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八年级下册历史小论文训练试题及答案人教版

发布时间:2024-07-08 14:37:05

八年级下册历史小论文训练试题及答案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单元检测  姓名: 班级: 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出发时,毛泽东回过头来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进京赶考”意味着什么? ( )  A.意味着中国革命的胜利结束 B.意味着新中国的建立  C.意味着共产党人面临着执政和建设的新任务 D.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下列不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决定是 ( )  A.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B.采用公元纪年  C.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D.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3.北京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1949年居住在北京城的居民可能看到的是 ( )  A.英法联军烧杀抢掠 B.康、梁组织公车上书  C.五四运动 D.开国大典  4.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随着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乐队凑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想一想,礼炮齐鸣28响的寓意是 ( )  A.当时有28个民族参加了开国大典 B.人民解放军有28个方阵经过天安门广场  C.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 D.有28个团体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5.祖国统一一直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其中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的事件是 ( )  A.新疆和平解放 B.青海和平解放  C.西藏和平解放 D.云南和平解放  6.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与敌人的战斗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严守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的英雄是 ( )  A B C D  7.下列诗句(歌词)描写抗美援朝战争的是 ( )  A.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B.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C.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8.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什么重大意义? ( )  A.美国被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B.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C.标志着朝鲜半岛的统一 D.彻底消灭了美帝国主义  9.“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他们”指的是 ( )  A.红军 B.八路军 C.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10.下面这幅图片,是土地改革时,农民正在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把土地分给农民自己。下列叙述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  A.这次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B.改革中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C.地主也可以分到一份土地,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D.这次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2分)  1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以 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任命 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12、 年,以 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13、土地改革到 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 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  三、连线题(8分)  开国大典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1950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 1949年9月  四、材料分析题(3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回答:  (1)“三年以来”指什么时期以来?(2分)  (2)“三十年以来”指什么事件以来?它标志着什么?(4分)  (3)“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什么事件?(2分)标志着什么?(2分)从那时起,中国人民的内外敌人是谁?(4分)  (4)今天,我们青少年应当怎样纪念革命先烈?怎样继承革命事业?(2分)  15.分析图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跨过鸭绿江 朝鲜战场图示 抗美援朝纪念碑 抗美援朝纪念章  (1)美国出兵朝鲜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同时美国直接干涉新中国内政的事件是什么?(4分)  (2)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的目的是什么?率军入朝的司令员是谁?你还能举出以前学过得他的事迹吗?(6分)  (3)在抗美援朝中,涌现了无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试举例并谈一谈他们所体现出的崇高品质?(4分)  (4)当今世界仍不太平,我们要居安思危。结合抗美援朝以及中国近代史的学习,谈一谈怎样才能取得抗击外族入侵的胜利?(2分)  三、简答题(28分)  16.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10分)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17.建国初的土地改革何时开始,何时结束?(4分)为搞好这次改革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文件是什么?(2分)土地改革的完成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8分)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5CCDCC 6-10CDBDB  二、 填空题  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周恩来  12、1950 彭德怀  13、1952年 3亿多  三、 连线题  开国大典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1950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 1949年9月  四、 材料题  14.(1)解放战争以来  (2)五四运动以来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3)鸦片战争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  (4)我们这一代青少年要深深懂得,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凝聚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牺牲和艰苦斗争,我们应发扬革命前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15.(1)美帝国主义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企图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中;朝鲜和中国是唇齿相依的关系,朝鲜只是一个跳板。 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2)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彭德怀 百团大战  (3)黄继光 邱少云 热爱祖国、不怕困难、英勇战斗、不怕牺牲  (4)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走科技强军之路,不断壮大国防力量;继承发扬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的光荣传统等。  13.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杯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措施:抗美援朝运动 土地改革运动  14.1950年 1952年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历史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试卷》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里的“转折”主要是指( )  A、党的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经济建设上来  B、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由农村改革转到城市改革上来  C、经济改革的目标由建立计划经济转到建立市场经济  D、国家的对外政策由奉行闭关锁国转到实行对外开放  2、“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春天”的含义是( )  A、“文革结束” B、包产到户 C、科教兴国 D、改革开放  3、“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富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首歌谣赞赏的是( )  A、建立经济特区,实现改革开放 B、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进行国有企业的改革  4、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中共哪次代表大会上(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5、“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体现新中国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是( )  A、各民族一律平等 B、发展少数民族经济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传统  6、我国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最大区别是( )  A、主权归属不同 B、外交政策不同  C、社会制度不同 D、经济政策不同  7、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为了解决( )  A、特区问题 B、香港问题 C、台湾问题 D、澳门问题  8、香港媒体在评论中国收回香港时说:“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这里的“天才创造”是指( )  A、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B、尊重历史与现实  C、“一国两制” 的构想 D、香港的顺利回归  9、在回忆中英两国历经曲折最终达成关于香港问题的协议时,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在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这段话最能说明的道理是( )  A、英国已经丧失了其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B、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是香港顺利回归的根本原因  C、中国人民在国家主权问题上绝不会妥协  D、英国不愿意在香港问题上与中国对抗  10、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 )  A、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 D、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1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其核心是( )  A、民主集中制 B、解放思想  C、实事求是 D、改革开放  1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城乡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C、废除人民公社 D、允许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  13、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的衣柜中不会出现的是( )  A、蓝上衣 B、黄军装 C、牛仔裤 D、连衣裙  14、下列生活情景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不再有的是( )  A、城镇居民凭粮票油票购买食品 B、人们的服饰丰富多彩展示个性  C、开私家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D、人均居住面积增大,住房条件改善  1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形成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是( )  A、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  C、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  D、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16、在“一国两制”构想中,对台湾政策不同于港澳地区的是( )  A、设立特别行政区 B、享有高度自治权  C、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D、社会经济制度长期不变  17、1980年,我国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 )  ①深圳 ②上海浦东 ③汕头 ④珠海 ⑤北海 ⑥厦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④⑤⑥ D、①③④⑥  1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是( )  A、集体化、商品化、专业化 B、公有化、社会化、商品化  C、私有化、专业化、商品化 D、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19、“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这是邓小平在什么时候发表的谈话( )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1980年创建经济特区时  C、1985年城市国企改革时 D、1992年在南方视察时  20、下列不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的是(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二、改错(辨析)题:(20分)  一、改错题(请用横线找出错误的地方,并加以改正。每题4分,共16 分)  1、中共十四大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2、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3、民族平等是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  4、我国彻底结束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占领的标志性事件是新中国的成立。  二辨析题:(4分)  1970年福建汉族农民王小二在政策的鼓励下承包了10亩土地,全家人艰苦地干了一年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生活有了改善,全家人打心里乐开了花。(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找出文中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三、材料题:(共20 分)  一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现代化建设,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 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它本身就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请回答:⑴请你用两句话简要概括材料的主要观点。(3分)  ⑵请用史实说明“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 (3分)  ⑶你认为材料中的“革命”是指什么?(2分)“革命”的目的是什么?(2分)  二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有关台湾问题:  材料一: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历史上曾有三次被迫与祖国大陆分离。  材料二: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现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摘自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三:我们一贯主张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通过两岸政治谈判解决两岸间的政治分歧,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  ——摘自江泽民接受法国《国际政治》杂志采访时的谈话  ①第一次分离中,谁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2分)第二次台湾回归是哪一政府如何解决的?(2分)  ②材料二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是指什么?(2分)它后来有何发展?(2分)  ③材料三中江泽民在祖国统一问题上强调什么?(2分)  四、综合题:(共20分)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作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某校拟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题,开展历史小论文征集活动。下列是主办者设计的参赛论文的框架,请你将它补充完整。  标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我见  第一部分 追溯历史  ⑴写出新中国成立后到1980年,我国政府在推进农村建设方面采取的三项措施。(6分)  第二部分 关注焦点  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你关注的问题会是什么?(2分)  第三部分 出谋献策  ⑶从对上述历史的追溯中,请你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一点建议。(必须做到论从史出)(2分)  2、假如2008年夏天,你将陪一个外国考察团到安徽凤阳县农村考察,外国友人请你介绍1978年以来该地发生的主要变化,并简要分析1978年以来凤阳县农村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你准备如何介绍?(7分)外国友人请你讲一讲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地社会生活方面的新鲜事物,你能讲出一两个吗?(3分)  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C A B C C C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C A D C D D D D  二、改错(辨析)题:(20分)  一、改错题(请用横线找出错误的地方,并加以改正。每题4分,共16 分)  1、十四大改为十五大 2、澳门改为香港  3、民族平等改为民族区域自治 4、新中国的成立改为澳门的回归  (二)辨析题:(4分)  错误:1970年王小二承包了10亩土地。理由:1970年实行人民公社化,集体耕种土地。(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逐步推广的。)  三、材料题:(每题10分,共20 分)  一⑴现代化建设是全党的中心工作。现代化建设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⑵“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干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言之有据皆可)  ⑶“革命”就是指改革,目的就是为了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  二⑴郑成功 南京国民政府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将台湾收回。  ⑵平等会谈。形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⑶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进行政治谈判,实现和平统一。  (4)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促进两岸经济的交流,互补互利。阻碍因素:台湾岛内的分裂倾向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并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独”等分裂活动严重阻碍着和平统一的进程。  四、综合题:(每题10分,共20分)  1、⑴(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农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20世纪50年代)政府引导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率先开展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  ⑵改善贫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好社会保障和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等。(言之有理即可)  ⑶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注重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依据国情制定政策等。(言之有理即可)  2、1978年以来,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改善,农村经济走向繁荣。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对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地社会生活方面的新鲜事物的介绍,属于开放性问题,只要学生的回答符合题目要求,均可给分。  你把两个单元整合一下就好了。

