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论文研究目的

发布时间:2024-07-04 10:15:24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论文研究目的

一、课题的现状评述幼儿园中班幼儿经过小班一年的生活、学习后,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但由于他们刚刚摆脱小班时期的幼稚和依赖性,又不具备大班时期的成熟和独立性。我们一直会遇到小朋友告状的情况。大事、小事他们都会来找老师来解决问题。例如:每天我都会听到许多的“老师,他抢玩具!”“老师,他打我了!”“老师,他不跟我玩!”“他说以后不和我做朋友了!”然后缠着要老师当“裁判”,那么,遇到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到底该如何适当的应对呢?面对孩子们频繁的告状,我们进行了观察与分析,并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中班幼儿爱告状,是受其此年龄阶段的思维特点所影响,4岁~5岁幼儿的思维具有特有的自我中心化特点,考虑事情总是以自己感觉为出发点,而不管别人的感受,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有告状行为的发生。告状,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幼儿的告状,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告状是一种发生次数很频繁的现象,它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类个体,他们的告状行为一定有许多不同与成人的地方。那么,幼儿为什么要告状?教师怎样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研究这个课题有何意义呢?二、课题选题的意义我们知道,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居多,往往是一家人围着一个孩子转,这无疑促成了孩子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特点。由其在幼儿时期孩子的认识水平低,生活经验缺乏,各种心理过程,特别是认知处理过程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独立性等还很差,依赖性较强。因而,他们对周围所发生的事不能进行完整的、全面的评价,也不能应付和处理发生在他们身上或周围的问题。而成人特别是幼儿教师是他们心中的权威,幼儿一旦出现问题或遭到挫折,他们的告状行为便会频繁出现。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幼儿园中每天约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令老师们应接不暇,又忙又累。孩子的“告状”看起来事小,但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 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显得十分重要,老师不可等闲视之,应引起重视。三、课题研究的价值幼儿告状突出的目的是要借助教师权威力量的影响,约束、改变、组织同伴的行为,通过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分析,揭示了幼儿告状行为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教师可根据幼儿告状行为的几种类型特点及本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现实反思。四、课题研究的目标《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方式线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而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我国幼儿特有的一种比较典型的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化的常见行为之一,它是儿童与教师之间的一种互动。幼儿正逐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能否与周围形成良好的关系,这关系到他们能否带着正常的心态步入社会。理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认识真实的幼儿社会生活世界。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决定对如何处理孩子的告状行为进行研究,利于幼儿性的发展,增强交往技能,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2、教育对策研究六、研究假设幼儿遇到矛盾时能够相互协商、相互谦让,冷静的处理问题,明是非、讲道理而不是一味的告状,提高幼儿的道德水平。七、研究思路首先,教师面对幼儿告状时,从心理学观点引发告状的动因,了解告状的实质,让幼儿意识到冲突纠纷是每个幼儿必须经历的阶段。其次,启发幼儿的规则意识,和幼儿一起妥善处理告状,《纲要》中提出,在社会教育中,教师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的必要性。根据以上依据,我们在一日生活中,让他们在吵吵好好的过程中,体验规则的公正,自己想出满意的解决办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减少告状。八、研究方法本方案采用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相结合的手段,重视随机教育,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引导幼儿从冲突及解决冲突的过程中获得有益于他们个性发展和人际交往的积极经验。1、进入引出法。走进幼儿的情感世界,知道孩子的兴趣爱好,这样的话,更容易让孩子配合自己。

浅谈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及策略

本论文主要分析了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与动机,并提出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对策。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及策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摘要: 人自出生以来,就不断通过各种感官吸收环境中的点点滴滴,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反复建立、积累各种新旧经验,并在新旧经验的交替循环与相互作用中达到身体、动作、情绪、社会、语言、智能的综合协调发展。在幼儿园里,幼儿向老师传达信息的渠道一般都是通过告状,从而在告状中引起老师的注意,表达他的想法,或间接或直接的想要的某种结果。

论文关键词: 大班幼儿 告状 解决策略

问题的提出:

发生在幼儿园的幼儿告状行为和成人世界的告状行为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但是有一个明显的差异就是幼儿告状行为除了幼儿自己受欺负、得不到公正待遇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幼儿觉得同伴违反了自己所认同的规则、规范。所以说,幼儿园中幼儿的告状行为指幼儿在自己认为受到同伴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老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他突出的目的就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的告状行为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据了解,幼儿园每天大概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幼儿每天告状五次,这些让老师们应接不暇,又忙又累。

幼儿告状是指3-6岁的幼儿将自己或别人受到的欺负向教师陈述的过程。对含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首先,从告状的主体来看,它是3-6岁的幼儿,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在处理问题上存在依赖性和试误性。其次,从幼儿告状的内容来看,多是自己或别人受到了欺负,不含告发的意味。再次,通过这一学期在幼儿园的实习,我观察到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最为常见。无论在活动中、晨间活动中、区域中、吃点心时,都能听到幼儿告状的声音。面对幼儿的告状老师采取的解决策略也大有不同。怎么解决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检验一位幼儿园老师掌握幼教科学、幼儿心理学和责任心的试金石,也考验着幼儿教师的智慧与善意。

大班的幼儿正处于自我概念形成的过程中。随着自己生活经验不断积累,他们逐渐从成人的依赖中脱离出来,对自己周围环境的 "制约权",却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去应付一切,经常会做一些我们成人看上去不对的事情。于是老师就要为他们担心了,就要管他们,就要要求他们听成人的话。这样一来,孩子内在的需求与外在的环境之间就会发生矛盾冲突,体现在行为上,这就是所谓的不听话。

通过在所在实习幼儿园的观察分析大班幼儿每一个告状行为都有其特殊的心理活动,这些告状行为多发生在同伴之间的活动、关系中。现在,通过以下几个案例,先来观察一下大班幼儿的告状

案例一:老师,他不送杯子地点:

大一班, 时间: 9:40吃点心时间到了,今天吃的是饼干和豆浆。孩子们每个人去阿姨那边拿了两块饼干,然后拿一杯豆浆回到自己座位上吃。吃完的小朋友把杯子送到小桶里,韩欣妍吃饼干的速度比较慢,班上已经有一大半的吃完出去玩了,她的饼干还没吃多少。阿姨已经在洗杯子了。

忽然,张驰跑到正在准备下节活动的李老师面前说:"老师,韩欣妍不送杯子就出去玩了。

张驰的声音很大。韩欣妍是坐在张弛的对面的,也许是急着跑出去玩,她吃完后顺手把杯子往身后的桌子上一放,便快步走出教室。李老师头也没抬说:"快吃你的吧韩欣妍不爱放杯子我管。每天吃点心都吃到最后,还爱管别人的事情!"张弛机械地把手中的半块饼干往嘴里送,不再讲话。

分析:幼儿发现同伴的这一行为与老师规定的吃完点心要把杯子送到前面的盆里,并向老师发起告状,同时也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表扬。

案例二:老师,他在我纸上乱画。

地点:大一班,时间: 8:15在图画活动中,所有小朋友都在聚精会神地画画。壮壮和苗苗位置相邻,都在画画。老师在进行巡视。在涂色时,壮壮见老师巡视他的画时,急忙跟老师说:"老师,我在画画的时候苗苗老用水彩笔在我纸上乱涂,"同时高高举起苗苗之前画的地方说:"看,都被他在上面画了好几条线了。"分析:这件事看起来很小,但却很常见。幼儿产生这一告状行为主要是为了引起老师注意,并希望老师批评乱画的幼儿案例三:我们,该怎么办?

大一班,时间: 15:30快要吃点心了,老师让小朋友把雪花片拆好放到小筐子里再送到前面的大筐子里。大部分小朋友拆的都很快,也快速的把雪花片送到了大框子里。这时,我看到有一组小朋友,玩具都没人拆就在那抢小筐子,看到我来了,抢筐子的两个小朋友,谁也不肯松手都想送玩具。旁边的说:"老师,看他们呢,筐子都要坏了。"我说:"你们就这样一直下去吗?这样谁都送不成哦!"一个小朋友想了想说:"我们来石头剪刀布谁赢了谁送。"我拍了拍另一个小朋友说:"来,你们来石头剪刀布吧"分析:大班幼儿已经具有解决矛盾的能力,所以在遇到争抢之类的告状。教师不要急于帮幼儿解决,而是让幼儿自己多想想,问问他们怎么解决。从这一案例可看出幼儿有能力自己解决,能够想到石头剪刀布的方法来解决。

大班幼儿出现告状行为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大方面:

一、缺乏独立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难免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娇气等不良习惯,跟别的孩子相处时缺乏合作有爱关心他人、矛盾不断,又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幼儿自尊心较强喜欢争强好胜,当看到小朋友比自己强,就会产生嫉妒心理,通过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这时,家长要注意 疏导孩子的嫉妒心理,如让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要用平常心看待。还一些孩子,攻击性比较强,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他们虽然是引发冲突的直接责任者,但因为害怕责备,于是向家长告状,以推卸责任。这时家长不能迁就,要比批评教育,引导孩子主动承认改正错误。

大班幼儿快要升入小学了,各方面的发展都比小中班有明显的进步,道德情感的发展特别突出,所以教师处理大班幼儿告状问题时,所用的方式方法会影响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和掌握,以及幼儿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在处理大班幼儿告状行为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对幼儿告状行为要认真对待,妥善处理千万不能应付了事:

首先在处理幼儿之间因纠纷而产生告状行为时,老师必须先了解幼儿之间发生纠纷原因。如果是意见不合、争夺玩具等纠纷告状行为可以通过在当事人之间进行调解来解决矛盾;对于倚强凌弱告状一定要对有责任的幼儿进行严厉批评,明确指出他是不对的并要求他改正;对于受欺负者则应该安慰和保护,对这类告状行为如果老师处理不当或者置之不理会导致幼儿之间纠纷升级从而影响幼儿间友好关系,使幼儿形成不健康心理。并且会导致幼儿对老师产生不信任而疏远。

在处理幼儿试探性告状行为时,老师要对试探问题给予明确答复表明支持或反对态度使幼儿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否则会让幼儿决得无所适从在处理打抱不平或维持纪律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老师要区别对待,对于有必要查清并处理对汇报情况与积极维护纪律的幼儿给予表扬;对于没必要查清问题,老师也不能冷落告状幼儿,更不能则怪幼儿多管闲事,要给予适当解释和说明否则会挫伤幼儿自尊心和积极性,不利于幼儿健康心理形成和发展对于逃避责任或惧怕批评告状行为进行处理时,老师应对犯错误幼儿讲清能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还是好孩子,不能迁就。不然让他尝到"甜头"下次,他还会欺负别人、欺老师对于幼儿的告状,老师可以组织幼儿看电影、讲故事等活动有目的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行为,提高他们对各种行为认知水平和评价能力,明白要相互谦让、相互合作,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经常这样做不久可以密切幼儿之间的友好关系,而且可以培养幼儿互相谦让、互相合作的优良品质,减少幼儿之间的摩擦。

在此基础上如果老师能结合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有目的训练就可以逐步提高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幼儿独立性。所以幼儿工作者要重视自身行为对幼儿的作用,用和善的态度和幼儿交往,为幼儿做好榜样来消除幼儿消极心理。这就要求幼儿工作者在与幼儿接触时,要用积极的表情和生动有趣的语言,对幼儿表现出注视、微笑、点头、肯定的手势,身体上的接触(例如抚摸、拥抱、拍拍头),让幼儿产生被重视和被接纳的感觉,让幼儿生活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和美好未来,每一位幼儿工作者都要时刻以身作则,时刻从爱出发。让每位幼儿身心健康,快乐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娟娟,《新手老师上路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陈帼眉,《学期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3、刘晶波,《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向老师发起--我在幼儿园看到了什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吴放,《与孩子一起跳舞》,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摘 要: 通过对大班幼儿陆子涵告状行为的个案研究,发现现在普遍幼儿园都存在着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究其原因是幼儿在家里时家长都围绕着一个人转,到了幼儿园却发现教师不是为了他一个人,使幼儿在心理上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

