筑,在上海像保存如此完好的大片英式建筑已不多见。

弄内的建筑每两幢连在一起,房屋和花园的格局都很大,外墙用的是青砖墙体、四面坡红瓦屋顶,灰色的立面镶嵌着砖红腰线,突出了水平分划。

窗子宽大,拱形的门窗凸显了英式建筑元素,这种弧形拱施工时,在最顶端要有一块形状为上大下小楔形的石头来契合两边的砖石,并承受其传递来的压力,这块楔形的石头称作拱心石(keystone)。

这里解放前是中央储备银行为高级职员提供的住处。电影《半生缘》,还有许多老上海影视剧都是在这里的花园拍摄的。

山阴路292号

山阴路292号是幢独立花园洋房,其花园之大堪居山阴路之首,临街两扇灰色的大铁门似乎永远紧闭着,从山阴路望去,只见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不见里面的建筑和其主人的庐山真面目。

但熟悉山阴路的人都知道,那是一幢将军楼,里面的主人是曾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的东海舰队司令刘浩天。

他在1969年4月召开的中共九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所以也是山阴路住户中唯一的一位中央委员。

山阴路340弄积善里

积善里是典型的石库门里弄。积善里石库门每个门头上都有不同的含祝福的词语,很少见到的,积善积德,真是用心良苦。积善里是山阴路西侧双数门牌号的最大号数,与相邻的祥德路2弄的结合部是山阴路和祥德路的分界线。

山阴路343弄青_

青_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早年与祥德路上的绿苑庄都是日本人的公寓住宅,以后是基督教青年会的宿舍。青_是山阴路上漂亮的花园式里弄住宅。

青_1号住着当时宗教界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吴耀宗,吴是著名的宗教领袖,基督教三自爱国会的创始人。青_3号住着另一位宗教领袖刘良模。

