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大学生就业发展与指导论文选题怎么选

发布时间:2024-08-29 20:49:07

大学生就业发展与指导论文选题怎么选

如何选择一个好的毕业论文题目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选择题目对很多学生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您必须选择一个自己能如期完成论文的题目,未来就业也可能取决于您选择的题目是否能吸引雇主。以客观的角度看待事物少数人会真的去阅读一篇毕业论文。由于毕业论文具有学术的严谨性以及特殊的写作风格,因此并非是普通大众会感兴趣的文件类型。真正对这个题目感兴趣的通常只有学生、该领域的专家、学生的指导教授以及论文的口试委员。选择您喜爱的研究题目这是最重要的选择标准。未来您将花费很多时间于论文写作上,如果您能愉快地度过这段时间,您的生活品质才会变得更好。此外,如果您对自己的研究充满热情,您的论文、写作及论证才会有较佳的品质。您应该选择一个自己非常感兴趣并具有社会意义的题目,千万不要让别人强迫您选择某一特定题目。

以客观的角度看待事物  少数人会真的去阅读一篇毕业论文。由于毕业论文具有学术的严谨性以及特殊的写作风格,因此并非是普通大众会感兴趣的文件类型。真正对这个题目感兴趣的通常只有学生、该领域的专家、学生的指导教授以及论文的口试委员。  选择您喜爱的研究题目  这是最重要的选择标准。未来您将花费很多时间于论文写作上,如果您能愉快地度过这段时间,您的生活品质才会变得更好。此外,如果您对自己的研究充满热情,您的论文、写作及论证才会有较佳的品质。您应该选择一个自己非常感兴趣并具有社会意义的题目,千万不要让别人强迫您选择某一特定题目。  选择指导教授认为有趣且自己了若指掌的研究内容  毕业论文题目能不能引起自己和指导教授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某些指导教授不愿意针对学生论文题目的拟定给予建议,因为这牵涉到在论文撰写到完成的整个过程中指导学生的责任,指导教授对您论文题目的热衷程度将决定他或她是否愿意阅读、支持、赞助您的论文以及提供及时的回馈与指导。 设法获得指导教授对您的论文题目的建议,相同研究领域的其他人可能不像您对于自己的题目那样感兴趣,这一点很重要,您的目标是要加入学术圈,因此需要一些能与自己交谈讨论内容的对象。您可能也需要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想想期刊及学术出版社发表或出版的作品是否相似于您的论文,还有这类的主题是否受到研讨会的关注。先不要把您的论文想作是一本书,但要特别注意奖学金的趋势、哪一个领域正在招聘人才,以及目前发展的关键议题为何。调查为什么您的研究题目还未被研究过  您选择的题目还未被研究过很可能是因为没有可供利用的资源及无法接触潜在的受访者。虽然这些问题并不能阻止学者欲彻底解开学术之谜的决心,事实上,如果知名学者已尝试过某项研究主题并且以失败告终,建议在您撰写自己的学术著作前,先再等待个几年。  选择有助于您职业生涯的研究题目  如果您的职涯目标是从事学术,可以选择一个题目是您可以轻松修改成为期刊文章或一本书,并能延续成为未来的研究。如果您想在教学导向的机构工作,可以考虑一个能应用在教室里的题目。如果您未来欲进入产业界,可以选择一个题目是让自己较符合就业市场的需要。试问自己:当我在学术面试讨论自己的研究题目时,这个题目听起来的感觉为何?  寻找可以在您的研究领域建立自己利基的研究题目  进行您的研究工作,并寻找适合现有文献资料的研究题目,然而,此研究题目应建构于理论..上并进行延伸。  在选择较具争议性的研究题目之前需慎重考虑  学术界是相当敏感的,在每个研究领域中,有一些主题或立场是可能会引起审阅者的恼怒。这不意味着您应该选择迎合他人需求的题目。然而,如果您选择了一个具有争议性的研究主题,必须仔细考虑这个题目是否会限制自己的就业发展、教授终身聘任的资格或论文的发表机会。  选择您专精的研究题目  现在不是一个探索全新研究领域的时机,选择您已专精的研究题目将协助您的头脑保持清醒并更迅速地完成论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修读相关的研究课程,并且架构一个有助于撰写毕业论文的课程报告。思考一个您在整个研究所或大学生涯中已有兴趣的题目。

1、理论联系实际毕业论文的题材十分广泛,社会生活,经济建设,科学文化事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论文的题目,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为实践服务,因此科学研究的选题首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2、新颖性所谓要有新意,就是要从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出发,在研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提出前人没有提出过的,或者虽已提出来,但尚未得到定论或者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只要自己的论文观点正确鲜明,材料真实充分,论证深刻有力,也可能填补我国理论界对某些方面研究的空白,或者对以前有关学说的不足进行补充、深化和修正。这样,也就使论文具有新意,具有独创性。3、客观性客观性主要是指要客观地把握自己写作毕业论文的能力。确题的方向、大小、难易都应与自己的知识积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写作经验相适应,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性的估计。只要充分估计到自己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才可以很好的完成。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靠一次毕业论文的写作就来个突飞猛进。所以选题时要量力而行,客观地分析和估计自己的能力。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_zatHedA?pwd=nehi 提取码: nehi

