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刘景卿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6 17:24:30

刘景卿发表的论文

刘嘉安、刘佳安(安:安宁、安全、安康、平安。嘉、佳:善、美、好、夸奖、赞许、吉庆、幸福、欢乐,亦“家”之谐音。寓意一是贵子降生乃家庭快乐幸福之大喜事,给家庭带来安康、安宁、好运、福运;二是贵子善良忠厚,值得夸奖赞许、引为自豪;三是预示贵子未来佳运连连、福气满满、吉庆祥和、前程光明!!!小名:“佳佳”、“安安”,既上口顺口,又悦耳动听,是个很吉祥的名字哦!!!)刘佳康、刘嘉康(嘉、佳:善、美、好、夸奖、赞许、吉庆、幸福、欢乐,亦“家”之谐音。康:康乐、康宁--安宁也;康庄--宽阔也;健康、康泰--身体无忧也;康年--丰盛也。寓意一是贵子降生乃家庭快乐幸福之大喜事;二是贵子善良忠厚、内涵丰绰、底蕴上佳,值得夸奖赞许、引为自豪;三是预示未来佳运连连、福气满满、康庄大道金光铺陈,前途锦绣灿烂!!!小名:“佳佳”、“康康”,既吉意上口,又悦耳动听!!!是个专为贵子设计的独特而又很大吉祥的名字哦!!!)刘嘉韵、刘佳韵(嘉、佳:善、美、好、夸奖、赞许、吉庆、幸福、欢乐,亦“家”之谐音。韵:美妙动听之声音,“运”之谐音--好运、福运、福气也;亦“蕴”之谐音--包含、积蓄、事理深奥。寓意一是贵子降生乃家庭快乐幸福之大喜事,给家庭带来好运、福运;二是贵子善良忠厚、内涵丰绰、底蕴上佳,值得夸奖赞许、引为自豪;三是贵子如音韵悦耳之美妙乐曲般动人心弦;四是预示贵子未来佳运连连、福气满满、吉庆祥和、前程光明!!!小名:“佳佳”,既吉意上口,又悦耳动听!!!是个很吉祥的名字哦!!!)刘嘉烨、刘佳烨(嘉、佳:善、美、好、夸奖、赞许、吉庆、幸福、欢乐,亦“家”之谐音。烨:火盛、明亮、光辉灿烂,业之谐音。佳烨亦佳业、家业意。寓意一是贵子降生乃家庭快乐幸福之大喜事,二是贵子忠厚善良、光彩照人;三是预示家业兴旺;四是贵子未来事业红火、佳运连连、福气满满、吉庆祥和、前程美好!!!小名:“佳佳”、“烨烨”,既吉意上口,又悦耳动听!!!是个很吉祥的名字哦!!!)刘福昕、刘福鑫(福:幸福、福气、福运、福分、福喜、福利、福相--一切顺利,幸运也。昕:将要升起的太阳。鑫:金多兴旺。昕、鑫皆星之谐音。寓意一是贵子降生乃家庭之幸福、欢乐之大喜,给家庭带来好运、福运;二是贵子如即将升起的太阳,前景光明美好;三是福星高照、家庭兴旺、万事顺达!!!小名:“福福”,既吉意上口,又悦耳动听!!!是很吉祥的名字哦!!!)预祝宝宝顺利降生!!!

………………刘……景……瑞!

刘凯林 刘云斌 刘郑胜 刘小健 刘培霖 刘麒华 刘晓泱 刘飞淇 刘奕森 刘海忠 刘美升 刘昊自 刘广舟 刘光芃 刘龙亮 刘子程 刘景卿 刘开泽 刘良云 刘书国 刘俊英 刘山各 刘梓罡 刘培滔 刘士彬 刘林鑫 刘世龙 刘明滋 刘泽迪 刘璐化 刘尘宙 刘仕邺 刘军龙 刘腊锋 刘博宇 刘井辉 刘贵之 刘浩石 刘照南 刘三明 刘荣霖 刘忠宁 刘俊健 刘科潮 刘金妤 刘歆明 刘义伟 刘夏源 刘宇麟 刘枝生 刘语奇 刘臻家 刘翔和 刘玉君 刘正钧 刘春军 刘震明 刘津源 刘镭由 刘国君 刘绍泉 刘仲东 刘一宏 刘乐军 刘禹宇 刘诗星 刘芯龙 刘本谦 刘宝李 刘嘉凌 刘眙源 刘宗雍 刘来淇 刘晓生 刘桄心 刘昱群 刘校石 刘志引 刘梦钢 刘保晔 刘晖泓 刘志镳 刘建峰 刘爱捷 刘成杰 刘春亨 刘雨雨 刘艾坤 刘淼初 刘德泉 刘公康 刘雨乐 刘昭霏 刘子华 刘浩帆 刘禹宇 刘西琳 刘芷丞 刘卓羿 刘浩辰 刘锶硕 刘豪齐 刘雨睿 刘向平 刘麒煊 刘东皓 刘家栋 刘桂彤 刘靓兵 刘依辉 刘鲁才 刘雨玚 刘子文 刘佳幻 刘昭光 刘滢彬 刘涵超 刘广彤 刘江轩 刘沫赫 刘浩锋 刘国渊 刘翔龙 刘丞栋 刘济帆 刘沂蓥 刘泽枝 刘成豪 刘子文 刘思强 刘毕晗 刘汉燚 刘睿雷 刘守六 刘汉羽 刘粤苇 刘厚松 刘诗彤 刘明铭 刘剑瑗 刘明悦 刘少含 刘靓宏 刘瀚霖 刘春有 刘韫东 刘华丞 刘宏见 刘育楠 刘忻淮 刘心生 刘一泽 刘亚羽 刘宇康 刘永凯 刘弈韵 刘长珍 刘亚轩 刘明福 刘有灿 刘乐轩 刘广翊 刘绪涵 刘丰师 刘飞宝 刘贵泽 刘芷庆 刘宇宇 刘恩霖 刘礼涛 刘明乐 刘鸿强 刘林霖 刘思怡 刘泽欣 刘子航 刘浩宏 刘旭新 刘红然 刘曜宇 刘澎童 刘家成 刘晞星 刘琦龙 刘饴轩 刘道杰 刘玖文 刘奕琪 刘忠灵 刘昕心 刘忠同 刘世淦 刘子庆 刘佶雅 刘登林 刘伟智 刘卜然 刘梓华 刘荔芯 刘韦琅

刘景恒刘景勇刘景普刘景勇刘景健刘景伟刘景景刘景磊刘景坚刘景铮刘景幸刘景睿刘景井刘景奋刘景欣刘景溪刘景帅刘景屹刘景瑞刘景钰刘景文刘景忱刘景强刘景旭刘景丰刘景嵩刘景洋刘景道刘景磊刘景明刘景棚刘景宇刘景彬刘景昊刘景山刘景海刘景鸿刘景耀刘景雍刘景振刘景波刘景如刘景翼刘景宇刘景铮刘景亮刘景路刘景垠刘景峥刘景旭刘景睿刘景卿刘景宇刘景雄刘景麒刘景熙刘景锦刘景超刘景桦刘景壮刘景健刘景琬刘景齐刘景通刘景靓刘景隽刘景龙刘景峰刘景明刘景雄刘景芊刘景浩

刘景发表论文真的假的

1.中国滑雪协会编:《中国滑雪运动资料选辑》,内部资料,1991年3月。【2】国家体委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滑雪协会编:《中国滑雪运动史》,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年5月。【3】徐文东、朱志强主编:《中国冬季运动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年12月。【4】王博、单兆鉴主编:《人类滑雪起源地:中国·新疆·阿勒泰》,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年1月。【5】单兆鉴编著:《雪·鉴:人类滑雪的摇篮》,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年7月。

写作思路:可以写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主要靠自律,然后可以通过列举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正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科学也一点一点在进步,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便利与快捷。但在方便了自己的同时我们又是否思考过自己的行为是不是适合。

共享单车,共享书本……越来越多的共享资源开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与我们变得密不可分。上班时,骑着共享单车;休闲时,用着共享书本;睡觉时,躺着共享旅店。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行为,却让共享融入了我们的世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态度。

使用共享物品的同时也体现着每个使用者的个人修养,有的人看完的共享书干干净净,不留痕,不涂鸦,有的人看完的共享书却皱皱巴巴,甚至可能会有破损。两种对待共享物品的不同态度,表现了他们两者之间天差地别的个人修养。

在共享物品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提高自己的自律性。“人就该有自律性,没有自律性的那是牲口。”这句话是我偶然看到的,却对我的灵魂产生了深深的震撼。

自律是什么,我认为自律就是不贪图方便乱扔垃圾,不因为手机通宵熬夜,不因为个人方便而破坏他人利益。现在世界上还是到处可见随意摆放的共享单车,被破坏的共享书本,被拿回家的共享篮球等。

这都是因为他们有着从众心理,别人可以为什么我不可以;有着侥幸心理,就一次应该不会被人发现吧。但就是没有一种自律、一种自爱,你是你,他是他,你不是他,我们不应该“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而应像莲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只有人人自律这个世界才能真正的文明。

中华上下五千年,有着五千年传承的我们更应该在这21世纪的共享时代中发扬光大我们的传统美德,展现出我们的自律,书写出我们的文明,让别的国家望而却步!