如果你喜欢上海,那你一定要来这里领略一下上海的腔调,如果你喜历史,那你也一定要来这里,漫步在这里的街道,感受文化的气息。

民国建筑期刊投稿

一、南京地区的民国建筑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1864年湘军破城,经历这次战争,南京毁损极大。后由于沪宁、京浦铁路通车,南京作为铁路重枢,才又开始发展。1927年蒋中正在南京建立中央政府,1930年南京成为行政院直辖市,政治、文化地位得到空前提升,成为国际性都会。据统计,全市目前保存下来的民国建筑共有1000余处,占地900多万平方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国建筑就有200多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无与伦比的。 从功能上讲南京的民国建筑主要包括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工商业建筑三大类,其中公共建筑居多,这是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特色。《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南京篇》把南京的民国建筑从时代上划为三类: 1.1910—1927年:这一时期的很多建筑几乎都是仿造西方形制,并且以此为荣。典型的例子有1915年建造于下关宝善街的扬子饭店,1917年在江边兴建的下关电灯厂,1918年建造的位于下关大马路的中国银行和江苏邮政管理局。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其办公场所就是两江总督张人俊修建于1910年的西式花厅。从建筑艺术上讲这一时期流行西方折衷主义建筑。折衷主义流行于19世纪20年代欧美的一些国家,特点是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类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不讲究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匀称,注重纯形式的美。这类建筑在清末南京开埠后比较流行,扬子饭店就是就地取材利用城砖修筑折衷主义建筑的典型。 2.1927—1936年:这近十年是南京的建筑高峰期,也是中国建筑史上宝贵的兴盛期。修建于这一时期的建筑有1926—1929年建造的中山陵、铁道部大楼(1928年建造,1945年后改为行政院)、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1931年)、小红山主席官邸(1931年)、1931—1933年建造的谭延恺墓、1931—1936年建造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建筑群、1932~1933年建造的首都饭店和国民政府最高法院、福昌饭店(1933年)和交通部大楼(1933年)、1933—1934建造的行政院和地质矿产陈列馆、1935~1936年建造的中山陵藏经楼、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新都大剧院、国际联欢社等。 这一时期建筑业不仅发展迅速,而且相当显眼,体现出了南京作为首都的文化特色,政治类、军事类和大型公共建筑广为发展。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和中国传统宫殿式的近代建筑风格并行,同时出现由此二者催生的现代化民族形式建筑。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建筑式样与时俱进,主张摆脱历史上过时式样的束缚,积极采用新材料和新结构,创造出反映时代特征的新建筑风格,首都饭店、国民政府最高法院、福昌饭店、行政院、地质矿产陈列馆等皆是此种类型。现代主义传承了一些折衷主义的特点。与此相对的是中国传统主义宫殿建筑,这种建筑最早见于一些西人兴办的教会学校,如原金陵女子大学的会议楼、科学馆、文学馆、图书馆、大礼堂等,校方希望用模仿中式的建筑表达教会尊重中国文化的姿态,以使中国的学生在传统建筑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1929年12月国民政府颁布《首都计划》,极力提倡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建设政府建筑,3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兴盛,呼吁对民族建筑文化的回归,于是中国传统宫殿建筑又获新生。然而其存在造价昂贵,费时费工,建筑格局呆板的缺憾,设计师们又大胆探索出了新民族形式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一般采用现代建筑的平面组合与体形构图,并多用钢筋混凝土平屋顶,或用现代屋架的两坡屋顶,但在檐口、墙面、门窗及入口部分则重点施以中国传统构件装饰,并辅以适当的传统花纹图案。中央体育场建筑群、紫金山天文台、中央医院、中山陵音乐台、外交部大楼、国民大会堂就是此种风格的经典之作。 3.1937—1949年: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12月13日南京失守,沦陷八年期间,南京建设几乎停滞。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国民政府还于旧都,重建首都风貌,宫殿式和新民族形式建筑逐渐淡出,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主流。这一时期的建筑有1946年建造的北极阁宋子文公馆、1946年建造的美国大使馆、1946—1947年建造的美军顾问团公寓、1947年建造的公路总局、1948年建造的延晖馆等。南京在将近2500年的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富有个性的三大文化: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从物质层面上来讲,南京历史上的三大文化各有千秋:六朝文化主要以散布在田野里的陵墓石刻称奇,明文化主要以环绕在南京城周围的城墙(包括明孝陵)擅雄,民国文化则主要以集中在城内的各类建筑物(包括中山陵)而享有盛名。”如果在民国文化内部继续划分,南京所代表的民国文化可称为首都文化类型,其特点就是政治色彩浓厚(官邸和中央政府机构多),民族风格和西式风格建筑并举,但一定要凸显前者(如第二期的大量建筑),以示严敬、肃穆、庄重。重庆作为陪都时期的民国文化大致也可划分到首都类型中。 二、上海地区的民国建筑上海地理位置优越,处长江口,毗邻东海,交通便利,开埠之后发展迅速,20世纪初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城市,30年代城市固定人口已超过300万,号称世界第六大城市。上海租界繁多,外国居民数量冠于全国各大城市。在建筑特色上,兼容并蓄,集风格迥异、不同时空的各个流派于一体,故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形成了“海派”建筑风格。上海民国时期的建筑按时间也可分为三类:1. 1910—1927年:上海1843年强制开埠之后,西方各国纷纷开始建设租界,建造了大量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建筑。这种建筑风格随着租界的扩大,开始在上海特别是外滩星罗棋布的分布。1910~1918年期间上海建造建筑4000余栋,几乎每天都有新建筑落成。这一时期的民国建筑体现出了上海作为开放城市的特色,风格趋于洋化,传统因素很少,主要流行复古主义、折衷主义建筑。复古主义风格是将古希腊建筑中象征男性雄健阳刚之气的陶立克式廊柱、明喻女性柔和纤巧之美的爱奥尼亚式立柱;古罗马歌颂胜利、崇拜英雄的半圆形穹顶、拱券,洛可可式门面雕饰融会于一体,传承了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建筑特色。代表有1910年建造的外滩英国总会、1911年建造的法国东方汇理银行、1916年建造的亚细亚大楼、1920年怡和洋行大楼、扬子大楼、1923年的汇丰银行新厦、1925年修建的江海关、大世界游乐场、国际礼拜堂、1926年法国总会。这一时期的建筑外表豪华美观,体现出浓厚的巴洛克式建筑美学色彩。2. 1927—1936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全国政治局势相对稳定,上海也进入了建筑高峰期。1927年国民政府将南京和上海定为特别市,刘纪文出任南京特别市市长,政绩斐然,上海由吴铁成主政,亦有不小成绩。1929年和《首都计划》同时出台的有《大上海都市计划》,倡导使用本民族的建筑式样。上海开放性深广,深受欧美文化影响,加上民族传统建筑耗时耗财,于是就萌生了衔接这两类建筑文化的“海派”风格。“海派”的说法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本是以南京为中心的“京派”文化对上海以商业为中心的城市文化的一种贬称。“海派”风格的建筑具有重商、开放同时又杂糅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杂糅主要为中西之间的杂糅:细部具有中国传统建筑“语汇”的西式建筑和在中国传统建筑上追求、体现“西洋化”的建筑。最富有上海特色的莫过于上海的“里弄”建筑,此种建筑就是把中国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的门埭改作石库门,石库门本是传统的里弄制建筑,但在结构和内部装修上却采用西制,中西杂糅,形成了独特的“海派”风格。当时的上海市立图书馆、江湾市府大厦等均是这种建筑。“海派”风格也包括西式建筑之间的杂糅。这一时期建筑飞速发展,风姿各异的建筑成片出现。1934年国际饭店建成,为当时远东第一高楼。著名的建筑还有沙逊大厦(1929年)、华懋公寓(1929年)、金城银行(1929年)、慕尔堂(1930年)、东正教堂(1931年)、八仙桥青年会(1931年)、百乐门舞厅(1931年)、国泰大戏院(1932年)、市政府大厦(1933年)、大上海大戏院(1933年)、跑马厅(1933年)、毕卡地公寓(1934年)、百老汇大厦(1934年)、上海体育场(1935年)、大新公司大楼(1936年)等。建筑史学者伍江写的《上海百年建筑史》,后附《本书涉及建筑物一览表》,共涉及1847—1949年百年间上海著名建筑139处,其中70处完成于1927—1937年这10年间,占50%,可见这一时期建筑成就之大。“海派”风格正是这一时期建筑风格的精当概括。 3. 1937—1949年:1937年8月份,凇沪会战打响,11月上海沦陷。此后八年,由于日军占领,汪伪政府统治,战后经历收回租界及经济震荡等,都市的发展因外界干扰而遭到空前的破坏。但即使如此,上海发展水平仍居国内各大城市前列。1945年光复后,建筑建造不多,建筑风格依然承袭第二个时期。因为战争动乱抑制了投入房地产的资本,阻碍了建筑工程和建筑材料的生产,大批建筑师、工程师无以为继,只好投身教育。所以这一时期没有留下多少重要的建筑,却给新中国的建筑业留下大量宝贵资料和人才。 上海和南京虽同为特别市,却属于另一种民国文化类型,即工商都会类型。工商文化最大的特色莫过于其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古希腊的雅典、克林斯等城市就是这种风格。上海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在近代历史上有目共睹,各式各样的势力(国民党、共产党、日本及欧美各国)都曾把上海当作叱咤的舞台,“海派”风格正是上海作为工商都会具有创新性的最好注脚。上海的民国文化特色在中国绝无仅有,给我们研究民国社会百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三、镇江地区的民国建筑 镇江明、清两朝称镇江府,1912年改为丹徒县,1929年江苏省政府迁于此,易名镇江县。镇江地处长江京杭大运河汇合处,为沟通苏南、苏北水路交通枢纽之一,商业、贸易、金融业发达。1908年津浦、沪宁铁路通车,南北贸易由水路转入铁路,镇江的贸易地位开始被南京取代,金融业日渐凋零。镇江本是依托运河的港口型城市,商业发达,现代工业基础薄弱,其工业发展规模在江苏省也排不上前列。1927年4月,蒋中正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任命钮永建等十六人组建江苏省政务委员会,省政府组织法颁布后,改称省政府,钮永建为第一任江苏省主席。1929年春,江苏省省会由南京迁至镇江。迁入的江苏省政府和民政厅均设在镇江仁章路的清代将军署内(今公安局所在地),省财政厅设在省府东南的清代都统署(原海龄副都统衙门,今军分区优士园所在地),北门内的镇江府学学宫改作省教育厅办公之地(今359医院所在地),建设厅和农矿厅则安排在八叉巷西段原镇江第九师范及附属小学内(今为省军区后勤部中山东路和八叉巷的宿舍)。 江苏省省会甫设镇江,省政府就提出“建设省会、改造镇江”的口号,陆续制定了一系列计划文件,有《设计镇江新省会建设》、《江苏省会分区计划》、《江苏省会新沟渠计划》等。从1929年到抗战爆发前,镇江的市政面貌得到了较大的改观。城区原来街道狭窄,最宽的路面堰头街、西门大街也不过五米左右,仅能供轿舆和人力车交会。主要街坊道路多以长条石板铺设,下为下水道,承载力不高,石板因时久长,人行其上,往往咯咯作响。为此,省政府兴建了省府路、中正路、中山路等主要干道,并且在筑路同时就铺好地下水管道,改善了城区的饮水条件。即便如此,1936年自来水用户也只达到1460户,占城乡居民户的3.6%。经济不景气和消费的萎缩造成市政建设的萧条,省政府财政窘迫,市政工程建设的资金难以保证,有时甚至维持城市公用事业的正常运营也捉襟见肘。 镇江此间落成的建筑有:江苏省立镇江医院(1929年)、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1930年)、江苏省立镇江图书馆(1931年)、江苏省立镇江公共体育场(1933年)、江苏省会测候所(1934年)、江苏省立医学院(1934年)。这些建筑多采用西式风格,建造随意,没有太多文化内涵。值得一提的是公共体育场,其占地5万平米,有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等,还有健身房,是当时闻名全国的设施齐备的体育场。抗战爆发后,这些建设都被迫停止。 在作为江苏省省会期间,镇江的文化建设几乎没有取得任何成就。本来可以依靠优越的政治条件获得发展,但由于商业路线由水路向陆路的转移,其近代工业基础的薄弱,再加上南京上海两巨头对投资基金和消费资金的吸引,以及抗战时期的战乱,直接造成镇江民国文化的稀薄。这样的例子在长三角地区数不胜数。民国文化中心在长三角,固然不假,但也不能忽略民国文化在长三角地区不均匀分布的事实。把长三角置于全国视野考察,我们也可得到这样的认识,即民国文化遗产在分布上:城市丰富于乡村;大城市丰富于小城市,很多小城市甚至找不到民国文化的任何遗迹;呈现出相当明显的不均衡化甚至两极化,这和民国时期中央和地方、城市和农村、省会和下属市镇之间的关系,即民国政治体系结构有很大的联系。镇江作为江苏省会,民国文化遗产稀少的可怜,这是长三角地区民国文化遗产的又一类型,即小城类型,特点是文化遗产少、没有凸显出民国历史特色。这种类型的民国文化多保留在工商业和金融业不发达的小城当中,安徽、苏北、苏南、浙北等地此种类型随处可例。 民国文化本质还是历史文化,孙静宣先生曾讲“保护历史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也只有合理的利用,才能充分展示其固有的价值,并使它们与现代化生活相结合,从而达到更好地保护的目的”。民国文化的特色为:面向世界的开放性,中西合璧的创新性,科学唯理的现代性,这三个特点在民国建筑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反映。南京和上海不仅在长三角,在全国也是民国文化的重镇,以镇江为代表的众多小城在这两大中心的辐射下,或多或少也具有些民国文化的积淀。正如孙先生所言,保护历史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我们对民国文化遗产进行分类,也是为探索如何保护民国文化遗产提供一种思路。民国的建筑文化遗产不单具有历史文化遗产的属性和价值,还被赋予不可取代的政治意义,它可以黏合两岸对历史的认同,在感情上拉近两岸距离,为对话创造良好条件,给民族团结提供了向心力的作用,今年连、宋相继拜谒中山陵就反映了这种情况。长三角作为民国文化遗产的重心,城市现代化进程也走在全国前列,如何将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谐调发展,可以直接作为全国城市建设中处理文化遗产时的宝贵经验。我们也要看到,历史既是凝固的,也是流动的,我们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在丰富着我们时代的文化。

