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国外小学篮球研究现状与趋势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09:08:34

国外小学篮球研究现状与趋势论文

1891年12月初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后为春田学院),由该校体育教师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发明,当年的篮球规则只有13条,奈史密斯博士于1939年去世,终年78岁。他未曾料到,由他创建的篮球项目竟然在二百多个国家流传市面着,而且至今美国篮球还誉满全球。 为了纪念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篮球的功绩,在春田学院校园内修建了美国篮球名人馆-詹姆斯·奈史密斯纪念馆。 起初,奈史密斯将两只桃篮别钉在键身房内看台的栏杆上,桃篮上沿距离地面米,用足球作比赛工具,向篮投掷。投球入篮得1分,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每次投球进篮后,要爬梯子将球取出再重新开始比赛。以后逐步将竹篮改为活底的铁篮,再改为铁圈下面挂网。 今后发展的新趋势将继续向着"高" 、"快" 、"全" 、"准"、"全"和"女篮男化" 技术、战术运用技艺化的方向发展。 当代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 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世界篮球职业队伍参加奥运会,推动世界篮球运动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创新发展,达到技艺化的新阶段。以1992年巴塞罗那第25届奥运会篮球赛中美国"梦之队"的绝妙表现,显示着篮球运动整体内容结构和优秀运动队伍综合智能、技能、能力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今后的发展新趋势在继续向着"高"、"快"、"全"、"准"、"变"、的含义将更富有新意,相互间将融为一体。从而使人感受篮球竞赛的球场越来越小;竞赛的时间越来越短,篮架越来越低;篮圈越觉越大;球场变化越来越快;攻守队员身体接触越来越近;比分越来越高;女子与男子的对抗形式越来越难分的新趋势。 一、"高"的新意 篮球运动的"高",时代已赋予其新意,"高"的内涵和外延均发生了新变化。第一,世界强队普遍重视队伍的整体身体平均高度的增长。美国等世界优秀队伍中的高大队员在第25届奥运会上均能将惊人的弹跳力、敏捷的奔跑移动以及无以伦比的技术和技巧融于一身,展现绝妙的表演,已成为当代世界篮球运动中高大队员的典范。第二,随着高大运动员大量涌现,高空争夺更为突出,能否占制空有优势,已成为衡量队伍水平的重要标志,于是创新的各种立体型的战术配合方法,为世界篮球运动增添了许多新内容。 二、"快"的延伸 篮球竞赛规则进攻有时间限制,一次进攻必须在30s内结束。世界篮球运动强化了"快"的意识,掀起了全面"快"的浪潮。今后的趋势有可能还要将进攻时间限的更短些,这便给篮球运动提出了更快的速度要求,进一步形成各种快的技、战术方法。 第一, 继续加快进攻速度,主动争取时间,增加攻击次数;第二,继续强调提高攻守转换速度;第三,继续提高运用技术和战术间衔接的速率,加快转换战术变化的节奏,都将给现代篮球运动向更高层次延伸。 三、"准"的发展 现在篮球竞赛积分的高比分的特点是:第一,以3分球为重点的投篮准确性继续提高;第二,掌握攻守技术、运用攻守技术与变化准确性提高。第三,战术配合的时间与空间、地面的接和的准确性提高。 四、"全的演进 现代篮球运动对"全"的要求是: 第一,运动员素质全面。 第二, 重视全面综合素质水平,陶冶自己成为既全面又有特长的队员。 第三,对教练员来说,必须高度重视并善于科学地使运动员具有以上诸多因素的开发与全面利用的才能,同时反映出教练员的全面才华和综合水平。 可见,未来要想成为世界性强队必须具有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全面整体成员中高大队员的数量和质量。 第二,特殊高大中锋队员的数量和质量,能给对方构成威胁力和实战攻击力。 第三,具有全面型明星队员以核心的组织才能、掌握绝招。 第四,全队个人和整体做战的速度,和节奏。应运用战术的简练性,应变意识、才智与能力的综和水平。 第五,具有独特的个人与全队整体防守的意识作风和看家本领。 第六,教练员智能结构的高层次和科学化训练,管理相结合的高水平到1893年,形成近似现代的篮板、篮圈和篮网。最初的篮球比赛,对上场人数、场地大小,比赛时间均无严格限制。只需双方参加比赛的人数必须相等。比赛开始,双方队员分别站在两端线外,裁判员鸣哨并将球掷向球场中间,双方跑向场内抢球,开始比赛。持球者可以抱着球跑向篮下投篮,首先达到预定分数者为胜。 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13条比赛规则,主要规定是不准持球跑,不准有粗野动作,不准用拳击球,否则即判犯规连续3次犯规判负1分;比赛时间规定为上、下半时,各15分钟;对场地大小也作了规定。上场比赛人数逐步缩减为每队10人、9人、7人,1893年定为每队上场5人。 1904年在第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第1次进行了篮球表演赛。1908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规则,并有移种文字出版,发行于全世界,这样,篮球运动逐渐传遍美洲、欧洲和亚洲,成为世界性运动项目。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将男子篮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统一了世界篮球竞赛规则,此后,到1948年的10多年间,规则曾多次修改,与现行规则有关的重要变化是:将得分后的中圈跳球,改为失分队在后场端线外掷界外球继续比赛;进攻队必须在10秒钟内把球推进到前场;球进前场后不得再回后场;进攻队员不得在"限制区"内停留3秒钟;投篮队员被侵犯时,投中罚球1次,投不中罚球2次等。1952年和1956年第15、16两届奥运会的篮球比赛中,出现了两米以上的多人,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曾两次扩大篮球场地的"限制区"(也叫"3分区");还规定,一个队控制球后,必须在30秒内投篮出手。60年代初有关10秒和球回后场的规定,一度因1960年第17届奥运会后取消了中场线改画边线的中点而中止。1964年第18届奥运会后,又恢复了中场线,这些规定又继续执行。1977年增加了每队满10次犯规后,在防守犯规时罚球两次,防投篮时犯规两罚有1次不中再加罚1次的规定。1981年又将10次犯规后罚球的规定缩减到8次。很明显,人员的变化的技术,战术的发展引起了规则的改变,而规则的改变又促进了人员和技术、战术的进一步发展变化。特别是50年代后期以来,规则的改变对篮球比赛的攻守速度,对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以及意志、作风等各方面都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篮球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女子篮球是1976年第21届奥运会上才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的。 篮球运动是1896年前后由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的,随后在北京、上海基督教青年会里也有了此项活动。在1910年的全运会上举行了男子篮球表演赛之后,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大、中学校的篮球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其中以天津、北京、上海开展得较好,水平也较高,当时的比赛规则很简单,在球场中间画一个约有1米直径的中圈,中锋队员跳球时一只手必须置于背后腰部,任何一足不得踏出圈外。技术也简单,中圈跳球后,谁接到球就自己运球,超过防守人就投篮。当时只会直线运球前进,传球方法是单、双手胸前传球,跑动投篮是用单手低手上篮,立定投篮无论远近都是用双手腹前低手投篮。1925年前后,进攻和防守的5名运动员,有了较明确的分工,中锋对中锋,后卫对前锋,有人盯人,各自盯住自己的对手。但前锋的职责是只管进攻投篮,不管退守;后卫的职责是只管防守抢截球,不管投篮。前锋和后卫很少全场跑动,只有中锋要攻守兼顾。以后又逐渐改为两后卫1人助攻(活动后卫),1人留守后场(固定后卫),两前锋也变为1人留在前场专管偷袭、快攻,1人退守后场助防。技术动作也有所发展,跑动投篮出现了单手、高手投篮,立定投篮出现了双手胸前投篮,传球出现了单、双手击地传球,运球出现了两手交替运球躲闪防守和超越防守向前推进的技术。规则中增加了罚球区和罚球线,队员犯规4次即被取消比赛资格,犯规罚球可由队长指定任何1个队员主罚。比赛时间分为上、下半时各2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每次投中或罚中后,都在中圈跳球,重新开始比赛。而中国篮球运动水平在1926年以后有了较大提高 。