回答 论题选定的四大原则引言:写过论文的应该都明白选好论题的重要性,可以说“选一个好的论题,相当于论文就完成了一半”。因此论题选定在整个论文写作环节中还是较为重要的环节。根据码字那么多年期间直接接触的学生和间接接触的导师的经验,发现很多学生在论题选定的时候都是一拍脑袋,全凭眼缘地确定论题,结果总是会出现被导师以“论题太大”为由而否定,或者就是在正式写作的时候出现各种状况导致论文写不下去。论题确定通常有两种途径:①导师给选题列表,自己从中挑选(命题论文)②导师给方向/不给方向。自己草拟论题(半命题论文/自命题论文)途径①不多说,导师给的论题列表,应该都是可以写出来的;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都是采取途径②来确定论题。在途径②确定论题过程中,有以下原则需要注意: 原则一:感兴趣兴趣是做好的老师,论文写作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专本论文基本上耗时3-6个月,硕论耗时1年起步,博士就更不必多说。因此,论文的论题只有是自己感兴趣的,有探索欲望的,才能够在后期论文写作过程中更好地坚持下去。原则二:本专业这个想必不用多说,只需要注意一种情况:论题看起来像是本专业的,但是实际写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却有很大的部分不是本专业的。一定要注意不要掉到这个坑,不然后期论文写作会超级超级的难。 原则三:可操作原则三:可操作,很重要。主要分为三点:(1)论题不宜过大论题太大的话,论文写作过程中无法找到切实的切入点和抓手。如论题“学校教育问题研究”就属于较大的论题,该论题是可以写出一本书甚至一系列的丛书的。因此,太大的论题对于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不合适的。(2)资料和数据可获得论题选定时,一定要提前考虑写这个论题需要哪些资料和数据,所需要的的资料和数据又是否能够获得?有些论题因为太过新颖,相关网站是找不到参考文献;有些论题需要的相关数据属于人家的商业机密也是无法获取的。因此,选论题时,一定要看看该论题写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的资料和数据能否得到。(3)资料和数据可处理接上一条,假设资料和数据收集得到,还要考虑的是,相关的资料和数据,你自己能够进行预处理和深入的分析么?尤其是针对数据的处理常会使用统计学的相关数据处理软件,比如:SPSS,如果资料和数据的处理无法完成的话,那该论题也是不能够选择的。 原则四:有创新“创新”对于论文来说很重要,即使你的论文真的没有什么创新点,你也得一本正经的编出来。在开题报告+论文正稿的撰写中都是要写论文的创新点,甚至在后期参与论文答辩时,也会被评委老师问到“同学,你论文的创新点是什么?”。因此,在论题选定额时候就一定要去思考如果写这个论题,那么论文创新点是以下常见的三种情况中的哪一种呢?(1)理论创新论文当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或者理论体系,且在正文的撰写过程中对于该观点和理论体系进行了论证。该创新对学术功底要求较高,不推荐专本论文使用。(2)方法创新专本论文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创新,有种“新瓶装旧酒”的感觉。比如,应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教育学的问题;应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管理学的问题。(3)应用创新对一个理论或者概念在新的实践中应用的探讨,探讨其可行性和可实践性。专本论文中也会有部分同学使用。此外,原则四:有创新,并不是要完全的前无古人的新,而是相对的新。 提问 毕业设计课题研究趋势有用没? 回答 大学生做课题研究对找工作有些用,但用处不大 更多4条 

大学生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选题

早也的孩子。。。。这东西依着教材画瓢,他说什么你就写什么。。。。实在不行编几个案例进去。。。。。

职业发展教育自2000年真正兴起,国内IT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已逾十年。大浪淘沙。目前IT职业教育明星企业虽然众多,但能像北大青鸟IT教育这样一直走红的却屈指可数。增强相对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发展与指导论文选题

