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世界经济形势论文2022怎么读

发布时间:2024-09-02 11:54:38

世界经济形势论文2022怎么读

2022 年的经济形势会怎样 : 原标题:年中观察:2022 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研判 受到肺炎疫情的冲击,国内外形势出现新的变化,多重因素叠加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进入2022 年,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下,如何恢复经济发展,并在中长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我国在“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发展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结合2022 年的经济形势进行分析。 我国经济得到持续改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发挥作用 从公布的2022 年宏济数据和2022 年上半年数据来看,我国经济得到持续改善,新的比较优势凸显,主要体现在以面。 一方面,2022 年我国经济逐季改善,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22 年随着肺炎疫情得到控制,我国经济得以逐季改善,全年达到3个百分点的正增长,经济增长水平逐步恢复常态。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22 年我国GDP总量超过百万亿,占世界的17%;人均GDP达到72447元,上升到世界第59位;工业增加值占世界比例超过30%。 另一方面,2022 年我国经济持续改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逐步形成。从2022 年公布的数据可知: 一是从增长结构来看,2022 年我国经济增长持续改善,结构继续优化。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32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两年平均增长3%,比一季度加快3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从增长结构来看,2022 年上半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拉动GDP增长84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净出口增长1%,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 二是从工业增加值来看,已经基本恢复到肺炎疫情发生前的经济水平,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强劲。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两年平均增长0%,比一季度加快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比一季度提高1个百分点。 三是从国内市场来看,内需强劲恢复。今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55900亿元,同比增长6%,两年平均增长4%;消费品零售总额211904亿元,同比增长0%,两年平均增长4%,比一季度加快2个百分点。 四是从市场来看,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持续改善。今年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80651亿元,同比增长1%。同时,从服务贸易来看,今年一季度,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5%;其中服务出口增长8%;进口下降5%,服务贸易逆差下降7%。1—5月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7%;出口增长1%,两年平均增长3%;进口下降5%,两年平均下降8%,逆差下降3%。 “十四五”期间和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 2022 年世界经济处于恢复阶段,世界银行估算2022 年全球GDP增长为4个百分点,虽然世界经济仍在恢复的过程中,但是面临的环境会更复杂。首先,疫情的防控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虽然我国很好地控制了疫情,但是上还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现在全球的肺炎疫情确诊病例总数不断攀升,对经济产生极大的不确定性,对我国的对外经济存在极大的影响。其次,国外的不确定性对我国宏济产生冲击。如美国的超规模措施会带来通货膨胀,带来美元的贬值,进而影响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对我国的汇率和价格水平产生影响,从而造成我国经济的不确定性。 因此,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最关键的还是要靠我国国内市场。从现在的数据来看,我国投资、消费水平会进一步恢复,也预测我国2022 年经济增长会超过8%,但是从最近几年的数据以及2022 年的数据来看,“十四五”期间和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方面,2022 年整体投资水平虽然有所恢复,但是持续下滑的趋势没有得到明显改变。一是投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恢复。尽管2022 年受疫情影响,我国投资水平仍达到增长9个百分点,但是和2022 年增长4个百分点、2022 年增长9个百分点相比,分别下降5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投资增长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4个百分点,尚未达到疫情前的水平。 二是投资水平增长不快。从投资来看,今年上半年投资同比增长4%,与2022 年的投资水平相比仅上涨1个百分点,比2022 年的7%和2022 年的7%下降了7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 三是投资占比下降。如果进一步考察投资结构,资本的投资在整体投资中的占比是持续下降的,从2022 年的64个百分点下降到2022 年7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也仅仅为3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近年来一直支撑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消费水平持续下滑,而且下滑趋势还没有得到抑制。一是2022 年消费虽然有所恢复,但是下滑趋势没有改善。2022 年受到疫情的影响,消费同比下降9个百分点,与2022 年的8%与2022 年的9%相比,下降近12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2022 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3%,两年平均增速为4%;但是从单月来看,6月份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两年平均增长9%,比2022 年的8个百分点,2022 年的9个百分点都低。 二是我国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相比同期水平,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从宏观层面的消费率来看,2022 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但是我国宏观层面的居民消费率还只有8个百分点,比美国同水平的5、日本的9和的8都低;从微观层面的居民消费率(人均消费占人均收入之比)来看,我国2022 年的居民消费率为4%,低于美国同期的87%、日本的2%。2022 年受到疫情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到8%,今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到65%。特别值得 的是,从2013年到2022 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从71%下降到8%,今年上半年下降到65%,城镇居民的消费率是从85%下降到6%,今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到4%。 三是我国消费存在结构性问题。首先,我国服务性消费存在不足,导致恩格尔系数上升。受到肺炎疫情影响,我国服务消费下降,2022 年人均服务型消费支出9037元,比上年下降6%,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恩格尔系数在疫情后出现上升,2022 年一季度上升到22%,其中城镇32%,农村9%。其次,消费水平存在地区不平衡和城乡差距。同时,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始终是农村居民的2倍以上。最后,虽然我国进出口旺盛,但是我国高端制造业供给还存在一定不足,较依赖进口。2022 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16万亿元,同比增长9%,创历史新高。但是,我国核心技术产品还需依赖进口,2022 年我国芯片自给率仅为30%左右,自给率不足。 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原因 我国内需存在的问题和高端供给不足的问题造成了我国内生动力不足,除肺炎疫情影响外,还存在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综合考虑。 之一,投资水平中民营经济的投资增长速度不快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经济的不确定性对今年的投资提出了挑战。 一是我国出现投资水平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我国民营投资水平增长不快,而且资本在投资中的占比下降。今年上半年投资虽然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但是和2022 年同期比较是下降的。进一步考察资本的投资占比,今年上半年虽然有所增长,但是也仅为8%。投资动力不足仍然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下滑的重要因素。 二是经济的不确定性对今年的投资水平产生了不确定影响。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今年开始的工业生产者出产价格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过快也对投资的增长产生了抑用。今年上半年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上涨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6月份PPI同比上涨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的上涨过快,对企业成本推升造成企业投资下降。 第二,我国消费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居民收入的问题。这包括收入占GDP比重不高、居民收入增长不快、居民收入结构存在问题以及收入不平等的问题。 一是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不高,而且近几年还出现了下降。决定居民消费水平的是居民收入水平,2022 年我国GDP超过100万亿元,人均GDP达到72447元,但是我国GDP中居民的收入份额并不高,一直徘徊在40%—50%左右,2003年占比达47%左右,到2011年反而下降到41%,党的以来这个比重慢慢回升,到2022 年达到6%。特别值得 的是从2022 年开始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份额不是上升,而是下降的趋势,从2022 年的6%,下降到2022 年的4%,2022 年的4%,2022 年有所上升但是也仅为4%。这个占比和发达比较仍然存在巨大差异:例如美国2008年总量GDP是39万亿美元,而可支配收入为64万亿美元,占比超过70%,事实上美国1990—2008年期间的收入占GDP的比率平均达到84%。 二是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存在问题。一方面,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特别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不快。从最近几年来看:2022 年我国居民实际收入增长8%,没有达到GDP增长1%的速度;2022 年我国居民实际收入增长1个百分点,低于2022 年实际GDP的增长速度;2022 年之一季度居民收入增长7%,低于GDP的增长,如果按照两年平均计算,两年平均实际增长5%,也低于GDP增长。特别是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2022 年一季度增长3%,低于GDP增长5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居民收入增长12个百分点,也低于GDP的增长。另一方面,工资性收入增长不快是居民收入,特别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的重要原因。我国居民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一直占重要部分,2022 年占比56%,但是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速度要低于居民收入和名义GDP的增长速度。在2022 年名义GDP增长10%左右,名义收入增长9%,而工资增长6%。2022 年,城镇居民工资收入占比达到60%。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速度比居民收入和名义GDP的增长要低。在2022 年名义GDP增长8%左右,名义收入增长9%,而城镇工资增长5%,这也是近几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的根本原因。今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中工资收入增长41%,低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特别是城镇居民工资收入增长10%,比居民收入增长更低。 三是我国居民收入存在结构性问题,我国居民的收入结构中财产性收入占比不高,特别是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更低。在我国居民收入结构中,财产性收入占比一直不高,2022 年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1个百分点,比2022 年下降9%,财产性收入占比有所上升,也只有5个百分点。进一步分析,在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仅仅是3%,2022 年有所提高,也仅为4%左右,2022 年上半年也只有88个百分点。与的20%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这就直接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不快,不能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同步。 四是收入分配不平等在近几年出现加剧,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的GINI系数,从2003年的479上升到2009年490,之后从2009年开始下降,到2022 年下降到462,但是近几年又开始上升,2022 年上升到474。近几年的居民收入数据中,中位数收入增长低于居民收入增长的平均水平,这不仅不利于中低收入群体的扩大,也不利于消费的持续扩大。2022 年居民中位数收入增长8个百分点,低于居民平均增长7个百分点。在今年上半年的居民收入数据中,中位数的收入增长6%,低于居民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 第三,我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下降过快。从2012年至2022 年,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从4%下降至8%,就业人口比例从30%下降到28%,已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去工业化”的迹象。一方面,我国“去工业化”显得过早。经验表明,发达开始“去工业化”时,其人均收入已经达到1万美元左右(按1990年价格计算),而2012年我国已进入“去工业化”时人均GDP折合仅6100美元。另一方面,我国“去工业化”显得过快。近年来第二产业在GDP占比平均每年下降近1个百分点,对比美国近四十年的去工业化进程,平均每年下降不超过5%,我国“去工业化”下降较快。2022 年一季度进一步下降到15%,今年上半年有所增长9%,而我国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之比在8左右(2022 年是76)。 针对我国经济增长出现的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我国经济需要采取的对策建议 之一,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的持续增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很重要。 一是“十四五”期间以及到2035年期间经济增长要在合适区间。2022 年我国人均GDP为72447元,约合05万美元,是美国的17%左右,总量GDP是美国的70%。如果按照较低水平的现代化,2035年人均GDP是美国25%,每年增长要比美国快4个百分点;如果按照高水平的现代化,2035年人均达到美国的37%,每年增长要比美国快2个百分点,这样2035年达到美国的5倍。因此经济增长非常重要。 二是持续RD的持续增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要贯彻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之一动力。加大基础科研的支持力度,我国的基础科研水平占比一直不高,只有不断加强基础科研的投入,才能在“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战略性产业发展,支持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发展,推动生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鼓励、企业和高等学校持续增加研发投入。 三是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合理规模。随着国内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持续调整,虽然第二产业占比不断下降仍是未来趋势,但要注重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合理规模,稳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我业结构的优势,不断挖掘我业结构的潜力。一方面,发挥我业结构完整的优势,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另一方面,提升我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近年来,我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低于我国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我国第三产业占比越来越大的趋势下,提升我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是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任务。 四是发挥我国已有的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不仅可以解决疫情常态化下经济恢复的问题,而且可以很好地推进我业转型升级。5G、人工智能新一代 技术是促进我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利用新一代 技术可以解决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问题,包括供给和需求的问题,同时可以使劳动者的工作方式更加灵活。促进5G、人工智能新一代 技术发展,可以吸引广大的民营企业参与,解决我国投资增长不快的问题。 第二,强化居民收入增长,提高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从而根本解决我国消费增长问题。一是强化居民收入增长指标。党的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但是这一任务的真正实现也不是很容易的。从最近几年的数据来看,居民收入特别是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一直比GDP的增长速度低。 二是从层面提出居民收入的倍增计划。发达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提出了收入增长计划,还提出了收入增长要比GDP增长快,甚至是GDP两倍的收入倍增计划。如美国在1990年到2008年期间,GDP增长了8%,居民收入增长达到35%,收入增长基本达到GDP的两倍。 三是改善居民的收入结构,提升财产性收入增长和占比,是解决我国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这就需要我国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保证居民能够通过资本市场增加财产性收入。大力鼓励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合理引导居民配置财富资产。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对于财富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是我国财富管理远远没有达到居民的需求。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制度,让农民通过农用地、宅以及各类农产品的流动收入。 第三,财政完善税收体系,大力落实减税措施,完善保障体系,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一是财政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赤字率的合适规模,同时地方专项债的规模来解决地方财力不足的问题,减轻地方财政压力。一方面,需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与落实。在今年上半年的数据中,我国财政收入117116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税收收入100461亿元,同比增长5%,远高于GDP的增长,也高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降税降费的力度。另一方面,要保证地方财力,加大地方专项债规模,减轻地方财政压力。 二是完善税收体系,落实减税措施是保证我国居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大力降低企业相关税收,提高企业利润,从而提升居民工资性收入。在今年上半年财政数据中,企业所得税27515亿元,同比增长7%,35240亿元,同比增长5%,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企业的减度。个人所得税是改善当前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的重要措施。今年上半年个人所得税7222亿元,同比增长9%,是所有税收中增长最快的,但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层级较多,更高税率达到45%,建议进行调整。 三是加大卫生健康、城乡社区建设、保障和就业领域的支出。2022 年在卫生健康领域、保障和就业领域投入增长分别是2%与9%,明显高于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但是在城乡社区支出中同比下降20%。2022 年社区在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继续加大城乡社区的建设投入。 四是完善体系,促进相关产业包括健康产业升级,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完善多层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从到省、市、县、乡(镇)、村(社区)完整的基础设施,可通过市场机制吸引资本投入,解决投资增长缓慢的问题。2022 年,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仅有9%,如果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显剧拉动投资增长。 第四,货币要 新技术对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影响。新技术、人工智能的采用对经济增长有帮助,但是要 新技术对就业的影响。人工智能的引入会影响传统经济学的规律,如按照传统的奥肯法则, 就业和 经济增长是一致的,但是人工智能的引入会改变这个规则,因此未来货币的目标要更加 失业。否则,一方面会影响收入分配,另一方面会影响“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2035年远景目标之一,也会影响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第五,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补全我国营商环境地区差异短板。我国营商环境持续得到改善,在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2 》中,我国营商环境排名第31位,与2022 年相比有明显提升,但是我国GDP的总量排名,与我国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对外直接投资ODI在世界的排名还不相适应,仍有提升的空间。同时,我国营商环境的地区差异还很大,根据21世纪研究报告,我国营商环境排名较前的深圳、上海、和广州是排名较低地区评分的2倍多。因此,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仍然是提升投资水平的重要手段。 第六,要充分认识对外的重要性,持续扩大,探讨更加积极、多元化的化战略。一方面,构建更高水平的格局。经过以来40多年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已逐渐嵌入产业链分工体系中,进出口对经济增长有一定影响,为我国经济带来市场的同时也对我国技术进步产生影响。中国对外企业涉及约2亿人的就业,约相当于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一。虽然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与贸易保护叠加,但是要坚持更加积极的战略,拓展多元化的市场。要逐步对传统循环的依赖,“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机遇,通过与沿线或地区的深入合作,共同建设贸易往来、产业协作和共同发展的,有助于形成更加均衡和多元化的循环体系。另一方面,加快自贸区和贸易港建设。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是 国内双循环的重要,推进上海、广东、天津等自由贸易试验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和发展,有助于加速形成新型的循环。 第七,在新发展格局中要更加 系统性风险。一是资本市场要持续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相应资本控制措施来应对资本流动所产生的市场波动。二是的不确定性造成汇率波动,汇率波动对经济造成影响,2022 年汇率升值47%,今年汇率已经升值4%,建议资本控制措施来防范热钱的流动。三是金融市场要切实落实供给侧结构性的成果,防范金融风险扩散到我国,同时防范国内金融风险。四是要防范债务风险。近年来,财政支出中债务利息支出占比不断加大,对地方财政产生压力。今年上半年债务付息支出4008亿元,同比增长5%,高于全国一般性公共预算支出(5%),远高于其他类型的财政支出,利息占支出24个百分点,而且这个占比在近几年呈现上升趋势。 (龚六堂, 为大学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王铉 以上就是与2022 年的经济形势会怎样相关内容,是关于居民收入的分享。看完展望2022 形势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6264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9137亿元,同比增长0%;第二产业增加值228636亿元,增长2%;第三产业增加值304868亿元,增长8%。其中,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92464亿元,同比增长4%。分产业看,二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18183亿元,同比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122450亿元,增长9%;第三产业增加值151831亿元,下降4%。

