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发表论文的高院士是谁

发布时间:2024-07-04 04:29:53

发表论文的高院士是谁

王晓东,施一公,蒲慕明,饶毅,裴刚,饶子和,尚永丰,曹雪涛,段树民,王擎。王晓东,美国科学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大陆留学生中的第一位美国科学院士,在细胞调亡的生化代谢信号途径的研究中成绩卓越,他的科研论文质量非常高,引用率也非常高,为人低调谦虚。王晓东主持创办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在短短的几年里成为了中国科研机构中水平最高的研究所,他们所的管理机制也成为中国科研机构的成功样板。

钟南山院士简历张静带你看天下02月08日 · 广州市微聚宝网络技术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营销师钟南山(1936年10月-),福建厦门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1][2][3]现任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4]他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重点开展哮喘、慢阻肺疾病、间质性肺炎等呼吸系统疑难杂症方面的研究。其在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肆虐时期主持了广东省的非典防治工作,是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中文名:钟南山出生地:江苏省南京市出生日期:1936年10月国籍:中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性别:男民族:汉族毕业院校:北京医学院主要成就改革先锋称号、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当选)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中国全国先进工作者(1995年、2003年)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09 )年“感动中国2003年度”十大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3)、白求恩奖章(2004)、全国道德模范(2007)人生经历1953年,就读于广东实验中学。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并留校任教。1960年7月至1971年8月,担任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放射医学教研组助教。1971年9月至1974年4月,担任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住院医师。1974年4月至1978年8月,担任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治医师。1978年9月至1982年12月,担任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讲师。1979年10日起,担任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79年至1981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及伦敦大学呼吸系进修。[6]1983年1月至1986年12月,担任广州医学院副教授(于1985年后被指定为中央领导保健医生)。[7]1986年12月1995年,担任广州医学院呼吸内科教授、硕士生导师。1987年12月至1992年10月,担任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1992年5月至2002年12月,钟南山担任广州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7]1995年8月,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呼吸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6月,任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副主任。2003年,“非典”爆发,以钟南山为代表的医护工作者经长期努力,抗击了非典。[8]2003年8月13日,钟南山卸任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9]2004年,被评为“感动中国2003年度”十大人物之一。[10]2005年4月13日,当选中华医学会第23届会长。2007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07年10月,担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9年7月,担任贵州医科大学名誉院长。[11]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12]2010年,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8]2012年3月5日,钟南山建议在全国展开PM2.5监测,防治则可先行在重点区域进行,他建议从国家层面对优化产业结构汽车尾气治理和优化能源结构作出硬性制约。[13]2014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14]2016年3月27日,钟南山参加中国首界流感高峰论坛并发表讲话。[15]2017年9月,卸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一职。[3]主要成就钟南山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重点开展哮喘,慢阻肺疾病,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规范化诊疗、疑难病、少见病和呼吸危重症监护与救治等方面的研究。并首次证实了隐匿型哮喘的存在。他所领导的研究所对慢性不明原因咳嗽诊断成功率达85%,重症监护室抢救成功率达91%。[6]承担项目&成果奖励截至2010年9月,钟南山取得中国国家、省市各级科研成果20余项,2005年获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获年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得了广东省和广州市科技进步个人特等奖。2003年获何梁何利科技奖。[6]1980年,《GD微型最高呼气流速仪》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82年,《转基因因子研究》项目获广州市科技成果一等奖;1994年,《哮喘及气道高反应性》项目获中国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2008年,《应用siRNA策略研制预防和治疗SARS疾病特效药动物实验》项目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08年,《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程序、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研究》项目获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SARS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及相关研究》 项目获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9年,《创建防治结合型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项目获中国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6]论文著作截至2010年9月,钟南山在中国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国外发表论文被SCI引用81次,主编了《英中日图解医学辞典》《Asthma》《现代呼吸病进展》《解读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与对策》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与治疗》。人才培养截至2003年7月,钟南山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十名,其中包括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陈荣昌教授和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榆林一院李莉博士。[17][18]钟南山从教数十年,是一位桃李满天下、锐意创新的教学名师。2010年,为了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更多拔尖人才,钟南山亲自参与挑选和面试,从广州医学院2010级416名临床医学专业新生中选拔32名成立“南山班”,并亲自担任班主任。“南山班”一改传统医学院校大班授课、临床实践不足的落后教学模式,实行小班教学,鼓励动手实践,增加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国际视野。钟南山在开班仪式上说:“希望我班上的学生从一年级起就能亲身接触病人,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英语流利、却去国外实验室做高级打工仔的人,而是创新型的中国医学实用人才。”