〔摘要〕就业难,是现代世界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何况我们这个超级人口大国正经受着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国企改革、城镇化快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猛烈冲击,就业更难。我国就业的总量性矛盾、结构性矛盾、区域性矛盾、就业弱势群体、农村就业等问题十分突出。解决就业问题一是要正确分析和认识问题,二是要拓展就业渠道,三是发挥市场机制,四是合理的给予政策扶持与引导。 〔关键词〕 就业 引导 扶持 一、就业压力与任务 人们常说:“安居乐业”。但是,假如一个社会面临大量无业者、失业者、下岗者的时候,不惟无业者难乐,恐怕有业者也难以安乐了。目前我国就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古人云:无恒业者无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志。是说,没有稳定的职业就不会有稳定的家产;没有稳定的家产者其心不专,其志不一。其中的部分人可能会衍变为社会的动乱因素。就业是人的最基本权力,它不仅是人谋生的手段,同时也是人融入社会大家庭的基本方式。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发展观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就业是民生之本”。那么,我国实际的就业压力究竟有多大呢? 1、就业压力激增,总量性矛盾十分突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13亿总人口中,年龄在15--64岁的劳动人口 2002年底约9亿。2010年将达到7亿,2020年将达到 97亿。预计今后几年,全国新生劳动力供给将达到 4650万,城镇现有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1400万,农村积累剩余劳动力5亿以上。(杨凌隆:《深化分配体制改革,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劳动力总供给都远远大于总需求。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无论它是否参与社会生产过程、是否创造价值,它都要消耗大量的其他资源。人力资源又是一种不同于其他自然资源如石油、煤等能够储存、保管,现在不用,将来开发出来仍然可以用;人力资源是一种不能储存的活劳动,过了盛年期后将只能退出。因此,人力资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 2、在总量性矛盾没有缓解的情况下,结构性矛盾和区域性问题又突现出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基本保持着比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依靠经济扩张带动就业。但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从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 32下降到90年代的平均1左右,保持现在的高经济增长速度,每年新增就业岗位高估也只有 700万个左右。因此,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规模和结构布局中的就业岗位极为有限。更为严峻的是,美国“911”事件以后,全球经济进入衰退期,对我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将构成巨大影响,将引致经济增长速度急剧下降,新增就业规模将大幅度缩小。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又进入就业结构调整时期,多种调整因素交汇,急剧增加了就业压力。过去几年国有企业减员下来的上千万下岗失业人员正寻求再就业,近两年还有 50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出再就业服务中心;人世以后,对农业的冲击严重,仅考虑 3%的粮食进口,也将减少农业就业机会上千万个,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在目前每年 1000多万人基础上还将继续增加,每年至少 200万人;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深化改革,企业将持续减员。为应对人世后激烈的竞争,优势企业的减员将有所扩大和加剧,劣势企业也将加快退出,关、破、兼并增加。今后每年还将有 250万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人群。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对全国17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初步摸底统计,仅需要退出市场的资源枯竭的矿山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不包括国有控股企业)的在职职工近 400万人。估计国有企业最终减员达到30%,总量 1500万人;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更大范围的企业进入结构调整时期,用人需求减少,排放劳动力增加;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应用,对就业的短期消极影响,产生对普通劳动力的排斥;基层机关、事业单位改革,也将向劳动力市场释放劳动力。仅仅考虑目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出中心的劳动力( 100万人)、农村新增转移劳动力(1200万人)、国有企业新增减员( 300万人)三大因素,在 5年内也将在新成长劳动力之外,至少每年增加劳动力供给1600万人,大大超过新成长劳动力数量。根据统计,目前我国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总量已经达到1460万人,约相当于城镇经济活动人口的 7%。在上述各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即使每年只增加失业人员 200万人,也将使我国城镇失业和不充分就业人口达到经济活动人口的 8%以上。这在新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我国将进人高失业和就业结构大调整时期。 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产业结构原因,以及政策因素和重大的工程影响,一些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就业矛盾将特别突出。下岗职工绝大多数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更多的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以及资源枯竭的矿山分布在中西部,甚至在加强生态建设中实施的综合治理工程,也主要对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的就业产生影响,更不用说三峡库区企业搬迁中以关破为主的结构调整政策,对重庆和湖北两地的就业影响。这些不利因素的集中,已经使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地方,多年处于高失业率状态,出现就业危机局面。 3、在总量性矛盾与结构性矛盾的交互作用下,就业人群中弱势群体不断增加。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中,出现企业减员增加和用人需求萎缩并行的趋势,劳动力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在每年的新增就业中,大中专和技校生所占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20%增加到现在的30%左右;农村劳动力以其低成本和低就业期望值的优势,多年保持比较高的转移速度,平均每年增加 1200万人左右;市场用人需求,以低年龄段劳动者为主,35岁以下的需求一直在70%以上。因此,低素质、高年龄以及高就业期望值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上越来越没有竞争能力,呈现出就业弱势群体数量急剧增加的趋势,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类别:一是35岁以上的人员。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2001年对 10城市抽样调查结果,35岁以上下岗职工超过 72%。而对这个年龄段的单位用人需求仅占总用人需求的三成;二是长期下岗、失业者。据武汉、沈阳的调查,下岗职工下岗的延续时间平均接近 5年,其中,三分之一职工下岗 6年以上;下岗转为失业的,平均失业周期 18个月。