问个问题需要这样,你这人搞笑,是个正经人都会对你不满,只有哪些视分如命的人会给你答案。

新世纪世界篮球运动发展的总趋势 21世纪世界篮球运动作为一种全球性社会文化和人文景观将进一步在世界广阔范围内更迅速普及发展提高,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众篮球运动在全球普及,比赛的人文氛围全面提高 篮球运动由于自身的本体性特点、规律和功能,使它充满活力。为此,新世纪大众性篮球运动将进一步在全球普及,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性社会文化和民众健身强体、修德养身的工具和手段。而这种运动性人文、文化色彩的氛围将不断的深化为社会特殊人文景观和人们生活的特殊组成部分。特别在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社区和工矿企业的篮球运动开展将日益广泛,热爱篮球运动的各界人士将进一步支持推广篮球运动。 (二)学校篮球运动的健身、教育功能显著,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篮球运动的增智、健身、教育、宣传、社交功能越来越被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领导认同,积极开展学校篮球运动将成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师生体质、提高健身水平、陶冶情操、锻炼意志、修养品行、培养团队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荣誉意识的特殊教育形式。各种形式的业余篮球俱乐部将成为校园生活地一种基本社团组织。未来优秀运动幼苗将由此启蒙和得到发展。 (三)职业篮球运动在全球扩展,商业化气息加强,观赏性加浓 职业篮球比赛的竞技水平的技艺化,进一步产生了特殊社会性魅力和经济效益,促使新世纪职业篮球俱乐部将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建立,职业性竞赛的商业化行为将日益在规范中完善法治经营,逐步形成一种新兴产业。随之现存的国际性和各国的篮球组织形式迟早会有新的组合,竞赛的规则、竞赛的制度与方法的不断变革势在必行,以适应人们观赏、健身和发展科、艺化篮球竞技运动的需要。 (四)篮球运动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渗透高科技,形成新结构、新体系 现代科技对篮球运动的渗透,使传统篮球观念,篮球理论、技术、战术和体能水平与训练手段将有新的创新和要求。实践训练手段将更科学化,多元科技将与训练比赛实践相结合,形成篮球观念的新转变,新的理论观点将层出不穷,新的技术、战术不断产生,新的竞赛制度不断完善,新的规则再充实、再发展,从而形成从篮球理论到篮球实践内容的新结构、新体系。篮球竞技在创新发展中更具个性化、集约化、技艺化、科技化、商业化,明显反映出竞技篮球当代化科技氛围。 (五)竞技篮球群雄相争激烈,排名出现新格局,技战术风格呈现新特点 21世纪世界篮球竞技运动水平和实力将形成起伏状的新格局,这是篮球运动在全球普及、发展、提高的好趋势。然而总体上美国仍将居先,欧、美地区一些国家在一个时期内仍将处于先进水平,但各国实力将接近,排名将反复出现更迭。在亚洲、澳洲和非洲地区某些国家将向先进强国冲击。篮球运动总体发展朝着智博谋深、身高体壮、凶悍顽强、积极快速、机敏多变和全面准确这一总趋势与不同流派风格以及多种多样打法的方向发展;比赛规则将应时修订,促进攻守平衡发展;高度与速度进一步相互依赖与制约;技术和战术进一步技艺化、精湛化、实效化、多变化、高空化、全面化和综合化;空间与时间的拼争更趋凶悍激烈,使运动员综合体能、机能、人文素质、文化修养提出更高要求,特殊才华球星的社会效益显得格外重要;教练员的职业素养,知识结构和智慧才干及人格魅力更需综合提高。 可见新世纪篮球运动本体特征与特点将赋予新的内涵。 第一:贵在“理念” 当前世界篮球运动在向技艺化、职业化、观赏化、商业化发展,要求教练员和运动员必须进一步重新认识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发展的总趋势,从而研究提炼出自己在训练、管理、指挥、参赛、技战术创新的多元素结构中的新思路、新举措,形成新的篮球理论与实践的架构体系,进而整合成自己独特的理念。这将是创建自我篮球训练竞赛指导思想,适应与实现训练竞技目标,推动篮球运动事业发展,塑造个人篮球生涯新形象的前提。为此,凡在篮球事业上有进取心的教练员、运动员对此已成为共识,也是一种创新立业的趋势。 第二:智在“聪颖” 俗话说两强相遇勇者胜,然而,随着世界科技不断发展,人类智慧无限的被开发,从而社会越来越文明进步。而科学技术也必然被竞技体育广泛地渗透移植和利用,传统的“勇者胜”必须赋予新的内涵。更新提出“决战瞬时智勇者胜”的理念,两强相遇“智者”胜的事例不胜枚举。为此世界有识的篮球人士不断强调用头脑打球,用智慧打球,打聪明球,打有文化有人文氛围的球,它是篮球运动在新世纪发展的又一新特点。 而智的基础则是提高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文化科技知识和人文修养,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篮球运动的真谛,进一步把握其规律,进而使自己自由的驰骋于篮球运动的实践。 第三:高在“制空” 自20世纪70年代以及世界范围内的优秀篮球球队强化高的意识,围绕着高采取种种举措,选择特殊高大的内线队员,普遍重视提高队伍整体高度,并确立了“无高不成队”、“不高难赢球”,以及“得高水平、高大中锋得天下”的理念。实践证明这不无道理,近20年来竞技篮球的确已成为巨人们的游戏。然而“高”的内涵都在于控制挂在空间的篮板、篮筐和篮球。因此,比赛规则对此不断修改,很多方面也无不既鼓励而又限制这一“高”的发展趋势。 第四:快在“ 节奏” 随着篮球运动技战术的发展需要,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篮球比赛的对抗性和商业化的观赏性价值,篮球比赛规则对进攻阶段再次进行了缩短时间的规定,不仅使比赛速度加快,而且比赛节奏反复变化。教练员和运动员对技术的训练、掌握和运用,对战术组织的配合与应变,都强化了时间意识和节奏意识。当今世界竞技篮球运动掀起了全面快的浪潮。“争取时间是掌握主动赢得胜利的基本保障”已成为各国优秀队伍的共识。“兵贵神速”这一兵家古训更引人信服。而高速度下的技巧则充分体现在快慢速度的转换。特别引人思考的是,传统训练理论上有章有序的常规训练意识,应适应世界篮球运动比赛中凶悍、快速对抗中有章无序的比赛实际(即有序中的无序),是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研究的。这也是我国训练理论中滞后的一种现象。 第五:悍在“凶狠” 篮球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允许职业选手参加世界性大赛以后,运用贴身攻防的对抗手段以及凶悍拼争的顽强作风是现代篮球比赛当代化的最明显特点之一。篮球场上“悍”的传统理解也出现了质的变化,“悍”不仅反映在思想、意志、作风、精神上,反映在比赛过程中拼争技术手段和战术方法的合理应用上,而且还体现在比赛规则的不断演进的导向上。例如,篮下高空拼争既要求身高和体质,有要求技能能力、智谋变化,而其中凶悍的作风是能否发挥上述优势,取得制空优势的保证;再如,规则对进攻时间的限制,要求进攻时以快速凶悍的行动将球推过前场,并利用仅有的不到20秒的时间进行凶悍的攻击。而防守时为了阻止对手进攻,则普遍采取规则允许的身体接触,通过凶悍的追、逼、抢、打、断等防守手段的运用,从而使现代篮球比赛更具凶悍的拼斗性,时时出现精彩、激烈的比赛场面,不时给观众以悬念。 为此,世界强队强化凶悍作风的培养和体能体质的基础力量训练,以利于进行更凶悍的拼争。我国“八一”男篮之所以在建国50年来长久的保持良好的战绩,其比赛作风凶悍是基本因素。现代篮球当代化的体现之一,就是短时间,短距离的贴身凶悍对抗。所以说智慧与凶悍的结合,既是现代篮球运动的特点,也是现代篮球运动的结晶,更是现代竞技篮球比赛当代化的要求和特征。 第六:准在“高分” 投篮准是篮球运动攻守对抗得分取胜的唯一手段和目的,国际比赛高比分的形成,一是表现为三分投手多,命中率普遍提高,投距远,投点广,被称为篮球场上的“远程导弹”;二是攻守转换快,特别是进攻速度加快、次数增多,投篮机会增多,远、中、近都布有强投攻击手,而篮下均重视布置高大重量级的“地雷”――中锋强攻;三是十分重视投篮基本功训练,既要求投篮技术方法不单一、能变化,要要求动作扎实、正确和规范,而且要求在训练中对抗条件下投篮的高数量和高质量(据资料显示,世界强队每天要求运动员在对抗条件下进行投篮训练,一般在米外区的不同角度定时定量投进500-600个球,这意味着一天每名运动员要投1000-1500次,而在投进的500个球中的命中率要达到55%-70%,以此保障在正式比赛中全队整体投篮命中率在50%以上,全队场次总得分不少于90分)。故世界优秀运动队都培养出了一批优秀投篮手,他们掌握投篮技术已达到技艺化水平,普遍具有在对抗条件下投篮方式多、投距远、变化多、机会多、区点多、出手点高、心态稳、投速快、篮下强攻威胁性强和命中率指数大的特点,任何一个球队拥有这样的投篮明星运动员多,就标志着队伍整体实力强。 现代篮球运动除以投篮准作为“准”字要求的基本点外,还要求掌握个体动作普遍准确,扩大“准”的其他要求,例如运用技术时机的准确性高,转换技术、战术判断时间的准确性高,但特殊和突出的是外围三分球投篮命中率普遍提高。远、中、近多点,多面投篮相呼应,以成为战术变化的基础和转危为安、反败为胜的主要手段。 第七:全在“综合” 现代篮球运动是一项多元、多型、多类、多变的综合的攻守对抗性运动项目。而对抗的胜负就取决于上述诸因素的有机综合统一,达到协调地融合成整体,具体反映在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围绕着迅速提高竞技水平,能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从选材组建队伍,到实施训练、管理、培养规划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全面检测与培养运动员必备的专项基本条件,如对篮球运动专项的悟性与意识的全面性;专项身体形态的各部分比例的全面性;智能结构的全面性;体能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技能素质、职业素质、道德素质的全面性;掌握与运用攻守技术、战术的全面性等等。从而使现代高水平运动队均衡的相对的具备能文能武,能攻能守,能左能右,能内能外,能上能下,能快能慢,使他们在比赛中适应不同的队伍,不同的打法,适应不同比赛阶段的不同环境下自由保持正常的心态,掌握应变的主动性。正由于全面自我教育、训练、磨练意识的加强,他们在比赛中都能随机待遣,由单一性常规型运动员,向多面性综合型运动员发展,进而为增添球队的整体实力和自身向特异性明星型运动员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全面、综合、特异的运动队及运动员已成为现代篮球实业家抢手的无上明珠,也是职业联赛观众观赏的夺目焦点,是现代竞技篮球当代化的重要标志。

1.我觉得中国篮球受到国内篮球制度的约束~!无法达到更高一个水平,因为赛制使国外有一定实力的球员有更多的人在中国赛场上无法得到更多上场时间,虽然我知道这是为了保护中国篮球的发展,但这样就使中国篮球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再看一看NBA赛制,一只球队全布由外国球员组成也不会加以限制(就是一只球队主力无美国球员),这样就能增加NBA联盟的实力而不会下降.再来比较一下中国篮球,本来中国篮球水平就差,再加上受赛制保护,外国球员的上场时间少之有少,就使CBA的发展非几吧慢~!

国外校本研究的现状与趋势论文

(一)美国百年地下水开发利用史的启示

美国是开展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性研究比较早的国家。早在1883年美国学者Chamber⁃lin即出版了《自流井》,首次论述了自流井的成井条件和开发理论。1897年Iowa州地质调查局Norton在《Iowa自流井》报告中首次使用“含水层”理念。Todd于1900年提出,过多的自流井将导致自流水量衰减。1923年Meinzer出版了《美国地下水形成与理论探讨》和《地下水文学概要》,系统地总结了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工作和理论进展,同时首次对全国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定性评估,阐述了美国地下水发生、补给、排泄、径流、数量、质量、开发利用等各个方面(陈美贞,2006;陈仁升等,2003)。1935年Theis提出非稳定流理论,使许多实际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在地下水开发方面,人们开始意识到地下水资源是有限的。20世纪30年代Tolman及同事发现了地下水开采所引发的海水入侵和地面沉降现象。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州为单位先后进行了各州地下水资源调查和均衡法地下水资源评价。1963年McGuinness总结了各州及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研究成果。

1977年美国发生了特大干旱,1978年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启动了“区域水系统分析项目(RASA)”,历时近20年,调查和研究了全国28个以流域为单元的水系统,采用三维有限差分地下水流数值模型,模拟地下水开发前后地下水动态变化,并于1990~2000年期间编制出版了各个水系统的地下水图集(比例尺为1:250万~1:10万)。

目前,美国的地下水开采量占总用水量的 。其中, 的家庭用水、的牲畜用水和的灌溉用水都依赖于开采地下水源供给,而且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烈。为此,美国正在开展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计划”(GWRP),研究重点已从过去的以州为单位转向整个水系统、水文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从过去偏重地下水的资源供给功能转向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综合调查评价研究,强调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性研究。

近百年来美国地下水开发利用史表明,经济社会发展对地下水开发利用理念及其生态-地质环境功能研究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在19世纪以前,地下水仅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种补充性资源,在水资源中地表水的开发利用研究占主导地位。进入20世纪60年代,地下水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愈来愈依赖的基础资源,特别是在持续干旱年份,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得到空前的重视,同时含水层疏干、依赖地下水维持的生态系统急剧退化、地面沉降和海咸水入侵等环境问题日趋显现。据USGS统计,在美国公共供水中,地下水的比重从1950年的26%增到2000年的37%。80年代,地下水保护问题受到重视,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提高污水排放标准和提高用水效率的多项保护法规,到2000年亩均灌水量比1950年减少了30%。在《2000~2010年美国地质调查局地质部科学战略》和《1998~2008年水资源部发展战略》中,突出了地下水的可用性和可持续性研究,包括城市化和市郊化对地下水影响调查、海岸带土地利用和人口增长对地下水影响调查和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研究。

(二)国内地下水评价研究动态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质矿产部和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量的地下水及其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评价工作,包括区域水文地质、供水水文地质、环境水文地质、地下水资源评价与新技术和新方法应用。经过50多年来的水文地质工作,基本查明了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区域分布规律,并且把西北和华北的地下水勘察研究作为一项主要战略任务做了大量工作,实现了各种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交换,并开始把地下水作为水圈、岩石圈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环境因子,开展地球表层四大圈层相互关系及大陆水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把地下水融入“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中思考,利用大剖面、同位素等研究地下水循环方式,极大地改变着地下水评价的传统思维与方式,尤其是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对地下水评价的速度。

50多年的地下水评价工作,具有如下特点:①体现国家意志、服从国家目标,成为地下水评价的宗旨;②发挥水文地质工作优势,体现地下水区域性、基础性评价服务于国家建设;③取得的丰富资料和经验,奠定了地下水评价方法研究的基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应用数学和地下水动力学的相互渗透,以及电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丰富并突破了传统水文地质学的内容,使地下水评价从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的新阶段。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本理论,从稳定流发展到非稳定流,从二维流发展到三维流,从一般均衡法和比拟法,发展到解析法和有限单元或有限差分数值法及相关分析法。地下水质量评价从单项评价发展到综合评价,从一般数理统计方法发展到聚类、神经网络和灰色系统评价方法。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开始把主要目标转向管理模型的研究,涉及与地下水开发活动有关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经济环境等各方面问题。

但是,面对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地下水评价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新问题。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是基于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的发展过程,在评价指导思想、评价理念和评价方法诸方面,都存在历史的局限性,急需按新的要求进行完善和发展。例如由于受当时认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局限,对地下水系统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属性功能的基本认识和评价方式中,有关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水循环理念体现不足,静态思维比较突出。

1.地下水资源分类与概念演变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在地下水资源评价方面普遍采用前苏联的“四大储存量”的概念,即动储存量、静储存量、调节储存量和开采储存量。在欧美一些国家也都使用过这些概念(曲焕林等,1991)。经过水文地质工作者的多年实践,普遍感到应用“四大储存量”的概念评价地下水资源存在许多缺陷(陈雨荪,1982;刘光亚,1982;王强忠等,1982),现在已基本停止使用。

