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小班幼儿阅读行为分析与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15:35:19

小班幼儿阅读行为分析与研究论文

《阅读20课》百度网盘免费下载

链接:

在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阅读理解,小学老师经常给孩子布置的一项学习任务就是“朗读课文”,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老师们往往要求孩子通过读课文,去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等,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孩子学阅读

链接: 

在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阅读理解,小学老师经常给孩子布置的一项学习任务就是“朗读课文”,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老师们往往要求孩子通过读课文,去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等,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这里有20课的阅读哦。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前言

幼儿园阶段的学生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学生群体年龄小,尚未形成一定的组织纪律性与自控能力,教师们的日常引导需要讲求策略和方法;另一方面,0~6岁儿童在语言学习、认知与表达等方面处于良好的学习阶段,可塑性强,且心智逐渐成熟,能够给予老师们有效的教学反馈。分享阅读也成“大书阅读”,起源于20实际60年代的新西兰,指的是幼儿与家长共同阅读一本书,在游戏中完成共同学习的实际效用。儿童在过程中能够相对轻松的和家长度过宝贵的亲子时光,适当的弥补了目前一些家长在儿童教育上的角色缺失,同时他们在与父母的共同阅读中精神相对集中,在学习上的配合度较高,往往能从书籍中获得比较使用该年龄段的知识与能力储备。

二、现阶段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很多幼儿园已经引进了分享阅读这一模式,并专门设置了定期的分享阅读时间与活动场地,但在具体的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由于一些幼儿园及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在开展分享阅读时,学生以及家长在教室或者活动室会感觉环境过于拥挤和嘈杂,进而导致阅读效果以及亲自活动反馈不佳,有的家长因为类似原因不愿配合,导致分享阅读这一比较先进的亲子活动形式处于尴尬的境地。再如,对于阅读素材的选择,学生家长以及老师还没有明确的计划或者指导,书籍选择不当的情况包括难度过高、内容太长、缺乏教养价值,等等。尽管分享阅读是幼儿园为儿童和家长打造的亲密互动时间,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也不能脱离教育本质,不恰当的阅读内容不仅不会给幼儿带来良好的体验,还容易让他们感觉乏味和不耐烦,从而使分享阅读的意义和效果大打折扣,也不利于类似分享阅读的'新型教育手段继续应用于幼儿园。

三、幼儿园分享阅读的主要实施策略

1.分享阅读的环境优化

环境对于幼儿教育来说相当重要,因为通过视觉传达给儿童的信息在他们所处的阶段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同样的道理,现阶段幼儿教育涉及的很多部分都是依托比较直白、明确的视觉感受作用于教学对象,分享阅读想要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也应当从环境的优化入手,充分利用多种场景和道具来引起学生兴趣,并对其认知和系统学习产生积极引导。一方面,幼儿园的老师们可以积极的为学生争取活动室、社会中的亲子机构等类似的条件,尽量的打造轻松、温馨的氛围,从而帮助学生放松紧张情绪,让他们能够忽略环境因素,与父母共享宝贵的阅读时光。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尽量减少单次分享阅读的人数,比如分批开展分享阅读、启用小规模教学、利用场地划分等等,让学生与家长的相处尽量私密、安静,进而保证有效性,而不是单纯的注重规模、忽视质量。分享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教学尝试,每组家长和孩子在进行中也会产生不同的问题,这与学生、家长本身沟通方式与相处方式有关。所以,幼儿园和老师们需要做的是尽量给予他们有效的时间和空间,减少一些有可能干扰分享阅读的因素,这样才能在环境和氛围上为其形成第一层保护伞。

2.家长与教师的有效引导

因为幼儿园的学生年龄小,学习意识以及自律能力都较差,所以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当在日常管理与教育中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既不能纵容一些不良的行为和意识,又不能“一刀切”地对他们全盘否定。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对内容产生很多疑问,也会在阅读后向家长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时家长需要细心听取他们的问题与想法,做好甄别,及时且恰当的将素材中蕴含的道理以及优良品质传达给学生,并教导孩子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一阶段的学生可塑性极强,很容易受到同学、家长以及陌生人的诱导,因为家长们应该积极的利用分享阅读的机会,帮助学生分辨善恶,逐步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老师们在过程中则应该对家长们的表现给予关注,在一些家长出现敷衍孩子或者呵斥打骂孩子的情况时,老师们需要及时制止,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安抚,防止他们在日后的分享阅读以及亲自活动中出现排斥和抵触,

3.对学生自主社交的支持

因为分享阅读并不是某个学生和家长的单独行为,所以老师们可以引导学生与其他小伙伴进行书籍的交换以及共同的阅读,同样的,学生的家长也可以达成合作,共同完成孩子的分享阅读。现阶段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回家之后很难有一起学习或者玩耍的伙伴,分享阅读则给学生和家长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它作为亲子活动中的一个实践形式,老师们可以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和家长组建合作小组,两到三个孩子之间的合作不仅能帮助他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还能为他们的学习增添乐趣。学生在过程中能够进行自主的社交,学会分享与奉献,家长和辅助和引导可以帮助孩子们缓解羞涩与胆怯,同时也能激发每个孩子的表达能力与欲望。所以,在分享阅读的大框架内,老师和家长也可以进行自主的创新与尝试,凡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因素都能被引入到分享阅读的实践之中。

四、总结

分享阅读作为一个新型的幼儿园教学模式,还需要经过家长、学生与老师们的实践才能得到检验与评定。在实践过程中,老师们需要积极的发现问题,并及时的研究和尝试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更科学与更具可行性的分享阅读模式,将会逐渐成熟并被全面地应用于幼教领域。

作者:胡新艳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李庄镇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沈萍.分享阅读是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6,(S1).

[2]丁晓敏.浓浓书韵,伴我成长———浅谈对于幼儿分享阅读的初步研究[J].俪人,2016,(14).

[3]李元红.分享阅读增强幼儿自主学习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01).

