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人文地理学论文读后感四百字初中

发布时间:2024-08-30 21:13:22

人文地理学论文读后感四百字初中

一、人地关系的和谐美 地理把人地相关性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我们揭示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自然平等、共生、共存,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关系。强调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通过对地理人地相关性的学习,使我们能够理解到人与自然间的正确关系,理解尊重自然,才能和谐共处的理念,从而体味出一种和谐美。 二、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多样美 地理以区域环境为研究对象,具有广阔的空间性,上及天,下达地,蓝天、白云、大海、森林、草原、日月星辰、花鸟鱼虫、沙漠、冰川、城市、乡村……山水之间,阴阳相配, 冥冥之中刚柔相济。宇宙的神秘与诡谲,万物的多样与和谐。面对一幅幅绚丽的世界图景,无不为大自然的和谐美丽而震憾!“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灵性出万象,风骨自高洁”,穷极于山水间,尽享世界的和谐与美丽。 三、地理伦理道德美 古人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就含有启蒙的人地关系的合理内涵,而儒家主张“礼乐合一”、“美善相乐”又把“仁”当作审美理想的核心,强调人类社会中人与人间的和谐,含有更多的人伦成分和浓厚的封建、政治色彩,因而缺乏对环境、对生命的广泛关注。道家主张“游于自然之道”、“返朴归真”、“清静无为”,试图在人与自然间建立起混沌的和谐。因其处世消极最终被排斥到主流社会之外。 地理学则要求我们在处理好社会关系的同时,还应处理好人与自然的一系列关系,对自然讲伦理道德,特别是要处理好人与其他生命的关系。因而,在一定的层面上也包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和生命理性。强调在人与人、人与其他生命之间建立起平等、公平的秩序,因而具有一定的伦理道德美。有人预言:生态文化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文化,一场群众性的环保运动正在世界各地兴起。 四、地理智慧美 地理智慧主要指: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和人类自身生存的智慧。学习地理,重要的是可以给人们装上一个“地理头脑”,教会人们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来看待世界,更科学地选择、安排生活和生产,指导人类理性地生产和消费。在对物质资源的消费方面,呼吁人类改变旧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放弃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 地理智慧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地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尽量减少对废物的排放,以保持人地复合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良好状态。在人的自身生产方面,主张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协调。传统发展模式是以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为特征的,常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资源对立起来。地理对人地复合系统开放性和战略性的研究,为我们建立了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等,从而树立一种观察、处理当代事物的整体观和系统观,教给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和生存的智慧。 五、地理人文精神美 地理“把地球作为人的世界来研究”(J.O.M.克罗克《地理学的范畴》),主张给人以及其他生命更多的人文关照。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重点在情感和价值观。地理能赋予我们更高的人文精神。在价值观方面地理能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人口观、种族观、环境观和资源观。在情感方面,通过地理国情教育能增强我们的国家意识,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世界地理的学习中,利用综合、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去解释空间效应,展现全球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结构和特征,展现与之相关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在此差异基础上形成不同的文化景观。在欣赏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时,帮助我们形成对他人他物和异质性、多样性的宽容心。地理能强化我们的全球意识,教会我们用全球视野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现实,并将本国、本地区、本乡、本土置于国际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从而学会尊重与理解、竞争和合作、关心和交往。理解并增进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及其他文化间的交往交流,用以培养和平共处并具有世界大家庭、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语言文明为一体的人。 地理教育目的的重点是实现“从能力到责任感的转变”。强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人类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重视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也重视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地理使我们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 六、地理规律美 地理的规律可分为地理事物分布规律、地理事物的演变规律等。地理的规律美表现为秩序美、节奏美、数学美等。想象是分析,也是综合(波德莱尔:《想像力》)。分析和综合是地理重要的思维方法。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朱光潜:《美感与联想》)。地理规律的认识,离不开高度的想象,在想象中体味到地理的规律美。面对精美的地图,在欣赏一件艺术品的同时,张开自由想像力的翅膀,与之展开极富情趣的对话。跨越时空,纵横驰骋,于是一个富有色彩、声音、轮廓、香气和生命的世界便活跃于眼前。 在认识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运动规律时,使人联想到一张巨大的光盘,它们同向、共面、近圆,仿佛在演奏着一曲壮美的宇宙乐章。在认识非洲气候分布规律时,我们联想到了对称。在认识城市中心学说时,不禁使人联想到蜂房构造。在学习农业区位论中的杜能环时,会使人想到水中的涟漪。在认识海水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时,使我们联想到如“M”形的山峰。高度的想象,总是与热情同在。“一个冷淡、浅薄的、尖刻的人是不常具有坚强雄厚的想像力的”(郁达夫:《想象的功用》)。 学习地理需要热情,在热情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在不断地创造、联想、解释中,在对地理事物的分析、比较、归纳、演绎中,必将感受到地理规律美的无穷魅力。通过对地理规律美的认识,能赋予我们更多理性,使我们从中不断向自然界学习、模仿和借鉴,以此创造美的环境、美的生活。从一个小的盆景,一座假山,一座山水城市,大到建设一个宽敞、富裕、干净、安全的地球,都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学习和模仿。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小康社会,在庭院经济的发展、小流域的治理、农业生态模式的建立、小城镇和工业小区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科学决策,而地理在各种决策中会提供广泛的人文咨询、人文设计和人文论证。并用美的地理规律去创造和谐而美丽的世界。 七、地理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美 褚大健先生对复杂的科学知识体系进行梳理,独具慧眼,发现了科学知识体系具有的球状结构。认为:地球的内部结构从外向内,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与此相似,科学知识从内到外,由知识内核、知识幔层和知识外壳组成。知识外壳由事实性知识组成,重点说明“是什么”。知识幔层由定律性知识组成,侧重说明“怎么样”,知识内核由原理性知识组成,侧重说明“为什么”。地理科学知识体系也是如此,对地理科学知识体系的探讨,我们会感到地理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美。 席勒说过:“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惟一的途径是先使人成为审美的人”。地理的审美能赋予我们对地理更多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通过地理审美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并用地理美去创造和谐而美丽的世界。

