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王建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1 05:57:52

王建发表的论文

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海洋信息、海洋空间数据分析与处理主讲课程《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等论文《矢量数据向栅格数据转换的一种改进算法》,第一作者,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01)《规则格网DEM简化的一种改进方法》,第一作者,《测绘信息与工程》,2007(02)《栅格数据表示空间信息的不确定性初探》,第一作者,《地理信息世界》,2007(02)《规则格网DEM自动综合方法的评价》,第一作者,《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7(12) 主持的项目 基于网络分析原理的风暴潮灾害防治最优化对策研究,上海市教委,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基于海洋空间信息的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研究,上海海洋大学博士启动基金

摘 要:中国未来将在较长时期面临着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的压力,这是推动中国目前通货膨胀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对付的要素。长期以来,不少经济学家一直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更严格的说是纸币现象,即当纸币发行超过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购买力将会下降,纸币购买力下降推动货币加速流通,从而导致通货膨胀。说明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通货膨胀;原因;研究综述 通货膨胀是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说明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要任务。理论界对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对这一研究进行综述。 一、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 1.“流动性过剩说”。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通常被理解为货币发行过多,也就是“钱多”。长期以来,不少经济学家一直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更严格的说是纸币现象,即当纸币发行超过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购买力将会下降,纸币购买力下降推动货币加速流通,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王海峰在《规避通胀风险须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中提出中国通胀压力与国内流动性过剩有一定关系。他在文章中说,货币供给大于实体经济需求是通货膨胀压力剧增的根本原因。张五常在《中国的通货膨胀》一文提出,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货币发行过快,导致市场上通胀反应过快[1]。 “成本推动说”。当前许多经济学家把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主要原因归于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刘世锦在《通货膨胀与发展转型——宏观经济三人谈》提出,从整个宏观面上,中国正在进入一个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阶段,成本推动的压力趋于加大。具体地看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第二,部分生产要素价格体系离市场化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由于政府管制造成的价格扭曲的状况还普遍存在;第三,全球初级产品价格的波动对中国的影响日益增大。基于以上三方面原因,中国未来将在较长时期面临着要素成本持续的上升的压力,这是推动中国目前通货膨胀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对付的要素。 前任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同样提出中国当前面临的通货膨胀主要是成本推动型的,这个成本推动包括了劳动力的成本必须上升以及中国现在资源的价格是世界的“洼地”,必须对其价格进行适当的调整。 张平和王宏淼在《“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中提出资产重估引致的资产价格膨胀传导到了实体部门,推高了可贸易工业部门的成本。其次,农业部门的成本也不断提高,导致一些农产品价格走高。再次,第三产业也积累了大量的“价格压抑”。这一潜在的压力是未来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 “需求拉动说”。面对物价的上涨,许多经济学家把通货膨胀的原因归于对有限资源的需求量增大,从而促使了物价的上涨。王建在《通胀是长期的,反通胀要触及深层次矛盾》一文中,提出在中国人口与土地的矛盾自新世纪以来进入到拐点,单产增长率呈停滞状态,但工业化与城市化占地仍在持续,人均收入的增长也不断提升着人均食品消费水平,由此导致了食品供求缺口被拉开与拉大。这样食品的需求带动的物价压力在长期内就不是趋于缓和,而是趋于严重,通胀也就会长期化。 “二元结构说”。当前中国部分行业比较热,产品供不应求,部分行业却比较冷,产能过剩,过冷过热同时并存,过冷行业由于发展困难,大量资金从过冷部门转移到过热部门,导致过冷部门的生产减少、供给失衡,过热部门出现泡沫。 着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提出,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二元经济环境,过热和过冷部门同时存在。过冷部门主要是制造业,也包括猪肉生产、矿泉水生产等部门。由于大量资源从过冷部门转移到过热部门,由此造成通货膨胀。 “混合因素说”。面对中国目前发生的通货膨胀,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其原因是来自多方面,既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供给方面的原因。经济学家刘伟在《供求失衡的特点与通货膨胀的治理》一文中提出影响当前通货膨胀的两大因素,具体来讲,需求方面因素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增长过快、银行流动性过多和国际收支失衡等,供给方面因素主要表现在市场化进程对于生产成本的影响、增长因素对生产成本的影响、看发展要素对于生产成本的影响。 张曙光在《中国进入中度通货膨胀时期》一文中指出,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输入性通货膨胀,即中国经济和国际接轨,国际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从而导致一些进口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又有需求方面、供给方面、结构性通货膨胀方面。 6.“价格管制说”。当前物价上涨,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既有间接的货币政策,也有直接的价格管制,从而来控制价格上涨,然而,在大家都肯定这些政策的正面效应,中国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正是政府采取的价格管制政策,才促使治理通货膨胀的效果打折。周其仁在《通货膨胀与价格管制》提出,实行价格管制会产生一个打击生产的效果,而这对于治理通货膨胀是不利的。 同样易宪容在《通货膨胀:2008中国经济第一关》中也提出:“从中国式的通货膨胀来看,价格上涨往往与权力远近有关,越是靠近权利的产品,其上涨时间就越早,上涨的速度也就越快。比如,这一轮的价格上涨就是从房价开始,就是从政府完全垄断的产品开始。” 7.“GDP增长说”。最近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在《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中提出GDP的增长是决定通胀的最主要因素计量结果表明:短期内,国际食品价格是导致国内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国际原油价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在中长期逐步上升;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胀的效果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国际利率变化对国内物价有影响;全球流动性的转化因央行的有效对冲对物价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综合而言,外部冲击只是导致通胀的因素之一,而GDP增长率仍是影响物价的主要因素。

王建元发表的论文

探究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引言:现在高校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与知识经济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的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面就是我对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究,欢迎大家阅读!

