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3000字高中

发布时间:2024-08-29 02:04:22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3000字高中

论小学德育课程的理念呈现及其特点摘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优化形式,使内容设计表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时代意识的培养。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品德与社会;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实施和开展已有三年,三年来从事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各方人士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探索。以人教版、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反思和梳理三年来这两门课程所做的探索,可以发现,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反映出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的最新理念,打破了以往德育课程和社会课程以知识逻辑体系组织内容,只重灌输,忽视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态以及学生的个I生特征,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兼顾考虑教学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以及学习者自身素质,整合三个方面的因素,建构体系结构,使小学品德教育最终走向“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建构型模式。一、德育理念的整合方式及呈现形式多样化的活动整合内容目标因素。新课程以整合而非分散的方式,整体地看待知、情、能的培养目标,将目标宽泛化,将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以及探索活动的过程与方法整合到目标当中,使标准所要求的教学内容重整,与知、情、能的整体目标相融合,采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f生发展,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基本知识。以同心圆扩散的方式全面整合社会生活因素。提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导,注重教育的生活性特学内窖点。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儿音网 童的经验范围为选择面。根据学生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特点,采用“同心圆扩散”的方式,在家庭和学校生活的基础上,在空间上以身边的生活环境为起点,向家乡、社区,进而向国家、世界拓展;在时间上以现在为圆点,向过去和未来延伸。同时,为解决过去教学中知识板块分割,内容缺乏整合的特点,新课程还从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个主要的方面选择内容要点,以面为依托,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将内容与过程及方法整合起来,穿插在各主题情境和课题之中,不完全强调各主题情境、课题内容上的一统性和逻辑性,而侧重儿童能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丰富生活经验,体验生活过程,提高社会适应和参与的能力,掌握相关的社会认识和技能,锻炼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以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教学内容动态整合学习者因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意识,反对一味地进行知识的外在灌输,以引导的方式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自主建构活动和学习意义,达到整体目标的实现。学习者既是德育的对象,又是德育过程的主体I生因素,学习主体既具备完整的知、情、能等多维素质,又是处于社会生活当中的成员和角色之一,这两点在图1、图2的截面图中已分别说明。但儿童社会生活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过程,是一个立体的成长过程,而非平面的简单构造,个体的知情能发展是三者交互作用和整体提升的结果,这个提升的过程是主体处于不断扩大的日趋复杂的社会生活领域中,伴随体验、认知、探索等活动,循序渐进地被潜移默化的。因此,儿童社会生活目标的实现,不是简单平白的书本知识灌输,新课程就综合了图1、图2展示的内容,在引导建构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采取先易后难,由浅人深的形式安排教学内容和序列,并且将不同的内容综合交叉,高度整合,相同的内容本着从直观到抽象,螺旋上升的思路安排教学过程,即使是同一内容也可以在不同年龄段、不同主题情境中重复出现,但要求深度却有层次上的递进。这种综合考虑内容目标、社会生活因素和学习者因素的形式,能够有效地做到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从而将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的最新理念依照“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思路,具体呈现在小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具备比以往同时段同类课程更为优化的崭新特色。

金华市胜利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_html金华市胜利小学班主任德育论文_html金华市胜利小学少先队工作总结_html金华市胜利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总结_html给你找了这几个,不知您满意不

浅议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决策。如何抓住机遇,让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呢?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摆在首位,做到心里  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导,“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德育工作,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为了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我校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结合章丘市教育系统开展的“学习年”活动,在师生中展开了“老师学”,“我也学”的活动。以“学习年”活动为东风,强化学习的氛围。形成了你学、我学、大家学的浓厚学习风气,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做的扎实有效。  二、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三、巧抓机遇,不失时机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们的做法是:摒弃“说教式”、“灌溉式”、“挤压式”的教育方式。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的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  -----------------------------------------  如何在低年级小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  1、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低年级学生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老师要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中,如学校开展的“六项竞赛”,让学生逐步培养起了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体现,让他们能努力在为班级的荣誉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动。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低年级学生对于能成为少先队员感到很骄傲,我们正可以通过这一组织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每得到一枚奖章,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喜悦。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可以开展捡纸屑等一些有意义又切实可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把德育内化为自身的东西。  五、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生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习。如在体育课上可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低年级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六、启发诱导坚持正面教育。  低年级学生最害怕教师大声地批评他们,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他们下次不敢再跟老师进行交流了。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让他们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很重要。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好的、进步的人和事为主要教育内容 ,从正面讲清道理 ,坚持以表扬为主 ,启发诱导 ,说服教育。要从关心和爱护出发 ,抚慰他们稚嫩的心灵 ,不给他们增添痛苦 ,不去触动他们心灵的创伤。  七、设立校外德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如带领学生参观民兵营,让他们在跟军人交流中理解德育道理。去看望孤老院开展帮助老人活动,通过帮助老人与老人交流让他们早点体会做为一名少先队员最起码要做些什么。还可以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区假日小队”、“扶助残疾儿童”、“参观污水处理厂”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须做什么。  八、加强家庭德育教育,家庭学校相结合。  可以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形成家校德育合力。学校建立教师家访制、家校定期对话制、教师家长共评制、优秀家长及学习型家庭评选制等一系列制度,广泛开展家长开放周、家长接待日等活动,组织家长看校容校貌、随堂听课、评教风学风、议学校管理、谈家教体会,做到了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建立家庭教育联系卡等家校“双边”活动,拉近了家校距离,密切了家校关系,形成了德育合力。以家长学校为依托,提高家长综合素质。  总之,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低年级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在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小学德育优秀论文3000字高中