人文地理·生存状态——《空中的渡口》《幸福山谷——俄亚印象》 在滇东北巧家县的金沙江畔,许多的村落分布在峡谷的两侧。人们从峡谷一边到另一边都要走五、六个小时的山路,然而非常有意思的对比却是,村民们从村口与对岸的人本来就可以通过喊话交流,这边的鸡鸣,那边的人起床,这边的人唱歌,那边的会跟着吆喝。如此临近又如此遥远,自然的天险阻断着他们的交流,于是村们便架设了溜索,在三百多米的高空来回穿梭,然而划溜索十分危险,为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溜索被政府禁止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就在这时,有人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既有可操作性,又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还有可能盈利的修建“渡口”方案。几个月以后,村里有九户人家一起集资入股,在跨度四百多米,距江面三百多米的高空上面架起了一座特别的桥,这既是村里与外界沟通的一座“空中的桥”,一座“空中的渡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人们所有的生活都和“渡口”联系在了一起,这个“渡口”好多时候成了一个“贸易口岸”,作为渡口的掌舵人老蒋因为劳苦功高其股份相对较高,无论生意好坏,其他股东每月都要支付给老蒋固定工资。在生意不景气的时候,几个股东心中甚是不平,于是一场大的冲突开始了。这时,镜头在老蒋和另一方中平行剪辑,在杀羊祭祀渡口、一次欢乐的盛宴结束后实质问题开始了。在双方据理力争中,矛盾凸现,而冲突的高潮是当有人提出要换守渡人时,老蒋提出要将自己的机器拿掉。大家都知道,机器一旦拿掉,将意味着什么?而此时,大家也似乎明白,老蒋所得的享受是应该的。于是在不欢而散中,冲突不了了之,一切又都恢复了平静,渡口需要他们继续送接渡口的来往过客。本片最为成功之处就是真实记录“渡口”主人、一群充满智慧的村民股东背后的生存状态与他们之间的故事冲突。那个悬在峡谷两岸的人工“渡口”因为自然天险的而具有奇观意义,而这种天才创造的主人之间真实地演绎着生活的悲喜离合。 人文地理类故事还有如《幸福山谷――俄亚印象》等都比较成功。该片运用分小章节的结构方式,截取了在中国云南和四川的交界处的俄亚村庄的几个独特的文化印象,在“遥远”、“大家庭”、“老师和孩子们”“吉玛和她的丈夫”“婚礼”“葬礼”“成年礼”“秋天”八个小主题之下有机透视了俄亚的人文地理风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二是世界视野的作品,最重要的是它实现了一种世界与本土的文化沟通。跨文化差异,在人物背后层层揭开文化差异的点点滴滴,一部反映跨国婚姻的纪录片真实呈现出个中意味。世界视野·文化差异——《瞿开森和他的中国妻子》 这是一部历时半年跨国拍摄的讲述文化差异的纪录片,这是一部极具典型意义的反映跨国婚姻的作品,一个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德国人类学博士,一个是没有读完小学的云南少数民族村姑,一个“牛高马大”身高94米,一个“短小精干”只有52米。如此巨大的反差构成了诸多的看点,一系列文化的差异具体反映在年龄、语言、学历、见识、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之中,镜头对准的是一个个很有生活气息的具体细节。正是在这种细节的展示中,真实影像的力量自不待言。从一见钟情到真心相处,从爱恋的甜蜜到现实结合的阻隔,双方的真诚让他们最终走到一起,瞿开森考虑到自己妻子在德国的极为不适应后,决定留在中国广州中山大学任教。然而妻子对广州的适应还不及在德国,他们频频在德国、昆明、广州三地辗转,琐碎而现实的反差终究还要两个人认真面对。本片选取了结婚这个最重要的事情,因为结婚最能显示文化的差异,也最能反映人物的心灵。当他们在德国短短三十多分钟的结婚仪式完成后,妻子不满意于这种“草率”的行为,就决定必须回中国老家农村重新进行婚礼宴庆,只有经过这个仪式,她和父母才能感受到自己真正出嫁了。当一位外国人穿上中国唐装牵着马小心翼翼的驮着心爱的中国妻子时、当他遵从中国的传统习俗机械地下跪时,那些都是爱心使然,我们发现,瞿开森是一个蛮可爱的外国丈夫。“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当他们在村里后山默默谈心又“执手相看泪眼”时,当彼此在相偎相依吐露真心时,瞿开森对着妻子认真地承诺时;当农家的女儿即将正式走出小山村出嫁时,老父老母在泪光中千叮万咛、依依不舍时,特别是老父亲对自己的外国女婿说上那句“要相亲相爱,不要嚷架”时,自有一番感动人心的力量在环绕。可见,文化的诸种差异通过一个跨国婚姻的双方的真情维系而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尽管他们还会遇到种种麻烦和不便,但是真爱可以融化一切。 三是人与动物的故事,人类与世界的沟通很多时候都可以通过对与人类的朋友——动物——一起实现,人和自然万物都是天地化育的结果,人与动物的深情更是一种自然的赐予,所以它能打动人心。动物是人类的镜子——《神犬515》《又见海鸥》 借着农历狗年春节的影响,适时推出人与狗的故事,十分吸引眼球。走进安宁护卫犬训练基地,我们目睹和记录训犬员与一群警犬的真实故事。而其中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要数王梦波和他的爱犬白泱希,李自萍和她爱犬挥宝之间的动人故事了。王梦波的爱犬白泱希是训练营唯一一只追踪犬,然而它受伤了。王梦波小心呵护爱犬,给他打针、输液,小心的抱着白泱希,日复一日,白泱希还不见好,一次正当白泱希输液时,王梦波最担心的事情终于来到了:生病中的白泱希突然接到了安宁警方的行动任务,王梦波只能马上拔掉针头给白泱希打上封闭,准备带领白泱希追踪逃犯。摄像机跟踪记录这次执行任务的过程,在一点点的悬念和担心中,白泱希竟然带出色完成了任务,这让所有队员格外高兴。好的纪录片就在于它总有一种真实而有冲突的故事在牵动着你。就在一切沉浸在兴奋与快乐之时,那个总是脸上带笑的女训犬员李自萍即将面临一次重大的人生历练,因为她精心呵护、训练成功的爱犬挥宝即将走出训练营,去面对它“男子汉”应该面对的任务。这一天终于来了,这是交接爱犬的最后一次训练,随着李自萍的口令,挥宝出色而优美地做着相应的动作。而后,挥宝经过驯犬员20分钟的秘密作为,警犬就会忠实于新的主人。可就在新主人拉着它要走时,挥宝怎么也不肯上警车而是一个劲找寻李自萍。此情此景,队友们只好劝李自萍最后一次为挥宝送行,而她泣不成声、无法面对这次离别,在迟疑一阵后,她终于鼓起勇气送挥宝上车,当李自萍泪别挥宝时,我们惊奇地发现挥宝也在流泪。这时,片子响起了一首流行音乐《当你孤单会想起谁》,将情绪引到了高潮,它在注解着意义、感染着观众,由此我们不禁会感叹:纪录片原来可以这样的感人。 此类片子,还有像《惊魂野象谷》探寻亚洲象的生存状况的遭遇简直就是一次与野象的生命冒险,叫人揪心、扣人心弦;《又见海鸥》则从遭遇禽流感后昆明人所面对的二十多年的老朋友海鸥又来的事情说起,首次截取了海鸥老人吴庆恒生前与海鸥友好相处的珍贵影像资料,人鸥不了情,海鸥今又来,深深触引着人们心中那份眷恋和感动。四是人物纪录片,有人物就会有故事,人物的命运永远会牵动人心。人永远是镜头中的主角——《嘎达娜的故事》《进京的马队》 因为经典纪录片《最后的马帮》而被人们结识的女主人公嘎达娜成为一种特定的符号而不断地被后续记录。可以说,对于特别具有意义的记录题材可以进行进行多次后续跟踪记录,人物或事件在前后历史的渐进中,其中的变化最容易继续成为看点和卖点。《重访最后的马帮——嘎达娜的故事》(上下集)讲述了后来嘎达娜的面对女儿死了、家境不好等生存背景,捕捉很多细节如家里生小羊、上山找虫草、和马帮故友余正辉等的交流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点,无论生活怎样艰辛,她那爽朗的笑声和无拘无束的奔放性格自然而出。在《进京的马队》中,嘎达娜再次成为这次“进京大行动”的主角,这支徒步上京的马队在历经马死的悲伤、夜路过河水涨的惊险等诸多艰辛后终于成功抵达北京,嘎达娜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明星,她在不自觉中自然担当了普洱茶的形象代言人,本来价格就不菲的普洱茶经她的签名后可以买个更高价。 此外,像获奖纪录片《甲次卓玛和她的母系大家庭》就对摩梭族女子甲次卓玛进行长达十年的跟踪纪录,今昔对比,我们真实感到这个摩梭女子的成长史和外界文化对她以及她的母系大家庭的影响。 五是历史类纪录片,这类片子又主要有历史遗迹探秘类,文化遗迹的现实探究和历史追问,如《崇圣寺探密》;历史亲历者追溯类,历史的亲历者所经历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如《记忆的伤痕》。而他们,一者是从实物探就历史真相,言说古迹背后深藏的文化意味、历史秘密;一者则是面对人物,真实记录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变迁,折射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发掘人物的历史意义。历史中找寻惊心动魄的境界——《崇圣寺探密》《记忆的伤痕》 《崇圣寺探密》设置了若干悬念:大理名胜三塔里是否埋藏着震惊世界的珍宝,在历史上三塔只是崇圣寺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崇圣寺又到哪里去了?大理国的九位皇帝为什么要在崇圣寺出家?在他们的大悲大喜的人生中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些疑问或谜团紧紧扣住观众的心弦,步步深入解密、又步步设疑,在一波三折中逐个展现精彩。对于历史遗迹,非得在实地勘查与文献纪录中寻找历史的真相,还得访谈考古专家以科学的证实。在没有任何活动影像的中国古代历史中,为增强影片的可视性和对观众的吸引力,成功运用了大量的情景再现手法。客观地讲,《崇圣寺探密》是一次纪录片娱乐化的成功尝试,其制作水平可以与央视的《见证·发现之旅》相媲美。情景再现已经成为无法见证事件本身的历史类纪录片的通用手法了,只要基本事实尊重历史本源的真实,纪录片的制作手段和风格可以不拘一格。 《记忆的伤痕》获得了云南红杯十大纪录片奖,还获得广州纪录片奖,甚至市场上还出现了香港某公司发行的盗版片,足见其影响力之大。该片以二战唯一一张裸女照片的来源以及照片上的主人公的真正归宿为基本线索展开了层层寻找和调查,在种种悬念的巧妙设置中,一步步吸引观众探究人物的命运和历史的真相。许多正义的有识之士为了寻找照片的真正主人,以为民间起诉日本二战罪行提供证据。无独有偶,当参与东京国际法院的陈祖梁在极偶然的时候见到一个老人似乎就是照片上的大肚子女人时,他在急切中将那张照片交给朝鲜老人朴永心,她竟然毫不犹豫地点头。然而对于这种确认还是缺少人证,面对正义的呼唤,不得不残酷地让年迈的朴永心到云南指认历史现场,但老人到达当年龙陵安慰所时,满以为可以希望时老人没有任何记忆。最后的希望就只有证人松山老人李正早了,当到达松山时老人朴永心经历了激动、生气、全身发抖,深深触痛了内心的伤痕,最后两位老人相认时,朴永心百感交集……该片的意义开片的黑底字幕“序”中已经明确了:“时间铸就了人类的记忆。但是,时间能承载多少记忆给人类留下的伤痕。” 以上只是一个粗略的题材划分,其中有很多交叉点,《经典人文地理》除以上内容外,还有更多诸如社会类纪录片、自然探险类纪录片、民族风情纪录片等等。那些诸如《卡瓦格博》以及其系列《寻找登山者》,《太阳岛淘金记》、《捕获记》、《与石头对话的人》等都是很值得珍藏、很有意味的纪录片,但愿《经典人文地理》能为我们观众拍摄更多震撼人心的作品。《经典人文地理》栏目在“人文地理”的统领下,真诚立足于充满神秘和浪漫气息的红土地不断开掘有意味的纪录资源,将纪录的视野和触角不断延伸和开拓,不断演绎着自然、地理、历史所赐予的惊心动魄的故事,给观众的心灵吹来阵阵沁人心脾的人文地理之风,韵味悠长、境界深远

来玩第一台自然科学文化的心得体会,强调我们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自己去弄吧!我们团不帮人作弊!