八年级下册历史小论文训练试题及答案

(1)学习西方技术。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制。(2)主张派别: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 历史事件:设立总理衙门。公车上书。辛亥革命。 作用:使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许多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侵略。 推翻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3)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结果都失败了!无论是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或革命派都不能使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都不能使革命成功!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1)洋务运动,洋务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维新派 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兴起的自下而上的革命。(3)说明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工业改革到政治改革运动到制度革命。中国结束了封建社会只供参考,好多都忘了三四年前学的东西

想时,就讲到时机未到当然“不可以有为”,而当“变生”之机,则要“应天则命”,积极有力,至于“变道已成”,方 归于无为,即“功成则事损,事损则无为”(《周易注·革卦》),反映了王弼追求社会大治、太平的愿望。当然,王弼的追求有强烈的时代内容和儒家色彩,他断言, “贤愚有别,尊卑有序,然后乃亨,故先元吉而后乃亨”(《周易注.鼎卦》),还是以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为标帜。 第三,王弼还吸收《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主动精神,主张在“改命创制”的过程中发挥人为的主观能动性,称: “夫能辉光日新其德者,唯刚健笃实也”(《周易注·大畜卦》),强调: “成大事者,必在刚也”(《周易注·小过卦》),表明王弼在援儒入道时,已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道家消极无为的阴柔之道,而溶铸了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历史意识。这是《周易》史观影响于魏晋时期历史哲学发展的一个积极成果。 《周易》史观的积极精神在唐代有了新的进展。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可说是应用变易进化观念鉴别史实,考察史变的杰出代表。他以秉笔直书的实事求是态度, “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他明确反对正统儒家那种“爱憎由己,厚诬来世”的史学态度,指出: “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 (《史通》卷十六《杂说》上)特别是他承王弼以来“物无妄然,必有其理”的易学传统, 引进“势”的观念,考察史事变迁和治政得失,指出: “古今不同,势使之然”,强调:“世异则事异,事异则治异”,批评那些“必以先王之道持今世之人”如守株待兔者。(《史通》卷八《模拟》篇)在《易传》和韩非的基础上进一步闸发了社会古今之异和历史进化之势。 与刘知几相呼应,柳宗元和刘禹锡也继承、发展了《周易》的变易史观,对唐代的历史哲学作出了贡献。柳宗元将天人关系新论贯彻于社会历业领域的考察,虽仕途坎坷,身囚山水,仍潜心史事,常有创见。他把韩非“势”的观念和《周易》变易史观结合起来,具体分析郡县制代替封建制的过程是“非圣人之意也,势也”(《封建论》),着重探讨了社会历史的必然性问题.又指出:惟人之初,争斗不断, “于是有圣人焉,曰黄帝,淤其兵车,交贯乎其内,一统类,齐制量”,以后有尧, “置州牧四岳,持而纲之,立有德有功有能者参而维之”(《贞符》,见《柳宗元集》卷一),肯定了社会礼义制度和道德伦理两方面的演进都有个自然而必然的趋势。而刘禹锡则提出“数存,然后势形乎其间’的思想,从势数结合的角度,确立了历史观上的理势合一论,进一步发展了《易传》关于社会历史进程及人事秩序特殊性问题的探讨。他说: “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故余曰: ‘天与人交相胜耳’”。又称: “天之道在 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则,其用在是非”。 (《天论》上)明确区分了自然作用和人事功能,强调人依靠礼义、法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天地之化育井交相取胜,发展出一种积极的、能动的社会历史意识,丰富了唐代历史哲学的内涵。 北宋思想家李觏站在事功之学的立场上解释易理,其著《易论》十三篇曾专就“人事”而言,侧重探讨了社会人事的历史变迁问题。称: “八卦之道在人, 靡不由之也”, “圣人作易,本以教人”。又继承王弼义理之易的传统,指出易理之用无非是使“人事修而王道明。”(《文集》卷四《删定易图序论》),又称:“若夫释人事而责天道,斯孔子所罕言”,强调“为人上者必以王制从事,则易道明而君道成矣。”主张把社会历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加以研究,排斥了圣人,天意对人事的干预,从社会人事本身来解释历史变迁的趋势和原因。王安石则从“新故相除”的阴阳自然之道推导出“有处有辨, 新故相除者,人也的结论。”(参见《杨龟山先生集·字说辨》)在承认天道自然的基础上,肯定了人事有为能辅助天道。又称: “五事者,人所以继天道而成性者也”,以为“道”既“为万物之所以生”之本, “不假乎人之力”,又“涉平乎形器,故待人力而后万物成也”(《洪范传》)。以注重人为作用的变易进化史观作为其变法新政的理论依据,与李觏相配合,实开有宋—代历史哲学之新风。 三、促成理学正统史观之分化 以儒家为代表的正统史观,在宋代理学那里发展到了顶峰。理学家以天理史观的形式,把正统儒学历来提倡的神意史观、圣人史观作综合的概括并加以理性化的闸发,把历史哲学纳入其复古主义的、保守主义的思想体系中,很大程度上把《周易》史观在后来发展中所积定起来的积极的、进取的因素加以抹煞或有意的忽视了。 不过,宋代理学家几乎都曾精研《周易》,深受易理熏陶。从周敦颐著《易通》,张载治学“以易为宗”(《宋史》本传)而成《横渠易说》,程颐作《伊川易传》、到朱熹融会易学史上之象数派和义理派撰就《周易本义》,我们可以看到易理对理学的体系构建和思维方式的积极影响。这种影响也不能不在历史哲学领域发生作用,促成了理学正统史观的内在矛盾。 矛盾表现之一,宋代理学家在史观上既尊《春秋》为宗,亦奉《周易》为源,尤注重易理对考察社会人事的指导意义,透露了某些突破正统史观的倾向。朱熹就讲到:“上古之书莫尊于《易》,中古后书莫大于《春秋》,然此两书皆未易看。……若要谈此两书,且理会他大义。 《易》则是尊阳抑阴,进君子而退小人,明消息盈虚之则。《春秋》则是尊王贱伯,内中国而外夷狄,明君臣上下之分”。 (《朱于语类》六十七)他又发挥易之“明消息盈虚之理”,称:“易之为书,因阴阳之变以形事物之理,大小精粗,无所不备”(《文集》卷四十三《答李伯谏》),据此解释历史研究中的“执古御今”说,认为“执古” “便是易书里面文字言语,御今,便是今日之事”。 (《文集》卷八十五)这和董仲舒等正统儒家持《春秋》以为“奉天法古”之本的形而上学历史观还是有区别的。 矛盾表现之二,是理学家一般吸收了易学“物无妄然,必有其理’的思想,也受柳宗元理势合一观念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承认历史发展中客观趋势的存在,和朱熹所述“陶铸历代之偏驳,会归一理之纯粹”,又“一本于圣人之述作”的史学主旨亦有相违之处。朱熹治史,一方面断言:古今史事之变是“合于天理之正,圣人之心”(《通鉴纲目后序》),以圣人心术为历史变迁进程的主宰。另一方面,他又承认历史发展本身毕竟有着“非人力之可为”的“当然之理”。说: “圣人固视天下无不可为之时,然势不到亦做不得”,意识到历史中还有圣人心术难测,难御的客观趋势的存在,认为“会做事底的人必先度事势,有必可做之理方去做”,进而肯定:历史发展“势不容己,柳子厚亦说得是”(均见《朱于语类》卷一二二),显然和柳宗元的理势论历史观有点接近了。 矛盾表现之三,引进易理的“物极必反”, “传承因革”的思想来考察社会历史的变迁过程,这和理学正统史观的复古、保守倾向有对立的一面。二程已承认“物理极而必反,故泰极则否,否极则泰”(《伊川易传·否卦》)的一般发展原则。朱熹则认为“易中详识物情,备极人事,都是实有此事”(《朱子语类》七十二)又将易理引伸于社会历史进程的考察,提出: “若夫古今之变,极而必反,如昼夜相望,寒暑之相代,乃理之当然,非人力之可为。是以三代相承,有相因袭而不得变者,有相损益而不可常者。”(《古史东论》)肯定了社会历史发展中有着“相因相革”的必然过程。他还讲一步分析社会历史因革变易的原因在有“弊”,指出: “科举是法弊,大抵立法只是立得人之法”, “任法不任人,乃是法弊。人弊可以易人,法弊则必当变法”。 (《朱干语类》一O九)强调“革弊须从原头理会”(《朱子语类》—O八),在复古史观的框架内也包含了某 _shtml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单元检测  姓名: 班级: 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出发时,毛泽东回过头来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进京赶考”意味着什么? ( )  A.意味着中国革命的胜利结束 B.意味着新中国的建立  C.意味着共产党人面临着执政和建设的新任务 D.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下列不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决定是 ( )  A.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B.采用公元纪年  C.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D.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3.北京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1949年居住在北京城的居民可能看到的是 ( )  A.英法联军烧杀抢掠 B.康、梁组织公车上书  C.五四运动 D.开国大典  4.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随着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乐队凑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想一想,礼炮齐鸣28响的寓意是 ( )  A.当时有28个民族参加了开国大典 B.人民解放军有28个方阵经过天安门广场  C.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 D.有28个团体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5.祖国统一一直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其中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的事件是 ( )  A.新疆和平解放 B.青海和平解放  C.西藏和平解放 D.云南和平解放  6.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与敌人的战斗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严守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的英雄是 ( )  A B C D  7.下列诗句(歌词)描写抗美援朝战争的是 ( )  A.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B.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C.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8.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什么重大意义? ( )  A.美国被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B.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C.标志着朝鲜半岛的统一 D.彻底消灭了美帝国主义  9.“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他们”指的是 ( )  A.红军 B.八路军 C.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10.下面这幅图片,是土地改革时,农民正在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把土地分给农民自己。下列叙述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  A.这次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B.改革中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C.地主也可以分到一份土地,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D.这次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2分)  1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以 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任命 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12、 年,以 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13、土地改革到 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 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  三、连线题(8分)  开国大典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1950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 1949年9月  四、材料分析题(3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回答:  (1)“三年以来”指什么时期以来?(2分)  (2)“三十年以来”指什么事件以来?它标志着什么?(4分)  (3)“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什么事件?(2分)标志着什么?(2分)从那时起,中国人民的内外敌人是谁?(4分)  (4)今天,我们青少年应当怎样纪念革命先烈?怎样继承革命事业?(2分)  15.分析图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跨过鸭绿江 朝鲜战场图示 抗美援朝纪念碑 抗美援朝纪念章  (1)美国出兵朝鲜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同时美国直接干涉新中国内政的事件是什么?(4分)  (2)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的目的是什么?率军入朝的司令员是谁?你还能举出以前学过得他的事迹吗?(6分)  (3)在抗美援朝中,涌现了无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试举例并谈一谈他们所体现出的崇高品质?(4分)  (4)当今世界仍不太平,我们要居安思危。结合抗美援朝以及中国近代史的学习,谈一谈怎样才能取得抗击外族入侵的胜利?(2分)  三、简答题(28分)  16.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10分)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17.建国初的土地改革何时开始,何时结束?(4分)为搞好这次改革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文件是什么?(2分)土地改革的完成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8分)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5CCDCC 6-10CDBDB  二、 填空题  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周恩来  12、1950 彭德怀  13、1952年 3亿多  三、 连线题  开国大典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1950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 1949年9月  四、 材料题  14.