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现代社交媒体论文发表时间

发布时间:2024-07-06 08:44:50

现代社交媒体论文发表时间

编译:Fanny克劳德·香农(Claude Shannon)在工程和数学界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他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的工作为他赢得了“信息时代之父”的称号。 在他21岁的时候,香农发表了被称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硕士论文,文中论述了如何使用二进制开关进行逻辑运算,为未来的电子计算机奠定了基础。在他32岁的时候,《通信的数学理论》诞生。在这部著作中,香农提出了比特数据,证明了信息是可以被量化的,并阐述了如何在保证准确率的前提下用数字编码对信息进行压缩和传输。该著作被誉为“信息时代的大宪章”。 但香农所做的还不止于此。 香农不仅在学术上建树甚多,在生活中也非常有趣并富有创造力。在工程界和数学界里虽然有很多能写出优秀论文的人才,但他们却很少会像香农这样同时擅长玩杂耍、玩独轮单车、下国际象棋,等等。香农甚至还是一个专业级的选股人以及业余诗人。 他曾在二战时在连接罗斯福和丘吉尔的一条跨大西洋的绝密电话线上工作,并共同构建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穿戴计算机。他学过开飞机和爵士单簧管。他在自己的房间里面做了一面假墙,按下按钮就能旋转的那种。他还曾经做过一个小玩意,这个东西唯一的作用是在打开开关的时候,会出现一个机械手来关闭开关。另外,他的照片还登上过Vogue杂志。 你可以把他想象成爱因斯坦和“世界上最有趣的男人”(出自DOS EQUIS啤酒的电视广告——译者注)的混合体。我们希望能够通过研究香农,解答关于“是什么造就了香农?”以及“我们应该从香农身上学习什么?”的问题。通过几年时间的深入调查与研究,我们总结出了以下12条。也许这不是一份全面的清单,但我们希望它能够帮助大家获得生活上和工作上的一些启发。 比起香农所处的20世纪中叶,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有更多的事物——比如社交媒体和智能手机——不断地分散着我们的注意力,从而降低了效率(而且香农在其中需承担部分责任)。 但不管在什么时代,如何避免分心都是生活中永恒的主题。香农向我们证明,想要减少分心的影响,光靠短时间的注意力集中是不够的,还需要对个人的生活与工作习惯有长期的塑造。 首先,香农不会让自己花太多时间来清空收件箱。他会把那些不想回复的邮件统一放到一个命名为“拖了很久都没回复的信件(Letters I’ve Procrastinated On For Too Long)”的垃圾箱中。事实上,当我们从华盛顿特区的国会图书馆中翻出他们归档保存的香农的信件时,我们发现寄给他的邮件比他寄出去的要多得多。所有节省出来的时间都被他花在研究和探索上了。 香农把同样的策略用在他的办公室中。他的同事经常会看到香农的办公室大门是紧闭的(这在贝尔实验室的“开门办公”的文化中并不多见)。我们了解到,香农的同事们并不认为他难以相处,但他们也感觉到香农非常注重自己的隐私和安静思考的时间。其中一位同事说道:“你可以敲开他的门,他也会回应你的话,但除此以外,他只会跟自己说话”。 另一方面,如果有同事带着大胆的新想法或吸引人的工程问题来拜访香农的话,香农通常与他进行好几小时的高效对话。香农其实跟其他人一样,都关心时间如何有效利用:应投入到思想碰撞中,而不是闲话家常里。对于那些比香农更为外向的人(说实话,这几乎就是所有人了)来说,多少都能从香农身上学到如何刻意并持续地在工作时间内做到毫无分心。 在数学工作中,香农可以直接抓住问题的核心、并把其他细节放在后面考虑。他曾解释道:“我觉得自己更喜欢具象化而不是符号化。我会试图先感受一下问题本身,然后再谈方程式。”就好像是他先看到了解决方案然后再来解释为什么这个它是正确的。 香农的学生Bob Gallager回忆道:“他有一种神奇的洞察力。他仿佛能看穿事物本身。他会说‘Something like this should be true’,而且往往事后证明他是对的。如果你没有超凡的直觉,你不可能凭空开辟出一片全新的领域。” 不过这偶尔也会给香农带来麻烦——学术界的数学家们有时会职责他的工作不够严谨。但他们的批评通常是错误的。“事实上,” 数学家Solomon Golomb说,“香农对于真相的直觉几乎从未失败过。”即使细节还需要完善,但结论几乎总是正确的。 当然,大多数人都不是天才,而且也都没有像香农那样的神直觉。那么此处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认为是:即便我们的直觉不足以引导我们去开发出一个像信息论这样的新课题,但往往也能帮助我们决定一个事情到底该不该做。 我们会因为注重细节和中间环节而忽视直觉,但同时也意味着错过了创意迸发的瞬间。不要指望好的想法会很有逻辑性地被推导出来,这完全是误解了创意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作家Rita Mae Brown指出:“直觉是源于急躁的一种逻辑暂停。” 我们常常会以一种清晰的方式——比如文章、幻灯片、演讲——向其他人表述自己的想法,而其他人也会这么做,但要知道,我们得到这些想法的过程是错综复杂的,并不会如表达出来的那么有条有理。等待一个清晰明确的突破无异于等待一辆永不到达的列车。 许多文章都大肆宣扬过导师的好处,本文也并不想重复。诚然,导师是很重要的,但很多关于导师制的文章喜欢把导师描写成一种你需要去获取的资源:找到一个聪明的成功人士来为你的职业生涯做支持,然后你就万事大吉了。 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仅依靠自信心去接近一个能在你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导师并不能发挥导师制的所有价值,还需要有足够的谦逊来用心聆听导师的建议,即使这些建议听起来让你不舒服、有挑衅意味、甚至违背直觉。否则的话,导师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对香农来说最重要的导师应该是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生学院顾问范内瓦·布什(Vannevar Bush),他后来在二战中主导美国军事科学研究计划,并成为了第一位总统科学顾问。布什看出了香农的过人天赋,但他同时也尽了身为导师的责任——把香农拉出他的舒适区。比如,在香农的硕士论文大获成功之后,布什就开始敦促香农开始准备理论遗传学方面的博士论文。理论遗传学是一个香农毫无积累的领域,与他所从事多年的工程和数学领域相去甚远。布什希望以此证明他弟子的战胜挑战的能力,而香农也承认这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可塑性。 在接到指示的那一刻,香农内心也许会有各种想法(“呵呵,遗传学?”),但布什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而香农也选择相信他导师的判断,虚心接受指导。 用心接受指导实际上是一种谦虚的表现:你对导师有充分的信任,你知道他能看到你看不到的东西。毕竟,当你最开始找到他的时候,必定有你所确信的理由。 范内瓦·布什对香农的影响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比起专才,他更捍卫通才的价值。正如他向MIT的教授所表达的: 布什鼓励香农不要给自己设限,而香农在后续的生涯中也证明了他如何深刻地理解了这个道理。 我们知道:布什的建议如今看来似乎有点不合时宜。工作上的各方面的压力都在要求着我们去竭尽全力地成为领域内的专家,培养一个与众不同的一技之长然后苦心专研。在这种观念下,那种广泛涉猎的行为简直如同儿戏,而且那样的人注定要被那些擅长专注的对手所打败。 如果让香农听到这些,他肯定会生气的。香农深深认同布什的通才观念,我们认为这是因为这与香农的天生好奇的性格不谋而合。香农之所以成功,并不仅仅因为他天生聪明,更由于他不遗余力地保持多样化的兴趣。 他最著名的硕士论文里面糅合了他在布尔逻辑和计算机两方面的兴趣,这两个本来井水不犯河水的学科,在香农的大脑里得到了融合。香农的信息论论文吸收了他在密码破译、语言学、以及文学方面的积累。他曾对布什解释说: 在香农投身到科学研究的同时,他也培养了一些能够帮助他保持思维敏捷的兴趣爱好:爵士乐、独轮单车、杂耍、国际象棋、小发明、诗歌,等等。他本来可以把自己的才华全部用在某个特定的领域,不断地专研深挖,并终此一生。但幸运的是,他并没有这样做。广泛涉猎也意味着想停就停的自由。即使像香农那样的天才,也不能保证所有开启了的工作都能取得结果。这可能也违背了某些现代常识,但是我们认为其中有它的道理。香农通常会工作到他感到满意为止——然后就会转向其他事情。在某些人眼中这是三分钟热度的表现,但我们认为这是因为他已经清晰地知道后面需要付出多少代价。 即使是Time Ferriss(现代生产力运动的先知)也会鼓吹知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的重要性:“懂得在没有结果的事情上及时收手,是成为赢家的必备条件。”同理,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有才华的画家会在他们的工作室里存放着大量未完成的作品。 当Ed Thorp在1961年与香农共同构建可穿戴计算机的时候,他曾经拜访过香农的工作场所,那是一个香农用来捣鼓各种东西的大型家庭作坊,他是这么描述的:这是“一个发明者的天堂……有数以百计的机械和电子设备,电机、晶体管、开关、滑轮、齿轮、冷凝器、变压器,等等等等”香农随心所欲地在各个项目之间窜来窜去,丝毫不介意自己的手变脏,也不介意那些零件和半成品散落各地。香农在学术研究上也是这样。他的阁楼里塞满了纸条、写了一半的文章,以及写着“好问题”的报告纸。 我们一方面对香农那些未能发表的工作表示遗憾,另一方面,我们也认识到正是这样的混乱给他的创作提供了条件。香农并不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整理论文和工作室上,而是将其投入到研究国际象棋、机器人或者投资策略中了。 香农的广泛兴趣使他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把想法变成现实。但不幸的是,他通常不会公布他的发现成果。他总是跟随着好奇心而动,虽然有时看起来很低效,但是若干年后他可能会回头来继续研究他最好的想法。 他1948年发表的信息论的论文花了将近十年时间才完成。1939年研究生毕业的时候,他开始有了研究“关于信息传输系统的基本属性,包括电话、无线电、电视、电报等等”的想法。在从有想法到论文发表中间的时间,适逢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参与了对高射炮理论和密码学的研究,以致于他只能在业余时间研究信息论。 后来在回顾往事的时候,他捡起了之前的灵感,然后就开始研究。研究工作并不是线性的,想法总是随时到来,“我记得有一天晚上半夜醒来,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然后我就整晚都在研究这个想法。”香农的一个同事说,当他的信息论论文发表时,“就像一颗炸弹“。这是坚持了十年研究的成果,而香农的耐心使得他的理论非常成熟。这也许是我们最难理解的一条,生活在追求“及时满足感”的时代,在工作中多等十分钟都已经变得稀奇古怪,更不用说等10年时间了。但是对于从事创新、创业以及创造性工作的人们而言,也许这就是最好的一课了。精英都把时间当做朋友。 记住:香农并不是十年时间全副精力都扑在研究信息论上,事实上,他非常忙,根本没有空,研究信息论只是业余时间,但是也正是他的坚持和耐心,使得他能完成了这份重要的工作。 如果也可以坚持足够长的时间,我们在业余时间会做些什么? 香农朋友不多。他贝尔实验室的同事说,香农并不是“不友善”,只是他从来不是社交物种。 Brockway McMillan也是香农的同事,说香农“一贯对数学问题的争论没有耐心,他解决问题的方式与大多数人的做法不同“,香农的出类拔萃的智商使得他有一种冷漠或不耐烦的气质,正如McMillan所说的那样,“他从来没有争辩过他的想法。 如果人们不相信,他就会忽视那些人。“ 傲慢和自信之间只是一线之隔,但香农一般处于右边,因为他有智力资源来支撑他的自信。