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三种水量”的概念,即补给量、储存量、允许开采量,并于1989年纳入国家标准(GBJ27-88)。但是随着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其局限性和理论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徐恒力等,2001)。方案中沿袭以含水层(或水源地)为评价单元的思维模式,没有体现地下水资源整体性和系统性;补给量和储存量的时空概念含糊,容易造成水量重复计算;允许开采量仅仅是一种笼统的提法,在实践中难以操作等。

20世纪80年代“资源”的概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先后采用了地下水资源的概念,陆续出现了“潜在可更新资源”(Potential Renewable Resource)、“实际可更新资源”(Actual Renewable Resource)、“可用更新资源”(Available Renewable Resource)、“安全开采量”(Safe Yield)、“可持续开采量”(Sustainable Yield)和“实际可持续开采量”(Practical Sustained Yield)等。

我国学者王大纯教授(1995)等人,从地下水资源自然属性出发,将地下水资源划分为“补给资源”和“储存资源”两类。“补给资源”被定义为“含水系统可以恢复再生的水量”。将含水系统的多年平均补给量作为补给资源量,单位为m3/a。“储存资源”被定义为“含水系统在地质历史时期积累保存下来的水量”。将含水系统多年平均低水位以下的重力水体积作为储存资源量,单位为m3。

陈梦熊院士等1983年提出的、后经过不断调整和补充(2002)的地下水资源分类,也具有广泛代表性。在该分类中,将地下水资源分为“天然资源”和“可采资源”。“天然资源”被定义为“在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系统)内,地下水在天然条件下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大气降水或地表水入渗补给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水化学特征、可资利用并按水文周期呈现规律变化的多年平均补给量”,一般可用区域内各项补给量的总和或排泄量的总和来表征。“可采资源”被定义为“在经济技术条件合理、开采过程中不发生水质恶化或其他不良地质现象(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并对生态平衡不致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下,有保证的可供开采的地下水资源”。

2.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达西(Darcy)定律和水量均衡是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的理论基础,由此产生了两种评价方法,即“地下水系统水量均衡法”和“地下水系统水动力学法”。

“地下水系统水量均衡法”是直接利用质量均衡原理,通过建立地下水系统的补给量、排泄量和储变量之间水量关系,确定地下水资源数量。“地下水系统水量均衡法”既可用于区域地下水资源的水量计算,又可用于局域地下水资源的水量计算;既可估算地下水系统的补给和排泄的总量,又可计算地下水系统的各单项量,是地下水资源评价中最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地下水系统水动力学法”是根据达西定律和水量均衡原理,建立描述地下水运动规律的微分方程,通过求解微分方程,实现对地下水系统水量状态评价。

按照微分方程的解法,划分为“解析法”和“数值法”。解析法是根据地下水井流理论进行地下水量评价,主要适用于均衡区范围较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均质含水系统。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解析法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迄今仍然是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确定水文地质参数的主要方法。但是当把解析法应用于大范围水系统时,由于实际的水文地质条件远较解析法所假设的条件要复杂得多,其局限性就暴露了出来(薛禹群等,1986)。

为了解决随地下水开采规模进一步扩大所出现的问题,在20世纪50~60年代,兴起物理模拟(电模拟和砂槽模拟等)技术,但是仍不能很好地解决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所面临的问题。计算机技术和数值计算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推广,使一些复杂地下水流模拟成为可能,而且开始考虑含水介质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对复杂的越流系统和具有不规则形状的各类边界条件,以及多相流和双重介质等问题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在概念模型中更多地保留了实体系统的自然特性。由于数值法既可用于大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又可用于局部的水源地评价;既可处理复杂的水文地质问题,又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因此,逐渐成为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重要方法,并因其更易实现系统分析的目标而被广泛应用于地下水资源评价和管理工作中。

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常用的方法还有水文分析法、相关分析法、水文地质比拟法等。“水文分析法”是仿照陆地水文学的测流分析,计算地下水补给量的一种方法,主要应用于地下水补给量全部转化为地下水泄流的地区,如岩溶管道流区、全排型岩溶大泉的岩溶水系统或基岩山区裂隙水系统等其他方法难以应用的地区,主要有地下径流模数法和基流分割法。“水文地质比拟法”,常用于实际资料缺乏的地区,主要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的相似性,用区域内局部地段或相似条件的其他地区的实际资料比拟到全区或研究区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多数用于可采资源的估计。该方法是研究区缺乏资料情况下不得已的选择,其评价结果的精确性较差。“相关分析法”是一种统计学方法,主要用于区域水文地质勘探试验资料不足,但是地下水动态资料较多的地区,应用这种方法进行外推时其可靠性很难保证。“开采试验法”,在地下水的非补给期(枯水期),按接近取水工程设计的开采条件,进行较长时间的抽水实验,然后根据抽水量、水位降深动态或开采条件下的水量均衡方程求解出水源地枯季补给量,并以此作为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该方法主要用于水源地允许开采量的评价,在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中主要用该方法求取参数。

纵观国内外地下水评价成果,最常用的方法是“地下水系统水量均衡法”和“数值法”。美国1977年开展的“区域水系统分析计划”(简称RASAP,1978~1995年期间)联合运用数值法和均衡法对全国25个主要地下水系统水资源进行了评价(USGS,1998)。在2000年开始的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Ground-water Resources Program)中,仍然以数值法为主(USGS,2001)。欧盟各国联合开展的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中,水量均衡法是主要方法(Fried,1982;Rees and Cole,1997)。此外,亚洲、非洲一些国家也大多采用水量均衡法和数值法进行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Leslie and Kadri Külm,2002;Shahin,1989;Lloyd,1990;Ulf Thorweihe and Manfred Heinl,2002)。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第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中,均衡法和数值法也是主要评价方法。

随着数学地质的发展,最近在国内外地下水评价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方法,如随机理论和神经网络(Kitanidis,1985;Bates,1992;Gelhar,1993;Brannan,1993;杨金忠等,2000),但是这些方法还处于理论探索之中,目前还难以广泛实际应用。

3.地下水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我国在早期的地下水质量评价中一般借用外国学者设计的评价模式,如内梅罗(Nemerow .)指数法等。但是在应用过程中,逐渐发现这些评价模式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不足,于是我国地下水质量评价工作者,根据自己实践的经验和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适合不同用途的水质量评价方法。如20世纪60年代开始用“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定量地表示环境质量状况,发展至今已提出许多种计算综合指数的数学模式,这些模式对环境质量的划分一度起了积极的作用。

早期全国性地下水质量评价,尚无“国家地下水水质标准”,主要依据国家建委和卫生部批准试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TJ20-76),并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1958年公布的“饮用水水质标准”,个别评价参数考虑地方“饮用水水质标准”。评价方法主要采用指数法、多项参数法和模糊数学法等。在现今的全国地下水质量评价中,虽然在评价项目选定、分类和污染等级划分等方面有所变动,但是其思路和技术方法均沿袭了这一格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模糊数学、灰色聚类和神经网络等方法在地下水质量评价中广泛应用,且随着方法的改进,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但是由于影响地下水质量的因素较多,以至各评价方法都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综合污染指标法的“硬性分级划分”,灰色和模糊系统需要设计若干不同的效用函数(灰色系统的白化函数、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等),以及人为地给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或权函数)等,这些效用函数和指标权重的给定难免不带主观性,造成评价方法难以通用,增加了应用的困难和人为臆断因素对结论的影响。在地下水质量评价方法中,普遍存在“参数权重”问题,例如指数法把各个水质参数等同,模型法在参数选取和参数权重设定中存在较大的主观性。目前,迅速发展的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方法,拓宽了地下水质量评价方法的视野。

4.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研究现状

自1968年Margat首次提出“地下水脆弱性”这一术语后,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但是至今国内外对“地下水脆弱性”概念仍然没有统一的定义,许多学者根据自己所考虑的因素从不同的角度给“地下水脆弱性”以不同的定义。

以1987年为限,“地下水脆弱性”概念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两个阶段。在1987年以前,有关地下水脆弱性的概念多是从水文地质本身的内部要素这一角度来定义的。1970年Margat与Albiet提出的地下水脆弱性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污染源从地表渗透与扩散到地下水面的可能性。Olmer与Rezac则认为地下水脆弱性是地下水可能遭受危害的程度,这种危害程度由自然条件决定,而与现有污染源无关。Vrana提出地下水脆弱性是影响污染物进入含水层的地表与地下条件的复杂性。1983年Villumsen等定义地下水脆弱性是指应用中或废弃于地表的化学物质对地下水的危害性。1987年“土壤与地下水脆弱性国际会议”揭开了“地下水脆弱性”研究新阶段的序幕。多数学者主张在定义地下水脆弱性时应考虑含水层本身的易污染性和人类活动与污染源的影响。有的学者提出地下水脆弱性是地下水质量对现在或将来有害于其使用价值的敏感性。

地下水系统脆弱性已经被广泛认同的是指这个系统对来自外部(天然与人类活动)从时间和空间上影响它的状态及性质的处理能力。1991年美国审计署应用“水文地质脆弱性”来表达含水层在自然条件下的易污染性,而用“总脆弱性”来表达含水层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易污染性。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于1993年提出地下水脆弱性是污染物到达最上层含水层之上某特定位置的倾向性与可能性,并将地下水脆弱性分为两类:一类是本质脆弱性,即不考虑人类活动和污染源而只考虑水文地质内部因素的脆弱性;另一类是特殊脆弱性,即地下水对某一特定污染源或污染群体或人类活动的脆弱性。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在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已经以污染治理为重点转变为以防止污染为重点,开展了地下水环境脆弱性评价,并编制了评价图册。

至今国内尚没有明确的“地下水脆弱性”的定义,定义多引用外文资料,多是从水文地质本身内部要素角度出发,针对局部城市或水源地,包括“环境生态脆弱区地下水开发模式及系列编图”工作,研究地下水本质脆弱性,常以“地下水的易污染性”、“污染潜力”、“防污性能”等来代替“地下水脆弱性”这一术语。

5.存在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地下水评价工作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从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角度考虑,地下水评价工作尚存在如下问题:

1)以往的工作,偏重地下水赋存条件的研究,对地下含水层结构和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研究程度有待深入。作为地下水赋存空间的地下水系统结构和地下水动态,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础。

2)地下水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制约因素。以往对地下水质量、环境和生态属性功能评价重视不够。

3)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及趋势预测研究缺乏深度,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对地下水前瞻性要求。

4)由于大量的水利工程修建,改变了地表水、地下水循环条件,出现了不少新的水环境问题,特别是地下水补给条件的改变,使得有些地区地下水补给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因此,在新的地下水评价中急需考虑这些变化的影响。

(三)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研究现状

1998年许志荣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五期)上发表了“地下水功能区划分初探”,提出了开展地下水功能区划的必要性。1999年史瑞青等在《工程勘察》(第一期)上介绍了“灰色聚类分析在地下水区划中应用”的技巧。2001年费为进等在《地下水》(第四期)上发表了“快速灰色分级聚类法在地下水功能区划中应用”,提出灰色分级聚类法是地下水功能区划的一种简明方法。这一时期的地下水功能研究都是从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角度出发,基于传统地下水资源评价理念。

2002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角度,作为约束条件,提出开展“地下水功能评价专题研究”,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张光辉研究员主持开展有关地下水功能理念、评价理论与方法探索性研究,于2003年提出了地下水功能评价基本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2004年6月该项目组完成了“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评价的科学体系”构建和论证,包括基本理念、评价理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关键技术等,编制了“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技术”,编入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技术要求系列》(二、三)中,并先后在兰州、武汉、石家庄、北京、沈阳和呼和浩特主办“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技术骨干培训班,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全面推广应用。2004年唐克旺等在《水资源保护》(第五期)上发表了“地下水功能区划分浅谈”,介绍了水利部门进行地下水功能区划的基本思路。2005年水利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地下水功能区划定工作的通知》。2006年张光辉等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四期)上发表了“区域地下水功能及可持续利用性评价理论与方法”一文,全面阐述了地下水功能评价理论和方法;黄鹏飞等在《中国环境管理》(2006年第二期)上发表了“层次分析法在民勤绿洲地下水功能评价中应用”,介绍了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状况。2007年罗育池等在《中国农村水利水电》(第九期)上发表了“基于MapGIS的河南省浅层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吕红等在《水文》(2007年第三期)上发表了“山东省地下水功能区划初探”,指出地下水功能区划是政府行使管理职能的重要基础;闫成云等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年第三、四期)上发表了“疏勒河流域中下游盆地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引用大量实例阐述了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的实际效用。2007年范伟完成了“吉林省平原区地下水功能评价”硕士学位论文。张光辉等在《地质通报》(2008年第六期)上论证了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的关系。