浅议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决策。如何抓住机遇,让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呢?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摆在首位,做到心里  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导,“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德育工作,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为了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我校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结合章丘市教育系统开展的“学习年”活动,在师生中展开了“老师学”,“我也学”的活动。以“学习年”活动为东风,强化学习的氛围。形成了你学、我学、大家学的浓厚学习风气,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做的扎实有效。  二、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三、巧抓机遇,不失时机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们的做法是:摒弃“说教式”、“灌溉式”、“挤压式”的教育方式。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的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  -----------------------------------------  如何在低年级小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  1、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低年级学生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老师要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中,如学校开展的“六项竞赛”,让学生逐步培养起了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体现,让他们能努力在为班级的荣誉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动。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低年级学生对于能成为少先队员感到很骄傲,我们正可以通过这一组织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每得到一枚奖章,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喜悦。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可以开展捡纸屑等一些有意义又切实可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把德育内化为自身的东西。  五、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生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习。如在体育课上可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低年级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六、启发诱导坚持正面教育。  低年级学生最害怕教师大声地批评他们,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他们下次不敢再跟老师进行交流了。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让他们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很重要。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好的、进步的人和事为主要教育内容 ,从正面讲清道理 ,坚持以表扬为主 ,启发诱导 ,说服教育。要从关心和爱护出发 ,抚慰他们稚嫩的心灵 ,不给他们增添痛苦 ,不去触动他们心灵的创伤。  七、设立校外德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如带领学生参观民兵营,让他们在跟军人交流中理解德育道理。去看望孤老院开展帮助老人活动,通过帮助老人与老人交流让他们早点体会做为一名少先队员最起码要做些什么。还可以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区假日小队”、“扶助残疾儿童”、“参观污水处理厂”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须做什么。  八、加强家庭德育教育,家庭学校相结合。  可以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形成家校德育合力。学校建立教师家访制、家校定期对话制、教师家长共评制、优秀家长及学习型家庭评选制等一系列制度,广泛开展家长开放周、家长接待日等活动,组织家长看校容校貌、随堂听课、评教风学风、议学校管理、谈家教体会,做到了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建立家庭教育联系卡等家校“双边”活动,拉近了家校距离,密切了家校关系,形成了德育合力。以家长学校为依托,提高家长综合素质。  总之,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低年级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在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个方面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意见》提出的这一要求,就是我们长期以来强调的德育“三结合”问题。对此,我主观认为,至今在相当多的学校,尤其是广大农村学校,仍然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难点。基于此,本文欲就这个问题谈一些不戍熟的想法。一、“6+1=0”的基本原因近多年,?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流行一句评价民谣,即现在德育是“6+1=0”。为此,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思维方向,不在于评价其科学性如何,而在于认真探究其间奥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首先,我们必须肯定学校教育的主导性,但短期教育(周时)因强化不力,使学生的某种品种或行为还未达到“定型”水平,此恰巧为学生的可塑性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条件与基础,因为学校教育的“主导性”,学生心理的“可塑性”与德育过程的“反复性”,都是德育规律研究与构成的重要因素,其若能优化正态组合,既可成为学生品德、行为健康发展的动力杠杆,又可获得惊人的育人效果;反之,若其组合失常,形成错位,既会导致功能淡化,动力减弱,甚至会出现深层次的内耗效应。?上述现象则属于后者。?学校教育的“短期”弱点,本应通过“三结合”功能之强化,使其向成熟水平发展。但受到的却是消极刺激,于是乎,学生的品德与行为必产生“倒退”现象。其次,学生辨别是非能力、抵制外界诱惑能力和对社会复杂性认识能力之低下,是造成其品德、行为可塑多变的主观原因,学生有限的知识水平与前多年学校德育的不佳现实,必导致他们的明辨是非能力低下,而低下的明辨是非能力再加上缺乏实际社会锻炼与脆弱的意志力,又必使其抵制外界诱惑与认识复杂社会能力的培养发生困难。在这种心理条件下,若恰逢社会消极干扰、影响,学生怎能不无所适从、盲目随从、行为多变呢?正如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言:“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矗”再次,社会与部分家庭存在的具有力度的消极影响与诱惑,的确是引发学生品德、行为多变的重要因素。九十年代以来,尽管反腐败的号角越吹越响,尽管打击社会各种恶势力的专项战役接连不断,尽管扫黄与取缔社会丑恶现象日益深入,但社会与部分家庭存在的消极、腐改、丑恶现象仍然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成长。青少年的出走、犯罪等现象,也仍然是司空见惯之事。综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在教育时间、空间领域之差与相互之间教育力度、影响水平与监控措施的不协调性,实际上给德育工作造成了一个极为特殊的社会背景,其中教育的时、空差在此背景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此背景下,幼稚的、可塑性强的一部分学生则形成了口头上的朝向性(嘴上说得好),书面上的欺骗性(写检查,编好了写作文等),行为上的多变性(校内外、家内外不一致)。此“三性”最终导致了学校德育的低效性与艰巨性。这大概就是“6+1=0”的基本原因所在。二、3个整体“1”的功能差异既然“三者”错位组合造成了德育效果的低效状态,那末,我们就有必要认真研究一下“三者”功能上的共性与个别差异,以便实现它们最优化的组合与互补。首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既有共同的教育目标,又有无法互代的个性优势功能。从目标上讲,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其个性表现为:学校--好学生,家庭--好孩子,社会--好公民。从优势功能看,学校教育具有理论系统性、群体竞争性、科学艺术性与形式规范性四大特征。它是按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决定、意见、大纲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层次、有序列进行教育的。同时,它是通过规范化、多样化、情趣化的方式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施教的。在教育过程中,无论是集体还是个别教育,它常常是以竞争为动力,推动教育的发展。家庭教育则表现为亲切感人,及时具体与持久面广。这主要是由于家庭的血缘继承性和社会细胞的小空间、小结构等特点所决定的。因为血缘,它可在亲切感人的情境气氛中进行。尤其是血缘的传宗接代,可使家教长时间,乃至跨时代地延续。由于小空间与小结构,家教又在思想、技术、生活、待人、游乐等方面随时、随地、随事、随人具体实施。社会教育的优势体现了空间广阔、形式多样、人际广涉与贴近实际的特点。其既可在家乡小社会接受教育,又可在全国乃至更广阔天地实施;既可通过调查、参观、游览、夏令营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又可通过榜样报告、基地专访、远足锻炼进行;既不受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的限制,又不受区域、行业、事件、善恶的约束;特别是它的“实践性”,更是学校,家庭所不备不及的。其次,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功能又存在鲜明的劣势差异。从学校教育看,其劣势--是视野有限,易脱离社会实际,其主要是在有限制的时间、空间、内容、形式内进行;二是由于过分强调统一性与集体性,因而又导致了针对性差,不利个别教育,使活动与效益混淆了具体性。至于家庭教育的劣势也有三点:其一是因家长的政治、文化、道德素质的差别和家庭经济状况、成员结构之不同,给家教的有效性造成了较大麻烦,这是近几年家教存在问题的主要方面;其二是家教方法的相对简单化、单一化,直接影响了家教效果。尤其在广大偏僻山区与农村,此问题更加突出;其三是家教目标的不集中与时、空的有限性,也是其劣势的一个显著特点,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存,且消极影响的腐蚀力、诱惑力之大,则成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劣势。此对认识水平、明辨是非力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教育的难题。同时,教育责任落不实,教育的名目之多,部门之多,形式之多,但实际上是教育的“大锅饭”。总之,学校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延伸,它们是一个紧密联系、各自独立的有机系统。从目前现状看,家庭与社会教育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保证。若其一偏废,学校教育的“主导”功能必会出现危机。三、“1+1+1>3”的有关设想人常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0亮。实际上,这句话的科学性在于它直观而形象地揭示了系统功能的原理,即“1+1+1>3”。按照这个原理,我们应该如何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最佳优化组合,进而实现改“6+1=0”为“1+1+1>3”的最佳功能呢?1、根据中央《意见》与中宣部《纲要》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当前,首先要在认真学习、领会实质、明确要求的基础上,突出教育重点,尤其要依据青少年的年龄、心理特点,遵照中央具体要求,抓住全社会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这个大好机遇,采取富有情趣和教育实效的方法,把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其次,要结合经常的思想教育实际和行为规范训练要求,认真搞好“言行一致教育”。因为苏霍姆林斯基说:“言行一致是人的道德品质的核心,”“当口头上说的是一套而行动上是另一套的时侯,这就会毒害年幼的心灵……使他们养成不诚实、两面派、假正经的坏品质”。再次,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当前形势下,特别要强化培养学生的明辨力、抗诱力和意志力。2、把家庭、社会教育法制化、国策化,努力提高国民的教育素质。对此,在进一步加大惩治腐败、打击犯罪、净化文化市场力度的前提下,我大胆提出这样两个设想:一是把社会教育法制化、国策化。国家可制定简明而有力度的法律条文,要求全社会每个成员,都必须依法监控、教育青少年成长。使青少年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有一个良好的受教育机会。这套法规必须像计划生育那样,家喻户晓,人人执行。二是以法制手段强化家教,提高家长教育素质。设想可由教育部门与有关社会组织创办专门的家长学校,凡婚龄青年必须先依法接受较系统的家教培训,经考核合格再发给结婚证书。对婚后家教,由子女所在学校负责连续性的素质培训。使未来的家长基本成为合格的“家庭教师”。3、扬长补短,整体互补,进一步优化“三结合”教育的系统功能。①针对学校教育“易脱离实际”问题,要通过参观访问、“榜样”报告、游览山河、节 日感染、实践操作等方式和充分联系实际,改进课堂教法,丰富学生社会知识。②针对学校教育“不利个别教育”问题,可通过家、校联系,社、校沟通,补其之短。特别应建立典型后进生的教育计划或“联教档案”,实行全方位的有效监控。③针对家教存在的诸问题,主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报”、“家长委员会”等方式,集中指导家教方法,实现家庭内部教育的合力效应。④针对社会存在的消极影响与职责不明不实的问题,主要应通过法制手段与政府行为,强制完善之、优化之。4.全面提高广大教师进行德育的业务素质,努力建设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工作大军。根据中央《意见》精神,在德育队伍建设上必须做到“两为主一加强”,即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教育上,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要自觉发挥主导性功能。在队伍结构及动力上,要以教师为主。教师要依法履行教书育人天职。在德育队伍建设上,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及各方面德育业务素质的培训。尤其要引导广大教师遵循改革开放新时期德育工作的规律、原则、方法和青少年年龄、心理的新特点,科学地、自觉地、创造性地搞好德育工作。这是当前与今后优化教育队伍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务必面向未来,抓紧落实。