(1)解放战争以来  (2)五四运动以来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3)鸦片战争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  (4)我们这一代青少年要深深懂得,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凝聚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牺牲和艰苦斗争,我们应发扬革命前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15.(1)美帝国主义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企图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中;朝鲜和中国是唇齿相依的关系,朝鲜只是一个跳板。 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2)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彭德怀 百团大战  (3)黄继光 邱少云 热爱祖国、不怕困难、英勇战斗、不怕牺牲  (4)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走科技强军之路,不断壮大国防力量;继承发扬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的光荣传统等。  13.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杯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措施:抗美援朝运动 土地改革运动  14.1950年 1952年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历史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试卷》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里的“转折”主要是指( )  A、党的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经济建设上来  B、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由农村改革转到城市改革上来  C、经济改革的目标由建立计划经济转到建立市场经济  D、国家的对外政策由奉行闭关锁国转到实行对外开放  2、“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春天”的含义是( )  A、“文革结束” B、包产到户 C、科教兴国 D、改革开放  3、“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富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首歌谣赞赏的是( )  A、建立经济特区,实现改革开放 B、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进行国有企业的改革  4、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中共哪次代表大会上(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5、“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体现新中国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是( )  A、各民族一律平等 B、发展少数民族经济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传统  6、我国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最大区别是( )  A、主权归属不同 B、外交政策不同  C、社会制度不同 D、经济政策不同  7、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为了解决( )  A、特区问题 B、香港问题 C、台湾问题 D、澳门问题  8、香港媒体在评论中国收回香港时说:“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这里的“天才创造”是指( )  A、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B、尊重历史与现实  C、“一国两制” 的构想 D、香港的顺利回归  9、在回忆中英两国历经曲折最终达成关于香港问题的协议时,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在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这段话最能说明的道理是( )  A、英国已经丧失了其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B、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是香港顺利回归的根本原因  C、中国人民在国家主权问题上绝不会妥协  D、英国不愿意在香港问题上与中国对抗  10、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 )  A、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 D、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1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其核心是( )  A、民主集中制 B、解放思想  C、实事求是 D、改革开放  1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城乡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C、废除人民公社 D、允许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  13、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的衣柜中不会出现的是( )  A、蓝上衣 B、黄军装 C、牛仔裤 D、连衣裙  14、下列生活情景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不再有的是( )  A、城镇居民凭粮票油票购买食品 B、人们的服饰丰富多彩展示个性  C、开私家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D、人均居住面积增大,住房条件改善  1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形成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是( )  A、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  C、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  D、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16、在“一国两制”构想中,对台湾政策不同于港澳地区的是( )  A、设立特别行政区 B、享有高度自治权  C、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D、社会经济制度长期不变  17、1980年,我国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 )  ①深圳 ②上海浦东 ③汕头 ④珠海 ⑤北海 ⑥厦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④⑤⑥ D、①③④⑥  1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是( )  A、集体化、商品化、专业化 B、公有化、社会化、商品化  C、私有化、专业化、商品化 D、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19、“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这是邓小平在什么时候发表的谈话( )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1980年创建经济特区时  C、1985年城市国企改革时 D、1992年在南方视察时  20、下列不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的是(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二、改错(辨析)题:(20分)  一、改错题(请用横线找出错误的地方,并加以改正。每题4分,共16 分)  1、中共十四大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2、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3、民族平等是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  4、我国彻底结束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占领的标志性事件是新中国的成立。  二辨析题:(4分)  1970年福建汉族农民王小二在政策的鼓励下承包了10亩土地,全家人艰苦地干了一年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生活有了改善,全家人打心里乐开了花。(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找出文中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三、材料题:(共20 分)  一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现代化建设,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 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它本身就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请回答:⑴请你用两句话简要概括材料的主要观点。(3分)  ⑵请用史实说明“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 (3分)  ⑶你认为材料中的“革命”是指什么?(2分)“革命”的目的是什么?(2分)  二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有关台湾问题:  材料一: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历史上曾有三次被迫与祖国大陆分离。  材料二: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现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摘自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三:我们一贯主张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通过两岸政治谈判解决两岸间的政治分歧,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  ——摘自江泽民接受法国《国际政治》杂志采访时的谈话  ①第一次分离中,谁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2分)第二次台湾回归是哪一政府如何解决的?(2分)  ②材料二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是指什么?(2分)它后来有何发展?(2分)  ③材料三中江泽民在祖国统一问题上强调什么?(2分)  四、综合题:(共20分)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作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某校拟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题,开展历史小论文征集活动。下列是主办者设计的参赛论文的框架,请你将它补充完整。  标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我见  第一部分 追溯历史  ⑴写出新中国成立后到1980年,我国政府在推进农村建设方面采取的三项措施。(6分)  第二部分 关注焦点  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你关注的问题会是什么?(2分)  第三部分 出谋献策  ⑶从对上述历史的追溯中,请你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一点建议。(必须做到论从史出)(2分)  2、假如2008年夏天,你将陪一个外国考察团到安徽凤阳县农村考察,外国友人请你介绍1978年以来该地发生的主要变化,并简要分析1978年以来凤阳县农村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你准备如何介绍?(7分)外国友人请你讲一讲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地社会生活方面的新鲜事物,你能讲出一两个吗?(3分)  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C A B C C C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C A D C D D D D  二、改错(辨析)题:(20分)  一、改错题(请用横线找出错误的地方,并加以改正。每题4分,共16 分)  1、十四大改为十五大 2、澳门改为香港  3、民族平等改为民族区域自治 4、新中国的成立改为澳门的回归  (二)辨析题:(4分)  错误:1970年王小二承包了10亩土地。理由:1970年实行人民公社化,集体耕种土地。(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逐步推广的。)  三、材料题:(每题10分,共20 分)  一⑴现代化建设是全党的中心工作。现代化建设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⑵“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干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言之有据皆可)  ⑶“革命”就是指改革,目的就是为了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  二⑴郑成功 南京国民政府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将台湾收回。  ⑵平等会谈。形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⑶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进行政治谈判,实现和平统一。  (4)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促进两岸经济的交流,互补互利。阻碍因素:台湾岛内的分裂倾向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并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独”等分裂活动严重阻碍着和平统一的进程。  四、综合题:(每题10分,共20分)  1、⑴(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农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20世纪50年代)政府引导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率先开展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  ⑵改善贫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好社会保障和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等。(言之有理即可)  ⑶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注重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依据国情制定政策等。(言之有理即可)  2、1978年以来,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改善,农村经济走向繁荣。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对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地社会生活方面的新鲜事物的介绍,属于开放性问题,只要学生的回答符合题目要求,均可给分。  你把两个单元整合一下就好了。