人文地理论文读后感四百字初中

跟弟弟比谈自然文化人地关系,我觉得读后之后没有了自然好的自然环境,就没有好的文化习俗,那么人又谈何生活的幸福。

《经典人文地理》是一个展现古老传统,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电视栏目。它主要以人文地理的理念和观点,以更为巧妙的方法和角度向更广阔的地区和高端受众讲述云南,直接促进世界对云南的了解,以全新的视觉和方法,将云南以外的经典人文地理纪录片推荐给观众。 带着对人文历史的敬畏,带着对大自然的谦卑,《经典人文地理》为您展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这是每一个曾经用脚走过大地,用心体验过大地生命的人所了解的地理学,其中充满了趣味与新知。在滇东北巧家县的金沙江畔,许多的村落分布在峡谷的两侧。人们从峡谷一边到另一边都要走五、六个小时的山路,然而非常有意思的对比却是,村民们从村口与对岸的人本来就可以通过喊话交流,这边的鸡鸣,那边的人起床,这边的人唱歌,那边的会跟着吆喝。如此临近又如此遥远,自然的天险阻断着他们的交流,于是村们便架设了溜索,在三百多米的高空来回穿梭,然而划溜索十分危险,为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溜索被政府禁止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就在这时,有人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既有可操作性,又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还有可能盈利的修建“渡口”方案。几个月以后,村里有九户人家一起集资入股,在跨度四百多米,距江面三百多米的高空上面架起了一座特别的桥,这既是村里与外界沟通的一座“空中的桥”,一座“空中的渡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人们所有的生活都和“渡口”联系在了一起,这个“渡口”好多时候成了一个“贸易口岸”, 那个悬在峡谷两岸的人工“渡口”因为自然天险的而具有奇观意义,而这种天才创造的主人之间真实地演绎着生活的悲喜离合。《经典人文地理》栏目在“人文地理”的统领下,真诚立足于充满神秘和浪漫气息的红土地不断开掘有意味的纪录资源,将纪录的视野和触角不断延伸和开拓,不断演绎着自然、地理、历史所赐予的惊心动魄的故事,给观众的心灵吹来阵阵沁人心脾的人文地理之风,韵味悠长、境界深远。

完了之后没感觉,不知道学的啥,太乱

人文地理·生存状态——《空中的渡口》《幸福山谷——俄亚印象》 在滇东北巧家县的金沙江畔,许多的村落分布在峡谷的两侧。人们从峡谷一边到另一边都要走五、六个小时的山路,然而非常有意思的对比却是,村民们从村口与对岸的人本来就可以通过喊话交流,这边的鸡鸣,那边的人起床,这边的人唱歌,那边的会跟着吆喝。如此临近又如此遥远,自然的天险阻断着他们的交流,于是村们便架设了溜索,在三百多米的高空来回穿梭,然而划溜索十分危险,为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溜索被政府禁止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就在这时,有人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既有可操作性,又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还有可能盈利的修建“渡口”方案。几个月以后,村里有九户人家一起集资入股,在跨度四百多米,距江面三百多米的高空上面架起了一座特别的桥,这既是村里与外界沟通的一座“空中的桥”,一座“空中的渡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人们所有的生活都和“渡口”联系在了一起,这个“渡口”好多时候成了一个“贸易口岸”,作为渡口的掌舵人老蒋因为劳苦功高其股份相对较高,无论生意好坏,其他股东每月都要支付给老蒋固定工资。在生意不景气的时候,几个股东心中甚是不平,于是一场大的冲突开始了。这时,镜头在老蒋和另一方中平行剪辑,在杀羊祭祀渡口、一次欢乐的盛宴结束后实质问题开始了。在双方据理力争中,矛盾凸现,而冲突的高潮是当有人提出要换守渡人时,老蒋提出要将自己的机器拿掉。大家都知道,机器一旦拿掉,将意味着什么?而此时,大家也似乎明白,老蒋所得的享受是应该的。于是在不欢而散中,冲突不了了之,一切又都恢复了平静,渡口需要他们继续送接渡口的来往过客。本片最为成功之处就是真实记录“渡口”主人、一群充满智慧的村民股东背后的生存状态与他们之间的故事冲突。那个悬在峡谷两岸的人工“渡口”因为自然天险的而具有奇观意义,而这种天才创造的主人之间真实地演绎着生活的悲喜离合。 人文地理类故事还有如《幸福山谷――俄亚印象》等都比较成功。该片运用分小章节的结构方式,截取了在中国云南和四川的交界处的俄亚村庄的几个独特的文化印象,在“遥远”、“大家庭”、“老师和孩子们”“吉玛和她的丈夫”“婚礼”“葬礼”“成年礼”“秋天”八个小主题之下有机透视了俄亚的人文地理风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二是世界视野的作品,最重要的是它实现了一种世界与本土的文化沟通。跨文化差异,在人物背后层层揭开文化差异的点点滴滴,一部反映跨国婚姻的纪录片真实呈现出个中意味。世界视野·文化差异——《瞿开森和他的中国妻子》 这是一部历时半年跨国拍摄的讲述文化差异的纪录片,这是一部极具典型意义的反映跨国婚姻的作品,一个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德国人类学博士,一个是没有读完小学的云南少数民族村姑,一个“牛高马大”身高94米,一个“短小精干”只有52米。如此巨大的反差构成了诸多的看点,一系列文化的差异具体反映在年龄、语言、学历、见识、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之中,镜头对准的是一个个很有生活气息的具体细节。正是在这种细节的展示中,真实影像的力量自不待言。从一见钟情到真心相处,从爱恋的甜蜜到现实结合的阻隔,双方的真诚让他们最终走到一起,瞿开森考虑到自己妻子在德国的极为不适应后,决定留在中国广州中山大学任教。然而妻子对广州的适应还不及在德国,他们频频在德国、昆明、广州三地辗转,琐碎而现实的反差终究还要两个人认真面对。本片选取了结婚这个最重要的事情,因为结婚最能显示文化的差异,也最能反映人物的心灵。当他们在德国短短三十多分钟的结婚仪式完成后,妻子不满意于这种“草率”的行为,就决定必须回中国老家农村重新进行婚礼宴庆,只有经过这个仪式,她和父母才能感受到自己真正出嫁了。当一位外国人穿上中国唐装牵着马小心翼翼的驮着心爱的中国妻子时、当他遵从中国的传统习俗机械地下跪时,那些都是爱心使然,我们发现,瞿开森是一个蛮可爱的外国丈夫。“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当他们在村里后山默默谈心又“执手相看泪眼”时,当彼此在相偎相依吐露真心时,瞿开森对着妻子认真地承诺时;当农家的女儿即将正式走出小山村出嫁时,老父老母在泪光中千叮万咛、依依不舍时,特别是老父亲对自己的外国女婿说上那句“要相亲相爱,不要嚷架”时,自有一番感动人心的力量在环绕。可见,文化的诸种差异通过一个跨国婚姻的双方的真情维系而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尽管他们还会遇到种种麻烦和不便,但是真爱可以融化一切。 三是人与动物的故事,人类与世界的沟通很多时候都可以通过对与人类的朋友——动物——一起实现,人和自然万物都是天地化育的结果,人与动物的深情更是一种自然的赐予,所以它能打动人心。动物是人类的镜子——《神犬515》《又见海鸥》 借着农历狗年春节的影响,适时推出人与狗的故事,十分吸引眼球。走进安宁护卫犬训练基地,我们目睹和记录训犬员与一群警犬的真实故事。而其中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要数王梦波和他的爱犬白泱希,李自萍和她爱犬挥宝之间的动人故事了。王梦波的爱犬白泱希是训练营唯一一只追踪犬,然而它受伤了。王梦波小心呵护爱犬,给他打针、输液,小心的抱着白泱希,日复一日,白泱希还不见好,一次正当白泱希输液时,王梦波最担心的事情终于来到了:生病中的白泱希突然接到了安宁警方的行动任务,王梦波只能马上拔掉针头给白泱希打上封闭,准备带领白泱希追踪逃犯。摄像机跟踪记录这次执行任务的过程,在一点点的悬念和担心中,白泱希竟然带出色完成了任务,这让所有队员格外高兴。好的纪录片就在于它总有一种真实而有冲突的故事在牵动着你。就在一切沉浸在兴奋与快乐之时,那个总是脸上带笑的女训犬员李自萍即将面临一次重大的人生历练,因为她精心呵护、训练成功的爱犬挥宝即将走出训练营,去面对它“男子汉”应该面对的任务。这一天终于来了,这是交接爱犬的最后一次训练,随着李自萍的口令,挥宝出色而优美地做着相应的动作。而后,挥宝经过驯犬员20分钟的秘密作为,警犬就会忠实于新的主人。可就在新主人拉着它要走时,挥宝怎么也不肯上警车而是一个劲找寻李自萍。此情此景,队友们只好劝李自萍最后一次为挥宝送行,而她泣不成声、无法面对这次离别,在迟疑一阵后,她终于鼓起勇气送挥宝上车,当李自萍泪别挥宝时,我们惊奇地发现挥宝也在流泪。这时,片子响起了一首流行音乐《当你孤单会想起谁》,将情绪引到了高潮,它在注解着意义、感染着观众,由此我们不禁会感叹:纪录片原来可以这样的感人。 此类片子,还有像《惊魂野象谷》探寻亚洲象的生存状况的遭遇简直就是一次与野象的生命冒险,叫人揪心、扣人心弦;《又见海鸥》则从遭遇禽流感后昆明人所面对的二十多年的老朋友海鸥又来的事情说起,首次截取了海鸥老人吴庆恒生前与海鸥友好相处的珍贵影像资料,人鸥不了情,海鸥今又来,深深触引着人们心中那份眷恋和感动。四是人物纪录片,有人物就会有故事,人物的命运永远会牵动人心。人永远是镜头中的主角——《嘎达娜的故事》《进京的马队》 因为经典纪录片《最后的马帮》而被人们结识的女主人公嘎达娜成为一种特定的符号而不断地被后续记录。可以说,对于特别具有意义的记录题材可以进行进行多次后续跟踪记录,人物或事件在前后历史的渐进中,其中的变化最容易继续成为看点和卖点。《重访最后的马帮——嘎达娜的故事》(上下集)讲述了后来嘎达娜的面对女儿死了、家境不好等生存背景,捕捉很多细节如家里生小羊、上山找虫草、和马帮故友余正辉等的交流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点,无论生活怎样艰辛,她那爽朗的笑声和无拘无束的奔放性格自然而出。在《进京的马队》中,嘎达娜再次成为这次“进京大行动”的主角,这支徒步上京的马队在历经马死的悲伤、夜路过河水涨的惊险等诸多艰辛后终于成功抵达北京,嘎达娜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明星,她在不自觉中自然担当了普洱茶的形象代言人,本来价格就不菲的普洱茶经她的签名后可以买个更高价。 此外,像获奖纪录片《甲次卓玛和她的母系大家庭》就对摩梭族女子甲次卓玛进行长达十年的跟踪纪录,今昔对比,我们真实感到这个摩梭女子的成长史和外界文化对她以及她的母系大家庭的影响。 五是历史类纪录片,这类片子又主要有历史遗迹探秘类,文化遗迹的现实探究和历史追问,如《崇圣寺探密》;历史亲历者追溯类,历史的亲历者所经历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如《记忆的伤痕》。而他们,一者是从实物探就历史真相,言说古迹背后深藏的文化意味、历史秘密;一者则是面对人物,真实记录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变迁,折射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发掘人物的历史意义。历史中找寻惊心动魄的境界——《崇圣寺探密》《记忆的伤痕》 《崇圣寺探密》设置了若干悬念:大理名胜三塔里是否埋藏着震惊世界的珍宝,在历史上三塔只是崇圣寺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崇圣寺又到哪里去了?大理国的九位皇帝为什么要在崇圣寺出家?在他们的大悲大喜的人生中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些疑问或谜团紧紧扣住观众的心弦,步步深入解密、又步步设疑,在一波三折中逐个展现精彩。对于历史遗迹,非得在实地勘查与文献纪录中寻找历史的真相,还得访谈考古专家以科学的证实。在没有任何活动影像的中国古代历史中,为增强影片的可视性和对观众的吸引力,成功运用了大量的情景再现手法。客观地讲,《崇圣寺探密》是一次纪录片娱乐化的成功尝试,其制作水平可以与央视的《见证·发现之旅》相媲美。情景再现已经成为无法见证事件本身的历史类纪录片的通用手法了,只要基本事实尊重历史本源的真实,纪录片的制作手段和风格可以不拘一格。 《记忆的伤痕》获得了云南红杯十大纪录片奖,还获得广州纪录片奖,甚至市场上还出现了香港某公司发行的盗版片,足见其影响力之大。该片以二战唯一一张裸女照片的来源以及照片上的主人公的真正归宿为基本线索展开了层层寻找和调查,在种种悬念的巧妙设置中,一步步吸引观众探究人物的命运和历史的真相。许多正义的有识之士为了寻找照片的真正主人,以为民间起诉日本二战罪行提供证据。无独有偶,当参与东京国际法院的陈祖梁在极偶然的时候见到一个老人似乎就是照片上的大肚子女人时,他在急切中将那张照片交给朝鲜老人朴永心,她竟然毫不犹豫地点头。然而对于这种确认还是缺少人证,面对正义的呼唤,不得不残酷地让年迈的朴永心到云南指认历史现场,但老人到达当年龙陵安慰所时,满以为可以希望时老人没有任何记忆。最后的希望就只有证人松山老人李正早了,当到达松山时老人朴永心经历了激动、生气、全身发抖,深深触痛了内心的伤痕,最后两位老人相认时,朴永心百感交集……该片的意义开片的黑底字幕“序”中已经明确了:“时间铸就了人类的记忆。但是,时间能承载多少记忆给人类留下的伤痕。” 以上只是一个粗略的题材划分,其中有很多交叉点,《经典人文地理》除以上内容外,还有更多诸如社会类纪录片、自然探险类纪录片、民族风情纪录片等等。那些诸如《卡瓦格博》以及其系列《寻找登山者》,《太阳岛淘金记》、《捕获记》、《与石头对话的人》等都是很值得珍藏、很有意味的纪录片,但愿《经典人文地理》能为我们观众拍摄更多震撼人心的作品。《经典人文地理》栏目在“人文地理”的统领下,真诚立足于充满神秘和浪漫气息的红土地不断开掘有意味的纪录资源,将纪录的视野和触角不断延伸和开拓,不断演绎着自然、地理、历史所赐予的惊心动魄的故事,给观众的心灵吹来阵阵沁人心脾的人文地理之风,韵味悠长、境界深远