但同样重要的是,他花了很多时间来积累这些智力资源,因为他从来没有被卷入争权夺位,玩弄办公室政治,或试图让每一位批评家都满意。解决问题的乐趣对他来说比其他所有的东西都重要,因此,当他选择朋友时,他会选择那些志同道合的人,以及那些给他最大帮助的人。这样也使得他的朋友很少。 阿兰·图灵(Alan Turing)是他为数不多的朋友中的一个,二战期间图灵代表英国政府来美国实地调查密码学研究,他们有过一场深入的交流。 在贝尔实验室,香农还与工程师Barney Oliver和John Pierce保持联系,他们每个人都是信息技术史上的先锋人物。 香农同样从交友中受益。 因为他选择他所欣赏的的聪明人和富有创造力的人做朋友,所以,他也变得更聪明,更具创造性。 他在经营自己的友谊中比我们大多数人更加慎重,他只选择那些能激发他自己潜力的人。 香农对待友谊侧重于内容,而不仅仅是关系。 当然,香农和他的朋友们也有一些玩乐的时候,但相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他们也花更多的时间讨论严肃和令人头疼的事情。 图灵和香农并没有花时间谈论天气,他们只是谈论人工智能,只有两位先驱可以这么做。这对我们其他的非天才们意味着什么? 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你现在所有的朋友从而再换一批新的。 这意味着我们要问自己,你的朋友是谁,你们一起做什么事情。多想想你们一起的时间的价值是什么,如果你觉得应该变一变,就改变它。 传说中香农的办公室里到处都是支票,如他的版税、股票投资的收益,但是他好像并不在意这些钱。这和其他的传说一样,都被夸大了,但是无风不起浪。香农的一位同事说确实看到过他的办公桌上有一张大额度未兑现的支票,而且他朋友们在回忆的时候总是提到他似乎对金钱漠不关心。 赚钱从来都不是香农最关心的问题,但是他的确赚到了不少钱。他成功投资了很多早期的硅谷公司, 如Teledyne and Harrison Laboratories(被惠普收购)。香农众多爱好之一就是选股票,他经常给给大家分享投资的经验。到他去世时,他的家底非常丰厚。 那么,他是如何协调赚钱与一门心思地追求科学这两件事情的? 斯多葛学派哲学家塞内卡有一条伟大的名言:“能够视陶器为银器的人是伟大的,而视银器为陶器的人也同样伟大。没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就不能够忍受财富的考验。“ 听起来很奇怪,财富为什么要”忍受“?塞内卡又说:对金钱的追求会妨害我们对真正重要事情的追求。 金钱既不是万恶之源,也不能解决我们所有问题:问题在于它是否挡在了对真正重要事情追求的道上。 香农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很富有,也没有被追求财富所左右。 他从来不是为了过奢侈的生活才去积累财富,他的财富使得他能把更多时间花在他喜爱的小玩意儿项目上。他用投资回报的钱来研究杂耍中的物理学并制造杂耍机器人,以及和Ed Thorp一起发明了可穿戴计算机。我们并不是需要知道对金钱的追求会掩盖真正重要的东西。但是我们需要提醒自己,财富随着辛勤的工作而来,但它并不是我们之所以辛勤工作所要追求的目的。硅谷企业家保罗·格雷厄姆这样说道:“我受到过很多批评,因为我告诉创始人先把重点放在做出好东西上,而不是担心如何赚钱。但是这正是谷歌和苹果的成功之道。“ 还有更重要一点,香农并不是只是漠视财富,他是漠视财富但是同时也善于获得财富。我认为漠视财富使得你能集中精力做有价值的事情,这些有价值的事情使得你能获得财富。这是我们都应该深刻理解的道理。 香农从来不会被出版大部头书籍的同事所打动,也不会被最花哨的理论所打动。 他喜欢的是极度的简洁(这让我们不得不又想起乔布斯)。 1952年,在与贝尔实验室工程师的一次谈话中,香农介绍了他自己所用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 第一条就是你应该首先通过简化来解决你的问题。香农说 “几乎你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会被各种无关的数据混淆,如果你能简化问题,就能更容易看到问题的本质”。 简化是一门艺术:需要一点点剥去问题表面的东西,而不是让它变得更加有趣。 香农承认一步一步拆分会使得问题慢慢变得不是问题——但这正是解决之道所在:“通常如果你能解决这个简单的问题,你可以在这个解决方案中添加改进方案,直到你能解决最初的那个问题“。 Bob Gallager博士是香农的研究生,后来也成了信息理论研究的领导人物,他亲眼见识过香农是怎么对问题进行简化的。 有一天他来到香农办公室,带着一个复杂的新研究想法,然而,对香农来说,那些只是单纯的“花哨”: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说越能掌握复杂的概念越证明我们的智商高。问题越复杂,越需要聪明的人才能解决。但是,香农让我们也看到了相反的一面,那就是越追求简单,越需要更高的智商。 毕竟,正如作者Ben Casnocha写道:“简化复杂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忽略问题的复杂性。”,香农也是这样,他可以和他最优秀的同事一样用最复杂的数学公式,但是他今天被人们铭记是因为他可以把事情拆解清楚,而不是搞的更复杂。 不要将简单与简单思考混淆。 要将其简化并提炼事物的本质是很难的事情。 如果你在会议上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从而不愿意说些什么,你可能需要在想想是不是真是这样,因为,这可能是你最应该要达到的目的。 在香农30几岁的时候,他是美国科学界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被媒体和荣誉所环绕着。他的”信息论“迅速走红,而他本人也经常被吹捧为当代最优秀的科学家之一。香农的信息论成为了当时的时髦词,从地质学到政治学再到音乐学,各个学科都恨不得用它来解释一切。然而,正在香农风头最盛的时候,他发表了一篇四段文来呼吁大家减少对他的”吹捧“。 他这么写道:“(信息论)可能有点被过誉了。我们一些在各个领域的同行科学家们被外界对它的赞赏和科学分析的新途径所吸引,开始用它来解决他们领域内的问题...信息论变得有点像万金油的感觉。” 诚然这样的情况会让人感到“愉悦而兴奋”,但香农却建议他的工程师和数学家们要把注意力放回到研究本身。“信息论如果是一个商品的话,现在已经是卖出去了——先不管它有没有被超卖。我们现在应该继续把注意力投入到尽可能高水平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上去。” 这并不是因为香农想独揽成果。相反,他很欢迎那些对信息论有效应用的成果,他担心的只是他开发出来的这些理论被赋予过多超出它们内在价值的意义。 这份声明在科学界引起了一些回响。这对那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以及那些以实际行动大力鼓吹信息论的人来说意味深远。但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回归真实——这是他对真诚、严肃的科学研究的承诺,而这终将给他带来声誉。 换句话说:香农并没有积极地推广他的想法,而且我们认为他也不擅于此。但他确实没有必要去做,因为他的想法是如此的出众而独特,人们自然就会为之吸引。 这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我们难道不都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出众而独特的吗?可能我们的想法确实有那么好,但是香农的研究工作快速爆红的例子对我们确实好的想法没有什么借鉴意义,反而是当我们的想法并不太好而且一直得不到太多关注的时候反而更有借鉴意义,因为可能我们的研究就是还不够火候,还需要继续努力。 就像伟大的哲学家Regina George在电影《Mean Girls》中说到的”当我们挖空心思去追求的事情一般都不会发生“。水到自然渠成。 在反思职业生涯中的弯路时,香农坦陈说:“我认为自己的目标从来都不是为了获奖,虽然我获了几十个奖。我的动力更多是源自于好奇心,而不是对财富的渴望。我就是想弄明白事物的组成原理,或者运行规则,或者是否有什么理论能决定事物的是与非。主要还是因为我想知道这些。” 他并非在夸大其词。香农经常在被授奖之后推托不愿去领取。那些邀请他去演讲的信件都被他放到我们前文提到的那个邮件垃圾箱里了。 他这种冷漠的态度还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示出来:他曾被授予过很多荣誉学位,于是他把那些博士服坎肩挂在一个类似旋转式领带架的设备上(这个设备也是他自己做的)。虽然不知道那些颁奖机构会不会不爽,但这表现出了香农对“被赞美”的轻描淡写的态度。 当然,淡泊名利的行为也是有一定好处的。对香农来说,他得以投身于那些“著名”科学家们不屑于涉足的领域:玩具机器人、国际象棋、杂耍、独轮单车。他还造出了会玩杂耍球的机器,以及一个在吹奏的时候会喷火的消耗。 数学家一般不愿意在一些不够高大上的问题上投入时间——他们称之为“幼稚问题”。但香农却愿意做那些真正“幼稚”的事情。而且还屡次三番地在这些可能会让人感到尴尬的、涉及的问题也比较琐碎的事情上找到突破。如果香农一开始就是以诺贝尔奖或国家奖章为目标的话,他还会有心思来做这些事情吗?也许会吧。但事实上,他对外界成就的淡然处之的态度反而让他能够做得更多、走得更远。 我们承认,这些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都不会忽视自己的社会地位,特别是对那些具有雄心壮志的精英来说,要做到淡泊名利是多么的困难。香农的例子告诉了我们,在这种淡泊名利的背后隐藏着同样有价值的东西:乐趣与自由。 跟“成就”比起来,“乐趣”可能显得过于随意。但“自由”则不同。即使可能有损他的社会地位,香农也毫不在意。他让自己自由地去探索任何感兴趣的学科,某种程度上,这种自由正是源自他从不关心其他人怎么看待自己。 在我们走在追名逐利的路上时,我们常常会忽略为此付出的自由的代价。放下这些所谓的荣耀,轻松地去生活和学习。 我们有多少人想寻找像香农那样的突破,但是却坐等灵感来袭?坐等可能吗? 著名画家Chuck Close也有相同的看法,他说,“灵感是给业余爱好者的,我们其他人只是出现并开始工作。 要相信成果会在工作本身中萌芽出来,通过用心工作,你会碰到其他的可能性、打开意料之外的其他的门,如果你只是坐着等着一个伟大的艺术创意出现,那它永远不会出现“。 香农也是相同的看法,只不过香农寻找的是一个伟大的“科学想法”。这个想法可能来自一场高质量的对话,或者在工作坊中的修修补补,或者来自他大部分生命中那种漫无目的折腾——最重要的是,想法来自于做,而不是等待。 香农告诉他的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们,一个伟大科学头脑的标志并不是秒思如泉涌,而是一种“动机”、“某种想要找到答案的渴望,想要找出事物运行的本质的渴望“。这一根本驱动力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没有这些,你可能拥有世界上所有的技能与智慧,(但是)你没有问题,你就不可能找到答案“。 这个根本驱动力从何而来呢? 香农对这种难以捉摸的品质的表述令人回味,是这样的:当事情看起来不太正确时,开始有“轻微的恼怒”,或者是“建设性的不满”。最后,香农对天才的描述也令人耳目一新:天才只是一个把愤懑发泄在有用的地方的人。 而那种有用的刺激一直不会来,直到会在工作中,你偶然发现一些令你烦恼的事情,看起来怪怪的,让你纠结。 不要逃避那些时刻。 不惜一切代价坚持下去。 那些和香农本人一起共事过人应该会感到很幸运,因为认识了他。而我们虽然只能通过书本来了解他,但也同样感到幸运。 我最后的想法是:互联网,数字时代以及所有基础技术——这些都是非凡的人类成就。 但我们可能很容易地忘记他们的历史,它们是什么、它们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它们为什么存在、谁创造了它们。我们应该从这些历史中去学习,没有历史就没有未来。 我们不仅仅只是应该学习已经创造出来的这些东西本身,我们应该理解创造这些东西背后所隐含的精神力量。好奇心以及创造力产生了巨大的创新火花,从而不断推动世界的前进。这来自于像香农这样的头脑,他们从工作中获取乐趣。 这是值得记住的精神。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践行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 原文:

社会化的互联网生活已经在一小批互联网Geek中成熟发展起来,尤其是每天泡在Twitter上的“推客”们,每天孜孜不倦地推送各种新奇好玩的想法,网站,新闻,音乐,视频的链接,这些“推特”(Tweet)消息被一级一级过滤转发(RT,ReTweet),迅速传遍了全球。一个最好的案例就是2009年3月25日上线的陌生人聊天网站,在Twitter老用户Veronica的Tweet下,如坐上了火箭,20天达到15万的日独立访问IP 。可能很多人并不理解Twitter存在的理由,更不理解Google和Facebook为什么都要收购Twitter,最不可理解的是Twitter创始人Evan Williams和Biz Stone拒绝了Google和Facebook的开价(Facebook开价5亿美金)!(备注:Twitter两位创始人曾将Blogger卖给谷歌)只有Twitter上的Heavy user(重度用户)才能真正理解Twitter对他们生活,工作带来的影响,这些人才是Social media最早,最资深的一批实践者,他们中Follower数超过1000的“推客”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博客,这部分人不在少数。真正在使用Twitter的推客(而非测试玩家)都知道,Twitter上传播的消息主要是推客自己在网上看到的新奇事物或者自己写的博客的标题和链接,当然也包括少量的个人突发奇想短语。但是细心的用户一定会发现,超过1000个Follower的推客一定是有“料”的,如果一个人仅仅是不停地在Twitter上发发牢骚,骂骂邻居,或者记记流水帐,那么根本没有人愿意Follower他/她。很多Twitter的Heavy user同时也Follow了很多其他推客,少则上百,多则成千(一点都不稀奇)。以我为例,我在Twitter上活跃的比较晚,大概是2009年4月15日左右开始活跃起来,还不如我写了四年的博客,已经超过了1000多位订阅读者。但是就这短短的一个星期,我通过积极的Tweet一些有趣有价值的信息,以及我的博客内容和思考,快速积累了250多个Followers,同时我也Follow了将近400多个推客,这些人带给我的就是平均每秒钟刷新一条Tweet,理论上我是无法全部看完的,只能在空闲的时候走马观花扫描一些关键字,个别感兴趣的点开信息中的Tiny URL自己阅读一番;也可能直接RT一些特别好玩的信息;还有就是重点关注一下回复给我的信息 @betashow ,绝大部分信息错过了就错过了,但是真正有价值或者好玩的信息,一定会被别的朋友反复RT,直到我看到,所以错过的也无所谓。推客们总能在第一时间看到很多最新的报道,从互联网新奇网站上线到Susuan Boyle一唱成名,再到市政府着火……但是代价也很大,因为推客成瘾,需要投入大把的时间来“经营”,很多推客自己也会禁不住抱怨一把“Twitter占据了我们太多时间”,然后呢,继续Tweet……我们对Twitter是即爱又恨……像我们这样的生活在Social media之中的人,除了Twitter,另外普遍都会用的就是Facebook,Linkedin,Wealink, Blog,Flickr,ipai,深受社会化网站和媒体的影响,对其有着切身的体会。我提到的这些服务都可以笼统地归类为“社交网络(SNS)”。社交网络对个人而言,是一项“服务”,一项用以跟老朋友互通有无,保持联系,拉近距离的网络服务;一项拓展关系网,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的 “服务”,这些服务带领我们进入了数字化的“泛社交时代”。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社交网络(SNS)”也可以是一种媒体,因为在这个网络平台上,无数的信息被网络中的节点(人)过滤并传播着,有价值的消息会被迅速传遍全球,无价值的信息则会被人们遗忘或者只能得到小范围的传播。这就是我们近几年刚听到的新名词:“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下面我们来看看Wikipedia上对于Social Media的标准解释:Social media is information content created by people using highly accessible and scalable publishing technologies. At its most basic sense, social media is a shift in how people discover, read and share news, information and content. It's a fusion of sociology and technology, transforming monologue (one to many) into dialog (many to many) and is the democratization of information, transforming people from content readers into publishers. Social media has become extremely popular because it allows people to connect in the online world to form relationships for personal and business. Businesses also refer to social media as user-generated content (UGC) or consumer-generated media (CGM).相对于SNS来说,Social Media是个更为广泛的概念,而Social Media是基于SNS,Blog,Mini-Blog,BBS,IM,Email等一系列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工具(技术),并且由无数个节点(人)根据自己的专业,喜好,价值观等过滤加工后进行传播的。所以SNS相对更为狭义,只是Social Media中的一个新兴崛起的传播平台(技术?工具?手段?)。所以我这个SNS从业人员也只能浅谈一下Social Media,更深入的探讨需要来自传统媒体,博客服务提供商,Email服务提供商,IM服务提供商,迷你博客服务提供商以及社交网络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及综合人才来深入研究,更重要的是本人要有丰富的社会化传播经验,比如在Twitter上有上万个Follower(这绝对是无法逾越的经验门槛,如何在 Twitter上发展到Follower?),这方面我推崇一个推客,@Mashable,他在Twitter上有 479,241 Followers,这个推客已经是公司化运作(Social Media Guide),除了做一些Social Media的研究之外,就是帮助一些巨头做Social Media营销的尝试,应该算是专业的Social Media顾问。通过他们发表的文章,我学习了很多,所以也推荐感兴趣的朋友们参考。可以这么假设,如果Mashable的CEO Pete Cashmore(@mashable Twitter帐号的实际管理者)不小心发现了你的产品,试用过感觉良好觉得值得Tweet一下的话,理论上就会有47万个Social media的Geek看到,其中一部分就会参与体验并ReTweet,还有不少人会写一篇常常的文章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又有人会看到并在Twitter 上推一把,到Facebook分享一把,或者自己也用完写一篇博文……如果一个产品本身设计的足够有吸引力,那么从此就会引爆流行!如果这个产品设计的差强人意,那么理论上Pete Cashmore这样的人也不会帮你“推一把”。当然,Pete这样的超级意见领袖在Twitter有不少,一个有价值的信息如果能到达一位这样的推客,那就等着引爆吧。但最关键的核心还是我曾经问过的那句:“是谁把Omegle告诉了Veronica”?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因为理论上只要能到达,就一定能引爆。到底如何到达呢?我在上一篇文章介绍了Traffic Exchange这样一个产品,这只是Omegle案例上的一例,也带有一丝运气,所以并不能用来参考设计你公司的产品和社会化传播策略。足够有吸引力的产品(或者一次营销推广策划),一定要有特别之处,Veronica这样的人只会推一种信息,那就是他/她认为“对他/她的Followers有价值的信息”,所以产品或者策划要让这些假设能够到达的引爆者心甘情愿主动帮你来推,能过得了他们这一关,后面的关就比较容易了 。即便你有了足够有吸引力的产品或者策划,但是也需要一个“中间人”帮你把这个信息推到Veronica或者Mashable这样的超级推客 “Tweet信息流”里!(如果你碰巧认识一个这样的超级Social Media节点,那么恭喜你,你根本不需要看这篇文章,直接找他们就OK了,如果他们Say yes的话)这个中间人可能是Tracffic exchange的交换流量产品,也可能是一个在Twitter上有1000个Followers的高级用户,甚至也可能是一个普通的Twitter用户,但是他的Followers里面包含了很多更高级的用户(我也很奇怪,虽然我才260个Followers,但是不乏一些5万个Followers级别的推客),也有可能是一个稍有一点名气的博客 。所以,有个好的产品,找个差不多点的推客(博客)并驾齐驱!其实,对于一个创业者或者打算借助Social Media传播的人来讲,自己的关系网质量很重要。我们可以做个极端的假设:如果刘德华投资做一个网站,那么这个网站会在一夜之间被所有媒体报道一番,因为刘德华的影响力。但是我们不是刘德华,我们需要自己来积累“影响力”,这就是很多“专业博客”坚持到今天的根本动力——影响力!不管他们承认不承认, “影响力”是很多专业博客前进的动力,“金钱”是排在第二位的。而通过撰写专业博客扩大自己的“泛社交圈”是很漫长的,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也要无数的脑力(思考)和体力(撰写,发布,回复)劳动,很多人半途而废了……而Twitter这种新事物创造了另一个新的“泛社交圈”扩大,或者说建立“影响力”的平台,很多很资深的推客起初都是靠不断转发一些自己看到的有价值的信息和链接起步的,很多Followers跟踪他们的Tweet目的很简单,“这家伙经常发的信息都挺好玩或者听有价值的”,加上Twitter中@,RT等符号和功能的使用,一个“有趣的推客”很快就能被更多的推客看到并Follow。更好玩的是,有个推客发起了一个叫做“FollowFriday”的活动,每个推客每个Friday都Tweet一个你认为值得大家Follow的推客,并用@格式发布,方便大家直接去Follow,我也被RexChung推荐了一次。科技博客网站ReadWriteWeb(读写网)发表分析文章称,社交媒体是2008年互联网一大趋势和热门的话题,社交媒体正在发生变革,2009年也将成为社交媒体重要的一年。为此ReadWriteWeb列出了2009年社交媒体十大个发展趋势,以下是全文: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是2008年互联网一大趋势。无论是对消费者、企业还是销售商,社交媒体都是一个热门的话题。现如今,社交媒体领域不仅存在很多权威,还有很多创业公司、专门的书籍以及社交媒体公司。在许多企业中,聘请社交媒体战略家和社区管理员,并制定相应的宣传方案对社交媒体加以利用的做法非常普遍。不过,应用程序,但真正可供瓜分的馅儿饼只有一块。作为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在线社区,Facebook已经成为了第三方应用程序的聚集地。微博客Twitter的用户也已经用许多应用程序来弥补网站自身的不足。分布在社交媒体中的人们维护着各种各样的工具,而想要决定将何种信息与何人分享几乎成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用户、销售商和企业的面前也存在着众多的干扰。只要出现一个新的应用程序,就会出现另外一个应用程序帮人们管理它。虽然“眼球经济”一直令人们垂涎,但广告发布者和出资人都已经认识到,精准投放比大力推广获得的回报更高。意义(Meaning)和链接(Meaning)是所有社交媒体生存的两个关键因素。随着人们组织信息以及寻找与自己相关网络难度的增大,这两个要素被逐渐淡化。事实上,社交媒体正在冲破自己的天花板,因为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要了。基于这些因素,我们认为社交媒体正在发生变革。社交媒体正逐步以新的方式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体验。如果你是一家初创业公司的CEO,如果你希望在2009年着眼于下一代社交媒体,你就需要考虑以下10个趋势:1、着眼于人我们已经从“用户”、“客户”和“消费者”的身上脱离开了:社交媒体将人的因素带回到了所有的数字化的互动中。人们开始越来越谨慎,比如在寻找有用连接和具有相关性的社区,或者在寻求自我表达的方式时。网络研究公司Altimeter的创办人莎琳?李(CharleneLi)和美国市场调研机构ForresterResearch的副总裁约什·贝尔诺夫(JoshBernoff)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将全新的行为驱动模式引入了社交媒体。尽管这是一次巨大的跨越,但如果想要获得成功,人们还需要将这一理论进一步推进并更加接近于人的需求。社交媒体与功能和应用不再有关,而功能和应用已经没有价值了。人们希望获得有于社交媒体相关的有意义的价值。人们希望自己的社交活动能够更有目,同时有条不紊。在线社交媒体与线下社交媒体没有什么不同,无论使用什么样平台,人们都会想办法维护自己的网络。这些人将会被一些有意义的话题联系在一起,并且在自己制定的范围内开展交流。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就能够在互动中找到相关性。FriendFreed是一个为用户提供访问目的地和应用程序借口的平台。尽管它的界面和交互性与维基百科一样差,但这个平台仍然在迅速成长。这是因为,当人们面对来自多种渠道的交流时会感到困惑,所以必须要对他们赋以含义。那些能够将精美的设计、易用性和可搜索性整合在一起的公司将比其他社交媒体工具更重要。网络战略专家戴伯·舒尔茨(DebSchultz)将社交媒体和艺术展进行了比较,他认为,人们都希望按照自己的需求在网络生态系统中寻找自己生命的表现。iPhone(手机上网)的体验让所有用户、企业和开发者眼前一亮。仅在2009财年第一季度,iPhone的销量就达到了440万部。与此同时,谷歌的Android和Palm也都在努力提供跨平台的应用以及服务。在这个社交媒体的全新领域中,人们正在寻求将手机、网络和现实生活进行无缝切换的解决方案。人们将会创建、加入并寻找能够为他们提供有意义且具有相关体验的社交网络。人们还会对自己的投资回报(花费的时间和披露的程度)、获得的答复、评论以及社交网络的影响力和价值等进行衡量。社交网站的战略关系副总裁瑞切尔·马斯特斯(RachelMasters)表示,“互联网之所以令人困惑是因为人们几乎可以利用它来复制以前的所有媒体。Ning为人们提供的社交网络允许人们进行选择性连接,因此解决了这一问题。”在2008年全年实现了388%的增长。只有当广告发布者及其相关的生态系统真正理解,究竟是什么在吸引人们交流、寻找连接并进行表达后,他们才会不亏损下去。社交网络的下一个金矿就是定位特定人群。以色列创业公司Nuconomy能够提供定位精准的动态显示广告。Nuconomy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沙哈·纳什麦德(ShaharNechmad)认为,利用Nucomony发布的定位广告的点击率要比非定位广告高出6至9倍。那些能够迅速改变观念并创造新颖且相关产品的广告代理商和发布者将会更具优势。由于社交媒体的存在,人们需要对原本无穷无尽的信息进行梳理。而为视频添加标签、归档对话内容、加大对云计算技术的利用,并使得搜索结果具有更高的相关性都将成为需求。为这些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企业将获得重要的机会。也有一些例外,今天社交媒体用户都属于早期用户。未来的一到两年当中,社交媒体将跨越鸿沟并吸引更多的用户,最终将自己变为主流应用。不仅在美国,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尤其是在东南亚国家以及巴西、俄罗斯和德国这些容易推动的地区。企业需要理解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的诧差异,以满足不用的需求。2009年是营销公司尤为严峻的一年。各大公司都在将预算转移到目标更明确的社交媒体上,而且这还仅仅是个开始。媒体解决方案供应商Spark的创始人大卫·斯巴克(DavidSpark)认为,企业不应该只是在Twitter信息中以及Facebook的页面上发布广告。社交媒体创造的新岗位要求人们具有很多技能,比如针对社交网络和聚合平台制定相关的活动,同时将产品、服务和人聚合在一起。社交媒体的下一阶段就是带来大量的获利的机会。随着据和平台、社交网络新型移动设备以及定位功能的出现,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的定位和个性化广告出现。此外,合作伙伴之间将会引入更多的分成模式,而线下生活也将与在线社交媒体更好地融合,例如利用虚拟产品为真实的产品进行补充。社交媒体已经永久地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但是社交媒体已经依然无法满足人们所有的需求,因此必然改弦更张。新型的社交媒体将创造出一系列的“整体产品”和用户体验,这些将贯穿人们整个生活,包括网络、手机和现实生活。每个用户都可以通过工具、功能和应用程序创建自己的体验。人们可以对信息进行无缝切换,而这些都不会受到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具有创造力的公司将会倾听这些需求,并在这些需求的基础上推出相关的产品。这样的公司不仅能够存活下去,也会在未来几年中发展壮大。

