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春秋战国时期的论文集有哪些作品

发布时间:2024-09-05 13:09:46

春秋战国时期的论文集有哪些作品

韩非《韩非子》、墨翟《墨子》、老聃《老子》、孙武《孙子》、尹文《尹文子》、荀卿《荀子》、公孙龙《公孙龙子》等等。供参考。

《管子》,据说后世诸如老子、孔子都从《管子》中得到启发。

l、《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著名篇目《关雌》《氓》、《伐植》、《硕鼠》、《七月》。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列为"五经"之一。  2、孔子,名丘,字仲尼,又称尼父、圣父,鲁国人,儒家创始人。书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主要作品为《论语 》20篇,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如《学而》、《为政》等。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诸子哲理散文,语录体,列为"四书"之一。  3、左丘明,鲁国史官。主要作品为《左传》,《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曹刿论战》、《曹崤论战》、《崤之战》、《烛之武退秦师》等选自此书。我国第1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记载春秋时期史实,富有文学性。  4、孟子,名轲,宇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书由其弟子编辑。主要作品为《孟子》共7篇,各取篇中开头儿字为篇名,如《梁惠王》、《公孙丑》、《告子》等。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诸子哲理散文,"四书"之一。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5、列子,名御寇(圉寇),道家前辈。主要作品为《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愚公移山》出于此书。诸子哲理散文。  6、庄子。名周,世称南华真人,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诸子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7、荀子·名况,字卿。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主要作品为《荀子》其中《劝学篇》《天论》等最有代表性。另作《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所影响。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 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体系。韩非、李斯都是他法治思想的继承者。属诸子哲理散文。  8、韩非,法家集大成者。主要作品为《韩非子》全书55篇《扁鹘见蔡桓公》、《五蠹》、《南郭处士》等都出于此书。诸子哲理散文,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  9、吕不韦,秦相,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主要作品为《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共160篇《察今》、《察传》等出于此书。收入诸子哲理散文,杂家的代表著作。  10、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包括《山鬼》《国殇》等11篇)《天问》《九章》包括 《涉江》《哀郢》《橘颂》等9篇。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作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因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11、《故国策》33篇《荆轲刺秦王》《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等都出于此书。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属国别体史书,历史散文,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相互论辩时提出的政治见解和斗争策略,以及他们的政治活动。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论文集有哪些篇目

韩非《韩非子》、墨翟《墨子》、老聃《老子》、孙武《孙子》、尹文《尹文子》、荀卿《荀子》、公孙龙《公孙龙子》等等。供参考。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以《左传》、《国语》为代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著作。 但有些是其弟子对老师言行的记录,有的则是作者本人写的。这个要麻烦你逐个查查看了。采纳吧,谢谢啊

当时诸子百家的都算是比较有价值的当然是《庄子》、《老子》、《孟子》啦!!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先秦诸子散文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议论、论说为主的散文作品。从先秦说理文发展的过程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论语》和《墨子》(产生于春秋末期制战国初年。《论语》是纯语录体散文,《墨子》则是在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论语》记录的多是些片言只语,往往有观点而无论据;《墨子》所论就不再是一条条孤立不相干的语句,而是长篇大论,有论有据,称得上是论文。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产生于战国中叶)。《孟子》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的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其对话基本上是围绕一个主题而设立,以论说为主体,初步具备驳论性质。《庄子》则已经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第三阶段是《荀子》和《韩非子》(产生于战国末期)。《荀子》和《韩非子》的文字基本上是论说文的语言,抽象说理的部分增加,逻辑周密,结构复杂而严谨,篇幅增大,反映了先秦说理文的最高成就。

