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高二历史小论文题目及答案人教版

发布时间:2024-07-07 10:45:23

高二历史小论文题目及答案人教版

浅谈中国书法艺术风格一、书法风格形成的条件风格是什么?西方美学家总结为“风格即人”,这与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家都喜以人格化来比喻书法有其契合之处。具备一个人的条件,不但要有形体,而且还要有个性、风度、思想和感情。书法艺术不但要有“骨、肉、筋、血”,而且还要求在作品中流露出一种艺术个性、风度、神采和意蕴。风格的形成标志着艺术生命的成熟,独特的风格,是每一个学书者终身为之奋斗和追求的艺术理想,只有具备独特的风格,才能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保持书法艺术的生命力。学书者虽人人都有自己的“体”和“面目”,但不一定人人都具备风格,面目是浅表的,而风格却是表和里的统一,形和神的统一。凡具有风格的作品,古人称谓“上品”或“入品”,故风格之形成必须以三个条件为前提:中国书法是以写汉字为基础的艺术,离开了这个基础,也就不是书法,也就谈不上书法的风格,这是书法的第一前提。五官四肢构成了人体;点画的不同搭配,构成了字形。书法必须受到文字笔画结构规范化组织形式的约束,必须具备可读性,楷有楷法,篆有篆法,草有草法。任何一个书法家都不能离开这个谱,去创造。中国书法艺术的风格必须具备书法艺术的共同美,风格的美在形式上虽具有丰富性,但在其本质上却有它的共同规律。人们观察到形的产生离不开正侧、方圆、轻重、徐疾、刚柔、浓淡、枯润、奇正、疏密、巧拙等两个对立面互相之间的协调配合,所以“阴阳既生,形势出焉,”寓多样于统一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孙过庭《书谱》说:“违而不犯和而不同。”通过对比统一,可以避免单调刻板,从而可以产生无穷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不能离开匀称、协调、统一、和谐等基本法则,人们还观察形的变化离不开势的作用。“古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字有筋骨、血肉,以气充之,精神乃出。”(张怀瓘《用笔十法》),“书之大局、以气为主。”(包世臣《历下笔谈》)。因势生形是结字章法的一个重要原则,只有具备势的作品,才能给人以一种生命力的艺术享受,在书法创作中可以变形以求新,但必须在势的管束下进行组合,方能合乎情理。“力”在书法中也占据极重要的地位,点画浑厚饱满,笔力遒劲,沉劲入骨,是对每一个书法家的具体要求,所谓“众妙攸归,务存骨气”,只有“藏骨包筋,含文色质”的线条,才能表现出点画的形质美。人们还观察到“节奏”“、韵律”是表现书法动态美的重要方法,运笔时通过轻重、徐疾、提按、顿挫等多种手法,不但使静止的字形产生一种和谐的动感,而且还可以产生墨色的变化,故节奏是气韵生动的重要表现手法。由此可见,对立统一、势、力、气韵等是各种风格和流派必须遵循的共同的客观规律,是组成书法艺术共同美的重要因素,是书法艺术的“理”。但“理”又必须依赖于“法”去达到,实践证明,一个书家的技巧越精熟,功力越深厚,就越能把握自己,把自己的艺术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忘我”的境界之下,用熟练的技巧写出来的作品,却是一个活生生的“我”,这个“我”是自然流露出来的,这就是“我”的风格。所以风格是在长期的,艰苦的技巧和锻炼中,加上知识修养和自己的性格所形成的,它不是笔墨游戏,也无捷径可走,故“理”和“法”是形成风格的重要的前提。风格必须具备意的境界。具备了筋骨血肉,四肢形骸还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只有躯壳,而无思想;只具形质,而乏神韵;只有面目,而无风度;只有形体,没有个性,是谈不上风格的。书法艺术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借助笔墨的外在形式,而显示出一种内在的精神和意蕴。所谓“意”不是指局部,具体的点画和结构,而是指整幅字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统一而和谐的精神境界。汉代的赵壹,已经意识到书法是技巧和艺术个性的有机组合,提出“书之好丑,在心与手。”以后书论述说更详“,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黄山谷《论书》)“,书道妙在性情”(朱履贞《书学捷要》)“,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包世臣《艺舟双楫》),只有具备意蕴的作品,才能耐久所玩,给人以美感的持续,才能具备风格。综上所述,中国书法艺术对于气势、力量、形质、韵律、理法、神采和意蕴的研究在世界艺术史上是罕见的。无怪苏轼说“: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成为书也。”因此,书法风格必须以上述三个前提为基础,否则就难以入品。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缓慢的过程。立意是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除了在不断的书法实践中逐步提高外,还必须从文学诗词、哲学、音乐以及金石绘画中触类旁通、汲取营养,以提高自己的眼力。只有将这些字外工夫与笔墨技巧相互渗透时,才能孕育出博大深邃的创作意境和熔造出优美高雅的艺术个性。风格的形成是实践与思维的结合,风格形成后,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它往往随书者的修养、兴趣、审美观念、艺术见解的变化形成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立体型风格,所谓“不失本调,兼得众调”。如杨凝式之四贴各各不同,兼具面目。惟其不变,才能保持其相对稳定性,惟其变才能保持其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二、中国的书法艺术的特点多流派、多风格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特点之一,也是长期以来得以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原因,风格的命名以技巧而论,有苍劲雄厚、奇险凝练等。以风格而论,有威武、雍容、俊秀、潇洒等;以个性而论,有粗旷、豪放、倔强、孤傲等,以品格而论,有平和、庄重、雅逸、瑰奇等,但总的来说,风格可以分成阳刚和阴柔两大类。两种不同的风格都可以给人以美感,二者可以结合,但必有偏胜。当然,也不能过度,若“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则不可以言文”,各种风格都以自身之特点而存在,他们之间争奇斗艳,各有其胜,促使艺术的繁荣和发展。秀美的书法作品好似一位天真、妩媚、楚楚动人的苗条淑女,给人们以赏心悦目的阴柔之美;壮美的书法作品则似一个威武、魁伟、英姿勃勃的无畏勇士,充满了力度、节奏和阳刚之美。无论在戏剧、音乐、舞蹈乃至书法、绘画等不同艺术门类中都可以看到或听到这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表现。在书法这一艺术长河中始终存在着秀美和壮美两大主要风格,它们各自闪烁着不同的光芒。远在殷商时期人民已经注意把汉字写(刻)得美观一些。从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其中就存在着秀美和壮美的不同风格,据此可作为一种表现艺术,即使是在早期萌芽阶段,也同样体现出不同的审美观,出现不同趋向的表现形态。在早期的钟鼎文字中,属于飘逸、妩媚的也即秀美风格的代表者应是战国中山王十四年鼎铭文,它一改西周金文的雄浑壮实而别开生面,出现了修长秀丽的风格,透露出飘洒、俊俏的美感。可惜此鼎出土太晚,故不能为以前许多学书者知晓。在汉隶中属于秀美风格的有《礼器》、《曹全》等石碑。在行书中声名显赫的《兰亭序》就是属于秀美风格的,它的原本虽不可见,但从一些唐摹本及定武刻本来看,是大致仿佛的,可以相信王羲之的字就是这个风格,历代都有继承者,如唐代的欧阳询、宋代的米芾、明代的文征明,近代的沈伊默、现代的启功都是秀美的一路风格的大师。壮美一路风格的书法,亦代不乏人。在早期钟鼎文中,表现出质朴、壮美的《散氏盘》是这一时期作品中的佼佼者,此盘文字线条泼辣,行笔跳跃性大,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汉隶中,如《石门颂》、《张迁碑》结体高古、厚重凝练,奇纵恣肆,很好地继承、表现了质朴雄壮的书风,继而进至北魏时期,埋藏于洛阳芒山一带的墓志铭以及著名的洛阳龙门石窟中的造像题记,便是一大批书法艺术的瑰宝,其中虽然用笔各异,有方起、圆起,结体上有野逸、高古、朴素,但总的来说大都是追求粗犷、奇诡的壮美风格,又如刻于山东掖县云峰山的石刻群,如郑道昭所书的《郑文公碑》,此碑即为康有为所提出的圆笔最高准则“石峰石刻”。它的笔道犹如篆书,圆浑而古朴,结体犹如隶书宽博而又豪放。在行笔中又如行、草书一波三折,流畅而有神采,也是属于壮美风格的代表作品。总的来说,秀美和壮美两种文风在历史上,或齐头并进或此起彼伏,作为一种风格和流派,实际上谁也无胜过谁,因为两者都是美的。即所谓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作为个人可以以自己的好恶来倾向于其中的一种,但却不能因此而论另一种就不美。我们要以“百花齐放”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现在有些人,为了标榜自己是“阳刚之美”,因而竭力贬低“阴柔之美”,我们认为这是大可不必的。实际上,作为书法的一种风格来说,也没有绝对的“刚”或绝对的“柔”,多半是“刚中有柔”或“柔中有刚”,只不过是以何者为主而已。如果是只“刚”不“柔”或者说只“柔”不“刚”,则不能给人以美感。美应该是多样的,应该“百花齐放”。三、书法艺术的创新风格贵在独创,但如何去创?什么是创?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问题。事实上书法艺术本无新旧之分,只有高低之别。狭义上来看,多种风格,似乎都已经被前人捷足先登,各占山头,后人已无插足之地,但从广义上来看,同一种风格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正如同一种性格的人可以有不同的面目一样,这样就可以大大开拓我们创作的领域。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所谓的“新”只不过是有自己与前人不同的面目而已,也即是追求法和意,形和神相统一的不同形式而已。这种形式由于受到文字的约束,点画之间的搭配相差毫厘之间便可形成一种面目。有古才有新,有源才有流。古人创的新,在今天我们叫它“传统”。风格的独创不能脱离传统凭空而来,从历史观点来看,古代书法家无不在精研前人的基础上,经过自身的蜕变,才有所突破而自创面目的。不同的探索道路,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审美情趣,产生了千姿百态的不同风格。只有遵循书法艺术的客观规律,其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给人以美感的持续,只有“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作品才能保持其艺术的生命力。因此,书法艺术的创新是一种长期而艰苦的艺术活动,甚至于是一种超出于个人功利,完全不计较利害得失的独立思考和全神贯注的艺术活动,它需要一定的胆识,需要不破不立的精神,需要强烈的艺术个性,也需要一些浪漫主义色彩,需要一点“怪癖”的艺术个性,也需要呼吸时代的气息。只有这样才能在理性的把握下,闯出古人的樊篱,自出新意,从而创作出有自己独特风格而又有时代精神的作品来。参考文献:[1]中国古代书法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书品[M]北方文艺出版社,