由于再就业率低的影响,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长期处于无工作状态的将急剧增加;三是无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10城市的抽样调查,下岗职工中初中文化和初级技工以下的分别占 40%。由于下岗失业人员本身的就业技能偏低,再就业是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的趋势,加上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影响,无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将成为一个就业困难的大群体;四是女性下岗职工群体。根据世界银行委托劳动科学研究所在武汉、沈阳的调查,女性下岗职工再就业率比男性下岗职工低近20个百分点。 严酷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使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表现出越来越难的局面。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从1998年的7%下降到2000年的35%,2001年第三季度,再就业率只有8%。失业人员的失业周期已经持续延长,这种局面还可能呈恶性循环趋势。再就业率越低,积累的就业弱势群体越大,再就业率更低,更多下岗失业人员对再就业失去信心,失去参加培训、求职的积极性,出现弱势群体就业更加困难的局面。 就业弱势群体的持续扩大,不仅造成失业率持续上升,更导致就业不充分问题突出和极高的劳动力市场退出率。武汉和沈阳的调查表明, 1998年以来下岗以后一直没有工作的高达 38%,而有过工作的人 70%以上是处于断断续续状态;由于长期找不到工作, 20%的人退出了劳动力市场。他们多属就业弱势群体,包括对找工作失去信心不想工作的人;有病的人;太年轻或太老;无技能而参加培训的人;女性下岗职工退而从事家务等。这些因素致使下岗失业人员的收入处于极低的水平线上,已经引致城镇贫困阶层扩大,构成我国消费市场内需不足的深层原因。消极的生活保障已经不能阻止这种趋势。 4、农业就业空间不断缩小,农村劳动力供求矛盾加剧。在我国农村,一方面是人口的超常增长,另一方面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水土流水、沙漠化等的共同作用,加剧了农业空间的萎缩。曾经在20世纪80~90年代吸收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乡镇企业,近几年也处于调整中,就业增长缓慢。最高峰时的1996年,乡镇企业就业人数达到 35亿人,1997年急剧减少,虽然这几年有所回升,但增长缓慢,2000年为 28亿人。中西部部分地区的乡镇企业由于不能适应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被淘汰。在近几年的城镇化过程中,一方面大批良田被征用,变成了城市的道路、住宅、市场,不断挤压着农业空间;另一方面,由于政策的限制,城镇又不能迅速吸纳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既影响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造成许多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治安问题。尤为严重的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的承诺的逐步兑现,国内城镇主要消费的粮、棉、油等农副产品将被国外进口的部分产品所取代,既减少了农业就业岗位,也影响了农副产品质量的提高。 5、资本与技术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对劳动力实施挤压效应,加剧了就业困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国外大批引进较为先进的机器设备,对传统产业进行了革新改造,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竞争力。但是其副作用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有机构成对劳动力的挤压效应,原来需要成千上万的劳动力耗费大量时日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要三、五个人,一、两台机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任务!随着产业设备的一次次更新换代,大批的产业工人被释放了出来。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困难。这种发展趋势对我们这个超级人口大国是极不情愿看到的,但规律使然,谁也奈何不得。二、思路与对策毋庸讳言,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严峻的,矛盾是十分尖锐的,解决起来也是十分棘手的,需要花费相当的精力、物力、财力和时日才能减轻和缓解就业压力。当然,我们有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与教训、增强了的国力、基本建立起来的市场体制,以及劳动者自主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途径。1、改变观念,理清思路,实施正确的就业政策。就业政策思路的基本点在十六大报告中已经点到,就是:将扩大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在当前具有特别的地位,它在改善人民生活,保障社会稳定上占据突出的位置,因此,需要把扩大就业摆到优先位置,保持经济增长,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尽最大可能扩大就业规模,控制失业率。化解当前的就业矛盾,特别是要解决好已经非常突出的总量和结构性矛盾、区域性问题、弱势群体难点。解决或缓解这些矛盾,要下决心增加就业投入;根据就业格局的新变化,健全扶持政策;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建立就业援助制度。通过多种手段并用,各种政策组合,以求阻止整个就业局势的恶化,保证我国社会的整体安全。2、确保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增长带动就业。确保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发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作用。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和国有企业的改革的攻坚阶段,转型过程中的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是我们的重要参照。这些国家在转型过程中的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表现出了非常一致的规律性。就业增长都低于经济增长,有的经济增长高达6%,但就业增长却只有2%左右;大部分经济增长的国家都保持了就业增长,少部分经济增长国家虽然就业下降,但下降幅度相对小;所有经济负增长的国家,就业也都是负增长。因此,对于转型国家,基本结论是,经济增长虽然不能解决转型中的就业问题,但可以保持就业增长,或阻止就业下降。对解决处于转轨关键时期的我国就业问题,经济增长是绝对必要的。通过经济增长,带动一批就业,主要保持优势群体的、稳定就业的增长,并为灵活就业的增长增加空间。3、优化经济结构,进一步扩大就业规模。在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基础上,为了能够扩大就业规模,还要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一方面,要打造适应全球经济竞争的“航空母舰型”企业,发展高精尖的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以增强我国的总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发展各类吸纳劳动力能力强的经济组织,特别是第三产业和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投资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扶持,以及加强各方面的服务,促进中小企业、非正规劳动组织、微型企业和劳务派遣组织的发展,提高就业增长弹性,扩大就业规模。4、激发劳动者的自主就业积极性,发挥市场机制增加就业。在市场就业机制初步形成,劳动者的就业观念逐步转变和初步树立起自主就业意识的情况下,在灵活就业成为重要渠道的发展趋势中,激发劳动者的自主就业积极性成为推动就业的重要力量,也是完善市场就业机制的关键环节。在当前阶段,可以说有部分劳动者还有依赖性,还没有进入市场;有一部分劳动者进入市场,还缺乏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意识和能力,还没有完全进入市场。