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黄河凌汛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8 08:38:31

黄河凌汛研究论文

宁夏、内蒙古河段和下游河段容易发生凌汛黄河在宁夏、内蒙古河段和下游河段,都是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地区,每年封冻、开河存在时间差,当低纬度地区未封冻河段的河水流向高纬度地区封冻河段时,受河中冰坝阻挡,易发生漫滩、甚至决口。

凌汛,是黄河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由冰凌壅塞引起的暂时涨水。

黄河会出现凌汛的原因,是黄河流经地区所处在的纬度比较高,主要是指在内蒙古这一段。在河套地区黄河段,上游和下游纬度相比河套地区纬度要低一些,当兰州至宁夏段的黄河开封的时候,而河套地区的黄河地区温度依然很低。当上有有来水带着融冰,遇上河套地区的气温很低,融冰连续叠堆,阻塞河水下泄,凌汛就形成了。河套段的黄河,河面平缓,水流变慢,加上气温低,水结冰。河套以上河段虽然气温低,但河道窄,水流速较快,不易结冰。所以凌汛主要在宁夏平原段和内蒙古磴口以下地段至托克托县。黄河凌汛主要发生在每年的一月份和二月份,三月份的时候开始解冻。

黄河容易发生凌汛的河段是河南东部到入海口这一段,因为这一段河流从南向北流动,由于冬季入海口与上游河段相比先冷后暖,因此入海口河段冰冻的时候上游河段尚未结冰或者只有很少冰,而上游河段冰层融化的时候入海口河段冰层尚未融化,水和冰拥挤在河道形成凌汛。

凌汛是黄河特有的汛情。由于黄河部分河段从低纬度地区流向高纬度地区,每年封冻、开河存在时间差;春冬时期,受冰封影响,易出现汛情,对沿岸居民构成威胁。在河流封冻前,冰块和河水一起流动;河流在解冻后也是冰块顺流而下,都叫做“流凌”。

扩展资料

黄河凌汛的产生原因:

从时间上看,每当冬季河水开始封冻或春季河水开始解冻的时节,在黄河上游的河套一段和下游的山东境内,即河流从较低纬度流向教高纬度的河段,很容易发生凌汛。我们知道,纬度位置是影响气温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低纬度气温高,而高纬度气温低。

黄河干流特有的“几”字形河道,使它所跨纬度的幅度较大,南北河段气温的差异明显,从而造成河水封冻和解冻的时间先后错开:纬度较高的地方,河流冬季结冰早而春季解冻晚;纬度较低的河段,冬季结冰晚而春季解冻早。这是黄河形成凌汛的主要原因。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黄河凌汛

黄河断流日益严重研究论文

黄河断流百科名片 黄河断流黄河自然断流始于1972年,主要发生在下游的山东河段。在1972~1996年的25年间,有19年出现河干断流,平均4年3次断流。1987年后几乎连年出现断流,其断流时间不断提前,断流范围不断扩大,断流频次、历时不断增加。1995年,地处河口段的利津水文站,断流历时长达122dm,断流河长上延至河南开封市以下的陈桥村附近,长度达683km,占黄河下游(花园口以下)河道长度的80%以上。1996年,地处济南市郊的泺口水文站于2月14日就开始断流;利津水文站该年先后断流7次,历时达132dm,是有史以来黄河断流时间最早、历时最长的年份。

