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论文题目怎么写才好呢

发布时间:2024-07-07 11:30:36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论文题目怎么写才好呢

纪录片拍摄报告,这样实践性的论文可以吗?可以练习我哦

现在电影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电影,开始了解电影,而且很多人已经参与到电影当中来,电影市场总体每年都是在增长的,每年以11%的速度持续增长。2018年电影票房突破600亿元,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电影当中来。你像四川的刘力鸣投资红海行动,最后吸金2亿;浙江小伙宇于昂,投资泰囧400万,收益7000万。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电影投资中来,现在是电影的黄金时代,如果你想了解电影,如果你觉得他可以带给你巨额收益,那么现在是最佳时机,感兴趣的看资料就行。

电影院里大屏幕看电影才有气氛,我相信中国电影业市场还很大,不用担心

怎么说呢? 简单的心理作用`` 假如说奥运会在台湾开门票100元一张 你也许还会考虑一下去不去``但在中国开``2万元一张你想也不想就买```如果是一部经典的灾难片 不论多少钱我都会去看`` 但是我不想花钱去看一些老外演的垃圾文艺片``更不想看国产四不相的记录片``还有一点就是`` 没有钱碟片都看不起啦``谁看电影啊 ?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论文题目怎么写才好写

当今电影市场概况 核心提示:从去年开始,几乎所有的中国电影人都开始把“我们这么好的市场”挂在了嘴上。当然,2010年中国电影的成绩的确不差,100亿的票房也的确是历史新高。但是,逐渐走高的市场背后却凸显出一个很让人悲哀的事实:如果说当年的中国电影人有着优秀的作品,却囿于市场无法得到观众的响应,那么现在在市场已经成熟的情况下,中国电影不论从制作还是发行都陷入了创意不足的境地。 并非危言耸听。因为从今年3月开始中国电影市场所展露的各种迹象来看,大家都已经丧失了创新的激情,进而引发了各种怪现状:在创作方面,大家扎堆去搞同样的题材,就算不扎堆去搞古典名著,也不约而同地扎堆来拍续集,甚至在发行电影方面,我们的发行商也开始懒得动脑子:大片来了就躲一下,没有大片的时候,大家一窝蜂地上映,而对于这种“一窝蜂”现象,有分析家认为,这对整个中国电影市场而言,绝对应该属于“狼来了”的警示信号。怪现状:同样题材大撞车 3月22日的香港电影节上,由王宝强、叶璇等人主演的《蔡李佛拳2010》宣布在5月10日上映。仅仅过了两天,由洪金宝和其子洪天照一同出演的《蔡李佛拳》则宣布了他们4月2日的档期。虽然故事不同,主演也不同,但你绝对可以看出,这两部电影其实属于同类题材,都是在讲述关于蔡李佛拳的故事。两个月内上映两部《蔡李佛》,其实不过是今年华语电影界题材撞车的一个缩影。根据广电总局公布的今年立项及拍摄的电影名单,从4月份开始,观众们即将会看到五个关云长,四个孙悟空,三个穆桂英,三个白娘子,然后还要准备三桌鸿门宴。以至于有人评论说,“导演再这么撞车的话,观众们只能去撞墙了。”这其中,五个关云长最早跟大家见面的是4月份即将上映的甄子丹与姜文合作的《关云长》;而田壮壮执导的《关公》、杨子担任制片人的《武圣云长》、陈木胜执导的《武神传》以及高希希执导的《三国•关云长》虽然都没有拍完,但都开始了大肆宣传;四个孙悟空同样也都在争夺时间,甄子丹主演的《大闹天宫》、周星驰的《大话西游2》、张纪中的《美猴王》和另一部《孙悟空》都在筹备中,但谁能最先上映,现在还都没谱儿;至于“许仙与白娘子”的传说,除了由李连杰和黄圣依主演的《白蛇传说》,还有博纳影业的《新白蛇传》和另一部相关题材动画片;而三桌鸿门宴争夺得更离谱:陆川的《鸿门宴》甚至被逼着改成了《王的盛宴》,因为在他之前,李仁港已经在广电总局那里报备了《鸿门宴》这个名字,而与他们俩争夺的,还有一部同样性质的《刘邦和项羽》。而在这些传统名著题材改编的电影之外,周星驰和李连杰斗起了《太极》;吴宇森的《飞虎》则遭遇了安晓芬的《飞虎月亮花》。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撞车的题材里,几乎囊括了目前华语电影市场中的主流导演和演员。姜文、甄子丹、李连杰、陆川、周星驰、吴宇森……也就是说,这并不是一些小的制片方出于“捞一把就走”的心态进行的恶意干扰,而是华语电影界在创作题材方面,真的已经到了这种“肉搏”的地步了。 平心而论,在这些撞车题材之中,“手慢”的项目却很有可能是这一题材类型的最初创意来源。最简单的例子:2007年时,王家卫告诉大家,他接下来的电影会拍一个关于叶问的故事。但是,两年下来名字中含有《叶问》的电影已经出现了五六部,甚至甄子丹都凭借这个题材成了年度票房冠军,王家卫的《一代宗师》依然还在“拍摄中”。与之情形相似的还有陆川、周星驰和吴宇森。陆川此前的《南京!南京!》就是因为拍摄期拖得太长,导致被《拉贝日记》抢了风头;而周星驰两年前宣布要拍《太极》,结果到如今也没筹备完成,反倒被李连杰和陈国富抢先一步,宣称在今年年底前会把一部同名电影拍摄完成。成因分析:编剧原创能力,是荒芜还是根本不存在? 如果仔细观察这些“撞车”的题材,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除了周星驰的《太极》属于武侠片之外,其他提到的关羽、孙悟空、白娘子、穆桂英,无一例外地在中国传统文学名著中有所体现。关羽和孙悟空作为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早已被我们熟知,关于白娘子和穆桂英的故事,也早在宋元话本中就已经出现。 为什么导演们如此青睐传统文学名著?导演们给出了自己的说法。甄子丹版《关云长》的导演麦兆辉和庄文强就曾经表示,选择这样的题材起码有以下几个好处:第一,相对安全。对于进军内地的香港导演而言,古装历史题材远比警匪片和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更容易通过审查。第二,群众基础雄厚。因为大家就算对这些人物不是特别了解,起码也都知道这些角色的名字和部分事迹,在电影上映前更容易造成宣传方面的优势;第三,在中国国力日强的大背景下,整个社会都在呼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而电影作为一个载体,能够向全世界宣扬中国的文化精神,拍摄诸如关羽、孙悟空之类已经被全世界华人所认同的文化符号,更容易赚到钱,也更容易拉到投资。 不过,这样的一窝蜂扑上来拍古典名著,也有着显而易见的缺陷。根据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葛颖的说法,这种题材撞车的最大缺陷在于,很多剧本都是在热钱涌入的情况下,以“短平快”的策略进行项目制作显然有着很大的局限,因为这样做起来,“只要某部作品火了,没人会去研究它为什么火,大家只是简单认为这是题材好,然后就有一群人围上去,照着这个题材如法炮制。古装片比较保险,也不用受意识形态上的限制。但翻开历史书,耳熟能详的故事来来回回也就那么几个,自然避免不了撞车。这样下去只有等到市场恶化的那天,大家才能觉悟。”葛颖说。而影评人郎诺林则认为,大家抢着啃这块骨头,除了证明华语电影人视野狭窄,更说明编剧的原创能力已经陷入荒芜。 针对编剧原创能力的“荒芜说”,影评人黄辰星的看法略显不同。在他看来,到目前为止,国内的电影编剧根本就不是原创能力下降的问题,而是根本就没有形成“原创”:“中国有多少真正的、通过原创剧本形成的经典电影?尤其是近三十年。盘点这些年来的经典中国电影,你会发现绝大多数都是导演们‘偶然’间发现了一个小说,然后拿去改编成了剧本。张艺谋的《红高粱》是莫言的小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是李碧华的小说,冯小刚早些年的代表作,都是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是王朔的小说,就连去年创造最高票房的《让子弹飞》也是马识途的小说。所以,如果单论中国内地电影,我们必须承认,编剧的原创能力从来就没有达到过可以支撑起票房的地步——— 必须有一个优秀的小说为蓝本。怪现状:续集成风 续集当然不见得是坏事。