激发劳动者自主就业的积极性,有赖于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投入以及投入的市场化运作,通过扶持政策的鼓励,通过市场压力的锻炼,通过就业服务的促进,将可以逐步培养劳动者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培育劳动者的自主就业意识,激发劳动者的自主就业积极性,将开拓出自谋职业、灵活就业的广阔渠道。5、健全扶持政策,建立就业援助制度。在城镇,下岗与失业即将并轨的大趋势下,要求政策重点从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向既要保障生活,更要促进再就业的方向转变。增加就业投入的强度应与并轨步伐相适应,并促进并轨工作。建议大幅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就业投入,使之成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首先,加大中央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用于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的资金,应逐步随下岗职工并轨转入失业的状况,重点转向用于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并在公共财政支出框架中,将促进就业支出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加大对中西部以及老工业基地等就业困难地区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其次,增加地方财政的就业投入,建立促进就业基金。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的并轨形势和劳动力市场状况,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每年财政收入增长相当比例投入促进就业工作,并通过筹集社会资金,建立促进就业基金。其三,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要改革失业保险制度,调整失业保险的支出结构,充分发挥出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其四,实现就业投入的多渠道,保证实效。在就业体制转变的情况下,任何单一的就业政策和投入都不能解决我国越来越复杂的就业问题,要求政策多样化,投入多渠道,以保证取得实效。根据当前就业资金投入严重缺乏的情况,再就业培训、公共就业服务、创业支持、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农村开发就业以及基础工作都是投入的重点。此外,建立和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做好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面对就业弱势群体持续扩大的趋势,实施就业援助是当前的紧迫需要。就业困难群体多数情况下不能被经济增长所带动的就业所吸收,也难以通过一般的扶持政策和就业服务实现就业,需要实施特殊的就业援助。由于任何时候的劳动力市场都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应该发展成为常规的制度。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高校学生,我深切地感受到我所面对的就业压力。这学期学校组织了就业指导课正好为我这样迷茫着的大学生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从指导课中我受益匪浅,同时我的就业观念也有所改变,面对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以改过去“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遵循“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指导思想。目前,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一方面“用武之地”找不到英雄,另一方面“英雄无用武之地”。 今年受全球化经济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一片暗淡,不少企业进行了大面积的裁员,大多数企业则选择大幅度缩减招聘人数,这对我们大学生就业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那么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我的就业观应如何转变呢?接下来我想就我个人的实际情况谈一下我的就业观。首先:面对市场经济,一职难求的现状,我们要有一种就业为先的心里,我们要清楚的看清自己的能力,在面对就业难的问题上,适当降低要求先就业再择业。这几年应届毕业生每年都有所增加,而各招聘企业人数却有较大幅度下降,有些大型单位仅招一二个人。本来毕业生就多,就业压力大,现在又加上全球金融危机,找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我不能像当初自己设想的那样,完全按自己的学历找工作,还非要找个好工作不可。目前头等大事就是先找个工作,先养活自己,然后继续不断努力学习,等到就业压力有所缓解再按自己的要求找到更满意的工作。” 在择业过程中,我们每一位毕业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是人之常情的事。但是怎样才能实现这种愿望,这就需要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第二、把握机遇,自我推销,对于我们毕业生而言“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另一方面大部分企业也面对着“用武之地”找不到英雄的现实情况。所以说学会“把握机遇,自我推销”是我们走出校门的第一步。我们平时利用课余时间,多上网浏览一些招聘与就业的相关信息。抓住每一次就业的就会,即便招聘会上遭到冷眼相待也全当是给自我推销积攒经验而已。柘宽就业的思路,到西部到农村去就业。西部大开发政策,号召大学生到西部去,因为那里对大学生的需求,要远远高于东部地区或其他的地方。但是不少大学生因为那里的工作条件不好,气候环境不好,以及西部比较贫穷,等原因不愿意到西部去工作!而这样的原因也许就是我的一个好的就业就会。这段时间在学校听辅导员说过大学生毕业报考村官就业的上岗率还是比较高的,所以我们歧视到农村工作。我们刚由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出来找工作,自己就如同是一件商品,我们自己要学会推销自己,调整好就业心态,对自己要有信心,要有敢于竞争的勇气,要将自己最亮丽的一面展现给招聘单位,再者我们也不要过分的强调自己的意愿,要以社会与单位及个人的发展为重。第三、自己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一个没有目标的人是可悲的。可悲什么呢?可悲的是:如果没有目标,你就像《未来水世界》电影中大海里没有方向的船,即使你再努力,也很难到达美丽的陆地,甚至越航行离陆地越远。 没有目标和方向的人,可能今天换一个工作,明天换一个工作,一年换几个单位,甚至换几个行业。而其实,如果你在一个公司做不到两年,你根本无法真正学习到这个公司的专业、业务、管理等方面的东西;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特质,如果你在一个行业待不上三四年,你根本把握不到这个行业的感觉,感觉都找不到,你何谈在这个行业取得人生的成功呢?所以我认为我们在找到一份还可以的工作时,第一:专注去做这个行业;第二:在这个公司坚持做好几年,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并且努力的为之奋斗!最后,我认为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金融危机以前,在我们许多大学毕业生看来,外企或国家单位是我们眼中的香馍馍,可是今年,只要能找到一个栖身之地,也许我们都不会怨天尤人,这一点儿都不夸张,于是出现了“零工资就业”这样一种说法。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还能说什么。现在国家也在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我则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机遇,我们在平时学习中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与能力。我们大学生应将在校期间的创业学习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来体验创业的艰辛和不容易,积累经验和教训,为今后走上社会后择机创业做准备。总之,面对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社会,遵循“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指导思想。就业成功的关键还要从本身的实际出发,灵活选择。但不管怎样,绝不能一味高挑,慢等。因为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家庭、对社会,毕业的大学生早日就业是硬道理。 自己写的!