八年级下册历史小论文训练试题及答案图片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 1、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到广州禁烟 2、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销烟 3、1840年6月,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4、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有(1)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2)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3)割让香港岛给英国;(4)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爱国知识分子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师夷就是向外国学习,长技就是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制夷就是抵抗外国侵略,使中国富强。 第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 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有奕?,在地方的代表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前期提出“自强”的口号创办军用工业,筹建新式陆海军,洋务运动的后期提出“求富”的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8、1881年,中国开始拥有自己的铁路唐胥铁路,这是当时中国最长的一条铁路。 9、1909年,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通车。 10、状元实业家张謇弃官从商,工程师詹天佑巧建京张铁路。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 11、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揭开了维新变法运的动的序幕,史称“公车上书”。 12、严复,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详述了《天演论》,用进化论学说解释变法,他主张不但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更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13、1898年6月,光绪帝在民族资产阶级的支持下,宣布变法,主要内容有:(1)政治方面,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2)经济方面,发展农工商业;(3)军事方面,训练新式陆海军;(4)文化教育方面,创办报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废除八股文。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14、1898年9月,由于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顽固派地主阶级的代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变法脱离广大群众,资产阶级本身力量软弱。 第8课辛亥革命 15、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的纲领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 16、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史称“辛亥革命”。 17、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份独立,清朝统治崩溃,清帝退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但是封建专制并未结束。 第9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18、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是“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直指封建儒家思想。 19、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之后,陈独秀明确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 20、1918年,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将反封建的革命内容与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并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21、1898年,光绪帝颁布诏书设立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惟一成果。 22、1904年,清王朝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形式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1905年,在中国延续了上千年的科举制废除。 23、《申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 第13课伟大的开端 24、1919年初,巴黎和会上,战胜国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侵占的一切权益转给日本,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被拒绝,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25、1919年5月4日,学生在北京发起“五四运动”,后期,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运动主力变为工人。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6、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 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27、1931年9月18日,日本诬陷中国炸毁柳条湖段铁路,发动“九一八事变”,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包括黑龙江、辽宁、吉林在内的东北三省沦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28、人民音乐家聂耳的代表作是《义勇军进行曲》。 29、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即武力胁迫,目的是“逼蒋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在中共等各界人士的努力之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第18课全民抗战的兴起 30、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挑起事端,进攻中国军队,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史称“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31、1937年12月,日军在占领南京以后屠杀中国平民和士兵达30万以上,史称“南京大屠杀”。 第19课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32、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国民党军队在台儿庄大败日军,消灭日军一万余人。 33、1940年8月,彭德怀指挥中共军队重创日军,史称“百团大战”。 34、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黄河大合唱》。著名画家徐悲鸿的代表作是《奔马图》和《愚公移山》。科学家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 第20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35、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陕西延安举行。 36、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苏联红军进攻侵占中国东北的日军;中国军队对日本侵略者展开大规模反攻。 37、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第2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38、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中最激动人心的战略大决战。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作战时,粮食、弹药等补给的运输任务主要由老百姓来承担。 39、1948年9月,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辽沈战役中,我军采用“关门打狗”的战术,其中的“门”是指锦州。辽沈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在数量上取得优势。 40、1948年11月,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以徐州为中心展开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奠定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基础。 41、平津战役的特点是“先打两头,后取中间”,中间指的是北平。 42、1949年1月31日,在人民解放军强大压力和耐心争取下,国民党守军团总司令傅作义率领部队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43、1949年4月21日,百万雄师过长江,目标直指南京。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最后,加油哦