[摘 要] 本文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追求实战”的原则入手。从突出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着重科学研究方法和实践能力训练、树立多学科视野和团队协作精神、注重研究过程而非结果,这四个方面论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在“寓教于研”中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实践能力。

[关键词] 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创业教育

0 引 言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大众化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和高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追求实战”的原则,强调自主性、协作性、探索性及实践性,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思维、能力及人格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1 突出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是无限的,保持开放的学术思想和开阔的学术视野至关重要。“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核心是“创新”,项目的选择应区别于传统的以专业知识和毕业论文为范式的课题设计,必须带有创新亮点和实战训练过程,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奇思妙想”。

由于长期以来专业教育的惯性,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很难摆脱学科专业范式的影响,在组织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按已有的思维定势和研究模式进行运作,对本科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体现不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因此,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和实施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导向,以兴趣为出发点,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让学生敢想、敢做、能写、会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的知识内化为素质,外化为能力。评价的标准也应与一般的学术研究有所区别,要突出题目的新颖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而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规范性。选题方式可采用学生自选与教师指定相结合的方式,选题应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与实际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因才设计,因地制宜。

2 着重科学研究方法和实践能力训练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主要目的不完全是要通过实践形成“创新性”的成果,而是要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和实验实战的过程,着重于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申请锻炼学生概括共性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研发锻炼学生系统利用知识和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通过动手实验提升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发表论文及申请发明专利等形式锻炼学生总结凝练理论成果的能力。“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是对学校现有教学模式和培养体系的有益补充,同时,也促进高校以新的视角来关照本科教育的质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教学内容、方法的更新。通过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至少在以下5个方面对本科教学改革可以起到推助作用:

(1)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上,将更加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重点解决“课程如何来,课程如何排,课程如何上”的问题;

(2)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将更加重视方法论课程的比重,在打基础阶段对学生进行系统理论与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建立科学思维;

(3)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将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将第二课堂的各类学生学术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使其成为本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第一课堂教学的有目的的延伸,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团学活动”;

(4)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将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鼓励教师以问题为中心开设研讨课,带领学生进行合作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的实践机会;

(5)在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上,将突破原有的总结性评价的局限,注重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过程评价,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3 树立多学科视野和团队协作精神

一个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其研究内容和实验过程必然是项目最为核心的部分,然而,对于学生来说,如何能够维持一个稳定高效的团队,使团队能够形成最大的合力,更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部分为团队项目,要求项目组成员要相互依靠、共同合作、善于交流、敢于质疑、勇于突破与创新。

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时,具有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学科视野、不同民族的学生在一起共同研究、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每一个参与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分析方法、独到的观察眼光,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分析问题,不但能产生各自的观点,还会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启示的共振效应,把这些观点综合起来,就能形成对问题全面深刻的认识,产生创新性的思想成果。

4 注重研究过程而非结果

任何以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计划,都要强调过程,而非结果。过程是项目实施的目的,也是保证其成功实施的重要方法。“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针对本科生的项目,更加需要倡导一种“注重过程、宽忍失败”的理念。在学生实施项目的过程当中,无论是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实验数据分析、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还是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参加企业实践、模拟企业运行、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他们所遇到的将不仅是由于学科专业知识的欠缺而难以逾越的障碍,还将遇到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脱节的`困惑,很难正确处理好事实与事实的矛盾、事实与理论的矛盾以及理论与理论的矛盾。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应实现本质上的创新,不仅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而且在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现代知识精英方面有所突破。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研究的全过程,学会做人做事、动手动脑以及生存、生活,不唯书、不唯心,只唯实,比获得一个所谓的“结果”要好得多。

5 结 语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与知识经济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的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不容忽视的教育理念,高校教师、管理者应在自己的工作中始终贯穿这一理念。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抓手,要达到计划的预期目标,项目实施需突出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着重科学研究方法和实践能力的训练,树立多学科视野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寓教于研”中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实践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关晓辉,吴维仲,王建元,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4):181-182.

[2]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Z].2010.

[3]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Z].2012.

[4]李人杰,南方军.解析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意义[J].学术论坛,2010(9):243-245.

王建国发表的论文

?1.王建国、金成洙、关广岳.青城子铅锌矿床矿石组构研究.1985.《吉林地质科技情报》.NO.22.王建国、金成洙.青城子铅锌矿床矿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1987.《第二届层控地球化学会议论文集》.3.Wang Jianguo.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Volcanic and Subvolcanic Gold Deposit.1989.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Gold Geology and Exploration.4.王建国.中国东部地洼区中的金矿床.1989.《第四届全国矿床会议论文汇编》.5.王建国.金的表生地球化学作用过程.1990.《全国岩金矿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原子能出版社.6.王建国.华北地台地壳演化与金成矿系列.1991.《岩石矿物地球化学通讯》.7.王建国 、刘辉.红花沟金矿床石英的成因矿物学特征.1991.《黄金》.NO.128.王建国.一种特殊的次火山岩岩石类型——自岩浆角砾岩.1991.《黄金学报》.NO.29.王建国.红花沟金矿床黄铁矿的成因矿物学研究.1991.《贵金属地质》10.王建国等.华北地台太古宙变质岩系金丰度的初步研究.1991.《中国黄金地质学术委员会首届学术会议论文集》11.王建国.辽南猫岭金矿床石英的标型特征及找矿特征.1991.《中国黄金地质学术委员会首届学术会议论文集》12.王建国.金成矿预测中成矿流体研究.1992.《辽宁地质》.NO.213.王建国.扁扁山—马大峰山金矿远景区岩石学特征.1992.《黄金学报》.NO.214.王建国 、刘辉.红化沟金矿石英的流体包裹体成分特征.1992.《黄金科技动态》.NO.1215.王建国.金厂沟梁含金石英的标型特征.1993.《辽宁地质》.NO.116.王建国等.红花沟金矿剪切带类型与活动历史.1993.《沈阳黄金学院学报》.NO.117.王建国等.金矿床的热液流体特征研究.1993.《辽宁地质》.NO.418.王建国、孙丽娜等.会聚板块边缘金成矿系列及成矿物质来源.1993.《黄金学报》.NO.319.王建国等.黄铁矿的成因矿物学研究.1994.《黄金学报》.NO.220.王建国.中国东部地壳演化与金成矿.1997.《中国贵金属学会1997年学术年会》21.王建国.烧锅营子金矿黄铁矿的化学成分标型特征.1997.《贵金属地质》.NO.622.王建国等.河北窄玲金矿大营子矿区保有地质储量分析.1999.《黄金学报》.Vol.1 No.423.王建国等.红花沟金矿田莲花山矿区流体地球化学特征.2000.《黄金学报》.Vol.2 No.124.王建国等.金矿床热液成矿体系的耦合作用研究.2001.《地质与资源》.Vol.10 No.125.王建国等.中国东部地壳演化与金成矿.2002.《黄金》.NO.426.王建国等.河北窄玲金矿大营子矿区保有地质储量分析.2003.《地质找矿论丛》.NO.327.王建国等.招远谢家沟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2003.《黄金》.NO.3