论小学德育课程的理念呈现及其特点摘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优化形式,使内容设计表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时代意识的培养。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品德与社会;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实施和开展已有三年,三年来从事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各方人士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探索。以人教版、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反思和梳理三年来这两门课程所做的探索,可以发现,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反映出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的最新理念,打破了以往德育课程和社会课程以知识逻辑体系组织内容,只重灌输,忽视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态以及学生的个I生特征,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兼顾考虑教学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以及学习者自身素质,整合三个方面的因素,建构体系结构,使小学品德教育最终走向“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建构型模式。一、德育理念的整合方式及呈现形式多样化的活动整合内容目标因素。新课程以整合而非分散的方式,整体地看待知、情、能的培养目标,将目标宽泛化,将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以及探索活动的过程与方法整合到目标当中,使标准所要求的教学内容重整,与知、情、能的整体目标相融合,采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f生发展,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基本知识。以同心圆扩散的方式全面整合社会生活因素。提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导,注重教育的生活性特学内窖点。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儿音网 童的经验范围为选择面。根据学生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特点,采用“同心圆扩散”的方式,在家庭和学校生活的基础上,在空间上以身边的生活环境为起点,向家乡、社区,进而向国家、世界拓展;在时间上以现在为圆点,向过去和未来延伸。同时,为解决过去教学中知识板块分割,内容缺乏整合的特点,新课程还从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个主要的方面选择内容要点,以面为依托,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将内容与过程及方法整合起来,穿插在各主题情境和课题之中,不完全强调各主题情境、课题内容上的一统性和逻辑性,而侧重儿童能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丰富生活经验,体验生活过程,提高社会适应和参与的能力,掌握相关的社会认识和技能,锻炼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以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教学内容动态整合学习者因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意识,反对一味地进行知识的外在灌输,以引导的方式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自主建构活动和学习意义,达到整体目标的实现。学习者既是德育的对象,又是德育过程的主体I生因素,学习主体既具备完整的知、情、能等多维素质,又是处于社会生活当中的成员和角色之一,这两点在图1、图2的截面图中已分别说明。但儿童社会生活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过程,是一个立体的成长过程,而非平面的简单构造,个体的知情能发展是三者交互作用和整体提升的结果,这个提升的过程是主体处于不断扩大的日趋复杂的社会生活领域中,伴随体验、认知、探索等活动,循序渐进地被潜移默化的。因此,儿童社会生活目标的实现,不是简单平白的书本知识灌输,新课程就综合了图1、图2展示的内容,在引导建构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采取先易后难,由浅人深的形式安排教学内容和序列,并且将不同的内容综合交叉,高度整合,相同的内容本着从直观到抽象,螺旋上升的思路安排教学过程,即使是同一内容也可以在不同年龄段、不同主题情境中重复出现,但要求深度却有层次上的递进。这种综合考虑内容目标、社会生活因素和学习者因素的形式,能够有效地做到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从而将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的最新理念依照“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思路,具体呈现在小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具备比以往同时段同类课程更为优化的崭新特色。

小学德育论文3000字范文

论小学德育课程的理念呈现及其特点摘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优化形式,使内容设计表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时代意识的培养。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品德与社会;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实施和开展已有三年,三年来从事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各方人士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探索。以人教版、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反思和梳理三年来这两门课程所做的探索,可以发现,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反映出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的最新理念,打破了以往德育课程和社会课程以知识逻辑体系组织内容,只重灌输,忽视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态以及学生的个I生特征,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兼顾考虑教学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以及学习者自身素质,整合三个方面的因素,建构体系结构,使小学品德教育最终走向“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建构型模式。一、德育理念的整合方式及呈现形式多样化的活动整合内容目标因素。新课程以整合而非分散的方式,整体地看待知、情、能的培养目标,将目标宽泛化,将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以及探索活动的过程与方法整合到目标当中,使标准所要求的教学内容重整,与知、情、能的整体目标相融合,采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f生发展,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基本知识。以同心圆扩散的方式全面整合社会生活因素。提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导,注重教育的生活性特学内窖点。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儿音网 童的经验范围为选择面。根据学生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特点,采用“同心圆扩散”的方式,在家庭和学校生活的基础上,在空间上以身边的生活环境为起点,向家乡、社区,进而向国家、世界拓展;在时间上以现在为圆点,向过去和未来延伸。同时,为解决过去教学中知识板块分割,内容缺乏整合的特点,新课程还从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个主要的方面选择内容要点,以面为依托,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将内容与过程及方法整合起来,穿插在各主题情境和课题之中,不完全强调各主题情境、课题内容上的一统性和逻辑性,而侧重儿童能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丰富生活经验,体验生活过程,提高社会适应和参与的能力,掌握相关的社会认识和技能,锻炼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以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教学内容动态整合学习者因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意识,反对一味地进行知识的外在灌输,以引导的方式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自主建构活动和学习意义,达到整体目标的实现。学习者既是德育的对象,又是德育过程的主体I生因素,学习主体既具备完整的知、情、能等多维素质,又是处于社会生活当中的成员和角色之一,这两点在图1、图2的截面图中已分别说明。但儿童社会生活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过程,是一个立体的成长过程,而非平面的简单构造,个体的知情能发展是三者交互作用和整体提升的结果,这个提升的过程是主体处于不断扩大的日趋复杂的社会生活领域中,伴随体验、认知、探索等活动,循序渐进地被潜移默化的。因此,儿童社会生活目标的实现,不是简单平白的书本知识灌输,新课程就综合了图1、图2展示的内容,在引导建构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采取先易后难,由浅人深的形式安排教学内容和序列,并且将不同的内容综合交叉,高度整合,相同的内容本着从直观到抽象,螺旋上升的思路安排教学过程,即使是同一内容也可以在不同年龄段、不同主题情境中重复出现,但要求深度却有层次上的递进。这种综合考虑内容目标、社会生活因素和学习者因素的形式,能够有效地做到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从而将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的最新理念依照“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思路,具体呈现在小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具备比以往同时段同类课程更为优化的崭新特色。