但中国电影在2011年除了雷同的题材之外同时还出现诸多续集,一方面是同类题材的重复,另一方面又是同类题材的延续,很显然,这也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是的,就像你不会愿意一年去看五次关云长,你同样也不会乐意每年都看一集《画皮》,《将爱》或者《武林外传》。毕竟这是电影院,这不是电视机,我们还没有奢侈到想在电影院里看电视剧——— 每次进去起码要80块钱呢。 对于电影市场而言,拍续集是一个很常见的事情。今年好莱坞就有27部续集上映,打破了2003年的24部续集的纪录,几乎每两周就有一部续集出现。但是,相比于好莱坞大片着力打造的“系列电影”,中国这些挂着“2”字头的电影,最缺乏的不仅是原创能力,而是一个系统的包装意识。最简单的例子,美国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如今已经拍到了第七部,但从第一部开始,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会是个系列电影。该片的投资方和发行方也会根据其中不同的电影制订不同的宣传策略。而在中国,到目前为止所有的续集电影都是被动而拍,不管是取得近4亿票房的《非诚勿扰2》还是口碑和票房双赢的《叶问2》,在第一部上映之前,导演给大家的回答都是“看第一部的票房如何,如果票房好的话,才会考虑拍续集。” 这种被动的典型,从2月底在香港宣布开拍的《窃听风云2》就可见一斑。在《窃听风云》的结尾,古天乐、吴彦祖两人的角色其实都已经死掉,刘青云也锒铛入狱。而由于该片之前的反响不错,监制尔冬升总结的原因是这三个人的组合能够带来好票房,所以在筹备新片的时候,最大的想法就是沿用这三个角色,但不论角色姓名还是身份都跟《窃听风云》没有任何关系,因为第一集根本就没有给他们留下任何“继续”的空间。而这一“续集”,其实完全就是在利用旧片的口碑,属于一种过度开发的类型。 与之相似的还有《画皮2》。2009年陈嘉上的《画皮》在结尾处同样没有留出多少余地:虽然主要正面角色并没有多大损伤,但最大的卖点、周迅扮演的狐妖已经散尽功力,几乎等于已经死掉了,所以如果再保留原班人马来拍摄关于“画皮”的故事,也已经几乎不太可能。 事实上,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实与中国编剧缺乏系列眼光也有很大关系,以目前世界上赚钱最多的系列电影《007》系列为例,几乎每一集的007故事,主角都会遭遇到新问题,而只要007本人不死,换掉其他任何主角这部电影都可以继续下去。而中国的续集电影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投资方对于单个主角的影响力估计不足,更希望保留第一集成功时正反角色的“原班人马”,而一旦在第一集里主角有所损伤,人们对这种“伪续集”的期待指数必然下降。成因分析:想赚钱,又怕有风险 关于华语电影导演扎堆拍续集的问题,《窃听风云》的两位编剧兼导演麦兆辉、庄文强就表示,其实他们一开始写《窃听风云》的时候,曾经想过这个故事拍成一个系列电影,但由于对该片反映的经济犯罪题材前景并不明朗,所以根据投资方的意见,依然是着力打造好第一个故事。而在该片内地票房超过8000万之后,投资方才表态愿意拍摄续集,而这个时候原故事已经没有多少可发掘的空间,所以只能另起炉灶。 对于这种“短视”现象,《画皮2》导演乌尔善表示很正常,在他看来,这恰恰是中国电影市场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因为第一集已经被证明了适合这片市场,有了相应的观影人群,“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现在诸多热钱涌入的华语电影,基本上拍摄的都是一些新故事,而拍摄续集的,大都是已经在市场中有过成功经验的投资商。这也就是说,投资方也开始转向谨慎,知道这种类型片、系列片可以赚到钱,才继续去投资。”成功的电影续集,往往不是第一集的导演拍的,这是成熟的电影工业的惯例。像《异形》系列的四集就有四个导演,体现的是成熟制片人制度保持着一个电影的系列存在。” 当然,内地电影人也不是没有主动打造系列电影的想法。比如目前最大的电影企业中影集团,其负责人韩三平就在各路电影中寻找适合拍成系列片的题材。但是他的这种选择模式存在着不小的争议。比如他很看好《硬汉》这部电影,虽然第一集本身只取得了1000万的成绩,不论票房还是口碑都反响平平,但他就是觉得这种城市英雄题材适合拍成系列电影,所以该片的导演丁晟几乎是被他赶鸭子上架一样地建议继续拍下去。而丁晟自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承认,“说到续集,其实我自己都没准备好。” 而且,几乎所有被采访者都承认,如果要打造好一部成功的电影续集,最重要的是续集本身的风格要确立,要给观众保持新鲜感。“脱离第一集的存在也能成为一部完整的电影 , 才 算 是 一 部 合 格 的 续集。”而从现在的状况看,由于投资方在目光上的欠缺,拍摄续集时往往要求跟第一部有一定联系,因此短时间内我们能看到的只会是一种低质量的重复,而这种重复对于之前那些经典商业片所造成的伤害,并不是投资方所要考虑的内容。怪现状:“影院一日游” 如果说题材重复和续集泛滥只是会导致观众的观影热情下跌,那么为数众多的中小成本电影的“影院一日游”对于中国电影从百亿票房向更高目标迈进的伤害更大。因为不想去看关云长,我们还可以有其他的选择,但如果影院里充斥的都是“听都没听说过”的电影,作为观众而言,甚至连影院都不想进去。 最简单的例子,3月份有20多部电影公映,其中有不少就是这种“影院一日游”产品。某日记者打算去看一部电影,但到了影院之后却发现,想看的电影已经下线了,好容易从密集的排片表中选择了另一部,但进到影厅才发现,该场电影只有可怜的4个人在看。这种现象并非个例。2010年我国故事片产量达到526部,真正在影院上映的只有260部左右。而票房过亿的电影不过20部左右,此外的绝大部分电影,这些有幸进入影院的影片,不少都曾遇到过上映一两天便被撤下的尴尬命运。3月份,就有《幸存日》、《云下的日子》、《百合》等多部电影遭遇到了这一情况。而这些小片影院一日游的结果,使整个中国的电影票房都因此被拉低。根据记者就国内各主流院线通报的票房数字粗略统计,2011年第11周(3月7日-13日)全国总票房只有18亿。而在此前的一周(3月1日-7日),全国票房也不过2亿。第7周由于有情人节,票房大约为9亿,第8周只是略有下降,而到了第9周开始,就暴跌到了45亿。而这个数字,直到3月份的第三周,随着好莱坞大片《洛杉矶之战》的引进才终于有所改观。 小片扎堆上映的现象其实并非偶然。事实上,所谓的“淡季理论”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盛行,而几部小成本电影在淡季的成功发型,也使得为数众多的片方开始“盲目”地重视起这一理论。但是,诸如《喜羊羊》系列独闯寒假档《越光宝盒》在3月份票房过亿这样的例子不过是个案,前者是抓住了学生们放假的空隙,而后者则有很大程度是巧妙利用了去年《阿凡达》上映之后的空档期。因此,一窝蜂地“照搬”所谓的先进经验而不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众多小片发行方目前面临的最大窘境。 对于这一点,江苏幸福蓝海影视公司负责人章杰的认识就很清楚。他表示,小片扎堆,大家都不赚钱的现象其实完全是发行方懒于“动脑筋”所导致“目前的中国电影发行市场可以说很简单,也可以说很复杂。之所以说简单,就是它总有一两条原则在那里,比如大片来了要躲一下,淡季宣传要增强。而复杂的是,几乎每部电影都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时甚至大片都不用躲。假如在情人节档期,一部战争大片占据了主要的影厅,如果我手上有部爱情片,我就不会去躲它,因为这个节日,情侣们选择爱情片的可能性很大。今年我们发行的《甲天下》就选择了4月份,因为当时市场上并没有同类的电影。”成因分析:投资人的“无所谓”,发行人的任务 “影院一日游”对于整个电影市场的损害从之前的数据已经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来,而对于这一现象,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刘军认为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发行方的简单思维,而应该归结为国内有实力的发行公司太少,很多中小成本影片缺乏发行渠道,根本就没有打通院线的门路。刘军介绍说,目前国内最主要的两家发行公司是中影集团和华影公司,分别承担每年发行40部国产片的任务。