黄河自然断流始于1972年,主要发生在下游的山东河段。在1972~1996年的25年间,有19年出现河干断流,平均4年3次断流。1987年后几乎连年出现断流,其断流时间不断提前,断流范围不断扩大,断流频次、历时不断增加。1995年,地处河口段的利津水文站,断流历时长达122天,断流河长上延至河南开封市以下的陈桥村附近,长度达683km,占黄河下游(花园口以下)河道长度的80%以上。1996年,地处济南市郊的泺口水文站于2月14日就开始断流;利津水文站该年先后断流7次,历时达136天,是有史以来黄河断流时间最早、历时最长的年份。摘要据黄河1919年以来水文观测资料统计,黄河下游在1972年以前,除1938年在花园口扒口改道和1960年6月由于花园口枢纽大坝截流及1960年12月由于三门峡枢纽关闸蓄水造成黄河下游断流外,没有出现过断流现象。编辑本段实况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有关资料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 黄河断流入海年径流量逐渐变小:20世纪60年代为575亿立方米,70年代为313亿立方米,80年代为284亿立方米,90年代中期为187亿立方米。在短短的几十年里,黄河入海径流总量锐减了一半多。与此同时,黄河下游多次断流。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 黄河利津断流情况统计 年份 断流天数 70年代 9天 80年代 11天 1991年 82天 1992年61天 1993年 75天 1994年 121天 1995年 122天 1996年 136天 1997年 226天 1998年 142天 1999年 42天 这种情况在2000年得到了改变,2000年没有断流。编辑本段成因浅析自然原因黄河流域近年来降水量减少是黄河断流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而降水又直接受气侯变化的影响。综合各种情况来看,致使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气候的能源,所以太阳辐射输出量的改变势必导致地球气候的变化 黄河河床。根据观测,20世纪70年代开始,太阳辐射量在不断增强,地球气温不断升高,蒸发加强,使我国黄河流域乃至华北、西北地区更加干旱。太阳黑子根据观测分析发现,亚洲东南部的季风气候与太阳黑子的11年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情况下,在太阳黑子极值年附近,我国地面大气环流中的季风成分大于行星风成分。20世纪90年代中期,处于太阳黑子两个极值年之间,所以,我国的季风势力较往年减弱,尤其表现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地区,使季风降水雨带多徘徊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我国华北干旱显著(如1997年黄河断流最严重)。间冰期根据考古分析,地球上的气候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在大冰 黄河断流期之间是比较温暖的大间冰期。在第四纪大冰期中,又分为几个亚冰期和亚间冰期,而当今世界处在第四纪的亚间冰期,气温逐年上升,降水量逐年下降,尤其在黄河流域,出现干旱气候。黄河河南花园口以上流域1990年~1995年间平均降水量减少12%。大气层透明度的变化地表气候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太阳辐射除受太阳本身变化影响外,到达地球的部分也受大气透明度的影响。火山活动对大气透明度的影响最大,火山爆发喷出的灰尘能强烈地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而对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却没有显著影响。据计算,火山尘埃散射太阳辐射的能力比散射地面长波辐射大30倍,尘埃反射太阳辐射的作用比大气分子强得多。根据实测结果,火山活动较多的年份,相应地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也较少。1912年以后至20世纪90年代,北半球火山活动相对较少,大气混浊程度减少,可以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因此气温增高,形成一个温暖期,蒸发加强,气候变得干燥。流域状况黄河流域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76毫米,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大约60%的降水量集中在6月~9月。径流的补给主要靠降水,因此年内分配不均匀,且年际变化大,天然河川径流量658亿立方米,实测年径流量431亿立方米。干流最大年径流量与最小年径流量的比值为2~3。降水量本来就不充沛,水资源不足,进入温暖期后蒸发加强,降水减少,旱情加重,水资源供求关系更加吃紧。最终导致黄河断流现象出现。下游补给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河,使该段黄河不仅得不到两岸地下含水层的水源补给,反而要用河水下渗补给地下含水层,越是干旱越是下渗严重。上中游补给黄河径流主要来自于上中游以降水补给为主的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流域内降水量的下降直接减少了径流的水源补给量。人为原因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破坏也是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之一。水土流失严重历史上植被状况的恶化对黄河断流影响很大,在黄土高原,原有的茂密森林在唐代、宋代之后遭到人为的毁灭性破坏,直到今天,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仍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生态破坏的趋势远未能得到根本性的遏制,甚至于有所发展。水土流失量惊人,使得土地蓄水、保水性能很差。生态环境的恶化、森林的消失是造成黄河洪灾与断流并存的历史原因。人口和经济迅速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人口猛增,人类生产与生活规模无节制扩大,耗水量呈现急剧上升态势。50年代时,黄河下游灌区灌溉140万公顷农田,90年代灌溉面积上升到500万公顷,工业生产用水也数十倍地增长。在50年代初期,黄河供水地区年均耗水量122亿立方米,90年代初达到300亿立方米,而同时年均降水量反而有所下降。与50年代相比,90年代黄河下游非汛期来水减少24.5亿立方米,同期耗水量反而增加81.5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黄河水资源供远小于求,断流在所难免。管理不协调在枯水年份或者枯水季节,黄河沿岸各地只从自身利益考虑,纷纷引水、蓄水、争水、抢水,水资源管理混乱,水量分配不合理,水荒矛盾更加突出。加重了下游水资源匮乏的程度。水资源浪费惊人黄河流经了我国北方重要的农业产区,农业灌溉用水即占全河流用水总量的90%以上,而引黄渠每立方米水费仅为3.6厘钱,远远低于供水的生产成本,如此低廉的水价自然难以唤起人们的节约用水意识。目前,黄河流域共有水浇地500万公顷,农业灌溉仍然主要采用大畦漫灌、串灌等原始灌溉方式,一些灌区每公顷地年均毛用水量竟然高达60立方米,粗放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使黄河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及40%,水资源浪费程度令人触目惊心。水体污染严重随着人口的剧增、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水污染程度逐年加重,水体质量的明显下降既影响了人体的健康,也降低了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水荒"矛盾更加尖锐。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加速了气温的升高,蒸发量增大,降水减少,干旱加剧。海洋沙漠化目前每年大约有18亿吨的石油通过海上运往消费地。由于运输不当或油轮失事等原因,每年约有180万吨石油流入海洋。另外,还有工业过程中产生的废油排入海洋。有人估计,每年倾注到海洋中的石油量达200万吨~1500万吨,其中一部分形成油膜浮在海面上,抑制海水的蒸发。使参与水汽输送的水量减少。同时又减少了海面的潜热的转化,使海洋减小了调节气候的作用,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近海越来越显著,直接影响我国的气候、降水,使我国降水量有所减少。人为热释放随着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世界能量的消耗迅速增长。仅2000年全世界消耗的能量就相当于燃烧了380亿吨煤所放出的能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大气的干燥度,使陆地降水量减少。沿海城市气候的截流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造成市区与郊区之间的温度差,因而形成局部的热力环流,其在大范围气压梯度小时,表现比较明显。在白天市区中心有强烈的上升气流。这样,市区因凝结核特别多,又有上升气流,所以,降水量比郊区多,一般可增加5%~10%。