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里耶秦简研究论文选集

发布时间:2024-07-06 14:51:46

里耶秦简研究论文选集

谈不上暴政,其实历史对秦始皇还是有很大的误解

秦始皇残暴的一面被大大地夸大和歪曲了。历史书上的历史离真正的历史还有一定的距离。

“我这是在哪儿?”我揉揉眼睛发现自己正处在路中间,望着街道两旁跪在地上的人们,我纳闷地想:我这是在哪儿呢?正当我纳闷自己怎么会在这里时,从我身后冲出两个侍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我给五花大捆起来。我奋力地挣扎,大喊:“你干什么!”可是无论如何还是无济于事。当那两个侍卫把我压到一个八抬大轿前,从轿中走出一位身披金袍,头戴金冠的达官贵人。为什么说他是达官贵人呢?因为他衣着华丽,一脸帝王相。我望着他,心想:这些人一定是在演戏吧!他问我:“你是从哪儿来的?”我回答道:“我是福建人,跟你一样都是中国人!”他十分生气,怒吼道:“你别乱说!寡人是秦始皇!是秦朝君主,才不是你说的什么中国人!”我以为他仍在演戏,反问:“你既然是秦朝君主,那么,我问你,秦朝对世界有什么贡献?”“呃……”他无话可说。我撇撇嘴:“你连这都不知道,算了,我再问你秦朝统一七国后有什么改革?”他嘿嘿一笑,得意洋洋地说:“这还不简单,我统一了文字、钱币。还修建了万里长城呢!”“哼,”我冷笑道,“你的那伟大的建筑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造成了多少个家庭的支离破碎,早就引起了人民的.愤怒!”他自知理亏,一声不吭。我又问:“你知道秦朝有几代君主?秦朝何时灭亡?又因何灭亡?”他显然被我激得生气了,怒吼:“秦朝不可能灭亡,永远不可能!你别胡说!来人!把他拖下去斩了!”正当我为自己的表现沾沾自喜时,刚才抓我的两个侍卫又将我给拉了下去,紧接着真有几个人拿着刑具上场了。天哪,不会的,难道我真的来到了秦朝!我惊呆了,瞬间昏了过去…睁眼一看,我依旧躺在床上。“呼”,我长长地舒了口气,原来,刚才只是周公跟我开了个小玩笑呀!

汉语音韵学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传统,它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术语。我们应该用现代的语音学的理论和术语去说明它。我们不能抛开古代的理论和术语不管,因为我们必须把音韵学这份文化遗产继承下来。

我们研究现代汉语音韵学,是为了了解现代汉语语音的严密的系统性,以便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有利于语言实践。我们研究古代汉语音韵学,因为它是与汉语史有密切关系的一个语言学部门。必须先深入研究了古代汉语音韵学,然后有可能研究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 其作用是多方面的,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谈谈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古代训诂、字书、韵书在现代来说非常不容易找,因为喜欢这方面的多是研究者比较多,也算是冷门的书籍资料,图书馆都不一定能找到

有幸寻到 古籍阁  才算发现了我十分需要的古代训诂、字书、韵书电子版的书,开拓了学这方面基础

推荐我所收集的中国古代训诂、字书、韵书目录如下:

《北词广正谱》研究

《别雅》训诂研究

《北魏音乐研究》

《从唐代墓志铭看初唐洛阳音的韵母系统》

《高本汉_汉文典_上古音研究_谢建娘》

《古乐筌蹄_乐器图考_的音乐文献学研究》

《古书中词语的特殊读音研究》

《关中方言词汇研究》

《乐府杂录》校注

《类篇》与《集韵》《玉篇》比较研究

《六十种曲》

《南曲全谱》

《皇祐新乐图记研究》

《黄帝内经灵枢-音韵研究》

《说文解字》的谐声关系与上古音研究》

《东亚汉文音乐》

《敦煌变文音韵研究》

《敦煌曲子词用韵研究》

《汉语方言见系二等文白读的几种类型_张光宇》

《基于方言地理学的魏晋南北朝韵部发展研究》

《基于通假字的上古声母研究》

《近代汉语声调的分化研究》

《两汉诗人用韵的数理统计分析_魏鸿钧》

《六朝道教典籍(上清、灵宝经)用韵研究》

《论汉语方言的文白异读》

《明代官话语音演变研究》

《等韵精要》研究

《董解元西厢记》曲谱格律研究与曲乐文献辑录

《古今韵会举要小补》研究

《广韵》入声韵同义又音字入声消失的研究

《洪武正韵》及相关韵书研究

《华严音义》研究

《集韵》及其词汇研究

《集韵》与《类篇》

《明清官话语音专题研究》

《南北朝诗歌用韵研究》

《清至民国山东方志所录方言资料的方音研究》

《日传悉昙文献与汉语中古音研究》

《日语上代、中古音韵与汉语中古音的比较研究》

《斯塔罗斯金与郑张尚芳上古音系统比较研究》

《唐五代敦煌语音研究》

《唐五代佛典音义音系研究》

《湘潭方言入声研究》

谚译《老朴》与近代汉语语音系统研究——《翻译老朴》声母系统》

《元明北方汉语入声研究》

《元散曲体格研究》

《元杂剧用韵研究》

《粤语吟诵的自然发声方法探索研究——以珠三角地区的粤语吟诵为例》

《中古道书语言研究

《中古入声韵在明清韵书中的演变研究》

《中古入声字在湖南方言中的演变研究》

《中古以来的开合口研究》

《中古音韵对现代方言声韵母对应规律性程度的测度》

《中国昆曲腔词格律及应用》

《中上古汉朝语研究》

《中州全韵啸馀谱.十卷.明.程明善撰.明万历四十七年刊本.黑白版》

《论高本汉的中古音研究》

《日语拗_长_拨_促音与中古汉语音韵对应规律研究》

《诗经_押韵及相关问题研究》

《说文解字_的谐声关系与上古音研究》

《元代汉语音系研究》

《战国文字谐声系统与古音研究》

《中古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演变研究》

《琵琶记》

《切韵》

《钦定清汉对音字式》

《唐五代韵书集存》

《王韵与广韵训释比较研究》

《玄应音义》

《音韵日月灯》

《音韵日月灯》

《原本广韵》

《韵镜》

《韵学集成》

《中原音韵》与《洪武正韵》

《一切经音义》

《刊谬补缺切韵》

《宋元韵图五种用字研究》

《唐音统签_研究》

《刊谬补缺切韵》

《玄应音义反切考》

《元代汉语音系研究——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中心》

《早期韵图研究》

秦汉简牍学论文研究

众所周知,简帛出土文献以战国楚简、云梦秦简、居延敦煌汉简以及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等最为著名。对此,李学勤先生的《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台湾时报出版公司1994年出版繁体版、韩国学研文化社1996年出版韩文版、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简体版)对此有过比较系统的介绍。1996年在湖南长沙走马楼出土十余万枚三国时期吴国的简牍,其总数超过全国历代出土简牍的总和。据报道,2002年的夏天,在湖南里耶又发现了二万枚秦简。对于秦代历史、文化史的研究,这将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发现。上述出土古籍,里耶秦简尚在整理过程中,东吴的十余万枚简牍正在陆续出版,其他出土文献多已整理问世。文物出版社“秦汉魏晋出土文献”丛书系列已出版十余种释文。该社另有定州汉墓竹简《论语》、《包山楚简》、《郭店楚墓竹简》等释文及图录出版。中华书局有《尉缭子校注》、《帛书老子校注》、《孙膑兵法校理》、《尹湾汉墓简牍》、《敦煌悬泉月令诏条》等书,书目文献出版社有《晏子春秋校释》等,军事科学出版社有《孙子校释》等,上海古籍出版社有《阜阳汉简诗经研究》,《敦煌悬泉汉简释萃》、《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等,成都出版社有《张家山汉简<脉书>校释》、《张家山汉简〈引书〉研究》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马王堆古脉书研究》等,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和影响。特别是郭店竹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的研究论著,更如雨后春笋,成为当代显学。郭店楚简发掘报告在《文物》1997年第7 期上公布。时隔半年,也就是1998年的5 月,全部竹简照片及释文即由文物出版社公开出版。包括《老子》甲、乙、丙三种、《太一生水》、《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等。当年的六月十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召集北京部分专家学者举办座谈会。同时,该所主办的《简牍学论文集》第三辑又组织专门论文,对这批简牍作系统的研究。六月三十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又以“屈原墓古籍研究”为醒目标题,举办研讨会,更是引起与会者的高度兴趣。此后,大量论著纷纷问世,就个人披览所及,主要有《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郭店楚简与儒学研究》(《中国哲学》二十一辑,同上2000年版)、《经学今诠》(《中国哲学》二十四辑,同上2002年版)、《荆门郭店老子研究》(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郭店楚简老子校读》(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等。我们知道,《郭店楚墓竹简》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儒家典籍,二是道家典籍。这批儒家典籍资料的可贵,首先在于它的年代的久远,据此可以廓清学术史上许多模糊不清、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以往出土的简牍,大多是汉简,至于云梦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出土的竹简,主要是关于政事和法律方面的内容,与传统的儒学研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据考证,郭店一号墓是一处东周时期楚国的贵族墓地,其南面九公里便是楚国的都城纪南城。其下葬的年代当在战国中后期,具体说,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末,不晚于公元前三百年。墓中竹简书籍的书写年代应早于墓的下葬,至于书的著作年代自然要更早一些,至少是战国中期以前的文献。汉代以来,经学上的今古文之争,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这种局面的形成,最初当然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有直接的关系。至此,中国学术史出现了断裂。此后重现于世的经书也罢,子书也罢,甚至史书在内,不管来自什么渠道,终究很难完全取信于后人。疑古思潮由此而起,确实也有它必然的因果关系。《郭店楚墓竹简》是秦火之前的珍贵材料,其特异的学术价值自然无与伦比。李学勤先生在《郭店与儒家经籍》一文中特别注意到下列三部与儒家典籍有重要关系的简牍:第一是《六德》。它与《五行》一样,曾为汉初贾谊《新书》所引据。《五行》出自子思,《六德》也可能属于《子思子》。《六德》有这样一段话:“观诸《诗》《书》,则亦在矣;观诸《礼》《乐》,则亦在矣;观诸《易》《春秋》,则亦在矣。”这里提到《诗》、《书》、《礼》、《乐》、《春秋》,与《庄子·天运篇》的记载次序完全相同:“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这里至少可以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证实了秦火之前确有五经(或六经)之说。以往这个问题一直有人怀疑,如钱穆先生《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孔门传经辨”云:“儒家六经之说,至汉初史迁、淮南、董仲舒之徒始言之。”《庄子·天运篇》虽然最早提到“六经”,但是《天运篇》在《庄子》外篇,有晚出的嫌疑。但是《郭店楚墓竹简》的出土,可以发疑解惑。反之,这条材料又可以证明《庄子·天运篇》确有所本,非后学缀拾传闻而成。是否还可以再扩而广之,对于《庄子》“外篇”的资料给予更积极的关注?第二是《缁衣》。李学勤先生认为:“梁代沈约说取自《子思子》,今存于《礼记》。篇内多引《诗》《书》,包括有《尹吉(告、诰)》、《君陈》、《太甲》、《兑(说)命》等佚《书》。”此外,这批竹简还有不少篇与《礼记》若干篇章有关。这说明《礼记》一书渊源有自,绝非后人猜测的那样,多是汉代学人的辑录,甚至是汉人所著。由此而推,这就影响到我们对“三礼”的重新理解和认识。第三是《成之闻之》。其中引到两条佚《书》。其一条为:“《大禹》曰:余才宅天心,曷?此言也,言余之此而宅于天心也。”李学勤先生认为:“《大禹》无疑是佚《书》《大禹谟》。《大禹谟》在孔颖达《尚书正义》所述汉代孔壁出佚《书》之中。”“《大禹谟》这条佚文不见于今传《大禹谟》,证明今传本确实是有问题的。佚文说‘余才宅天心’,如何解释还待研究。我们看《康诰》《立政》都有‘宅心’,可见‘宅心’是古语,但没有‘天心’。‘天心’只见于今传伪古文的《咸有一德》,这很需要吟味。”儒家学说的传承,先秦的传世文献,《论语》之后便是《孟子》。这中间相差一百多年。孟子虽然自称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但是时代毕竟不同了,因而孔孟之间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中间一百多年的变化链由于秦火而中断。《郭店楚墓竹简》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补充。《荀子·非十二子篇》把子思、孟子列为一派,《史记·孟荀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则孟子学说一定出于子思。孟子的生卒年虽然不详,古今各有各的推测。通常的看法,认为生于公元四世纪末(扬伯峻认为他生于周安王十七年,即公元前385年),这正是这批儒家资料下葬的年代。孟子很可能有机会读过这些儒家典籍。如果确如李先生所说,《六德》《五行》属于《子思子》,那么先秦儒学传承的这条线索就此可以连接起来。《郭店楚墓竹简》不仅为我们认识儒家经典的传承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其他传世文献也有重要的参照作用。这批竹简中有一些资料与《韩诗外传》、《说苑》、《淮南子》等书的记载颇相近。比如《老子》甲本第46章“罪莫大于可欲”一句,传世诸本均如此,就连汉初的帛书亦然。但是,《韩诗外传》卷九引作“罪莫大于甚欲”。“甚”字于义较胜,但是以往没有版本根据,只能存疑。而郭店竹简作“罪莫大于多欲。”“多欲”就是“甚欲”。这说明,西汉这些著述,许多资料确实来自先秦的典籍。犹记得《文物》1980年第8期上刊载《定县40号汉墓出土竹简简介》中说到《儒家者言》的一段话:“绝大部分内容,散见于先秦和两汉时期的一些著作中,特别在《说苑》和《孔子家语》之内,但它比这些书保存了更多的较为古老的原始资料。”这里不但说明了《儒家者言》的文献价值,连带也说明了《说苑》、《孔子家语》等书的文献价值。近一个世纪以来,《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许多书是被判为死刑的,比如前面提到的《文子》、《尉缭子》,幸亏有了出土文献,否则永无翻身之日。问题是,这类冤案尚有不少,亟待我们缜密考索,充分发掘他们的学术价值。比如《说苑》、《韩诗外传》等,虽然没有断为伪书,但是他们的学术价值仍然是打了许多折扣的。随着出土文献的日益增多,我们相信对秦汉以来的古代典籍会有更多的认识。这批儒家典籍资料的可贵,还在于它出土的地理位置。如前所述,荆门为楚国故地。这座楚墓正在楚国都城纪南城的周围。联系到1987年出土的包山楚墓,也在纪南城周围,而且下葬的时间可以确定在楚怀王十三年(公元前316年),与郭店楚墓大体同时。所不同的是,包山楚墓出土的竹简多是楚国贵族卜筮祭祷方面的内容,说明楚国贵族每事必巫,这与传世文献记载相符。而郭店楚墓却出土了这样多儒家典籍,很值得深思。它至少可以使我们知道当时楚国贵族除了巫筮的重视之外,儒家典籍也依然是他们的日常读物。按照学术界的通常看法,屈原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3年。此据姜亮夫师《屈子年表》。见《楚辞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至包山楚墓下葬之时的楚怀王十三年,屈原二十八岁。也就是说,作为贵族出身的屈原,在其成年之后,也应当阅读这些儒家典籍。过去我们都非常信奉《孟子》的话“王者之迹息而诗亡。”战国时代,中原已经成为诸侯纷争的场所,诸子百家文化大放异采。在过去的论述中,战国时代的楚国文化,是一个与中原文化迥异的相对独立的发展系统,所以在那里才会产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文化和巫文化。在过去传世的文献中,我们只能看到《楚辞》中的《桔颂》还保留一点中原文化的影子,但是,也仅仅是一点影子。屈原的后期创作,就具有完全独立于中原的楚文化的色彩了。这些描述已经成为现代学术界的一种思维定势。但是,郭店的竹简,却冲破了这一僵化的思维模式,它使我们看到,南方文化,不完全是独立发展的楚文化,它依然受到中原儒家文化的强烈影响。《韩非子·显学篇》载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关于他们的传承,后来的资料较少,但是从《郭店楚墓竹简》中的儒家典籍来看,孔子后人在传播儒家学说方面,可谓不遗余力,其影响所及,遍于大江南北。《郭店楚墓竹简》本《老子》的发现,大大地开阔了我们的学术视野。众所周知,《老子》是道家思想的鼻祖,也是楚文化的重要思想渊源之一。历史上,对于《老子》的整理和阐释,可谓不计其数,而最重要的至少有三次:第一次是在汉初黄老之学盛行之时。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帛书《老子》和河上公注本就是明证,说明在西汉初年,《老子》传本非一。当然,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出土文献还仅限于南方的马王堆汉墓,但是从传世文献来看,黄老之学已经风行全国。汉代许多典籍徵引《老子》,成为一时风气。第二次是魏晋玄学盛行之后,《老子》被列为“三玄”之一,结果是王弼注盛行。第三次是在唐代,李唐王朝自高其门第,敬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在景龙二年在易州将五千《道德经》刻石保存至今。以后,尽管刻本钞本无数,但是没有超过上述三次整理的范围。也就是说,以往,我们对于《老子》传本的认识,最早上推到汉代初年的帛书,最晚下移到唐代的景龙石刻。但是,郭店竹简本《老子》的发现,又将《老子》的学术传承上推到一百多年前的战国中期。而且竹简本《老子》所存两千多字,约占今本的五分之二。这样,我们就具备了四种《老子》的权威版本,一是竹简本(《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二是帛书甲乙本(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三是王弼本(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62年版),四是景龙本(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95年版)。四种版本校读,尽管异文甚多,但是可以初步归纳出几点粗浅的认识:第一,帛书本与竹简本比较相近。通过竹简本和帛书本,我们可以知道,世传诸本《老子》已经过后人(很可能是魏晋时的王弼等人)整齐划一。古本则保留许多散句。第二,帛书与竹简不是同一传承系统。第三,据竹简本可订传世诸本之误。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有《振奋人心的考古发现———略说郭店楚墓竹简的学术史意义》(《文史知识》1998年第8期),裘锡圭先生有《郭店<老子>简初探》(《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均有论述,可以参看。二十年代,钱穆先生在《先秦诸子系年考辨》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点,认为《老子》一书成于《荀子》、《韩非子》时代,也就是说是战国中后期的产物。钱宾四先生当时无缘见到帛书《老子》,更无缘见到新近公布的竹简本《老子》,否则,他还会这样坚持己见,出版《老子辨》这样的专著吗?《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2002年正式出版,上海书店当年即出版了研究论文集《上博藏战国楚竹书研究》。此外,国内外重要刊物也相继发表研究论文,如《文学遗产》就连续发表相关研究论文。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随着新资料的问世,也得到了进一步研讨的线索。譬如贾谊的《诗》学传授问题,清末王先谦著《诗三家义集疏》认为贾谊的时代只有《鲁诗》,故凡贾谊之说并以为鲁说,就显得非常牵强。清代另一重要学者唐晏著《两汉三国学案》引录贾谊说《诗》十则,将其列为“传《诗》而不详其宗派”的第一人,说明这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根据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等文献资料,我们发现,贾谊说《诗》不是鲁《诗》系统。