对于这两大公司来说,发行国产小成本影片更多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凑数而已。“只要电影在影院放映一天,也算是发行了。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就是在影院走了一圈儿。”至于华谊兄弟、保利博纳等民营公司,尽管也已有些发行实力,但因人力有限,主要只发行自己投资的影片。“在国内电影产业链中,发行公司最为弱势,制片、院线都很强势,影院想怎么放就怎么放,发行公司缺少话语权。”刘军感叹,这就注定了小成本影片没有出头之日。 而另外一部分小成本电影的“影院一日游”则完全是因为电影的投资方根本不在乎。比如王小帅《左右》的制片人黄斌就告诉记者,有些人投资电影压根就是为了满足兴趣爱好,就像《观音山》的制片人方励。作为电影发烧友的方励此前拍过6部影片,直到《观音山》才第一次盈利,而他追求的,只是个人的一种心理满足而已。还有一种类型的小片同样也是投资人“不在乎”,就是每年各大电影厂出品的一些电影。“其中很大一部分影片是地方、企业的宣传片,上映了一天就撤了,其实并没亏本,因为前期找到企业融资就可能已收回了成本。” 作为整个电影市场的终端,众多小片扎堆上映“影院一日游”对于院线方面其实也有很大损害。但院线方面对此也有相当的无奈,本地中影南方新干线负责人邱晴就感慨说:“现在加盟院线的影院都是有着自己的商业考量,哪家影院是不想赚钱的?所以从影院本身的想法出发,我们最愿意的就是放映那些赚钱的电影。但现在进入院线的这些小成本电影,宣传上又不做到位,观众不爱看的时候我们自然不会坚持放映,而在没有得到观众检验的时候,我们也不会排斥任何电影加入影院的排片。但院线本身有着自己对观众喜欢程度的判断标准,所以,影院一日游虽然是院线所为,但也不是我们的本意。”中国电影市场概况分析(链接)1产业政策(1)文化产业政策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已经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2005年以来,随着《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中国政府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倾向越来越明显。《意见》指出:政府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政府将进行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政府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文化交流体制;政府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市场化;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将对文化产业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各种优惠。(2)电影产业政策 为了应对加入WTO带来的挑战,国务院通过了《电影管理条例》。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文化部发布了《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颁布了《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这一系列政策措施改变了中国电影市场产业结构,对中国电影市场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004年,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开始起草《电影促进法》并征求各方意见,2006年已经完成草案,预计2007年将送交全国人大审议。《电影促进法》将会就如下方面的问题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1、电影的性质、功能和定位;2、创作者的合法权益;3、电影管理体制和发展体制,电影市场准入的许可制度;4、政府与电影企业、与市场的关系;5、公平竞争的制度,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影市场;6、市场监管体系;7、扶持民族电影发展的原则和相关的制度措施。 《电影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将会是中国电影产业和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巨大的机会。2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1)国内电影收入状况 中国电影经过了90年代的低谷后,随着新千年的到来开始回升,特别是2004年以来,不论是国内票房、海外票房还是其他收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从2004年到2006年,国内票房从15亿增长到26亿,平均年增长率6%;海外票房从11亿增长到18亿,平均年增长率8%;总收益从36亿增长到56亿,平均增长率8%。从以下的图表可以看出中国电影产业的增长趋势。 据国际电影业专业杂志《市场与调研》(Research and Markets)2007年4月10日发表了题目为“中国电影产业即将梦想成真”的关于中国电影产业的特别报告。 此报告预计中国电影产业所创造的价值至2010年将达到近9亿美金,到2015年,将升至20亿美金。按照这一强劲的发展势头,中国电影产业将于2050年赶上当今全球电影市场的领头羊―美国。总之,不论从当前状况还是未来趋势上看,中国电影市场都将以其巨大的潜力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市场。(2)国内电影生产状况 随着中国经济和电影产业的发展,国内对电影的投资逐年增大,从2004年到现在,不论是影片的数量、投资的金额还是推广费用都在逐年增多。随着WTO对中国影响的逐步增强和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国内的合拍片也逐年增多,这使得中国电影单片的制作与推广大幅提高,同时也给国内电影带来了海外的收益,增加了中国电影在海外的影响。(3)国内电影银幕数量及观众情况最近几年来,国内影院、银幕数和观众人次都有高速的增长。从以下的表可以看出中国影院和观众的状况:3国内电影市场细分 在国内电影市场发行放映的影片类型,按来源、制作成本和票房收入基本可分为:A 进口分账大片:每年的进口数量在20部以内,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和华夏电影发行公司统一在国内发 行,中外方根据国内的票房按比例分账;B 进口买断影片:每年的进口数量在30部以内,由国内国营或民营发行公司买断国内发行权;C 国产(含合拍及港产)商业大片:投资额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国产(含合拍及港产)影片;D 国产(含合拍及港产)中高成本电影:投资额在2000万—1亿人民币的国产(含合拍及港产)影片;E 国产(含合拍及港产)中低成本电影 :投资额在500万—2000万人民币的国产(含合拍及港产)影片F 国产小成本电影:投资额在500万人民币以下的国产影片。4中美市场对比分析中美电影市场状况对比情况见下表: 中国的电影市场,不论是从总体还是从人均情况来看都和美国的电影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美国人均银幕拥有数是中国的39倍,美国的年票房总收入是中国的35倍。 在存在巨大差距的同时,中国电影市场比美国电影市场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近6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年增长率高达30%。 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高速增长,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市场必然存在巨大的投资机会。