近年来,我国东部城市化进程特别快,城市发展规模大,数量多,众多的城市群对进入大陆空气中的水分有明显的"截流"作用,使之在当地产生降水,减少了进入内陆(如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水量,使黄河主要补给区降水减少。编辑本段危害综述黄河下游的频繁断流已直接影响到依靠黄河供水的城乡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特别是胜利油田用水,并使水环境容量减小,加重了黄河水污染和水环境的恶化。特别是造成下游河床淤高,不仅“小水大灾”,更时刻存在着决口改道的危患,严重威胁着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加重河口地区土地盐碱化,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使美丽富饶的黄河三角洲日渐贫瘠。这对黄河流域当前乃至下一世纪的经济发展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断流加剧所引起的水荒和下游决口的威胁交加,将动摇社会稳定,其后患无穷。严重危害黄河下游1972~1996年因断流和供水不足造成工农业经济损失累计约268亿元,年均损失逾11亿元。90年代,由于断流日趋严重,年均损失已达36亿元。农田受旱面积累计470万公顷,减产粮食986亿公斤。胜利油田因减少注水,减产原油数十万吨。黄河水每年给山东带来的经济效益达100亿元,由于断流而影响了山东经济发展,1997年那次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断流,给山东省造成上百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滨州地区,仅1992~1998年的7年间,由断流和污染造成工农业损失158亿元,其中农业损失4亿元,全区还投入抗旱资金35亿元。黄河断流使三角洲面临严重水资源危机,将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黄河断流,也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山东东营、滨州、德 州等城市经常由于供水不足,采取限时限量供水。对沿河的危害对沿河特别是河口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海岸侵蚀后退。由于入海泥沙减少,使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为以净蚀退为主,造成海岸后退。 2.地下水环境恶化。由于地表淡水补给减少和地下淡水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咸水入侵,水质恶化。在黄河入海口,由于近年来黄河入海水量大减,引起海水倒灌。山东省东营市的领导同志说,黄河是东营180万人的生命河,黄河一旦断流,这里将是一片毫无生机的盐碱滩。 3.地表水环境容量减少,污染加重。由于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地表水减少,使主要河流的污染物浓度不但超过了渔业用水水质标准,而且在一些支流的中下游河段已达到或超过鱼类致死浓度,许多河段鱼类基本绝迹。 4.河口地区土地盐碱化、沙化,使湿地生态系统退化。黄河三角洲地表植被十分脆弱、极易演替。植被以草地为主,现有各类草地218万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场185万平方公里,由于断流,不仅土壤盐碱化,使草地向盐生植被退化,而且还影响人工草地生长。 5.河口地区及近海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种群和遗传多样性丧失。断流使三角洲湿地水环境失衡,严重威胁湿地保护区数千种水生生物、上百种野生植物、180多种鸟类的生存和繁衍,造成生物种群数量减少,结构趋向简单。断流使渤海水域失去重要的饵料来源,影响海洋生物繁衍,十多种鱼类不能洄游等。主河槽的淤积、萎缩黄河断流,改变了河道冲刷模式泥沙淤积使河道萎缩,河床抬高,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悬河,降低了行洪能力,增加了决口和改道的风险,威胁着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目前,黄河下游主河槽呈现出“浅碟子状”,平滩流量由过去每秒6000立方米降为不足3000立方米,汛期一旦来大水,洪水就会轻而易举地越出河槽,在横比降远大于纵比降的“二级悬河”形势下,洪水甚至是中小洪水在滩区极易形成“横河”、“斜河”、“滚河”,使黄河下游两岸大堤防不胜防。 四、更为严重的是断流加剧所引起的水荒和下游决口的威胁交加,一旦遇上天灾民生将难以为继,所导致的后果让人难以想象。编辑本段对策探讨1.植林种草,绿化大地,改善局部气候植林种草,扩大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经济,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相结合,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局部气候,减少洪水危害,增加土壤肥力,增加地下径流。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黄河流域应重视对人口增长的有效控制,同时促使公民自觉地保护环境与水资源,合理用水,节约用水。 3.统一规划、协调开发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统筹编制黄河水资源利用与调度方案,兼顾各地情况,充分发挥大型水利工程枢纽作用,拦蓄洪水调节径流。 4.加收水资源使用费,促进节约用水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征收水资源使用费,适当提高水价,以刺激人们的水消费观念,唤醒节水意识,避免或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5.调整流域内的农业结构,减少用水量在流域内大力培育推广耐旱作物,使灌溉用水量减少。 6.科学种田,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管灌、喷灌、滴灌、渗灌是国际上一致公认的节水灌溉新技术,节水灌溉每公顷农田用水量仅为传统灌溉用水的1/5。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宽广,传统灌溉方式普遍,节水灌溉新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其节水潜力相当可观。这不仅要在黄河中下游推广,更应在黄河用水大户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推广。 7.加强污水的净化处理工作,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是工业节水的重要手段,努力搞好污染水体的净化处理工作,尽可能地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 8.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引长江水进入黄河是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紧张状况的重要措施。 9.更新工业和交通设备设计出吸热存热新器械,使交通和工业中释放出的热能被再利用。减少人为热释放,降低陆地上空气的干燥度。 10.减少洋面浮油通过有效措施,回收利用废油,合理运油,减少入海石油。设计"洋面吸油器",对洋面定时"清扫"浮油,以减弱海洋沙漠化现象。 11.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普及使用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减少排放CO2,减缓"温室效应"的作用,降低空气干燥度。编辑本段思考与回顾上个世纪90年代黄河断流越演越烈,举世瞩目,引起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讨论,1998年前,媒体不止一次宣传某些科学家的意见:“至21世纪中,黄河将成季节河”、“黄河的水就是要喝光用尽”、“黄河断流是必然的,要学会与狼共舞”。163位院士面对黄河的年年断流联名签署向社会发出一份呼吁书:“行动起来,拯救黄河”,对母亲河的关注超出了历史任何时期,现在回顾黄河的断流,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黄委会的断流研究课题已经给了明确的答案,经过10余年黄河水情形势的变化和黄委会对水资源的管理实践,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回顾对断流的认识应该会有一些新的启发:人类的气候的管理的工程的,复杂多变因素众多。其中自然因素中气候无法根本改变,管理与工程等齐头并进的措施保障了黄河水资源安全、河流的健康。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下游除1960年因三门峡工程截流及凌汛蓄水发生过断流外,经常性断流的出现始于70年代。从1972年至1999年的28年中,黄河下游共有22年发生断流。根据利津站的实测资料,22年中累计断流74次,共1093天,平均每年断流天(有断流的年份平均),其中1991~1999年连年断流,累计断流902天,平均每年断流天。1995、1997年两次断流到夹河滩水文站,以1997年尤为突出,该年由于黄河流域降雨和径流量较常年明显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黄河下游出现了有记录以来断流最为严重的一年。