对比整个幼儿园情况,我们采取与家长沟通,家长与教师共同促进的措施,初步使幼儿的告状行为从一些无用的告状行为转变为一些有用的告状行为,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关键词: 告状行为、动机、措施

引言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幼儿告状行为时有发生,是一种常见现象。告状是幼儿在成长中一种非常普遍的而又令人犯难的行为。而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类个体,他们的.告状行为一定有很多不同于成人的地方。那么幼儿为什么要告状?教师为什么要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有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告状行为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探讨了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幼儿告状是由幼儿人际关系的变化引起的。从4~5岁开始,幼儿的人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主要是和成人的关系,开始向同龄人关系过渡。这种人

[1]际关系的变化容易出现人际冲突,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二是探讨了幼儿告状行

为的类型:按幼儿告状动机把幼儿告状行为分为求助型、试探型、表现型、检举

[2]型、关爱型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从上述分析

可以看出,幼儿告状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规律和基本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告状时会采取不同的策略,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也会根据性别和情境的不同而采

[3]取多样化的告状策略。本研究是在去幼儿园实习了三个半月,结合在幼儿园实习

中看到的真实案例,在初步了解幼儿的基本情况,从幼儿的年龄特点、规矩认知、社会性发展以及道德发展的维度分析告状行为的类型和原因,通过跟教师与家长的访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及应如何辅导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以及所采取的策略进行归纳与分析。

一、个案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陆子晗,男,七周岁。他是一个连续读了五年的孩子,对于幼儿园里的模式已经很熟悉。之所以注意到他是因为这个孩子他在上课的时候从来不会端正地坐在小椅子上,总会这边玩一下,那边走一下,嘴巴里老是发出声音,告状比谁都积极,总是说其他小朋友上课怎么这么样,自己犯错了总有理由。根据和幼儿园班主任的沟通,我初步了解了一下他的家庭,经济相当优越,父母自己开了一家公司,生意不错。

事件一:上科学活动的时候,老师正在给孩子们讲解有趣的七彩光,正当大家听的津津有味的时候,陆子晗突然跑到老师身边,对老师说,老师,某某某上课不认真听讲,他在玩扣子,某某某一直在跟旁边的小朋友讲话??老师看了陆子晗一眼,他又继续说到,老师,某某小朋友上课老是把脚搁起来,尽管他自己有时也会这样。

事件二:晨间活动时都会有一段时间是给幼儿玩玩具的时间,老师规定每组幼儿只能选一个玩具品种玩,不能拿第二个,要在自己的位置上玩。陆子晗挑了很多其他组的拼装玩具在自己手边玩,其他小朋友看见了就对陆子晗说:“那是我们组的玩具,你不能玩的。”陆子晗不听,还跑到老师那告状:老师,你看其他组有那么多玩具的,我想玩那个玩具,可是他们不让我玩的,还说我拿他们的玩具,我没有,是我先看见的,我想玩那个玩具。我每天都玩这个的,它是我的。 事件三:课间活动时,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去楼下玩大型玩具,规定哪组排队排的好就可以先玩,于是大家都立正站好,当大部分的孩子得到认可可以去玩,只剩一部分因为站的不好不能去玩的孩子时,陆子晗又说了:“老师你看,某某没站好,我站的很好的,我可以去玩了吧。”于是不等老师回答,就自己跑开去玩了。

二、个案分析

根据我观察的陆子涵的个人行为,又考虑到他的家庭情况,分析认为这个孩子出现告状行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家庭因素:由于陆子晗在家里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又十分优越,父母平时对他十分宠,甚至达到了溺爱的程度,使他在生活中不用与别人共同使用某个东西或分享,就能的得到全部的关注。又因为家里只有陆子涵一个孩子,是他们的宝贝,家长宠着孩子,没有严厉的管教约束孩子,采取宽容型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过分纵容、放任,养成孩子霸道、粘人的性格。可见,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行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教师因素:大班的老师一般都要带30到40不等的幼儿,很难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个幼儿身上,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幼儿整体的发展而忽略个体的发展。一个孩子采用告状的行为引起教师的注意,教师回应了幼儿的告状,就会使孩子认为自己得到了重视。这也是告状行为频频产生的原因之一。

3、环境因素:现在的房子基本上都是独门独户,不像乡下的孩子有那么多的活动空间,孩子经常呆在以他为中心点的家里,很少到需要分享的地方磨练,当到需要集体生活的环境时如幼儿园便会很不习惯,这也是造成陆子涵小朋友频频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之一。

三、对陆子涵告状行为的处理方法以及建议

通过对陆子涵的个人行为和与他家长的沟通分析得知,他先前的告状行为完全依赖于成年人的态度。到了大班,他有了自己的观点,也有了批判性,对成年人的依赖性也有所降低。所以,无论从其依赖性来讲还是从其批判性来讲,老师对他的告状行为的处理,必然会影响他的健康心理与人格的形成。

1、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区别对待

在处理幼儿试探性告状行为时,老师对幼儿试探的问题要给于明确的答复,表明支持或反对的态度。使幼儿通过老师的答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以增强幼儿的是非观念。否则,会使幼儿感到无所适从。

在事件一中,老师可以在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小朋友专心听讲的同时,表扬陆子晗这种帮助其他小朋友的行为,但是还要提出他也因为太过注意别的小朋友而导致自己不专心的行为,且他自己也会做类似的小动作。随后指出老师自己会注意到小朋友不专心而提醒他们,而不需要他用告状的方式来提醒老师,这样做不会因为表扬陆子晗而使他屡屡告状而影响到别人和自己,也不会因为否定他的这种告状行为而使他沮丧,无所适从。

2、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减少告状行为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平时多注意训练幼儿的独立性,对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作为幼儿园的老师,妥善地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是非常必要的,但最终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从而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对于幼儿之间纠纷的处理,最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幼儿自己解决纠纷。在事件二中,老师可以在温和的方式下指出陆子晗的行为是不对的,是不按老师要求做的行为,并且引导出小朋友之间要互相礼让、友爱的观点,让他们知道在幼儿园每个小朋友都是一样的权利,都应该遵守幼儿园的规定和老师的规定。鼓励他们互相进行谅解。除此,老师可以组织幼儿通过看电影、听故事、等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有目的的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提高他们对各种行为的认知水平和评价的能力,明白相互礼让、相互合作的益处和必要性,然后由他们自己做出合理的决定,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经常这样做,不仅可以密切幼儿之间的友好关系,而且可以培养幼儿互相谦让、互相合作的优良品质,减少幼儿之间的摩擦。从而减少小朋友互相告状的行为。

四、总结

由陆子涵的个案研究可以看出大班幼儿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行为规范,而且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其“告状”的内容更多的是关心同伴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在告状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多是复合式的,方式也较为隐蔽,如很多幼儿轻轻地靠近教师耳边告状,以免同伴听到。他们逐步采用消极评价、撒娇、神态示意、嘲笑等告状策略。大班幼儿在对规则的要求本质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些内在的价值观,他们的告状策略也是基于一定的价值观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告状行为日益呈现出一种层层接近目标的趋势,告状幼儿期望最终达成目标的愿望也更为明显。

告状行为的幼儿个体差异大,因此他们参与活动的程度和进度,要视其实际行为反映而定。老师不可操之过急,要视情况而定。情绪反应良好时可进入下一个阶段。切忌强迫指令、发火训斥,以防幼儿发生逆反心理,影响模仿效果。教师一定要按照“积极诱导、顺其自然“的原则,掌握参与活动的速率。而且,不论在哪个阶段,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只要被辅导的幼儿做出教师所预期的行为时,都要及时给予有效强化物,并明确告诉他强化的原因,即为何奖赏他那个行为。积极鼓励他与同伴合作交往,并参与社交,逐渐脱离霸道、粘人的性格。

谢辞

在本论文完成之际,我要向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胡玉敏老师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胡玉敏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从开题报告的修改、论文的架构拟定到最终定稿,她给予了殷切的指导,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胡老师悉心细致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特别是她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我受益匪浅,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和深深的谢意。

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他们为我及时完成论文写作提供了许多支持和帮助,并定期督促论文写作进度,才使得此论文得以按期保质的完成。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宝贵建议,特别是室友的鼓励、对问题的争执、相关素材的提供,对我来说都是我莫大的财富。

中班幼儿饮食行为现状研究论文

浅谈幼儿营养与合理膳食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幼儿营养与合理膳食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健康的身体是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的必要前提,而营养则是保证幼儿健康的物质基础。适当的营养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大脑发育、行为能力及记忆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是否会患上肥胖症、哮喘、心脏病、记忆力衰退等慢性疾病。《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成人要为幼儿提供营养丰富、健康的饮食。如参照《中国孕期、哺乳期妇女和0~6岁儿童膳食指南》,为幼儿提供谷物、蔬菜、水果、肉、奶、蛋、豆制品等多样化的食物,均衡搭配;烹调方式要科学,尽量少煎炸、烧烤、腌制。

众所周知,幼儿的新陈代谢非常快,这也就意味着孩子健康生长所需要的能量非常多,而这些能量只能依靠饮食来供给。因此,如果幼儿膳食中的总能量长期供应不足,其体内的营养素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进而降低幼儿的体重,导致幼儿发育迟缓。反之,如果能量长期供给过量,对孩子来说也是不利的,容易引发肥胖症或高血压等疾病。由此可见,要保证幼儿的营养摄入,科学、合理、卫生地安排好幼儿的膳食是非常重要的。

一、营养与能量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一)营养: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营养是指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的整个过程,也可用来表示食物中营养素含量的多少或质量的好坏。食物对孩子体力和智力的`影响毋庸置疑,有益的食物能为孩子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耐力、智慧和力量,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战胜所有艰难险阻。因此,幼儿园必须要与家庭通力合作,在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上下功夫,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事实上,有些家长和老师本身就有不良的饮食习惯,这又如何能够较好地引导幼儿呢?因此,教育孩子要从自身做起。有的祖辈家长总认为孩子多吃是好事,孩子吃得越多,他们就越开心;孩子长得越胖,他们就越有成就感。殊不知,这给孩子的身体健康埋下了很大的隐患。例如,我邻居家的小孩就是一个现成的反面教材。孩子每次吃饭时,总喜欢大口大口地吃肉,对蔬菜却碰都不碰。爸爸妈妈硬要让他吃蔬菜,他就会大哭,或者索性把筷子扔掉不吃了。这时候,爷爷奶奶就会上前哄劝,然后带孩子去超市,不是买鸡腿、香肠,就是买薯片、饮料、冰激凌,一味地用“更好吃的”去安抚孩子。结果,孩子现在刚上小班,就因为营养过剩而患上了肥胖症。所以,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引以为戒,营养充足且均衡对幼儿的成长影响不容小觑。

(二)能量:提供运动所消耗的热量

能量是人体生理活动和生活活动所需要的动力来源,提供人们生活运动所消耗的卡路里热量。幼儿天性活泼好动,他们喜欢每天跑跑跳跳,加之生长发育快,每天所需的热量也相对较多。这一阶段如果能量供给不足,就会导致孩子身材偏瘦,甚至会产生厌食情绪。反之,如果能量供给过剩,热量不能得到及时消耗,就会在幼儿体内沉积变成脂肪,长此以往,孩子很可能会患上肥胖症。因此,保持幼儿体内的能量消耗与供给平衡同样很重要。

二、遵循营养摄入和膳食安排的基本原则

对一个孩子来说,每天所消耗热量的大致范围为:20%~25%来自蛋白质(增强肌肉),20%~50%来自有益脂肪,55%来自有益碳水化合物(全谷淀粉、水果和蔬菜)。此外,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方面,即儿童每天需要800mg的钙质,骨质发育是需要慢慢积累的。所以,为了让孩子拥有强壮的体格,最好尽早给孩子补充充足的钙质。