楼下已经把发展历程写出来了,你可以看看

文特·瑟夫:因特网之父 TCP/IP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好似天书中 的符号。就是网虫看了,顶多觉得这几个英文字母眼熟,至于它 在因特网中所起的作用,除了专业人士,没有人会去深究。不过, 在任何一件对人类的生存形态与生活方式会发生影响的事件 背后,总有人具有使命感。TCP/IP的发明人文特.瑟夫一直用心思 索,怎样编写主机与主机之间规范语言软件,以实现计算机间 的交流。在一次学术会议的休息时间,突然灵感骤至。瑟夫连忙 拿起一个旧信封在背面胡乱画出个草图。正是在这张普通的纸 上,瑟夫提出了能够连接不同网络系统的“网关”(Gateway)的概 念,为TCP/IP协议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瑟夫和另一位学者 卡恩一起构建了TCP,后来又不断将其完善,使TCP成为标准,并 走向世界。瑟夫与同仁的努力,为因特网插上起飞的翅膀。 21世纪的文艺复兴者 与大多数默默无闻的开拓者相比,瑟夫 无疑是最幸运的。他是绝大多数媒体谈到因特网起源时都要加 以引用的人物。而且尊敬地称他为“因特网之父”。他说:“你应 该清楚这个头衔很不公平,有很多人参与了因特网的创建,我 只是在最初10年里做了一些早期工作。”这不是客套。个人电脑 不是一个人的发明,因特网更是集体的力量。戴得上“因特网之 父”这顶帽子的人可能不只瑟夫一人,但他戴着,的确问心无愧。 25年前,他与人共同发明了TCP/IP协议,打破了因特网政策的 障碍,将网络从政府学术网转变成革命性的商业媒体,从此引 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 今年56岁的瑟夫,担任MCIWorldCom高级副 总裁,负责技术和架构。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只是静待因特网的 爆发性发展,但瑟夫却不,在发表演讲、接受各种荣誉的同时, 他与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合作,着手将因特网延伸至 外层空间。 他一生酷爱科幻小说,有着丰富的计算 机知识,有着对人性敏锐的理解,他将这些个人素质混合起来, 大大改善了整个世界的通信方式和知识获取的方式。 “Vinton扮演了许多角色。但他更像是21世纪的文艺复兴者。他部 分是科学家,部分是工程师、哲学家、商人,但最重要的是一名 伟大的启蒙者。”瑟夫多年的老板FredChggs这样评价他。 瑟夫无疑是因特网方面为数不多的权 威之一,1992年他组建了因特网协会,无论在政府社交圈,还是 高科技社区中,瑟夫都是国家级的人物。1997年,他从克林顿总 统手中接过了美国技术勋章。尽管在他身上的荣誉和影响力与 日俱增,但瑟夫仍像过去一样平易近人,保持谦虚态度。 网景的安德森说:“我们是站在巨人肩膀 上创造业绩”。瑟夫无疑是巨人之一。 1986年后担任CNRI副总裁,1994年再度回 到MCI,负责MCI基于因特网服务的通用网络架构,包括为商业和 消费用户提供数据、信息、语言和视频的集成服务。 1997年,瑟夫所在的MCI公司,想让因特网 具备行星间的通信能力。于是瑟夫着手开发技术,使标准的因 特网能布置到木星、土星、火星和金星等行星和卫星的表面,使 宇宙飞船在太阳系内航行时可以通信。瑟夫表示,离完整的技 术规范还很遥远,但他希望他的基本设计方案能够在近距离的 太空旅行中使用,比如预定于2001年的火星探测计划。 瑟夫的研究成果究竟会给人类带来多 大的影响,目前还难以定论。 一位有听觉缺陷的工程师的自白 文特·瑟夫出生于1943年6月23日。在洛 杉矶圣费尔南多谷地区上中学时,他与斯蒂夫克洛克认识,并 成为好友。两人都酷爱科学,周未经常泡在一起做三维棋盘成 色彩观察实验。 瑟夫消瘦结实,易动感情、热情外露,他 参加学校的后备军训练队,以逃避体操课。在校内他要么一身 制服,要么穿夹克打领带,还总夹着一个棕色大公文包。当时看 来,这身打扮气度不凡,“我穿夹克打领带是为了让自己与众不 同。虽然以这种方式表现自己可能很幼稚”,然而令朋友们惊讶 的是,文特的这身打扮从未阻碍女孩子对他的兴趣。他在情场 上可以说是如鱼得水。人人都说,他魅力不一般。 小时候,他的偶像是父亲。他父亲通过艰 苦奋斗,从一名普通员工升到北美航空公司的高级执行官。瑟 夫的两个弟弟也表现出众,两人踢足球,并轮流担任学生会成 员。瑟夫本人则是书虫,兴趣庞杂、爱好十分广泛,幻想色彩较 浓。化学学得特别好,但他真正的兴趣在于数学。由于是早产儿, 瑟夫出生时听觉有缺陷,必须戴上助听器。他从小到大一直在 设计有助于听觉交流的技巧。他还写过一篇论文,叫“一位有听 觉缺陷的工程师的自白”。 1960年左右,虽然还在念高中,但斯蒂夫 已获准使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计算机实验室。周 未,瑟夫就跟斯蒂夫去。一次实验室大楼已锁,只见二楼有扇窗 开着。“接下去,我就知道文特已站在我的肩膀上。”斯蒂夫回忆 道。 高中毕业后,瑟夫进了斯坦福大学,他父 亲的公司为他提供了四年的奖学金。他主修数学,很快迷上计 算机。“编程让人体味到一种奇妙无比的感觉。你创造了一个你 自己的世界,你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不管编了什么,计算机总 会照办。它就像一只沙匣,里边每一粒沙子都在你把握之中。” 大学毕业。恰逢IBM招人,他就进了IBM洛 杉矶公司,为一个分时系统搞系统工程研究。很快他就发现自 己肚里的墨水不够,瑟夫就投到他论文导师爱斯金的门下。当 时爱斯金与ARPA签有研究协议,研制一台超级计算机,专用于监 测另一台机器上的程序执行情况。这成了瑟夫的论文课题。1968 年夏,斯蒂夫在UCLA和瑟夫一道工作,标志着他俩从此与计算机 网络结下不解之缘。 1968年秋,该课题转至克兰罗手下,他用 ARPA拨来20万美元设立网络测试中心,负责ARPA网计划中大部 分机器性能测试和分析工作。克兰罗召集了40名学生为他干活, 瑟夫和斯蒂夫无疑是其中的老大。另外还有乔波斯德尔。 瑟夫的妻子希格里是插图画家,3岁时 耳朵就全聋了。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就是他们的助听器推销商精 心策划的。让两人不期而遇,一见钟情。饭后,两人一起去了艺 术博物馆。瑟夫从未受过艺术方面的训练,但他也表现出浓厚 兴趣。在康定斯基的大型作品前,他伫立良久,最后冒出一句: “这画真像一只巨大的新鲜汉堡包。” 一年后的1966年,俩人结婚了。斯蒂夫自 然是傧相(几年后两人又互换了一次角色)。婚礼开始前几分钟, 奏婚礼进行曲的录音机卡了壳,这位傧相和惊慌失措的新郎赶 紧躲到圣坛边的小房间里,发动特长,将机器修好。由于听力缺 陷,两口子说悄悄话都像吼叫。 为因特网插上起飞的翅膀 当时最紧迫的任务就是编写主机—— 主机规范语言软件,以实现计算机间的交流。1968年夏,ARPA网 四个网点的一小群研究生聚在一起,谈论ARPA网。不久,他们开 始自称为“网络工作小组”(NWG),聚集全国通信编程人员中的 精英,为联网主机的操作规范达成统一意见。他们创造出了一 系列新术语,比如“协议”(Protocol)。但前几次会谈并无实质性进 展。 转眼到了1969年底,NWG还未拿出规范 语言。为了在12月交差,小组拼凑赶制出一份Telnet,用于远程上 网,但功能有限,比较基础。 真正的革命突破留给了瑟夫和鲍勃·卡 恩。1970年初,他碰到BBN公司的主持中介信息处理器安装调试 的硬件专家鲍勃·卡恩。两人一见如故,一起在UCLA做测试。卡 恩需要什么软件,瑟夫马上玩命把它编出来。他俩为电脑网络 间的协调问题绞尽脑汁,看怎样将不同的网络焊接得天衣无 缝。 1973年春天,瑟夫去旧金山大饭店参加 会议。在休息室过道里,等候下一轮会谈。突然灵感骤至,连忙 拿起一个旧信封在背面胡乱画起来。正是在这张普普通通的纸 上,瑟夫提出了能够连接不同网络系统的网关(Gateway)的概念,为 TCP/IP协议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那时,他与卡恩就如何建 造一个网中之网已谈了几个月,而且也与其他小组有许多交 流。两人都想到用一个“网关”来帮助系统之间的路由选择,“网 关”概念确立后,下一个难题是包传输问题。当时瑟夫的那张草 图确立了技术的突破。 1973年春夏,瑟夫和卡恩都在推敲细节。 瑟夫经常拜访弗吉尼亚阿灵顿的“达帕”办公室(DARPA的前身 就是ARPA)。与卡恩经常连续几个小时地讨论。有一次马拉松谈 话中,他俩整整熬了一夜,轮流在粉笔板上涂涂写写。两人准备 合作一篇论文,又是通宵不眠。 同年9月,两人把新规范的观点和论文 一起提交给国际网络工作小组,经过大家讨论,使其更加成熟。 两人在论文修改中都固执已见,争得面红耳赤:“我们常常是一 个人在打字时,另一个人才得以休息一下扭累的脖颈,却又不 得不一起构思,真有点像两只手绑在一支笔上。” 1973年底,论文大功告成,题目为:“关于 包网络相互通信的协议”。在这篇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中,瑟夫 和卡恩首次提出TCP协议。这就有了电脑网络“联合国宪章”。在 署名问题上,俩人决定让上帝作主,掷了一枚硬币。结果瑟夫受 到了垂青,他赢了。当然,他赢得的不仅仅是一个署名,而且后 来一堆堆接踵而至的荣誉。 1974年5月,论文发表。就像7年前罗伯茨 勾勒出ARPA网初步设想一样,这是一个革命性的事件。论文描述 了传输控制协议(TCP),还介绍了网关的概念。有了TCP,跨网交 流才成为现实。如果TCP足够完善,任何人都可以建造起任意规 模和形式的网络,只要网上有能为信息包作解释并选择路经的 网关机器,人们通过它就能与任何一个网络交流。TCP成为开拓 世界的技术,为因特网插上了起飞的翅膀。 成为因特网之父 当然,瑟夫是TCP的真正推动者。他和卡 恩一起构建了TCP,后来瑟夫又不断将其完善,使TCP成为标准, 并走向世界。就这一点来说,瑟夫是真正的“因特网之父”。 1972年,瑟夫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计算通信大 会上,他作了公开演示,使公众第一次看到包交换技术和远距 离计算机交互技术。这一年,他离开UCLA,加入斯坦福大学,担 任该校的计算机和电气工程教授。 1974年论文发表后,瑟夫继续深入研究, 将TCP变成更详细的规范使人们可以为它开发多种软件。1976 年,他离开斯坦福大学,加入ARPA。在1976年至1981的任期内,他 在因特网与网络相关数据包和安全技术的开发中,扮演了至关 重要的角色。他的大部分工作是测试、分析、规划、组织集体讨 论,然后又回到制图板上。 1977年7月是重要的里程碑。在南加州大 学的信息科学研究所(ISI)里,瑟夫和卡恩等十余人举行了一次 有历史意义的试验。当时全美国有三个电脑因特网,第一当然 是阿帕网,另外还有两个,一是无线电信包网,一是卫星信包网。 瑟夫他们的试验就是要通过电脑“联合国宪章”把三者联起来。 一个有数据的信息包首先从旧金山海湾地区,通过点对点的卫 星网络跨过大平洋到达挪威,又经海底电缆到达伦敦,然后通 过卫星信包网,连接阿帕网,传回南加州大学,行程9.4万英里, 这次试验没有丢失一个比特的数据信息,瑟夫和卡恩他们一举 成功! 1978年初,瑟夫在ISI主持召开TCP会议。会 议间歇时,他和波斯德尔、科恩及另一个同事,在走廊交流。“我 们靠着走廊的几个大纸箱站着,一边就在纸箱上画起图表来。” 当继续开会时,他们就向小组提交建议:将传输控制协议中用 于处理信息路经选择的那部分功能分离出来,形成单独的因特 网范围协议,简称IP。1978年,TCP正式变为TCP/IP。 初期,“Internet”意指任何使用TCP/IP协议 的网络,而“Internet”则专指由联邦政府资助的,由许多使用TCP/ IP的公用网络互联而成的网络。到80年代中期,欧洲、加拿大也 开始与美国政府主持的网络互联。于是“因特网”(Internet)开始意指 这个松散广大的世界性TCP/IP因特网络。 1982年初,瑟夫遇到一位MCI公司的经理, 此人负责MCI的信息开发工作。“他想建立一个数字式邮政服务, 我立即被这个想法吸引住了”。因此他宣布离开DARPA,加盟MCI, 去担任MCI数字信息服务的副总裁。他的离去引起了极大的震 动和反响,一位同事甚至为此而哭了。“文特是我们无形中的头 儿,我们需要他。”另一位同事说。 手中握着一枚火箭 瑟夫在极为关键时刻离开的ARPA网准 备正式转换成TCP/IP系统,据传国家标准署考虑为网络互联建 立一套新标准,取代TCP/IP,这就是OSI参考模型。OSI是国际标 准化组织(ISO)开发,是由地位巩固的官僚们,居高临下甚至是 蔑视一切的情况下发布的。他们认为TCP/IP和因特网只是一种 学术玩具,但瑟夫等人坚持反对OSI,因为它划分过细,十分复杂, 而且仅仅是个设计,从未试验过。“OSI的一切都是非常抽象的, 学究气十足。他们所用的语言浮夸到不可思议的程度,简直读 不下去。” 而TCP/IP是实践的结晶,也是合作研究 的产物,不是像OSI那样在一大堆委员会里产生出来的“大骆驼”。 OSI经常举办国际会议,对瑟夫等人来说,真是一番痛苦的经历。 “我在会上不停地写反对意见。” 因特网的魅力在于交流规范的简单方 便,而瑟夫的魔力在于:他美言善诱,软硬兼施,最终让用户采 用这种规范。 1983年,瑟夫曾劝说让IBM、DEC、HP支持 TCP/IP,但都遭拒绝,而采用了OSI。他们认为TCP/IP只是一项 研究试验。不过最关键的是,国防部选择了TCP/IP。 1983年1月1日,ARPA网正式转换成TCP/ IP系统。这次转换具有里程碑意义,恐怕是此后几年中因特网 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事。有了TCP/IP,网络可伸展到任何地方,数 据不费吹灰之力就从一个网络送到另一个网络。 1988年,也就是5年后,ISO终于制定出开 放系统网络互联标准。连美国官方也将OSI作为官方标准。欧洲 更是趋之若鹜。看来,OSI要想压倒TCP/IP,但是借助Unix的威力, TCP/IP已无所不在。凭着它无声而凶猛的冲击,TCP/IP击退了 ISO的强攻。“标准只能被发现,而不能被颁布”,这就是因特网 的新规则。 1989年,瑟夫向Interop展览会场走去,他第 一次感受到因特网被科学界和研究界以外的世界所欢迎。“我 们注视着这一切,感到我们手中握着一枚火箭。” ARPA网不再是中心,因特网已变成了网 状结构,辐射全球。一场革命一触即发,瑟夫幸运地站在了这场 革命的中心。