一、五次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6—8 ,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0—10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5、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抗日战争): ①1931—1937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 ②1937—1945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二、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归类 1、割地: ①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②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割去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③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去台湾、澎湖列岛等。 2、赔款 ①《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元 ②《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 ③《辛丑条约》赔款5亿两白银 3、开埠通商 ①《南京条约》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权。 ②《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最西端)、苏州、杭州为商埠。 4、攫取中国的特权 ①《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权。 ②《马关条约》:日本首先取得开设工厂的特权。 ③《辛丑条约》:列强取得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完全控制权 5、有突出特征的条约 ①《南京条约》: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②《瑷珲条约》:割地最多。 ③《马关条约》:最能体现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特点 ④《辛丑条约》:赔款最多;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三、列强侵华罪行 1、两次洗劫北京: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并焚烧圆明园。 ②八国联军侵华期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2、镇压中国人民革命: ①成立“洋枪队”(华尔),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②组成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 ③抗战胜利后,美国扶蒋** 3、制造大屠杀: ①甲午中日战争期间,1894年日本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②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4、制造事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沈阳);1937年七七事变(北京卢沟桥);1937年八?一三事变。四、人民的反抗 1、人民群众的斗争(1)1851年到1864年,洪秀全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2)1899至1900年,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3)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抗击日军入侵(杨靖宇)。 2、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1)禁烟运动: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起点。(2)鸦片战争:关天培在虎门,英勇牺牲。 (3)边疆地区危机: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4)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战斗,与舰同沉。(5)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6)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守军(二十九军)英勇抗击日军进攻。(7)1937年9月,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一一五师英勇抗击日军。(8)1938年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与日军激战。(9)1940年8月起,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百团大战。 3、学生运动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沉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不断的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其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它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各种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厂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高二历史小论文题目及答案

