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发表论文的陈志华

发布时间:2024-07-06 04:35:17

发表论文的陈志华

陈志华主任,全军著名风湿病学专家,曾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进修,并曾就职于武汉军事信息学院、广州军区总院。陈主任作为 “净骨疗法体系”领先倡导者、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学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抗风湿病联盟成员、《中国类风湿研究杂志》编委,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贵州省军区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陈志华主任主攻临床风湿免疫科,作为贵州省军区医院临床诊疗与科研核心人物,其率领风湿免疫科在关键诊疗技术上不断突破,成功引进国际先进风湿免疫疾病诊疗技术--“净骨疗法体系”(AS-净骨疗法),并结合我国风湿免疫疾病的现状,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与创新,彻底改变了风湿免疫疾病临床诊疗现状。通过不懈的刻苦专研与临床诊疗实践,陈志华主任已经累计治愈了数万例风湿病患者,因此被西南风湿界誉为“风湿免疫疾病新生力量”。陈志华主任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国内重大风湿病学术交流会,并先后主持军区医学研究项目;在国家级、省级医学刊物上发表数十篇关于风湿免疫疾病临床研究新发现的论文。

《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之前)》,1960年初版,1979年改写初版,1997年二版。《外国造园艺术》,1990年出版。《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合作),1993年出版。《诸葛村乡土建筑》(合作),1996年出版。《新叶村乡土建筑》(合作),1993年出版。《婺源县乡土建筑》(合作),1998年出版。《北窗集》,1992年出版。《意大利古建筑散记》,1996年出版。《楠溪江中游古村落》,1999年出版。《诸葛村》(合作),1999年出版。《新叶村》(合作),1999年出版。另有《外国纪念性建筑中的雕刻》、《北窗杂记》等论文、随笔约一百余万字。