现代社交媒体论文发表

发布文章的方法有很多,具体选择哪一种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目的来决定。以下是几种比较常见的方式:1. 在自己的博客、个人网站上发布文章;2. 到各大专业网站、论坛、社交媒体发布文章;3. 发送到相关媒体,请求发布稿件;4. 发布到在线作品平台、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5. 到出版社发表稿件,出版书籍等。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要在发布前注意文章的内容质量,语言表达清晰、准确,形式规范、合理。发布后可以根据需求积极推广,获得更多的曝光和阅读量。

何处寻真相半个小时出现,何处寻真相一般是半个小时出现一期,一期大约一个小时,每个晚上两期。

《何处寻真相》是浙江卫视节目《全民偶像》第二季的特别活动,节目将嘉宾等在拍摄现场,开启一场叫做“三分钟揭秘”的旅行,在三分钟内出现谜团,解开谜题,揭开真相。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生产的网络依赖症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生产的网络依赖症,欢迎大家分享。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生产的网络依赖症论文

摘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整合网络资源、广泛使用网络内容成为传统新闻媒体应对网络挑战,谋求发展之路的重要方式。然而在借力网络的过程中,传统新闻媒体表现出了不应有的焦虑和浮躁,这不仅体现为过度使用网络信息,缺少专业价值标准的衡量与辨别,还表现在对网络价值取向不应有的盲从等方面,丧失了传统新闻媒体应有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对于公众的社会舆论引导力日渐式微。

关键词:信息依赖价值盲从网络崇拜取向迷失

互联网的诞生,对于传统新闻媒体构成了极大挑战。面对来势汹汹的互联网大潮,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媒介融合成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共识。传统新闻媒体大量整合网络资源为己所用,不仅丰富了新闻素材,提高了新闻采编的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新闻的贴近性。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借力网络的过程中,传统媒体却出现了对网络的过度依赖现象,导致在整合网络资源的过程中放弃自身优势,成为网络的附庸。

一、过度依赖网络信息

互联网极大释放了网民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欲望与能力,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不仅过度采用网络信源,而且大量转载、使用网络内容,记者从传统的“跑新闻”变成了在网上找新闻和摘新闻。

1.大量采用网络信源。寻找丰富的新闻源,是记者新闻报道工作的起点,能否发现和掌握权威的、丰富的、有价值的信息源也是衡量记者专业素养的重要尺度。正如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所说:“消息来源是维持记者生命的血液。不能通过消息来源接触信息的记者无法开展工作。”互联网为记者迅速发现和掌握信源提供了良好的渠道,极大丰富了记者的信息资源。但是,目前很多新闻记者过度依赖网络信息,以在网上寻找新闻线索取代了到社会生活中发现信源。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15年前,70﹪的新闻从业人员以消费者的身份上网浏览信息,仅有15﹪的人从BBS、USENET中搜寻新闻线索,如今有65﹪的人每天以参与者的身份,频繁进出论坛和博客,并且从中获得新闻线索。

国内亦是如此,美通社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60﹪的中国记者曾经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线索或采访对象完成选题报道。“2009年《现代快报》改版后,大量新闻线索从网络社区获得,其中区域新闻版的重点稿件,有50﹪的线索来自于网络社区。”2010年年底,上海《新闻晨报》成立微博小组,由一线采编记者从微博采集新闻线索。在网络中寻找线索已成为许多新闻媒体新闻报道的常态活动。

2.过多转载网络内容。传统新闻媒体对于网络的依赖不仅表现在大量使用网络线索,还表现在大量直接引用、摘录甚至全文转载网络内容,这种情况在一些市场化的晚报、都市报以及民生类新闻节目当中尤为突出。2009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网友曝”是一种很恶劣的新闻文风》,严厉批评了不经核实就将网帖内容当做新闻报道出来的做法。[6]但是时至今日,新闻媒体直接使用、摘录、转载网帖内容的做法却越来越普遍。河北电视台《非常道》是一档午间评论节目,主持人在对各种新闻事件进行解读时,往往大量直接使用网帖内容。

如2010年2月6日对张家界“擎天一柱”改名事件的评论,无论是评论角度还是基本话语,大多来自同年1月26日中国新闻网的一篇评论文章。2010年国庆期间“小月月”事件在网络热炒,《京华时报》《潇湘晨报》《天府早报》《东南快报》等诸多纸质媒体跟进报道,其中大部分的报道都是直接摘录网络内容,如《东南快报》的报道只在结尾有一句“记者联系该社区客服,客服表示无法帮助联系发帖人,而记者通过站内短消息联系发帖人,但截至记者发稿,暂未收到发帖人的回帖”,其余报道内容皆为网上摘录。这种做法不仅助长了职业惰性,更重要的是损害了新闻媒体应有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二、盲目跟风网络热点

在互联网环境下,传统新闻媒体因为过度依赖而滋生出对网络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表现为放弃自身把关职责,盲目跟风,将是否为网络热点作为新闻选择的依据,既不认真核实信息真伪,也无视新闻选择的基本价值规律。

1.不辨信息真伪。网络的.确有着广泛的信息源,但是网络的虚拟性又容易导致大量虚假信息的流传,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在采纳网络信源的时候严格把关,否则就容易导致虚假新闻泛滥。近年《新闻记者》每年评选的十大假新闻,都是记者盲从网络热点,不加把关而导致的。

2.无视新闻价值规律。在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整体过程中,新闻记者通过判断社会生活中各类现象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决定其能否成为报道对象,而新闻编辑同样根据价值规律决定记者的报道在版面的位置或电视时段的排序。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很多新闻工作者却把是否为网络热点作为判断和选择的依据,传统媒体缺少足够的新闻理性,有时将网络推手请到访谈现场,媒体对网络的依赖与盲从可见一斑。

3.缺少理论自信。新闻概念和新闻理论是在长期新闻实践过程中对新闻活动的理论总结和提炼,体现的是新闻学专业的理论智慧和哲学高度,是一代一代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研究者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成果,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普遍的指导性,新闻工作者的各种新闻实践活动正是建立在新闻概念和新闻理论指导的基础之上。