地理论文读后感四百字初中

我饶有兴趣地读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这是一本是关于中国的地理的地理、科学杂志。我被这本书中的自然景观和许多的地理知识所吸引其中有写梯田、冰川、千岛湖、雪山、各种颜色的湖、新疆的红土、各个民族的文化等。 其中让我印象很深的就是9第611期的“特别策划 世界下水道埋藏在地下的城市实力”。 这个篇章从巴黎讲起。在完备的下水道系统建立之前巴黎野参饱受内涝、肮脏与恶臭的困扰。直到一场瘟疫后拿破仑三世才注意到了下水道的建设。此外全世界罕见的“城市下水道博物馆”也横空出世。中国的直径1米左右的下水道与之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啊 日本的巨大的下水道工程江户川工程。尽管东京的台风、暴雨平凡地势低洼可是城市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街上的一层薄薄的水河水的流位也不温不火。书上写“这哪里是下水道实际上我正身处于一座巨大的殿堂中面积有一个半主球场那么大高度则有几十层楼那么高即使根巨大的混凝土立柱如通天巨塔巍然耸立„„” 而中国的下水道落后于城市的发展。中国的下水道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夏季在一场场暴雨的洗礼下武汉、杭州、北京相继变成了“水城”。 其实消失的湖泊才是真正的原因——没有地方去水依然会泛滥。为了城市的建设人们往往会填湖现在的武汉的主城区的水面面积与上世纪50年代的武汉主城区的水面面积相比缩减了一般多。 我认为应该多挖出一些湖收集雨水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合理设计借鉴古人及其他的国家的方法保护环境人一定要与自然相协调才能使自然灾害对人们的损失降到最低。 通过阅读《中国国家地理》我懂得了许多地理的知识学到了徐霞客和各位探险者不断探索的精神。保护环境与自然相协调。