陈光华发表的论文

话题: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王立凤: 教师的专业发展固然与其学科专业知识基础、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等专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专业之外的某些素质即非专业素质,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本文将着力阐述影响教师展业发展的非专业素质及相关问题。 文化素养 教育教学是极具综合性的行为和艺术,赖以多元文化作为支撑,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质量,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只有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承担起历史的、现实的重任,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 良好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长期有意识地培养和积累才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是不可或缺的,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因此,有志于专业发展的教师,在深入专业领域研究的同时,要重视文化素养的形成和优化,做到既有知识又有文化。 反思能力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要反省、思考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对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反思,可以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反思,也可以对教育理念和教育艺术进行反思。 反思是一种能力,是后天形成的个性品质,反思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需要主体有意识地养成,以致形成良好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分析、审视和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总结经验,寻找不足,改革创新,进而在反思中不断成长和发展。一方面,作为教师要积极地培养自己的反思能力;另一方面,反思能力又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个性特征,因此要积极培养良性的反思能力和正确的反思观,积极主动客观地反思自我剖析自我发展自我。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养成经常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促使教师较快地成长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反思型教师。 王莹: 给教师一个良好的专业成长环境 在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拥有一个良好成长环境,对于教师来说十分重要。在我看来,教师的良好成长环境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一所好的学校,不仅要有优美校园,而且应该有充盈的人文气息。学校领导应该视野开阔,胸襟宽广,思想解放,理念先进;教师应该个性鲜明,志趣高雅,学识渊博,教艺精湛;学生应该求刻苦好学,积极进取。浓郁的人文气息,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空气。 拥有宽松的氛围。首先要给教师“松绑”。教师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思想的活生生的人,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不能以刻板的制度去苛求教师,不能以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教师,而应该以更合理、更有效、更加人性化的标准去规范教师的行为;在要求教师为人师表的前提下,应该允许教师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使他们在宽松自由、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修身养性、研究学问、提高水平,教好书、育好人 组织有序的培训。按照学校的发展规划,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应该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让教师在学习型组织中不断学习进修。要着眼于全体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使之能充实专业知识、提高驾驭课堂水平、提升研究境界、完善自身人格。 顾章琴: 首先,我觉得是教师个人的价值观。教师个人对于教学工作的兴趣和理想价值观及认同感是支持教师发展的原动力;反之,教师若缺乏教学志趣,则易对教学丧失热情,从而对其敷衍塞责,这样自然不利于教师的发展。例如,我们教师都要评职称,这就对老师的学历、文章发表等许多项目都要有要求,如果有的老师追求高一些,想早一些评到,他会认真参加函授学习或自学考试等,学习教育理论。通过这些途径来提升自己的学历,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平时,不仅认真钻研教材,还勤于笔耕,经常写一些教学心得、教学反思或教学论文等,在实践中来不断反思、总结,探索更好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师才会不断向前发展。反之,有的教师对自己要求不高,追求不大,只是安于现状,这样就永远不会进步、不会有创新,做了几十年教师也就相当于做了几年,只是一直在做重复的工作罢了。 其次,我认为是时间因素。我觉得时间资源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日常的教学中,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授课任务已经很重,除了参与课堂教学之外还要花费大量时间用于备课、批改学生作业等。由于教师在学校中的工作任务过多、过杂,教师在整个在校活动中显得杂乱而片段化,教师沉浸于繁杂的事务之中,穷于应付,事实上有时真的是缺少时间和精力对专业问题和教学经验进行深入的反省和思考。此外,教师还要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等,教师正常的时间精力消耗殆尽。 王军: 教师专业发展呼唤个性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本人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协同作用。 一个老师如果满足于为衣食而教,最终也只能成为一个教书匠;如果他把教育当作事业,认真地去做其中的每一件事,那么,他必然要去钻研业务,去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去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反思教育实践,追求教学艺术,不断提升教育理念和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这是教师的看家本领,没有金刚钻,就不能揽瓷器活。 再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环境。要让教师敬业爱岗,造就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和让教师生活无忧的教育保障体制必不可少。教师要发展,需要一个宽松、民主的育人环境。有的学校一味地强调把“蛋糕”做大做强,规模经营,在教学上实行“大一统”,一样的教学案例,一样的课堂讲授,一样的练习和评讲,一样的测试与评价,把教育人类同于工厂生产产品,视学生为会说话的机器,教师也毫无个性可言。学校办学要有特色,教师成长更应该有个性。 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请多给老师们一点施展个性的时间和空间。 陈光华: 教师专业化成长,应该具有“长方体”素质。 “长”,一是指教师有鲜明的教学特色与专业特长。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勇于创新,苦练教学基本功,提升业务素质,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二是教师应具有顺合学校特色的能力。积极参与学校特色建设,起到带头与示范作用,将个人特色与学校特色紧密藕合,共同发展。 “宽”,一是指教师知识面要宽。一方面教师勇于和其它学科的拥抱,从“点性学习”到“线性学习”,提升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层次。另一方面要利用敏锐的触角和目光,随时关注知识的变化发展动态,及时捕捉新信息,创造更宽阔的思维空间。二是指教师要有宽容的教学氛围,培养自信、乐观、豁达的情趣,升华自己的情感,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交流平台。 “高”,一是指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崇高的职业道德,表现出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二是指教师要有前瞻的理念与高深的学识。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绝不可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蒋厚祥: 立志 认真 合作 学习 研究 要成为一名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会立志”、“学会认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学会立志,合理立志,远离浮躁,树立矢志不渝、终生从教的理想,牵引自己不断攀登个人潜能的高峰。当然,“立志”应该合理,而不该好高骛远。 学会认真,严谨务实,养成克尽职守,精益求精的习惯,做教人求真的真人。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正在成长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个体,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逐步形成,这无疑要求从教者要象对待绿叶上的露珠一样认真精细的善待每一位学生。 学会合作,双赢共进,形成取长补短、相携互助的协作氛围,共创美好前景。知识经济时代,告别了单枪匹马闯天下的“孤胆剑客”时代而成为携手并肩走天涯“联手合作”的时代。 学会学习,与时俱进,养成苦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积极打造学习型组织。从某种角度说,学习已经成为每个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格调。作为一名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学会学习尤为重要。 学会研究,探索反思,养成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习惯,努力做专家型教师。“教师即研究者”是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念。教师要想获得持续性发展,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就必须在自己的从教生涯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改进。 陈萍: 每天进步一点 所谓“每天进步”就是永远不停止前进的脚步,而不是今天进步大一点,明天就可以停下来歇息;更不是今天停下来歇息,明天再去努力。要知道滴水所以可以穿石,并不在于它的力量有多大,而在于她每天都在坚持不懈,终于,在某天,这小小的水滴穿透了坚硬的石头。积沙之所以能够成堆,也不在于它的数量,而在于它每天都在日积月累,长此以往直到形成一个巨大的沙滩。所以,我们应该坚持着这样一个信念:只要自己每天在努力,每天都在进步,我们就一定能成功。 教师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专业化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方式,提高教师专业能力、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已成为当务之急。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来自外部的推动力和内部的驱动力。 校本教研,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可以很好的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制定专业发展的目标,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师发展的内部因素。只有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教师才有可能每天进步一点。 明确专业发展的目标 ——以校本培训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唐君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教师在职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给教师增加和补充新知识,在形式上也多采用“以学科课程为基础”的培训模式。许多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目标也不太明确,用到什么补什么、学什么,缺乏系统的计划,由此导致教师中的浮躁情绪,专业发展的欲望不强,也势必会影响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全面教学质量的提高。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以解决本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学校的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校本培训则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如何实施校本培训,不同的学校在内容的选择、培训的形式、管理等方面是有区别的。关键的着眼点应该是在促进教师个体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教师群体的发展,由此促进学校的发展。作为学校,首先就要符合本校实际的培训计划,既要围绕学校发展的整体目标而展开,要有充分考虑到学校中每个教师的需求,从转变观念入手,提高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激发教师自觉参与学习、主动提高的愿望与热情。二是结合学校实际和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根据工作的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反思、探讨、研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是强调个人的主动学习。只有主动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校本培训的核心是教师的发展,假如教师只是被动的接受培训则很难激发自身的发展欲望,必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学习、提高,尤其是通过解决问题的学习,使教师获得自尊,获得更多的认知,获得更强的自信和更大的成就感,就能有效的级法人本身强烈的学习动机,才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四是结合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如举行各种专题讲座活动、交流研讨活动,师带徒活动,合作学习、课题研讨等形式,同时在实施校本培训中也可以根据发展的需要随时调整培训的形式与内容,以真正达到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学校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目的。 卜彩霞: 提升自己 迎接挑战 教师专业化对于教师来说,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场挑战。教师迫切需要塑造自身形象、提高自身素质,紧紧抓住机遇。 学——打开窗子。今天的社会正朝学习型社会方向发展,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再加上远程教育和网络的发展,“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已成为现实。这就要求教师——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仅钻研精深的专业知识,领略前瞻的教学思想,还要涉猎社会自然百科,不自封,不自傲,终生学习,变“一桶水”为“长流水”。 做——迈开步子。“做”,不能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行动,而是以研究的态度去做,去实践。研究教学课程,研究教学策略,研究试题的针对性和训练量,更要研究学生,研究他们的心理、学状、个性及转化矫正的方法。在研究性的教育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获得娴熟的教学技工,形成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教学风格和模式。 思——开动脑子。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 = 经验 + 反思”。