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景点游记大学论文3000字怎么写的

发布时间:2024-08-27 05:43:18

景点游记大学论文3000字怎么写的

游记作文范文(通用4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游记作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游记作文 篇1      我是一只可飞行的昆虫。      风和日丽,我起了个大早,柔和的阳光轻撒在我五彩斑斓美丽的翅膀之上,显得格外耀眼。我拍拍翅膀带着好心情和我可爱的花蕾小发卡出门了。      跟微风问好,和住在我附近的好闺蜜――花兰朵朵,一起前往我们蝴蝶的乐园――花丛。不一会,到了。呀!我们来晚了,凤蝶姐姐已经开始跳舞啦!咿呀呀,快开始吧!我和花兰朵朵手牵着手一起挎着自带的小篮子,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跟着花兰朵朵,转了一个又一个圈圈,传播了一朵又一朵的花粉,累了坐在一片花瓣上休息,渴了喝口清甜的花蜜。还不时的和在地上搬着比自己大许多的工蚁们打声招呼,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忽然一个黑影迅速压了下来,我抬头一看,是我们的天敌――鸟。哎妈,快逃!想也不想,拉起花兰朵朵就逃,大鸟却一只大爪拦下了去路,我懵了,花兰朵朵却是拉着我一下子往反方向飞了下去,大鸟似乎没有想到,一下子被我们甩掉了。而现在的我们,大气也不敢出,藏于一朵颜色和纹理都十分相近的花朵上,等大鸟飞远了,我们才敢站起来。多亏了花兰朵朵我,爱上了这样的生活。 游记作文 篇2      “去麋鹿保护区啦,去麋鹿保护区啦!”我和同学们激动得欢呼着。今天早上,我和小伙伴们像欢呼雀跃的“小麻雀”,坐着汽车,去麋鹿保护区游玩。      一下车,一股清新的空气迎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我迫不急待地冲进了麋鹿保护区,只见里面绿树成阴,五颜六色的鲜花竞相开放。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坐上了游览车,一路上,我们看到一条清澈透明的小河,就像是镶嵌在这块风水宝地里的一颗明珠。“麋鹿!麋鹿!快瞧那儿!”不知谁像先大声叫了起来。我放眼望去,看见一群群麋鹿在田间自由栖息,它们圆圆的脑袋上,一对小耳朵竖着,仿佛正在倾听周围的动静。明亮的眼睛,透蓝的眼眶里,那圆溜溜的大眼珠还真有神采呢!导游告诉我们:麋鹿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但又什么也不像,因此人们称它“四不像”。它们体形雄壮,性格温顺,喜欢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生活。在麋鹿身旁飞翔的那一只只白色的鸟儿是白鹭,它经常帮助麋鹿啄食身上的寄生虫,是和麋鹿朝夕相伴的“白衣天使”。      随后我们又来到“百鸟园”,随着拥挤的人流观看各种可爱的动物:顽皮的猴子、高大的鸵鸟、优雅的丹顶鹤有一只孔雀最引人注目,它得意洋洋地展开了五颜六色的羽毛,在阳光的照耀下,色彩斑斓,美丽极了!      最后,我们又去了海洋馆、时光隧道等旅游景点。每一处景色都让我流连忘返。      不知不觉,已经是中午时间了,该和麋鹿保护区说再见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风景如画的地方。 游记作文 篇3      邙山,是个游玩的好地方。      邙山景区与雄伟的黄河相邻,和炎黄二帝的大雕像共同守护孕育着中原大地。女娲,后羿,大禹等的传奇故事也编织成了中国悠久长远的五千年历史。      似乎是得到天地山水的精华,这里的自然环境与花草树木仿佛都充满了灵力,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幽美。在这里我看到缠绕攀岩的爬山虎;看到了盛开绽放的喇叭花;还有翅尾呈水滴状翩翩起舞的蝴蝶,以及那叫声清脆悦耳的小鸟穿梭树林真是“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啊!      如果你忍不住被这风光睥睨的景色所吸引,却又脚腿麻木,那缆车便是一个应时应景的交通工具。坐上缆车,便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胸怀。放眼望去,脚下风景绿树阴翳,仿佛是用树枝树叶为我们铺设的绿荫大道。然而这里自然便是鸟儿的天堂,由于被茂密的树叶遮挡,看不见一点儿鸟的身影,只能看到它们跳跃而引起树枝的摇晃,当然还能听见它们美妙的歌声。缆车缓缓的前行,忽然一股水柱喷撒向天空,原来是喷泉啊,喷泉注入的湖中一定有鱼儿游动,在与水面的天鹅嬉戏,要不然怎会让洁白美丽的天鹅乐的张来了翅膀?      邙山,真是个游玩的好地方! 游记作文 篇4      第一次拿起《西游记》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刚拿起书就被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所深深吸引。书里面的,他极有如仇,救助贫困恶惩坏人,敢作敢当,每一次都用聪明的才智,打走妖怪,我认为一切看似困难的事情,只要敢于去拼去闯,坚持自己的目标,只要努力了就会有奇迹。      就像玉皇大帝看似很强大,还不是被孙悟空“收拾”的服服帖帖,就像孙悟空三借芭蕉扇,一开始铁扇公主死活也不记,最后还不是借了。所以看是个人的事情,只要敢于去拼去闯,就会有奇迹。      就用现实中,最近挺火的张艺兴来说,说他还不是在困难中挺过来的,记得他在一本书说道:每一次痛到极致的历程,是成长。他常常在半夜被腰上儿痛,系还会因为坚持工作,而晕倒。可是这一切,他还不是挺过来了,成了当今大红大紫的人。      再近一点,就比如说我们做数学题,遇到困难是不是就放弃了呢?当然不是,我们会迎难而上,仿佛反复读题,分析思路在脑海里模拟一个相似的环境,把它努力做到最好。      孙悟空,因为坚持,把唐僧送到西天取经,猪八戒因为坚持,完成了观音的使命,沙僧,因为坚持把经书担回了大唐,白龙马,因为坚持把唐僧驮到了目的地,唐僧因为坚持,最终取得了真经,所以人生需要坚持,才会有奇迹。      生活因为坚持自己的目标,而变得美好,但愿所有人都记住,一切看似困难是只要敢于去拼去闯,坚持自己的目的,只要努力了,就会有奇迹。 游记作文 篇5      冬天过去了,鸟语花香的春天又来了。在学校里,我们每个同学都会迎来令人开兴的春游。看!前几天有几个年级去春游了,今天,终于轮到我们五年级去春游了。      春游之前,购物是理所当让的事情。春游的前一天,班主任连老师带着我们去超市购物,我们抢的抢,拿的拿,非常高兴。半小时后,我们满载而归,还跟期待着明天的春游。      第二天,我们背着书包,怀着兴奋的心情,坐上车。在车上,我们有说有笑,更好玩的,还是我们男女生之间的歌唱比赛车里飘荡着我们的歌声,久久没有消散。      到了目的地――雁荡山之后,我们拍了照留作纪念,接着,就开始了我们的雁荡山之旅。我们慢慢的往前走,一个又一个的美景映入我们眼帘,万象峰、合掌峰、犀牛风、双笋峰等等。先来介绍万象峰吧:壁立千仞,南北横亘300余米。看上去峰间确有几头大象当我面对山峰时,我仔细地瞧了瞧,嘿,还真的像很多大象往这走。再说说合掌峰:合掌峰形如合掌,右峰称灵峰,左峰称倚天峰,各高约270米。两峰在群峰环拱中直插云天,蔚为壮观对于合掌峰,我还知道他还是情侣峰。      中午,我们各吃着自己买的泡面,吃的津津有味。吃完后,我们就在空地休息。大约到了2:00,老师带着我们去观音洞,走到最高层,引入眼帘的是一副壮丽的景象――如来佛祖、十八罗汉等都有。然后,我们还去了地质博物馆。      到了三点,我们依依不舍的里看了雁荡山。 游记作文 篇6      黄河壶口瀑布,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因为它是黄河边上著名的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瀑布。      我们一家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黄河壶口瀑布。下了车,老远就听到涛声隐隐如雷,寻声向前走去,忽然感觉脸上湿漉漉的,本以为是下雨了,仔细一看河谷里雾气弥漫,原来是黄河溅起的泥水随风吹打在我的脸上。      这时我发现这个地方的水流很平缓,我问妈妈:“壶口瀑布不是很壮观吗?为什么水流这么平缓?”妈妈说:“别急,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走到壮观的地方。”      妈妈领我沿着脚下高低不一的岩石路往前走,只听见水声越来越大,震耳欲聋如同山崩地裂。岩石旁边是用铁链连起的围栏,下面就是沸腾翻滚的黄河水,我有些害怕,紧紧地抓着妈妈的手。      滔滔黄河水到了壶口这个地方突然变窄,犹如被困住的巨兽,由三百余米宽的洪流骤降为五十余米宽。这时,如同千军万马奔腾怒吼,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跌进了三十余米宽的石槽当中,形成了壶口大瀑布。      我被眼前的壮观景象惊呆了,让我想起了抗日歌曲《黄河大合唱》。不禁赞叹起大自然的神来之笔,也让我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游记作文 篇7      终于放暑假了!7月6日,我和爷爷、奶奶、妈妈坐上了从南京到西安的火车。在车上,我一直趴在窗往外看,盼着能早点儿到西安。第二天上午九点钟,火车到站了,我激动得跳了起来。      西安真是一个古都啊!下了车,第一眼就看到了气势雄伟的古城墙。啊,终于回到了爷爷日思夜想的故乡。      我们先到了爷爷出生的地方――户县。我见到了很多老家的亲戚,吃了很多可口的小吃,还给太奶奶扫了墓。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拉风箱。风箱是农村做饭用的,风箱一拉一推就有一阵风吹来。这样灶堂里的火就会旺起来。我饶有兴趣地拉了好长时间,连脸都抹黑了,大人们看见我都禁不住哈哈大笑。      7月9日是难忘的一天,因为我去了西安著名的秦始皇陵,这里的兵马俑个个 栩栩如生,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术,我忍不住买了三盒小兵马俑留作纪念。接着又去了华清池。华清池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沐浴的地方,这里流传着许多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它南依骊山,北临渭水,西距古都30公里,由很多景点组成,有九龙池、飞霜殿、兵谏亭等。华清池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在游玩的过程中,我还吃一些特色小吃,我觉得最好吃的是槐花饭,那一股醇香,使我真正体会到了课文中所描写的样子。      西安真不愧是一个旅游胜地。 游记作文 篇8      “妖怪,你往那里逃!吃俺老孙一棒!”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话出自于那本名著吗?告诉你们,那就是《西游记》!      这本书主要讲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唐三藏一同去西天取经的故事。途中,他们遇到了许多困难,但唐三藏去取经的心异常坚定,金银财宝,他看都不看一眼;沙和尚忠心耿耿,肩挑行李,从不叫苦;孙悟空机灵非常,他的武艺十分高强,途中,他遇事沉着冷静,为救师父,不惜牺牲一切代价,最终,师徒四人取得了真经,修成了正果。      读了这本书,猪八戒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他胆子小,有时动不动还要散伙,可是在危险的关头,他也会挺身而出,保护师傅,对付妖怪,毫不手软,这些,让我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回想起自己,我非常惭愧,时常为一些小事哭鼻子。小时候,我看了男孩子看的动画片《奥特曼》,夜里害怕极了,一闭眼,怪兽就在我眼前晃悠,晚上总是睡不踏实,这难道不是胆小造成的吗?      还有一次,我看了鬼故事《15号》,吓得我不敢在15号看雕像和照片,生怕里面的人物的眼睛会动细想这些事发生的根源,都是自己心理在作怪,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妖魔鬼怪。      请竖起你的大拇指夸夸猪八戒吧!因为他也很勇敢,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罢了。从现在起,我要学习他的优点,做一个忠厚、勇敢的人。      《西游记》使我受益非浅,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谢谢你,《西游记》! 游记作文 篇9      傅家村,位于三里河办事处最西端。自古以来,当地人在这里以种植桃树为业。目前为止,桃树种植面积已有八千多亩。每年四月。傅家村都要举办为期一周的桃花节,因此,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周末上午,学校组织了,“家长到晚上春天活动”地点就是这个美丽的地方。      桃园很大。大家走在香港路上,路两旁都是绽开笑容的桃树,一排排、一行行,煞是好看。到了山上就更多了。站在高处鸟瞰,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花海,粉粉的,红红的,好看极了。走在密密麻麻的桃林里,每当微风吹来,那舞动的桃花,那飘舞的花瓣,都把我们小小的身影给淹没了,仿佛置身于一个桃源仙境。      桃花真美啊!每一朵的颜色都有深到浅,最后就变成纯粉色的了。桃花的形状也各有千秋,有的像刚出生的婴儿。有的像含苞待放的小姑娘,有的像刚刚露出笑容的少女,棵棵树上都开满了密密麻麻的桃花,一丛丛。一簇簇,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分外妩媚。妖艳。我闭上眼睛,想象着假如我也是一棵桃树,天天接受着阳光雨露,那该多幸福啊!桃花时时的散发着淡淡的香味,像是甜甜的糖香,又像是清雅的香水。      桃源很热闹,有很多人到这里来观赏游玩。大家有点在做游戏,有的在看演出,有的在赏花。漫步在春天的大地上,身上暖暖的,心里热热的,可开心了! 游记作文 篇10      今年的国庆节 ,妈妈带我去了太阳谷游玩。这天,秋高气爽,蓝天上飘着一朵朵白云,像一叶叶正在大海里航行的轻舟。一对对大雁排成了大大的“一”字形正飞向温暖的南方。不知不觉来到了位于干览南洞的太阳谷。      首先映入我的眼帘的是一座高耸的古式拱门,青瓦白墙 ,顶立石狮 。“哇,好壮观啊!”我不禁拍手赞叹。我们顺着白色大理石砌成的阶梯拾级而上,穿过刻着花纹的门廊,眼前豁然开朗。只见我们站立在一块高地,向下望去山乡村野的大好风光尽收眼底,漫山遍野的野花野草缀满晶莹的露珠,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钻石。      我们继续向前走,来到一片民宅前,这些房屋的造型古色古香。在那雪白的的外墙上,有着多姿多彩的壁画。一只红喜鹊从红梅花丛中回首,似乎想展翅跃墙而出。一个古代的女英雄穆桂英更是画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真有意思,竟然在墙壁上画画,还画得这么漂亮,听妈妈说,这是一群艺术院校的大学生的创意,我不禁佩服无比。      穿过这一片壁画村,我们走上了一条羊肠小道。走了一阵子,忽然眼前一亮,啊!是火车!想不到在这田园中,竟有一辆火车。车头上耸立着高高的烟囱,烟囱上的铁皮有很多地方生了锈。车头后边挂着一节节绿色的`车厢,就像一条绿色的长龙卧在铁轨上沉睡。妈妈给我拍了几张照片,我高兴极了!      一转眼,就快到中午了,我和妈妈依依不舍得离开了这个古色古香,美丽的太阳谷。 游记作文 篇11      今天,我们决定坐船到到鼓浪屿玩两三天。      这天早上我们来到码头,准备坐船。我们依次检了票,在门口静静的等待船的到来,“嘟――嘟――”,船来了,门开了,许多游人都飞快的跑到船上去抢座位,我也一样,想飞快的跑上前去,为爸爸妈妈占座位,可还是被人家甩在后面。      最后,在船的一侧走廊里还空着三个座位,刚好人们一家人坐。刚坐好突然一下,“嘟――”船开了,离开海岸,陆地上的高楼大厦一座座的在我的眼前整齐的排列着,太美了。      “呼――呼――”一阵又一阵的海风吹在脸上,好舒服呀。嗯!那是什么?哦!原来是飞机呀,一架又一架的飞机从人眼前飞过。大海、蓝天、飞机、轮船真是让人看也看不来。      以前,我还以为坐船一定很难受,会有很大很大的风吹来,没想到坐船这么好玩。 游记作文 篇12      来到了厦门,我们住在繁华的中山路上的东海酒店,从房间的观景阳台就可以看见鼓浪屿,放下行李,我和爸爸妈妈就迫不及待来到了中山路步行街,品尝了黄则和的花生汤,为了明天的游览,还是早早回到酒店休息。      第二天,我们坐轮渡登上了鼓浪屿,我想下海玩,但妈妈非要先游览,没办法,谁让我小呢,只能跟着他们了。日光岩,这是鼓浪屿的最高峰,皓月园,有郑成功的雕像,下面就是海啊,好心的妈妈终于同意让我玩水了,炎热的天气,冰凉的海水,我的全身都被浪浇透了,还没玩尽兴,他们就催着要走,真是舍不得啊。吃了鱼丸,喝了张三疯的奶茶,你知道张三疯是什么吗?它呀是店里的猫的名字,可爱吧。      下来的两天里,我们去了胡里山炮台、南普陀寺、参观了厦门大学,这真的是大学吗?沙滩、芙蓉湖,就像是公园一样,这里的学生太幸福了,天天可以在海边玩,太羡慕了。      再下来的两天,我们换到五星级的酒店住,但爸爸要开会,妈妈又生病,只能在酒店里待着了,还好酒店的自助餐非常好吃,什么都有,酒店的环境也非常漂亮,我还是能自娱自乐的,哈哈哈。 游记作文 篇13      今天是我们全家暑假自驾游的第一站,经过昨天一整天的长途跋涉,第二天一大早,东方才刚露出一丝鱼肚白,我们就来到了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北戴河。      八月的北戴河依然是那么凉爽,一路上阵阵海风迎面扑来,别提有多凉爽了!到了鸽子窝公园,远远地看见售票处已经排成了一条长龙,我们好不容易买到票,走进公园,远远就看见了碧蓝的大海,我的心里在兴奋地呐喊:“大海,我来了!”      靠近海边,我看见海滩上有很多白色的物体,一堆一堆的,我好奇地问妈妈这是什么东西,妈妈告诉我这是海蜇,它的头部触角有毒。我连忙往后退,这些危险的东西还是离它远一点比较好。      再往前走,到了沙滩,沙滩上的沙子在太阳的照射下,就像一粒粒粒碎金一样,金黄金黄还闪闪发亮,别提有多美了。海水一阵阵涌上来,带来好多五颜六色、奇形怪状的贝壳。人们有的在沙滩上堆沙子;有的在海边戏水,还有的在捡贝壳,这美丽的景色真让我心旷神怡。      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的短暂,我要离开北戴河了。这个地方真让人流连忘返。