硕士论文是谁发表的

如果是职称论文那就要找期刊社了,别搞错了,可以把单位的要求了解清楚以后去壹品优刊网。

现在都是找机构发表的,文章写的一般就可以了,没什么太大的要求的。不过只有一点,找机构的时候小心子。得找个可靠的。我以前在人民论文网发过。你可以先去看看。

自己找杂志社编辑,或者导师也可以帮忙。硕士发表论文丢失必须要经过导师批改同意的才发表,拿去看的时候顺便给老师看看你找的杂志编辑靠谱不靠谱,另外导师们发表论文都有一些编辑联系方式的,可以讨教一下。自己联系的编辑要注意,小心被,我没有遇到过只是听说过,注意一点儿还是好的。还有就是杂志分校刊,省级,国家级等不同级别,根据自己的论文情况和学校要求情况选定每一篇论文要发表的期刊是有必要的

这个还是比较简单的,就我这几年发论文的经验来说说。1、自己投太累,经常等个十天半个月的没有消息,然后就是不了了之,比较气人。2、找大型的机构代发,基本没问题,就是太贵了,价格一般是杂志社的3倍以上,我刚开始也找的这种,之后就放弃了,饭都快吃不起了。3、之后没办法,论文的任务还是要完成,就只能自己再找便宜又靠谱的,还被了一些钱。最后总结了一下,一般可以找大学的老师或者杂志社内部的编辑,这两种都比较靠谱,我这两年和我学姐一直是在一个内11部05编79辑76那里发,他朋友圈这几年一直在更新各种期刊的信息,好像还能做专利和软著什么的,路子很广,职位好像也不低。总的来说在他那比走官方渠道要快不少,一般2-3天有回复,比中介机构便宜不少,和杂志社的价格比了一下可能就多了一杯奶茶钱,感觉很划算,你可以加他看看,就算不发也可以顺便了解一下行情,毕竟如果做的不好这几年这个号早就被封了。

发表论文的高院士

我觉得,程镕的一生活得有价值,他就是爱国敬业的代名词,他的一生都致力于研究高分子溶液,为国家的科研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程镕时院士长期从事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研究,其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励。程院士一生的奋斗对我国的高分子物理学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老人家的一生基本都投入到了教育与研究工作。十年如一日地勤奋从事科研和教学,学风严谨,谨慎考虑,热于助人,培育后进,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老先生将毕生心血奉献给了化学教育与研究事业,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好院士。程院极具科学精神和高尚品质他的事迹值得人们学习。

程镕时院士是我国高分子物理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长期致力于高分子溶液研究,在高分子溶液粘度问题,凝胶色谱技术理论,溶液凝聚过程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果,50年代初,程院士就参与组建了第一个高分子物理化学研究小组。此后他对高分子溶液粘度问题凝胶色谱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先后提出了高分子溶液粘度的团簇理论以及凝胶色谱的扩展和分离效应的统一理论,在国内外取得了了重大学术影响。

此外。他在高分子的交流网络结构,高分子结晶,高分子的链构像理论,单链高分子的制备以及高分子的凝聚过程等研究领域也取得了独创性的重要成果。程院士随后发表论文300余篇。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一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等荣誉。程院士对我国高分子物理学科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创立中国化学会高分子表征专业委员会并担任首任主任。曾任中国化学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高分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程镕时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化学教育家,他学术思想活泼。学风严谨求实,热心于教育事业,曾举办过凝胶色谱培训班,为高分子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高分子物理等课程,他授课深入浅出注重师生互动和教学效果的关系。深深学生们的尊重和爱戴,他鼓励研究生勇于创新,踏踏实实做科研,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数据和现象。坚持科学研究要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程院士一生投入到科学教育事业中,兢兢业业,老人家的一生值得他人去学习。