创下了断流频次、天数、月份最多,利津站断流13次、226天、有11个月发生断流,断流河段最长到达河南开封市的柳园口长约704公里,汛期多次断流等历史记录,首次出现跨年度断流。原因作者曾参与“黄河下游断流及对策研究报告”,由黄委会完成的国家科委及水利部的项目,其成果对黄河断流成因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提出来最具权威的结论,为国内外主要媒体所报导。 黄河断流“黄河下游断流及对策研究报告”[1]提出,造成黄河下游河道发生断流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条件的限制,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黄河流域水资源相对匾乏,时空分布不均,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要;②近年气候影响,降雨最明显减少,径流量减少;③黄河流域及下游灌区人类活动(主要是农业灌溉),尤其是下游引水量大幅度增加;④现行的管理体制与人为的浪费;⑤中游缺乏控制性的调节水库等。讨论1997年4月8日—12日,水利部、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在山东省东营市联合召开黄河断流及其对策专家座谈会,各有关部门的院士、教授和专家7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黄委会科研成果“黄河下游断流及对策研究报告”是会议的主旨报告。 1997年5月22日—23日国家环保局在北京召开“黄河断流与流域可持续发展---黄河断流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 研讨会。会议就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指示精神、黄河断流与流域可持续发展、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等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请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学者、领导同志及实际工作者共同参与,集思广益共商缓解黄河断流大计,以形成缓解黄河断流发展趋势的科学对策。在会议前征集的论文正式出版[2]:收录了黄河断流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研讨会上发表的部分论文,内容涉及黄河断流对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断流的成因、趋势,流域环境问题以及缓解黄河断流的对策等。 1998年1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163位院士面对黄河的年年断流联名签署向社会发出一份呼吁书:“行动起来,拯救黄河”,专家学者忧心忡忡奔走呼号。同年,“保护母亲河”被列为全国政协1号提案。 《人民黄河》首次发表有关断流文章是1995年04期由黄委会水文局王文玲等撰写的“黄河下游断流情况的回顾与思考” [3]:由于黄河流域水量短缺,黄河下游连年出现断流现象,严重影响了沿黄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应当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黄河下游第一次断流发生在1960年,花园口站断流25天,夹河滩站断流16天,高村站断流7天,杨集站断流14天,利津以下断流141天。花园口至高村之间断流是因为花园口枢纽大坝建成截流及三门峡水利枢纽下闸蓄水所致。利津以下断流是因为该站上游王庄引黄闸放水,在河中筑坝将水堵死,造成3月4日至7月22日连续断流。 至此,在1997年以后几年里有关黄河断流论文与文章铺天盖地。 黄委会水文局张学成博士等在《水资源研究》杂志1996年04期发表“黄河下游断流预测与对策” [4]:探讨黄河下游断流现状的背景机理,采用双向差分法对今后下游的断流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按目前的趋势发展,至2000年水平,年最长断流天数将达到130左右,至2010年水平,年最长断流和将达到190天左右等。 黄委会水文局杨向辉在《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997年04期发表“黄河下游断流分析及对策” [5]:对黄河下游断流的变化特点、成因及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花园口站下泄流量在关键用水月份小于900m3/s时,下游容易造成断流。认识过程作者在国家环保局征集论文时,撰写了“黄河下游断流成因与对策研究” [6]的 黄河老牛湾文章,文中指出断流原因归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通过对断流现状、成因、影响、对策分析,认为自然原因是造成黄河下游断流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人类活动是主要的直接原因。 不考虑黄河的冲沙用水等要求最朴素的思想是黄河流域年利用水量最高超过300多亿m3,枯水年份也有260多亿m3,如果把这些一半水量留在流域远远可以满足黄河干流的不断流,保障黄河长流水。于是我们认为黄河断流的原因是黄河枯水期降水量锐减是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大量利用水资源是根本原因。 黄河干流宁夏、内蒙古引黄灌区和下游引黄向流域外引水,以及其它干流耗水量年均200多亿m3,人类活动是造成黄河下游断流直接原因。 随着认识的深入人类活动大量利用水资源是定义为主要原因。其基本的观点认为:造成黄河断流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但是以人为原因为主,一方面因天然来水的减少,另一方面大量水资源利用,大水漫灌的现象依然存在,用水量已超出黄河的可分配水量,并缺乏全流域的水资源统一管理,水费太低,浪费水现象普遍存在,黄河流域节水大有潜力可挖。 那时深入研究造成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的大致比例关系一度成为我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随着黄河情势的发展,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为主,以及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成为大多数人的观点。黄河源头断流与分段小流量的出现,对黄河断流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黄河断流百科名片黄河断流黄河自然断流始于1972年,主要发生在下游的山东河段。在1972~1996年的25年间,有19年出现河干断流,平均4年3次断流。1987年后几乎连年出现断流,其断流时间不断提前,断流范围不断扩大,断流频次、历时不断增加。1995年,地处河口段的利津水文站,断流历时长达122dm,断流河长上延至河南开封市以下的陈桥村附近,长度达683km,占黄河下游(花园口以下)河道长度的80%以上。1996年,地处济南市郊的泺口水文站于2月14日就开始断流;利津水文站该年先后断流7次,历时达132dm,是有史以来黄河断流时间最早、历时最长的年份。目录摘要黄河断流实况黄河断流成因浅析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太阳辐射的改变太阳黑子间冰期大气层透明度的变化流域状况下游补给上中游补给黄河断流的人为原因森林覆盖率低和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和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剧增水资源管理不协调水费偏低和农业灌溉方式原始水资源浪费惊人水体污染严重和水体质量不佳温室效应海洋沙漠化人为热释放沿海城市气候的截流黄河断流的危害综述给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危害对沿河的危害主河槽的淤积、萎缩黄河断流的对策探讨黄河断流十年思考与回顾黄河断流特点断流原因分析黄河断流问题讨论对断流认识过程摘要黄河断流实况黄河断流成因浅析 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太阳辐射的改变太阳黑子间冰期大气层透明度的变化流域状况下游补给上中游补给黄河断流的人为原因森林覆盖率低和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和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剧增水资源管理不协调水费偏低和农业灌溉方式原始水资源浪费惊人水体污染严重和水体质量不佳温室效应海洋沙漠化人为热释放沿海城市气候的截流黄河断流的危害 综述给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危害对沿河的危害主河槽的淤积、萎缩黄河断流的对策探讨黄河断流十年思考与回顾 黄河断流特点断流原因分析黄河断流问题讨论对断流认识过程展开 编辑本段摘要据黄河1919年以来水文观测资料统计,黄河下游在1972年以前,除1938年在花园口扒口改道和1960年6月由于花园口枢纽大坝截流及1960年12月由于三门峡枢纽关闸蓄水造成黄河下游断流外,没有出现过断流现象。