(一)食物选择的基本原则

1.粮谷及豆科植物类食品

全谷食物是儿童饮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糙米、大麦、燕麦、小米、全麦面条和面包都可以提供复合碳水化合物,不仅含有蛋白质、膳食纤维和维生素,还能提供持久的能量。而红豆、黑豆、豇豆、扁豆等富含蛋白质、钙质、膳食纤维和许多其他营养,是极好的热量来源。豆腐和豆豉都是黄豆制成的,适合做沙拉、炖菜、炒菜和煮汤。一顿有糙米和豆类的饭,或者任何谷物和豆子的组合,都可以提供完全的蛋白质,却不含胆固醇,并且几乎不含饱和脂肪。

2.乳制品类食品

成人在让孩子食用乳制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其中的脂肪含量。3~6岁幼儿最好喝脂肪含量为1%的脱脂牛奶,因为脱脂牛奶不仅不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还能提供蛋白质、钙质和维生素D。总之,在0~6岁幼儿的饮食中,乳脂含量越少越好,而不含奶的乳状食品在市场上也随处都有,如豆奶、米糊、杏仁露等。

3.鱼、肉、蛋类食品

鱼是不饱和脂肪的重要来源,专家建议,每周至少吃2~3次鱼。但是,目前社会上鱼类食品中的汞及其他重金属污染较高,所以家长在购买和甄别时要多下一番功夫。无论是在儿童还是在成人的膳食中,肉的质量都很重要,在草地上放养的动物所富含的饱和脂肪较低,且这类动物比常规养殖的动物喂食的激素和抗生素要少。此外,蛋白是很好的蛋白质来源,既不含脂肪,热量又相对较低,而蛋黄是幼儿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如铁和钙)的重要来源,幼儿每天可摄入一部分。

4.蔬菜、水果类食品

蔬菜和水果类食品中的维生素C、β-胡萝卜素含量一般较高,因此,孩子每天的饮食中都应包含2~3份绿叶蔬菜。烹调绿菜叶的时间应尽量缩短,保证营养不流失。此外,应尽量选择当季的时令水果,避免孩子受到一些催生素的影响。

5.油、糖、盐等调味品及零食

在各种食用油中,最健康的油是芝麻油、橄榄油、玉米油、亚麻油和不饱和植物油,但幼儿也不宜多吃,炒菜时要少放。植物油比动物油要健康得多,但不管是哪种油,应以适量为宜。精制糖属于单一碳水化合物,虽然热量很高,却没有什么营养价值,而幼儿饮食中应含有大量的复合碳水化合物,其主要存在于谷物、豆类和蔬菜中,因此,可以选择一些新鲜的水果或果汁作为幼儿的甜品,少吃糖类。精加工的盐都非常咸,这会使含盐量正常的食物吃起来显得没有味道,所以烹饪过程中要少加盐。零食在多数情况下只能短时间地满足孩子的胃口,并不能提供幼儿身体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食用过多反而会破坏孩子对其他食物的胃口,所以,一定要控制幼儿的零食量。

(二)膳食搭配的基本原则

1.主副食搭配合理,花样多变

孩子并不是每一餐每一样食品都要吃到,其自我调节能力远胜于父母。即便孩子某一天或某一餐吃得少了,那么他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往往会加倍地补回来。所以,只要孩子发育正常,没有超出或低于正常水平,家长就让孩子自我调节,切忌强迫他们进食。许多父母抱怨,不知道该怎样变换孩子每一餐的饮食花样。其实,只要大致满足以下三点就可以了:提供充足热量的主食,提供一种蔬菜或水果,提供多种方式烹调的绿叶蔬菜。

2.营养素比例恰当

在孩子每日的膳食准备中,要尽量保证食物中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糖类分别占总热量的12%~14%、25%~30%、55%~60%,必须尽可能地避免高热量为主、营养单一的食品,如膨化食品。安排好一日三餐听起来似乎很复杂,但其实只要保证以下四点就可以了:绿色或黄色蔬菜3~5份,最好有一些是生的;水果2~3份,至少一半是生的,水果和蔬菜可以交替食用;豆科植物2~3份,如菜豆、豌豆、扁豆;全麦面包、饼干、谷物或面食2份以上。

(三)膳食烹饪及卫生原则

所有食物在烹调过程中都应注意保持其中的营养成分,避免因为一些不当操作而使营养流失。例如,淘米的次数不宜过多,不要用热水淘,也不能用手搓米;制作面食时,要少放或不放碱;蔬菜最好先洗后切,洗菜时不能久泡,也不要把买来的菜长时间存放在冰箱里;对于西红柿、胡萝卜、黄瓜、苹果、梨等果蔬,其果皮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比果肉多,应尽量带皮吃;烧排骨汤时可以加点醋,这样可以使骨中的钙溶解于汤中;油炸食品会严重破坏食物的营养素,尽量少让幼儿吃;等等。

三、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建议

(一)环境创设

在光线充足、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环境幽雅的室内,孩子可以更加愉快地进餐。如果条件允许,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帮助挑选和准备食物、布置餐桌、收拾碗筷,提高他们的成就感,让他们进餐更加愉快。进餐时还要避免电视和电话的干扰,家长可以和孩子在饭前做几分钟祈祷或冥想,帮助孩子形成一种充满感恩的心理和归属感。此外,即使孩子不小心弄撒了食物,或在餐桌礼仪方面犯了错误,家长也不要直接在餐桌上批评或责骂他们,应让孩子在放松的状态下继续进餐。

(二)烹调方法多样化

好看、有趣的食物往往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幼儿膳食烹调过程中,我们除了要保持食物的色、香、味、形俱全,适合幼儿的消化能力和膳食心理特点,还应发挥创意,做出各种造型独特的食物,以促进幼儿的食欲。例如,充满童趣的卡通造型拼盘,可以成功吸引孩子的兴趣,激发他们的进餐欲望。

(三)控制零食,按时进餐

有规律的生活才是健康的生活,因此,幼儿每天的进餐时间应固定在一个时间段内,这样会利于孩子对食物营养的消化吸收,保证身体健康成长。此外,家长应控制孩子吃零食的数量和时间,不能任由孩子吃,否则孩子会没有饥饿感,进而失去食欲,最终导致身体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流失。

当今,人们对健康饮食文化的认识越来越高,每个人也都有着自己的观点,但基本观念是相同的:健康饮食应含有较少的饱和脂肪和精制糖,同时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精益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对于孩子而言,合理营养、平衡膳食是根本,也是基础,这将为他们的健康童年以及今后漫长的人生路保驾护航!

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行为,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中进行引导。家长应该及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比如定时、定量,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这顿不吃好,过了时间就没得吃,直至下一顿才能吃,这期间除了可以喝水外,零食是绝对不能吃的,无论孩子说自己有多饿,以此强迫他形成良好的进食习惯,绝对不能养成宝宝边吃边玩的坏习惯。进餐时对孩子不要过分迁就,否则会加重其消极心理,对偏食、挑食起助长作用。父母情绪平静、和气,平时,遇到不顺心的事,不可采取训斥、恐吓、惩罚等强制性手段,否则会使孩子产生畏惧逆反心理,甚至拒绝吃饭。在孩子食欲不振时少吃一顿并无多大妨碍,多数孩子饿了自然会产生食欲,自然会吃。有些父母担心孩子营养不良,强迫孩子多吃,并严厉训斥、非吃不可,这对孩子的机体和个性都是一种可怕的压制,使孩子认为进食是极不愉快的事,逐渐形成顽固性厌食。尽量做到吃饭的时间一到,全家人一同在餐桌上用餐的习惯,并规定孩子须吃完自己的那一份餐。鼓励孩子独立进餐。幼儿随着手的动作的发展,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对周围事物兴趣的不断增加,常常有想自已动手吃饭的意识。

你好!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论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论述:1、什么是幼儿的饮食?2、幼儿饮食习惯有哪些?(是什么)3、哪些是不良的幼儿饮食习惯?不良幼儿饮食习惯有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4、如何改掉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策略)希望可以帮到你!

摘 要 :早期营养为幼儿大脑及身心全面健康发育奠定了物质基础,因此,对挑食偏食幼儿的防治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幼儿饮食习惯养成中出现的一些不良饮食习惯,如:挑食偏食。分析了造成幼儿挑食偏食的形成原因:受大人不良饮食习惯的影响;幼儿的口味比较挑剔且与成人不同;强迫进食,曾经有过不愉快的经历;借此要挟,控制父母;疾病及药物的影响。并根据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幼儿;不良饮食习惯;浅议 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幼儿,对营养的需求非常广泛。现代家庭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理应不存在营养问题。但是事实上,却看到由于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宠爱迁就,致使幼儿任性娇惯,只吃想吃的,结果饮食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如:挑食偏食。据调查,偏食儿童在广大农村约占35% 左右,在各大城市中高达50%以上。营养摄入不全面、不平衡,对幼儿的身体、智力发育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为了让幼儿健康成长,家长必须注意孩子的全面饮食,帮助幼儿克服挑食偏食的毛病。 一、挑食偏食的定义及其对幼儿的危害 (一)挑食偏食的定义及其表现 挑食偏食是指孩子爱吃某些食品或调味品,不爱吃另一些食品或调味品。 喜欢吃的就爱吃并且多吃,不爱吃的就不吃。这种“喜欢吃的就没个够,不喜欢吃的就不沾边”的择食标准为挑食或叫偏食。幼儿的挑食与偏食往往表现为: 有的爱吃肉类而不爱吃蔬菜,有的只吃蔬菜而不吃肉,有的只吃鸡蛋,有的却怎么也不吃鸡蛋,有的爱吃甜食,有的只吃咸菜,以咸菜就饭吃等等。 (二)挑食与偏食对幼儿的危害 两岁的凉凉只吃小菜,其他菜一律不吃,并且吃饭的时候要大人喂,不喂就不吃。每次吃饭时总会把盛在碗里的晕菜挑选出来,还皱着眉头很不高兴。她个儿长的非常瘦小,面黄肌瘦,走起路来感觉都不太稳,和同龄幼儿相比,显得有点不健康,就像营养跟不上的幼儿,动作发展也比较差。可见挑食偏食对幼儿存在着一系列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幼儿身体健康的危害 (1)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 目前,挑食偏食是独生子女中最常见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专门喜欢吃某几种食物,对不喜欢吃的食物一点也不理睬。久而久之食欲慢慢减退,有时甚至拒食。由于进食的种类和数量过少,就会引起营养成分的不足,即医学上所说的营养素不足,从而不仅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还会使幼儿患营养素缺乏性疾病。如:佝偻病、贫血、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2)导致幼儿营养不良。 自然界当中没有一种食物能够完全包括人体所必需的一切营养素。每一种食物只含有各自不同的营养素。如果只偏爱某几种食物,是不能满足身体生理需要的。而不爱吃某几种食物 ,很可能就失去了补充身体必需营养素的来源。比如:许多幼儿不爱吃青菜,这会引起维生素C和矿物质的不足,有时还会腹痛和便秘;还有些幼儿不吃海带就会引起碘的缺乏,严重者就会得“大脖子”病。如果各种食物都吃,食物中所含营养 素 就可以互相补充,保持合适的比例,达到平衡合理的膳食标准,更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每种食物中都含有不同的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微量元素及水, 对组成人体组织结构,发挥其特有的生理功能,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无论哪一种营养素都不能长期缺乏,哪怕有的营养素每天需要的量很少,如铁每日只需摄入约10毫克,缺少就易引起缺铁性贫血。 2、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危害 挑食偏食对生长发育期幼儿的心理健康也有着极大的危害。若长期营养素缺乏,还会导致幼儿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创造力、想象力及思维能力减弱,从而导致幼儿在入园后智力发育与同龄幼儿相比较缓慢。有研究发现,有的幼儿挑食偏食,“大舌头”,上学时造句有困难,都与4-6个月时缺乏咀嚼训练,即没有吃泥糊状食物有关。 3、对幼儿未来成长的危害 营养素缺乏甚至还会影响到成人时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和开拓力。幼儿时期的营养,其重要性还远不止眼前几年的生长发育,它还具有更深刻、更久远的影响,甚至还会影响一辈子。因为从每日的饮食中,幼儿不仅要获取其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须的营养素,而且还要积累对人一生的健康至关重要的各种营养素,以保证老年时体内的营养仍能保持在一定的生理水平,来维持较好的健康状态。这是近几年来有关儿童生长发育的研究与成年人老化进程研究相结合而产生的新概念 ——“营养素银行”(是指在儿童期的早期,特别是出生第一年,如何给予均衡的、充足的营养素,使得肌体对营养物质的调节和控制模式达到正常的生理水平,可以保证年长期、青少年期,甚至于中老年期营养素的丢失保持在正常的水平和速率内,防止提前出现一些那个年龄不该出现的疾病,这就相当于在银行里存了钱,等到需要钱的时候,可以从里面取出钱来使用,形象的比喻为“营养素银行”)。从这个概念上可以看到幼儿早期营养对今后生命质量的重要性,以及挑食偏食对幼儿未来成长的危害性。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偏多的论文答辩