一辩陈词:谢谢主席,大家好 : 我方认为:学校文明建设主要靠自律。 首先,为何学校文明建设?学校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透过中央文件精神,我们应该把握的是一学校主体为基础通过贯穿全过程的各方努力而达到和谐校园的文明建设。 其次,为何自律和他律?两者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自律即指个体的人依靠理性,信念,和伦理良心,依靠内心的自省,自觉来调节自己,丰富,发展和圆满自己的言语,行为;他律则是指依靠外部力量使人接受一定的道德观念和履行一定的法律规范,并以社会舆论,社会奖惩罚等为动力,促使人在言行上循规蹈矩,两者缺一不可。蛋究其本源,只有自律才是真正起到决定性,关键性作用的推动力。着恰恰是学校文明建设主要依靠对象的评判标准。 试问:若无自律,诚信,求是,笃学,致公之校训何以恪守? 二问:若无自律,八荣八耻致精神何以深得民心,全面贯彻? 再问:若无自律,道义何大成于众,善恶孰细分于人,学校怎样发展,文明偶哪来的前途! 从文明的构成来看。恩格斯说过:不论什么时间也不论什么领域,文明的要素都必须包括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环境文明,人体文明和精神文明五个方面。在低层建设中自律和他律共同参与,保障了文明底线。在高层建设中自律则高屋建瓴,拓宽了文明的渗透范围,引领着文明的发展方向。显然,我们并不否认他律的不可或缺及辅助和保障作用,蛋自律的功能分配和责任划分使后者具备了完整意义上的决定性。 从本质上看。文明建设的主体是校园人,集施力者雨作用方于一身。在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自律是内因,他律是外因。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因此,自律是最终载体,其程度高低也必然影响着他律的实现。关键作用一目了然。 以上论述充分阐明了自律的先导性和功能性,同时也从反面映射出他律的局限性都和滞后性。所谓自律在人心,和谐满校园。学校文明建设主要靠自律!四辩陈词: 谢谢主席,大家好: 对方辩友的发言的确精彩,但是君子和而不同,对方的几个观点我还是想拿出来探讨一下。 1、(制度与他律混淆) 对方辩友今天最大的错误就是,认为只要是符合制度的就等于他律。但是制度是客观存在的,只有人们被强制的遵守制度才是一种他律行为。如果对于法律法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的遵守都是一种他律。那我不禁要问还有什么不是他律。一个人捡了五百万主动上交,明明是发自内心的自律行为,难道您非要说这是由于他害怕不上交而判刑吗?对方辩友您将人类的善良之心至于何地! 2、(更可行,更可靠)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他律比自律更有可行性、更可靠,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的国家、学校为学生制定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但是学校里大至盗窃杀人,小至乱扔文明用语随地吐痰。仍不见明显好转。正应了那句老话:“法令滋彰,而盗贼多有。”倒是在都具备等规则制度的情况下,从小学到大学,学生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文明现象也逐步减少,着正是由于学生的自律能力不断增强,进而更加能够发自内心的约束自己。 3、(强制力,威慑力,表面,实质,基础,)对方辩友说,他律具有强制性和威慑力,这我承认。但是强制性和威慑力,这我承认。但是强制力和威慑力是否就对学校文明建设有好处呢?如果一个学生他就是逃课,你处分他就行了么?就算最后你开除了他,学校就文明了吗?社会就和谐了吗?退一步说,就算学生迫于你所说的他律的威慑力不再逃课了,这名学生在课堂上会不会听课?缺乏了子自律能力,恐怕还是有不少学生是身在课堂心在外啊!对方辩友难道这种靠他律吧学生按在教室里就是你追求的学校文明建设么?恐怕只是表面工作吧!再退一步,就算学生在你所说的他律的强大作用下,学生安心的在教师里听课了,这也只是规范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而已,而规范园不是文明。规范只是低层次要求,而文明园不只按时上课、按时就寝,学分积点3.0.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疑问,如果连基本的规范都没有何来的文明建设?确实,规范学生的基本行为是基础,但是基础就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么?证明了他律是基础难道就可以得出文明建设主要靠他律?是否太过牵强!我们试着做个比喻,苹果树上结苹果,苹果给人以营养,那是不是可以说,人的成长主要靠苹果呢? 5、(打小学生)对方辩友说,对于小学生这样非常缺乏自律的人,只有靠他律才能建设学校文明。但是,对方辩友首先就犯了一个以偏概全的错误,小学生能不能代表全部?其次,对于自律能力不同的大学生和小学生来说,文明建设的标准也不尽相同。难道对于一个小学生,你非要让他去参加刚刚召开的两会吗? 而我方今天的观点已经非常清楚,首先,从结构上看,在低层建设中,自律和他律共同参与、共同保障了文明底线,但在高层建设中自律发挥着更加主要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他律无法作用于高层建设。学校可以用他律来约束我禁止使用违章电器,却无法强制我节约用水。而在这里正体现了自律对学生在底层基础上进一步建设文明的作用。其次,从本质上看,自律是最终载体,其程度高低也必然影响着他律的实现。只有从内心构筑起一道兼顾的防线,才能彻底的与不文明现象说再见。最后,学校的文明建设,是为了让学生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引导他们学习上自主,行为上自律,人格上自尊。能力得到培养,情感得到陶冶,文化素养得到提升。最终达到和谐校园。试问如果主要一开他律的强制性监督,学生怎样获得精神和人格上的自由?学习上如何自主?文化素养如何得以提升?而这一切,都只有以自律为主才能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 文明的花朵要靠自律灌溉,文明的朝阳最终将冲破他律的地平线,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终将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反方(信息科学学院):学校文明建设主要靠他律一辩陈词:谢谢主席,大家下午好:苏格拉底说,“人啊,要认识你自己”。当对方辩友满怀浪漫主义情怀看待个体的自律能力,为我们尽情演绎最终幻想时,希望各位能和我方一起客观的审视自己,直面问题。简单的说,自律就是自我约束,他律就是他人约束。对方辩友今天偷换概念,在自律与主观能动性相等同,再次提醒对方辩友,自律和他律都是从知到行的完整过程,都需要人自己去做,所以切不可把自律和主观相等同,其区别在于,自律的动力来自于自我要求,而他律的动力来自于外在的压力。学校文明建设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素质,改善校园风气。一个已有的文明行为,究竟更多出于自律还是他律,其实我们无法判定。举个简单的例子,考试的时候,一个学生没有作弊,是他本来就不想作弊,还是因为害怕作弊被抓而没有作弊,我们无法判别,也就无从比较主要和次要。所以,今天不是从结果去判谁主要谁次要,今天的主要标准在于建设,即消除不文明现象,保持现有文明的过程中,谁起了更实际的作用。我方认为,学校文明建设主要靠他律,理由有三:第一, 从自律和他律的关系来看,人非生而知之者,只有依靠家长、老师的引导,社会的约束,才能逐渐养成文明的习惯,才有可能进而形成自律。不仅如此,每个人对于文明的认识都不一样,一个个独立的文明个体并不能形成整个社会的文明。由社会契约论可知,他律的产生正是由于人们无法主要靠自省自觉来约束自己并形成公平的社会体系,从而让出自己的部分权益,形成明确的社会制度来规范和引导自己的行为,达到平等和谐的状态。第二, 他律适应更广泛的学校性质。自律固然是美好的愿景,但自律的产生对人的要求较高,多数情况不能依靠。大学尚不现实,小学、幼儿园等就更无从谈起了。第三, 自律不可见,其执行力完全依赖主观。没有明确的奖惩,人往往会轻易的原谅自己的错误,造成再犯。他律拥有明确的制度和奖惩措施,有社会各界的共同认可,一旦违反,就会受到制度机构的惩罚或者承担公众的压力,迫使其消除不文明,其稳定性高,执行力和可落实性强。综上,我方坚持认为,学校文明建设主要靠他律。四辩陈词:谢谢主席、评委,大家好:今天,站在场上,还荣幸和对方辩友就这一实际问题展开讨论,真是不出我方一辩所料,对方辩友用整场的时间为我们完美的演绎了一场最终幻想,幻想虽美,却是一座空中楼阁。认识一个辩题,概念要抓好,对方辩友之所以今天打得很辛苦,主要因为他们概念没有理清。这一点姑且先放下,我们再来看,对方今天抓破了脑袋也要大谈自律的好,的确,不能否认,然而在自律还相当缺乏或者说自律根本就不稳定的大背景下,它的意义究竟在哪?正如补钙,缺钙才要补,补才是关键,靠什么补?按对方的逻辑,这就成了补钙,用钙补钙,这岂不太过于荒谬?其实刚才在争论到小学、幼儿园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突然记起有这么一件事: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回老师在课堂上把我揪起来,因为我在抠指甲。当时我就觉得十分委屈,说:“对不起老师,我不是故意的,本来想好好听讲的,可忍不住。”的确,不光是我,其实绝大部分的小学生甚至是初中生,他们没有多少自律可言,我想请问对方辩友,这些学校建设文明,主要靠什么?在我们的校园里,可以经常看到类似于“勿践踏草坪”、“请节约用水”等等的标牌,不兴是在小学,哪怕到了今天,他律的纠错功能伴随我们一生,我们不是一直都在不断的学习、规范自己。我发现,一味的自律是不行的,我们在校园里经常看到,在每一块草坪的中间,十之有八九会有鲁迅爷爷笔下的“走的人多了”而成的路,这类现象还有很多,如果是要等待自律来解决,学校文明的实现怕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刚才对方一辩还提到个体与集体文明。学校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什么,赶个时髦,我觉得,实现学校的和谐,在我今天的理解来看,这就要求他律施以的措施来保证文明建设。现在,我退一步,假设绝大部分人能自律,那是不是每个人做好自己的那份就行了?集体的文明、和谐需要其中的个体之间的彼此磨合,有时甚至要舍弃一些自我原则与利益。比如宿舍熄灯,老大觉得九点比较好,小二的原则是九点半比较好,小三认为十点熄灯也不算晚。三个人都比较自律,但要实现宿舍的和谐,就必须得达成一个共识,这就是他律!一个个独立的文明个体如何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形成文明整体?整场比赛,对方辩友不断回避我方问题,我希望对方四辩在稍后的总结中直面我方三大疑问!

