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国酒文化与旅游论文选题背景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9-05 07:20:37

中国酒文化与旅游论文选题背景怎么写

给你个相关文章  参考下吧  千古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你懂得!!  一、绍兴酒的起源 陈瑞苗副研究员说,研究绍兴酿酒的起源,既要以古代的文献记载作为依据,更要重视新发现的考古资料。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酒器陶�,是当时越族先民聚居地已经酿酒饮酒的重要物证。河姆渡虽不属于今天的绍兴市范围,但当时的绍兴属于河姆渡文化圈却是确凿无疑的。不论陶�所盛之酒与勾践激励将士之酒是否相同,也不论春秋时期於越所酿之酒与以后的绍兴老酒是否相同,都不能否认绍兴在河姆渡文化时代已经开始酿酒的史实。 林文彪先生也认为,源自河姆渡文化的水稻大面积种植,为绍兴黄酒业的崛起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绍兴酿酒业发端于7000年以前的河姆渡文化时代。古越先民继承了这一酿酒传统,绍兴黄酒与河姆渡米酒是一脉相承的。虽然《国语》、《吕氏春秋》、《颜氏家训》等古籍中提到的绍兴酒与今天流行的绍兴酒不同,即“都不是黄酒”,但它们无疑都是绍兴酒的滥觞。  二、酒与文人 酒与文人的关系,一直是酒文化研究中的热门话题。  刘亦冰先生的《绍兴名士与绍兴老酒》一文,从“劳军犒士,激励斗志”、“以文会友,借酒助兴”、“壮志未酬,以酒遣愁”、“修身养性,颐养天年”、“酒德若人,饮而有节”等5个方面历数了绍兴名士的酒典故,并总结说:“名士之成就,并非仰赖于老酒坛子;而酒之积极功能,在其人生价值的追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钱茂竹副教授在《试论兰亭流觞的历史影响》一文中,对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等人的兰亭之会作了三个方面的探讨,认为这次活动除了在中国书法史和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外,客观上还起到了交流学术思想观点的作用,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也有重大意义。这一观点,受到与会学者的关注。 邹志方教授的《镜湖之畔两酒仙》一文,以材料取长,搜集了贺知章和陆游在镜湖之畔创作的大量酒诗,从而凸现出他们作为“酒仙”的身份,受到与会学者的好评。  王致涌的《文人尚酒深层原因剖析》一文,既深入探讨了文人活动在中国酒文化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又详细地叙述了中国酒文化对文人生活的各种影响,并认为:“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正是中国的酒文化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酒文化,而且内涵尤其丰富深广的原因之所在。”  三、酒与“三市”建设  如何使绍兴黄酒和绍兴酒文化成为推进绍兴“三市”建设的重要力量,是与会学者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陈华建先生认为,绍兴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和丰富的酒文化资源,这是绍兴城市品位和文化个性的重要体现。今天的绍兴酿酒业,已经成为绍兴最重要的经济支撑点之一,有相当的产品数量和独特质量。现在我们要把绍兴建设成为经济强市、文化名市和旅游大市,绍兴酿酒业就必须有更大的发展,同时还要大力开发酒文化产业,让绍兴的酒文化有更多更好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张嘉兴先生认为,绍兴丰富的旅游资源,当然包括了享誉海内外的“绍兴老酒”在内,在绍兴众多的旅游商品中,“绍兴老酒”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在绍兴旅游业2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绍兴老酒”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酒都之旅”、“水乡风情游”、“书道之旅”这三个最具生命力的绍兴专题旅游项目中,都有“绍兴老酒”的参与。但是,“绍兴老酒”的旅游功能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加强绍兴酒文化的研究,加强对“绍兴老酒”旅游商品的开发,努力创造“绍兴老酒”旅游利用的载体。如果我们有了比较完整的酒文化旅游系列,有了充满情趣的“酒道”,相信绍兴的旅游活动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关于“酒道”,戴尔康先生提交了专题论文。他认为,所谓“酒道”,就是正式宴会、习俗宴会和家庭宴会上的礼仪行为,是一套约定俗成的吃喝规范,也是饮食本身的专类研究,其目的是创导文明饮酒,礼仪吃喝。戴先生把绍兴酒道分为“正规道”、“休闲道”和“习俗道”三种,他认为,这些酒道,不仅是绍兴酒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酒自从与人类社会生活发生联系以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便超越了纯粹的物态意义。因其文化传统的不同,酒在与世界各民族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过程中,随着历史的脚步形成了诸多不同的酒文化现象。有人说与西方文化相比较,中国文化几乎在每一方面都表现出它的独特形态。中国酒文化亦如此。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蔚蔚大观,它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在世界酒文化的长河里,显现着自己独特的芬芳。 一、农业文明的象征  中国从古到今农业是立国之本,素以发达的农业文明著称于世。中国酒文化正是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就其实质而言,中国酒文化是一种重农文化的反映。首先,从酒的原料来看,中国酒自它问世以后,粮食便是最主要的酿酒的原料。虽然从汉代开始西域葡萄和葡萄酒就已传入中国,但葡萄酒在中国直到近代一直未得到大的发展,甚至在酿造葡萄酒的方法上,明显地糅和了传统的曲蘖法。所以宋以前占各类酒品种主导地位的黄酒和宋以后逐渐居于主要地位的蒸馏白酒(烧酒),都是以谷物为主要原料的粮食酒。  从酿造技术看,中国用曲造酒在世界酿酒史上独树一帜,而曲的发明正是农业发展的反映,因为只有农业生产达到一定的水平,在贮存剩余粮食过程中才能发现酶变发芽的现象,从而制造出酒曲来,所以古人称“清酞之美,始于耒耜”是很有见地的议论。  从流传到今的各类医书如《饮膳正要》、《本草纲目》来看,大都把酒列入米谷类,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人很早就把酒的生产看作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部门。  从喜庆丰收的文化活动来看,酒几乎成了五谷丰登、富足享乐的象征,远在商周时代已是“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十月滁场,朋酒斯飨”(《诗经�6�1豳风�6�1七月》)。若再把饮酒习俗与农历中的岁时节日结合起来看,那么,中国酒文化所反映出的诸多农业文明的特征就更加突出。二、酒以成礼  儒家学说自孔子在总结尧舜时代父系家长制的尊尊亲亲原则基础上创始以后,经汉儒、宋儒两次大的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礼,是儒家的道德规范,苟子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6�1礼论》)宋代大儒李觏《直讲李先生文集�6�1礼论第一》:“圣人之所以治天下、国家,修身、正心,无他,一于礼而已矣。”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人的饮酒活动,从乡饮酒礼、燕礼,到一般的聚家宴饮,正是在这一精神影响下形成了系统贯穿儒家礼教思想的酒礼。可以说讲求酒礼是区别中国酒文化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酒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这是因为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国人通过酒礼而把饮酒活动与传布治世思想那样紧密联系起来。《礼记�6�1乐记》说:  夫豢豕为酒,非以为祸也,而狱讼益繁,则酒之流生祸也,是故先王因为酒礼。壹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备酒祸也。故酒食者所以合欢也……  《礼记�6�1乡饮酒义》引孔子的话亦说:“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国矣,彼国安而天下安。故日: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的确,酒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饮酒活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长期以来对中华民族饮酒心理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三、醉翁之意不在酒  世界上有很多民族都喜爱饮酒,如法国人、日本人、德国人、美国人、俄罗斯人等。一位俄罗斯医学专家说:“俄罗斯人欢庆相逢时饮酒洗尘,依依惜别时也饮酒互道珍重;饥饿时饮酒以疗饥,饱足时饮酒以刺激食欲;天冷时饮酒以取暖,天热时又饮酒以消暑;困倦时饮酒以清醒头脑,清醒时又饮酒以便入睡。”但是像中国人把饮酒活动与民族的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紧密结合,并且形成一整套的饮酒娱乐艺术,大概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欧阳修说得好:“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的确,中国人饮酒,通过对饮人、饮候、饮地、饮趣、饮阑的选求;通过将诗词、歌赋、人名、物名、成语典故等编入酒令;通过投壶射中、击鼓传花、猜拳猜谜、对弈舞蹈等游戏活动,把物质享乐的酒升华为较高级的精神享乐。  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一书中论及娱乐和游戏的文化功能时写道:“把人从常轨故辙中解放出来,消除文化生活的紧张与拘束”,“可促成新的社会结合,友谊与爱情的联络,远亲和族人的相会,对外的竞争,和对内的团结——这些社会的品质,都可以由公开的游艺中发展出来。”马林诺夫斯基在20世纪初刊布的这一观点,可以说与数千年来中国人饮酒娱乐活动中所表现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精神境界是不谋而合的。四、饮酒不醉最为高  酗酒,在现代西方国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据20世纪70年代的调查,在美国每年死于饮酒的人数超过20万人,这个数字几乎是全部死亡人数的8%,在澳大利亚“酗酒成癖的风气正在迅速成为整个澳大利亚的一场恶梦”,在法国只有5000万多一点的人口,但酗酒的人数却达五六百万,对此前总统德斯坦说,法国的酒精中毒是“最严重和最令人担心的社会灾难”,“是最重要的社会瘟疫”,在前苏联嗜酒的滥饮之风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前苏联科学院士SG�6�1谢鲁林说:“如果每个人都神智清醒地来上班工作,并且一直保持清醒,生产率就将提高百分之十那么多。”([美]柏忠言编《西方社会病》)由此可见酗酒问题的严重性。因而许多国家都设立了戒酒委员会,以期用规劝和教育方式来减轻酒害,然而多年来收效甚微。  不久前,有位国际友人到中国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返国时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人喜爱饮酒的历史特别久远,而现在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在大大小小的烟酒食品商店,都可看到琳琅满目、品种繁多的酒,并且高浓度的酒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可是中国却没有出现像西方和俄国那种令人忧心的酗酒问题,这是为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固然可以从多方面去探究,但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与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饮酒文化观——饮酒不醉最为高分不开的。这种文化观集中地体现了儒家禁酗酒的思想,体现了中医辨证论酒的科学观点,也体现了长期以来作为中国人饮酒的道德风范和行为准则的酒礼的精神实质。