不是王建国,男,汉族,1968年12月9日生,河南商水人,中共党员,现任教于郑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郑州大学宪法行政法研究中心研究员,郑州大学俄罗斯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先后于1991年6月、2001年6月、2008年6月获得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8年7月至2011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从事宪法行政法博士后研究工作,获得博士后证书。2011年3月至6月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一、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有:1.法理学,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周学时2,五届学生共计1356人;2.法理学,本科课程,周学时5,2007届-2012516人;3.法理学前沿问题研究,研究生课程,周学时4,2007届-20125届共计60余人;4.法律职业规范与伦理,研究生课程,周学时3,2007届-2012届5届共计546人;5.法学专题,本科生课程,周学时2,2007届-20125届共计500余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有: 指导郑州大学远程教育法学专业毕业论文共计50余篇; 自学考试本科生毕业实践性环节(论文及答辩)共计80余篇; 全日制本科毕业论文40余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余篇。获得教学奖励: 1.2012年10月获得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称号;2.2012年10月独著论文《列宁的司法权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影响》获得2011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二、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1.主持201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法治保障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2BFX021;2.主持2012年郑州大学教学改革项目《深化法学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研究》;3.主持完成2011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列宁检察权思想理论研究》,2011年7月立项(项目编号11FFX001);4.主持完成201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重点课题《列宁检察权思想的中国化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GJ2010B22);5.参加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列宁时期党内民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0AKS001)。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列宁检察权属性定位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发表于《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全国中文核心、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CN42-1112/C;2.《列宁司法监督思想论纲》,发表于《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底4期(全国中文核心、CSSCI来源期刊);3.《列宁检察权思想的中国化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发表于《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全国中文核心、CSSCI来源期刊);4.《列宁论法官的选任》,发表于《法律科学》2009年7月第4期(全国中文核心、法律类核心、CSSCI来源期刊)CN61-1470/D。

王建强发表的论文

学科 姓 名 班级 时间 竞 赛 名 称 组织单位 获 奖级 别 指 导老 师 信息 刘芝婷 高二(7) 02.9 2002年第四届江苏省青少年奥林匹克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素质竞赛(高中组) 省教育厅省科技协会 省二等奖 解建民 信息 缪黎玮 初三(2) 02.9 2002年第四届江苏省青少年奥林匹克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素质竞赛初中组 省教育厅省科技协会 省三等奖 高燕芬 信息 陶彦卿 初三(2) 03.7 江苏省青少年奥林匹克信息学应用竞赛 省教育厅省科技协会 省一等奖 顾 琳 信息 叶 颖 初三(1) 03.7 江苏省青少年奥林匹克信息学应用竞赛 省教育厅省科技协会 省二等奖 顾 琳 信息 武 贇 初三(2) 03.7 江苏省青少年奥林匹克信息学应用竞赛 省教育厅省科技协会 省三等奖 顾 琳 信息 陈 莹 初三(2) 03.7 江苏省青少年奥林匹克信息学应用竞赛 省教育厅省科技协会 省三等奖 顾 琳 信息 王建龙 高一2 2004.7 江苏省青少年奥林匹克信息技术应用竞赛 江苏省科技协会 江苏省教育厅 省三等奖 刘国建 信息 郭佳丽 高一2 2004.7 江苏省青少年奥林匹克信息技术应用竞赛 江苏省科技协会 江苏省教育厅 省二等奖 刘国建 信息 吕 阅 已毕业 04.7 江苏省青少年奥林匹克信息技术应用竞赛 江苏省科技协会 江苏省教育厅 电脑动画三等奖 刘国建 信息 陈心悦 原初二(2) 04.7 省青少年奥林匹克信息技术应用竞赛(电子小报) 江苏省科技协会 江苏省教育厅 省初中组二等奖 顾 琳 信息 范叶青 原初二(2) 04.7 省青少年奥林匹克信息技术应用竞赛(电子小报) 江苏省科技协会 江苏省教育厅 省初中组二等奖 顾 琳 信息 金 磊 原初二(2) 04.7 省青少年奥林匹克信息技术应用竞赛 江苏省科技协会 江苏省教育厅 省初中组三等奖 何 丽 信息 房兆骅 05.11 05年市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 市教育局 市三等奖 顾 琳 信息 周 颖 05.11 05年市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 市教育局 市三等奖 顾 琳 信息 胡文贤 06.1 南京农业大学获05年国家三好学生一等奖奖学金 南农大 信息 汪婉婷 初三(3) 05.11 05年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 市教育局 市二等奖 信息 徐晓曦 初三(3) 05.7 省青少年奥林匹克信息技术应用竞赛 省科学技术协会 省二等奖 信息 杜 婧梁 雯 初三(3) 05.7 省教育厅 省二等奖 顾 琳 信息 赵 静 初三(1) 05.7 省教育厅 省三等奖 学科 姓 名 时间 论 文 名 称 组 织 单 位 获 奖级 别 备 注 化学 刘振伟 02.10 《基于网络环境中学习模式及评价的研究》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 国二等奖 语文 王 颖 02.10 《正确看待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 《常州教育报》 市发表 化学 刘振伟 02.12 