草,还真有人回答啊,早知道我也百度了

[思路分析]下面是大体的介绍至于怎么写只要按照下面的原则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点写最好[解题过程]一、什么是游记?游记,顾名思义,就是记游。也就是对一次出行、游览、参观……等的记录。在这里,游的含义有多种:游历、旅游、游玩、游览、参观、访问、考察等。二、游记的分类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记游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但是,不论哪一种游记,都是通过对自然风光、风景名胜、城市景观、景观中的人与事进行描绘,来达到记事、抒情、说理等目的。所以写作游记时,一定要具备“游”的记录,没有“游”,也就不会有“游记”。三、游记的写作方法不论是哪一种游记,在写作时都要要注意以下几点:1、游记中的线索有人说,写文章如同串珠,没有一根线索将其中各个要素联结起来,这篇文章就会支离破碎,或者杂乱无章。写游记更是这样,一定要有一条合理的线索贯穿其中。这条线索也可以说是写作的顺序。游记中,最常用的写作顺序可能就是行踪了。即按照游览的先后次序来写。比如一篇参观动物园的游记,就可以按照参观的顺序一一记述。此外,还有以景物的组织关系、方位关系等作为记游的线索的。我们建议大家初学写游记时,一定要用一定的线索来组织文章,以求在一开始就养成条理清晰的写作习惯。2、游记中的主体主体指的事做这件事的人或集体。既然是游,就一定有游的主体。在游记的写作中,如果缺少了人,就与说明文或写景散文差不多了。对游记中主体的点明也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可以在一开始就点明,比如在一篇游记的开始,一位作者就这样写道:“今天,我们班的同学在班主任李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北京大学",点明游记的主体是"我们班的同学和李老师”;此外,游记的主体还可以在写作过程中自然出场,也可以在文章结尾指出。3、游记中的写景对景物的描写也是游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是主体,景是客体。游记中的写景,应根据写作的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写。游记中的景物描写最好能够配合文章的主题。如一位同学写一篇游览长城的文章,就分别着重对长城的古老壮观与周围干净整洁的景区环境进行了描写,将景物描写与文物保护与环境保护的主题紧密地结合了起来。4、游记中的地点在写游记时,一定要注意说明游览或参观的地点,比如海洋馆、大草原、科技馆等。5、记游要分清主次游记虽然是对游览过程的记录,但却不是面面俱到的记录。我曾看到过一位大学生写的游记,从早上起床写起,然后写怎样吃早饭、怎样出门坐车、路上都见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一一写到,一直到最后怎样回到了家里。一篇游记,写了上万字。却没有任何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这样的写作不是游记,而是流水帐,是没有人愿意读下去的。游记中,重要的行程、有特色的景观、对表现文章主体有重要作用的事物等,要重点描写,其它的则应该一笔带过,或者干脆略去不写。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主次分明,主题突出,玲珑有致。答案补充

见过的最好的旅游网站 直客交易交友社区 旅游爱好者旅行前必去的站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参考资料:

景点游记大学论文3000字怎么写

见过的最好的旅游网站 直客交易交友社区 旅游爱好者旅行前必去的站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参考资料:

首先游记可以有日记的方式,就是流水账的表达,至少要把游的地方的事情给大致描述出来,先把人物,时间,地点,交通,和背景等介绍在前面,要让读者(读者也可以是自己)知道有一个框架,就是一群人或者一个人,在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了什么地方,有个这个框架,一切就会很清楚,然后就可以开始正文了。游记的地方经常是自然景观,也可以是非自然景观,但是如果去参观可口可乐工厂,也是可以写成一篇游记的形式,就是对象可以是很多东西,也可以把旅游的过程描述成游记。一定需要介绍此次出行的目的,可以是因为天气好,或者因为有空,或者因为一个什么原因而有了这次出行的计划,这样才可以清楚地渲染整个框架,而不至于很唐突的说就是一次出行,会显得更加真实。游记,可以叙述多议论少,可以夹叙夹议等,但是如果议论占了全部篇幅就不太好,去玩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是必须要先说清楚的,不一定非得要按照时间顺序,但是一定要描绘好景点,比如一次去爬山为例,就要说看到的景色,路上遇到的故事,看到的山、树什么的。尽量要描述清楚那个地方,让读者有代入感,知道去了哪里,就好像读者也看到了一样。拓展资料游记是汉语词语,读音yóu jì。是对旅行进行记录的一种文体,现在也多指记录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有带科学色彩的,有带抒情色彩的。游记,顾名思义,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