中班教研内容《如何对待个别幼儿爱告状的行为》具体如下:

1、引导并传授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无法自己解决,便会来告状,若他学会了方法便会自己去解决,因此,作为老师应仔细倾听孩子的问题,帮助孩子分析其问题的关键,引导孩子寻找解决的办法。若孩子实在无法,则可以给他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方法。

2、鼓励孩子自己勇敢面对。有时孩子明明会自己解决,却不敢去解决,是因为他们心里缺乏自信心,害怕自己不能处理好,因此要积极鼓励孩子自己独立解决,或者和孩子一起去解决,适当时告诉孩子自己先去尝试解决,如果真的无法解决,老师会出面帮助孩子解决,有了老师这个背后的支柱,孩子便会自信很多,当孩子自己解决了问题,就会给孩子带来成就感,再有下次,便不再畏惧。

3、打破自我及依赖心理。很多时候孩子都有自我和依赖的心里,自我体现在老师要以自己为第一位,依赖体现在不想自己动手,依靠老师解决。要想打破这样的心理,老师需要从平时做起,对任何孩子一视同仁,不因孩子的威胁行为而妥协;教会孩子独立自主,凡事自己动手。

4、教导团结友爱。很多时候孩子的告状行为也是因为孩子在家被父母溺爱,因而无法正常交际,在家里觉得自己最大,同样在幼儿园也觉得自己最大,别人都要让着自己,因此便不会在意他人感受,无法为他人着想,认为自己有问题就是别人的错,这样就会导致互相之间不会忍让。因此老师要教导孩子们懂得团结友爱,在一个集体中就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帮助。

别人有问题了,自己会理解和帮忙,自己有问题时,别人才会理解和帮忙。

5、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朋友圈。爱告状的孩子可能也会因此而得罪其他同学,以致影响到他的朋友圈,而孩子没有人和他玩耍后,便会以此吸引老师的注意,希望从老师身上得到安慰。因此老师应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朋友圈以及培养孩子良好的交际能力,让孩子明白友谊的重要性。

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与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有关。

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属于这一时期幼儿的普遍现象。这与幼儿教师的访谈和观察的结果一致。在前期观察和后期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多是由道德感激发出来的。

皮亚杰认为中班的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在道德发展上处于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中班所谓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

在对待游戏规则的态度上,这一阶段的儿童尽管自己掌握不全但却把规则看作是神圣不可违背的,儿童对行为作出判断时主要是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即行为符合或违反规则的程度。

而不考虑行为者的主观动机。由于中班幼儿道德发展的这一特点,当同伴的行为与教师制定的规则不符时,往往会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而不会去考虑同伴的主观动机。

扩展资料:

告状行为的含义:

告状行为是我国儿童特有的一种比较典型的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话过程中常见的行为之一。他是儿童与教师之间的一种互动。具体地说,告状行为是指儿童处于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等原因而发起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

到了中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争抢玩具”类的纠纷逐渐减少,“引起成人注意”“维护荣誉”类的纠纷与告状开始占主要地位。

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中班幼儿常常向老师告一些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壮。比如:哪个小朋友抢别人的东西,哪个小朋友不遵守纪律,哪个小朋友扰乱别人的游戏等。

幼儿爱告状的原因及措施

幼儿爱告状的原因及措施,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在影响着孩子,孩子出现的问题都要及时解决,现在我将分享幼儿爱告状的原因及措施,希望给到各位家长帮助。

1、追求自我表现

实验证明,孩子爱告状大多都是为了想要家长的面前表现一番,想要得到家长的肯定以及表扬,并且这也是引起家长注意的一种方式。如果家长太过肯定的话,就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大,常常有事没事就去告状。这个时候家长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2、撇清责任

很多的孩子都会耍小聪明,明明自己也犯了错,但是为了撇清责任,常常会先去告状,从而误导家长的判断。这种孩子一定要好好教育,要不然以后为了不承担后果,让别人替自己顶罪,这种孩子是非常受人排挤的。为了不让孩子继续这个,就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不要让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

3、嫉妒别人

有一些孩子经常会告状,是出于很强的嫉妒心。比如看到别人很优秀,常常得到夸奖,心里就会不平衡,从而会去过于关注别人的缺点。一经发现缺点,就会立马去告状。嫉妒心人皆有之,但是嫉妒心太强,见不得别人的好,这种是非常可怕的。如果小孩子从小就有这种心理,要及时纠正过来。

4、检举

当热也有不少的孩子爱告状是因为真的.有一些人是做错的了,所以孩子勇敢站出来检举,其实这种行为是比较好的,是孩子的正义之心使然。

孩子告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幼儿对周围人事物的评价多依赖于成人的态度

在幼儿园,幼儿以教师的态度,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做出评价,因此会出现幼儿对一些不符合教师要求的行为,或对某一行为要求得到老师的评价和裁决而向老师告状。如,有的幼儿看到有幼儿欺负别人时,就会产生正义感和同情心,会批评、制止这些不良行为,并向老师检举:“老师,某某打人了。”

第二、幼儿为了受到别人的关注而产生告状行为。

有些幼儿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经常会说:“老师,某某把玩具扔到地上了,我不有扔。”“老师,某某饭没吃完,我吃完了。”这些孩子为了让老师注意自己,“我”没扔玩具,“我”吃得好,希望受到表扬或奖励。也有的孩子出于嫉妒,而向成人告发,但这种带有告发性质的告状是少数的,小伙伴之间的矛盾、嫉妒都只是暂时现象。

第三、幼儿爱告状有的源于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没有摆正。

现在的家长往往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幼儿合作、关心他人、相互友爱等品德的培养。由于幼儿是家中的“小太阳”,养成了部分幼儿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等不良行为习惯,缺乏必要的集体生活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这就导致了幼儿园中幼儿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如“老师,某某又抢玩具了。”

第四、一些客观或人为因素增加了幼儿间的磨擦,引起幼儿告状。 由于幼儿园的场地不够宽敞,玩具少,孩子又多,发生矛盾的次数就多,也就增加了告状的次数。另外,幼儿好模仿动画片中打斗的场面,如《奥特曼》等,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增加,或模仿影视剧进行游戏,追逐打闹,引起告状。

其实,告状不完全是件坏事,它也是积极的表现,反映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掌握和道德判断、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老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必须慎之又慎对待告状行为。老师敷衍甚至不管的态度,可能会导致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更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挫伤孩子的正义感。但若一味“支持”、“鼓励”孩子的告状,孩子独立处理总是的能力得不到发展,还会影响孩子良好的性格形成。

那么如何处理孩子的告状行为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教师与家长的观念态度都要:看起来在意,事实上忽略。

不管孩子告状的`原因是什么,此时你在孩子心目中就是至高威望的大fa官,任何简单敷衍的态度对孩子都是不礼貌、不尊重的。

你要表现出仔细倾听的态度,但其实最好“忽略”孩子告状的内容。除了可以进一步明确是非对错之外,任何教育都和平时一致,不因孩子告状而发生改变。

1、 宽容的态度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从生活中让孩子体会到宽容的乐趣。要关于发现别人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而不是处处处心积虑的别人的茬。

2、 自信而不自我。

太喜欢告状,一方面是孩子不自信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孩子太过于自我的表现。父母要在平时生活中就让孩子处理好自信和自我的关系。

一个从小就具有领袖气质、充满自信的孩子肯定不会有事没事地把“老师,某某又怎么啦”挂在嘴边。同时,父母也要教会孩子不能太自我。否则,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只要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就是坏的,就值得告状。幼儿期的孩子爱告状的的确不少。但他们的告状没有什么恶意,目的只是想看看大人对那些不守规则的人事如何处理。大人最好不要随便表态, 要搞清楚孩子告状的目的原因,区别对待。

其次,教师应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和目的,区别对待。

1、 教师在处理幼儿因纠纷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必须先了解纠纷的原因,经过调解加以解决,而对那些持强凌弱的幼儿加以批评,对被欺负者给以安慰和保护。

2、 求助类的告状。如“某某抢我的玩具了”,“某某不和我玩了”。对于这类问题大人不要插手,可启发孩子自己去和小朋友协商,想办法解决问题。

3、 “检举揭发”类告状。如“某某又在打人了”。这种行为不宜鼓励,更不能当着“告状”孩子的面批评另一个孩子。可以这样对告状的孩子讲:你知道他打人不对,这很好,那么你看有什么办法帮助他呢?

4、 为自己辩解的告状。如“黑板上的字是某某叫我擦的”,“是某某叫我在书上画的”,这时老师就要分清责任,该惩罚的绝不姑息。同时要让本以为告了别人的状自己就没事没的孩子认识到:把责任推给别人是不对的。

5、 挑剔性的告状。如“妈妈你不让我看电视看得太晚,可爸爸昨晚看球赛你怎么不管啊?”这时候大众不要马上去责罚“被告”,哪怕对方的确不对,要让孩子知道:责罚别人与他无关,让他学会专注自己的事,而不去挑剔别人的错。

最后,教师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幼儿独立处事的能力和良好的品质,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1、 可组织幼儿观察影视动画、听故事等,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从而丰富幼儿是非的感性经验,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进而减少幼儿的不良行为。

2、 可组织幼儿通过谈话、讨论等形式,讲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来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幼儿独立处理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进而减少幼儿告状行为。同时还要交给幼儿一些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策略,如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谦让,共同协商等。

总之,幼儿的告状看来事小,其实跟幼儿的心理发展关系很大,作为幼儿启蒙者的我们,在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切莫等闲视之。事实上,只要我们教育引导得当,它还能帮助我们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活动情况和心理需要,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有的放矢,成效显著。相信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的努力,孩子会得到改变的。

幼儿园告状行为研究论文

摘要:幼儿的告状行为指的是把同伴某种与教师规定不一致的行为向老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在学前期,幼儿的告状行为是非常普遍的,这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在学前期的幼儿,经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向老师告状,在一日生活中,告状是一种发生次数很频繁的现象,我们只有正确的了解幼儿的需要探寻幼儿的心理动机,才能够真正了解幼儿的需要,从而提供对幼儿有利的教育,使幼儿更加快乐的成长。5、6、7岁的幼儿告状的行为虽然都是小事,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处理,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本文采用了文献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幼儿的告状行为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主要阐述了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幼儿告状行为的特征,影响因素以及面对孩子的告状行为,幼儿教师应当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幼儿;告状行为;研究