人文地理学论文读后感四百字初一

就某个题目(问题)进行的讲座。

人文地理·生存状态——《空中的渡口》《幸福山谷——俄亚印象》 在滇东北巧家县的金沙江畔,许多的村落分布在峡谷的两侧。人们从峡谷一边到另一边都要走五、六个小时的山路,然而非常有意思的对比却是,村民们从村口与对岸的人本来就可以通过喊话交流,这边的鸡鸣,那边的人起床,这边的人唱歌,那边的会跟着吆喝。如此临近又如此遥远,自然的天险阻断着他们的交流,于是村们便架设了溜索,在三百多米的高空来回穿梭,然而划溜索十分危险,为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溜索被政府禁止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就在这时,有人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既有可操作性,又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还有可能盈利的修建“渡口”方案。几个月以后,村里有九户人家一起集资入股,在跨度四百多米,距江面三百多米的高空上面架起了一座特别的桥,这既是村里与外界沟通的一座“空中的桥”,一座“空中的渡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人们所有的生活都和“渡口”联系在了一起,这个“渡口”好多时候成了一个“贸易口岸”,作为渡口的掌舵人老蒋因为劳苦功高其股份相对较高,无论生意好坏,其他股东每月都要支付给老蒋固定工资。在生意不景气的时候,几个股东心中甚是不平,于是一场大的冲突开始了。这时,镜头在老蒋和另一方中平行剪辑,在杀羊祭祀渡口、一次欢乐的盛宴结束后实质问题开始了。在双方据理力争中,矛盾凸现,而冲突的高潮是当有人提出要换守渡人时,老蒋提出要将自己的机器拿掉。大家都知道,机器一旦拿掉,将意味着什么?而此时,大家也似乎明白,老蒋所得的享受是应该的。于是在不欢而散中,冲突不了了之,一切又都恢复了平静,渡口需要他们继续送接渡口的来往过客。本片最为成功之处就是真实记录“渡口”主人、一群充满智慧的村民股东背后的生存状态与他们之间的故事冲突。那个悬在峡谷两岸的人工“渡口”因为自然天险的而具有奇观意义,而这种天才创造的主人之间真实地演绎着生活的悲喜离合。 人文地理类故事还有如《幸福山谷――俄亚印象》等都比较成功。该片运用分小章节的结构方式,截取了在中国云南和四川的交界处的俄亚村庄的几个独特的文化印象,在“遥远”、“大家庭”、“老师和孩子们”“吉玛和她的丈夫”“婚礼”“葬礼”“成年礼”“秋天”八个小主题之下有机透视了俄亚的人文地理风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二是世界视野的作品,最重要的是它实现了一种世界与本土的文化沟通。跨文化差异,在人物背后层层揭开文化差异的点点滴滴,一部反映跨国婚姻的纪录片真实呈现出个中意味。世界视野·文化差异——《瞿开森和他的中国妻子》 这是一部历时半年跨国拍摄的讲述文化差异的纪录片,这是一部极具典型意义的反映跨国婚姻的作品,一个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德国人类学博士,一个是没有读完小学的云南少数民族村姑,一个“牛高马大”身高94米,一个“短小精干”只有52米。如此巨大的反差构成了诸多的看点,一系列文化的差异具体反映在年龄、语言、学历、见识、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之中,镜头对准的是一个个很有生活气息的具体细节。正是在这种细节的展示中,真实影像的力量自不待言。从一见钟情到真心相处,从爱恋的甜蜜到现实结合的阻隔,双方的真诚让他们最终走到一起,瞿开森考虑到自己妻子在德国的极为不适应后,决定留在中国广州中山大学任教。然而妻子对广州的适应还不及在德国,他们频频在德国、昆明、广州三地辗转,琐碎而现实的反差终究还要两个人认真面对。本片选取了结婚这个最重要的事情,因为结婚最能显示文化的差异,也最能反映人物的心灵。当他们在德国短短三十多分钟的结婚仪式完成后,妻子不满意于这种“草率”的行为,就决定必须回中国老家农村重新进行婚礼宴庆,只有经过这个仪式,她和父母才能感受到自己真正出嫁了。当一位外国人穿上中国唐装牵着马小心翼翼的驮着心爱的中国妻子时、当他遵从中国的传统习俗机械地下跪时,那些都是爱心使然,我们发现,瞿开森是一个蛮可爱的外国丈夫。“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当他们在村里后山默默谈心又“执手相看泪眼”时,当彼此在相偎相依吐露真心时,瞿开森对着妻子认真地承诺时;当农家的女儿即将正式走出小山村出嫁时,老父老母在泪光中千叮万咛、依依不舍时,特别是老父亲对自己的外国女婿说上那句“要相亲相爱,不要嚷架”时,自有一番感动人心的力量在环绕。可见,文化的诸种差异通过一个跨国婚姻的双方的真情维系而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尽管他们还会遇到种种麻烦和不便,但是真爱可以融化一切。 三是人与动物的故事,人类与世界的沟通很多时候都可以通过对与人类的朋友——动物——一起实现,人和自然万物都是天地化育的结果,人与动物的深情更是一种自然的赐予,所以它能打动人心。动物是人类的镜子——《神犬515》《又见海鸥》 借着农历狗年春节的影响,适时推出人与狗的故事,十分吸引眼球。走进安宁护卫犬训练基地,我们目睹和记录训犬员与一群警犬的真实故事。而其中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要数王梦波和他的爱犬白泱希,李自萍和她爱犬挥宝之间的动人故事了。王梦波的爱犬白泱希是训练营唯一一只追踪犬,然而它受伤了。王梦波小心呵护爱犬,给他打针、输液,小心的抱着白泱希,日复一日,白泱希还不见好,一次正当白泱希输液时,王梦波最担心的事情终于来到了:生病中的白泱希突然接到了安宁警方的行动任务,王梦波只能马上拔掉针头给白泱希打上封闭,准备带领白泱希追踪逃犯。摄像机跟踪记录这次执行任务的过程,在一点点的悬念和担心中,白泱希竟然带出色完成了任务,这让所有队员格外高兴。好的纪录片就在于它总有一种真实而有冲突的故事在牵动着你。就在一切沉浸在兴奋与快乐之时,那个总是脸上带笑的女训犬员李自萍即将面临一次重大的人生历练,因为她精心呵护、训练成功的爱犬挥宝即将走出训练营,去面对它“男子汉”应该面对的任务。这一天终于来了,这是交接爱犬的最后一次训练,随着李自萍的口令,挥宝出色而优美地做着相应的动作。而后,挥宝经过驯犬员20分钟的秘密作为,警犬就会忠实于新的主人。可就在新主人拉着它要走时,挥宝怎么也不肯上警车而是一个劲找寻李自萍。此情此景,队友们只好劝李自萍最后一次为挥宝送行,而她泣不成声、无法面对这次离别,在迟疑一阵后,她终于鼓起勇气送挥宝上车,当李自萍泪别挥宝时,我们惊奇地发现挥宝也在流泪。这时,片子响起了一首流行音乐《当你孤单会想起谁》,将情绪引到了高潮,它在注解着意义、感染着观众,由此我们不禁会感叹:纪录片原来可以这样的感人。 此类片子,还有像《惊魂野象谷》探寻亚洲象的生存状况的遭遇简直就是一次与野象的生命冒险,叫人揪心、扣人心弦;《又见海鸥》则从遭遇禽流感后昆明人所面对的二十多年的老朋友海鸥又来的事情说起,首次截取了海鸥老人吴庆恒生前与海鸥友好相处的珍贵影像资料,人鸥不了情,海鸥今又来,深深触引着人们心中那份眷恋和感动。四是人物纪录片,有人物就会有故事,人物的命运永远会牵动人心。人永远是镜头中的主角——《嘎达娜的故事》《进京的马队》 因为经典纪录片《最后的马帮》而被人们结识的女主人公嘎达娜成为一种特定的符号而不断地被后续记录。可以说,对于特别具有意义的记录题材可以进行进行多次后续跟踪记录,人物或事件在前后历史的渐进中,其中的变化最容易继续成为看点和卖点。《重访最后的马帮——嘎达娜的故事》(上下集)讲述了后来嘎达娜的面对女儿死了、家境不好等生存背景,捕捉很多细节如家里生小羊、上山找虫草、和马帮故友余正辉等的交流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点,无论生活怎样艰辛,她那爽朗的笑声和无拘无束的奔放性格自然而出。在《进京的马队》中,嘎达娜再次成为这次“进京大行动”的主角,这支徒步上京的马队在历经马死的悲伤、夜路过河水涨的惊险等诸多艰辛后终于成功抵达北京,嘎达娜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明星,她在不自觉中自然担当了普洱茶的形象代言人,本来价格就不菲的普洱茶经她的签名后可以买个更高价。 此外,像获奖纪录片《甲次卓玛和她的母系大家庭》就对摩梭族女子甲次卓玛进行长达十年的跟踪纪录,今昔对比,我们真实感到这个摩梭女子的成长史和外界文化对她以及她的母系大家庭的影响。 五是历史类纪录片,这类片子又主要有历史遗迹探秘类,文化遗迹的现实探究和历史追问,如《崇圣寺探密》;历史亲历者追溯类,历史的亲历者所经历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如《记忆的伤痕》。而他们,一者是从实物探就历史真相,言说古迹背后深藏的文化意味、历史秘密;一者则是面对人物,真实记录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变迁,折射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发掘人物的历史意义。历史中找寻惊心动魄的境界——《崇圣寺探密》《记忆的伤痕》 《崇圣寺探密》设置了若干悬念:大理名胜三塔里是否埋藏着震惊世界的珍宝,在历史上三塔只是崇圣寺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崇圣寺又到哪里去了?大理国的九位皇帝为什么要在崇圣寺出家?在他们的大悲大喜的人生中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些疑问或谜团紧紧扣住观众的心弦,步步深入解密、又步步设疑,在一波三折中逐个展现精彩。对于历史遗迹,非得在实地勘查与文献纪录中寻找历史的真相,还得访谈考古专家以科学的证实。在没有任何活动影像的中国古代历史中,为增强影片的可视性和对观众的吸引力,成功运用了大量的情景再现手法。客观地讲,《崇圣寺探密》是一次纪录片娱乐化的成功尝试,其制作水平可以与央视的《见证·发现之旅》相媲美。情景再现已经成为无法见证事件本身的历史类纪录片的通用手法了,只要基本事实尊重历史本源的真实,纪录片的制作手段和风格可以不拘一格。 《记忆的伤痕》获得了云南红杯十大纪录片奖,还获得广州纪录片奖,甚至市场上还出现了香港某公司发行的盗版片,足见其影响力之大。该片以二战唯一一张裸女照片的来源以及照片上的主人公的真正归宿为基本线索展开了层层寻找和调查,在种种悬念的巧妙设置中,一步步吸引观众探究人物的命运和历史的真相。许多正义的有识之士为了寻找照片的真正主人,以为民间起诉日本二战罪行提供证据。无独有偶,当参与东京国际法院的陈祖梁在极偶然的时候见到一个老人似乎就是照片上的大肚子女人时,他在急切中将那张照片交给朝鲜老人朴永心,她竟然毫不犹豫地点头。然而对于这种确认还是缺少人证,面对正义的呼唤,不得不残酷地让年迈的朴永心到云南指认历史现场,但老人到达当年龙陵安慰所时,满以为可以希望时老人没有任何记忆。最后的希望就只有证人松山老人李正早了,当到达松山时老人朴永心经历了激动、生气、全身发抖,深深触痛了内心的伤痕,最后两位老人相认时,朴永心百感交集……该片的意义开片的黑底字幕“序”中已经明确了:“时间铸就了人类的记忆。但是,时间能承载多少记忆给人类留下的伤痕。” 以上只是一个粗略的题材划分,其中有很多交叉点,《经典人文地理》除以上内容外,还有更多诸如社会类纪录片、自然探险类纪录片、民族风情纪录片等等。那些诸如《卡瓦格博》以及其系列《寻找登山者》,《太阳岛淘金记》、《捕获记》、《与石头对话的人》等都是很值得珍藏、很有意味的纪录片,但愿《经典人文地理》能为我们观众拍摄更多震撼人心的作品。《经典人文地理》栏目在“人文地理”的统领下,真诚立足于充满神秘和浪漫气息的红土地不断开掘有意味的纪录资源,将纪录的视野和触角不断延伸和开拓,不断演绎着自然、地理、历史所赐予的惊心动魄的故事,给观众的心灵吹来阵阵沁人心脾的人文地理之风,韵味悠长、境界深远