52. Yejun Qiu, Jie Yu,* Jing Yin, Cuili Tan, Xiaosong Zhou, Xuedong Bai, and Enge Wang,Synthesis of continuous boron nitride nanofibers by solution coating electrospuntemplate fibers,Nanotechnology 20 (34), 345603-1-345603-7 (2009).51. Yejun Qiu, Jie Yu,* Javed Rafique, Jing Yin, Xuedong Bai, and Enge Wang,Large-Scale Production of Aligned Long Boron Nitride Nanofibers by Multijet/Multicollector Electrospinning,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113 (26), 11228–11234 (2009).50. Yejun Qiu, Jie Yu,* Gang Fang, Hao Shi, Xiaosong Zhou, and Xuedong Bai, Synthesisof Carbon/Carbon Core/Shell Nanotubes with a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113 (1), 61–68 (2009).49. Yejun Qiu, Jie Yu*, xiaosong Zhou, Synthesis of Porous NiO and ZnO Submicro- andNanofibers from Electrospun Polymer Fiber Templates,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 4 (2), 173-177 (2009).48. Yejun Qiu, Jie Yu*, Cuili Tan, Preparation of honeycomb-like NiO with nanogrooves byusing electrospun nanofibrous webs as templates,Materials Letters 63 (2), 200-202 (2009).47. Jie Yu*, Yejun Qiu, Production of aligned helical polymer nanofibers by electrospinning,European Polymer Journal 44 (9), 2838–2844 (2008).46. Yejun Qiu, Jie Yu*, Synthesis of titanium dioxide nanotubes from electrospun fibertemplates,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s 148 (11-12),556-558 (2008).45. Yejun Qiu, Jie Yu*, Cuili Tan, Jing Yin, and Xiaosong Zhou, Fabrication of ZnOMicrotubes by Using Electrospun Polymer Fiber Templates,Chemistry Letters 37 (11), 1114-1115 (2008).44. J. Rafique, J. Yu*, J. L. Yu, and G. Fang, K. W. Wong, Z. Zheng, H. C. Ong, W. M. Lau,Electrospinning highly aligned long polymer nanofibers on large scale by using a tipcollector,Applied Physics Letters 91 (6), 063126 (2007).43. J. Yu* and Javed Rafique,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B-C-N related nanomaterial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technology 4 (1-2), 32-43 (2007) (invited review).42. H. Yamamoto, S. Matsumoto, K. Okada, J. Yu, K. Hirakuri, Synthesis of c-BN films byusing a low-pressure inductively coupled BF3–He–N2–H2 plasma,Diamond & Related Materials 15 (9), 1357 – 1361 (2006).41. J. Yu,* Z. Zheng, H. C. Ong, K. Y. Wong, S. Matsumoto, and W. M. Lau, Thermalstability of cubic boron nitride films deposited by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110 (42), 21073-21076 (2006).40. J. Yu, H. C. Ong, S. Matsumoto, K. Y. Wong, and W. M. Lau, Morphology dependenceof cathodoluminescence from cubic boron nitride films deposited by chemical vapordeposition,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99 (12), 124915 (2006).39. J. Yu, S.H. Song, L.Q. Weng, Adhesion improvement of cubic boron nitride films by insitu annealing,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 200 (16-17), 4737-4740 (2006).38. J. Yu and S. Matsumoto, Effects of rf bias voltage and H2 flow rate on the growth ofcubic boron nitride films by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Applied Physics A-Materials Science and Processing 80 (4), 777-781 (2005).37. J. Yu, S. Matsumoto, and K. Okada, Growth of cubic boron nitride films on tungstencarbide substrates by dc jet plasma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19 (5), 1408-1412 (2004).36. J. Yu and S. Matsumoto, Synthesis of thick and high quality cubic boron nitride films byrf bias assist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Diamond and Related Materials 13 (9), 1704-1708(2004).35. J. Yu and S. Matsumoto, Growth of cBN films by DC-bias assisted RF induction thermalplasma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Diamond and Related Materials 12 (10-11), 1903-1907 (2003).34. J. Yu and S. Matsumoto, Controlled growth of large cubic boron nitride crystals by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Diamond and Related Materials 12 (9),1539-1543 (2003).33. J. Yu, J. Ahn, Q. Zhang, S. F. Yoon, Rusli, B. Gan, M. B. Yu, Synthesis of carbonnanoparticles by microwave plasma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and their field emissionproperties,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Letters 21 (7), 543-545 (2002).32. J. Yu, J. Ahn, Q. Zhang, S. F. Yoon, Rusli, B. Gan, M. B. Yu, Synthesis andcharacterization of carbon nanostructures by microwave plasma chemical vapordeposition,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 90 (1-2), 16-19 (2002).31. J. Yu, J. Ahn, Q. Zhang, S. F. Yoon, Rusli, Y. J. Yu, B. Gan, K. Chew, and K. H. Tan,Catalyzed growth of carbon nanoparticles by microwave plasma chemical vapordeposition and their field emission properties,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91 (1), 433-436 (2002).30. J. Yu, J. Ahn, Q. Zhang, S. F. Yoon, Rusli, B. Gan, M. B. Yu, Field emission frompatterned carbon nanotube emitters produced by microwave plasma chemical vapordeposition,Diamond and Related Materials 10 (12), 2157-2160 (2001).29. J. Yu, Q. Zhang, J. Ahn, S. F. Yoon, Rusli, B. Gan, K. Chew, K. H. Tan , X. D. Bai, andE. G. Wang, Growth and structure of aligned B-C-N nanotubes,Journal of Vacu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 19 (3), 671-674 (20001).28. J. Yu, E. G. Wang, and X. D. Bai, Electron field emission from carbon nanoparticlesprepared by microwave plasma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78 (15), 2226-2228 (2001).27. J. Yu, J. Ahn, S. F. Yoon, Q. Zhang, Rusli, M. B. Yu, B. Gan, X. D. Bai and E. G. Wang,Semiconducting boron carbonitride nanostructures: nanotubes and nanofibres,Applied Physics Letters 77 (13), 1949-1951 (2000).26. J. Yu, X.D.Bai, J.Ahn, S.F.Yoon, and E.G.Wang, Highly oriented rich boron B-C-Nnanotubes by bias-assisted hot filament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323 (5-6), 529-533(2000).25. J. Yu, E. G. Wang, J. Ahn, S. F. Yoon, Q. Zhang, J. Cui, and M. B. Yu, Turbostraticboron carbonitride films produced by bias assisted hot filament chemical vapordeposition,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87 (8), 4022-4025 (2000).24. J. Yu, E.G.Wang, Turbostratic boron carbonitride film and its field emitting behavior,Applied Physics Letters 74 (20), 2948-2950 (1999).23. J. Yu , E. G. Wang, Guichang Xu, Observations of micrometer BCN rods bybias-assisted hot filament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292 (4-6), 531-534 (1998).22. J. Yu, E.G.Wang, Guichang Xu,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C-N compounds onmolydenum,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14 (3), 1137-1141(1999).21. J. Yu, Rongfang Huang, Lishi Wen, Changxu Shi, Nucleation kinetics of diamond in hotfilament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34 (14-15), 2319-2325 (1999).20. Jie Yu, Rongfang Huang, Lishi Wen, and Changxu Shi, Large area diamond film growthin multi-filament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 56 (3), 255-258(1999).19. J. Yu, Rongfang Huang, Lishi Wen, and Changxu Shi, Effects of density of gas flowrate on large area diamond growth in hot filament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Letters 17 (12), 1011-1013 (1998).18. J. Yu, Rongfang Huang, Lishi Wen, and Changxu Shi, Enhancement of the HFCVDdiamond growth process by directed gas flow,Materials Letters 32 (2-3), 143-146 (1997).17. D. Y. Liu, S. Ren, G. S. Wang, L. S. Wen, J. Yu, Rapid synthesis and morphologycontrol of nickel powders via a microwave-assisted chemical reduction method,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44 (1), 108-113 (2009).16. D. P. Li, Z. Zheng, Z. Y. Shui, M. Q. Long, J. Yu, K. W. Wong, L. Yang, L. Z. Zhang,and W. M. Lau, Using Elemental Se and Ag to Grow Pure Ag2Se Dendrites/DendriticFilms of Highly Oriented (001) Nanocrystals,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ty C 112 (8), 2845-2850 (2008).15. X. D. Bai, Jie Yu, Shuang Liu and E. G. Wang, Role of nickel particles in selectedgrowth of boron carbonitride tubular structures,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325 (5-6), 485-489 (2000).14. X.D.Bai, E.G.Wang, J. Yu, and Hui Yang, Blue-violet photoluminescence from larg-scalehighly aligned boron carbonitride nanofib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 77 (1), 67-69 (2000).13. X. D. Bai, J. D Guo, J. Yu, E. G. Wang, Jun Yuan, Wuzhong Zhou, Synthesis and fieldemission behavior of highly oriented boron carbonitride nanofibres,Applied Physics Letters 76 (18), 2624-2626 (2000).12. Bo Gan, Chew Kerlit, Qing Zhang, J.Ahn, S.F.Yoon, Rusli, J. Yu, Q. F.Huang, V. A.Ligatchev, Study of Band-Gap States in CVD Diamond Using Sub-Band-GapIllumination,physica status solidi (A) 181 (1), 17-22 (2000).11. Bo Gan, J. Ahn, Rusli, Qing Zhang, S. F. Yoon, V. A. Ligatchev, J. Yu, K. Chew, andQ.- F. Huang, Thickness dependence of density of gap states in diamond films studiedusing space-charge- limited current,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89 (10), 5747-5753 (2001).10. B. Gan, J. Ahn, Q. Zhang, Rusli, S. F. Yoon, J. Yu, Q. -F. Huang, K. Chew, V. A.Ligatchev, X. -B. Zhang and W. -Z. Li, Y-junction carbon nanotubes grown by in situevaporated copper catalyst,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333 (1-2), 23-28 (2001) .9. Bo Gan, J. Ahn, Qing Zhang, S. F. Yoon, M. B. Yu, V. A. Ligatchev, J. Yu, Chew Kerlitand Q. -F. Huang,, Thickness dependent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gap states in undopedCVD diamond films,Diamond and Related Materials 10 (3-7), 998-1001 (2001).8. L. Q. Weng, S.-H. Song, S. Hodgson, A. Baker and J. Yu,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sationof nanotubular titanates and titania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 26 (8): 1405-1409 (2006).7. F. Li, L. Q. Weng, G. Y. Xu, S. H. Song, and J. Yu,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microwave dielectric BaTi4O9 ceramics via EDTA–citrate gel process,Materials Letters 59 (23), 2973-2976, (2005).6. 刘德义,黄荣芳,于杰,闻立时,师昌绪,热丝法化学气相沉积大面积金刚石膜中辐射场和温度场的尺寸效应,材料研究学报,10(3),1996, 279-284 (1996)。5. 陈岩,于杰,陈广超,程新红,曹晓明,张军旗,宋贵宏,刘德义,苏革,黄荣芳,闻立时,师昌绪,热丝化学气相生长金刚石温度场流场模拟计算和反应器设计原理研究,真空,1998,6,11-17。4. 陈岩,于杰,陈广超,程新红,曹晓明,张军旗,宋贵宏,刘德义,苏革,黄荣芳,闻立时,师昌绪,热丝化学气相生长金刚石温度场流场模拟计算和反应器设计原理研究,真空,1999,1,12-17。3. 潘跃武, 于杰, 崔启良, 高春晓, 邹广田, 刘景, 不同粒径纳米晶硫化锌的高压结构相变研究,高压物理学报21(1), 29-34 (2007).2. Y. W. Pan, J. Yu, Z. Hu, H. D. Li, Q. L. Cui, G. T. Zou, Pressure-induced structuraltransitions of the zinc sulfide nano-particles with different sizes,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23 (2), 193-195 (2007).1. 于记良, J. Rafique , 于杰, 电纺PAN 纳米纤维的碳化工艺研究,广州化工 35 (3), 25-28(2007).