中国全史百卷本。里面91-100卷就是关于民国的详细介绍

南京作为民国时期的首都,拥有大量的民国建筑物,虽然经过历史的发展和演化,诸多民国建筑物被替换掉,但是依旧有到的著名民国时期的建筑物被保留至今。南京的民国建筑有:一、美龄宫,二、浦口火车站,三、颐和路,四、中山码头,五、长江路。

美龄宫建于1931年,主体建筑是一座三层重檐山式宫殿,顶覆绿色琉璃瓦,外观富丽堂皇,内部奢侈豪华,四周林木藏盛,终年百花飘香,相传因宋美龄喜欢梧桐,所以蒋公将整个南京都种上了法国梧桐,每年深秋,梧桐树就像是一条金色的项链,而吊坠就是璀璨的美龄宫。

浦口火车站位于南京长江北岸,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朱自清的《背影》就是发生在浦口火车站的事情,近年来还成为以民国为背景的影视剧重要取景地,如《情深深雨蒙蒙》、《国歌》等。不过从2017年3月开始,火车站旧址开始动工改造,暂时无法进入内部参观。

南京最美、最具民国风情的小路大概就是颐和路了,在闹市中显得格外幽静、高雅。路两旁的每一栋别墅、每一个庭院都透露着浓郁的历史感,这里聚集着许多民国时期的外国公馆以及名人旧居。这里还有民国主题文化展馆群,展出民国服饰、饮食文化以及抗战系列的展品。

建筑学国外期刊投稿费用

发表论文的费用高低跟四个要素有关系,一个是期刊的级别,一个是论文的版面字数,还有一个论文发表的时间以及查重费用这几者构成了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费用。

(一)、发表期刊的级别影响费用

1、省级期刊费用一般在600-1500元一个版面。

2、国家级期刊自己投稿费用一般在1200-2000元一个版面,如果是特殊的发表形式,比如法律或医学类型的期刊,相对会贵一些。根据不同要求去发表,价格最高的上万元甚至是更多都会有的。

3、普通学报费用在1000元左右一个版面。

4、国内核心期刊费用几千甚至上万元不等,C刊发表的费用跟期刊的类别都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你们单位指的C刊是核心的话那费用多在3-5万元不等,也有一些需要数十万元的费用。

5、一般SCI论文的版面费在1000-1500美元左右,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就是7000-10000人民币左右,但是也有少数期刊的版面费非常高,达到15000元以上。而且论文还需要请专业机构润色,一般润色费用大约2000-3000元。

(二)、论文字符

论文字符数越多,所占版面越多,价格越高。这2年国家大力整顿学术界,各大杂志社纷纷整改,字符数也比原来的增加了。

1、省级、国家级刊物对论文字符数要求3000-5000字左右

2、普通学报对论文字符数要求在5000-8000

3、核心期刊对论文要求8000以上。

(三)、出刊时间影响费用

按照正常刊期发表,费用最低,加急的时间越快,费用越高。

注:出刊时间越着急越贵(很多期刊并不是说都可以进行加急,因此大家要发表论文还是需要提前进行投稿)

(四)、选择投稿方式不同,价格也不一样

自己投稿和选择代发机构帮忙投稿,价格也不同。在投稿过程中有特殊要求的话,价格也会提升。想要将发表价格控制在最低,可以选择自己投稿的方式,可以省去一部分的中间费用。

这个要根据作者的专业、投稿的期刊等级、论文的水平、要求的周期等等很多因素确定,因为的作者们来自各行各业,适合他们的期刊也不一样,论文字数也不一样,所以版面费也会有区别的。比如普刊肯定是相对便宜的,有的一千多也可以发,核心期刊就会贵一些,一两万也很正常,我们常发SCI也不便宜,几千美元也有,折合人民币也要几万,另外这个并不是越贵越好,主要还是看作者的个人情况和具体需求。

普通期刊,又称普刊,主要是省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会根据刊物等级、上网情况、发行周期等不同,来收取几百元到几千元的费用,一般是在800-2000之间。其中,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要比省级期刊更高一些。国内核心期刊,包括科技核心、北大核心、南大核心等,根据发表的难度不同,收费标准差异也比较大,基本上都在万元以上,其中,科技核心收费最低,差不多都是1万元起步。北大核心次之,收费多是2万元起步,南大核心最高,大概是3万元起步。国外核心期刊,主要是SCI和EI,根据专业不同,收费上有差异,都在几万元左右,甚至更高。一般来说,比南大核心,EI收费会略低一些,SCI收费会更高一些。