西汉初年,学《诗》的人并不多。《新语·怀虑》就曾为“世人不学《诗》、《书》”发出很深的感慨。当时仅仅鲁地有《诗》学传授,很难在全国范围产生影响。因此,王先谦等人说汉初的说《诗》者均习鲁《诗》,从逻辑上说是欠妥当的。其次,贾谊研习的也不是《毛诗》系统。至于贾谊《诗》学与《韩诗》、《齐诗》的关系,现在也找不到任何直接材料。贾谊《新书》中论及《大雅·文王》、《大雅·皇矣》、《大雅·灵台》、《大雅·敬之》与四家《诗》从文字训释到内容的解说是相同或相近的。这个现象说明四家《诗》同源而异流。虽然出现有先后,但是,越是往前推,相同的地方就越多。关于这个问题,还可以举双古堆汉简《诗经》作为例证。此简不属于鲁、齐、韩、毛四家,很可能是未被《汉书·艺文志》著录而流行于民间的另外一家。根据出土器物铭文等材料判断,墓主是西汉第二代汝阳侯夏侯灶。夏侯灶是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之子,卒于汉文帝十五年。因此,该墓出土的这些简书下限不能晚于本年。这正是贾谊生活的时代。由此看出,汉代初年的《诗经》传授中,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严密的所谓家学和师法,诸家《诗》学大体遵循着相近的文本,尽管他们之间还有细微的差异。贾谊《诗》说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以“雅”“颂”为主,所涉及的《诗经》作品,就有十首出自“雅”“颂”,论及“国风”的仅仅三首。这是先秦说《诗》的传统。这说明,贾谊的《诗》学源于先秦的说《诗》传统。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对《邶风·柏舟》和《小雅·都人士》的解说,前者悉本于《左传》,后者源于《国语》。而根据《汉书·艺文志》,《国语》也是左丘明所作。这就很容易叫我们联想起《史记》、《汉书》以及《经典释文》中关于贾谊的经学源于《左传》的记载。章太炎在《春秋左传读》、《春秋左传叙录》、《春秋左传疑义答问》等多取《新书》作为佐证。徐复根据文字训诂方面的材料,认为“《新书》中征引《左氏》说二十四事,足以窥见书中所存古字。”(见方向东《贾谊集汇校集解序》,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这些材料告诉我们一个基本史实,即贾谊的经学源于《左传》系统。根据郑杰文教授的考察,记载西周人和春秋人说《诗》引《诗》的主要典籍是《国语》和《左传》。今本《左传》存与《诗》相关记载279条、《国语》存与《诗》相关记载38条。春秋及其前人说《诗》引《诗》已有“以《诗》为史”和“以《诗》为教”的不同学术传统(见《文学遗产》2002年第4期)。据此而知,贾谊《诗》更加注重礼学的精神,接受的是春秋官学中“以诗为教”的传统。这是新资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主要从事秦汉史、辛亥革命史的教学和研究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1、主持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秦汉奴婢问题新探——以秦汉简牍为中心”2、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2011年青年项目“秦汉奴婢法律地位研究”3、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后期资助项目“秦汉奴婢的法律地位研究”4、主持广东省教育厅2010年育苗项目“秦汉奴婢的逃亡犯罪研究”5、主持广东第二师范学院2010年博士专项“秦汉奴婢的法律地位及其比较研究”主要研究成果自2006年以来,在《中国史研究》、《贵州社会科学》、《新华文摘》、《中国教育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10多篇。论文代表作有:1、《简牍所见秦汉奴婢的诉讼权》,《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3期;2、《简论秦汉奴婢的法律地位》,《学术论坛》2006年第2期;3、《从秦汉奴婢奸罪窥探其法律地位》,《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4、《试论廖仲恺与黄埔军校初期的政治工作》,《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5《试论秦汉简牍中的“室”与“室人”——以秦汉奴婢为中心》,《史学集刊》2012年第6期;6、《试论秦汉简牍中奴婢的户籍问题》,《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7、《试论人民政协制度职能的发展变迁》,《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8、《秦汉“家人”之辨析》,《石家庄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1901年瑞典人斯文赫定(Sven Hedin)从新疆楼兰遗址采集到魏晋简牍,被看作是中国简牍现代考古发掘的滥觞。2001年8月在湖南长沙召开“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暨长沙吴简国际学术研讨会”,回顾20世纪简牍发现整理研究的历史,预示了21世纪简牍整理研究的强劲势头。值得注意的是,一批重要的简牍图书在2001年出版,成为新世纪中国简牍整理研究最辉煌的开篇。这里仅对其中最具原创性、基础性的五部书试作评介,这五部书是:《关沮秦汉墓简牍》、《龙岗秦简》、《敦煌悬泉月令诏条》、《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关沮秦汉墓简牍》 《关沮秦汉墓简牍》,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编,2001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 书中收录位于今荆州市沙市区关沮乡的清河村周家台30号秦墓和岳桥村萧家草场26号汉墓所出简牍:竹简416枚,木牍1方。 周家台30号秦墓,为原沙市市博物馆(今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前身)于1993年6月间发掘,是一座典型的秦代末期的墓,具体年代相当明确,在秦二世元年(前209)或稍晚些时间,墓主人是一名南郡府署的低级官吏。墓中出竹简381枚,木牍1枚,根据简的形制和内容可分成3组。编者将3组分别定名为《历谱》、《日书》、《病方及其它》。 第1组《历谱》简,包含秦始皇34年、36年、37年和秦二世元年等4份年谱,记载了49个月的朔日干支,其中有3年是连续的。这是难得的重要发现,填补了秦末汉初间历谱的空阙,为解开长期以来困扰学者的秦和汉初行用何种历法的疑团提供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书后所收著名天文学家张培瑜《周家台30号秦墓历谱竹简与秦、汉初的历法》,对此作了细致分析和初步探讨。秦始皇34年历谱,实际上也是一份墓主人该年的日记。它和尹湾汉墓出土简书《元延二年日记》一样,在预先编制成册的历谱上记事,所记之事逐一写于该日干支之下。记事内容基本为与主人有关的官吏任命、机构调整、出差行止等。其中记载的15个地名,是研究江汉地区历史地理的新材料。简文中出现了倒文,为破解《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中的倒文之谜提供重要佐证。 第2组《日书》简,是继云梦睡虎地秦简、天水放马滩秦简之后秦代《日书》的又一次重要发现。主要内容有二十八宿占、戎历占、五时占、产子占、五行五子占等,因此这一组简也许定名为“占书”更加贴切。二十八宿占最引人注目,首列自当年八月至次年七月的十二个月月名及各月所值的星宿名,后接一幅画在26枚简上的图,再接详记北斗指向某一星宿时的占卜答案,最后讲关于如何操作的方法。二十八宿占图由两个同心圆构成,从中向外,依次记:表示东西南北中的十天干、表示所谓“二绳”“四钩”的十二地支,二十八时称、二十八宿名、五行中除土之外的其它四行名,大圆外记四方名。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天地合一的式盘平面图。它将一天完整地划分成28个时段,二十八时段的名称为:夜半、夜过半、鸡未鸣、前鸣、鸡后鸣、〖B322〗旦、平旦、日出、日出时、蚤食、食时、晏时、廷食、日未中、日中、日过中、日失、FDA1时、下FDA1、夕时、日〖B322〗入、日入、黄昏、定昏、夕食、人郑、夜三分一、夜未半。这是前所未见的新鲜资料,是对秦代记时制度的重要补充。二十八宿占所占事项有:狱讼、约结、逐盗追亡人、疾病、行者、来者、市旅、物色、战斗等。戎历占,也是首次面世的珍奇数术文献,其具体占法分两种。两种占法,均将一个月30天等分作5个单元来操作,但两种占法的每个单元内的组合结构有所不同。五时占,可与睡虎地秦简、放马滩秦简的《日书》相对照。产子占也见睡虎地秦简《日书》。该组最后有一篇由3幅标着天干地支的图和有关五行、五子(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的文字组成的占书,当属式占地盘系统,非常值得重视。 第3组《病方及其它》,其内容除了几个治病偏方外,基本上是趋利避害、求吉禳凶的各种方术,与所谓《日书》性质相同,也是民俗学研究的宝贵文献。 萧家草场26号汉墓,为原沙市市博物馆(今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前身)于1992年11月间发掘,是一座西汉初年的墓,墓主身份为基层的乡里胥吏。出土竹简35枚,记载随葬器物的名称、数量,并有“方”等作为记号的文字或符号,所记器物有车马、奴婢、漆木器、铜器、陶器,大部分可与出土实物相勘验,是一份典型的遣册。值得一提的是,该墓所出部分漆器上有几十个烙印和刻划的文字符号。 该书以《关沮秦汉墓简牍》为题,发表全部简牍的照片、释文与考释。同时,书中收录了相关的两个墓葬发掘报告——《周家台30号秦墓发掘报告》、《萧家草场26号汉墓发掘报告》,内附大量照片、线图,书后还收有《周家台30号秦墓竹简编排顺序号与出土登记号对照表》、《萧家草场26号汉墓竹简编排顺序号与出土登记号对照表》、《周家台30号秦墓历谱竹简与秦、汉初的历法》、《萧家草场26号汉墓人骨观测》、《周家台30号秦墓、萧家草场26号汉墓出土木制品木材鉴定报告》、《萧家草场26号汉墓部分动植物标本的鉴定报告》作为附录,详细全面地提供了这批简牍的考古背景。本书将出土文字资料与文物考古资料密切联系起来,融为一个有机整体。这就有效地克服了以往同类出版物中文字资料与文物资料彼此脱节分离的缺陷,实现了文字学、文献学和考古学的相互渗透与结合,为提高出土文献整理研究出版的完整性、科学性作了成功的探索,具有独创性和示范性。 该书编者彭锦华在编撰过程中,集思广益,吸收了李学勤、李家浩、俞伟超、张培瑜等各方面专家的研究成果和意见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简牍学、考古学的新水平。《龙岗秦简》 《龙岗秦简》,中国文物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2001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 该书收录1989年12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孝感地区博物馆、云梦县博物馆在云梦县城东郊龙岗地区发掘的6号秦墓出土的简牍:293枚竹简,1枚木牍,138枚残片。 简牍内容为秦代律令,是继云梦睡虎地秦简、四川青川郝家坪秦牍出土之后,秦代法律文献的又一次重要发现。它向世人第一次展示了秦统一后的法律文本。墓葬年代可以定在秦二世二年(前208)至汉高祖三年(前204)之间,与关沮周家台30号秦墓基本同时。这也是一座典型的秦代末期的墓。墓主人应是一个职掌云梦禁苑管理具体事务的小吏。关于这批简牍的资料,起先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孝感地区博物馆、云梦县博物馆的《云梦龙岗秦汉墓地第一次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90年第3期)和《云梦龙岗6号秦墓及出土简牍》(《考古学集刊》第8集,1994年12月)中披露,引起学术界一些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讨以后,中国文物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胡平生、李天虹、刘国胜等联手对龙岗秦简进行了再整理。鉴于简牍质量较差而产生文字模糊的问题,首先利用复旦大学文博学院研制的“红外线读简仪”,重新释读简牍文字,解决了许多疑难,取得重要突破和进展,接着进行重新释文、缀合的工作。在充分吸取已有成果和深入细致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这本融整理和研究为一体的《龙岗秦简》。 书中刊载全部简牍的照片和简牍中除残简之外的摹本。考释部分首列释文,然后在每条释文之下分缀合、注释、大意、校证等项作整理研究。编者认为:龙岗秦简的内容有一个中心,即禁苑管理。简文应视为有关禁苑管理法律条文的摘抄,具体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直接涉及禁苑的,二是间接与禁苑有关的,三是可能与禁苑有关的。按照这个思路,对龙岗秦简作了重新整理。显然,这是目前最为合理的编排。 书后附录汇辑了李学勤《云梦龙岗木牍试释》、黄盛璋《云梦龙岗六号秦墓木牍与告地策》、胡平生《云梦龙岗六号秦墓墓主考》、刘国胜《云梦龙岗简牍考释补正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等5篇论文,对龙岗简牍作专题讨论,尤其对木牍的探讨相当深入,十分精彩。 该书成稿后经裘锡圭、李家浩等审读,定稿时吸收了他们的意见。本书可以说从整体上反映了20世纪龙岗秦简整理研究的新水平。《敦煌悬泉月令诏条》 《敦煌悬泉月令诏条》,中国文物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2001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 该书收录1990年10月至1992年12月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清理发掘敦煌悬泉置遗址时发现的“月令诏条”。这份“月令诏条”,原名为“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用墨书写在悬泉置坞堡北侧编号为F26房址的一面墙上。它由正文和标题两部分组成,各有一个由宽约.25厘米的墨线绘成的栏框。正文在前,标题在后。正文101行,标题分两行书写。整个壁书长约222厘米,宽约48厘米,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定为国宝级文物。 从原文可知,这是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五月十四日由王莽奏呈、以太皇太后名义颁布的诏条。诏书五十条,按四时十二月次序书写。各条一般分上下两栏,上写诏条正文,下写解释文字。如第二条,上写“禁止伐木”,下写“谓大小之木皆不得伐也,尽八月。草木零落,乃得伐其当伐者”。其中,春季20条(孟春11条、仲春5条、季春4条),夏季12条(孟夏6条、仲夏5条、季夏1条),秋季8条(孟秋3条、仲秋3条、季秋2条),冬季10条(孟冬4条、仲冬5条、季冬1条)。 “月令”一类文献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它是华夏先民进入农业时代以后,对大自然(包括时令气候、动植物生长繁育等)和人类生活、生产之间关系作长期观察体验所得出的经验总结,包含了许多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和真理,特别是其中顺应天时、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意识,至今具有现实意义。《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相传是夏代的遗书,可谓现存最古老的“月令”。敦煌悬泉月令诏条的发现,为认识研究“月令”文献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同时,它也为《汉书·王莽传》平帝元始五年“又增法五十条”的记载找到了具体的考古实证资料。对于研究汉代社会历史来说,它独特的文物和文献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它与悬泉简牍一起被发现,实际上已与悬泉汉简融为一体。 书中收录敦煌悬泉月令诏条的图版、释文、注释及有关论文。在2000年第五期《文物》上首次公布了敦煌悬泉月令诏条的释文和1张照片,引起学术界极大兴趣和关注,但所提供的资料和研究存在严重缺陷。为弥补缺憾,取得中国文物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领导的支持,胡平生领衔编撰本书,得到裘锡圭、李家浩等帮助。 由于在拼合、修复原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人为的失误 ,因此编者对原件照片及《文物》公布的释文重新进行认真鉴别、细致讨论,努力恢复其本来面貌,以便为学术界正确认识敦煌悬泉月令诏条提供一个尽可能真实可信的基础资料,体现了客观求真的学术规范和科学精神。 本书共收录原件照片6种,其中原始照片4种,修补本照片2种,最大程度保留了原件在整理过程不同阶段的各种信息。释文按原件行款写定,并加标点符号,保留除重文号之外的其它符号。注释做得相当细致深入,是本书的一个特点。在考订文字中,充分利用了6种照片,并结合对原件实物的直接观察,讨论修补本照片存在的问题,校订2000年第五期《文物》释文;在诠释内容时,兼顾原文行次和十二月份的关系,汇集有关“月令”的重要资料,包括《吕氏春秋》十二纪及高诱注、《礼记》、《月令》及郑玄注、孔颖达疏、《淮南子》、《时则》及高诱注、蔡邕《月令章句》等,进行比勘阐述。书末《附录》收有《敦煌悬泉置出土〈四时月令诏条〉研究》、《〈扁书〉、〈大扁书〉考》,对敦煌悬泉置遗址的概况和《月令诏条》的颁布背景、历史渊源、主要内容、发现意义等作初步探讨