但是在网络环境下,新闻媒体却表现出不应有的理论焦虑和自卑,这往往表现为轻易放弃传统新闻理论的权威性,生硬炒作一些新概念、新理论。如《华西都市报》提出的“微新闻”概念:“‘微新闻’是《华西都市报》为应对网络时代快速阅读而创新的新闻品种,稿件最长不超过三四百字,最短为一句话,但又不同于过去的‘边栏小稿’或者‘一句话新闻’。简而言之,‘微新闻’就是借鉴微博的优势为我传统媒体所用。

它在形式上类似微博,短小精悍;在内容上却要求字字说事,客观报道新闻,具备新闻的五要素,不议论不评价不感慨,用最简单的语言告诉读者新闻价值何在。”但是只要稍微有点新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个所谓的“微新闻”概念特征与传统新闻学中动态消息的内涵要求并无丝毫差别。

中央电视台某主持人发表文章认为:《环球在线》在“适应新时代的传播特点,借鉴微创作的理念和手段,充分利用微内容”方面作出了有益和有效的尝试,而分析其文中所谓的“微内容”,无论是视频、漫画、文字、照片还是地图,都与传统电视新闻评论的使用手段并无二致。不难看出,“微新闻”“微内容”“微时代”“微革命”等系列概念无不充满对微博这一网络传播形式的技术与理论膜拜,这种用新概念包装传统规则的做法,一方面表现出新闻媒体炒作概念的急功近利,另一方面则彰显出媒体人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挑战职业自信的丧失。

三、被动追随网络声音

与虚假无序、信息泛滥的网络相比,传统新闻媒体在提供权威信息、积极引导舆论方面有着更大的优势。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与网络的渗透与互动过程中,很多新闻媒体未能主动引导舆论方向,反而被动依从网络议程设置,放弃应有的媒体立场,成为网络议程的附庸,甚至被网络水军利用成为伤害无辜公众的帮凶。

1.盲从网络议程。议程设置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主动设置议程,媒体不仅决定着受众能够接受的新闻内容,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受众解读新闻的角度和立场,因此议程设置是新闻媒体引导舆论的重要方式。但在网络环境下,新闻媒体的议程受网络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媒体在网上寻找新闻线索的过程成了不断追随网络议程的过程,分析近几年的网络热点事件,几乎都曾经成为各媒体争相报道的重要内容。

但实际上,很多热点事件只是无聊的网络炒作,如“贾君鹏”事件、“小月月”事件等;有些热点事件是别有用心的人为策划,如“闫德利”事件、“兽兽”事件等。但是大量新闻媒体对这些所谓网络热点争先恐后地报道,助长了无聊的网络宣泄之风,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而且对无辜公众,有时对当事人也造成了伤害。

2.放弃权威立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传统的舆论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越来越多的网民习惯在网络上发表意见,一些观点在网络上迅速积聚,形成网络舆论,并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但是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也为大量非理性情绪的发泄提供了很大空间,因此很多网络事件中偏激情绪的宣泄往往遮蔽了关注问题、解决问题的初衷。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新闻媒体本应以权威性和公信力引导或纠正舆论走向,但往往被网络的强势声音主导,成为网络意见领袖的附庸。

2010年“小月月”事件的热炒过程中,有很多网民质疑:对“小月月”形象的展示是否涉及侵权、这是一个真实事件还是网站的人为策划、网民的大量谩骂是否违背社会伦理等等。如果传统媒体就这些问题深入进行调查,给出权威答案,作出独到解读,就会起到改错纠偏的重要舆论引导作用。遗憾的是众多传统媒体只是摘录网络内容,始终没有表现出丝毫舆论引导的意识和立场。

轻易放弃对新闻专业主义规律与价值立场的执守,使得新闻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网络无序信息、非理性信息、虚假信息、恶意信息等的传声筒和放大器,对于网络依赖现象,新闻媒体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与警惕,才能保证在媒介融合的进程中守住阵营,实现共赢。

拓展资料:

简介

网络依赖症不可不防的流行病

网络已经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主要部分,甚至成了全部。网络突然断了,你会心烦意躁吗?如果一二天不上网,你会觉得少了什么东西吗?会觉得空虚吗?

面试穿什么衣服?上网查!相机买什么型号?上网查!当生活面对选择题时,越来越多的人却患上了“网络选择恐惧症”,我们的生活真的离不开网络了吗?

网络时代应该如何正确运用网络成为年轻一代必须面对的问题。“最近心里很乱,我想跳槽,但是又怕跳砸了;按兵不动,又心有不甘。以下附上我的具体信息,大家帮我看看,我到底应该怎么选择?”

患有网络依赖症的学生多表现为失眠焦躁,容易发脾气,不愿上学等症状,目前患“网络依赖症”的学生比较多,其中包括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学生患上“网络依赖症”主要是因为假期里整日上网,打游戏、聊天。

网络依赖症的特点总体有二个特点:有依赖性、社会功能障碍。精神空虚、情感受挫、无所事事的人最容易患上网络依赖症。

心理症状

在网络性心理障碍的早期,患者先是感到上网其乐无穷,随之不断延长上网时间,有些人晚上起床解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打开电脑到网上“溜达溜达”。

他们开始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而后可发展为躯体依赖,表现为每天起床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和食欲不振,上网以后精神状态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该病晚期,患者会出现与生理因素无关的体重减轻、

外表憔悴,一旦停止上网还会出现急性戒断综合征,甚至有可能采取自残或自杀手段,危害生命安全。

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发病年龄介于15-45岁,男性患者占总发病人数的98.5%左右,女性约占1.5%,20-30岁的单身男性为易患人群。心理医生称之为“网络依赖症”。要想治愈网络依赖症,首先就是要承认自己对网络上瘾;其次是将上网后便不再去做的事列出清单;第三是认清无节制地上网给自己带来了多少麻烦或严重后果:比如视力下降、身体变差、头昏脑涨、食欲不振、学习成绩下降、工作效率降低、生活没有热情、家庭失和甚至破裂等,从而认清其危害性。主要采取的措施是鼓励患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逐步摆脱对网络的依赖,临床也可应用抗抑郁药物及精神疗法等综合治疗。

尤其对少年儿童的网络依赖症,当家长的要及早采取措施,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避免因高压而产生逆反心理。网络给人带来了好处,但同时也给人带来了坏处。所以希望大家可以健康上网,不要对网络成迷,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助长网络暴力

北大法学院教授近日在接受《南都周刊》采访时称:中国当下的公众参与存在一种网络依赖症,没有哪个西方国家的互联网承载了这么大的显示民意的功能。

贺先生的观察很敏感,“网络依赖”确实是当下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一个鲜明特征,这表现在许多方面:许多重大事件都是通过网络曝光并产生影响的,公众也是通过网络留言和跟帖的方式参与和推动事件的,上网看新闻、到论坛灌水和发帖已成为公众参与政治的主要方式;公众的许多权利是通过网络动员来激活、实现和凝聚的;许多官员都把网络当成听民意的重要通道,领导开博客、上网听政成为政治时尚,等等。

网络民意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当然是一种进步。但网络成为公众参与的主流渠道,公众参与对网络形成过分的依赖,就绝不是什么好事了。

确实,网络民意有着开放性、民主性、草根性等许多优点,但其缺陷也不容忽视,比如:容易滋生小道消息和谣言;缺乏理智和建设性,攻击性很强,容易发展成多数人的暴力;网络表达缺乏约束力,代表性也非常弱,等等。这些缺点使得这种参与的民主质量非常差,并容易滋生社会紊乱因素。基于这一点,当代世界政治发达的国家根本不会让网络成为主流的民意表达和政治参与渠道。其间必须设置中介,民意必须通过代议制等制度化的参与渠道,才能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意见,并最终影响政府的决策。这样才是健康的、制度化的过程。

在我国,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期待越来越高,公众越来越多地借助网络寻求表达空间,但这种表达方式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明显:

其一,改革成果的分配不公催生出民间的许多非理性情绪,如仇富、仇官、反权力、反市场之类,这些情绪借助网络表达出来,在多数人的受迫害幻觉和暴力性语言的强化中只会变得更加情绪化和极端化,并扩展成为与精英、政府和主流对抗的民粹主义,攻击性和破坏性非常强。其二,破坏性大于建设性。正常的制度参与渠道的建设力量是显而易见的,而中国当下的网络参与,对政府决策真正起到过正面建设作用的事例很罕见,即使有也只是偶然的,更多是杂乱无章的,众声喧哗一阵后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

其三,网络缺乏制度和道德约束,又容易滋生小道消息和谣言,这种无责任约束的表达很容易变成极富伤害性和以暴易暴的网络暴力,对公民的私权利形成威胁。典型如去年的虐猫事件和铜须事件中杀气腾腾的网络追杀,今年烧狗事件和辱师视频事件中的网络围剿。其四,由于缺乏理性的参与渠道,对网络的过度依赖正在网民中激起一种原教旨式的民主情绪,网络已经成为“失控的陪审团”。

因此,仅靠网络,显然不能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参与要求,网络单通道只会滋长网络民粹暴力,必须有更制度性的参与渠道。

治疗方法

网络依赖症“网络依赖症”是新近出现在学生群体中的一种心理疾病。这种疾病起源于网络空间的无限与学生儿童自身辨别能力的有限之间所存在着的巨大的反差。再加上学生的自控能力差,模仿能力强,因而,致使许多学生上网后便极易坠入“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上,学生们往往有如一只迷途的羔羊,无意识地将网络看成是自己最好的家,把上网当成人生的最大的快乐。早有网络专家指出,一个原本无邪的学生完全有可能因为链接了一个不合适的网站而闯入完全陌生甚至有害的领域,终致沉迷其间无法自拔。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后,大部分的学生和孩子都是伴随着电脑长大的,学电脑、用电脑、上网是他们在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和体验。可正是这个“不可或缺”,却使不少患上了“网络依赖症”的孩子为了能够上网,有的人对家长说谎,有的人偷钱上网,有的人为网友离家出走,有的人终日恍恍惚惚萎靡不振,有的人甚至走向色情,走向暴力对于患上了网络依赖症的学生,光靠几句说教是不够的,而一些惩罚措施也只能起到短时间的效果。要从根本上治疗其病症,还必须运用现代心理学的“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又叫“对抗性条件反射疗法”,它是应用惩罚的厌恶性刺激,即通过直接或间接想象,以消除或减少某种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厌恶疗法的特点是,治疗期较短,效果较好。

厌恶疗法的一般原理是:利用回避学习的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如电击、催吐、语言责备、想象等,与求治者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厌恶治疗的形式以有下列三种:

电击厌恶疗法、药物厌恶疗法、想象厌恶疗法。

对学生应以想象厌恶疗法为主。具体做法是:

1、在班上开展“我和网吧”的演讲比赛。要求写出网吧的好处和害处,写出上网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好处呢?是为了辨证的思考问题,也是为了避免学生的抵触心理。通过演讲比赛,同学们认识到了网络的魅力,也认识到了网络对青少年有害的一面。

2、把学生演讲中关于网吧环境的乌烟瘴气、关于网吧中不良少年的语言污秽与行为放荡、关于上网后的头昏脑涨视力下降精神萎靡等等描述集中起来,每天放学时在班上反复宣讲,让学生在反复的刺激中对网吧产生厌恶心理。

3、对个别症状较为严重的学生,可以以橡皮筋代替电击。只要心中一有上网的念头不能消除就拉手腕上的橡皮筋,直到消除上网的念头为止。

4、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减轻学生对网吧的依赖。

现代社交媒体论文发表网站

如何利用信息网络便利更好宣传自己论文

原则上任何网站都是可以发布文章的,很多人觉得媒体网站个人不能发文章进行推广,我以前也是这样认为,后来公司推广外包,网上和推一手合作,发现他们都是和媒体有合作,可以进行门户网站和媒体网站软文代发新闻投稿,我们用新闻投稿的方式发布文章时,尽量要使用原创文章 ,一定要注意发布渠道的品牌知名度,公信力等因素,好能找到一家靠谱的新闻渠道是很重要的。2.个人网站,给个人网站进行投稿,也是进行发布文章的一种方式,很容易操作。另外选择发表文章的平台,尽量选取权重高、信誉好而限制较少的平台。3.社交平台,微信公众号这类社交平台,也是发表文章的重要渠道,据了解,这类平台流量大、用户多、易转发的优势,也可以增加文章曝光机会。4.百度系专栏,百度文库、百度经验都是很好的文章发布平台,这类平台大的优点就是百度系的文章排名比较靠前,容易扩大全网知名度。此外,对你的文章设置关键词,优化你的文章在百度排名。发表文章的平台有很多,或是免费的或是收费的。综合性的文章发布平台还是推荐美知网,美知网是个开放式的内容创作平台,非常适合发布文章。