一、五次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6—8 ,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0—10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5、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抗日战争): ①1931—1937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 ②1937—1945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二、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归类 1、割地: ①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②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割去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③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去台湾、澎湖列岛等。 2、赔款 ①《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元 ②《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 ③《辛丑条约》赔款5亿两白银 3、开埠通商 ①《南京条约》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权。 ②《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最西端)、苏州、杭州为商埠。 4、攫取中国的特权 ①《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权。 ②《马关条约》:日本首先取得开设工厂的特权。 ③《辛丑条约》:列强取得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完全控制权 5、有突出特征的条约 ①《南京条约》: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②《瑷珲条约》:割地最多。 ③《马关条约》:最能体现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特点 ④《辛丑条约》:赔款最多;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三、列强侵华罪行 1、两次洗劫北京: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并焚烧圆明园。 ②八国联军侵华期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2、镇压中国人民革命: ①成立“洋枪队”(华尔),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②组成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 ③抗战胜利后,美国扶蒋** 3、制造大屠杀: ①甲午中日战争期间,1894年日本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②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4、制造事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沈阳);1937年七七事变(北京卢沟桥);1937年八?一三事变。四、人民的反抗 1、人民群众的斗争(1)1851年到1864年,洪秀全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2)1899至1900年,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3)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抗击日军入侵(杨靖宇)。 2、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1)禁烟运动: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起点。(2)鸦片战争:关天培在虎门,英勇牺牲。 (3)边疆地区危机: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4)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战斗,与舰同沉。(5)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6)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守军(二十九军)英勇抗击日军进攻。(7)1937年9月,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一一五师英勇抗击日军。(8)1938年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与日军激战。(9)1940年8月起,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百团大战。 3、学生运动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三民主义不适用中国,虽然,武昌起义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袁世凯复辟,实施过部分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但都以失败告终,后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也不得民心,最终败逃台湾,可见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并不符合当时中国国情,虽然,促进了民主资本经济的萌牙,但并不能使中国长足发展……好了余下自己去写,初中历史真麻烦……

历史论文的标准格式⑴ 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词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应避免使用的不常见的省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个题名用语 ⑵ 作者姓名和单位,两人以上,一般按贡献大小排列名次 ① 文责自负;②记录成果;③便于检索 ⑶ 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中文摘要一般不会超过300字,不阅读全文,即可从中获得重要信息外文250实词 包括:①本研究重要性;②主要研究内容,使用方法;③总研究成果,突出的新见解,阐明最终结论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⑷ 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3-7个,有专用《主题词表》 ⑸ 引言回来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布局,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 ⑹ 正文 ⑺ 结论:是指全文最终的,总体的结论,而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要求准确,完整,明晰,精练 ⑻ 致谢:是对论文写作有过帮助的人表示谢意,要求态度诚恳,文字简洁 ⑼ 参考文献表(注释),文中直接引用过的各种参考文献,均应开列,格式包括作者,题目和出版事项(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始页码)连续出版物依次注明出版物名称,出版日期和期数,起止页码 ⑽ 附录:在论文中注明附后的文字图表等