先秦诸子研究论文集

这里面有几篇关于先秦的论文,但是都是大篇幅的,不是名人的,是一些学生的论文~你自己下载下来在斟酌一下,去粗取精~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也说先秦文学 1、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发端期。 《诗经》与《楚辞》是先秦诗歌的代表。《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地方乐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而“颂”是宗庙祭祀时的乐歌和舞曲。《诗经》采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兴是感物起兴。《诗经》反映了自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大部分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硕鼠》、《伐檀》等诗讽刺了腐败的者,表现了反抗的心声;《采薇》、《君子于役》等诗反映了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忧伤;《氓》等诗表现了妇女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遭遇;《七月》等诗反映了初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表现了天人谐和的意识;《静女》、《蒹葭》等诗颂扬了真挚的爱情和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诗经》格式以四言为主,是四言诗的高峰。楚辞产生于战国后期的楚国,是以“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为特点的新体诗。楚辞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名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运用楚辞的诗歌形式创作了大量杰出作品,《九歌》是根据楚国祭神乐歌创作的,其中,《湘君》、《湘夫人》是取材神话传说的爱情诗篇,《国殇》是颂扬为国捐躯的战士们的英雄颂歌;《九章》大多抒写流放后的悲愤,其中,《哀郢》写于郢都沦陷之时,《怀沙》是自投汩罗江之前的绝笔;《天问》就自然、历史、神话等方面提出了一百七十几个问题,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忠于理想的激情,充满着神奇瑰丽的想象,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诗经》和楚辞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先秦历史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构成先秦散文的辉煌。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政治大变革的时期,在剧烈的社会动荡里,各诸侯国当政者需要借鉴历史,总结经验,于是大量历史著作应运而生。先秦历史散文以记言记事为主,著名作品有编年体史书《左传》、国别体史书《国语》和《战国策》等,其中许多优秀篇章情节曲折,人物生动,剪裁得体,具有很高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左传》名篇《郑伯克段于鄢》再现了纺织阶层家庭内部的相互残杀,揭露了统治者残忍而虚伪的面目,叙事写人生动传神;《秦晋肴之战》生动记述了战争的史实。《国语》名篇《召公谏厉王弭谤》提出“为民者宣之使言”的主张,设喻引事,独具匠心。《战国策》中人物形象个性更为突出,描写了技巧更加高超,在历史散文中文学价值更高,如名篇《燕昭王求士》生动描写了燕昭王招贤复国的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游说之士蜂起,在百家争鸣的环境中,产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写作了大量说理透辟、逻辑严密、言辞锋利、善用比喻的散文。诸子散文各具特色,《论语》警策,《孟子》雄辩,《墨子》谨严,《荀子》淳厚,《韩非子》犀利,《庄子》汪洋恣肆。诸子散文中,《庄子》的文学性最强,《逍遥游》、《秋水》等名篇,想象奇幻,文笔夸张,成就很高。仔细看你的要求,大概是要原创的论文,楼主看清,是200分,而不是200元,即便200元又或有人看得起?网上无非找些资料罢了,学问还是应该自己做才是~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立了与儒家对抗的墨家学派,成为中国古代与孔子齐名的学者。他提出了一整套独特的教育理论,构建了相当完备的思想体系。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在政治上要求不分贵贱地任用贤能;在教育内容上,墨子突破了儒家的六艺教育范畴,表现出非凡的创造性;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力行,独树一帜地提出“强说人”、“不叩亦鸣”的教师主动精神。与同时期的诸子百家相比,墨家学派有自己独特的理论见解,其范围涉及生产知识、科学技术、战术训练、形式逻辑、教学实践等多方面。然而,令人深思的是,秦汉以后,特别是汉代儒学独尊后,墨学逐渐衰微,整个学派几乎被埋没两千年。只是近代西学东渐之后,墨家的学说才又重新被人们拾起,重新肯定了墨子及其建构的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价值。一)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高度统一墨子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实践家。墨子注重实践,他认为“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他严格要求言行的一致,不论在生产或战斗中,都是坚决执行任务,不屈不挠。与儒家的重行和泛道德主义的倾向相比,墨子更注重实践的效果。判断一件事和评价一个人,他不是单纯地从结果来看,而是重视“志”(动机)和“功”(效果)的统一。墨子提出“合其志功而观焉”,就是主张以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去评价人的行为。例如一个人去做事,其效果是好的,但如果这个人的动机不纯,那么这个人是好是坏便很难判定了。因此,墨子要求弟子“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墨子·非乐上》)并注重培养与锻炼弟子的意志,要求弟子要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以墨子门下多勇士,“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训》)墨家在教育精神上实行高度的统一性,特别注重“道义”。墨子是春秋后期社会大变革中从小生产者阶层中涌现出来的,代表农民与手工业者的利益,所以门下弟子多是“匹夫徒步之士”、“农与工肆之人”,所收弟子不分贫富贵贱,只要能从事艰苦的劳动,具有吃苦耐劳的实践精神,并忠心耿耿履行墨家“道义”,即可成为墨门弟子。(二)道德教育与知识学习高度统一墨子将“兼爱”和“义”视为最高的道德理念。他将“兼爱”视为仁德、认为倡导“兼爱”可以消灭战乱与社会的混乱,可以为天下百姓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墨子的“兼爱”观,有三个特点:其一是“爱无差等”,要求“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即使在爱他人和自己的父母上,也不应有先后、亲疏的差别。这与儒家爱有差等的思想截然对立,是对孔子倡导的宗法道德教育的一大突破。其二是“兼以易别”。墨家认为彼此相“别”和对立,是造成社会混乱的原因,只有“兼以易别”,才能消除强劫弱,众暴寡,富侮贫,贵傲戏。这种以“别”为非的思想,含有反对等级歧视的意义,与墨家“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尚贤思想是一致的。同时,也是墨家反对侵略战争的理论依据。其三,反对“杀彼以利我”。“杀彼以利我”是巫马子根据儒家“亲亲有术(衰),尊贤有等”提出的个人利己主义道德观。《墨子-耕柱》以兼爱观为依据,对此进行了批驳,指出必须爱别人,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爱护,“杀彼”者,是不能“利我”的。墨家对个人利已主义的批驳,在道德教育史上是颇有价值的建树。墨翟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以节俭为美德的教育家。《墨子》中《节用》、《节葬》和《非乐》等篇,集中阐述了这一理论。儒家也主张节用,但是“节用以礼”,这就为维持奢华的贵族生活方式提供了依据。墨子倡导节俭则是从珍惜劳动成果,减轻劳动者的经济负担出发的。它对儒家厚葬久丧等礼乐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厚葬”是浪费财富,“久丧”是破坏生产和生育,其结果是“国家必贫,人民必穷”,忠孝皆无以奉行,天下不得安宁。因此,厚葬久丧乃是非仁、非义的非礼行为。《墨子·非乐上》揭露贵族阶级的弦歌鼓舞,使“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耗费了“民衣食之财”。墨翟非乐,是为反对挥霍无度的贵族生活,并非像道家那样否定人类的艺术生活.即“子墨子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而是因为贵族所行之乐,“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日为乐非也。”在墨翟看来,“美”应从属于“善”,凡是损害百姓利益的文娱活动,都应禁止。这种非乐观有其合理性,也有片面偏激之处。墨子还倡导节用,反对浪费,主张节省财政。以为人的衣食住行,都应有度.例如穿衣之道,在于御寒,其它诸项也是如此。至于财政开支,“足以奉给民用则止”,同样反对统治者只顾个人享受、加重百姓的经济负担。《墨子·辞过》郑重指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将节俭的美德,提高到治国安邦的高度,开“俭以养廉”的政风,至今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以下是有关先秦文学的研究论文范文衔接地址,希望对你的论文写作有所帮助和借鉴