会稽山阴之地,山水秀丽,繁华富庶。东晋王羲之、谢安等人的兰亭雅集尽显魏晋风流;南宋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令人悲叹不已;近代鉴湖女侠秋瑾的事迹荡气回肠。我总觉得如人一样,每一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独特的气质。同为古城,同处长江三角洲,苏州与绍兴就又不同的城市气质。相对而言,地处越地的绍兴似乎比苏州更刚硬一些。同是吴方言,绍兴人说话总没有苏州人说话那样软糯。绍兴人的脾气似乎也比苏州人更暴躁一些。似乎绍兴的文人更适合执剑,而苏州的文人更适合配玉。当然,在这里并不是要比较绍兴与苏州的城市文化的,而是要记录我们7月14日的绍兴之行的。参观鲁迅纪念馆是我们这次活动的重头戏。鲁迅纪念馆位于浙江省绍兴市都昌坊口,建成于1953年1月,由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组成。我们刚踏进鲁迅故居的大门,一块大大的金字“翰林”牌匾就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江西一个县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成为标准的京官。既是翰林又是京官,这就决定了周家大宅占地1000多平方米,这也鲁迅获得了一系列穷家小户的孩子所无法享受的条件。家里四五十亩水田,就是周介孚不从北京汇一文钱回来,日常生计总是绰绰有余,足以将贫困从他身边赶得远远的。但这样的优越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一场科场舞弊案将周家的好日子从巅峰打落谷底。因此周家大宅虽然高广幽深,但其无论是内部装修布置还是家具器皿,都显得过于简陋,与“翰林”大匾并不相称。就如周家的厨房虽然有三眼大灶,也有特地为客人准备的小灶,不过厨房里的碗碟器皿制作得似乎太过粗糙,远没有苏州很多大户人家诸如潘家、陆家那样所用的器皿那样精工细作、精巧玲珑。再如鲁迅的卧房内虽然有一张铁力木大床,不过这种木头在当时并不是太贵重,而且房间里除了床、书桌、衣柜以外再无其他,而且家具虽然如明式家具般线条简洁,不过并不如真正的明式家具般光洁雅致,反而给人一种破旧的感觉。周家因祖父获罪而家道中落,鲁迅的父亲又卧病在床,少年鲁迅就常往返于当铺和药铺之间,变卖家中财物来给父亲治病,维持家庭生计。这样看来,周家大宅的破落也就不难理解了。穿过一条幽暗的甬道就到了百草园。我终于见到了初中语文课本里读到的“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草木原本无声,园里也原应静谧,只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打破这里的寂静,应而也就见不到鸣蝉、蟋蟀、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听导游说院子刚刚整修过,所以也见不到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这些东西我虽然在药店里见过,不过还没见过新鲜的。这次见不到了,心里有小小的遗憾。不过百草园虽然不大却清新质朴。对少年鲁迅来说实在是乐园。鲁迅在这里捉虫、捕鸟、塑雪罗汉,留下了无数美好的回忆。墙角还有一组雕像,是少年迅哥儿在听长妈妈讲故事。大概就是文章里提到过的美女蛇的故事吧。长妈妈身边,一只猫安详地卧着。鲁迅关于百草园的记忆是欢乐的,充实的。所以在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里写道百草园、社戏、五猖会、长妈妈时,语言自然平实,真挚质朴。我想,每当回忆起这些时,鲁迅那阴郁的脸上会露出少见的笑容吧。《朝花夕拾》是鲁迅少见没有把其作为匕首和投枪的文章。文章里透出了鲁迅的点点温情而不是冷峻严肃。不过鲁迅毕竟在童年及少年时期就饱尝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这对他的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导致了他似乎认为人世间到处都是黑暗而不太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爱,即使对一些美好的事物,他也总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看待人事物,他的目光犀利得近乎残酷。再加上在写《朝花夕拾》时他已经经历了出国、受辱、弃医从文、回国受到推崇和压制,所以,这本散文集里除了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之外,还有像《狗·猫·鼠》、《二十四孝图》这样的犀利透彻,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对落后国民性进行深切批判的文章。这两篇散文已经不像散文,而像杂文了。或许是因为在百草园得到的快乐和在家庭中受到的压制对比太过明显,才会使鲁迅将关于美好回忆的文字写得更美好,而将关于落后封建家庭的问题写得更犀利吧。我们最后去的地方是三味书屋。进入正堂,我们就看到了文章中写道的匾额和“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鲁迅的座位在比较靠墙的位置。少年鲁迅在上课时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将小说上的绣像描在荆川纸上应该不会被先生发现吧,不然也描不成一大本的《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我不禁开始想象那位“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老先生大声朗读的情景:“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果然是沉醉在好文章里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三味书屋好像比周家大宅还要幽暗,除了那匾额和画,其他都是黑黢黢的一片。因此,人身处其中也就感到更加压抑。或许是因为从前的孩子们在这里开始真正接触四书五经,开始真正踏上科举入仕之路。与家相比,在这里孩子们的天性受到更多压抑的缘故吧。绍兴是江南文化重镇,深受温润的江南文化浸润,但又更多地受到“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刀兵之气的影响,因此“绍兴师爷”成为说话刁钻刻毒的代表。而生长在这种环境下的鲁迅也是在具有了深厚的国学功底和难忘的留日经历之后对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更为尖锐地揭开国家和民族的疮疤“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PS:其实7月14日久去了,到现在才写真是不好意思。哎,有时候真的太懒了。