刘景丰论文重复发表

第一步:初稿一般重复率会比较高(除非你是自己一字一句写的大神),可以采用万方、papertest去检测,然后逐句修改。这个系统是逐句检测的,也就是说你抄的任何一句话都会被检测出来。这种检测算法比较严格,从程序的角度分析这种算法比较简单。因而网上卖的都很便宜,我测的是3万字,感觉还是物美价廉的。(注意:1 这个库不包含你上一届研究生师兄的大论文,修改一定注意. 2 个人建议如果学校是用万方检测,就不要去检测维普之类的 先把论文电子版复制一份,保存一份。看检测结果,其中一份复制的备份论文,把检测出重复的部分能删了先删了,把不能删的,15字以内改一改,最好是加减字符,不要改顺序,改顺序没太大用,参考文献删掉一部分,不能删的话,先改下,英文文献可以15个字符换一个词。把修改过的上交,重新过系统检查。保存的原论文稍做改动上交纸质版。那个系统很麻烦的,很多没看过没应用过的文献都能给你加上,可见中国人抄袭的功夫,都是互相抄,但是为了保证论文的完整性和表述的准确性,不要随意改动,上交的纸质版,一定要斟酌,一般检查完就不会再过检测系统了,所以纸质版的不用担心。第二步:经过修改后,重复率大幅下降了。这时你可以用知网查了,知网查重系统是逐段检测的,比较智能。检测后再做局部修改就基本上大功告成了,我最后在网上用知网查是4%,简单修改后,在学校查是1.5%。注意:记住,最忌讳的是为了查重,把论文语句改得语句不通、毫无逻辑,这样是逃不过老师的,哈哈,大家加油!关于知网相关抽查规定:有规定的,可以进行第一次修改,修改之后通过就可以答辩,如果第二次不通过就算结业,在之后4个月内还要交论文或者设计的。这个是在抄袭30%的基础上的。 如果抄袭50%以上的话,直接结业 在之后4个月内还要交论文或者设计的。1.被认定为抄袭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包括与他人已有论文、著作重复总字数比例在30%至50%(含50%)之间的,需经本人修改。修改后经过再次检测合格后,方可参加学院答辩。再次检测后仍不合格的,按结业处理。须在3 个月后提交改写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检测合格后再参加答辩。2.被认定为抄袭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且与他人已有论文、著作重复总字数比例超过50%的,直接按结业处理。须在4 个月后提交改写的毕业设计(论文),检测合格后再参加答辩。知网系统计算标准详细说明:1.看了一下这个系统的介绍,有个疑问,这套系统对于文字复制鉴别还是不错的,但对于其他方面的内容呢,比如数据,图表,能检出来吗?检不出来的话不还是没什么用吗?学术不端的各种行为中,文字复制是最为普遍和严重的,目前本检测系统对文字复制的检测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对于图表、公式、数据的抄袭和篡改等行为的检测,目前正在研发当中,且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欢迎各位继续关注本检测系统的进展并多提批评性及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2.按照这个系统39%以下的都是显示黄色,那么是否意味着在可容忍的限度内呢?最近看到对上海大学某教师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被撤消的消息,原因是其发表的两篇论文有抄袭行为,分别占到25%和30%. 请明示超过多少算是警戒线?百分比只是描述检测文献中重合文字所占的比例大小程度,并不是指该文献的抄袭严重程度。只能这么说,百分比越大,重合字数越多,存在抄袭的可能性越大。是否属于抄袭及抄袭的严重程度需由专家审查后决定。 3.如何防止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成为个人报复的平台?这也是我们在认真考虑的事情,目前这套检测系统还只是在机构一级用户使用。我们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流程。同时,在技术上,我们也采取了多种手段来最大可能的防止恶意行为,包括一系列严格的身份认证,日志记录等。 4.最小检测单位是句子,那么在每句话里改动一两个字就检测不出来了么?我们对句子也有相应的处理,有一个句子相似性的算法。并不是句子完全一样才判断为相同。句子有句子级的相似算法,段落有段落级的相似算法,计算一篇文献,一段话是否与其他文献文字相似,是在此基础上综合得出的。 5.如果是从相关书籍上摘下来的原话,但是此话已经被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也抄了进去,也就是说前面的文章也从相关书籍上摘了相同的话,但是我的论文中标注的这段话来自相关的书籍,这个算不算学术抄袭?检测系统不下结论,是不是抄袭最后还有人工审查这一关,所以,如果是您描述的这种情况,专家会有相应判断。我们的系统只是提供各种线索和依据,让人能够快速掌握检测文献的信息。6.知网检测系统的权威性?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并不下结论,即检测系统并不对检测文献定性,只是将检测文献中与其他已发表文献中的雷同部分陈列出来,列出客观事实,而这篇检测文献是否属于学术不端,需专家做最后的审查确认。0; font-weight:normal; text-transform:none; font-style:normal; font-size:14px; mso-font-kerning:0; " >

张社卿发表的论文

八倍的结构是:八(独体结构)倍(左右结构)。八倍的结构是:八(独体结构)倍(左右结构)。拼音是:bābèi。注音是:ㄅㄚㄅㄟ_。八倍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八倍bābèi。(1)等于另一物八个之大的总量;某一数量乘以八的数量。二、网络解释八倍【拼音】bābèi【注音】ㄅㄚㄅㄟ_【条目】八倍【引证解释】[eighttimes;octuple]等于另一物八个之大的总量;某一数量乘以八的数量关于八倍的成语七七八八倍日并行声价倍增声价百倍歪八竖八卷甲倍道倍称之息关于八倍的词语倍日并行声价百倍力倍功半倍称之息卷甲倍道声誉十倍事捷功倍声价倍增弃义倍信身价百倍关于八倍的造句1、日本的工作的妈妈一天需要做四小时看管孩子和家事劳动的事情,是她们配偶的八倍。2、作为地球上最咸的水体,死海的水比海水还要咸八倍,但是仍然有一些微生物在其中欣欣向荣。3、谷歌执行长施密特本周表示:“移动联网设备应用的增长速度达到当年机联网浪潮时的八倍。”。4、但林奇在一篇发表的论文中称他们已经找到了一个以前从未发现过的新品种,它在实验条件下,即使条件干旱,产量也能增加八倍。5、首先,使用编码方式的消息比二进制编码的消息平均要大六至八倍。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八倍的详细信息

一,确定一个研究的问题

要注意的问题是:

1,要确定这个问题值不值得研究。

2,要确定这个问题研究的困难程度,看现有的技术和手段可不可以进行这个研究;

3,看一下这个问题是别的研究者没有发现过的,或是漏掉的问题。

4,问题要明确化,这样的问题才可以方便地转化为实验假设,可以对所要研究的问题下一个操作性定义。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

1.现实的需要。

2.理论来源

(1)根据不同理论观点之间的矛盾选择课题

(2)通过对现有理论观点提出质疑选择课题

(3)为证实他人或自己的某一理论观点而提出相应的课题

3.研究文献——矛盾、忽视、过失、或原先解决不了,现在能解决了的问题。

4.从理论、方法、学科交叉等方面的新进展选择课题。

二,形成实验假设,并用明确的语言表述这一实验假设。

假设是根据已有事实及原理所作出的猜测。科学假设是在一定专业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作出的一种理论思维产物。它体现为一种知识体系。明确自变量、因变量及其关系的过程,是研究课题操作化的过程,假设形成之后,即可实施具体实验设计及实验。

(一)假设的种类

1.预测性假设:是指对客观事物存在的某些情况特别是差异情况作出推测判断。

2.相关性假设:是指对客观事物相互联系具体方向、密切程度作出推测判断。

3.因果性假设:是指对客观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推测判断。

(二)假设的标准

(1)假设应有科学性。假设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科学实验为基础,以一定的科学事实为依据,并且要经过一定的科学论证,决不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测。

(2)假设应有预测性。假设应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间的关系作出推测,是否正确有待于检验。

(3)假设应有可行性。假设应该有较强的操作性,其中所包含的概念应该可以通过自变量与因变量加以操纵。

(4)假设的语言应简单、明了,以陈述句毫不含糊地加以说明。假设一般用“如果——那么——”的句式或根据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直接陈述可能的研究结果。

(5)假设能包括所要进行的研究的变量之间的潜在的关系,而且假设必须以事实为基础,而且能对已有的假设做出很好的解释,并且能够预测未来的事件。

三,确定实验中的各自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确定。

要注意的问题是:

1,自变量的确定:

(1),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用可观察,可测量的事件,事物或是现象对现象进行准确的描述,这样的自变量才是客观的,有利于别人对实验结果进行参考和重复验证。

(2),自变量能引起我们所要研究的因变量的变化。

(3),自变量必须是可以变化的。

(4),在实验过程中,要设置适当的检查点,检查点之间的间隔至少要大于差别阈限,这样才能保证自变量变化时,能引起因变量相应的变化。

另外,我们在呈现自变量的时候,还要注意自变量刺激的大小,呈现方式,空间位置,呈现的时间顺序和呈现时间的长短等问题。

2,因变量的确定:

因变量的选择必须具备一些固有的性质,这是我们选择一个好的因变量的标准。

(1)有效性,因变量的变化确实是由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从样本所测得的因变量的结果能够代表这个样本所在的总体。

(2)可靠性,在其他所有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重复测量时因变量的变化的一致性。

(3)灵敏度,因变量能够灵敏地反映出由自变量所引起的机体的反应变化。

(4)数量化,能数量化的指标可以更细地反映出反应变量的变化,而且能够搜集到客观的数据,可以进行科学地比较。

3,无关变量的控制:

一个好的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无关变量影响实验的内部效度,混淆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我们在实验设计之前可以通过查阅文献,作调查,或是根据自己或是前人的研究的经验来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什么影响因素,什么是需要控制的,用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我们就可以在实验设计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来控制无关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四,确定研究的总体,抽取样本以及分配样本。

我们在实验之前,1,要确定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人还是动物?),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以此来确定实验的总体,也就是说确定我们实验的被试应该是属于一个具有哪种特征的总体?