《升级版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zip》百度网盘资源下载链接: 提取码: j6ii    0-1历史初中2下__第6章•科技教育与文化_第7单元•社会生活vb/0-1历史初中2下__第5章•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vb/0-1历史初中2下__第4章•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vb/9-1历史初中2下__第3章第9节•改革开放vb/8-1历史初中2下__第3章第8节•伟大的历史转折vb/10-1历史初中2下__第3章第10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vb/7-1历史初中2下__第2章第7节•(文化大革命)的十年vb/7-1历史初中2下__第2章第7节•(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vb/6-1历史初中2下__第2章第6节•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vb/4-1历史初中2下__第2章第4节•工业化的起步_第5节•三大改造vb/0-1历史初中2下__第1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vb

(1)洋务运动;(1分)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等。(1分。学生答出其中任意1点即可给1分,答多不加分)(2)中国同盟会,(1分)孙中山,(1分)1905年,(1分)日本东京。(1分)阐发为三民主义。(1分)(3)新文化运动;(1分)材料一是引进先进器物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材料三是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和文化;(1分)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1分)(4)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或中国近代化的起步等。(1分。学生答案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给1分)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由材料一提供的文字信息“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中国鸦片战争失败后,封建地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的洋务运动。(2)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由题目提供的图片很容易判断出是孙中山。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通过了革命纲领,大大推动了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指导思想就是三民主义。(3)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由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两位先生,可以救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可以判断出是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然后比较与洋务运动的内容可以得出洋务运动是引进先进器物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新文化运动是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和文化,后期学习宣传的是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4)本题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的,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几则材料讲的内容都是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中国的内容。而最好的主题就是课本上这一内容的单元标题。

秦始皇,生于公元前259年死于公元前210年,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嬴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13岁即王位,39岁称帝。战国末年,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东方六国的条件。秦王政初即位时国政为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亲理国事,免除吕不韦的相职,并任用尉缭、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秦王政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随后,他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将原六国贵族豪富迁至关中、巴蜀,以防止他们的分裂复辟活动。又明令禁止民间收藏武器,销毁没收得来的武器,铸造12个金人。 在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土地数额,交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的承认和保护,并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统一全国币制。为发展全国水陆交通,又实行“车同轨”,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区修筑了“五尺道”,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 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颁行全国。并利用战国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终数六,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符传、法冠、舆乘等制度都以六为数。水主阴,阴代表刑杀,于是以此为依据加重严刑酷法的实施。始皇三十四年,下令销毁民间所藏《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随后因求仙药的侯生、卢生逃亡,牵连儒生、方士四百余人,而将其全部坑杀于咸阳。 秦始皇即位后,派蒙恬率兵出击匈奴,还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结起来,修筑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在征服百越地区后,设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数由统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余郡,其版图“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名山胜地刻石纪功,炫耀声威。为求长生不老之药,又派方士徐(即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等等,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三十七年,秦始皇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于是作书命长子扶苏送葬,并继嗣帝位。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赵高勾结始皇少子胡亥和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赐扶苏死。秦二世胡亥即位后不久,即爆发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小论文题目及答案

那个,网上找不到的。 你买本参考书吧。比如全能全解,完全解读什么的。要考试了吧?也能用上。

1)政治制度,法律建设的完善 (2)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衣食住行等 (3)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4)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5)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6)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7)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2871%,30年间增长了7倍。 (8)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电脑,电视等的普及