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冲动的例行行为中解放出来,批判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程序、教学结果等,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与教学目的、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使自己朝“学者型”教师方向发展。 薛皎云: 老师始终在忙,在校的时间远远多于在家的时间,无论是校长,还是班主任,身边总有着忙不完的事:正常的教学,学生的安全、生活和学习进展,学校各种繁杂琐细的事务及没完没了、名目繁多的会议。此外,在新课改的推动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挑战,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互动环节等无疑耗去老师不少的精力。 因为忙,大部分教师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加上要时刻想着肩负的沉甸甸的责任,最终造成自身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自我发展的期望值越来越小,原本期望颇高的职业诉求渐渐化成无可奈何的一声叹息。从现实情况看,这种叹息如果不加关注或引起注意,受影响的将不仅仅是老师个人或教师这一职业。小到一个学校的未来发展,大到一个民族的繁荣复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这是因为教师不仅是学校的教学和其他事务的执行者,而且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心灵的塑造者。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着一种时代精神和理想,承载着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巨大期望。因此,相比起其他行业,教师职业的发展诉求显得更为强烈也更有意义。 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学校责无旁贷。实际上,教师和学生同样面临一个发展的氛围或环境问题,而且前者综合素质的实现程度往往关系到后者综合素质的提高程度,最终影响到教育的最终效果。而要帮助教师实现名师或大师的职业追求,学校就不能将教师看成无限的、廉价的、可不断开采的资源,在最大限度地留给老师自由支配的时间之外,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为教师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并注意搭建教师与外界沟通的平台,让教师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利用各种条件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满足其职业诉求。 另外,大多数教师对教师职业都持有很高的认同,认为这一职业是神圣高尚的。但是,他们也期许能得到更多的社会、他人的认同,家人、领导、同事的认同。只有这两方面的认同真正合而为一,我们的教师才能更好施展自己的才能。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辛勤的园丁,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无论从历史还是未来的角度,教师职业的确伟大,但高尚的职业并不意味着只有奉献而一无所求。记得有一位老教师曾说:教师不是圣人、神人,其所做的每一件事并不都是高尚的,教师也需要工作之余的休闲和娱乐,教师也要吃饭、睡觉和逛街……人们总是站在很远的地方看待教师,却没有真正走近教师;人们总是对教师有许多的要求,却每每总是忽视教师应得的回报。 现实情境下,教师的社会地位、职业认同离本该有的程度还有漫长一段旅程,这需要社会每个人的关注和行动,需要包括教育管理部门在内的社会各界关注并支持教师群体的职业发展,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除掉目前缠在其身上的种种束缚,使教师能够从教学之外的繁琐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研、教学,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为教师发展奠定基础 李旭红 首先,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与教育专业水平同步提升;要求教师既有深厚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又具有现代教育技术。这说明教师的专业实际上包括两个专业:一个是学科专业,一个是教育专业。教学工作的这种双重的学科基础,使得教师教育在与其他专业教育相同的时间内既达到同等的学术水平,又掌握必备的教育学科知识。 其次,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时了解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动态。面对全球交流所带来的人类知识和信息总体的加速增长和更新,教师应理智地顺应全球化教育时代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不断从观念上更新自己。不能再把单纯的知识传递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也不可能再将自己视为知识的来源和权威,学习能使教师摆脱传统对教师职业,对自身的习惯性定位,听取和吸纳各种意见,不断学习,向教师群体学习、向学生学习,甚至向他国学习,以开拓自己的视野和胸襟。真正做到“崇真尚本”,以海纳百川之气度培养出各具特色的学生,从而容纳并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世界。 影响教师成长的几个因素 余云峰 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一名教师从入门到胜任工作,至少要3 年的教学实践,到单独承担教学任务和尝试创造性教学需4 至8 年,从成熟到最佳水平的发挥则需要8 至15 年,而到出成果阶段则需要15 至30 年。因此,要成为一名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教师的成长,需要教师心理上的成熟,教学艺术的精湛,教学理论的升华。教师的成长过程既受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制约,又受自身德、知、才、学、体等诸要素及其关系的影响。现就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总结如下: 一、影响教师成长的内部环境 1、爱岗敬业是教师成长的动力。 教师要做好教育工作,就要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很难设想一个对教育工作毫无兴趣的人,一个见到学生就心烦的人,会努力完成好教育教学工作,会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教师。而良好的教师职业理想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爱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许多青年教师刚进入学校时存在着“高理想”和“低现实”的矛盾,职业理想还有幻想的痕迹。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的磨炼,经过了反复的思想斗争和教育实践锻炼,在工作几年后才能确立教师的职业理想。所以,爱岗敬业将成为教师成长的动力。教师要做到爱岗敬业,首先就应该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树立坚定的教育事业心。只有我们真正做到甘愿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自觉投身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工作,对教育事业心存敬重,甚至可以以苦为乐,以苦为趣,才能产生巨大的拼搏奋斗的动力, 才有可能成为一名教师。 2、勤奋好学是教师成长的根本。 (1)努力学好专业知识。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教师要有学科知识、实践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教师的学科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这是人们所普遍熟知的。 教师还要有一定教学经验的积累,必须具有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要成为一名教师,努力学好这些知识是根本。 (2)努力学好教学艺术。教师的教学艺术和课堂驾驭能力,同样也是通过勤奋学习、不断积累教学过程而获得的。 教学过程是不断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的成败与教师的组织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在调查中不少青年教师向我们反映,由于缺乏组织活动能力,致使在教学中不知如何组织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往往顾此失彼,有时还闹出笑话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组织活动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教师只有掌握好精湛的教学艺术,才算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才有可能成为教师。 二、影响教师成长的外部环境 1.和谐的校园氛围是教师成长的土壤。 教师要在一起和睦共处,必须形成一个健康、融洽、和谐、宽松、友爱、民主的心理环境,形成一个干群、同事、师生之间团结共进的人际环境,形成一个广开言路,心理沟通,宽严适度,管理得当的工作环境。惟有如此,学校才能把优秀教师稳定下来,才能产生“良禽择木而栖”的效应。惟有如此,才能使优秀教师领悟到自己的利益和学校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当自己的思想、业务和生活上的问题,能得到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关怀、帮助和体谅时,就会自觉地融合到这个群体中,并增加了对这一群体的依赖程度。这种关怀体贴会给青年教师以极大的精神力量,产生“士为知己者用”的凝聚效应。这可能是教师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条件。形成这种校园氛围的关键在于学校领导,在于学校领导的整体素质。这种素质集中体现在“是强者”,“是能者”, “是贤者”三个方面。是强者,则坚强,勇于进取,善于开拓;是能者,则能干,懂教育,善教学,会管理;是贤者,则任人唯贤,公正,正派,善于感情投资。有了这片肥沃的土壤,教师才能茁壮成长。创设一个严谨有序的教育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 2、合理的激励机制是教师成长的肥料。 激励就是使系统运动起来,使系统潜在的能量发挥出来。从学校管理的角度说,激励就是激发教师的热情,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励的作用就是让教师个人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提高工作成效。实践证明:一个学校如果在管理过程中不注重对教师的激励,干好干坏一个样,就会人浮于事,人心涣散。如果运用激励艺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大竞争力度,教师就会有目标、有干劲。在激励因素的作用下,教师内在的潜能得到激发,就会形成一股推动力、造就一种发展力。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师的工作行为的因素多种多样,除管理环境包括该教师以前受过的训练和教育、过去的知识积淀和任教的经验以及先天的素质,他的工作表现好坏还要受教学设备和生活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但是不管其他条件如何,激励总是决定教师工作行为表现的首要因素。有了激励,教师的发展就有了动力。 3、培训、进修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 作为学校工作中时间最长,信息量最大,劳动量最大,活动量最大的教育教学工作,无疑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只有把培训渗透到这个“中心”中去,教师的整体素质才能得到尽快的提高。可以通过“岗位”提高,通过“帮带”提高,通过“讲座”提高,通过“评价”提高,通过 “研究”提高,通过“撰写”提高等内容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 (1)名师的“传、帮、带”。“名师出高徒”,这是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可以断言,凡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的名牌学校,均有一批为人师表、造诣颇深、见解独到、才干超群的名师。一方面,名师可以带出一批高素质的青年教师,形成高素质的教师整体;另一方面,名师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可以培养出一批出类拔草的优秀苗子。 (2)教师的进修、培训。新课程在内容上作了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相比之下,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的现象就显得十分突出了。教师的知识不仅要“专”,而且要“博”,教师必须懂得一定跨学科的知识。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在不断分化的同时,又呈综合化的趋势。基于此,新教材在编排时,强调了课程综合化,强调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由于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不断加强,因而教师要想透彻讲解和分析某一专门学科知识,往往得借用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通过集中培训、进修等渠道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带领其他教师共同进步。 洪岚: 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心理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全社会对于教育与教师的地位与价值的的认识和看法,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学校教育和教师的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培养和发展的政策导向、奖惩机制等,作为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着教师的成长,特别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肯定,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对教育的宏观重视,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挑战和要求,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和鼓励教师成长发展的良好政策导向,将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空间。 学校因素。学校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场所,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学校的工作氛围,领导的管理水平,学校的制度建设等,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学校是否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成长氛围,是否制定目标规划、明确教师的培养要求,是否实行民主管理、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是否建立多种渠道、关注教师的成长,等等,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群体因素。教师不是孤立存在的,他生活、工作在一定的教师之中,群体组织对于个体成长的影响和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能否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教师群体的工作作风、人际关系、修养水平,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合作和竞争的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师个体成长的心理环境,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 个人因素。个体因素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最直接、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因素。教师对于职业价值的认识和追求,教师自主发展的需求和动力,教师应对教育改革挑战的态度和能力,教师自身的专业结构如专业信念、专业能力、专业自觉等,是从根本上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制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无疑是多样的,我觉得缺少发展空间和发展追求,可能是问题中的问题。促进中小学教师持续专业发展,是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积极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策略。 吴春琴: 教师专业发展必须是教师主动参与的、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过程,仅靠培训、学习、交流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教育科研