西湖论文没有西湖就没有杭州。白(居易)堤苏(东坡)堤,还有几近湮没不为人知的杨(孟瑛)公堤,使为民生治理西湖的人流芳百世…… 西湖原是一个海湾,由海湾而演化成为一个泻湖,由泻湖而形成一个普通湖泊。关于这个过程,前辈学者已经早有论述,并由一九七五年的钻孔证实了西湖底部的海相沉积。为此,西湖的上述发展过程,已经毋需再论,值得继续探讨的是,从海湾、泻海而至于湖泊以后,自然发展的过程并不就此结束。对于一个天然湖泊,因为注入这个湖泊的河流的泥沙冲积,在地质循环和生物循环的过程,必然要发展泥沙淤淀、葑草蔓生而使湖底不断变浅的现象,而最终由湖泊而沼泽,由沼泽而平陆,这就是湖泊的沼泽化的过程。但西湖从其成湖之日起直到今日,仍然一湖碧水,这当然是由于它的沼泽化过程受到了人为遏制的结果。也就是竺可桢在他的《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一文中所说的“人定胜天”。为此,历史时期人为活动对于西湖的影响很有讨论价值。特别还要看到达这个地区,许多古代湖泊,如余杭的南下湖、萧山的临浦、绍兴的鉴湖、宁波的广德湖等,它们的面积,有的比西湖大至数十倍,但都循着沼泽化的发展规律,最后遭到人为的围垦而淹废。即在西湖附近,也有不少古代湖泊,如北面与西湖相连的下湖以及临平湖、诏息湖和尚有争论的明圣湖等等,也都循着沼泽化的过程先后淹废。对比之下,何以西湖能够众废独存?此中因果,也很值得分析研究。 西湖原是个天然湖泊,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假使社会条件没有特殊的变化,则必然与这个地区的所有湖泊一样,由其本身的沼泽化过程,加上日益强烈的人为活动的影响而淹废,这是不庸置疑的。西湖是钱唐县境内的一个湖泊,所以称为钱唐湖(从唐朝开始,“钱唐”改为“钱塘”),又因为在它的北部还有一个与它连接的湖泊,水位比它低,称为下湖,故西湖又相应称为上湖。钱唐县是秦会稽郡二十六县之一,其位置据刘宋县令刘道真所撰的《钱唐记》一书中所说“县在灵隐山下”,当在今西湖群山之中。当时,钱唐湖在县境东部,自然绝无西湖之名。假使钱唐县的地理位置长期不变,稳定在西湖群山之中。也就是说,这个湖泊一直以钱唐湖为名,则它必然如同这个地区的其他许多湖泊一样,早已淹废成为农田。 西湖之所以能够众废独存,从地名上说,恰恰是因为它最后能冠上西湖这个名称。西湖这个名称的获得,则是钱唐县的历史发展与地理位置变迁的结果。为此必须首先把钱唐县的发展稍加探索。秦钱唐县之所以不建立在土地广阔的平原地带,却要局促到狭隘的崎岖的西湖群山之中,这当然是因为平原地带当时尚无堤塘,潮汐直薄,土地斥卤。也就是刘道真在《钱唐记》中所说的“昔一境逼近江流”。在这样的地方,当时连饮水与燃料等基本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更不必再说垦殖土地,发展生产了。但是,时日推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水土资源丰富的平原地区,毕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到了后汉,这里就开始修建了“防海大塘”。假使当时县境仍在西湖群山之中,则修塘就并非必要。在古代技术条件甚低的情况下,要修建如此一条堤塘,正是说明人们对平原已经垦殖利用,修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也说明后汉的钱唐县治有可能迁入平原。即使后汉钱唐县是否已经迁入平原的问题尚缺乏佐证,南北朝初期的钱唐县可以肯定已在平原地区,因为刘道真在《钱唐记》中已经明白写出:“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这个“县”是后汉钱唐县当然还可商榷,但它是刘宋的钱唐县却是无可置疑的了。假使当时县治仍在秦代的西湖群山之中,或者按照一般的解释,在今灵隐寺附近一带,则向东一里许,绝对到不了与修防海大塘的江边或海边,这说明刘宋钱唐县必已进入平原,只是由于记载不详,故其具体位置,现在不得而知。 可以设想,自从秦在西湖群山中设置钱唐县以来,历两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县治可能早已迁离山区,逐渐进入平原。但后世明确知道秦以后的钱唐县治所在,却晚至公元六世纪后期的隋代。隋文帝开皇十一年(五九一),钱唐县治移到凤凰山麓的柳浦,在行政等级上并且升为杭州的州治。这就是说,城市中心已经迁移到今江干一带。按地理位置,西湖位于这个城市中心的偏北地区。当然仍无西湖之名,而西湖以东的今市区中心,当时也仍然荒芜尽管秦钱唐县治逐渐迁入平原的路径今天还不清楚,但从隋代州治建于今江干一带这个事实中可以得到启发,即迁移的路线是循着今钱塘江北岸地带进行的。县治为什么只沿着钱塘江边平原比较狭隘的地带移动而不进入西湖以东即今市区中心所在的广阔地带,这是因为按照当时的自然条件,前者还比后者优越得多的缘故。县治沿江边移动,显然是依靠着从今白塔岭到凤凰山这条沿江分布的山麓线的。在这条山麓线上,地理形势是南临江海,北负山丘,它既能发挥平原的地利,却仍并不远离山区。这一带,山坡和山麓的高燥地带,可以建立宫室和聚落,而在燃料和饮水方面都不虞匮乏。山麓以南的沿江平原,由于当时钱塘江自南大门出海,今江干一带的江岸偏南,比目前广阔,可以垦殖发展农业。相反,今西以东地区,地形低洼,土地斥卤,又缺乏可以作为立足点的丘陵冈阜,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建立城市,显然相当困难。 但是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隋初把钱唐县升为杭州州治,特别是接着而来的江南运河在公元七世纪初的开凿,从此,杭州到中原,有了直达的水路交通。杭州成为江南运河的终点,又是运河与钱塘江的交汇处,而作为州治的柳浦,恰恰又是南渡去会稽的要津。这样,杭州就是一跃而成为一个商业城市,因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就是《隋书·地理志》所描述的:“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当时,今江干一带的繁荣状况可以想见。而这个地区的土地毕竟并不广阔,人满之患,也就不可避免。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城市的外围,聚落开始向西湖以东的今市区扩展,也就势所必然。当时,在西湖以东建立聚落,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给水。在整片斥卤的土地上,井水和河水都是咸水,这就使得初期建立在这里的聚落不得不紧靠西湖,否则,供水就是一个严惩的困难。可以设想,今市区范围内,从紧靠湖边的聚落出现开始,直到市区逐步扩展,由于给水问题的难以解决,必然经历了较长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中,由于商业发达,户口增加,西湖以东的广阔地区,聚落渐增,生齿日繁,对解决给水问题愈来愈感迫切。这才促使唐大历年间(七六六——七七九)所谓“六井”的出现。 以上只是略述了从秦钱唐县到隋迁钱唐县至柳浦并升作州治的过程,还没有涉及西湖的事。也正是因为在这段历史的过程中西湖在杭州尚不足轻重,所以史籍极少记载。隋建州治于柳浦,杭州开始迅速发展,唐朝初年,杭州的户口已经超过十万,聚落与居民势所必然地要向今市区移动。这样,城市开始与西湖发生关系,出现了西湖为城市解决给水的详细记载,这就是刺史李泌修建的著名的“六井”。所谓六井,其实不过是六处蓄水池,蓄水用瓦管或竹筒从西湖引来。从六井的分布来看,它们离西湖都并不很远,这反映了当时这个地区聚落街市分布的大体范围。当然,它为城市的进一步扩大创造了条件。虽然是小小的六处蓄水池,它们所分出的水量只占西湖总水量的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值,但其意义却十分巨大,从以后的发展中可以证明,它几乎成为西湖能够免遭淹废的决定力量。因为从六井开始,西湖就成为杭州城市的不可分割的部分,西湖以它的一湖甘水促进了城市的扩大与发展,而城市的不断发展,反过来巩固了西湖的存在,有效地阻止了西湖沼泽化的过程。 西湖的沼泽化过程实际上是相当迅速的,长庆二年(八二二),当诗人白居易到杭州作刺史时距李泌修六井不过五十年左右,但湖中已经出现了葑田数十顷。白居易充分明白西湖对于杭州城市的重要性,于是他主持疏浚了西湖,并疏通了六井的阻窦,使之恢复充沛。为了增加西湖的蓄水量,白居易在石函桥附近即少年宫一带修筑湖堤,比原来的湖岸高出数尺。这里原是上湖和下源的连接之处,西湖水位本来高于下湖,白居易这一筑堤,造成了上下湖水位的更大差距。尽管下湖早已淹废,但这种人为的地形差距,从今少年宫附近西湖湖岸北至少年水电站和东至环城西路这两个方向上,还都明显地存在。白居易在九世纪初期的这一次修筑湖堤,对西湖的发展来说是划时代的,因为从此以后,西湖的性质已经改变,它已经从一个天然湖泊演变成一个人工湖泊了。 这里需要述几句的是,历史地理学者常常重视地名在历史上的演变,习惯于用某一时代的地名称呼当时的地理事物。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样做是科学的。因此,对于有关西湖名称及其湖泊的性质,就必须作如下的说明:西湖在其海湾和泻湖时代,由于没有历史记载,所以没有留下名称。西湖作为一个天然湖泊,它的名称应该是钱唐湖(唐朝起作钱塘湖)、上湖或者是另一个尚有争论的明圣湖。西湖一名,正如以下还要提及的,在官方文件中始见于北宋,民间何时开始流传则不得而知。但是西湖因白居易的筑堤而改变了湖性,而白居易仍称此湖为钱塘湖。因此,可以肯定,当西湖这个名称流行之时,西湖早已是一个人工湖泊了。所以今天我们说西湖是人工湖泊,按照历史地理学与地名学的角度,都是正确的。这正是竺可桢所说的“人定胜天”。 当然,人工湖泊同样存在沼泽化的过程。上述余杭的南下湖、萧山的临浦、绍兴的鉴湖和宁汉的广德湖等,都是在天然洼地上经过人工围堤筑塘而形成的人工湖泊,它们都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里先后淹废。西湖成为人工湖泊后,沼泽化的速度也相当可观。在白居易浚湖以后不到一百年,西湖又被葑草蔓合,湖底淤浅,面积缩小。当时,杭州是五代十国的吴越国的首都,为了西湖的深广和六井的弃沛,吴越国王钱镠因此建立了一支一千人的专职疏浚队,称为“撩湖兵”,日以继夜地从事疏浚,才有效地阻制了西湖的淤浅,并且畅通了六井。在吴越国的八十余年中,杭州城市得到了较大的扩展,西湖也获得了较好的整治,城市与西湖的这种唇龄相依的关系,较之前代更为明显。 吴越国时代对西湖的整治,无疑大大地延缓了西湖沼泽化的过程,但当然并不是改变了自然发展的规律,湖泊的淤浅仍然是日积月累毫不休止的过程。北宋以后,杭州的许多贤牧良守,都把疏浚西湖、畅通六井作为施政的重要任务。例如景德四年(一零零七)的知州王济,他不仅疏浚了全湖,并且修建了西湖的闸堰设备。接着是宋仁守时代(一零二三——一零六三)的知州郑戬和沈遘,前者动用了上万民工,斥废湖中葑田,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后者则为了增加城市居民与日俱增的用水需要,在六井之外,添设了一处供水量特大的新井,即后人所称的沈公井,特别值得黎道的是苏轼。他于熙宁二年(一零六九)第一次来杭州任通判之职,到任之初,他就悉心研究西湖水利,探索畅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他于熙宁五年(一零七二)(注应为七年)卸任离杭,但就是在这一年,知州陈襄对六井进行了一次很有成效的修理,这无疑就是苏轼悉心研究的成果。元佑元年(一零八六)(注应为四年)他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之职,虽然相隔不过十六年,但西湖的沼泽化速度在这段时期中确实是很惊人的。根据苏轼的观察,对比他十六年前离杭时的情况。他说:“熙宁中,臣通判本州,湖之葑合者,盖十二三耳;而今者十六、七年之间,遂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面临着这样的严重的威胁,苏轼立即着手制订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开杭州西湖状》的奏章。顺便指出,这个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说明杭州城市已经整个地建立在西湖以东,西湖之名已经普遍流行了。苏轼在这个文件中,说明了西湖必须疏浚的许多道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说:“唐李泌始引湖水作六井,然后民足于水,邑日富,百万生聚待此而后食。今湖狭水浅,六井渐坏,若二十年之后尽为葑田,则举城之人复饮咸苦,势必耗散。”这条道理把西湖的存在与杭州城市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假使西湖淹废,杭州居民势必耗散,城市当然也就不复存在了。从苏轼的这段话里,可以反证我在前面的论述,六井的修建,开始无非是引西湖之水供应沿湖聚落居民,但其结果却成为西湖本身继续存在的关键。苏轼主持的这次疏浚工程是规模空前的,他拆毁湖中私围的葑田,全湖进行了挖深,把挖掘出来的大量葑泥在湖中偏西处筑成了一条沟通南北的长堤,又在全湖最深处即今湖心亭一带建立石塔三座,禁止在此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浅。同时,他又修复当时已经逐渐淤塞的六井和沈公井,用瓦筒取代竹管,并盛以石槽,使底盖紧密,经久耐用,并且还利用多余的水量在仁和门外离井最远处新建二井,于是“西湖甘水,殆遍一城”,进一步密切了西湖与杭州城市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此外,他又在西湖和纵贯城市南北的盐桥运河专受湖水,不受江潮的干扰,达到了潮不入市的目的,并且疏浚这条运河,使之深达八尺。于是不仅河道畅通,沿河斥卤得到改变,而河水又可为居民所取用。这样,就使这个日益扩展的杭州城市对西湖的依赖关系发展到了顶点,为西湖的立于不废之地建立了牢固的基础。 到了南宋,杭州成为国家的首都,从十二世纪三十年代到十三世纪七十年代,长达一百五十年之久。城市人口骤然增加,乾道年代(一一六五——一一七三)增加到五十余万人,到了南宋末期而超过百万。城市随着迅速扩大,市面繁荣,商业发达,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大城市。这在至今尚存的《繁胜录》、《都城纪胜》、《梦梁录》等南宋著作中都有详细记载,不必赘述。当时,这个庞大城市的基本供应来源是“南柴、北米、东菜、西水”,西湖仍是杭州的唯一水源。而且首都城内的河流如大河(盐桥运河)、小河(市河)和西湖(清湖河)等,也都由西湖供水,西湖成为百万人口的命脉所系,所以在南宋一代,对西湖的整治,确是不遗余力的。特别是还应该指出,南宋一代,西湖除了作为首都百万生灵的蓄水库的职能外,随着杭州城市职能的变化(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湖又增加了它的一项新的重要职能——旅游业。 南宋以前,西湖除了它的天然胜景外,湖山之间的人工雕琢是不多的。在吴越国建都的八十多年中,虽然也不无建设,但内容限于寺院、浮屠等佛教艺术。南宋一代中,由于这里是首都所在,举凡王室、官臣、城市富商等等,都竞向西湖从事宅院、园苑、亭台楼阁等各种建筑,大型的娱乐场所如钱湖门瓦子、赤山瓦子、行春桥瓦子等,也都在湖山各处开始营业。西湖被迅速地开辟成为一个风景区,这个风景区的总体布局即是别具一格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这种风格一直保持到现在。事实上,在这个庞大的首都之中,上至官家豪富,下至市井庶民,都需要有这样一个供人游憩的大公园。从此,西湖就成为杭州城市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了。 如上所述,西湖是这样地以它的一湖甘水扶植了杭州城市,反过来又因杭州城市的发展而有效地阻遏了它的沼泽化过程使之继续存在。南宋以后直到明朝前叶的二百多年中,由于长期失修,使西湖发生了近五百年来的一次最大淤浅,苏堤以西,葑田连片,六桥流水如线。但是,由于西湖和杭州城市的唇齿相依的关系已经深入人心,为朝野所公认,所以尽管盗湖为田的人多为权贵,但知府杨孟瑛仍能排除阻难,于正德三年(一五零八)拆毁葑田三千余亩,疏浚全湖,使复唐宋之旧。在杨孟瑛上朝廷的奏疏中,最重要的仍然是:“唐宋以来,城中之井,皆藉湖水充之……若西湖占塞,水脉不通,则一城将复卤饮矣。”就数这一条最有力量。从苏轼到杨孟瑛,西湖始终以它自己的一湖甘水保存了自己。 本文在开始时就已经指出,在这个地区的大量古代湖泊中,西湖是一个废独存的例子。我们不妨举一些这个地区的其他人工湖为例:余杭的南下湖,兴建于后汉,淹废于北宋;萧山的临浦和渔浦,兴建于南北朝,淹废于北宋;绍兴的鉴湖,兴建于后汉,淹废于南宋;宁波的广德湖,兴建于唐代,淹废于北宋。淹废较晚的还算富阳的阳陂湖,它兴建于唐初,淹废于明初。所有这些湖泊,都曾经在当地的农田水利中起过重要作用,但其本身却在沼泽化的过程中,最后被围垦而成为农田。这些湖泊淹废之后,由于各地在农田水利上随即又进行了新的部署,因此,总的说来,在农业上都未曾出现不可克服的困难,而围垦所得的土地都甚为可观。以绍兴鉴湖为例,围垦的结果,获得了肥沃的湖田二千多顷,使山会平原增加了四分之一的耕地面积,而今天,古代鉴湖地区土地平整,河渠纵横,大面积的耕地都能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因此,本文拿这些湖泊的淹废与西湖进行对比,并无因西湖的独存而惋惜这些湖泊淹废的意思,由于地点不同,条件迥异,上述湖泊的淹废,从历史上各该地区农业发展的过程看来,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意义。当然,西湖的众废独存,较之上述湖泊的淹废就具有更为巨大的意义。因为上述湖泊的淹废,只是增加了各地的耕地,发展了各地农业;而西湖的独存,却为我们创造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花园城市。 缅怀杭州的先贤,为了延缓西湖的沼泽化,曾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时至今日,西湖已经成为杭州这个有远大发展前途的现代化旅游城市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尽管广大市民早已不再在给水上依赖西湖,但湖山在旅游上给予人们的贡献,将远远超过历史时期给予城市的供水。从今天的技术条件来看,要防止西湖的沼泽化发展已经比较容易,事实上,建国以来,西湖的平均深度不过五十五厘米;而现在,这个数字几乎增加了两倍。此外,在道路敷设、园林布置等许多方面,也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与古代人民在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技术条件下对西湖进行的整治相比,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绩实在还并不满意。当然,在今天的社会制度和技术条件下,我们既不忧湖底淤泥,也无虑葑田连片。但是,现代社会有现代社会的问题,例如,西湖环境保护的问题,特别是西湖湖水负营养化的问题,至今已成当务之急。建国以前,湖底虽浅,而浅水的透明度在零点五米以上,清流见底;但现在已经降低到零点三米,影响了湖光山色之美。水质当然也不能与过去相比。北宋苏轼浚湖的时代,用湖水酿造官酒盛极一时,朝廷每年可得西湖酒税二十万缗。

景点游记论文3000字怎么写的

见过的最好的旅游网站 直客交易交友社区 旅游爱好者旅行前必去的站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参考资料:

草,还真有人回答啊,早知道我也百度了

西湖论文没有西湖就没有杭州。白(居易)堤苏(东坡)堤,还有几近湮没不为人知的杨(孟瑛)公堤,使为民生治理西湖的人流芳百世…… 西湖原是一个海湾,由海湾而演化成为一个泻湖,由泻湖而形成一个普通湖泊。关于这个过程,前辈学者已经早有论述,并由一九七五年的钻孔证实了西湖底部的海相沉积。为此,西湖的上述发展过程,已经毋需再论,值得继续探讨的是,从海湾、泻海而至于湖泊以后,自然发展的过程并不就此结束。对于一个天然湖泊,因为注入这个湖泊的河流的泥沙冲积,在地质循环和生物循环的过程,必然要发展泥沙淤淀、葑草蔓生而使湖底不断变浅的现象,而最终由湖泊而沼泽,由沼泽而平陆,这就是湖泊的沼泽化的过程。但西湖从其成湖之日起直到今日,仍然一湖碧水,这当然是由于它的沼泽化过程受到了人为遏制的结果。也就是竺可桢在他的《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一文中所说的“人定胜天”。为此,历史时期人为活动对于西湖的影响很有讨论价值。特别还要看到达这个地区,许多古代湖泊,如余杭的南下湖、萧山的临浦、绍兴的鉴湖、宁波的广德湖等,它们的面积,有的比西湖大至数十倍,但都循着沼泽化的发展规律,最后遭到人为的围垦而淹废。即在西湖附近,也有不少古代湖泊,如北面与西湖相连的下湖以及临平湖、诏息湖和尚有争论的明圣湖等等,也都循着沼泽化的过程先后淹废。对比之下,何以西湖能够众废独存?此中因果,也很值得分析研究。 西湖原是个天然湖泊,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假使社会条件没有特殊的变化,则必然与这个地区的所有湖泊一样,由其本身的沼泽化过程,加上日益强烈的人为活动的影响而淹废,这是不庸置疑的。西湖是钱唐县境内的一个湖泊,所以称为钱唐湖(从唐朝开始,“钱唐”改为“钱塘”),又因为在它的北部还有一个与它连接的湖泊,水位比它低,称为下湖,故西湖又相应称为上湖。钱唐县是秦会稽郡二十六县之一,其位置据刘宋县令刘道真所撰的《钱唐记》一书中所说“县在灵隐山下”,当在今西湖群山之中。当时,钱唐湖在县境东部,自然绝无西湖之名。假使钱唐县的地理位置长期不变,稳定在西湖群山之中。也就是说,这个湖泊一直以钱唐湖为名,则它必然如同这个地区的其他许多湖泊一样,早已淹废成为农田。 西湖之所以能够众废独存,从地名上说,恰恰是因为它最后能冠上西湖这个名称。西湖这个名称的获得,则是钱唐县的历史发展与地理位置变迁的结果。为此必须首先把钱唐县的发展稍加探索。秦钱唐县之所以不建立在土地广阔的平原地带,却要局促到狭隘的崎岖的西湖群山之中,这当然是因为平原地带当时尚无堤塘,潮汐直薄,土地斥卤。也就是刘道真在《钱唐记》中所说的“昔一境逼近江流”。在这样的地方,当时连饮水与燃料等基本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更不必再说垦殖土地,发展生产了。但是,时日推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水土资源丰富的平原地区,毕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到了后汉,这里就开始修建了“防海大塘”。假使当时县境仍在西湖群山之中,则修塘就并非必要。在古代技术条件甚低的情况下,要修建如此一条堤塘,正是说明人们对平原已经垦殖利用,修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也说明后汉的钱唐县治有可能迁入平原。即使后汉钱唐县是否已经迁入平原的问题尚缺乏佐证,南北朝初期的钱唐县可以肯定已在平原地区,因为刘道真在《钱唐记》中已经明白写出:“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这个“县”是后汉钱唐县当然还可商榷,但它是刘宋的钱唐县却是无可置疑的了。假使当时县治仍在秦代的西湖群山之中,或者按照一般的解释,在今灵隐寺附近一带,则向东一里许,绝对到不了与修防海大塘的江边或海边,这说明刘宋钱唐县必已进入平原,只是由于记载不详,故其具体位置,现在不得而知。 可以设想,自从秦在西湖群山中设置钱唐县以来,历两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县治可能早已迁离山区,逐渐进入平原。但后世明确知道秦以后的钱唐县治所在,却晚至公元六世纪后期的隋代。隋文帝开皇十一年(五九一),钱唐县治移到凤凰山麓的柳浦,在行政等级上并且升为杭州的州治。这就是说,城市中心已经迁移到今江干一带。按地理位置,西湖位于这个城市中心的偏北地区。当然仍无西湖之名,而西湖以东的今市区中心,当时也仍然荒芜尽管秦钱唐县治逐渐迁入平原的路径今天还不清楚,但从隋代州治建于今江干一带这个事实中可以得到启发,即迁移的路线是循着今钱塘江北岸地带进行的。县治为什么只沿着钱塘江边平原比较狭隘的地带移动而不进入西湖以东即今市区中心所在的广阔地带,这是因为按照当时的自然条件,前者还比后者优越得多的缘故。县治沿江边移动,显然是依靠着从今白塔岭到凤凰山这条沿江分布的山麓线的。在这条山麓线上,地理形势是南临江海,北负山丘,它既能发挥平原的地利,却仍并不远离山区。这一带,山坡和山麓的高燥地带,可以建立宫室和聚落,而在燃料和饮水方面都不虞匮乏。山麓以南的沿江平原,由于当时钱塘江自南大门出海,今江干一带的江岸偏南,比目前广阔,可以垦殖发展农业。相反,今西以东地区,地形低洼,土地斥卤,又缺乏可以作为立足点的丘陵冈阜,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建立城市,显然相当困难。 但是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隋初把钱唐县升为杭州州治,特别是接着而来的江南运河在公元七世纪初的开凿,从此,杭州到中原,有了直达的水路交通。杭州成为江南运河的终点,又是运河与钱塘江的交汇处,而作为州治的柳浦,恰恰又是南渡去会稽的要津。这样,杭州就是一跃而成为一个商业城市,因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就是《隋书·地理志》所描述的:“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当时,今江干一带的繁荣状况可以想见。而这个地区的土地毕竟并不广阔,人满之患,也就不可避免。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城市的外围,聚落开始向西湖以东的今市区扩展,也就势所必然。当时,在西湖以东建立聚落,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给水。在整片斥卤的土地上,井水和河水都是咸水,这就使得初期建立在这里的聚落不得不紧靠西湖,否则,供水就是一个严惩的困难。可以设想,今市区范围内,从紧靠湖边的聚落出现开始,直到市区逐步扩展,由于给水问题的难以解决,必然经历了较长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中,由于商业发达,户口增加,西湖以东的广阔地区,聚落渐增,生齿日繁,对解决给水问题愈来愈感迫切。这才促使唐大历年间(七六六——七七九)所谓“六井”的出现。 以上只是略述了从秦钱唐县到隋迁钱唐县至柳浦并升作州治的过程,还没有涉及西湖的事。也正是因为在这段历史的过程中西湖在杭州尚不足轻重,所以史籍极少记载。隋建州治于柳浦,杭州开始迅速发展,唐朝初年,杭州的户口已经超过十万,聚落与居民势所必然地要向今市区移动。这样,城市开始与西湖发生关系,出现了西湖为城市解决给水的详细记载,这就是刺史李泌修建的著名的“六井”。所谓六井,其实不过是六处蓄水池,蓄水用瓦管或竹筒从西湖引来。从六井的分布来看,它们离西湖都并不很远,这反映了当时这个地区聚落街市分布的大体范围。当然,它为城市的进一步扩大创造了条件。虽然是小小的六处蓄水池,它们所分出的水量只占西湖总水量的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值,但其意义却十分巨大,从以后的发展中可以证明,它几乎成为西湖能够免遭淹废的决定力量。因为从六井开始,西湖就成为杭州城市的不可分割的部分,西湖以它的一湖甘水促进了城市的扩大与发展,而城市的不断发展,反过来巩固了西湖的存在,有效地阻止了西湖沼泽化的过程。 西湖的沼泽化过程实际上是相当迅速的,长庆二年(八二二),当诗人白居易到杭州作刺史时距李泌修六井不过五十年左右,但湖中已经出现了葑田数十顷。白居易充分明白西湖对于杭州城市的重要性,于是他主持疏浚了西湖,并疏通了六井的阻窦,使之恢复充沛。为了增加西湖的蓄水量,白居易在石函桥附近即少年宫一带修筑湖堤,比原来的湖岸高出数尺。这里原是上湖和下源的连接之处,西湖水位本来高于下湖,白居易这一筑堤,造成了上下湖水位的更大差距。尽管下湖早已淹废,但这种人为的地形差距,从今少年宫附近西湖湖岸北至少年水电站和东至环城西路这两个方向上,还都明显地存在。白居易在九世纪初期的这一次修筑湖堤,对西湖的发展来说是划时代的,因为从此以后,西湖的性质已经改变,它已经从一个天然湖泊演变成一个人工湖泊了。 这里需要述几句的是,历史地理学者常常重视地名在历史上的演变,习惯于用某一时代的地名称呼当时的地理事物。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样做是科学的。因此,对于有关西湖名称及其湖泊的性质,就必须作如下的说明:西湖在其海湾和泻湖时代,由于没有历史记载,所以没有留下名称。西湖作为一个天然湖泊,它的名称应该是钱唐湖(唐朝起作钱塘湖)、上湖或者是另一个尚有争论的明圣湖。西湖一名,正如以下还要提及的,在官方文件中始见于北宋,民间何时开始流传则不得而知。但是西湖因白居易的筑堤而改变了湖性,而白居易仍称此湖为钱塘湖。因此,可以肯定,当西湖这个名称流行之时,西湖早已是一个人工湖泊了。所以今天我们说西湖是人工湖泊,按照历史地理学与地名学的角度,都是正确的。这正是竺可桢所说的“人定胜天”。 当然,人工湖泊同样存在沼泽化的过程。上述余杭的南下湖、萧山的临浦、绍兴的鉴湖和宁汉的广德湖等,都是在天然洼地上经过人工围堤筑塘而形成的人工湖泊,它们都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里先后淹废。西湖成为人工湖泊后,沼泽化的速度也相当可观。在白居易浚湖以后不到一百年,西湖又被葑草蔓合,湖底淤浅,面积缩小。当时,杭州是五代十国的吴越国的首都,为了西湖的深广和六井的弃沛,吴越国王钱镠因此建立了一支一千人的专职疏浚队,称为“撩湖兵”,日以继夜地从事疏浚,才有效地阻制了西湖的淤浅,并且畅通了六井。在吴越国的八十余年中,杭州城市得到了较大的扩展,西湖也获得了较好的整治,城市与西湖的这种唇龄相依的关系,较之前代更为明显。 吴越国时代对西湖的整治,无疑大大地延缓了西湖沼泽化的过程,但当然并不是改变了自然发展的规律,湖泊的淤浅仍然是日积月累毫不休止的过程。北宋以后,杭州的许多贤牧良守,都把疏浚西湖、畅通六井作为施政的重要任务。例如景德四年(一零零七)的知州王济,他不仅疏浚了全湖,并且修建了西湖的闸堰设备。接着是宋仁守时代(一零二三——一零六三)的知州郑戬和沈遘,前者动用了上万民工,斥废湖中葑田,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后者则为了增加城市居民与日俱增的用水需要,在六井之外,添设了一处供水量特大的新井,即后人所称的沈公井,特别值得黎道的是苏轼。他于熙宁二年(一零六九)第一次来杭州任通判之职,到任之初,他就悉心研究西湖水利,探索畅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他于熙宁五年(一零七二)(注应为七年)卸任离杭,但就是在这一年,知州陈襄对六井进行了一次很有成效的修理,这无疑就是苏轼悉心研究的成果。元佑元年(一零八六)(注应为四年)他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之职,虽然相隔不过十六年,但西湖的沼泽化速度在这段时期中确实是很惊人的。根据苏轼的观察,对比他十六年前离杭时的情况。他说:“熙宁中,臣通判本州,湖之葑合者,盖十二三耳;而今者十六、七年之间,遂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面临着这样的严重的威胁,苏轼立即着手制订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开杭州西湖状》的奏章。顺便指出,这个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说明杭州城市已经整个地建立在西湖以东,西湖之名已经普遍流行了。苏轼在这个文件中,说明了西湖必须疏浚的许多道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说:“唐李泌始引湖水作六井,然后民足于水,邑日富,百万生聚待此而后食。今湖狭水浅,六井渐坏,若二十年之后尽为葑田,则举城之人复饮咸苦,势必耗散。”这条道理把西湖的存在与杭州城市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假使西湖淹废,杭州居民势必耗散,城市当然也就不复存在了。从苏轼的这段话里,可以反证我在前面的论述,六井的修建,开始无非是引西湖之水供应沿湖聚落居民,但其结果却成为西湖本身继续存在的关键。苏轼主持的这次疏浚工程是规模空前的,他拆毁湖中私围的葑田,全湖进行了挖深,把挖掘出来的大量葑泥在湖中偏西处筑成了一条沟通南北的长堤,又在全湖最深处即今湖心亭一带建立石塔三座,禁止在此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浅。同时,他又修复当时已经逐渐淤塞的六井和沈公井,用瓦筒取代竹管,并盛以石槽,使底盖紧密,经久耐用,并且还利用多余的水量在仁和门外离井最远处新建二井,于是“西湖甘水,殆遍一城”,进一步密切了西湖与杭州城市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此外,他又在西湖和纵贯城市南北的盐桥运河专受湖水,不受江潮的干扰,达到了潮不入市的目的,并且疏浚这条运河,使之深达八尺。于是不仅河道畅通,沿河斥卤得到改变,而河水又可为居民所取用。这样,就使这个日益扩展的杭州城市对西湖的依赖关系发展到了顶点,为西湖的立于不废之地建立了牢固的基础。 到了南宋,杭州成为国家的首都,从十二世纪三十年代到十三世纪七十年代,长达一百五十年之久。城市人口骤然增加,乾道年代(一一六五——一一七三)增加到五十余万人,到了南宋末期而超过百万。城市随着迅速扩大,市面繁荣,商业发达,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大城市。这在至今尚存的《繁胜录》、《都城纪胜》、《梦梁录》等南宋著作中都有详细记载,不必赘述。当时,这个庞大城市的基本供应来源是“南柴、北米、东菜、西水”,西湖仍是杭州的唯一水源。而且首都城内的河流如大河(盐桥运河)、小河(市河)和西湖(清湖河)等,也都由西湖供水,西湖成为百万人口的命脉所系,所以在南宋一代,对西湖的整治,确是不遗余力的。特别是还应该指出,南宋一代,西湖除了作为首都百万生灵的蓄水库的职能外,随着杭州城市职能的变化(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湖又增加了它的一项新的重要职能——旅游业。 南宋以前,西湖除了它的天然胜景外,湖山之间的人工雕琢是不多的。在吴越国建都的八十多年中,虽然也不无建设,但内容限于寺院、浮屠等佛教艺术。南宋一代中,由于这里是首都所在,举凡王室、官臣、城市富商等等,都竞向西湖从事宅院、园苑、亭台楼阁等各种建筑,大型的娱乐场所如钱湖门瓦子、赤山瓦子、行春桥瓦子等,也都在湖山各处开始营业。西湖被迅速地开辟成为一个风景区,这个风景区的总体布局即是别具一格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这种风格一直保持到现在。事实上,在这个庞大的首都之中,上至官家豪富,下至市井庶民,都需要有这样一个供人游憩的大公园。从此,西湖就成为杭州城市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了。 如上所述,西湖是这样地以它的一湖甘水扶植了杭州城市,反过来又因杭州城市的发展而有效地阻遏了它的沼泽化过程使之继续存在。南宋以后直到明朝前叶的二百多年中,由于长期失修,使西湖发生了近五百年来的一次最大淤浅,苏堤以西,葑田连片,六桥流水如线。但是,由于西湖和杭州城市的唇齿相依的关系已经深入人心,为朝野所公认,所以尽管盗湖为田的人多为权贵,但知府杨孟瑛仍能排除阻难,于正德三年(一五零八)拆毁葑田三千余亩,疏浚全湖,使复唐宋之旧。在杨孟瑛上朝廷的奏疏中,最重要的仍然是:“唐宋以来,城中之井,皆藉湖水充之……若西湖占塞,水脉不通,则一城将复卤饮矣。”就数这一条最有力量。从苏轼到杨孟瑛,西湖始终以它自己的一湖甘水保存了自己。 本文在开始时就已经指出,在这个地区的大量古代湖泊中,西湖是一个废独存的例子。我们不妨举一些这个地区的其他人工湖为例:余杭的南下湖,兴建于后汉,淹废于北宋;萧山的临浦和渔浦,兴建于南北朝,淹废于北宋;绍兴的鉴湖,兴建于后汉,淹废于南宋;宁波的广德湖,兴建于唐代,淹废于北宋。淹废较晚的还算富阳的阳陂湖,它兴建于唐初,淹废于明初。所有这些湖泊,都曾经在当地的农田水利中起过重要作用,但其本身却在沼泽化的过程中,最后被围垦而成为农田。这些湖泊淹废之后,由于各地在农田水利上随即又进行了新的部署,因此,总的说来,在农业上都未曾出现不可克服的困难,而围垦所得的土地都甚为可观。以绍兴鉴湖为例,围垦的结果,获得了肥沃的湖田二千多顷,使山会平原增加了四分之一的耕地面积,而今天,古代鉴湖地区土地平整,河渠纵横,大面积的耕地都能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因此,本文拿这些湖泊的淹废与西湖进行对比,并无因西湖的独存而惋惜这些湖泊淹废的意思,由于地点不同,条件迥异,上述湖泊的淹废,从历史上各该地区农业发展的过程看来,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意义。当然,西湖的众废独存,较之上述湖泊的淹废就具有更为巨大的意义。因为上述湖泊的淹废,只是增加了各地的耕地,发展了各地农业;而西湖的独存,却为我们创造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花园城市。 缅怀杭州的先贤,为了延缓西湖的沼泽化,曾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时至今日,西湖已经成为杭州这个有远大发展前途的现代化旅游城市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尽管广大市民早已不再在给水上依赖西湖,但湖山在旅游上给予人们的贡献,将远远超过历史时期给予城市的供水。从今天的技术条件来看,要防止西湖的沼泽化发展已经比较容易,事实上,建国以来,西湖的平均深度不过五十五厘米;而现在,这个数字几乎增加了两倍。此外,在道路敷设、园林布置等许多方面,也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与古代人民在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技术条件下对西湖进行的整治相比,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绩实在还并不满意。当然,在今天的社会制度和技术条件下,我们既不忧湖底淤泥,也无虑葑田连片。但是,现代社会有现代社会的问题,例如,西湖环境保护的问题,特别是西湖湖水负营养化的问题,至今已成当务之急。建国以前,湖底虽浅,而浅水的透明度在零点五米以上,清流见底;但现在已经降低到零点三米,影响了湖光山色之美。水质当然也不能与过去相比。北宋苏轼浚湖的时代,用湖水酿造官酒盛极一时,朝廷每年可得西湖酒税二十万缗。