想时,就讲到时机未到当然“不可以有为”,而当“变生”之机,则要“应天则命”,积极有力,至于“变道已成”,方 归于无为,即“功成则事损,事损则无为”(《周易注·革卦》),反映了王弼追求社会大治、太平的愿望。当然,王弼的追求有强烈的时代内容和儒家色彩,他断言, “贤愚有别,尊卑有序,然后乃亨,故先元吉而后乃亨”(《周易注.鼎卦》),还是以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为标帜。 第三,王弼还吸收《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主动精神,主张在“改命创制”的过程中发挥人为的主观能动性,称: “夫能辉光日新其德者,唯刚健笃实也”(《周易注·大畜卦》),强调: “成大事者,必在刚也”(《周易注·小过卦》),表明王弼在援儒入道时,已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道家消极无为的阴柔之道,而溶铸了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历史意识。这是《周易》史观影响于魏晋时期历史哲学发展的一个积极成果。 《周易》史观的积极精神在唐代有了新的进展。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可说是应用变易进化观念鉴别史实,考察史变的杰出代表。他以秉笔直书的实事求是态度, “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他明确反对正统儒家那种“爱憎由己,厚诬来世”的史学态度,指出: “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 (《史通》卷十六《杂说》上)特别是他承王弼以来“物无妄然,必有其理”的易学传统, 引进“势”的观念,考察史事变迁和治政得失,指出: “古今不同,势使之然”,强调:“世异则事异,事异则治异”,批评那些“必以先王之道持今世之人”如守株待兔者。(《史通》卷八《模拟》篇)在《易传》和韩非的基础上进一步闸发了社会古今之异和历史进化之势。 与刘知几相呼应,柳宗元和刘禹锡也继承、发展了《周易》的变易史观,对唐代的历史哲学作出了贡献。柳宗元将天人关系新论贯彻于社会历业领域的考察,虽仕途坎坷,身囚山水,仍潜心史事,常有创见。他把韩非“势”的观念和《周易》变易史观结合起来,具体分析郡县制代替封建制的过程是“非圣人之意也,势也”(《封建论》),着重探讨了社会历史的必然性问题.又指出:惟人之初,争斗不断, “于是有圣人焉,曰黄帝,淤其兵车,交贯乎其内,一统类,齐制量”,以后有尧, “置州牧四岳,持而纲之,立有德有功有能者参而维之”(《贞符》,见《柳宗元集》卷一),肯定了社会礼义制度和道德伦理两方面的演进都有个自然而必然的趋势。而刘禹锡则提出“数存,然后势形乎其间’的思想,从势数结合的角度,确立了历史观上的理势合一论,进一步发展了《易传》关于社会历史进程及人事秩序特殊性问题的探讨。他说: “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故余曰: ‘天与人交相胜耳’”。又称: “天之道在 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则,其用在是非”。 (《天论》上)明确区分了自然作用和人事功能,强调人依靠礼义、法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天地之化育井交相取胜,发展出一种积极的、能动的社会历史意识,丰富了唐代历史哲学的内涵。 北宋思想家李觏站在事功之学的立场上解释易理,其著《易论》十三篇曾专就“人事”而言,侧重探讨了社会人事的历史变迁问题。称: “八卦之道在人, 靡不由之也”, “圣人作易,本以教人”。又继承王弼义理之易的传统,指出易理之用无非是使“人事修而王道明。”(《文集》卷四《删定易图序论》),又称:“若夫释人事而责天道,斯孔子所罕言”,强调“为人上者必以王制从事,则易道明而君道成矣。”主张把社会历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加以研究,排斥了圣人,天意对人事的干预,从社会人事本身来解释历史变迁的趋势和原因。王安石则从“新故相除”的阴阳自然之道推导出“有处有辨, 新故相除者,人也的结论。”(参见《杨龟山先生集·字说辨》)在承认天道自然的基础上,肯定了人事有为能辅助天道。又称: “五事者,人所以继天道而成性者也”,以为“道”既“为万物之所以生”之本, “不假乎人之力”,又“涉平乎形器,故待人力而后万物成也”(《洪范传》)。以注重人为作用的变易进化史观作为其变法新政的理论依据,与李觏相配合,实开有宋—代历史哲学之新风。 三、促成理学正统史观之分化 以儒家为代表的正统史观,在宋代理学那里发展到了顶峰。理学家以天理史观的形式,把正统儒学历来提倡的神意史观、圣人史观作综合的概括并加以理性化的闸发,把历史哲学纳入其复古主义的、保守主义的思想体系中,很大程度上把《周易》史观在后来发展中所积定起来的积极的、进取的因素加以抹煞或有意的忽视了。 不过,宋代理学家几乎都曾精研《周易》,深受易理熏陶。从周敦颐著《易通》,张载治学“以易为宗”(《宋史》本传)而成《横渠易说》,程颐作《伊川易传》、到朱熹融会易学史上之象数派和义理派撰就《周易本义》,我们可以看到易理对理学的体系构建和思维方式的积极影响。这种影响也不能不在历史哲学领域发生作用,促成了理学正统史观的内在矛盾。 矛盾表现之一,宋代理学家在史观上既尊《春秋》为宗,亦奉《周易》为源,尤注重易理对考察社会人事的指导意义,透露了某些突破正统史观的倾向。朱熹就讲到:“上古之书莫尊于《易》,中古后书莫大于《春秋》,然此两书皆未易看。……若要谈此两书,且理会他大义。 《易》则是尊阳抑阴,进君子而退小人,明消息盈虚之则。《春秋》则是尊王贱伯,内中国而外夷狄,明君臣上下之分”。 (《朱于语类》六十七)他又发挥易之“明消息盈虚之理”,称:“易之为书,因阴阳之变以形事物之理,大小精粗,无所不备”(《文集》卷四十三《答李伯谏》),据此解释历史研究中的“执古御今”说,认为“执古” “便是易书里面文字言语,御今,便是今日之事”。 (《文集》卷八十五)这和董仲舒等正统儒家持《春秋》以为“奉天法古”之本的形而上学历史观还是有区别的。 矛盾表现之二,是理学家一般吸收了易学“物无妄然,必有其理’的思想,也受柳宗元理势合一观念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承认历史发展中客观趋势的存在,和朱熹所述“陶铸历代之偏驳,会归一理之纯粹”,又“一本于圣人之述作”的史学主旨亦有相违之处。朱熹治史,一方面断言:古今史事之变是“合于天理之正,圣人之心”(《通鉴纲目后序》),以圣人心术为历史变迁进程的主宰。另一方面,他又承认历史发展本身毕竟有着“非人力之可为”的“当然之理”。说: “圣人固视天下无不可为之时,然势不到亦做不得”,意识到历史中还有圣人心术难测,难御的客观趋势的存在,认为“会做事底的人必先度事势,有必可做之理方去做”,进而肯定:历史发展“势不容己,柳子厚亦说得是”(均见《朱于语类》卷一二二),显然和柳宗元的理势论历史观有点接近了。 矛盾表现之三,引进易理的“物极必反”, “传承因革”的思想来考察社会历史的变迁过程,这和理学正统史观的复古、保守倾向有对立的一面。二程已承认“物理极而必反,故泰极则否,否极则泰”(《伊川易传·否卦》)的一般发展原则。朱熹则认为“易中详识物情,备极人事,都是实有此事”(《朱子语类》七十二)又将易理引伸于社会历史进程的考察,提出: “若夫古今之变,极而必反,如昼夜相望,寒暑之相代,乃理之当然,非人力之可为。是以三代相承,有相因袭而不得变者,有相损益而不可常者。”(《古史东论》)肯定了社会历史发展中有着“相因相革”的必然过程。他还讲一步分析社会历史因革变易的原因在有“弊”,指出: “科举是法弊,大抵立法只是立得人之法”, “任法不任人,乃是法弊。人弊可以易人,法弊则必当变法”。 (《朱干语类》一O九)强调“革弊须从原头理会”(《朱子语类》—O八),在复古史观的框架内也包含了某 _shtml

秦始皇,生于公元前259年死于公元前210年,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嬴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13岁即王位,39岁称帝。战国末年,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东方六国的条件。秦王政初即位时国政为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亲理国事,免除吕不韦的相职,并任用尉缭、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秦王政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随后,他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将原六国贵族豪富迁至关中、巴蜀,以防止他们的分裂复辟活动。又明令禁止民间收藏武器,销毁没收得来的武器,铸造12个金人。 在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土地数额,交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的承认和保护,并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统一全国币制。为发展全国水陆交通,又实行“车同轨”,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区修筑了“五尺道”,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 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颁行全国。并利用战国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终数六,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符传、法冠、舆乘等制度都以六为数。水主阴,阴代表刑杀,于是以此为依据加重严刑酷法的实施。始皇三十四年,下令销毁民间所藏《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随后因求仙药的侯生、卢生逃亡,牵连儒生、方士四百余人,而将其全部坑杀于咸阳。 秦始皇即位后,派蒙恬率兵出击匈奴,还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结起来,修筑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在征服百越地区后,设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数由统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余郡,其版图“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名山胜地刻石纪功,炫耀声威。为求长生不老之药,又派方士徐(即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等等,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三十七年,秦始皇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于是作书命长子扶苏送葬,并继嗣帝位。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赵高勾结始皇少子胡亥和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赐扶苏死。秦二世胡亥即位后不久,即爆发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历史小论文八年级下册人教版