2,再确定我们所要研究的是总体还是总体中的一部分(能代表总体的样本)?

3,如果是研究一个样本的话,再确定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样本的大小?以及样本如何分配到实验处理中去。

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抽取的样本能最大程度的代表所要研究的总体——样本的代表性。

五,进行实验设计及其对实验的控制。

实验设计有好多种,从广义上来就,实验设计包括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首先我们要根据我们的研究的类型确定我们要采用哪一种实验设计?在选择进行哪一种实验设计的时候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参考:样本的大小,被试的特征,自变量是否可以进行操纵,以及自变量的多少,自变量的性质。

另外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还需考虑对实验的控制,从自变量的操纵,因变量的测量以及无关变量的控制几方面入手。

六,实施实验

应该注意的问题:

1,指导语的确定:指导语是指主试为了交代实验任务向被试所说的一系列话。

指导语的制定应注意以下要求:

(1)在实验实施之前,研究者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严格确定被试的指导语。确保指导语能将实验的实验过程,所要注意的事项,被试的实验任务都体现出来。

(2)在指导语中需要把被试应该知道的事项交代完全。告诉被他应该做什么?怎样做?

(3)要确保被试确实懂得指导语。最好在被试看完指导语之后,要他重复一下实验要求他做什么?怎样做?

(4)指导语要标准化。即前后应该一致,统一。

2,在进行实验之前,一定要进一步地从头至尾地考虑一下,实验是否地真的按照实验设想进行的,还有没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试和被试的时间的安排是否已经妥当了?实验仪器是否正常运行?实验程序是否正常运行?实验数据的搜集准备是否完备?

3,无关变量的控制。利用各种无关变量的控制手段,控制好实验过程中的无关变量。

4,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额外的刺激的干扰!

5,注意主试的态度,言行,语气和行为穿着等一些方面对被试的影响。

七,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

要注意的问题是,要用合理的统计方法对我们搜集到的数据进得统计而且还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评价。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的时候要注意推论的范围,不能太大。

八,写出实验报告

在写实验报告时要注意格式规范,这样有利于研究成果的交流。而且语言要准确,简洁。结果的报告要客观,分析要有根据,讨论部分根据我看的一本国外论文发表的书上面的要求就是讲一个好故事。

你是想问压裂后返排液有油气味是怎么回事吗?这个气味是由于压裂液和污染物质混合了。根据发表学术论文网资料显示,压裂返排液主要来源于压裂作业过程中从井筒回流至地面的压裂液以及开采初期的采出液。其中的主要成分包括注入地下的压裂液和地层中原有污染物质,所以会有油的气味。压裂返排液中不仅含有各种添加剂,还夹带大量甲醛、石油类、氯离子等物质。其污染物成分众多,若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外界环境中,很难自然降解,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液体对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水体和土壤影响两方面。