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势= =这个可以么。或者(对人性的思考更多的还是对娱乐更多)或者更多的电影卖座的市场调查。。。其实市场调查蛮简单的。只要多做几家就好了。。。我的毕业论文是波斯菊。。还没有开始种。。。泪目。祝你好运、

可以往电影发展方面想,到网上搜索,了解最近几年电影发展方向,我想题目可以是“论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论文题目怎么写才好看

分析中国电影现状现阶段,我国电影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方面,中式大片在产量和社会效果两方面都越来越好,重新赢得国内观众的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出现持续上升趋势,对于推广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及其软实力起到积极作用。中式大片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受到外国观众的欢迎,国际市场有了新的开拓,商业价值也趋于提高。但我们应当看到,中国电影在国际贸易中处于逆差状态,影片的海外竞争力仍然偏弱,与中国贸易大国和文化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为此我们简要归纳了近年来中式大片的成功经验:从创作上看,中式大片已经摸索出一条主旋律片、艺术片和商业片三型互渗的电影美学道路,特别是在主旋律应当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方面取得了共识。从在观众中的社会效果看,中式大片已初步形成在通俗故事中蕴藉民族主流或核心价值理念的美学传统。从资金投入方式看,中式大片已经探索出了中国独资、中外合资、民间融资、大陆香港合拍等多重电影投资渠道,并初步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投资环境,这对于我国电影产业的又快又好发展是重要的进步。从电影管理机制看,我国电影管理部门已经在电影指导、审查及监控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这对于国产大片的持续发展是必要的。国产影片的发展成绩喜人,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不足,需要认真关注和反思。第一,影片主题过于直露。不少中式大片往往把表达主旨或主题过于直露地剥露出来,损害了电影美学的完整性,令观众失望。第二,影片通俗故事后面往往缺乏美学传统蕴藉的支撑。中国电影美学的一种传统在于,在通俗故事描绘中投寄深厚的兴味蕴藉,让观众在观赏的愉悦中品味人生至理至情。然而现阶段的国产电影的“俗艳”下面缺乏足够的兴味蕴藉。致使观众难以投入足够的理解力和共鸣感。第三,对海外受众心理和外国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以致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兴趣不高。不少影片传达的核心价值理念主要囿于国内需要,而在国际普遍性方面存在欠缺,所以难以进一步向国外推广。第四,不少电影剧本缺乏质量,导致影片缺乏深厚的蕴藉。第五,推广模式尚不成熟,推广的专业化水平产低。其实,只要措施得力,方法对头,国产影片创作水平的进步及其文化软实力提升,应大有希望。为此,我们尝试提出如下一些建议:第一,强化影片主题的美学化处理,加强中国电影美学传统的传承和开发。第二,加强电影制作技术与文化品位的探索。组织电影制作技术班子,集中研究3D技术等高科技在电影中的综合运用。第三, 调集我国电影剧本创作的最强阵容予以攻关, 吸纳优秀作家参加剧本创作,为我国电影产业持续提供更多更好的优秀剧本。全力改善电影剧本创作这一目前我国电影发展的“短板”,这是是我国电影软实力迅速提升的关键。第四,加大中国电影对外推广和传播的政府扶植力度。第五,积极吸收和借鉴各民族优秀文化,了解把握各民族文化心理,将“文化折扣”变为文化优势。学习和借鉴各民族优秀文化,从而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和生命力。第六,不断改进和完善中国电影的外推模式,努力提高推广操作的专业化水平,积极探索合理的营销策略和发行渠道。第七,加强国际电影合拍协作。第八,大力办好国内和国际电影节 电影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受大众喜爱,而有百年历史的中国电影,也在走过蜿蜒曲折的发展道路后厚积薄发。中国电影业目前面临多种困难,从大的环境看是电影的崛起,从电影业内看,是改革的滞后。中国电影不仅是一项文化产物,也是我国历史传统和世俗文明的延续和传递。可以说,中国电影的新气象是众多创作者在现实生活题材领域内创新和探索的结果。    现实状况  说当下的中国电影已进入百花齐放的时期,有点勉强。与西方电影业比起来,我国的确存在很大的差距。首先是设备、技术上的差距,此外,我国缺少拍娱乐片的经验,资金问题就更不用说了。单就艺术水平来说,中国并不比西方差,中国电影近年来在世界一些著名的电影节上频频获奖。  在2010年,我国的电影市场生产了400多部影片,只有约1/4能登上电影院大银幕。更多的银幕则被仅有的几部大片和贺岁片占领,这就是银幕垄断。这种垄断是资本投放的结果,资本和商业大片互相追逐。而老百姓眼里所谓“好看”的片子屈指可数。  5年前投资一亿元就是大片,2010年已经涨到3亿元——投入成本大大提高。资本的唯一理性就是投资有票房保证的商业大片,投资当下最显赫的电影人。  例如《让子弹飞》上映以来总票房突破5亿元,姜文在剧中那句“站着挣钱”意味深长!资本推高了电影票房成本(有的贺岁片实行限价,实际上有的高达80元,甚至上百元),也控制了80%的银幕。这种赢家通吃,老百姓乖乖埋单的状况能持续多久呢?    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  老百姓看电影,就是看里面的人和事。方寸之间,两个小时左右的光阴中,各色人物粉墨登场,人生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逐一展现。如今,电影题材越来越有局限性。农村题材的片子越来越少,而一些之前拍农村题材电影的导演现在也不拍了,甚至丢掉了自己的长处,盲目追求时髦,以至于拍出来的电影令观众失望,真是令人担忧。  小而雅的文艺片受众群体也在逐渐递减。而有的影片淡化情节,淡化思想,故事片没有故事片的情节,整部片子放完观众还没弄明白到底是想阐释什么主题思想,令观众一头雾水。  如今,越是看不懂的影片越被说成是大片、好片。整个社会比较浮躁,在一个物质化了的世界里,那些中产阶层开始讲究阶层氛围,什么“好吃”吃什么,什么“好看”看什么,靠资本运作的中国导演开始迎合这种取向,豪车、豪宅、美女等开始充斥银幕,宣扬帝王般的尊贵生活,而在影片中即便是有穷苦的家庭背景的人也都是涂脂抹粉,艳光四射,根本不考虑电影本身的背景。  市场上出现的所谓赚钱的商业片只顾赚钱,武打片、警匪片等没有实质内容,而大打激情床戏作为卖点忽悠观众。看完电影,如浮华烟云,羡慕嫉妒恨都有了,观影快感荡然无存。  那些小成本小制作的影片在经历种种困难之后,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叙事方式在国际电影节上屡有斩获,在国内却很难进入人们的视野。正如贾樟柯所说:“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的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生命的喜悦或沉重。”在过去的10年当中,他特立独行,用他的镜头语言去描绘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价和命运发生的转变。像贾樟柯一样执着的导演还有很多,他们的身体力行促使我们去思考当下的生活,重新审视我们的心态。    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中国电影是如何在当今国际影坛造成巨大影响的?许多人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大大的红灯笼、京剧、中国功夫等在电影中反复出现的民俗风情。像电影《梅兰芳》中,京剧这个中国的国粹在影片中以线索和背景出现, 京腔京韵的中国气息在影片中异常出彩。并不是只有看不懂才能成为艺术,真正的艺术是能够打动人的,也为人们留下一些思考和难忘的内容。中国电影背负着让世界认识中国的使命,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欣赏能力也增强了。中国电影百花齐放,不是要抛弃传统,而是要与时俱进。在时间的长河里,电影已变化了多种媒介方式和艺术形式,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片到彩色片,每个时代都会有它的鲜明特质。  创造票房神话在中国不是难事;难的是,未来观众能看到什么样的好电影!只有在文化意识形态上进行准确定位, 中国电影才能在全球化的浪尖上站住脚。