影响教师专业发展bai的因素有哪些? 王立凤: 教师的du专业发展固然与其zhi学科专业知识基础、dao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等专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专业之外的某些素质即非专业素质,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本文将着力阐述影响教师展业发展的非专业素质及相关问题。 文化素养 教育教学是极具综合性的行为和艺术,赖以多元文化作为支撑,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质量,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只有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承担起历史的、现实的重任,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 良好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长期有意识地培养和积累才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是不可或缺的,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因此,有志于专业发展的教师,在深入专业领域研究的同时,要重视文化素养的形成和优化,做到既有知识又有文化。 反思能力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要反省、思考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对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反思,可以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反思,也可以对教育理念和教育艺术进行反思。 反思是一种能力,是后天形成的个性品质,反思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需要主体有意识地养成,以致形成良好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分析、审视和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总结经验,寻找不足,改革创新,进而在反思中不断成长和发展。一方面,作为教师要积极地培养自己的反思能力;另一方面,反思能力又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个性特征,因此要积极培养良性的反思能力和正确的反思观,积极主动客观地反思自我剖析自我发展自我。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养成经常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促使教师较快地成长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反思型教师。 王莹: 给教师一个良好的专业成长环境 在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拥有一个良好成长环境,对于教师来说十分重要。在我看来,教师的良好成长环境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一所好的学校,不仅要有优美校园,而且应该有充盈的人文气息。学校领导应该视野开阔,胸襟宽广,思想解放,理念先进;教师应该个性鲜明,志趣高雅,学识渊博,教艺精湛;学生应该求刻苦好学,积极进取。浓郁的人文气息,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空气。 拥有宽松的氛围。首先要给教师“松绑”。教师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思想的活生生的人,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不能以刻板的制度去苛求教师,不能以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教师,而应该以更合理、更有效、更加人性化的标准去规范教师的行为;在要求教师为人师表的前提下,应该允许教师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使他们在宽松自由、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修身养性、研究学问、提高水平,教好书、育好人 组织有序的培训。按照学校的发展规划,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应该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让教师在学习型组织中不断学习进修。要着眼于全体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使之能充实专业知识、提高驾驭课堂水平、提升研究境界、完善自身人格。 顾章琴: 首先,我觉得是教师个人的价值观。教师个人对于教学工作的兴趣和理想价值观及认同感是支持教师发展的原动力;反之,教师若缺乏教学志趣,则易对教学丧失热情,从而对其敷衍塞责,这样自然不利于教师的发展。例如,我们教师都要评职称,这就对老师的学历、文章发表等许多项目都要有要求,如果有的老师追求高一些,想早一些评到,他会认真参加函授学习或自学考试等,学习教育理论。通过这些途径来提升自己的学历,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平时,不仅认真钻研教材,还勤于笔耕,经常写一些教学心得、教学反思或教学论文等,在实践中来不断反思、总结,探索更好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师才会不断向前发展。反之,有的教师对自己要求不高,追求不大,只是安于现状,这样就永远不会进步、不会有创新,做了几十年教师也就相当于做了几年,只是一直在做重复的工作罢了。 其次,我认为是时间因素。我觉得时间资源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日常的教学中,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授课任务已经很重,除了参与课堂教学之外还要花费大量时间用于备课、批改学生作业等。由于教师在学校中的工作任务过多、过杂,教师在整个在校活动中显得杂乱而片段化,教师沉浸于繁杂的事务之中,穷于应付,事实上有时真的是缺少时间和精力对专业问题和教学经验进行深入的反省和思考。此外,教师还要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等,教师正常的时间精力消耗殆尽。 王军: 教师专业发展呼唤个性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本人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协同作用。 一个老师如果满足于为衣食而教,最终也只能成为一个教书匠;如果他把教育当作事业,认真地去做其中的每一件事,那么,他必然要去钻研业务,去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去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反思教育实践,追求教学艺术,不断提升教育理念和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这是教师的看家本领,没有金刚钻,就不能揽瓷器活。 再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环境。要让教师敬业爱岗,造就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和让教师生活无忧的教育保障体制必不可少。教师要发展,需要一个宽松、民主的育人环境。有的学校一味地强调把“蛋糕”做大做强,规模经营,在教学上实行“大一统”,一样的教学案例,一样的课堂讲授,一样的练习和评讲,一样的测试与评价,把教育人类同于工厂生产产品,视学生为会说话的机器,教师也毫无个性可言。学校办学要有特色,教师成长更应该有个性。 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请多给老师们一点施展个性的时间和空间。 陈光华: 教师专业化成长,应该具有“长方体”素质。 “长”,一是指教师有鲜明的教学特色与专业特长。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勇于创新,苦练教学基本功,提升业务素质,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二是教师应具有顺合学校特色的能力。积极参与学校特色建设,起到带头与示范作用,将个人特色与学校特色紧密藕合,共同发展。 “宽”,一是指教师知识面要宽。一方面教师勇于和其它学科的拥抱,从“点性学习”到“线性学习”,提升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层次。另一方面要利用敏锐的触角和目光,随时关注知识的变化发展动态,及时捕捉新信息,创造更宽阔的思维空间。二是指教师要有宽容的教学氛围,培养自信、乐观、豁达的情趣,升华自己的情感,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交流平台。 “高”,一是指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崇高的职业道德,表现出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二是指教师要有前瞻的理念与高深的学识。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绝不可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蒋厚祥: 立志 认真 合作 学习 研究 要成为一名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会立志”、“学会认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学会立志,合理立志,远离浮躁,树立矢志不渝、终生从教的理想,牵引自己不断攀登个人潜能的高峰。当然,“立志”应该合理,而不该好高骛远。 学会认真,严谨务实,养成克尽职守,精益求精的习惯,做教人求真的真人。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正在成长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个体,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逐步形成,这无疑要求从教者要象对待绿叶上的露珠一样认真精细的善待每一位学生。 学会合作,双赢共进,形成取长补短、相携互助的协作氛围,共创美好前景。知识经济时代,告别了单枪匹马闯天下的“孤胆剑客”时代而成为携手并肩走天涯“联手合作”的时代。 学会学习,与时俱进,养成苦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积极打造学习型组织。