编辑本段黄河断流实况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有关资料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 黄河断流入海年径流量逐渐变小:20世纪60年代为575亿立方米,70年代为313亿立方米,80年代为284亿立方米,90年代中期为187亿立方米。在短短的几十年里,黄河入海径流总量锐减了一半多。与此同时,黄河下游多次断流。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 黄河利津断流情况统计 年份 断流天数 70年代 9天 80年代 11天 1991年 82天 1992年61天 1993年 75天 1994年 121天 1995年 125天 1996年 136天 1997年 226天 1998年 142天 1999年 42天 这种情况在2000年得到了改变,2000年没有断流。反而,到2003年9月,黄河中上游连连降雨,水势上涨,河南兰考段蔡集控导工程28号坝被撕裂,出现决堤现象,造成重大财产经济损失。但是,黄河断流这一影响重大而广泛的现象依然值得我们分析探究。编辑本段黄河断流成因浅析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黄河流域近年来降水量减少是黄河断流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而降水又直接受气侯变化的影响。综合各种情况来看,致使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太阳辐射的改变太阳辐射是地球气候的能源,所以太阳辐射输出量的改变势必导致地球气候的变化 黄河河床。根据观测,20世纪70年代开始,太阳辐射量在不断增强,地球气温不断升高,蒸发加强,使我国黄河流域乃至华北、西北地区更加干旱。太阳黑子根据观测分析发现,亚洲东南部的季风气候与太阳黑子的11年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情况下,在太阳黑子极值年附近,我国地面大气环流中的季风成分大于行星风成分。20世纪90年代中期,处于太阳黑子两个极值年之间,所以,我国的季风势力较往年减弱,尤其表现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地区,使季风降水雨带多徘徊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我国华北干旱显著(如1997年黄河断流最严重)。间冰期根据考古分析,地球上的气候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在大冰 黄河断流期之间是比较温暖的大间冰期。在第四纪大冰期中,又分为几个亚冰期和亚间冰期,而当今世界处在第四纪的亚间冰期,气温逐年上升,降水量逐年下降,尤其在黄河流域,出现干旱气候。黄河河南花园口以上流域1990年~1995年间平均降水量减少12%。大气层透明度的变化地表气候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太阳辐射除受太阳本身变化影响外,到达地球的部分也受大气透明度的影响。火山活动对大气透明度的影响最大,火山爆发喷出的灰尘能强烈地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而对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却没有显著影响。据计算,火山尘埃散射太阳辐射的能力比散射地面长波辐射大30倍,尘埃反射太阳辐射的作用比大气分子强得多。根据实测结果,火山活动较多的年份,相应地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也较少。1912年以后至20世纪90年代,北半球火山活动相对较少,大气混浊程度减少,可以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因此气温增高,形成一个温暖期,蒸发加强,气候变得干燥。流域状况黄河流域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76毫米,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大约60%的降水量集中在6月~9月。径流的补给主要靠降水,因此年内分配不均匀,且年际变化大,天然河川径流量658亿立方米,实测年径流量431亿立方米。干流最大年径流量与最小年径流量的比值为2~3。降水量本来就不充沛,水资源不足,进入温暖期后蒸发加强,降水减少,旱情加重,水资源供求关系更加吃紧。最终导致黄河断流现象出现。下游补给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河,使该段黄河不仅得不到两岸地下含水层的水源补给,反而要用河水下渗补给地下含水层,越是干旱越是下渗严重。上中游补给黄河径流主要来自于上中游以降水补给为主的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流域内降水量的下降直接减少了径流的水源补给量。黄河断流的人为原因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破坏也是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之一。森林覆盖率低和水土流失严重历史上植被状况的恶化对黄河断流影响很大,在黄土高原,原有的茂密森林在唐代、宋代之后遭到人为的毁灭性破坏,直到今天,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仍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生态破坏的趋势远未能得到根本性的遏制,甚至于有所发展。水土流失量惊人,使得土地蓄水、保水性能很差。生态环境的恶化、森林的消失是造成黄河洪灾与断流并存的历史原因。人口和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剧增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人口猛增,人类生产与生活规模无节制扩大,耗水量呈现急剧上升态势。50年代时,黄河下游灌区灌溉140万公顷农田,90年代灌溉面积上升到500万公顷,工业生产用水也数十倍地增长。在50年代初期,黄河供水地区年均耗水量122亿立方米,90年代初达到300亿立方米,而同时年均降水量反而有所下降。与50年代相比,90年代黄河下游非汛期来水减少24.5亿立方米,同期耗水量反而增加81.5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黄河水资源供远小于求,断流在所难免。水资源管理不协调在枯水年份或者枯水季节,黄河沿岸各地只从自身利益考虑,纷纷引水、蓄水、争水、抢水,水资源管理混乱,水量分配不合理,水荒矛盾更加突出。加重了下游水资源匮乏的程度。水费偏低和农业灌溉方式原始水资源浪费惊人黄河流经了我国北方重要的农业产区,农业灌溉用水即占全河流用水总量的90%以上,而引黄渠每立方米水费仅为3.6厘钱,远远低于供水的生产成本,如此低廉的水价自然难以唤起人们的节约用水意识。目前,黄河流域共有水浇地500万公顷,农业灌溉仍然主要采用大畦漫灌、串灌等原始灌溉方式,一些灌区每公顷地年均毛用水量竟然高达60立方米,粗放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使黄河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及40%,水资源浪费程度令人触目惊心。水体污染严重和水体质量不佳随着人口的剧增、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水污染程度逐年加重,水体质量的明显下降既影响了人体的健康,也降低了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水荒"矛盾更加尖锐。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加速了气温的升高,蒸发量增大,降水减少,干旱加剧。海洋沙漠化目前每年大约有18亿吨的石油通过海上运往消费地。由于运输不当或油轮失事等原因,每年约有180万吨石油流入海洋。另外,还有工业过程中产生的废油排入海洋。有人估计,每年倾注到海洋中的石油量达200万吨~1500万吨,其中一部分形成油膜浮在海面上,抑制海水的蒸发。使参与水汽输送的水量减少。同时又减少了海面的潜热的转化,使海洋减小了调节气候的作用,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近海越来越显著,直接影响我国的气候、降水,使我国降水量有所减少。人为热释放随着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世界能量的消耗迅速增长。仅2000年全世界消耗的能量就相当于燃烧了380亿吨煤所放出的能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大气的干燥度,使陆地降水量减少。沿海城市气候的截流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造成市区与郊区之间的温度差,因而形成局部的热力环流,其在大范围气压梯度小时,表现比较明显。在白天市区中心有强烈的上升气流。这样,市区因凝结核特别多,又有上升气流,所以,降水量比郊区多,一般可增加5%~10%。近年来,我国东部城市化进程特别快,城市发展规模大,数量多,众多的城市群对进入大陆空气中的水分有明显的"截流"作用,使之在当地产生降水,减少了进入内陆(如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水量,使黄河主要补给区降水减少。