(四)地下水开发利用研究现状与趋势

地下水开发利用研究总的趋势是学科内涵不断拓展、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优先、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为重点、与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根本。

1)资源和环境、生态并重,已成为地下水开发利用研究的主题。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既要保障社会稳定的水供给,又不能牺牲生态-地质环境效益,同时不影响未来长远的水资源利用。恢复由于人类影响而退化的地下水功能、地下水疏干区定量跟踪和调控、增强地下水含水层获得补给途径和机制、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蓄和协调开发、地下水利用和分配的社会-经济规律及管理模式等是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2)地球表层系统的水文地质过程研究,已成为现代地下水科学演化的重要专题。土壤、包气带、浅层地下水、湿地与湖泊、绿洲、河流和农业用地等,与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性研究密切相关。包气带是介于潜水面和地表之间的多孔介质,化学风化、有机质分解、氮素固定等其他化学物质循环过程均发生在包气带,也是地下水补给、污染物向地下水运移的必经之路。包气带中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与水文地质学、土壤学、生态学和环境学关联性愈来愈紧密(甘肃地调院,2007)。

3)建立高效的地下水动态监测、状况调查和突发应急机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愈来愈迫切。1996年国际水文计划工作组将“可持续水资源利用”定义为“支承从现在到未来社会及其福利要求,而不破坏他们赖以生存的水文循环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水的管理和使用”。要求在水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中,寻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福利之间的最佳联系与协调,强调未来变化、社会福利、水文循环、生态系统保护的完整性,使“未来遗憾可能性达到最小”。2000年在美国召开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上,达成一个共识:流域统一管理是防止土地退化、保护淡水资源与生物多样性、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抉择。

4)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是当今地下水开发利用中最为人们关注的核心。它指地下水时空上能够连续下去。Serageldin and Steer将“可持续性”概化为“可持续性弱”、“可持续性适度”、“可持续性强”和“可持续性过强”。“可持续性弱”不关心局部、只关心整体;“可持续性适度”主要以维持系统的整体性为目的,但也适当关照其组分;“可持续性强”要求保持系统组分的良好状态,同时也关照到系统整体,各组分不可互相替换,而且根据某些理解,即使是在组分内部,可替换性也是受到限制的;“可持续性过强”就是保持系统的所有要素完好无损且无任何损耗。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各国的学术研究也在不断壮大和深入。中国的学术研究也不例外,各个领域的论文层出不穷,尤其是在一些科技领域,中国的研究成果已经开始受到国际的关注。在国内,学术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但是,更多的注意力是集中在一些热门的领域,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生物基因等,这些都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研究的热点。同时,随着中国对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一些战略型的研究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例如能源、环境、军事等领域。

针对这些热门领域,国内的论文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例如,近年来,智能驾驶、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不断提高,分别利用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技术,这些研究都为中国智能化制造、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物联网领域的研究也逐渐成熟,利用无线传感器和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了物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智能控制。

在国外,学术研究也在不断向前发展。一些国外的研究成果对中国的学术研究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例如在生物医学领域,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为中国的医学事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中国的生物医学研究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同时,在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国外研究成果也为中国提供了许多借鉴,为中国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总的来说,中国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都越来越受到重视,各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研究方法和手段不够先进,学术交流和合作不够紧密等。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学术研究的质量和效率,发挥学者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不断推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毕业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写之前、或者说是查找相关文献之前,需要明确以下问题:

(1)研究所属的领域或者其他领域,这个问题已经知道多少。

(2)已完成的研究有哪些。

(3)以往的建议与对策是否成功。

(4)有没有建议新的研究方向和议题。

因此文献综述部分,是有一个内在逻辑的。需要遵循以下步骤:

1、了解前人已经提出的问题。通过对研究课题的相关文献进行阅读,了解前人在研究课题方面提出了哪些问题。一般地,对于任何研究主题,都或多或少有前人涉及过,都会提出若干观点,为论文写作或者研究提供启发。

2、明确前人解决了哪些问题。了解前人解决了什么?解决到什么程度?这是文献综述所要解决的第二大议题。

3、那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在进行文献研究时,也可以注意前人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研究前人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对研究者产生借鉴启发作用。作为硕士研究者,可以尝试在相同的背景下模仿其研究方法,常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案例研究、规范研究、实证研究、演绎推理等。

4、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这个部分就可以表现出这篇文章的研究意义)。

通过文献综述的研究,找出前人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是文献研究时需要得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找到某一研究主题前人尚未研究的方面和内容,作为论文研究的依据。同时结合前人的研究思路,构思怎样进行研究。

5、探讨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这个部分就需要简要说明接下来的研究工作)。

当然,在写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时候你不需要长篇大论,或者把关注的学科写成一篇非常全面的历史纪录。这时候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将前人的研究进行排除筛选。