戴元本中科院研究员,是著名的理论物理、粒子物理领域的专家,曾参与筹建了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主要成果有“非Abel规范理论中形状因子高能行为的六阶计算”、《相互作用的规范理论》专著等

严谨治学 潜心科研高玉臣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固体力学专家,长期以来,致力于我国力学事业的发展,在弹塑性断裂力学、细观复合材料力学以及大变形理论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内外力学界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特别在裂纹尖端场方面取得了系统而有创造性的成果,解决了一系列国际同行及权威关注而未能解决的难题,为断裂力学的发展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在复合材料细观力学方面,建立了若干被国际同行广泛采用的基本模型,为细观层次上定量分析复合材料断裂破坏奠定了理论基础。在非线性连续力学方面,建立了两种最本质的弹性大变形本构关系,给出了应力状态的新的描述,完成了大变形情况下应力张量的分解,以及用基面力对大变形能量原理的描述,并解决了若干悬置百年的大变形奇异点问题。共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其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国内学术同行的广泛承认。其中关于裂纹尖端场方面的研究,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关于复合材料细观力学方面的研究,1996年获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高玉臣院士丰硕的科学成就源自天赋,源自严谨。他一生慎于著述,在所涉及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上都做出了为国际同行所公认的杰出成就。七十年代末高玉臣院士与黄克智院士合作攻克了弹塑性裂纹尖端场方面几个国际权威认为不可捉摸的难题。至今提起“高-黄”时,断裂力学同行中无人不知,已成为弹塑性断裂力学专著和教材中必讲的内容。1987年高玉臣院士提出的纤维断裂的细观力学模型已成为力学家和材料学家广为引用的经典结果,他也因此于1999年独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近十几年来高玉臣院士一直从事的是弹性大变形奇异点分析,是他自我体会的一系列工作中,是真正具有原创性的工作。高玉臣院士常常说:“中国的科学家应该有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完全独创的成果。”所以他将此项研究视为自己最得意的成果。 高玉臣院士常常告诫他的学生,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伪,要老老实实地做学问,争取做到最好。他也一直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和对待学术问题。在上世纪80 年代初的一次国际应用力学大会上,他曾经与哈佛大学Rice教授发生了激烈的争论。Rice教授是国际力学界公认的巨头,然而在Rice 教授作完其有关裂纹尖端场问题的大会邀请报告时,高玉臣院士发现了漏洞并当场指了出来,争论的结果是Rice 教授无言以对。在会议休息时,一位70多岁的加拿大籍华裔著名力学家走到高玉臣院士前面,显得非常激动,感谢高玉臣院士为华人科学家争得了荣誉。90年代初,高玉臣院士曾收到了一篇国内某著名专家的关于板壳方面的文稿,经过认真审阅,他发现一个不容易被察觉的错误,这个错误一旦被忽视,苏联有关学者在此方面研究成果的精度,将会被错误地提高两个数量级。高玉臣院士立即将错误指出,一点儿也不留情面。他就是这样一位一丝不苟、不畏权威、追求真理的学者。 高玉臣院士一生醉心于科学研究,他以一种对科学本质的敏锐,一种对完美和简单的追求,一种敢于碰硬的精神,一种甘于寂寞的心境对待科研。高玉臣院士从不在浩瀚的文献中追逐最时髦的东西,而是紧抓力学的最本质问题,力求用一种最简洁又尽可能完美的方式解决,用他的话说就是“能用算术求解的就不用数学。” 1994年高玉臣院士调入北京交大固体力学研究室,当时实验室只有他和刚出站的博士后汪越胜教授两个人,年近60岁的高玉臣院士,每天除了指导学生外,还要不停地推导公式,上机算题,包括假日,甚至春节也不例外。他将科研工作视为自己的生命。严慈相济 甘为人梯作为我国固体力学的一代大师,高玉臣院士在该校力学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一批国家栋梁之才。从1996年至今十年的时间,高玉臣院士作为学科带头人,一直致力于力学学科建设。该校力学学科相继建成了固体力学硕士点、博士点、工程力学硕士点、博士点、力学博士后流动站,现有教师52人,其中正、副教授35人,博士生导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8人。平均每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年均科研经费约600万元。