中国人为什么不能拍 AV

纪录片拍摄报告,这样实践性的论文可以吗?可以练习我哦

风华少年亦应充实无悔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论文选题背景怎么写才好

这个题找电影学院的也不行,找学国际贸易的吧,可能对电电影的出口途径也清,还是去作品吧看看吧:

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撰写的学术论文叫学位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被授予学位的重要条件。  学位申请者如果能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而论文的审查和答辩合格,那么就给予学位。如果说学位申请者的课程考试通过了,但论文在答辩时被评为不合格,那么就不会授予他学位。  有资格申请学位并为申请学位所写的那篇毕业论文就称为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既是学位论文又是毕业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知识和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通常把表达科研成果的论文称为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具有四大特点:①学术性 ②科学性 ③创造性 ④理论性一、学术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二、科学性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这是因为科学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三、创造性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具有论辩色彩。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历史 唯物主义和 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综合” 的科学研究方法。四、理论性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表论文的过程   投稿-审稿-用稿通知-办理相关费用-出刊-邮递样刊  一般作者先了解期刊,选定期刊后,找到投稿方式,部分期刊要求书面形式投稿。大部分是采用电子稿件形式。   发表论文审核时间  一般普通刊物(省级、国家级)审核时间为一周,高质量的杂志,审核时间为14-20天。   核心期刊审核时间一般为4个月,须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道程序。   期刊的级别问题   国家没有对期刊进行级别划分。但各单位一般根据期刊的主管单位的级别来对期刊划为省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主管单位是省级单位。国家级期刊主管单位是国家部门或直属部门。

论文选题背景可以按照模板来写,包括这三大内容即可:论文研究背景,选题的意义与价值,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一、论文研究背景论文研究背景的写作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社会大环境如何【可利用国家数据网站发布的数据做支撑】行业环境如何【可以利用行业报告做支撑】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自己论述】二、选题的意义与价值选题的意义与价值写作要点在于论文为何写作本论文,告知写作的原因和意图。也就是论述论文的意义和价值,一般明确下面两个写作要点会使得写作难度降低,如下:理论方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就哲学的高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2)就专业或学科角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3)就某个理论角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实践方面主要包括:(1)就实际的工作实践活动未来发展趋势、前景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2)就实际的现在工作的实践活动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3)就实际的现在工作的实践活动改进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三、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确定自己研究的逻辑起点,也就是要讲明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自己将要做的探讨是什么?即为什么写这篇论文以及要解决什么问题。

前人研究的成果,所选题目到目前所研究到的状况,而你又对选题有何特别看法,为何会选此题,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看法有何异议或者是有何更深入的观点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论文题目怎么写的呀