2022经济形势:1、出口和外资增速回落。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好转,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与病毒共存战略,对我国的医疗物资和耐用品的需求相对会降低。各国恢复正常生产后,一些回流我国的订单会流出我国。各国内顾倾向加剧,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上升,全球产业布局将从注重成本转向注重安全和效率,产业链供应链趋于区域化、本土化、短链化,部分产业会流出我国,会影响我国出口和外资。 2、投资总体有所回升。我国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2020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的“三道红线、两个上限、两个集中”的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会继续抑制房地产企业的融资,购房者观望情绪还在增强,房地产开发投资将会有所下降。 3、居民消费继续恢复。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汽车芯片供应逐步恢复正常会基本满足汽车的消费需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会有所提高。但新冠疫情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会影响消费,过去两年的经验表明,一旦疫情出现零星多点散发,两个月内消费就会出现回落。消费者消费意愿总体偏低,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4、政府减税或支出力度会有所扩大。2021年,我国实际经济增长速度和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大大超过预期目标,包括2021年四季度中小微制造业企业缓交的税款,我国一般公共预算实际收入和预算收入相比要超收约一万亿元左右,这些资金可以在2022年使用,考虑到财政支出或减税有2-3左右的乘数效应,这些资金合理使用可以拉动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左右。 5、通胀会温和上升。我国货币政策自2020年5月份就领先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逐步回归了常态,基本管住了物价上涨的货币基础。国内需求低迷,价格缺乏需求支撑,上游的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难以有效传导到消费端。如果不发生供给端停产、减产或输入性价格上涨冲击,我国的能源、原材料价格迟早会回落。

上半年的国民经济发展是比较适合中国目前这种情况的,因此并不需要进行恐慌,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世界经济形势论文2022

经济全球化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波动和政治不稳定。近年来,墨西哥、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的金融危机及其政治动荡,就是有力的佐证。其代价之惨痛、教训之深刻,足当引以为鉴。经济全球化已经叩开中国的大门,在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之同时,也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产生了威胁和影响。我们必须正视挑战,探索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的规律和对策。一、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世界交往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一种客观的自然历史进程,不断地表现出日益“超越民族国家”的特性。但在实践中资本主义主导了经济全球化,试图按照其面目改造整个世界,使之完全走向“全球资本主义化”。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同时具有推动与阻碍的双重影响。它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冲击,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挑战。其格局总起来看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是挑战大于机遇。这不仅体现在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挑战上,更集中地体现在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定与发展的挑战上。首先,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挑战,直接地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其次,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形成了根本性的威胁。第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提出了挑战。第四,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新一轮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使政治改革过程面临更大的困难、矛盾和风险,孕育新的政治不稳定因素。第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国文化与思想观念冲突,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政治不稳定总之,经济全球化已经把中国和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由于存在着“蝴蝶效应”,国际社会任何一个微小的波动都可能带来中国社会的经济波动与政治不稳定。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的客观事实。二、经济全球化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方式和特点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是一种全方位的影响,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具有各自不同的表现方式和特点。从经济方面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市场经济机制,直接、全面和深刻地影响我国的经济稳定和政治稳定。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世界市场的全球化,世界市场按照自由竞争原则,自发地调节各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关系。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通过世界市场和中国市场的链接,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国际经济政治的风险、矛盾和危机,直接引导到中国社会中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稳定发展。其表现有二,一是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稳定发展状况,主要是经济总量的平衡和经济结构的稳定。二是通过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来影响政治稳定发展。值得指出的是,经济全球化的这些因素同时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形成一种综合影响力,贯穿在我国经济政治发展进程之中。因此,市场机制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的最基本的方式。从政治方面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政府宏观控制和对话协商机制来实现各国政治稳定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种跨国公司和企业根据自由竞争原则和全球性利益,在全球范围内争权逐利,导致了国际无政府主义的严重泛滥,却不对各国社会的政治稳定负责。因此,维护世界经济秩序和各国社会政治稳定的职责,仍然需要各国政府承担,通过宏观调控、协商对话和国际合作,使市场起到基础性配置全球性资源的作用。但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打着自由化、民主化、私有化的招牌,主张通过“自由民主市场模式”,鼓吹和采取政府管制经济自由化政策,来消融中国政府管制经济机制,制约我国政府管理行为过程,直接影响我国的政策稳定和政局稳定。此外,西方国家通过操纵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强调一切按照所谓的国际惯例和国际法办事,甚至奉行单边主义,把本国法律凌驾于国际关系准则之上,企图迫使中国就范。这种不正当干预我国经济政治事务的“合法”手段,对我国政治稳定的隐性影响更大更深。可见,政府宏观调控、协商对话和国际合作是全球化条件下维护政治稳定的关键。从文化方面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国际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及其渗透整合机制,直接和间接地影响我国公众的政治思想稳定和民心稳定。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全球化,也是精神文明的全球化。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西方的物质文明,也带来了西方的精神文明,对我国公众社会政治心理的稳定状态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但世界主要大众传播工具却被西方发达国家支配着,少数全球性传媒公司垄断着全球信息的发布权和控制权,这实际上使我国公众处在一种信息不平等和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之中。发达国家借此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推销“西方价值”,妖魔化中国等活动,这对我国社会公众的思想统一和心理稳定,产生和形成了无形的渗透影响和强大的舆论压力。从社会方面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交往普遍化和生活方式一体化,也是影响我国社会政治不稳定的方式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通过各种世界交往方式,同世界各国人民形成了越来越密切的经济与社会联系,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已经十分普遍地扩大了,我国社会公众生活方式也呈现出不断国际化与全球化的趋向。由于中国与各国之间存在一定的经济与文化差距,人们在融入全球一体化的社会生活过程中,产生了这样那样的不适应性,造成各种各样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从而有可能产生和加剧我国社会政治的不稳定状况。当前,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影响,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第一,在影响的方向上是国际国内双向互动。第二,在影响的内容上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交叉渗透、相互转化和全面扩展的一体化发展态势。第三,在影响的机制上是结构—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第四,在影响的格局上是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共容并存。第五,在影响的趋势上是政治稳定与政治不稳定交替发展。我们以新的姿态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保证持续稳定发展是回应经济全球化带来各种不稳定挑战的必然选择。这是一种“冲击—回应”互动关系,其运动轨迹和结果总的说来就是一种“不稳定—稳定—不稳定”、不断循环发展以至无穷的过程。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对策选择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如何实现和维护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我们提出以下的对策选择。一是不断解放思想,实现观念更新,这是我们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前提条件。当前,必须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与高度,重新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稳定及其意义。二是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及时进行社会政治稳定的政策调整,这是我们应对经济全球化,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发展的关键。三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坚定不移地走制度创新之路,全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型体制,是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发展的根本。首先,坚持走制度创新全面发展的新道路,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和文化制度,真正实现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这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其次,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加快新一轮体制改革的步伐。要及时抓住当前世界发展的有利时机,争取在2010年左右逐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相适应的政治法律文化新型体制。要立足全球,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纽带,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断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及其政治文明,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建立和完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再次,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民主外交路线,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稳定发展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积极全面参与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建立,推动国际经济政治制度的创新发展,创造世界各国人民的平等、多元、共赢的发展新格局,推动人类文明的和谐与进步,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与发展的根本方向。