高王卿发表的论文

这个是我在网上找到的,里面揭示了很多中国近代的变迁,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并顺利通过老师的论文检查,一般假期的论文老师不会太难为学生的,这个是我的经验。所以不用太紧张,你肯定没问题的。加油题目可以你自己定,正文如下: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这次战争,迫使中国带着深深的屈辱开始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蹒跚而行。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不仅因为它是外来、强迫、后发的,更是因为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实际是“现代化”开端的意义竟毫无认识,因此不知所措,进退失据,步步被动,一拖再拖,一误再误,最终丧失了主动变革、主动“现代化”的机遇。这种主动权的自我丢失不仅使大清王朝最终覆灭,更重要的是使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被大大延误,屡受重挫。 洋人的膝盖和女人的马桶 其实,鸦片战争后签定“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时,清政府尚有相当广阔的改革空间。但清政府对所面临新挑战的意义毫无所知,仍抱自己是“天朝上国”的自大观念,从一开始就延误了变革的最初时机。在满清大员中,林则徐无疑是少有的开明之士,他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可以说是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的代表。而从一些细枝末节,便可窥见当时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程度。自从乾隆年间英国使臣晋见皇帝拒不行跪拜之礼后,对此便有种种说法。一说英国使臣见到中国皇帝后慑于“天威”,不由自主双膝下跪;另一种说法是洋人的膝盖与中国人不同,根本不能弯曲,所以才没有下跪。鸦片战争爆发时,有人想起这第二种说法,信以为真,因此提出“红毛番”虽擅海战,但由于膝不能弯,不擅地面战争,所以中国军队只要多准备些长竹竿即可,两军相遇时用竹竿将英人捅倒,他们便很难爬起来,中国军队自可轻易取胜。这种说法,对林则徐亦有相当影响。当然,他并不相信英国人是天生的膝不能弯,而是他们腿打绷带使然。在战争爆发前夜,他认为“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林则徐的认识尚且如此,他人便可想而知。如当时的名将杨芳,作为参赞大臣随靖逆附将军奕山于1841年赴广州防剿英军。他到广州后,认为英舰在水上浮行却几乎炮炮皆准,命中率反远高于在清军在陆上固定的炮台,其中定有某种邪术。他相信女妇所用的秽物最能“以邪破邪”,故想出妙计,搜集许多妇女所用马桶载在竹排上,出防炮台。结果当然未能“破邪”,炮台为英军所破。当时有人赋诗曰:“粪桶尚言施妙计,秽声传遍粤城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兵家常识,战争双方无不想方设法了解对方的情况。但在近代中国,这条“常识”却不适用,或者说是不准用。身处与“夷人”作战前线,林则徐当然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夷情”,聘有专门的翻译为他译介有关情况,编译成《四洲志》,对五大洲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政情作了初步的介绍,这也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地介绍外部世界的著作。1842至1843年间,林则徐的好友魏源受林嘱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对“夷情”作了更详细的介绍。但魏源在此书中仍坚持传统观点,面对现代地理学,他花了许多功夫“考证”出“自古以震旦为中国,谓其天时之适中,非谓其地形之正中也。”即承认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但他认识到“狄夷”在形而下的“器物”层面尚有所长,中国可以师法,所以对其先进的制造轮船火炮之术,练兵养兵之法,更有专门介绍,并明确提出要“师夷长技以制夷”。鸦片战争使林则徐、魏源等人对外部世界有了初步客观的了解。然而象林则徐、魏源这样仅为了解敌情而编的《四洲志》、《海国图志》便被视为大逆不道,认为“知夷”“悉夷”本身就是罪过,“堂堂天朝”岂能去了解那些“蛮夷之邦”?他们甚至不得不为为“制夷”而“知夷”“悉夷”百般辩解,也因为这种不畏浮议、敢于面向现实的勇气,林则徐才被后人誉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仅仅“知夷”尚且如此,他们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政策,则必然遭到更加严厉谴责。对现实的回避,其实只能使现实更加严酷。结果,对中国人具有启蒙意义的《海国图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有限,然而这本书传到日本去后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短短几年就再版二十几次,日本朝野正是通过这本书对世界大势有了更多的了解,可以说这部著作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发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一部旨在启发中国改革的著作,在自己的祖国备受冷落,却在异邦大受欢迎,启发了异邦的改革,并反过来不断侵略中国,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讽刺,是中国的悲剧。在随后的岁月中,“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简单几个字一直引起激烈争论,但双方对“制夷”这一目的其实并无异议。所以这种种流派不论彼此攻讦如何激烈甚至于你死我活,无论是坚守“夷夏之防”还是主张“彻底夷化”,目的却都是为了“救国”,因此本质上都可归于广义上的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但不无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只将那些严守“华夷之辨”、反对“师夷长技”者视为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对“师夷长技以制夷”,则抹去其“制夷”的目的然后便扣以“变夷”“媚外”“崇洋”“卖国”“殖民”等大帽,使其居于道德/政治的绝对否定性境地和劣势地位因而最多只有招架之功(仅五四时期例外),进而自己再倚道德/政治的优势地位对其作义正辞严的攻击或批评。这样,在近代思想概念的流变中,所谓“民族主义”便常常带有相当程度封闭排外色彩,实际应称为“狭隘民族主义”。近代历史表明,这种“民族主义”却偏偏又对中国真正的繁荣富强起了巨大的阻碍作用,实际误国匪浅,为害甚烈。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相当的警惕。近代中国的些微成就、终未亡国恰恰却是许多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地主张“师夷”(“向西方寻求真理”?“后殖民”?)的有识之士不惜负重谤而努力奋斗的结果。或许,这就是所谓“历史的辩证法”罢。 未料到的动力下移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屈辱地一点点打开自己的大门,不得不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这“五口”与外国人“通商”。但清朝统治者依然不愿正视现实,不愿承认一个与自己起码是“同等水平”的外部文明的存在。但是,大门被打开之后,就无法关上,不得越来越多地与外国打交道。清朝统治者拒不承认、也不愿与“蛮夷”打交道,在它的观念中,仍是只有“理藩”,而无“外交”。可以说,它对这“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开端完全没有认识,但现实中又必须与外部世界打交道,于是设立“五口通商大臣”,还想将与“狄夷”的关系限定在通商之内、而不是政治外交关系。而且,这位办理“五口通商”的大臣始终以钦差的身份列为兼职,即非专官又无专署。到60年代初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各种形式的中外交涉更多,外国侵略者对由地方官吏兼差的五口通商大臣办理对外交涉日益不满,在种种压力之下,清政府才成立了专办外交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为权宜之计。清朝统治者颇为天真地以为“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总理衙门”不仅未能裁撤,职权反而越来越大,不仅纯外交意义上的“交涉”归其“总理”,而且举凡通商、关税、传教、招募华工、边防疆界、海防水师、船务、购置军械、创办机器制造企业、邮电、铁路、矿务、练兵、新式学堂等无不“总理”,可谓包罗万象。然而,一个职权如此重大的机构却始终未脱“临时”的名份,“所派王大臣多系兼差,未能殚心职守”,亦无法提出统筹全局的应变大纲。直到1901年7月,经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的剧变之后,清政府才在列强的压力下明谕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也就是说,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起历经60余年,清政府才不得不从体制上放弃了“天朝上国”的旧体制,设立了正式的专门机构。由于长期不愿放弃旧体制,不愿正式承认“外交”的存在,而实际却又不得不与咄咄逼人的列强“外交”,所以清政府对外交涉往往左支右绌,前后矛盾,贻患无穷。例如,为了阻止列强在京常设公使的要求,清政府在设立总理衙门的同时又分别在南京、天津设立的“南洋大臣”和“北洋大臣”二职,希望能就近处理外交事务作为“折冲”之地,使列强感到没有在京常设公使的必要。从行政体系上说,南洋大臣“掌中外交涉之总务,专辖上海入长江各口,其闽、粤、浙三省则兼理焉。”北洋大臣“掌北洋洋务、海防之政令。凡津海、东海、山海各关政悉统治焉。”但是,南、北洋大臣与总理衙门之间并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总理衙门对南北洋大臣只起顾问、传达、审核作用,该两大臣在对外交涉时小事自办,大事上奏请旨,均不经过总理衙门。这样,实际存在多种外交渠道,彼此难以协调。但出乎清朝统治者预料的是,这些措施却使南、北洋两大臣成为权重一时的地方大吏。清廷初设这两个“大臣”时,皆由满洲贵族担任,想直接控制对外交涉并阻止汉族地方大吏权势的增长。但事与愿违,南北洋大臣的演变却使新崛起的汉族大吏取得该位,取权更大。兼任这两职的两江和直隶总督的权势远高于其他总督,实际成为总督之首。如先后任此二职的曾国藩、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无不权倾一时,在国家的外交、军事、财经、政务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最终,“北洋”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利益集团。汉族地方大吏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权力,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结果。正是在镇压天平天国的战斗中,长期受压的汉族官吏获取了相当大的权力,迅速崛起。对清政权而言,权力结构的这种变化意义非常深刻,使变革的主导力量开始下移。清朝是异族入关统治,对汉人一直实行高压、防范政策,在不少高级官吏的设置上虽是一满一汉,但实权都在满族贵族手中。而一些十分重要的职务如内务府大臣、宗人府宗正、理藩院尚书等规定只能由满洲贵族担任,各地的总督、巡抚也大都由满人担任,军机大臣、尤其是首席军机大臣,绝大多数都由满洲贵族担任,军权更是“不轻假汉人”,只有少数例外,如年羹尧曾率军西征,但得胜后结局却颇凄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清廷仍沿传统作法,以满洲贵族率军前往围剿。但太平军却一路势如破竹,率大军出征的满族贵族不是大败而逃就是惨被击毙,曾经威风凛凛的满族权贵,竟无人能阻挡太平军的进攻。这时,一些汉族地主士绅自动办起团练,协助清军镇压太平天国。在这种危急情势下,清廷也只得谕令各地广办地方团练,与清政府一同镇压太平天国。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的湘、淮军及一批汉族官吏或地方士绅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并取得了相当大的实权。也就是说,正式的国家军队的战斗力反而不如私人武装,开始出现以后愈演愈烈的“兵为将有”的雏形。在1860年以前,督抚多为满人,湘军统帅曾国藩虽已与太平军鏖战六七年战功卓著,但清廷一直未授以正式统兵名义,直到这年8月,始被授两江总督、钦差大臣。以后担任督抚的汉人越来越多,满人则渐渐只有十分之一二。尤其是湘、淮两军,出任督抚者更多。曾、左、李无不权倾一时,李鸿章长期任直隶总督,成为督抚之首。从满汉关系来说,相当一分权力已转移到汉族官吏手中;从中央和地方关系来说,地方权力越来越大,原有高度集权的权力模式开始变化。这批在以镇压太平天国起家的汉族地主阶级新兴官僚对中国、世界大势有较多的了解,尤其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亲实践,使他们认识到洋枪洋炮、火车轮船的厉害和重要。此时他们有权有钱有势,正是在他们的发动、主持下,开始了中国的第一个现代化运动--洋务运动,但距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已过去了二十余年。在近代中国这样险恶的环境中,二十年时光,是非常宝贵的。 洋文、洋枪、洋炮、洋…… 从一开始,洋务运动就阻力重重,极不顺利。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使清政府几临灭顶之灾,但就在这样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它对应不应该仿造洋枪洋炮洋轮等“救命之举”竟犹豫不决。今日认为十分“温和”的“洋务运动”,在发轫之时却被指为“溃夷夏之防,为乱阶之倡”(与今日“全盘西化”的指责一样严重),曾遇到今人难以想象、难以理解的反对。以现代大机器生产来造枪炮船舰、通电话电报,明明是统治者在近代要生存就不可少的措施,却遇到统治阶级中冥顽不化者以“夷夏纲常”这类传统的意识形态合法性的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办洋务”,这就为向西方学习打开了一个难得的缺口。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的学理的层次和阶段。但“洋务运动”每前进一步,都遇到了巨大的阻力,产生了今人难以想像的激烈争论。要办洋务自然要学习外语、学习声光电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但中国传统是“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只有苦读圣贤经典、寻章摘句、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功名才是“正途”,而“技术”一直被视为“雕虫小技”甚至是“奇技淫巧”。换句话说,在中国传统知识谱系中,只有儒学经典的地位,而自然科学知识的地位极低,几乎不被看作一种“合法”的知识。但在现实面前,洋务派不得不“低头”,提出要学习外语和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并创办了学习外语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文馆”。1866年他们又更进一步,上奏提出要招收“正途”出身人员学习声、光、电、化、天文算学,想提高自然科学知识的地位。这一主张引起了顽固派的极大不满和强烈反对,他们提出只要“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便可“明体达用”,“何必令其习为机巧,专明制造轮船、洋枪之理乎?”“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认为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就是“变而从夷,正气为之不伸……数年之后,不尽驱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他们认为“技艺”将扰乱“人心”,所以对革新自强势必造成的“官员队伍”技术化忧心忡忡,“操用人之柄者,苟舍德而专尚才,从古乱臣贼子何一非当世能臣哉?”一再强调官员应是以“正人心”为专业的职业意识形态专家,而不应是一心务实,即专注于所谓“器”“末”的技术化官员。为反对这一主张,顽固派甚至将天气久旱不雨归咎于此,说这是“天象示警”,说明此举“不当于天理,不洽于人心,不合于众论”。广大士大夫对洋务派此举也十分反感,一时出现不少对联:“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子弟拜异类为师。”“未同而言,斯文将丧。”“孔门弟子,鬼谷先生。”百姓间也有不少俚语,如“胡闹,胡闹!教人都从了天主教。”在这种压力之下,同文馆的招生受到严重打击,人数锐减,而“正途”出身人员更是基本没有,洋务派提高自然科学知识的计划严重受挫。对现代国家来说,修筑铁路对经济发展和国防强大都十分重要,洋务派在19世纪70年代初就看到此点,但反对者甚众,认为筑路将破坏风水、触犯龙脉……结果修铁路长期未获得“合法性”。仅一些洋务派大员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零星修成了一些铁路,有的修成不久即被扒掉!直到1889年清廷下旨,修路之争才算有了一个结论。修建铁路这种明显的有益之事尚且要争论将近二十年,遑论其他。造轮船、架电线、开煤破等各类“洋务”无不引起激烈争论,遇到强烈反对和巨大阻力。在这些争论中,科学技术被顽固派说成是破坏儒家伦理道德的“奇技淫巧”,而儒学纲常是“立国之本”,所以引进科技自然便是破坏“国本”。他们认为学习声光电化等与“洋”有涉的任何事物都是“奉夷为师”,结果是“溃夷夏之防,为乱阶之倡”,终将导致“以夷变夏”。在反对洋务派的斗争中,顽固派或屡屡上疏,或借助舆论,十分巧妙地扬长避短以长击短。首先,他们尽量不在“用”这明显不利于他们的“形而下”层面上和洋务派理论纠缠,而在超越实践的抽象的“道”这“形而上”领域发难。举凡修路架线建船造炮、是海防重要还是塞防重要等纯技术纯战略问题都被他们高度政治化、道德化、意识形态化,提升到“道”的高度,然后再加以反对。因为在“道”的层面便可以逃过实际的“用”的检验,便可用传统逻辑严密的“道器一体”论咄咄逼人地反驳洋务派显得支离的“体用分离”论。抽掉具体内容,这种批判还很能显示出一种雄辩的道德的正义性与合理性。例如,在抽象的意义上谁能说“立国之道当以礼义人心为本”是错误的呢?而洋务派主张的“富强”则被漫画化为以“弃义逐利”为本,在道德上自然就矮了一截。其次,他们紧紧抓住当时的政治不修(不少并非洋务之过)及“洋务”的种种弊端和失误大作文章,打动人心。强调“此时当务之急,不在天文,而在人事;不在算学机巧,而在政治修明”,上书罗列民生凋敝、官吏不廉等实例,还以天灾来附会洋务的“时政之失”。他们煞费苦心把正是他们所要维护的旧体制所造成的种种弊病与洋务弊端和失误混为一谈,以达反对任何变革、完全复旧的目的。第三,他们将“夷之长技”等同于列强侵略中国的行径,“夫洋人之与中国,敌国也,世仇也”,所以学西学便是“扬其波而张其焰”,这就不仅仅是“数典忘祖”,而是“认贼作父”。在屡遭列强侵凌的近代中国,这种指责最能煽起民情民意,使真正有利于富强的措施反而难以施行。由于顽固者总是将这种技术问题道德化,使自己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意义形态话语的“捍卫者”的优势地位,使开明者居于“不道德”的劣势地位。结果,统治者中的开明者只能被动地绕开或躲过这种意识形态的争论(作为统治者中的一部分,开明派只能躲避而无法抛开或“重构”这种意识形态)。但在顽固派咄咄逼人的意识形态进攻面前,本想一意“务实”厌恶“务虚”的洋务派也不得不面对顽固派的挑战,无法回避必须解决的基本理论问题。冯桂芬在洋务运动发轫之时提出的“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著名论断,成为日后洋务派处理中西文化问题的蓝本。在这一基础上,以曾、左、李和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大员和以冯桂芬、薛福成、王韬、郑观应为代表的洋务知识分子为提倡西学而不遗余力。他们提出“穷则变,变则通”“勿狃于祖宗之成法”的“变通自强”论;提出“开利源以求富”和“办学局以育才”等新的经济理论和教育理论,终于结晶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高度概括的理论模式。这一模式象柄双刃剑,但却明显是防御性的,或是抵挡顽固派的进攻,或是反击维新派的挑战。不过在起初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的主旨却是针对顽固派的诘难、为引进西学辩护、寻找合法性基础的。其作用与意义,均不能低估。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在来自本阶级内部的巨大阻力中缓缓。在云谲波诡的近代中国,“洋务”的这种缓缓缓而行使清政府的可控空间再度锐减。当以“求强”为目的并不要求体制变革的“洋务”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必然转入“求富”阶段。人们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强盛在于“国富”,而“国富”的真正基础在于“民富”。通商口岸的勃兴、大机器生产的引进,产生了一批新式工商业者。但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却仍是传统的体系,使民间工商业发展受到严重的歧视、阻碍和压抑。这样,社会、经济和政治进行全面变革,扶持、发展工商的要求自然就提上了历史的日程。 “祖宗之法”与“西法” 政治体制变革作为历史的要求提出之后,真正在行动上推动政治变革的不是重权在握的中央朝臣或地方大员、而是“统治阶级”中的最下层,即功名不高的“读书人”成为变革的主要动力,变革的动力再次下移。甲午战争中国军队的惨败,为他们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契机,发动了十分悲壮的戊戌维新运动。维新派的基本观点是认为“民权”为致强之本,而洋务派的失误在于仅以为船坚炮利、机器制造就可以富国强兵,而未认识到使西方各国富强的“西学西政”的奥秘在于“伸民权”。当然,他们认为中国“伸民权”的最佳具体形式只能是“君主立宪”,而不是“民主共和”。当时以“公车上书”为象征的“读书人”虽是统治阶级中的低层,但仍是“体制内”的阶层,并不希望“革命”。在“公车上书”中,康有为提出的“国政之法”中的重要一点是“置议郎”,在两年后的“上清帝第五书”中,他明确提出要立宪,“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在给光绪帝作参考的《日本变政考》中,他写道:“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总摄百千万亿政事之条理,范围百千万亿臣民之心志,建斗运枢,提纲挈领,使天下戢戢从风,故为政不劳而后举。”他认为“变政全在定典章宪法”确是抓住的问题的关键。但在“百日维新”之中,他们深知反对力量的巨大,而在政治改革方面,“维新”实际所做的不过是减汰冗员、裁撤机构,设立制度局等“行政”方面的措施,而并没有颁布关于定宪法或开议会的谕旨。或者说,他们想从行政改革入手逐渐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但这一点点改革,也必然要侵犯一些人的既得利益的,其中使“百官震骇”的便是裁减机构与官吏。而这恰是百日新政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光绪皇帝在一道上谕中宣布:“国家设官分职,各有专司。京外大小各官,旧制相沿,不无冗滥。近日臣工条奏,多以裁汰冗员为言。”“现当开创百度,事务繁多,度支岁入有常,岂能徒供无用之冗费,致碍当务之急需。”一些衙门“事务甚简,半属有名无实,均著即行裁撤……”但裁撤工作遇到官员们的极大反抗,所以很不顺利,以致不得不再次下谕,要求“将在京各衙门闲冗员缺,何者应裁,何者应并,速即切实筹议。”外省也要“认真裁并,并严行甄别沙汰,其各局所冗员,一律裁撤净尽。”但具体裁减措施还未来得及实行,维新便归于失败。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被裁的大批老吏冗员站在守旧势力一边,因为他们的个人利益受到损害。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其力量是强大的,其利益是难以侵犯的,因此也是难以战胜的。但不对其进行减撤,改革就无法进行,这就注定了这种改革必然如履薄冰,充满艰险,稍有不慎,便全盘皆输。对庞大的官僚机构进行调整精简,对“冗员”的安置,或是要以更强的“力量”来贯彻执行,或是以相当的“利益”来赎买。这二者,无权无能的光绪皇帝或维新派都未能作到,因此以行政改革来推行政治改革的策略实际很难实行。对此,维新派是深有体会的。康有为曾说,当谭嗣同、林旭入为军机四卿后“又欲开议院,吾以旧党盈塞,力止之。”有趣的是,“戊戌变法”总被指为“激进”,而清政府在短短几年后实行的“变法”范围远远超过“戊戌”的“新政”、“立宪”却往往被推为改良的典范。如“维新”时期根本未敢提出“废科举”,只是提出改革考试内容,以“策论取士”取代“八股取士”,但却遭到了强烈反对。维新派被骂为“名教罪人”、“士林败类”、“首倡邪说,背叛圣教,败灭伦常,惑世诬民”……连康有为的弟弟、后来成为“六君子”之一的康广仁看到反对如此激烈,都不得不劝乃兄缓行此策:“八股已废,力劝伯兄,宜速拂衣,虽多陈无益,且恐祸变生也……弟旦夕力言,新旧水火,大权在后,决无成功,何必冒祸……”而在几年后的“新政”中,清廷却不得不把几千年的“科举”制彻底废除。相对而言,维新运动成效最著之一是在创办新式政论报刊方面。清末有人谈到“维新派”时曾这样说过:“新党之议论盛行,始于时务报;新党之人心解体,亦始于时务报。”这样说是否恰当暂可不论,但至少说明了《时务报》的重要性,进而言之,也说明了“新式报刊”在当时的重要性。因为中国向来只有官家的“邸报”而无真正的“报刊”。所谓“邸报”,只是传抄朝中诏令章奏,约略等于现代的“政府公报”。后又有《京报》,但内容“首宫门抄,次上谕,又次奏折,皆每日内阁所发抄者也。”而中国现代报纸之产生,均出自外国人之手。随着通商口岸的开辟,外报外刊的增多,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也开始认识到现代报刊的重要作用,要求办报之声便日渐高涨。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二书”和“上清帝第三书”中反复申述创办报刊的重要性,他认为报刊有“设报达聪”的功效。“中国百弊,皆由蔽隔,解蔽之方,莫良于是”。梁启超在《时务报》创刊号发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认为“觇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而“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报刊是国之耳目喉舌,若无耳目喉舌便是“废疾”,“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对报上的总总言论,“见知见罪,悉凭当途。若听者不亮,目为诽言,摧萌拉蘖,其何有焉。或亦同舟共艰,念厥孤愤,提倡保护,以成区区。则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他不仅认识到报纸对国家政治的重要性,而且看到了现代报刊对民间社会的重要性。除了军国大事之外,报纸还详记人数之生死、民业之盈绌、学会之程课、物产之品目、格致之新理、器艺之新制等无所不记。总之,“有一学即有一报”,通过在报刊上的公开交流和讨论,不仅“通上下”,而且“开民智”。“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中国传统的谤木谏鼓、太史采风与现代报刊有本质的不同,对此,维新派未尝不知。但他们此时并不是在进行一种脱离现实的学理上的研究和论证,而是要借助亡灵、用“传统”来为“现代”服务,用“曾经有过”作为“制度创新”的合法性依据。作为“体制内”的改革者,此时他们的