春秋战国时期的论文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历史进入大动荡大分化的春秋战国时代,历史和文学都掀开了厚重辉煌的一页。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收获丰硕的时代。这个时期以诗歌的成就最突出。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五百年间,是四言诗发展的黄金时代。周代的统治者为了制礼作乐和考察民情的需要,通过采诗和献诗的方式,搜集并整理了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的内容十分丰富,特别是其中的民歌,题材广泛,诸如人民反对剥削压迫、不满战争徭役、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还有婚姻恋爱以及生产劳动等多方面社会生活都有所反映。《诗经》的艺术成就也很高,如比兴的手法、整齐的章句、优美生动的语言、自然的韵律,都是前所未有的。它的进步思想和艺术成就,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写实传统,给后世文学以极大的影响。就四言诗来说,《诗经》一出现便形成了一座高峰,几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它既标志着四言诗的开创,也标志着四言诗的完成,以后无论民歌还是文人诗的四言,就其总体而言,都不曾超越过它。这时期的散文主要有文告体散文《周书》、编年体历史散文《春秋》、语录体散文《论语》,除了以上三部书外,还有铸在铜器上的西周铭文等。《尚书》是一部古代文告和讲演录的综合集子,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虞书》和《夏书》,只能视为后人追记,《商书》中有部分属于当时文献,而《周书》则可全部视为西周至春秋时期文告的真实记录,语言与《盘庚》一样,佶屈聱牙。《春秋》是孔子依据鲁史编写的一部编年史大纲,它对春秋时期各国历史作了简要记载,是研究春秋历史的重要资料。《论语》是孔子言行以及孔子同其弟子们对话的记录。《春秋》和《论语》的记事记言,语言都简明平浅,不像《周书》那样古奥难懂。《诗经》、《尚书》、《易经》、《春秋》和汉儒纂辑的《礼记》被后代认定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合称“五经”,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1、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2、经济:井田制的瓦解、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3、思想:由于统治阶级放松思想控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4、军事:各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资源互相吞并,连年战争。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扩展资料: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形势:1、春秋纷争《春秋》从公元前722年开始,至公元前481年结束。历史上通常将周平王东迁至公元前476年之间的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代,这段时间基本上和《春秋》一书记事所跨时间相同。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以后,西土为秦国所有。它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国家,成了西方强国。2、战国形势战国时代的形势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西,韩、魏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从魏文侯开始至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是魏国独霸中原的时期。魏的强大,引起韩、赵、秦的忧虑,它们之间摩擦不断。3、秦并六国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帝)即位。他任用尉缭、李斯等人,加紧统一的步伐,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打乱六国的部署,连年发兵东征。经过多年的争战,从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至公元前221年灭齐,东方六国先后为秦统一。中国实现了华夏民族的统一、建立起了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战国