景点游记论文3000字怎么写

首先游记可以有日记的方式,就是流水账的表达,至少要把游的地方的事情给大致描述出来,先把人物,时间,地点,交通,和背景等介绍在前面,要让读者(读者也可以是自己)知道有一个框架,就是一群人或者一个人,在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了什么地方,有个这个框架,一切就会很清楚,然后就可以开始正文了。游记的地方经常是自然景观,也可以是非自然景观,但是如果去参观可口可乐工厂,也是可以写成一篇游记的形式,就是对象可以是很多东西,也可以把旅游的过程描述成游记。一定需要介绍此次出行的目的,可以是因为天气好,或者因为有空,或者因为一个什么原因而有了这次出行的计划,这样才可以清楚地渲染整个框架,而不至于很唐突的说就是一次出行,会显得更加真实。游记,可以叙述多议论少,可以夹叙夹议等,但是如果议论占了全部篇幅就不太好,去玩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是必须要先说清楚的,不一定非得要按照时间顺序,但是一定要描绘好景点,比如一次去爬山为例,就要说看到的景色,路上遇到的故事,看到的山、树什么的。尽量要描述清楚那个地方,让读者有代入感,知道去了哪里,就好像读者也看到了一样。扩展资料:写游记,最重要的是写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不是将其他人的东西东拼西凑地搬过来。这样并没有什么意义。如何将自己内心中的想法准确表达出来,这是小编下面与大家讨论的主要问题。一篇对人们有意义的游记应该是包括了出行前,出行中,出行后三个部分。很多人写游记都只会写出行时发生的事情。但是,出行前的准备也是很重要的。出行前所考虑的东西要更多,要了解出游地的天气状况,了解风景区及其路线,还有了解一些风土人情等等。但也不必写得太过于详细,简单交代如何制定自己出行线路就好,毕竟文章主要部分在出行时。现在说出行时,来到一个地方,免不了吃吃吃,把好吃的东西拍下来,分享给读者,文章也很有吸引力。看见风景,不要只上传照片,让人们了解这个地方的最好方式,是告诉人们这个地方曾经发生了什么。比如说广西桂林市兴安的灵渠,就是秦始皇开凿运河时留存下来的。景区里面的飞来石,相传是白鹤大仙飞石镇妖。虽然只是个传说,但也为人们了解景区提供了更多的资料。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游记

见过的最好的旅游网站 直客交易交友社区 旅游爱好者旅行前必去的站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参考资料:

回答 亲,作品标题应该紧扣内容哦,游记的标题,必须有两个部分组成:1、游和记的行为(揽胜、猎奇、观、赏、探、寻);2、所游、所记的地方。其中,地方可以是整个游览的目的地,也可以是目的地中的一两个小景点。如:黄山游记、桂林小记、张家界揽胜、天柱峰猎奇、夜游外滩、记金华两个岩洞、玉佛寺赏梅、光明顶看日出、水帘洞初探、大峡谷寻幽,等等。[比心] 参观记、游记可以以参观某某命题或记游某某,命题。也可以以参观的感受,旅游的感受命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题目,可以统领全篇,引人注目。参观记和游记的命题,可以充满诗意,富有弹性。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在现当代文学中,游记被赋予了历史与人文内涵,其中以翦伯赞的《内蒙访古》、余秋雨的《山居笔记》、韩晗的《大国小城》、路东的《一路东去》最为代表。 您可以参考借鉴一下哦,首先要对自己所写的内容有个整体把握 亲,如有需要,可以随时点击我的头像进行咨询哦,可可也可以做一个倾听者,为您排忧解难哦,如有回复不及时,肯定是咨询人比较多,请您谅解,[比心][比心][比心] 亲~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您,能帮到您是我的荣幸~祝您生活愉快如果您觉得对您有帮助的话,请辛苦点一下赞呢亲~谢谢您的鼓励是我努力的动力,期待下次相见☀️☀️祝您开心快乐,事事顺心 更多3条 

首先游记可以有日记的方式,就是流水账的表达,至少要把游的地方的事情给大致描述出来,先把人物,时间,地点,交通,和背景等介绍在前面,要让读者(读者也可以是自己)知道有一个框架,就是一群人或者一个人,在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了什么地方,有个这个框架,一切就会很清楚,然后就可以开始正文了。游记的地方经常是自然景观,也可以是非自然景观,但是如果去参观可口可乐工厂,也是可以写成一篇游记的形式,就是对象可以是很多东西,也可以把旅游的过程描述成游记。一定需要介绍此次出行的目的,可以是因为天气好,或者因为有空,或者因为一个什么原因而有了这次出行的计划,这样才可以清楚地渲染整个框架,而不至于很唐突的说就是一次出行,会显得更加真实。游记,可以叙述多议论少,可以夹叙夹议等,但是如果议论占了全部篇幅就不太好,去玩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是必须要先说清楚的,不一定非得要按照时间顺序,但是一定要描绘好景点,比如一次去爬山为例,就要说看到的景色,路上遇到的故事,看到的山、树什么的。尽量要描述清楚那个地方,让读者有代入感,知道去了哪里,就好像读者也看到了一样。拓展资料游记是汉语词语,读音yóu jì。是对旅行进行记录的一种文体,现在也多指记录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有带科学色彩的,有带抒情色彩的。游记,顾名思义,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