生存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探析*[摘 要] 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须顺应时代要求,积极转变就业指导观念,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本文剖析了生存理念的内涵,分析了生存问题在就业领域的显现,并就如何应用生存理念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了探讨。[关键词] 生存;生存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显,且“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现象并存。客观地看,导致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当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大学生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主体,其择业观是影响高校就业的重要因素,不正确的择业观会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高校就业指导须顺应时代要求,不断转变观念,以“生存”理念为指导,围绕生存意识的培养、生存能力的提高,优良个性品质的塑造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找到一份工作以维持生存的紧迫感及危机感,正确定位,降低期望,才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一、生存的内涵及生存教育“生存”在拉丁语中是existere,其根源意义是“站出来”。在德语中是existenz,最初的理解中曾被把握为“实存”。《现代汉语词典》里,“生存”的定义是:“保存生命(跟‘死亡’相对)”。《现代西方哲学辞典》里是这样界定“生存”的:“生存是雅斯贝斯哲学的重要概念,它特指真正的人的存在。”在生存哲学的视域中,“生存”不是一个外在的描述性概念,而是一个力求把握人的生存真谛的反省或反思性概念:它不是简单地指人的“生命的存活”,而是指人作为生存者是“生成着的存在”。马克思认为人通过自己的生存实践活动,不但创造了属于人的自然界,而且创造了人本身,“实践是人的生存的本质,是人的生存的根本维度。”[1]可以说,生存,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课题。综合各方的观点,笔者认为就大学生而言,生存是指个体身心健康,在生活和交往中能够做到独立、自主、自理,面对各种危机和灾难,能够从容应对。对于个体而言,一生的生涯可以归结为生命、生存和生活,其中生命为生存创造条件,有了生命的存在,生存才成为可能,生存是人最基本的需要,是生活的基础,是一种本能地适应环境的生命活动,是生命的保存和延续,而生活是在有了生命、生存的条件下,创造生存意义的生命活动。教育自产生以来便与“生存”紧密相连。[2]一方面,教育起源于人们生存的需要,它在本质上就是人们获得生存的必要手段,生存教育理念反映这种本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另一方面,“生存”对于任何人都是最基本的需要,有一定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是每一个进入社会的个体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生存提出了更高要求,个体必须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中西方的教育工作者都对“生存教育”进行了研究,从背景上看,“生存教育”的提出,一是社会发展对人类的生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这一要求,必须实施生存教育;二是当前受教育者生存能力低下和生存教育的匮乏要求必须实施生存教育。从目的上看,“生存教育”主要在于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存意识,让受教育者学习各种有关生存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受教育者的生存能力。站在高等教育的角度,生存教育的实质就在于通过学校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帮助学生学习人类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受教育者能适应世界和时代的发展与变化,特别是在险峻的环境下也能生存、在激烈的竞争中也能发展。生存教育凸现着教育的内涵拓殖,使教育走向生存的平台,并与人生的链条形成完美的对接;生存教育的落脚点在于提高人的自身素质,完善人生的意义,其教育理念实质上就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它同时呈现一种人本主义关怀,高扬生活自主性的教育情感关怀。二、生存问题在大学生就业领域的当代凸显据教育部统计,2001—2007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约为70%,各年分别有近30万、40万、60万、80万、100万、120万、150万毕业生在离校时未落实就业单位。在今后一段时期,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那它势必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屏障”,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纵观我国当前教育,对“生存”教育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在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引入“生存”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与职业的配置是由政府计划调控的,个人对职业选择的自由度是十分有限的,行业与行业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基本上不存在生存竞争氛围,[3]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学中一般不提生存教育问题,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十分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技能的培养,注重智力因素教育而轻视非智力因素教育,其结果导致部分学生生存意识淡漠、生存能力不强。虽然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及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这方面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大学生由于生存意识淡漠引起的就业竞争力弱、生存能力不强问题已在就业领域显现。事实上,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各地各行业的人才缺口还很大。广大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量非常大,可供大学生施展个人才能的空间也很广阔。[4]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觉得就业难,甚至找不到工作呢?追根溯源,就业观念是关键,大学生先谋生存、后图发展的新型就业观念尚未形成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说,大学生就业并不难,难的是找不到符合大学生期望值的“好工作”,大学生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成为就业的障碍。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六个方面:从就业方式上看,从师型过多,自主型过少;学生对学校、教师依赖性强,自我发挥不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在就业单位选择时亦是如此。在就业思维上,求同性过多,求异性过少。基于人性中的求同性,很多学生愿意跟其他同学选择一样的或者类似的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盲目地认为别人的选择都是好的,不愿从自我与他人的不同点去研究一些企业是否有发展性。在应聘状态上,盲从型过多,问题型过少。学生在应聘时往往过多关注如保险、休假、住房、薪水高低等等外职业生涯内容,而忽略如岗位特色、专长需求、发展前景等对日后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的内职业生涯的问题。在岗位层次上,继承型过多,创新型过少;部分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求稳、保守思想突出,尤其是来自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对到珠三角等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就业的兴致不高。在就业情感上,功利性过多,兴趣型过少;许多学生违背“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内在原动力”,[5]仅仅用薪金高低来衡量一个岗位的好坏,薪酬优先导致部分学生根本无法获得赖以生存的岗位,即使获得了生存岗位,也没有了发展的动力。在就业心态上,压力感过多,紧迫感过少。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往往出现心烦、焦躁、茫然、茶饭不思等等压力过大的行为表现,但是在就业行动上却又挑来挑去,一派“有女不愁嫁”的松弛状态。总而言之,大学生不会出于生存的考虑,从内心深处发出一种找到一个工作以维持生存的紧迫感,无根据地给自己定位,不肯改变自己的就业取向,不肯降低自己的身价,这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三、用生存理念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在1972年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所讲:“今后是充满竞争的时代,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竞争在推动社会前进的同时,也给人们造成极大的生存压力和困惑,为了教育客体的将来,我们要把‘生存教育’作为当今教育的主题。”[2]具体到大学生就业领域,要解决就业难问题,首先要让大学生有生存危机,在此基础上树立“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也就是说,大学生要转变一些陈旧就业观念,消除对别人的依赖,培养独立生存的自立精神,先解决生存问题,在保证生存的基础上再考虑这一岗位是否适合自己,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自己能否得到提高,将来发展潜力如何等问题。为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以“生存”理念为指导,围绕生存意识的培养、生存能力的提高、优良个性品质的塑造开展择业观引导工作。[6]一是要以生存理念为指导进行就业指导观念更新;当代大学生由于阅历浅薄,对生命意义的认知往往难以深刻,要开展以生命磨炼、健全人格、和谐相处等为主题的就业指导活动,在课程讲授的观念上,由偏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向重视学生情感和理性协调发展转变,由重视培养学生单纯竞争向重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转变,并探索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新方法。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过程,感受思考与决策,培养创新之心;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大学生懂得正确地对待自然,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让大学生了解到自己身处何境,懂得去理解生存危机,正确认识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珍惜生存机会,重视就业。二是开展以培养和锻炼生存技能为主的教育。实践教育是生存教育的具体展现,是生存教育的最终落脚点,要通过开展专门的技能训练启发大学生的认知,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人,既要教育大学生学会生存、又要帮助他们在与人相处中学会发展。可采用体验式教育的形式进行,将实践训练纳入第二课堂教育教学计划,确保每个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生存技能。三是开展以应对高科技和信息社会为主的适应性教育。对于学生来讲,首先应该进行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性教育和训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面向未来,走向社会之后,适应高科技迅猛发展、信息社会变化无穷的适应性教育。当今时代,移动通讯、互联网等信息互动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大学生获得了“海量”信息。但是由于信息快变性、网络虚拟性等特点,大学生“信息焦虑症”、应聘受骗等现象偶有发生。高校就业指导要重点开展信息时代的生存发展观念更新、获取科技与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行为端正等方面的指导,并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让学生具备高效筛选和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科学客观评价信息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的生存能力。总之,以“生存”为理念的教育是把静态的教育思维纳入到生存实践的一种操练、一种延伸、一种自然的过渡,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引入“生存”理念,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生活场景中,“生存”理念成为了教育事业轨道转换的基点,也理应成为贯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始终的主线。[ 参 考 文 献 ][1] 黄全愈著生存教育在美国[M]南宁:接力出版社,[2] 王德军生存价值观探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3] 罗传银就业效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4] 张治库生存教育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J]海南大学学报,1994,(3)[5] 杨永红浅谈高校德育对大学生生存教育的引导[J]广西大学学报,2007,(12)[6] 倪维广,李维希高校生存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