1.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记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著作,这些历史著作主课是服务与当时的政治斗争,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本质上属于学术著作,但由于这些著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某月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我们从文学角度称之为历史散文。 3.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主要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其中《春秋》《左传》属于编年史,《国语》《战国策》属于国别史。第一阶段是《论语》和《墨子》(产生于春秋末期制战国初年。《论语》是纯语录体散文,《墨子》则是在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论语》记录的多是些片言只语,往往有观点而无论据;《墨子》所论就不再是一条条孤立不相干的语句,而是长篇大论,有论有据,称得上是论文。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产生于战国中叶)。《孟子》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的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其对话基本上是围绕一个主题而设立,以论说为主体,初步具备驳论性质。《庄子》则已经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第三阶段是《荀子》和《韩非子》(产生于战国末期)。《荀子》和《韩非子》的文字基本上是论说文的语言,抽象说理的部分增加,逻辑周密,结构复杂而严谨,篇幅增大,反映了先秦说理文的最高成就。希望采纳!!谢谢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相互混战,社会非常不稳定。战国初期中国境内尚有十几个国家,其中以齐、晋、楚、越四国的实力最强,有四分天下之势。后来晋国内部,以智氏、范氏、中行氏和韩、赵、魏六家为主的“六卿”又互相兼并,范氏和中行氏倒下后,以智伯瑶为首的智氏,于前455年联合韩、魏两家合兵攻赵,把赵襄子围在晋阳,决汾水灌城。韩、魏突然和赵氏联合起来,于前453年消灭智氏,瓜分了智氏的全部土地。不久,三家又将晋公室的土地和人民,除曲沃(今山西闻喜县)、绛州(今山西翼城东南)外,也都瓜分了。这时的晋国国君降到了三家之下,卑屈到要朝见三家大夫(三家分晋)。齐国卿族田氏到陈完的第五世孙田恒,联合鲍氏,灭了当时专权的栾、高二氏篡夺齐国政权(田氏代齐前386年)。后来燕国崛起,秦国中兴,越国被楚吞并(前306年,及其它一些小国陆续的被吞并或沦为附庸。到了战国中期,剩下来的七个主要大国秦、楚、韩、赵、魏、齐、燕被称为战国七雄。政治上的:前422年,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使魏国很快强盛起来。前409年,赵烈侯用相国公仲连进行改革,在政治、财政用法家,教导用儒家。前382年,楚悼王用吴起实行吴起变法,“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第二年楚悼王逝世,吴起也被楚国贵族乱箭射死。前360年,齐国起用邹忌“谨修法律而督奸吏”实行改革,国力大增,与魏国冲突。齐国以孙膑为军师,发动桂陵之战(前354年)、马陵之战(前342年),战胜魏国。前351年,韩昭侯起用申不害,以“术”变法。前356年和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两次进行变法,史称商鞅变法,使秦国后来成为最为强大的国家。军事上的:战国初期,魏国先霸于战国。自从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就开始强盛起来。文侯、武侯两世,魏灭中山国,东面屡败齐人。西面侵入秦之河西,派李悝、吴起守西河、上郡,一再挫败秦国的进攻。到武侯子惠王时,实行改革,更加强盛。公元前361 年,惠王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在魏国进一步强大的同时,齐国由于齐威王的改革,秦国由于商鞅变法而都强大起来。前354年,由于赵国夺去了魏国的附庸卫国,魏国就起兵伐赵,率宋、卫联军围攻赵都邯郸,次年破之。于是,赵国向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师,前往救援。孙膑认为魏国的精锐部队在赵,内部空虚,乃“引兵疾走大梁”,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备,“一举解赵之围而收于魏”(《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南)取得大胜,“擒庞涓”(《孙膑兵法·擒庞涓》)。但在前352年,魏惠王调用了韩国军队联合打败了齐、宋、卫的联军,齐国不得已向魏求和。次年,魏国便迫使赵在漳水之上结盟,并把邯郸归还赵国,魏在东线取得了胜利。此时的秦国,于前354年打败魏军于元里,攻取了河西的少梁;前352年又攻入魏的河东,一度攻取了安邑;次年又包围固阳,迫使归降。后来,魏国和齐、赵先后结盟讲和。到公元前350年,魏又回头向秦反攻,曾围攻上郡的定阳(今陕西延安市东),结果秦孝公在彤(今陕西华县西南)与魏惠王相会修好,因而魏在西线也取得了胜利。但后来在前342年马陵之战,惨败给齐军、前340年的吴城之战,被秦商鞅击败,主帅被俘,河西丢失,三战皆败的魏国一直也再没有复兴起来前314年,燕国内乱,齐国占领燕国,后退兵。楚国于前313至前311年间三次大战秦国都失败。但是前306年灭掉越国。前307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使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增,中山为赵所亡,中山王被放逐至肤施。前287年,赵、魏、韩、燕、楚五国军队联合攻秦,秦被迫割地给赵、魏以求和。前286年,齐国攻灭被诸国垂涎的宋国,引致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兵于前284年围攻,齐军于济西迎击却被联军重创,齐兵退守临淄,临淄被燕军攻陷,齐湣王出逃,辗转到齐的莒,楚军出兵佯称救齐,齐湣王被楚将淖齿杀害,城内军民奋起杀死淖齿,齐失七十余城,只余下莒(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和即墨两座城池。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齐国即墨守将田单施反间计,使燕惠王撤掉大将军乐毅。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齐国趁势复国。前280年楚国逆长江上游攻秦,欲收回巴国旧地,结果遭秦反攻。前279年楚国被秦军于鄢之战(今湖北宜城东南)大破,几十万军民被白起放水淹死,前278年连首都郢也被秦将白起所攻陷,被逼迁都到陈,楚国诗人屈原痛感国家沦亡,投汨罗江自尽。前241年,楚国又迁都到寿春,躲避秦军,再也没有能力对抗秦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论文有哪些类型的