人文地理专题讲座--文化景观 2005-4-29 10:29:28 4331、文化景观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地位与意义: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人类各种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地域组合及文化区形成、发展、演变规律(李慕寒等,1995,第2页),探讨文化事物和现象的形成及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乔丹和罗文垂(Jordan&Rowntree)认为文化地理学有五大主题,即文化源地与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整合、文化区和文化景观。2景观内涵的嬗变与丰富:宗教题材绘画的背景(陪衬)到风景画(主角)到建筑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借鉴、引入,赋予其新的丰富的内涵,如地理学家、文学家等。景观一词来源于德文landschaft,指风景画,指景物、景色。后被引入地理学,表达地域综合体。基于地理现象有两大类: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景观相应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人文景观(文化景观)景观的研究始于德国近代地理学。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首次注意文化景观的研究。美国人文地理学家索尔(苏尔)主张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对其概念索尔、李旭旦等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本书做一综合(43页)。2、景观与文化景观研究的历史发展景观一词来自德语,原意是指风景、景物。自从景观一词被引入地理学后,就被赋予了特殊含义,即指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象的综合体。景观可以分成两大类,即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也称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类活动影响或受这种影响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综合体。文化景观是指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集团为满足社会经济需要所创造的景观,如农田、城市、荒漠中的绿洲等。早在1885年,温默(Wimmer,J)在《历史景观学》一书中指出,应把注意力集中于景观的全貌。拉采尔(Ratzel,F,1844-1904)在《人类地理学》、《民族学》等著作中第一个系统地说明文化景观概念(他较多地称为历史景观)。把景观作为地理概念在1906年以后就被普遍采用了。施吕特尔(Schluter,O,1872-1952)于1906年在慕尼黑大学任职演说中提出,地理学者应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把景观作为地理学的主题将给地理学一个合乎逻辑的定义;探讨人类创造的景观(即文化景观)的变化过程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詹姆斯和马丁,1989,第219页)。帕萨格(Passarge,S,1867-1958)不仅在小区域的详细考察方面,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对景观学作出了贡献(詹姆斯和马丁,1989,第224页)。他反对把景观作个别的描述,认为必须把景观看作一种类型;把一种景观类型看作一种空间体系,即相关要素的集合体;主张划分景观类型的最好指标是植被,他据此划分了地球上的景观带(《地球景观带:自然与文化》);1913年他创立了“景观地理学”一词;于20年代出版了《景观学基础》(3卷本)、《比较景观学》等巨著,提出了城市景观、空间景观等概念,成为著名的景观地理学家。本世纪20年代,“文化景观”一词在地理学中已经被广泛使用,这与苏尔(Sauer,CO,1889-1975)创立的文化景观学派是分不开的。他的“景观的形态”继承了施吕特尔和帕萨格的思想,主张用实际观察地面景观来研究地理特征;他在1927年发表的“文化地理学的近今发展”一文中给出了一个简单而容易使人误解的文化景观定义,即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各种人类活动形态”(DeBlij,HJ,1986,P142)。1931年苏联著名景观学家贝尔格(Berg,LS,1876-1950)发表了《苏联景观地带》一书,认为景观“是占有一定地域并相互联系的一组环境要素(地方气象、地形、土壤、植物和动物)所组成的统一体,并认为景观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1939年生物地理学家特罗尔(Troll,C)提出了“景观生态学”概念,把景观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推动了景观理论的发展。二战以后,德国地理学者重视研究社会地理学,认为社会地理学的目的在于解释文化景观,明确主张景观变化的主力是人类集团的态度、目的和技能。1964年劳滕扎克(Lautensack,H,1886-1971)在研究伊比利亚半岛时,对作为一个连续统一体(半岛)的各地段的景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半岛的连续性景观变化是纬度、高度、距海路程以及最近海岸的方向4个变量的函数。这种“更为精确的分析方法为景观学提出了新的方向”,“就是这种创新的方向使得区域地理(景观学)成为大多数德国学者的中心旨趣”(詹姆斯,1989,第230页)。在美国,斯宾塞(Spencer,JE,1907-)和霍华斯(Horvath,RJ)、乔丹(Jordan,TG,1938)、德伯里(DeBlij,HJ,)等人分别从农业、文化、行为角度研究了文化景观。1986年德伯里在《人文地理学:文化、社会与空间》一书中给出了文化景观的广义定义,即“文化景观包括人类对自然景观的所有可辨认出的改变,包括对地球表面及生物圈的种种改变”(DeBlij,HJ,1986,P142)。沃姆斯利(Walmsley,DJ)和刘易斯(Lewis,GJ)把景观看作是人们周围能见到的连续平面,它是人类利用环境的一种产物。我国已故著名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教授认为,“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李旭旦,1984,第223页)。2文化景观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地位及研究内容乔丹等人认为,由于文化景观反映了创造景观的独特文化,因而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文化地理学者通过观察、研究某地的文化景观,可以获得关于该处人类集团的许多有用信息。基于这一原因,有的地理学者把文化景观研究看成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的中心课题;国内有人把文化景观研究看成是人文地理学的三大支柱之一。[15]由于苏尔等人的努力,创立了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景观学派。文化景观之所以会成为人文地理学特别是文化地理学的一个研究主题,也许部分原因就在于文化景观较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即衣、食、住、行和娱乐。文化景观也反映了人类集团改造世界的态度。此外,文化景观还包含着有关文化起源、文化传播和文化发展诸方面有价值的证据。因此,研究文化景观不仅要对文化景观的演变过程作全面分析,而且要对景观的形态、构成、特征及其反映的文化特征进行探讨,甚至还要探讨如何引导文化景观建设,使之向和谐的方向发展。由于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各种文化现象所组成的统一体,它的构成非常复杂,既包括景观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又包括景观构成的主体,即人文因素。景观的物质外貌,如聚落的形态与格局、土地利用划分的现状与配置、建筑物的式样风格、人类活动的形式等,是表现文化景观的最重要因素。目前,国外大多数学者对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聚落型式、土地利用类型和建筑。研究聚落型式时,文化地理学者描述并解释当地居民建造的房屋、道路及其它建筑物布局的空间差异。土地利用类型反映了人们划分土地的方式,人们把土地划分成经济用地和社会用地等。从全球来看,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区差异极大,包括从综合经营的大农场,到仅有成百上千块相互隔离、规模很小土地的家庭经营农场,也包括美国郊区私人拥有的、用篱笆围起来的一块块土地、到城市的公共广场。在文化景观中可以区分出两大类建筑,即民间建筑和职业建筑。前者指没有职业建筑师的帮助而建成的所有建筑物,其建筑风格和建筑方法来源于民间文化。后者则在不同的技术水平上反映了其文化特征,如职业建筑师设计的摩天大楼和大量的可移动房屋的存在反映了北美的物质文化和生活方式。3文化景观的主要研究方向31文化景观构成文化景观存在于地球表面,并占据一定的地理空间。自然因素为人类物质文化景观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各种条件;自然因素本身的独特组合能构成奇特的自然旅游景观,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自然环境具有地带性特征,使文化景观中的许多人文要素(如民居等)具有明显的地带性。构成文化景观的自然因素包括地貌、动植物、水文、气候和土壤等,各种因素在景观形成中的作用中不相同。地貌条件常常对景观的宏观特征产生巨大的作用,影响到景观的人文化程度。岩石圈是文化景观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场所,是文化景观赖以存在的基础。而在森林景观、草原景观、乡村田园景观、园林景观中,生物因素是文化景观中最鲜明的要素之一。文化景观构成中的人文要素包括两类,即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物质因素是指具有色彩和形态,可以被人们肉眼感觉到的有形的人文因素,包括聚落、人物、服饰、街道、交通工具、栽培植物、驯化动物等。其中聚落最显而易见,是文化景观的核心。农村聚落的规模和密度反映了农村地区人口密度及人口分布特征,也反映了民族的生产生活习惯、区域文化特色、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和农业生产结构。依据物质因素的活动性程度可将其划分为活动性因素和相对稳定因素。活动性因素主要包括人、驯养的动物、交通工具等;相对稳定因素则主要指文物古迹以及其它具有固定位置的建筑物。