国外海上施工研究现状与趋势论文

工程项目管理学科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学体系。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建设部与国家计委、经贸委意欲尽快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行工程总承包与工程项目管理的指导意见》和((工程项目管理(服务)办法 ,以制定工程总承包与项目管理(服务)的实施细则,规范其基本做法,进一步促进其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从而指导我国工程总承包与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与国际惯例接轨。项目经理(PM)在我国已成为新世纪黄金职业,项目管理师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已开始试点。作为当今时代商海先锋,掌握着我国经济腾飞脉动的特殊群体,项目管理知识的学习迫在眉睫。今天,我国的项目经理角色群体的服务目标已经被赋予全球视角。为实现21世纪我国的新发展,强化我国的产业竞争力,就必须分析和研究当前国内外工程项目管理科学体系发展的现状,尤其是近年来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工程公司,为了适应项目建设大型化、一体化以及项目大规模融资和分散项目风险的需要,推出了一些成熟的项目管理方式。研究这些管理方式,了解和掌握国际通行的模式、程序和标准,取长补短,参考借鉴,以人为本,与时俱进。这对于探索符合我国基本建设客观规律的管理体制,有效地实施建设项目的进度、费用和质量三大控制,获得最佳的投资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企业尤其是我石化企业正进行的结构调整、改制分流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项目管理承包(PMC)国外目前的现状对美国、加拿大的柏克德(BECHTEL)、凯洛格(KBR)、福斯特威勒(ROsTER WHEELER)、鲁姆斯(ABB LUMMUS)、浮卢(FLOUR)、兰万灵(SNC LAVALIN)等六家国际大型工程公司的工程项目管理进行考察,这些国外企业的比较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形式主要是项目管理承包。此外,还有项目管理组(PMT)和施工管理(CM)等。PMC是指项目管理承包商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项目管理,包括进行工程的整体规划、项目定义、工程招标、选择E、P、C承包商,并对设计、采毋≈、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管理,一般不直接参与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和试运行等阶段的具体工作。PMC的费用一般按“工时费用+利润+奖励”的方式计取。PMC是业主机构的延伸,就从定义阶段到投产全过程的总体规划和计划的执行,对业主负责,与业主的目标和利益保持一致。对大型项目而言,由于项目组织比较复杂,技术、管理难度比较大,需要整体协调的工作比较多,业主往往都选择PMC承包商进行项目管理承包。作为PMC承包商,一般更注重根据自身经验,以系统与组织运作的手段,即业主首先委托一家有相当实力的国际工程公司对项目进行全面的管理承包。其次,把项目分成两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为项目定义阶段,第二阶段为项目执行阶段。在项目定义阶段,PMC的任务是代表业主对项目的前期阶段进行管理,即对项目进行多方面的计划管理(PROGRAM MANAGEMENT)。比如,有效地完成项目前期(FEL)阶段的准备工作;协助业主获得项目融资;对技术来源方进行管理,对各装置间的技术进行统一和整合;对参与项目的众多承包商和供应商进行管理(尤其是界面协调和管理),确保各工程承包之间的一致性和互动性在执行阶段,由总承包商负责执行详细设计、采购和建设工作。PMC在这个阶段里,代表业主负责全部项目的管理协调和监理作用,直到项目完成。在两个阶段中,PMC都及时向业主报告工作,业主则派出少量人员对PMC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总之,力求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总成本最低。PMC可分为三种类型:(1)代表业主管理项目,同时还承担一些界外及公用设施的EPC工作。(EPC,即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是英文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的缩写)。这种方式对PMC来说,风险高,而相应的利润、回报也较高。(2)代表业主管理项目,同时完成项目定义阶段的所有工作,包括基础工程设计、±10%的费用估算、进行工程招标选择EPC承包商和主要设备供应商等。(3)作为业主管理队伍的延伸,负责管理EPC承包商而不承担任何EPC工作,这种方式的风险和回报都比较小。为了使公司组织机构更有效地为项目服务,大多数工程公司都是采用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矩阵型的项目管理机制,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即以永久的专业机构设置为依托,按项目组织临时的、综合严密的项目管理组织,具体组织实施项目建设。公司常设专业职能部门负责向项目组派出合格的人员,并对其派往项目组的人员给予业务上的指导和帮助,但不干预项目组的工作,项目组人员应同时向项目经理和各自部门汇报工作。采用矩阵型的项目管理模式,不仅便于专业人员的培养,有利于专业水平的提高,而且便于专业人员的调配,保证专业人员的工时得到充分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将多专业人员调配到某一项目上,便于协同工作和对专业人员业绩和能力的全面考核。大型的工程公司不仅有良好的项目管理体制和机制,还都有先进的项目管理技术和手段作支撑。2、实行PMC模式应当具有的条件任何一种项目管理方式都有其特定的使用条件和存在理由,PMC也不例外。PMC通常用于具有这样特点的国际性大型项目中:一是项目融资超过l0亿美元,并且有大量复杂的技术含量;二是业主方面包括许多公司,甚至有政府部门介人三是需要得到商业银行或出口信贷机构的国际信贷;四是业主不以原有资产进行担保五是业主想完成这个项目,但是由于内部资源短缺而难于实现。在国内,在没有政府担保的情况下,国际银行的贷款从未超过l0亿美元,因此采用PMC项目管理方式有利于增强项目融资能力,增强向国际信贷金融机构融资的项目可信性。但是,PMC管理方式在报酬系统设计、项目VIP(VALUE IMPROVING PROCESS)、项目融资、项目风险分散等方面有许多好的做法,适应了目前大型国际工程多项目、高融资、低风险要求。3、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及主要差距目前,我国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建设企业,尤其中国石化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的开展与国外相比,差距是多方面的,根据考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多数石化企业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企业没有建立与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相对应的组织机构和项目管理体系。除极少数设计单位改造为国际型工程公司外,多数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的设计单位没有设立项目控制部、采购部、施工管理部、试运行(开车)部等组织机构, 只是设立了一个二级机构工程总承包部,在服务功能、组织体系、‘技术管理体系、人才结构等方面不能满足工程总承包的要求。监理企业一般把服务领域局限在专业工程的施工阶段监理上,组织结构、技术标准体系和人才结构都不能满足全过程、全方位项目管理服务的功能。(2)多数石化企业设计、施工、监理没有建立系统的项目管理工作手册和工作程序,项目管理方法和手段较落后,缺乏先进的工程项目计算机管理系统。设计体制、程序、方法等也与国际通行模式不接轨。而国外一般都具有高水平的信息管理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工程项目实施和管理有强大的基础数据库作支撑,高水平的CAD辅助设计系统和集成化的项目管理系统得到普遍采用,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科技创新机制不健全,不注重技术开发与科研成果的应用。企业普遍缺乏国际先进水平的工艺技术和工程技术,没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独立进行工艺设计和基础设计的能力也有待加强。而国外的却非常重视技术开发,尤其善于与研究机构合作,将专利技术转化为工艺设计和基础设计,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4)企业高素质人才严重不足,专业技术带头人、项目负责人以及有技术、懂法律、会经营、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尤其是缺乏高素质、能按照国际通行项目管理模式、程序、标准进行项目管理的人才,缺乏熟悉项目管理软件,能进行进度、质量、费用、材料、安全五大控制的复合型的高级项目管理人才。(5)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工程公司数量太少,目前只有化工、石化等行业有少数国际工程公司,并且业务范围较窄,国际承包市场的占有份额较小。如美国的柏克德公司每年总营业额为l 30亿美元,而我国在2001年对外工程的总营业额仅为89亿美元,还不及美国一个工程公司。这些外国公司业务领域宽,涉及多个行业而且都是跨国公司,国外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的50%左右,有的甚至更高,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其中EPC总承包占业务总量的60%~85%,并具有很强的融资能力,在市场上竞争力很强。(6)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除了1984年国家计委、建设部颁发的((工程承包公司暂行办法》外,目前还没有制定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的有关法规。(7)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的市场发育不健全,多数国有投资为主体的项目业主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不愿采用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方式组织项目建设等。:4、国内工程公司应如何有效实施PMC模式 正确处理PMC管理方式和其他项目管理形式的关系项目前期工作、项目EPC服务或者EPC,仍是国内工程公司工作的主要内容,是PMC管理的组成部分,其管理的基本原则、方法并没有改变。在管理方式上,只是根据项目投资大小、风险分担方式、业主项目管理人员多少,决定最优的项目执行模式,如南海乙烯、扬巴和漕泾乙烯。并不是PMC来了,项目管理的其他形式就过时了、落后了。因此,就国内工程公司的任务来说,继续提高项目水平,培养项目管理人才,仍旧是主要任务。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国内大型合资项目普遍采用PMC项目管理方式,尤其是利用国际信贷资金项目,这是国内工程公司认识掌握PMC的良机。因此,在加强项目管理的同时,要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特别是国内第一流的大型工程公司,应该积极行动,不能认为国内EPC还没有被认识,PMC还很遥远,放弃发展机会。从政府角度看,也应该支持国内大型工程公司向PMC方向发展,这不仅是提高国内工程公司项目管理水平的问题,同时也是走向国际大市场的需要;是带动我国工程建设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需要。 积极学习项目融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大量资金寻求投资机会和投资回报是必然的。在现阶段由于国内资金还比较有限,同时由于中国股市不规范,因此国内各种基金的成立虽然不少,但主要集中在操作股市上,这种现象是不会长久的。随着中国国内股市的规范和资金的增加,成立各种投资性基金的趋势不可避免。今后十年或二十年的时间,必然是国内资本市场兴起、规范和大发展时期,能否把握这种机遇,对工程公司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目前项目融资已经作为一种融资方式而存在,其核心是筹划融资结构,避免融资风险。世界发展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发展银行以及比较大的投资机构,对项目融资都有比较繁杂而严谨的操作规程,需要认识它,熟悉它。搞PMC而没有项目融资,没有项目风险管理,不是完整意义上的PMC. 正确认识项目管理集成化、基准化特点,提高项目管理水平项目管理集成化是指利用项目管理的系统方法,对项目相关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合理使用项目管理技术和应用工具,实现项目管理效益的最大化的过程。项目集成化管理包括了两个层次的集成,其一是以工程数据库和管理数据库为基础,完成设计、采购、施工业务流程的集成;其二是以工程数据库和管理数据库为基础,围绕进度、费用、资源、质量管理的集成。项目管理集成化对提高项目管理公司或项目承包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5、探讨与建议 促进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建立科学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作业过程,工作建设实施过程中需要快速处理大量的数据,及时显示当前工程项目实施效果(进度、费用、质量等)有无偏差,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和指导下步工作,这样庞大的工作量只有领先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这个现代化工具和手段才能完成。因此,管理软件的应用是实施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实现与国际管理模式接轨的重要手段和标志之一。推广应用管理软件,必将使我国项目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由于工程总承包与项目管理是以系统工程学、控制论和信息论为理论基础,采用赢得值原理、信息集成技术和矩阵式管理结构,以高度专业化、科学化、市场化的手段,对项目实施的进度、费用、质量、资源、财务、风险、安全等建设全过程实行动态、量化管理和有效控制,以达到最佳的投资效益。目前工业发达国家的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公司,都建立了本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因此,建议组织各方面专家深入研究项目管理体系,以指导工程总承包企业和项目管理企业建立和完善其项目管理体系。同时,建立对企业项目管理体系的考核制度,以促进项目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要重视为工程项目管理进行风险补课如何进行风险分析是目前国内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研究的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我国在这方面刚刚处在起步阶段,对风险分析与评价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缺乏系统化和科学化,工程项目风险分析的研究领域几乎还处在空白状态,大部分工程项目的风险分析还处于定性阶段,缺乏系统性定量的分析方法。风险管理仍然是个新鲜事物。美国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态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风险管理已渗透到企业中,所有的大型公司中都任命了一名负责风险管理的副总载和一名资深风险管理人员。形成和接受了一种“风险文化” 并被视为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一部分很重要的成本。 这种做法及其运作模式很值得我们借鉴。国际清算银行拟定的巴塞尔新协议要求,各国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要对债务和业务风险进行管理。这意味着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会从银行系统推广到私有和公有行业。在通过制度的方法将风险减低到可以接受的地步方面,我国落后于西方。例如在财务计划方面就急需完善石化项目责任成本预控机制,这已经引起国际专家的提示。因此,要进行文化上的转变——工程项目管理体制要积极地承担风险和进行风险管理,而不要依据传统的方法如规避风险以及其他被动防御的策略。将风险管理系统仅仅只是嫁接到现有的体制上,其程度是很肤浅的。这种做法也是很危险的。因此必须要重视进行风险补课,尤其要重视工程项目管理风险补课。 我国石化项目责任成本预控机制急需完善近年来,随着石化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加强施工项目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已经成为施工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它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先进管理方法。石化项目责任成本预控机制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建立一个体系,落实五项制度,实现两个挂钩。① 建立一个体系,即建立项目成本责任控制体系。② 落实五项制度,即施工方案的逐级优化制度、工程数量的逐级控制制度、责任预算的动态调整制度、“零利润”集体承包制度、项目经理基金调控制度。③ 实现两个挂钩,即工程公司向项目部收取企业费用同责任预算编制挂钩,项目部职工工资收入同责任预算执行情况挂钩。工程项目责任成本预控机制的实施步骤和具体做法有:(1)规范操作流程。具体为制定相关办法;做好开工前的准备工作编制项目责任预算,确定项目上交款指标,公司总经理与项目负责人签订责任预算承包合同;建立项目内部责任体系;分解责任预算;进行责任成本核算;绩效评价。(2)处理好三个层次的经济关系。具体为处理好公司与项目部的经济利益关系;处理好项目部与各责任中心的经济利益关系;处理好责任中心与作业职工之间的关系。(3)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具体为建立公司、项目部两级成本管理及相应的两级责任成本管理机制,明确职责和权限;建立责任成本督察制度;建立责任成本绩效考评制度。总之,成本控制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效益,工程产品的价格一旦确定,成本便是最终效益的决定因素,只有控制住成本,利润空间才能打开,而又因为工程产品的一次性,其成本控制没有现成的依据可循,更需要因项目而异,因时间而异。 改造和培育一批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在市场准入政策上予以扶持(1)鼓励有条件的大型工程设计、施工企业可以通过改造和重组,调整结构,完善功能,充实人力资源,尽快成为具有设计、采购、施工(施工管理)、开车功能的国际型工程公司。故对具备施工管理能力的大型设计企业,在转为工程公司时在申请相应的施工承包资质时应给予政策支持。对具备设计能力的大型施工企业,在申请相应的设计资质时予以政策支持。(2)改造和培育一批工程项目管理企业。有条件的工程咨询、设计、施工、监理、招标代理和造价咨询企业,可以通过充实相应的工程项目管理专业人员,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项目管理体系,成为专业化的工程项目管理(服务)企业。故对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在申请咨询、设计、监理、招标代理和造价咨询资质时应给予适当政策支持。(3)建议权威部门从现有条件较好、实力较强的大型设计、施工、监理企业或企业集团中,确定一批重点扶持企业,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外经贸部等部门关于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意见通知 (国办发[2000]32号)中提出的七项扶持政策。

跨海湾大桥一般施工环境比较恶劣,尤其是风速比较大,且风况极不稳定,对大跨度斜拉桥的施工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海洋环境要求结构施工速度快,能够迅速构成一个整体。而跨海湾大桥的正常施工时间比较有限,现场施工难度比较大,且施工过程中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障,容易受气候影响而拖延工期,因此研究和总结出一套针对跨海湾大桥基础、桥塔、钢箱梁和斜拉索的施工技术的方案是十分必需的。 杭州湾大桥南航道桥基本处于杭州湾的中心部位。杭州湾是世界三大强潮湾之一,这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风、浪、流条件极端恶劣,涨落潮平均流速达米/秒,最大实测流速达米/秒,最大潮差达米,每年有台风、季风袭击,在平时涨潮过程中还伴有涨潮风,给海上施工带来极大困难。 本文根据杭州湾大桥南航道桥的现场施工经验,对跨海湾大桥的基础、桥塔、钢箱梁和斜拉索的施工技术进行探讨和研究。本文结合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工程实践,从技术适用性、经济性、安全性和缩短工期等多个方面出发,详细介绍了杭州湾大桥南航道桥的施工方法以及施工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为以后的跨海湾大桥的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傅里叶变换。1)正态随机分布,LuZhen-通信业Wu。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减少每一个纳米硅核所吸收的硅原子数。2.安徽省红外与低温等离子体重点实验室。近年来的研究已推广至混沌工程、概率技能鉴定推理等领域。〔1〕马颂德等.计算机视觉.北京。3.经地址译码电路可实现包括对双端口存贮器在内的所有外部存贮器的访问。以信噪比为指标对图像处理效果进行了定量评定.研究表明主分量分析法不仅消除了红外热像无损检测中的加热不均效应,具有小型、高精度、标准规范高速度、强适应性的优点和多功能网络通信能力等。光电信息技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自动X线头影测量分析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中华口腔科医学杂志,4.到120℃结束。如果直接将各子码流不加缓存直接送往各子解码器必然会使得子解码器1、2的BUFFER太满,但却能获得比同步计算更高的加速比,附加策略分类号。不同样品若截止波长相同则只记录一次,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且图像稳定;响应区域为310-365nm,由此求出姿态角ψ、θ、γ,

在国外,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成本管理信息有用性和如何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拓展成本管理功能,提高成本管理效率等方面。特别是作业成本的应用和结合ERP的实施对成本管理的创新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理论界对成本管理目标的研究有一定的争议,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具有影响力的是以查尔斯·T·霍恩格伦为代表的五目标论和以卡普兰为代表的多阶段论。凯瑟琳娜.斯腾詹和乔.斯腾詹在《成本管理精要》一书中提出了从决策有用性出发的1O目标论。他们认为,有助于决策的成本管理系统必须满足:(1)列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支出;(2)反映组织的成本结构和形态以支持成本管理系统的改进;(3)支持切实可行的战略计划并明确管理目标;(4)引导个人和团队行为,努力实现组织目标;(5)为完成组织近期目标和战略规划监控资源耗费;(6)预警财务状况恶化;(7)资源消耗的适用性;(8)明确个人和团队对完成经营目标应负的责任;(9)有助于分析客户、生产过程、产品和地区对赢利性的不同影响;(1O)为不同的决策者、管理者提供全景式的组织成本结构信息。20世纪40年代以后的成本管理理论大都是持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成本管理是一种管理活动,应该具有管理的普遍职能,即预测,计划,控制,考核,分析和决策等。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是为成本管理提供依据的基础工作。广义的成本管理观不再将成本核算作为成本管理的重心。美国学者查尔斯.T.亨格瑞认为,成本管理是“经理人员的为满足顾客要求同时又持续降低和控制成本的行为。”因此,为降低成本而进行的成本控制活动是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重心。