关于黄河问题的思考论文

摘要: 黄河的问题十分复杂,蕴含着广泛而深刻的内容。研究黄河应该是一个社会性的课题。本文试图针对黄河相互关联的几个方面的一些问题,由社会层面向技术层面进行审视和思考,着眼于研究视角而不是解决问题。思考的基点是:黄河需要长治久安。长治久安首先是国家意志应得到充分的体现。长治久安是一个过程,只有长治才有可能久安;黄河的稳定有赖于我们采取积极能动的对策与措施,充分体现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治理黄河要与时俱进。以往治黄主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斗争,现实黄河问题的解决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更多地表现出人类战胜自己的能力。

关键词: 黄河问题治理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作者既未从事过治黄专业技术方面的研究,也未从事工程技术实践工作。本文仅为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黄河的问题由来已久,可以说是与中华民族的历史相终始的。早在大禹治水的时代,以抵御黄河水害为标志,先民们就已经树立了强烈而持久的水患意识,治理黄河成为古代中国人民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缩影。九曲黄河百折不回,是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精神的象征;数千年治理黄河的历史,又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团结奋斗、智慧和能力的真实写照。古代形成的治河思想和大量典籍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黄河的水患、变迁和水资源的利用等问题,萦怀于历代统治者,影响甚或决定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社会、政治经济和人文环境。治理黄河一向是国家意志的有力体现,黄河的长治久安是各个历史时期人们不懈的追求与期盼。

黄河这个“中国之忧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一方面现代人民治黄的伟大成就,使洪水为害得到相当程度的控制和缓和;黄河正在用其有限的径流量,以极大的限度支撑着中国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资源用水防线。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对黄河总的自然形态和基本演变规律的不可主导性,洪水问题并未得到根本上的解决。特别是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结构的日益稳定,水灾害的内涵、特点和意义亦有新的变化。而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保护问题、环境问题以及水资源保障供给矛盾的涌现,又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都潜在并产生着深远的社会和政治影响。今日黄河之忧患,表现的是它可贵的贡献之后对人类的自然索取和迫切期望。黄河与中华民族的关系问题,决不只是某一领域的问题,蕴含着更为广泛和深层次的课题。

黄河需要长治久安,因为黄河的稳定是区域稳定的前提。翻开中国地图,很容易发现黄河的位置。审视一下黄河灾害和水资源危机可能影响到的区域,大概正是中国的东南部与西北部的交汇地区,即中国经济文化发达与欠发达地区间的过渡区,这种地理位置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黄河在这一区域的兴利,将转化为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灾害和水资源危机,又将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并产生一种“屏障”效应,这对实现国家西部开发的发展战略是极为不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规划中,到21世纪中期,要实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目标。江河治理开发程度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标志之一。黄河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我们采取积极能动的对策与措施,体现出现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

一、关于黄河防洪问题

防御黄河洪水无论过去或现在,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都是黄河问题中第一位的问题。黄河洪水灾害主要是在下游。70余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几乎全部集中于黄河的中上游,而下游是一条上宽下窄、绵延八百公里的“悬河”,这种河流形态恐怕是中国乃至世界大江大河中仅有的。洪水在短时间内大流量、强冲力、长距离由平原地区“悬河”入海,十余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数千万人口面临可能的灭顶之灾,其防洪难度及任务的艰巨性是不言而喻的。携带大量泥沙的黄河洪水,泛滥造成的毁灭性破坏也是其他河流洪水不可比拟的。1938年花园口扒决形成的黄泛区,至今仍是中国贫困的地区之一。对黄河洪水灾害的评估,要用历史的、发展的和系统的思维方式加以认识,如对人文环境、社会进步、政权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影响的研究等。单纯以经济的、区域的观点进行分析和判断是很不够的。