开头两句“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开门见山,将离愁别恨和盘托出,而在用笔上,却又有委婉曲折之妙。一、二两句采用的都是节奏比较和缓的“二二三”的句式:“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在这里,意义单位与音韵单位是完全一致的,每句七个字,一波而三折,节奏上较之三、四句的“四三”句式,“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显然有缓急的不同。句中的自对,也使这两句的节奏变得徐缓。“踏阁”与“攀林”,“楚云”与“沧海”,分别在句中形成自对。朗读或默诵时,在对偶成分之间自然要有略长的停顿,使整个七字句进一步显得从容不迫。所以,尽管诗人的感情是强烈的,而在表现上却又不是一泻无余的,它流荡在舒徐的节律之中,给读者以离恨绵绵、愁思茫茫的感觉。

三、四句承一、二句而来,是“恨不同”与“思无穷”的形象的展示。在前两句中,诗人用充满感情的声音歌唱;到这后两句,写法顿变,用似乎冷漠的笔调随意点染了一幅烟雨茫茫的图画。粗粗看去,不免感到突兀费解;细细想来,又觉得惟有这释写,才静隋真景切、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登楼怀友这一主题。

第三句秋风里传来“数家”零零落落的砧杵声,表现了五代南唐李煜《捣练子》“断续寒砧断续风”的意境。“秋山下”,点明节令并交代“数家砧杵”的地点。“秋山”的景色也是萧索的。全句主要写听觉,同时也是诗人见到的颇为冷清的秋景的一角。最后一句着重写极目远望所见的景象。用“一郡”形容“荆榛”,几乎塞满了全郡。而“寒雨中”三字,又给“一郡荆榛”平添了一道雨丝织成的垂帘,使整个画面越发显得迷离恍惚。这一句主要诉诸视觉,而在画外还同时响着不断滴落的雨声。

三、四两句写景,字字不离诗人的所见所闻,正好切合诗题中的“登楼”。然而,诗人又不只是在单纯地写景。砧杵声在诗词中往往是和离情连在一起的,正是这种凄凉的声音震动了他的心弦,激起了他难耐的孤寂之感与对故人的思念之情。秋风秋雨愁煞人,诗人又仿佛从迷迷潆漾的雨中荆榛的画面上,看到了自己离恨别绪引起的无边的惆怅迷惘的具体形象。因而。进入诗中的“砧杵”“荆榛”“寒雨”,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是他用自己的怨别伤离之情开凿出来的艺术境界。所以,三、四句虽然字字作景语,实际上却又字字是情语;字字不离眼前的实景,而又字字紧扣住诗人的心境。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采用虚实相生的写法。一、二句直抒,用的是虚笔;三、四句写景,用的是实笔。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虚笔概括了对友人的无穷思念.为全诗定下了抒写离情的调子。在这两句的映照下,后面以景寓情的句子才不致被误认为单纯的写景。景中之情虽然含蓄,却并不隐晦。实笔具体写出对友人的思念,使作品具有形象的感染力,耐人寻味,又使前两句泛写的感情得以落实并得到加强。虚实并用,使通篇既明朗又不乏含蓄之致,既高度概括又形象、生动。