国外经济不堪。国内物价自己肯定深有体会。个人感觉09年是金融风暴的开始。08年只是开胃小点而已。看看现在的股市震荡~看看现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厂区状况。不容乐观。现在应该是挖掘中国内部地区潜力的时候了。

交通灯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论文

交通灯方面的研究论文

交通灯方面的研究对于交通管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就随我一起去阅读交通灯方面的研究论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摘要:

该文引入了交通灯的系统设计和系统控制计划,此计划设计的交通灯控制系统是基于单片机的。本系统采用MSC-51系列单片机AT89S51为中心器件来设计交通灯控制器。本系统具有适用性强、操作简单、扩展功用强等优点。

关键词:

单片机;交通灯

1 控制器软件设计

交通管理计划概述

设在十字路口,分为东西向和南北向,在任一时辰只要一个方向通行,另一方向禁行,持续一定时间,经过短暂的过渡时间,将通行禁行方向对换。

经过详细的路口交通灯状态的演示剖析我们能够把这四个状态归结如下:

1)东西方向红灯亮,同时绿灯灭,南北方向黄灯灭,同时绿灯亮,倒计时10秒。此状态下,东西向制止通行,南北向允许通行。

2)东西方向红灯亮,南北方向黄灯闪亮,倒计时5秒。此状态下,除了曾经正在通行中的其他所以车辆都需等候状态转换。

3)南北方向红灯亮,同时绿灯灭,东西方向黄灯灭,同时红灯亮,倒计时10秒。此状态下,东西向允许通行,南北向制止通行。

4)南北方向绿灯灭,同时黄灯闪亮,东西方向红灯亮,倒计时5秒。此状态下,除了曾经正在通行中的其他所以车辆都需等候状态转换。

为了满足车流的变化该设计能够人为的增加或者减少红绿交通灯通行时间,由此设置了两个按钮。口用来增加通行时间(在10秒的根底上),口用来减少通行时间(在10秒的根底上)。这个功用极大地增加了此交通系统在应用中的适用性同时也在很大水平上俭省了在交通灯系统更新中的破费。

而为了应对紧急状况,如救护车,消防车,警车以及严重交通事故,该交通灯系统设置了三个人为强迫转换按钮。三个按钮开通时,分别会输出高电平到,,口;口信号设定为东西口为红灯,南北向为绿灯,制止东西向交通流,准许南北向交通流经过;信号会设定东西口为绿灯,南北口为红灯,制止南北向交通流,准许东西向交通流经过;口信号设定为东西向及南北向均为红灯,制止一切交通流,以应对十字路口严重交通事故。当启动人为强迫功用时,倒计时数码管不再显现倒计时,而是全部熄灭以警示众人。

系统工作原理

普通形式工作原理

在没有强迫按钮按下,系统处于普通形式。普通形式总共有四个状态,以东西口为例,四个状态分别为红灯、黄灯、绿灯及左转、黄灯。普通形式工作原理就是以这四个状态为周期,循环工作。以东西向为例,经过P0口输出先给东西口亮红灯,再给P1及P3口输出,动态显现红灯倒计时,之后不时调用显现子程序,直到红灯倒计时为零;接着经过P0口输出,使东西向黄灯亮起,同样动态显现黄灯倒计时,直到零;然后经过P0口输出,使东西向绿灯以及左转灯亮起,显现倒计时到零;最后经过P0输出,使东西向黄灯亮起,再倒计时到零;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周期的显现控制,程序将跳转回到给东西向亮红灯处,循环执行。同时,由于交通流一日千里的发作着改动,能够依据需求来改动通行时间,经过P2口输出经过P0口,从而改动显现的时间。

紧急形式工作原理

可供选择的紧急形式有三种。当十字路口发作严重交通事故时,需求把两边交通都关断,这时,可开启开关5,就会输出高电平到,单片机处置后,会输出信号到P0口,使东西向与南北向均亮起红灯,同时调用显现程序,使显现数码管全部熄灭。当事故解除,开启返回开关7时,程序会回到主程序,重新进入普通形式。开关4会使输入为高电平,单片机处置后,会使东西向亮起红灯,南北向亮绿灯,只准许南北向通行,同样数码管会全部熄灭,危殆状况解除后,同样回到主程序,继续执行普通形式。开关3会使输入为高电平,单片机处置后,会使南北向亮起红灯,东西向亮绿灯,只准许东西向通行,同样数码管会全部熄灭,危殆状况解除后,同样回到主程序,继续执行普通形式。

在单片机不时执行主程序,以普通形式控制交通流的时分,它会不时的扫描,以及口,以检查能否有紧急状况发作,当三个端口有紧急信号呈现,单片机就会跳出主程序,执行相应的紧急信号程序。

2 系统硬件衔接电路

系统硬件电路局部将分为以下几局部来引见,分别是主面板电路,供电电源电路,单片机系统的时钟电路,单片机系统的复位电路,数码管显现电路,信号灯控制电路,车辆检测电路等。

主面板电路

系统采用5V直流稳压电源供电,供电电压为+5V。

系统复位电路采用的是开关复位的方式,能够人工对单片机停止复位操作。同时,单片机上电时,电容的存在会使得复位引脚的电压维持在高电位超越两个周期,系统会自动复位;而按下复位开关,系统就可人工复位。

振荡电路运用的是12MHz的石英晶振,即单片机的主频为12MHz,一个机器周期为12个时钟周期,所以它的机器周期为1?s,这位定时器初值的计算带来了便当。

两个路口的12个发光二极管每六个为一组,作为东西向,南北向的两组交通灯,每个发光二极管串联一个1kΩ电阻,以灌电流方式,衔接到单片机P3口和P1口,当单片机P3和P1口的某个口输出为低电平常,相应的发光二极管亮起,表示相应的信号灯亮起。

5V直流稳压电源电路

该单片机由5V直流稳压电源停止供电。

5V直流稳压电压工作原理:220V交流电经变压器,从副边输出为9V交流电。9V交流经整流桥整流,电容滤波,被加到三端集成稳压器7805上,经7805后输出5V直流,直流输出后经电容滤波,滤去其中高频重量以及低频重量,最后输出5V直流电用于单片机系统供电。

单片机系统时钟复位电路

ATMEL公司消费的AT89S51单片机它是硬件电路的中心局部,时钟电路晶振运用12MHz,复位电路采取按键复位方式。

单片机数码管显现电路

显现电路采用8个共阳数码管,P1口作为数码管的输入,、、 分别控制东西南北四路数码管的位选端C1,C2,C3,C4。

3 结论

本设计的重点在于处理交通灯时间固定、缺乏灵敏性不能依据一日千里的车流变化适时改动以及缺乏紧急情况应对才能这两项缺陷。

传统交通灯时间固定,不能依据车流量的变化来调理时间,只能经过不时的改换系统来完成,这样做不但耗时耗力、还会糜费大量的财力物力。

另一方面,传统交通灯缺乏紧急情况应对才能。当交通路口发作交通事故时,交通灯不能第一时间做出反响来处置交通流;此外,关于紧急车辆,交通灯也无法停止反响来应对紧急状况。这样是很致命的,由于缺乏紧急状况应对才能,极有可能使得紧急状况变得复杂以至可能危及生命。

本设计主要处理的是交通灯上述两项缺陷。

针对交通灯时间固定的问题,本系统能够经过手动调理来增加或者是减少红绿灯时间以满足车流量不时变化的需求,从而不但延长了此系统的运用寿命对工作人员的运用请求很低,而且还俭省大量的财力物力。

针对交通灯缺乏紧急状况应对才能的问题,该系统增设了紧急形式。当交通路口发作严重交通事故或者路口有消防、救护等紧急车辆时,交通灯能够做出相应的响应,让紧急车辆优先经过,从而尽可能将可预见的损失减小到最小的水平。于此同时,在停止一系列的紧急操作时,相应的系统的数码管显现局部会全部熄灭,来通知路口的司机,路口有紧急状况发作。

本系统以一块AT89S51单片机为中心,充沛应用单片机I/O口,来完成对交通灯路口的交通流控制。

系统有两种工作形式:普通形式与紧急形式。

普通形式每个路口一个周期的显现状态依次为为:红灯10s,绿灯5s,黄灯5s,红灯10s,绿灯5s如此重复。红绿灯所设置的初始时间并不是不能够改动的,它能够依据实践需求来改动以满足实践的需求。在每个状态,数码管都会显现信号灯倒计时,以提示司机信号灯转换剩余时间。

紧急形式下,能够做出三种以为强迫措施:东西向,南北向都亮红灯,该交通路口制止通行;东西向亮红灯,南北向亮绿灯,东西向制止通行,南北向车辆通行;东西向亮绿灯,南北向亮红灯,东西向车辆通行,南北向车辆制止通行。紧急形式下,数码管会恒定全部熄灭,以提示司机紧急状况的发作。直到紧急状况解除,数码管才会回到普通形式。

该系统充沛思索到传统交通灯信号灯时间固定,应对紧急状况性能不佳等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停止了处置。因而,在交通控制效率以及紧急状况处置等方面,该交通灯控制系统要优于当前的传统交通灯控制系统。

摘 要:

本文分析了现代交通控制与管理问题的现状,根据城市交通的实际情况,阐述了交通灯数字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给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城市交通灯数字控制系统的电路设计方案.

关键词:

交通灯论文

路口的交通灯是城市用于缓解交通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它还可以监测城市交通状况,实现实时监控。当前的交通灯控制和交通管理的综合管理系统是现代交通指挥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交通的流通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想加强交通灯的自动化控制,实现数字化监控和管理,就必须具有一个科学的交通灯控制电路设计。无论是哪个地区或城市,红灯亮表示该道路禁止通行,黄灯亮表示停车,绿灯亮表示允许通行。交通控制灯的主要作用就是实现十字路口红、黄、绿三色交通信号灯的自动化控制,从而指挥十字路口各个车量个行人的正常通行。

一、交通灯的工作原理

本次电路设计的核心采用AT89C51,采用CD4511译码器控制数码管显示数字,再加上一块74LS14反相器防止按键过抖影响监测的准确程度。而该设计采用AT89C51芯片,使得线路更加趋向于智能化、自动化、准确化,同时还可以降低设计成本,提高线路的可靠性。为了形象的模拟出交通灯的`实际效果,我们采用三基色发光管代替交通灯,更加简单,容易实现,而且不需要采用另外的扩展I/O口。当核心AT89C51上电复位之后,首先要给它进行重置,使得该核心的四周指示灯全亮,同时LED上应该显示为0.当准备工作完毕之后,准备开始。当按下开始键之后,系统将会开始运行,并运行相关程序。当南北方向时红灯亮,东西绿灯亮持续5S,紧接着南北绿灯亮,东西绿灯闪亮2S,在紧接着南北红灯亮,东西黄灯持续亮2S,延时1S后东西红灯亮,这时候东西向交通灯同先前的南北交通灯,然后系统将会重复此过程。当按下停止按钮之后,交通灯将会全部熄灭,等待其他的命令或是再次开始。

(1)如果按一下开始按键,那么信号灯就会开始循环工作;

(2)如果按一下停止按键,那么信号灯就会停止工作,信号灯也会全部熄灭;

(3)三基色发光管的连接如上图所示,图中的奇数口代表的是红色交通灯,相反偶数则代表绿色交通灯,而二者同用的时候则指示灯显示为黄色。如果只有奇数的接口显示为1的时候,交通灯显红色;如果只有偶数的接口显示1的时候,交通灯显示为绿色;当两个接口都显示1的时候,则交通灯显示为黄色。

(4)本次设计的交通灯,红灯亮的时间是9S,绿灯持续5S,闪亮2S,黄灯持续2S。

二、系统电路主要模块分析

1.消抖电路

在单片机系统运行的过程中,按键是主要操作工具,通过按键操作还可以实现单片机的数据收集处理以及命令的下达。当松开或是按下按钮之后,只需要向单片机的CPU输入0或是1电平,则单片机会受到相应的信号进行以下的操作。二无论怎样操作都会使得按钮发生稍微抖动,尽管抖动的时间很短,但是如果对于抖动不进行有效处理的话,那么就会影响系统运行的准确程度。因此,需对按钮进行去抖动处理。为了有效消除抖动我们经常是利用反相器集成电路来进行按扭的抖动消除的。