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素标题开题摘要目录介绍文献综述研究问题与假设方法论工作安排预期结果和结果的意义暂定论文章节大纲参考文献列表各部分撰写内容标题论文标题应该简洁,且能让读者对论文所研究的主题一目了然。   开题摘要摘要是对论文提纲的总结,通常不超过1或2页,摘要包含以下内容:问题陈述研究的基本原理假设建议使用的方法预期的结果研究的意义目录目录应该列出所有带有页码的标题和副标题, 副标题应缩进。 介绍这部分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释研究背景,缩小研究问题的范围,适当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这一部分不只是你已经阅读过的相关文献的总结摘要,而是必须对其进行批判性评论,并能够将这些文献与你提出的研究联系起来。  研究问题与假设这部分应该告诉读者你想在研究中发现什么。在这部分明确地陈述你的研究问题和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研究问题应该足够广泛,而次要研究问题和假设则更具体,每个问题都应该侧重于研究的某个方面。

基本套路1、解题,也就是做什么2、为什么,也就是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阐明自己研究的意义。这里可以提出前人研究存在的三个问题,或本课题的三个难题,立靶子,留待后面慢慢解。3、怎么做,也就是讲清楚自己的研究是怎么设计和实施的,解决了一两个难题。4、效果怎么样,基于研究过程,得到了哪些重要的研究数据、结论,解决了哪些问题,形成三点结论,与前面的三个难题呼应。5、总结强化自己的特色亮点,以及不足之处,请听众批评。答辩ppt的做法基本要围绕上述基本套路,切忌三个误区。1、把论文复制到ppt上,包括结构和体例。2、放大量文字在ppt上,为了方便照着读。无论是正文还是批注都是不可取的。3、放图表在ppt上,不加解释。解决方案:1、以听众的理解为目标,应按照上述四个步骤来重新组织。2、尽量口语化表述。把长句为主的书面语用嘴巴讲出来,是非常催眠的。需要口语化陈述,环环相扣,避免废话,需要多练。3、ppt是陈述的补充材料,是为了提供口头陈述所难表达的图表、复杂定义、例子等,让听众感到图文并茂,深入浅出。

中国酒文化与旅游论文选题背景

毕业论文答辩ppt内容怎么写的解决方法如下:一、要对论文的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整合,将论文分为引言和试验设计的目的意义、材料和方法、结果、讨论、结论、致谢几部分。 二、在每部分内容的presen tation中,原则是:图的效果好于表的效果,表的效果好于文字叙述的效果。最忌满屏幕都是长篇大论,让评委心烦。能引用图表的地方尽量引用图表,的确需要文字的地方,要将文字内容高度概括,简洁明了化,用编号标明。 三、1 文字版面的基本要求 幻灯片的数目: 学士答辩10min 10~20张 硕士答辩20min 20~35张 博士答辩30min 30~50张 2 字号字数行数: 标题44号(40) 正文32号(不小于24号字) 每行字数在20~25个 每张PPT 6~7行 (忌满字) 中文用宋体(可以加粗),英文用 Time New Romans 对于PPT中的副标题要加粗 3 PPT中的字体颜色不要超过3种(字体颜色要与背景颜色反差大) 建议新手配色: (1)白底,黑、红、篮字 (2)蓝底,白、黄字(浅黄或橘黄也可) 4 添加图片格式: 好的质量图片TIF格式,GIF图片格式最小 图片外周加阴影或外框效果比较好 PPT总体效果:图片比表格好,表格比文字好;动的比静的好,无声比有声好。 四、(注意) 幻灯片的内容和基调。背景适合用深色调的,例如深蓝色,字体用白色或黄色的黑体字,显得很庄重。值得强调的是,无论用哪种颜色,一定要使字体和背景显成明显反差。 注意:要点!用一个流畅的逻辑打动评委。字要大:在昏暗房间里小字会看不清,最终结果是没人听你的介绍。不要用PPT自带模板:自带模板那些评委们都见过,且与论文内容无关,要自己做,简单没关系,纯色没关系,但是要自己做! 时间不要太长:20分钟的汇报,30页内容足够,主要是你讲,PPT是辅助性的。 记得最后感谢母校,系和老师,弄得煽情点。

给你个相关文章  参考下吧  千古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你懂得!!  一、绍兴酒的起源 陈瑞苗副研究员说,研究绍兴酿酒的起源,既要以古代的文献记载作为依据,更要重视新发现的考古资料。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酒器陶�,是当时越族先民聚居地已经酿酒饮酒的重要物证。河姆渡虽不属于今天的绍兴市范围,但当时的绍兴属于河姆渡文化圈却是确凿无疑的。不论陶�所盛之酒与勾践激励将士之酒是否相同,也不论春秋时期於越所酿之酒与以后的绍兴老酒是否相同,都不能否认绍兴在河姆渡文化时代已经开始酿酒的史实。 林文彪先生也认为,源自河姆渡文化的水稻大面积种植,为绍兴黄酒业的崛起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绍兴酿酒业发端于7000年以前的河姆渡文化时代。古越先民继承了这一酿酒传统,绍兴黄酒与河姆渡米酒是一脉相承的。虽然《国语》、《吕氏春秋》、《颜氏家训》等古籍中提到的绍兴酒与今天流行的绍兴酒不同,即“都不是黄酒”,但它们无疑都是绍兴酒的滥觞。  二、酒与文人 酒与文人的关系,一直是酒文化研究中的热门话题。  刘亦冰先生的《绍兴名士与绍兴老酒》一文,从“劳军犒士,激励斗志”、“以文会友,借酒助兴”、“壮志未酬,以酒遣愁”、“修身养性,颐养天年”、“酒德若人,饮而有节”等5个方面历数了绍兴名士的酒典故,并总结说:“名士之成就,并非仰赖于老酒坛子;而酒之积极功能,在其人生价值的追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钱茂竹副教授在《试论兰亭流觞的历史影响》一文中,对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等人的兰亭之会作了三个方面的探讨,认为这次活动除了在中国书法史和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外,客观上还起到了交流学术思想观点的作用,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也有重大意义。这一观点,受到与会学者的关注。 邹志方教授的《镜湖之畔两酒仙》一文,以材料取长,搜集了贺知章和陆游在镜湖之畔创作的大量酒诗,从而凸现出他们作为“酒仙”的身份,受到与会学者的好评。  王致涌的《文人尚酒深层原因剖析》一文,既深入探讨了文人活动在中国酒文化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又详细地叙述了中国酒文化对文人生活的各种影响,并认为:“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正是中国的酒文化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酒文化,而且内涵尤其丰富深广的原因之所在。”  三、酒与“三市”建设  如何使绍兴黄酒和绍兴酒文化成为推进绍兴“三市”建设的重要力量,是与会学者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陈华建先生认为,绍兴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和丰富的酒文化资源,这是绍兴城市品位和文化个性的重要体现。今天的绍兴酿酒业,已经成为绍兴最重要的经济支撑点之一,有相当的产品数量和独特质量。现在我们要把绍兴建设成为经济强市、文化名市和旅游大市,绍兴酿酒业就必须有更大的发展,同时还要大力开发酒文化产业,让绍兴的酒文化有更多更好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张嘉兴先生认为,绍兴丰富的旅游资源,当然包括了享誉海内外的“绍兴老酒”在内,在绍兴众多的旅游商品中,“绍兴老酒”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在绍兴旅游业2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绍兴老酒”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酒都之旅”、“水乡风情游”、“书道之旅”这三个最具生命力的绍兴专题旅游项目中,都有“绍兴老酒”的参与。但是,“绍兴老酒”的旅游功能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加强绍兴酒文化的研究,加强对“绍兴老酒”旅游商品的开发,努力创造“绍兴老酒”旅游利用的载体。如果我们有了比较完整的酒文化旅游系列,有了充满情趣的“酒道”,相信绍兴的旅游活动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关于“酒道”,戴尔康先生提交了专题论文。他认为,所谓“酒道”,就是正式宴会、习俗宴会和家庭宴会上的礼仪行为,是一套约定俗成的吃喝规范,也是饮食本身的专类研究,其目的是创导文明饮酒,礼仪吃喝。戴先生把绍兴酒道分为“正规道”、“休闲道”和“习俗道”三种,他认为,这些酒道,不仅是绍兴酒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尊敬的各位老师您们好!我叫,来自班,学号,我论文的题目是。本篇论文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在这期间,*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建议。在此,我非常感谢她一直以来的精心指导,同时也对各位评审能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参与论文的审阅和答辩表示不胜感激。下面我就把论文的基本思路向各位答辩老师作如下简要陈述:一、选题缘由选择本课题作为我论文的写作题材的原因如下:二、资料收集准备工作选定题目后,为了完成论文,我进行了资料收集,拟定提纲,论文初稿、修改、定稿等一系列程序。在毕业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的***方面的相关书籍和学术期刊论文,这得益于我们学校图书馆丰富的参考书籍和中国学术期刊网中的专业论文。三、论文的结构和内容本文共分成*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第二部分主要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本篇论文已经完成,还有许多的地方需要更全面的改进,但总的来说,在撰写的过程中,我真实地学到了许多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更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但由于个人能力不足,加之时间和精力有限,在许多内容表述、论证上存在着不当之处,与老师的期望还有差距,许多问题还有待进行一步思考和探究,借此答辩机会,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指出我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我将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