初一历史小论文题目及答案人教版

女真族的历史 女真,又名女贞、女直,中国古代生活于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现今满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的前身。公元6至7世纪称“黑水靺鞨”,公元9世纪起始更名女真。12世纪前期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朝,统治中国北方一百多年之久。直至13世纪被蒙古人所灭。17世纪初建州女真部逐渐强大,其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诸部,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至1636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号为满洲,女真一词就此停止中国古代生活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国东北古老民族(原生活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以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古满语支。女真源自中国史书中3000多年前的“肃慎”, 公元2至4世纪时期称“挹娄”,公元5世纪时期称“勿吉”(读音“莫吉”),公元6至7世纪称“黑水靺鞨”,公元9世纪起始更名女真。辽代又称“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又以化程度区分辽南境者为熟女真,辽北境不属编户者为生女真。金朝时从称“女真”,因女真一词来自古代女真语(jusen 或 julcen ),因此在明代音译汉字时也写作:诸申、朱里真等。到17世纪初建州女真满洲部逐渐强大,其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到其子皇太极时期已基本统一女真各部。1635年农历10月13日清太宗皇太极颁布谕旨改女真族号为满洲,女真一词就此停止使用,后来满洲人又融纳了蒙古、汉、朝鲜等民族,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满族。 女真人女真人在历史上先后建立过金朝、东夏、扈伦、后金(清朝前身)等古代政权。亦作女真族。“女真”在15世纪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清朝以后,“女真”的主体部份融和其他民族称为“满洲”,后通称为满族至今。一些边远地区的分支未融入满洲族,今天分别形成赫哲、鄂伦春、夫尼赫、满珲、等同属通古斯满语语支的新民族。《金史·世纪》记载:“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元魏时,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车骨部,曰拂涅部,曰号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隋称靺鞨,而七部并同。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无闻。”使用,后来满洲人又融纳了蒙古族、汉族、朝鲜族等民族,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满族。我国经济中心南移的探究对中国古代史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探究经过一番研究,对中国古代史上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了深入的了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 从远古至西晋中国北方经济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的发展水平都远远超过南方,虽然三国时期吴蜀对南方有所开发,但和处在中国经济中心的魏国比起来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因此这一时期经济重心是在北方的。从西晋末开始,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到唐中晚期,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从唐中晚期至南宋,中国的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到南方。 到南宋时,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地超过了北方,成为了中国新的经济重心。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呢?原因何在?一、南方经济的发展历程:(一)、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重点开发。 (二)、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 赶上北方。 (三)、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 (四)、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 (五)、南宋至元朝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 (六)、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二、经济重心南移的重大发展时期: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从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三、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原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社会原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例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比较繁荣,但后来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影响,北方的社会安定受到了破坏;五代十国期间,北方几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大规模战争;两宋期间。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战争更是接连不断。政治原因:统治者的重视。政治中心的南移 (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统治者在楚州“筑白水塘以溉田”;吴越兴修了许多水利设施,例如著名的捍海石塘等。技术原因:生产力高。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例如从西晋末年到南朝开始,北方南迁的农民达九十万之多,占北方总人数的八分之一。这就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南迁的北方人民还给南方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地区从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法,发展到用粪来作肥料。牛耕得到推广。自然条件:南方气候较优越。宋代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类作物适宜生长的环境是北方的温带大陆气候。北宋时占城稻传入,到南宋时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水稻不适宜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种植,而适宜在江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种植,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而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这种情况主要是人为的烧毁森林、滥垦荒地造成的,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积减少。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区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和操作。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四、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二)、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三)、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五、经济重心南移的规律:(一)、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二)、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六、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一)、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二)、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三)、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四)、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七、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的启示:经济重心南移是当地所在的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不要悬赏分

李治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皇帝。 或许一直一来李治都是一个懦弱,生活在父亲光环下的无能皇帝。 但最近有人开始研究举出了种种说明李治并非无能。败高丽,不兴土木,不迷恋黄老。 其实我想说这只是现代文人哗众取宠的一种方法。现在一个名人说杨广是坏蛋,嗯,这个不稀罕。说他是好人才足够吸引眼球。 李治是不是好皇帝其实很容易判断得出。无非从德,从行。德行二字的确可以涵盖一个,尤其是一个皇帝的好坏。 从德来说他。父亲未死便与庶母私通。无论什么朝代这样显然是不道德的。李治身处的朝代并无太大的动乱。但是一大半要归功于他父亲于遗留下的一众贤臣。 再来说他的行。不得不提武则天。没有武则天李治只不过是一个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皇帝罢了。现在有人歌颂武则天是如何英明的一个皇帝。更举出例子说李治并非没有才能,而是太有才能能知人善用起用武则天。 至此注意,武则天并不是一位好皇帝。一个连自己儿子都能下手的人,你能指望她会爱民如子。她对民众的好也是基于她索求的利益和民众并不产生妨碍。她希望有一个武家王朝,让自己在后世也能被人称为高祖。纵然以才能上来说,她的大周无秦朝吞并六合,车同轨书同文的气势。也无汉朝一改颓势驱除蛮夷的雄伟。更无隋朝科举一扫世家门阀的魄力。终归只是延续贞观之治而已。 说回李治在他生命最后几年终于认识到大权旁落,想出废后这一招。但是为时已晚,他一无魄力二无能力。至于说此事为虚有,二人是异常恩爱。试问如果恩爱,武则天在李治死后能养如此多的面首。 无德无行又怎么会是好皇帝。 但历史从来不是告诉我们昨天发生了什么。而是告诉我们今天要怎么做,明天会发生什么。 看看如今的学术大师,必定和固有的历史定论反着来。 不可否认一是哗众取宠。二是如今我们身处的环境,所接受的教育都让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反叛心理。先人说对的我们必然说是错的。 不仅仅是人有反叛期,一个国家文化也有反叛期。这也难怪,毕竟先前破去的文化太多,立起来的文化禁不起推敲,外来文化的冲撞都让人无所适从。 学习历史应该明白我们今天缺的不是所谓的文人,不是所谓的大师。而是克己复礼的圣人。