德育论文——浅谈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 小学教育学当中说:小学阶段形成的思想品德对儿童一生的成长都有重要作用。因为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尤其是人的许多行为习惯,都是在儿童时期养起来的。在小学阶段养成儿童具有良好的品德的行为习惯,就为他们今后的思想品德进一步健康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相反,如果在这个时期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或教育方法不当,使学生形成了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则将影响他今后一生的发展。 由上可知,在小学阶段德育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在德育的过程中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我认为锻炼学生的德育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尤为重要。可以说有许多学生不乏道德认识,知道要怎样做而不应该怎样做,但往往禁不住某些事情的诱惑而人为地犯错误,或情绪被激化时而犯错误,如明明知道打人骂人不对,但当与同学发生冲突时便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这些同学所缺乏的就是道德意志力和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可见,教师在德育中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学生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学当中对道德意志的解释是:是指人们为了达到确定的目的,自觉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通过这个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到意志它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精神力量。具有这种能力的小学生,可以把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道德认识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的道德情感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转化为自身的素质。可以说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形成的催化剂。而对道德行为的解释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行为。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高低、道德品质完善程度的主要标志。上面的话里也已经说过,由于学生道德意志的薄弱,即使有正确的道德认识、良好的道德情感,但行为上确是另一回事。由此,又可见教师在德育中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学生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去做,才能锻炼好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好学生的道德行为呢?“小学儿童的品德是从习俗水平向原则水平过渡,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过渡,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既如此,“压”也不失为一种方法,说“压”有些不太合适,要说严格要求更为妥当。人都有自觉能动性,但人的自觉能动性往往具有一定的范围,并不是每一项纪律都能自觉的遵守,每一项任务都能自觉的履行,每一件事情都能自觉的完成,也就是说人还有一些不自觉性。对小学生而言由其如此,表现在道德品质上,自觉能动性越强的学生道德品质九越高,反之亦反之。对于“反之”的同学,就需要我们的严格要求,使之养成习惯,形成为自觉能动性。当然,严格要求是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的。 其次,反复实践道德行为。人们只有在反复的道德行为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加深道德认识、巩固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也只有在反复的道德行为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自觉性,完善和稳定道德品质,以便在以后指导其行为。拿一件小事来说,教师如果常常带领学生做一些“帮一帮”、“扶一扶”、“扫一扫”的好人好事,久而久之,等学生养成习惯了,即使是没有教师的带领,他们见到这些事情也会自觉的去做。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反复的实践。 再次,还要注意德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也是可以改变的,同样,不良的行为习惯受到良好环境的影响也是可以改变的。影响学生品质的德育环境的范围很广,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在社会,网吧、游戏厅、公共场所、人际关系、社会风气;在家庭,父母的言行、家中的一些书刊及物品;在学校,教师的举止、同学间的交往、校园文化、学校风气,着一些都严重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良好的班集体、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周边环境、良好的校风都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施加着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有利于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行为。所以,德育环境的建设不容忽视。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个方面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意见》提出的这一要求,就是我们长期以来强调的德育“三结合”问题。对此,我主观认为,至今在相当多的学校,尤其是广大农村学校,仍然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难点。基于此,本文欲就这个问题谈一些不戍熟的想法。一、“6+1=0”的基本原因近多年,?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流行一句评价民谣,即现在德育是“6+1=0”。为此,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思维方向,不在于评价其科学性如何,而在于认真探究其间奥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首先,我们必须肯定学校教育的主导性,但短期教育(周时)因强化不力,使学生的某种品种或行为还未达到“定型”水平,此恰巧为学生的可塑性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条件与基础,因为学校教育的“主导性”,学生心理的“可塑性”与德育过程的“反复性”,都是德育规律研究与构成的重要因素,其若能优化正态组合,既可成为学生品德、行为健康发展的动力杠杆,又可获得惊人的育人效果;反之,若其组合失常,形成错位,既会导致功能淡化,动力减弱,甚至会出现深层次的内耗效应。?上述现象则属于后者。?学校教育的“短期”弱点,本应通过“三结合”功能之强化,使其向成熟水平发展。但受到的却是消极刺激,于是乎,学生的品德与行为必产生“倒退”现象。其次,学生辨别是非能力、抵制外界诱惑能力和对社会复杂性认识能力之低下,是造成其品德、行为可塑多变的主观原因,学生有限的知识水平与前多年学校德育的不佳现实,必导致他们的明辨是非能力低下,而低下的明辨是非能力再加上缺乏实际社会锻炼与脆弱的意志力,又必使其抵制外界诱惑与认识复杂社会能力的培养发生困难。在这种心理条件下,若恰逢社会消极干扰、影响,学生怎能不无所适从、盲目随从、行为多变呢?正如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言:“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矗”再次,社会与部分家庭存在的具有力度的消极影响与诱惑,的确是引发学生品德、行为多变的重要因素。九十年代以来,尽管反腐败的号角越吹越响,尽管打击社会各种恶势力的专项战役接连不断,尽管扫黄与取缔社会丑恶现象日益深入,但社会与部分家庭存在的消极、腐改、丑恶现象仍然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成长。青少年的出走、犯罪等现象,也仍然是司空见惯之事。综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在教育时间、空间领域之差与相互之间教育力度、影响水平与监控措施的不协调性,实际上给德育工作造成了一个极为特殊的社会背景,其中教育的时、空差在此背景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此背景下,幼稚的、可塑性强的一部分学生则形成了口头上的朝向性(嘴上说得好),书面上的欺骗性(写检查,编好了写作文等),行为上的多变性(校内外、家内外不一致)。此“三性”最终导致了学校德育的低效性与艰巨性。这大概就是“6+1=0”的基本原因所在。二、3个整体“1”的功能差异既然“三者”错位组合造成了德育效果的低效状态,那末,我们就有必要认真研究一下“三者”功能上的共性与个别差异,以便实现它们最优化的组合与互补。首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既有共同的教育目标,又有无法互代的个性优势功能。从目标上讲,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其个性表现为:学校--好学生,家庭--好孩子,社会--好公民。从优势功能看,学校教育具有理论系统性、群体竞争性、科学艺术性与形式规范性四大特征。它是按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决定、意见、大纲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层次、有序列进行教育的。同时,它是通过规范化、多样化、情趣化的方式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施教的。在教育过程中,无论是集体还是个别教育,它常常是以竞争为动力,推动教育的发展。家庭教育则表现为亲切感人,及时具体与持久面广。这主要是由于家庭的血缘继承性和社会细胞的小空间、小结构等特点所决定的。因为血缘,它可在亲切感人的情境气氛中进行。尤其是血缘的传宗接代,可使家教长时间,乃至跨时代地延续。由于小空间与小结构,家教又在思想、技术、生活、待人、游乐等方面随时、随地、随事、随人具体实施。社会教育的优势体现了空间广阔、形式多样、人际广涉与贴近实际的特点。其既可在家乡小社会接受教育,又可在全国乃至更广阔天地实施;既可通过调查、参观、游览、夏令营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又可通过榜样报告、基地专访、远足锻炼进行;既不受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的限制,又不受区域、行业、事件、善恶的约束;特别是它的“实践性”,更是学校,家庭所不备不及的。其次,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功能又存在鲜明的劣势差异。从学校教育看,其劣势--是视野有限,易脱离社会实际,其主要是在有限制的时间、空间、内容、形式内进行;二是由于过分强调统一性与集体性,因而又导致了针对性差,不利个别教育,使活动与效益混淆了具体性。至于家庭教育的劣势也有三点:其一是因家长的政治、文化、道德素质的差别和家庭经济状况、成员结构之不同,给家教的有效性造成了较大麻烦,这是近几年家教存在问题的主要方面;其二是家教方法的相对简单化、单一化,直接影响了家教效果。尤其在广大偏僻山区与农村,此问题更加突出;其三是家教目标的不集中与时、空的有限性,也是其劣势的一个显著特点,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存,且消极影响的腐蚀力、诱惑力之大,则成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劣势。此对认识水平、明辨是非力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教育的难题。同时,教育责任落不实,教育的名目之多,部门之多,形式之多,但实际上是教育的“大锅饭”。总之,学校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延伸,它们是一个紧密联系、各自独立的有机系统。从目前现状看,家庭与社会教育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保证。若其一偏废,学校教育的“主导”功能必会出现危机。三、“1+1+1>3”的有关设想人常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0亮。实际上,这句话的科学性在于它直观而形象地揭示了系统功能的原理,即“1+1+1>3”。