省“九五”电教研究课题《利用网络环境优化化学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省电化教育馆 评审验收结题 信息 解建明顾 琳 02.12 《构建学校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 省电化教育馆 研讨会交流 地理 陈 志 03.7 《网络环境下开展问题情景教学》 市人居环境与地学会 三等奖 信息 高燕芬 03.7 《以人为本,走进新课程》——对象的插入教学设计 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省一等奖 信息 何 丽 03.7 《认识因特网》教学设计 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省三等奖 信息 顾 琳 03.7 江苏省青少年奥林匹克信息技术应用竞赛 省教育厅 指导奖 信息 何 丽 03.10 《小报版面设计》教学设计 《甘肃社会科学》03年第6期发表 发表 语文 王 颖 03.11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语文教学》 常州教育报发表 发表 数学 刘光恒 03.12 《数学中的情境创设与多媒体辅助》 市教育学会 三等奖 数学 刘光恒 03.12 《多媒体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江苏省教育学会考试专业委员会 省三等奖 信息 刘国建 03.12 基于Web站点式网络课初探 市电教馆 市三等奖 信息 解建明 03.12 《构建学校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 市电教馆 市二等奖 信息 顾 琳 03.12 《构建学校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 市电教馆 市二等奖 信息 解建明顾 琳 03.12 《构建学校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 市教育局 市二等奖 信息 刘国建 03.12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学习情景的营造》 市教研室 市一等奖 物理 沈惠梁 04.0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探索》 常州市物理教育委员会 市三等奖 信息 刘国建 04.0 网页的建立 市教研室 市三等奖 信息 刘光恒 04.2 《多媒体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江苏省教育学会 三等奖 信息 刘光恒 04.2 《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多媒体辅助》 常州市数学年会 三等奖 信息 刘国建 04.4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学习情境的营造》 市年会论文 市一等奖 图书 吴兴成 04.6 充分发挥投影仪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江苏省电化教育馆江苏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 发表 信息 高燕芬 04.8 《多元智力理论对课堂教案设计启示》 《课程与教学》2004年4月 市级发表 信息 何 丽 04.9 《应用电子档案袋进行信息技术学习评价》 《常州教师教育》2004年9月 发表 校长 五中 04.10 《校园信息化条件下的德育操作及研究》(课题编号:406~28~109)研究时间:02年4月~04年3月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政治 杨风梅 04.10 《网络心理课堂的开发》(论文) 上海市教育学会编辑的《素质教育大参考》上发表 发表 物理 蔡斌华 04.11 《物理学科数据库存驱动专题学习网点的设计与开发》 常州教育学会 市三等奖 物理 蔡斌华 04.11 《物理学科数据库存驱动专题学习网点的设计与开发》 常州教育学会 市三等奖 信息 高燕芬 04.11 《综合应用“我的电脑”来寻宝》 《信息技术教育》04年11期 国家级发表 信息 高燕芬 04.11 《提高校园网利用率的几点思考》 市装备站 市三等奖 信息 刘国建 04.11 《构筑中学生网络心理咨询平台》 市电教馆 市二等奖 政治 王建强 04.11 打击色情网站,根除网络“毒瘤” 《中学生学习报》(文综)04年第46期 发表 物理 蔡斌华 04.12 《浅谈数据库驱动物理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开发》 市电教馆 市二等奖 物理 沈惠梁 04.12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常州市教研室 三等奖 市级 信息 刘国建 04.12 《构筑中学生网络心理咨询平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点做法与想法》 市教育局 二等奖 信息 刘国建 04.12 《计算机安全与病毒防治》 市教育局 一等奖 信息 刘国建 04.12 《计算机安全与病毒防治》 市教育局 一等奖 语文 唐昕平 04.1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文学作品解读的任务教学模式 常州市中语会 市二等奖 信息 刘国建 05.2 《构建中学生网络心理咨询平台》 省教育学会 三等奖 信息 顾 琳 05.5 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教师角色的定位 中国教育导刊 发表 信息 高燕芬 05.6 《让多元智能在信息技术课堂如花绽放》 省教研室 省一等奖 信息 刘国建 05.8 市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比赛 市教育局 三等奖 信息 何 丽 05.8 市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比赛 市教育局 信息 高燕芬 05.8 市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比赛 市教研室 一等奖 信息 高燕芬 05.8 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比赛 省教研室 省二等奖 信息 高燕芬 05.8 05年市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比赛 市教研室 一等奖 数学 刘光恒 05.11 浅谈教师如何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 五中教苑 发表 数学 蔡亚飞 05.11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教学研究性学习 五中教苑 发表 数学 汪经平 05.12 《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几个为“什么”》 常州教育信息网 发表 数学 蔡亚飞 05.12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 三等奖 物理 李德明 05.12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省三等奖 信息 刘国建 05.12 《网页的建立》 市信息中心(以光盘形式发表) 发表 政治 盛 红 05.12 基于网络环境下时事研究性学习模式研究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 一等奖 数学 汪经平 06.3 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几个问题 教师报 发表 语文 李 蕴 06.4 《论“网络语言”对语文规范化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宝库》书 中国教师报 发表 为全体师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创造条件