发论文不一定要花钱。如果作者的水平比较高,时间比较充裕,完全可以尝试自己投稿,有些期刊不仅不收版面费,还会给作者稿费,不过这样的期刊要求也会比较高,审稿周期也比较长,作者要有心理准备。

发表一篇论文的价格费用高低跟四个要素有关系,一个是期刊的级别,一个是论文的版面字数,还有一个论文发表的时间以及查重费用这几者构成了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费用。

期刊费用

(一)、发表期刊的级别影响费用

1、省级期刊费用一般在600-1500元一个版面。

2、国家级期刊自己投稿费用一般在1200-2000元一个版面,如果是特殊的发表形式,比如法律或医学类型的期刊,相对会贵一些。根据不同要求去发表,价格最高的上万元甚至是更多都会有的。

3、普通学报费用在1000元左右一个版面

4、国内核心期刊费用几千甚至上万元不等,C刊发表的费用跟期刊的类别都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你们单位指的C刊是核心的话那费用多在3-5万元不等,也有一些需要数十万元的费用。

5、一般SCI论文的版面费在1000-1500美元左右,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就是7000-10000人民币左右,但是也有少数期刊的版面费非常高,达到15000元以上。而且论文还需要请专业机构润色,一般润色费用大约2000-3000元。

(二)、论文字符

论文字符数越多,所占版面越多,价格越高。这2年国家大力整顿学术界,各大杂志社纷纷整改,字符数也比原来的增加了。

1、省级、国家级刊物对论文字符数要求3000-5000字左右

2、普通学报对论文字符数要求在5000-8000

3、核心期刊对论文要求8000以上。

(三)、出刊时间影响费用

按照正常刊期发表,费用最低,加急的时间越快,费用越高。

(四)、选择投稿方式不同,价格也不一样

自己投稿和选择代发机构帮忙投稿,价格也不同。在投稿过程中有特殊要求的话,价格也会提升。想要将发表价格控制在最低,可以选择自己投稿的方式,可以省去一部分的中间费用。