黄河下游防洪存在的问题较多,最现实的问题首先是要对中常洪水进行再认识。所谓中常洪水,是一个从预见期上界定的概念,表现为流量特征上区别于大洪水和中小洪水。中常洪水对黄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输沙入海、冲蚀河道和稳定河槽;二是下游补源,满足环境和生态用水需求。从历史上来看,黄河下游每一个大的河道演变周期,都是一个河道逐渐淤高、河口抬高延伸的过程,也是纵向比降趋缓而横向比降增大的过程。正是这一过程孕育了非常洪水发生河道变迁、中常洪水三年二决泛滥的结果。现行河道维持100多年后,长时期安澜的今天,1996年8月中常洪水情况下出现的下游异常高水位和行洪过程,提醒人们应当对中常洪水进行重新认识。中常不常现象的出现,意味着仅仅以预见期和流量界定、区别和认识黄河可能发生的洪水是不客观的,相对而言水位有了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游荡性河道内洪水小流量、高水位漫滩可能无序性演进,河道工程功能大大减弱,进而出现河势急剧变化危及堤防安全。因此,对黄河洪水尤其是中常洪水不能只进行一般意义的水文分析。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建立起高效、精确的监控体系,对河道形态时空变化、洪水演进等实施即时监测和控制,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其次是通过对中常洪水的再认识,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对黄河下游构成威胁的已经主要不是大洪水而是高水位。因此,对非常洪水和中常洪水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小浪底水库防洪效益与运用方式等相关问题,也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再认识。特别是中常洪水可能出现的问题,使我们对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防御非常洪水以往的概念和意义,显然需要有新的理解和评价。

三是分滞洪的问题。分滞洪区的出现,体现了人类在与洪水抗争中的能动性和策略性,并已为防洪实践所证明是成功的。人类与洪水的斗争也是人与自然争夺生存空间的斗争。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黄河分滞洪区(包括滩区)日益稳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愈来愈让人不得不思考这一能动的策略性防洪措施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防御千年一遇洪水仍将运用分滞洪区。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牺牲某一区域长远的、整体和根本的利益,与长治久安的概念是越来越不相称的,发展地看不应是首选的策略。因而积极谋求新的策略和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二、关于黄河下游改道问题

河道稳定是实现长治久安的前提,也是实施治黄策略的先决条件。伴随着洪水泛滥下游发生改道的可能性,是谋求长治久安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比较乐观和一致的看法是现行河道还可以维持几十年时间,如果考虑到中游水库的拦淤调控运用,尤其是进行科学的调水调沙实践,现行河道稳定百年似乎是可能的。人民治黄半个多世纪以来社会进步、政治稳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战胜1958年和1982年实测大洪水的成功实践和目前较完备的工程体系,以及可依赖的国家相当长时期的稳定发展,使人们有理由相信下游河道可以维持百年稳定的观点是成立的。考虑到黄河下游河道“悬河”善徙、上宽下窄以及比降和输沙能力不平衡等河道变迁自然因素,短时期内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加之滩区人类活动等因素,现行河道维持百年稳定无疑将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工程。而脆弱的百年稳定与长治久安也未必是同一层次的问题。

对黄河下游改道问题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有一点应当是共识:即黄河下游改道指的是下游河道某一基点开始,长时间较为稳定的流路变迁,并对相关区域的地理社会环境产生显著影响。由此我们想到河口三角洲的流路问题,它是针对黄河入海问题而提出的。黄河与其他入海河流不同,多沙特性决定了河道在三角洲地区因淤积抬高周期性地变化频繁。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和河道长度在增加,河道变化的起点也极可能上延。河口抬高是河道变迁的主要诱因之一,河口地区的河道演变是整个下游河道变化的反射,并对下游河道整体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长时期或历史地看,黄河河口地区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这与目前本地区的环境、资源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的矛盾,决定了黄河河口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流路概念所能容纳了的。对河口的治理,不能只从河口流路这一专业层面去认识。若把河口流路问题上升为下游改道层次加以认识,由此得出黄河下游潜在着较大改道可能性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对黄河下游改道可能性的分析,令我们至少应增强治黄的紧迫感,并表现出更大的能动性。

三、关于黄河泥沙问题

黄河为害的根本症结是泥沙问题。异常的泥沙含量和淤积、冲蚀,不仅给防洪带来极大的困难,大大加重了洪水灾害后果,长期的河道淤积又构成了下游改道的可能性。同时也给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许多问题。目前黄河泥沙的处理主要的还是依靠河水(主要是洪水)携沙入海,这显然是以浪费大量可贵的水资源为代价的。已付诸实施的工程和技术措施,包括水库拦沙、放淤改土、淤筑堤背和挖沙疏浚等,只能是延缓泥沙的河道淤积。泥沙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或控制,长治久安也就无从谈起。

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治理,是一项恢宏而艰巨的国土整治、生态环境工程,因其直接减少泥沙入黄而成为治黄体系中的治本部分,受到现代治黄的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的工程、生物和农业等措施是相辅相成的,但工程措施有着更直接现实的、基础性的意义。遍布黄土高原的大小水库和坝系等,不仅直接拦蓄泥沙、改变微观地貌,而且直接改善微观生态环境,保证生物和农业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在强烈的重力侵蚀状态下,非工程措施显得更为苍白无力;粗沙多沙来源区因人口和环境因素,水土保持治理更有赖于工程措施。可见无论是从国土整治生态建设出发,还是从水土保持减少入黄泥沙来看,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都应是第一位的。这并不否认生物等措施的最终根本性的作用和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经济效益对水土保持的反作用会越来越显著。特别是我国进入WTO后农业的变化对水土保持的影响,应进行专题研究。尽管水土保持工作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效,入黄泥沙也有明显的减少,然而水土保持巨大的经济和科技投入,特别是缓慢的时效性、复杂的历史社会、人文背景因素,不能不令人感受到黄河问题的复杂与深沉。黄河不可能变清,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开始于地质时期,黄河演变的背后是自然的演变过程;黄河不需要变清,通过水土保持配合水沙调节实现有效的控制,对黄河而言也许就是治本的唯一途径。