绘本是早期阅读的首选,幼儿经典绘本应该是孩子的“人生第一本书”。因为,优秀的绘本能给孩子带来美的享受和体验。从小班幼儿的年龄认知特点来看,良好阅读兴趣的培养是引导他们主动投入有效阅读的有利途径,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能为他们今后良好阅读能力乃至学习习惯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绘本 运用绘本 阅读兴趣 阅读环境 阅读习惯 《指南》明确指出:“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供童谣、故事和诗歌等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幼儿自主选择和阅读。”用幼儿发自内心的学习积极性来鼓励他们开展阅读活动,通过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将会让幼儿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从而终身受益。绘本作为早期阅读的一种读物,被国际教育界公认为:“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因为,优秀的绘本能给孩子带来美的享受和体验,让孩子从中体会阅读的乐趣。从小班幼儿的年龄认知特点来看,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能为他们今后良好阅读能力乃至学习习惯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实践,我体会到只有正确使用绘本有助于培养小班幼儿早期阅读兴趣和习惯。 一、深刻理解绘本的含义和特点 绘本,俗称图画书(picture book),是由图画文本和文字文本一起构成的一种图文并重的书籍形式,有时图甚至比文字占更大的比重,还有一些相当著名的绘本甚至只有图,而完全没有文字(比如《鼠小弟系列》)。绘本的图画是讲述故事的,不只具有鲜明的视觉形象、同时有象征的、典型的形态;还有飞扬的想象;绘本的文字则简洁明快,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能扩展的理解力和想象力等。这种独特的表达系统使得绘本成为幼儿人生中的第一本书;具体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文图的完美结合。 绘本是一种图文并茂的书籍形式。从文学形态上讲,它是文字和美术的相互配合、相互丰富和相互激发。图、文不是简单的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而是有机结合的。虽然每本书的文图构成不同,有的绘本文字少,有的文字多,但优秀的绘本,其文字都考虑了情节、场景、人物的变化,而图画也具有一种动态感和流畅性,使整个画面看起来和谐、完整。文字主要诉诸于听觉,而图画是一种视觉艺术,绘本通过这两种不同的媒介来表示故事内容,并且将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2.内容充满趣味。 绘本之所以成为流行读物,不只幼儿喜欢读,成人也喜欢读,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绘本特有的趣味性。绘本画面直观生动、幽默风趣,文字优美流畅,常用逆向思维来纺织童话故事或生活故事。幼儿和成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身的乐趣。 3.主题富含哲理。 绘本的图画直观形象,文字简洁明快,但主题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绘本并不是随便逗小朋友开心的画册,优秀的绘本可以用简单的画面、文字表达深刻的内涵,可以把很多人生哲理通过有趣的绘画、简练的文字传达给读者。比如美国经典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书中将“爱”这个笼统的概念用形象生动的画面、简短的对话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通过每个幼儿都熟悉的兔子形象来表现这一主题,通过大栗色兔子和小栗色兔子之间充溢趣味的对话,加之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将“爱”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诠释得完美无瑕。 二、正确认识绘本的作用,科学运用绘本 绘本是用色彩鲜艳、形象夸张的图画与少量简易的文字交织的形式叙述一个故事,表达特定情感、主题的幼儿读本。绘本近年来由于其按照不同阶段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和需要发展的特点,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家长的重视。用好绘本开展早期阅读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幼儿的情感和阅读经验,为幼儿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对于绘本的使用、购买都存在着较多的不科学性,如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选择绘本时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差异重视不够,有的教师不够关注幼儿对绘本内容的兴趣和认知需要,有的教师在使用绘本时创造性“加工”意识不强,还有的教师将绘本阅读活动看成是“看图说话”,忽略了绘本的真正内涵。 《指南》指出:应“经常和幼儿一起阅读,引导他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理解图书的内容。如: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结合画面讨论故事内容,学习建立画面与故事内容的联系”。幼儿出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渴求弄明白阅读中感兴趣的事物,极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因此很多时候他们对读物的理解是粗浅的、不完整的甚至是不合逻辑的。况且他们尚缺乏必要的阅读经验,因而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幼儿得到的必要指导,他们才能与绘本展开有效互动,从而充分汲取蕴藏在绘本中丰富“营养”。显然,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阅读活动是科学利用绘本的必然途径。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绘本阅读活动,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以《指南》为指导,遵循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以充分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满足幼儿发展需要为原则选择合适的绘本,以幼儿乐于阅读的方式开展早期阅读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绘本的教育价值。近年来,我们园以经典绘本为背景,整合幼儿园音乐、美术、数学、科学等各领域教学,确立了以幼儿绘本为特色的绘本教学。”如幼儿园里举办了“三八亲子读书会”,邀请各班孩子的妈妈来参加,小班、中班、大班分别选择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妈妈原来是这样的》等有关情感教育的绘本,让妈妈与孩子一起做相框、做幸福娃娃纸袋,中二班彤彤的妈妈说:“参加了亲子读书会,和孩子相依一起听课、一起做手工,感觉与孩子的心贴得更近了。” 小班幼儿面对新奇的世界,好奇的天性促使他们乐于去探索,这时候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如果开发出来,又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那学习效果可以说是事半功倍。因此,在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各种方法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吸引他们。例如,给孩子讲故事需要老师用丰富夸张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来引起他们倾听的兴趣,开学后班里有些幼儿的情绪还没有稳定下来,哭闹不止,为了缓解他们的焦虑、不适应,我选择了一些适合小班年龄孩子爱听的绘本故事,并运用手指偶、布袋偶、动物毛绒玩具,边讲边演示绘本故事里的不同角色的语气、表情、心情,尽可能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幼儿果然被深深地吸引,渐渐停止了哭闹。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讲故事的时候又在视频仪上出示图片给孩子们欣赏,同时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图片上的细节,例如图片上角色的表情、动作,图片的背景、时间、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用一个个问题和幼儿一起更深入地了解故事情节发展,吸引幼儿认真倾听,体会阅读的乐趣。 四、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绘本阅读 创设适合幼儿阅读的环境、氛围是极其重要的。在我班的阅读区合理地摆放桌子和椅子,在四周还有绘画制作的图示,提醒大家阅读区应该遵守的常规,营造出安静的阅读氛围。在数学区中投放图书,提供数学图册,精美的书籍,每周保证一定时间轮流供幼儿自由选择阅读,每月进行读物更换。教室中设小书箱,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等,与家长分享具有价值意义的绘本故事和图画书。每月进行一次“小书虫”才艺交流活动,幼儿将阅读内容通过情景表演、讲故事、小品、续编创编故事等形式表现,给幼儿创设宽松、愉快、和谐的阅读环境,让他们能无拘无束,大胆自主地学会选择,培养自主意识,享受个性自由的快乐。这样也提醒每一个来阅读区的孩子,活动时要养成好习惯,更加专心于阅读活动。 在创设教室环境的过程中,丰富班级阅读区的图书也是主要的方面。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方法,例如一起装饰阅读区的墙饰,制作阅读习惯的图示卡,打扮图书架,建立图书修补区,看见破损图书帮老师一起修补等活动,让幼儿从小认识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主人,让他们自动自发地愿意丰富阅读区的图书,这样的过程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激发了幼儿的阅读兴趣。我们班每月都会让孩子们带一些书和小朋友们分享,并让他们知道书更多了,这样大家就能看到各种各样好看的书了,他们和同伴交换看书,懂得了分享的快乐。 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进行早期阅读的有效保证。在幼儿的阅读活动中,我们十分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阅读习惯,让他们掌握一些正确的阅读技巧,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途径,强化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阅读姿势、安静阅读、专注阅读、取放有序、正确翻书、爱护图书等。培根曾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确实,良好的习惯不仅能让孩子懂得阅读,懂得关注书中的细节描写、人物情感、故事内容,更能使阅读伴随他的终生,在阅读中获得最大、最多、最好的发展。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当他们对书产生了兴趣之后最迫切的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小班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爱护图书;会整理图书,看完后会把书放回原处;认真看书,学习按从左向右,自上而下的顺序一页一页地从封面开始看。在看书过程中,幼儿亲自感受到图书是一页一页组成,故事是由一幅画一幅画有序地接下去看,才能知道故事内容。初步学会倾听,能认真听别人讲故事、读书。 小班幼儿以成人的言行为参照,而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平时,我时刻注意要求自己也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有时候,当我们发现有些幼儿把书卷了起来,就马上说:“你这样,小书要疼的。”在拟人化的语气下,孩子善良的天性得到发挥,他们就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孩子开心地翻看着一本新书,把书拿反了却不自知,我发现之后指导他认识书的封面,知道了看书时封面要朝上,这个孩子以后还会做小老师指导别的孩子别拿反书。在观察中他们也发现并了解了每本书的封面上都有几个大字,那是书的名字。为了引导孩子将不同的书整齐摆放,我们给每一种书按照封面的大小分成几组,用点卡做了小标记,贴在图书角相应的位置。孩子们知道了每种书都有自己的家,看完书的时候要让书放回去,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在放书的时候就特别留意小标记,自然就将书放得整齐了。在阅读区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一个孩子看书时的状态,当发现有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要及时指出,并提醒他们正确的做法。有时也可以激发幼儿互相监督,让一起看书的朋友相互督促,共同进步。 早期阅读是孩子终身学习的基础。作为教师,我们如何引导、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是今后我们要始终关注、研究的主题。面对今天各种绘本充斥的市场,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理智的头脑,善于从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认知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去选择最为合适的绘本,使早期阅读活动真正能引发幼儿不竭的阅读兴趣,使他们能养成受益终身的良好阅读习惯。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对策研究论文

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亲社会行为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亲社会行为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在幼儿亲社会行为中,分享作为重要类型之一受到极大的重视。《纲要》提出的社会教育目标中也指出了分享的重要性。所谓分享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是一种对别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有助于个体社会性的发展。分享行为是人类行为发展的重要方面,它保证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通常被赋予很高的道德价值。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分享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幼儿的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于是我们试图通过在日常工作中采取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办法,对分享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以吃入手,让幼儿接触分享

小班的孩子由于刚刚进入幼儿园这个大家庭,对于集体生活孩子比较陌生,所以,在进行分享时,我们以孩子最为简单的方面入手。我告诉幼儿愿意到幼儿园过生日的小朋友可以把蛋糕和食物带到幼儿园里来。浩浩小朋友的爸爸在他生日那天把蛋糕送到幼儿园,请全班小朋友一起为浩浩祝贺生日。在生日会上,蛋糕、糖果、饮料等都成为小朋友互相分享的物品。当然,孩子刚开始都被食物所吸引,不会考虑物品的归属权。而作为蛋糕的主人将蛋糕带来园,就有与同伴分享的愿望,而我们的目的就在帮助幼儿接触分享的存在,我们不是要孩子从一开始就会很大方,我们要的是孩子真实的流露,而不是老师操纵下的木偶。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的孩子总会将自己的蛋糕带来与我们一起进行分享,这时我们的我们才逐渐地将一些分享的思想贯穿于其中,让孩子慢慢明白,原来分享就这么的简单。

二、以好榜样相伴,让幼儿学会分享

1.成人的潜移默化教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在每次分发物品时,我就会有意识地将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当自己有了快乐体验时,要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幼儿听;当看到幼儿正在玩玩具时,我会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发出类似的行为。同时我们也要求家长以身作则,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孩子。如在使用一些物品时,家长要做有心人,始终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当看到孩子正在玩玩具,家长可以有意识的走过去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还可以说:愿意把你的玩具分我一半吗?家长要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商量的口吻与孩子交流。告诉孩子当看到喜欢的玩具时,应该这样对小朋友说:你的玩具能让我玩玩吗?我们一起玩好吗?同时也要把自己的玩具愿意给别人玩,进行互换。也可以邀请孩子的小伙伴到自己的家里玩,提醒幼儿拿出自己的好东西和自己喜欢的玩具与小伙伴分享。幼儿在家好的分享行为父母也要及时给予赞许和鼓励。这样通过对榜样的模仿,家园的配合,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分享愿望。

2.同伴的相互影响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在游戏时,幼儿会无形当中模仿其他幼儿的`分享行为,将分享意识能力强的幼儿与能力弱的幼儿一起参加游戏,让他们在共同的接触中,逐步受到分享氛围的熏陶。例如:有一次,幼儿在玩自带玩具时,仔仔玩着自己的电动汽车,他只允许同伴看不能用手碰。刚好涵涵也带来了遥控汽车,于是我就叫涵涵和仔仔一起玩他们的遥控车,比一比谁的汽车能最快通过障碍物到达终点。有很多汽车迷的男孩子围着他们看遥控车表演比赛,这时卿卿就跟涵涵说:借你的遥控车给我玩一玩,好吗?涵涵很大方的答应了。仔仔看到涵涵这么大方,也愿意把自己的汽车借给同伴了。