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等多项资助和奖励。2014年1月26日,教育部传来喜讯,力学学科和其他6个学科顺利被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点,这是该校学科建设史上的又一次突破性进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力学学科建设的每个过程都浸透着高玉臣院士的心血。他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态度在这里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科点的每一次发展规划,学科点的每一次申报评估,高玉臣院士无不详细过问,仔细审阅,他独到的思维方式和见解也让同事和学生们受益匪浅。 高玉臣院士对年轻人才的培养和成长犹为关注。一方面,他对学生非常严格,曾经有一次他和一位学生由于计算结果有出入,两人各自校核公式、查验程序的全过程,耗时一个月,最终证实是那位学生在程序中差了一个负号;而高玉臣院士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作为他的学生发表论文,如果要属上他的名,必须符合如下要求:第一,论文的内容一定要是和他一起研究讨论过的;第二,他一定要把学生的名字放在第一作者的位置;第三,论文的定稿一定要通过他亲自的审阅。这一个规矩对任何一个学生都没有破过。节假日学生们去探望高玉臣院士,如无学术问题,坐一会儿他就会建议你回去,以免浪费时间,并曰应“免除俗礼”。 然而在学生的心中,高玉臣院士又是一位慈父。他非常关心学生的成长,对年轻人的爱惜之心常溢于言表。学生们都认为和他合作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一些学生在他的鼓励下远赴国外求学,并在他的精神鼓舞下学成回国与他一起做研究。高玉臣院士也主动为学生事业发展创造条件,主动为学生申请杰出青年基金。高玉臣院士曾几度出国担任访问研究员和访问学者,但对于正在攻读他研究生的学生们的学习却丝毫不放松,学生们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写信向他求教,不管他有多忙,每次都会及时回信,耐心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生活中高玉臣院士更有诙谐幽默之处,经常写一些小词或编一些谜语,而这些词和谜语总是耐人寻味,他曾编过这样一个谜语:“写好的论文打包寄往国外”,打一成语,(谜底为“出口成章)。在高老师的身边,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迄今为止,高玉臣教授共指导硕士研究生17名,已毕业16名;指导博士研究生10名,已毕业9名。高老师对其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都非常熟悉,象一位父亲一样关心着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 “有博就导、无博则倒”这是高玉臣院士自创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在学校里的一个老师,如果有人想要在你的名下读博士生,你就可以成为博士生导师;但是你如果虽然已经是博士生导师,但没有人愿意到你那里读你的博士生,那你就已经不是博士生导师了,你就倒了。他这种评博导的办法虽简单却耐人寻味。淡泊名利 简单做人在做学问时,高玉臣院士追求简单与完美。在生活中,淡泊名利、简单做人是他一生的写照。面对学术界的“浮躁”之风,高玉臣院士曾给国家科技部写信,建议取消一些名目繁多的评奖活动。他说,如果研究成果确实对社会进步有益,后人自会评说;说什么“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又有何用!与他一生所做的多项贡献相比,他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项获奖。对于高玉臣院士来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钻研学问、远离虚华。 在生活待遇上高玉臣院士从来没有过高的要求,更不愿麻烦组织和累及别人。1994年他刚调入该校时,学校领导问他有什么要求,当时已经很有名望的高玉臣院士回答说:“只要有个住的地方、有个办公室和计算机就可以了,唯一的要求就是别让我当官。”在他病重住院时,校领导和学院领导非常重视,前去探望,他却说:“我现在干不了工作了,还要耽误你们的时间,以后请少来看我,最好不来。” 高玉臣院士一向生活简朴,走在校园中,你无法把他与世界著名学者相联系起来。由于他衣着俭朴,所骑的自行车也已有了历史,钢丝锁的塑料套管早已变了颜色,有一段已经损坏。生活上高玉臣院士坚决反对铺张浪费、摆架子,他几乎从来不去高档饭店用餐。

发表论文的高院士呢

袁隆平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为了培育能保持高产的杂交水稻的种子,他 花了10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培育成功了。这种杂交水稻亩产达到 1000多,为改变我国粮食生产的落后状态打了一个翻身仗。