按照这个原理,我们应该如何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最佳优化组合,进而实现改“6+1=0”为“1+1+1>3”的最佳功能呢?1、根据中央《意见》与中宣部《纲要》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当前,首先要在认真学习、领会实质、明确要求的基础上,突出教育重点,尤其要依据青少年的年龄、心理特点,遵照中央具体要求,抓住全社会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这个大好机遇,采取富有情趣和教育实效的方法,把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其次,要结合经常的思想教育实际和行为规范训练要求,认真搞好“言行一致教育”。因为苏霍姆林斯基说:“言行一致是人的道德品质的核心,”“当口头上说的是一套而行动上是另一套的时侯,这就会毒害年幼的心灵……使他们养成不诚实、两面派、假正经的坏品质”。再次,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当前形势下,特别要强化培养学生的明辨力、抗诱力和意志力。2、把家庭、社会教育法制化、国策化,努力提高国民的教育素质。对此,在进一步加大惩治腐败、打击犯罪、净化文化市场力度的前提下,我大胆提出这样两个设想:一是把社会教育法制化、国策化。国家可制定简明而有力度的法律条文,要求全社会每个成员,都必须依法监控、教育青少年成长。使青少年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有一个良好的受教育机会。这套法规必须像计划生育那样,家喻户晓,人人执行。二是以法制手段强化家教,提高家长教育素质。设想可由教育部门与有关社会组织创办专门的家长学校,凡婚龄青年必须先依法接受较系统的家教培训,经考核合格再发给结婚证书。对婚后家教,由子女所在学校负责连续性的素质培训。使未来的家长基本成为合格的“家庭教师”。3、扬长补短,整体互补,进一步优化“三结合”教育的系统功能。①针对学校教育“易脱离实际”问题,要通过参观访问、“榜样”报告、游览山河、节 日感染、实践操作等方式和充分联系实际,改进课堂教法,丰富学生社会知识。②针对学校教育“不利个别教育”问题,可通过家、校联系,社、校沟通,补其之短。特别应建立典型后进生的教育计划或“联教档案”,实行全方位的有效监控。③针对家教存在的诸问题,主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报”、“家长委员会”等方式,集中指导家教方法,实现家庭内部教育的合力效应。④针对社会存在的消极影响与职责不明不实的问题,主要应通过法制手段与政府行为,强制完善之、优化之。4.全面提高广大教师进行德育的业务素质,努力建设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工作大军。根据中央《意见》精神,在德育队伍建设上必须做到“两为主一加强”,即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教育上,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要自觉发挥主导性功能。在队伍结构及动力上,要以教师为主。教师要依法履行教书育人天职。在德育队伍建设上,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及各方面德育业务素质的培训。尤其要引导广大教师遵循改革开放新时期德育工作的规律、原则、方法和青少年年龄、心理的新特点,科学地、自觉地、创造性地搞好德育工作。这是当前与今后优化教育队伍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务必面向未来,抓紧落实。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3000字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个方面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意见》提出的这一要求,就是我们长期以来强调的德育“三结合”问题。对此,我主观认为,至今在相当多的学校,尤其是广大农村学校,仍然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难点。基于此,本文欲就这个问题谈一些不戍熟的想法。一、“6+1=0”的基本原因近多年,?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流行一句评价民谣,即现在德育是“6+1=0”。为此,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思维方向,不在于评价其科学性如何,而在于认真探究其间奥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首先,我们必须肯定学校教育的主导性,但短期教育(周时)因强化不力,使学生的某种品种或行为还未达到“定型”水平,此恰巧为学生的可塑性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条件与基础,因为学校教育的“主导性”,学生心理的“可塑性”与德育过程的“反复性”,都是德育规律研究与构成的重要因素,其若能优化正态组合,既可成为学生品德、行为健康发展的动力杠杆,又可获得惊人的育人效果;反之,若其组合失常,形成错位,既会导致功能淡化,动力减弱,甚至会出现深层次的内耗效应。?上述现象则属于后者。?学校教育的“短期”弱点,本应通过“三结合”功能之强化,使其向成熟水平发展。但受到的却是消极刺激,于是乎,学生的品德与行为必产生“倒退”现象。其次,学生辨别是非能力、抵制外界诱惑能力和对社会复杂性认识能力之低下,是造成其品德、行为可塑多变的主观原因,学生有限的知识水平与前多年学校德育的不佳现实,必导致他们的明辨是非能力低下,而低下的明辨是非能力再加上缺乏实际社会锻炼与脆弱的意志力,又必使其抵制外界诱惑与认识复杂社会能力的培养发生困难。在这种心理条件下,若恰逢社会消极干扰、影响,学生怎能不无所适从、盲目随从、行为多变呢?正如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言:“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矗”再次,社会与部分家庭存在的具有力度的消极影响与诱惑,的确是引发学生品德、行为多变的重要因素。九十年代以来,尽管反腐败的号角越吹越响,尽管打击社会各种恶势力的专项战役接连不断,尽管扫黄与取缔社会丑恶现象日益深入,但社会与部分家庭存在的消极、腐改、丑恶现象仍然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成长。青少年的出走、犯罪等现象,也仍然是司空见惯之事。综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在教育时间、空间领域之差与相互之间教育力度、影响水平与监控措施的不协调性,实际上给德育工作造成了一个极为特殊的社会背景,其中教育的时、空差在此背景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此背景下,幼稚的、可塑性强的一部分学生则形成了口头上的朝向性(嘴上说得好),书面上的欺骗性(写检查,编好了写作文等),行为上的多变性(校内外、家内外不一致)。此“三性”最终导致了学校德育的低效性与艰巨性。这大概就是“6+1=0”的基本原因所在。二、3个整体“1”的功能差异既然“三者”错位组合造成了德育效果的低效状态,那末,我们就有必要认真研究一下“三者”功能上的共性与个别差异,以便实现它们最优化的组合与互补。首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既有共同的教育目标,又有无法互代的个性优势功能。从目标上讲,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其个性表现为:学校--好学生,家庭--好孩子,社会--好公民。从优势功能看,学校教育具有理论系统性、群体竞争性、科学艺术性与形式规范性四大特征。它是按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决定、意见、大纲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层次、有序列进行教育的。同时,它是通过规范化、多样化、情趣化的方式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施教的。在教育过程中,无论是集体还是个别教育,它常常是以竞争为动力,推动教育的发展。家庭教育则表现为亲切感人,及时具体与持久面广。这主要是由于家庭的血缘继承性和社会细胞的小空间、小结构等特点所决定的。因为血缘,它可在亲切感人的情境气氛中进行。尤其是血缘的传宗接代,可使家教长时间,乃至跨时代地延续。由于小空间与小结构,家教又在思想、技术、生活、待人、游乐等方面随时、随地、随事、随人具体实施。社会教育的优势体现了空间广阔、形式多样、人际广涉与贴近实际的特点。其既可在家乡小社会接受教育,又可在全国乃至更广阔天地实施;既可通过调查、参观、游览、夏令营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又可通过榜样报告、基地专访、远足锻炼进行;既不受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的限制,又不受区域、行业、事件、善恶的约束;特别是它的“实践性”,更是学校,家庭所不备不及的。其次,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功能又存在鲜明的劣势差异。从学校教育看,其劣势--是视野有限,易脱离社会实际,其主要是在有限制的时间、空间、内容、形式内进行;二是由于过分强调统一性与集体性,因而又导致了针对性差,不利个别教育,使活动与效益混淆了具体性。至于家庭教育的劣势也有三点:其一是因家长的政治、文化、道德素质的差别和家庭经济状况、成员结构之不同,给家教的有效性造成了较大麻烦,这是近几年家教存在问题的主要方面;其二是家教方法的相对简单化、单一化,直接影响了家教效果。尤其在广大偏僻山区与农村,此问题更加突出;其三是家教目标的不集中与时、空的有限性,也是其劣势的一个显著特点,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存,且消极影响的腐蚀力、诱惑力之大,则成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劣势。此对认识水平、明辨是非力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教育的难题。同时,教育责任落不实,教育的名目之多,部门之多,形式之多,但实际上是教育的“大锅饭”。总之,学校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延伸,它们是一个紧密联系、各自独立的有机系统。从目前现状看,家庭与社会教育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保证。若其一偏废,学校教育的“主导”功能必会出现危机。三、“1+1+1>3”的有关设想人常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0亮。实际上,这句话的科学性在于它直观而形象地揭示了系统功能的原理,即“1+1+1>3”。按照这个原理,我们应该如何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最佳优化组合,进而实现改“6+1=0”为“1+1+1>3”的最佳功能呢?1、根据中央《意见》与中宣部《纲要》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当前,首先要在认真学习、领会实质、明确要求的基础上,突出教育重点,尤其要依据青少年的年龄、心理特点,遵照中央具体要求,抓住全社会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这个大好机遇,采取富有情趣和教育实效的方法,把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其次,要结合经常的思想教育实际和行为规范训练要求,认真搞好“言行一致教育”。因为苏霍姆林斯基说:“言行一致是人的道德品质的核心,”“当口头上说的是一套而行动上是另一套的时侯,这就会毒害年幼的心灵……使他们养成不诚实、两面派、假正经的坏品质”。再次,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当前形势下,特别要强化培养学生的明辨力、抗诱力和意志力。2、把家庭、社会教育法制化、国策化,努力提高国民的教育素质。对此,在进一步加大惩治腐败、打击犯罪、净化文化市场力度的前提下,我大胆提出这样两个设想:一是把社会教育法制化、国策化。国家可制定简明而有力度的法律条文,要求全社会每个成员,都必须依法监控、教育青少年成长。使青少年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有一个良好的受教育机会。这套法规必须像计划生育那样,家喻户晓,人人执行。二是以法制手段强化家教,提高家长教育素质。设想可由教育部门与有关社会组织创办专门的家长学校,凡婚龄青年必须先依法接受较系统的家教培训,经考核合格再发给结婚证书。对婚后家教,由子女所在学校负责连续性的素质培训。使未来的家长基本成为合格的“家庭教师”。3、扬长补短,整体互补,进一步优化“三结合”教育的系统功能。①针对学校教育“易脱离实际”问题,要通过参观访问、“榜样”报告、游览山河、节 日感染、实践操作等方式和充分联系实际,改进课堂教法,丰富学生社会知识。②针对学校教育“不利个别教育”问题,可通过家、校联系,社、校沟通,补其之短。特别应建立典型后进生的教育计划或“联教档案”,实行全方位的有效监控。③针对家教存在的诸问题,主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报”、“家长委员会”等方式,集中指导家教方法,实现家庭内部教育的合力效应。④针对社会存在的消极影响与职责不明不实的问题,主要应通过法制手段与政府行为,强制完善之、优化之。4.全面提高广大教师进行德育的业务素质,努力建设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工作大军。根据中央《意见》精神,在德育队伍建设上必须做到“两为主一加强”,即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教育上,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要自觉发挥主导性功能。在队伍结构及动力上,要以教师为主。教师要依法履行教书育人天职。在德育队伍建设上,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及各方面德育业务素质的培训。尤其要引导广大教师遵循改革开放新时期德育工作的规律、原则、方法和青少年年龄、心理的新特点,科学地、自觉地、创造性地搞好德育工作。这是当前与今后优化教育队伍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务必面向未来,抓紧落实。