引言

学前期的大多数幼儿与同伴发生冲突时都会向老师告状,而这种告状行为发生的次数又非常的频繁,教师应对幼儿告状策略的有效性,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幼儿独立思考和判断,学习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教师针对不同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和特点,在应对策略中不断地提醒幼儿,减少或避免同一告状形象的再次发生。本文是研究者在与幼儿的相处和互动中,真实、客观地记录了幼儿告状的起因、经过、类型和特点,分析进行分析这种现象,探究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丰富了教学和管理方面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幼儿园社会性内容的发展。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概述

5、6、7岁的幼儿正处于幼儿园的大班,而且他们的道德认知已经开始发展,知道受表扬是好事,受批评了坏事,这个阶段的幼儿告状常常不是因为自己,而是看到同伴违反了规则,如哪个小朋友没有好好排队,哪个小朋友没有坐坐好,哪个小朋友不好好吃饭。他们想在老师心中建立一个好的形象,做一个好孩子。大班的幼儿已经掌握了一定行为规范,也形成了自控能力的雏形,对一些事情有了一些自己的判断和是非标准,他们的告状主要变现为思想的分歧。例如:谁表现得好就应该得到老师的表扬或者发大红花,谁今天值日,没有把卫生打扫干净,谁今天做错事情了,老师没有批评他。这是因为幼儿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

二、幼儿告状行为典型案例及分析

由于5、6、7岁的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得发展都是有差异的,还不能向成人一样进行独立思考,他们的想法非常单纯,自己的情感和想法都会表露在外面,和同伴之间有一点点事情的时候都会对彼此很不满,所以他们会经常需要教师的帮助,幼儿的告状行为就越来越多,这就使告状的种类也变得多了,本文通过对不同年龄的幼儿进行观察分析告状发展的全过程,从中总结出几种典型的告状类型。具体有一下几种:

(一)“求助”型告状

求助型告状主要是由于幼儿在受到同伴的伤害向教师寻求帮助所做出的互动行为,这种告状是为了保护他们的自身不受伤害。5、6、7岁的幼儿已经有了个性的萌芽,经常会由于各种小事而发生打架行为,一些受到其他同伴攻击的幼儿经常会因此找到老师告状,他们告状并不是为了惩罚别人,而是为了保护自己。这种告状经常出现在,幼儿争夺玩具的时候,或者集体活动中,例如,“老师,他抢了我的板凳”,“老师,他自己不好好吃点心,要来抢我的”等等这些,都是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老师的帮助。

典型案例:在游戏活动时,明明和丽丽都在区角玩过家家的游戏,在旁边的淘淘看见了,也想过去玩,可是明明和丽丽似乎不愿意皮皮的加入,淘淘刚挤到她们中间就被推了出来,可是淘淘似乎还不愿意放弃,又往她们中间挤去,还想抢她们手中的玩具,这时明明就敲了一下淘淘,淘淘开始大哭了起来,紧接着就跑到我这里来告状了,“老师,他们不和我玩,还打我”,他见老师没有反应又开始哭了起来,老师还是没有理会皮皮,他哭了一会后就自己离开了。

案例分析:淘淘向老师告状是希望老师可以帮助他,他想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他渴望得到友谊,渴望和小朋友们一起。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有些事情对幼儿来说看似很难解决,但是有时候老师的一句话就能让他们安心,可见老师的行为对幼儿的影响还是挺大的,所以幼儿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喜欢向老师求助和告状。

(二)“检举”型告状

检举型告状是幼儿为了维护教师宣布的规矩,或者是看到其他同伴的行为不符合规范而采取的与教师的互动,他们告状是为了老师能够对这种行为进行惩罚,而对遵守规范的幼儿进行表扬。因此他们看到对方做了自己认为不符合规范的事情就会和老师说,虽然对方做的事情并没有对他造成影响或伤害。比如,在放松的时候,教师会让幼儿自由探索玩具,平平会突然跑过来跟老师说:“齐齐不好好玩玩具,他把玩具扔在了地上!”这是幼儿萌发了道德责任感,想通过老师让他人改正这种不好的行为。

典型案例:当班里要准备盥洗活动时,老师让小朋友们都排好队一起开小火车进厕所时,开开就一直抱着欣欣,还时不时地从队伍中走出去,看看这个,看看那个,一到厕所门口,就往里面冲,还没有小便就开始在冲水,这时候欣欣就开始和我说:“老师,开开不好好小便,一直在冲水。”我试图去制止他,和他说这样是不对的,我们不可以浪费水,但是开开好像对冲水的那个很感兴趣,还是不肯放手,欣欣又开始和我说:“老师,你和他说了,他还不听话,一点都不乖”。

案例分析:开开还没上厕所就开始冲水,在欣欣看来这是不符合常规的,是开开违反了规则,老师试图制止开开之后,他还是没有停下来,欣欣看到这种情况又开始向老师告状了,她觉得开开这样是违背了老师说的话,是不对的,暖暖检举了开开的行为是希望老师可以去批评对方的这种做法来满足自己的心理。

(三)“求赏”型告状

这种告状是幼儿向老师告状后,希望老师能够关注自己和表扬自己的行为。如班里的小鱼,经常向老师告状:“老师,淘淘每次吃完东西都不扔垃圾,我每次吃完都会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去”,说着就会把淘淘桌上的垃圾拿去扔掉;“老师,他每次去厕所都不排队,我都是排队的”,这种告状是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赏。

典型案例:中班下午上美术课的时候,老师说:“我会把蜡笔发给坐坐好的,小嘴巴不讲话的小朋友”。佳佳表现得非常好,当她看到丽丽在说话时,就对老师说:“她还在说话,我都没有说话了”,

案例分析:他们知道老师所要求的和所喜欢的,他们和老师说没有像违反规定的小朋友一样,其目的都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并不是真正的要检举谁或让老师知道同伴违反了规则。他们只是和违反规定的小朋友来对比自己的表现,以此来得到老师的赞赏。老师对他们的微笑点头就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

5、6、7岁的幼儿之所以会告状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遇到问题时他们不知道怎么去解决,想通过教师和家长寻求帮助,其次,很多幼儿告状是想吸引教师的关注,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会可能乏安全感,每个幼儿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正是这样才得以产生幼儿告状行为的不同。

(一)幼儿自我保护的本能和被认可的心理需求

一方面,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防御的本能,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就会寻找各种方法摆脱困境,幼儿也是一样的。5、6、7岁的幼儿虽然身体和心理发育没有大人成熟,但是他们也有被保护的愿望,因此,他们从家庭走向学校,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在园他们不能再寻求父母的帮助了,所以他们会向自己值得信任的人也就是老师来寻求帮助,幼儿告状就是想通过老师来保护自己,不受侵犯。

另一方面,每一个幼儿都想做大人心中的“好孩子”,他们想要在教师和家长面前表现自己,得到赞赏和肯定。幼儿们在园里得到大红花,就是一件非常开心和值得炫耀的事情。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他们一些好的表现,给他们进行表扬,他们就会出于渴望被老师认可的心理,向老师举报比自己做的差的同伴,希望老师能够认可他对他肯定和表扬,想办法证明自己是个“好孩子”。

(二)对教师权威的服从

幼儿园里,在幼儿的眼中老师就是最大的,老师说的话都是对的。5、6、7岁的幼儿会把老师说的话当成一种命令或者是标准,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会很少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教师会经常表扬那些表现得特别好的幼儿,批评不听话的幼儿,表现好的幼儿为了突出自己,得到老师的表扬而向老师告状。教师往往只是对幼儿的告状做出回应,却没有对幼儿告状这一行为进行很好的指导,所以幼儿认为自己告状都是一种对的行为,会越来越频繁。

在幼儿的眼里,老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会很多专业知识,会做很多事情,也是一个维护秩序的人,是一个集“制度权威”和“个人权威”于一身的人。老师会每天告诉自己该做什么事情,并且是要根据老师的指示来完成的,如果没有按照老师说的来做,老师就会进行适当的阻止和引导,幼儿觉得老师说的话都是对的,对老师的话都非常服从,所以有些幼儿看到同伴没有按照老师的话去做,就觉得他违反了集体规则,违背了老师的要求,这是基于对教师权威的服从。

(三)家庭教育的影响

5、6、7岁的幼儿主要是家里成长,幼儿园只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个驿站。因此,对幼儿成长影响最大的不是幼儿园的影响,而是家庭教育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幼儿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大部分在家里都是娇生惯养,想要什么都会被满足,而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幼儿,许多事情都亲力亲为,给孩子包办了。忽视了幼儿合作,关心他人,互助友爱的良好品质的培养。这就会使幼儿有依赖性,不能自己去解决问题,不会思考,也不懂怎么和同伴进行沟通,经常会以自我为中心。一方面,这会使幼儿在幼儿园中也以家中的这一套来做,产生争抢玩具、大人的现象,另一方面,也会使幼儿对集体生活更加难以融入。而对这样不融入集体,与其他幼儿同伴不能建立友谊的幼儿来说,就会被其他幼儿排斥,这就促使了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

四教师应对策略的建议

(一)教师要对幼儿有足够的保护和关爱

幼儿在得到老师关注和认可的同时也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更多的爱,幼儿在和教师长期的相处过程中,也会对教师形成一种依恋。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的工作量比较大,不能对每一个幼儿都非常细致的照看,不能集中精力去关注某一个幼儿,但是教师一定要理解幼儿告状的背后原因。有些幼儿是出于寻求保护来向老师告状,这些幼儿是感觉受到了欺负寻求保护,那么教师一定要做出保护幼儿的实际行动,这样才能够使幼儿信任教师,不仅增进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感情,而且对幼儿的明确是非观念,知道欺负别人是不对的,这对今后成长十分有利。在幼儿园里,有些幼儿遇到一些小事都会向老师告状,他们只是想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肯定。而如果幼儿是由于渴望得到老师的爱的,因为老师的爱会让他们形成一种安全感,让他们能够保持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心态,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

(二)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采取直观的教学方式,生动形象有利于幼儿更好的接受,比如,讲读一些有趣的童话故事,或者播放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来引出幼儿的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意识到什么事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是不可以做的。

最后,教师可以多种形式地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帮助其进行换位思考,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幼儿的“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和他人分享,所以就会经常发生和他人争夺零食和玩具的事件。

(三)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方式和观念的不改变,仅仅只是依靠学校和老师并不能完全改变幼儿的行为方式。所以这就要求家长一定要加强思想教育,不能什么事都宠着孩子,应给予他们最少的帮助。一方面,家长要用言语、故事、动画片、漫画人物的方式,用积极正面的形象培养孩子诚实、勇敢、敢作敢当等可贵的品质。教会孩子如何与与其他小朋友相处。当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偶遇争执时,他们会本能的知道如何去处理问题。当孩子正确处理问题之后,家长得知有感到安慰并要鼓励表扬孩子的做法。另一方面,幼儿的告状并没有什么恶意,目的只是想看看大人对那些不符合规则的人事如何处理,所以大人最好不要随意表态,要搞清楚孩子告状的目的、原因区别对待,给孩子一个正确的示范,以身作则。

五结论

幼儿的告状行为是一种很常见的行为,虽然看似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在幼儿的教育中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需要正确的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及时地进行处理,做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教师也要不断加强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幼儿更好的帮助和引导,让幼儿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博南.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2015(02):53-54

[2]郭云.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D].华中:华中师范大学,

[3]顾燕萍.谈幼儿的“告状”行为与疏导[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4)138-140

[4]王蕾、吕晓捷.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及应对措施[N].经验荟萃,2016:31

[5]刘莹琦.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01):168-169

[6]李静.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儿童告状行为[J].淄博师专学报,2010(03):22-24

浅谈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及策略

本论文主要分析了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与动机,并提出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对策。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及策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摘要: 人自出生以来,就不断通过各种感官吸收环境中的点点滴滴,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反复建立、积累各种新旧经验,并在新旧经验的交替循环与相互作用中达到身体、动作、情绪、社会、语言、智能的综合协调发展。在幼儿园里,幼儿向老师传达信息的渠道一般都是通过告状,从而在告状中引起老师的注意,表达他的想法,或间接或直接的想要的某种结果。