民国建筑期刊官网投稿

排列顺序为:学科类别、级别、刊名、出版地、主办单位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北大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北大历史系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当代中国史研究北京当代中国史研究所,国史学会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档案学通讯《档案学通讯》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近代史研究北京·近代史研究杂志社中国社科院近代史年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考古北京·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抗日战争研究北京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历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清史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史学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史学史研究北师大史学所北师大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世界历史北京·世界历史杂志社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文献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北京图书馆社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农史南京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科技史料北京中科院自然学史研究所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党史研究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中共中央党史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百年潮北京中共党史学会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出版发行研究出版发行杂志社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档案学研究北京·该刊编辑部中国档案学会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东南文化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敦煌研究甘肃敦煌敦煌研究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故宫博物院院刊北京·紫禁城出版社故宫博物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胡适研究丛刊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考古学报北京·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考古与文物西安·该刊编辑部陕西考古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历史档案北京·历史档案杂志社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历史地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民国档案南京·民国档案杂志社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明史研究合肥·黄山书社中国明史学会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农业考古江西中国农业博物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史学月刊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河南史学会,河南大学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史学集刊长春·吉林大学该刊编委会吉林大学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史林上海·该刊编辑部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苏联历史问题西安陕西师大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文博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陕西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文物编辑委员会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西北史地兰州·该刊编辑部兰州大学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地方志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中国地方志领导小组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史研究动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档案北京国家档案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经济史研究北京·经济研究杂志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北京·该刊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北京·文物出版社中国历史博物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党史研究资料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自然科学史研究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花火大明星》定位:《花火》杂志姊妹刊。以16岁到21岁之间的女性为主要阅读群体,旨在宣传图书和作者,以长篇连载、中短篇小说、互动三类为主要形式,来打造一本全新的挖掘新秀小说家的杂志书,看点是独家发布最新连载,作者一手资料放送,风格清新精致。约稿栏目:中短篇板块:北极星地图:新人栏目,每期必定有一个新人,陌生面孔,字数在5000到10000之间,题材多样。微光绕青藤:青春疼痛类小说,5000—8000字蔷薇色星球:青春类爱情小说。风格清新活泼或者忧伤。5000—15000字黑色风信子:悬疑小说,故事重情感和诡异气氛的渲染,不要硬推理。10000—20000字琉璃花房:都市言情类小说。5000—15000字烟花碎影:古代言情类小说。5000—15000字听雪幻镜:玄幻魔幻类小说。魔幻、玄幻题材,包含“世界奇妙物语”那样的成人童话。5000—15000字稿费:80—100/千字投稿邮箱:萧晗:《许愿树》2009年全新约稿函“许愿树”真诚向您约稿,每月截稿日期分别为25号。我们郑重承诺,优稿优酬,尊重写手,次月发放,绝不拖欠!自2008年8月下起,“许愿树”稿费标准为原创稿件千字100元,读者评刊选出的最优原创稿件前三名分别再奖400/200/100元奖金,部份栏目接受二手稿,二手稿费千字30—50元。读者群年龄定位:16-24岁刊物定位:诠释幸福的暖爱读本。围绕爱情这个主题展开,宣扬追求美好生活的意义,传达感动、温暖、隽永的爱情信念。文章风格为温暖、阳光、励志。对外约稿的栏目:青草指环:纯情唯美的初恋故事,有着青涩的校园感,一般是曲折的情节后圆场或温暖结尾,如结局是分开,也要是感动和理解的,是含着泪的微笑的感觉。(每期1-2篇,字数:3000-4000字)薄荷凉:误会的、错过的、忧伤的纯美爱情故事,相对于青草指环里的温暖型分手而言,薄荷凉的故事侧重刺痛、伤痛、误会、不可挽回的错误以及阴谋与背叛的挣扎等,但故事背景仍要年轻、语言要唯美忧伤,要达到疼痛锥心的效果为佳。(每期一到两篇,字数:3000-4000字)镜花之叹:古代爱情故事,婉转凄美感人。也可是古代故事新编或改写。 要求语言精致,故事紧凑。(每期1篇,字数:5000字内)夜影魅:悬疑推理诡异的故事,但必须围绕一个情字展开,情与疑两条主线都要求打动人心。重情节的曲折性和逻辑性,适合女性阅读。