德育论文——浅谈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 小学教育学当中说:小学阶段形成的思想品德对儿童一生的成长都有重要作用。因为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尤其是人的许多行为习惯,都是在儿童时期养起来的。在小学阶段养成儿童具有良好的品德的行为习惯,就为他们今后的思想品德进一步健康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相反,如果在这个时期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或教育方法不当,使学生形成了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则将影响他今后一生的发展。 由上可知,在小学阶段德育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在德育的过程中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我认为锻炼学生的德育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尤为重要。可以说有许多学生不乏道德认识,知道要怎样做而不应该怎样做,但往往禁不住某些事情的诱惑而人为地犯错误,或情绪被激化时而犯错误,如明明知道打人骂人不对,但当与同学发生冲突时便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这些同学所缺乏的就是道德意志力和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可见,教师在德育中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学生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学当中对道德意志的解释是:是指人们为了达到确定的目的,自觉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通过这个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到意志它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精神力量。具有这种能力的小学生,可以把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道德认识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的道德情感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转化为自身的素质。可以说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形成的催化剂。而对道德行为的解释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行为。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高低、道德品质完善程度的主要标志。上面的话里也已经说过,由于学生道德意志的薄弱,即使有正确的道德认识、良好的道德情感,但行为上确是另一回事。由此,又可见教师在德育中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学生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去做,才能锻炼好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好学生的道德行为呢?“小学儿童的品德是从习俗水平向原则水平过渡,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过渡,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既如此,“压”也不失为一种方法,说“压”有些不太合适,要说严格要求更为妥当。人都有自觉能动性,但人的自觉能动性往往具有一定的范围,并不是每一项纪律都能自觉的遵守,每一项任务都能自觉的履行,每一件事情都能自觉的完成,也就是说人还有一些不自觉性。对小学生而言由其如此,表现在道德品质上,自觉能动性越强的学生道德品质九越高,反之亦反之。对于“反之”的同学,就需要我们的严格要求,使之养成习惯,形成为自觉能动性。当然,严格要求是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的。 其次,反复实践道德行为。人们只有在反复的道德行为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加深道德认识、巩固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也只有在反复的道德行为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自觉性,完善和稳定道德品质,以便在以后指导其行为。拿一件小事来说,教师如果常常带领学生做一些“帮一帮”、“扶一扶”、“扫一扫”的好人好事,久而久之,等学生养成习惯了,即使是没有教师的带领,他们见到这些事情也会自觉的去做。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反复的实践。 再次,还要注意德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也是可以改变的,同样,不良的行为习惯受到良好环境的影响也是可以改变的。影响学生品质的德育环境的范围很广,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在社会,网吧、游戏厅、公共场所、人际关系、社会风气;在家庭,父母的言行、家中的一些书刊及物品;在学校,教师的举止、同学间的交往、校园文化、学校风气,着一些都严重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良好的班集体、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周边环境、良好的校风都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施加着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有利于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行为。所以,德育环境的建设不容忽视。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作为班主任,每天面对的,是多少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每天接触的,是几十颗等待滋润的心灵。如何让这一双双的眼睛充满智慧之光?怎样使这一颗颗心灵健康成长?这不仅需要班主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更需要班主任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一定的育人之法。从一踏上三尺讲台,我就从事班主任工作,从中也体会到了班主任工作的艰辛与劳苦,但同时我又更加难以忘怀的,是成功的喜悦以及甘为人师的幸福。今天,我结合几年来自己的工作实际,谈一谈做班主任工作的一些体会:  一、以身作则,引导学生  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有过这样一段话:“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小学生,对班主任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情感。班主任的自身素质,道德修养,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形之中会成为全班几十个孩子模仿的榜样。如果老师随手扔短小的粉笔头,专捡好用的写字,学生就会学着挑选、丢掉短铅笔,扔去小橡皮,外壳破裂的钢笔不要……因此,为了学生,我们老师要言行谨慎,因此,在班级工作中我时刻注意自身形象,事事从我做起,以良好的形象率先垂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学生。平时,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做到。我曾经在一次班会上郑重地向全班同学承诺:“孩子们,向我看齐!”就拿“师生问好”这一最简单的礼仪习惯来说。我首先把“见到老师先问好”变为“见到学生要问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培养学生的礼貌习惯,学生看到自己的老师居然向他们主动问好,他们很快就学会了。每一次的班级大扫除,我不是站在现场“指挥”,更不是坐在办公室里“遥控”,而是和我的学生一起挥汗如雨,老师这样,学生会不认真打扫吗?在教室里或校园中,我只要看见地上有纸屑,都会主动弯腰捡起来。还把喝完水的塑料瓶拿到班级积攒起来,孩子们见老师如此,也都纷纷效仿,有的学生在上学的路上看见塑料瓶也不忘捡回教室。有一次,学校在操场上召开全校家长会,会议结束后,其他班的学生都带着家长陆续离开了,只有我们班的孩子们在满操场地跑来跑去,干什么呢?原来是在收集家长丢弃的塑料瓶子呢?不一会儿,郭双倩、崔文娟、王新魁等几个学生就兴奋地跑到我跟前说:“张老师,你看我捡了两塑料袋的瓶子!”看着孩子们由于兴奋而变得红红的小脸,我笑了。这一行为,我们班学生已坚持三年多了,一周我们都能卖五元钱,其他班主任都说我是“大财主”。我利用这些钱为孩子们购买一些奖状、墨水、垃圾斗等。所有这些,不就是榜样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吗?  二、批评一个缺点,先表扬两个优点  “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冷眼里有牛顿,讥笑中有爱迪生”,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一句话。告诫我们教育学生的班主任们,在教育那些“问题”学生时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简单粗暴。我的方法是-------要批评一个缺点,先表扬两个优点。也就是老师在批评孩子不对之前一定要注意先肯定他一、两点成绩,再批评他的缺点不足,效果会很好。因为这让学生明白,老师不但看到自己的缺点,也看到了自己的成绩,是实事求是的,切记夸大孩子的错误,这是他们最反感的。  三、深深的爱,感动学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世界上什么东西会越分越多?那就是爱。十几年来,我努力的做到于细微之处见真情,真诚的关心孩子,热心的帮助孩子。当教师真诚的付出爱时,收获的必定是孩子更多的爱!平日里,学生病了,我会打个电话通知家长,或者亲自把他送回家;并且时时注意天气情况,提醒学生添减衣服。每到干燥的季节,我还会“强迫” 孩子将自带的水喝完……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的记忆却是很深的。我送出的是真情,收获的是更多的真心回报:今年冬天天气极冷,几场大雪下来,路滑难走,一日,我手提皮包出门上班,一不小心一个趔趄,这时,我听到了人间最美妙的声音:“张老师,您小心点儿。”那声音带着急切,带着无比的关爱,竞使我心头一热。 又有一日,我推开教室的门准备上第一节语文课,刚要走上讲台,一双小手伸了过来,我低头一看,啊!是罗汉果。“张老师,这是罗汉果,下了课你就把它掰开泡茶喝,可以治嗓子,特别是您的咽炎。”当时,我的眼睛就湿润了,当时,你就是给多少钱我也不会和他交换那个罗汉果的。那一节课,我的心情好极了。下了课,我给家长发了一条感谢他们培养了这么一个懂得爱的孩子的短信。不久,家长就给我回了信,这是孩子的母亲写的:张老师你好!要说感谢的应该是我们,你和孩子们一起六年了,为学生们付出的心血不比父母少,对孩子的了解堪比父母,是你的教诲使学生把你已当作了亲人,并学会了关心,懂得了爱,要说谢谢的应该是我们家长。那天我因嗓子不适只是说了句罗汉果清嗓子,没想到孩子就马上说要给您拿去,孩子知道关心和爱我也很欣慰。其实有些父母养孩子不图回报,有时是会害了孩子的。试想一个连父母都不知回报的人对别人,对国家又会好到哪儿去呢?我经常会问我的孩子一句话:“我养你何用?”而孩子呢,每次都是在帮我做了一些事情后,得意地对我说:“看!你养我很有用吧!”读着家长给我发来的短信,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充盈心头。在班级里,我经常会肯定这种懂得感恩,懂得关爱的言行,孩子们也慢慢地体会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这不,2008年的鼠年春节,班级里有近三分之一的孩子给我发来了祝福的短信,我也一一给予了回复,虽然费事劳神,但我却乐此不疲。那种被关爱的感觉真好。  四、多样的活动,丰富学生  班集体,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方沃土。我从来都把我教的班级,看作是一个大家庭,我们的班级标语就是:六一是我家,干净整洁靠大家。在这个大家庭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而这个大家庭,要有丰富的家庭活动!在本学期,为鼓励学生增加语言的积累,我班的四面墙壁上,开辟了展示自己的舞台,那一张张习作、小报、资料等,都是学生的得意之笔,充分发挥自主,促进其不断提高!