想时,就讲到时机未到当然“不可以有为”,而当“变生”之机,则要“应天则命”,积极有力,至于“变道已成”,方 归于无为,即“功成则事损,事损则无为”(《周易注·革卦》),反映了王弼追求社会大治、太平的愿望。当然,王弼的追求有强烈的时代内容和儒家色彩,他断言, “贤愚有别,尊卑有序,然后乃亨,故先元吉而后乃亨”(《周易注.鼎卦》),还是以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为标帜。 第三,王弼还吸收《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主动精神,主张在“改命创制”的过程中发挥人为的主观能动性,称: “夫能辉光日新其德者,唯刚健笃实也”(《周易注·大畜卦》),强调: “成大事者,必在刚也”(《周易注·小过卦》),表明王弼在援儒入道时,已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道家消极无为的阴柔之道,而溶铸了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历史意识。这是《周易》史观影响于魏晋时期历史哲学发展的一个积极成果。 《周易》史观的积极精神在唐代有了新的进展。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可说是应用变易进化观念鉴别史实,考察史变的杰出代表。他以秉笔直书的实事求是态度, “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他明确反对正统儒家那种“爱憎由己,厚诬来世”的史学态度,指出: “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 (《史通》卷十六《杂说》上)特别是他承王弼以来“物无妄然,必有其理”的易学传统, 引进“势”的观念,考察史事变迁和治政得失,指出: “古今不同,势使之然”,强调:“世异则事异,事异则治异”,批评那些“必以先王之道持今世之人”如守株待兔者。(《史通》卷八《模拟》篇)在《易传》和韩非的基础上进一步闸发了社会古今之异和历史进化之势。 与刘知几相呼应,柳宗元和刘禹锡也继承、发展了《周易》的变易史观,对唐代的历史哲学作出了贡献。柳宗元将天人关系新论贯彻于社会历业领域的考察,虽仕途坎坷,身囚山水,仍潜心史事,常有创见。他把韩非“势”的观念和《周易》变易史观结合起来,具体分析郡县制代替封建制的过程是“非圣人之意也,势也”(《封建论》),着重探讨了社会历史的必然性问题.又指出:惟人之初,争斗不断, “于是有圣人焉,曰黄帝,淤其兵车,交贯乎其内,一统类,齐制量”,以后有尧, “置州牧四岳,持而纲之,立有德有功有能者参而维之”(《贞符》,见《柳宗元集》卷一),肯定了社会礼义制度和道德伦理两方面的演进都有个自然而必然的趋势。而刘禹锡则提出“数存,然后势形乎其间’的思想,从势数结合的角度,确立了历史观上的理势合一论,进一步发展了《易传》关于社会历史进程及人事秩序特殊性问题的探讨。他说: “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故余曰: ‘天与人交相胜耳’”。又称: “天之道在 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则,其用在是非”。 (《天论》上)明确区分了自然作用和人事功能,强调人依靠礼义、法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天地之化育井交相取胜,发展出一种积极的、能动的社会历史意识,丰富了唐代历史哲学的内涵。 北宋思想家李觏站在事功之学的立场上解释易理,其著《易论》十三篇曾专就“人事”而言,侧重探讨了社会人事的历史变迁问题。称: “八卦之道在人, 靡不由之也”, “圣人作易,本以教人”。又继承王弼义理之易的传统,指出易理之用无非是使“人事修而王道明。”(《文集》卷四《删定易图序论》),又称:“若夫释人事而责天道,斯孔子所罕言”,强调“为人上者必以王制从事,则易道明而君道成矣。”主张把社会历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加以研究,排斥了圣人,天意对人事的干预,从社会人事本身来解释历史变迁的趋势和原因。王安石则从“新故相除”的阴阳自然之道推导出“有处有辨, 新故相除者,人也的结论。”(参见《杨龟山先生集·字说辨》)在承认天道自然的基础上,肯定了人事有为能辅助天道。又称: “五事者,人所以继天道而成性者也”,以为“道”既“为万物之所以生”之本, “不假乎人之力”,又“涉平乎形器,故待人力而后万物成也”(《洪范传》)。以注重人为作用的变易进化史观作为其变法新政的理论依据,与李觏相配合,实开有宋—代历史哲学之新风。 三、促成理学正统史观之分化 以儒家为代表的正统史观,在宋代理学那里发展到了顶峰。理学家以天理史观的形式,把正统儒学历来提倡的神意史观、圣人史观作综合的概括并加以理性化的闸发,把历史哲学纳入其复古主义的、保守主义的思想体系中,很大程度上把《周易》史观在后来发展中所积定起来的积极的、进取的因素加以抹煞或有意的忽视了。 不过,宋代理学家几乎都曾精研《周易》,深受易理熏陶。从周敦颐著《易通》,张载治学“以易为宗”(《宋史》本传)而成《横渠易说》,程颐作《伊川易传》、到朱熹融会易学史上之象数派和义理派撰就《周易本义》,我们可以看到易理对理学的体系构建和思维方式的积极影响。这种影响也不能不在历史哲学领域发生作用,促成了理学正统史观的内在矛盾。 矛盾表现之一,宋代理学家在史观上既尊《春秋》为宗,亦奉《周易》为源,尤注重易理对考察社会人事的指导意义,透露了某些突破正统史观的倾向。朱熹就讲到:“上古之书莫尊于《易》,中古后书莫大于《春秋》,然此两书皆未易看。……若要谈此两书,且理会他大义。 《易》则是尊阳抑阴,进君子而退小人,明消息盈虚之则。《春秋》则是尊王贱伯,内中国而外夷狄,明君臣上下之分”。 (《朱于语类》六十七)他又发挥易之“明消息盈虚之理”,称:“易之为书,因阴阳之变以形事物之理,大小精粗,无所不备”(《文集》卷四十三《答李伯谏》),据此解释历史研究中的“执古御今”说,认为“执古” “便是易书里面文字言语,御今,便是今日之事”。 (《文集》卷八十五)这和董仲舒等正统儒家持《春秋》以为“奉天法古”之本的形而上学历史观还是有区别的。 矛盾表现之二,是理学家一般吸收了易学“物无妄然,必有其理’的思想,也受柳宗元理势合一观念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承认历史发展中客观趋势的存在,和朱熹所述“陶铸历代之偏驳,会归一理之纯粹”,又“一本于圣人之述作”的史学主旨亦有相违之处。朱熹治史,一方面断言:古今史事之变是“合于天理之正,圣人之心”(《通鉴纲目后序》),以圣人心术为历史变迁进程的主宰。另一方面,他又承认历史发展本身毕竟有着“非人力之可为”的“当然之理”。说: “圣人固视天下无不可为之时,然势不到亦做不得”,意识到历史中还有圣人心术难测,难御的客观趋势的存在,认为“会做事底的人必先度事势,有必可做之理方去做”,进而肯定:历史发展“势不容己,柳子厚亦说得是”(均见《朱于语类》卷一二二),显然和柳宗元的理势论历史观有点接近了。 矛盾表现之三,引进易理的“物极必反”, “传承因革”的思想来考察社会历史的变迁过程,这和理学正统史观的复古、保守倾向有对立的一面。二程已承认“物理极而必反,故泰极则否,否极则泰”(《伊川易传·否卦》)的一般发展原则。朱熹则认为“易中详识物情,备极人事,都是实有此事”(《朱子语类》七十二)又将易理引伸于社会历史进程的考察,提出: “若夫古今之变,极而必反,如昼夜相望,寒暑之相代,乃理之当然,非人力之可为。是以三代相承,有相因袭而不得变者,有相损益而不可常者。”(《古史东论》)肯定了社会历史发展中有着“相因相革”的必然过程。他还讲一步分析社会历史因革变易的原因在有“弊”,指出: “科举是法弊,大抵立法只是立得人之法”, “任法不任人,乃是法弊。人弊可以易人,法弊则必当变法”。 (《朱干语类》一O九)强调“革弊须从原头理会”(《朱子语类》—O八),在复古史观的框架内也包含了某 _shtml