三、以玩为辅助,让幼儿喜欢分享

玩具是孩子最为乐意接受的物品,也是孩子强烈矛盾经常激发的焦点。孩子因为自身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就容易产生相互间的争夺。于是我们以此为突破口,让孩子通过玩具的交换粗浅的明白分享的互利性,如开学初,我们就鼓励幼儿将自己最喜欢的一件玩具带来幼儿园,它一方面可以稳定幼儿烦躁的情绪,同时也在无形中为孩子的初次分享提供有利的的条件,刚开始的几天,孩子们都像防贼一样的双眼直盯着自己的玩具,只要有小朋友身体接触到都会嗷嗷大哭,不要谈什么分享了,逐渐时间长了,相互间有了一定的熟悉后,幼儿相互之间开始有小范围的交往后,个别主动性强的幼儿开始向其他幼儿索要玩具,这时,孩子如果自己还是能有享受到玩具的情况下,他们开始尝试借出自己的玩具,初次体验着新奇的交往方式。从观察来看,这样交换玩具的时间不是特别的长,往往只有几分钟的时间,这与孩子之间还为建立一定的信任有一定的关系。

因为现在的这些孩子他们接触才只有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相互间的熟悉程度还不够建立足够的信任。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之间的分享逐渐的明朗起来。他们不再需要老师太多的提示,而是会自然的进行相互间的欣赏、比较,一些幼儿更是会主动地借出自己的东西,在同伴的相互交流中孩子获得了独自欣赏所没有的快感。而在共同操作、分享成果的时候,孩子也纷纷的进行毛遂自荐,都想把自己的东西介绍给大家,一种愿分享、乐分享的氛围慢慢的随着孩子的活动的开展而在班上蔓延开来。同时孩子的分享范围也随着对同伴信任的加深,而逐渐的扩展开来,他们在自身利益得到满足的同时,都愿意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与自己熟悉的伙伴一起分享。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幼儿、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长期的坚持才可以进步。其

实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其最终目的也就是让幼儿认识到给别人带来快乐,为他人、为集体创造欢乐,是集体中每一个成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进而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良好道德行为规范的种子,使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化为幼儿的道德价值标准,以此来影响幼儿未来的发展,帮助幼儿顺利成长为能够很好适应社会的具有自身特点的健康个体。

陈桂琴

摘要:本文结合小班幼儿“唯我独尊”,只知道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知道也不愿意将自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的行为,充分利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创造健康快乐、温馨和谐的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即通过安排共同的分享时间、设置分享活动区域、分享户外大型玩具和集体游戏活动、塑造愉快和谐的师幼关系及家园共育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来培养小班幼儿分享的意识,感受体验分享的快乐。同时,教师注意抓住随机教育的契机,激励促进幼儿的分享行为,并结合实际情况教给幼儿必要的分享技巧,让幼儿学会自由分享。

关键词:   小班   分享  意识  培养

幼儿园里常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幼儿为了同一个玩具发生争吵甚至哭闹;或者有的幼儿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与别人玩。幼儿的这些行为是自我中心化的外在表现。目前,幼儿园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众多成员疼爱、照顾的唯一对象,

从而养成了他们“唯我独尊”,只知道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知道也不愿意将自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的行为。尤其是刚离开家庭的小班幼儿,到了幼儿园表现的和在家一样,有好玩的,好吃的只顾自己占有,根本不会想到与小朋友共同分享。作为幼儿教师,应积极利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创造健康快乐的环境,帮助幼儿尽快学会分享、学会关爱、形成良好的习惯,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创设健康和谐环境,营造温馨气氛。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显然,良好的环境是幼儿分享品质形成的有效资源。

.物质环境的创设。

.安排共同分享时间

首先在每天的一日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时间专门开展分享活动。如《一分钟分享》在这一分钟内,幼儿尽可能地把自己学会的儿歌、舞蹈、故事、笑话分享给其他幼儿。这样的分享活动可以让幼儿在小朋友面前展示自己,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幼儿大胆表现自我的能力。幼儿在展示和讲述的过程中既能产生一种成就感,又会产生一种因分享而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其次,针对小班幼儿喜爱零食的特点,可以每周安排一个半日作为幼儿零食分享日。请小朋友把家里好吃的零食带到幼儿园来,让他们共同分享零食,共同分享快乐。这对小班幼儿来说是一件非常新鲜,有趣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可以先介绍自己的零食特点,邀请小朋友们都来品尝自己的零食。幼儿们在品尝美味中感受体验分享的快乐,明白“我的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快乐。”,在相互比较、交流中学会与同伴交往,在这交往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步掌握相处的原则,为最终形成融洽友好的同伴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建立“分享世界”活动区域

结合小班幼儿实际,活动室内设置各种活动区域,如小班幼儿喜欢的“娃娃家”、“建构区”“图书角”等等,老师和幼儿一起布置各区域,幼儿可以带来自己喜欢的布娃娃、小玩具、图书等放置在各个区域内,自由开展活动:有趣玩具大家玩、新图书大家看、一起当建筑师等。在这个“分享世界”里,幼儿尽情游戏、玩乐,从而学会关心人、谦让人,团结合作,有共享意识,在活动中逐步体验分享的快乐。

分享幼儿园户外大型玩具、集体游戏活动

我们知道,幼儿在玩小玩具、或者玩具较少的情况下幼儿之间容易发生争抢、甚至攻击行为,而在玩大型玩具、集体游戏活动的时候,幼儿的合作、轮流和分享等友好的交往行为容易形成。因此,在玩大型玩具、集体游戏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引导幼儿进行共同分享、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以促进全体幼儿积极分享行为的发展。

心理环境的创设。

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环境,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氛围一种情绪感觉。其中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愉快和谐的师幼关系。老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老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因此,建立一个愉快、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有着极其重要意义。在平时的活动中,教师既要注重自身形象,充分展现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还要以理解、信任、分析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事,引导孩子去倾听同伴的心声,如:“你怎么不高兴呀,给我们说说吧!”“我们一起帮你想个好办法!”“今天是我的生日,爷爷给我买了一辆坦克。”等等,让幼儿去分享着同伴的快乐和不高兴的事。老师用鼓励的话语,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亲切地拥抱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而进一步强化分享行为,促使幼儿自觉地与大家分享。第二、温馨的家庭氛围。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情感品质的基础。家庭教育对幼儿情感的影响不容忽视,因而我们要把家庭教育工作放在首位。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家长们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如:定期开展相关内容的家长座谈会,进行育儿经验交流“如何使孩子学会分享”等,向家长开放幼儿园半日活动,开展“亲子活动”,引导家庭成员、家庭之间自由结伴,充分发挥孩子之间、孩子与家长之间分享方面的互动作用,让孩子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学会分享。

2.随机教育、激励促进幼儿的分享行为。

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了解,把握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针对性强、及时有效的教育、激励。幼儿们都喜欢老师的表扬、称赞,因此,不管是物质分享还是情感分享,当有了分享意识和行为的事件时,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及时对班级幼儿进行激励性的榜样教育,对有分享行为的幼儿进行赞许、奖励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幼儿就会非常愉快,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分享行为,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意识;同时班级幼儿也有了模仿学习的榜样,孩子们会纷纷效仿,那么,班级中分享的氛围就会越来越浓。

3.针对实际情况,教给幼儿必要的分享技巧。

我们平时在小班幼儿分享意识的培养中,常常会发现有的幼儿有时不愿意跟别人分享,表现的很勉强,或者有的幼儿看到别人有好东西就强制要求分享等等。针对于这些状况,我们可以教给幼儿一些分享的技巧,如,告诉幼儿:不需要在所有的时候都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当自己的东西数量有限并且很珍贵时,也可以拒绝与别人分享;当别人借用自己的物品时,可以叮嘱如何正确使用、怎样保护好它;

对于不属于自己,而其他人正等着用的东西,不要一直独占。当别人没有主动分享时,我们可以跟他商量、互换等等,但不能强行要求分享。教师要随时根据实际情况,点拨引导,帮助幼儿和谐、快乐的分享。

幼儿时期是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的分享意识一旦形成,就要立即付诸行动,达到“知行统一”的效果。众所周知,所有的行为习惯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我们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一步地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来培养孩子自发的分享行为,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让孩子认识到给别人带来快乐,为他人、为集体创造快乐,是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良好道德行为规范的“种子”,使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化为幼儿的道德价值标准。

参考资料: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幼儿园教师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

2.作者佚名《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及行为初探》(江山市德育论文评比三等奖)