老舍研究论文集简介

老舍的简介: 老舍(1899~1966), 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青、鸿来、□予、舍、非我等笔名。满族,正红旗人。 生平经历和创作道路 老舍,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名守卫皇城的护军,1900年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从此,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老舍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大杂院的日常生活,使他从小就熟悉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大杂院的艺术熏陶,使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如曲艺、戏剧),为它们的魅力所吸引。他从这样的环境中,接受了与现代中国大多数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艺术启蒙。这些,都对他有极大的影响并在他的创作中留下鲜明的印记。 1906年,在别人的资助下,老舍进私塾读书;三年后,转入新式学堂。1912年,小学毕业后,他在普通中学读了半年;翌年,考入学杂膳宿费用都由国家供给的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老舍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任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校长。1920年 9月,提升为郊外北区劝学员,还陆续兼任私立小学教师、国语补习会经理等职。 老舍就任小学校长的第二年,爆发了五四运动。他自称只是"看见了五四运动,而没在这个运动里面,……对于这个大运动是个旁观者"(《我怎样写〈赵子曰〉》)。这确实使他在一段时期里,对于青年学生及其活动,有些隔膜和误解。但"五四"时期兴起的新的时代潮流,包括文学革命在内,仍然冲击着他的心灵。本来,军阀政府基层机构的腐败,混迹其间的卫道者们的虚伪,在这个刚刚来自社会底层的年轻人的眼中,无处不是破绽和丑态,难以与他们安然相处。当"五四"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呼声,把他从"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的人生信条中惊醒(《"五四"给了我什么》),他作出了新的抉择。1922年9月,老舍辞去所有职务,到以开明新派著称的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任国文教员,在那里写下了第一篇新文学习作《小铃儿》。在这以前,还坚决退掉母亲包办的婚约。次年回到北京,任顾孟余主持的北京教育会的文书,同时在第一中学兼课,业余时间到燕京大学旁听英文。一度还信仰过基督教。虽然道路不无曲折,但"五四"推动他进一步挣脱了封建的、世俗的羁绊,去寻求一种比他已经得到的更有意义的生活。 1924年,老舍去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汉语讲师。为了提高英文水平,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生活和书本都向他打开一个比原先见到的更为宽广多彩的世界。阅读作品进一步激发了他的文学兴趣。客居异国的寂寞和日益浓烈的乡思,又需要寄托和发泄。几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促使他把见到过的人和事用文艺的形式写下来。1926年写成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取材于当年在教育界任职时的见闻。接着又写下了长篇《赵子曰》(1926)和《二马》(1929)。三部作品陆续在文学研究会的刊物《小说月报》上连载,立刻以文笔轻松酣畅,富有北京的地方色彩,善于刻画市民生活和心理,引起读者的注意。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显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并且从语言、笔调到内容、主题,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他终于在文学事业中找到了值得为之献身的工作和充实的生活。 老舍旅居英国 5年。1929年夏取道法、德、意等国回国。途中因为筹措旅费,在新加坡的一所华侨中学任教半年。在英国时,他为国内的北伐战争的进军感到兴奋。到了新加坡,从青年学生的革命热情中感受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他因此中断了一部描写男女青年爱情的小说的写作,另写了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30)。 1930年 3月,老舍回到祖国。同年 7月,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翌年夏,与后来成为国画家的胡□青结婚。1934年,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他在这两所大学,先后开设过《文学概论》、《欧洲文艺思潮》、《外国文学史》以及写作方面的课程。课余继续长篇小说的创作。《猫城记》(1932)以寓言的形式揭露旧中国的腐败,针砭保守愚昧的民族习性和畏惧洋人的奴才心理。同时流露出对于国事的悲观和对于革命的误解,是一部瑕瑜互见、颇多争议的作品。《离婚》(1933)描写一群公务员的庸碌生活,对此作了嘲弄和揶揄,充分表现出他作为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作为幽默作家的特点,是一部很能代表老舍风格的作品。《牛天赐传》(1934)和中篇《月牙儿》(1935)、《我这一辈子》(1937),都从街头巷尾摄下市井细民的生活场景。前者是对于世俗生活和市民心理的嘲讽,充满笑料;后两者是对于人间不平的抨击,饱含着愤懑和哀悼,作品的笔调也随之变得沉重。 回国不久,老舍开始写作短篇小说,作品大多收入《赶集》(1934)、《樱海集》(1935)、《蛤藻集》(1936)中。最初几篇,留有"随便写笑话"(《我怎样写短篇小说》)的倾向,有的是近乎逗人一笑的幽默小品,不久就增多了含意严肃、富有社会意义的篇章。他为林语堂主编的《论语》撰写幽默诗文,是该刊的重要撰稿人之一,他也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杂文。这些诗文,以轻快嬉笑的文字,透露出作家对于日本侵略阴谋下祖国命运的关切和焦虑,一部分收入《老舍幽默诗文集》(1934)。从1935年起,还著文回顾总结自己的创作经历,后来将这些文章集成《老牛破车》(1937)一书。30年代中期,老舍写了大量多种体裁的作品,风格也日趋成熟。这些作品发表在不同倾向的报刊上,他成为文坛上一位活跃的作家。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成果,是1936年 9月起在《宇宙风》上连载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小说叙述了一名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希望以个人的奋斗改变自己卑贱地位的故事。他全力以赴,几经挣扎,得到的却是失败和打击。随着幻想的破灭,他对于生活的信念和追求也都丧失殆尽。作家以严峻的现实主义方法,写出了他从自重自信到自甘堕落,也就是他为生活所毁灭的过程——祥子个人的不幸命运,是个意义深广的社会悲剧。小说突出地表现了作家对于城市贫民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成为老舍的主要代表作。《骆驼祥子》是3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中国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它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40年代译成英文以后,也赢得了外国读者的喜爱。 抗日战争把老舍卷进了时代的漩涡。1937年10月,重新回到齐鲁大学任教的老舍,在济南行将沦陷的前夕,只身奔赴武汉。1938年 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管协会的日常事务,成为这个团体实际上的主要负责人。1939年6月,他参加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慰问抗战军民。近半年之中,行程两万余里,历经川、鄂、豫、陕、宁、青、甘、绥八省,包括延安和陕甘宁抗日民主根据地。这些,都开阔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生活。过去由于与革命力量革命运动有些隔膜,产生过误解,这时通过接触和共同工作,增进了了解,他的政治态度明显地激进起来。1944年,茅盾曾经指出:"如果没有老舍先生的任劳任怨,这一件大事——抗战的文艺家的大团结,恐怕不能那样顺利迅速地完成,而且恐怕也不能艰难困苦地支撑到今天了。"(《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为了在文艺界贯彻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排除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干扰,为了保障作家的正当权益,他都做了不少工作。抗战后期,他又投身日渐高涨的民主运动之中。1944年 4月,重庆等地的各界人士举行老舍创作生活20周年的纪念活动,从不同的方面对他作出了高度评价。老舍不再是一个单纯埋头写作的作家,他成了文艺界的组织者和社会活动家,成了抗日和争取民主的战士。抗战使老舍的思想和行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以上变化也鲜明地反映在他的创作中。战争一爆发,他立刻放弃已经写了几万字的两部长篇小说,而成为通俗文艺最热心的鼓吹者和实践者。他先后在济南、武汉、重庆等地,与演唱曲艺的艺人讨论编写抗战鼓词的问题,自己也利用各种旧形式写了不少宣传抗战的通俗作品,包括京剧、鼓词、相声、数来宝、坠子等,供艺人演出。这些作品,一部分收入《三四一》(1938)中。在文艺界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中,他写作了"新旧相融"(《我怎样写〈剑北篇〉》)的长诗《剑北篇》(1940~1942,未完)。随后,又开始创作话剧,或者个人编写或者与别人合作,连续写了《残雾》(1939)、《国家至上》(1940)等十几个剧本:有的号召民族团结,有的歌颂爱国将领,有的揭露"大后方"的霉烂堕落,抗战救国是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他后来总结说:"我不明白舞台的诀窍,所以总耍不来那些戏剧的花样","我老是以小说的方法去述说"(《闲话我的七个话剧》),这些剧本在话剧艺术上确实存在明显的弱点。但通过这些努力,为他50年代的剧作作了很好的准备。1944年初,老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共百万言,描写北平沦陷后各阶层人民的苦难和抗争。老舍熟悉故都却缺少这段生活的体验。刚从北平来到重庆的夫人胡□青,向他提供了敌伪统治下故乡人民的苦难和抗争的大量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陷。虽然书中抗日斗争的线索仍然显得有些单薄和比较模糊,但以浓烈的油彩涂抹出在民族存亡关头这座古老城市的众生相,细致刻画了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中下层居民的内心冲突和由此萌发的觉醒,蕴含着对于他们的鞭挞和期待,在他关于北京市民的众多描绘中增添了不少丰富多彩并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画幅。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 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老舍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继续旅居美国,写完《四世同堂》,创作了另一部长篇《鼓书艺人》,还协助别人将这两部小说译成英文。《鼓书艺人》叙述的是抗战风暴中旧式艺人追求新生活的故事,出现了革命者的真实形象,呼唤新中国的到来。1949年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3日,老舍即启程回国,途经日本、菲律宾等地,于12月 9日抵达天津。"离开华北已是十四年,忽然看到冰雪,与河岸上的黄土地,我的泪就不能不在眼中转了"(《从三藩市到天津》)。这个出生于北京、一向以描绘北京著称的作家,从1924年离家以后,一直到这时,才在自己热爱的故乡重新定居下来。 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气象,立即激起老舍新的创作热情。1950年 1月,回国不到一个月,就发表了第一篇歌颂新中国的作品——大鼓书《过新年》。他再次以巨大的热诚,从事传统艺术的改革,包括改造旧式艺人的工作。话剧《方珍珠》(1950)就以解放前后的艺人经历为题材,前半部分内容与《鼓书艺人》有些相似。一年以后,话剧《龙须沟》上演,引起文艺界和社会的强烈反响。剧本取材于解放初期,百废待兴,人民政府首先大力改善贫民窟生活条件的真实事迹。老舍把对于北京和城市贫民的熟悉和热爱,同对于他们获得新生的兴奋和喜悦结合在一起,写出了古老的北京和备尝艰辛的城市贫民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这是献给新北京新中国的一曲颂歌。一个来自旧中国的老作家能在短促的时间里,写出这样一部歌颂新中国的优秀作品,它的成功引起普遍的赞叹,老舍因此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从50年代初起,老舍陆续担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理事长(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务,兼管少数民族文学工作,注意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辅导;多次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等;先后访问过朝鲜、苏联、印度、捷克斯洛伐克、日本等国。他以较之抗战时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他也更加勤奋地写作,不断有新作问世。正如他说的,"我注视着社会,时刻想叫我的笔追上眼前的奔流"(《十年笔墨》),他努力了解、体验新的生活,并且反映在作品中。自然,并不是每个尝试都取得成功。象描写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业绩的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1954),歌颂建筑工人劳动竞赛的话剧《青年突击队》(1955)等,由于生活实感不足而缺少艺术力量。写得好的,是表现北京市民生活悲欢离合的作品,如话剧《女店员》(1958)、《全家福》(1959)等。它们都可以看作是《龙须沟》的续编:描绘了古老的北京和经受过苦难的、守旧的市民如何走向新的生活。作家熟悉这些人物及其变化,他含着泪与笑,通过解放前后的对比,写出了历史的跃进,使人在欢笑之中悟出一点生活的真谛。话剧《西望长安》(1956),根据震动全国的李万铭案件写成。李万铭能够到处招摇撞,暴露出某些干部严重的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剧作对此作了揭露和嘲讽。如何写好新社会的讽刺作品,是个议论不少、实践不多的课题。以幽默讽刺著称的老舍的这个尝试,也就分外引人注目。 在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是话剧《茶馆》(1957)和小说《正红旗下》(1961~1962,未完)。前者以北京一座茶馆作为舞台,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特点,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盘据时期和国民党政府崩溃前夕三个不同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前后半个世纪。上场人物60多个,全剧没有中心的故事线索,各幕之间缺少前后呼应的情节联系,却能结构严密,一气呵成,再现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并且通过旧中国的日趋衰微,穷途末路,揭示出必须寻找别的出路的真理。后者带有自传的性质,却写出了大清帝国行将灭亡时五光十色的社会风貌,特别是作为清朝统治的特殊支柱的旗人社会在大动荡中的分化和没落。两部作品都充分发挥了老舍作为北京风俗世态画家的特长。《正红旗下》涉笔成趣,再次显示出幽默的风格,嬉笑怒骂,都能耐人咀嚼,说明他的幽默变得深沉和含蓄了。它们描写的虽然都是旧中国,《茶馆》还有浓厚的悲剧意味,却都跳跃着时代的脉搏,显示出人民的力量和历史前进的趋势,具有一种内在的历史乐观主义精神。这标志了作家的思想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又有了重要发展。《茶馆》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在西欧一些国家演出时,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见彩图老舍剧作《茶馆》剧照(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 30年代中期是老舍创作的第一个高峰,50至60年代是第二个高峰,作品众多,思想上艺术上也都有新的进展。20、30年代开始写作的作家,到了50、60年代依然保持旺盛的艺术创造力,并且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的,老舍是突出的一个。唯其如此,1966年8月24日,他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不幸去世,格外令人感到惋惜。 文学业绩 老舍先以长篇小说著称。当他开始创作时,新文学作家中还很少有人撰写长篇,他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最早的作者之一,为开拓这种体裁作出了贡献。后来,他又以剧作闻名,作品数量众多,而且成为50、60年代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说为数不多,却也不乏绰约多姿、意味深长的优秀之作,如《断魂枪》、《上任》、《柳家大院》等篇,都写得各有特色。他的短篇,在艺术构思的精致和题材的宽广方面,往往胜过长篇作品。他写了不少富有情趣和机智的散文小品,还有一些新旧体诗歌。老舍的小说,包括长篇、中篇、短篇和小小说,还有童话、寓言体作品。在戏剧创作中,除了话剧,另有儿童剧、童话剧、歌剧、话剧歌舞混合剧等。和"五四"以后的绝大部分作家不同,他还利用多种传统形式,写下了大量体裁各异的通俗作品,包括不同的传统剧种之间移植改编的戏曲。老舍是现代中国作家中作品形式体裁最为丰富多样的一个,而且在不少领域中都取得出色的成绩。 这除了作家的勤奋和善于同时从中国传统的和外国的文学汲取营养以外,还有思想上艺术上更为深刻的原因。抗战爆发时,老舍已经是著名的小说家了,鉴于迫切需要以人民群众理解和喜爱的文艺形式进行抗战鼓动,他中断小说创作,全力探索通俗文艺的利用改造,并且身体力行地"大胆去试验(通俗)文艺的多种体裁"(《三年写作自述》)。随后,又出于"抗战需要戏剧,戏剧必须抗战"的考虑(《抗战戏剧的发展与困难》),转向戏剧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自己又刚刚回国,写作《龙须沟》时,他深知从旧中国的批判者到新中国的歌颂者,意味着多么艰巨的变化:"在我的二十多年的写作经验中,写《龙须沟》是个最大的冒险";"我的感激政府的热诚使我敢去冒险"(《〈龙须沟〉写作经过》)。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回答了时代提出的崭新课题。在他取得话剧创作的成功以后,仍然继续进行"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向强调时间、地点、人物线索和情节都需要高度集中的传统的戏剧规律挑战,写出了别具一格、被人称为"画卷戏"的《茶馆》。在老舍身上,"不但表现了一个艺术家最可宝贵的政治热情,而且也表现了同样可宝贵的艺术家的真正的勇气"(周扬《从〈龙须沟〉学习什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创新精神,使他孜孜不倦地涉猎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也使他永不满足已经取得的任何成就,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能够不断取得重要的进展和突破。 老舍开始创作时,抱有"不管是谁与什么吧,反正要写得好笑好玩","立意要幽默"(《我怎样写〈赵子曰〉》)的态度。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幽默讽刺的笔调。他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一度还有"幽默大师"、"笑匠"之称。他的早期作品中夹杂一些纯粹为了逗笑、缺少思想意义的穿插。他那"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的性格,使他的讽刺,缺乏鲁迅的冷峻和锋利,更多一些温情和轻松,由此形成他的独特的幽默风格。从30年代中期起随着对于国家的灾难和生活的严酷有了更多的体验,老舍的笔调变得激愤严肃起来,幽默不再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基调,为人称道的也不再都是幽默作品,但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仍然经常出现机智俏皮的语言,将嬉笑怒骂融合在一起的笔墨,使人发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时还会催人泪下,或者发人深思。后期作品中,作家让不少人物笑着向昨天告别。所有这些,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妙趣——升华了的幽默。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但除了特定时期(比如五卅运动期间,"九•一八"事变以后、抗日战争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的主题和内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则常有明显表现。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茅盾从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又名《义和团》),再现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作家,废弃了封建士大夫笔下的文言,也没有采用话本小说、戏曲说白中的近代白话,而是从现代口语中创造便于反映现代生活、表达现代人心理活动的现代白话,作为新的文学语言——老舍对此作出了卓越的成绩。他是北京人,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更重要的是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汲取和提炼文学语言。注意汲取,避免了生造硬凑和过于欧化的学生腔的毛病;讲究提炼,能够脱离粗糙的自然形态,克服照搬滥用方言土语的弱点。他所使用的是一种真正艺术化了的活的语言。老舍的小说和散文,都可以琅琅上口,话剧的对白,更是活泼传神;作品中许多人物的语言,具有各自的性格特点。他很好地解决了语文脱节的问题。在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方面,在创造新的文学语言方面,他在现代作家中,是十分突出的。老舍认为作家的风格首先体现在语言上,他的语言的确成为表现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连他的理论文章的语言都是很有个性特征的。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还超出了文学创作的范围。早在30年代,就有人主张以他的作品作为"宣传纯正国语的教本"(《老舍致赵家璧信》),他的文字一直是现代汉语教科书中经常引用的范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因此较早地突破了新文学只在学生和知识青年中间流传的狭小圈子,为广泛的读者所喜爱。后来又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而受到国外的重视。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他取材于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娴熟地运用"京味"十足的文学语言等特点,受到一些后起者的仿效。 著作的出版和版本 老舍是位多产作家,一生写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字数达700万至800万。除了前面提到的,生前出版的作品主要还有长篇小说《文博士》(又名《选民》,1936~1937)、《火葬》(1943~1944),短篇小说集《火车集》(1939)、《贫血集》(1944)等;戏剧《张自忠》(1941)、《面子问题》(1941)、《大地龙蛇》(1942)、 《归去来兮》(1942)、 《谁先到了重庆》(1942)、《柳树井》(曲剧,1952)、《春华秋实》(1953)、《十五贯》(根据十五贯传奇改编的京剧,1956)、《红大院》(1958)等;杂文和文艺短论集《福星集》(1958)、《小花朵集》(1963)、《出口成章》(1964)等。另外,从30年代到50年代,有作家自选的和别人编选的选集多种,主要收录短篇、中篇小说和剧作。他翻译的萧伯纳的剧作《苹果车》,收入《萧伯纳戏剧集》(1956)。 老舍生前没有随时将作品结集出版。散佚的篇章为数较多。30、40年代,出现过不少未经作家本人同意的盗版书,内中错误颇多,间或夹杂别人的作品。50年代前半期,作家对有些作品(如《骆驼祥子》、《离婚》),作了修改,形成不同的版本。从70年代末期起,搜集整理老舍作品的工作,引起普遍注意,陆续出版了《老舍诗选》(1980)、《老舍小说集外集》(1982)、《老舍论创作》(1980)、《老舍论剧》(1981)、《老舍曲艺文选》(1982)以及《老舍文艺评论集》(1982)等等,所收的大多是散见于报刊的篇什。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0年开始编辑出版的《老舍文集》,收录了作家1925至1966年的文学著述,按文学体裁分类和写作年代编次,并且根据初版本或者其他版本作了校勘,加上简单的注释,是迄今为止老舍著作比较完整准确的汇编。 关于老舍及其作品的评论研究文字,2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30年代中期起逐渐增多,到了50、60年代,老舍每有新作问世,都立即引起评论界的广泛讨论。李长之、朱自清、王淑明、赵少侯、叶圣陶、巴人、常风、许杰、以群、田仲济、吴组缃、周扬、焦菊隐、光未然、李健吾、梅阡、张庚、凤子等人,都先后写过评论。从70年代末期开始,报刊发表许多回忆老舍的文章,系统全面的研究也日益开展,除了继续分析评价老舍的代表作品,对于他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都分别作了综合的探讨。 国外关于老舍作品的翻译出版和研究,都较活跃。日本的伊藤敬一、法国的保尔•巴迪、波兰的日比格涅夫•斯乌普斯基、美国的兰比尔•沃勒等,都写有老舍研究的论文或著作。回答者:§双╃鱼ⅦoO - 魔法学徒 一级 3-28 20:37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谢谢啊!!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1 个人评价

舒济,老舍的大女儿。人物生平1933年9月5日 出生于济南。1953-1978年 先后在河北北京师院、河北师院物理系任讲师。1978年 为出版老舍文集调至人民文学出版社任副编审。1991年 退休。1999年 任老舍纪念馆馆长。自1978年编辑出版老舍作品多卷集及作者生前未曾出版过的作品:1. 《老舍文集》16卷(人文版)2. 《老舍全集》19卷(人文版)3. 《老舍小说全集》11卷(与舒乙合编,湖北版)4. 《老舍选集》5卷本(四川版)5. 《老舍》画传(与舒乙、金宏合编著,燕山版)6. 《老舍小说经典》(九洲版)7. 《老舍幽默诗文集》(人文版、海南版)8. 《老舍》(人文、港三联版)9. 《老舍书信集》(百花版)10. 《老舍序跋集》(花城版)11. 《老舍散文选》(百花版)12. 《老舍讲演集》(三联版)13. 《老舍论创作》(上海文艺版)14. 《老舍曲艺文选》(曲艺版)15. 《老舍写作生涯》(百花版)16. 《老舍》电视文献片CD盘四集(与舒乙、金宏合编,中国电影版)17. 《鼓书艺人》插图本(人文版)18. 《正红旗下》插图本(人文版)19. 《老舍和朋友们》(三联版)20. 《老舍文学辞典》(主编,多人编著;十月文艺版)另为出版老舍先生的各种作品写序、前言及后记十余篇。文章:《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对老舍小说的影响》,1990年8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三期。《国外翻译和研究老舍文学作品概况》,1983年《老舍研究论文集》山大版。《老舍全集编辑散记》,2000年北京老舍文艺基金会年鉴。《记〈四世同堂〉的创作》,1986年《中国文学》英文版第三期。《老舍小说的三个基本情况》,1999年老舍文艺基金会年鉴。《记老舍作品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出版》,2001年《我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建社五十周年纪念文集)。《老舍作品与百花》,1988年《我与百花》(建社三十周年文集)。