旗袍,满语称“衣介”。古时泛指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男女穿的衣袍。 清初衣袍式样有几大特点:无领、箭袖、左衽、四开衩、束腰。箭袖,是窄袖口,上加一块半圆形袖头,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马蹄袖平日绾起,出猎作战时则放下,覆盖手背,冬季可御寒。四开衩,即袍下摆前后左右,开衩至膝。左衽和束腰,紧身保暖,腰带一束,行猪时,可将干粮、用具装进前襟。男子的长袍多是蓝、灰、青色,女子的旗装多为白色。满族旗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旗袍外套上坎肩。坎肩有对襟、捻襟、琵琶襟、一字襟等。穿上坎肩骑马驰聘显得十分精干利落。在满族南迁辽沈,入中原后,与汉族同田共耦,受汉族“大领大袖”服饰的影响,由箭袖变成了喇叭袖,四开衩演变为左右开衩。旗袍至本世纪3 0 年代,满族男女都穿直统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女性旗袍下摆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绣花卉纹饰。男性旗袍下摆及踝,无纹饰。4 0 年代后,受国内外新式服饰新潮的冲击,满族男性旗袍已废弃,女性旗袍由宽袖变窄袖,直筒变紧身贴腰,臀部略大,下摆回收,长及踝。逐渐形成今日各色各样讲究色彩装饰和人体线条美的旗袍样式。由于旗袍非常适合中国妇女的体形和贤淑的个性、民族的气质,后来这一源于满族的传统服装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受到国内外妇女的青睐和赞赏。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的一种褂子。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马褂旗袍与马褂,在清代极为盛行。当时不仅满族人穿,就是中原和南方一些地区的其它民族,或由于被迫,或出于自愿,也渐渐地穿上了一些类似旗袍马褂的衣服。后来由于满族受了汉族和其它一些民族的同化,所以旗袍和马褂融进了其它一些民族服饰的优点。这样人们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它。虽然马褂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穿了,但旗袍仍在广大妇女中流行。

抓住重点,谈一下感受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平内乱,统蒙古,逐鹿中原,谁与争风!成吉思汗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戎马一生,搏击一世,在统一蒙古各部,出兵南下,挥师西征以后,就溘然长逝了。但是,他的战马的铁蹄留下的回声,却一直在震撼着人们的心;赞誉者有之,咒骂者有之,现在就让我们来好好的讨论一下。 首先,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改变了蒙古族的落后状态。当年,蒙古分为很多散乱的部落,争战连连,人民苦不堪言。铁木真败塔塔尔,退乃蛮,占高原,平四敌。大有:“英雄豪杰代代出,而今谁谓的枭雄?”的气势,纵横捭阅,周旋于部落战争中,逐渐统一蒙古。蒙古的统一打破了蒙古百年来战乱不休的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畜牧业和皮革手工业发展迅速。为了巩固政权,成吉思汗立即着手完成了对军队、法制和文化等诸方面的组建与改革。通过这些改革让蒙古跟上了时代的脚步,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其次,成吉思汗创建了人类历史上幅员辽阔的蒙古帝国,为现代的中国版图奠定了基础。正所谓:“破空而出,射八方原野。满目英雄是牛马。拍胡笳,叱咤风云失色,鞭未举,几个抬头敢惹?”成吉思汗从1219年起,他率军经波斯、伊拉克等地,绕过里海,越过高加索,击败札兰丁、古儿只、钦察和斡罗斯的军队,兵锋直抵克里木半岛。征服的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至整个东亚,成为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成吉思汗的军事活动克服了当时东西方陆路交通的人为障碍,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最终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本版图。 再者,成吉思汗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古语云:“汗血一生铁木真”,成吉思汗戎马生涯近50年,施展雄才大略,依靠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和谋士,利用铁骑优势,创造了震撼世界的业绩。他善于治军,由他创建和统帅的蒙古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既善野战,又能攻守兼备。在众敌面前,善于利用矛盾,联此击彼,各个击破;在战法上,善于扬长避短,巧施诈术,避实击虚,多路出击,迂回突袭,速战速决。重视以战养战的政策。这些宝贵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对后世的军事历史起到了知道作用。毛泽东曾多次运用他的军事思想,成为了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军事家。 然而,天之轿子,一代枭雄的成吉思汗也犯下了不可磨灭的错误。 其一,成吉思汗凶狠残暴,滥杀无辜。当铁木真年少时,为了和同父异母的弟弟争抢食物,失手杀死了他。1206年他成为蒙古帝国大汗后,开始了残酷的远征,破金朝,攻西夏,逐鹿中原。铁蹄所至之处,不少繁华的城市遭到破坏,许多无辜的人被屠杀。他还支持士兵到处烧杀抢劫,连老弱腐儒都不放过。他曾说:“大丈夫最大之欢乐,在于镇压反抗者及战胜敌人,将他们斩草除根,尽夺其所有。使其有夫之妇哀号,以泪洗面。”成吉思汗利用民族矛盾进行复仇,不分青红皂白地屠杀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这是成吉思汗为实现统治欲望而采取的手段。由此可见他的凶狠残暴,冷酷无情。 其二,成吉思汗阻碍了亚欧诸国的发展。一方面成吉思汗远征亚欧诸国,凌辱和摧残了已经成为他的牺牲品的那些民族的心灵,压制这些民族的文化经济发展,使其经济文化陷于长期衰落状态。另一方面,成吉思汗在东侵中,掠民为奴,毁灭城镇,破坏农田,给中亚,西亚等国家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其三,成吉思汗激化了中国人民民族之间的矛盾。金,西夏,宋朝,蒙古都属于我们伟大祖国的分支。成吉思汗利用各种计策谋略,挑拨离间,利用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作为他的取胜的手段。他带领他的战争机器横扫了数十年,无休止的战争好似一双无形的修罗之手毁掉了无数无辜人民的幸福家园。葬送了无数天真儿童的美好童年,导致我们华夏子孙相互内斗了几百年,相互死伤无数,这是我们永远的痛,是不可磨灭阴影。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