名称、类别、何时在何处出版或发表、获奖情况、收录检索及被引用情况、本人作用或名次序号 名称 类别 时间 发表刊物 刊物类别 名次 检索情况1 CH-85 FMS故障分析及可靠性改进 论文 2003.04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核心 第一作者(导师:苏建;学生:张立斌) EI2 车辆综合性能网络化虚拟仪器测试系统 论文 2006.09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核心 第一作者(导师:苏建;学生:翟乃斌) EI3 汽车主销内倾测量精度分析及校准仪器 论文 2007.03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核心 第一作者(导师:苏建;学生:徐观) EI4 Contrast research on the calibrating methods for kingpin obliquity measurement four wheel alignment apparatus 论文 2006.12 仪器仪表学报 中文核心EI 第一作者(导师:苏建;学生:徐观) EI5 基于图像畸变矫正的摄像机标定方法 论文 2007.3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核心 第一作者(导师:苏建;学生:林慧英) EI6 基于Cosmosworks的四轮定位仪检定平台跌落试验的仿真分析 论文 2007.08 振动与冲击 EI核心 第一作者(导师:苏建;学生:徐观) EI7 汽车主销后倾角测量模型误差分析及检定机理 论文 2007.11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核心 第一作者(导师:苏建;学生:徐观) EI8 利用计算机视觉检测汽车车轮定位参数 论文 2003.04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核心 张立斌、苏建 EI9 汽车车轮定位参数快速检测的建模研究 论文 2003.06 公路交通科技 中文核心 第一作者(导师:苏建;学生:张立斌)10 双燃料车载锅炉热油清蜡车运营经济性分析 论文 2005.04 技术经济 中文核心 第一作者(导师:苏建;学生:刘玉梅)11 虚拟仪器技术在汽车性能测试中的应用 论文 2005.04 中国公路学报 中文核心 第一作者(导师:苏建;学生:刘玉梅)12 汽车传动系松旷间隙自动化检测方法研究 论文 2005.09 公路交通科技 中文核心 第一作者(导师:苏建;学生:刘玉梅)13 现场总线技术在汽车检测线上的应用 论文 2006.02 公路交通科技 中文核心 第一作者(导师:苏建;学生:千承辉)14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汽车整车尺寸测量系统 论文 2006.03 交通与计算机 中文核心 第一作者(导师:苏建;学生:翟乃斌)15 基于CAN总线的汽车检测技术研究 论文 2006.06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中文核心 第一作者(导师:苏建;学生:千承辉)16 汽车ASR台架检测方法研究 论文 2006.05 交通与计算机 中文核心 第一作者(导师:苏建;学生:陈友谊)17 汽车悬架性能测试方法及测试系统研究 论文 2006.09 公路交通科技 中文核心 第一作者(导师:苏建;学生:刘玉梅)18 四轮定位仪检定装置三维虚拟设计及仿真 论文 2007.01 煤矿机械 中文核心 第一作者19 基于CAN总线的汽车ABS检测系统研究 论文 2007.03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中文核心 第一作者(导师:苏建;学生:千承辉)20 汽车ABS台架检测方法研究 论文 2007.03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文核心 第一作者(导师:苏建;学生:陈友谊)21 基于不变矩的机器视觉车辆类型识别技术 论文 2007.04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中文核心 第一作者(导师:苏建;学生:翟乃斌)22 汽车整车尺寸机器视觉测量系统的研究 论文 2007.04 公路交通科技 中文核心 第一作者23 汽车四轮定位仪转角盘检定方法的研究 论文 2007(4)28卷第4期P823-825 仪器仪表学报 中文核心 第一作者(导师:苏建;学生:徐观)24 汽车滚筒试验台防车轮横摆机的研究 论文 2007.04 2007(4)28卷第4期P826-828 仪器仪表学报 中文核心 第一作者(导师:苏建;学生:徐观)25 基于Solidworks平台的四轮定位仪检定装置三维动画仿真 论文 2007.5 机械设计与制造 中文核心 第一作者26 基于新型检定装置的四轮定位仪主销倾角校准技术 论文 2007.6 工具技术 中文核心 第一作者(导师:苏建;学生:徐观)27 汽车四轮定位仪检定技术的研究 论文 2007.8 计量技术 科技类核心 第一作者(导师:苏建;学生:徐观)28 汽车车轮侧滑检测与诊断专家系统 论文 2003.9 长安大学学报 中文核心 潘洪达、苏建、林慧英29 汽车轮毂轴承及主销松旷间隙自动化检测方法探讨 论文 2003.9 汽车技术 中文核心 潘洪达、苏建、王建强、张晓龙、郭克友、林慧英30 STUDY OF MACHINING PROCESS MONITORING OF FMS BASED ON TIME SERIES ANALYSIS 论文 2004.5 机械工程学报 中文核心 张立斌、苏建31 基于虚拟仪器的CH-85 FMS集成化监测系统技术研究 论文 2004.10 中国机械工程 中文核心 张立斌、苏建32 车轮定位参数快速检测新方法研究 论文 2005.10 汽车技术 中文核心 张立斌、苏建33 基于模糊控制器的整车ABS检测试验台技术研究 论文 2006.06 汽车技术 中文核心 周茹波、苏建、张立斌、杨运生34 基于虚拟仪器及分布模型的预维修技术研究 论文 2006.07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中文核心 张立斌、苏建35 半挂车承载轴偏斜角对车辆行驶性能影响及检测方法研究 论文 2007.05 公路交通科技 中文核心 刘元鹏、苏建、龚睿、刘凤勇36 图像测量技术在汽车轴距差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论文 2003.04 中国公路学报 中文核心 潘洪达、陈熔、苏建、詹东华