举例茅台酒吧  茅台酒的现实意义  为历史负责  一次采访中,茅台集团董事长、总工程师季克良语气铿锵:“可以自豪地说,从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九十几年征程漫漫,国酒茅台无愧于历史。”  一、百亿背后  茅台实现百亿是时代的期盼。  熟悉茅台的人都知道,茅台有“5年底限”——茅台酒生产遵循天时,一年一个生产周期,两次投料、九次蒸煮、九次加曲、七次取酒,高温发酵,高温出酒,再经储藏、勾兑后方才面市。  这个时间是5年。似乎连时光也参与了酿酒。  望向时光的深处,在中国白酒的历史上,茅台承载了多少双期盼的眼睛。  季克良曾经饱含深情地说:“我一听到国酒两个字,就感到肃然起敬。从茅台品牌的发展轨迹上可以看出,茅台酒史就是一部“‘国运兴,国酒兴,国酒茅台与祖国共命运’的不断求真务实的创业史”。  94年前。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茅台以其品质成就彪炳史册的传奇。那时的茅台已然初具世界品牌的雏形。  60年前,新中国成立。茅台酒成为国宴用酒、国酒。其形象在外交、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也代表着中国历经百年屈辱后,以“自尊、自立、自强”决心而树立的尊严。  10年前。1999年11月20日,股份制企业——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8年前。2001年7月31日,茅台发行股票,在沪上市。  6年前。2003年,茅台酒产量终于突破1万吨。  2008年,茅台酒产量突破2万吨,提前两年实现百亿集团的目标。  在英国《金融时报》发布的2008年全球上市公司500强排行榜中,贵州茅台位列第363位,在全球饮料行业排名第9位,是中国饮料业唯一上榜企业。  回首90多年的发展轨迹,茅台始终以其不凡见证着时代的变革、民族的振兴。  简言之:“国运昌,茅台兴。”  茅台实现百亿是时代的升华。  76岁的中国白酒权威于桥在一次采访中提供了一组数据:2008年茅台酒测出963种色谱峰,能够定性的为873种——这就是茅台的香气成分的构成数量。“要完全弄清楚茅台,还早着呢。”他的结论。  茅台一直坚持质量哲学,秉承传统。酱香一脉,历千年而未变。  古老的酿造工艺之外,创新与突破在茅台不断演绎与完善。  多年来,茅台一直致力于酿造微生物体系的研究,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共同合作,对茅台大曲和茅台酒醅中的微生物体系这一酿造茅台酒的独特资源进行研究,共分离鉴定出79种微生物,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白酒微生物菌种资源库。  茅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利用自身拥有白酒行业唯一的国家级技术中心的优势,不断应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实用技术来改造传统工艺,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使传统工艺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完善,不断提高科技含量。  在中国经济脉搏最强劲的资本市场,“茅台”这两个字不只是世界上最好的蒸馏酒,更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金字招牌,稳步攀上“百元股”高峰,在资本市场最活跃的2007年末,更是一举跨过200元大关。而现在,经过一轮牛市洗礼之后,大盘最低跌至2000点以下,而茅台的股价依然雄踞在百元之上,成为市场中孤独的王者。  茅台一直以跻身世界500强企业行列为发展目标,导入全球企业一致认同的美国“波标”卓越绩效质量管理模式,实现了向当今世界一流企业先进管理制度、管理文化、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的转型。先后荣获国家企业管理最高奖“金马奖”和全国质量管理奖,意味着茅台已跨入国际上具有一流管理水平的先进企业行列。  现代科学技术、现代资金运作方式、现代管理营销体系,是茅台集团实现百亿的保障,更是茅台集团从传统作坊式企业迈入大型现代化企业的升华。  二、百亿之后  世上有两种人,喝过茅台酒的和没喝过茅台酒的。  从历史望向未来,茅台有六问。  站在“百亿”的节点上,历史又将赋予茅台什么样的“国酒”使命?在国际化大趋势下,茅台如何展开品牌的国际化之路?如何保持茅台增长的稳定性?如何稳步发展,将中国酒推向世界?如何更好地彰显企业形象和国家形象?如何更好地承担大型民族企业的社会责任?这是所有茅台人面临并思索的命题。  风物长宜放眼量。“中国的机会太多,以至于很难有中国的企业家专注于某个领域,并在该领域做出卓越的成绩。”说这话的人是亚洲最好的战略家、日本人大前研一。“中国已经走出改革初期的浅滩阶段,正站在大河中央,选择彼岸的到岸位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中国。“茅台酒增长很快,但是我认为市场越好越要保持冷静。”袁仁国说。  季克良说:“世事如棋局局新。热爱茅台,这是对民族品牌负责,也是我们这辈人的荣幸。”  目前,茅台酒已在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销售布局。茅台的发展与进步是中国民族品牌高速成长的代表,也是茅台综合竞争能力不断提高的体现。茅台就是这样一个品牌:既是我国民族工业史上最早走出国门、最早获得国际金奖的世界性品牌,又是近百年来在国际市场上始终享有极高声誉、始终代表中华民族酿酒艺术最高境界的中国自主品牌,其成长历程,见证了中国传统产业中的自主品牌跨入市场经济后的成功蜕变,成功奏响了中国民族品牌的百年华章!  纵观发达国家众多品牌,之所以能行销世界,无不与其国家综合实力成正比。一个产品的品牌折射着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中国,已到了全力打造一批具有世界竞争力产品品牌的时代。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像贵州茅台酒一样为世界接受。而贵州茅台,作为较早踏上世界之行的赶路人,将为同行和中国其他企业提供经验和支持。“我相信,前面90多年的茅台仅仅是一个传奇的序曲,更精彩的华章还在未来。茅台的下一个10年一定和这个国家一样,让世人为之骄傲和喜悦。”季克良说。“2000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1000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500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今后,中国的名片则是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作为上市公司的贵州茅台,我们想说:我们要把祖先留下的民族瑰宝发扬光大;对股东的回报更加丰厚;让国际社会通过茅台,对中国的文明、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加敬仰。”袁仁国说。  据说,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上画有一家酒店,店门前悬挂一幅酒旗。酒旗上还有一句广告词——“野花钻地出,寸酒透瓶香。”  一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似乎还能闻到那缕酒香穿越时空而来。香的不仅是酒本身。更是历史。  有人说,用时光酿酒,一直是中国酒的真谛。  茅台亦坚定地传承这一真谛,并将其发扬。将时光装入酒瓶,封存酝酿。数年之后打开,时光的芳香四溢。“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都是匆匆过客,身为茅台人,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把茅台酒做大做强,把民族品牌发扬光大。”袁仁国感慨道。  为社会负责  许多参与茅台企业体制转型的人还记得,早在10年前,茅台的改制方案中,就有“企业社会责任”这一理念。  在当时,这个提法对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尚属陌生词。  一、为了人类放心地饮酒  2008年初,“三鹿事件”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出现,频频拷问社会诚信。  三鹿事件敲响了国人对食品安全的警钟。  面对2008年的食品安全风暴,茅台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检测,排除食品安全隐患;严格按照“食品安全体系”的要求,重点加强了食品安全危害的识别和控制,编制了《食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一览表》,提出108项食品安全控制措施,对食品质量安全进行了有效控制和预防。  “迄今为止,在整个国内酿酒食品企业中,唯一只有国酒茅台同时拥有国家颁发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原产地域保护产品’三项认证。此外,茅台还荣获2007至2008年度中国食品工业质量效益奖,2008年度最佳诚信企业。”  针对行业与市场普遍缺失“人文关怀意识”、“商业诚信意识”、“尊重规律意识”、“遵守秩序意识”和“系统职业精神”的现实,茅台组织全国茅台酒经销商集体宣誓,向社会和消费者公开承诺“恪守经营诚信,不卖假酒;假一罚十”,将茅台的商业诚信道德资本积累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如一阵清风,吹过喧嚣和浮躁。  2008年3月,由国家质检总局、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等共同主办的“2008年3·15食品安全消费论坛暨中国名优食品形象展”在京举行。贵州茅台等10家企业被授予“中国制造”名优企业的称号。  40多家名优企业联合向全球消费者发表了《为北京奥运会奉献优质服务的3·15宣言》,他们庄严承诺:把消费者、客户的切身感受与评价作为最终衡量标准,引领中国式服务赶超世界标准,为全球消费者竭诚服务,奉献爱心,美化生活。希望和中国的优秀企业一起把握机遇,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制造”的安全和高品质,树立“中国品牌”的国际信誉。  企业形象的塑造依靠的是品质的全面提升和对社会的恒久付出,而非瞬间的跨越增长抑或偶尔的慈善“做秀”。只有当平衡与责任的意识成为企业烙印时,企业的气质与轮廓才会在公众心目中逐渐清晰。  因为,那是一种责任的基因。  对质量的坚守,对经营的诚信,对价格的诚信和推介的诚信,这些恪守既是对中华酿造文明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恪守,更是对现代社会精神文明的守护。  二、一瓶酒与一座城  2008年,茅台地区的本地红高粱价格飞涨,从1年前的每斤9元涨到了6元。按计划,仁怀市政府这一年要实现每户农民增收200元,由于红高粱价格上涨,这个目标轻松完成。本地红高粱是酿酒的主要原料,而外地东北红高粱价格每斤还不到1元。  茅台酒厂一家就收购了5万吨。  茅台一家企业的兴盛,带动了上游链条的发育。仁怀及周围农村,多达60万的农民因为茅台建立发展有机原料基地、种植有机原料而受益。伴随茅台的壮大,仁怀农业、农村、农民的很多问题得以解决,越来越多的农民兄弟走上了致富之路。“工业反哺农业”,在这里成为早已成功的发展模式。  除此之外,仁怀市的教育、城市建设、交通、社会保障等多项事业,在整个遵义市,乃至贵州全省都走到了前面。  衡量一家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尺,税收贡献是最为重要的指数之一。  2008年,茅台集团上交税利31亿元,同比增长5%。据统计,建国以来,国家对茅台的投入,全部加上只有5亿。  茅台河谷是中国酒都的灵魂和心脏。因为茅台的存在,这个藏在大山里的小镇汇聚了来自世界的目光。许多人慕名而来,只为看看传说中的茅台镇。由此带来的国酒工业旅游已经成为仁怀、遵义乃至贵州的一个知名旅游名片,促进了整个仁怀市的旅游产业发展。  今天,这座沿着赤水河岸分布的工厂,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区域经济支柱,同时还是一个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汇聚的灵秀之地,更是国家的一个重要文化标识。  三、赤水河畔的科学发展  “12年后,国酒茅台的年产量将达到4万吨。”这是茅台当前最为核心的战略增长计划。  许多人开始担心,赤水河的环境承载力。  众所周知,水源地的清洁,不但关乎酿酒品质,更关乎一家酒厂的生死。  几十年前,周恩来总理特地强调:茅台酒厂旁的赤水河上游,100公里以内不准建化工厂。“4万吨的产量,不是简单的产能叠加。茅台不可能无限制发展,因为所在地的不可复制以及有限的承载量;茅台也不能按照既有的方式简单扩张,因为土地和资源乃至生产的废弃物,都会给环境带来新的压力。”茅台人将其铭记在心。  自有史记载的酿酒活动开始,茅台的酿酒文化就一直强调与天、地的和谐——赤水河谷独有的自然环境以及两千年来的酿酒文明,和谐共生,成就了中国最好的白酒。  不光赤水河水,这里的空气、花草、浮尘都参与了茅台酒的酿造。  经过长期、持续的治理,茅台在生产过程中的烟尘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生产排放的水质,完全达到国家二类污染物的一级排放标准,临厂边的赤水河堤终端500米处的断面水质完全达标;整个厂区繁花似锦,绿化覆盖率高达30%。  和谐发展的概念之一——“循环经济”已被纳入茅台未来规划的核心。茅台将投入近10亿元建设茅台酒循环经济工业园,目前已投资3亿多元在原生产厂区绿化环境、改造生产实施、提高空气质量、保护酿造用水质量等。  茅台酒生产的循环经济得到国际组织的大力支持,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共同建立的“贵州茅台循环经济特色科技示范园”的发展战略规划通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专家评审,不久将授牌确认,并且示范园被联合国发展组织评为绿色产业先进单位,集团公司的两位主要领导人被评为循环经济建设先进个人;茅台酒生产循环经济事业单位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试点单位,贵州省唯一的第二批试点单位。目前正在抓紧编制发展战略规划和重大项目申请,积极申请国家专项资金支持。“赤水河两岸美酒飘香的时候,人和鱼的愿望达成了一致。”一位考察过赤水河的生物专家如此赞叹。这样诗意的语言。  不仅仅是一条河的清洁。  四、公益——企业的另一项事业  2008年5月13日,距离“512”汶川地震发生不足24小时。一项紧急决议在贵州茅台集团通过:迅速向四川灾区提供第一笔捐款500万元。这是中国酿酒行业中,最早开始的捐款行动之一。  此后不久,经过严格的董事会程序,贵州茅台决定再追加捐款3000万元,加上集团员工自发捐赠的7万元及首次捐出的500万元,国酒茅台为四川灾区捐出了7万元。  此次四川地震,国酒茅台是中国最早出手援助的企业之一,也是捐款最多的酒类企业。  除此之外,茅台还出资100万元共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司领导定点挂靠帮扶“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各基层党支部纷纷开展定点挂靠帮扶农村扶贫工作;出资100万元参与省国资委系统“送温暖”活动;出资500多万元投入原料基地建设;提高高粱收购价格,农民增收达3500多万元……无论是慈善公益,还是抢险救灾,无数次急难面前,茅台总是挺身而出,主动担当。  2008年4月,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广告节——“国酒茅台杯黄河奖中国公益广告大赛”活动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  贵州省副省长谢庆生有此表述:“公益广告的发展水平即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达程度,也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国酒茅台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世界名酒品牌,展现了中华酿造文明的智慧结晶。茅台积极参与中国公益广告的推广,把社会公益精神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出一种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不仅塑造和彰显了企业的良好形象,而且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关注民生、共建和谐社会的热情,同时也为宣传多姿多彩的贵州搭建了一个认知平台。这对推进贵州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无疑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诚哉斯言。  为自己负责  中国企业第一次进入全球商业评价体系是在1989年,在这一年的《财富》上,中国银行首次进入全球500强排行榜。  而从1996年起,打造中国的世界级公司成为一个被高调宣扬的梦想,至少有超过200家公司将自己的目标定位于此。今天,当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一个不争事实的时候,“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拥有一家世界级的公司?”  2008年,白酒行业跌宕起伏的一年。  动态社会,茅台以己静而成时代坐标。  一、我们都是茅台人  对于许多人来说,2008年的金融危机,似乎只存在于概念之中。但当裁员、减薪来临之时,才发现,原来危机就在自己身边。  2009年初,在向茅台集团全体员工作董事会工作报告时,袁仁国大声说道:“茅台有两个承诺:不减薪、不裁员。”台下欢呼声一片。  长期以来,茅台集团坚持“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尽其用”的人才观;发挥工会、职代会的作用,大力推行厂务公开,实施民主管理,使公司的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充分利用职代会,广泛征求职工代表提案;尊重员工的首创精神,鼓励员工为公司发展献计献策;每年组织召开人才代表座谈会。并创造性地把公司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使人文茅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美国经济学家哈比森认为,“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终极基础。资本、资源都是被动的因素,人力、人才是主动因素。”  在关注自身员工的同时,茅台还以己及人——始终把经销商当作上帝和恩人。从计划开票、物流配送、市场维护等为他们当好服务员,切实维护好、保护好经销商的权益;开展优秀经销商评选、设立“风雨同舟”和“挚爱国酒”奖,对诚信经营、业绩优异的经销商给予奖励;凡是经销商来公司,不分客户大小,公司都要宴请他们,公司领导还要向他们敬酒,感谢他们;逢年过节还要向经销商们寄送纪念品。  最重要的是消费者。  “我在前面说过,消费者很重要,员工也很重要。但决定企业能否做好、做强、做大、做久的决定性因素是消费者。茅台提出‘走平民化道路’的口号,是要力争让所有的消费者都能喝得起茅台,让每一个工薪阶层都能在父母亲生日的时候买一瓶茅台酒给老人祝寿。茅台被尊为‘国酒’,理应成为享誉世界的‘名牌’,强调‘名牌战略’是必不可缺的路径,但‘民牌战略’与其看似矛盾,其实又很互补,相得益彰。”季克良在不少场合这样强调。  因此,茅台集团把肯定广大员工群众、经销商和消费者的现实、适时的需要作为企业的价值取向,从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乃至依靠人、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入手,大力营造“人”与企业和谐同步发展的主旋律。  二、站在危机的肩上  在定位这改革开放30年时,经济学者和观察家们喜欢用“激荡”、“风云变幻”、“大起大落”等词汇。对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行业或许如此。但是对于一个延续千百年的民族品牌来说,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波澜不惊中的深刻稳定地变化。  这些年来,茅台披荆斩棘,一路前行,其间经历的商战自是数不胜数了。但茅台人自始至终奉行“以和为贵”。  从当初习酒的“气死茅台”,到“贵州醇之争”、“国酒不搞终身制”的挑战,再到近年的健康酒的质疑与争端,即使在金融危机下,无论是在股市,还是在市场、同行等都表现出自信与魄力,淡定与和谐。  以和为贵,既尊重对手,更尊重自己。不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气度,一种力量。  有容乃大,从一种品牌到一个行业,在行业中成为品牌定力,在社会中成为行业定力。  站在危机的肩上,我们看到了希望。  三、如果我们的语言是茅台  1999年,袁仁国在多次宴请客人的宴席上手持茅台酒杯,娓娓道出“国酒茅台喝出健康来”。  2004年,“适量饮用茅台酒不伤肝”一说使得茅台一度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面对媒体和行业内外的纷繁扰攘,茅台处变不惊、据理力争坚决捍卫“茅台健康说”,让人为之尊敬和感动。一番置疑、激荡、交锋、论证之后,健康饮酒成为家喻户晓、口耳相传的歌谣。  酿造高品位生活。  绿色消费。  这些都是茅台一直倡导的理念。  有人评价说,“‘健康学说’是茅台针对白酒‘第三次浪潮’发出的一种‘喝酒时代宣言’。茅台解读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内心深处需求的一个秘密:即对名望和健康的巨大渴求。因此,茅台赢得了全社会的推崇。”“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真正的全球化市场上,每天都在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的影响与熏陶。这样的事实已经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激动人心。我们拥有更加广泛的机遇,对未来的预期也大大提高。在今天多元化的市场上,人类对多样性的古老需求被赋予了崭新的含义。”美国品牌策划大师马克·戈贝说。  西方消费文化的渐入,林林总总的“洋酒”不断影响和改变着中国的传统消费意识。对于中国白酒来说,如何把握时代特性,引领国人饮酒文化?“白酒业更准确地说,是到了引导消费者如何喝酒的时代。”著名白酒专家高月明曾这样论断。  这句话让整个白酒界人士深思起来。“白酒有哪些香型?是怎么酿造出来的?为什么地理环境与白酒质量有直接关系?白酒内到底有哪些微生物?白酒与健康到底有什么关系?……”  袁仁国说,“‘消费者理性消费时代’的到来,对白酒行业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要求我们白酒企业,尤其名酒企业负起责任,为广大消费者酿造高质量的好酒,并告诉他们白酒的知识,白酒是该到了理性回归的时候了。”“告诉消费者‘怎么喝酒、喝什么样的酒,什么是真正的好酒’是对我们这个民族产业的自信和热爱,也是大企业的一种责任,因为消费者需要知道真相……”季克良如是介绍。  时至今日,“健康饮酒”已成为行业内的主流话题之一,人们对“白酒有害”的固有看法已出现松动,这对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国酒茅台,营造了关于喝酒的一个特殊而且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话语体系。  2008,国酒茅台走过了一个宠辱不惊的年头。  因责任而闪光,因责任而淡定。  2009,茅台在路上。