2022 年的经济形势会怎样 : 原标题:年中观察:2022 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研判 受到肺炎疫情的冲击,国内外形势出现新的变化,多重因素叠加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进入2022 年,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下,如何恢复经济发展,并在中长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我国在“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发展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结合2022 年的经济形势进行分析。 我国经济得到持续改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发挥作用 从公布的2022 年宏济数据和2022 年上半年数据来看,我国经济得到持续改善,新的比较优势凸显,主要体现在以面。 一方面,2022 年我国经济逐季改善,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22 年随着肺炎疫情得到控制,我国经济得以逐季改善,全年达到3个百分点的正增长,经济增长水平逐步恢复常态。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22 年我国GDP总量超过百万亿,占世界的17%;人均GDP达到72447元,上升到世界第59位;工业增加值占世界比例超过30%。 另一方面,2022 年我国经济持续改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逐步形成。从2022 年公布的数据可知: 一是从增长结构来看,2022 年我国经济增长持续改善,结构继续优化。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32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两年平均增长3%,比一季度加快3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从增长结构来看,2022 年上半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拉动GDP增长84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净出口增长1%,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 二是从工业增加值来看,已经基本恢复到肺炎疫情发生前的经济水平,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强劲。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两年平均增长0%,比一季度加快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比一季度提高1个百分点。 三是从国内市场来看,内需强劲恢复。今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55900亿元,同比增长6%,两年平均增长4%;消费品零售总额211904亿元,同比增长0%,两年平均增长4%,比一季度加快2个百分点。 四是从市场来看,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持续改善。今年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80651亿元,同比增长1%。同时,从服务贸易来看,今年一季度,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5%;其中服务出口增长8%;进口下降5%,服务贸易逆差下降7%。1—5月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7%;出口增长1%,两年平均增长3%;进口下降5%,两年平均下降8%,逆差下降3%。 “十四五”期间和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 2022 年世界经济处于恢复阶段,世界银行估算2022 年全球GDP增长为4个百分点,虽然世界经济仍在恢复的过程中,但是面临的环境会更复杂。首先,疫情的防控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虽然我国很好地控制了疫情,但是上还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现在全球的肺炎疫情确诊病例总数不断攀升,对经济产生极大的不确定性,对我国的对外经济存在极大的影响。其次,国外的不确定性对我国宏济产生冲击。如美国的超规模措施会带来通货膨胀,带来美元的贬值,进而影响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对我国的汇率和价格水平产生影响,从而造成我国经济的不确定性。 因此,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最关键的还是要靠我国国内市场。从现在的数据来看,我国投资、消费水平会进一步恢复,也预测我国2022 年经济增长会超过8%,但是从最近几年的数据以及2022 年的数据来看,“十四五”期间和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方面,2022 年整体投资水平虽然有所恢复,但是持续下滑的趋势没有得到明显改变。一是投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恢复。尽管2022 年受疫情影响,我国投资水平仍达到增长9个百分点,但是和2022 年增长4个百分点、2022 年增长9个百分点相比,分别下降5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投资增长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4个百分点,尚未达到疫情前的水平。 二是投资水平增长不快。从投资来看,今年上半年投资同比增长4%,与2022 年的投资水平相比仅上涨1个百分点,比2022 年的7%和2022 年的7%下降了7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 三是投资占比下降。如果进一步考察投资结构,资本的投资在整体投资中的占比是持续下降的,从2022 年的64个百分点下降到2022 年7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也仅仅为3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近年来一直支撑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消费水平持续下滑,而且下滑趋势还没有得到抑制。一是2022 年消费虽然有所恢复,但是下滑趋势没有改善。2022 年受到疫情的影响,消费同比下降9个百分点,与2022 年的8%与2022 年的9%相比,下降近12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2022 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3%,两年平均增速为4%;但是从单月来看,6月份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两年平均增长9%,比2022 年的8个百分点,2022 年的9个百分点都低。 二是我国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相比同期水平,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从宏观层面的消费率来看,2022 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但是我国宏观层面的居民消费率还只有8个百分点,比美国同水平的5、日本的9和的8都低;从微观层面的居民消费率(人均消费占人均收入之比)来看,我国2022 年的居民消费率为4%,低于美国同期的87%、日本的2%。2022 年受到疫情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到8%,今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到65%。特别值得 的是,从2013年到2022 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从71%下降到8%,今年上半年下降到65%,城镇居民的消费率是从85%下降到6%,今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到4%。 三是我国消费存在结构性问题。首先,我国服务性消费存在不足,导致恩格尔系数上升。受到肺炎疫情影响,我国服务消费下降,2022 年人均服务型消费支出9037元,比上年下降6%,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恩格尔系数在疫情后出现上升,2022 年一季度上升到22%,其中城镇32%,农村9%。其次,消费水平存在地区不平衡和城乡差距。同时,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始终是农村居民的2倍以上。最后,虽然我国进出口旺盛,但是我国高端制造业供给还存在一定不足,较依赖进口。2022 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16万亿元,同比增长9%,创历史新高。但是,我国核心技术产品还需依赖进口,2022 年我国芯片自给率仅为30%左右,自给率不足。 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原因 我国内需存在的问题和高端供给不足的问题造成了我国内生动力不足,除肺炎疫情影响外,还存在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综合考虑。 之一,投资水平中民营经济的投资增长速度不快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经济的不确定性对今年的投资提出了挑战。 一是我国出现投资水平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我国民营投资水平增长不快,而且资本在投资中的占比下降。今年上半年投资虽然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但是和2022 年同期比较是下降的。进一步考察资本的投资占比,今年上半年虽然有所增长,但是也仅为8%。投资动力不足仍然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下滑的重要因素。 二是经济的不确定性对今年的投资水平产生了不确定影响。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今年开始的工业生产者出产价格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过快也对投资的增长产生了抑用。今年上半年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上涨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6月份PPI同比上涨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的上涨过快,对企业成本推升造成企业投资下降。 第二,我国消费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居民收入的问题。这包括收入占GDP比重不高、居民收入增长不快、居民收入结构存在问题以及收入不平等的问题。 一是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不高,而且近几年还出现了下降。决定居民消费水平的是居民收入水平,2022 年我国GDP超过100万亿元,人均GDP达到72447元,但是我国GDP中居民的收入份额并不高,一直徘徊在40%—50%左右,2003年占比达47%左右,到2011年反而下降到41%,党的以来这个比重慢慢回升,到2022 年达到6%。特别值得 的是从2022 年开始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份额不是上升,而是下降的趋势,从2022 年的6%,下降到2022 年的4%,2022 年的4%,2022 年有所上升但是也仅为4%。这个占比和发达比较仍然存在巨大差异:例如美国2008年总量GDP是39万亿美元,而可支配收入为64万亿美元,占比超过70%,事实上美国1990—2008年期间的收入占GDP的比率平均达到84%。 二是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存在问题。一方面,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特别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不快。从最近几年来看:2022 年我国居民实际收入增长8%,没有达到GDP增长1%的速度;2022 年我国居民实际收入增长1个百分点,低于2022 年实际GDP的增长速度;2022 年之一季度居民收入增长7%,低于GDP的增长,如果按照两年平均计算,两年平均实际增长5%,也低于GDP增长。特别是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2022 年一季度增长3%,低于GDP增长5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居民收入增长12个百分点,也低于GDP的增长。另一方面,工资性收入增长不快是居民收入,特别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的重要原因。我国居民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一直占重要部分,2022 年占比56%,但是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速度要低于居民收入和名义GDP的增长速度。在2022 年名义GDP增长10%左右,名义收入增长9%,而工资增长6%。2022 年,城镇居民工资收入占比达到60%。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速度比居民收入和名义GDP的增长要低。在2022 年名义GDP增长8%左右,名义收入增长9%,而城镇工资增长5%,这也是近几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的根本原因。今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中工资收入增长41%,低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特别是城镇居民工资收入增长10%,比居民收入增长更低。 三是我国居民收入存在结构性问题,我国居民的收入结构中财产性收入占比不高,特别是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更低。在我国居民收入结构中,财产性收入占比一直不高,2022 年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1个百分点,比2022 年下降9%,财产性收入占比有所上升,也只有5个百分点。进一步分析,在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仅仅是3%,2022 年有所提高,也仅为4%左右,2022 年上半年也只有88个百分点。与的20%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这就直接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不快,不能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同步。 四是收入分配不平等在近几年出现加剧,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的GINI系数,从2003年的479上升到2009年490,之后从2009年开始下降,到2022 年下降到462,但是近几年又开始上升,2022 年上升到474。近几年的居民收入数据中,中位数收入增长低于居民收入增长的平均水平,这不仅不利于中低收入群体的扩大,也不利于消费的持续扩大。2022 年居民中位数收入增长8个百分点,低于居民平均增长7个百分点。在今年上半年的居民收入数据中,中位数的收入增长6%,低于居民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 第三,我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下降过快。从2012年至2022 年,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从4%下降至8%,就业人口比例从30%下降到28%,已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去工业化”的迹象。一方面,我国“去工业化”显得过早。经验表明,发达开始“去工业化”时,其人均收入已经达到1万美元左右(按1990年价格计算),而2012年我国已进入“去工业化”时人均GDP折合仅6100美元。另一方面,我国“去工业化”显得过快。近年来第二产业在GDP占比平均每年下降近1个百分点,对比美国近四十年的去工业化进程,平均每年下降不超过5%,我国“去工业化”下降较快。2022 年一季度进一步下降到15%,今年上半年有所增长9%,而我国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之比在8左右(2022 年是76)。 针对我国经济增长出现的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我国经济需要采取的对策建议 之一,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的持续增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很重要。 一是“十四五”期间以及到2035年期间经济增长要在合适区间。2022 年我国人均GDP为72447元,约合05万美元,是美国的17%左右,总量GDP是美国的70%。如果按照较低水平的现代化,2035年人均GDP是美国25%,每年增长要比美国快4个百分点;如果按照高水平的现代化,2035年人均达到美国的37%,每年增长要比美国快2个百分点,这样2035年达到美国的5倍。因此经济增长非常重要。 二是持续RD的持续增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要贯彻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之一动力。加大基础科研的支持力度,我国的基础科研水平占比一直不高,只有不断加强基础科研的投入,才能在“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战略性产业发展,支持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发展,推动生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鼓励、企业和高等学校持续增加研发投入。 三是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合理规模。随着国内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持续调整,虽然第二产业占比不断下降仍是未来趋势,但要注重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合理规模,稳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我业结构的优势,不断挖掘我业结构的潜力。一方面,发挥我业结构完整的优势,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另一方面,提升我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近年来,我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低于我国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我国第三产业占比越来越大的趋势下,提升我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是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任务。 四是发挥我国已有的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不仅可以解决疫情常态化下经济恢复的问题,而且可以很好地推进我业转型升级。5G、人工智能新一代 技术是促进我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利用新一代 技术可以解决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问题,包括供给和需求的问题,同时可以使劳动者的工作方式更加灵活。促进5G、人工智能新一代 技术发展,可以吸引广大的民营企业参与,解决我国投资增长不快的问题。 第二,强化居民收入增长,提高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从而根本解决我国消费增长问题。一是强化居民收入增长指标。党的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但是这一任务的真正实现也不是很容易的。从最近几年的数据来看,居民收入特别是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一直比GDP的增长速度低。 二是从层面提出居民收入的倍增计划。发达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提出了收入增长计划,还提出了收入增长要比GDP增长快,甚至是GDP两倍的收入倍增计划。如美国在1990年到2008年期间,GDP增长了8%,居民收入增长达到35%,收入增长基本达到GDP的两倍。 三是改善居民的收入结构,提升财产性收入增长和占比,是解决我国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这就需要我国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保证居民能够通过资本市场增加财产性收入。大力鼓励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合理引导居民配置财富资产。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对于财富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是我国财富管理远远没有达到居民的需求。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制度,让农民通过农用地、宅以及各类农产品的流动收入。 第三,财政完善税收体系,大力落实减税措施,完善保障体系,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一是财政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赤字率的合适规模,同时地方专项债的规模来解决地方财力不足的问题,减轻地方财政压力。一方面,需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与落实。在今年上半年的数据中,我国财政收入117116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税收收入100461亿元,同比增长5%,远高于GDP的增长,也高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降税降费的力度。另一方面,要保证地方财力,加大地方专项债规模,减轻地方财政压力。 二是完善税收体系,落实减税措施是保证我国居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大力降低企业相关税收,提高企业利润,从而提升居民工资性收入。在今年上半年财政数据中,企业所得税27515亿元,同比增长7%,35240亿元,同比增长5%,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企业的减度。个人所得税是改善当前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的重要措施。今年上半年个人所得税7222亿元,同比增长9%,是所有税收中增长最快的,但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层级较多,更高税率达到45%,建议进行调整。 三是加大卫生健康、城乡社区建设、保障和就业领域的支出。2022 年在卫生健康领域、保障和就业领域投入增长分别是2%与9%,明显高于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但是在城乡社区支出中同比下降20%。2022 年社区在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继续加大城乡社区的建设投入。 四是完善体系,促进相关产业包括健康产业升级,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完善多层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从到省、市、县、乡(镇)、村(社区)完整的基础设施,可通过市场机制吸引资本投入,解决投资增长缓慢的问题。2022 年,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仅有9%,如果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显剧拉动投资增长。 第四,货币要 新技术对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影响。新技术、人工智能的采用对经济增长有帮助,但是要 新技术对就业的影响。人工智能的引入会影响传统经济学的规律,如按照传统的奥肯法则, 就业和 经济增长是一致的,但是人工智能的引入会改变这个规则,因此未来货币的目标要更加 失业。否则,一方面会影响收入分配,另一方面会影响“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2035年远景目标之一,也会影响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第五,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补全我国营商环境地区差异短板。我国营商环境持续得到改善,在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2 》中,我国营商环境排名第31位,与2022 年相比有明显提升,但是我国GDP的总量排名,与我国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对外直接投资ODI在世界的排名还不相适应,仍有提升的空间。同时,我国营商环境的地区差异还很大,根据21世纪研究报告,我国营商环境排名较前的深圳、上海、和广州是排名较低地区评分的2倍多。因此,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仍然是提升投资水平的重要手段。 第六,要充分认识对外的重要性,持续扩大,探讨更加积极、多元化的化战略。一方面,构建更高水平的格局。经过以来40多年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已逐渐嵌入产业链分工体系中,进出口对经济增长有一定影响,为我国经济带来市场的同时也对我国技术进步产生影响。中国对外企业涉及约2亿人的就业,约相当于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一。虽然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与贸易保护叠加,但是要坚持更加积极的战略,拓展多元化的市场。要逐步对传统循环的依赖,“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机遇,通过与沿线或地区的深入合作,共同建设贸易往来、产业协作和共同发展的,有助于形成更加均衡和多元化的循环体系。另一方面,加快自贸区和贸易港建设。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是 国内双循环的重要,推进上海、广东、天津等自由贸易试验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和发展,有助于加速形成新型的循环。 第七,在新发展格局中要更加 系统性风险。一是资本市场要持续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相应资本控制措施来应对资本流动所产生的市场波动。二是的不确定性造成汇率波动,汇率波动对经济造成影响,2022 年汇率升值47%,今年汇率已经升值4%,建议资本控制措施来防范热钱的流动。三是金融市场要切实落实供给侧结构性的成果,防范金融风险扩散到我国,同时防范国内金融风险。四是要防范债务风险。近年来,财政支出中债务利息支出占比不断加大,对地方财政产生压力。今年上半年债务付息支出4008亿元,同比增长5%,高于全国一般性公共预算支出(5%),远高于其他类型的财政支出,利息占支出24个百分点,而且这个占比在近几年呈现上升趋势。 (龚六堂, 为大学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王铉 以上就是与2022 年的经济形势会怎样相关内容,是关于居民收入的分享。看完展望2022 形势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这个术语,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诸环节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在全球建立起规范的经济行为和运行机制。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觉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为密切。 (2)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为普遍,企业间的竞争与兼并日趋激烈。 (3)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与完善。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民财富日益增长,但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加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 (5)国际间的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国际契约和国际组织应运而生。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我们应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有利于利用外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利用外资407亿美元,2005年增长到603亿美元,到2005年底累计利用外资6224亿美元(张强莉等,2006),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实现了由对外借款到外商直接投资的转换,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贸出口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到200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8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2%(赵华等,2006),成为了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3)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外企的进入可有效地解决部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直接参与外贸加工业的农村劳动力近两亿,不但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 (4)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资和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有助于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和产业竞争,对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技术合作,可以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差距,增强我国经济技术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5)有利于促进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和完善,缩短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时间,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制度的完善。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由于外资投入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好、回报利润率高的地区和项目,将造成我国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如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是5621亿美元,其中东、中、西部所占的比例为25%、16%和59%(尚永胜,2006),东部地区外资投入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2)我国外贸出口主要是靠低价竞争和大量低附加值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特点,却为之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和消耗宝贵矿产资源的沉重代价。 (3)外资垄断性并购和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优势,极大地冲击了民族工业与农业,削弱了国内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新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作不懈的努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中国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 我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经济安全,应建立政府指导下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和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全面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走向和我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适时提出应对措施,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完善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商品化、国际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为此,我们应加大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打破一系列国有垄断领域的垄断局面,全面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金融、证券和投资等有关配套的法规和制度,强化工商、税务和技术监督等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构建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体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坚持以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以国际贸易惯例为参考,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有关法律法规,完善进出口商品的经营管理,建立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 研究和制定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我国要研究制定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适应的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规划,加大产业间的结构调整力度,经济增长方式由目前以资源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向以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为主的体现高科技特点的集约型经济方式转变;同时大力支持民族产业,发挥已有产业优势和品牌效应,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 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当代全球经济的竞争就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应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及时跟踪世界科技的发展动态,不断提高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寻求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接经济全球化 自1993年欧盟一体化内部大市场建立以来,为其成员国创造了数百万的就业机会和数千亿的财富收入,并有效地抵御了外部经济冲击。欧盟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发展地缘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进展较快,目前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或议定书、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正在商谈的自由贸易区还有9个(邢军,2006)。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近期加强与中国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等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世界经济形势论文2022怎么写