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杜郎口中学寻找我们的理想课堂没有讲台;教室里除了一面墙是玻璃窗外,其余三面全是黑板;老师在课堂上只准讲十分钟,讲多一分钟都要挨罚;上课的时候,学生或坐或站,吵吵嚷嚷,像个集市;老师领着头,有人躺着学书中的人物,有人用笤帚当剑边舞边唱 ……有谁想象过这样的课堂?但就是这样的一种课堂,让一个濒临撤并的农村中学在去年的中考重点录取中报名268人考上了267人,也让一个个害羞内向的农村孩子在生活中大胆活泼而充满了无尽的活力。 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杜郎口中学的转变也许是那个童话在教育界里再恰当不过的现实版本了。一个“弱不禁风”的农村中学忽然变得异常强大进而“炙手可热”,他们的力量何在? 谁动了我们的快乐课堂? 杜郎口中学,这个偏居鲁西北山东省茌平县的一个普通农村中学,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似乎都让人很难相信它已经成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 偏僻闭塞,地处彻底的农村,周围都是大片的田地,连只砖片瓦都没有;设备简陋,不用说许多学校的基本配置——现代化的设备如多媒体教室、视听教室等,就是像样的用来上公开交流课的音箱都没有;师资力量薄弱,学校老师正规师范本科毕业的很少,专科毕业的较多,甚至中师毕业的也占有相当可观的比例…… 有两个事实可以说明改革之前的杜郎口中学的“教育状态”:初中三年级一个曾经有60名学生的班,中考前只剩下了11名学生;全校一年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仅是个位数。 而最为重要的是初中3个年级每班有一半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厌学思想严重,辍学现象时有发生。 新上任的校长崔其升对辍学的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他们辍学的主要原因不是家庭经济困难,也不是家庭发生变故,而是他们感到学习困难,不愿在学校“活受罪”。 一连许多天,崔其升拎着个板凳四下里听课。很快他就听出了“门道”:许多老师上的课,学生很不爱听。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老师,上起课来,状如树干,举止单一,话似白开水,枯燥乏味,课堂上,死气沉沉,表面上看起来秩序很好,实际上,学生的思想早开小差到了“爪哇国”,不是昏昏欲睡,就是桌底下你捣我一下,我踢你一脚,寻开心,闹着玩。 一些学生家长更是告诉崔其升:“孩子在学校混了3年,痛苦了3年!” 老师本来应该是受人尊重的传道者,现在竟然沦落到了“痛苦制造者”!家长的话深深地刺痛了崔其升的神经:“教师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灌装桶’,课堂由教师一统天下,学生像被驯服的小绵羊,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些究竟给教育带来了什么?给孩子带来了什么?既然‘满堂灌’没有好的效果,我们能不能改?我们该怎么改?” 学生一句语无遮拦的气话使崔其升茅塞顿开。学生对他说:“老师讲的课,还没我们自己讲的好呢!要他们干什么?” 崔其升想:“是啊,既然学校各方面资源都很有限,何不就按学生的想法试一试?如果学生的积极性能调动起来,学生不就是最大的教改资源吗?!”让课堂上的教师先活起来 1998年暑假之后,杜郎口中学教育教学改革拉开了帷幕,校长崔其升烧起了他的头三把火。 崔其升的第一把火是量化指标。崔其升决定将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将好课的评价基点定位于学生的动。为此,学校制定了3条量化指标:一是课堂气氛要热烈、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爬黑板、敢下桌讨论,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读、说、议、评、写贯穿始终的课堂学习环境。二是课堂形式要多样。采取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男女生竞赛、曲艺节目、讨论辨析、小品表演、擂台比武等,都可以堂而皇之地走进正式课堂。三是学生参与人数多、密度大,力争做到人人有份。这是课堂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学校通过比例量化考评成绩,以参与人数除以班级人数的比例高低衡量教师教学成绩的优劣。 量化指标的评价触动了教师的灵魂,他们开始思考一种前所未有的行动——由原来注重教师单独的教转移到关注学生自己的学。 崔其升的第二把火是上好“三课”。虽然有了量化指标的规定,但许多教师依然心存疑惑:我们这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还学不好呢!要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少讲,恐怕更是“玩火”。许多教师玩起了“捉迷藏”:不让明讲,就偷着讲;不在讲台讲,就在台下讲。况且对于杜郎口中学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新的课堂教学还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幻影。究竟什么样的课才是改革课,若没有引领与实践,恐怕依然在教师的心里难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为此,崔其升通过上好示范课、过关课和跟踪课等“三课”,让全校教师一步一步向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上逼近。 上好示范课。首先,是学校领导班子上好示范课。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理念新、影响大,他们的示范在教师中可以起到“不令而行”的作用。从崔其升到其他学校领导,全部走上课堂,并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老师们从这样的课堂上,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学习到了开放的教学方法。一些教学骨干教师跃跃欲试,产生了尝试课改的兴趣,拥有了获取新的成功的期待。其次,便是各科骨干教师上好示范课。崔其升有意在各科教师中培养课堂教学改革的骨干,旨在通过他们的示范课,引导更多的教师走向课改之路。这些教师的新课,在全校教师中引起了广泛的影响。看到自己同事的大胆尝试以及获得的成功,老师们也有了一试为快的积极愿望。 上好过关课。有了学校领导与骨干教师的示范,老师们已经学有榜样,教有所依。这时候要求所有教师都上改革课,就有了水到渠成之势。但崔其升仍然将全体教师上改革课称之为“过关”。之所以如此,一是说明这一关并不好过,从而引起所有教师的高度重视;二是此关必过,不过则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绝大多数教师经过努力,有了“过关斩将”的成就感,对于课堂教学改革充满了信心与希望。 上好跟踪课。老师们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水平不一,个体素质也有差异,所以,仍有个别教师被阻隔在“关”外。于是,由学校领导或骨干教师对这些教师跟踪听课,有的放矢地指导,直到他们真正过关为止。因为在崔其升看来,改革必须是群体的行动,只有全校教师全部走向改革之路,杜郎口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持续快速地提升。 崔其升的第三把火:“一谈二警三停”。在上好“三课”的同时,“一谈二警三停”的相应惩戒措施也在实施。所谓一谈,就是第一次课堂不达标者,崔其升先与其个别谈话,谈课堂要求,谈教师角色,谈学生表现,谈课堂程序,谈教改意图等,指出问题所在,点明改革方向。所谓二警,就是第二次再不达标者,要在学科组会上予以警告。所谓三停,就是如果第三次还不达标,让该教师停课一周,专门听优秀老师的课,研读教改理论,学习组织发动学生的方法,由业务主任作专题辅导等。 三年的改革尝试,不仅使学校摆脱了被撤并的困境,而且结出了令人欣慰的果实。到2001年秋,一向在全县中考倒数第一的杜郎口中学,已经步至中游地带。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改革意识大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课堂一扫往日的沉闷与单调,澎湃激荡起改革的活力与生气。 只准讲10分钟的课堂 2001年秋季,国家课程改革在一些地区的推展,给了在改革之路上摸索的杜郎口中学以极大的鼓舞。以前所进行的许多教学改革举措,与新的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 不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上若明若暗的东西,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也豁然开朗。这使崔其升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继续改革,向深度开掘,使杜郎口中学再度飞跃。 崔其升首先开始的是更大规模的课堂教学改革动作。如果说以前的课堂教学改革是牛刀小试的话,此后的改革则是“大动干戈”。他的大动作主要是“课堂时间采用‘10+35’模式”和“取消讲台,让学生动起来”。 教师在课堂上以讲为主似乎已经成为习惯,即使明晓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之后,仍然还会因为“惯性”而滔滔不绝地讲解。为此,2002年秋,崔其升对课堂时间作出“10+35”的硬性规定,即教师所讲时间等于或小于10分钟,尽量减少知识性语言,或者说完全不涉及对教材内容的陈述。学生自主活动不少于35分钟。教师只要在一节课上讲解超过10分钟,即被判定为失败课。从形式上看,只是把一节课的时间重新分配了一下,可教学理念却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这种改革的阻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一些家长愤怒地说:“我们让孩子来上学,你们老师不教了,倒让孩子自己学?”是啊,教学教学,教师不教,学生不会,先教后学,顺理成章,这可是大家习以为常的教学之规啊! 老师们的思想也是慢慢才通的,其间学校领导甚至采取了一定的强硬措施。但教师一旦从思想之通走上实践之路以后,便出现了崔其升所期待的“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的教学景观,“自主课堂:我参与,我快乐;自主学习:我自信,我成长”也就变成了现实。 崔其升认为,老师不认可改革不行,认可了不做也不行。没有得力措施的约束,课堂教学改革就不能真正实现。所以,强调教师可以发现知识,总结规律,做学生中的首席;但不能硬性灌输知识,做课堂的主宰。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如果不在这里“大动干戈”,就很难在短时期内触动教学改革的命脉。而同时,改革“杀气”的背后,既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猛烈冲撞,也是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极大关注。 没有讲台的教室 “取消讲台,让学生动起来”更是大胆创新之举。 2004年秋天,在长期的听课研究中,崔其升发现一个不为人们注意的现象,就是教师一站讲台,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就找到了以前独霸讲坛的感觉,情不自禁地多讲起来。这无异于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形成影响。他认为,只要学生通过探索可以学会的东西,教师都不要讲。所以,他提出了取消讲台的大胆设想,而且随之付诸实施。 这样一来,教室前面的讲台没有了,师生同在一方空间,同处于一个平面。每个班级都有一幅自己的标语:“我参与,我成长,我快乐”;“课堂大舞台,人人展风采”;“新课堂,我主张”;“我的课堂我主宰,我的人生我把握”。如此等等,写出的是学生那份走向课堂教学主人地位之后的雄心壮志,以及一展才思的无限快乐。其他方面的变化更是令人惊奇:教室前后及背光面三面都是大黑板,教室中间是纵向排成的三排课桌,学生分组排位,对面而坐。而且课堂形式多种多样,甚至五花八门,“台上”学生或表演、或辩论、或唱歌、或讲解、或朗诵,小品、课本剧、诗歌、快板、歌曲、绘画、小组展示等多种形式交相辉映;“台下”学生或蹲、或站、或坐、或跪,地上、课桌上、板凳上挤成一团。学生的发言几乎不用举手,站起来就说,说完自己坐下另一个接着说。由于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常常会遇到两个人甚至几个人同时站起来发言的情景,这时老师也不调解,学生同时说上一句半句的,就会有人让出来。这样的课堂没有老师的呵斥和监督,没有老师的“谆谆教导”,这里的课堂完全是学生的舞台,其精神之抖擞,精力之集中,思维之活跃,令所有步入课堂的听课者都为之激动不已。 教改“效益”的长短线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给课堂这个教育行为的根基所在带来了的巨大变化。一是学生学习态度要由“供应式”向“超市式”的转变,课堂教学由一言堂变成了百家争鸣,学生由精英式的学习变成全员式的参与。学生充分发挥在知识学习中的自主选择性,从哪些材料中学习,学习什么,由自己作主。这一转变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习惯。二是教师教学由“注入式”向“发动式”转变。教师在课堂上要“相信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不能唱独角戏;要由“讲”到“动”,使课堂成了“快乐享受的地方,不是被动接受、枯燥无味的看守所”;要打造“艺术课堂”,让学生“享受快乐”。三是课堂内容由“纯知识型”向“能力、情感、价值观”转变。课堂学习要由知识生成能力,由知识生发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现实层面,这种课堂的变化带给杜郎口中学最为明显的“效益”显然就是学生升学率的惊人变化和学校考评成绩的巨大改观:去年中考,全校报考重点高中茌平一中的268名学生有267名被录取;杜郎口中学这个曾连续10年考核全县倒数的学校,自2002年始,每年综合考评都在前3名。 而这些还都不是最为主要的,这些只是杜郎口中学教改的“短线效益”。杜郎口中学教改最最重要的是它改变了许多学生的“生命形态”,让他们的人生因此而变得更加充满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性。这是这场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值得尊敬的“长线效益”。 刘晓晓是初中二年级的一名女生。去年10月,省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马钊率领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省教育学院、聊城大学等单位的数十位领导专家来杜郎口中学调研。下课铃响过,已经走出教室的马钊,突然被从后面赶上来的刘晓晓叫住,“老师,我采访您一下好吗?”刘晓晓的这个大胆举动,不仅使马钊一愣,其他的听课者也好长时间没有回过神来…… 刘晓晓说:“其实,我原来是一个性格非常内向的女孩,不愿和家长交流,也不愿和同学、老师交流,只愿意一个人坐在那里发呆。自从升入初中,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培养下,不但性格开朗了,喜欢抢着回答问题了,而且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由过去的下游到保持在了班内前一二名,还非常愿意和别人交流。那天向专家提出要采访,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只是看着他很亲切,很有风度,所以愿意和他多交流。” 有个叫刘英的学生,从小父母离异,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特殊的家庭背景,使她养成了怪异、孤僻的性格。可是,自从升入初中以后,在这种开放教学模式的熏陶感染下,她的性格和学习成绩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但非常爱说话了,还特别有责任心,有集体荣誉感,对班里的事情特别关心,同学们都亲切地叫她“编外班长”。 李楠是个有残疾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往往会有自卑感或被同学歧视,但是,在这个学校根本不存在这一点,据他的任课老师讲,每次展示课上,他抢答的次数最多。 ……如果不是开放的课堂,不是开放的校园,我们能轻松地改变这些孩子吗?