中国酒文化与旅游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举例茅台酒吧  茅台酒的现实意义  为历史负责  一次采访中,茅台集团董事长、总工程师季克良语气铿锵:“可以自豪地说,从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九十几年征程漫漫,国酒茅台无愧于历史。”  一、百亿背后  茅台实现百亿是时代的期盼。  熟悉茅台的人都知道,茅台有“5年底限”——茅台酒生产遵循天时,一年一个生产周期,两次投料、九次蒸煮、九次加曲、七次取酒,高温发酵,高温出酒,再经储藏、勾兑后方才面市。  这个时间是5年。似乎连时光也参与了酿酒。  望向时光的深处,在中国白酒的历史上,茅台承载了多少双期盼的眼睛。  季克良曾经饱含深情地说:“我一听到国酒两个字,就感到肃然起敬。从茅台品牌的发展轨迹上可以看出,茅台酒史就是一部“‘国运兴,国酒兴,国酒茅台与祖国共命运’的不断求真务实的创业史”。  94年前。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茅台以其品质成就彪炳史册的传奇。那时的茅台已然初具世界品牌的雏形。  60年前,新中国成立。茅台酒成为国宴用酒、国酒。其形象在外交、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也代表着中国历经百年屈辱后,以“自尊、自立、自强”决心而树立的尊严。  10年前。1999年11月20日,股份制企业——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8年前。2001年7月31日,茅台发行股票,在沪上市。  6年前。2003年,茅台酒产量终于突破1万吨。  2008年,茅台酒产量突破2万吨,提前两年实现百亿集团的目标。  在英国《金融时报》发布的2008年全球上市公司500强排行榜中,贵州茅台位列第363位,在全球饮料行业排名第9位,是中国饮料业唯一上榜企业。  回首90多年的发展轨迹,茅台始终以其不凡见证着时代的变革、民族的振兴。  简言之:“国运昌,茅台兴。”  茅台实现百亿是时代的升华。  76岁的中国白酒权威于桥在一次采访中提供了一组数据:2008年茅台酒测出963种色谱峰,能够定性的为873种——这就是茅台的香气成分的构成数量。“要完全弄清楚茅台,还早着呢。”他的结论。  茅台一直坚持质量哲学,秉承传统。酱香一脉,历千年而未变。  古老的酿造工艺之外,创新与突破在茅台不断演绎与完善。  多年来,茅台一直致力于酿造微生物体系的研究,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共同合作,对茅台大曲和茅台酒醅中的微生物体系这一酿造茅台酒的独特资源进行研究,共分离鉴定出79种微生物,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白酒微生物菌种资源库。  茅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利用自身拥有白酒行业唯一的国家级技术中心的优势,不断应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实用技术来改造传统工艺,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使传统工艺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完善,不断提高科技含量。  在中国经济脉搏最强劲的资本市场,“茅台”这两个字不只是世界上最好的蒸馏酒,更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金字招牌,稳步攀上“百元股”高峰,在资本市场最活跃的2007年末,更是一举跨过200元大关。而现在,经过一轮牛市洗礼之后,大盘最低跌至2000点以下,而茅台的股价依然雄踞在百元之上,成为市场中孤独的王者。  茅台一直以跻身世界500强企业行列为发展目标,导入全球企业一致认同的美国“波标”卓越绩效质量管理模式,实现了向当今世界一流企业先进管理制度、管理文化、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的转型。先后荣获国家企业管理最高奖“金马奖”和全国质量管理奖,意味着茅台已跨入国际上具有一流管理水平的先进企业行列。  现代科学技术、现代资金运作方式、现代管理营销体系,是茅台集团实现百亿的保障,更是茅台集团从传统作坊式企业迈入大型现代化企业的升华。  二、百亿之后  世上有两种人,喝过茅台酒的和没喝过茅台酒的。  从历史望向未来,茅台有六问。  站在“百亿”的节点上,历史又将赋予茅台什么样的“国酒”使命?在国际化大趋势下,茅台如何展开品牌的国际化之路?如何保持茅台增长的稳定性?如何稳步发展,将中国酒推向世界?如何更好地彰显企业形象和国家形象?如何更好地承担大型民族企业的社会责任?这是所有茅台人面临并思索的命题。  风物长宜放眼量。“中国的机会太多,以至于很难有中国的企业家专注于某个领域,并在该领域做出卓越的成绩。”说这话的人是亚洲最好的战略家、日本人大前研一。“中国已经走出改革初期的浅滩阶段,正站在大河中央,选择彼岸的到岸位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中国。“茅台酒增长很快,但是我认为市场越好越要保持冷静。”袁仁国说。  季克良说:“世事如棋局局新。热爱茅台,这是对民族品牌负责,也是我们这辈人的荣幸。”  目前,茅台酒已在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销售布局。茅台的发展与进步是中国民族品牌高速成长的代表,也是茅台综合竞争能力不断提高的体现。茅台就是这样一个品牌:既是我国民族工业史上最早走出国门、最早获得国际金奖的世界性品牌,又是近百年来在国际市场上始终享有极高声誉、始终代表中华民族酿酒艺术最高境界的中国自主品牌,其成长历程,见证了中国传统产业中的自主品牌跨入市场经济后的成功蜕变,成功奏响了中国民族品牌的百年华章!  纵观发达国家众多品牌,之所以能行销世界,无不与其国家综合实力成正比。一个产品的品牌折射着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中国,已到了全力打造一批具有世界竞争力产品品牌的时代。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像贵州茅台酒一样为世界接受。而贵州茅台,作为较早踏上世界之行的赶路人,将为同行和中国其他企业提供经验和支持。“我相信,前面90多年的茅台仅仅是一个传奇的序曲,更精彩的华章还在未来。茅台的下一个10年一定和这个国家一样,让世人为之骄傲和喜悦。”季克良说。“2000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1000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500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今后,中国的名片则是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作为上市公司的贵州茅台,我们想说:我们要把祖先留下的民族瑰宝发扬光大;对股东的回报更加丰厚;让国际社会通过茅台,对中国的文明、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加敬仰。”袁仁国说。  据说,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上画有一家酒店,店门前悬挂一幅酒旗。酒旗上还有一句广告词——“野花钻地出,寸酒透瓶香。”  一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似乎还能闻到那缕酒香穿越时空而来。香的不仅是酒本身。更是历史。  有人说,用时光酿酒,一直是中国酒的真谛。  茅台亦坚定地传承这一真谛,并将其发扬。将时光装入酒瓶,封存酝酿。数年之后打开,时光的芳香四溢。“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都是匆匆过客,身为茅台人,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把茅台酒做大做强,把民族品牌发扬光大。”袁仁国感慨道。  为社会负责  许多参与茅台企业体制转型的人还记得,早在10年前,茅台的改制方案中,就有“企业社会责任”这一理念。  在当时,这个提法对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尚属陌生词。  一、为了人类放心地饮酒  2008年初,“三鹿事件”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出现,频频拷问社会诚信。  三鹿事件敲响了国人对食品安全的警钟。  面对2008年的食品安全风暴,茅台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检测,排除食品安全隐患;严格按照“食品安全体系”的要求,重点加强了食品安全危害的识别和控制,编制了《食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一览表》,提出108项食品安全控制措施,对食品质量安全进行了有效控制和预防。  “迄今为止,在整个国内酿酒食品企业中,唯一只有国酒茅台同时拥有国家颁发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原产地域保护产品’三项认证。此外,茅台还荣获2007至2008年度中国食品工业质量效益奖,2008年度最佳诚信企业。”  针对行业与市场普遍缺失“人文关怀意识”、“商业诚信意识”、“尊重规律意识”、“遵守秩序意识”和“系统职业精神”的现实,茅台组织全国茅台酒经销商集体宣誓,向社会和消费者公开承诺“恪守经营诚信,不卖假酒;假一罚十”,将茅台的商业诚信道德资本积累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如一阵清风,吹过喧嚣和浮躁。  2008年3月,由国家质检总局、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等共同主办的“2008年3·15食品安全消费论坛暨中国名优食品形象展”在京举行。贵州茅台等10家企业被授予“中国制造”名优企业的称号。  40多家名优企业联合向全球消费者发表了《为北京奥运会奉献优质服务的3·15宣言》,他们庄严承诺:把消费者、客户的切身感受与评价作为最终衡量标准,引领中国式服务赶超世界标准,为全球消费者竭诚服务,奉献爱心,美化生活。希望和中国的优秀企业一起把握机遇,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制造”的安全和高品质,树立“中国品牌”的国际信誉。  企业形象的塑造依靠的是品质的全面提升和对社会的恒久付出,而非瞬间的跨越增长抑或偶尔的慈善“做秀”。只有当平衡与责任的意识成为企业烙印时,企业的气质与轮廓才会在公众心目中逐渐清晰。  因为,那是一种责任的基因。  对质量的坚守,对经营的诚信,对价格的诚信和推介的诚信,这些恪守既是对中华酿造文明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恪守,更是对现代社会精神文明的守护。  二、一瓶酒与一座城  2008年,茅台地区的本地红高粱价格飞涨,从1年前的每斤9元涨到了6元。按计划,仁怀市政府这一年要实现每户农民增收200元,由于红高粱价格上涨,这个目标轻松完成。本地红高粱是酿酒的主要原料,而外地东北红高粱价格每斤还不到1元。  茅台酒厂一家就收购了5万吨。  茅台一家企业的兴盛,带动了上游链条的发育。仁怀及周围农村,多达60万的农民因为茅台建立发展有机原料基地、种植有机原料而受益。伴随茅台的壮大,仁怀农业、农村、农民的很多问题得以解决,越来越多的农民兄弟走上了致富之路。“工业反哺农业”,在这里成为早已成功的发展模式。  除此之外,仁怀市的教育、城市建设、交通、社会保障等多项事业,在整个遵义市,乃至贵州全省都走到了前面。  衡量一家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尺,税收贡献是最为重要的指数之一。  2008年,茅台集团上交税利31亿元,同比增长5%。据统计,建国以来,国家对茅台的投入,全部加上只有5亿。  茅台河谷是中国酒都的灵魂和心脏。因为茅台的存在,这个藏在大山里的小镇汇聚了来自世界的目光。许多人慕名而来,只为看看传说中的茅台镇。由此带来的国酒工业旅游已经成为仁怀、遵义乃至贵州的一个知名旅游名片,促进了整个仁怀市的旅游产业发展。  今天,这座沿着赤水河岸分布的工厂,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区域经济支柱,同时还是一个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汇聚的灵秀之地,更是国家的一个重要文化标识。  三、赤水河畔的科学发展  “12年后,国酒茅台的年产量将达到4万吨。”这是茅台当前最为核心的战略增长计划。  许多人开始担心,赤水河的环境承载力。  众所周知,水源地的清洁,不但关乎酿酒品质,更关乎一家酒厂的生死。  几十年前,周恩来总理特地强调:茅台酒厂旁的赤水河上游,100公里以内不准建化工厂。“4万吨的产量,不是简单的产能叠加。茅台不可能无限制发展,因为所在地的不可复制以及有限的承载量;茅台也不能按照既有的方式简单扩张,因为土地和资源乃至生产的废弃物,都会给环境带来新的压力。”茅台人将其铭记在心。  自有史记载的酿酒活动开始,茅台的酿酒文化就一直强调与天、地的和谐——赤水河谷独有的自然环境以及两千年来的酿酒文明,和谐共生,成就了中国最好的白酒。  不光赤水河水,这里的空气、花草、浮尘都参与了茅台酒的酿造。  经过长期、持续的治理,茅台在生产过程中的烟尘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生产排放的水质,完全达到国家二类污染物的一级排放标准,临厂边的赤水河堤终端500米处的断面水质完全达标;整个厂区繁花似锦,绿化覆盖率高达30%。  和谐发展的概念之一——“循环经济”已被纳入茅台未来规划的核心。茅台将投入近10亿元建设茅台酒循环经济工业园,目前已投资3亿多元在原生产厂区绿化环境、改造生产实施、提高空气质量、保护酿造用水质量等。  茅台酒生产的循环经济得到国际组织的大力支持,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共同建立的“贵州茅台循环经济特色科技示范园”的发展战略规划通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专家评审,不久将授牌确认,并且示范园被联合国发展组织评为绿色产业先进单位,集团公司的两位主要领导人被评为循环经济建设先进个人;茅台酒生产循环经济事业单位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试点单位,贵州省唯一的第二批试点单位。目前正在抓紧编制发展战略规划和重大项目申请,积极申请国家专项资金支持。“赤水河两岸美酒飘香的时候,人和鱼的愿望达成了一致。”一位考察过赤水河的生物专家如此赞叹。这样诗意的语言。  不仅仅是一条河的清洁。  四、公益——企业的另一项事业  2008年5月13日,距离“512”汶川地震发生不足24小时。一项紧急决议在贵州茅台集团通过:迅速向四川灾区提供第一笔捐款500万元。这是中国酿酒行业中,最早开始的捐款行动之一。  此后不久,经过严格的董事会程序,贵州茅台决定再追加捐款3000万元,加上集团员工自发捐赠的7万元及首次捐出的500万元,国酒茅台为四川灾区捐出了7万元。  此次四川地震,国酒茅台是中国最早出手援助的企业之一,也是捐款最多的酒类企业。  除此之外,茅台还出资100万元共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司领导定点挂靠帮扶“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各基层党支部纷纷开展定点挂靠帮扶农村扶贫工作;出资100万元参与省国资委系统“送温暖”活动;出资500多万元投入原料基地建设;提高高粱收购价格,农民增收达3500多万元……无论是慈善公益,还是抢险救灾,无数次急难面前,茅台总是挺身而出,主动担当。  2008年4月,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广告节——“国酒茅台杯黄河奖中国公益广告大赛”活动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  贵州省副省长谢庆生有此表述:“公益广告的发展水平即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达程度,也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国酒茅台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世界名酒品牌,展现了中华酿造文明的智慧结晶。茅台积极参与中国公益广告的推广,把社会公益精神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出一种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不仅塑造和彰显了企业的良好形象,而且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关注民生、共建和谐社会的热情,同时也为宣传多姿多彩的贵州搭建了一个认知平台。这对推进贵州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无疑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诚哉斯言。  为自己负责  中国企业第一次进入全球商业评价体系是在1989年,在这一年的《财富》上,中国银行首次进入全球500强排行榜。  而从1996年起,打造中国的世界级公司成为一个被高调宣扬的梦想,至少有超过200家公司将自己的目标定位于此。今天,当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一个不争事实的时候,“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拥有一家世界级的公司?”  2008年,白酒行业跌宕起伏的一年。  动态社会,茅台以己静而成时代坐标。  一、我们都是茅台人  对于许多人来说,2008年的金融危机,似乎只存在于概念之中。但当裁员、减薪来临之时,才发现,原来危机就在自己身边。  2009年初,在向茅台集团全体员工作董事会工作报告时,袁仁国大声说道:“茅台有两个承诺:不减薪、不裁员。”台下欢呼声一片。  长期以来,茅台集团坚持“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尽其用”的人才观;发挥工会、职代会的作用,大力推行厂务公开,实施民主管理,使公司的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充分利用职代会,广泛征求职工代表提案;尊重员工的首创精神,鼓励员工为公司发展献计献策;每年组织召开人才代表座谈会。并创造性地把公司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使人文茅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美国经济学家哈比森认为,“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终极基础。资本、资源都是被动的因素,人力、人才是主动因素。”  在关注自身员工的同时,茅台还以己及人——始终把经销商当作上帝和恩人。从计划开票、物流配送、市场维护等为他们当好服务员,切实维护好、保护好经销商的权益;开展优秀经销商评选、设立“风雨同舟”和“挚爱国酒”奖,对诚信经营、业绩优异的经销商给予奖励;凡是经销商来公司,不分客户大小,公司都要宴请他们,公司领导还要向他们敬酒,感谢他们;逢年过节还要向经销商们寄送纪念品。  最重要的是消费者。  “我在前面说过,消费者很重要,员工也很重要。但决定企业能否做好、做强、做大、做久的决定性因素是消费者。茅台提出‘走平民化道路’的口号,是要力争让所有的消费者都能喝得起茅台,让每一个工薪阶层都能在父母亲生日的时候买一瓶茅台酒给老人祝寿。茅台被尊为‘国酒’,理应成为享誉世界的‘名牌’,强调‘名牌战略’是必不可缺的路径,但‘民牌战略’与其看似矛盾,其实又很互补,相得益彰。”季克良在不少场合这样强调。  因此,茅台集团把肯定广大员工群众、经销商和消费者的现实、适时的需要作为企业的价值取向,从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乃至依靠人、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入手,大力营造“人”与企业和谐同步发展的主旋律。  二、站在危机的肩上  在定位这改革开放30年时,经济学者和观察家们喜欢用“激荡”、“风云变幻”、“大起大落”等词汇。对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行业或许如此。但是对于一个延续千百年的民族品牌来说,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波澜不惊中的深刻稳定地变化。  这些年来,茅台披荆斩棘,一路前行,其间经历的商战自是数不胜数了。但茅台人自始至终奉行“以和为贵”。  从当初习酒的“气死茅台”,到“贵州醇之争”、“国酒不搞终身制”的挑战,再到近年的健康酒的质疑与争端,即使在金融危机下,无论是在股市,还是在市场、同行等都表现出自信与魄力,淡定与和谐。  以和为贵,既尊重对手,更尊重自己。不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气度,一种力量。  有容乃大,从一种品牌到一个行业,在行业中成为品牌定力,在社会中成为行业定力。  站在危机的肩上,我们看到了希望。  三、如果我们的语言是茅台  1999年,袁仁国在多次宴请客人的宴席上手持茅台酒杯,娓娓道出“国酒茅台喝出健康来”。  2004年,“适量饮用茅台酒不伤肝”一说使得茅台一度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面对媒体和行业内外的纷繁扰攘,茅台处变不惊、据理力争坚决捍卫“茅台健康说”,让人为之尊敬和感动。一番置疑、激荡、交锋、论证之后,健康饮酒成为家喻户晓、口耳相传的歌谣。  酿造高品位生活。  绿色消费。  这些都是茅台一直倡导的理念。  有人评价说,“‘健康学说’是茅台针对白酒‘第三次浪潮’发出的一种‘喝酒时代宣言’。茅台解读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内心深处需求的一个秘密:即对名望和健康的巨大渴求。因此,茅台赢得了全社会的推崇。”“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真正的全球化市场上,每天都在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的影响与熏陶。这样的事实已经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激动人心。我们拥有更加广泛的机遇,对未来的预期也大大提高。在今天多元化的市场上,人类对多样性的古老需求被赋予了崭新的含义。”美国品牌策划大师马克·戈贝说。  西方消费文化的渐入,林林总总的“洋酒”不断影响和改变着中国的传统消费意识。对于中国白酒来说,如何把握时代特性,引领国人饮酒文化?“白酒业更准确地说,是到了引导消费者如何喝酒的时代。”著名白酒专家高月明曾这样论断。  这句话让整个白酒界人士深思起来。“白酒有哪些香型?是怎么酿造出来的?为什么地理环境与白酒质量有直接关系?白酒内到底有哪些微生物?白酒与健康到底有什么关系?……”  袁仁国说,“‘消费者理性消费时代’的到来,对白酒行业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要求我们白酒企业,尤其名酒企业负起责任,为广大消费者酿造高质量的好酒,并告诉他们白酒的知识,白酒是该到了理性回归的时候了。”“告诉消费者‘怎么喝酒、喝什么样的酒,什么是真正的好酒’是对我们这个民族产业的自信和热爱,也是大企业的一种责任,因为消费者需要知道真相……”季克良如是介绍。  时至今日,“健康饮酒”已成为行业内的主流话题之一,人们对“白酒有害”的固有看法已出现松动,这对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国酒茅台,营造了关于喝酒的一个特殊而且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话语体系。  2008,国酒茅台走过了一个宠辱不惊的年头。  因责任而闪光,因责任而淡定。  2009,茅台在路上。