2022经济形势:1、出口和外资增速回落。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好转,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与病毒共存战略,对我国的医疗物资和耐用品的需求相对会降低。各国恢复正常生产后,一些回流我国的订单会流出我国。各国内顾倾向加剧,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上升,全球产业布局将从注重成本转向注重安全和效率,产业链供应链趋于区域化、本土化、短链化,部分产业会流出我国,会影响我国出口和外资。 2、投资总体有所回升。我国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2020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的“三道红线、两个上限、两个集中”的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会继续抑制房地产企业的融资,购房者观望情绪还在增强,房地产开发投资将会有所下降。 3、居民消费继续恢复。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汽车芯片供应逐步恢复正常会基本满足汽车的消费需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会有所提高。但新冠疫情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会影响消费,过去两年的经验表明,一旦疫情出现零星多点散发,两个月内消费就会出现回落。消费者消费意愿总体偏低,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4、政府减税或支出力度会有所扩大。2021年,我国实际经济增长速度和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大大超过预期目标,包括2021年四季度中小微制造业企业缓交的税款,我国一般公共预算实际收入和预算收入相比要超收约一万亿元左右,这些资金可以在2022年使用,考虑到财政支出或减税有2-3左右的乘数效应,这些资金合理使用可以拉动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左右。 5、通胀会温和上升。我国货币政策自2020年5月份就领先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逐步回归了常态,基本管住了物价上涨的货币基础。国内需求低迷,价格缺乏需求支撑,上游的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难以有效传导到消费端。如果不发生供给端停产、减产或输入性价格上涨冲击,我国的能源、原材料价格迟早会回落。