陈华盾发表的论文

9月4日下午,韩国媒体报道称“中国媳妇”咸素媛和丈夫陈华将从《妻子的味道》完全下车。不仅如此,通过和节目组方面的进一步沟通,也证实了这一消息的真实性,而《妻子的味道》制作人也表示:确有此事。 因出演综艺节目《老婆的味道》而备受关注的陈华和冼素媛近日正式宣布暂时退出该节目。

但是《妻子的味道》相关负责人补充道: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对夫妻从此永远不再出演本节目了。而是由于长期以来《妻子的味道》受到了很多观众们的喜爱,为了让观众们看到更多情侣之间的生活常态,所以咸素媛和陈华夫妇决定缺席一段时间。 陈华和冼素媛这对中韩夫妻婚后一直争执不休。冼素媛今年44岁,陈华只有26岁。两人克服18岁的年龄差距,于2018年正式结婚。

同年,他们还参加了综艺节目《妻子的味道》。陈华是中国著名的富二代。他一直在《快乐男声》里。然而,在他们上节目后,岳父岳母冼素媛的到来吸引了更多的关注,而不是他们甜蜜的爱情。

陈华的父母在家经营一个大农场。他们一出现在节目里,演播室里的主持人就不停地尖叫。

但不少韩国业综艺圈的业内人士认为,这只是节目组的一番说辞而已。因为在韩国以往的综艺节目中,过一段时间后再次获得拍摄机会的案例真的非常少。再加上即便真的有人短暂取代陈华和咸素媛的分量,到时候谁还不想获得固定出演的机会呢? 陈华的父亲第一次去韩国看望父母时,路过水果店,买了18盒。你知道,在韩国,水果的价格很贵。18盒水果近3000元,如此大方,让主持人完全吓了一跳。

此外,他第一次给儿媳红包时,岳父的出现让人哭笑不得。买房送红包

最后,他说:“对不起,我只能给你这么多”,听听这位公公的话,别说韩国人没见过,很多中国媳妇可能没有这种待遇。

正是因为贤淑媛公公婆婆的慷慨行为,才让很多韩国人称之为新鲜,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节目。

但现在,陈华和冼素媛不仅生下了自己的孩子,他们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多。他们在节目中经常吵架。

即使是夫妻关系,很多观众也很难理解。两人宣布暂停节目后,有网友表示实在看腻了,甚至说“该走了”

毕竟,每个人都在努力保持新鲜感。没有有钱的公公婆婆帮忙。结婚后,他们总是吵架。难怪他们经常在节目中生气。

两人决定退出节目,这也让很多人怀疑是否有婚变。不过,两个孩子现在都3岁了。在拍摄节目的同时,他们还要抚养孩子。据估计,中国和韩国夫妇的压力相当大。我希望他们的婚姻能一直幸福地进行下去。