一、酒文化的起源  东西方酒文化的起源,几乎同时产生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虽然,两者产生的地域相差几千公里,但是,两者还是有一些共同点:比如都在酒的起源上有着美丽的故事传说,都是作为一种神奇的药物诞生,都给人带来了惊奇和迷醉。但是,两者的不同还是最重要的,主要表现在:  第一,酒的起源不同  作为东方中国酒的起源,自古以来历史就有明确的记载,基本形成了固定的说法:有的认为是仪狄酿酒。公元前二世纪史书《吕氏春秋》云:“仪狄作酒”。汉代刘向编辑的《战国策》则进一步说明:“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日:‘后世必有饮酒而之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有的认为是杜康酿酒。东汉《说文解字》中解释“酒”字的条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样的说法。不管怎么说,对酒的起源,中国基本是有明确记载的。  西方则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据传,酿酒在西方,首先是在波斯,后来传到了当时希腊的克里特岛,然后才传到了法国等地。在西方,酒的产生有着美丽的传说:据说,有一位古波斯国王,把吃不完的葡萄藏在密封的瓶中,并写上“毒药”字眼,以防他人偷吃。国王日理万机,很快便把这收藏给忘记了。这时有位妃子被打入冷宫,生不如死。凑巧看到这“毒药”的瓶子,便有轻生之念。打开后,里面颜色古怪的液体也很像毒药,她就喝了几口,在等死的当儿发觉不但不痛苦,反而有种舒恬陶醉的飘飘欲仙之感。于是她将这事呈报国王,国王大为惊奇,一试之下果不其然。这当然是个美丽的传说,但葡萄酒的发现的确提高了人类的享受。  第二,酒的原料不同  最初,中国的酒是由果品等酿成的甜酒。《 黄帝内经· 素问》中记载了黄帝与歧伯讨论酿酒,提到一种古老的酒---醴酪,是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诗经·风·七月》记载:“六月食郁及,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讲的是酿酒所用的原料:如棠棣、芹菜、山枣、豆类、稻类、黑黍和稷等。后来,逐渐发现用粮食酿造的白酒,无论口感还是力量,都要比甜酒好的多,粮食酿酒成为主流。如今,谈到中国的酒,指的主要是白酒。  而西方的酒,一开始是用大麦酿造的,后来,他们才知道葡萄可以酿酒,而且酿造出来的酒,更加甜美香醇,让人沉醉。葡萄酒就逐渐成了西方的主流。如今,谈到西方的酒,主要指的是以葡萄为原料酿造的香槟、白兰地等酒。  第三,酒与政治的关系不同  在东方,自酒产生的那一日起,就受到了政治的约束。大禹一开始就认识到了酒的破坏力,提出了限制酒的主张:“后世必有饮酒而之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他认为,酒固然可以给人带来享受,但是,后世必然会有因为酒而导致亡国的,下旨限制酿酒。等到了后世,尤其在汉、唐、宋等代,由于造酒浪费了大量的粮食,朝廷出台了多种政策,如收高额的税、限制买卖、官府专营等手段,来加强酒的控制和管理。可以说,酒文化已经成了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方,自酒产生那日起,就受到了统治者的喜爱和推崇。波斯王喜欢酒,拿破仑更加喜欢酒,酒神还成了朝廷及百姓崇拜的重要神。西方的酒文化,更多地与哲学、宗教联系到一起,与政治的关系并不很大。