社会化的互联网生活已经在一小批互联网Geek中成熟发展起来,尤其是每天泡在Twitter上的“推客”们,每天孜孜不倦地推送各种新奇好玩的想法,网站,新闻,音乐,视频的链接,这些“推特”(Tweet)消息被一级一级过滤转发(RT,ReTweet),迅速传遍了全球。一个最好的案例就是2009年3月25日上线的陌生人聊天网站,在Twitter老用户Veronica的Tweet下,如坐上了火箭,20天达到15万的日独立访问IP 。可能很多人并不理解Twitter存在的理由,更不理解Google和Facebook为什么都要收购Twitter,最不可理解的是Twitter创始人Evan Williams和Biz Stone拒绝了Google和Facebook的开价(Facebook开价5亿美金)!(备注:Twitter两位创始人曾将Blogger卖给谷歌)只有Twitter上的Heavy user(重度用户)才能真正理解Twitter对他们生活,工作带来的影响,这些人才是Social media最早,最资深的一批实践者,他们中Follower数超过1000的“推客”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博客,这部分人不在少数。真正在使用Twitter的推客(而非测试玩家)都知道,Twitter上传播的消息主要是推客自己在网上看到的新奇事物或者自己写的博客的标题和链接,当然也包括少量的个人突发奇想短语。但是细心的用户一定会发现,超过1000个Follower的推客一定是有“料”的,如果一个人仅仅是不停地在Twitter上发发牢骚,骂骂邻居,或者记记流水帐,那么根本没有人愿意Follower他/她。很多Twitter的Heavy user同时也Follow了很多其他推客,少则上百,多则成千(一点都不稀奇)。以我为例,我在Twitter上活跃的比较晚,大概是2009年4月15日左右开始活跃起来,还不如我写了四年的博客,已经超过了1000多位订阅读者。但是就这短短的一个星期,我通过积极的Tweet一些有趣有价值的信息,以及我的博客内容和思考,快速积累了250多个Followers,同时我也Follow了将近400多个推客,这些人带给我的就是平均每秒钟刷新一条Tweet,理论上我是无法全部看完的,只能在空闲的时候走马观花扫描一些关键字,个别感兴趣的点开信息中的Tiny URL自己阅读一番;也可能直接RT一些特别好玩的信息;还有就是重点关注一下回复给我的信息 @betashow ,绝大部分信息错过了就错过了,但是真正有价值或者好玩的信息,一定会被别的朋友反复RT,直到我看到,所以错过的也无所谓。推客们总能在第一时间看到很多最新的报道,从互联网新奇网站上线到Susuan Boyle一唱成名,再到市政府着火……但是代价也很大,因为推客成瘾,需要投入大把的时间来“经营”,很多推客自己也会禁不住抱怨一把“Twitter占据了我们太多时间”,然后呢,继续Tweet……我们对Twitter是即爱又恨……像我们这样的生活在Social media之中的人,除了Twitter,另外普遍都会用的就是Facebook,Linkedin,Wealink, Blog,Flickr,ipai,深受社会化网站和媒体的影响,对其有着切身的体会。我提到的这些服务都可以笼统地归类为“社交网络(SNS)”。社交网络对个人而言,是一项“服务”,一项用以跟老朋友互通有无,保持联系,拉近距离的网络服务;一项拓展关系网,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的 “服务”,这些服务带领我们进入了数字化的“泛社交时代”。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社交网络(SNS)”也可以是一种媒体,因为在这个网络平台上,无数的信息被网络中的节点(人)过滤并传播着,有价值的消息会被迅速传遍全球,无价值的信息则会被人们遗忘或者只能得到小范围的传播。这就是我们近几年刚听到的新名词:“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下面我们来看看Wikipedia上对于Social Media的标准解释:Social media is information content created by people using highly accessible and scalable publishing technologies. At its most basic sense, social media is a shift in how people discover, read and share news, information and content. It's a fusion of sociology and technology, transforming monologue (one to many) into dialog (many to many) and is the democratization of information, transforming people from content readers into publishers. Social media has become extremely popular because it allows people to connect in the online world to form relationships for personal and business. Businesses also refer to social media as user-generated content (UGC) or consumer-generated media (CGM).相对于SNS来说,Social Media是个更为广泛的概念,而Social Media是基于SNS,Blog,Mini-Blog,BBS,IM,Email等一系列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工具(技术),并且由无数个节点(人)根据自己的专业,喜好,价值观等过滤加工后进行传播的。所以SNS相对更为狭义,只是Social Media中的一个新兴崛起的传播平台(技术?工具?手段?)。所以我这个SNS从业人员也只能浅谈一下Social Media,更深入的探讨需要来自传统媒体,博客服务提供商,Email服务提供商,IM服务提供商,迷你博客服务提供商以及社交网络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及综合人才来深入研究,更重要的是本人要有丰富的社会化传播经验,比如在Twitter上有上万个Follower(这绝对是无法逾越的经验门槛,如何在 Twitter上发展到Follower?),这方面我推崇一个推客,@Mashable,他在Twitter上有 479,241 Followers,这个推客已经是公司化运作(Social Media Guide),除了做一些Social Media的研究之外,就是帮助一些巨头做Social Media营销的尝试,应该算是专业的Social Media顾问。通过他们发表的文章,我学习了很多,所以也推荐感兴趣的朋友们参考。可以这么假设,如果Mashable的CEO Pete Cashmore(@mashable Twitter帐号的实际管理者)不小心发现了你的产品,试用过感觉良好觉得值得Tweet一下的话,理论上就会有47万个Social media的Geek看到,其中一部分就会参与体验并ReTweet,还有不少人会写一篇常常的文章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又有人会看到并在Twitter 上推一把,到Facebook分享一把,或者自己也用完写一篇博文……如果一个产品本身设计的足够有吸引力,那么从此就会引爆流行!如果这个产品设计的差强人意,那么理论上Pete Cashmore这样的人也不会帮你“推一把”。当然,Pete这样的超级意见领袖在Twitter有不少,一个有价值的信息如果能到达一位这样的推客,那就等着引爆吧。但最关键的核心还是我曾经问过的那句:“是谁把Omegle告诉了Veronica”?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因为理论上只要能到达,就一定能引爆。到底如何到达呢?我在上一篇文章介绍了Traffic Exchange这样一个产品,这只是Omegle案例上的一例,也带有一丝运气,所以并不能用来参考设计你公司的产品和社会化传播策略。足够有吸引力的产品(或者一次营销推广策划),一定要有特别之处,Veronica这样的人只会推一种信息,那就是他/她认为“对他/她的Followers有价值的信息”,所以产品或者策划要让这些假设能够到达的引爆者心甘情愿主动帮你来推,能过得了他们这一关,后面的关就比较容易了 。即便你有了足够有吸引力的产品或者策划,但是也需要一个“中间人”帮你把这个信息推到Veronica或者Mashable这样的超级推客 “Tweet信息流”里!(如果你碰巧认识一个这样的超级Social Media节点,那么恭喜你,你根本不需要看这篇文章,直接找他们就OK了,如果他们Say yes的话)这个中间人可能是Tracffic exchange的交换流量产品,也可能是一个在Twitter上有1000个Followers的高级用户,甚至也可能是一个普通的Twitter用户,但是他的Followers里面包含了很多更高级的用户(我也很奇怪,虽然我才260个Followers,但是不乏一些5万个Followers级别的推客),也有可能是一个稍有一点名气的博客 。所以,有个好的产品,找个差不多点的推客(博客)并驾齐驱!其实,对于一个创业者或者打算借助Social Media传播的人来讲,自己的关系网质量很重要。我们可以做个极端的假设:如果刘德华投资做一个网站,那么这个网站会在一夜之间被所有媒体报道一番,因为刘德华的影响力。但是我们不是刘德华,我们需要自己来积累“影响力”,这就是很多“专业博客”坚持到今天的根本动力——影响力!不管他们承认不承认, “影响力”是很多专业博客前进的动力,“金钱”是排在第二位的。而通过撰写专业博客扩大自己的“泛社交圈”是很漫长的,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也要无数的脑力(思考)和体力(撰写,发布,回复)劳动,很多人半途而废了……而Twitter这种新事物创造了另一个新的“泛社交圈”扩大,或者说建立“影响力”的平台,很多很资深的推客起初都是靠不断转发一些自己看到的有价值的信息和链接起步的,很多Followers跟踪他们的Tweet目的很简单,“这家伙经常发的信息都挺好玩或者听有价值的”,加上Twitter中@,RT等符号和功能的使用,一个“有趣的推客”很快就能被更多的推客看到并Follow。更好玩的是,有个推客发起了一个叫做“FollowFriday”的活动,每个推客每个Friday都Tweet一个你认为值得大家Follow的推客,并用@格式发布,方便大家直接去Follow,我也被RexChung推荐了一次。科技博客网站ReadWriteWeb(读写网)发表分析文章称,社交媒体是2008年互联网一大趋势和热门的话题,社交媒体正在发生变革,2009年也将成为社交媒体重要的一年。为此ReadWriteWeb列出了2009年社交媒体十大个发展趋势,以下是全文: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是2008年互联网一大趋势。无论是对消费者、企业还是销售商,社交媒体都是一个热门的话题。现如今,社交媒体领域不仅存在很多权威,还有很多创业公司、专门的书籍以及社交媒体公司。在许多企业中,聘请社交媒体战略家和社区管理员,并制定相应的宣传方案对社交媒体加以利用的做法非常普遍。不过,应用程序,但真正可供瓜分的馅儿饼只有一块。作为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在线社区,Facebook已经成为了第三方应用程序的聚集地。微博客Twitter的用户也已经用许多应用程序来弥补网站自身的不足。分布在社交媒体中的人们维护着各种各样的工具,而想要决定将何种信息与何人分享几乎成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用户、销售商和企业的面前也存在着众多的干扰。只要出现一个新的应用程序,就会出现另外一个应用程序帮人们管理它。虽然“眼球经济”一直令人们垂涎,但广告发布者和出资人都已经认识到,精准投放比大力推广获得的回报更高。意义(Meaning)和链接(Meaning)是所有社交媒体生存的两个关键因素。随着人们组织信息以及寻找与自己相关网络难度的增大,这两个要素被逐渐淡化。事实上,社交媒体正在冲破自己的天花板,因为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要了。基于这些因素,我们认为社交媒体正在发生变革。社交媒体正逐步以新的方式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体验。如果你是一家初创业公司的CEO,如果你希望在2009年着眼于下一代社交媒体,你就需要考虑以下10个趋势:1、着眼于人我们已经从“用户”、“客户”和“消费者”的身上脱离开了:社交媒体将人的因素带回到了所有的数字化的互动中。人们开始越来越谨慎,比如在寻找有用连接和具有相关性的社区,或者在寻求自我表达的方式时。网络研究公司Altimeter的创办人莎琳?李(CharleneLi)和美国市场调研机构ForresterResearch的副总裁约什·贝尔诺夫(JoshBernoff)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将全新的行为驱动模式引入了社交媒体。尽管这是一次巨大的跨越,但如果想要获得成功,人们还需要将这一理论进一步推进并更加接近于人的需求。社交媒体与功能和应用不再有关,而功能和应用已经没有价值了。人们希望获得有于社交媒体相关的有意义的价值。人们希望自己的社交活动能够更有目,同时有条不紊。在线社交媒体与线下社交媒体没有什么不同,无论使用什么样平台,人们都会想办法维护自己的网络。这些人将会被一些有意义的话题联系在一起,并且在自己制定的范围内开展交流。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就能够在互动中找到相关性。FriendFreed是一个为用户提供访问目的地和应用程序借口的平台。尽管它的界面和交互性与维基百科一样差,但这个平台仍然在迅速成长。这是因为,当人们面对来自多种渠道的交流时会感到困惑,所以必须要对他们赋以含义。那些能够将精美的设计、易用性和可搜索性整合在一起的公司将比其他社交媒体工具更重要。网络战略专家戴伯·舒尔茨(DebSchultz)将社交媒体和艺术展进行了比较,他认为,人们都希望按照自己的需求在网络生态系统中寻找自己生命的表现。iPhone(手机上网)的体验让所有用户、企业和开发者眼前一亮。仅在2009财年第一季度,iPhone的销量就达到了440万部。与此同时,谷歌的Android和Palm也都在努力提供跨平台的应用以及服务。在这个社交媒体的全新领域中,人们正在寻求将手机、网络和现实生活进行无缝切换的解决方案。人们将会创建、加入并寻找能够为他们提供有意义且具有相关体验的社交网络。人们还会对自己的投资回报(花费的时间和披露的程度)、获得的答复、评论以及社交网络的影响力和价值等进行衡量。社交网站的战略关系副总裁瑞切尔·马斯特斯(RachelMasters)表示,“互联网之所以令人困惑是因为人们几乎可以利用它来复制以前的所有媒体。Ning为人们提供的社交网络允许人们进行选择性连接,因此解决了这一问题。”在2008年全年实现了388%的增长。只有当广告发布者及其相关的生态系统真正理解,究竟是什么在吸引人们交流、寻找连接并进行表达后,他们才会不亏损下去。社交网络的下一个金矿就是定位特定人群。以色列创业公司Nuconomy能够提供定位精准的动态显示广告。Nuconomy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沙哈·纳什麦德(ShaharNechmad)认为,利用Nucomony发布的定位广告的点击率要比非定位广告高出6至9倍。那些能够迅速改变观念并创造新颖且相关产品的广告代理商和发布者将会更具优势。由于社交媒体的存在,人们需要对原本无穷无尽的信息进行梳理。而为视频添加标签、归档对话内容、加大对云计算技术的利用,并使得搜索结果具有更高的相关性都将成为需求。为这些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企业将获得重要的机会。也有一些例外,今天社交媒体用户都属于早期用户。未来的一到两年当中,社交媒体将跨越鸿沟并吸引更多的用户,最终将自己变为主流应用。不仅在美国,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尤其是在东南亚国家以及巴西、俄罗斯和德国这些容易推动的地区。企业需要理解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的诧差异,以满足不用的需求。2009年是营销公司尤为严峻的一年。各大公司都在将预算转移到目标更明确的社交媒体上,而且这还仅仅是个开始。媒体解决方案供应商Spark的创始人大卫·斯巴克(DavidSpark)认为,企业不应该只是在Twitter信息中以及Facebook的页面上发布广告。社交媒体创造的新岗位要求人们具有很多技能,比如针对社交网络和聚合平台制定相关的活动,同时将产品、服务和人聚合在一起。社交媒体的下一阶段就是带来大量的获利的机会。随着据和平台、社交网络新型移动设备以及定位功能的出现,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的定位和个性化广告出现。此外,合作伙伴之间将会引入更多的分成模式,而线下生活也将与在线社交媒体更好地融合,例如利用虚拟产品为真实的产品进行补充。社交媒体已经永久地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但是社交媒体已经依然无法满足人们所有的需求,因此必然改弦更张。新型的社交媒体将创造出一系列的“整体产品”和用户体验,这些将贯穿人们整个生活,包括网络、手机和现实生活。每个用户都可以通过工具、功能和应用程序创建自己的体验。人们可以对信息进行无缝切换,而这些都不会受到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具有创造力的公司将会倾听这些需求,并在这些需求的基础上推出相关的产品。这样的公司不仅能够存活下去,也会在未来几年中发展壮大。