(每期1篇,字数:3000-10000字,可上下连载)青藤战线:或者是校园时代的友情故事,或者是校园时代与同学、朋友、老师、宿友间发生的种种事件,也可以是住一个宿舍的室友之间的感情,或者一群朋友参加某个社团的一段往事。这个栏目的感觉是校园往事,不需要太深刻,只需要有真实和共鸣感,有浓厚的校园气息,场景和人物特点都具有校园代表性。(每期1篇,字数:3000-3500字)水木年华:在年轻的岁月里发生过的感人故事,题材涉及对家庭、社会、人生等方方面面的思考,要感动!刺痛!震动!在故事之余感到共鸣与对人生真善美的领悟及珍惜。(每期2到3篇,字数:2400字左右)花生骚:初入社会的年轻城市男女的爱情故事,相对于其他栏目,这个栏目的题材与内容都更成熟些,时间地点人物场景都更自由,也可以涉及一些成人世界的曲折情节,但中心感觉勿脱离全书的主体感觉,不能太另类奇特。(每期1篇,字数3000-3500字)爱事可乐:与爱人相处的爆笑故事,每篇里分数个小故事,既可当笑话看,又要充满相爱的人相处的智慧与温情。(每期1篇,字数:3000字左右)月亮童话:成人的童话,围绕现代的一件物品展开童话故事,也可以是动物的童话,中心思想仍是围绕人间的真善美,注意,真善美不光是爱情!它包括的方面很多!包括人间的大善大恶之悟,环保主题等。(每期1篇,字数:3000-5000字)爱情C小调:一首或经典或流行的歌,引出一段曲折感人的爱情故事,歌的本身或歌词的意境穿越全文,引起共鸣。(每期1篇,字数:3000-3500字)初心:亲情故事,可以从头说起,也可以抓某个时期和某个片断,感情需要最原始的真挚感人,切入角度新颖为佳。(每期1篇,字数:3000字左右)投稿须知:1、电子邮件来稿均在半月内回复,未通过审核的文章将在“许愿树”QQ空间或博客或贴吧公布。需要修改或直接通过的文章将会第一时间联系作者本人告知。也请所有作者在投稿时注明自己的详细信息,以方便联系。2、文章一旦刊发,第一时间即寄样刊,出刊后一个月即寄稿费。3、请所有投稿者保证所投文章是原创首发,若是二手稿和推荐稿请注明。凡抄袭、盗稿者一律严惩!期待与您的愉快真诚合作!许愿树编辑邮箱:丐小亥:萧晗:全彩《萤火》2009约稿函定位:青春映像小说馆读者年龄:13—22规格:正16开、72P全彩风格:青春、唯美、忧伤、纯净封面:照片内页:全部书模照片配文章字数:8000字内要求:文笔流畅,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故事好看,易读。对外约稿栏目为:April——4月燃烧的青芽内容:新作者文章选登,新面孔,新风格。要青春、唯美、疼痛、励志、感动字数:八千字内要求:文笔流畅,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故事好看,易读。每期需要:3—4篇August――8月 暗夜的萤火内容:简短古代鬼故事,背景必须是古代,可为狐为妖为鬼,文笔优美,爱情感人,不走惊悚和血腥残酷路线,鬼故事只是增加故事性,主要还是表现爱情。字数:一千二百字内要求:要古代!要爱情!要唯美!每期需要:1篇编辑邮箱:(木卫四)《花火》A约稿强档推荐:每期一篇,题材为花火所有类型的文章,作者必须是已经在花火上刊登过的文章的作者,本月挑选出来的最有特色或最为突出的一篇经典文章,由推荐编辑写上精彩推荐理由,适当可由主编写出文章评论等。校园篇1、蜜桃匣子(1-2篇/期)清纯温暖的青春校园爱情故事,情节新颖曲折,语言轻松时尚,结局能让人觉得温暖感动。字数:3000—6000字。2、此间少年:(1-2篇/期)或忧伤疼痛的青春故事,希望多一些故事写父母与子女之间、朋友之间的误会与爱恨,结局能让人心碎落泪。字数:3000—6000字。3、逆风之翼:(1-2篇/期)微酸疼痛的成长小说,穿插着社会、家庭、友情、爱情等种种冲突与矛盾,表现青涩少年时代的叛逆与成长,注重故事情节必须新颖曲折。字数:4000-8000字古代篇4、蝴蝶墙(1—2篇/期)离奇曲折的魔幻、奇幻小说,要求情节新鲜、离奇,可加入新的元素,如诡异、悬疑等。可以用幽默现代的语言来写魔幻故事,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字数:3000-6000字5、胭脂醉(1—2篇/期)唯美动人或凄美感人的古代爱情故事,宫廷与深闺的场景尤佳。字数3000-6000字悬幻篇6、龙吟客栈(1篇/期)新武侠小说,注重情与义的描写,有强烈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字数:3000-8000字7、吸血盟(1篇/期)悬疑、推理、恐怖故事,故事背景与人物需定位于校园或宫廷、深闺大院等,故事里必须以情、义、爱等为主线,不要纯粹为了制造恐怖而写的恐怖小说。字数:3000-8000字经典篇8、主编推荐(1-2篇/期)基本选择名家的优秀2手稿件,文章内容可以是所有栏目要求的风格,但确定要是15-20岁读者认识和喜欢的作者,而且文章的语言风格或内容都有一定代表性。最好加入编辑对作者的一些采访与评论。字数:3000—6000字9、此季花火(1篇/期)每期一名新人推荐,重点培养青少年偶像写手。要求:连续在本刊刊登作品,并受到读者好评者,由编辑推荐适合的对象,刊登一篇很具个人写作风格的作品,并对其刊登个人介绍及照片,推荐给广大读者。字数:4000-600010、青色小说(1篇/期)校园长篇连载,风格类型不限,可古可今可校园可推理等等,惟一的要求是必须是13——20岁的青少年读者喜欢阅读的题材与作品,自信能领导青少年阅读的新一轮热点,如连载后反响强烈的优秀作品我们将单独结集出版并对作者进行大力包装。要求:3—10万字。(注:最好是已经在花火上发表文章的优秀作者,由编辑推荐写长篇小说)(来稿请注明“花火约稿”)《花火》编辑部郑重承诺:1、《花火》只收能够震撼和打动编辑的稿件,不要无病呻吟和纯粹赚金之作,须知编辑也是凡人,能打动编辑方能打动读者;2、电子邮件来稿均在半月内回复,每月10号截上月稿;3、文章一旦刊发,第一时间即寄样刊,出刊后一个月即寄稿费。4、稿费100—150/千字。《花火》B版约稿函文字干净清澈,风格或温暖美好,或忧伤淡雅,注重故事的可读性。感情真挚,饱满,力图打动人心。栏目版块设置:1 【樱桃盛夏】(2-3篇)暖心或是活泼的校园青春爱情小说。风格纯真绮丽,情节新颖,语言清新温暖,纯真年代里点燃我们青春的第一线阳光。(4000-7000字)2 【指尖花凉】(1-2篇)感伤的校园青春爱情小说。风格唯美浪漫,文字清澈干净,感情细腻,将唯美与忧伤融合在笔端,你的欢喜与感动,眼泪与微笑,让我们细心聆听。(4000-7000字)3【主义之扉】(1篇)文学性较强的佳作。①有关成长的青春小说。友情。亲情。爱情。青春。叛逆。张扬。贴近社会真实情感,成长路上的青涩风景。②另类独特的青春小说。(4000-7000字)4【古匣沉香】(1-2篇)古代爱情小说。或唐时宫廷官女,或19世纪旧年代的闺阁秀女,写不尽道不尽的烟雨红尘事。胜在文字优美幽婉,情节曲折感人。(4000-7000字)5【天泪之城】(1篇)童话/魔幻小说。可避开俗套的天使与恶魔,背景架设不限常规,比如欧洲中古世纪呀,古代印度天竺呀等等等等,五光十色的异度空间下,一定会有别样的精彩呈现。(4000-7000字)6 【新鲜柳丁橙】(1篇)新人推荐。以上各个栏目均可写,择其具有潜力的新人写手做推荐介绍,附照片及200字个人简介。(4000-7000字)7 【斑马森林】(1篇)悬疑/推理/恐怖小说。神秘离奇的故事。语言生动,悬念迭起,扑朔迷离,环环相扣,故事可读性强,引人入胜,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恐惧感。情节新颖曲折,结局出人意外。(4000-7000字)※注意事项※1、需要首发稿,拒绝一稿多投,每月31号左右截稿,8号左右出结果。具体会因节假日或其他原因而调整。2、来稿一经采用,出刊之时立即邮寄样刊。并且在见刊一个月后支付稿酬,决不拖欠。稿费千字100--150元,依质而定。编辑邮箱:(蓝朵朵)(丐小亥)飞.言情》2009全新约稿函《飞·言情》以台湾言情小说的风格为主打走向,全书首选通俗浪漫的言情故事,语言浅显流畅,情节清晰生动,以培养新生代言情写手为大方向和目标。【欢喜冤家】现代灰姑娘类型的言情小说,男、女主角定位清晰,如黑帮老大就是喜欢灰姑娘的花痴梦想,勤奋上进的村少爱上总统的千金等等。语言轻松流畅,故事情节清新幽默。(8000字以内) 【席绢小说风格】【千千心结】清新忧伤的言情小说,男女主角注定因为身份的悬殊、或父母的反对、或世俗的舆论而无法相爱,即使双方都为爱努力付出,却还是误会重重。全文要求语言清晰忧伤,文字流畅但不深奥。(8000字以内) 【琼瑶小说风格】【红妆花嫁】古代民间或是宫廷的爱情故事,要求故事或幽默可爱,或曲折动人。(1万字以内) 【可参考“皇城戏爱三部曲”】【烟雨蒙蒙】近现代特别是民国亦或是战争背景下的爱情故事,可加入阴谋背叛、悬疑推理等元素,使故事更加曲折丰满……可类似于《梅子青时雨》(1万字以内)【巅峰穿越】穿越类型言情小说。【言情进修班】言情小说新秀培养,以上各类型言情小说均可放进此栏目。本栏目鼓励创新,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语言的作者和稿件优先。前提是要与刊物的风格要求一致。(1万字左右)【名家强档】名家长篇连载。(10万字左右,每期连载1.5—2万字)投稿须知:1、 所有来稿均为首发稿,不得一稿多投。文稿以电子邮件形式为佳。稿酬为千字80元起。注明:投稿栏目、笔名、真实姓名、年龄、联系地址、邮政编码(有电话和QQ号更佳),以便联系。2、 邮寄稿一律不予退稿,请投稿者自留底稿。3、 邮寄稿三个月内没有收到回复,电子稿一个月内没有收到回复者,有权将稿件另行处理。4、 稿件一经采用,杂志上市当月即付稿酬。约稿邮箱: 小狸 小锅