酒自从与人类社会生活发生联系以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便超越了纯粹的物态意义。因其文化传统的不同,酒在与世界各民族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过程中,随着历史的脚步形成了诸多不同的酒文化现象。有人说与西方文化相比较,中国文化几乎在每一方面都表现出它的独特形态。中国酒文化亦如此。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蔚蔚大观,它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在世界酒文化的长河里,显现着自己独特的芬芳。 一、农业文明的象征  中国从古到今农业是立国之本,素以发达的农业文明著称于世。中国酒文化正是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就其实质而言,中国酒文化是一种重农文化的反映。首先,从酒的原料来看,中国酒自它问世以后,粮食便是最主要的酿酒的原料。虽然从汉代开始西域葡萄和葡萄酒就已传入中国,但葡萄酒在中国直到近代一直未得到大的发展,甚至在酿造葡萄酒的方法上,明显地糅和了传统的曲蘖法。所以宋以前占各类酒品种主导地位的黄酒和宋以后逐渐居于主要地位的蒸馏白酒(烧酒),都是以谷物为主要原料的粮食酒。  从酿造技术看,中国用曲造酒在世界酿酒史上独树一帜,而曲的发明正是农业发展的反映,因为只有农业生产达到一定的水平,在贮存剩余粮食过程中才能发现酶变发芽的现象,从而制造出酒曲来,所以古人称“清酞之美,始于耒耜”是很有见地的议论。  从流传到今的各类医书如《饮膳正要》、《本草纲目》来看,大都把酒列入米谷类,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人很早就把酒的生产看作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部门。  从喜庆丰收的文化活动来看,酒几乎成了五谷丰登、富足享乐的象征,远在商周时代已是“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十月滁场,朋酒斯飨”(《诗经�6�1豳风�6�1七月》)。若再把饮酒习俗与农历中的岁时节日结合起来看,那么,中国酒文化所反映出的诸多农业文明的特征就更加突出。二、酒以成礼  儒家学说自孔子在总结尧舜时代父系家长制的尊尊亲亲原则基础上创始以后,经汉儒、宋儒两次大的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礼,是儒家的道德规范,苟子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6�1礼论》)宋代大儒李觏《直讲李先生文集�6�1礼论第一》:“圣人之所以治天下、国家,修身、正心,无他,一于礼而已矣。”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人的饮酒活动,从乡饮酒礼、燕礼,到一般的聚家宴饮,正是在这一精神影响下形成了系统贯穿儒家礼教思想的酒礼。可以说讲求酒礼是区别中国酒文化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酒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这是因为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国人通过酒礼而把饮酒活动与传布治世思想那样紧密联系起来。《礼记�6�1乐记》说:  夫豢豕为酒,非以为祸也,而狱讼益繁,则酒之流生祸也,是故先王因为酒礼。壹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备酒祸也。故酒食者所以合欢也……  《礼记�6�1乡饮酒义》引孔子的话亦说:“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国矣,彼国安而天下安。故日: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的确,酒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饮酒活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长期以来对中华民族饮酒心理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三、醉翁之意不在酒  世界上有很多民族都喜爱饮酒,如法国人、日本人、德国人、美国人、俄罗斯人等。一位俄罗斯医学专家说:“俄罗斯人欢庆相逢时饮酒洗尘,依依惜别时也饮酒互道珍重;饥饿时饮酒以疗饥,饱足时饮酒以刺激食欲;天冷时饮酒以取暖,天热时又饮酒以消暑;困倦时饮酒以清醒头脑,清醒时又饮酒以便入睡。”但是像中国人把饮酒活动与民族的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紧密结合,并且形成一整套的饮酒娱乐艺术,大概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欧阳修说得好:“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的确,中国人饮酒,通过对饮人、饮候、饮地、饮趣、饮阑的选求;通过将诗词、歌赋、人名、物名、成语典故等编入酒令;通过投壶射中、击鼓传花、猜拳猜谜、对弈舞蹈等游戏活动,把物质享乐的酒升华为较高级的精神享乐。  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一书中论及娱乐和游戏的文化功能时写道:“把人从常轨故辙中解放出来,消除文化生活的紧张与拘束”,“可促成新的社会结合,友谊与爱情的联络,远亲和族人的相会,对外的竞争,和对内的团结——这些社会的品质,都可以由公开的游艺中发展出来。”马林诺夫斯基在20世纪初刊布的这一观点,可以说与数千年来中国人饮酒娱乐活动中所表现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精神境界是不谋而合的。四、饮酒不醉最为高  酗酒,在现代西方国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据20世纪70年代的调查,在美国每年死于饮酒的人数超过20万人,这个数字几乎是全部死亡人数的8%,在澳大利亚“酗酒成癖的风气正在迅速成为整个澳大利亚的一场恶梦”,在法国只有5000万多一点的人口,但酗酒的人数却达五六百万,对此前总统德斯坦说,法国的酒精中毒是“最严重和最令人担心的社会灾难”,“是最重要的社会瘟疫”,在前苏联嗜酒的滥饮之风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前苏联科学院士SG�6�1谢鲁林说:“如果每个人都神智清醒地来上班工作,并且一直保持清醒,生产率就将提高百分之十那么多。”([美]柏忠言编《西方社会病》)由此可见酗酒问题的严重性。因而许多国家都设立了戒酒委员会,以期用规劝和教育方式来减轻酒害,然而多年来收效甚微。  不久前,有位国际友人到中国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返国时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人喜爱饮酒的历史特别久远,而现在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在大大小小的烟酒食品商店,都可看到琳琅满目、品种繁多的酒,并且高浓度的酒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可是中国却没有出现像西方和俄国那种令人忧心的酗酒问题,这是为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固然可以从多方面去探究,但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与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饮酒文化观——饮酒不醉最为高分不开的。这种文化观集中地体现了儒家禁酗酒的思想,体现了中医辨证论酒的科学观点,也体现了长期以来作为中国人饮酒的道德风范和行为准则的酒礼的精神实质。