高二历史小论文例题及答案

你好鸭,高中学习辛苦了!我高中也是文科生,祝你高考加油鸭₍ᐢ •⌄• ᐢ₎首先,作为文综试卷,这样的字体和整洁度基本没有问题!希望以后保持住。毕竟文综卷子上,整洁实在是太重要了,是有隐形加分的。第二,个人建议,论述题不要留空,有时间一定要写满(我河北考生,信我)。我的历史老师教导,说写论述题一定要大胆,刚刚开始练习的时候不要怕答错。多多易善。第三,答题用语规范。我不太清楚你的课本类型。答题用语一定要规范化学术化,例如“重要”一词,显得很宽泛,能具体就具体。第四,建议在最后加一条综述。“总之”一类的逻辑用语,总结一下你的回答。哪怕是抄一下你原因的第一句话呢。综述最好要有。私人观点。如怕地域阅卷标准差异,最好咨询你的历史老师比较保险哦⊙∀⊙!目前就这些,如可当选最佳答案,不胜感激。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沉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不断的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其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它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各种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厂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浅谈中国书法艺术风格一、书法风格形成的条件风格是什么?西方美学家总结为“风格即人”,这与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家都喜以人格化来比喻书法有其契合之处。具备一个人的条件,不但要有形体,而且还要有个性、风度、思想和感情。书法艺术不但要有“骨、肉、筋、血”,而且还要求在作品中流露出一种艺术个性、风度、神采和意蕴。风格的形成标志着艺术生命的成熟,独特的风格,是每一个学书者终身为之奋斗和追求的艺术理想,只有具备独特的风格,才能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保持书法艺术的生命力。学书者虽人人都有自己的“体”和“面目”,但不一定人人都具备风格,面目是浅表的,而风格却是表和里的统一,形和神的统一。凡具有风格的作品,古人称谓“上品”或“入品”,故风格之形成必须以三个条件为前提:中国书法是以写汉字为基础的艺术,离开了这个基础,也就不是书法,也就谈不上书法的风格,这是书法的第一前提。五官四肢构成了人体;点画的不同搭配,构成了字形。书法必须受到文字笔画结构规范化组织形式的约束,必须具备可读性,楷有楷法,篆有篆法,草有草法。任何一个书法家都不能离开这个谱,去创造。中国书法艺术的风格必须具备书法艺术的共同美,风格的美在形式上虽具有丰富性,但在其本质上却有它的共同规律。人们观察到形的产生离不开正侧、方圆、轻重、徐疾、刚柔、浓淡、枯润、奇正、疏密、巧拙等两个对立面互相之间的协调配合,所以“阴阳既生,形势出焉,”寓多样于统一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孙过庭《书谱》说:“违而不犯和而不同。”通过对比统一,可以避免单调刻板,从而可以产生无穷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不能离开匀称、协调、统一、和谐等基本法则,人们还观察形的变化离不开势的作用。“古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字有筋骨、血肉,以气充之,精神乃出。”(张怀瓘《用笔十法》),“书之大局、以气为主。”(包世臣《历下笔谈》)。因势生形是结字章法的一个重要原则,只有具备势的作品,才能给人以一种生命力的艺术享受,在书法创作中可以变形以求新,但必须在势的管束下进行组合,方能合乎情理。“力”在书法中也占据极重要的地位,点画浑厚饱满,笔力遒劲,沉劲入骨,是对每一个书法家的具体要求,所谓“众妙攸归,务存骨气”,只有“藏骨包筋,含文色质”的线条,才能表现出点画的形质美。人们还观察到“节奏”“、韵律”是表现书法动态美的重要方法,运笔时通过轻重、徐疾、提按、顿挫等多种手法,不但使静止的字形产生一种和谐的动感,而且还可以产生墨色的变化,故节奏是气韵生动的重要表现手法。由此可见,对立统一、势、力、气韵等是各种风格和流派必须遵循的共同的客观规律,是组成书法艺术共同美的重要因素,是书法艺术的“理”。但“理”又必须依赖于“法”去达到,实践证明,一个书家的技巧越精熟,功力越深厚,就越能把握自己,把自己的艺术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忘我”的境界之下,用熟练的技巧写出来的作品,却是一个活生生的“我”,这个“我”是自然流露出来的,这就是“我”的风格。所以风格是在长期的,艰苦的技巧和锻炼中,加上知识修养和自己的性格所形成的,它不是笔墨游戏,也无捷径可走,故“理”和“法”是形成风格的重要的前提。风格必须具备意的境界。具备了筋骨血肉,四肢形骸还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只有躯壳,而无思想;只具形质,而乏神韵;只有面目,而无风度;只有形体,没有个性,是谈不上风格的。书法艺术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借助笔墨的外在形式,而显示出一种内在的精神和意蕴。所谓“意”不是指局部,具体的点画和结构,而是指整幅字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统一而和谐的精神境界。汉代的赵壹,已经意识到书法是技巧和艺术个性的有机组合,提出“书之好丑,在心与手。”以后书论述说更详“,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黄山谷《论书》)“,书道妙在性情”(朱履贞《书学捷要》)“,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包世臣《艺舟双楫》),只有具备意蕴的作品,才能耐久所玩,给人以美感的持续,才能具备风格。综上所述,中国书法艺术对于气势、力量、形质、韵律、理法、神采和意蕴的研究在世界艺术史上是罕见的。无怪苏轼说“: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成为书也。”因此,书法风格必须以上述三个前提为基础,否则就难以入品。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缓慢的过程。立意是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除了在不断的书法实践中逐步提高外,还必须从文学诗词、哲学、音乐以及金石绘画中触类旁通、汲取营养,以提高自己的眼力。