1 2001年整体经济运行状况   过去的一年,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和贸易明显减速。从全球范围来看,估计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约为5%,远低于2000年7%的水平,美国2001年的经济增长率仅为1%;日本2001年经济的下滑幅度将为9%;欧盟2001年的经济增长率预计为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数据)。与世界经济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经济在国内需求强劲扩张的推动下,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据权威部门的初步预计,200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9万亿元大关,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5%,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可以认为,2001年作为“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其各项主要指标已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整体上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2001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质量明显提高。前三个季度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相关,行情)达到2点,比2000年提高4点;全年实现利润达到或略高于去年的4300亿元,前三个季度财政收入实现242%的增长率,高于名义GDP的增长幅度,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与涉外企业所得税的增长速度均在50%以上。   2001年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若干亮点。亮点之一是多年亏损的煤炭行业实现全行业扭亏为盈。在国家重点监控的14个重点行业中,2000年只有煤炭和军工行业没有实现扭亏。今年19月份,煤炭全行业实现利润2亿元,同比减亏增盈4亿元。房地产投资与消费的迅猛增长是2001年我国经济运行中第二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受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内投资环境的改善导致资本净流入的大幅度增长是第三个亮点。第四个亮点是西大开发的综合效应开始显现,对基本建设投资、最终消费和国际资本流入的增长均产生积极的正面效应。最后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我国经济运行抹上浓彩的一笔。2001年通过一系列对市场主体行为的规范与监管以及市场运行规则的变化从整体上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开放与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2001年经济运行基本特征 之一财政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消费需求贡献度下降   2001年我国实现GDP7%的增长主要归功于积极财政政策作用下的政府投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的增长上。由财政资金支持的基本建设投资在前十一个月的增长率为4%,比上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而且政府通过国债资金对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加大,导致前十一个月的更新改造投资增长203%,比上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   2001年我国消费需求基本上是平稳增长的态势,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左右,与2000年基本持平,但是与去年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影响而言,2001年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下降。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中国消费者信心监测报告》显示,2001年12月份,综合描述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状况满意程度和对未来经济走向预期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在经历了4个月的下挫之后,再次呈现攀升势头,从11月份的9点回升至1点。这说明,尽管世界经济前景扑塑迷离,消费者仍然对中国经济的走向保有信心。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回升,首先应归功于消费者即期收入的增长以及消费者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牵引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的第二个因素是总体经济的表现,牵引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的第三个因素是物价及消费环境的变化。 之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速度加快   2001年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效表现在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是,重点行业全部盈利,长线产业(煤炭)成功扭亏,垄断行业破冰在即,新兴行业引领大势。   结构调整优化的第一个表现是2001年全国14个重点行业实现全行业盈利,尤其是长期亏损的煤炭行业终于扭亏为盈。结构调整优化的第二个表现是企业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对内需的拉动明显。110月份,国有及其他工业企业完成更新改造投资3160亿元,同比增长1%。在880个国债技改项目中,已经开工604个,到年底将有290个左右项目建成投产。这批项目的建成,预计可实现新增利润158亿元,新增税金88亿元,出口创汇5亿美元。结构调整优化的第三个表现是,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快于其他行业的增长,这些新兴行业包括移动通讯设备、电子计算机、程控交换机和光通讯设备行业,其中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1-10月份销售收入增长率达到5%,居各行业之首,比全部工业高出8个百分点。结   构优化的第四个表现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开始有所转变。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投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投资增长速度远高于东部发达地区和中部地区。结构优化的第五个表现是,一些垄断行业包括民航业和电信业,在进行大规模的业内重组的同时,打破垄断鼓励竞争的政策方案相继推出。 之三资本净流入替代出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2000年我国出口出现8%超常增长,因此,今年的出口是在去年基数很高的基础上起步的。今年出口增速逐季下降其中有正常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美国经济减速,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美国的经济规模和进出口贸易均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左右,美国经济发展的减缓,导致国际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40%以上,外贸出口的下降,不但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而且对于就业、税收等也产生不利的影响。尽管从年中开始,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出口的措施,延缓了出口下滑的速度,但是预计今年出口能保持4%左右的增长速度已是难能可贵。   2001年利用外资的意外增长是世界经济发展放缓给我国带来的仅有的外部拉动因素。国际资本内流甚至可能接近500亿美元,成为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新“三驾马车”之一。2001年在外部投资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我国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改善投资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和新的优惠政策,尤其是《中外合资企业经营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和《外资企业经营法》的修订,使我国今年在利用外资方面扭转了自99年开始出现的增长率减缓的态势,2001年合同外商直接投资增长速度达到45%以上,实际外资直接投资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 2经济增长预测 1经济增长的引擎   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强劲的政府投资,其中主要归功于房地产投资与更新改造投资的大幅增长,其二是外资增长对2001年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加大,而出口和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下降。展望2002年的投资、出口、消费和资本净流入,我们基本的观点是,由政府投资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和资本净流入仍将左右着明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依然较小,出口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继续趋弱。   由于预期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2002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可能保持平稳增长,估计其增长幅度将在11%-13%之间,略低于2001年。其中房地产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高速增长的态势将继续保持,估计其投资增幅分别在20%和18%左右,基本建设投资增幅度相对较低,大约仍在8%左右的水平徘徊。   2002年将是我国利用外资的最佳时机,有利的因素远远多于不利因素。其有利的因素主要表现在:1)2002年的国际经济环境不容乐观,甚至更加严峻。最乐观的预期是美国经济最快在2002年下半年才可能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因此中国将成为国际资本的避风良港”。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健也鼓励了境外投资者的信心,据美国全球商业政策委员会2001年4月的调查,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的信心指数为1.69,居世界第二位,是世界上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2)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WTO将对2002年的引进外资产生巨大的推动。3)为了有效利用国际资本参与西部大开发,国家推出了吸引外商投资的10大优惠政策,并把“西气东输”等重要工程向外资全面开放。预计2002年我国的资本净流入将在2001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保持强劲增长的态势。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我国GDP增长率平均增加3-4个百分点(张昌彩),资本净流入将继续成为2002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之一。   2002年的出口由于国际环境未有改善和国内政策调整的空间有限,因此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呈持续下滑态势。在2000年度,我国出口增长了27.8%,但这样的强劲增长显然在2001年急剧失速,出口增长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预计出口在2002年的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将继续呈下降的态势。   2002年的消费预期将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增长水平,一般的预测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10%,略低于2001年的增长水平或基本持平,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预期会继续下降。但是由于最终消费在我国GDP构成中的比例高达3%,因此其对经济增长的意义仍然不可低估。 2 2002年经济增长速度预测   权威的IMF对中国2002年的经济增长持有乐观的预期,据其估计,2002年即使全球经济成长放缓,中国今明两年经济仍将强劲成长,预估2001年将达到5%的增长率,2002年预估为1%。IMF预估中国将不会像亚洲其他各国受到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因为高科技产品出口仅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小部份,远低于亚洲其他新兴国家。其他机构对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最乐观的预测是增长7%,最悲观的预测为5%。下面是全球权威机构对中国2002年经济增长的预测数据: ●野村综合研究所:2002年中国GDP增长7% ●所罗门美邦:2002年中国GDP增长6% ●OECD:2002年中国GDP增长2% ●IMF:2002年中国GDP增长1% ●亚洲开发银行:2002年中国GDP增长0% ●摩根士丹利:2002年中国GDP增长0% ●世界银行:2002年中国GDP增长5%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对2002年GDP增长的预测结果是,依2002年国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力度,存在三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性是在继续保持增发国债规模(1500亿元)和货币政策不保持稳定的情况下,GDP将实现7%的增长;第二种可能性是将国债发行规模提高到1800亿元,同时要求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不再持续下滑,GDP将实现5%的增长;第三种可能性是长期建设债券发行规模达到2000亿元同时货币政策开始松动,M1增长5%,GDP的增长速度将达到8%。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预测结果是,在保持扩大内需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必要力度的条件下,我国经济仍能达到7%左右的增长率,如果世界经济形势较快转入复苏,又能把入世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经济增长率也可望达到2001年的水平。反之,经济增长率则可能略低于2001年。   在综合分析2002年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多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考虑到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我们估计2002年GDP的增长有望维持在2001年的水平,围绕7%的增长率水平其上下波动的幅度估计不会超过5个百分点,而向下波动的可能性大于向上波动。 3 2002年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   1)由于美国经济复苏和世界经济前景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国际投资环境的持续恶化对我国吸引外资将十分有利。   2)我国仍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从国家宏观政策的取向上看,2002年将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   3)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目前,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国家制定的西部大开发的具体优惠政策正在逐渐落实。结合国家的“十五”计划,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特大型工程项目已经启动。同时,西部地区也出台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吸引内外资的优惠政策,这将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投资的增长。   4)最终消费的平稳增长将为2002年的经济增长提供内需的基础。国家调整居民收入政策有利于扩大居民的消费,农村费改税和减负力度的加大、增加扶贫和转移支付的财政支出将有望提高农民的收入;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提高基本工资的办法来增加收入,全国各省市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等政策措施都将对2002年的最终消费产生正面影响。同时2001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税收政策和价格政策其效应将在2002年显现出来。另外最近几年逐步形成的部分消费亮点如假日经济和住宅消费等,将在2002年继续成为带动消费的积极力量。 4 2002年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   1)世界经济持续下滑,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将产生不利影响。由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去年接近1%,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活动与国际市场有关,因此全球经济的衰退与不稳定将使2002年我国的出口贸易形势显得异常严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1月中所作的预测显示,2001年全球经济的增速仅为4%,而联合国10月10日发表的一份报告则认为,2001年全球经济增速将只有4%。全球经济2002年的前景将主要取决于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西方各主要经济体,特别是美国经济的运行情况。从目前来看,美国经济衰退出现放缓迹象。由于经济衰退程度尚属温和,美国连续11次降低利率也将逐步对经济产生刺激作用,美国经济明年年中前后开始复苏的可能性较大。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世界石油价格下跌、美国消费开支回升、企业库存调整以及阿富汗战事得手等有利因素,将使美国经济有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内开始反弹。在美国经济遭遇经济衰退的同时,全球几乎所有地区的经济出现了20年来最严重的同步下滑。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1%,明年将下降到7%。今年欧盟经济增长率为7%,明年放慢到3%。日本经济今年将下滑4%,明年将再下滑1%。   世界银行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谨慎乐观。尽管其预期全球经济将在2002年将开始复苏,其中发展(相关,行情)中国家的增长率预计将从2001年的9%增加至2002年的7%,随着美国联储一再降息和推出财政刺激措施,美国消费者支出将会恢复,与此同时欧盟的降息和石油价格的下降,世界经济在2002年将以6%的速度增长,但是世界银行对全球经济的复苏预期显然缺乏信心,其认为在全球经济运行态势不稳的情况下,任何意外的冲击影响均会被放大,并有可能将世界经济推向衰退。   2)制约民间投资回升的体制性障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2001年政府在启动民间投资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收效并不显著,2001年前三个季度集体投资与个体投资的增幅落后于国有经济,远远低于其他经济类型的投资尤其是股份制经济的投资增幅。2002年影响民间投资的几个主要的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尚存疑虑。其一是投资的体制与机制问题,包括特殊行业的进入壁垒、融资机制、税收制度等。其二是经济结构失衡带来投资环境不利的问题。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失衡、消费品投资结构失衡和投资品的投资结构失衡从长期看对民间投资形成制约。   3)2002年将可能重新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通货紧缩是近年来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在经历了2000年和2001年上半年的通货紧缩缓解之后,自2001年第四季度开始,各类价格指数走势再次全面走低,作为反映通货膨胀先行指标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在2001年5、6月份由正变负,预示着2002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可能再次受到通货紧缩的负面影响。   4)其他将对2002年的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的因素包括: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在继续扩大;下岗失业压力有增无减,影响居民的收入预期与消费信心,目前正在开展的事业单位改革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使下岗分流问题更趋突出;社会风气不良、腐败现象普遍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经济运行,带来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2002年经济增长;企业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微观基础尚不健全。 5 2002年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   2002年至少存在着下列的不确定因素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一是世界经济的下滑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双重的。对我国的出口将产生消极影响的同时却可能加快我国的资本净流入。二是入世后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将会为符合WTO规则而进行调整,由于政策调整尚待时日,因此这种可能的政策调整会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何种性质的影响目前难以判断。三是我国入世后各贸易成员国与我国的贸易往来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从长期来看是有利的,但是就短期而言,入世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都存在,判断那种效应更大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四是市场化进程加速,2002年各要素市场是否完全走出传统经济的模式,资源配置是否真正能够市场化尚难预料。 3宏观经济政策   1就财政政策而言,积极的财政政策在2001年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效显著,其对2002年的经济增长仍然是最重要的驱动力,尽管其影响力有减弱的趋势。同时对积极财政政策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必要性开始凸现出来。   始于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我国在特殊的时期采取的一项特殊政策,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反周期调节的一种尝试。实践表明这种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了巩固前三年的政策效果,保持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和健康的发展,2001年我国政府继续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2001年的主要政策内容包括:增发1000亿元建设国债,用于弥补前期基础设施在建项目后续资金不足,一般不开工新项目;发行500亿元特种国债,以支持西部开发,主要用于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生态建设等一些重大基础设建设;继续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休人员的养老金。   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我国持续保持GDP达到7%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开始受到批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为一种短期的政策被长期化,以增发国债为主的政策其积极效应开始减弱。据有关人士测算(张昌彩),1998年下半年发行建设国债1000亿,拉动当年GDP增长5个百分点;1999年发行建设国债1100亿,拉动当年GDP增长2个百分点;2000年发行建设国债1500亿,仅拉动当年GDP增长7个百分点。其二,以增加财政收入为目的的税收政策开始对非政府投资和消费需求产生负面影响。近年来我国的财政税收增长大幅度超过GDP的增长,2002年元至九月份的财政收入达到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高于GDP的三倍多。这种财政税收的超常规增长在反经济周期的政策中有其合理性,但是由此给企业尤其是非国有经济和农民带来沉重的税收负担,其结果是直接导致民间投资和农村消费的减少。   因此,2002年是否需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理论界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我们的观点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但是不宜取消。2002年我国经济面临的国际经济形势将不容乐观导致我国的出口形势依然严峻,投资与消费的增长也存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依靠出口、民间投资和最终消费均难以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尤其是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前高后低的走势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对2002年实现7%以上的GDP增长仍然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因此不宜取消。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主要应当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在继续维持较高的长期建设国债总规模(1000亿-1500亿)的前提下,调整建设国债的投资方向,适当减少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在保证在建项目和必要的新基础设施项目资金需求的同时,加大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投资力度,对制度性的改革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中小科技性企业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其二,调整和完善现行的税收制度,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范围,切实减轻农民的税收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和刺激农村消费的增长;继续推进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型,统一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所得税,调动企业投资和消费的积极性。   2就金融政策而言,加强监管、防范风险和制度建设是我国2001年金融政策的主要基调,其中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和消费信贷政策是今年金融政策的亮点。2002年金融政策的重点应当放在改革银行体制疏通货币传导机制、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和谨慎制定国有股减持与流通政策等三个方面。   2001年我国货币政策继续贯彻扩大内需为主的方针,在保持稳健的同时具有相对的灵活性,表现在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了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但是总体表现稳健有余而发力不足,对2001年的经济增长的作用不甚理想。利率政策方面,人民银行调高再贴现利率,从16%提高到97%,外币存款利率自2000年以来连续9次调低,今年元至八月份先后7次调整外币利率,一年期美圆存款利率由5%下调至2%,比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低25个百分点,利率政策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是公开市场操作招标利率已经成为货币市场交易主体的主要参考指标,对市场利率的走势起着重要的作用。信贷政策方面的突出表现是加大消费信贷的支持力度,使2001年的消费信贷获得迅猛发展,截止八月底的消费信贷余额达到6115亿元,累计增加188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83亿元。   有必要对2001年的货币政策的得失进行反思与调整。在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成的情况下,金融监管超前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过分强调金融风险,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灵,货币供应量严重不足,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增长需要。2002年的货币政策至少面临着两个方面的挑战,首先,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缺乏配合。通货紧缩压力犹存,导致实际利率过高,严重抑制了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使政府投资对社会资金的带动力与影响力受到限制。从资金供求的角度看,2001年存贷差进一步扩大,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速减缓,特别是M0和MI增速均较上年同期有较大下降。2001年10月,M0增长66%,比上年同期低33个百分点,M1增长率为123%,比上年同期低37个百分点,两相指标均未达到年初设定的目标值。第二,从2001年9、10月份开始,银行放贷困难,货币供应量下降。11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1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仅增长9%;1至9月份货币流动性比率(M1/M2)为2%,比年初有所降低,表明货币的流动性在减弱。由于人民币的低利率政策已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2002年降息政策的操作空间很小,降息的意义不大,甚至可能导致利率陷入“流动性陷阱”。   我们认为,2002年的货币政策的重点应当是继续推进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以发挥其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建议适度放松金融监管,积极疏通货币传导机制。由于银行体制改革关系到货币传导机制是否正常发挥作用,因此需要通过银行内部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再造,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和多存少贷的问题。在利率政策方面,2002年在贷款利率下调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应大幅度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实际利率,为社会民间投资的启动和增长创造条件。   与货币政策的表现平平相比,2001年金融政策反映在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方面成效卓著。2001年证券市场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政策措施,包括对境内投资者开放B股市场,使B股市场再次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投资场所和恢复其筹集资本的功能;实施新股发行由审批制向核准制的转变,使证券市场由一个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的市场向市场化方向迈出了具有革命性的步伐;而相继实施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开放式基金的推出、加强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管与打击力度以及实行国有股减持政策等,对证券市场从微观制度到市场规则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从而为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奠定基础。   2002年证券市场的政策将在以监管与规范为主基调的前提下,维护市场的稳定将受到重视,其中,国有股减持与流通政策将对2002年的证券市场产生广泛与深远的影响,我们对此保持谨慎乐观。