3.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

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方式之一,是指幼儿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把属于自己的财富、权利、智慧、思想和情感分给别人,让别人共享,它的对立面是独占、独享、多占。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的培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及健康心理的形成意义重大。一、影响分享行为的因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运算阶段(7岁以前)。这时的儿童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关于亲社会问题的思考通常是以享乐主义为原则,为自我服务的。第二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儿童的自我中心减少了,学会了角色扮演技能,开始把别人的合理需要当作亲社会行为的主要依据。第三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这时青少年开始理解并尊重抽象的亲社会规则的意义,并将亲社会行为指向更广泛的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的分享行为受以下因素影响。一是父母教养方式。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幼儿经常因父母、老师奖励亲社会行为而学会分享和帮助他人。在亲社会行为的社会化过程中,父母的直接教育和对亲社会反应的强化起了重要作用。霍夫曼关于抚养幼儿的研究表明,温和养育型的父母趋向抚养利他幼儿,父母与幼儿的温和养育关系对幼儿亲社会行为有重要作用。二是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的核心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儿童生活环境的优化,但由于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互爱互让的经验和相应的训练,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父母的迁就、忍让及不良的教养态度,都对分享行为产生一定影响,使其独占欲望膨胀,难以产生分享行为。三是幼儿自身心理因素。幼儿自我意识形成较早,但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感还处于较低阶段,是与非往往以自己的愉快或满足为标准,易与同伴发生冲突。同时受认知水平的影响,缺少分享认知。四是物质条件。以玩具为例,物质匮乏年代客观上使玩具成为奢侈品和共享品。但今天的幼儿由于物质条件的优越,不需要几个人“分享”一个玩具了,久而久之,使其养成自我中心意识,自己的东西谁也不能动,不利于分享意识的培养。二、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培养1.营造适宜的家庭环境父母应让幼儿从小生活在平等的家庭气氛里,不要给孩子特殊的地位,以免形成“自我中心”感。方式上要多与孩子一起玩,陪他做游戏,能如朋友般的交流,能倾听他的声音,分享他的喜怒哀乐。物质上不纵容也不小气,能满足他们的一些合理的要求,让幼儿感觉到父母爱他,给他一个良好的心理预期。导向上要营造公平的环境,教育幼儿既看到自己也要想到别人,知道自己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关系,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同时支持幼儿与同伴分享。效果上要让幼儿能从父母的反应中,看到分享行为的结果,感到分享行为带来的快乐。2.营造亲密、信赖、和谐的幼儿园氛围不受任何拘束的心理环境更有利于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挥,因此教师应随时以亲切的语言、赞赏的目光、友善的态度与幼儿平等交往,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事,引导孩子去倾听同伴的叙述。教师引导的话语,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点头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自觉的做出更多的分享行为。3.为幼儿树立分享的榜样爱模仿是幼儿的共同特点。幼儿的模仿对象主要有父母、玩伴以及书本、电视等媒介里的主人公。越是孩子喜爱的人,对孩子的影响作用也就越大。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为孩子做出表率。父母要带头孝敬,关心长辈,使先长者,先他人,后自己成为家庭关系的行为准则。工作中的成就或挫折可以告诉幼儿,让其分享快乐与忧愁,学习赞赏别人和给予同情、理解。还有要让孩子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教师之间的交往是幼儿同伴交往和发出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榜样。教师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会给幼儿带来温情的气氛,容易激发积极的亲社会行为。要在幼儿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典范,让其他幼儿学习,对有分享行为的幼儿做出积极评价和鼓励,激发其他幼儿向他学习的动机。有意识地引导分享意识较强的幼儿同分享意识较差的幼儿一起游戏,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产生。4.移情训练法霍夫曼对儿童移情及其与行为的研究表明,移情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移情训练法即培养幼儿理解和认识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引导幼儿产生与别人情感、状态相一致的情感共鸣的教育训练。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情绪,在此基础上再教他们具体分享的方法、规则等,效果就会比较好。5.给孩子创造分享的机会父母要经常给孩子创造分享的实践机会,让孩子的分享行为得以练习。教师也应该利用幼儿园中的一切活动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在这些活动中,家长和教师应及时称赞孩子的分享举动,使孩子得到快慰的心理体验,促使孩子分享行为的进一步发展。6.建立良好的分享规则一是平等分享。让幼儿通过情感换位来体会,感受别人的心理,并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建立起平等分享的规则。二是共同分享。同一时间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幼儿自愿组合,通过语言与行为的相互配合协调融洽分享玩具、食物或其他,最终使彼此的情感都获得满足。三是轮流分享。不同的时间内幼儿将分享物轮换使用,可以使幼儿在资源少的情况下顺利分享,培养秩序意识。四是先宾后主的分享。这种分享有一定难度,可以引导幼儿采取换位思考的方法去展开,同时对幼儿表现出的先人后己的行为给予肯定,以强化幼儿类似行为。这有利于培养幼儿宽容忍耐的美德。

我们的孩子需要认识基本的形状,碗筷的样子,本子的样子等等都是需要的

幼儿园小班阅读方法的研究论文

《解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育》

摘要:如今的社会日新月异,阅读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阅读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对于幼儿来说,早期阅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本文从早期阅读对幼儿发展的作用入手,具体分析了幼儿阅读培养提高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幼儿;早期阅读;方法途径

Abstract: In today's society, change rapidly, rea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the people, we clearly recognize that reading is the ability of a person must have. For children,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reading can not be ignored. This article from the early reading to children's development with the effect, specific analysis of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methods to cultivate the reading.

Key words: Children; early read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早期阅读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语言能力不仅仅是口头语言,而且包括开展幼儿倾听、表述、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早期阅读活动中幼儿不仅要能倾听、还要在倾听的基础上不断欣赏、理解、表达。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由于早期阅读的特点与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及其相似,因此,通过早期阅读这一活动,对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学前期是幼儿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婴儿期的心理活动是零散的、片段的、无系统的,没有形成稳定的态度、行为方式及有稳定倾向性的个性系统。而到了学前期,幼儿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和目的性逐步增长,开始逐步发展最初的一些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包括兴趣倾向、道德倾向、性格倾向等。早期阅读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向幼儿传承一些基本的道德价值判断。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接触到一些平日生活中接触不到的人际、社会关系情境,逐步形成比较稳定的道德倾向。

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幼儿的智力包括概括力、理解力、判断力、想象力,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可以大大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1)概括力发展:概括力是思维的核心,在思想上根据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或联系,而把同类事物联结起来的过程。在早期阅读活动中,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概括性极强的语言,如:这些形象化的语言能够更清楚、更准确、更形象地表达人对各种事物、人物情境的思想、观点和印象,对于处在早期发展中的幼儿来说,他们的认知思维特点也决定了形象化语言对幼儿语言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2)理解力发展:由于幼儿尚未具备阅读文字材料的条件,因此,早期阅读大多是通过图画故事进行的,情节与情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画面之间前后有联系,便于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图画故事的意义。

(3)判断力发展:在幼儿早期阅读所选择的文学作品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都能把幼儿带入到不同的场景之中,故事中的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都深深吸引着小朋友。在阅读活动后,让幼儿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借助语言对客观事物的特性或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关系进行分析与综合,对事物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认识。形成初步的正确判断力。

(4)想象力发展:早期阅读中,有许多能引发幼儿丰富想象力的作品,如“天空是摇篮,摇着云宝宝,风儿轻轻吹,云宝宝睡着了”,这篇散文阅读给幼儿无限遐想,教师鼓励幼儿对头脑中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

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在儿童个性萌芽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帮助幼儿发展思维和想像等各种能力,培养幼儿的兴趣,陶冶优良的情操。

2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的途径

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把阅读活动建立在他们感兴趣的基础上,这是指导阅读的关键。

(1)小图书阅读活动。幼儿对文字、书画符号特别感兴趣。因此,我们在讲述故事、诗歌时多以图画、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引起幼儿对图书的兴趣和联想,同时,还让幼儿知道老师讲的故事都是从书上学来的,书里有许多知识,激发他们阅读的愿望。

(2)与幼儿交流。幼儿的行为充满情绪色彩,极易受成人感人。实践证明,成人与幼儿共同阅读,交流各自感受,谈论情节,回答幼儿的提问,可使幼儿在交流过程中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能启迪思维,积累语言,进一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3)鼓励阅读中的操作,为幼儿主体性发展提供可能。排图活动:教师为幼儿提供一套打乱顺序的图片,鼓励幼儿在看懂每幅图意的基础上,根据故事内在的逻辑规律、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将图片按序排列。图片制作活动:让幼儿尝试做小画家、小作家,把自己想说的事画成一页一页的故事,或从废弃图书上剪下自己需要的图片,幼儿口述后,请教师或父母帮忙配上文字,加上封面、封底,然后钉成一本图书,同伴间相互介绍、交流自己的作品。

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为他们创设一个温馨和谐的阅读环境,让孩子能够宽松无虑的进行活动,营造一个快乐但又不乏意义的氛围,加强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我们对于环境布置上就有一定的要求。在班级里,我们可以创设图书阅读角,利用各种材料创设一个温馨的环境,可以让幼儿在这里安静的阅读。然后,我们可以根据幼儿年龄段的特点和阅读的需求,合理投放一些幼儿故事书、自制的字卡、排序讲述的图片等。另外,对于大班的幼儿,我们还可以针对孩子们看过的故事,延伸出表演角,增设头饰、道具等表演材料,让幼儿在巩固对故事的熟悉程度的基础上,丰富想象力,进行创编,训练模仿能力。其次,在辅助材料的提供上,可以提供笔、纸、剪刀、胶水等材料,让幼儿在阅读过后能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进行创作,可以绘制头饰、人物形象、自制小书等,激发阅读和创作的兴趣。

教会幼儿看书的方法。

(1)认识书名。每次更换新书,我首先向幼儿介绍书,并让幼儿反复指字、认读。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小朋友对班里的图书都能说出名字。

(2)学会翻书。幼儿看书时,大都不会按顺序翻页,信手乱翻,翻到哪里就看到哪里。这时候我就教幼儿认识书的封面,告诉幼儿有书名的一面是前面,看书时应由前到后,一页一页地按顺序向后翻。

(3)帮助幼儿理解图书的内容。幼儿看书的特点是速度快,往往只浏览一下画面,一本书不到两分钟从头翻到尾,就说看完了,马上又想去书架上换。让他们讲书里的故事内容,却往往一句也讲不出。这就要求我们首先把书中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一遍,使幼儿对书中的内容、角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再组织幼儿看书。通过这种方法我发现,凡是老师讲过的书,幼儿都争着看,而且边看边自己讲。这说明幼儿只有理解了才能产生兴趣。

与日常生活密切配合。幼儿语言的学习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全语言理论倡导下的早期阅读,不局限于书面文字阅读书写,还包含非字术的听说读等方面的内容。同专门的语言教学活动相比,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更具有松散性,这给儿童提供了更大的自由交往的空间。在实践中,我们做到将幼儿前阅读能力的培养同他们的年龄特点结合起来。