当时诸子百家的都算是比较有价值的当然是《庄子》、《老子》、《孟子》啦!!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先秦诸子散文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议论、论说为主的散文作品。从先秦说理文发展的过程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论语》和《墨子》(产生于春秋末期制战国初年。《论语》是纯语录体散文,《墨子》则是在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论语》记录的多是些片言只语,往往有观点而无论据;《墨子》所论就不再是一条条孤立不相干的语句,而是长篇大论,有论有据,称得上是论文。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产生于战国中叶)。《孟子》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的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其对话基本上是围绕一个主题而设立,以论说为主体,初步具备驳论性质。《庄子》则已经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第三阶段是《荀子》和《韩非子》(产生于战国末期)。《荀子》和《韩非子》的文字基本上是论说文的语言,抽象说理的部分增加,逻辑周密,结构复杂而严谨,篇幅增大,反映了先秦说理文的最高成就。

三国志 春秋 扎美国 哈哈哈

一类和另一类~!~!~

数 的 由 来 和 发 展 你是否看过杂技团演出中"小狗做算术"这个节目?台下观众出一道10以内的加法题,比如"2+5",由演员写到黑板上。小狗看到后就会"汪汪汪……"叫7声。台下观众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对这只狗中的"数学尖子"表示由衷的赞许,并常常惊叹和怀疑狗怎么会这么聪明?因为在一般人看来狗是不会有数量概念的。 人类是动物进化的产物,最初也完全没有数量的概念。但人类发达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已经达到更加理性和抽象的地步。这样,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由于记事和分配生活用品等方面的需要,才逐渐产生了数的概念。比如捕获了一头野兽,就用1块石子代表。捕获了3头,就放3块石子。"结绳记事"也是地球上许多相隔很近的古代人类共同做过的事。我国古书《易经》中有"结绳而治"的记载。传说古代波斯王打仗时也常用绳子打结来计算天数。用利器在树皮上或兽皮上刻痕,或用小棍摆在地上计数也都是古人常用的办法。这些办法用得多了,就逐渐形成数的概念和记数的符号。 数的概念最初不论在哪个地区都是1、2、3、4……这样的自然数开始的,但是记数的符号却大小相同。 古罗马的数字相当进步,现在许多老式挂钟上还常常使用。 实际上,罗马数字的符号一共只有7个:I(代表1)、V(代表5)、X(代表10)、L(代表50)、C代表100)、D(代表500)、M(代表1,000)。这7个符号位置上不论怎样变化,它所代表的数字都是不变的。它们按照下列规律组合起来,就能表示任何数: 1.重复次数:一个罗马数字符号重复几次,就表示这个数的几倍。如:"III"表示"3";"XXX"表示"30"。 2.右加左减: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右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就表示大数字加小数字,如"VI"表示"6","DC"表示"600"。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左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就表示大数字减去小数字的数目,如"IV"表示"4","XL"表示"40","VD"表示"495"。 3.上加横线:在罗马数字上加一横线,表示这个数字的一千倍。如:" "表示 "15,000"," "表示"165,000"。 