形势与政策世界经济论文2022

2022 年的经济形势会怎样 : 原标题:年中观察:2022 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研判 受到肺炎疫情的冲击,国内外形势出现新的变化,多重因素叠加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进入2022 年,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下,如何恢复经济发展,并在中长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我国在“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发展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结合2022 年的经济形势进行分析。 我国经济得到持续改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发挥作用 从公布的2022 年宏济数据和2022 年上半年数据来看,我国经济得到持续改善,新的比较优势凸显,主要体现在以面。 一方面,2022 年我国经济逐季改善,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22 年随着肺炎疫情得到控制,我国经济得以逐季改善,全年达到3个百分点的正增长,经济增长水平逐步恢复常态。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22 年我国GDP总量超过百万亿,占世界的17%;人均GDP达到72447元,上升到世界第59位;工业增加值占世界比例超过30%。 另一方面,2022 年我国经济持续改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逐步形成。从2022 年公布的数据可知: 一是从增长结构来看,2022 年我国经济增长持续改善,结构继续优化。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32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两年平均增长3%,比一季度加快3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从增长结构来看,2022 年上半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拉动GDP增长84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净出口增长1%,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 二是从工业增加值来看,已经基本恢复到肺炎疫情发生前的经济水平,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强劲。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两年平均增长0%,比一季度加快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比一季度提高1个百分点。 三是从国内市场来看,内需强劲恢复。今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55900亿元,同比增长6%,两年平均增长4%;消费品零售总额211904亿元,同比增长0%,两年平均增长4%,比一季度加快2个百分点。 四是从市场来看,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持续改善。今年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80651亿元,同比增长1%。同时,从服务贸易来看,今年一季度,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5%;其中服务出口增长8%;进口下降5%,服务贸易逆差下降7%。1—5月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7%;出口增长1%,两年平均增长3%;进口下降5%,两年平均下降8%,逆差下降3%。 “十四五”期间和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 2022 年世界经济处于恢复阶段,世界银行估算2022 年全球GDP增长为4个百分点,虽然世界经济仍在恢复的过程中,但是面临的环境会更复杂。首先,疫情的防控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虽然我国很好地控制了疫情,但是上还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现在全球的肺炎疫情确诊病例总数不断攀升,对经济产生极大的不确定性,对我国的对外经济存在极大的影响。其次,国外的不确定性对我国宏济产生冲击。如美国的超规模措施会带来通货膨胀,带来美元的贬值,进而影响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对我国的汇率和价格水平产生影响,从而造成我国经济的不确定性。 因此,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最关键的还是要靠我国国内市场。从现在的数据来看,我国投资、消费水平会进一步恢复,也预测我国2022 年经济增长会超过8%,但是从最近几年的数据以及2022 年的数据来看,“十四五”期间和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方面,2022 年整体投资水平虽然有所恢复,但是持续下滑的趋势没有得到明显改变。一是投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恢复。尽管2022 年受疫情影响,我国投资水平仍达到增长9个百分点,但是和2022 年增长4个百分点、2022 年增长9个百分点相比,分别下降5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投资增长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4个百分点,尚未达到疫情前的水平。 二是投资水平增长不快。从投资来看,今年上半年投资同比增长4%,与2022 年的投资水平相比仅上涨1个百分点,比2022 年的7%和2022 年的7%下降了7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 三是投资占比下降。如果进一步考察投资结构,资本的投资在整体投资中的占比是持续下降的,从2022 年的64个百分点下降到2022 年7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也仅仅为3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近年来一直支撑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消费水平持续下滑,而且下滑趋势还没有得到抑制。一是2022 年消费虽然有所恢复,但是下滑趋势没有改善。2022 年受到疫情的影响,消费同比下降9个百分点,与2022 年的8%与2022 年的9%相比,下降近12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2022 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3%,两年平均增速为4%;但是从单月来看,6月份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两年平均增长9%,比2022 年的8个百分点,2022 年的9个百分点都低。 二是我国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相比同期水平,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从宏观层面的消费率来看,2022 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但是我国宏观层面的居民消费率还只有8个百分点,比美国同水平的5、日本的9和的8都低;从微观层面的居民消费率(人均消费占人均收入之比)来看,我国2022 年的居民消费率为4%,低于美国同期的87%、日本的2%。2022 年受到疫情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到8%,今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到65%。特别值得 的是,从2013年到2022 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从71%下降到8%,今年上半年下降到65%,城镇居民的消费率是从85%下降到6%,今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到4%。 三是我国消费存在结构性问题。首先,我国服务性消费存在不足,导致恩格尔系数上升。受到肺炎疫情影响,我国服务消费下降,2022 年人均服务型消费支出9037元,比上年下降6%,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恩格尔系数在疫情后出现上升,2022 年一季度上升到22%,其中城镇32%,农村9%。其次,消费水平存在地区不平衡和城乡差距。同时,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始终是农村居民的2倍以上。最后,虽然我国进出口旺盛,但是我国高端制造业供给还存在一定不足,较依赖进口。2022 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16万亿元,同比增长9%,创历史新高。但是,我国核心技术产品还需依赖进口,2022 年我国芯片自给率仅为30%左右,自给率不足。 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原因 我国内需存在的问题和高端供给不足的问题造成了我国内生动力不足,除肺炎疫情影响外,还存在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综合考虑。 之一,投资水平中民营经济的投资增长速度不快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经济的不确定性对今年的投资提出了挑战。 一是我国出现投资水平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我国民营投资水平增长不快,而且资本在投资中的占比下降。今年上半年投资虽然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但是和2022 年同期比较是下降的。进一步考察资本的投资占比,今年上半年虽然有所增长,但是也仅为8%。投资动力不足仍然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下滑的重要因素。 二是经济的不确定性对今年的投资水平产生了不确定影响。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今年开始的工业生产者出产价格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过快也对投资的增长产生了抑用。今年上半年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上涨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6月份PPI同比上涨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的上涨过快,对企业成本推升造成企业投资下降。 第二,我国消费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居民收入的问题。这包括收入占GDP比重不高、居民收入增长不快、居民收入结构存在问题以及收入不平等的问题。 一是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不高,而且近几年还出现了下降。决定居民消费水平的是居民收入水平,2022 年我国GDP超过100万亿元,人均GDP达到72447元,但是我国GDP中居民的收入份额并不高,一直徘徊在40%—50%左右,2003年占比达47%左右,到2011年反而下降到41%,党的以来这个比重慢慢回升,到2022 年达到6%。特别值得 的是从2022 年开始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份额不是上升,而是下降的趋势,从2022 年的6%,下降到2022 年的4%,2022 年的4%,2022 年有所上升但是也仅为4%。这个占比和发达比较仍然存在巨大差异:例如美国2008年总量GDP是39万亿美元,而可支配收入为64万亿美元,占比超过70%,事实上美国1990—2008年期间的收入占GDP的比率平均达到84%。 二是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存在问题。一方面,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特别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不快。从最近几年来看:2022 年我国居民实际收入增长8%,没有达到GDP增长1%的速度;2022 年我国居民实际收入增长1个百分点,低于2022 年实际GDP的增长速度;2022 年之一季度居民收入增长7%,低于GDP的增长,如果按照两年平均计算,两年平均实际增长5%,也低于GDP增长。特别是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2022 年一季度增长3%,低于GDP增长5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居民收入增长12个百分点,也低于GDP的增长。另一方面,工资性收入增长不快是居民收入,特别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的重要原因。我国居民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一直占重要部分,2022 年占比56%,但是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速度要低于居民收入和名义GDP的增长速度。在2022 年名义GDP增长10%左右,名义收入增长9%,而工资增长6%。2022 年,城镇居民工资收入占比达到60%。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速度比居民收入和名义GDP的增长要低。在2022 年名义GDP增长8%左右,名义收入增长9%,而城镇工资增长5%,这也是近几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的根本原因。今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中工资收入增长41%,低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特别是城镇居民工资收入增长10%,比居民收入增长更低。 三是我国居民收入存在结构性问题,我国居民的收入结构中财产性收入占比不高,特别是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更低。在我国居民收入结构中,财产性收入占比一直不高,2022 年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1个百分点,比2022 年下降9%,财产性收入占比有所上升,也只有5个百分点。进一步分析,在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仅仅是3%,2022 年有所提高,也仅为4%左右,2022 年上半年也只有88个百分点。与的20%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这就直接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不快,不能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同步。 四是收入分配不平等在近几年出现加剧,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的GINI系数,从2003年的479上升到2009年490,之后从2009年开始下降,到2022 年下降到462,但是近几年又开始上升,2022 年上升到474。近几年的居民收入数据中,中位数收入增长低于居民收入增长的平均水平,这不仅不利于中低收入群体的扩大,也不利于消费的持续扩大。2022 年居民中位数收入增长8个百分点,低于居民平均增长7个百分点。在今年上半年的居民收入数据中,中位数的收入增长6%,低于居民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 第三,我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下降过快。从2012年至2022 年,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从4%下降至8%,就业人口比例从30%下降到28%,已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去工业化”的迹象。一方面,我国“去工业化”显得过早。经验表明,发达开始“去工业化”时,其人均收入已经达到1万美元左右(按1990年价格计算),而2012年我国已进入“去工业化”时人均GDP折合仅6100美元。另一方面,我国“去工业化”显得过快。近年来第二产业在GDP占比平均每年下降近1个百分点,对比美国近四十年的去工业化进程,平均每年下降不超过5%,我国“去工业化”下降较快。2022 年一季度进一步下降到15%,今年上半年有所增长9%,而我国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之比在8左右(2022 年是76)。 针对我国经济增长出现的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我国经济需要采取的对策建议 之一,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的持续增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很重要。 一是“十四五”期间以及到2035年期间经济增长要在合适区间。2022 年我国人均GDP为72447元,约合05万美元,是美国的17%左右,总量GDP是美国的70%。如果按照较低水平的现代化,2035年人均GDP是美国25%,每年增长要比美国快4个百分点;如果按照高水平的现代化,2035年人均达到美国的37%,每年增长要比美国快2个百分点,这样2035年达到美国的5倍。因此经济增长非常重要。 二是持续RD的持续增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要贯彻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之一动力。加大基础科研的支持力度,我国的基础科研水平占比一直不高,只有不断加强基础科研的投入,才能在“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战略性产业发展,支持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发展,推动生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鼓励、企业和高等学校持续增加研发投入。 三是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合理规模。随着国内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持续调整,虽然第二产业占比不断下降仍是未来趋势,但要注重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合理规模,稳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我业结构的优势,不断挖掘我业结构的潜力。一方面,发挥我业结构完整的优势,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另一方面,提升我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近年来,我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低于我国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我国第三产业占比越来越大的趋势下,提升我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是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任务。 四是发挥我国已有的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不仅可以解决疫情常态化下经济恢复的问题,而且可以很好地推进我业转型升级。5G、人工智能新一代 技术是促进我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利用新一代 技术可以解决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问题,包括供给和需求的问题,同时可以使劳动者的工作方式更加灵活。促进5G、人工智能新一代 技术发展,可以吸引广大的民营企业参与,解决我国投资增长不快的问题。 第二,强化居民收入增长,提高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从而根本解决我国消费增长问题。一是强化居民收入增长指标。党的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但是这一任务的真正实现也不是很容易的。从最近几年的数据来看,居民收入特别是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一直比GDP的增长速度低。 二是从层面提出居民收入的倍增计划。发达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提出了收入增长计划,还提出了收入增长要比GDP增长快,甚至是GDP两倍的收入倍增计划。如美国在1990年到2008年期间,GDP增长了8%,居民收入增长达到35%,收入增长基本达到GDP的两倍。 三是改善居民的收入结构,提升财产性收入增长和占比,是解决我国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这就需要我国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保证居民能够通过资本市场增加财产性收入。大力鼓励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合理引导居民配置财富资产。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对于财富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是我国财富管理远远没有达到居民的需求。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制度,让农民通过农用地、宅以及各类农产品的流动收入。 第三,财政完善税收体系,大力落实减税措施,完善保障体系,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一是财政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赤字率的合适规模,同时地方专项债的规模来解决地方财力不足的问题,减轻地方财政压力。一方面,需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与落实。在今年上半年的数据中,我国财政收入117116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税收收入100461亿元,同比增长5%,远高于GDP的增长,也高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降税降费的力度。另一方面,要保证地方财力,加大地方专项债规模,减轻地方财政压力。 二是完善税收体系,落实减税措施是保证我国居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大力降低企业相关税收,提高企业利润,从而提升居民工资性收入。在今年上半年财政数据中,企业所得税27515亿元,同比增长7%,35240亿元,同比增长5%,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企业的减度。个人所得税是改善当前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的重要措施。今年上半年个人所得税7222亿元,同比增长9%,是所有税收中增长最快的,但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层级较多,更高税率达到45%,建议进行调整。 三是加大卫生健康、城乡社区建设、保障和就业领域的支出。2022 年在卫生健康领域、保障和就业领域投入增长分别是2%与9%,明显高于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但是在城乡社区支出中同比下降20%。2022 年社区在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继续加大城乡社区的建设投入。 四是完善体系,促进相关产业包括健康产业升级,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完善多层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从到省、市、县、乡(镇)、村(社区)完整的基础设施,可通过市场机制吸引资本投入,解决投资增长缓慢的问题。2022 年,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仅有9%,如果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显剧拉动投资增长。 