袁隆平,男,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 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院士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 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利用助手发现的天然雄性不育的“野败”作为杂交水稻的不育材料并发表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七十年代中期,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培育成功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现我国杂交水稻的各个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此后,他又提出“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概念,国家“863”计划据此将两系法列为重要项目,经项目组科技人员6年的刻苦研究,已掌握两系法技术,并推广种植,现占水稻面积的10%,效果良好。 1997年,他在国际“超级稻”的概念基础上,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技术路线,在实验田取得良好效果,亩产近800公斤,且米质类粳稻,引起国际上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解决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难题奠定了基础。 在全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1976年至1999年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近年来,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2.3亿亩左右,约占水稻总面积的50%,产量占稻谷总产的近60%,年增稻谷可养活6000万人口,社会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袁隆平院士热爱祖国、品德高尚,他的成就和贡献,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获得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发明特等奖。并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等多项国际奖励。袁隆平虽已年届70岁,仍然一如既往地活跃在科研与生产实践的第一线,从不间断地进行着研究、实验与应用。

严谨治学 潜心科研高玉臣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固体力学专家,长期以来,致力于我国力学事业的发展,在弹塑性断裂力学、细观复合材料力学以及大变形理论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内外力学界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特别在裂纹尖端场方面取得了系统而有创造性的成果,解决了一系列国际同行及权威关注而未能解决的难题,为断裂力学的发展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在复合材料细观力学方面,建立了若干被国际同行广泛采用的基本模型,为细观层次上定量分析复合材料断裂破坏奠定了理论基础。在非线性连续力学方面,建立了两种最本质的弹性大变形本构关系,给出了应力状态的新的描述,完成了大变形情况下应力张量的分解,以及用基面力对大变形能量原理的描述,并解决了若干悬置百年的大变形奇异点问题。共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其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国内学术同行的广泛承认。其中关于裂纹尖端场方面的研究,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关于复合材料细观力学方面的研究,1996年获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高玉臣院士丰硕的科学成就源自天赋,源自严谨。他一生慎于著述,在所涉及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上都做出了为国际同行所公认的杰出成就。七十年代末高玉臣院士与黄克智院士合作攻克了弹塑性裂纹尖端场方面几个国际权威认为不可捉摸的难题。至今提起“高-黄”时,断裂力学同行中无人不知,已成为弹塑性断裂力学专著和教材中必讲的内容。1987年高玉臣院士提出的纤维断裂的细观力学模型已成为力学家和材料学家广为引用的经典结果,他也因此于1999年独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近十几年来高玉臣院士一直从事的是弹性大变形奇异点分析,是他自我体会的一系列工作中,是真正具有原创性的工作。高玉臣院士常常说:“中国的科学家应该有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完全独创的成果。”所以他将此项研究视为自己最得意的成果。 高玉臣院士常常告诫他的学生,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伪,要老老实实地做学问,争取做到最好。他也一直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和对待学术问题。在上世纪80 年代初的一次国际应用力学大会上,他曾经与哈佛大学Rice教授发生了激烈的争论。Rice教授是国际力学界公认的巨头,然而在Rice 教授作完其有关裂纹尖端场问题的大会邀请报告时,高玉臣院士发现了漏洞并当场指了出来,争论的结果是Rice 教授无言以对。在会议休息时,一位70多岁的加拿大籍华裔著名力学家走到高玉臣院士前面,显得非常激动,感谢高玉臣院士为华人科学家争得了荣誉。