2.振荡、时钟电路

振荡、时钟电路时单片机运行的核心,也是交通灯电路系统的具有重要作用的模块之一。为了保证时钟模块频率的稳定准确,保证其有条不紊的工作,提高单片机的运行效率,一定要保证时钟电路的质量。本次交通灯将通过利用AT89C51,确保放大器输入、输出端的正常运转。另外要严格控制对外接电容的电容大小,否则将会影响振荡频率的高低、振荡器工作的稳定性、起振的难易程度和温度稳定性。

3.复位电路

根据电路的应用要求和设计的方案,对于交通灯的电路设计必须配有复位电路,方便复位操作的进行。通常状况下,复位操作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上电复位,一种是上电或开关复位。而本设计则将采用上电或开关复位。当上电或开关复位的电源接通之后,单片机以及交通灯电路设计系统就会复位,而在系统运行期间也会让单片机进行复位。

驱动显示电路

为了更好的使得交通灯的灯光显示更加明显,本次交通灯电路设计将采用LED数码管进行显示,一般状况下,我们采用的是8字型的数码管,数码管上的数字与LED管的发光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使交通灯和数码进行准确的结合,我们将实行亮暗组合。本次设计我们将采用七段码译码器CD4511BCD码来驱动LED显示器,这种译码器既可以实现BCD转换,消除一些锁存的控制,还可以实现显示器的正常运行,直接对于显示器进行驱动。

三、结语

加强交通控制的主要目的无非是努力使道路的交通运行处于最佳的状态,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就应该制定出科学高效的交通控制系统,最大限度的保证交通流运动的连续性。加强交通控制,实行交通灯控制可以有效的改善原有的交通秩序,提高交通的安全性,还可以减少交通的延误,降低污染程度,从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

内容简介: 毕业设计(论文) PLC交通灯电气控制设计,共17页,6857字 [摘 要]: 针对近年来城市交通的拥挤现象,特别是驾驶员违章严重、交通事故频发、车辆尾气污染等问题,介绍丁集计算机、信息、电子及通讯等众多高新技术手段于一体的智能交通指挥中心控制系统.该系统的安装及使用,大大缓解了城市道路堵塞现象、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减少了驾驶员违章的次数,抑制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同时对减轻车辆尾气排放,从而降低环境污染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分析了现代城市交通控制与管理问题的现状,结合城乡交通的实际情况阐述了交通灯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给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城市交通灯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方案。 [关键词]: 交通控制 交通灯 PLC控制机下载地址

Micrologix1000 PLC在交通灯控制上的应用 PLC技术及其在公路交通系统中的应用 用PLC实现智能交通控制 1 引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城市里的十字路口交通系统大都采用定时来控制(不排除繁忙路段或高峰时段用交警来取代交通灯的情况),这样必然产生如下弊端:当某条路段的车流量很大时却要等待红灯,而此时另一条是空道或车流量相对少得多的道却长时间亮的是绿灯,这种多等少的尴尬现象是未对实际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所造成的,不仅让司机乘客怨声载道,而且对人力和物力资源也是一种浪费。 智能控制交通系统是目前研究的方向,也已经取得不少成果,在少数几个先进国家已采用智能方式来控制交通信号,其中主要运用GPS全球定位系统等。出于便捷和效果的综合考虑,我们可用如下方案来控制交通路况:制作传感器探测车辆数量来控制交通灯的时长。具体如下:在入路口的各个方向附近的地下按要求埋设感应线圈,当汽车经过时就会产生涡流损耗,环状绝缘电线的电感开始减少,即可检测出汽车的通过,并将这一信号转换为标准脉冲信号作为可编程控制器的控制输入,并用PLC计数,按一定控制规律自动调节红绿灯的时长。 比较传统的定时交通灯控制与智能交通灯控制,可知后者的最大优点在于减缓滞流现象,也不会出现空道占时的情形,提高了公路交通通行率,较全球定位系统而言成本更低。

以前也是做的也是交通灯不难啊呵呵

国外无人机研究现状及趋势论文

恒州博智调研《2021-2027中国无人机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本报告研究中国市场无人机的生产、消费及进出口情况,重点关注在中国市场扮演重要角色的全球及本土无人机生产商,呈现这些厂商在中国市场的无人机销量、收入、价格、毛利率、市场份额等关键指标。本文也同时研究中国本土生产企业的无人机产能、销量、收入及市场份额。此外,针对无人机产品本身的细分增长情况,如不同无人机产品类型、价格、销量、收入,不同应用无人机的市场销量等,本文也做了深入分析。历史数据为2016至2021年,预测数据为2021至2027年。

目前,国外的无人机物流配送正在迅速发展。已有许多大型企业率先开展无人机物流配送服务,探索出一系列可行的技术方案和服务模式。比如,美国顺丰无人机物流配送公司已经在美国和澳大利亚推出了无人机物流配送服务;英国也在2020年推出了无人机物流配送服务;瑞士联邦航空公司也已开始运营无人机物流配送服务。另外,德国、波兰、芬兰等欧洲国家也都开始探索无人机物流配送服务。此外,从去年开始,中国的无人机物流配送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许多大型企业都在抢滩这一市场,无人机物流配送也正逐步走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近年来,国外无人机物流配送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快的趋势。以下是一些主要国家的现状:1. 美国: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已批准数百家公司进行商务无人机测试,包括实验室药品、医疗用具和邮件投递等。2. 英国:英国皇家邮政服务已启动无人机测试计划,计划在未来几年内为远离城市的农村地区提供服务。3. 中国:中国的无人机物流配送市场已经开始蓬勃发展。阿里巴巴和京东等大型电商企业已经开始试点无人机物流配送服务。4. 日本:日本的物流企业SAGAWA已经推出了一款名为"前进号"的无人机配送服务,可以将包裹送达到不便于传统物流配送的地区。综上所述,未来几年,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监管政策的逐步放开,无人机物流配送有望成为国外物流市场的一大趋势。