第四,货币要 新技术对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影响。新技术、人工智能的采用对经济增长有帮助,但是要 新技术对就业的影响。人工智能的引入会影响传统经济学的规律,如按照传统的奥肯法则, 就业和 经济增长是一致的,但是人工智能的引入会改变这个规则,因此未来货币的目标要更加 失业。否则,一方面会影响收入分配,另一方面会影响“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2035年远景目标之一,也会影响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第五,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补全我国营商环境地区差异短板。我国营商环境持续得到改善,在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2 》中,我国营商环境排名第31位,与2022 年相比有明显提升,但是我国GDP的总量排名,与我国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对外直接投资ODI在世界的排名还不相适应,仍有提升的空间。同时,我国营商环境的地区差异还很大,根据21世纪研究报告,我国营商环境排名较前的深圳、上海、和广州是排名较低地区评分的2倍多。因此,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仍然是提升投资水平的重要手段。 第六,要充分认识对外的重要性,持续扩大,探讨更加积极、多元化的化战略。一方面,构建更高水平的格局。经过以来40多年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已逐渐嵌入产业链分工体系中,进出口对经济增长有一定影响,为我国经济带来市场的同时也对我国技术进步产生影响。中国对外企业涉及约2亿人的就业,约相当于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一。虽然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与贸易保护叠加,但是要坚持更加积极的战略,拓展多元化的市场。要逐步对传统循环的依赖,“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机遇,通过与沿线或地区的深入合作,共同建设贸易往来、产业协作和共同发展的,有助于形成更加均衡和多元化的循环体系。另一方面,加快自贸区和贸易港建设。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是 国内双循环的重要,推进上海、广东、天津等自由贸易试验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和发展,有助于加速形成新型的循环。 第七,在新发展格局中要更加 系统性风险。一是资本市场要持续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相应资本控制措施来应对资本流动所产生的市场波动。二是的不确定性造成汇率波动,汇率波动对经济造成影响,2022 年汇率升值47%,今年汇率已经升值4%,建议资本控制措施来防范热钱的流动。三是金融市场要切实落实供给侧结构性的成果,防范金融风险扩散到我国,同时防范国内金融风险。四是要防范债务风险。近年来,财政支出中债务利息支出占比不断加大,对地方财政产生压力。今年上半年债务付息支出4008亿元,同比增长5%,高于全国一般性公共预算支出(5%),远高于其他类型的财政支出,利息占支出24个百分点,而且这个占比在近几年呈现上升趋势。 (龚六堂, 为大学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王铉 以上就是与2022 年的经济形势会怎样相关内容,是关于居民收入的分享。看完展望2022 形势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师应该布置题目了,写关于这个题目的内容。开头先是概括,接着展开分析原因形势结果什么的,最后写写自己的感想,写写对策。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造成了一系列的 影响, 而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加直接且深远 由于各国都在进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 各国的经济政策都很及时有力, 防止了大萧条的出现 全球经济从崩溃边缘走了出来, 金融危机肆意破坏经济的恶劣态势得到了有效控制, 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开始出现复苏 性增长的时代已经来临,即全球正在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 2007 年 3 月 13 日,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因 濒临破产被纽约证券交易所停牌为标志,美国正式爆发了次贷危机2008 年9 月15 日,拥有 158 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公司宣布破产,美国的次 贷危机迅速演变成一场来势凶猛的金融风暴以此为标志,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 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随即揭开序幕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被认为是 1930 年经 济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危机, 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20 世纪30 年代的 那场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都带来了一系列影响此次危机改变了美国在 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几十年来,美国消费者一直是全球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这 场危机抑制了债台高筑的美国人的消费,世界开始寻找替代者自 2008 年9 月下旬开始,世界各国政府通力合作,采取了史无前例的措施对市场进行积极且行 之有效的干预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各种救市措施,这些措施也都在一定程度上 起到了稳定和刺激经济的作用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格局会有较大变化,美国 所占比重将大体维持不变,欧洲和日本所占比重会下降,而中国,印度等新兴市 场经济体所占的比重将有所上升出于大多数经济学家的预期,全球经济开始显 示出脆弱的复苏,人们开始使用"后金融危机时期"来表述当前的世界经济经 济危机提供了历史性机会, 那就是将泡沫经济和过度消费转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 道路上来 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这次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以重创, 对世界经济体产生了某种变异并促使国际 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此次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出现了自二战以来最严重 的衰退,其影响深广终结了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较快增长的态势,引发 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从结构形式及发展方向都出现新一轮的变化 全球经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主要特征全球生产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去工业化"进程有所 放缓,特别是美国等重要发达国家正在进一步加快"再工业化"进程,这会引起 全球生产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与 此相适应,发达国家提高储蓄率和发展中国家提高消费率成为一种发展态势,这 也会深刻改变着两大类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生活习惯这也导致"新兴市场"在国 际上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引起了发达国家以及率先成长的发展中国家的高度关 注 本世纪以来,新一轮全球化高潮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主要 表现在全球市场整合和扩大规模经济等方面东亚,拉美和东欧等新兴市场经济 体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依靠全球分工体系深化带动的"斯密增长" ,创造出巨大 的"全球化红利" 这次金融危机标志着全球化由高潮期转向低潮期,导致发达 国家经济陷入持续深度衰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也大幅放缓虽然 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相继采取了大规模的金融救援和经济 刺激政策, 但世界经济复苏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 "世界经济今年将出现战后最严重的衰退,预计下降 4%,2010 年世界经济将 有望出现 5%的增长,其中发达国家有望实现 O6%的微弱增长,新兴市场和 发展中国家将增长 7% 1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看,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曲 " 折复杂的过程, 金融机构处置大量不良资产和实现资产负债表的平衡需要持续数 年,而新经济增长点短期内难以成为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今后一个时期,世界 经济将在调整中恢复增长,预计年均增速为 3%左右,将明显低于危机前五年接 近 5%的增速各国对金融市场的开放也会更加谨慎,经济全球化进程可能会放 慢脚步,但金融危机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深化发展的大趋势,推动贸易投资自由 化和多边贸易体制建设,重构全球金融体系,仍将是世界各国实现经济发展和繁 荣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不可逆转,但发展进程将更加曲折复杂 全球金融体系发生变化 随着美国在全球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的进一步下 降,以及世界贸易和投资数额的持续扩张,美元国际结算货币的霸主地位,美国 金融市场作为全球资源配置中心的地位将受到严重挑战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美 国金融体系在全球的地位将会逐渐下降与此相对应的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 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增强我们可以从 2009 年 G20 峰会上发表的《领导 人声明》中看出相关信息: "20 国集团领导人同意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至少增加 5%,将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体在世界银行中 的投票权至少增加 3%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金融危机使人们看到失去监管的 金融市场的破坏力,各国主权投资基金与金融创新开始更加谨慎加强金融监管 已成为全球共识, 强调金融谨慎发展原则以及回归实体经济已成为一种良性发展 之所需 全球经济失衡是全球化进程中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深化的必然结果, 也 是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必然产物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 全球经济失衡接近极限而出现的一次强制性调整, 势必推动全球经济进入再平衡 调整过程发达国家提高储蓄率和降低消费率,将使国际进口市场出现萎缩,而 发展中国家将因外部市场收缩而被迫扩大内部需求对东亚出口导向型国家而 言,发达国家进口市场萎缩和全球贸易减速,出口增速将持续下降,而短期内很 难找到转移出口的新增长点;对石油输出国而言,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对石油需求 下降,经常项目顺差和进口需求将大幅减少全球失衡的再平衡调整,不仅表现 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负债消费型增长模式的调整, 以东亚国家为代表的过剩生产型 增长模式也将面临再调整过程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发展方向这次金融危机发生在美国,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在网络股泡沫破灭后缺 乏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新科技革命不取得重大突破,世界经济便难以重现 上世纪 90 年代依靠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熊彼特增长"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 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新的就业 岗位和新的增长模式,是摆脱金融危机的根本途径如 1857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推动并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 发了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当前,无论 是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强烈需求,还是科学技术内部所积蓄的能量,都正在催生着 一场以新能源技术和生命科学重大突破为标志的第四次技术革命 正是科技上的 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着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了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 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 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世界主要国家推行"绿色新政" ,把发展绿色能源 作为刺激经济的重要手段,掀起了发展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的热潮,很可能成为 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动力 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国际竞 争的制高点,各国在绿色能源科技领域竞争更加激烈建立低碳社会,发展低碳 经济可望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共识,也可能成为全球合作的一个成功典范, "低 碳经济"将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 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 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 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低碳经 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低碳经济实质上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 结构问题, 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 诠释,是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 "低碳经 济"可望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 "低碳经济"将改变人们的生产生 活方式,很可能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2008 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形成巨大的冲击,标志着 中国经济新一轮调整和转型的开始事实上,中国经济的周期性回调 2007 年下 半年就已经显现,2007 年第三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季度经济增长率就逐季下降, 表明经济的周期性回调要早于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国际金融危机爆 发前,中国经济就已经面临巨大的调整压力,投资增长偏快,信贷投放过多,外 贸顺差过大等问题突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外部需求的急剧收缩通过出口关 联部门,从下游的加工贸易制造部门延伸到上游的能源原材料部门,对我国的实 体经济形成直接冲击 国内股市和房市迅速降温引发以房地产业为龙头的固定资 产投资增速下滑,通过房地产关联部门,影响到钢铁,石化,建材,有色等重化 工业部门,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经济下滑深度,使我国面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的面临的严峻挑战后金融危机时期 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是一个"缓慢复苏的世界经 济" 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使我国经济调整和转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次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如此之大, 从表层上说是由于外部需求急剧收缩 造成出口大幅下降,并造成国内工业生产快速回落和就业下降,但深层原因是主 要即有经济增长模式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加剧,不仅表现在需求结构上,内需和外 需增长不平衡,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而且也 表现在供给结构上,低附加值产业比重过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和创 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 这些结构性矛盾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更加突出地表现 出来,也必须通过新一轮调整和转型逐步加以解决 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加大了我国经济减速压力 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程 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依存度从 2001 年的 5%上升到 2007 年的 8%,2008 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贸依存度有所下降,仍保持在 60%左右这次金融危机 引发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使我国出口形势面临多年来前所未有的困难, 并对投资,消费和就业等产生广泛影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针对我国 出口产品的各种限制措施明显增加,我国稳定出口市场和份额难度明显加大;全 球失衡再平衡调整,使外部需求收缩幅度加大,持续时间拉长这些都表明,继 续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有效扩大国内需求,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不仅对当前我国应对金融危机 7 具有现实紧迫性, 而且对迎接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后可能带来的新挑战具有重大战 略意义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过度 依赖低成本资源和要素的高强度投入 如果说危机前经济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全球 经济繁荣和市场扩张, 还可以使我们依靠扩大出口来平衡迅速扩张的生产能力的 话,那么,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和市场收缩,已经使外需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下降;以往在经济规模和能源资源消耗总量相对不大的情况 下,依靠低成本资源和要素的高强度投入可以支撑高速增长的话,那么随着经济 规模迅速扩大和供需平衡条件的变化,原有的低成本优势将持续减弱,能源资源 和生态环境的约束将不断加剧 绿色能源革命使我国科技发展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为摆脱金融危机的影 响,走"绿色复苏"之路,发达国家大力开发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技术,抢占绿 色能源技术战略制高点,在率先推进信息技术革命和发展知识经济后,又掀起发 展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的热潮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期,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本 条件相对落后,能源资源消耗和排放总量大,绿色科技革命使我国在信息技术扩 散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就要面临绿色能源革命的严峻挑战,在传统产业节能减排 技术改造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就将面临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压力 我国国际地位提升有利于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也将面临承担更多 的国际义务和责任的压力随着我国占全球经济的份额,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 不断提升, 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 出手快, 出拳重, 率先实现经济复苏, 积极参与推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 主张建立更加平衡和相互制约的国际货币 体系,通过加强区域和双边货币互换安排,试行贸易项下人民币结算,有效地推 动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进程,为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加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 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与此同时,国际社会要求我国承担有约束力的减排责任呼声 增大在实现反恐,防核扩散,控制流行性疫病和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援助等领 域,也面临承担更多义务和责任的压力 综上所述,未来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国际经济环境将发生 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将明显增强,推进新一轮经济调 整和转型,不仅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增强我国发展主动权的需要,也是作为一 个快速成长的大国,促进全球经济平衡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要求有点多,但这都是我精选下来的,希望对你有用,希望采纳,谢谢!!