90年代初,高玉臣院士曾收到了一篇国内某著名专家的关于板壳方面的文稿,经过认真审阅,他发现一个不容易被察觉的错误,这个错误一旦被忽视,苏联有关学者在此方面研究成果的精度,将会被错误地提高两个数量级。高玉臣院士立即将错误指出,一点儿也不留情面。他就是这样一位一丝不苟、不畏权威、追求真理的学者。 高玉臣院士一生醉心于科学研究,他以一种对科学本质的敏锐,一种对完美和简单的追求,一种敢于碰硬的精神,一种甘于寂寞的心境对待科研。高玉臣院士从不在浩瀚的文献中追逐最时髦的东西,而是紧抓力学的最本质问题,力求用一种最简洁又尽可能完美的方式解决,用他的话说就是“能用算术求解的就不用数学。” 1994年高玉臣院士调入北京交大固体力学研究室,当时实验室只有他和刚出站的博士后汪越胜教授两个人,年近60岁的高玉臣院士,每天除了指导学生外,还要不停地推导公式,上机算题,包括假日,甚至春节也不例外。他将科研工作视为自己的生命。严慈相济 甘为人梯作为我国固体力学的一代大师,高玉臣院士在该校力学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一批国家栋梁之才。从1996年至今十年的时间,高玉臣院士作为学科带头人,一直致力于力学学科建设。该校力学学科相继建成了固体力学硕士点、博士点、工程力学硕士点、博士点、力学博士后流动站,现有教师52人,其中正、副教授35人,博士生导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8人。平均每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年均科研经费约600万元。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等多项资助和奖励。2014年1月26日,教育部传来喜讯,力学学科和其他6个学科顺利被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点,这是该校学科建设史上的又一次突破性进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力学学科建设的每个过程都浸透着高玉臣院士的心血。他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态度在这里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科点的每一次发展规划,学科点的每一次申报评估,高玉臣院士无不详细过问,仔细审阅,他独到的思维方式和见解也让同事和学生们受益匪浅。 高玉臣院士对年轻人才的培养和成长犹为关注。一方面,他对学生非常严格,曾经有一次他和一位学生由于计算结果有出入,两人各自校核公式、查验程序的全过程,耗时一个月,最终证实是那位学生在程序中差了一个负号;而高玉臣院士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作为他的学生发表论文,如果要属上他的名,必须符合如下要求:第一,论文的内容一定要是和他一起研究讨论过的;第二,他一定要把学生的名字放在第一作者的位置;第三,论文的定稿一定要通过他亲自的审阅。这一个规矩对任何一个学生都没有破过。节假日学生们去探望高玉臣院士,如无学术问题,坐一会儿他就会建议你回去,以免浪费时间,并曰应“免除俗礼”。 然而在学生的心中,高玉臣院士又是一位慈父。他非常关心学生的成长,对年轻人的爱惜之心常溢于言表。学生们都认为和他合作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一些学生在他的鼓励下远赴国外求学,并在他的精神鼓舞下学成回国与他一起做研究。高玉臣院士也主动为学生事业发展创造条件,主动为学生申请杰出青年基金。高玉臣院士曾几度出国担任访问研究员和访问学者,但对于正在攻读他研究生的学生们的学习却丝毫不放松,学生们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写信向他求教,不管他有多忙,每次都会及时回信,耐心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生活中高玉臣院士更有诙谐幽默之处,经常写一些小词或编一些谜语,而这些词和谜语总是耐人寻味,他曾编过这样一个谜语:“写好的论文打包寄往国外”,打一成语,(谜底为“出口成章)。在高老师的身边,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迄今为止,高玉臣教授共指导硕士研究生17名,已毕业16名;指导博士研究生10名,已毕业9名。高老师对其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都非常熟悉,象一位父亲一样关心着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 “有博就导、无博则倒”这是高玉臣院士自创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在学校里的一个老师,如果有人想要在你的名下读博士生,你就可以成为博士生导师;但是你如果虽然已经是博士生导师,但没有人愿意到你那里读你的博士生,那你就已经不是博士生导师了,你就倒了。他这种评博导的办法虽简单却耐人寻味。淡泊名利 简单做人在做学问时,高玉臣院士追求简单与完美。在生活中,淡泊名利、简单做人是他一生的写照。面对学术界的“浮躁”之风,高玉臣院士曾给国家科技部写信,建议取消一些名目繁多的评奖活动。他说,如果研究成果确实对社会进步有益,后人自会评说;说什么“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又有何用!与他一生所做的多项贡献相比,他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项获奖。对于高玉臣院士来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钻研学问、远离虚华。 在生活待遇上高玉臣院士从来没有过高的要求,更不愿麻烦组织和累及别人。1994年他刚调入该校时,学校领导问他有什么要求,当时已经很有名望的高玉臣院士回答说:“只要有个住的地方、有个办公室和计算机就可以了,唯一的要求就是别让我当官。”在他病重住院时,校领导和学院领导非常重视,前去探望,他却说:“我现在干不了工作了,还要耽误你们的时间,以后请少来看我,最好不来。” 高玉臣院士一向生活简朴,走在校园中,你无法把他与世界著名学者相联系起来。由于他衣着俭朴,所骑的自行车也已有了历史,钢丝锁的塑料套管早已变了颜色,有一段已经损坏。生活上高玉臣院士坚决反对铺张浪费、摆架子,他几乎从来不去高档饭店用餐。