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姓舒舒觉罗氏(一说姓舒穆禄氏,存疑),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终年67岁。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 老舍在茶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1,清代满族作家诗词选(与张菊玲、李红雨合著),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2,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与朝戈金合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5年3月版3,中国满族(学术图册,撰稿兼主编),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3 年版。4,文学:劳动与生活之花(“跨世纪民族百科文库”之一),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5,老舍评传,重庆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2003年第二版/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6,塞风集,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8年版。7,《骆驼祥子》导读(与石兴泽合著),中华书局2002年版。8,老舍图传,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9,老舍与满族文化,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3月版。10,《八旗艺文编目》(古籍整理点校),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11,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主编),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12,满学朝鲜学论集 (执行副主编),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年版。13,满族的历史与文化 (执行副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4,当代满族短篇小说选 (与王科合作选编),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15,老舍短篇小说选(选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16,满族现代文学家艺术家传略(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7,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副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8,老舍与二十世纪——’99国际老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主编之一),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9,中华史诗咏史诗本事(主编之一),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20,中国少数民族俗文学(主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21,当代满族作家论(主编之一),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1,当代满族文学的瑰丽珍宝——试探老舍《正红旗下》的创作,收入《老舍研究论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2,略论清代满族作家的诗词创作 (与张菊玲、李红雨合作),《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3,清代宗室诗坛掠影,《民族文学研究》1984年第4期。4,满族作家老舍和他的长篇小说《正红旗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84年6月30日。5,老舍创作个性中的满族素质,《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4期。6,“几回掩卷哭曹侯”——清代宗室诗人永忠和他凭吊曹雪芹的诗,《少数民族文艺研究论文集》1985年。7,中国民族民间文学 (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研究所集体撰著,参与撰写5万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年版。8,满族文学研究漫笔,《满族研究》1985年第1期。9,纳兰词的审美价值(与李红雨合作),《民族文学研究》1986年第1期。10,群星璀璨业绩卓然——满族当代作家创作纵览(与李红雨合作),《满族文学》1986年第5期。11,民族特质时代观念艺术追求—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理论的几点理解(署名两刊评论员),《民族文学研究》1986年第4 期。12,满族与沈阳语、北京语(与孟宪人合作),《满族研究》1987年第1 期。13,让“德布达理”唱下去——《当代满族短篇小说选》前言,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14,纪念老舍 研究老舍(署名“编辑部”),《民族文学研究》1986年第6期。15,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层积淀(与王科合作),《满族文学》1987年第1期。16,少数民族作家的使命与选择,《广西文学》1987年第6期。17,呼唤改革题材的文学,《民族文学》1988年第1期。18,多重选择的世界—民族文学谈话录(与朝戈金、尹虎彬合作),《民族文学》1988年第10期。19,扩宽视角深度开凿(与朝戈金、苑利合作),《民族文学研究》1989年第1期。20,《波努河》读后致作者,《民族文学研究》1990年第4期。21,弄潮儿向涛头立”——写在《民族文学》创刊十周年之际,(与尹虎彬合作),《民族文学》1991年第1 期。22,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性嬗变,《民族文学研究》1991年第2期。23,民族文化传统刍议,《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1992年第1期。24,雪域歌扬民族魂——读伊丹才让两部新出版的诗集,《民族文学研究》1993年第1期。25,少数民族作家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关联,《民族文学研究》1994年第1期。26,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文化批判意识,《满族研究》1994年第2期。27,论各民族文学互动状态下的多元发展,《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6期。28,民族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文论报》1995年5月15日。29,老舍:民族文学流变中的多重意蕴,收入《满学朝鲜学论集》,城市出版社1995年版。30,《八旗艺文编目》检读札记,收入《满族历史与文化论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31,读《晓雪》,收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晓雪专集》,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31,清代满族文学中的“长白山情结”,《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32,顺治康熙时期的诗歌与散文——清代前期的满族文学,《中华文学通史》,华艺出版社 1997年版。33,乾隆年间京城满族作家群,《中华文学通史》,华艺出版社 1997年版。34,满族作家的文言短篇小说,《中华文学通史》,华艺出版社 1997年版。35,满族诗人铁保、英和、奕绘,《中华文学通史》,华艺出版社 1997年版。36,满族作家的散文与文论,《中华文学通史》,华艺出版社 1997年版。37,近代满族文学,《中华文学通史》,华艺出版社 1997年版。38,现代蒙古族、回族、维吾尔、哈萨克、锡伯族文学,《中华文学通史》,华艺出版社 1997年版。39,别样惨淡的人之初——老舍的童年,《满族研究》1996年第4期。40,老舍名作欣赏,《老舍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6年。41,老舍与他的小说创作,《民族文学研究》1998年第3期。42,《骆驼祥子》与老舍的其他小说,《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3,在纪念老舍诞生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李岚清代拟,1999年2月3日在人民大会堂纪念座谈会会上宣读,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于次日播发)。44,老舍:民族文学的光辉旗帜,《民族文学》1999年第2期。45,老舍,一位十分“民间艺术化”的大文豪,《民间文化》1999年第1期。46,让少数民族文学双翼齐飞——《1949—1999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理论评论卷)前言,《民族文学》1999年第7期。47,满学研究的里程碑——读学术新著《满族文化史》,《满族研究》1999年第4期。48,《中国百科大辞典》有关少数民族文学的系列辞条,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00年版。49,兴替由来岂瞬间——评台湾女作家林佩芬的长篇小说《努尔哈赤》,《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第4期50,《中国少数民族俗文学》前言,《中国少数民族俗文学》,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51,长篇小说《秋霄落雁女儿情》序言,《秋霄落雁女儿情》,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52,打造全向度的民族文学理论平台——既往民族文学理论建设的得失探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2期。53,旗人作家老舍,收入《老舍的文学地图》,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54,“葬送三个时代”的《茶馆》,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55,论旗人作家老舍,《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56,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谫论,《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1期。57,深切缅怀启孮师翁,日本东亚历史文化研究会《金启孮先生逝世周年纪念文集》,2005年4月版。58,假使不曾有过老舍,《北京青年报》2006年8月25日。59,老舍民族心理刍说,《满族研究》2006年第3期。60,《边地梦寻》序,《三峡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61,老舍与北京,《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62,老舍词典(电视文化访谈),中央电视台1频道2006年8月10日起滚动播出。63,阅读老舍(电视文化访谈,两讲)。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银河剧场”2006年5月起滚动播出。64,永远的老舍(访谈录),中央电视台1、4频道“中国风”栏目,1999年2月起滚动播出。65,百年老舍(访谈录),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1999年1月31日。66,“人民艺术家”老舍(访谈录),日本NHK广播公司电视节目,1999年11月播出。67,旗人作家老舍,中央电视台10频道“百家讲坛”,2004年6月6日起滚动播出。68,《茶馆》的文化符号,中央电视台10频道“百家讲坛”2004年6月11日起滚动播出。69,马迹蛛丝辨纳兰——成容若民族心理管窥,《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年第4期。70,清代满族文学与“京腔京韵”,《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第6期。71,拭去历史的尘垢——“老舍对满族文化的忧思与自省”之一,《北方民族》2007年第4期。72,满族伦理观念赋予老舍的精神烙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73,水乳交融:满族与北京,《百科知识》2007年第9期(下半月)。74,创建并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75,应当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中国民族》2007年第4期。76,风雨如晦书旗族——也谈儒丐小说《北京》,《满族研究》2007年第2期。77,满族对北京的文化奉献,《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78,多重文化场域中的老舍,《满语研究》2007年第2期。79,关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建设,《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80,老舍作品的“雅俗共赏”,《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81,闪耀着现代人文光芒的民族观,《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82,满族与“京腔京韵”,《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第1期。83,老舍与“京腔京韵”,《满族研究》2008年第1期。84,老舍幽默的满族文化调式,《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85,中华精神文化的批判与重构——老舍对满族文化的忧思与自省,《江汉论坛》2008年第1期。86,老舍研究个案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福建论坛》2009年第2期。87,老舍,一位文化巨子的伦理站位,《兰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88,“后母语阶段”的满族 满语研究 2009,289,沟通: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建设的必要一环甘肃社会科学 2009,590,关于京旗作家王度庐民族文学研究 2010,191,综合性高等院校应普遍开设民族理论及多民族文学课程探索与争鸣 2010,692,“妹娃”如何过得河——读土家族作家叶梅的小说 草原 2010,1093,《儿女英雄传》管见 民族文学研究 2011,194,一梦红楼何处醒——假如启动满学视角读《红楼梦》又会怎样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295,“欲引人心之趋向”——关于清末民初满族报人小说家蔡友梅与王冷佛 满语研究2011,296,文脉贯今古源头活水来——满族说部的文化价值不宜低估东北史地2011,597,朔方气跃——由康熙朝三位满人创作看清初满族诗魂之铸成 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598,藉海扬帆——清代满族文学汉文书写之肇端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1,499,一个民族文学研究者的追思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4100,当代满族小说的普世价值关怀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1,4101,抗战期间的满族作家端木蕻良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1,4102,杖底吼西风,秋林黄叶坠——清代满洲小说家和邦额与他的《夜谭随录》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3,为霞满天纵歌吟——满族资深作家们的文学“新时期” 满族研究2011,3104,心上自有高楼——当代满族诗歌、散文与报告文学巡礼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5,写出“真我”——清初满族文学的一项诉求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06,中国近现代文学与民族主义关系的系统阐释——评王学振《民族主义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话语嬗变(晚清至民国)》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07,清代满族文学家铁保素描 大理学院学报2011,11108,在多民族文学研究中应当力戒两种倾向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11109,满族作家关仁山和他的《麦河》满族文学2011,5110,当代满族文学的“族性”叙说 民族文学研究2012,2111,“手挽颓风大改良”——关于清末满族英杰汪笑侬、英敛之 甘肃社会科学2012,1112,“十七年”满族作家文学梳理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13,中华全民抗战期间的东北籍满族作家——关于舒群、李辉英、马加、关沫南等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14,“为人间,留取真眉目”——清代满族文学家奕绘与太清 汉语言文学研究2012,4115,满族书面文学谫议 社会科学战线2012,8116,“须知我亦工愁者,风趣还应与细论”——清代满洲小说家庆兰与他的《萤窗异草》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1117,满族母语文学之检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118,“便击筑悲歌,谁与衔杯?”——清代晚期的满族诗词书写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9,“我的见解总是平凡”——早期老舍精神理路之再梳理 文学评论2013,1120,广角镜下鲜活的形象——谈谈《最后一个冬天》中我军人物塑造,《民族文学》1986年第1期。121,《荒唐王爷》观赏断想,《人民日报》1988年9月6日。122,《英和与奎照》:双重的的收获,《民族文学研究》1990年第1期。123,读赵大年的满族题材小说(署名“伊澈”),《民族文学》1991年4月。124,圣殿之门为顶礼者洞开—关增铸先生艺术漫谈,收入《关增铸评集》,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25,真诚·真情·真切,《鲁野康启昌散文选》,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126,1994年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1996年第3期。127,当代中国大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情况举要,《海峡两岸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1996年版。128,长相知不相疑——读《牛街故事》,《文艺报》1999年7月27日。129,犯上与犯众——长篇历史小说《清官海瑞》研讨,《文艺报》1999年8月28日。130,叫过好,且回味——电视连续剧《离婚》观后,《北京晚报》1999年9月19日。131,清词天际的星座——纳兰性德,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32,满洲宗潢之秀岳端,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33,民俗诗人文昭,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34,传神文笔足千秋——文学大家曹雪芹,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35,文言小说家和邦额,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36,“长白浩歌子”庆兰,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37,满族女诗人佟佳氏,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38,北方才子铁保,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39,满族政治家、诗人英和,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40,宗室诗人奕绘,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41,“俗曲儿”作家鹤侣,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42,晚清白话小说家文康,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43,词坛女杰太清,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44,京剧改革先驱汪笑侬,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45,“十全大净”金少山,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46,披肝沥胆,报效中华——民主革命家高崇民,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47,现代文学巨子老舍,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48,语言大师罗常培,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49,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50,京剧“四大须生”之一奚啸伯,收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151,关于故事影片《骆驼祥子》,北京电视台2001年2月3日至6日“纪念老舍先生诞生101周年故事影片展播”。152,关于故事影片《离婚》,北京电视台2001年2月3日至6日“纪念老舍先生诞生101周年故事影片展播”。153,关于故事影片《龙须沟》,北京电视台2001年2月3日至6日“纪念老舍先生诞生101周年故事影片展播”。154,关于故事影片《茶馆》,北京电视台2001年2月3日至6日“纪念老舍先生诞生101周年故事影片展播”。