论文关键词: 大班幼儿 告状 解决策略

问题的提出:

发生在幼儿园的幼儿告状行为和成人世界的告状行为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但是有一个明显的差异就是幼儿告状行为除了幼儿自己受欺负、得不到公正待遇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幼儿觉得同伴违反了自己所认同的规则、规范。所以说,幼儿园中幼儿的告状行为指幼儿在自己认为受到同伴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老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他突出的目的就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的告状行为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据了解,幼儿园每天大概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幼儿每天告状五次,这些让老师们应接不暇,又忙又累。

幼儿告状是指3-6岁的幼儿将自己或别人受到的欺负向教师陈述的过程。对含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首先,从告状的主体来看,它是3-6岁的幼儿,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在处理问题上存在依赖性和试误性。其次,从幼儿告状的内容来看,多是自己或别人受到了欺负,不含告发的意味。再次,通过这一学期在幼儿园的实习,我观察到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最为常见。无论在活动中、晨间活动中、区域中、吃点心时,都能听到幼儿告状的声音。面对幼儿的告状老师采取的解决策略也大有不同。怎么解决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检验一位幼儿园老师掌握幼教科学、幼儿心理学和责任心的试金石,也考验着幼儿教师的智慧与善意。

大班的幼儿正处于自我概念形成的过程中。随着自己生活经验不断积累,他们逐渐从成人的依赖中脱离出来,对自己周围环境的 "制约权",却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去应付一切,经常会做一些我们成人看上去不对的事情。于是老师就要为他们担心了,就要管他们,就要要求他们听成人的话。这样一来,孩子内在的需求与外在的环境之间就会发生矛盾冲突,体现在行为上,这就是所谓的不听话。

通过在所在实习幼儿园的观察分析大班幼儿每一个告状行为都有其特殊的心理活动,这些告状行为多发生在同伴之间的活动、关系中。现在,通过以下几个案例,先来观察一下大班幼儿的告状

案例一:老师,他不送杯子地点:

大一班, 时间: 9:40吃点心时间到了,今天吃的是饼干和豆浆。孩子们每个人去阿姨那边拿了两块饼干,然后拿一杯豆浆回到自己座位上吃。吃完的小朋友把杯子送到小桶里,韩欣妍吃饼干的速度比较慢,班上已经有一大半的吃完出去玩了,她的饼干还没吃多少。阿姨已经在洗杯子了。

忽然,张驰跑到正在准备下节活动的李老师面前说:"老师,韩欣妍不送杯子就出去玩了。

张驰的声音很大。韩欣妍是坐在张弛的对面的,也许是急着跑出去玩,她吃完后顺手把杯子往身后的桌子上一放,便快步走出教室。李老师头也没抬说:"快吃你的吧韩欣妍不爱放杯子我管。每天吃点心都吃到最后,还爱管别人的事情!"张弛机械地把手中的半块饼干往嘴里送,不再讲话。

分析:幼儿发现同伴的这一行为与老师规定的吃完点心要把杯子送到前面的盆里,并向老师发起告状,同时也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表扬。

案例二:老师,他在我纸上乱画。

地点:大一班,时间: 8:15在图画活动中,所有小朋友都在聚精会神地画画。壮壮和苗苗位置相邻,都在画画。老师在进行巡视。在涂色时,壮壮见老师巡视他的画时,急忙跟老师说:"老师,我在画画的时候苗苗老用水彩笔在我纸上乱涂,"同时高高举起苗苗之前画的地方说:"看,都被他在上面画了好几条线了。"分析:这件事看起来很小,但却很常见。幼儿产生这一告状行为主要是为了引起老师注意,并希望老师批评乱画的幼儿案例三:我们,该怎么办?

大一班,时间: 15:30快要吃点心了,老师让小朋友把雪花片拆好放到小筐子里再送到前面的大筐子里。大部分小朋友拆的都很快,也快速的把雪花片送到了大框子里。这时,我看到有一组小朋友,玩具都没人拆就在那抢小筐子,看到我来了,抢筐子的两个小朋友,谁也不肯松手都想送玩具。旁边的说:"老师,看他们呢,筐子都要坏了。"我说:"你们就这样一直下去吗?这样谁都送不成哦!"一个小朋友想了想说:"我们来石头剪刀布谁赢了谁送。"我拍了拍另一个小朋友说:"来,你们来石头剪刀布吧"分析:大班幼儿已经具有解决矛盾的能力,所以在遇到争抢之类的告状。教师不要急于帮幼儿解决,而是让幼儿自己多想想,问问他们怎么解决。从这一案例可看出幼儿有能力自己解决,能够想到石头剪刀布的方法来解决。

大班幼儿出现告状行为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大方面:

一、缺乏独立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难免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娇气等不良习惯,跟别的孩子相处时缺乏合作有爱关心他人、矛盾不断,又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幼儿自尊心较强喜欢争强好胜,当看到小朋友比自己强,就会产生嫉妒心理,通过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这时,家长要注意 疏导孩子的嫉妒心理,如让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要用平常心看待。还一些孩子,攻击性比较强,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他们虽然是引发冲突的直接责任者,但因为害怕责备,于是向家长告状,以推卸责任。这时家长不能迁就,要比批评教育,引导孩子主动承认改正错误。

大班幼儿快要升入小学了,各方面的发展都比小中班有明显的进步,道德情感的发展特别突出,所以教师处理大班幼儿告状问题时,所用的方式方法会影响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和掌握,以及幼儿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在处理大班幼儿告状行为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对幼儿告状行为要认真对待,妥善处理千万不能应付了事:

首先在处理幼儿之间因纠纷而产生告状行为时,老师必须先了解幼儿之间发生纠纷原因。如果是意见不合、争夺玩具等纠纷告状行为可以通过在当事人之间进行调解来解决矛盾;对于倚强凌弱告状一定要对有责任的幼儿进行严厉批评,明确指出他是不对的并要求他改正;对于受欺负者则应该安慰和保护,对这类告状行为如果老师处理不当或者置之不理会导致幼儿之间纠纷升级从而影响幼儿间友好关系,使幼儿形成不健康心理。并且会导致幼儿对老师产生不信任而疏远。

在处理幼儿试探性告状行为时,老师要对试探问题给予明确答复表明支持或反对态度使幼儿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否则会让幼儿决得无所适从在处理打抱不平或维持纪律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老师要区别对待,对于有必要查清并处理对汇报情况与积极维护纪律的幼儿给予表扬;对于没必要查清问题,老师也不能冷落告状幼儿,更不能则怪幼儿多管闲事,要给予适当解释和说明否则会挫伤幼儿自尊心和积极性,不利于幼儿健康心理形成和发展对于逃避责任或惧怕批评告状行为进行处理时,老师应对犯错误幼儿讲清能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还是好孩子,不能迁就。不然让他尝到"甜头"下次,他还会欺负别人、欺老师对于幼儿的告状,老师可以组织幼儿看电影、讲故事等活动有目的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行为,提高他们对各种行为认知水平和评价能力,明白要相互谦让、相互合作,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经常这样做不久可以密切幼儿之间的友好关系,而且可以培养幼儿互相谦让、互相合作的优良品质,减少幼儿之间的摩擦。

在此基础上如果老师能结合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有目的训练就可以逐步提高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幼儿独立性。所以幼儿工作者要重视自身行为对幼儿的作用,用和善的态度和幼儿交往,为幼儿做好榜样来消除幼儿消极心理。这就要求幼儿工作者在与幼儿接触时,要用积极的表情和生动有趣的语言,对幼儿表现出注视、微笑、点头、肯定的手势,身体上的接触(例如抚摸、拥抱、拍拍头),让幼儿产生被重视和被接纳的感觉,让幼儿生活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和美好未来,每一位幼儿工作者都要时刻以身作则,时刻从爱出发。让每位幼儿身心健康,快乐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娟娟,《新手老师上路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陈帼眉,《学期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3、刘晶波,《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向老师发起--我在幼儿园看到了什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吴放,《与孩子一起跳舞》,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摘 要: 通过对大班幼儿陆子涵告状行为的个案研究,发现现在普遍幼儿园都存在着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究其原因是幼儿在家里时家长都围绕着一个人转,到了幼儿园却发现教师不是为了他一个人,使幼儿在心理上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

对比整个幼儿园情况,我们采取与家长沟通,家长与教师共同促进的措施,初步使幼儿的告状行为从一些无用的告状行为转变为一些有用的告状行为,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关键词: 告状行为、动机、措施

引言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幼儿告状行为时有发生,是一种常见现象。告状是幼儿在成长中一种非常普遍的而又令人犯难的行为。而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类个体,他们的.告状行为一定有很多不同于成人的地方。那么幼儿为什么要告状?教师为什么要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有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告状行为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探讨了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幼儿告状是由幼儿人际关系的变化引起的。从4~5岁开始,幼儿的人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主要是和成人的关系,开始向同龄人关系过渡。这种人

[1]际关系的变化容易出现人际冲突,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二是探讨了幼儿告状行

为的类型:按幼儿告状动机把幼儿告状行为分为求助型、试探型、表现型、检举

[2]型、关爱型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从上述分析

可以看出,幼儿告状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规律和基本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告状时会采取不同的策略,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也会根据性别和情境的不同而采

[3]取多样化的告状策略。本研究是在去幼儿园实习了三个半月,结合在幼儿园实习

中看到的真实案例,在初步了解幼儿的基本情况,从幼儿的年龄特点、规矩认知、社会性发展以及道德发展的维度分析告状行为的类型和原因,通过跟教师与家长的访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及应如何辅导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以及所采取的策略进行归纳与分析。

一、个案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陆子晗,男,七周岁。他是一个连续读了五年的孩子,对于幼儿园里的模式已经很熟悉。之所以注意到他是因为这个孩子他在上课的时候从来不会端正地坐在小椅子上,总会这边玩一下,那边走一下,嘴巴里老是发出声音,告状比谁都积极,总是说其他小朋友上课怎么这么样,自己犯错了总有理由。根据和幼儿园班主任的沟通,我初步了解了一下他的家庭,经济相当优越,父母自己开了一家公司,生意不错。

事件一:上科学活动的时候,老师正在给孩子们讲解有趣的七彩光,正当大家听的津津有味的时候,陆子晗突然跑到老师身边,对老师说,老师,某某某上课不认真听讲,他在玩扣子,某某某一直在跟旁边的小朋友讲话??老师看了陆子晗一眼,他又继续说到,老师,某某小朋友上课老是把脚搁起来,尽管他自己有时也会这样。

事件二:晨间活动时都会有一段时间是给幼儿玩玩具的时间,老师规定每组幼儿只能选一个玩具品种玩,不能拿第二个,要在自己的位置上玩。陆子晗挑了很多其他组的拼装玩具在自己手边玩,其他小朋友看见了就对陆子晗说:“那是我们组的玩具,你不能玩的。”陆子晗不听,还跑到老师那告状:老师,你看其他组有那么多玩具的,我想玩那个玩具,可是他们不让我玩的,还说我拿他们的玩具,我没有,是我先看见的,我想玩那个玩具。我每天都玩这个的,它是我的。 事件三:课间活动时,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去楼下玩大型玩具,规定哪组排队排的好就可以先玩,于是大家都立正站好,当大部分的孩子得到认可可以去玩,只剩一部分因为站的不好不能去玩的孩子时,陆子晗又说了:“老师你看,某某没站好,我站的很好的,我可以去玩了吧。”于是不等老师回答,就自己跑开去玩了。