景点游记论文3000字怎么写才好

首先游记可以有日记的方式,就是流水账的表达,至少要把游的地方的事情给大致描述出来,先把人物,时间,地点,交通,和背景等介绍在前面,要让读者(读者也可以是自己)知道有一个框架,就是一群人或者一个人,在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了什么地方,有个这个框架,一切就会很清楚,然后就可以开始正文了。游记的地方经常是自然景观,也可以是非自然景观,但是如果去参观可口可乐工厂,也是可以写成一篇游记的形式,就是对象可以是很多东西,也可以把旅游的过程描述成游记。一定需要介绍此次出行的目的,可以是因为天气好,或者因为有空,或者因为一个什么原因而有了这次出行的计划,这样才可以清楚地渲染整个框架,而不至于很唐突的说就是一次出行,会显得更加真实。游记,可以叙述多议论少,可以夹叙夹议等,但是如果议论占了全部篇幅就不太好,去玩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是必须要先说清楚的,不一定非得要按照时间顺序,但是一定要描绘好景点,比如一次去爬山为例,就要说看到的景色,路上遇到的故事,看到的山、树什么的。尽量要描述清楚那个地方,让读者有代入感,知道去了哪里,就好像读者也看到了一样。拓展资料游记是汉语词语,读音yóu jì。是对旅行进行记录的一种文体,现在也多指记录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有带科学色彩的,有带抒情色彩的。游记,顾名思义,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

西湖论文没有西湖就没有杭州。白(居易)堤苏(东坡)堤,还有几近湮没不为人知的杨(孟瑛)公堤,使为民生治理西湖的人流芳百世…… 西湖原是一个海湾,由海湾而演化成为一个泻湖,由泻湖而形成一个普通湖泊。关于这个过程,前辈学者已经早有论述,并由一九七五年的钻孔证实了西湖底部的海相沉积。为此,西湖的上述发展过程,已经毋需再论,值得继续探讨的是,从海湾、泻海而至于湖泊以后,自然发展的过程并不就此结束。对于一个天然湖泊,因为注入这个湖泊的河流的泥沙冲积,在地质循环和生物循环的过程,必然要发展泥沙淤淀、葑草蔓生而使湖底不断变浅的现象,而最终由湖泊而沼泽,由沼泽而平陆,这就是湖泊的沼泽化的过程。但西湖从其成湖之日起直到今日,仍然一湖碧水,这当然是由于它的沼泽化过程受到了人为遏制的结果。也就是竺可桢在他的《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一文中所说的“人定胜天”。为此,历史时期人为活动对于西湖的影响很有讨论价值。特别还要看到达这个地区,许多古代湖泊,如余杭的南下湖、萧山的临浦、绍兴的鉴湖、宁波的广德湖等,它们的面积,有的比西湖大至数十倍,但都循着沼泽化的发展规律,最后遭到人为的围垦而淹废。即在西湖附近,也有不少古代湖泊,如北面与西湖相连的下湖以及临平湖、诏息湖和尚有争论的明圣湖等等,也都循着沼泽化的过程先后淹废。对比之下,何以西湖能够众废独存?此中因果,也很值得分析研究。 西湖原是个天然湖泊,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假使社会条件没有特殊的变化,则必然与这个地区的所有湖泊一样,由其本身的沼泽化过程,加上日益强烈的人为活动的影响而淹废,这是不庸置疑的。西湖是钱唐县境内的一个湖泊,所以称为钱唐湖(从唐朝开始,“钱唐”改为“钱塘”),又因为在它的北部还有一个与它连接的湖泊,水位比它低,称为下湖,故西湖又相应称为上湖。钱唐县是秦会稽郡二十六县之一,其位置据刘宋县令刘道真所撰的《钱唐记》一书中所说“县在灵隐山下”,当在今西湖群山之中。当时,钱唐湖在县境东部,自然绝无西湖之名。假使钱唐县的地理位置长期不变,稳定在西湖群山之中。也就是说,这个湖泊一直以钱唐湖为名,则它必然如同这个地区的其他许多湖泊一样,早已淹废成为农田。 西湖之所以能够众废独存,从地名上说,恰恰是因为它最后能冠上西湖这个名称。西湖这个名称的获得,则是钱唐县的历史发展与地理位置变迁的结果。为此必须首先把钱唐县的发展稍加探索。秦钱唐县之所以不建立在土地广阔的平原地带,却要局促到狭隘的崎岖的西湖群山之中,这当然是因为平原地带当时尚无堤塘,潮汐直薄,土地斥卤。也就是刘道真在《钱唐记》中所说的“昔一境逼近江流”。在这样的地方,当时连饮水与燃料等基本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更不必再说垦殖土地,发展生产了。但是,时日推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水土资源丰富的平原地区,毕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到了后汉,这里就开始修建了“防海大塘”。假使当时县境仍在西湖群山之中,则修塘就并非必要。在古代技术条件甚低的情况下,要修建如此一条堤塘,正是说明人们对平原已经垦殖利用,修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也说明后汉的钱唐县治有可能迁入平原。即使后汉钱唐县是否已经迁入平原的问题尚缺乏佐证,南北朝初期的钱唐县可以肯定已在平原地区,因为刘道真在《钱唐记》中已经明白写出:“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这个“县”是后汉钱唐县当然还可商榷,但它是刘宋的钱唐县却是无可置疑的了。假使当时县治仍在秦代的西湖群山之中,或者按照一般的解释,在今灵隐寺附近一带,则向东一里许,绝对到不了与修防海大塘的江边或海边,这说明刘宋钱唐县必已进入平原,只是由于记载不详,故其具体位置,现在不得而知。 可以设想,自从秦在西湖群山中设置钱唐县以来,历两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县治可能早已迁离山区,逐渐进入平原。但后世明确知道秦以后的钱唐县治所在,却晚至公元六世纪后期的隋代。隋文帝开皇十一年(五九一),钱唐县治移到凤凰山麓的柳浦,在行政等级上并且升为杭州的州治。这就是说,城市中心已经迁移到今江干一带。按地理位置,西湖位于这个城市中心的偏北地区。当然仍无西湖之名,而西湖以东的今市区中心,当时也仍然荒芜尽管秦钱唐县治逐渐迁入平原的路径今天还不清楚,但从隋代州治建于今江干一带这个事实中可以得到启发,即迁移的路线是循着今钱塘江北岸地带进行的。县治为什么只沿着钱塘江边平原比较狭隘的地带移动而不进入西湖以东即今市区中心所在的广阔地带,这是因为按照当时的自然条件,前者还比后者优越得多的缘故。县治沿江边移动,显然是依靠着从今白塔岭到凤凰山这条沿江分布的山麓线的。在这条山麓线上,地理形势是南临江海,北负山丘,它既能发挥平原的地利,却仍并不远离山区。这一带,山坡和山麓的高燥地带,可以建立宫室和聚落,而在燃料和饮水方面都不虞匮乏。山麓以南的沿江平原,由于当时钱塘江自南大门出海,今江干一带的江岸偏南,比目前广阔,可以垦殖发展农业。相反,今西以东地区,地形低洼,土地斥卤,又缺乏可以作为立足点的丘陵冈阜,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建立城市,显然相当困难。 但是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隋初把钱唐县升为杭州州治,特别是接着而来的江南运河在公元七世纪初的开凿,从此,杭州到中原,有了直达的水路交通。杭州成为江南运河的终点,又是运河与钱塘江的交汇处,而作为州治的柳浦,恰恰又是南渡去会稽的要津。这样,杭州就是一跃而成为一个商业城市,因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就是《隋书·地理志》所描述的:“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当时,今江干一带的繁荣状况可以想见。而这个地区的土地毕竟并不广阔,人满之患,也就不可避免。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城市的外围,聚落开始向西湖以东的今市区扩展,也就势所必然。当时,在西湖以东建立聚落,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给水。在整片斥卤的土地上,井水和河水都是咸水,这就使得初期建立在这里的聚落不得不紧靠西湖,否则,供水就是一个严惩的困难。可以设想,今市区范围内,从紧靠湖边的聚落出现开始,直到市区逐步扩展,由于给水问题的难以解决,必然经历了较长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中,由于商业发达,户口增加,西湖以东的广阔地区,聚落渐增,生齿日繁,对解决给水问题愈来愈感迫切。这才促使唐大历年间(七六六——七七九)所谓“六井”的出现。 以上只是略述了从秦钱唐县到隋迁钱唐县至柳浦并升作州治的过程,还没有涉及西湖的事。也正是因为在这段历史的过程中西湖在杭州尚不足轻重,所以史籍极少记载。隋建州治于柳浦,杭州开始迅速发展,唐朝初年,杭州的户口已经超过十万,聚落与居民势所必然地要向今市区移动。这样,城市开始与西湖发生关系,出现了西湖为城市解决给水的详细记载,这就是刺史李泌修建的著名的“六井”。所谓六井,其实不过是六处蓄水池,蓄水用瓦管或竹筒从西湖引来。从六井的分布来看,它们离西湖都并不很远,这反映了当时这个地区聚落街市分布的大体范围。当然,它为城市的进一步扩大创造了条件。虽然是小小的六处蓄水池,它们所分出的水量只占西湖总水量的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值,但其意义却十分巨大,从以后的发展中可以证明,它几乎成为西湖能够免遭淹废的决定力量。因为从六井开始,西湖就成为杭州城市的不可分割的部分,西湖以它的一湖甘水促进了城市的扩大与发展,而城市的不断发展,反过来巩固了西湖的存在,有效地阻止了西湖沼泽化的过程。 西湖的沼泽化过程实际上是相当迅速的,长庆二年(八二二),当诗人白居易到杭州作刺史时距李泌修六井不过五十年左右,但湖中已经出现了葑田数十顷。白居易充分明白西湖对于杭州城市的重要性,于是他主持疏浚了西湖,并疏通了六井的阻窦,使之恢复充沛。为了增加西湖的蓄水量,白居易在石函桥附近即少年宫一带修筑湖堤,比原来的湖岸高出数尺。这里原是上湖和下源的连接之处,西湖水位本来高于下湖,白居易这一筑堤,造成了上下湖水位的更大差距。尽管下湖早已淹废,但这种人为的地形差距,从今少年宫附近西湖湖岸北至少年水电站和东至环城西路这两个方向上,还都明显地存在。白居易在九世纪初期的这一次修筑湖堤,对西湖的发展来说是划时代的,因为从此以后,西湖的性质已经改变,它已经从一个天然湖泊演变成一个人工湖泊了。 这里需要述几句的是,历史地理学者常常重视地名在历史上的演变,习惯于用某一时代的地名称呼当时的地理事物。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样做是科学的。因此,对于有关西湖名称及其湖泊的性质,就必须作如下的说明:西湖在其海湾和泻湖时代,由于没有历史记载,所以没有留下名称。西湖作为一个天然湖泊,它的名称应该是钱唐湖(唐朝起作钱塘湖)、上湖或者是另一个尚有争论的明圣湖。西湖一名,正如以下还要提及的,在官方文件中始见于北宋,民间何时开始流传则不得而知。但是西湖因白居易的筑堤而改变了湖性,而白居易仍称此湖为钱塘湖。因此,可以肯定,当西湖这个名称流行之时,西湖早已是一个人工湖泊了。所以今天我们说西湖是人工湖泊,按照历史地理学与地名学的角度,都是正确的。这正是竺可桢所说的“人定胜天”。 当然,人工湖泊同样存在沼泽化的过程。上述余杭的南下湖、萧山的临浦、绍兴的鉴湖和宁汉的广德湖等,都是在天然洼地上经过人工围堤筑塘而形成的人工湖泊,它们都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里先后淹废。西湖成为人工湖泊后,沼泽化的速度也相当可观。在白居易浚湖以后不到一百年,西湖又被葑草蔓合,湖底淤浅,面积缩小。当时,杭州是五代十国的吴越国的首都,为了西湖的深广和六井的弃沛,吴越国王钱镠因此建立了一支一千人的专职疏浚队,称为“撩湖兵”,日以继夜地从事疏浚,才有效地阻制了西湖的淤浅,并且畅通了六井。在吴越国的八十余年中,杭州城市得到了较大的扩展,西湖也获得了较好的整治,城市与西湖的这种唇龄相依的关系,较之前代更为明显。 吴越国时代对西湖的整治,无疑大大地延缓了西湖沼泽化的过程,但当然并不是改变了自然发展的规律,湖泊的淤浅仍然是日积月累毫不休止的过程。北宋以后,杭州的许多贤牧良守,都把疏浚西湖、畅通六井作为施政的重要任务。例如景德四年(一零零七)的知州王济,他不仅疏浚了全湖,并且修建了西湖的闸堰设备。接着是宋仁守时代(一零二三——一零六三)的知州郑戬和沈遘,前者动用了上万民工,斥废湖中葑田,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后者则为了增加城市居民与日俱增的用水需要,在六井之外,添设了一处供水量特大的新井,即后人所称的沈公井,特别值得黎道的是苏轼。他于熙宁二年(一零六九)第一次来杭州任通判之职,到任之初,他就悉心研究西湖水利,探索畅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他于熙宁五年(一零七二)(注应为七年)卸任离杭,但就是在这一年,知州陈襄对六井进行了一次很有成效的修理,这无疑就是苏轼悉心研究的成果。元佑元年(一零八六)(注应为四年)他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之职,虽然相隔不过十六年,但西湖的沼泽化速度在这段时期中确实是很惊人的。根据苏轼的观察,对比他十六年前离杭时的情况。他说:“熙宁中,臣通判本州,湖之葑合者,盖十二三耳;而今者十六、七年之间,遂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面临着这样的严重的威胁,苏轼立即着手制订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开杭州西湖状》的奏章。顺便指出,这个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说明杭州城市已经整个地建立在西湖以东,西湖之名已经普遍流行了。苏轼在这个文件中,说明了西湖必须疏浚的许多道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说:“唐李泌始引湖水作六井,然后民足于水,邑日富,百万生聚待此而后食。今湖狭水浅,六井渐坏,若二十年之后尽为葑田,则举城之人复饮咸苦,势必耗散。”这条道理把西湖的存在与杭州城市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假使西湖淹废,杭州居民势必耗散,城市当然也就不复存在了。从苏轼的这段话里,可以反证我在前面的论述,六井的修建,开始无非是引西湖之水供应沿湖聚落居民,但其结果却成为西湖本身继续存在的关键。苏轼主持的这次疏浚工程是规模空前的,他拆毁湖中私围的葑田,全湖进行了挖深,把挖掘出来的大量葑泥在湖中偏西处筑成了一条沟通南北的长堤,又在全湖最深处即今湖心亭一带建立石塔三座,禁止在此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浅。同时,他又修复当时已经逐渐淤塞的六井和沈公井,用瓦筒取代竹管,并盛以石槽,使底盖紧密,经久耐用,并且还利用多余的水量在仁和门外离井最远处新建二井,于是“西湖甘水,殆遍一城”,进一步密切了西湖与杭州城市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此外,他又在西湖和纵贯城市南北的盐桥运河专受湖水,不受江潮的干扰,达到了潮不入市的目的,并且疏浚这条运河,使之深达八尺。于是不仅河道畅通,沿河斥卤得到改变,而河水又可为居民所取用。这样,就使这个日益扩展的杭州城市对西湖的依赖关系发展到了顶点,为西湖的立于不废之地建立了牢固的基础。 到了南宋,杭州成为国家的首都,从十二世纪三十年代到十三世纪七十年代,长达一百五十年之久。城市人口骤然增加,乾道年代(一一六五——一一七三)增加到五十余万人,到了南宋末期而超过百万。城市随着迅速扩大,市面繁荣,商业发达,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大城市。这在至今尚存的《繁胜录》、《都城纪胜》、《梦梁录》等南宋著作中都有详细记载,不必赘述。当时,这个庞大城市的基本供应来源是“南柴、北米、东菜、西水”,西湖仍是杭州的唯一水源。而且首都城内的河流如大河(盐桥运河)、小河(市河)和西湖(清湖河)等,也都由西湖供水,西湖成为百万人口的命脉所系,所以在南宋一代,对西湖的整治,确是不遗余力的。特别是还应该指出,南宋一代,西湖除了作为首都百万生灵的蓄水库的职能外,随着杭州城市职能的变化(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湖又增加了它的一项新的重要职能——旅游业。 南宋以前,西湖除了它的天然胜景外,湖山之间的人工雕琢是不多的。在吴越国建都的八十多年中,虽然也不无建设,但内容限于寺院、浮屠等佛教艺术。南宋一代中,由于这里是首都所在,举凡王室、官臣、城市富商等等,都竞向西湖从事宅院、园苑、亭台楼阁等各种建筑,大型的娱乐场所如钱湖门瓦子、赤山瓦子、行春桥瓦子等,也都在湖山各处开始营业。西湖被迅速地开辟成为一个风景区,这个风景区的总体布局即是别具一格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这种风格一直保持到现在。事实上,在这个庞大的首都之中,上至官家豪富,下至市井庶民,都需要有这样一个供人游憩的大公园。从此,西湖就成为杭州城市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了。 如上所述,西湖是这样地以它的一湖甘水扶植了杭州城市,反过来又因杭州城市的发展而有效地阻遏了它的沼泽化过程使之继续存在。南宋以后直到明朝前叶的二百多年中,由于长期失修,使西湖发生了近五百年来的一次最大淤浅,苏堤以西,葑田连片,六桥流水如线。但是,由于西湖和杭州城市的唇齿相依的关系已经深入人心,为朝野所公认,所以尽管盗湖为田的人多为权贵,但知府杨孟瑛仍能排除阻难,于正德三年(一五零八)拆毁葑田三千余亩,疏浚全湖,使复唐宋之旧。在杨孟瑛上朝廷的奏疏中,最重要的仍然是:“唐宋以来,城中之井,皆藉湖水充之……若西湖占塞,水脉不通,则一城将复卤饮矣。”就数这一条最有力量。从苏轼到杨孟瑛,西湖始终以它自己的一湖甘水保存了自己。 本文在开始时就已经指出,在这个地区的大量古代湖泊中,西湖是一个废独存的例子。我们不妨举一些这个地区的其他人工湖为例:余杭的南下湖,兴建于后汉,淹废于北宋;萧山的临浦和渔浦,兴建于南北朝,淹废于北宋;绍兴的鉴湖,兴建于后汉,淹废于南宋;宁波的广德湖,兴建于唐代,淹废于北宋。淹废较晚的还算富阳的阳陂湖,它兴建于唐初,淹废于明初。所有这些湖泊,都曾经在当地的农田水利中起过重要作用,但其本身却在沼泽化的过程中,最后被围垦而成为农田。这些湖泊淹废之后,由于各地在农田水利上随即又进行了新的部署,因此,总的说来,在农业上都未曾出现不可克服的困难,而围垦所得的土地都甚为可观。以绍兴鉴湖为例,围垦的结果,获得了肥沃的湖田二千多顷,使山会平原增加了四分之一的耕地面积,而今天,古代鉴湖地区土地平整,河渠纵横,大面积的耕地都能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因此,本文拿这些湖泊的淹废与西湖进行对比,并无因西湖的独存而惋惜这些湖泊淹废的意思,由于地点不同,条件迥异,上述湖泊的淹废,从历史上各该地区农业发展的过程看来,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意义。当然,西湖的众废独存,较之上述湖泊的淹废就具有更为巨大的意义。因为上述湖泊的淹废,只是增加了各地的耕地,发展了各地农业;而西湖的独存,却为我们创造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花园城市。 缅怀杭州的先贤,为了延缓西湖的沼泽化,曾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时至今日,西湖已经成为杭州这个有远大发展前途的现代化旅游城市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尽管广大市民早已不再在给水上依赖西湖,但湖山在旅游上给予人们的贡献,将远远超过历史时期给予城市的供水。从今天的技术条件来看,要防止西湖的沼泽化发展已经比较容易,事实上,建国以来,西湖的平均深度不过五十五厘米;而现在,这个数字几乎增加了两倍。此外,在道路敷设、园林布置等许多方面,也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与古代人民在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技术条件下对西湖进行的整治相比,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绩实在还并不满意。当然,在今天的社会制度和技术条件下,我们既不忧湖底淤泥,也无虑葑田连片。但是,现代社会有现代社会的问题,例如,西湖环境保护的问题,特别是西湖湖水负营养化的问题,至今已成当务之急。建国以前,湖底虽浅,而浅水的透明度在零点五米以上,清流见底;但现在已经降低到零点三米,影响了湖光山色之美。水质当然也不能与过去相比。北宋苏轼浚湖的时代,用湖水酿造官酒盛极一时,朝廷每年可得西湖酒税二十万缗。