元宵佳节到了,在班里举行个“猜灯谜庆元宵”的活动,要求孩子们自制灯笼,并写上谜语,准备好糖果。一则展示谁的灯笼有创意,二则是瞧瞧哪个同学的灯谜写得妙。获胜的同学会得到棒棒糖一根的奖励。我们班葛畅同学自制的灯笼------小桔灯,获头奖。郭林之的谜语获创意奖。“三八节”到了,给妈妈和老师做一张贺卡。召开班级溜溜球大赛、篮球比赛。读书交流会等等。多样的氛围,使学生的生活丰富了,也十分愿意融入到班级这个大家庭之中了!  五、家校联系,帮助学生  带好一个班,只靠教师的工作是不够的,更应该得到家长的协助。因此,我认真阅读了家庭教育的多本书目,充实的理论支持,多种方法的掌握,丰富了我在具体实施环节的经验。每学期的班级工作中我都有目的地联系学生家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定期召开家长会,个别家长培训班等。在个别家长的培训班上,我提议家长在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时采用冷却法:就是任凭孩子施展各种手段,只要不合理,家长就置之不理,使他的手段不能奏效,自讨没趣。几次下来,他就会认识到任性是无效的手段,不能满足他的愿望,他就会放弃,而努力调整自己,使自己的要求合理化。这是纠正孩子不良习惯的关键,也需要家长横下心来,积极配合教育。公布老师电话,为家长24小时开通,我把它叫做,家校联系热线。这条热线方便那工作忙而不能到学校的家长,可通过电话询问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小手拉大手------父母孩子同成长”,在家长会上,我告诉家长要做一个爱读书的家长,为孩子做出榜样,家长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我们班里的孩子要求每月读一本好书,家长一定要和孩子一起读这本书,并让孩子在书后签字证明。孩子接到这样的作业很是兴奋,终于有一个可以管爸爸妈妈的机会了。最近,我针对目前离婚率较高的现象,我为家长推荐了《爱的五种语言》一书,没有买到此书的李皓旭同学的家长,焦急地给我打来电话,询问在哪里可以买到此书,他的孩子对他不按时完成读书作业,很是不满意,希望父母给他做个好榜样。坚持按要求读书的家长,纷纷给我写来了读后感,其中刘志鹏的妈妈在信中这样写到:我的孩子刘志鹏用了两天时间就读完了《青铜葵花》这本书,平时读书他总是在应付,而这次你叫他出去他都不出去。我也读了这本书,可以说,我是流着眼泪读完了这本书,您为孩子们推荐的这本书写得太好了,太感人了。真希望我的孩子能从这本书中学到什么是爱?该怎样去爱?如何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一定要把此书推荐给我们家其他人读。感谢张老师的良苦用心。来自刘志鹏的家长。读了这封信,你还能否认:小手拉大手的作用吗?有了家长的配合,我们班的每月读一本好书的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  六、优良学风,塑造学生  身为班主任,抓好班级学风,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优良的学风,是班集体的生命线。一个班集体,是否优秀,最主要的是看它在学习上的表现。勤奋的学风是促进班级不断发展的动力,可以有效地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针对课程改革的理念,我在班级管理中鼓励学生多问,使学生养成善思好问的习惯。期末结束时,我会设立“勤学好问奖”。树立互爱互帮的风气,经常教育男生要像绅士,女生要像淑女,男子汉要保护弱小者。设立“绅士风度奖”和“淑女仪表奖”。久而久之,班级里男生欺负女生,以强凌弱的现象少多了,尤其是男生和女生发生矛盾,会被看作是很丢男人面子的事情,为男生所不齿。并在班级里下大功夫,树立一个班级人人读书的好风气------建立班级图书角、每周五召开班级读书交流会、每月写一篇读后感等。课下,打闹得现象少了,在教室里安静地读书多了。  记得著名青年诗人汪国真有这样一句诗:  既然选择了方向,  便只顾风雨兼程。  那么,既然我选择了教师,我便会义无返顾,一路走下去。“痴心一片终不悔,心血浇开希望花”。

金华市胜利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_html金华市胜利小学班主任德育论文_html金华市胜利小学少先队工作总结_html金华市胜利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总结_html给你找了这几个,不知您满意不

小学生德育论文3000字范文

德育论文——浅谈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 小学教育学当中说:小学阶段形成的思想品德对儿童一生的成长都有重要作用。因为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尤其是人的许多行为习惯,都是在儿童时期养起来的。在小学阶段养成儿童具有良好的品德的行为习惯,就为他们今后的思想品德进一步健康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相反,如果在这个时期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或教育方法不当,使学生形成了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则将影响他今后一生的发展。 由上可知,在小学阶段德育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在德育的过程中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我认为锻炼学生的德育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尤为重要。可以说有许多学生不乏道德认识,知道要怎样做而不应该怎样做,但往往禁不住某些事情的诱惑而人为地犯错误,或情绪被激化时而犯错误,如明明知道打人骂人不对,但当与同学发生冲突时便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这些同学所缺乏的就是道德意志力和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可见,教师在德育中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学生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学当中对道德意志的解释是:是指人们为了达到确定的目的,自觉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通过这个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到意志它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精神力量。具有这种能力的小学生,可以把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道德认识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的道德情感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转化为自身的素质。可以说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形成的催化剂。而对道德行为的解释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行为。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高低、道德品质完善程度的主要标志。上面的话里也已经说过,由于学生道德意志的薄弱,即使有正确的道德认识、良好的道德情感,但行为上确是另一回事。由此,又可见教师在德育中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学生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去做,才能锻炼好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好学生的道德行为呢?“小学儿童的品德是从习俗水平向原则水平过渡,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过渡,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既如此,“压”也不失为一种方法,说“压”有些不太合适,要说严格要求更为妥当。人都有自觉能动性,但人的自觉能动性往往具有一定的范围,并不是每一项纪律都能自觉的遵守,每一项任务都能自觉的履行,每一件事情都能自觉的完成,也就是说人还有一些不自觉性。对小学生而言由其如此,表现在道德品质上,自觉能动性越强的学生道德品质九越高,反之亦反之。对于“反之”的同学,就需要我们的严格要求,使之养成习惯,形成为自觉能动性。当然,严格要求是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的。 其次,反复实践道德行为。人们只有在反复的道德行为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加深道德认识、巩固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也只有在反复的道德行为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自觉性,完善和稳定道德品质,以便在以后指导其行为。拿一件小事来说,教师如果常常带领学生做一些“帮一帮”、“扶一扶”、“扫一扫”的好人好事,久而久之,等学生养成习惯了,即使是没有教师的带领,他们见到这些事情也会自觉的去做。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反复的实践。 再次,还要注意德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也是可以改变的,同样,不良的行为习惯受到良好环境的影响也是可以改变的。影响学生品质的德育环境的范围很广,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在社会,网吧、游戏厅、公共场所、人际关系、社会风气;在家庭,父母的言行、家中的一些书刊及物品;在学校,教师的举止、同学间的交往、校园文化、学校风气,着一些都严重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良好的班集体、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周边环境、良好的校风都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施加着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有利于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行为。所以,德育环境的建设不容忽视。

浅议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决策。如何抓住机遇,让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呢?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摆在首位,做到心里  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导,“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德育工作,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为了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我校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结合章丘市教育系统开展的“学习年”活动,在师生中展开了“老师学”,“我也学”的活动。以“学习年”活动为东风,强化学习的氛围。形成了你学、我学、大家学的浓厚学习风气,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做的扎实有效。  二、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三、巧抓机遇,不失时机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们的做法是:摒弃“说教式”、“灌溉式”、“挤压式”的教育方式。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的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  -----------------------------------------  如何在低年级小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  1、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低年级学生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老师要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中,如学校开展的“六项竞赛”,让学生逐步培养起了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体现,让他们能努力在为班级的荣誉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动。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低年级学生对于能成为少先队员感到很骄傲,我们正可以通过这一组织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每得到一枚奖章,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喜悦。