资料王建强,男,汉族,1964年2月出生于四川成都,毕业于四川师范学院。自幼学习中国武术,1982年师从太极大师林墨根先生,系统修炼杨氏太极拳、器械、推手、技击、内功拳理等技艺,是林墨 王建强先生根大师主要授业弟子之一,杨氏太极第六代传人。多次参加内四川省内,省、市太极拳及推手比赛,先后获得金、银、铜各类奖牌共五枚。王建强先生是四川省著名太极拳教练之一。经历1987至今所授学员近万人次,其学员、弟子遍及全国,其中在全国和省、市各类武术比赛中获冠、亚、季军的弟子学员达百人。弟子谢敦容在“2005年全国武术功力大赛”中获女子冠军。弟子廖志军在“2007年全国武术功力大赛”获男子第三名。刘魁“2005年四川省传统武术比赛”获青少年组冠军。李星锋“06年成都市传统武术比赛”获少年组太极剑冠军,陈佳“成都市第十一届运动会”武术青年组女子冠军,郑宇洋“08年成都市太极拳锦标赛”男子青少年冠军,黎晓冬“四川省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传统武术比赛青年组银牌。伍旭、胡建林、徐健、陈平、刘丹娜、熊淑娟等弟子匀在09年成都市太极拳锦标赛中获得金牌。弟子中被授予(中国武术段位)四至六段的达30余人。 1989年始,历年数十次担任省市各项运动会、武术比赛的裁判工作。被成都市机关事物管理局、中级人民法院、市房地产管理局、成都监狱警官俱乐部等政府机关聘为武术顾问和太极拳教练。曾任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太极推手竞赛与改革'科研实验组成员, 1997年起历次参加成都市万人武术表演活动的组委会工作,多次受到省市体委、武协的表彰和奖励,被授予‘先进个人'‘优秀教练’‘文明裁判’等。 1998年被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授予‘太极名家'称号. 1999年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型专题片《太极纵横》在四川的拍摄工作. 2002年入编《当代中华武术大典》. 2003年被首届‘中国西部人体艺术模特大赛'组委会聘为专项教练。荣誉2004年入编《中国武当武术家大辞典》并任特邀编委。参加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奥运会太极拳文化交流展示模式的研究” 科研课题的论证工作。录入《中华武术名师。名校通鉴》一书,出任编委会编委。录入《当代中国传统武术名人名家辞典》。王建强所主持的“成都市武协我成体中心太极拳推手辅导站”是市武协主要直属辅导站之一,年年被评为“先进辅导站”。王建强先生现为中国武协会员、中国武术六段、国家一级武术裁判, 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四川太极拳推手研究会副秘书长、四川省武术馆太极推手教练,成都市武协太极推手活动中心站长兼教练、四川省国光文化科技研究院客座教授。四川省夕阳红康乐中心高成都市高新区负责人兼太极拳总教练。成都市成华区武协常委。编辑本段高级经济师-王建强王建强1934年10月生,浙江宁波人,江西省人行副行长级巡视员、高级经济师。主要学术成果:发表《试论九江开放开发的政策与措施》、《论国有大中型企业发行债券的几个问题》、《试论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金融市场体系》、《扎实做好信托工作,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等论文,获“全国城市及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全国市场理论与企业改革学术讨论会”一等奖、优秀论文三等奖及省金融学会二等奖。《扎实做好信托工作,促进市场经济发展》选入《中国改革纵横谈》。任中国金融学会会员江西省金融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编辑本段硕士-王建强王建强 1986年6月生,山西吕梁人,在西北大学完成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技术的学习,现攻读地理学硕士。编辑本段血型与心理学专家-王建强商品购销经济专业经济师、血型与心理学专家个人简介王建强,祖籍河南林州,商品购销经济专业经济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版发行研究所特聘专家,国内资深血型与心理学研究专家,国内外首次提出血型思维方式论的知名学者。个人经历1957年4月出生于河南省焦作市,安阳一中毕业后到内黄县北冯村下乡插队,曾在安阳市教育部门和市政府文教委员会,安阳市委宣传部理论教育科工作,其间攻读郑州大学经济系经济管理专业。 1993年任安阳市新华书店副经理,2005年郑州大学商学院MBA毕业。所获荣誉安阳市六届人大代表、河南省五届学联委员,荣获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有十余篇论文在省发协、版协年会等评奖中获一、二等奖,多篇论文在《图书发行研究》、《出版发行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主要著作出版有《中国实用书店陈列分类表大全》、《血型与人生》、《血型与心理学》、《“血型”教您谈婚论嫁》、《“血型”帮您过好日子》、《“血型”助您教育孩子》和《“血型”论您职业生涯》等著作等著作。[1]访谈节目曾担任湖南卫视《百科全说》、旅游卫视《我爱每一天》《美丽俏佳人》、星空卫视《Lady呱呱》、北京电视台《星夜故事秀》、天津电视台《男人世界》等节目特邀嘉宾。编辑本段驾驶员-王建强事情起因009年12月11日上午,南京市中级人民法 王建强院第五法庭内,法官当众宣读了“4·13”惨案的一审判决结果:驾驶公交车泄愤撞人的中北公司司机王建强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受害人孙国富的家属对判决表示满意,王建强未有家属到场。下午,记者联系到王建强的辩护律师,律师称王家人认为判决过重,已经决定上诉。 宣判现场:撞人司机一言不发 昨天上午,南京中院第五法庭内聚集了数十家媒体,备受关注的“4·13”惨案将在此宣判。今年4月13日晚,南京中北公司五队驾驶员王建强为发泄对单位的不满,从单位停车场开出一辆公交车,沿途疯狂撞人泄愤,造成一死两伤的惨剧。死者孙国富当晚骑电动车从花木公司经过,被王建强连人带车卷入轮下,拖行了5公里…… 孙国富的妻子、弟弟等六位家属到庭旁听,王建强未有家属到场。开庭上午10点,法官宣布开庭。两名法警将王建强带上法庭,他的状态跟上次庭审时差不多,脸色平静,看不出一丝情绪。随后,法官开始宣读判决书,判决书不长,很快就读到了关键部分:法院认为,王建强为发泄对社会的不满,报复社会,不顾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驾驶机动车撞击车辆及行人,致一人死亡及二辆机动车不同程度受损,其行为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辩护接下来,法官提到律师的辩护意见。上次开庭时,律师提出,中北公司处理纠纷不当是引发悲剧的主要原因,请求对王建强从轻处罚。昨天,法官明确答复:王建强在与同事互殴后,要求单位评定工伤,属于不合理要求,单位有权拒绝,而且这也不能成为王建强不顾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驾车冲撞行人及车辆,危害公共安全的理由,因此,律师的这一辩护意见不能成立。 法官接着读道:王建强以驾车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致一人死亡及二辆机动车受损,社会影响恶劣,罪行极其严重,且无法定或酌定的从轻情节,依法应予严惩。 听到这里,旁听席上一阵交头接耳,有人发出了叹息声。死者家属中,两名女眷忍不住啜泣出声。 果然,全体起立后,法官朗声宣判:被告人王建强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宣判结束后,死者家属放声大哭,一边叫着死去亲人的名字,一边挣扎着扑向王建强,法警迅速将一言不发的王建强带离法庭。判决满意死者家属:对判决满意 “早上出门前,我走到遗像前跟你说,马上就开庭了,你跟我一起去看吧,看那个人什么下场……现在,你肯定看到了吧,你终于能瞑目了。”宣判结束后,已经哭瘫在家人怀里的方女士(孙国富的妻子)喃喃念叨着这两句话。记者问她对判决是否满意,她点点头说,非常满意,盼这个结果已经盼了好几个月了。“第一次开庭的时候,他不是反反复复说什么杀人偿命以血偿血吗?现在法院判决了,他就以血偿血吧!”最让方女士耿耿于怀的是,事发至今已半年有余,王建强的家人从未露过面,也没有一句表示歉意的话。 但是,“凶手”被判极刑并没有使这家人的痛苦得到一丝缓解。“就算把他杀了又怎么样,我哥哥永远不会回来了,他死得那么惨,还有个5岁的女儿……”孙国富的弟弟伤心地说。 方女士说,女儿虽然已经知道爸爸去世的事,但她年纪小,不懂死的含义,所以常常闹着要爸爸。“我跟她说,爸爸已经不在了,见不着了,她没办法,就闹着要看爸爸的遗像,常常睡觉睡到一半闹起来,我抱她去看她爸的遗像。” 司机家属:决定上诉 王建强的家属没有出现在宣判现场,上次庭审也没来。据知情人透露,事发至今,王建强还没有见过家人。他们是否对王建强心怀怨恨?对于判决结果,他们有什么想法?昨天,记者在尝试联系王建强家属未果后,联系上了王建强的辩护律师,江苏当代国安律师事务所的赵海涛。他向记者转达了王建强家属的想法。 “我刚刚跟王建强的家人通过电话,他们对判决结果不满意,认为判重了,已经决定上诉。” 赵律师说,事发后,王建强确实还没见过家人。他的家人并不是不想见他,可是除了庭审没有其他的见面机会,他们心理压力太大,不知怎么面对受害人家属和媒体,只好选择逃避。 上午宣判时,受害人家属指责王家无人出来道歉。对此,赵律师解释说,事发后,王建强的家人很痛苦,感觉对不起死者,曾经多次委托他在开庭时向受害人家属表达歉意。赵律师恳请媒体和社会理解王建强的家人,毕竟他们也不愿看到这样的惨剧,事发后,他们承受的社会压力非常大,内心非常痛苦。“王建强的妻子很贤惠,王建强曾经也是个好丈夫好父亲,整个悲剧固然是他自己造成的,但他的家庭也是受害者。”