是的,两人在节目中的秀,很多网友都表示看腻了,看起来太不真实了,所以应该趁好就收。

我觉得是应该的,他们遇到了问题,就应该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硬着头皮上节目。

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为指导,以敬廉崇洁为主题,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不断增强学校党员干部和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廉洁从教的意识,培养和树立青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道德情操,营造“崇尚廉洁”、“以廉为荣”的社会风尚和廉政文化氛围,建设和谐校园。二、工作目标1、在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中,开展“廉洁从政”的教育活动。通过活动,进一步提高学校领导干部廉洁意识和拒腐防变的自觉性,带领学校一班人以身作则,勤俭办学,奋发有为,成为师生的楷模,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2、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廉洁从教”的教育活动。通过活动,进一步促进全体教师加强师德建设,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教师。3、在全体学生中,开展“敬廉崇洁”的教育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和积累,从而形成正确的廉洁观念。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领导机构组长:高顺标成员:陈华(党员教育)、严云(职工教育)、邵纪根(教师教育)、杨恒法(学生教育)四、实施途径和主要工作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从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学生的素质教育入手,使“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分三个层面进行:1、在学校领导班子层面。要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及省市领导在党风廉政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提高干部的理论素养。要结合廉政制度建设有关规定,进一步落实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做到严守党纪,廉洁从政,并落实好以下工作:(1) 做好宣传动员。通过学校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经常进行廉政文化教育;通过校园网发布廉政教育信息;抓好环境建设。做到廉政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2)组织学习廉政建设文章,重温廉政建设规定。(3)组织党员干部观看反腐倡廉警示录象。(4)上一堂党风廉政教育课。(5)党员干部撰写一篇学习两个《条例》廉洁从政的体会文章。2、在教师层面。要将“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与师德师风建设结合起来,把廉洁从教、敬业爱岗、诚信服务作为主要内容。认真组织教师参加以下活动:(1)组织学习党风廉政建设、行风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有关文件。(2)组织以“廉洁从教、服务学生”为主题爱生活动。(3)开展教师的“禁言忌语”征集、学习、讨论活动。(4)开展“我心中的好教师”主题征文、演讲活动。3、在学生层面,要结合学科教学,结合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家庭和社会,全面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1)要深入挖掘和利用现有学科的廉洁教育资源,寓“敬廉崇洁”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并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行重点提示和讲解,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要通过学习讨论和交流的方式,加强学生对勤政廉洁品质的感受与体验。(2)创设“敬廉崇洁”教育宣传阵地。要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校报、校刊、黑板报、校园广播、电视系统和网络等载体,营造良好的学习宣传氛围。在学校橱窗开辟“廉政建设”专栏;在学校广播站开辟专档节目;在校园网开辟“廉政”专页。(3)教唱廉政歌曲,组织开展“倡廉”主题班会,要求阅读一本廉洁读本。(4)开展一次“敬廉崇洁”讲故事比赛和书法比赛。 2009年3月13日

陈清华发表的论文

1.辛林,陈清华,戴跃进.近世代数.北京:当代科学出版社,20002.陈昭木,陈清华,林亚南,王华雄.高等代数(上,下).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1992教学论文(2005年以来):1.叶雪梅,周哲彦,陈清华.基础教育改革:高师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増刊)2.冯精华,陈清华.对人教版(A)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材的几点思考----以数学1为例.中学数学教与学,9,2005:44~463. 袁智强,陈清华,周哲彦.高中数学新课程:思考与行动,福师大学报自),2006,22:5-94.冯红果,苏少卿,陈清华.“三阶幻方”的制作与推广, 龙岩学院学报,2006,24:45-505.冯红果,苏少卿,陈清华.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福建中学数学,2006,10:18-196.陈清华:多项式理论在初等数学中的应用, 福建省《高等代数》《线性代数》课程建设第四次研讨会,20057.李云杰, 陈清华. 由一道高考题说一次分式递推数列福建中学数学 2007.2:25-288.陈清华,钟宜福,冯精华. 浅谈矩阵的初等应用,福建省《高等代数》《线性代数》课程建设第三次研讨会,20059.袁智强,陈清华.中学数学专家教师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获全国高师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一等奖10.2007年高考数学“课标卷”的分析与思考.福建中学数学 2007.10:1-3(排名第二);11. 余弦定理在四面体中的另一种推广及应用.中学数学研究2007,8:18-19(排名第二)12.2004年至2007年普通高考福建省自行命题数学文科试卷的分析与思考.福建中学数学,2007 年 12 月(排名第三)13.2004年至2007年普通高考福建省自行命题数学理科试卷的分析与思考.福建中学数学,2007 年 11 月(排名第二)14.湘教版教材《矩阵与变换》简介.中学数学教与学,2008 年3月(排名第二)15.课标课程背景下数学习题设计研究.福建中学数学,2008 年 2 月(排名第二)16.《矩阵与变换》概观.逆矩阵的求法与应用.福建中学数学,2008 年 3月(排名第二)17.由一道高考题谈起.福建中学数学,2008 年 3月(排名第二)18.逆矩阵的求法与应用.福建中学数学,2008 年 4月(排名第二)19.计算二阶矩阵 次方幂的公式及其应用.福建中学数学,2008 年 5月(排名第二)20.伸缩变换及其在有关面积求解中的应用.福建中学数学,2008 年 6月(排名第二)21.2008年福建省高考数学理科试卷评析(一):试卷的总体分析与思考.福建中学数学,2008 年 6月(排名第三)22.2008年福建省高考数学理科试卷评析(二):函数与方程思想的考查分析.福建中学数学,2008 年 6月(排名第二)23.2008年福建省高考数学理科试卷评析(三):化归与转化思想的考查分析.福建中学数学,2008 年 6月(排名第二)24.周郑娟,陈清华.线性变换在初等几何中的应用(待发)25.陈怡, 陈清华. 球面几何的向量法及其应用(待发)26.齐虹, 陈清华.两种非标准正交基在初等几何中的应用(待发)27.陈建英, 陈清华.也谈欧拉-费马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待发)28.许珊珊,陈清华.矩阵初等理论在Fibonacci数列研究中的应用(待发)

医学不是一种单纯的科学技术,而是高 科技 与人文科学的高度结合体。下面我给大家分享核心医学职称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论高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摘要]文章探讨了高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努力构建新型的人文教育模式,以期推进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

[关键词]高校 医学生 人文素养 教育

[作者简介]郑琳***1964-***,女,江西上饶人,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蹇瑞桥***1977-***,男,江西新建人,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学科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江西 南昌 330052***

[课题专案]本文系2011年江西省教育厅教改专案“现代医学模式影响下的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专案编号:JXJG-11-64-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059-02

高等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关系到人类的生命与健康。随着近代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改变了传统单纯的医患关系,使传统单一的从生物学角度治疗向主动参与模式转变,这也要求医学者不仅要关注患者的身体健康,而且需要渗透相应的人文关怀。

一、加强高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高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是医学人文字质的内在必然要求。医学被认为是一门博学的“人道职业”,古人也称“医乃仁术”,医学被诠释为“医亦人学”,这些都告诉我们医学的本质属性是蕴涵人文属性的。医学人文目的强调珍爱生命,突出强调了人的人格与尊严。从现代医学的发展角度来分析,我国多数医疗机构在人员配置、仪器装置等方面大有改善,但医疗事故与矛盾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其中重要的因素就是医疗界忽略了医护人员的人文素养教育,不能很好地实现“以人为本”的医学宗旨。从现代医学生人文素养状况分析,医学院校长期淡化人文学科教育,也有不少医学生不够重视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这种状况与“拯治天下含灵之苦”的崇高医学职业相违背,为以后医学者走向岗位埋下了祸根。