我国古代也很重视记数符号,最古老的甲骨文和钟鼎中都有记数的符号,不过难写难认,后人没有沿用。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迅速发展,适应这一需要,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计算方法--筹算。筹算用的算筹是竹制的小棍,也有骨制的。按规定的横竖长短顺序摆好,就可用来记数和进行运算。随着筹算的普及,算筹的摆法也就成为记数的符号了。算筹摆法有横纵两式,都能表示同样的数字。 从算筹数码中没有"10"这个数可以清楚地看出,筹算从一开始就严格遵循十位进制。9位以上的数就要进一位。同一个数字放在百位上就是几百,放在万位上就是几万。这样的计算法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因为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真正使用十进位制时已到了公元6世纪末。但筹算数码中开始没有"零",遇到"零"就空位。比如"6708",就可以表示为"┴ ╥ "。数字中没有"零",是很容易发生错误的。所以后来有人把铜钱摆在空位上,以免弄错,这或许与"零"的出现有关。不过多数人认为,"0"这一数学符号的发明应归功于公元6世纪的印度人。他们最早用黑点(·)表示零,后来逐渐变成了"0"。 说起"0"的出现,应该指出,我国古代文字中,"零"字出现很早。不过那时它不表示"空无所有",而只表示"零碎"、"不多"的意思。如"零头"、"零星"、"零丁"。"一百零五"的意思是:在一百之外,还有一个零头五。随着阿拉数字的引进。"105"恰恰读作"一百零五","零"字与"0"恰好对应,"零"也就具有了"0"的含义。 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罗马数字中没有"0"。其实在公元5世纪时,"0"已经传入罗马。但罗马教皇凶残而且守旧。他不允许任何使用"0"。有一位罗马学者在笔记中记载了关于使用"0"的一些好处和说明,就被教皇召去,施行了拶(zǎn)刑,使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 但"0"的出现,谁也阻挡不住。现在,"0"已经成为含义最丰富的数字符号。"0"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有。如:气温 ,并不是说没有气温;"0"是正负数之间唯一的中性数;任何数(0除外)的0次幂等于1;0!=1(零的阶乘等于1)。 除了十进制以外,在数学萌芽的早期,还出现过五进制、二进制、三进制、七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二十进制、六十进制等多种数字进制法。在长期实际生活的应用中,十进制最终占了上风。 现在世界通用的数码1、2、3、4、5、6、7、8、9、0,人们称之为阿拉伯数字。实际上它们是古代印度人最早使用的。后来阿拉伯人把古希腊的数学融进了自己的数学中去,又把这一简便易写的十进制位值记数法传遍了欧洲,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阿拉伯数字。 数的概念、数码的写法和十进制的形成都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的结果。 随着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发现,仅仅能表示自然数是远远不行的。如果分配猎获物时,5个人分4件东西,每个人人该得多少呢?于是分数就产生了。中国对分数的研究比欧洲早1400多年!自然数、分数和零,通称为算术数。自然数也称为正整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又发现很多数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比如增加和减少、前进和后退、上升和下降、向东和向西。为了表示这样的量,又产生了负数。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如果再加上正分数和负分数,就统称为有理数。有了这些数字表示法,人们计算起来感到方便多了 应该是这个吧参考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论文