非特质因素不被人们直接感知的、无形的,但对景观的发展有重大作用的人文因素,包括思想意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观、道德观、政治因素、生产关系等。对这些因素进行研究,可以透过文化景观的物质外貌,深入文化景观内部,探究“景”中之“意”、“景”中之“情”,并与具体物质景观相呼应,使文化景观的研究不断深入。除此之外,文化景观还有一种凌驾于各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之上、可以感觉到但难以表达出来的“气氛”,它象区域个性一样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是文化景观构成的非物质成分。英国的哥德曼(Gottmann,I)教授在《欧洲地理》(1969)一书中写道:“……一个区域要和它的四周区别开来,除了需要突出的山水、语言和技艺外,还必须有一种基于某种宗教教义、社会观念、政治模式(有时是三者的结合)的强烈信仰。因此,区域化必须以景象作为基础,每一个社会都有它的特有景象,一种和它的邻区稍稍不同的标记……”。32文化景观的发展文化景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服从于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个时代都对文化景观有所贡献,当然每个时代的人都是按照其文化标准对景观施加影响的。由于民族迁移等因素,一地文化景观往往并非由一个民族创造的。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Whittlesey,DS,1890-1956)在1929年曾提出“人类占用说”,认为地理学不应是研究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而是要去描述和解释人类的居住空间,研究一个地区人类社会占用的历史演变过程,并称为“相继占用”。文化景观源于农业,人类农业最早发展的地区成为文化源地,全球五大古文明中心莫不如此。斯宾塞(Spencer,JE)和霍华斯(Horvath,RJ)1963年在《农业的起源》一书中研究了三个近代农业区——美国玉米带、菲律宾椰棕区和马来西亚橡胶区——的发展与文化变迁,得出了形成这些农业文化景观的六个要素:心理要素(对环境的感应与反映)、政治要素(对土地的配置与区划)、历史要素(民族、语言、宗教与习俗)、技术要素(利用土地的工具与能力)、农艺要素(品种与耕作方法的改良等)、经济要素(供求规律与利润等)。对这些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就可以划分出农业文化区。33文化景观类型的划分对于文化景观类型划分的原则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国内一些学者对此作了探讨。金其铭等于1985年在划分江苏省高淳县的文化景观类型时,采用的划分原则有:文化景观产生的基础(自然环境、人口密度与分布等)具有相似性;具有基本相同的发生发展过程;文化现状特点相似;经济和社会文化的今后建设方向大致相同。董新于1990年提出划分乡村文化景观的五条原则,即相关原则、同质原则、外观一致性原则、共时原则、发生演化一致原则。由于文化景观的构成复杂,分类的方法很多。如根据可视性可以把文化景观分为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根据人口密集程度、就业构成、建筑物密集城市等可以把文化景观划分为农村聚落景观、人口景观、政治景观、语言景观、宗教景观、建筑景观、流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等较具体的类型。笔者认为,在划分文化景观类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不能把划分自然景观的方法套用到文化景观上。虽然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密切的发生学关系,且都属于地理综合体,但在组成要素上前者以人文因素为主,后者为纯自然要素,故不可能相互套用,文化景观应该有其独特的划分方法。但是,由于人们对文化景观概念的认识有差异,对文化景观的划分原则和划分方法存在不同的看法。其次,文化景观的划分必须采取定量和主观感知相结合的方法。景观的划分本身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必须采取定量与主观感知相结合的方法,即把影响区域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要素以量的规定性来加以限定,结合主观感知,从而划分出不同的文化景观来。再次,划分文化景观要注意景观要素在组合上的相关性。文化景观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综合统一体,在空间上应视为一个整体。尽管聚落是文化景观最显而易见的部分,但它并非孤立存在,它必然与景观的其它要素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农村地区,农村聚落与另一种文化景观要素土地利用结合成一个统一体。在我国农村地区,山区与平原的文化景观迥异,耕作区与牧区、林区的文化景观也截然不同。江南水乡砖瓦结构住宅,屋旁有杂树竹林、村前有河沟池塘,小村庄散布在一望无际的稻田之中,拱桥……构成了特有的统一的水乡农村文化景观画面。这种画面如果没有水网、拱桥、稻田,就不是水乡农村文化景观了。34文化景观的解释对文化景观进行解释是文化景观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尽管文化景观是由作为整体的人类的影响而产生的,但它却可以由单独的人以其特有的方式加以解释。例如,可以赋予景观以象征性的评价标准,而这种评价标准又能依次产生一些令人信服的结果。与此类似,如何解释景观也反映了有关人员的评价标准和态度。例如,资本家可以从金钱角度解释景观,艺术家可以从美学角度解释景观,科学家可以从生态角度解释景观,社会活动家可以从混乱和非公正解释景观。[14]目前,对文化景观的解释主要有四种模型。1画家式模型。它擅长于描述世界,且这种描述具有相当真实的政治后果。但该模型仅局限于欧洲。2民间景观起源模型。其长处在于它能提供详细的描述和景观的历史,但它难以揭示社会再生产和变革时景观是如何被利用的。3书本模型。在该模型中,文化被看作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交流符号,景观被看成是文化的、政治的价值观得以交流的许多文化书本的一本。该模型的长处在于,它既保持了景观是一种物质现象的定义,又看到了景观得以产生和变迁的社会过程。但在许多情况下,该模型所假定的复杂的书内联系很难探索。4剧本作法模型。它把景观解释成剧院,它在捕捉市民宗教仪式的可见的、常规的性质上很有作用,但建立在戏剧比喻上的人类动力模型可能因戏剧脚本和角色表演的固有概念而受到局限(Duncan,1995,P414-415)。GJ刘易斯假定,所有的人均以类似的方式体验环境且对环境的反应可由社会和文化进行传输。之后,他提出了景观解释和研究的七条原则[14],即1景观是文化的线索,可以提供占据景观的人的类型的证据;2景观的所有要素都反映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要素同等重要;3通常被看作理所当然的普通景观很难通过传统的学术方法进行研究,因而需要新方法,如人文主义观点所提供的那些方法;4考察景观的意义需要考察该景观的历史;5某一文化景观的各要素只有放在其地理背景中进行研究才有意义;6因为绝大多数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所以景观的解释依赖于对该处自然景观的认识;7景观中的几乎全部客体都可以传输某种信息,尽管不一定以明显的方式传输。35文化景观的应用研究本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生态恶化、资源短缺、人口激增等问题日益严重,景观生态研究受到重视。美国、荷兰等国在景观生态设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1]我国的景贵和、傅伯杰等学者在景观生态和生态规划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16,17]此外,文化景观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受到了相当的重视,在旅游开发、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农业发展、环境保护等领域已经得到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景观的保护已经达成了共识,尤其是在城市规划中。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等提出的复合生态系统[18]及生态工程理论为城市景观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宗跃光把文化景观论、景观生态应用于城市规划,认为城市景观规划将实现四种转变,即由物理规划向生态规划的转变,土地利用规划向景观功能单元规划的转变,由点线规划向景观网络规划的转变,由静态规划向动态规划的转变。文化景观关于文化景观含义的拓展与解释聚落是最重要的文化景观。包括生产与生活设施,内容丰富,反映的人地关系全面。是文化景观的典型、缩影、载体。自然条件、自然景观是基础。自然条件对文化景观的物质内容的基础作用,同时对文化景观的形成的潜移默化的背景影响。人文因素是文化景观主体(自然是被动的,人是主动的;自然变化慢,人文变化快)文化景物(物质因素)是文化景观躯干(形),非物质因素是血肉(神)文化景观的外在形式、物质原料组成、装饰色彩等,是物质的,而其所反映的价值趋向、折射的追求等内在的含义与意义,是文化景观的神、气所在。文章阅读:文章1读者2002、23期《风格与耐性》、刘元举  《我的家在哪里》  漓江出版社。文章22002、22期《大师的败笔》、梅资  《新华日报》 2002年8月31日评价:城市规划专业的优势,或者说要塑造的优势的城市软件、内涵的侧重,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软硬并举、兼施和整合。文化各因素要个别分析,又要综合考虑;既有独立性,又有依赖性,形成景观综合体文化景观反映人地关系文化景观有地域分异,又有时间变化。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的“文化史层”(sequent occupance)。景观的时空动态变化要求景观生态、景观保护、景观规划。如果说,文化景观反映人地关系,那么,“文化史层”反映动态人地关系,反映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有时,文化景观由于演进的连续性,形成了很集中的景观动态变化,如广州市的“千年古道”、不同时代的北京城,但共多的时候,研究“文化史层”,形成“文化史层”,或者说,从“文化史层”角度研究文化,可能要进行跨时空联系、集中,如聚落、城市的纵向演进。(详细内容见最后一章的第三节 文化景观研究与文化景观建设)。从文化景观到文化史层,从静态人地关系到动态人地关系,从瞬间、或时代性的“照片”到历史“连续剧”,从文明的碎片到文明整体,反映人地关系的演化与组合,反映文明的演进,社会的“进化”。以下资料来源:徐州师范大学淮海发展研究院 徐州市规划设计院 丰县县城旧城区人口容量与结构调整研究