中国酒文化与旅游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酒文化的起源  东西方酒文化的起源,几乎同时产生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虽然,两者产生的地域相差几千公里,但是,两者还是有一些共同点:比如都在酒的起源上有着美丽的故事传说,都是作为一种神奇的药物诞生,都给人带来了惊奇和迷醉。但是,两者的不同还是最重要的,主要表现在:  第一,酒的起源不同  作为东方中国酒的起源,自古以来历史就有明确的记载,基本形成了固定的说法:有的认为是仪狄酿酒。公元前二世纪史书《吕氏春秋》云:“仪狄作酒”。汉代刘向编辑的《战国策》则进一步说明:“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日:‘后世必有饮酒而之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有的认为是杜康酿酒。东汉《说文解字》中解释“酒”字的条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样的说法。不管怎么说,对酒的起源,中国基本是有明确记载的。  西方则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据传,酿酒在西方,首先是在波斯,后来传到了当时希腊的克里特岛,然后才传到了法国等地。在西方,酒的产生有着美丽的传说:据说,有一位古波斯国王,把吃不完的葡萄藏在密封的瓶中,并写上“毒药”字眼,以防他人偷吃。国王日理万机,很快便把这收藏给忘记了。这时有位妃子被打入冷宫,生不如死。凑巧看到这“毒药”的瓶子,便有轻生之念。打开后,里面颜色古怪的液体也很像毒药,她就喝了几口,在等死的当儿发觉不但不痛苦,反而有种舒恬陶醉的飘飘欲仙之感。于是她将这事呈报国王,国王大为惊奇,一试之下果不其然。这当然是个美丽的传说,但葡萄酒的发现的确提高了人类的享受。  第二,酒的原料不同  最初,中国的酒是由果品等酿成的甜酒。《 黄帝内经· 素问》中记载了黄帝与歧伯讨论酿酒,提到一种古老的酒---醴酪,是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诗经·风·七月》记载:“六月食郁及,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讲的是酿酒所用的原料:如棠棣、芹菜、山枣、豆类、稻类、黑黍和稷等。后来,逐渐发现用粮食酿造的白酒,无论口感还是力量,都要比甜酒好的多,粮食酿酒成为主流。如今,谈到中国的酒,指的主要是白酒。  而西方的酒,一开始是用大麦酿造的,后来,他们才知道葡萄可以酿酒,而且酿造出来的酒,更加甜美香醇,让人沉醉。葡萄酒就逐渐成了西方的主流。如今,谈到西方的酒,主要指的是以葡萄为原料酿造的香槟、白兰地等酒。  第三,酒与政治的关系不同  在东方,自酒产生的那一日起,就受到了政治的约束。大禹一开始就认识到了酒的破坏力,提出了限制酒的主张:“后世必有饮酒而之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他认为,酒固然可以给人带来享受,但是,后世必然会有因为酒而导致亡国的,下旨限制酿酒。等到了后世,尤其在汉、唐、宋等代,由于造酒浪费了大量的粮食,朝廷出台了多种政策,如收高额的税、限制买卖、官府专营等手段,来加强酒的控制和管理。可以说,酒文化已经成了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方,自酒产生那日起,就受到了统治者的喜爱和推崇。波斯王喜欢酒,拿破仑更加喜欢酒,酒神还成了朝廷及百姓崇拜的重要神。西方的酒文化,更多地与哲学、宗教联系到一起,与政治的关系并不很大。