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可以开展捡纸屑等一些有意义又切实可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把德育内化为自身的东西。  五、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生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习。如在体育课上可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低年级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六、启发诱导坚持正面教育。  低年级学生最害怕教师大声地批评他们,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他们下次不敢再跟老师进行交流了。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让他们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很重要。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好的、进步的人和事为主要教育内容 ,从正面讲清道理 ,坚持以表扬为主 ,启发诱导 ,说服教育。要从关心和爱护出发 ,抚慰他们稚嫩的心灵 ,不给他们增添痛苦 ,不去触动他们心灵的创伤。  七、设立校外德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如带领学生参观民兵营,让他们在跟军人交流中理解德育道理。去看望孤老院开展帮助老人活动,通过帮助老人与老人交流让他们早点体会做为一名少先队员最起码要做些什么。还可以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区假日小队”、“扶助残疾儿童”、“参观污水处理厂”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须做什么。  八、加强家庭德育教育,家庭学校相结合。  可以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形成家校德育合力。学校建立教师家访制、家校定期对话制、教师家长共评制、优秀家长及学习型家庭评选制等一系列制度,广泛开展家长开放周、家长接待日等活动,组织家长看校容校貌、随堂听课、评教风学风、议学校管理、谈家教体会,做到了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建立家庭教育联系卡等家校“双边”活动,拉近了家校距离,密切了家校关系,形成了德育合力。以家长学校为依托,提高家长综合素质。  总之,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低年级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在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作为班主任,每天面对的,是多少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每天接触的,是几十颗等待滋润的心灵。如何让这一双双的眼睛充满智慧之光?怎样使这一颗颗心灵健康成长?这不仅需要班主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更需要班主任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一定的育人之法。从一踏上三尺讲台,我就从事班主任工作,从中也体会到了班主任工作的艰辛与劳苦,但同时我又更加难以忘怀的,是成功的喜悦以及甘为人师的幸福。今天,我结合几年来自己的工作实际,谈一谈做班主任工作的一些体会:  一、以身作则,引导学生  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有过这样一段话:“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小学生,对班主任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情感。班主任的自身素质,道德修养,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形之中会成为全班几十个孩子模仿的榜样。如果老师随手扔短小的粉笔头,专捡好用的写字,学生就会学着挑选、丢掉短铅笔,扔去小橡皮,外壳破裂的钢笔不要……因此,为了学生,我们老师要言行谨慎,因此,在班级工作中我时刻注意自身形象,事事从我做起,以良好的形象率先垂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学生。平时,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做到。我曾经在一次班会上郑重地向全班同学承诺:“孩子们,向我看齐!”就拿“师生问好”这一最简单的礼仪习惯来说。我首先把“见到老师先问好”变为“见到学生要问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培养学生的礼貌习惯,学生看到自己的老师居然向他们主动问好,他们很快就学会了。每一次的班级大扫除,我不是站在现场“指挥”,更不是坐在办公室里“遥控”,而是和我的学生一起挥汗如雨,老师这样,学生会不认真打扫吗?在教室里或校园中,我只要看见地上有纸屑,都会主动弯腰捡起来。还把喝完水的塑料瓶拿到班级积攒起来,孩子们见老师如此,也都纷纷效仿,有的学生在上学的路上看见塑料瓶也不忘捡回教室。有一次,学校在操场上召开全校家长会,会议结束后,其他班的学生都带着家长陆续离开了,只有我们班的孩子们在满操场地跑来跑去,干什么呢?原来是在收集家长丢弃的塑料瓶子呢?不一会儿,郭双倩、崔文娟、王新魁等几个学生就兴奋地跑到我跟前说:“张老师,你看我捡了两塑料袋的瓶子!”看着孩子们由于兴奋而变得红红的小脸,我笑了。这一行为,我们班学生已坚持三年多了,一周我们都能卖五元钱,其他班主任都说我是“大财主”。我利用这些钱为孩子们购买一些奖状、墨水、垃圾斗等。所有这些,不就是榜样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吗?  二、批评一个缺点,先表扬两个优点  “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冷眼里有牛顿,讥笑中有爱迪生”,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一句话。告诫我们教育学生的班主任们,在教育那些“问题”学生时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简单粗暴。我的方法是-------要批评一个缺点,先表扬两个优点。也就是老师在批评孩子不对之前一定要注意先肯定他一、两点成绩,再批评他的缺点不足,效果会很好。因为这让学生明白,老师不但看到自己的缺点,也看到了自己的成绩,是实事求是的,切记夸大孩子的错误,这是他们最反感的。  三、深深的爱,感动学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世界上什么东西会越分越多?那就是爱。十几年来,我努力的做到于细微之处见真情,真诚的关心孩子,热心的帮助孩子。当教师真诚的付出爱时,收获的必定是孩子更多的爱!平日里,学生病了,我会打个电话通知家长,或者亲自把他送回家;并且时时注意天气情况,提醒学生添减衣服。每到干燥的季节,我还会“强迫” 孩子将自带的水喝完……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的记忆却是很深的。我送出的是真情,收获的是更多的真心回报:今年冬天天气极冷,几场大雪下来,路滑难走,一日,我手提皮包出门上班,一不小心一个趔趄,这时,我听到了人间最美妙的声音:“张老师,您小心点儿。”那声音带着急切,带着无比的关爱,竞使我心头一热。 又有一日,我推开教室的门准备上第一节语文课,刚要走上讲台,一双小手伸了过来,我低头一看,啊!是罗汉果。“张老师,这是罗汉果,下了课你就把它掰开泡茶喝,可以治嗓子,特别是您的咽炎。”当时,我的眼睛就湿润了,当时,你就是给多少钱我也不会和他交换那个罗汉果的。那一节课,我的心情好极了。下了课,我给家长发了一条感谢他们培养了这么一个懂得爱的孩子的短信。不久,家长就给我回了信,这是孩子的母亲写的:张老师你好!要说感谢的应该是我们,你和孩子们一起六年了,为学生们付出的心血不比父母少,对孩子的了解堪比父母,是你的教诲使学生把你已当作了亲人,并学会了关心,懂得了爱,要说谢谢的应该是我们家长。那天我因嗓子不适只是说了句罗汉果清嗓子,没想到孩子就马上说要给您拿去,孩子知道关心和爱我也很欣慰。其实有些父母养孩子不图回报,有时是会害了孩子的。试想一个连父母都不知回报的人对别人,对国家又会好到哪儿去呢?我经常会问我的孩子一句话:“我养你何用?”而孩子呢,每次都是在帮我做了一些事情后,得意地对我说:“看!你养我很有用吧!”读着家长给我发来的短信,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充盈心头。在班级里,我经常会肯定这种懂得感恩,懂得关爱的言行,孩子们也慢慢地体会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这不,2008年的鼠年春节,班级里有近三分之一的孩子给我发来了祝福的短信,我也一一给予了回复,虽然费事劳神,但我却乐此不疲。那种被关爱的感觉真好。  四、多样的活动,丰富学生  班集体,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方沃土。我从来都把我教的班级,看作是一个大家庭,我们的班级标语就是:六一是我家,干净整洁靠大家。在这个大家庭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而这个大家庭,要有丰富的家庭活动!在本学期,为鼓励学生增加语言的积累,我班的四面墙壁上,开辟了展示自己的舞台,那一张张习作、小报、资料等,都是学生的得意之笔,充分发挥自主,促进其不断提高!元宵佳节到了,在班里举行个“猜灯谜庆元宵”的活动,要求孩子们自制灯笼,并写上谜语,准备好糖果。一则展示谁的灯笼有创意,二则是瞧瞧哪个同学的灯谜写得妙。获胜的同学会得到棒棒糖一根的奖励。我们班葛畅同学自制的灯笼------小桔灯,获头奖。郭林之的谜语获创意奖。“三八节”到了,给妈妈和老师做一张贺卡。召开班级溜溜球大赛、篮球比赛。读书交流会等等。多样的氛围,使学生的生活丰富了,也十分愿意融入到班级这个大家庭之中了!  五、家校联系,帮助学生  带好一个班,只靠教师的工作是不够的,更应该得到家长的协助。因此,我认真阅读了家庭教育的多本书目,充实的理论支持,多种方法的掌握,丰富了我在具体实施环节的经验。每学期的班级工作中我都有目的地联系学生家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定期召开家长会,个别家长培训班等。在个别家长的培训班上,我提议家长在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时采用冷却法:就是任凭孩子施展各种手段,只要不合理,家长就置之不理,使他的手段不能奏效,自讨没趣。几次下来,他就会认识到任性是无效的手段,不能满足他的愿望,他就会放弃,而努力调整自己,使自己的要求合理化。这是纠正孩子不良习惯的关键,也需要家长横下心来,积极配合教育。公布老师电话,为家长24小时开通,我把它叫做,家校联系热线。这条热线方便那工作忙而不能到学校的家长,可通过电话询问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小手拉大手------父母孩子同成长”,在家长会上,我告诉家长要做一个爱读书的家长,为孩子做出榜样,家长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我们班里的孩子要求每月读一本好书,家长一定要和孩子一起读这本书,并让孩子在书后签字证明。孩子接到这样的作业很是兴奋,终于有一个可以管爸爸妈妈的机会了。最近,我针对目前离婚率较高的现象,我为家长推荐了《爱的五种语言》一书,没有买到此书的李皓旭同学的家长,焦急地给我打来电话,询问在哪里可以买到此书,他的孩子对他不按时完成读书作业,很是不满意,希望父母给他做个好榜样。坚持按要求读书的家长,纷纷给我写来了读后感,其中刘志鹏的妈妈在信中这样写到:我的孩子刘志鹏用了两天时间就读完了《青铜葵花》这本书,平时读书他总是在应付,而这次你叫他出去他都不出去。我也读了这本书,可以说,我是流着眼泪读完了这本书,您为孩子们推荐的这本书写得太好了,太感人了。真希望我的孩子能从这本书中学到什么是爱?该怎样去爱?如何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一定要把此书推荐给我们家其他人读。感谢张老师的良苦用心。来自刘志鹏的家长。读了这封信,你还能否认:小手拉大手的作用吗?有了家长的配合,我们班的每月读一本好书的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  六、优良学风,塑造学生  身为班主任,抓好班级学风,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优良的学风,是班集体的生命线。一个班集体,是否优秀,最主要的是看它在学习上的表现。勤奋的学风是促进班级不断发展的动力,可以有效地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针对课程改革的理念,我在班级管理中鼓励学生多问,使学生养成善思好问的习惯。期末结束时,我会设立“勤学好问奖”。树立互爱互帮的风气,经常教育男生要像绅士,女生要像淑女,男子汉要保护弱小者。设立“绅士风度奖”和“淑女仪表奖”。久而久之,班级里男生欺负女生,以强凌弱的现象少多了,尤其是男生和女生发生矛盾,会被看作是很丢男人面子的事情,为男生所不齿。并在班级里下大功夫,树立一个班级人人读书的好风气------建立班级图书角、每周五召开班级读书交流会、每月写一篇读后感等。课下,打闹得现象少了,在教室里安静地读书多了。  记得著名青年诗人汪国真有这样一句诗:  既然选择了方向,  便只顾风雨兼程。  那么,既然我选择了教师,我便会义无返顾,一路走下去。“痴心一片终不悔,心血浇开希望花”。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