历史方面的期刊分为三个档次好像!好像只有一本是核心期刊,叫什么来着我忘了!不过有很多地方性的杂志像《西夏研究》等等这些杂志一般好投,对于那些核心期刊一般是很难的!

民国建筑期刊投稿格式

一、南京地区的民国建筑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1864年湘军破城,经历这次战争,南京毁损极大。后由于沪宁、京浦铁路通车,南京作为铁路重枢,才又开始发展。1927年蒋中正在南京建立中央政府,1930年南京成为行政院直辖市,政治、文化地位得到空前提升,成为国际性都会。据统计,全市目前保存下来的民国建筑共有1000余处,占地900多万平方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国建筑就有200多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无与伦比的。 从功能上讲南京的民国建筑主要包括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工商业建筑三大类,其中公共建筑居多,这是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特色。《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南京篇》把南京的民国建筑从时代上划为三类: 1.1910—1927年:这一时期的很多建筑几乎都是仿造西方形制,并且以此为荣。典型的例子有1915年建造于下关宝善街的扬子饭店,1917年在江边兴建的下关电灯厂,1918年建造的位于下关大马路的中国银行和江苏邮政管理局。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其办公场所就是两江总督张人俊修建于1910年的西式花厅。从建筑艺术上讲这一时期流行西方折衷主义建筑。折衷主义流行于19世纪20年代欧美的一些国家,特点是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类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不讲究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匀称,注重纯形式的美。这类建筑在清末南京开埠后比较流行,扬子饭店就是就地取材利用城砖修筑折衷主义建筑的典型。 2.1927—1936年:这近十年是南京的建筑高峰期,也是中国建筑史上宝贵的兴盛期。修建于这一时期的建筑有1926—1929年建造的中山陵、铁道部大楼(1928年建造,1945年后改为行政院)、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1931年)、小红山主席官邸(1931年)、1931—1933年建造的谭延恺墓、1931—1936年建造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建筑群、1932~1933年建造的首都饭店和国民政府最高法院、福昌饭店(1933年)和交通部大楼(1933年)、1933—1934建造的行政院和地质矿产陈列馆、1935~1936年建造的中山陵藏经楼、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新都大剧院、国际联欢社等。 这一时期建筑业不仅发展迅速,而且相当显眼,体现出了南京作为首都的文化特色,政治类、军事类和大型公共建筑广为发展。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和中国传统宫殿式的近代建筑风格并行,同时出现由此二者催生的现代化民族形式建筑。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建筑式样与时俱进,主张摆脱历史上过时式样的束缚,积极采用新材料和新结构,创造出反映时代特征的新建筑风格,首都饭店、国民政府最高法院、福昌饭店、行政院、地质矿产陈列馆等皆是此种类型。现代主义传承了一些折衷主义的特点。与此相对的是中国传统主义宫殿建筑,这种建筑最早见于一些西人兴办的教会学校,如原金陵女子大学的会议楼、科学馆、文学馆、图书馆、大礼堂等,校方希望用模仿中式的建筑表达教会尊重中国文化的姿态,以使中国的学生在传统建筑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1929年12月国民政府颁布《首都计划》,极力提倡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建设政府建筑,3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兴盛,呼吁对民族建筑文化的回归,于是中国传统宫殿建筑又获新生。然而其存在造价昂贵,费时费工,建筑格局呆板的缺憾,设计师们又大胆探索出了新民族形式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一般采用现代建筑的平面组合与体形构图,并多用钢筋混凝土平屋顶,或用现代屋架的两坡屋顶,但在檐口、墙面、门窗及入口部分则重点施以中国传统构件装饰,并辅以适当的传统花纹图案。中央体育场建筑群、紫金山天文台、中央医院、中山陵音乐台、外交部大楼、国民大会堂就是此种风格的经典之作。 3.1937—1949年: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12月13日南京失守,沦陷八年期间,南京建设几乎停滞。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国民政府还于旧都,重建首都风貌,宫殿式和新民族形式建筑逐渐淡出,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主流。这一时期的建筑有1946年建造的北极阁宋子文公馆、1946年建造的美国大使馆、1946—1947年建造的美军顾问团公寓、1947年建造的公路总局、1948年建造的延晖馆等。南京在将近2500年的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富有个性的三大文化: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从物质层面上来讲,南京历史上的三大文化各有千秋:六朝文化主要以散布在田野里的陵墓石刻称奇,明文化主要以环绕在南京城周围的城墙(包括明孝陵)擅雄,民国文化则主要以集中在城内的各类建筑物(包括中山陵)而享有盛名。”如果在民国文化内部继续划分,南京所代表的民国文化可称为首都文化类型,其特点就是政治色彩浓厚(官邸和中央政府机构多),民族风格和西式风格建筑并举,但一定要凸显前者(如第二期的大量建筑),以示严敬、肃穆、庄重。重庆作为陪都时期的民国文化大致也可划分到首都类型中。 二、上海地区的民国建筑上海地理位置优越,处长江口,毗邻东海,交通便利,开埠之后发展迅速,20世纪初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城市,30年代城市固定人口已超过300万,号称世界第六大城市。上海租界繁多,外国居民数量冠于全国各大城市。在建筑特色上,兼容并蓄,集风格迥异、不同时空的各个流派于一体,故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形成了“海派”建筑风格。上海民国时期的建筑按时间也可分为三类:1. 1910—1927年:上海1843年强制开埠之后,西方各国纷纷开始建设租界,建造了大量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建筑。这种建筑风格随着租界的扩大,开始在上海特别是外滩星罗棋布的分布。1910~1918年期间上海建造建筑4000余栋,几乎每天都有新建筑落成。这一时期的民国建筑体现出了上海作为开放城市的特色,风格趋于洋化,传统因素很少,主要流行复古主义、折衷主义建筑。复古主义风格是将古希腊建筑中象征男性雄健阳刚之气的陶立克式廊柱、明喻女性柔和纤巧之美的爱奥尼亚式立柱;古罗马歌颂胜利、崇拜英雄的半圆形穹顶、拱券,洛可可式门面雕饰融会于一体,传承了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建筑特色。代表有1910年建造的外滩英国总会、1911年建造的法国东方汇理银行、1916年建造的亚细亚大楼、1920年怡和洋行大楼、扬子大楼、1923年的汇丰银行新厦、1925年修建的江海关、大世界游乐场、国际礼拜堂、1926年法国总会。这一时期的建筑外表豪华美观,体现出浓厚的巴洛克式建筑美学色彩。2. 1927—1936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全国政治局势相对稳定,上海也进入了建筑高峰期。1927年国民政府将南京和上海定为特别市,刘纪文出任南京特别市市长,政绩斐然,上海由吴铁成主政,亦有不小成绩。1929年和《首都计划》同时出台的有《大上海都市计划》,倡导使用本民族的建筑式样。上海开放性深广,深受欧美文化影响,加上民族传统建筑耗时耗财,于是就萌生了衔接这两类建筑文化的“海派”风格。“海派”的说法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本是以南京为中心的“京派”文化对上海以商业为中心的城市文化的一种贬称。“海派”风格的建筑具有重商、开放同时又杂糅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杂糅主要为中西之间的杂糅:细部具有中国传统建筑“语汇”的西式建筑和在中国传统建筑上追求、体现“西洋化”的建筑。最富有上海特色的莫过于上海的“里弄”建筑,此种建筑就是把中国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的门埭改作石库门,石库门本是传统的里弄制建筑,但在结构和内部装修上却采用西制,中西杂糅,形成了独特的“海派”风格。当时的上海市立图书馆、江湾市府大厦等均是这种建筑。“海派”风格也包括西式建筑之间的杂糅。这一时期建筑飞速发展,风姿各异的建筑成片出现。1934年国际饭店建成,为当时远东第一高楼。著名的建筑还有沙逊大厦(1929年)、华懋公寓(1929年)、金城银行(1929年)、慕尔堂(1930年)、东正教堂(1931年)、八仙桥青年会(1931年)、百乐门舞厅(1931年)、国泰大戏院(1932年)、市政府大厦(1933年)、大上海大戏院(1933年)、跑马厅(1933年)、毕卡地公寓(1934年)、百老汇大厦(1934年)、上海体育场(1935年)、大新公司大楼(1936年)等。建筑史学者伍江写的《上海百年建筑史》,后附《本书涉及建筑物一览表》,共涉及1847—1949年百年间上海著名建筑139处,其中70处完成于1927—1937年这10年间,占50%,可见这一时期建筑成就之大。“海派”风格正是这一时期建筑风格的精当概括。 3. 1937—1949年:1937年8月份,凇沪会战打响,11月上海沦陷。此后八年,由于日军占领,汪伪政府统治,战后经历收回租界及经济震荡等,都市的发展因外界干扰而遭到空前的破坏。但即使如此,上海发展水平仍居国内各大城市前列。1945年光复后,建筑建造不多,建筑风格依然承袭第二个时期。因为战争动乱抑制了投入房地产的资本,阻碍了建筑工程和建筑材料的生产,大批建筑师、工程师无以为继,只好投身教育。所以这一时期没有留下多少重要的建筑,却给新中国的建筑业留下大量宝贵资料和人才。 上海和南京虽同为特别市,却属于另一种民国文化类型,即工商都会类型。工商文化最大的特色莫过于其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古希腊的雅典、克林斯等城市就是这种风格。上海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在近代历史上有目共睹,各式各样的势力(国民党、共产党、日本及欧美各国)都曾把上海当作叱咤的舞台,“海派”风格正是上海作为工商都会具有创新性的最好注脚。上海的民国文化特色在中国绝无仅有,给我们研究民国社会百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三、镇江地区的民国建筑 镇江明、清两朝称镇江府,1912年改为丹徒县,1929年江苏省政府迁于此,易名镇江县。镇江地处长江京杭大运河汇合处,为沟通苏南、苏北水路交通枢纽之一,商业、贸易、金融业发达。1908年津浦、沪宁铁路通车,南北贸易由水路转入铁路,镇江的贸易地位开始被南京取代,金融业日渐凋零。镇江本是依托运河的港口型城市,商业发达,现代工业基础薄弱,其工业发展规模在江苏省也排不上前列。1927年4月,蒋中正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任命钮永建等十六人组建江苏省政务委员会,省政府组织法颁布后,改称省政府,钮永建为第一任江苏省主席。1929年春,江苏省省会由南京迁至镇江。迁入的江苏省政府和民政厅均设在镇江仁章路的清代将军署内(今公安局所在地),省财政厅设在省府东南的清代都统署(原海龄副都统衙门,今军分区优士园所在地),北门内的镇江府学学宫改作省教育厅办公之地(今359医院所在地),建设厅和农矿厅则安排在八叉巷西段原镇江第九师范及附属小学内(今为省军区后勤部中山东路和八叉巷的宿舍)。 江苏省省会甫设镇江,省政府就提出“建设省会、改造镇江”的口号,陆续制定了一系列计划文件,有《设计镇江新省会建设》、《江苏省会分区计划》、《江苏省会新沟渠计划》等。从1929年到抗战爆发前,镇江的市政面貌得到了较大的改观。城区原来街道狭窄,最宽的路面堰头街、西门大街也不过五米左右,仅能供轿舆和人力车交会。主要街坊道路多以长条石板铺设,下为下水道,承载力不高,石板因时久长,人行其上,往往咯咯作响。为此,省政府兴建了省府路、中正路、中山路等主要干道,并且在筑路同时就铺好地下水管道,改善了城区的饮水条件。即便如此,1936年自来水用户也只达到1460户,占城乡居民户的3.6%。经济不景气和消费的萎缩造成市政建设的萧条,省政府财政窘迫,市政工程建设的资金难以保证,有时甚至维持城市公用事业的正常运营也捉襟见肘。 镇江此间落成的建筑有:江苏省立镇江医院(1929年)、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1930年)、江苏省立镇江图书馆(1931年)、江苏省立镇江公共体育场(1933年)、江苏省会测候所(1934年)、江苏省立医学院(1934年)。这些建筑多采用西式风格,建造随意,没有太多文化内涵。值得一提的是公共体育场,其占地5万平米,有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等,还有健身房,是当时闻名全国的设施齐备的体育场。抗战爆发后,这些建设都被迫停止。 在作为江苏省省会期间,镇江的文化建设几乎没有取得任何成就。本来可以依靠优越的政治条件获得发展,但由于商业路线由水路向陆路的转移,其近代工业基础的薄弱,再加上南京上海两巨头对投资基金和消费资金的吸引,以及抗战时期的战乱,直接造成镇江民国文化的稀薄。这样的例子在长三角地区数不胜数。民国文化中心在长三角,固然不假,但也不能忽略民国文化在长三角地区不均匀分布的事实。把长三角置于全国视野考察,我们也可得到这样的认识,即民国文化遗产在分布上:城市丰富于乡村;大城市丰富于小城市,很多小城市甚至找不到民国文化的任何遗迹;呈现出相当明显的不均衡化甚至两极化,这和民国时期中央和地方、城市和农村、省会和下属市镇之间的关系,即民国政治体系结构有很大的联系。镇江作为江苏省会,民国文化遗产稀少的可怜,这是长三角地区民国文化遗产的又一类型,即小城类型,特点是文化遗产少、没有凸显出民国历史特色。这种类型的民国文化多保留在工商业和金融业不发达的小城当中,安徽、苏北、苏南、浙北等地此种类型随处可例。 民国文化本质还是历史文化,孙静宣先生曾讲“保护历史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也只有合理的利用,才能充分展示其固有的价值,并使它们与现代化生活相结合,从而达到更好地保护的目的”。民国文化的特色为:面向世界的开放性,中西合璧的创新性,科学唯理的现代性,这三个特点在民国建筑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反映。南京和上海不仅在长三角,在全国也是民国文化的重镇,以镇江为代表的众多小城在这两大中心的辐射下,或多或少也具有些民国文化的积淀。正如孙先生所言,保护历史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我们对民国文化遗产进行分类,也是为探索如何保护民国文化遗产提供一种思路。民国的建筑文化遗产不单具有历史文化遗产的属性和价值,还被赋予不可取代的政治意义,它可以黏合两岸对历史的认同,在感情上拉近两岸距离,为对话创造良好条件,给民族团结提供了向心力的作用,今年连、宋相继拜谒中山陵就反映了这种情况。长三角作为民国文化遗产的重心,城市现代化进程也走在全国前列,如何将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谐调发展,可以直接作为全国城市建设中处理文化遗产时的宝贵经验。我们也要看到,历史既是凝固的,也是流动的,我们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在丰富着我们时代的文化。