现在是电影黄金时代,2018年电影票房就达到了609亿元,未来将会以11%的增速持续发展。我们是电影出品公司,资料lian喜fang式,

当今电影市场概况 核心提示:从去年开始,几乎所有的中国电影人都开始把“我们这么好的市场”挂在了嘴上。当然,2010年中国电影的成绩的确不差,100亿的票房也的确是历史新高。但是,逐渐走高的市场背后却凸显出一个很让人悲哀的事实:如果说当年的中国电影人有着优秀的作品,却囿于市场无法得到观众的响应,那么现在在市场已经成熟的情况下,中国电影不论从制作还是发行都陷入了创意不足的境地。 并非危言耸听。因为从今年3月开始中国电影市场所展露的各种迹象来看,大家都已经丧失了创新的激情,进而引发了各种怪现状:在创作方面,大家扎堆去搞同样的题材,就算不扎堆去搞古典名著,也不约而同地扎堆来拍续集,甚至在发行电影方面,我们的发行商也开始懒得动脑子:大片来了就躲一下,没有大片的时候,大家一窝蜂地上映,而对于这种“一窝蜂”现象,有分析家认为,这对整个中国电影市场而言,绝对应该属于“狼来了”的警示信号。怪现状:同样题材大撞车 3月22日的香港电影节上,由王宝强、叶璇等人主演的《蔡李佛拳2010》宣布在5月10日上映。仅仅过了两天,由洪金宝和其子洪天照一同出演的《蔡李佛拳》则宣布了他们4月2日的档期。虽然故事不同,主演也不同,但你绝对可以看出,这两部电影其实属于同类题材,都是在讲述关于蔡李佛拳的故事。两个月内上映两部《蔡李佛》,其实不过是今年华语电影界题材撞车的一个缩影。根据广电总局公布的今年立项及拍摄的电影名单,从4月份开始,观众们即将会看到五个关云长,四个孙悟空,三个穆桂英,三个白娘子,然后还要准备三桌鸿门宴。以至于有人评论说,“导演再这么撞车的话,观众们只能去撞墙了。”这其中,五个关云长最早跟大家见面的是4月份即将上映的甄子丹与姜文合作的《关云长》;而田壮壮执导的《关公》、杨子担任制片人的《武圣云长》、陈木胜执导的《武神传》以及高希希执导的《三国•关云长》虽然都没有拍完,但都开始了大肆宣传;四个孙悟空同样也都在争夺时间,甄子丹主演的《大闹天宫》、周星驰的《大话西游2》、张纪中的《美猴王》和另一部《孙悟空》都在筹备中,但谁能最先上映,现在还都没谱儿;至于“许仙与白娘子”的传说,除了由李连杰和黄圣依主演的《白蛇传说》,还有博纳影业的《新白蛇传》和另一部相关题材动画片;而三桌鸿门宴争夺得更离谱:陆川的《鸿门宴》甚至被逼着改成了《王的盛宴》,因为在他之前,李仁港已经在广电总局那里报备了《鸿门宴》这个名字,而与他们俩争夺的,还有一部同样性质的《刘邦和项羽》。而在这些传统名著题材改编的电影之外,周星驰和李连杰斗起了《太极》;吴宇森的《飞虎》则遭遇了安晓芬的《飞虎月亮花》。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撞车的题材里,几乎囊括了目前华语电影市场中的主流导演和演员。姜文、甄子丹、李连杰、陆川、周星驰、吴宇森……也就是说,这并不是一些小的制片方出于“捞一把就走”的心态进行的恶意干扰,而是华语电影界在创作题材方面,真的已经到了这种“肉搏”的地步了。 平心而论,在这些撞车题材之中,“手慢”的项目却很有可能是这一题材类型的最初创意来源。最简单的例子:2007年时,王家卫告诉大家,他接下来的电影会拍一个关于叶问的故事。但是,两年下来名字中含有《叶问》的电影已经出现了五六部,甚至甄子丹都凭借这个题材成了年度票房冠军,王家卫的《一代宗师》依然还在“拍摄中”。与之情形相似的还有陆川、周星驰和吴宇森。陆川此前的《南京!南京!》就是因为拍摄期拖得太长,导致被《拉贝日记》抢了风头;而周星驰两年前宣布要拍《太极》,结果到如今也没筹备完成,反倒被李连杰和陈国富抢先一步,宣称在今年年底前会把一部同名电影拍摄完成。成因分析:编剧原创能力,是荒芜还是根本不存在? 如果仔细观察这些“撞车”的题材,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除了周星驰的《太极》属于武侠片之外,其他提到的关羽、孙悟空、白娘子、穆桂英,无一例外地在中国传统文学名著中有所体现。关羽和孙悟空作为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早已被我们熟知,关于白娘子和穆桂英的故事,也早在宋元话本中就已经出现。 为什么导演们如此青睐传统文学名著?导演们给出了自己的说法。甄子丹版《关云长》的导演麦兆辉和庄文强就曾经表示,选择这样的题材起码有以下几个好处:第一,相对安全。对于进军内地的香港导演而言,古装历史题材远比警匪片和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更容易通过审查。第二,群众基础雄厚。因为大家就算对这些人物不是特别了解,起码也都知道这些角色的名字和部分事迹,在电影上映前更容易造成宣传方面的优势;第三,在中国国力日强的大背景下,整个社会都在呼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而电影作为一个载体,能够向全世界宣扬中国的文化精神,拍摄诸如关羽、孙悟空之类已经被全世界华人所认同的文化符号,更容易赚到钱,也更容易拉到投资。 不过,这样的一窝蜂扑上来拍古典名著,也有着显而易见的缺陷。根据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葛颖的说法,这种题材撞车的最大缺陷在于,很多剧本都是在热钱涌入的情况下,以“短平快”的策略进行项目制作显然有着很大的局限,因为这样做起来,“只要某部作品火了,没人会去研究它为什么火,大家只是简单认为这是题材好,然后就有一群人围上去,照着这个题材如法炮制。古装片比较保险,也不用受意识形态上的限制。但翻开历史书,耳熟能详的故事来来回回也就那么几个,自然避免不了撞车。这样下去只有等到市场恶化的那天,大家才能觉悟。”葛颖说。而影评人郎诺林则认为,大家抢着啃这块骨头,除了证明华语电影人视野狭窄,更说明编剧的原创能力已经陷入荒芜。 针对编剧原创能力的“荒芜说”,影评人黄辰星的看法略显不同。在他看来,到目前为止,国内的电影编剧根本就不是原创能力下降的问题,而是根本就没有形成“原创”:“中国有多少真正的、通过原创剧本形成的经典电影?尤其是近三十年。盘点这些年来的经典中国电影,你会发现绝大多数都是导演们‘偶然’间发现了一个小说,然后拿去改编成了剧本。张艺谋的《红高粱》是莫言的小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是李碧华的小说,冯小刚早些年的代表作,都是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是王朔的小说,就连去年创造最高票房的《让子弹飞》也是马识途的小说。所以,如果单论中国内地电影,我们必须承认,编剧的原创能力从来就没有达到过可以支撑起票房的地步——— 必须有一个优秀的小说为蓝本。怪现状:续集成风 续集当然不见得是坏事。但中国电影在2011年除了雷同的题材之外同时还出现诸多续集,一方面是同类题材的重复,另一方面又是同类题材的延续,很显然,这也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是的,就像你不会愿意一年去看五次关云长,你同样也不会乐意每年都看一集《画皮》,《将爱》或者《武林外传》。毕竟这是电影院,这不是电视机,我们还没有奢侈到想在电影院里看电视剧——— 每次进去起码要80块钱呢。 对于电影市场而言,拍续集是一个很常见的事情。今年好莱坞就有27部续集上映,打破了2003年的24部续集的纪录,几乎每两周就有一部续集出现。但是,相比于好莱坞大片着力打造的“系列电影”,中国这些挂着“2”字头的电影,最缺乏的不仅是原创能力,而是一个系统的包装意识。最简单的例子,美国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如今已经拍到了第七部,但从第一部开始,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会是个系列电影。该片的投资方和发行方也会根据其中不同的电影制订不同的宣传策略。而在中国,到目前为止所有的续集电影都是被动而拍,不管是取得近4亿票房的《非诚勿扰2》还是口碑和票房双赢的《叶问2》,在第一部上映之前,导演给大家的回答都是“看第一部的票房如何,如果票房好的话,才会考虑拍续集。” 