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选题

早也的孩子。。。。这东西依着教材画瓢,他说什么你就写什么。。。。实在不行编几个案例进去。。。。。

生存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探析*[摘 要] 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须顺应时代要求,积极转变就业指导观念,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本文剖析了生存理念的内涵,分析了生存问题在就业领域的显现,并就如何应用生存理念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了探讨。[关键词] 生存;生存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显,且“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现象并存。客观地看,导致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当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大学生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主体,其择业观是影响高校就业的重要因素,不正确的择业观会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高校就业指导须顺应时代要求,不断转变观念,以“生存”理念为指导,围绕生存意识的培养、生存能力的提高,优良个性品质的塑造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找到一份工作以维持生存的紧迫感及危机感,正确定位,降低期望,才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一、生存的内涵及生存教育“生存”在拉丁语中是existere,其根源意义是“站出来”。在德语中是existenz,最初的理解中曾被把握为“实存”。《现代汉语词典》里,“生存”的定义是:“保存生命(跟‘死亡’相对)”。《现代西方哲学辞典》里是这样界定“生存”的:“生存是雅斯贝斯哲学的重要概念,它特指真正的人的存在。”在生存哲学的视域中,“生存”不是一个外在的描述性概念,而是一个力求把握人的生存真谛的反省或反思性概念:它不是简单地指人的“生命的存活”,而是指人作为生存者是“生成着的存在”。马克思认为人通过自己的生存实践活动,不但创造了属于人的自然界,而且创造了人本身,“实践是人的生存的本质,是人的生存的根本维度。”[1]可以说,生存,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课题。综合各方的观点,笔者认为就大学生而言,生存是指个体身心健康,在生活和交往中能够做到独立、自主、自理,面对各种危机和灾难,能够从容应对。对于个体而言,一生的生涯可以归结为生命、生存和生活,其中生命为生存创造条件,有了生命的存在,生存才成为可能,生存是人最基本的需要,是生活的基础,是一种本能地适应环境的生命活动,是生命的保存和延续,而生活是在有了生命、生存的条件下,创造生存意义的生命活动。教育自产生以来便与“生存”紧密相连。[2]一方面,教育起源于人们生存的需要,它在本质上就是人们获得生存的必要手段,生存教育理念反映这种本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另一方面,“生存”对于任何人都是最基本的需要,有一定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是每一个进入社会的个体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生存提出了更高要求,个体必须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中西方的教育工作者都对“生存教育”进行了研究,从背景上看,“生存教育”的提出,一是社会发展对人类的生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这一要求,必须实施生存教育;二是当前受教育者生存能力低下和生存教育的匮乏要求必须实施生存教育。从目的上看,“生存教育”主要在于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存意识,让受教育者学习各种有关生存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受教育者的生存能力。站在高等教育的角度,生存教育的实质就在于通过学校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帮助学生学习人类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受教育者能适应世界和时代的发展与变化,特别是在险峻的环境下也能生存、在激烈的竞争中也能发展。生存教育凸现着教育的内涵拓殖,使教育走向生存的平台,并与人生的链条形成完美的对接;生存教育的落脚点在于提高人的自身素质,完善人生的意义,其教育理念实质上就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它同时呈现一种人本主义关怀,高扬生活自主性的教育情感关怀。二、生存问题在大学生就业领域的当代凸显据教育部统计,2001—2007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约为70%,各年分别有近30万、40万、60万、80万、100万、120万、150万毕业生在离校时未落实就业单位。在今后一段时期,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那它势必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屏障”,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纵观我国当前教育,对“生存”教育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在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引入“生存”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与职业的配置是由政府计划调控的,个人对职业选择的自由度是十分有限的,行业与行业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基本上不存在生存竞争氛围,[3]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学中一般不提生存教育问题,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十分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技能的培养,注重智力因素教育而轻视非智力因素教育,其结果导致部分学生生存意识淡漠、生存能力不强。虽然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及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这方面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大学生由于生存意识淡漠引起的就业竞争力弱、生存能力不强问题已在就业领域显现。事实上,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各地各行业的人才缺口还很大。广大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量非常大,可供大学生施展个人才能的空间也很广阔。[4]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觉得就业难,甚至找不到工作呢?追根溯源,就业观念是关键,大学生先谋生存、后图发展的新型就业观念尚未形成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说,大学生就业并不难,难的是找不到符合大学生期望值的“好工作”,大学生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成为就业的障碍。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六个方面:从就业方式上看,从师型过多,自主型过少;学生对学校、教师依赖性强,自我发挥不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在就业单位选择时亦是如此。在就业思维上,求同性过多,求异性过少。基于人性中的求同性,很多学生愿意跟其他同学选择一样的或者类似的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盲目地认为别人的选择都是好的,不愿从自我与他人的不同点去研究一些企业是否有发展性。在应聘状态上,盲从型过多,问题型过少。学生在应聘时往往过多关注如保险、休假、住房、薪水高低等等外职业生涯内容,而忽略如岗位特色、专长需求、发展前景等对日后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的内职业生涯的问题。在岗位层次上,继承型过多,创新型过少;部分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求稳、保守思想突出,尤其是来自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对到珠三角等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就业的兴致不高。在就业情感上,功利性过多,兴趣型过少;许多学生违背“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内在原动力”,[5]仅仅用薪金高低来衡量一个岗位的好坏,薪酬优先导致部分学生根本无法获得赖以生存的岗位,即使获得了生存岗位,也没有了发展的动力。在就业心态上,压力感过多,紧迫感过少。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往往出现心烦、焦躁、茫然、茶饭不思等等压力过大的行为表现,但是在就业行动上却又挑来挑去,一派“有女不愁嫁”的松弛状态。总而言之,大学生不会出于生存的考虑,从内心深处发出一种找到一个工作以维持生存的紧迫感,无根据地给自己定位,不肯改变自己的就业取向,不肯降低自己的身价,这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三、用生存理念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在1972年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所讲:“今后是充满竞争的时代,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竞争在推动社会前进的同时,也给人们造成极大的生存压力和困惑,为了教育客体的将来,我们要把‘生存教育’作为当今教育的主题。”[2]具体到大学生就业领域,要解决就业难问题,首先要让大学生有生存危机,在此基础上树立“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也就是说,大学生要转变一些陈旧就业观念,消除对别人的依赖,培养独立生存的自立精神,先解决生存问题,在保证生存的基础上再考虑这一岗位是否适合自己,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自己能否得到提高,将来发展潜力如何等问题。为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以“生存”理念为指导,围绕生存意识的培养、生存能力的提高、优良个性品质的塑造开展择业观引导工作。[6]一是要以生存理念为指导进行就业指导观念更新;当代大学生由于阅历浅薄,对生命意义的认知往往难以深刻,要开展以生命磨炼、健全人格、和谐相处等为主题的就业指导活动,在课程讲授的观念上,由偏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向重视学生情感和理性协调发展转变,由重视培养学生单纯竞争向重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转变,并探索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新方法。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过程,感受思考与决策,培养创新之心;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大学生懂得正确地对待自然,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让大学生了解到自己身处何境,懂得去理解生存危机,正确认识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珍惜生存机会,重视就业。二是开展以培养和锻炼生存技能为主的教育。实践教育是生存教育的具体展现,是生存教育的最终落脚点,要通过开展专门的技能训练启发大学生的认知,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人,既要教育大学生学会生存、又要帮助他们在与人相处中学会发展。可采用体验式教育的形式进行,将实践训练纳入第二课堂教育教学计划,确保每个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生存技能。三是开展以应对高科技和信息社会为主的适应性教育。对于学生来讲,首先应该进行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性教育和训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面向未来,走向社会之后,适应高科技迅猛发展、信息社会变化无穷的适应性教育。当今时代,移动通讯、互联网等信息互动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大学生获得了“海量”信息。但是由于信息快变性、网络虚拟性等特点,大学生“信息焦虑症”、应聘受骗等现象偶有发生。高校就业指导要重点开展信息时代的生存发展观念更新、获取科技与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行为端正等方面的指导,并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让学生具备高效筛选和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科学客观评价信息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的生存能力。总之,以“生存”为理念的教育是把静态的教育思维纳入到生存实践的一种操练、一种延伸、一种自然的过渡,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引入“生存”理念,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生活场景中,“生存”理念成为了教育事业轨道转换的基点,也理应成为贯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始终的主线。[ 参 考 文 献 ][1] 黄全愈著生存教育在美国[M]南宁:接力出版社,[2] 王德军生存价值观探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3] 罗传银就业效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4] 张治库生存教育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J]海南大学学报,1994,(3)[5] 杨永红浅谈高校德育对大学生生存教育的引导[J]广西大学学报,2007,(12)[6] 倪维广,李维希高校生存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发展论文选题题目