二、个案分析

根据我观察的陆子涵的个人行为,又考虑到他的家庭情况,分析认为这个孩子出现告状行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家庭因素:由于陆子晗在家里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又十分优越,父母平时对他十分宠,甚至达到了溺爱的程度,使他在生活中不用与别人共同使用某个东西或分享,就能的得到全部的关注。又因为家里只有陆子涵一个孩子,是他们的宝贝,家长宠着孩子,没有严厉的管教约束孩子,采取宽容型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过分纵容、放任,养成孩子霸道、粘人的性格。可见,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行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教师因素:大班的老师一般都要带30到40不等的幼儿,很难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个幼儿身上,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幼儿整体的发展而忽略个体的发展。一个孩子采用告状的行为引起教师的注意,教师回应了幼儿的告状,就会使孩子认为自己得到了重视。这也是告状行为频频产生的原因之一。

3、环境因素:现在的房子基本上都是独门独户,不像乡下的孩子有那么多的活动空间,孩子经常呆在以他为中心点的家里,很少到需要分享的地方磨练,当到需要集体生活的环境时如幼儿园便会很不习惯,这也是造成陆子涵小朋友频频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之一。

三、对陆子涵告状行为的处理方法以及建议

通过对陆子涵的个人行为和与他家长的沟通分析得知,他先前的告状行为完全依赖于成年人的态度。到了大班,他有了自己的观点,也有了批判性,对成年人的依赖性也有所降低。所以,无论从其依赖性来讲还是从其批判性来讲,老师对他的告状行为的处理,必然会影响他的健康心理与人格的形成。

1、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区别对待

在处理幼儿试探性告状行为时,老师对幼儿试探的问题要给于明确的答复,表明支持或反对的态度。使幼儿通过老师的答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以增强幼儿的是非观念。否则,会使幼儿感到无所适从。

在事件一中,老师可以在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小朋友专心听讲的同时,表扬陆子晗这种帮助其他小朋友的行为,但是还要提出他也因为太过注意别的小朋友而导致自己不专心的行为,且他自己也会做类似的小动作。随后指出老师自己会注意到小朋友不专心而提醒他们,而不需要他用告状的方式来提醒老师,这样做不会因为表扬陆子晗而使他屡屡告状而影响到别人和自己,也不会因为否定他的这种告状行为而使他沮丧,无所适从。

2、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减少告状行为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平时多注意训练幼儿的独立性,对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作为幼儿园的老师,妥善地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是非常必要的,但最终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从而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对于幼儿之间纠纷的处理,最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幼儿自己解决纠纷。在事件二中,老师可以在温和的方式下指出陆子晗的行为是不对的,是不按老师要求做的行为,并且引导出小朋友之间要互相礼让、友爱的观点,让他们知道在幼儿园每个小朋友都是一样的权利,都应该遵守幼儿园的规定和老师的规定。鼓励他们互相进行谅解。除此,老师可以组织幼儿通过看电影、听故事、等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有目的的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提高他们对各种行为的认知水平和评价的能力,明白相互礼让、相互合作的益处和必要性,然后由他们自己做出合理的决定,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经常这样做,不仅可以密切幼儿之间的友好关系,而且可以培养幼儿互相谦让、互相合作的优良品质,减少幼儿之间的摩擦。从而减少小朋友互相告状的行为。

四、总结

由陆子涵的个案研究可以看出大班幼儿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行为规范,而且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其“告状”的内容更多的是关心同伴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在告状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多是复合式的,方式也较为隐蔽,如很多幼儿轻轻地靠近教师耳边告状,以免同伴听到。他们逐步采用消极评价、撒娇、神态示意、嘲笑等告状策略。大班幼儿在对规则的要求本质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些内在的价值观,他们的告状策略也是基于一定的价值观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告状行为日益呈现出一种层层接近目标的趋势,告状幼儿期望最终达成目标的愿望也更为明显。

告状行为的幼儿个体差异大,因此他们参与活动的程度和进度,要视其实际行为反映而定。老师不可操之过急,要视情况而定。情绪反应良好时可进入下一个阶段。切忌强迫指令、发火训斥,以防幼儿发生逆反心理,影响模仿效果。教师一定要按照“积极诱导、顺其自然“的原则,掌握参与活动的速率。而且,不论在哪个阶段,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只要被辅导的幼儿做出教师所预期的行为时,都要及时给予有效强化物,并明确告诉他强化的原因,即为何奖赏他那个行为。积极鼓励他与同伴合作交往,并参与社交,逐渐脱离霸道、粘人的性格。

谢辞

在本论文完成之际,我要向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胡玉敏老师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胡玉敏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从开题报告的修改、论文的架构拟定到最终定稿,她给予了殷切的指导,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胡老师悉心细致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特别是她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我受益匪浅,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和深深的谢意。

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他们为我及时完成论文写作提供了许多支持和帮助,并定期督促论文写作进度,才使得此论文得以按期保质的完成。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宝贵建议,特别是室友的鼓励、对问题的争执、相关素材的提供,对我来说都是我莫大的财富。

对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论文

已发,注意查收

告状,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而矛盾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具有权威的第三者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自己认为收到来自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或者发现幼儿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助行为,他的目的是想借助教师的权威来约束,改变,阻止同伴的行为。如:“老师他打我”,“老师他在玩水”等。 现在的幼儿特别是小班或中班的幼儿随着道德观的萌芽,受年龄阶段思维特征的影响,4~5岁幼儿的思维具有特有的自我中心化特点,这种思维方式使幼儿在考虑问题时总是以自己的感觉特点出发,而不善于站在别人的观点和立场上考虑问题。因此,此年龄段的幼儿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快乐,不能理解别人的心情。平时同伴之间发生的摩擦,因认知发展的局限性,让他们不会用好好协商、互相帮助、好好说话等手段来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往往通过告状来解决问题。

浅谈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及策略

本论文主要分析了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与动机,并提出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对策。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及策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摘要: 人自出生以来,就不断通过各种感官吸收环境中的点点滴滴,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反复建立、积累各种新旧经验,并在新旧经验的交替循环与相互作用中达到身体、动作、情绪、社会、语言、智能的综合协调发展。在幼儿园里,幼儿向老师传达信息的渠道一般都是通过告状,从而在告状中引起老师的注意,表达他的想法,或间接或直接的想要的某种结果。

论文关键词: 大班幼儿 告状 解决策略

问题的提出:

发生在幼儿园的幼儿告状行为和成人世界的告状行为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但是有一个明显的差异就是幼儿告状行为除了幼儿自己受欺负、得不到公正待遇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幼儿觉得同伴违反了自己所认同的规则、规范。所以说,幼儿园中幼儿的告状行为指幼儿在自己认为受到同伴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老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他突出的目的就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的告状行为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据了解,幼儿园每天大概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幼儿每天告状五次,这些让老师们应接不暇,又忙又累。

幼儿告状是指3-6岁的幼儿将自己或别人受到的欺负向教师陈述的过程。对含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首先,从告状的主体来看,它是3-6岁的幼儿,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在处理问题上存在依赖性和试误性。其次,从幼儿告状的内容来看,多是自己或别人受到了欺负,不含告发的意味。再次,通过这一学期在幼儿园的实习,我观察到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最为常见。无论在活动中、晨间活动中、区域中、吃点心时,都能听到幼儿告状的声音。面对幼儿的告状老师采取的解决策略也大有不同。怎么解决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检验一位幼儿园老师掌握幼教科学、幼儿心理学和责任心的试金石,也考验着幼儿教师的智慧与善意。

大班的幼儿正处于自我概念形成的过程中。随着自己生活经验不断积累,他们逐渐从成人的依赖中脱离出来,对自己周围环境的 "制约权",却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去应付一切,经常会做一些我们成人看上去不对的事情。于是老师就要为他们担心了,就要管他们,就要要求他们听成人的话。这样一来,孩子内在的需求与外在的环境之间就会发生矛盾冲突,体现在行为上,这就是所谓的不听话。

通过在所在实习幼儿园的观察分析大班幼儿每一个告状行为都有其特殊的心理活动,这些告状行为多发生在同伴之间的活动、关系中。现在,通过以下几个案例,先来观察一下大班幼儿的告状

案例一:老师,他不送杯子地点:

大一班, 时间: 9:40吃点心时间到了,今天吃的是饼干和豆浆。孩子们每个人去阿姨那边拿了两块饼干,然后拿一杯豆浆回到自己座位上吃。吃完的小朋友把杯子送到小桶里,韩欣妍吃饼干的速度比较慢,班上已经有一大半的吃完出去玩了,她的饼干还没吃多少。阿姨已经在洗杯子了。

忽然,张驰跑到正在准备下节活动的李老师面前说:"老师,韩欣妍不送杯子就出去玩了。

张驰的声音很大。韩欣妍是坐在张弛的对面的,也许是急着跑出去玩,她吃完后顺手把杯子往身后的桌子上一放,便快步走出教室。李老师头也没抬说:"快吃你的吧韩欣妍不爱放杯子我管。每天吃点心都吃到最后,还爱管别人的事情!"张弛机械地把手中的半块饼干往嘴里送,不再讲话。

分析:幼儿发现同伴的这一行为与老师规定的吃完点心要把杯子送到前面的盆里,并向老师发起告状,同时也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表扬。

案例二:老师,他在我纸上乱画。

地点:大一班,时间: 8:15在图画活动中,所有小朋友都在聚精会神地画画。壮壮和苗苗位置相邻,都在画画。老师在进行巡视。在涂色时,壮壮见老师巡视他的画时,急忙跟老师说:"老师,我在画画的时候苗苗老用水彩笔在我纸上乱涂,"同时高高举起苗苗之前画的地方说:"看,都被他在上面画了好几条线了。"分析:这件事看起来很小,但却很常见。幼儿产生这一告状行为主要是为了引起老师注意,并希望老师批评乱画的幼儿案例三:我们,该怎么办?

大一班,时间: 15:30快要吃点心了,老师让小朋友把雪花片拆好放到小筐子里再送到前面的大筐子里。大部分小朋友拆的都很快,也快速的把雪花片送到了大框子里。这时,我看到有一组小朋友,玩具都没人拆就在那抢小筐子,看到我来了,抢筐子的两个小朋友,谁也不肯松手都想送玩具。旁边的说:"老师,看他们呢,筐子都要坏了。"我说:"你们就这样一直下去吗?这样谁都送不成哦!"一个小朋友想了想说:"我们来石头剪刀布谁赢了谁送。"我拍了拍另一个小朋友说:"来,你们来石头剪刀布吧"分析:大班幼儿已经具有解决矛盾的能力,所以在遇到争抢之类的告状。教师不要急于帮幼儿解决,而是让幼儿自己多想想,问问他们怎么解决。从这一案例可看出幼儿有能力自己解决,能够想到石头剪刀布的方法来解决。

大班幼儿出现告状行为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大方面:

一、缺乏独立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难免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娇气等不良习惯,跟别的孩子相处时缺乏合作有爱关心他人、矛盾不断,又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幼儿自尊心较强喜欢争强好胜,当看到小朋友比自己强,就会产生嫉妒心理,通过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这时,家长要注意 疏导孩子的嫉妒心理,如让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要用平常心看待。还一些孩子,攻击性比较强,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他们虽然是引发冲突的直接责任者,但因为害怕责备,于是向家长告状,以推卸责任。这时家长不能迁就,要比批评教育,引导孩子主动承认改正错误。

大班幼儿快要升入小学了,各方面的发展都比小中班有明显的进步,道德情感的发展特别突出,所以教师处理大班幼儿告状问题时,所用的方式方法会影响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和掌握,以及幼儿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在处理大班幼儿告状行为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对幼儿告状行为要认真对待,妥善处理千万不能应付了事:

首先在处理幼儿之间因纠纷而产生告状行为时,老师必须先了解幼儿之间发生纠纷原因。如果是意见不合、争夺玩具等纠纷告状行为可以通过在当事人之间进行调解来解决矛盾;对于倚强凌弱告状一定要对有责任的幼儿进行严厉批评,明确指出他是不对的并要求他改正;对于受欺负者则应该安慰和保护,对这类告状行为如果老师处理不当或者置之不理会导致幼儿之间纠纷升级从而影响幼儿间友好关系,使幼儿形成不健康心理。并且会导致幼儿对老师产生不信任而疏远。