酒自从与人类社会生活发生联系以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便超越了纯粹的物态意义。因其文化传统的不同,酒在与世界各民族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过程中,随着历史的脚步形成了诸多不同的酒文化现象。有人说与西方文化相比较,中国文化几乎在每一方面都表现出它的独特形态。中国酒文化亦如此。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蔚蔚大观,它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在世界酒文化的长河里,显现着自己独特的芬芳。 一、农业文明的象征  中国从古到今农业是立国之本,素以发达的农业文明著称于世。中国酒文化正是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就其实质而言,中国酒文化是一种重农文化的反映。首先,从酒的原料来看,中国酒自它问世以后,粮食便是最主要的酿酒的原料。虽然从汉代开始西域葡萄和葡萄酒就已传入中国,但葡萄酒在中国直到近代一直未得到大的发展,甚至在酿造葡萄酒的方法上,明显地糅和了传统的曲蘖法。所以宋以前占各类酒品种主导地位的黄酒和宋以后逐渐居于主要地位的蒸馏白酒(烧酒),都是以谷物为主要原料的粮食酒。  从酿造技术看,中国用曲造酒在世界酿酒史上独树一帜,而曲的发明正是农业发展的反映,因为只有农业生产达到一定的水平,在贮存剩余粮食过程中才能发现酶变发芽的现象,从而制造出酒曲来,所以古人称“清酞之美,始于耒耜”是很有见地的议论。  从流传到今的各类医书如《饮膳正要》、《本草纲目》来看,大都把酒列入米谷类,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人很早就把酒的生产看作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部门。  从喜庆丰收的文化活动来看,酒几乎成了五谷丰登、富足享乐的象征,远在商周时代已是“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十月滁场,朋酒斯飨”(《诗经�6�1豳风�6�1七月》)。若再把饮酒习俗与农历中的岁时节日结合起来看,那么,中国酒文化所反映出的诸多农业文明的特征就更加突出。二、酒以成礼  儒家学说自孔子在总结尧舜时代父系家长制的尊尊亲亲原则基础上创始以后,经汉儒、宋儒两次大的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礼,是儒家的道德规范,苟子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6�1礼论》)宋代大儒李觏《直讲李先生文集�6�1礼论第一》:“圣人之所以治天下、国家,修身、正心,无他,一于礼而已矣。”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人的饮酒活动,从乡饮酒礼、燕礼,到一般的聚家宴饮,正是在这一精神影响下形成了系统贯穿儒家礼教思想的酒礼。可以说讲求酒礼是区别中国酒文化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酒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这是因为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国人通过酒礼而把饮酒活动与传布治世思想那样紧密联系起来。《礼记�6�1乐记》说:  夫豢豕为酒,非以为祸也,而狱讼益繁,则酒之流生祸也,是故先王因为酒礼。壹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备酒祸也。故酒食者所以合欢也……  《礼记�6�1乡饮酒义》引孔子的话亦说:“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国矣,彼国安而天下安。故日: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的确,酒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饮酒活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长期以来对中华民族饮酒心理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三、醉翁之意不在酒  世界上有很多民族都喜爱饮酒,如法国人、日本人、德国人、美国人、俄罗斯人等。一位俄罗斯医学专家说:“俄罗斯人欢庆相逢时饮酒洗尘,依依惜别时也饮酒互道珍重;饥饿时饮酒以疗饥,饱足时饮酒以刺激食欲;天冷时饮酒以取暖,天热时又饮酒以消暑;困倦时饮酒以清醒头脑,清醒时又饮酒以便入睡。”但是像中国人把饮酒活动与民族的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紧密结合,并且形成一整套的饮酒娱乐艺术,大概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欧阳修说得好:“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的确,中国人饮酒,通过对饮人、饮候、饮地、饮趣、饮阑的选求;通过将诗词、歌赋、人名、物名、成语典故等编入酒令;通过投壶射中、击鼓传花、猜拳猜谜、对弈舞蹈等游戏活动,把物质享乐的酒升华为较高级的精神享乐。  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一书中论及娱乐和游戏的文化功能时写道:“把人从常轨故辙中解放出来,消除文化生活的紧张与拘束”,“可促成新的社会结合,友谊与爱情的联络,远亲和族人的相会,对外的竞争,和对内的团结——这些社会的品质,都可以由公开的游艺中发展出来。”马林诺夫斯基在20世纪初刊布的这一观点,可以说与数千年来中国人饮酒娱乐活动中所表现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精神境界是不谋而合的。四、饮酒不醉最为高  酗酒,在现代西方国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据20世纪70年代的调查,在美国每年死于饮酒的人数超过20万人,这个数字几乎是全部死亡人数的8%,在澳大利亚“酗酒成癖的风气正在迅速成为整个澳大利亚的一场恶梦”,在法国只有5000万多一点的人口,但酗酒的人数却达五六百万,对此前总统德斯坦说,法国的酒精中毒是“最严重和最令人担心的社会灾难”,“是最重要的社会瘟疫”,在前苏联嗜酒的滥饮之风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前苏联科学院士SG�6�1谢鲁林说:“如果每个人都神智清醒地来上班工作,并且一直保持清醒,生产率就将提高百分之十那么多。”([美]柏忠言编《西方社会病》)由此可见酗酒问题的严重性。因而许多国家都设立了戒酒委员会,以期用规劝和教育方式来减轻酒害,然而多年来收效甚微。  不久前,有位国际友人到中国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返国时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人喜爱饮酒的历史特别久远,而现在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在大大小小的烟酒食品商店,都可看到琳琅满目、品种繁多的酒,并且高浓度的酒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可是中国却没有出现像西方和俄国那种令人忧心的酗酒问题,这是为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固然可以从多方面去探究,但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与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饮酒文化观——饮酒不醉最为高分不开的。这种文化观集中地体现了儒家禁酗酒的思想,体现了中医辨证论酒的科学观点,也体现了长期以来作为中国人饮酒的道德风范和行为准则的酒礼的精神实质。

给你个相关文章  参考下吧  千古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你懂得!!  一、绍兴酒的起源 陈瑞苗副研究员说,研究绍兴酿酒的起源,既要以古代的文献记载作为依据,更要重视新发现的考古资料。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酒器陶�,是当时越族先民聚居地已经酿酒饮酒的重要物证。河姆渡虽不属于今天的绍兴市范围,但当时的绍兴属于河姆渡文化圈却是确凿无疑的。不论陶�所盛之酒与勾践激励将士之酒是否相同,也不论春秋时期於越所酿之酒与以后的绍兴老酒是否相同,都不能否认绍兴在河姆渡文化时代已经开始酿酒的史实。 林文彪先生也认为,源自河姆渡文化的水稻大面积种植,为绍兴黄酒业的崛起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绍兴酿酒业发端于7000年以前的河姆渡文化时代。古越先民继承了这一酿酒传统,绍兴黄酒与河姆渡米酒是一脉相承的。虽然《国语》、《吕氏春秋》、《颜氏家训》等古籍中提到的绍兴酒与今天流行的绍兴酒不同,即“都不是黄酒”,但它们无疑都是绍兴酒的滥觞。  二、酒与文人 酒与文人的关系,一直是酒文化研究中的热门话题。  刘亦冰先生的《绍兴名士与绍兴老酒》一文,从“劳军犒士,激励斗志”、“以文会友,借酒助兴”、“壮志未酬,以酒遣愁”、“修身养性,颐养天年”、“酒德若人,饮而有节”等5个方面历数了绍兴名士的酒典故,并总结说:“名士之成就,并非仰赖于老酒坛子;而酒之积极功能,在其人生价值的追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钱茂竹副教授在《试论兰亭流觞的历史影响》一文中,对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等人的兰亭之会作了三个方面的探讨,认为这次活动除了在中国书法史和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外,客观上还起到了交流学术思想观点的作用,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也有重大意义。这一观点,受到与会学者的关注。 邹志方教授的《镜湖之畔两酒仙》一文,以材料取长,搜集了贺知章和陆游在镜湖之畔创作的大量酒诗,从而凸现出他们作为“酒仙”的身份,受到与会学者的好评。  王致涌的《文人尚酒深层原因剖析》一文,既深入探讨了文人活动在中国酒文化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又详细地叙述了中国酒文化对文人生活的各种影响,并认为:“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正是中国的酒文化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酒文化,而且内涵尤其丰富深广的原因之所在。”  三、酒与“三市”建设  如何使绍兴黄酒和绍兴酒文化成为推进绍兴“三市”建设的重要力量,是与会学者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陈华建先生认为,绍兴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和丰富的酒文化资源,这是绍兴城市品位和文化个性的重要体现。今天的绍兴酿酒业,已经成为绍兴最重要的经济支撑点之一,有相当的产品数量和独特质量。现在我们要把绍兴建设成为经济强市、文化名市和旅游大市,绍兴酿酒业就必须有更大的发展,同时还要大力开发酒文化产业,让绍兴的酒文化有更多更好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张嘉兴先生认为,绍兴丰富的旅游资源,当然包括了享誉海内外的“绍兴老酒”在内,在绍兴众多的旅游商品中,“绍兴老酒”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在绍兴旅游业2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绍兴老酒”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酒都之旅”、“水乡风情游”、“书道之旅”这三个最具生命力的绍兴专题旅游项目中,都有“绍兴老酒”的参与。但是,“绍兴老酒”的旅游功能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加强绍兴酒文化的研究,加强对“绍兴老酒”旅游商品的开发,努力创造“绍兴老酒”旅游利用的载体。如果我们有了比较完整的酒文化旅游系列,有了充满情趣的“酒道”,相信绍兴的旅游活动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关于“酒道”,戴尔康先生提交了专题论文。他认为,所谓“酒道”,就是正式宴会、习俗宴会和家庭宴会上的礼仪行为,是一套约定俗成的吃喝规范,也是饮食本身的专类研究,其目的是创导文明饮酒,礼仪吃喝。戴先生把绍兴酒道分为“正规道”、“休闲道”和“习俗道”三种,他认为,这些酒道,不仅是绍兴酒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与中国文化论文选题背景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旅游地方,风格以及文化的建立都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文化的发展与时间的流逝,使得一个地区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将成为一种特色

深度发掘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摘 要] 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是旅游管理领域内人们关注的中心议题之一。本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分析文化在旅游产 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更新认识,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业素质,从而构筑旅游产业发展 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旅游文化;可持续旅游发展近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意识到经济增长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旅游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构筑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文化内涵的阐释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文化的广泛性。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也正说明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文化的层次性。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文化的模糊性。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规律,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二、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旅游者通过旅行活动,学习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带给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传播和交流了两地的文化。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众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旅游者大规模持续来访,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更多的是消极部分,最明显的是使当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这类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基本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来访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使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乃至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础。三、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旅游发展观念。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以旅游养旅游”、“五个一齐上”等发展思路,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人们对旅游从外事接待到事业再到产业的认识逐渐明晰,一些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外延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难以用经济数字来计量。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向深度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条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并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态势,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投资经营者、游客、当地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协调好他们之间的现实矛盾,追求并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统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摒弃短期行为,做先进文化的代表,引导当地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并由此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构建旅游企业文化营造和谐旅游环境。随着我国旅游法制建设的逐步健全,促进了旅游市场环境的规范,但是旅游行业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等各种短期行为仍然在侵蚀着旅游经济本不健壮的肌体,严重威胁着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营造诚信公平的经营环境,改善旅游行业形象,是旅游经营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依法治旅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一定程度地规范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游经营企业的自律,通过构建旅游经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倡导诚信守法经营。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品牌促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分析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内容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对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做好前瞻性研究。我国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市场的纵深拓展能力;另一方面,羽翼尚未丰满,恰逢中国加入WTO的巨大变革,刚刚蹒跚学步就面临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客观上使得中国旅游产业不可能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同时,正是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很短,旅游产业发展的焦点集中在经济领域,加上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如它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那么直接和易于察觉,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其结果才逐渐显现出来,可一旦结果显现,其后果也就无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旅游对经济和环境影响的问题研究。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现象并做好前瞻性研究,现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商品化问题、传统文化衰退问题、民族文化异化问题以及游客带来的文化示范对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影响问题等等,从事这些研究的不仅包括旅游工作者,还包括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以还应当重视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推广。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是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与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2]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N]中国旅游报,2000-01-[4]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例如中国花灯节各个民族风情文化饮食文化道教文化,曲艺中医文化都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相反旅游业也会让更多人知道中国传统文化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