这种被动的典型,从2月底在香港宣布开拍的《窃听风云2》就可见一斑。在《窃听风云》的结尾,古天乐、吴彦祖两人的角色其实都已经死掉,刘青云也锒铛入狱。而由于该片之前的反响不错,监制尔冬升总结的原因是这三个人的组合能够带来好票房,所以在筹备新片的时候,最大的想法就是沿用这三个角色,但不论角色姓名还是身份都跟《窃听风云》没有任何关系,因为第一集根本就没有给他们留下任何“继续”的空间。而这一“续集”,其实完全就是在利用旧片的口碑,属于一种过度开发的类型。 与之相似的还有《画皮2》。2009年陈嘉上的《画皮》在结尾处同样没有留出多少余地:虽然主要正面角色并没有多大损伤,但最大的卖点、周迅扮演的狐妖已经散尽功力,几乎等于已经死掉了,所以如果再保留原班人马来拍摄关于“画皮”的故事,也已经几乎不太可能。 事实上,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实与中国编剧缺乏系列眼光也有很大关系,以目前世界上赚钱最多的系列电影《007》系列为例,几乎每一集的007故事,主角都会遭遇到新问题,而只要007本人不死,换掉其他任何主角这部电影都可以继续下去。而中国的续集电影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投资方对于单个主角的影响力估计不足,更希望保留第一集成功时正反角色的“原班人马”,而一旦在第一集里主角有所损伤,人们对这种“伪续集”的期待指数必然下降。成因分析:想赚钱,又怕有风险 关于华语电影导演扎堆拍续集的问题,《窃听风云》的两位编剧兼导演麦兆辉、庄文强就表示,其实他们一开始写《窃听风云》的时候,曾经想过这个故事拍成一个系列电影,但由于对该片反映的经济犯罪题材前景并不明朗,所以根据投资方的意见,依然是着力打造好第一个故事。而在该片内地票房超过8000万之后,投资方才表态愿意拍摄续集,而这个时候原故事已经没有多少可发掘的空间,所以只能另起炉灶。 对于这种“短视”现象,《画皮2》导演乌尔善表示很正常,在他看来,这恰恰是中国电影市场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因为第一集已经被证明了适合这片市场,有了相应的观影人群,“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现在诸多热钱涌入的华语电影,基本上拍摄的都是一些新故事,而拍摄续集的,大都是已经在市场中有过成功经验的投资商。这也就是说,投资方也开始转向谨慎,知道这种类型片、系列片可以赚到钱,才继续去投资。”成功的电影续集,往往不是第一集的导演拍的,这是成熟的电影工业的惯例。像《异形》系列的四集就有四个导演,体现的是成熟制片人制度保持着一个电影的系列存在。” 当然,内地电影人也不是没有主动打造系列电影的想法。比如目前最大的电影企业中影集团,其负责人韩三平就在各路电影中寻找适合拍成系列片的题材。但是他的这种选择模式存在着不小的争议。比如他很看好《硬汉》这部电影,虽然第一集本身只取得了1000万的成绩,不论票房还是口碑都反响平平,但他就是觉得这种城市英雄题材适合拍成系列电影,所以该片的导演丁晟几乎是被他赶鸭子上架一样地建议继续拍下去。而丁晟自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承认,“说到续集,其实我自己都没准备好。” 而且,几乎所有被采访者都承认,如果要打造好一部成功的电影续集,最重要的是续集本身的风格要确立,要给观众保持新鲜感。“脱离第一集的存在也能成为一部完整的电影 , 才 算 是 一 部 合 格 的 续集。”而从现在的状况看,由于投资方在目光上的欠缺,拍摄续集时往往要求跟第一部有一定联系,因此短时间内我们能看到的只会是一种低质量的重复,而这种重复对于之前那些经典商业片所造成的伤害,并不是投资方所要考虑的内容。怪现状:“影院一日游” 如果说题材重复和续集泛滥只是会导致观众的观影热情下跌,那么为数众多的中小成本电影的“影院一日游”对于中国电影从百亿票房向更高目标迈进的伤害更大。因为不想去看关云长,我们还可以有其他的选择,但如果影院里充斥的都是“听都没听说过”的电影,作为观众而言,甚至连影院都不想进去。 最简单的例子,3月份有20多部电影公映,其中有不少就是这种“影院一日游”产品。某日记者打算去看一部电影,但到了影院之后却发现,想看的电影已经下线了,好容易从密集的排片表中选择了另一部,但进到影厅才发现,该场电影只有可怜的4个人在看。这种现象并非个例。2010年我国故事片产量达到526部,真正在影院上映的只有260部左右。而票房过亿的电影不过20部左右,此外的绝大部分电影,这些有幸进入影院的影片,不少都曾遇到过上映一两天便被撤下的尴尬命运。3月份,就有《幸存日》、《云下的日子》、《百合》等多部电影遭遇到了这一情况。而这些小片影院一日游的结果,使整个中国的电影票房都因此被拉低。根据记者就国内各主流院线通报的票房数字粗略统计,2011年第11周(3月7日-13日)全国总票房只有18亿。而在此前的一周(3月1日-7日),全国票房也不过2亿。第7周由于有情人节,票房大约为9亿,第8周只是略有下降,而到了第9周开始,就暴跌到了45亿。而这个数字,直到3月份的第三周,随着好莱坞大片《洛杉矶之战》的引进才终于有所改观。 小片扎堆上映的现象其实并非偶然。事实上,所谓的“淡季理论”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盛行,而几部小成本电影在淡季的成功发型,也使得为数众多的片方开始“盲目”地重视起这一理论。但是,诸如《喜羊羊》系列独闯寒假档《越光宝盒》在3月份票房过亿这样的例子不过是个案,前者是抓住了学生们放假的空隙,而后者则有很大程度是巧妙利用了去年《阿凡达》上映之后的空档期。因此,一窝蜂地“照搬”所谓的先进经验而不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众多小片发行方目前面临的最大窘境。 对于这一点,江苏幸福蓝海影视公司负责人章杰的认识就很清楚。他表示,小片扎堆,大家都不赚钱的现象其实完全是发行方懒于“动脑筋”所导致“目前的中国电影发行市场可以说很简单,也可以说很复杂。之所以说简单,就是它总有一两条原则在那里,比如大片来了要躲一下,淡季宣传要增强。而复杂的是,几乎每部电影都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时甚至大片都不用躲。假如在情人节档期,一部战争大片占据了主要的影厅,如果我手上有部爱情片,我就不会去躲它,因为这个节日,情侣们选择爱情片的可能性很大。今年我们发行的《甲天下》就选择了4月份,因为当时市场上并没有同类的电影。”成因分析:投资人的“无所谓”,发行人的任务 “影院一日游”对于整个电影市场的损害从之前的数据已经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来,而对于这一现象,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刘军认为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发行方的简单思维,而应该归结为国内有实力的发行公司太少,很多中小成本影片缺乏发行渠道,根本就没有打通院线的门路。刘军介绍说,目前国内最主要的两家发行公司是中影集团和华影公司,分别承担每年发行40部国产片的任务。对于这两大公司来说,发行国产小成本影片更多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凑数而已。“只要电影在影院放映一天,也算是发行了。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就是在影院走了一圈儿。”至于华谊兄弟、保利博纳等民营公司,尽管也已有些发行实力,但因人力有限,主要只发行自己投资的影片。“在国内电影产业链中,发行公司最为弱势,制片、院线都很强势,影院想怎么放就怎么放,发行公司缺少话语权。”刘军感叹,这就注定了小成本影片没有出头之日。 而另外一部分小成本电影的“影院一日游”则完全是因为电影的投资方根本不在乎。比如王小帅《左右》的制片人黄斌就告诉记者,有些人投资电影压根就是为了满足兴趣爱好,就像《观音山》的制片人方励。作为电影发烧友的方励此前拍过6部影片,直到《观音山》才第一次盈利,而他追求的,只是个人的一种心理满足而已。