12月23日 《无人驾驶飞机》 梁德旺 央视国际 2003年12月24日 14:31 主讲人简介: 梁德旺教授, 现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1987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发动机专业,长期从事飞行器的总体气动力学、航空宇航推进系统的研究。先后数十次获得中国宇航科技基金奖一等奖,。1991年被国务院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 内容简介: 回顾航空百年史,我们来看以战斗机为代表的军用飞机的发展史。在过去是以活塞式发动机为动力的亚声速飞行时代,当前是以喷气式发动机为动力的超音速时代,那么未来将是无人战斗机的时代。那么什么是无人机?无人机是动力驱动,能够自主飞行,可重复使用,而且是无人驾驶的航空飞行器。那无人机同巡航导弹有若干共同之处,但也有很大区别。巡航导弹是携带战斗部对敌实施一次性攻击的武器,而无人机则可携带不同装备,执行不同任务,可多次回收使用。无人机兼有有人战斗机和导弹的优点,它和导弹一样没有人员的伤亡和被俘危险,又因不存在人的生理限制,可超长时间续航,也可以超高机动飞行;并且又因其目标特征小,具有很强的突防能力和生存力。同时它又和有人机一样,可多次使用,活动空间大,可执行多种任务,而无人机与有人机相比成本低得多。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无人机的应用。无人机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个我们把它称为软杀伤,也是在电子对抗战争中间使用的无人机。硬杀伤就是进行无人攻击,对地也好,对空也好,都是硬杀伤的。那么反辐射无人机,是对雷达进行攻击,它是个自杀式的。在侦察方面,无人机到目前战争中用得更多还是在战场的侦察,可以进行光学侦察,带航空相机,CCD摄像机、红外行扫仪。另外在民用方面就更广了,森林防火,边防的缉私,航空拍照,地面的勘探等等,都可以使用无人机。 第三个方面,无人机主要的关键技术是无人机的起飞和着陆技术。大家知道,有人机都是采用的轮式起降,都有起落降。而无人机不一样,由于没有人在上面,很多的方式都可以采用。例如有起飞车滑跑起飞,有采用火箭助推。着陆方面的技术有撞网回收和拦阻网回收。 最后一个方面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无人机的发展趋势。未来无人机的发展将在高空、高速、隐身、长航时无人机方面得到发展。因为美国人现在提出了无人战斗机的概念,也研制出了X-45和X-47无人战斗机,各个国家也在相继和即将开展无人战斗机的研制。另外未来的战争将会往空间发展,高度发展。所以是一个高超声速无人机的技术,也将会得到比较大的发展。 《无人驾驶飞机》 (全文)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无人驾驶飞机》。1903年12月17日,美国莱特兄弟驾驶“飞行者1号”成功地飞行了四次,在最后的一次飞行中间,飞行59秒,距离260米,它标志着人类飞天梦的实现。 回顾航空百年史,我们来看以战斗机为代表的军用飞机的发展史。应该说在过去是以活塞式发动机为动力的亚声速飞行时代。当前是以喷气式发动机为动力的超音速时代。那么未来将是无人战斗机,或者说是无人机的时代。所以今天我们将在这儿来介绍一下无人机的发展情况。什么是无人机?大家可能都会问到这个问题。我们说所谓无人机,它是动力驱动,能够自主飞行,可重复使用,而且一定是无人驾驶,也一定是航空飞行器,或者说是飞机。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无人机和有人机有什么样的区别。所谓无人机,我刚才说了首先是无人驾驶,有人机当然是有人驾驶;那么无人机可以按照我们事先规划的航线来进行飞行,而有人机是驾驶员驾驶飞行;相对有人机而言,无人机的性能比较简单,而有人机由于有人在上面,它人员的支持系统和生命保障系统,那么飞机要复杂得多。这里大家可以看到的一张画面,就是驾驶舱里面的各种各样的仪表,而无人机没有这么多仪表;另外相对而言,无人机小,而且轻。小的无人机才十克,那么当然也有11吨重的无人机,而有人机再也没有10克或者说100公斤这样的飞机存在。 我们接下来看一下无人机与航模的主要区别。大家讲,航模也是无人驾驶。的确在飞机上也没有人驾驶,但是它们两者是截然不同的。首先无人机是自主驾驶,自主飞行,而航模,飞机上没有人,但是遥控操纵,对于无人机来讲可以超视距、程序控制,而航模是视距内范围里,也就是在我们目视范围里,我们人员进行控制。另外从系统上来讲,无人机系统复杂,而航模相对来讲要简单得多。另外对无人机来讲,它有高速、中速和低速飞行无人机,而航模由于是人员操作,我们目视看的速度,我们反映的速度都不可能快,所以航模不可能是高速的,它只能是低速。另外无人机与巡航导弹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无人机和巡航导弹都是无人驾驶,都是自主飞行。但是无人机,它可以带不同的装备,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巡航导弹,它带的战斗部,对敌攻击,而且是一次性使用。无人机可以重复多次使用。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无人机系统的组成,首先它是飞行器平台。无人机,它一定有一个飞行器与之相应。第二它有无线电遥控、遥测装置。我们大家从图上可以看到的有两幅画面,一个是一个主控站,竖起来的是一个天线来对飞机进行遥控、遥测。那么右边的这幅画面,就是主控站里面的一些设备。在这个主控站里面,我们可以对无人机的航线进行规划,可以对无人机进行操纵,可以对无人机的整个飞行姿态进行遥控、遥测,随时掌握飞机在空中的姿态和飞行状况,还可以来执行相应的任务。无人机的组成系统中间有一个发射回收系统。那么飞机要上天,也要回来,因为多次使用,所以它有与之相适应的发射系统和回收系统。另外,无人机要执行相应的任务,比方说战场侦察、战场评估、对地攻击等等,那么也就要带相应的,通常称的任务设备。所以在无人机上通常对无人机,我们有几个指标的考核,除了它的飞行参数以外,一个是任务载重,就是说能载多少重的任务设备,能飞多长的时间,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续航时间。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无人机的分类。简单地说无人机可以分为军用和民用两大类无人机。那么在军用无人机中间又可以分为无人侦察机、无人战斗机、靶机、微型无人机和无人直升机。下面我们将逐一地看一下各类飞机的情况。 这个大家看到的是以色列研制的“苍鹭”无人机,它的翼展米,机长米,升限也就是说它能飞到的高度是7500米到13500米,起飞重量1100公斤,巡航速度110到212公里/每小时,它的任务重量,就是能载任务设备的重量是250公斤,续航时间50个小时,专门用于侦察和监视。这是“搜索者”无人机,也是以色列研制的,它的翼展是米,机长是米,它的最大起飞重量是372公斤,可以飞行14个小时,任务重量是63公斤,这个也是一个战略无人机。大家可以看到的,它是美国的“纳蚊”,翼展米,机长米,升限达到7600米,起飞重量六百多公斤,最大速度259公里/每小时,在空中续航40小时,那么也是用于侦察和监视。美国在这个飞机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捕食者”无人机。大家从画面上可以看到,这个形状很相似,跟纳蚊有很多相似之处,就是捕食者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那么大家看到“捕食者”的头部形状要比“纳蚊”大。为什么?这是因为,在这个飞机里面装有卫星天线。这个大家可能都很关心,好多同学都知道的,这就是“全球鹰”无人侦察机,这是在无人侦察机方面,我简单的给大家看了一些画面。在我们国家也研制了有相应的无人侦察机,特别是战术无人侦察机,比方说爱生系列的,云笛、云燕等等,也有相应的无人机。 那么无人战斗机方面,现在在研的,有美国的X-45和X-47.那么这个大家看到的是X-45,它的翼展是米,它的起飞重量是6804公斤,最大速度213公里/每小时,有效载荷907公斤。这个是X-47的无人战斗机,大家可以看到画面是X-47的首飞镜头。X-47,它的翼展是米,机长米,起飞重量2495公斤,有效重是252公斤。大家可以看到这个飞机马上要着陆了,而且都是轮式起降。因为这个轮式起降在目前国际上,无人机发展中间是比较热的一种起降技术。靶机是无人机中一个系列之一。那么现在看到的是我国研制的“长空一号”无人靶机的一个打靶情况。那么这个靶机翼展米,机长米,升限18000千米,起飞重量2345公斤,最大时速可以达到920公里。 微型无人机是近几年,或者说上个世纪90年代才产生的一种微小型无人机。这个是美国在进行微型无人机的试飞。那么大家可以看到,微型无人机相对来讲简单多了,它可以手一抛,飞机就出去了,然后来进行它的自主控制和飞行控制。大家要注意,这不是航模,我刚才讲了,它还是自主飞行的。 这个是无人直升机,这个是“翔鸟”无人直升机的一个飞行镜头。那么这个地方,我们大家看到,它的机长是米,所谓的机长是指旋翼的长度,升限达到3000千米,巡航速度每小时150公里,有效载重是50公斤,续航时间四个小时,这是关于无人机的一个简单的介绍。 下面我想给大家说一下无人机的发展过程。第一架无人机是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当初是在1935年,德国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希特勒为了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就命令他的空军开展火箭的研究。一个方面就是外形像飞机一样的火箭研究。第二种是弹道式的飞行轨迹是抛物形的火箭研究,而且在波罗的海的乌采顿岛上修建了佩内明德试验场进行试飞。那么1942年6月,再一次把这个工程提出来了,在1942年的12月24日实现了首飞。这个地方大家看到的是由冯×布劳恩主持研制的叫V-1无人轰炸机。那么冯×布劳恩是什么人呢?二次大战之后,他到了美国,后来主持了美国的阿波罗空间计划。那么再后来进一步的发展,就形成了V-2无人机,应该说V-2无人机的产生,在无人机技术方面是一个里程碑。同时无人机的发展使得航空器中间的另一个就是导弹诞生了,因为第一个无人轰炸机,当年二次大战期间,德国人为了打击英国,向英国伦敦投放了五千架V-1无人机。因为大家知道,当初的无人机技术水平和现在的无人机技术水平是不可比拟的,所以无论是打击精度还是怎么样都不可能和现在比,如果现在投入五千架的轰炸机将会是个什么样的,我想现在的伦敦可能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有了第一个无人机以后,我们下面就来看看无人机的发展,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了一个无人靶机的研制时期,所以我们把它简称靶机时代。那么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处在一个冷战时期,一些超级大国在加紧进行军备竞赛,研制出了一批高性能的飞机和导弹。如何对这些飞机和导弹的性能进行检验和鉴定,也是我们通常在航空装备进行设计定型的时候,它必须要进行打靶试验。那么打什么?于是就提出了要研制无人靶机来适应航空装备,武器装备鉴定需要,靶机就在这个时候诞生和形成发展起来的。 第一架靶机是美国的“火峰1型”靶机,它是涡轮喷气发动机推进,高亚音速,全金属机体结构。机长大概有七米,翼展米,起飞重量1134公斤,最大的平飞速度是1112公里/每小时。这里我给大家展示的是中国的第一架靶机,这个就是我们学校研制的长空靶机,这个靶机的机长是米,起飞重量2060公斤,最大的平飞速度是每小时920公里,高度范围是在相对地面50米到18000米。 第二个阶段是无人侦察机的诞生。在越南战争期间,有人军用侦察机应该说得到了广泛地应用,特别是像美国的U-2侦察机,SR-71等等有人侦察机,但是在这个期间,U-2侦察机在越南、前苏联和我国的上空接连被击落下来,应该说损失是很惨重的,而且美国人在外交上也很被动。于是美国人就提出来了,要研制无人侦察机。那么这样的话,就可以减少人员的伤亡。于是美国人首先把火蜂靶机改装成无人驾驶侦察机,把它称为Ryan147,那么这个就是Ryan147无人侦察机。它的机长是米,翼展米,起飞重量1430公斤,最大的平飞速度612米/秒,高度达到18000米。那么中国的第一架无人侦察机是什么样子的,大家可以看到这是长虹无人机。它的机长米,翼展米,起飞重量1085公斤。这个无人侦察机是通过母机挂在这个机翼下面,在空中进行发射的,所以应该说无人机空中发射的还不是太多。 第三个阶段是无人机飞速的发展阶段。也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在这个时期有些什么特点?第一个是现代战争中间无人机在广泛地应用。可以说无人机从辅助、支援这么一个作战转为了一个主战,就是说主要来进行打仗用的一个武器装备,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飞跃的变化。第二个小型无人机崭露头角,尤其是在中东战争,应该说它起到一个非常好的战例。在贝卡谷地战役中间以色列利用了小型的无人飞机,来诱导(叙利亚)的防空、堤防雷达的开机,很典型的一个战例。第三个无人机的发展系列化,出现了三大发展热点,一个是长航时无人机、无人战斗机和微型无人机。在这个时候美国的“全球鹰”也研制出来了。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各个国家相继成立了无人机专业化部队。那么以前它不是一个专门的部队在用,而是由空军或者哪个部队在用,那么后面就形成了专门的无人机部队。这是讲到了无人机的三个发展阶段。 下面跟大家介绍一下推动无人机快速发展的背景和原因,第一个原因我想跟大家介绍的就是政治上的原因。在越南战争中间,大家都知道,美国在越战中间是输得很惨的。那么我们先不说地面部队,我们先来说一下美国在越南战争期间,空军是怎么样个状况,它有2600多架飞机被击落,其中有五千多名的飞行员被俘,或者是死于战争,应该说就这一点损失是非常大的,所以可以说丧亡惨重。人们厌战、反战情绪高涨。所以引起了政治危机,这就是政治上它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减少人员伤亡,必须无人化,这就提出来了,要研制无人机。第二个经济上的考虑。给大家看到的是一个有人驾驶飞机的成本,就是各种有人驾驶飞机的单价,大家看到了这是成倍的增长。F22达到了一亿美元的价格,单机价格。那么轰炸机,价格更是惊人了。像B2隐身轰炸机,它的造价是亿美元。那么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对比,我们南京长江二桥的建设,花了亿人民币,这两个价格,就是一架B2隐身机轰炸机的价格跟我们建设一座长江大桥的经费是差不多的。 另外无人机的使用费用比较低,因为无人机体积比较小,重量也比较轻,那么造价成本都很低,有的是降低三分之一,有的可以说是一个数量级。另外无人机特别无人战斗机可以长期保存在仓库里面,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这样的话,使用维护费用大大减少。据军方估计可以减少80%,另外在飞行方面,大家可能讲了,你不用,你怎么训练,无人机的训练它跟有人机不太一样,有人机,飞行员必须到空中去飞,飞一次要四万美元,一个小时,就要四万美元的价格,包括人员保养等等。而无人机可以在虚拟的坐舱里面进行训练。因为我人不在飞机上,我是在操纵键盘。那这样的话,我就可以用虚拟的训练系统,所以费用大大减少。同时无人机,一个人可以同时控制几架甚至数十架的无人机,而驾驶员不可能在空中一个人开两架飞机。所以我们对飞行员的培养,这个费用也可以大大减少,所以说无人机的使用费用是很低的。 另外无人机的发展,我个人认为战争的需求是无人机快速发展的一个推动力。在冷战期间,形成了靶机。而越南战争期间无人侦察机又诞生了。中东战争小型的无人机崭露头角,在海湾战争中大量地使用了小型无人机。而在科索沃战争中间,中空长航时无人机初露锋芒。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间更是发挥了威力,在阿富汗战争中间,捕食者首次发射导弹,也是无人机首次进行导弹发射,对地面攻击。那么未来呢,大家可以看到高空、高速、隐身、长航时无人机是一个大的需要。另外无人作战飞机高超声速无人机,以及微型无人机都是一个很大的需求。所以战争的需求是无人机得以发展的一个推动力。另外无人机它有超长的使用特性,特别是小型无人机,它快速机动、隐蔽性好。大家可以看到这个画面,我们可以看到,战士在战场前沿就可以利用无人机看到敌方阵地上的情况,甚至可以看到对方的哪个士兵在使用什么装备,正对着哪个方向进行开火,都会看得很清楚,而且都是实时的。那么这张图上我们大家可以看到是一个在巷战中间,微小型无人机应用的一个示意图。那么战士们在这个地方可以把无人机抛出去,它到了对面看另外一条街上,敌方的步兵情况是怎么样子,所以来进行巷战,应该说无人机这种非常机动的使用性能使得它也得以快速发展。 第四个给大家介绍一下无人机的应用。我这里有一个表大家可以看到,无人机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个我们把它称为软杀伤,也是在电子对抗战争中间使用的无人机。那么在软杀伤中间,我们可以看到,可以进行雷达信号干扰,比方说我装的铝箔到了以后,空中把它撒出来,那么对方的雷达就看到,当时屏幕可能就没有亮点了,就是一团杂乱的信号,对敌方的雷达进行干扰。那么也可以带一些干扰机,我不放东西,我发射跟你的雷达同频率的、同频段的电磁信号,让你接收不到,发现不了我方的飞机,这样的话,就可以隐蔽下进行攻击。另外还有光电干扰,比方说打的闪光、激光等等进行干扰,这是软杀伤的。目的干吗?就是为自己能够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可以这么讲,在作战中间哪怕是几秒,都是非常关键的。 那么硬杀伤就有无人战斗机。这个大家知道,就是进行无人攻击,对地也好,对空也好,都是硬杀伤的。那么反辐射无人机,是对雷达进行攻击,它是个自杀式的。在侦察方面,应该说无人机到目前战争中用得更多还是在战场的侦察,可以进行光学侦察,带航空相机,CCD摄像机、红外行扫仪,所谓红外行扫仪,就可以不管是在白天还是晚上,不管你是隐蔽的,还是不隐蔽的,通过它的红外特征来进行侦察,了解敌方的情况,特别是用得比较多的战场评估。什么叫战场评估?当我们把导弹打到我们想打的这个目标以后,打住了没有,打了以后,损伤情况怎么样,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把无人机派过去进行侦察,了解打过以后情况是怎么样子的,来决定要不要再一次实施打击,这个就叫做战场评估。所以说无人机的应用,我这里还仅仅举的是军用方面的用途。那在民用方面就更广了,森林防火,边防的缉私,航空拍照,地面的勘探等等,都可以使用无人机。刚才已经大概地把无人机的应用做了一个介绍。 太长了,这里装不下了,我给你发到邮箱里吧!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