只有将这些字外工夫与笔墨技巧相互渗透时,才能孕育出博大深邃的创作意境和熔造出优美高雅的艺术个性。风格的形成是实践与思维的结合,风格形成后,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它往往随书者的修养、兴趣、审美观念、艺术见解的变化形成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立体型风格,所谓“不失本调,兼得众调”。如杨凝式之四贴各各不同,兼具面目。惟其不变,才能保持其相对稳定性,惟其变才能保持其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二、中国的书法艺术的特点多流派、多风格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特点之一,也是长期以来得以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原因,风格的命名以技巧而论,有苍劲雄厚、奇险凝练等。以风格而论,有威武、雍容、俊秀、潇洒等;以个性而论,有粗旷、豪放、倔强、孤傲等,以品格而论,有平和、庄重、雅逸、瑰奇等,但总的来说,风格可以分成阳刚和阴柔两大类。两种不同的风格都可以给人以美感,二者可以结合,但必有偏胜。当然,也不能过度,若“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则不可以言文”,各种风格都以自身之特点而存在,他们之间争奇斗艳,各有其胜,促使艺术的繁荣和发展。秀美的书法作品好似一位天真、妩媚、楚楚动人的苗条淑女,给人们以赏心悦目的阴柔之美;壮美的书法作品则似一个威武、魁伟、英姿勃勃的无畏勇士,充满了力度、节奏和阳刚之美。无论在戏剧、音乐、舞蹈乃至书法、绘画等不同艺术门类中都可以看到或听到这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表现。在书法这一艺术长河中始终存在着秀美和壮美两大主要风格,它们各自闪烁着不同的光芒。远在殷商时期人民已经注意把汉字写(刻)得美观一些。从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其中就存在着秀美和壮美的不同风格,据此可作为一种表现艺术,即使是在早期萌芽阶段,也同样体现出不同的审美观,出现不同趋向的表现形态。在早期的钟鼎文字中,属于飘逸、妩媚的也即秀美风格的代表者应是战国中山王十四年鼎铭文,它一改西周金文的雄浑壮实而别开生面,出现了修长秀丽的风格,透露出飘洒、俊俏的美感。可惜此鼎出土太晚,故不能为以前许多学书者知晓。在汉隶中属于秀美风格的有《礼器》、《曹全》等石碑。在行书中声名显赫的《兰亭序》就是属于秀美风格的,它的原本虽不可见,但从一些唐摹本及定武刻本来看,是大致仿佛的,可以相信王羲之的字就是这个风格,历代都有继承者,如唐代的欧阳询、宋代的米芾、明代的文征明,近代的沈伊默、现代的启功都是秀美的一路风格的大师。壮美一路风格的书法,亦代不乏人。在早期钟鼎文中,表现出质朴、壮美的《散氏盘》是这一时期作品中的佼佼者,此盘文字线条泼辣,行笔跳跃性大,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汉隶中,如《石门颂》、《张迁碑》结体高古、厚重凝练,奇纵恣肆,很好地继承、表现了质朴雄壮的书风,继而进至北魏时期,埋藏于洛阳芒山一带的墓志铭以及著名的洛阳龙门石窟中的造像题记,便是一大批书法艺术的瑰宝,其中虽然用笔各异,有方起、圆起,结体上有野逸、高古、朴素,但总的来说大都是追求粗犷、奇诡的壮美风格,又如刻于山东掖县云峰山的石刻群,如郑道昭所书的《郑文公碑》,此碑即为康有为所提出的圆笔最高准则“石峰石刻”。它的笔道犹如篆书,圆浑而古朴,结体犹如隶书宽博而又豪放。在行笔中又如行、草书一波三折,流畅而有神采,也是属于壮美风格的代表作品。总的来说,秀美和壮美两种文风在历史上,或齐头并进或此起彼伏,作为一种风格和流派,实际上谁也无胜过谁,因为两者都是美的。即所谓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作为个人可以以自己的好恶来倾向于其中的一种,但却不能因此而论另一种就不美。我们要以“百花齐放”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现在有些人,为了标榜自己是“阳刚之美”,因而竭力贬低“阴柔之美”,我们认为这是大可不必的。实际上,作为书法的一种风格来说,也没有绝对的“刚”或绝对的“柔”,多半是“刚中有柔”或“柔中有刚”,只不过是以何者为主而已。如果是只“刚”不“柔”或者说只“柔”不“刚”,则不能给人以美感。美应该是多样的,应该“百花齐放”。三、书法艺术的创新风格贵在独创,但如何去创?什么是创?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问题。事实上书法艺术本无新旧之分,只有高低之别。狭义上来看,多种风格,似乎都已经被前人捷足先登,各占山头,后人已无插足之地,但从广义上来看,同一种风格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正如同一种性格的人可以有不同的面目一样,这样就可以大大开拓我们创作的领域。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所谓的“新”只不过是有自己与前人不同的面目而已,也即是追求法和意,形和神相统一的不同形式而已。这种形式由于受到文字的约束,点画之间的搭配相差毫厘之间便可形成一种面目。有古才有新,有源才有流。古人创的新,在今天我们叫它“传统”。风格的独创不能脱离传统凭空而来,从历史观点来看,古代书法家无不在精研前人的基础上,经过自身的蜕变,才有所突破而自创面目的。不同的探索道路,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审美情趣,产生了千姿百态的不同风格。只有遵循书法艺术的客观规律,其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给人以美感的持续,只有“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作品才能保持其艺术的生命力。因此,书法艺术的创新是一种长期而艰苦的艺术活动,甚至于是一种超出于个人功利,完全不计较利害得失的独立思考和全神贯注的艺术活动,它需要一定的胆识,需要不破不立的精神,需要强烈的艺术个性,也需要一些浪漫主义色彩,需要一点“怪癖”的艺术个性,也需要呼吸时代的气息。只有这样才能在理性的把握下,闯出古人的樊篱,自出新意,从而创作出有自己独特风格而又有时代精神的作品来。参考文献:[1]中国古代书法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书品[M]北方文艺出版社,