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and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三)摘要(Abstract)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四)关键词(Key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论文题目如下:1、高校大学生创业分类指导体系研究。2、论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教育与指导。3、大学生需要怎样的创业指导与服务。4、环境经济学视域中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指导。5、浅谈大学生创业教育视角下的就业指导课程改革。6、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指导。7、浅议创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8、开创现代高校就业指导新局面——大学生创业教育浅析。9、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10、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指导体系的构建。11、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指导工作相关思考。12、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指导的社会参与研究。13、对"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思考。14、当代大学生创业动因及创业指导教育策略探讨。15、大学生创业的指导模式探讨。16、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新途径与新方法探索研究。17、从创业教育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指导大学生创业。18、浅议加强大学生创业的思想指导。19、指导印刷工程专业大学生创业训练有感。20、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导向及指导研究。

生存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探析*[摘 要] 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须顺应时代要求,积极转变就业指导观念,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本文剖析了生存理念的内涵,分析了生存问题在就业领域的显现,并就如何应用生存理念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了探讨。[关键词] 生存;生存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显,且“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现象并存。客观地看,导致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当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大学生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主体,其择业观是影响高校就业的重要因素,不正确的择业观会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高校就业指导须顺应时代要求,不断转变观念,以“生存”理念为指导,围绕生存意识的培养、生存能力的提高,优良个性品质的塑造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找到一份工作以维持生存的紧迫感及危机感,正确定位,降低期望,才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一、生存的内涵及生存教育“生存”在拉丁语中是existere,其根源意义是“站出来”。在德语中是existenz,最初的理解中曾被把握为“实存”。《现代汉语词典》里,“生存”的定义是:“保存生命(跟‘死亡’相对)”。《现代西方哲学辞典》里是这样界定“生存”的:“生存是雅斯贝斯哲学的重要概念,它特指真正的人的存在。”在生存哲学的视域中,“生存”不是一个外在的描述性概念,而是一个力求把握人的生存真谛的反省或反思性概念:它不是简单地指人的“生命的存活”,而是指人作为生存者是“生成着的存在”。马克思认为人通过自己的生存实践活动,不但创造了属于人的自然界,而且创造了人本身,“实践是人的生存的本质,是人的生存的根本维度。”[1]可以说,生存,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课题。综合各方的观点,笔者认为就大学生而言,生存是指个体身心健康,在生活和交往中能够做到独立、自主、自理,面对各种危机和灾难,能够从容应对。对于个体而言,一生的生涯可以归结为生命、生存和生活,其中生命为生存创造条件,有了生命的存在,生存才成为可能,生存是人最基本的需要,是生活的基础,是一种本能地适应环境的生命活动,是生命的保存和延续,而生活是在有了生命、生存的条件下,创造生存意义的生命活动。教育自产生以来便与“生存”紧密相连。[2]一方面,教育起源于人们生存的需要,它在本质上就是人们获得生存的必要手段,生存教育理念反映这种本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另一方面,“生存”对于任何人都是最基本的需要,有一定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是每一个进入社会的个体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生存提出了更高要求,个体必须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中西方的教育工作者都对“生存教育”进行了研究,从背景上看,“生存教育”的提出,一是社会发展对人类的生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这一要求,必须实施生存教育;二是当前受教育者生存能力低下和生存教育的匮乏要求必须实施生存教育。从目的上看,“生存教育”主要在于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存意识,让受教育者学习各种有关生存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受教育者的生存能力。站在高等教育的角度,生存教育的实质就在于通过学校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帮助学生学习人类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受教育者能适应世界和时代的发展与变化,特别是在险峻的环境下也能生存、在激烈的竞争中也能发展。生存教育凸现着教育的内涵拓殖,使教育走向生存的平台,并与人生的链条形成完美的对接;生存教育的落脚点在于提高人的自身素质,完善人生的意义,其教育理念实质上就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它同时呈现一种人本主义关怀,高扬生活自主性的教育情感关怀。二、生存问题在大学生就业领域的当代凸显据教育部统计,2001—2007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约为70%,各年分别有近30万、40万、60万、80万、100万、120万、150万毕业生在离校时未落实就业单位。在今后一段时期,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那它势必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屏障”,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纵观我国当前教育,对“生存”教育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在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引入“生存”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与职业的配置是由政府计划调控的,个人对职业选择的自由度是十分有限的,行业与行业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基本上不存在生存竞争氛围,[3]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学中一般不提生存教育问题,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十分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技能的培养,注重智力因素教育而轻视非智力因素教育,其结果导致部分学生生存意识淡漠、生存能力不强。虽然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及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这方面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大学生由于生存意识淡漠引起的就业竞争力弱、生存能力不强问题已在就业领域显现。事实上,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各地各行业的人才缺口还很大。广大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量非常大,可供大学生施展个人才能的空间也很广阔。[4]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觉得就业难,甚至找不到工作呢?追根溯源,就业观念是关键,大学生先谋生存、后图发展的新型就业观念尚未形成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说,大学生就业并不难,难的是找不到符合大学生期望值的“好工作”,大学生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成为就业的障碍。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六个方面:从就业方式上看,从师型过多,自主型过少;学生对学校、教师依赖性强,自我发挥不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在就业单位选择时亦是如此。在就业思维上,求同性过多,求异性过少。基于人性中的求同性,很多学生愿意跟其他同学选择一样的或者类似的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盲目地认为别人的选择都是好的,不愿从自我与他人的不同点去研究一些企业是否有发展性。在应聘状态上,盲从型过多,问题型过少。学生在应聘时往往过多关注如保险、休假、住房、薪水高低等等外职业生涯内容,而忽略如岗位特色、专长需求、发展前景等对日后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的内职业生涯的问题。在岗位层次上,继承型过多,创新型过少;部分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求稳、保守思想突出,尤其是来自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对到珠三角等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就业的兴致不高。在就业情感上,功利性过多,兴趣型过少;许多学生违背“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内在原动力”,[5]仅仅用薪金高低来衡量一个岗位的好坏,薪酬优先导致部分学生根本无法获得赖以生存的岗位,即使获得了生存岗位,也没有了发展的动力。在就业心态上,压力感过多,紧迫感过少。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往往出现心烦、焦躁、茫然、茶饭不思等等压力过大的行为表现,但是在就业行动上却又挑来挑去,一派“有女不愁嫁”的松弛状态。总而言之,大学生不会出于生存的考虑,从内心深处发出一种找到一个工作以维持生存的紧迫感,无根据地给自己定位,不肯改变自己的就业取向,不肯降低自己的身价,这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三、用生存理念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在1972年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所讲:“今后是充满竞争的时代,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竞争在推动社会前进的同时,也给人们造成极大的生存压力和困惑,为了教育客体的将来,我们要把‘生存教育’作为当今教育的主题。”[2]具体到大学生就业领域,要解决就业难问题,首先要让大学生有生存危机,在此基础上树立“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也就是说,大学生要转变一些陈旧就业观念,消除对别人的依赖,培养独立生存的自立精神,先解决生存问题,在保证生存的基础上再考虑这一岗位是否适合自己,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自己能否得到提高,将来发展潜力如何等问题。为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以“生存”理念为指导,围绕生存意识的培养、生存能力的提高、优良个性品质的塑造开展择业观引导工作。[6]一是要以生存理念为指导进行就业指导观念更新;当代大学生由于阅历浅薄,对生命意义的认知往往难以深刻,要开展以生命磨炼、健全人格、和谐相处等为主题的就业指导活动,在课程讲授的观念上,由偏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向重视学生情感和理性协调发展转变,由重视培养学生单纯竞争向重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转变,并探索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新方法。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过程,感受思考与决策,培养创新之心;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大学生懂得正确地对待自然,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让大学生了解到自己身处何境,懂得去理解生存危机,正确认识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珍惜生存机会,重视就业。二是开展以培养和锻炼生存技能为主的教育。实践教育是生存教育的具体展现,是生存教育的最终落脚点,要通过开展专门的技能训练启发大学生的认知,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人,既要教育大学生学会生存、又要帮助他们在与人相处中学会发展。可采用体验式教育的形式进行,将实践训练纳入第二课堂教育教学计划,确保每个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生存技能。三是开展以应对高科技和信息社会为主的适应性教育。对于学生来讲,首先应该进行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性教育和训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面向未来,走向社会之后,适应高科技迅猛发展、信息社会变化无穷的适应性教育。当今时代,移动通讯、互联网等信息互动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大学生获得了“海量”信息。但是由于信息快变性、网络虚拟性等特点,大学生“信息焦虑症”、应聘受骗等现象偶有发生。高校就业指导要重点开展信息时代的生存发展观念更新、获取科技与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行为端正等方面的指导,并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让学生具备高效筛选和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科学客观评价信息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的生存能力。总之,以“生存”为理念的教育是把静态的教育思维纳入到生存实践的一种操练、一种延伸、一种自然的过渡,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引入“生存”理念,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生活场景中,“生存”理念成为了教育事业轨道转换的基点,也理应成为贯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始终的主线。[ 参 考 文 献 ][1] 黄全愈著生存教育在美国[M]南宁:接力出版社,[2] 王德军生存价值观探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3] 罗传银就业效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4] 张治库生存教育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J]海南大学学报,1994,(3)[5] 杨永红浅谈高校德育对大学生生存教育的引导[J]广西大学学报,2007,(12)[6] 倪维广,李维希高校生存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