小班的孩子自我服务能力差,我们在寝室里贴上哥哥姐姐穿脱衣服的图片,再配上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孩子们在同伴示范和图画阅读中逐渐学会穿脱衣裤;在毛巾架、茶杯架、小床头、桌椅边贴上各种小标记或动物小卡片,让幼儿根据标记找到自己专用生活用具,即培养了幼儿的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又激发了幼儿的认读兴趣。到了小班后期随着幼儿认知水平的提高,我们将小动物卡片改为数量、颜色、排列等不一样的点子卡、图形卡等,提高幼儿对图像符号的敏感性。

中大班的孩子生活能力、同伴交往能力、为集体服务的能力逐渐增强,他们喜欢扎堆探秘、喜爱交流,好奇好问,这时生活中到处都有他们的阅读对象,丝瓜茎会抽丝、蚁穴松松的上面是出口,小兔吃萝卜时上嘴唇动得更快等等,孩子们的观察更细致,语言表达更完整丰富,我们给予在孩子更多探索空间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在创设记录角,问号角,提供画笔彩纸等读写材料,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认识。

大自然大社会也是孩子们学习的课堂,我们充分利用饭后散步、外出参观等带领幼儿寻找发现可阅读的信息,商店招牌、马路上的标记、门牌号码、广告图片等都是孩子们捕捉的内容。实践证明,孩子们对此兴趣盎然,阅读能力也逐渐增强。

3 结束语

作为幼小衔接重要内容的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它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必须从启蒙教育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注意循序渐进。只要教师增强训练意识,实事求是,讲究阅读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幼儿的阅读兴趣、方法和习惯就能得到训练,阅读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绘本是早期阅读的首选,幼儿经典绘本应该是孩子的“人生第一本书”。因为,优秀的绘本能给孩子带来美的享受和体验。从小班幼儿的年龄认知特点来看,良好阅读兴趣的培养是引导他们主动投入有效阅读的有利途径,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能为他们今后良好阅读能力乃至学习习惯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绘本 运用绘本 阅读兴趣 阅读环境 阅读习惯 《指南》明确指出:“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供童谣、故事和诗歌等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幼儿自主选择和阅读。”用幼儿发自内心的学习积极性来鼓励他们开展阅读活动,通过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将会让幼儿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从而终身受益。绘本作为早期阅读的一种读物,被国际教育界公认为:“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因为,优秀的绘本能给孩子带来美的享受和体验,让孩子从中体会阅读的乐趣。从小班幼儿的年龄认知特点来看,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能为他们今后良好阅读能力乃至学习习惯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实践,我体会到只有正确使用绘本有助于培养小班幼儿早期阅读兴趣和习惯。 一、深刻理解绘本的含义和特点 绘本,俗称图画书(picture book),是由图画文本和文字文本一起构成的一种图文并重的书籍形式,有时图甚至比文字占更大的比重,还有一些相当著名的绘本甚至只有图,而完全没有文字(比如《鼠小弟系列》)。绘本的图画是讲述故事的,不只具有鲜明的视觉形象、同时有象征的、典型的形态;还有飞扬的想象;绘本的文字则简洁明快,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能扩展的理解力和想象力等。这种独特的表达系统使得绘本成为幼儿人生中的第一本书;具体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文图的完美结合。 绘本是一种图文并茂的书籍形式。从文学形态上讲,它是文字和美术的相互配合、相互丰富和相互激发。图、文不是简单的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而是有机结合的。虽然每本书的文图构成不同,有的绘本文字少,有的文字多,但优秀的绘本,其文字都考虑了情节、场景、人物的变化,而图画也具有一种动态感和流畅性,使整个画面看起来和谐、完整。文字主要诉诸于听觉,而图画是一种视觉艺术,绘本通过这两种不同的媒介来表示故事内容,并且将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2.内容充满趣味。 绘本之所以成为流行读物,不只幼儿喜欢读,成人也喜欢读,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绘本特有的趣味性。绘本画面直观生动、幽默风趣,文字优美流畅,常用逆向思维来纺织童话故事或生活故事。幼儿和成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身的乐趣。 3.主题富含哲理。 绘本的图画直观形象,文字简洁明快,但主题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绘本并不是随便逗小朋友开心的画册,优秀的绘本可以用简单的画面、文字表达深刻的内涵,可以把很多人生哲理通过有趣的绘画、简练的文字传达给读者。比如美国经典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书中将“爱”这个笼统的概念用形象生动的画面、简短的对话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通过每个幼儿都熟悉的兔子形象来表现这一主题,通过大栗色兔子和小栗色兔子之间充溢趣味的对话,加之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将“爱”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诠释得完美无瑕。 二、正确认识绘本的作用,科学运用绘本 绘本是用色彩鲜艳、形象夸张的图画与少量简易的文字交织的形式叙述一个故事,表达特定情感、主题的幼儿读本。绘本近年来由于其按照不同阶段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和需要发展的特点,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家长的重视。用好绘本开展早期阅读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幼儿的情感和阅读经验,为幼儿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对于绘本的使用、购买都存在着较多的不科学性,如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选择绘本时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差异重视不够,有的教师不够关注幼儿对绘本内容的兴趣和认知需要,有的教师在使用绘本时创造性“加工”意识不强,还有的教师将绘本阅读活动看成是“看图说话”,忽略了绘本的真正内涵。 《指南》指出:应“经常和幼儿一起阅读,引导他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理解图书的内容。如: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结合画面讨论故事内容,学习建立画面与故事内容的联系”。幼儿出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渴求弄明白阅读中感兴趣的事物,极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因此很多时候他们对读物的理解是粗浅的、不完整的甚至是不合逻辑的。况且他们尚缺乏必要的阅读经验,因而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幼儿得到的必要指导,他们才能与绘本展开有效互动,从而充分汲取蕴藏在绘本中丰富“营养”。显然,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阅读活动是科学利用绘本的必然途径。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绘本阅读活动,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以《指南》为指导,遵循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以充分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满足幼儿发展需要为原则选择合适的绘本,以幼儿乐于阅读的方式开展早期阅读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绘本的教育价值。近年来,我们园以经典绘本为背景,整合幼儿园音乐、美术、数学、科学等各领域教学,确立了以幼儿绘本为特色的绘本教学。”如幼儿园里举办了“三八亲子读书会”,邀请各班孩子的妈妈来参加,小班、中班、大班分别选择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妈妈原来是这样的》等有关情感教育的绘本,让妈妈与孩子一起做相框、做幸福娃娃纸袋,中二班彤彤的妈妈说:“参加了亲子读书会,和孩子相依一起听课、一起做手工,感觉与孩子的心贴得更近了。” 小班幼儿面对新奇的世界,好奇的天性促使他们乐于去探索,这时候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如果开发出来,又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那学习效果可以说是事半功倍。因此,在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各种方法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吸引他们。例如,给孩子讲故事需要老师用丰富夸张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来引起他们倾听的兴趣,开学后班里有些幼儿的情绪还没有稳定下来,哭闹不止,为了缓解他们的焦虑、不适应,我选择了一些适合小班年龄孩子爱听的绘本故事,并运用手指偶、布袋偶、动物毛绒玩具,边讲边演示绘本故事里的不同角色的语气、表情、心情,尽可能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幼儿果然被深深地吸引,渐渐停止了哭闹。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讲故事的时候又在视频仪上出示图片给孩子们欣赏,同时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图片上的细节,例如图片上角色的表情、动作,图片的背景、时间、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用一个个问题和幼儿一起更深入地了解故事情节发展,吸引幼儿认真倾听,体会阅读的乐趣。 四、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绘本阅读 创设适合幼儿阅读的环境、氛围是极其重要的。在我班的阅读区合理地摆放桌子和椅子,在四周还有绘画制作的图示,提醒大家阅读区应该遵守的常规,营造出安静的阅读氛围。在数学区中投放图书,提供数学图册,精美的书籍,每周保证一定时间轮流供幼儿自由选择阅读,每月进行读物更换。教室中设小书箱,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等,与家长分享具有价值意义的绘本故事和图画书。每月进行一次“小书虫”才艺交流活动,幼儿将阅读内容通过情景表演、讲故事、小品、续编创编故事等形式表现,给幼儿创设宽松、愉快、和谐的阅读环境,让他们能无拘无束,大胆自主地学会选择,培养自主意识,享受个性自由的快乐。这样也提醒每一个来阅读区的孩子,活动时要养成好习惯,更加专心于阅读活动。 在创设教室环境的过程中,丰富班级阅读区的图书也是主要的方面。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方法,例如一起装饰阅读区的墙饰,制作阅读习惯的图示卡,打扮图书架,建立图书修补区,看见破损图书帮老师一起修补等活动,让幼儿从小认识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主人,让他们自动自发地愿意丰富阅读区的图书,这样的过程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激发了幼儿的阅读兴趣。我们班每月都会让孩子们带一些书和小朋友们分享,并让他们知道书更多了,这样大家就能看到各种各样好看的书了,他们和同伴交换看书,懂得了分享的快乐。 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进行早期阅读的有效保证。在幼儿的阅读活动中,我们十分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阅读习惯,让他们掌握一些正确的阅读技巧,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途径,强化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阅读姿势、安静阅读、专注阅读、取放有序、正确翻书、爱护图书等。培根曾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确实,良好的习惯不仅能让孩子懂得阅读,懂得关注书中的细节描写、人物情感、故事内容,更能使阅读伴随他的终生,在阅读中获得最大、最多、最好的发展。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当他们对书产生了兴趣之后最迫切的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小班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爱护图书;会整理图书,看完后会把书放回原处;认真看书,学习按从左向右,自上而下的顺序一页一页地从封面开始看。在看书过程中,幼儿亲自感受到图书是一页一页组成,故事是由一幅画一幅画有序地接下去看,才能知道故事内容。初步学会倾听,能认真听别人讲故事、读书。 小班幼儿以成人的言行为参照,而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平时,我时刻注意要求自己也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有时候,当我们发现有些幼儿把书卷了起来,就马上说:“你这样,小书要疼的。”在拟人化的语气下,孩子善良的天性得到发挥,他们就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孩子开心地翻看着一本新书,把书拿反了却不自知,我发现之后指导他认识书的封面,知道了看书时封面要朝上,这个孩子以后还会做小老师指导别的孩子别拿反书。在观察中他们也发现并了解了每本书的封面上都有几个大字,那是书的名字。为了引导孩子将不同的书整齐摆放,我们给每一种书按照封面的大小分成几组,用点卡做了小标记,贴在图书角相应的位置。孩子们知道了每种书都有自己的家,看完书的时候要让书放回去,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在放书的时候就特别留意小标记,自然就将书放得整齐了。在阅读区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一个孩子看书时的状态,当发现有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要及时指出,并提醒他们正确的做法。有时也可以激发幼儿互相监督,让一起看书的朋友相互督促,共同进步。 早期阅读是孩子终身学习的基础。作为教师,我们如何引导、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是今后我们要始终关注、研究的主题。面对今天各种绘本充斥的市场,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理智的头脑,善于从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认知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去选择最为合适的绘本,使早期阅读活动真正能引发幼儿不竭的阅读兴趣,使他们能养成受益终身的良好阅读习惯。