周代传300多年,到公元前770年,幽王亡国,平王东迁于洛邑(洛阳)开始了东周历史。东周分为两断,春秋和战国。春秋从公元770

rdgghhyhjhhhgjsvfryttyrfc_zzusitte

数 的 由 来 和 发 展 你是否看过杂技团演出中"小狗做算术"这个节目?台下观众出一道10以内的加法题,比如"2+5",由演员写到黑板上。小狗看到后就会"汪汪汪……"叫7声。台下观众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对这只狗中的"数学尖子"表示由衷的赞许,并常常惊叹和怀疑狗怎么会这么聪明?因为在一般人看来狗是不会有数量概念的。 人类是动物进化的产物,最初也完全没有数量的概念。但人类发达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已经达到更加理性和抽象的地步。这样,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由于记事和分配生活用品等方面的需要,才逐渐产生了数的概念。比如捕获了一头野兽,就用1块石子代表。捕获了3头,就放3块石子。"结绳记事"也是地球上许多相隔很近的古代人类共同做过的事。我国古书《易经》中有"结绳而治"的记载。传说古代波斯王打仗时也常用绳子打结来计算天数。用利器在树皮上或兽皮上刻痕,或用小棍摆在地上计数也都是古人常用的办法。这些办法用得多了,就逐渐形成数的概念和记数的符号。 数的概念最初不论在哪个地区都是1、2、3、4……这样的自然数开始的,但是记数的符号却大小相同。 古罗马的数字相当进步,现在许多老式挂钟上还常常使用。 实际上,罗马数字的符号一共只有7个:I(代表1)、V(代表5)、X(代表10)、L(代表50)、C代表100)、D(代表500)、M(代表1,000)。这7个符号位置上不论怎样变化,它所代表的数字都是不变的。它们按照下列规律组合起来,就能表示任何数: 1.重复次数:一个罗马数字符号重复几次,就表示这个数的几倍。如:"III"表示"3";"XXX"表示"30"。 2.右加左减: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右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就表示大数字加小数字,如"VI"表示"6","DC"表示"600"。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左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就表示大数字减去小数字的数目,如"IV"表示"4","XL"表示"40","VD"表示"495"。 3.上加横线:在罗马数字上加一横线,表示这个数字的一千倍。如:" "表示 "15,000"," "表示"165,000"。 我国古代也很重视记数符号,最古老的甲骨文和钟鼎中都有记数的符号,不过难写难认,后人没有沿用。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迅速发展,适应这一需要,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计算方法--筹算。筹算用的算筹是竹制的小棍,也有骨制的。按规定的横竖长短顺序摆好,就可用来记数和进行运算。随着筹算的普及,算筹的摆法也就成为记数的符号了。算筹摆法有横纵两式,都能表示同样的数字。 从算筹数码中没有"10"这个数可以清楚地看出,筹算从一开始就严格遵循十位进制。9位以上的数就要进一位。同一个数字放在百位上就是几百,放在万位上就是几万。这样的计算法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因为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真正使用十进位制时已到了公元6世纪末。但筹算数码中开始没有"零",遇到"零"就空位。比如"6708",就可以表示为"┴ ╥ "。数字中没有"零",是很容易发生错误的。所以后来有人把铜钱摆在空位上,以免弄错,这或许与"零"的出现有关。不过多数人认为,"0"这一数学符号的发明应归功于公元6世纪的印度人。他们最早用黑点(·)表示零,后来逐渐变成了"0"。 说起"0"的出现,应该指出,我国古代文字中,"零"字出现很早。不过那时它不表示"空无所有",而只表示"零碎"、"不多"的意思。如"零头"、"零星"、"零丁"。"一百零五"的意思是:在一百之外,还有一个零头五。随着阿拉数字的引进。"105"恰恰读作"一百零五","零"字与"0"恰好对应,"零"也就具有了"0"的含义。 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罗马数字中没有"0"。其实在公元5世纪时,"0"已经传入罗马。但罗马教皇凶残而且守旧。他不允许任何使用"0"。有一位罗马学者在笔记中记载了关于使用"0"的一些好处和说明,就被教皇召去,施行了拶(zǎn)刑,使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 但"0"的出现,谁也阻挡不住。现在,"0"已经成为含义最丰富的数字符号。"0"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有。如:气温 ,并不是说没有气温;"0"是正负数之间唯一的中性数;任何数(0除外)的0次幂等于1;0!=1(零的阶乘等于1)。 除了十进制以外,在数学萌芽的早期,还出现过五进制、二进制、三进制、七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二十进制、六十进制等多种数字进制法。在长期实际生活的应用中,十进制最终占了上风。 现在世界通用的数码1、2、3、4、5、6、7、8、9、0,人们称之为阿拉伯数字。实际上它们是古代印度人最早使用的。后来阿拉伯人把古希腊的数学融进了自己的数学中去,又把这一简便易写的十进制位值记数法传遍了欧洲,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阿拉伯数字。 数的概念、数码的写法和十进制的形成都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的结果。 随着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发现,仅仅能表示自然数是远远不行的。如果分配猎获物时,5个人分4件东西,每个人人该得多少呢?于是分数就产生了。中国对分数的研究比欧洲早1400多年!自然数、分数和零,通称为算术数。自然数也称为正整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又发现很多数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比如增加和减少、前进和后退、上升和下降、向东和向西。为了表示这样的量,又产生了负数。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如果再加上正分数和负分数,就统称为有理数。有了这些数字表示法,人们计算起来感到方便多了 应该是这个吧参考资料:

关于战国时期认知小论文战国时期属于一个动荡的时代,而且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在那个时候人们习武的比较多,一是为了强身健体,二是为了保家卫国。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