苏秦研究论文

苏秦,字季子,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人据(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是战国时期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 与赵秦阳君共谋,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地,至乐毅破齐前夕,遭车裂而死。《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使。帛书《战国策》残卷中,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与《史记》所载有出入。苏秦以合纵 苏秦在第一次游说后不被重用,后得周书发奋研读,以至于“头悬梁,锥刺股”,在有所收获后,重新出游。至秦,不被用。正好遇见燕昭王广招开下贤士,苏秦入燕,深受燕昭王信任。苏秦认为,燕国欲报强齐之仇,必须先向齐表示屈服顺从,将 复仇的愿望掩饰,赢得振兴燕国所需的时间。其 次,要鼓动齐国不断进攻其它国家,以防止齐国攻燕,并消耗其国力,为此,他劝说齐王伐宋,合纵攻秦。公元前285年,苏秦到齐国,挑拨齐赵 关系,取得齐愍王的信任,被任为齐相,暗地却仍在为燕国谋划。齐愍王不明真相,依然任命苏秦率兵抗御燕军。齐燕之军交战时,苏秦有意使齐军失败,五万人死亡。他使齐国群臣不和,百姓离心,为乐毅五国联军攻破齐国奠定了基础。之后,苏秦又说服赵国联合韩、魏、齐、楚、燕攻打秦,赵国国君很高兴,赏给苏秦很多宝物。 苏秦得到赵国的帮助,又到韩,游说韩宣王;到 魏,游说魏襄王;至齐,游说齐宣王;又往楚,游说楚威王。诸侯都赞周苏秦之计划,于是六国 达成联合的盟约,苏秦为纵约长,并任六国相。回到赵国后,赵王封他为武安君。秦知道这个消 息后大吃一惊。此后十五年,秦兵不敢图谋向函 谷关内进攻。 苏秦先仕于燕,其主要活动是,离间齐、赵关系,以减轻齐对燕的压力。又和赵李兑共同联合五国以攻秦,后来他又离燕至齐,受到愍王的重用,但苏秦仍忠于燕,暗中为燕效劳。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劝齐攻宋,以转移齐对燕的注意力。于是燕昭王派乐毅突然出兵以攻齐,齐因措手不及而败于燕。苏秦阴与燕谋齐的活动至此而败露,齐处以车裂之刑,这在战国晚期是轰动一时的事件,在许多当时人著述中都有反映,如山东银雀山出土的竹简本《孙子兵法·用间》,里面有“燕之兴也,苏秦在齐”的话,又如《吕氏春秋·知度》,说“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这些记载表明,战国时人都知道苏秦为燕而仕齐,最后使齐亡而兴燕,但他自己也为燕而作出牺牲。苏秦在战国晚期名声颇大,《荀子·臣道》把“齐之苏秦”和“楚之州侯”、“秦之张仪”相提并论。西汉时,苏秦仍受人称道,如《史记·邹阳传》赞扬他能成为燕的忠臣。《淮南子》也多处提到他,并肯定他有知权谋的长处。司马迁以为苏秦在“连六国从亲”的过程中,显示出他的才智过人。 说齐归燕地 燕王晚年,让位给大臣子之,引起太子平和将军市被的叛乱。齐国趁机派兵攻燕,仅五十余天就占领燕国全境。燕国因此残破。赵武灵王护送燕公子职回国,立为燕昭王。 燕昭王广纳贤士,积极准备对齐国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报复行动。苏秦在这时来到燕国。,昭王派他到齐国交涉仍被齐占领的燕国土地。苏秦到齐,对齐宣王说:“燕昭王是秦穆公的女婿,有强秦作后盾。齐占燕地,必然是燕和秦都不满于齐。如果大王能把所占的燕国十城之地交还燕国,那么燕和秦反而会感激大王的恩德。大王即可以秦燕为支持,号令天下。天下亦莫敢不从,则齐国霸业可成。”宣王大喜,归还燕国旧地。苏秦归燕。受到燕昭王的重用。 劝齐王伐宋 苏秦洞察了昭王想攻齐的意图,献计于昭王道:“我们虽然收回了被齐占的土地。然而当年亡国之恨不可以不报。如果使齐西劳于宋,南疲于楚,我们即可趁机发动进攻,一举灭齐。我请求到齐国说宣王攻宋。”燕昭王遂拜苏秦为上卿,出使齐国。 秦国一向与宋国交好,齐伐宋就必须与秦绝交、恰好秦派人到齐国商议共同称帝的事,苏秦趁机劝说齐王:“齐秦并立为帝,天下人是尊齐还是尊秦?”齐王说:“当然是尊秦了!”“那么齐放弃帝号,天下是爱齐呢,还是爱秦?”“当然是爱齐了!”“两帝并立,共约伐赵,与齐军独攻宋,哪一个更有利呢?”齐王回答:“当然伐宋有利!”苏秦接着劝齐王道:“如果我们同秦一样称帝,天下只尊秦国,如果我们放弃帝号,天下就爱齐而称强秦,共约伐赵又不如单独伐宋。所以,我主张放弃帝号以顺应天下。” 齐王听从苏秦建议,联合赵国在阿地会盟,约定共同抗秦,秦齐关系恶化。苏秦趁机劝齐王攻宋:“宋国国君荒淫无度,天下共愤,如果我们挥师西击宋,正是奉天讨罪的壮举,大王必然贤名震于诸侯,且可得到实际的利益,使齐雄踞东方,成为中原诸侯之长。” 齐于是攻宋。燕为了取得齐的信任,派兵协助齐国。宋在联军攻击下,割淮北地求和,而齐国实力也因战而衰弱。 合纵攻强秦 苏秦在齐国,继续作削弱齐的工作。他劝齐王大兴土木,纵情享乐,对外则大肆战争,广树仇敌。齐秦关系恶化,再加上齐攻宋国,秦王非常震怒。苏秦劝齐王先采取军事行动,以打击遏制秦势力的发展。同时也想使齐的力量进一步被消耗。 齐王对燕怀有顾虑。苏秦为燕辩解说:“燕国国小力弱,一向依附于强齐,而齐之所以能号令天下,也正是有了燕的支持。这种友好关系是燕国人心所向,怎么会对齐有异心?”齐王释然。于是,苏秦出使,为齐王合纵攻秦而奔走。 苏秦分别游说韩赵魏燕四国国君,各自出军兵粮草,以攻秦国,推选赵国宰相奉阳君为合纵长,而齐国实际上却是合纵的真正组织者和指挥者。齐国名义上合纵攻秦,其实不过是借齐制秦,使其不能抽身救宋,齐好再次攻宋。苏秦极力主张强攻秦国,然而齐既不卖力,赵韩魏燕自然也都互相推让而逡巡不进。因此联军始终未与秦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尽管如此,齐劳师袭远,仍然大损国力。 合纵反攻齐 齐王发动攻秦的同时,展开了对宋的第二次进攻。这实际上使其他四国联军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既无法合力攻秦,又不能马上撤兵回国。于是各国对齐都暗怀不满。本来苏秦此时南下,明着合纵攻秦,暗中却在积极为燕联系反齐的同盟军。苏秦见各国离心,便暗中劝在魏国的孟尝君:“昔日您在齐国时,为齐立下盖世之功,而齐王暗昧,不但不重用,而且使您背井离乡,远来归魏。今又弃信义于不顾,玩弄联军各国。燕军有攻齐意,赵国也早对齐怀恨,如果联合起来东击齐国,则中原势大,魏和先生您也定会名动天下。”孟尝君答应了苏秦的建议。 苏秦又劝说齐王同秦求和:“魏赵距秦近而齐地距秦远,如果我们五国合纵不能击败秦,魏赵为了保存国家就肯定要向秦求和,秦一旦同其他国家联合,定会连横来攻打齐。望大王早作准备,先与秦谈和,以免形势被动。”齐王以为苏秦说的很有道理,便抢先与秦做出友好的表示,并打算用亲秦的韩聂做宰相。 赵国奉阳君正忙于合纵攻秦,见齐王未商量就先与秦交好,大为恼怒,便联合魏燕要对正忙于攻宋的齐国开战。齐王慌忙从宋撤军,并答应送给奉阳君土地,奉阳君才停止了攻齐的行动。 苏秦拘于赵 奉阳君得到齐王关于土地的许诺,与齐的关系又和好起来,而苏秦在暗中进行的对燕赵关系的离间活动,也被奉阳君察觉。于是奉阳君把苏秦拘留在赵国,限制其行动。 苏秦向燕王求救,并打算继续进行离间活动。燕王向赵奉阳君提出严重抗议,奉阳君释放苏秦,然而苏秦却再也不能找到机会在赵活动。他想去见齐派至赵的使臣,赵不许。苏秦无奈,离开赵入齐。 自陈功与过 苏秦入齐之后,燕昭王对他产生了怀疑,因为他以时机未到为辞,几次劝阻燕昭王对齐的进攻,于是昭王打算让别人替换苏秦回国。苏秦感到非常委曲,向燕王写信申辩。这封信可以说是他对自己一生功过的一个评说。他说:燕和齐仇恨由来已久。我为燕齐的邦交奔走,本来就难以获得各方面的信任。齐是燕国的心腹大患,我在齐国,大可使齐不谋攻燕,小可使齐赵关系破裂,以此为大王的大事作准备。五国伐秦,燕虽然出兵出粮,但一来免去齐称帝燕称臣的耻辱,二来没有齐赵攻燕的祸患。后来奉阳君接受齐的封地,将我扣在赵国。大王救臣下出于水火,现在齐赵都不谋攻燕,燕得以修饬国力,我虽无功,但自以为可以免罪了。我作为燕臣,在齐国活动,本来就会有流言蜚语。我如在齐显贵,燕国大夫就不信任我,我在齐作贱,世人就看不起我。我如受齐王重用,燕大夫就会对我抱有希望,希望达不到又徒增埋怨。齐国如有不利于燕的地方,就把责任都归到我头上,天下人不攻齐,就说我善于为齐谋划。我的处境也可以说是够危险的了。我不畏死报效于大王,大王却怀疑怪罪于臣下,我实在感到恐惧。尽管我自以为可以列于天下公卿之中也无可愧疚,如大王只是重用有才的贤人,我愿在齐与他认真合作;如大王不放心我,我就回燕侍奉大王,以宽解大王的忧虑。燕昭王终于没有撤换苏秦。 荡荡身后事 苏秦为了恶化齐赵邦交,使齐广树仇敌,再劝齐王攻宋。公元前286年,齐灭宋。齐国力也渐渐疲衰。同时由于奉阳君向齐索要封邑,齐赵关系又出现裂隙。苏秦频繁的活动,终被齐王和齐大夫发觉。齐王将苏秦车裂于市。苏秦死时,年五十余岁。苏秦死后,燕赵魏秦韩五国联合,在燕将乐毅的带领下大举攻齐,连陷城池七十余座。齐王出逃,被杀。齐国后来虽然又夺回国土,国力却大衰,从此一蹶不振。而燕赵魏秦四国之所以发动这场战争,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苏秦生前活动的缘故。 《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苏子》三十一篇,当是苏秦作品或后人所记有关他的事迹的汇集,其中似也包括苏代、苏厉的一些游说之辞。《苏子》是纵横家类中篇幅最多的一部,可见从战国到西汉,纵横家中属于苏氏弟兄的作品或有关材料分量很多,流传也最广。汉以后该书已亡侠。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纵横家书》,其中有十一篇苏秦上燕王或赵王书,不见于《战国策》、《史记》等传世的古籍,另有两篇其部分内容见于《战国策》,这十三篇是现在了解苏秦事迹的重要新材料。刺股悬梁成语:刺股悬梁发音:cìgǔxuánliáng释义:形容刻苦学习。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2.西安交大教授研究领域或方向 质量管理、制造系统管理、工业工程等。 工作简历 分别于1984年,1987,1993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3年起在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任教,1995-1996年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商学院进行合作研究,2001年晋教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陕西省人大代表、西安市政协委员。学术及科研成果 长期从事质量管理、工业工程及制造系统管理的研究,从事企业管理咨询服务。近5年主持和参加1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已完成2项),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1项,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主持和参加20多家企业的管理咨询服务。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编(参)著书5本。