王建刚发表论文

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关系教学质量的好坏。学校领导特别重视对教师队伍的培养:一是根据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情况,积极鼓励、支持、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各类学历进修并多次组织教师赴外校外地学习;二是顺应教学改革形势的发展,领导带领教师参加省、市组织的“新课标”讲座,认真学习新的课程理论,转换思想,提高教学质量;三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学校有两个市级定项课题。教师们在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同时,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据邢台市第三十中学网站资料,截止至2006年, 教师们发表在全国各类刊物上的论文有200多篇,有一篇获国家级刊物一等奖,有11篇获省级刊物的一等奖,在国家、省级举办的学科竞赛、体育、美术等比赛中有600多名学生榜上有名。由于教师们积极地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并大胆实践,不但推动了学校教学工作,还使教师素质有了较大地提高。自2004年成为邢台市教育局的直属学校以来,学校的葛云霞老师被评为邢台市教学名师;刘静老师被评为邢台市教坛新秀;王建刚老师被评为邢台市优秀团务工作者,薛洪玮同志被评为邢台市优秀党务工作者。2005、2006年度邢台市第三十中学教师获各项奖励37人次,新发表论文40余篇。

培养具备制药工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医药、农药、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部门从事产品的生产、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课程主要有:基础化学、化工原理、生物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药理学、药剂学、制药工程、工业药物分析、制药工艺学、制剂工程、药物管理学、制药设备机械基础、制药过程控制及自动化等。学生毕业后可胜任医药管理部门、药监部门、制药企业、化工企业、医院等单位的药物管理、生产管理、工艺开发等工作。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属于河南科技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重点建设学科,拥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为河南省重点学科和特聘教授设岗学科。现有梯队成员21人,其中博士(含3人在读)14人,硕士5人,双聘院士1人。本学科以高分子合成、有机材料制备及其结构表征为研究重点,采用了本领域及其相关学科的最新技术以及先进的分析测试手段,在多学科交叉渗透基础上,开展了三个主要方向的研究:(1)聚合物高性能化研究;(2)新型聚氨酯材料合成与应用;(3)功能高分子合成与应用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特别是高分子纳米复合技术研究在同行中有明显优势。学科拥有“河南科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纳米技术实验室/李俊贤院士实验室”和“洛阳市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拥有HAAK流变仪、热分析仪、红外光谱仪,万能材料试验机、反应注射成型机(RIM)以及全套聚合物加工设备等仪器设备。学科的科研团队在年龄上具有老中青相结合、在学历结构上具有高中低层次相结合的明显优势,呈现出了传、帮、带与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团队成员的大部分成员几年来都是在李俊贤院士的指导与带领下进行学术工作的,长期的合作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创新精神的研究团队。学科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重视产、学、研结合。先后与中科院北京化学所、洛阳黎明化工研究院、中国平顶山神马集团、中石化洛阳炼油厂等科研单位与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协议。张玉清教授是河南科技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学科带头人,“高分子科学与纳米技术实验室/李俊贤院士验室”和“洛阳市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在李俊贤院士的指导下,学科梯队人员在聚合物高性能化技术和功能高分子合成与应用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本学科目前已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0篇;承担项目近30项,包括省部级重大项目2项,科研经费超过300万元。二、学术队伍该学科点现有人员2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4人,实验师1人,讲师5人。三、学术骨干张玉清(教授),宋文生(副教授),牛永平(副教授),彭淑鸽(副教授), 陆 昶(副教授),刘继纯(副教授)四、博士生导师张玉清五、硕士生导师张玉清,宋文生,牛永平,彭淑鸽,陆 昶,刘继纯,李军波,周慧云化学工艺本学科由化工与制药学院与原化工部黎明化工研究院共建,是我校重点建设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包括分离技术和新化合物的半合成和全合成设计,以及有机功能化合物的提取工艺和绿色新型能源开发研究等方向已形成了鲜明研究特色。本学科点学科方向的凝练,紧密结合区域性科技研究优势和地方经济重大建设的发展潜力,以此确立和迅速提升自身的学科地位。该学科拥有国内一流科学研究设备,并拥有一支以教授(包括教授级高工)为群体的专家学术队伍,与国内外同行专家始终保持着广泛的学术交流。近五年来,该方向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取得一批基础应用和应用性研究成果。二、学术队伍该学科点现有人员23人,其中教授及教授级高工5名,副教授8名,高级实验师1名,讲师8名。留学回国人员4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学科带头人1人,河南省教育厅骨干教师2人。学术队伍中有博士学位的17人,硕士学位的12 人。化学工艺学科学术队伍结构合理,学缘广泛,已形成一支产学研相结合的优良团队。三、学术骨干尹卫平,刘 振,刘 普,粱 菊,刘军娜,赵 爽,马向东,李 军,郭旭明,任云利,吕本莲,段文录四、主要研究方向1.天然产物及工艺研究与开发:以伏牛山区天然资源为依托,开展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的研究。2.化工分离和工艺优化:基于化工分离原理,开展中药现代化、标准化研究,尤其通过植物药提取分离工艺与质控研究,以期实现相关化工分离过程和工艺的优化,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3. 可再生新能源化工: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1)以自然界大量存在但未有效利用的生物质(如秸秆等)原料为对象,研究其转化为清洁能源(如乙醇、氢气等)的工艺过程及强化途径;(2)以绿色溶剂—离子液体为媒介,研究其对生物质木质纤维素的预处理方法,探讨外场(如微波、超声波、温度)的促进作用及机理;(3)贮氢材料开发,探讨贮氢机理及吸附解析过程控制。4.精细化学品开发:以现代实验技术和基本有机、无机化工产品为原料研究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主要包括含能化合物和推进剂的合成制备及工艺。5.高分子化工:以工业基本有机化工产品以及农副产品为原料,研发新型高能化合物,包括特种功能分子的设计与合成工艺研究。五、硕士生导师尹卫平,刘 振,刘 普,梁 菊,马向东,郭旭明,李 军,王忠东六、科学研究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工艺研究; 天然产物产品的质控研究; 中草药化学对照品的分离纯化与表征;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工艺研究;离子液体分级处理木质纤维素原料制备燃料乙醇和氢能新技术研究;含能化合物和推进剂的合成制备及工艺;高分子聚合物材料高性能化研制。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共计10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篇。学术会议交流论文36篇,其中国际会议交流3篇。作为特邀代表在国际会议主会场报告论文1篇。邀请国外知名教授讲学10余人次,国内院士6人次,知名高校的专家教授10人次,营造了一个紧跟世界前沿的浓厚的学术氛围。五年来通过省级鉴定的项目8项,发明专利6项,出版专著3部,教材3部。