长文章,首选天涯论坛。虽说天涯现在相比05-09年,用的人每年越来越少,下降很厉害,但是像这种社会化媒体网站都是这样的情况,无论是天涯还是人人网还是和讯博客还是什么的。而且天涯的日流量跟日访问量还是用千万人次来计算的,在社交型媒体平台的地位还是举足轻重的。另外有个一好的地方,就是天涯分很多版块,你要发表的文章或者评论,无论属于什么性质的,例如举报不良现象、或者点评社会热点,还是商业性质的软文营销,等等,都有对应的板块。天涯属于大众平台,老少中青,老板、金领、打工者、失业者都会登陆,这个相比人人网只是大学生或者小白领的浏览,要多很多访问量。第二个的话,如果小型的文章或者评论,发微薄咯,微薄现在越来流行,尤其年轻人中,无论病毒式营销,还是一般评论,这种短文章或者图片,互动性要比天涯好。当然长文章也可以做成图片形式发到微薄,但是发图片的互动性就不如天涯了。总的来说,要看你文章的属性,就是面向对象和内容性质,没有最好的,只有更适合的。当然,反动的评论或者有不良社会影响的,就不要到处发了,任何一天电脑,警察都可以轻易获取你的ID信息,请你去喝茶,这在天涯也上叫做:查水表,微薄也一样会被屏蔽。 沈阳 百花弱电 工程 公司 为您解答

现代社交媒体论文发表要求

中级工程师和学历有关,我是本科,需要满足4年的工作经验。如果你的学历更高,可能会破格或者2年就行了,发表论文是硬性条件,不过也很容易,基本给点钱就可以发,主要发单位承认的刊物,有一些期刊发了没有用,耽误时间还白花钱,发的时候注意一点,问清楚要求就行,我之前在百姓论文网发的,各方面挺好的,虽然有点小插曲,但是事情最终还是顺利评上了。有什么疑问你可以去问问,具体我就知道这么多,到时候你申报一个好评一点的专业,应该没啥问题

一般满足4年工作时间,学历方面本科以上,大部分专科也可以。晋级要求考试就好,发表论文是可以加分的,如果名额有限可以提前准备1-3篇省级以上的学术期刊。一般中级没啥难度,资格到了就抓紧弄,为以后的副高做准备。论文方面要求:必须亲自撰写,不得抄袭。要结合本人工作和岗位实际。字数不少于 3000 字。省级以上的正规期刊就可以,我之前是在百姓论文网上发表的具体的你可以去问问唐老师,比较专业,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一、发表文章质量要求发表论文的质量自然是提升论文收录的一个主要的条件.对于这个方面来说主要就是针对于论文的观点正确,文字通畅,逻辑严密,结构合理,结论有创新,等等.之前收到一篇文章,错别字多,语句不通顺,编辑实在是看不懂,只能联系作者退稿修改,退稿再修改再审稿,浪费时间,严重的话永远拒收稿子.二、论文格式规范杂志论文格式要求每一个刊物或者杂志都有自己特定的宗旨、栏目和专业定位,投稿前必须先对此进行了解,弄清楚目标杂志是哪个方面的.还要搞清是季刊、双月刊、月刊还是半月刊、周刊,这直接影响您的稿件发表的速度.符合自己单位要求发表论文是为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能够更好,所以发表论文前一定要了解自己所在单位职称等级对于论文格式结构的种种要求,如:字数、论文篇数,对第一作者是否要求、期刊要求(核心?普刊?),有的单位甚至对文章格式都有严格规定(论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图表等方面的事项).三、论文发表时间一般的学术刊物,从编辑接收稿件到样刊出来,需要2-3个月.如果是核心刊物,则需要半年,或许更长时间.不少作者认为期刊不是都是月刊、半月刊、旬刊,我这个月投稿,不是就安排下个月就出刊了,其实不然,很多期刊都是被提前会安排好版面,有些期刊版面都安排到下一年了,所以为评职称,还是提前准备为好.四、选择合法刊物发表论文不是随便找个期刊就可以的,期刊必须具有合法性,是合法期刊.不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刊号的刊物,都是非法刊物.目前我国大约有1000-2000家非法刊物,或不规范的刊物.对大部分普通作者来说,是很难判断刊物的合法性的.对于有疑问的期刊,可以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期刊查询里,确认一下是否是合法期

(1)内容主题与所要投的期刊收稿方向相符,需积极向上、注重逻辑性(2)不同期刊对文章的字符数要求不同,投稿时注意按期刊要求字符数调整(3)控制重复率,一般期刊的重复比要求控制在30%内,个别会要求20%或15%等

国外社交媒体论文发表时间

Sci论文发表周期大概是多久了?我只看你的发表期限,也可以发表的刊物,还有发表的 有界限了,或者是国家级,省级一般需要半年到一年

1、想要拿到杂志,一般要经历以下过程:投稿、审稿、录用/被退稿、修改润色、终审、定稿、校对、排版、印刷、出刊、邮寄。正常周期是1-3个月左右。 下面再讲一下其他的发表注意事项,更多发表细节可加我而已贰贰叁期叁叁久。2、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广电总局合并为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期刊品质的审核愈发严格,杂志社对稿件的要求也对应提高,在审稿及修改等流程上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 3、外部出版环境变化剧烈,一批品质差的杂志相继倒闭,原本已经定稿的一批文章无法正常见刊,可发表期刊的减少,大批量稿件的转投,导致发表竞争更加激烈。 4、为了评审核心期刊,应对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各类审核,多数想要寻求发展的期刊,不断压缩版面,稿件质量精益求精,这导致论文被退稿或返修的几率大幅增加。 5、面对年审等突发时间,杂志的刊期会出现突发变动,可能原本已经计划出刊的文章会有推迟见刊,作者应为各种因素预留时间,避免因意外情况导致的延期出刊。 6、在整体出版环境变化的的过程中,期刊的版面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高,这是不可扭转的大趋势,提前准备发表,不仅更放心,也更加省钱!提早发表论文的优点 发的越早您的文章在网上的点击率越高,引用率越高,对您评职更有利,还能加印象分。再说还能提升您的知名度. 这边写作需要较长的周期时间 现在发表需要一个月以上见刊 上网时间需要90个工作日后 网上才能显示您的论文 提前发表的好处 1丶提前一年发表更有说服力。 2丶评职时会加2-3分的印象分。 3丶出刊后上期刊网,网站上点击率高也会加分。 4丶发表完文章后可安心去考计算机和英语。 5丶每年都有高峰期,赶上高峰期会拖延发表时间,耽误评职。 6丶例如中高级工程师至少要发表2--3篇文章,提早发表可放在不同期的期刊上,更有说服力,同一期同一作者的两篇文章,有的地区会无效。所以分期发表是有好处的。

3-6个月,有的甚至更久,你要是赶时间的话,我久不建议投sci了,可以去选择一些见刊快的期刊,如汉斯出版社的,他们一般审稿周期是2周,每个月到月底都会邮寄上一月的期刊,所以见刊还是比较快的

据学术堂了解,论文发表不是随时想法就可以发的,需要杂志社安排版面,如果下个月版面没,那么只能再往后安全了。省级、国家级期刊的职称论文发表需要提前1-3个月准备我们都知道,省级国家级别的刊物算是普刊,它也是职称发表的起跑线,相对来说,从期刊的选择到发表成功收到刊物的时间不需要很久,有些刊物快的话基本1个月左右就收到刊物了,慢点的话也就3个月左右,但是前提是你的论文已经通过审稿并确定版面了。这里还牵扯到论文的投稿数量问题,如果一个刊物虽然说是普刊,但是在业内的影响非常大,那么向其投稿的作者肯定不会少,这就需要作者有足够的耐心等待通知了。核心期刊的职称论文发表需要提前5-10个月准备除了刚讲过的普刊准备时间因素外,如果你自己投稿核心期刊,那么时间方面更是不能用月份单位来形容了,即使是通过代理来投稿,也只是让你的论文更早的呈现在编辑面前,从审稿修改到录取至出刊也需要5个月左右。具体的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一个核心期刊的每期刊载量是有限的,这就犹如是一个独木桥,都想过去,但是木头只有一根。此时你就需要珍惜编辑看到你论文的机会,用大量的时间来提高自己论文的创新度和针对性,杂志社编辑那里论文如海,如果编辑连你的第一段都没看完就关闭了,可想而知,机会就是这么浪费的,即使编辑能读完你的论文,也不代表就通过,可能论文还需要修改和润色,这种情况也可能会重复的修改来达到要求,这样一去一来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