袁隆平 (1930.9.7 -) 籍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生于北京。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 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高福院士发表的论文

因为浙江大学郑强教授认为易中天教授水平一般,并且表示他知道的东西我也知道,但是我知道的东西他一定不知道。调侃易中天、于丹水平一般,只是郑强教授说话的一种方式。也正是因为郑强教授平易近人的态度,他才如此受欢迎,我们也才能知晓他。

作为浙大党委书记的郑强教授绝对不是那种外强中干的一类名师。他和前几日被处理的深圳名师胡红梅也截然不同。作为理工科专家、学者,郑强教授还是属于那种实干兴邦的。郑强教授的履历拿出来也绝对经得起推敲和质疑。

长江学者郑强教授:

郑强教授他就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同时他也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除了这些分量十足的荣誉称号郑强教授的科研实力也不可小觑。有九大院士头衔的国家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院士,在国际社会上一直以来都是响当当的专家。其中那540篇SCI科研论文也是捍卫科研宝座的重要武器。

而郑强教授发表的论文虽然不及高福院士但是也绝对领先于大多数人,他一共发表论文519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89篇。

李兰娟院士提名最高科技奖,高福院士却没戏?

5月28日,澳门城市大学殊荣博士研究生授予庆典暨2021/2022学年度毕业晚会在澳门塔石体育馆隆重召开。澳门城市大学为逾1,500名应届生授予学士学位证书,并各自为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人高福,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察哈尔学会会生韩方明,现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会余华,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现任主席高开贤等四位优秀人员授于了不一样专业的殊荣博士研究生。

澳门城市大学周万雷副校诵读高福赞辞时表明,高福工程院院士是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在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人。他是产品研发全世界第一个临床医学获准应用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和第一个获准应用的重新组合新冠病毒蛋白亚企业疫苗的先锋者。

除此之外,高福为国家制订禽流感疫情防治现行政策带来了关键科学合理基本,并带领第一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移动实验室检测队赴塞拉利昂抵御埃博拉,在国际援助行为中激发了主导作用。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详细介绍,高福主要是针对微生物跨寄主散播、感柒体制与宿主细胞免役科学研究及其公共卫生服务现行政策与全世界身心健康对策科学研究。

高福依次在山西农业大学(1979-1983)和北京农业大学(1983-1986)得到学土和硕士,1995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得到博士研究生,陆续在英国牛津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哈佛医学院从业博士研究生科研工作中。2001-2004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任老师、实验室负责人、博导。2004-2008年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优点。

高福于2005年得到国家优秀青年股票基金支助。曾依次组织多种国家重要科研课题,“973”新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主创新科学研究人群”项目经理。在sci国际性期刊上发布数篇毕业论文(包含cell、nature、science、lancet、nejm、nsmb、pnas、plospathogens、immunity等)。

以上澳门城市大学的荣誉博士是高福工程院院士最近得到的又一个殊荣。据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5月27日信息,2022年5月,英国皇家科学院(theroyalsociety)发布了新增加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者高福当选这届英国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本次新增加名册包含51名工程院院士、10名外籍院士和1名声誉工程院院士(honoraryfellow),以嘉奖她们在科学领域的巨大贡献。

高福现在已经是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非洲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和德国、巴西等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董事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者、(英国)牛津大学浏览专家教授、香港大学殊荣专家教授、香港城市大学高端研究者。

他在我国的科学领域里面做出了非常杰出的贡献,被称为抗击新冠病毒的先锋者,所以他能获得这些荣誉,绝对是实至名归的。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