南京民国建筑特点南京民国建筑风格南京民国建筑外形

南京民国时期的建筑师民国时期,一批从欧美留学归国的建筑师云集当时的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形成了我国第一代建筑师群体。他们既受到欧风美雨的沐浴,又经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建筑设计中,他们以现代的科学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素养成功地将中西方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计出形式多样、富有震撼力的杰作。南京的民国建筑除了极少数为外国建筑师设计外,大多数是我国建筑师自行独立设计。这与外国建筑师统治上海建筑市场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建筑师中代表人物有吕彦直、杨廷宝、童寯、刘敦桢、赵深、陈植、陆谦受、范文照、过养默、赵志游、梁衍、徐敬直、刘福泰、卢树森、李锦沛、董大酉等。吕彦直(1894-1929),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杰出代表。曾留学美国,后与其老师墨菲共同设计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校舍。他以设计并主持建造南京中山陵奠定了他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 杨廷宝(1901-1982),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 曾留学美国,1927年回国,加入关颂声、朱彬等人创立的基泰工程司。他一生主持、参加、指导设计过100多项建筑工程,其中在南京设计的民国建筑就占,30项左右。例如中央大学(大门、图书馆、牙科医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央医院、中央体育场、谭延闿墓、音乐台、大华大戏院、金陵大学图书馆、公教新村、北极阁宋子文公馆等。 童寯(1900-1983),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师、建筑教育家。曾留学美国,1930年回国,1932-1952年在上海与建筑师赵深、陈植共同组成华盖建筑师事务所。童寯参加设计的工程约100项,其中在南京设计的民国建筑有外交部、首都饭店、金城银行别墅(后来的马歇尔公馆、国际安全区总部)、首都电厂、南京地质矿产陈列馆、美军顾问团公寓(又称AB大楼)、公路总局办公楼(后来的孔祥熙公馆)等。 刘敦桢(1897-1968),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1913年留学日本,1922年回国后,在上海华海建筑师事务所工作。刘敦桢在南京设计的民国建筑代表作有中山陵内的光化亭、仰止亭等。赵深(1898-1978),中国现代建筑师。曾留学美国,1927年回国,1928-1930年在范文照建筑师事务所任建筑师,后创建华盖建筑师事务所,主持和参加设计的民国建筑有南京铁道部办公楼、励志社、外交部大楼、福昌饭店、行政院大楼、铁道部购料委员会办公楼等。奚福泉(1902-1983),中国现代建筑师。早年留学欧洲,他在南京设计的作品有国民大会堂、国立美术馆、中国国货银行南京分行等。 关于介绍南京民国建筑及建筑师的书有《南京民国建筑的故事》(叶皓)作者: 叶皓 编 丛 书 名: 出 版 社: 南京出版社ISBN:9787807185666 出版时间:2010-01-01 ”民国时期南京建筑师的执业状况“-《中国文化遗产》2011年05期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