前沿:什么是早期阅读?我认为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只要是与阅读活动有关的行为,都可以算作阅读。如用拇指和食指一页一页地翻书;会看画面,能从中发现事物的变化,将之串联起来理解故事情节,读懂图书;会用口语讲述画面内容,或听老师念图书文字等等。也就是说,早期阅读是指幼儿对图形、色彩、文字,还有成人形象的教导来理解读物的认识过程。通过早期阅读教育,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和阅读兴趣,养成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今后学习所必需的阅读预备技巧,使儿童的认知、理解、表达、创造能力等都得到发展。《指南》把幼儿的早期阅读纳入了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要求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幼儿产生对生活中常见图形、文字等符号的兴趣;利用各种方式,引导幼儿对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期简单的阅读和书写能力。因此我认为在小班开展早期阅读活动,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指南精神的。然而,作为小班的老师,不难发现现在孩子呈现的阅读状态:有的孩子把书当作玩具,卷起来做望远镜,甚至撕抢书籍来取乐;有的孩子会自主选择想看的书籍,从头翻到尾,问问他看到什么,结果什么都不知道;也有喜欢看书的,能够捧着书自言自语的。有关研究表明:阅读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有的,人的阅读能力,主要是在3~8 岁期间开始形成的。但是小班幼儿思维的跳跃性,注意的不随意性,有关自然、社会方面经验的贫乏性,使得他们在刚入园进行早期阅读时易呈现出一种无序的状态。阅读,不能让孩子停留在重复简单的翻看上,要让他们有意识地思考图文中的内容,要让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和养成好的习惯。因此,有效地指导小班幼儿阅读是至关重要的。

《阅读20课》百度网盘免费下载

链接:

在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阅读理解,小学老师经常给孩子布置的一项学习任务就是“朗读课文”,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老师们往往要求孩子通过读课文,去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等,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幼儿行为研究现状与背景分析论文

关于幼儿园幼儿行为问题成因的个案研究论文

一、案例介绍

某幼儿园中班幼儿,男孩,5周半,插班生,转来大约有两个月,转来原因是被之前幼儿园劝退了。该幼儿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不合群,也听不进老师的话,缺乏规则意识;情绪不稳,容易哭闹,且不好平复;另外他还会往教室外边跑,需要有一个老师时刻看着他。该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整天活动中,几乎不能按照班里的一日流程进行活动,语言表达不清,可以听懂他人的话,在与人交流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不打人,没有很强的攻击性;有跟同伴交流的欲望,但是又胆怯,退缩。另外通过与家长沟通还了解到,该幼儿从小在老家跟着姥姥姥爷,直到上幼儿园才回到爸爸妈妈身边,平时妈妈上班比较忙,爸爸照顾的要多一些,由于从小没有在父母身边,所以家长总是尽可能地满足孩子,对待孩子更多的是包容,很少批评。

二、案例分析

(一)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研究表明父母双方在家庭中的互动方式、言语行为等都会影响着孩子,孩子会通过模仿父母的言语、行为来学习和成长。以上案例中的幼儿显然不是这样的,他在3周之前是姥姥姥爷照看的,后来过来上幼儿园才到爸爸妈妈身边,但是由于妈妈工作太忙,生活中除了上幼儿园基本都是爸爸在照顾。所以亲子间的交流较少,而且该幼儿从老家过来语言上会存在一定的不适应,再加上幼儿自身可能存在的语言发展滞后导致该幼儿存在一定的语言交流障碍,影响着他的同伴交往和社会性的发展,如此一来造成了其在行为上的不协调从而产生一些行为问题。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问题产生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也是幼儿行为养成的重要依据。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有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忽视型四种。有研究表明在放纵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表现得很不成熟、适应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差。上述案例中该幼儿爸爸说到一般会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对于孩子闹脾气也不舍得批评,这种放任不管,盲目溺爱孩子也是导致该幼儿的行为问题长期得不到纠正的原因。

(三)亲子关系影响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社会性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幼儿的父母亲父母工作繁忙,照顾、与孩子沟通的时间有限,再加上目前身处核心家庭的这些幼儿与外界以及同伴交流的机会较少,从而导致交往不良和行为幼稚、不成熟等问题。

(四)教师的教育态度和信念影响着幼儿行为问题。研究表明教师的情绪、性格、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都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上述案例中的幼儿是被之前幼儿园劝退的,不管是教师还有幼儿园,这都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所以作为幼儿园老师在遇到一些存在行为问题幼儿时,应尽力与家长多交流沟通,力图找到造成幼儿行为问题的原因,发现幼儿的长处,鼓励引导该幼儿改掉不良的行为。

三、启示与思考

(一)尽可能亲子抚养和教育孩子。孩子和父母之间有一种无形的纽带让孩子渴望和父母在一起,他们想要父母的拥抱、亲吻、关心等来满足自己身心发展的需要。而隔代的.照看容易溺爱孩子,再加上孩子重新回到父母身边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这对他们身心发展都是一种挑战,如果适应不好,就可能导致孩子厌食、尿床、敏感、焦虑等身心发展问题,进而表现出一些行为问题。

(二)根据孩子自身发展情况采取灵活的教养方式。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认知、情绪情感等心理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是造成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父母应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方式来对待。整体而言,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应对其给予关怀和爱,并对孩子提出要求,对其不良行为进行控制,并用合理的方式教导其改正;长大一些时,可以听取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商量,共同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

(三)加强亲子互动和交流,增进亲子关系。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亲子关系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所有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的态度及行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家长应该多与孩子互动交流,既能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又增进了亲子关系,这是于预防和改善幼儿行为问题的关键。

(四)加强师幼互动,增强幼儿对教师及幼儿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教师良好的语气以及运用正确引导的方法来鼓励幼儿预期的行为是学前教育方法所倡导的教师的关键。建立安全融洽关系的过程既是师幼情感交流的过程,也是幼儿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的保证。安全融洽的师幼关系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可以帮助幼儿对班级和教师产生归属感,这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积极的行为态度以及较好适应能力。

总之,幼儿行为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和幼儿园作为重要的外部因素,应该加强交流与沟通,家长多一些信任,教师多一些责任,那么孩子就多一分快乐,多一分美好。期待每一个幼儿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美好的未来。