我二天体育i哦阿道夫干哈金吉拉珍惜吃VB你难吗

高二历史小论文题目及答案解析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沉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不断的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其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它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各种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厂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历史论文的标准格式⑴ 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词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应避免使用的不常见的省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个题名用语 ⑵ 作者姓名和单位,两人以上,一般按贡献大小排列名次 ① 文责自负;②记录成果;③便于检索 ⑶ 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中文摘要一般不会超过300字,不阅读全文,即可从中获得重要信息外文250实词 包括:①本研究重要性;②主要研究内容,使用方法;③总研究成果,突出的新见解,阐明最终结论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⑷ 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3-7个,有专用《主题词表》 ⑸ 引言回来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布局,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 ⑹ 正文 ⑺ 结论:是指全文最终的,总体的结论,而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要求准确,完整,明晰,精练 ⑻ 致谢:是对论文写作有过帮助的人表示谢意,要求态度诚恳,文字简洁 ⑼ 参考文献表(注释),文中直接引用过的各种参考文献,均应开列,格式包括作者,题目和出版事项(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始页码)连续出版物依次注明出版物名称,出版日期和期数,起止页码 ⑽ 附录:在论文中注明附后的文字图表等

浅谈中国书法艺术风格一、书法风格形成的条件风格是什么?西方美学家总结为“风格即人”,这与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家都喜以人格化来比喻书法有其契合之处。具备一个人的条件,不但要有形体,而且还要有个性、风度、思想和感情。书法艺术不但要有“骨、肉、筋、血”,而且还要求在作品中流露出一种艺术个性、风度、神采和意蕴。风格的形成标志着艺术生命的成熟,独特的风格,是每一个学书者终身为之奋斗和追求的艺术理想,只有具备独特的风格,才能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保持书法艺术的生命力。学书者虽人人都有自己的“体”和“面目”,但不一定人人都具备风格,面目是浅表的,而风格却是表和里的统一,形和神的统一。凡具有风格的作品,古人称谓“上品”或“入品”,故风格之形成必须以三个条件为前提:中国书法是以写汉字为基础的艺术,离开了这个基础,也就不是书法,也就谈不上书法的风格,这是书法的第一前提。五官四肢构成了人体;点画的不同搭配,构成了字形。书法必须受到文字笔画结构规范化组织形式的约束,必须具备可读性,楷有楷法,篆有篆法,草有草法。任何一个书法家都不能离开这个谱,去创造。中国书法艺术的风格必须具备书法艺术的共同美,风格的美在形式上虽具有丰富性,但在其本质上却有它的共同规律。人们观察到形的产生离不开正侧、方圆、轻重、徐疾、刚柔、浓淡、枯润、奇正、疏密、巧拙等两个对立面互相之间的协调配合,所以“阴阳既生,形势出焉,”寓多样于统一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孙过庭《书谱》说:“违而不犯和而不同。”通过对比统一,可以避免单调刻板,从而可以产生无穷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不能离开匀称、协调、统一、和谐等基本法则,人们还观察形的变化离不开势的作用。“古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字有筋骨、血肉,以气充之,精神乃出。”(张怀瓘《用笔十法》),“书之大局、以气为主。”(包世臣《历下笔谈》)。因势生形是结字章法的一个重要原则,只有具备势的作品,才能给人以一种生命力的艺术享受,在书法创作中可以变形以求新,但必须在势的管束下进行组合,方能合乎情理。“力”在书法中也占据极重要的地位,点画浑厚饱满,笔力遒劲,沉劲入骨,是对每一个书法家的具体要求,所谓“众妙攸归,务存骨气”,只有“藏骨包筋,含文色质”的线条,才能表现出点画的形质美。人们还观察到“节奏”“、韵律”是表现书法动态美的重要方法,运笔时通过轻重、徐疾、提按、顿挫等多种手法,不但使静止的字形产生一种和谐的动感,而且还可以产生墨色的变化,故节奏是气韵生动的重要表现手法。由此可见,对立统一、势、力、气韵等是各种风格和流派必须遵循的共同的客观规律,是组成书法艺术共同美的重要因素,是书法艺术的“理”。但“理”又必须依赖于“法”去达到,实践证明,一个书家的技巧越精熟,功力越深厚,就越能把握自己,把自己的艺术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忘我”的境界之下,用熟练的技巧写出来的作品,却是一个活生生的“我”,这个“我”是自然流露出来的,这就是“我”的风格。所以风格是在长期的,艰苦的技巧和锻炼中,加上知识修养和自己的性格所形成的,它不是笔墨游戏,也无捷径可走,故“理”和“法”是形成风格的重要的前提。风格必须具备意的境界。具备了筋骨血肉,四肢形骸还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只有躯壳,而无思想;只具形质,而乏神韵;只有面目,而无风度;只有形体,没有个性,是谈不上风格的。书法艺术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借助笔墨的外在形式,而显示出一种内在的精神和意蕴。所谓“意”不是指局部,具体的点画和结构,而是指整幅字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统一而和谐的精神境界。汉代的赵壹,已经意识到书法是技巧和艺术个性的有机组合,提出“书之好丑,在心与手。”以后书论述说更详“,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黄山谷《论书》)“,书道妙在性情”(朱履贞《书学捷要》)“,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包世臣《艺舟双楫》),只有具备意蕴的作品,才能耐久所玩,给人以美感的持续,才能具备风格。综上所述,中国书法艺术对于气势、力量、形质、韵律、理法、神采和意蕴的研究在世界艺术史上是罕见的。无怪苏轼说“: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成为书也。”因此,书法风格必须以上述三个前提为基础,否则就难以入品。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缓慢的过程。立意是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除了在不断的书法实践中逐步提高外,还必须从文学诗词、哲学、音乐以及金石绘画中触类旁通、汲取营养,以提高自己的眼力。只有将这些字外工夫与笔墨技巧相互渗透时,才能孕育出博大深邃的创作意境和熔造出优美高雅的艺术个性。