草,还真有人回答啊,早知道我也百度了

抓住顺序,写好游记 说起旅游,同学们都觉得非常高兴!到风景胜地、名胜古迹处游览,既能欣赏到秀丽的自然风光,又能增长自己的见识,是一件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啊!那么,同学们在游览之后,怎样把游览的过程写下来,使它成为一篇内容充实、条理清楚的游记呢? 一、 抓住景物的顺序,注意叙述的条理。 一般来说,写景作文的顺序有以下几种:1、时间顺序,即游览时间的行后顺序。先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按照见到景物的次序,来描写看到的景物。这样才能做到条理清楚、,不致于杂乱无章。2、方位顺序。即站在固定点观察,按东南西北、上下左右不同的方位来写。这咱写法可以将景物介绍得更加全面细致,使读者读后一目了然。3、移步换景的顺序。即随着脚步的移动变换不同的景物和场面。游览时,脚步迈向什么地方,笔就落到什么地方,这种写法可以使作文更加生动具体,使读者在读后有如身临其境一般。 二、 抓住游览的重点,详写游览的过程。 很多同学在写游览记时,容易犯把游记写成了“流水帐”的毛病。到什么什么地方,看到什么什么景物,在下笔时有如“数萝卜下窖”。这就是没有抓住游览重点的原因造成的。如何抓住游览的重点呢?首先,游览时必须细致全面具体的观察,在写作时,对那些看到的重点景物要进行特别仔细的描写。如描写桂林的山,就要写出桂林山的形态、气势、等来突出其特点。其次,要安排好文章的详略,写游记时,游览的过程才是重点,出发前,行程中,回来后等都应该略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突出重点,清楚明白。最后,还应该点明游览的意义,如反映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或通过自己在游览的过程中所吸取的教训、明白的道理等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教育意义。 三、写作时情景交融,点题时借景抒情。 写景的作文,不能为写景而写景。古今许多名篇佳作都说明了这一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千古名句,都是出自写景的文章之中。因此,写作时,应该把自己的感情融化于景物之中,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文章结尾点明中心之时,或是通过写景来阐明道理,或是通过写景来探索人生真谛,使读者在领略自然风景的同时,思想上也受到启迪、熏陶和教育。下面给你例文参考,希望采纳!!一直以来,最爱的景物就是山。爱山的犷野,爱山的秀美,爱山的陡峭。而今日在费县所见的山,是我从未见过的。你可以想象的到吗,在那连绵不尽的山群表面,覆盖着的是数不尽的露天的奇石和耸立其间的树木,群山之下流淌着碧波荡漾的山涧水,与头上的蓝天相应成辉。是否有一种犹如画中来的感觉? 在山下,我见到了一种难以解释的奇观——指动石。一块风化亿年的巨石竟能被人的一根小小的手指头晃动。当我看到眼前的这个石头是如此庞大时,怀疑占据了我的心头,可当我真正用手指去指它的时候,却不得不相信了。它的确动了。当然,这并不说明我的力气大,而是因为一种我理解不了的物理原理。看来真的是“生活处处皆学问”。 登山是一件愉快的运动,虽然它很耗费体力。但不得不承认,登山运动锻炼人的勇气和胆量。烈日当头的感觉真的不好受,而且我有点太相信自己的体力了。眼前的这座“石山”看起来似乎并不很高,可真正攀登起来真不比其他高山容易。有的地方仅能单行通过,有的地方需要个子稍高一些的人蹲着慢慢走过,有些地方的台阶是与地面成水平的,这就为登山者带来了许多困难,但同时又带给人刺激与惊险的精神上的享受。刚走到半山腰,我已累得气喘吁吁了,不得不坐在一块光滑的山石上小憩一会儿。但这点困难怎能阻挡的了我前进的脚步,我们又开始向山顶进发。终于,在不停歇的脚步中我们来到了山顶,此时我已是体力透支,满头是汗了。站在山顶,真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眺望远方,看到的是高高矮矮,起伏不定的青山。呼吸着山中的新鲜空气,仿佛身上的每根神经都变的放松起来。也许,这就是登山的乐趣所在。 青山,绿水,这些大自然的产物,带给了我们视觉上的享受和身心上的放松……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