一、课题研究背景:当前世界教育观念变革的主题是:人的发展。只有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的人,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收获一种习惯,就收获一个成功”,一个人习惯的培养往往在儿童时期的养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这一时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自我保护、品行、健康心理等习惯,能让孩子终生受益。目前的独生子女,由于受家长的宠爱和溺爱,养成了各种不良的习惯,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自我保护等方面的培养。随着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造成人口流动性大,我园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我园学习,据统计流动人口孩子已占我园幼儿人数的30%以上,这些孩子大多较聪明,有灵气,但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研究证明,在学前阶段家庭对儿童发展的贡献大大高于幼儿教育机构。因而,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形成有机的家园合作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因素也是重要途径。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核心概念:行为习惯,是行为和习惯的总称。综合心理学家解释,行为习惯有如下特点:习惯是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较为稳定的行为倾向。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指幼儿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所形成的、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良好的生活常规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课题界定:行为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其实这也是一种条件反射,行为一旦变成了习惯,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需要。家园共育是指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并不是家庭亦或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进行教育工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而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就在于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合作共育。我们这里借鉴“家园共育”概念,并不是纯粹“教学管理”与“家庭教育技术”层面的含义,而是指幼儿自然智能开发课堂教学向“教后”延伸,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整合的功能。通过家园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教学双方智慧潜能整合。《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旨在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学习借鉴他人对相关该内容的探索和实践。收集整合教育资源,密切加强家园联系,进一步寻求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改善育人环境。通过一定阶段的研究,让在园幼儿能形成该年龄段所具备的良好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园保教水平的提高。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就国内外现有研究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行为习惯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研究。它们大都以一些设计精巧的实验为基础,内容涉及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等方面。但是,“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且“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问题。国外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可喜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大都被我国心理学界的一些学者介绍到国内,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近年来,研究儿童行为习惯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如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王极盛教授进行过关于1560例少年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副教授进行过关于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2001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道德教育与习惯养成”大型论坛。来自全国的教育工作者及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并深入地探讨了儿童德育与习惯养成的问题,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见解。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1、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幼儿期是人的社会性行为、情绪情感、性格和认知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尤其是对幼儿来说,他们刚从家庭个体生活转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最有利于扭转和改变孩子以往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新的更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行为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它是一个人成人成才的重要基石。2、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本课题的提出,给幼儿园的德育工作增添了新的内涵,如何在课题研究和常规教育相结合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是我园全体教师关注和探索的永恒课题,它能最大限度激活教师的工作热情。在教育实践与课题研究中,我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3、促进幼儿家庭素质提高的需要。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一个人的成长及其重要,而幼儿作为家庭中的个体,家长良好的榜样可以潜移默化的引导幼儿,而幼儿良好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也可以反过来教育家长,使他们顿悟和反思。通过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自身素质超越其家庭素质,以幼儿良好的行为举止来影响家长,促进其家庭教养素质的提高,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4、对幼儿园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幼儿教育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有着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催着我们奋发向上。我们虽有一流的硬件设施,但我们的师资水平和保教质量也要不断的提升,我们愿意通过不断地努力,在课题研究中走出一条具有本土本园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使我园真正成为幼儿教育战线上一道亮丽的绿色风景线!本研究拟在这些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行为习惯的一般理论和具体实施策略做进一步的理论总结和实践研究,来探索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和途径;为幼儿园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四、理论依据理论研究表明,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10岁之前是各种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幼儿:“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要“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要培养合作的精神,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等等。《纲要》的颁布,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人的各种习惯综合成系统,就形成了“人格”。而习惯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成为一个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有诚意、有创造力、没有怯懦自卑心理的人。五、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研究目标:根据幼儿年龄、身心特征,针对我园独生子女以及外来人口子女在各种习惯上出现的新问题,学习借鉴他人对相关该内容的探索和实践。收集整合教育资源,密切加强家园联系,进一步寻求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改善育人环境。通过一定阶段的研究,让在园幼儿能形成该年龄段所具备的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园保教水平的提高。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通过实践研究,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积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良好习惯培养对策。让更多的人明确良好行为习惯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身追求的目标,是当今社会每个成员努力奋斗获得成功的基础。研究重点:结合幼儿园实际以及幼儿年龄特征,重点培养幼儿以下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1、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其中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指导良好的饮食饮水习惯、睡眠习惯、排便习惯,尽量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良好卫生习惯主要包括饭前便后正确洗手,饭后漱口,保持五官清洁,正确使用毛巾,保持身体清洁,保持环境整洁等。2、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见人能主动热情地打招呼,礼貌地回答别人的问话;举止文明,懂得谦让,与人友好相处;保持服装整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知道简单的交往礼仪等。3、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学习,对学习活动有兴趣,能集中注意力专心于某一项活动;有正确的读、写、坐和握笔的姿势;会按照一定要求去翻阅图书,能爱护图书文具,会整理玩具用品等。4、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以自我服务为基本形式,包括自己穿、脱衣服,整理衣物,洗漱,进餐等,利用孩子爱模仿的心理特点,安排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掌握简单劳动的方法和技能。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研究思路和过程:1、运用调查法等方法,多方查阅有关的理论与资料,确定课题研究的内容。2、建立课题组,确立课题组核心成员及分工。3、构思设计课题论证报告,完成课题研究的申报工作。4、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组织专家进行开题论证。5、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文献法、观察法和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来带领教师开展各种理论学习的分享活动、观摩研讨活动,鼓励教师互相交流各自在教学中获得的经验以及发现的问题,从而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实施策略,使课题实施与课题研究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6、优化园内环境,幼儿园的全体教职工和家长作好孩子们的榜样,开设“卫生之星”、“文明礼仪之星”等评比活动、举办“大手拉小手”、“我能自己干”、“我是小小值日生”、“我是班级小雷锋”等活动,让幼儿培养和巩固所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7、广泛收集第一手过程资料,并及时进行整理分析,总结积累,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适时地开展过程评价。8、运用经验总结法回顾、反省、分析、总结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与资料,鼓励教师不断挖掘,及时总结提炼成功的活动经验,撰写有关的经验论文。9、撰写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整理一系列物化的研究成果,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10、增强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提高教科研能力,将课题研究成果与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不断延伸课题活动,使《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研究不断深化,力求成为我园的又一办学特色。

小班幼儿挑食行为的研究论文

宝宝挑食的7大理由1过早接触高度加工食品这是最常见的一个幼儿挑食原因。宝宝的味蕾敏感度远远超过成年人,给孩子吃含有各种添加剂、糖、香精、增味剂的加工食品,对孩子是一种极大的味觉刺激,而孩子一旦习惯这样的味道,往往不肯再接受天然食物的味道。2食物本身的味道过浓一些像蒜苗、芹菜、香菜、青椒之类味道独特的食物,幼年的孩子可能感觉刺激过度强烈,从而本能地产生拒绝。3受周围环境影响环境是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因为孩子没有鉴别力,加上对社交需求的渴望,就特别容易受到同龄人的影响。所以电视上各种零食的有趣广告,孩子很容易全盘接受,因为电视里的小朋友都吃这个。4食物烹调不当这个原因是对万千家长说的。如今很多年轻父母烹饪水平往往不尽如人意,也难怪孩子不爱吃。比如菜炒太老,米饭太硬,花样单一,引不起孩子的食欲,造成对饭菜的拒绝。5食物不符合孩子兴趣宝宝往往喜欢那些看起来漂亮小巧的食物,对于形状过大、过粗、色泽暗淡的东西缺乏兴趣。如果宝宝觉得吃起来太费劲,根本吃不完,就会产生畏难情绪。6因情绪因素产生好恶孩子也可能会因为一些不好的情绪而反感某些食品。如果曾因为不吃某种食品而遭到训斥,很可能会使他们对这种食品产生反感。7因吃了食物不舒服而反感在少数情况下,宝宝吃了某种食物确实感觉口腔或胃肠不舒服,他就本能地表示反感。所以,父母不必强迫孩子吃某种东西,而要密切观察孩子的反应。特别是可能发生过敏的食物,或者可能造成粘膜损伤的食物,都要格外留心观察。等到孩子身体强壮一些,长大一些,还有很多机会来接受原来不能接受的食物。纠正挑食的7大对策1从6个月开始,及时给予各种天然食物宝宝到了6个月以后,会对食物产生自然而然的兴趣。这个时候就要利用他们对奶以外各种食物的兴趣和感情,不仅要喂给他们各种天然口味的食物,也要让他们看到一些天然食材,比如给个胡萝卜,给个苹果,没有危险的就可以让他自己拿着玩,闻一闻,咬一咬,不仅能发展感官能力和锻炼牙齿,更能建立对食物的认知和感情,这也是早期教育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到了两岁就可以正常、自主地吃三餐饭了,这个时候不要因为父母老人怕弄脏衣服餐桌,什么食物都不让宝宝自己接触,到了两三岁还要大人一口一口喂,这样孩子失去了接受食物和自主进食的最佳时机,以后就会很难矫正。2避免太早让孩子接触高度加工食品不少大人喜欢按照自己的味觉喜好,给宝宝吃各种浓味食品。特别是爷爷奶奶,总觉得用各种「好吃」的饮料、糖果来逗宝宝,是件特别有趣的事情。这些食物不仅营养价值低,而且过多的钠盐会伤害到宝宝尚未成熟的肾脏。一旦宝宝爱上这些食物,口味就会变「刁」。所以,一岁以内宝宝不能加盐,两岁以内不能加味精鸡精,也不能加糖,盐的摄入量只能为成年人的一半。如果想吃甜的东西,只能用水果、水果干之类,饼干都不要给。这样,宝宝会很乖,不会大面积挑食。3潜移默化的营养健康教育孩子对食物的认识是从小形成的,从小教育孩子明白一个道理:健康的饮食能培养出健康的人,如果饮食习惯不好,就很难长成身体健康、头脑聪明、活力十足的人。如果周围有很多小朋友或者成年人挑食偏食,我们可以用一种不赞成的态度来谈论这些事情,同时肯定自己家的宝贝不会这样做。当然了,光说不练嘴把式,我们自己更要以身作则!4参与食物的栽种,增加天然感情如果让孩子对天然食物多一些了解,他们就会对食物产生心理认同,也能减少对很多食物的偏见。比如说,可以让孩子和大人去郊区看看菜地里的菜是怎么长出来的;可以让孩子和爸妈一起去超市买菜;让孩子帮助大人择菜洗菜,甚至让他们自己在家动手种菜苗、发豆芽,这些都会成为非常好的饮食教育。孩子也会爱上自己参与制作的这些食物。5改善家庭烹调方法在监督孩子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习烹调技艺,把食物切小一点,适合孩子取食;做得更美味些,用漂亮的餐具盛放。只要食物味道柔和,样子可爱,孩子通常都会乐于接受。看看别人家的父母——Watsons Thailand - Facebook6心平气和地对待挑食行为如果孩子不吃某些食物,既不要大惊小怪、过分批评,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也不能纵容肯定,强化挑食行为。这种食品应当继续成为餐桌上的一部分,只是父母可以问一问:觉得这个菜有什么不好吃?然后承诺孩子下次会烹调得更好一些。不要提醒别人,孩子不吃某种食品,或者特别爱吃某种食品。如果父母和老人天天都挂在嘴上说「宝宝不爱吃这个」,结果就别指望宝宝会主动吃它。7建立共同遵守的饮食规则孩子挑食偏食不吃饭,无非是基于两个判断:1 除了这个,还有很多食物可以选择。2 父母祖辈爱自己,决不敢让自己饿着,会找来更好吃的东西。1 除了这个,还有很多食物可以选择。2 父母祖辈爱自己,决不敢让自己饿着,会找来更好吃的东西。把这两个前提去掉,把家里的所有零食收起来, 这顿不好好吃就要饿到下一顿。在家里必须有规矩,孩子必须守规矩,父母必须执行规矩。(注意:这个规矩是与孩子一同商定的,一旦确定,必须共同遵守。)说好夏季每天只能吃1个冰淇淋,就不能吃两个。说好每餐吃一小盘蔬菜,就必须吃够数量。另外,千万不要以为服用了一些维生素增补剂,就可以完全解决不好好吃饭带来的健康损失,从而纵容孩子的不良饮食行为。维生素永远不能替代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补充剂永远不能替代好的饮食习惯。如果孩子实在不吃某些食材,如青菜,怎么办?可以试试:①把食物制成馅料,包在其他食物中吃②把这种食物和其他食品搭配起来,作为配料不引人注目地吃③找到这种食物的替代物,能提供相同的营养价值④找来其他爱吃这些食物的小朋友,帮助孩子从心理上接受这种食品⑤请孩子最崇拜的人与他共进一餐,看到别人吃什么都香⑥找到孩子在口味上最喜欢的餐馆,点含有这类食品的菜肴