成功与勤奋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想获得成功就必须通过勤奋的努力,俗话说的好: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没有辛勤的付出哪能有成功的源泉。成功的路上无捷径,只有勤奋才是成功的源泉。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天都要求自己练字,练完后就在家边的一口池塘里洗毛笔,就这样日复一日,竟将整口池塘的水染成了黑色。正是因为王羲之的坚持与勤奋,他才被人称为 书圣 。苏秦,因为求官不成,回家后被人家看不起,他就将太公《六韬》、《阴符》等兵法书籍,不分白天黑夜的勤奋苦读。每当到了夜深人静,头昏脑胀,眼睛发涩,总想睡觉的时候,他就用锥子狠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清醒后在读书。正是由于苏秦的勤奋,终于他学有所成,成为战国时期着名的政治活动家。从古人的实例中我们知道了要想成功就必须要勤奋刻苦,因为勤奋是成功的基础。我国着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上中学时,考试不及格,老师要让他留级,同学们也笑话他,但他却不悲观失望,而是发奋学习,最后取得了优异成绩。出国留学时他又刻苦钻研,为中国人争了气,成了我国着名的生物学家。科学家居里夫人也是孜孜不倦,勤奋探索才发现了 镭 ,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虽然没有上过学,但她勤奋刻苦,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硬是攻克了几门外语。他们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不就是勤奋的结果吗?试问,如过他们不勤奋,他们会有今天的成就吗?成功总是与勤奋形影不离,正如高尔基所言: 天才源于勤奋 。正是由于勤奋司马迁才写成震古烁今的文学巨着《史记》。正是由于勤奋陈景润才摘取了 皇冠上的明珠 ,成为着名的数学家。正是由于勤奋居里夫人才发现了 镭 。勤奋是通往成功的重要保障,俗话说 一勤天下无难事。 只要勤奋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所以,让我们一起来勤奋学习吧!为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朋友,让我们扬起自信的风帆,用勤奋去攀登智慧的巅峰,用勤奋这把金钥匙去打开成功的大门,让自己火红的青春,点燃灿烂的明天。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g史著作,作者不a明。其中4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u战国时代,包括策士f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3,当在秦统一q以3后。原来的书7名不r确定,西汉刘向考订8整理后,定名为7《战国策》。总共三i十q三m篇,按国别记述,计8有东周一w、西周一i、秦五a、齐六0、楚四、赵四、魏四、韩三z、燕三v、宋、卫y合为4一h、中2山g一m。记事年代大t致上r接《春秋》,下d迄秦统一s。以3策士h的游说活动为7中4心5,反6映出这一h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5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1独立的单篇。 虽然习x惯上p把《战国策》归为7历i史著作,但它的情况与m《左传》、《国语》等有很大w不k同。有许多记载,作为2史实来看是不h可信的。如《魏策》中0著名的“唐且劫秦王m”,写唐且在秦廷中3挺剑胁逼秦王p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d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一o类内8容,与t其说是历i史,还不i如说是故事。《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t《左传》等史书1也i有截然不r同之c处。刘向序说:“战国之q时,君德浅薄,为1之r谋策者,不a得不z因势而为6资,据时而为0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3一l切8之j权,虽不c可以2临教化5,兵革救急之r势也h。”战国时代,是春秋以0后更激烈的大k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5虚饰的仁5义a礼信之c说,在这时已l完全被打破。国与b国之z间,如今4讲的是以7势相争,以4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w的策士e,也t只是以6自己j的才z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a为6怪。如苏秦始以1连横之y策劝5说秦王d并吞天d下y,后又t以8合纵之k说劝2赵王g联合六7国抗素。他游秦失败归来时,受到全家人i的蔑视;后富贵还乡f,父6母妻嫂都无t比7恭敬。于r是他感慨道: 嗟夫u,贫穷则父8母不b子z,富贵则亲戚畏惧。人v生世上n,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作者以0欣赏的笔调,描绘了i苏秦踌躇满志的神情。这些在今8天w看来也r许是不r值得赞赏,但在当日0的历e史条件下f,原本受贵族压抑的平民的心1理就是如此,这样写比6虚假的说教更富于i真实性。 另一h方8面,由于h策士l以5一e种比2较自由、可以5择君而辅之x的身份,在当时的政治与h外交中0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战国策》又t主要取材于r策士c著作,故书4中3对士y的个x人b尊严和个k人m作用,给予8强有力o的肯定。《齐策》中0记颜斶见6齐宣王z,王e呼:“斶前!”斶亦呼:“王s前!”他还滔滔不c绝地论证了o国无s士v则必亡m,故“士z贵耳,王r者不q贵”的道理。《秦策》中5赞扬苏秦,“特穷巷掘门i桑户0棬枢之r士e”,却使得“天h下y之m大q,万w民之d众,王i侯之z威,谋臣之r权,皆欲决于u苏秦之i策”。这当然是夸大o的,但这夸大b中4显示1了q策士u们的自信,也p是平民中2优异人y物的自信。 《战国策》还热情讴歌了c多位义p侠之h士p的豪情壮举。 “侠”也l是一z种游离于a统治集团、不v受权势拘勒的人b物。他们以0自身的标准、个c人u的恩怨来决定自己r的行动,重义u轻生,感情激烈,显示4出具有平民意味的道德观。所以7“侠”总是为4放任不r羁的人g们所喜爱。 总而言之w,《战国策》既体现了z时代思想观念的变化6,也f体现出战国游士g、侠士d这一c类处于o统治集团与o庶民之m间的特殊而较为6自由的社会人i物的思想特征,不a完全是为4了s维护统治秩序说话。由于a《战国策》突破了z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又y不g完全拘泥于u历t史的真实(当然从6历w史学的眼光看这是缺陷),所以3就显得比3以4前的历o史著作更加活泼而富有生气6。从5文2学上h看,《战国策》的特色表现在以8下q几n个y方3面: 第一d是富于h文7采。《左传》也a是以7文5采著称的,但两者相比3照,可以5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4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无f论叙事还是说理,《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3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7势。在这里,语言不v仅4是作用于o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n具,也m是直接作用于s感情以3打动人q的手8段。如《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t》等篇,都是显著的例子q。 第二v,《战国策》描写人r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h就更显得生动活泼。《左传》描写人n物,大s抵是简笔的勾6勒。 如前面举出的重耳向怀赢陪罪的例子f,虽然也u能传神,毕竟过于h简单。而《战国策》中2,如《齐策》写冯谖,一j开e始,描绘他三b次弹铗而歌、有意索求更高物质待遇的奇特行为6,初步刻画了h他的不j同凡v响而又b故弄玄虚的性格。接着,展开s了m“冯谖署记”、“矫命焚卷”、“市义z复命”、“复谋相位”、“请立宗庙”等一b系列波澜起伏的情节,将这位有胆识、有策略、有手5段,同时也i是恃才x自傲、多辞善辩的“奇士v”风2采,表现得淋漓尽致。著名的《荆柯刺秦王p》一o篇,更是精彩纷呈,激动人k心8。易水5送别的一n节这样描写: 太w子p及g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5送之p。至易水7之y上h,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6变徽之f声,士k皆垂泪涕泣。又j前而歌曰:“风8萧萧兮易水5寒,壮士g一j去兮不h复还。”复为4羽声慷慨,士u皆瞋目,发尽上m指冠。于q是荆轲遂就车j而去,终已m不s顾。 这段描写力v极强。文8章大c师司马a迁作《史记·刺客列传》,对有关荆轲的部分6,也m大k量抄录了w《战国策》的原文4。“燕赵多慷慨悲歌之v士r”的美名,也r由此传闻天e下t。 第三y,《战国策》所记的策士s说辞,常常引2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也k是以0文2学手7段帮助说理。这些寓言,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h浅显易懂,独立地看,也l是中0国文5学宝库中8璀璨的明珠。诸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s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历g来家喻户3晓。由于e《战国策》在相当程度上p背离了z中2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常常受到严厉的批评。但以3历f史的眼光来看,它正是体现了x战国时代活跃的思想氛围。它对语言艺v术的重视,在这方7面取得的成就,在文2学史上u更具有承上k启下h的作用。秦汉的政论散文8、汉代的辞赋,都受到《战国策》辞采华丽、铺排夸张的风0格的影响;司马t迁的《史记》描绘人j物形象,也j是在《战国策》的基础上i更为0向前发展。 《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t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x、中1山w诸国之e事。其时代上k接春秋,下t至秦并六5国,约二c百四十k年(前450-前140)。书3名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5》,或曰《事语》,或曰《长7书3》。它的作者不f可考,有人c疑出于b蒯通。大n概是秦汉间人w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后来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1《战国策》,遂相沿至今7(一x九t七a三a年底,长6沙马y王k堆三k号汉墓中2出土u大i批帛书1,其中7一d部分0,经文0物考古工j作者整理研究,共二a十n七m章,三n百二a十z五v万q行,一r万c一a千o多字,定名为4《战国纵横家书8》。其中5十y一q章内8容见0于q《战国策》和《史记》,文2字大r体相同。另十r六8章,是佚书7。这部大y约编成于c秦汉之z际,类似后来刘向重编许多纵横家言为0《战国策》所根据的一d种被埋没的纵横家言的辑本。其中1佚书7为0司马e迁、刘向所未见0,为1战国史的研究提供了t重要资料。) 《战国策》的基本内6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g纵横捭阖的斗2争及m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它保存不o少4的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春秋以4来,长6期分8裂战乱,人k民无f不z渴望解甲息兵,恢复和平统一v生活。诸侯中0的强大p者,都想“并天p下d,凌万e乘”。所以5战国末5年,秦齐二k国皆各自称帝。由于x社会变革的影响,“地势形便”的秦国后起变法以8致富强,打破六4国均势局面。从4此以5后,秦以2新兴力q量向外扩张,企图蚕食诸侯,统一x海内7,引7起各国间的复杂矛盾和斗0争。在这种情况下e,诸侯间的胜负虽然在很大f程度上a决定于q武力v,但也s决定于k谋臣策士q的胜算和纵横势力s的消长4。所谓“横成则秦帝,从2成则楚王u”,那就是说,胜负的最后关键并不m完全决定于i军事,而更重要的是决定于x政治的巧妙运用。这时候,春秋时代所讲的礼法信义i,不a得不r变为8权谋谲诈;从5容辞令的行人l,不y得不c变为0剧谈雄辩的说士x。所以3《战国策》中2所载一b切8攻守和战之s计0,钩心2斗3角之h事,正是这一m时代政治斗1争的反0映。而其时许多谋臣策士g的游说和议论,也s是春秋时代行人g辞令的进一t步发展。 《战国策》所写的人c物是极其复杂的,其中5有不y少6是追求个g人l功名富贵的利己n主义r者,例如苏秦起初本是以6“连横”说秦王i,“书3十k上e而说不x行”,乃b转而以5“合纵”说燕赵。陈轸先仕秦而后仕楚,既仕楚而又u贰于y秦,朝秦暮楚,立场不j定。但也u有排难解纷而无m所取的“天g下u之e士m”,如鲁仲连的义r不y帝秦。也i有意在收买人x心2、焚券“示7义t”的冯谖(齐策四),虽然他是为0统治阶级效劳,却也q替人p民做了w一a件好事。也d有敢于y反6抗强暴,蔑视王i侯的义m侠和高士c。如唐且的“布衣之z怒”(魏策四),颜斶的直叱“王y前”(齐策四)。而后者更反4映士t的地位的提高和民主思想的抬头。此外书5中0还从3侧面揭露统治阶级女n性固宠的斗1争和宫闱的丑8行,如郑袖的谗害魏美人j(楚策四)、秦宣太z后欲以6魏丑5夫m殉葬(秦策二u)表现了z她们的阴险与o无c耻。以1上g这些虽然只作客观叙述,但也g反1映了x战国时代各种历s史人t物的精神面貌。 《战国策》的文5章特点是最长7于q说事,无q论个x人w陈述或双6方8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充分3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s。如苏秦说赵王g(赵策二j),张仪说秦王g,司马s错论伐蜀(并秦策一y),虞卿斥栲缓(赵策三b)等,就历r史散文4的明白流畅来说,已n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策士e们估计0形势,分4析利害,往往细致准确。如苏秦劝7薛公7留楚太n子b,分2析它有十h个q可能的结果(齐策三p);齐索地于b楚,而慎子a告襄王r三o计4并用(楚策二t)。虽然《战国策》记述事件的后果不f尽可靠,但作为4纵横家论事的本身来看,则是持之x有故,言之f成理的。 其次是描写人q物的形象极为1生动。如苏秦说秦不g行及g相赵归家,前后颓丧和得意的情状,以3及c庸俗的世态人o情(秦策一v),鲁仲连的俶傥奇伟,慷慨慕义d,“不n诎于f诸侯”的精神,无y不l栩栩如生,维妙维肖。特别是燕策中2用全力i写刺客荆轲,是一l篇完整的侠义j故事。例如易水7送别一c段: 遂发。太w子k及z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2送之w,至易水1上e。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3变徵之n声,士b皆垂泪涕泣。又u前而为1歌曰:“风3萧萧兮易水4寒,壮士n一k去兮不i复还!”复为6慷慨羽声。士m皆瞋目,发尽上w指冠。于r是荆轲遂就车r而去,终已f不q顾。 在一a种悲壮淋漓的气2氛中7,把一u个k怒发冲冠、沉毅勇决的英雄形象十b分5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 至于t书8中1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譬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以4增强论者的说服力n,甚至有时还可以7节省文3辞。如江乙x以8狐假虎威对楚宣王p(楚策一f),苏代以2鹬蚌相持说赵惠王x(燕策二m),苏秦以5桃梗和土m偶谏孟尝君(齐策三r),庄辛以2蜻蛉、黄雀说楚襄王c,汗明以2骥服盐车e说春申君(并楚策四)等,入c情入v理,也u是一c个l特点。特别像邹忌讽谏的方6法更为1巧妙。他拿亲自体验的生活琐事来启发齐王f,小o中7见7大n,步步进逼,使齐王s感到四面八n方7被陷臣包围的危险,不l得不d下i令大b开e言路。邹忌的生活体验可能是事实而非虚构,但借来作为3一i种增强说服力y的手8段,依然带有寓言意味,可谓别开h生面。 tъιtъιe乍hdコⅢ咋酣dコⅢ咋酣mjz摔y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