贾宝玉贾宝玉是《红楼梦》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小说充分描写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的各方面特点,深刻揭示了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使他因自己生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另一方面,少女们的纯洁美好又使他觉得只有和她们在一起才称心惬意。他也曾被送到家塾去读四书、五经,但家塾的内容和风气是那样的腐朽败坏,那些循着这个教育路线培养的老爷少爷们是那样的庸陋可憎,他对于封建教育的一套,在感情上就格格不入。他很少接触做官的父亲,畏之如虎,敬而远之。家长从小把他交给一群奶娘丫鬟。那些围绕着他,各以一颗纯真的心对待他的丫鬟,才是他的启蒙老师。丫鬟们的深挚纯洁、自由不羁的品格感染着他,她们由于社会地位所遭到的种种不幸也启发着他。在贾宝玉的直感生活里,她们和那些以世俗男性为主的居于中心统治地位的势力,在每一点上都形成鲜明的对照:聪明和愚蠢,纯真和腐朽,洁净和污浊,天真和虚伪,善良和邪恶,美好和丑陋。贾宝玉在这样的环境里,逐渐形成自己思想感情的爱憎倾向。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同时,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的生活道路。对于封建礼教,除晨昏定省之外,他尽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全然否定。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亦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庭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忌家族的利益。他爱林黛玉,因为林黛玉的身世处境和内心品格突出集中地包蕴了生活环境里所有女孩子一切使他感动、使他亲爱的客观与主观的特征。他和林黛玉的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反之,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成为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的支持力量和推动力量。这个以叛逆思想为内核的爱情,遭到封建势力的日益严酷的压迫。按曹雪芹原来的安排,林黛玉将泪尽而逝,贾宝玉将在她去世之后与薛宝钗结婚。薛宝钗的性格和婚后的生活使他彻底绝望,他终于弃家出走,回到渺茫的虚无之中。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并不是一开始就定型了的,作品着力描写了他性格发展成长的历史。他生活在罪恶腐败的贵族环境里,不可避免地沾染着一些贵族公子的恶劣习气和腐朽观念,这些坏的东西和他性格中好的倾向并存着。但随着生活中他所见闻的重大事件给予的刺激和教育,随着他在卷入现实矛盾时精神上所受的挫折和打击,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恶劣的东西就慢慢减少了,清除了,他的叛逆思想性格渐渐坚定了,成熟了。 他对待身边的女孩子们的态度,同情和亲爱始终是主导的方面,但在最初也带有一些腐朽、邪恶的成分。秦可卿之死、秦钟之死,林黛玉身世的飘零、身为贵妃的姐姐内心的悲苦,使他开始认识到在男女关系方面尊重与玩弄、纯洁与腐朽、美好真挚与罪恶虚伪的区别,从此他对两性关系逐渐表现出严肃态度,对自己所在的社会表现了深一层的反感。他曾以为天下女孩子的眼泪都要送给他。他爱林黛玉,但遇着温柔丰韵的薛宝钗和飘逸洒脱的史湘云,却又不能不眩目动情。为着他感情的游移不明,林黛玉以血泪和生命对他不断地施加影响,使他从苦痛的体验中逐步摆脱社会势力和贵族恶习对他的纠缠和吸引,使他的性格趋于纯化,头脑趋于清醒,思想感情趋于稳固与坚定。此外,丫鬟的品格和遭遇也影响着他,使他领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他对女孩子们一般是温存和顺的,但在初期有时也暴露出一些暴戾作风,撵茜雪,踢袭人,训晴雯等的事所遭到的父亲的毒打,经历了这一系列事件之后,他不但永远抛弃了打骂丫鬟的行为,也使他的叛逆思想大为加强,认识更加深刻。从此他对被压迫、被糟践的女孩子的同情体贴之心,更为深切周到、无微不至;而且在对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命运认识加深的基础上,进而对她C遣煌乃枷胄愿懙氖抵视辛死斫猓佣谔壬嫌?了分明的取舍,如对于林黛玉和薛宝钗、史湘云,对于晴雯和袭人、麝月,心里有了亲疏的区分。以这种思想认识为基础,才有“诉肺腑”的情节,他对林黛玉的爱情从此成熟巩固,生死不渝。封建势力的另一次镇压是王夫人发动的抄检大观园:逼死晴雯、司棋,撵走芳官、四儿,大观园最终转入冷落凄凉之境。这主要是,封建势力要摧毁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扫荡一切违背礼教、妨碍贾宝玉走上封建正路的因素。可是贾宝玉目击晴雯等的悲剧和大观园的劫难之后,抛掉对封建势力的唬想,他用血S嵝闯傻摹盾?蓉女儿诔》,无异于一篇叛逆到底的宣言书。贾宝玉否定封建主义社会秩序,但思想上并没有达到否定君权和族权亦即封建主义统治权的高度。一方面他步步发展自己的叛逆思想,完全倾向着被压迫者并且支持他们;他坚持着与林黛玉的爱情,迫切要求婚姻自主;其实这一切,都是凭藉封建势力给予他的特权而产生的,他还不可能否定封建主义的统治。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所反对的,正是他所依靠的。他无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彻底决裂,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要求。因而他的出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最后只能到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中去

贾宝玉是《红楼梦》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小说充分描写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的各方面特点,深刻揭示了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使他因自己生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另一方面,少女们的纯洁美好又使他觉得只有和她们在一起才称心惬意。他也曾被送到家塾去读四书、五经,但家塾的内容和风气是那样的腐朽败坏,那些循着这个教育路线培养的老爷少爷们是那样的庸陋可憎,他对于封建教育的一套,在感情上就格格不入。他很少接触做官的父亲,畏之如虎,敬而远之。家长从小把他交给一群奶娘丫鬟。那些围绕着他,各以一颗纯真的心对待他的丫鬟,才是他的启蒙老师。丫鬟们的深挚纯洁、自由不羁的品格感染着他,她们由于社会地位所遭到的种种不幸也启发着他。在贾宝玉的直感生活里,她们和那些以世俗男性为主的居于中心统治地位的势力,在每一点上都形成鲜明的对照:聪明和愚蠢,纯真和腐朽,洁净和污浊,天真和虚伪,善良和邪恶,美好和丑陋。贾宝玉在这样的环境里,逐渐形成自己思想感情的爱憎倾向。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同时,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的生活道路。对于封建礼教,除晨昏定省之外,他尽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全然否定。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亦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庭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忌家族的利益。他爱林黛玉,因为林黛玉的身世处境和内心品格突出集中地包蕴了生活环境里所有女孩子一切使他感动、使他亲爱的客观与主观的特征。他和林黛玉的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反之,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成为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的支持力量和推动力量。这个以叛逆思想为内核的爱情,遭到封建势力的日益严酷的压迫。按曹雪芹原来的安排,林黛玉将泪尽而逝,贾宝玉将在她去世之后与薛宝钗结婚。薛宝钗的性格和婚后的生活使他彻底绝望,他终于弃家出走,回到渺茫的虚无之中。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并不是一开始就定型了的,作品着力描写了他性格发展成长的历史。他生活在罪恶腐败的贵族环境里,不可避免地沾染着一些贵族公子的恶劣习气和腐朽观念,这些坏的东西和他性格中好的倾向并存着。但随着生活中他所见闻的重大事件给予的刺激和教育,随着他在卷入现实矛盾时精神上所受的挫折和打击,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恶劣的东西就慢慢减少了,清除了,他的叛逆思想性格渐渐坚定了,成熟了。 他对待身边的女孩子们的态度,同情和亲爱始终是主导的方面,但在最初也带有一些腐朽、邪恶的成分。秦可卿之死、秦钟之死,林黛玉身世的飘零、身为贵妃的姐姐内心的悲苦,使他开始认识到在男女关系方面尊重与玩弄、纯洁与腐朽、美好真挚与罪恶虚伪的区别,从此他对两性关系逐渐表现出严肃态度,对自己所在的社会表现了深一层的反感。他曾以为天下女孩子的眼泪都要送给他。他爱林黛玉,但遇着温柔丰韵的薛宝钗和飘逸洒脱的史湘云,却又不能不眩目动情。为着他感情的游移不明,林黛玉以血泪和生命对他不断地施加影响,使他从苦痛的体验中逐步摆脱社会势力和贵族恶习对他的纠缠和吸引,使他的性格趋于纯化,头脑趋于清醒,思想感情趋于稳固与坚定。此外,丫鬟的品格和遭遇也影响着他,使他领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他对女孩子们一般是温存和顺的,但在初期有时也暴露出一些暴戾作风,撵茜雪,踢袭人,训晴雯等的事所遭到的父亲的毒打,经历了这一系列事件之后,他不但永远抛弃了打骂丫鬟的行为,也使他的叛逆思想大为加强,认识更加深刻。从此他对被压迫、被糟践的女孩子的同情体贴之心,更为深切周到、无微不至;而且在对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命运认识加深的基础上,进而对她C遣煌乃枷胄愿懙氖抵视辛死斫猓佣谔壬嫌?了分明的取舍,如对于林黛玉和薛宝钗、史湘云,对于晴雯和袭人、麝月,心里有了亲疏的区分。以这种思想认识为基础,才有“诉肺腑”的情节,他对林黛玉的爱情从此成熟巩固,生死不渝。封建势力的另一次镇压是王夫人发动的抄检大观园:逼死晴雯、司棋,撵走芳官、四儿,大观园最终转入冷落凄凉之境。这主要是,封建势力要摧毁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扫荡一切违背礼教、妨碍贾宝玉走上封建正路的因素。可是贾宝玉目击晴雯等的悲剧和大观园的劫难之后,抛掉对封建势力的唬想,他用血S嵝闯傻摹盾?蓉女儿诔》,无异于一篇叛逆到底的宣言书。贾宝玉否定封建主义社会秩序,但思想上并没有达到否定君权和族权亦即封建主义统治权的高度。一方面他步步发展自己的叛逆思想,完全倾向着被压迫者并且支持他们;他坚持着与林黛玉的爱情,迫切要求婚姻自主;其实这一切,都是凭藉封建势力给予他的特权而产生的,他还不可能否定封建主义的统治。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所反对的,正是他所依靠的。他无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彻底决裂,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要求。因而他的出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最后只能到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中去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