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每天都发生着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大规模流动。通过这种日益密切的经济联系,中国在影响着世界,世界也在影响着中国。国际性的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金融危机等现象将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递机制影响到中国,如果中国的经济结构存在某些类似的隐患,这些现象不可避免地要在国内出现。即使中国的经济一点问题都没有,由于心理因素的作用,也要发生一定程度的波动,只不过程度较低和时间较短而已。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要想在未来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保持一定的地位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只能抓住机会、直面挑战,只能积极融入而不是回避和拒绝经济全球化。

世界经济复苏1000字论文2022怎么读

中新网10月11日电 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数据称,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03年至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高达8%,仅次于美国的8%,排名世界第二(见表)。 与此同时,中国对外贸易扩大给世界各国带来了诸多益处。2003-2006年,中国出口增长迅速,出口额分别达到4382亿美元、5933亿美元、7619亿美元和9689亿美元。年平均出口增速达到4%。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输往世界各地,提高了进口国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促进了消费的增长。中国在扩大出口的同时积极开放市场,努力扩大进口。2003-2006年,中国进口分别达到4128亿美元、5612亿美元、6599亿美元和7915亿美元,年平均增速达3%。进口规模的快速扩大,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创造了就业机会。希望采纳

①中国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中国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为世界创造了更多机遇、注入了更多活力。国际人士指出,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中国坚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体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②中国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为外国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营造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投资环境。从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到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再到与140多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③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不断以自身发展推动实现合作共赢。与此同时,中国坚定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商签更多高标准自贸协定和区域贸易协定,积极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为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发挥重要作用。

08年以来,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复杂的局面,从全球通胀升温不止到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世界经济出现二战以来首次负增长,贸易出现大幅度下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正日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冲击和影响不容忽视。正确认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与力度,增强政策的弹性和灵活性,对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形势2010年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养精蓄锐、调整力量的转折点,在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和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下,世界经济复苏势头较为强劲,发达国家探底企稳,发展中和新兴国家稳步回升。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继续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发达经济体财政赤字攀高,印度、越南等新兴经济体通货膨胀严峻、迪拜及希腊债务危机等也一再表明: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2011年,尽管国际经济环境短期向好,但是各国经济刺激计划基本结束,世界经济、贸易和工业生产难以保持2010年的反弹性增长,增速可能明显放缓;就业、债务、通胀等引发的不确定性风险可能继续释放,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也可能进一步分化。世界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不足,发达经济体私人需求乏力,美国继续受失业困扰,欧元区面临财政紧缩压力,日本则继续面临通缩压力,发展中经济体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对于我国而言,这些新变化、新格局都意味着新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其一,贸易保护主义威胁我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复苏。随着金融危机缓解和世界经济复苏,国际社会在危机之初所展现的协作精神有所动摇,一些与全球化背道而驰的观点和做法日益凸显,有的国家口头上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在行动上则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贸易保护主义在抬头。实际上,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经济体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完全脱离全球经济,单靠自身力量来求得发展,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这样一个特殊时期,世界经济还比较脆弱,就业机会还不多,失业率比较高,如果各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国际贸易格局将发生重大改变,世界经济复苏面临危机,我国对外贸易受到巨大挑战。其二,我国产业结构受到了来自美欧国家的高端挤压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低端挤出。在金融危机之前,美国欧洲等国家是靠金融扩张来支持赤字消费的,他们出口高科技产品,然后大量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老百姓靠信贷消费。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大于国内需求,生产的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只能依赖出口。但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去杠杆化,使得美国等发达国家减少消费、增加储蓄,由此减少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加大了我国出口压力。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之后,洪都拉斯、越南、印度等其他发展中国家产品也纷纷打入欧美市场,他们利用比我国更加低廉的资源和劳动成本,生产比我国成本更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其替代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势头,就像当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替代“亚洲四小龙”一样。其三,我国面临着经济下行和通胀压力上升并存的局面。今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依然比较平稳,投资仍是经济增长的主力,但是在经济结构调整、货币政策由松趋紧、出口增速回落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同去年相比,经济增速呈现出小幅回落的趋势,GDP同比增速“前低后高”。而且从去年底开始,我国国内食品价格涨势接连启动,直至目前为止,推动物价上涨的诸多因素依然存在:货币持续超发;劳动力成本继续上升;输入型通胀压力和“热钱”流入不减。这将使得通货膨胀呈现出长期化趋势。据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透露,经过金融危机的调整,我国的货币存量已超过10万亿美元,居全球首位,货币存量与GDP的比重达到200%。他还表示,货币供应超量将导致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形成泡沫,一旦形成的泡沫突然间破裂,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其四,我国就业的总量性和结构性矛盾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骤然爆发,异常尖锐。作为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又处在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交汇到一起,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再加上金融风暴的侵袭,企业岗位大量流失,大批农民工失去原有的工作,新增劳动力就业渠道堵塞,加剧了大学生及其他群体的就业困难。不仅如此,应对这样错综复杂的局面,常态下解决就业的措施明显不足,必须依靠宏观与微观、应急和长效、直接与间接等多种组合性政策措施和渠道来解决。三、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首先,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仍是我国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同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劳动力资源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短缺资源则可以通过国际交换而得到弥补。而且一国要发展经济不应只注重其经济总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追求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变革,参与全球化就使得我国可以直接利用较先进的科技成果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在较高的起点上发展经济,绕过传统工业化国家所走过的弯路,发挥“后发优势”,在建立现代经济结构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绿色产业在全球的兴起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契机。发展新兴绿色产业不仅有利于我国保护环境、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推动产业升级,而且由于其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为我国赶上新一轮全球产业调整发展步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供了良好契机。此外,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为我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市场需求创造了机会。最后,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外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然而,我国在国际经济金融事务中的话语权仍然不高,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国际金融危机催生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力量此消彼长,主要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上升,而且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还将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转变,这有利于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实现长远发展目标。四、结语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依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准确判断未来走势,增强忧患意识,从变化着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积极因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变经济波动期为发展机遇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