在处理幼儿试探性告状行为时,老师要对试探问题给予明确答复表明支持或反对态度使幼儿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否则会让幼儿决得无所适从在处理打抱不平或维持纪律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老师要区别对待,对于有必要查清并处理对汇报情况与积极维护纪律的幼儿给予表扬;对于没必要查清问题,老师也不能冷落告状幼儿,更不能则怪幼儿多管闲事,要给予适当解释和说明否则会挫伤幼儿自尊心和积极性,不利于幼儿健康心理形成和发展对于逃避责任或惧怕批评告状行为进行处理时,老师应对犯错误幼儿讲清能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还是好孩子,不能迁就。不然让他尝到"甜头"下次,他还会欺负别人、欺老师对于幼儿的告状,老师可以组织幼儿看电影、讲故事等活动有目的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行为,提高他们对各种行为认知水平和评价能力,明白要相互谦让、相互合作,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经常这样做不久可以密切幼儿之间的友好关系,而且可以培养幼儿互相谦让、互相合作的优良品质,减少幼儿之间的摩擦。

在此基础上如果老师能结合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有目的训练就可以逐步提高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幼儿独立性。所以幼儿工作者要重视自身行为对幼儿的作用,用和善的态度和幼儿交往,为幼儿做好榜样来消除幼儿消极心理。这就要求幼儿工作者在与幼儿接触时,要用积极的表情和生动有趣的语言,对幼儿表现出注视、微笑、点头、肯定的手势,身体上的接触(例如抚摸、拥抱、拍拍头),让幼儿产生被重视和被接纳的感觉,让幼儿生活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和美好未来,每一位幼儿工作者都要时刻以身作则,时刻从爱出发。让每位幼儿身心健康,快乐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娟娟,《新手老师上路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陈帼眉,《学期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3、刘晶波,《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向老师发起--我在幼儿园看到了什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吴放,《与孩子一起跳舞》,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摘 要: 通过对大班幼儿陆子涵告状行为的个案研究,发现现在普遍幼儿园都存在着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究其原因是幼儿在家里时家长都围绕着一个人转,到了幼儿园却发现教师不是为了他一个人,使幼儿在心理上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

对比整个幼儿园情况,我们采取与家长沟通,家长与教师共同促进的措施,初步使幼儿的告状行为从一些无用的告状行为转变为一些有用的告状行为,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关键词: 告状行为、动机、措施

引言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幼儿告状行为时有发生,是一种常见现象。告状是幼儿在成长中一种非常普遍的而又令人犯难的行为。而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类个体,他们的.告状行为一定有很多不同于成人的地方。那么幼儿为什么要告状?教师为什么要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有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告状行为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探讨了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幼儿告状是由幼儿人际关系的变化引起的。从4~5岁开始,幼儿的人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主要是和成人的关系,开始向同龄人关系过渡。这种人

[1]际关系的变化容易出现人际冲突,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二是探讨了幼儿告状行

为的类型:按幼儿告状动机把幼儿告状行为分为求助型、试探型、表现型、检举

[2]型、关爱型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从上述分析

可以看出,幼儿告状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规律和基本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告状时会采取不同的策略,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也会根据性别和情境的不同而采

[3]取多样化的告状策略。本研究是在去幼儿园实习了三个半月,结合在幼儿园实习

中看到的真实案例,在初步了解幼儿的基本情况,从幼儿的年龄特点、规矩认知、社会性发展以及道德发展的维度分析告状行为的类型和原因,通过跟教师与家长的访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及应如何辅导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以及所采取的策略进行归纳与分析。

一、个案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陆子晗,男,七周岁。他是一个连续读了五年的孩子,对于幼儿园里的模式已经很熟悉。之所以注意到他是因为这个孩子他在上课的时候从来不会端正地坐在小椅子上,总会这边玩一下,那边走一下,嘴巴里老是发出声音,告状比谁都积极,总是说其他小朋友上课怎么这么样,自己犯错了总有理由。根据和幼儿园班主任的沟通,我初步了解了一下他的家庭,经济相当优越,父母自己开了一家公司,生意不错。

事件一:上科学活动的时候,老师正在给孩子们讲解有趣的七彩光,正当大家听的津津有味的时候,陆子晗突然跑到老师身边,对老师说,老师,某某某上课不认真听讲,他在玩扣子,某某某一直在跟旁边的小朋友讲话??老师看了陆子晗一眼,他又继续说到,老师,某某小朋友上课老是把脚搁起来,尽管他自己有时也会这样。

事件二:晨间活动时都会有一段时间是给幼儿玩玩具的时间,老师规定每组幼儿只能选一个玩具品种玩,不能拿第二个,要在自己的位置上玩。陆子晗挑了很多其他组的拼装玩具在自己手边玩,其他小朋友看见了就对陆子晗说:“那是我们组的玩具,你不能玩的。”陆子晗不听,还跑到老师那告状:老师,你看其他组有那么多玩具的,我想玩那个玩具,可是他们不让我玩的,还说我拿他们的玩具,我没有,是我先看见的,我想玩那个玩具。我每天都玩这个的,它是我的。 事件三:课间活动时,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去楼下玩大型玩具,规定哪组排队排的好就可以先玩,于是大家都立正站好,当大部分的孩子得到认可可以去玩,只剩一部分因为站的不好不能去玩的孩子时,陆子晗又说了:“老师你看,某某没站好,我站的很好的,我可以去玩了吧。”于是不等老师回答,就自己跑开去玩了。

二、个案分析

根据我观察的陆子涵的个人行为,又考虑到他的家庭情况,分析认为这个孩子出现告状行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家庭因素:由于陆子晗在家里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又十分优越,父母平时对他十分宠,甚至达到了溺爱的程度,使他在生活中不用与别人共同使用某个东西或分享,就能的得到全部的关注。又因为家里只有陆子涵一个孩子,是他们的宝贝,家长宠着孩子,没有严厉的管教约束孩子,采取宽容型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过分纵容、放任,养成孩子霸道、粘人的性格。可见,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行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教师因素:大班的老师一般都要带30到40不等的幼儿,很难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个幼儿身上,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幼儿整体的发展而忽略个体的发展。一个孩子采用告状的行为引起教师的注意,教师回应了幼儿的告状,就会使孩子认为自己得到了重视。这也是告状行为频频产生的原因之一。

3、环境因素:现在的房子基本上都是独门独户,不像乡下的孩子有那么多的活动空间,孩子经常呆在以他为中心点的家里,很少到需要分享的地方磨练,当到需要集体生活的环境时如幼儿园便会很不习惯,这也是造成陆子涵小朋友频频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之一。

三、对陆子涵告状行为的处理方法以及建议

通过对陆子涵的个人行为和与他家长的沟通分析得知,他先前的告状行为完全依赖于成年人的态度。到了大班,他有了自己的观点,也有了批判性,对成年人的依赖性也有所降低。所以,无论从其依赖性来讲还是从其批判性来讲,老师对他的告状行为的处理,必然会影响他的健康心理与人格的形成。

1、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区别对待

在处理幼儿试探性告状行为时,老师对幼儿试探的问题要给于明确的答复,表明支持或反对的态度。使幼儿通过老师的答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以增强幼儿的是非观念。否则,会使幼儿感到无所适从。

在事件一中,老师可以在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小朋友专心听讲的同时,表扬陆子晗这种帮助其他小朋友的行为,但是还要提出他也因为太过注意别的小朋友而导致自己不专心的行为,且他自己也会做类似的小动作。随后指出老师自己会注意到小朋友不专心而提醒他们,而不需要他用告状的方式来提醒老师,这样做不会因为表扬陆子晗而使他屡屡告状而影响到别人和自己,也不会因为否定他的这种告状行为而使他沮丧,无所适从。

2、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减少告状行为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平时多注意训练幼儿的独立性,对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作为幼儿园的老师,妥善地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是非常必要的,但最终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从而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对于幼儿之间纠纷的处理,最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幼儿自己解决纠纷。在事件二中,老师可以在温和的方式下指出陆子晗的行为是不对的,是不按老师要求做的行为,并且引导出小朋友之间要互相礼让、友爱的观点,让他们知道在幼儿园每个小朋友都是一样的权利,都应该遵守幼儿园的规定和老师的规定。鼓励他们互相进行谅解。除此,老师可以组织幼儿通过看电影、听故事、等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有目的的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提高他们对各种行为的认知水平和评价的能力,明白相互礼让、相互合作的益处和必要性,然后由他们自己做出合理的决定,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经常这样做,不仅可以密切幼儿之间的友好关系,而且可以培养幼儿互相谦让、互相合作的优良品质,减少幼儿之间的摩擦。从而减少小朋友互相告状的行为。

四、总结

由陆子涵的个案研究可以看出大班幼儿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行为规范,而且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其“告状”的内容更多的是关心同伴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在告状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多是复合式的,方式也较为隐蔽,如很多幼儿轻轻地靠近教师耳边告状,以免同伴听到。他们逐步采用消极评价、撒娇、神态示意、嘲笑等告状策略。大班幼儿在对规则的要求本质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些内在的价值观,他们的告状策略也是基于一定的价值观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告状行为日益呈现出一种层层接近目标的趋势,告状幼儿期望最终达成目标的愿望也更为明显。

告状行为的幼儿个体差异大,因此他们参与活动的程度和进度,要视其实际行为反映而定。老师不可操之过急,要视情况而定。情绪反应良好时可进入下一个阶段。切忌强迫指令、发火训斥,以防幼儿发生逆反心理,影响模仿效果。教师一定要按照“积极诱导、顺其自然“的原则,掌握参与活动的速率。而且,不论在哪个阶段,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只要被辅导的幼儿做出教师所预期的行为时,都要及时给予有效强化物,并明确告诉他强化的原因,即为何奖赏他那个行为。积极鼓励他与同伴合作交往,并参与社交,逐渐脱离霸道、粘人的性格。

谢辞

在本论文完成之际,我要向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胡玉敏老师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胡玉敏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从开题报告的修改、论文的架构拟定到最终定稿,她给予了殷切的指导,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胡老师悉心细致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特别是她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我受益匪浅,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和深深的谢意。

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他们为我及时完成论文写作提供了许多支持和帮助,并定期督促论文写作进度,才使得此论文得以按期保质的完成。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宝贵建议,特别是室友的鼓励、对问题的争执、相关素材的提供,对我来说都是我莫大的财富。

关于幼儿园告状论文答辩原因怎么写相关资料如下告状,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而矛盾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具有权威的第三者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自己认为收到来自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或者发现幼儿同伴;幼儿告状行为十分频繁,主要内容是是因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比如“老师,某某某看书的时候一直在说话”“某某某洗手的时候在玩洗手液”“某某某玩玩具的时候不好好玩”成为了幼儿告状的主要内容当孩子不断来告状时,我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几乎每时每刻都会有孩子跟老师和家长告状,这是幼儿日常活动中最常见的行为之一特别是幼儿园的孩子,对于是非好坏善恶的理解带有明显直观具体和肤浅的特点由于年龄的关系,孩子的道德认识;让幼儿在告状中学会分析比如“老师,俊涛在桌子上画画”“老师,文怡插队还推我”“老师,佳豪把书撕下来折飞机”对于以上明显违反班级常规的行为,我在发现以后立即制止如果对于此类告状不予理睬,幼儿就会认为老师;孩子的“告状”看起来事小,但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 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显得十分重要,老师不可等闲视之,应引起重视三;由此可以看出,告状行为是幼儿在处理问题时存在的心理上和行为上的依赖性的表现孩子“告状”其实是一种依赖心理的表现同时,因受到年龄发展层次的限制,幼儿的认知水平还处在一个逐步产生的过程他们对好与坏的认知和辨别。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