跟弟弟比谈自然文化人地关系,我觉得读后之后没有了自然好的自然环境,就没有好的文化习俗,那么人又谈何生活的幸福。

人文地理期刊论文读后感四百字初中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内容概要:本书通过中外对比和区域对比,运用案例和图表,简明地介绍中国文化及其地域差异。素材取自地理、景观、规划、房地产专业研究生班的教案。可供上述专业选作教科书或参考读物,也可供政府管理领域和海内外人士选作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的读物……《中国文化地理概述》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本书是经他人推荐购买,为第三版。改版之后对许多处尤其是建筑部分的内容增加不少。此书举例翔实、旁征博引。与一般关于文化地理的教学书籍不同,其切入点和角度非常具有吸引性。对初次接触文化地理的人来说,是非常好的读物。当然如果是作为研究学者,此书则在学术理论深度上显得不足。尤其是文化地理现象背后的深刻人文原因分析稍显不足。虽然此书标榜为教学用书,但个人觉得此书总体而言,是一部的入门级读物,如何作为社会科学的一般读物可能更有市场……中国文化地理概述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这是一本非常凝练、概括、点到为止的读本,将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通过时间、空间,精神、物质等方面的比较,给我们一个非常直观的概念,并通过各个载体,语言、文字、姓氏、服饰、建筑、园林、绘画、音乐、戏曲、饮食等等,从形象和抽象两方面来反映文化。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这些传统的文化与我们如今的现代化和科技化并不违背,相反具有辅助和推动的作用。我们只有将自己的底子打好打坚实了,才有能力去辨别哪些措施是正确的,哪些外来文化对我们是有利的,才能用批判辩证的眼光来审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切。通过此书,使我更加坚定了以往的选择,同时对于本民族的文化有了更多的崇敬和景仰。原先我更多的是根据心的指引来选择阅读的范围,与此书作了比较之后更加确定了自己的方向是没有错误的。我喜欢中国传统的很多方面,如服饰、建筑、园林、戏曲、国画等等,有一段时间我特别沉迷于古建筑与园林,通过大量的阅读相关的书籍找到许多本源的东西,甚至觉着自己要往建筑这方面发展了;又有一段时间特钟情于各地方戏曲,京剧脸谱,唱念做打,生旦净丑,秦腔、梆子、越剧、昆曲等等,每到周末便全情投入的了解学习;还有一段时间对于方块字的起源和传承又有了兴趣。总之,这些阶段性的学习与兴趣没,让我一次次领略本民族文化的精彩纷呈,同时也看到它的部分局限性,通过哲学读本的解析,能够正确地对待。但是更应该明确的是,对于自由的文化应该有敬畏之心,它是无数先贤和百姓的共同结晶,我们作为他们的继承者怎能忘却怎能鄙薄。综合的了解自己祖先留下的文化,每一个部分都可以作深入的挖掘探索思考,必能对我们的灵魂、躯体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人文地理·生存状态——《空中的渡口》《幸福山谷——俄亚印象》 在滇东北巧家县的金沙江畔,许多的村落分布在峡谷的两侧。人们从峡谷一边到另一边都要走五、六个小时的山路,然而非常有意思的对比却是,村民们从村口与对岸的人本来就可以通过喊话交流,这边的鸡鸣,那边的人起床,这边的人唱歌,那边的会跟着吆喝。如此临近又如此遥远,自然的天险阻断着他们的交流,于是村们便架设了溜索,在三百多米的高空来回穿梭,然而划溜索十分危险,为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溜索被政府禁止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就在这时,有人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既有可操作性,又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还有可能盈利的修建“渡口”方案。几个月以后,村里有九户人家一起集资入股,在跨度四百多米,距江面三百多米的高空上面架起了一座特别的桥,这既是村里与外界沟通的一座“空中的桥”,一座“空中的渡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人们所有的生活都和“渡口”联系在了一起,这个“渡口”好多时候成了一个“贸易口岸”,作为渡口的掌舵人老蒋因为劳苦功高其股份相对较高,无论生意好坏,其他股东每月都要支付给老蒋固定工资。在生意不景气的时候,几个股东心中甚是不平,于是一场大的冲突开始了。这时,镜头在老蒋和另一方中平行剪辑,在杀羊祭祀渡口、一次欢乐的盛宴结束后实质问题开始了。在双方据理力争中,矛盾凸现,而冲突的高潮是当有人提出要换守渡人时,老蒋提出要将自己的机器拿掉。大家都知道,机器一旦拿掉,将意味着什么?而此时,大家也似乎明白,老蒋所得的享受是应该的。于是在不欢而散中,冲突不了了之,一切又都恢复了平静,渡口需要他们继续送接渡口的来往过客。本片最为成功之处就是真实记录“渡口”主人、一群充满智慧的村民股东背后的生存状态与他们之间的故事冲突。那个悬在峡谷两岸的人工“渡口”因为自然天险的而具有奇观意义,而这种天才创造的主人之间真实地演绎着生活的悲喜离合。 人文地理类故事还有如《幸福山谷――俄亚印象》等都比较成功。该片运用分小章节的结构方式,截取了在中国云南和四川的交界处的俄亚村庄的几个独特的文化印象,在“遥远”、“大家庭”、“老师和孩子们”“吉玛和她的丈夫”“婚礼”“葬礼”“成年礼”“秋天”八个小主题之下有机透视了俄亚的人文地理风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二是世界视野的作品,最重要的是它实现了一种世界与本土的文化沟通。跨文化差异,在人物背后层层揭开文化差异的点点滴滴,一部反映跨国婚姻的纪录片真实呈现出个中意味。世界视野·文化差异——《瞿开森和他的中国妻子》 这是一部历时半年跨国拍摄的讲述文化差异的纪录片,这是一部极具典型意义的反映跨国婚姻的作品,一个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德国人类学博士,一个是没有读完小学的云南少数民族村姑,一个“牛高马大”身高94米,一个“短小精干”只有52米。如此巨大的反差构成了诸多的看点,一系列文化的差异具体反映在年龄、语言、学历、见识、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之中,镜头对准的是一个个很有生活气息的具体细节。正是在这种细节的展示中,真实影像的力量自不待言。从一见钟情到真心相处,从爱恋的甜蜜到现实结合的阻隔,双方的真诚让他们最终走到一起,瞿开森考虑到自己妻子在德国的极为不适应后,决定留在中国广州中山大学任教。然而妻子对广州的适应还不及在德国,他们频频在德国、昆明、广州三地辗转,琐碎而现实的反差终究还要两个人认真面对。本片选取了结婚这个最重要的事情,因为结婚最能显示文化的差异,也最能反映人物的心灵。当他们在德国短短三十多分钟的结婚仪式完成后,妻子不满意于这种“草率”的行为,就决定必须回中国老家农村重新进行婚礼宴庆,只有经过这个仪式,她和父母才能感受到自己真正出嫁了。当一位外国人穿上中国唐装牵着马小心翼翼的驮着心爱的中国妻子时、当他遵从中国的传统习俗机械地下跪时,那些都是爱心使然,我们发现,瞿开森是一个蛮可爱的外国丈夫。“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当他们在村里后山默默谈心又“执手相看泪眼”时,当彼此在相偎相依吐露真心时,瞿开森对着妻子认真地承诺时;当农家的女儿即将正式走出小山村出嫁时,老父老母在泪光中千叮万咛、依依不舍时,特别是老父亲对自己的外国女婿说上那句“要相亲相爱,不要嚷架”时,自有一番感动人心的力量在环绕。可见,文化的诸种差异通过一个跨国婚姻的双方的真情维系而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尽管他们还会遇到种种麻烦和不便,但是真爱可以融化一切。 三是人与动物的故事,人类与世界的沟通很多时候都可以通过对与人类的朋友——动物——一起实现,人和自然万物都是天地化育的结果,人与动物的深情更是一种自然的赐予,所以它能打动人心。动物是人类的镜子——《神犬515》《又见海鸥》 借着农历狗年春节的影响,适时推出人与狗的故事,十分吸引眼球。走进安宁护卫犬训练基地,我们目睹和记录训犬员与一群警犬的真实故事。而其中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要数王梦波和他的爱犬白泱希,李自萍和她爱犬挥宝之间的动人故事了。王梦波的爱犬白泱希是训练营唯一一只追踪犬,然而它受伤了。王梦波小心呵护爱犬,给他打针、输液,小心的抱着白泱希,日复一日,白泱希还不见好,一次正当白泱希输液时,王梦波最担心的事情终于来到了:生病中的白泱希突然接到了安宁警方的行动任务,王梦波只能马上拔掉针头给白泱希打上封闭,准备带领白泱希追踪逃犯。摄像机跟踪记录这次执行任务的过程,在一点点的悬念和担心中,白泱希竟然带出色完成了任务,这让所有队员格外高兴。好的纪录片就在于它总有一种真实而有冲突的故事在牵动着你。就在一切沉浸在兴奋与快乐之时,那个总是脸上带笑的女训犬员李自萍即将面临一次重大的人生历练,因为她精心呵护、训练成功的爱犬挥宝即将走出训练营,去面对它“男子汉”应该面对的任务。这一天终于来了,这是交接爱犬的最后一次训练,随着李自萍的口令,挥宝出色而优美地做着相应的动作。而后,挥宝经过驯犬员20分钟的秘密作为,警犬就会忠实于新的主人。可就在新主人拉着它要走时,挥宝怎么也不肯上警车而是一个劲找寻李自萍。此情此景,队友们只好劝李自萍最后一次为挥宝送行,而她泣不成声、无法面对这次离别,在迟疑一阵后,她终于鼓起勇气送挥宝上车,当李自萍泪别挥宝时,我们惊奇地发现挥宝也在流泪。这时,片子响起了一首流行音乐《当你孤单会想起谁》,将情绪引到了高潮,它在注解着意义、感染着观众,由此我们不禁会感叹:纪录片原来可以这样的感人。 此类片子,还有像《惊魂野象谷》探寻亚洲象的生存状况的遭遇简直就是一次与野象的生命冒险,叫人揪心、扣人心弦;《又见海鸥》则从遭遇禽流感后昆明人所面对的二十多年的老朋友海鸥又来的事情说起,首次截取了海鸥老人吴庆恒生前与海鸥友好相处的珍贵影像资料,人鸥不了情,海鸥今又来,深深触引着人们心中那份眷恋和感动。四是人物纪录片,有人物就会有故事,人物的命运永远会牵动人心。人永远是镜头中的主角——《嘎达娜的故事》《进京的马队》 因为经典纪录片《最后的马帮》而被人们结识的女主人公嘎达娜成为一种特定的符号而不断地被后续记录。可以说,对于特别具有意义的记录题材可以进行进行多次后续跟踪记录,人物或事件在前后历史的渐进中,其中的变化最容易继续成为看点和卖点。《重访最后的马帮——嘎达娜的故事》(上下集)讲述了后来嘎达娜的面对女儿死了、家境不好等生存背景,捕捉很多细节如家里生小羊、上山找虫草、和马帮故友余正辉等的交流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点,无论生活怎样艰辛,她那爽朗的笑声和无拘无束的奔放性格自然而出。在《进京的马队》中,嘎达娜再次成为这次“进京大行动”的主角,这支徒步上京的马队在历经马死的悲伤、夜路过河水涨的惊险等诸多艰辛后终于成功抵达北京,嘎达娜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明星,她在不自觉中自然担当了普洱茶的形象代言人,本来价格就不菲的普洱茶经她的签名后可以买个更高价。 此外,像获奖纪录片《甲次卓玛和她的母系大家庭》就对摩梭族女子甲次卓玛进行长达十年的跟踪纪录,今昔对比,我们真实感到这个摩梭女子的成长史和外界文化对她以及她的母系大家庭的影响。 五是历史类纪录片,这类片子又主要有历史遗迹探秘类,文化遗迹的现实探究和历史追问,如《崇圣寺探密》;历史亲历者追溯类,历史的亲历者所经历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如《记忆的伤痕》。而他们,一者是从实物探就历史真相,言说古迹背后深藏的文化意味、历史秘密;一者则是面对人物,真实记录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变迁,折射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发掘人物的历史意义。历史中找寻惊心动魄的境界——《崇圣寺探密》《记忆的伤痕》 《崇圣寺探密》设置了若干悬念:大理名胜三塔里是否埋藏着震惊世界的珍宝,在历史上三塔只是崇圣寺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崇圣寺又到哪里去了?大理国的九位皇帝为什么要在崇圣寺出家?在他们的大悲大喜的人生中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些疑问或谜团紧紧扣住观众的心弦,步步深入解密、又步步设疑,在一波三折中逐个展现精彩。对于历史遗迹,非得在实地勘查与文献纪录中寻找历史的真相,还得访谈考古专家以科学的证实。在没有任何活动影像的中国古代历史中,为增强影片的可视性和对观众的吸引力,成功运用了大量的情景再现手法。客观地讲,《崇圣寺探密》是一次纪录片娱乐化的成功尝试,其制作水平可以与央视的《见证·发现之旅》相媲美。情景再现已经成为无法见证事件本身的历史类纪录片的通用手法了,只要基本事实尊重历史本源的真实,纪录片的制作手段和风格可以不拘一格。 《记忆的伤痕》获得了云南红杯十大纪录片奖,还获得广州纪录片奖,甚至市场上还出现了香港某公司发行的盗版片,足见其影响力之大。该片以二战唯一一张裸女照片的来源以及照片上的主人公的真正归宿为基本线索展开了层层寻找和调查,在种种悬念的巧妙设置中,一步步吸引观众探究人物的命运和历史的真相。许多正义的有识之士为了寻找照片的真正主人,以为民间起诉日本二战罪行提供证据。无独有偶,当参与东京国际法院的陈祖梁在极偶然的时候见到一个老人似乎就是照片上的大肚子女人时,他在急切中将那张照片交给朝鲜老人朴永心,她竟然毫不犹豫地点头。然而对于这种确认还是缺少人证,面对正义的呼唤,不得不残酷地让年迈的朴永心到云南指认历史现场,但老人到达当年龙陵安慰所时,满以为可以希望时老人没有任何记忆。最后的希望就只有证人松山老人李正早了,当到达松山时老人朴永心经历了激动、生气、全身发抖,深深触痛了内心的伤痕,最后两位老人相认时,朴永心百感交集……该片的意义开片的黑底字幕“序”中已经明确了:“时间铸就了人类的记忆。但是,时间能承载多少记忆给人类留下的伤痕。” 以上只是一个粗略的题材划分,其中有很多交叉点,《经典人文地理》除以上内容外,还有更多诸如社会类纪录片、自然探险类纪录片、民族风情纪录片等等。那些诸如《卡瓦格博》以及其系列《寻找登山者》,《太阳岛淘金记》、《捕获记》、《与石头对话的人》等都是很值得珍藏、很有意味的纪录片,但愿《经典人文地理》能为我们观众拍摄更多震撼人心的作品。《经典人文地理》栏目在“人文地理”的统领下,真诚立足于充满神秘和浪漫气息的红土地不断开掘有意味的纪录资源,将纪录的视野和触角不断延伸和开拓,不断演绎着自然、地理、历史所赐予的惊心动魄的故事,给观众的心灵吹来阵阵沁人心脾的人文地理之风,韵味悠长、境界深远

跟弟弟比谈自然文化人地关系,我觉得读后之后没有了自然好的自然环境,就没有好的文化习俗,那么人又谈何生活的幸福。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