幼儿挑食国内外研究现状:据文献查阅,幼儿挑食偏食也叫做选择性饮食失调症,是饮食失调症的一种类型,表现为仅接受某些食物,而对多样化的饮食感到恐惧。所以,幼儿挑食偏食的行为现状急需解决。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由此可见幼儿挑食偏食对其身体的危害。随着现在家庭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本应不存在挑食偏食的问题。但是事实上我们却看到了由于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宠爱而出现的挑食状况。我在实习中发现一些幼儿在进餐时非常挑剔,有的只吃主食不吃蔬菜,而有的幼儿偏向甜食,却对其他食物非常抗拒。现实生活中在幼儿群体中遇到“我只喜欢吃肯德基”的现象很普遍。

1、小班幼儿为什么会挑食?为更进一步了解问题,我们开展了家长访问和调查。结果发现,小班只有10%的幼儿喜欢吃菜,多数幼儿进餐时喜欢把自己不吃的菜丢在渣盘或者其他地方。而且,我们发现小班幼儿挑食原因有多种。首先是家长过度娇惯。小班幼儿年龄在3岁至4岁之间,大部分幼儿都为独生子女,家长过于娇纵,幼儿爱吃什么就吃什么,不爱吃的坚决不吃,到了幼儿园,挑食在所难免。其次是幼儿园进餐形式单一,幼儿从情感上排斥。在幼儿园,常规的进餐模式是教师在桌上添饭,请幼儿自主端饭到座位上享用。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组织进餐,并未走近幼儿,了解他们希望的进餐环境和形式。再其次是家长提供的食材过软。多数家长认为,幼儿的牙齿所接受的硬度较差,因此,在做食材时本着软、烂、细的原则,但他们往往忽略了长期提供太软的食物,不利于幼儿咀嚼吞咽能力的发展。而入园后,幼儿园的食材硬度是根据科学喂养食谱制定的,部分幼儿因为咀嚼能力较差,就不吃蔬菜。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小班幼儿进餐环节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幼儿应该在在引导下,不偏食、挑食。喜欢吃瓜果、蔬菜等新鲜食品。结合《指南》精神反思我们的教育方式,我发现,部分小班教师对幼儿挑食喜欢采用说教方式,例如针对某个挑食幼儿进行口头教育。但对于处在直觉行动思维阶段的小班幼儿来说,说教往往发挥不了作用。因此,我们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兴趣,开展了“香香饭菜我爱吃”的方案活动,从环境创设、材料投放和家园合作等方面开展相关活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班上大部分幼儿都不再挑食了。2、将蔬菜融入区域活动,帮助幼儿吃我们将蔬菜自然地融入区域活动中,制作“蔬菜能量站”操作墙。在进餐中,对主动吃蔬菜和进步比较大的幼儿,进行能量奖励,从而鼓励幼儿多吃蔬菜。同时,我们让幼儿搜集自己喜欢的不同种类的食材、菜品,制作“食物墙”,从而促进幼儿对食物的了解,知道常见食物的简单分类。在操作区提供多层次、趣味化的材料,如蔬菜、仿真食物等,让幼儿主动参与材料的操作,增加与蔬菜的情感。此外,我们在图书区还投放各种食物的相关书籍,幼儿通过阅读图书获得直接经验,从而增加对蔬菜的喜欢。3、与食物建立情感,幼儿愿意吃帮助幼儿了解不同蔬菜种类后,我们在班级植物角开展了种植蔬菜活动。幼儿亲自参与种植的整个过程,进一步认识了不同种类的蔬菜,同时了解了蔬菜的生长过程,从而与蔬菜建立起了感情。我们还组织亲子共同制作“蔬菜宝宝”。遵循幼儿泛灵的特点,使用不同材质对“蔬菜宝宝”进行装饰,进一步激发幼儿与蔬菜的亲近感。同时,幼儿以班级为单位共同管理幼儿园的开心农场。幼儿在种植中亲自参与挖土、选种、播种、施肥、浇水、捉虫、收割等活动,感受植物的生长过程,这也进一步帮助幼儿建立起了与蔬菜的情感联系。4、创设温馨的进餐环境,幼儿享受吃为了给幼儿提供一个温馨、轻松的进餐氛围,我们提供了清新的桌布、花艺、音乐等材料,从而让幼儿能够愉悦进餐。同时,我们也给幼儿创造了有趣的角色体验机会。在娃娃家提供不同材质、不同大小、不同样子的蔬菜,幼儿在娃娃家扮演爸爸、妈妈时,体验自己做菜、做饭的过程,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从而进一步熟悉进餐环境。5、家园互动,鼓励幼儿吃我们利用家长会开展“挑食”小专题沙龙活动,分享家长制作美食的方法,针对自己孩子在进餐中挑食的问题进行交流。邀请部分家长分享成功的案例,帮助家长扭转错误观念,并且提醒其他家长对幼儿挑食问题重视起来。同时,我们充分调动医生家长资源,走进班级开展“进餐”相关活动教育,幼儿在活动中了解蔬菜、肉制品的营养,感受食物的重要性,从而减少挑食现象。幼儿园后勤食堂也积极配合班级教师,开展“厨艺大赛”“厨神来了”等活动,制作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色香味俱全的食物,从而刺激幼儿的味蕾,让幼儿吃得开心。同时,厨师也与家长进一步互动,直接教授家长做菜方法,确保幼儿在家也能积极进餐。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探索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再次探索,再次解决。在这种循环推进的过程中,小班幼儿完成了从不愿意吃蔬菜到享受吃蔬菜的转变,逐步形成了健康良好的进餐习惯。

小班幼儿年龄的分布 小班的幼儿年龄集中分布在3岁到4岁,3-4岁是幼儿身体和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孩子在这个阶段各个身体器官开始逐渐发展,孩子的饮食习惯也逐渐形成,为了孩子身体能健康发育,我们要从幼儿时期开始,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正文:(一)小班幼儿挑食的原因及分析:幼儿从小生活在家庭环境中,幼儿会无意识地去模仿和学习家庭成员的行为,幼儿的模仿性非常强,所以在模仿大人的同时幼儿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家长的教育对于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很重要,在饮食方面的影响也是一样的,家长喜欢吃什么食物,不喜欢什么食物都会对孩子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1)家长无引导家长的引导就是指家长在幼儿挑食时,想办法或告诉幼儿不能挑食,循序渐进地让幼儿去接受他们不喜欢的食物。孩子的很多习惯都是在家养成的,挑食也是一样,如果家长及时发现孩子在关键期出现挑食问题并加以引导,那么孩子挑食的习惯是可以纠正过来的。家长不喜欢某种食物,而且经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这种食物的厌恶,长此以往,孩子有样学样,也开始抗拒这种食物。想要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那家长就必须起到带头作用。(2)饭菜单一不吸引幼儿小班的幼儿很容易被一些东西的形状和色彩所吸引,对于食物也是一样的。如果饭菜形状有趣,味道飘香,色彩鲜艳,那么幼儿的食欲一定会大大增加。反之如果饭菜菜色单调、缺乏吸引力,也会变成导致幼儿挑食的一大原因。(二)避免小班幼儿偏食的对策:目前,偏食的孩子人数 不少,改变偏食,幼儿园应当与家长配合。让幼儿去吃那些有生以来从未吃过的食物或减少已经吃惯了的食物,是件不容易的事,但是孩子偏食并非是生来就有的习惯,它是后天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通过教育,是可以改变的。(1)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进餐环境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进餐环境尤为重要。每次进餐为幼儿提供一个清洁整齐、安静舒适的进餐环境。通过进餐时间和环境的“刺激”,使幼儿建立起固定的条件反射,为就餐做好心理准备,进餐的环境要安静、卫生、秩序良好,使幼儿心情愉快,思想集中,让幼儿从小养成专心进餐的习惯。另外成人不要在进餐时训斥幼儿,应把问题放在其他时间处理。(2)培养幼儿吃多种多样食物的习惯为避免幼儿偏食,在安排幼儿膳食时应注意粗细搭配,肉、鱼、奶类、豆制品及各类蔬菜均要安排食用。对于幼儿不喜欢吃的食物,可变换花样,同时注意烹调的方法,积极引导幼儿喜欢吃各种多样食物,保证幼儿获得全面的营养。在饭菜品种及合理搭配上,多下点功夫,使幼儿保持旺盛的食欲,每种饭菜都能吃得有滋有味。(3)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纠正幼儿偏食、挑食的坏习惯从以下方面入手:1、家长以身作则。2、进行认知教育。 3、采用鼓励法。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