风格的形成是实践与思维的结合,风格形成后,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它往往随书者的修养、兴趣、审美观念、艺术见解的变化形成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立体型风格,所谓“不失本调,兼得众调”。如杨凝式之四贴各各不同,兼具面目。惟其不变,才能保持其相对稳定性,惟其变才能保持其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二、中国的书法艺术的特点多流派、多风格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特点之一,也是长期以来得以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原因,风格的命名以技巧而论,有苍劲雄厚、奇险凝练等。以风格而论,有威武、雍容、俊秀、潇洒等;以个性而论,有粗旷、豪放、倔强、孤傲等,以品格而论,有平和、庄重、雅逸、瑰奇等,但总的来说,风格可以分成阳刚和阴柔两大类。两种不同的风格都可以给人以美感,二者可以结合,但必有偏胜。当然,也不能过度,若“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则不可以言文”,各种风格都以自身之特点而存在,他们之间争奇斗艳,各有其胜,促使艺术的繁荣和发展。秀美的书法作品好似一位天真、妩媚、楚楚动人的苗条淑女,给人们以赏心悦目的阴柔之美;壮美的书法作品则似一个威武、魁伟、英姿勃勃的无畏勇士,充满了力度、节奏和阳刚之美。无论在戏剧、音乐、舞蹈乃至书法、绘画等不同艺术门类中都可以看到或听到这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表现。在书法这一艺术长河中始终存在着秀美和壮美两大主要风格,它们各自闪烁着不同的光芒。远在殷商时期人民已经注意把汉字写(刻)得美观一些。从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其中就存在着秀美和壮美的不同风格,据此可作为一种表现艺术,即使是在早期萌芽阶段,也同样体现出不同的审美观,出现不同趋向的表现形态。在早期的钟鼎文字中,属于飘逸、妩媚的也即秀美风格的代表者应是战国中山王十四年鼎铭文,它一改西周金文的雄浑壮实而别开生面,出现了修长秀丽的风格,透露出飘洒、俊俏的美感。可惜此鼎出土太晚,故不能为以前许多学书者知晓。在汉隶中属于秀美风格的有《礼器》、《曹全》等石碑。在行书中声名显赫的《兰亭序》就是属于秀美风格的,它的原本虽不可见,但从一些唐摹本及定武刻本来看,是大致仿佛的,可以相信王羲之的字就是这个风格,历代都有继承者,如唐代的欧阳询、宋代的米芾、明代的文征明,近代的沈伊默、现代的启功都是秀美的一路风格的大师。壮美一路风格的书法,亦代不乏人。在早期钟鼎文中,表现出质朴、壮美的《散氏盘》是这一时期作品中的佼佼者,此盘文字线条泼辣,行笔跳跃性大,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汉隶中,如《石门颂》、《张迁碑》结体高古、厚重凝练,奇纵恣肆,很好地继承、表现了质朴雄壮的书风,继而进至北魏时期,埋藏于洛阳芒山一带的墓志铭以及著名的洛阳龙门石窟中的造像题记,便是一大批书法艺术的瑰宝,其中虽然用笔各异,有方起、圆起,结体上有野逸、高古、朴素,但总的来说大都是追求粗犷、奇诡的壮美风格,又如刻于山东掖县云峰山的石刻群,如郑道昭所书的《郑文公碑》,此碑即为康有为所提出的圆笔最高准则“石峰石刻”。它的笔道犹如篆书,圆浑而古朴,结体犹如隶书宽博而又豪放。在行笔中又如行、草书一波三折,流畅而有神采,也是属于壮美风格的代表作品。总的来说,秀美和壮美两种文风在历史上,或齐头并进或此起彼伏,作为一种风格和流派,实际上谁也无胜过谁,因为两者都是美的。即所谓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作为个人可以以自己的好恶来倾向于其中的一种,但却不能因此而论另一种就不美。我们要以“百花齐放”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现在有些人,为了标榜自己是“阳刚之美”,因而竭力贬低“阴柔之美”,我们认为这是大可不必的。实际上,作为书法的一种风格来说,也没有绝对的“刚”或绝对的“柔”,多半是“刚中有柔”或“柔中有刚”,只不过是以何者为主而已。如果是只“刚”不“柔”或者说只“柔”不“刚”,则不能给人以美感。美应该是多样的,应该“百花齐放”。三、书法艺术的创新风格贵在独创,但如何去创?什么是创?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问题。事实上书法艺术本无新旧之分,只有高低之别。狭义上来看,多种风格,似乎都已经被前人捷足先登,各占山头,后人已无插足之地,但从广义上来看,同一种风格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正如同一种性格的人可以有不同的面目一样,这样就可以大大开拓我们创作的领域。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所谓的“新”只不过是有自己与前人不同的面目而已,也即是追求法和意,形和神相统一的不同形式而已。这种形式由于受到文字的约束,点画之间的搭配相差毫厘之间便可形成一种面目。有古才有新,有源才有流。古人创的新,在今天我们叫它“传统”。风格的独创不能脱离传统凭空而来,从历史观点来看,古代书法家无不在精研前人的基础上,经过自身的蜕变,才有所突破而自创面目的。不同的探索道路,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审美情趣,产生了千姿百态的不同风格。只有遵循书法艺术的客观规律,其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给人以美感的持续,只有“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作品才能保持其艺术的生命力。因此,书法艺术的创新是一种长期而艰苦的艺术活动,甚至于是一种超出于个人功利,完全不计较利害得失的独立思考和全神贯注的艺术活动,它需要一定的胆识,需要不破不立的精神,需要强烈的艺术个性,也需要一些浪漫主义色彩,需要一点“怪癖”的艺术个性,也需要呼吸时代的气息。只有这样才能在理性的把握下,闯出古人的樊篱,自出新意,从而创作出有自己独特风格而又有时代精神的作品来。参考文献:[1]中国古代书法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书品[M]北方文艺出版社,

积极应对《历史与社会》课改中的困难 (332) 高中生历史学习方式分析 (320) 高中历史实施“问题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 (320) 浅谈历史教师的才学识 论文 (321) 中学历史教学的新突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317) 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316) 把辩论赛引进历史课堂 (314) 二十年来高考历史问答题评析 论文 (313) 试析高中学生历史学科阅读能力的培养 论文 (322) “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中的一点思考 论文 (325) 历史学科问题教学设计 论文 (318)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谈分析历史问题的几种方法 论文 (318) 高三历史总复习应注意教材地图中的知识冷点 论文 (315) 谈历史学科的考试评价标准 论文 (318) 简论历史学科能力的构成及培养 论文 (319) 论高中世界史教学的全局意识 论文 (316) 历史教学中的民族关系问题 论文 (316) 面向21世纪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编写原则和特点 论文 (315) 学习之友学习新编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的一点意见 论文 (316) 命题研究历史小论文的解题与训练初探 论文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