2.加强高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是培养医学人才的基本要求。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就是要使医学生懂得从人文的角度去审视医学,在处理医患关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行为判断。高等医学教育的神圣使命是努力培养综合型高素质的医学人才,肩负著为社会输送医学精英的社会责任。针对当今医学生重技术、轻人文的现状,为适应时代与医学事业的发展,相应的调整教育策略,使培养的医学生一方面具备扎实的医学专业技能知识,另一方面具有丰厚的人文素养。

3.加强高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是社会和医学行业发展的现实要求。当今医疗界医患冲突时有发生,使医学者越来越重视反思自身的行为,越来越重视对“人文”的关注,弘扬“人文传统”、呼唤“人文关怀”、倡导“人道主义”、推崇“以人为本”越来越被社会所接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医疗界不仅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科学态度,而且应树立“以人为本”“医亦人术”的价值理念,凸显人文素养的价值。

有研究资料指出医疗界的很多问题,一味依靠医学技术并不能解决,而是有赖于伦理学或非医学的方式途径。这就要求医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的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不正之风也有蔓延的态势,功利主义、拜金主义难免侵蚀医学者,乱收费、收红包、拿回扣等腐败现象腐蚀著神圣而崇高的医学领域,使圣洁的医学者心灵暗淡无光。如果任其发展,就会进一步使医患关系淡漠疏远,医疗纠纷不断涌现,医疗界的形象与声誉遭受破坏。

二、高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缺失的原因

1.传统教育指导思想的误导。培养“四有”新人,是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目标,但有不少人士对其中的内涵出现了误读,其中的“有理想”“有道德”仅仅理解为单一的社会主义政治理念。把“科教兴国”的教育战略方针误解为单一的只重视抓好科学技术教育。强调政治信念,重视科技知识,但忽略人文理念,违背了医学的人文字质属性。把政治思想教育等同于人文素养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等同于德育,而德育又等同于政治思想教育,在这样的回圈中进行的人文素养教育最终会使人文教育缺少系统性、完整性。认为抓好科学技术教育就可以加速“兴国”的战略,也许能在短暂的时间内使医学技术高速发展,但从长远来看,缺少人文的医学教育,必将使医学者缺乏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科学创新能力就会退化,从而导致医学技术的僵化。

2.医学人文教育理论体系的不完备。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受传统教育指导方针的影响,医学界往往把主要的物力财力放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中,而对人文教育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基本上停留在肤浅的理论实践层面,还没有形成培养人文教育系统的理论指导体系。而以生物医学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

当前,我国一批新兴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正在兴起和发展,如社会医学、医学哲学、卫生经济学、医学伦理学等。只有突破单一医学学科,构建多学科框架,把医学专业课程与各种边缘学科和人文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推进医学的社会化和现代化。

3.教育观念中科学与人文的分离。长期以来,由于人们误读“四有人才”“科教兴国”的内涵,导致在医学教育领域中,盲目单纯追求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只重视医学生科学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医学知识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在处理医患关系过程中,只能单纯依靠医学技能,而不能给服务物件以人文关怀,势必影响医疗质量效果。

很多高校医学专业教师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医学科学知识的传播,而忽略医学人文素养的教育。在课程设定方面,人文学科的比重也往往微不足道,又加上重科学、轻人文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导致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欠缺。

三、医学人文素养教育培养模式的构建

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思想。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走“单科办学”的道路,实行生物模式的教育。有学者指出,医学高校虽然为我国医学界培养了大批的实用型人才,但弊端也随之暴露,单科性医学院校的学科面窄、基础教育薄弱、学术氛围不浓,人在医学教育中被机械化了。因此,高校医学教育界,应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转变观念,使培养的医学生不仅能熟练掌握应用医学技能知识,而且能全面应用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相关人文科学。 医学高校在强调人文素养教育重要性的同时,应摒弃以往,认为人文素养教育是可有可无的辅助课程,仅仅是医学课程的附属物等观念。重视加强人文素养教育,要求医学教育者与医学生都应适时转变观念,彻底改变唯科学主义的影响,关注科学与人文价值的相通性,促使科技与人文的有机融合,树立素质教育思想。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科学设定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为适应时代与医学学科的发展,高校应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科学设定医学教育课程,拓展教学空间,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文教育的比重,构建多层次的医学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侧重抓好“两课堂”教学,即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

第一课堂是落实医学高校人文教育目标的主场所,为人文教育的落实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第一课堂由高校教师对医学生进行讲授的课程,是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第一课堂落实的成效,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医学生人文素养的优劣。应科学制定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体系,使课程最大限度覆盖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具体调整补充如“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等相关课程。

第二课堂教学是指在教学计划外,由学校相关人员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开设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课程体系。第二课堂的建设,应牢固树立“环境育人”的理念,将医学生的培养置于学校乃至社会环境中,充分发挥校园环境育人的文化功能,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集体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受到人文精神的薰陶。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挖掘高校长期所形成的文化资源,如校园文化精神、建筑艺术等。更重要的是适应时代的发展,科学地进行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重视修建内涵丰富、新颖别致的校园建筑,设计增添校园人文景观,力求赋予校园的硬体设施以深厚的文化内涵。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应力求主题明确,意境深远,内容积极健康,促使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又注重人文精神,可以组织人文社会科学讲座、组织积极健康的公寓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艺术活动等。

4.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医学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周边的人文资源,与本地的人文景点、历史博物馆等建立人文素养教育基地,并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参观,从而发挥社会环境育人的功能。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三下乡”“四进社群”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医学生义务献血,深入社群、单位、乡村,利用自己的专长进行医疗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医疗实践,为医学生创造爱心和职业道德的平台,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使医学生真正成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保护神。

5.建立有效的医学人文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在人文素养教育体系中,科学客观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是落实人文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具有调节激励等功能。以往医学高校评价机制往往是单纯的医学技能的考查,很少涉及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这种评价机制是片面的,很难反映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调查和量表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医学院校教师、学生各种主要因素进行评定。一方面要确立医学生素质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灵活的人文素养评价机制。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点应在提升指标数量比例的同时,需要加大力度提升质量,使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评价结果具有真实价值。积极构建学校自评与外界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应以激发增强医学生对人文素养的追求与完善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总之,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庞大、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需要广大教育者不断地研究、完善教育资源及教育机制,高度重视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使人文教育有效地融入医学教育中,如此我们培养的必将是德才兼备的综合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清华.论加强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4***.

[2]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研究[D/OL].

[3]顾鸣敏,胡涵锦.21世纪初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探索与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

[4]罗汝珍.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培育研究[D/OL].

[5]唐海波,王立丁,邓斌.医学生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

[6]殷小平.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D/OL].

[7]朱潮.中外医学教育史[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8.

[8]周东海.医学教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核心医学职称论文

中医陈一华发表的论文

现在医学还没发展到这个地步。肯定是人的。你就按他的名字搜索论文最简单了。如果这个是假的。那还有什么是真的呢

清河区大运河广场东边有一家叫“福音堂”的医院,里面有个中医不错。淮海东路上,路北边,承德路与淮海东路交接向西50米这样,那个小医院里面有个不错的中医。还有一院东边有个陈一华中医,但是这位医生小病不看。

有,但是看具体像看哪方面的,淮安的潘顺成医生在看男科和妇科比较有名,之前是中医院的大内科主任,从医近五十几年了,现在还在北京北路的幸福中医馆坐诊,用药比较有效果,建议如果是看男科妇科可以找他看看。

貌似没啥用,我爷爷吃了就吐,现在已经····还是让老人开朗点,心情很重要····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