还有一种类型的小片同样也是投资人“不在乎”,就是每年各大电影厂出品的一些电影。“其中很大一部分影片是地方、企业的宣传片,上映了一天就撤了,其实并没亏本,因为前期找到企业融资就可能已收回了成本。” 作为整个电影市场的终端,众多小片扎堆上映“影院一日游”对于院线方面其实也有很大损害。但院线方面对此也有相当的无奈,本地中影南方新干线负责人邱晴就感慨说:“现在加盟院线的影院都是有着自己的商业考量,哪家影院是不想赚钱的?所以从影院本身的想法出发,我们最愿意的就是放映那些赚钱的电影。但现在进入院线的这些小成本电影,宣传上又不做到位,观众不爱看的时候我们自然不会坚持放映,而在没有得到观众检验的时候,我们也不会排斥任何电影加入影院的排片。但院线本身有着自己对观众喜欢程度的判断标准,所以,影院一日游虽然是院线所为,但也不是我们的本意。”中国电影市场概况分析(链接)1产业政策(1)文化产业政策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已经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2005年以来,随着《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中国政府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倾向越来越明显。《意见》指出:政府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政府将进行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政府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文化交流体制;政府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市场化;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将对文化产业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各种优惠。(2)电影产业政策 为了应对加入WTO带来的挑战,国务院通过了《电影管理条例》。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文化部发布了《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颁布了《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这一系列政策措施改变了中国电影市场产业结构,对中国电影市场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004年,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开始起草《电影促进法》并征求各方意见,2006年已经完成草案,预计2007年将送交全国人大审议。《电影促进法》将会就如下方面的问题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1、电影的性质、功能和定位;2、创作者的合法权益;3、电影管理体制和发展体制,电影市场准入的许可制度;4、政府与电影企业、与市场的关系;5、公平竞争的制度,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影市场;6、市场监管体系;7、扶持民族电影发展的原则和相关的制度措施。 《电影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将会是中国电影产业和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巨大的机会。2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1)国内电影收入状况 中国电影经过了90年代的低谷后,随着新千年的到来开始回升,特别是2004年以来,不论是国内票房、海外票房还是其他收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从2004年到2006年,国内票房从15亿增长到26亿,平均年增长率6%;海外票房从11亿增长到18亿,平均年增长率8%;总收益从36亿增长到56亿,平均增长率8%。从以下的图表可以看出中国电影产业的增长趋势。 据国际电影业专业杂志《市场与调研》(Research and Markets)2007年4月10日发表了题目为“中国电影产业即将梦想成真”的关于中国电影产业的特别报告。 此报告预计中国电影产业所创造的价值至2010年将达到近9亿美金,到2015年,将升至20亿美金。按照这一强劲的发展势头,中国电影产业将于2050年赶上当今全球电影市场的领头羊―美国。总之,不论从当前状况还是未来趋势上看,中国电影市场都将以其巨大的潜力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市场。(2)国内电影生产状况 随着中国经济和电影产业的发展,国内对电影的投资逐年增大,从2004年到现在,不论是影片的数量、投资的金额还是推广费用都在逐年增多。随着WTO对中国影响的逐步增强和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国内的合拍片也逐年增多,这使得中国电影单片的制作与推广大幅提高,同时也给国内电影带来了海外的收益,增加了中国电影在海外的影响。(3)国内电影银幕数量及观众情况最近几年来,国内影院、银幕数和观众人次都有高速的增长。从以下的表可以看出中国影院和观众的状况:3国内电影市场细分 在国内电影市场发行放映的影片类型,按来源、制作成本和票房收入基本可分为:A 进口分账大片:每年的进口数量在20部以内,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和华夏电影发行公司统一在国内发 行,中外方根据国内的票房按比例分账;B 进口买断影片:每年的进口数量在30部以内,由国内国营或民营发行公司买断国内发行权;C 国产(含合拍及港产)商业大片:投资额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国产(含合拍及港产)影片;D 国产(含合拍及港产)中高成本电影:投资额在2000万—1亿人民币的国产(含合拍及港产)影片;E 国产(含合拍及港产)中低成本电影 :投资额在500万—2000万人民币的国产(含合拍及港产)影片F 国产小成本电影:投资额在500万人民币以下的国产影片。4中美市场对比分析中美电影市场状况对比情况见下表: 中国的电影市场,不论是从总体还是从人均情况来看都和美国的电影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美国人均银幕拥有数是中国的39倍,美国的年票房总收入是中国的35倍。 在存在巨大差距的同时,中国电影市场比美国电影市场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近6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年增长率高达30%。 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高速增长,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市场必然存在巨大的投资机会。

自从网络电视盛行以来,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人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但是只要能够拍出一些好的题材的电影。我相信电影市场还是会受到观众的青睐。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