目前已鉴定的项目中有4个已转化实施,并已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以尹卫平教授领导的科研组与河南省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及洛阳高新区梓生科技开发公司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长期致力于我国伏牛山区的药用植物、昆虫资源的研发,相继建立了伏牛山区重要中药材标准陈列馆、国家中草药化学对照品陈列馆、陆生药用植物化学标准品实验室等,以期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推动中草药的国际化和现代化目标作出贡献。应用化学应用化学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而形成的综合性工程化学学科,是近年来化学化工领域发展迅速的学科之一。在现代化工生产中,如何实现高效、节能、环保、绿色化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应用化学研究的首要目标。本学科主要依据基本的化工原理,结合化工生产实际,寻求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本学科由本学科由化工与制药学院与原化工部的黎明化工研究院共建,其中在化学推进剂研究方面居国内外领先水平。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无机及生物功能材料研究与应用,环境新技术与工艺研究,含能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和聚合物高性能化技术。本学科点学科方向近年来以生命、材料和环境科学中的若干重要体系为背景,围绕弱相互作用的本质,以及弱相互作用与液相功能体系的宏观特性之间的关系,重点开展了热力学研究、谱学研究和理论研究和计算机模拟研究。这些工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他研究方向围绕我国应用研究,特色鲜明。二、学术队伍应用化学学科现有人员12人,其中教授及教授级高工3名,副教授4名,讲师6名。学术队伍中有博士学位的8人,硕士学位的4人。已形成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均合理的朝气蓬勃的学术队伍。三、学术骨干张军 、董铁有、李梅、朱书法、宋文生、王新德四、主要研究方向本学科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无机及生物功能材料研究与应用:以人工骨的合成与应用以及新型贮氢材料的研究开发为主,重点开展上述新型功能性材料的制备、结构及性能测试和应用效能评价等。2.环境新技术与工艺研究:主要以化学方法为主要手段,重点研究水污染控制与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的绿色新技术与新工艺,达到环境污染治理与废弃物综合利用之目的。3.含能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对固体化学推进剂的原料、助剂、催化剂进行筛选与研究,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合成新的化学推进剂,并对具体的应用进行探索。 4.聚合物高性能化技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对传统高分。五、硕士生导师张军 、董铁有 、李梅 、朱书法 、宋文生、卢伟伟、王新德六、科学研究近年来应用化学学科点完成和在研的科研项目共13项,其中包括基金项目、科技攻关项 目,国家军工项目,省级重点项目和横向项目。获得总科研经费在数百万元。在这些项目和经费推动之下,该学科点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成果突出。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是以天然有机产物和生物活性分子、金属与元素有机化合物为对象,研究其来源、制备、结构、性质、应用以及有关理论的科学。本硕士点是由我校与洛阳黎明化工研究院联合共建。其中,在中草药和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有效化学成分的分离、结构鉴定及合成研究,利用化学方法进行结构改造和新化合物合成等方面具有特色。主要研究方向有:天然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有机反应化学、有机材料化学、金属有机化学等 。二、学术队伍该学科点现有人员12人,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7名,讲师3名。国外留学回国2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学科带头人1人,河南省教育厅骨干教师1人。学术队伍中有博士学位的7人,硕士学位的3 人。本科学术队伍结构合理,已形成一支产学研相结合的优良团队。三、学术带头人尹卫平、马军营、任运来、张军凯四、主要研究方向1.天然有机化学:本方向主要从事具有生理活性天然产物的提取、结构分析及全合成,寻找天然药物并对药物分子的结构进行修饰、改造,进一步为新药的合成提供理论基础。2.有机合成化学:主要是以具有生理活性天然产物为目标分子,通过设计合成路线对其进行全合成,为生理活性和构效关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足够的化学样品。3.有机反应化学:主要利用新试剂、新介质、新催化剂,对经典有机化学反应进行改进,以提高有机反应的产率、化学选择性、区域选择性、立体选择性。4.有机材料化学:通过有机反应构筑带有不同取代基或官能团的单体,并进行聚合、共聚等高分子反应,制备具有功能性有机高分子材料。5.金属有机化学:立足于制备新型的有机金属化合物,为有机不对称反应提供高效的手性催化剂;并以不对称催化为手段,为手性化合物的合成,设计出简洁、高效的合成路径。五、硕士生导师尹卫平、马军营、任运来、刘普、张军凯、李军波六、科学研究洛阳市天然产物提取与分离与工程中心,洛阳市高分子纳米新材料重点实验室主要课题研究内容: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与表征研究; 具有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 具有功能性有机高分子材料合成与表征研究;有机化学反应研究; 金属有机催化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有机化学反应过程模拟与计算研究。药理学药理学(Pharmacology)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药学与医学专业基础学科。其任务是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开发新药,发现药物作用新用途,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以生理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和免疫学等为基础,以动物及其离体器官、细胞和生物大分子为研究对象,其方法是实验性的,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是目前药学和生命科学中最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二、学术队伍该学科点现有教研人员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实验师1人;国外留学回国和正在留学人员2人。学术队伍中有博士学位者5人,硕士学位者4 人。三、学术骨干尹卫平,王建刚,梁 菊,李 军,周惠云四、主要研究方向1.中药药理研究 该研究方向主要依托中药药理学的细胞分子基础,重点是从中药中筛选出作用靶点新颖、毒副作用低的单体或复方活性成分,探讨其化学结构与药理的关系以及在体内的代谢方式。2.中药有效成分分析 主要进行本地道地药材特别是伏牛山植物药的化学成分分析和检测,绘制其指纹图谱,为药品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提供可靠依据。3.昆虫源新药研发 本方向主要进行新的抗生素及新的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其研究对象是本地药用昆虫。五、硕士生导师尹卫平,王建刚,梁 菊,李 军,周惠云六、科学研究该学科为我校的一个骨干学科,形成了几个稳定的、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伏牛山药用植物保肝及新药开发研究、昆虫中新抗生素化合物和抗癌成分的研究与发现。目前承担省市级科研项目6项,被SCI收载论文20多篇,共培养研究生7人。毕业生去向有外企、高校、研究所、出国深造、读博等。拥有的实验设备齐全,包括:紫外光谱仪、荧光光谱仪、高压液相色谱系统、CO2超临界萃取仪、高速冷冻离心机、超低温冰箱、元素分析仪、热分析仪、500MHz核质联用仪(LC-NMR)、红外光谱仪、倒置荧光显微镜、生化培养箱、超净工作台、恒温摇床、CO2培养箱、凝胶成像系统、蛋白质电泳系统、琼脂糖电泳、膜片钳系统、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等仪器装备。 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环境工程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