黄河水少沙多的观点,开始是从输沙减淤的角度分析得出的。进而又提出了外流域调水输沙和调水调沙的设想,目的是控制处理泥沙,消除或延缓泥沙在下游河道的淤积。长远考虑,通过南水北调增加黄河水量,更加有利于调水调沙提高黄河干流输沙能力。目前从外流域调水,显然没有利用黄河自身调节解决输沙问题更为现实和经济。调水调沙应当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内容。广义上讲,人为径流变化形成的河道良性水沙运动过程都属于调水调沙的范畴。即将实施的调水调沙应当是狭义的概念,即为调沙而调水,是对水沙运动规律直接能动的反映。这一是要以牺牲相当量的宝贵的黄河水资源为代价;二是对下游河道整治工程有很大的依赖性。综合分析,调水调沙要做到四个同时:一是调水调沙要同时兼顾到下游及河口生态和社会用水等,为调沙而调水不应是一个孤立的实践过程。二是调水调沙要与河道整治工程规划和调整同时进行。调水调沙河床与水沙演变规律应在一定的河道整治工程作用范围内呈现,否则,调沙只能是简单的输沙尝试过程。三是调水调沙要与下游特别是河口地区的主动疏浚导流同时进行。下游的疏浚特别是河口的疏浚,对调水调沙实践有可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四是远期南水北调参与黄河下游调水调沙实践的方式和有关技术问题,要同时提前进行研究。调水调沙不是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唯一的手段。我们需要的应是:宏观上目的性很强、微观上多目标的、综合有效的调水调沙措施,亦即科学化、系统化的调水调沙实践。

四、关于黄河与南水北调的关系问题

前边已经谈到,最早设想从外流域调水解决黄河水少沙多问题,首先考虑的就是从长江上游调水入黄河,即相当于现在的西线南水北调。目前的南水北调已经成为国家调整南北方水资源不平衡,解决北方地区缺水状况的一个长期战略性规划。试想,如果黄河的年径流总量能够增加一倍(相当于长江的十分之一),即由现在的500多亿立方米增加到1000亿立方米以上,那么南水北调规划也许就要变成一个历史名词了。从这一点上来看,现在南水北调的前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黄河水资源的.供应不足,也意味着南水到达黄河也就完成了北调,事实上西线南水北调正是这样一个概念。

承认黄河与南水北调以上的关系,就不能把黄河与南水北调的关系,仅仅局限于一些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加以理解。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直接入黄,而东、中线工程也不是“穿黄”而是“会黄”。首先是南水北调与黄河的互相调节和补位。目前承担黄河下游调洪任务的天然的东平湖,以及与东平湖有联系的其他湖泊和运河水系等,本身就是东线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干流及其水利枢纽体系,更是在西线南水北调工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而中游干支流已建和将建的水利枢纽工程,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调节能力和调水效率,也应起到巨大的支持和保证作用。其次是黄河下游大规模的调水、供水和灌排系统的潜力,应当承担北调水资源再分配和利用的任务。同时,外流域调水也形成了黄河下游调水调沙实践的有利态势。可见规划中的南水北调工程无论是西线、中线和东线,都与黄河有着直接的甚至是依赖的关系,也可以讲黄河是南水北调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从水资源层面上来看,黄河与南水北调应当是叠加和补位的关系;从黄河的治理层面上来看,南水北调开辟了解决黄河问题的新途径。

五、关于黄河水资源利用问题

水资源短缺和洪水并存,亦即水量时空分布不平衡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特点之一。历史地看,黄河流域的水旱灾害无论是数量、频率还是灾害程度,都是等量齐观的,一些旱灾的影响和损失还远大于洪灾。只是由于洪水灾害的直接性和为害的直观性,人们往往不把洪灾与旱灾相提并论。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黄河下游断流问题,只是这一特点新的呈现形式。黄河断流意味着泥沙输送海洋的停止,无疑将加大河道的淤积;更为现实的是下游地下水补源中断、湿地减退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而资源性供水还在其次。考虑到黄淮海地区对黄河水资源长期的依赖性,仅仅维持一种不断流的状态(实践证明是可以实现的),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与黄河的地位不相称的。之所以黄河断流在各方面产生了不亚于一次罕见洪水的影响,原因也正在于此。黄河水资源的调配利用与解决黄河断流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解决断流的工作目标应是维持生态用水最低径流量;只有在大于生态用水最小径流状态下才能谈水资源的利用问题。黄河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经济、法律和行政等综合手段与措施。黄河的治理开发是一个持续的系统工程,对水资源匮乏带来的问题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解决水资源问题要与黄河治理的其他方面同时考虑。

从地质年代上看黄河曾经是一个内陆河流,流域本身应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环境系统。今天的黄河是历史黄河的发展,维持生态环境系统本身就是黄河稳定的重要标志。黄河造就了华北平原,也造就了华北平原的生态环境,今天黄河河口及下游湿地生态就是这一生态环境的自然表现。而宁蒙河套地区之所以能够与沙漠抗争维持至今日,与黄河的存在和不懈的滋润有着直接的关系。这让人不能不思考宁蒙地区持续了2000余年的引黄灌溉方式,是否有着更为重要的环境生态意义。目前黄河水资源的调配利用过程中,对黄河生态系统的考虑至少是不够的。而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又必须以可靠的水资源保护为前提。从目前黄河水资源污染状况和发展趋势看,未来水质污染极有可能超过水资源浪费,成为与洪水并存的两大水资源损失之一。如果说防御洪水主要是人与自然的抗争,那么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主要是体现人类战胜自身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可能更难于前者。

现在实施的黄河水资源调配,主要是借助于中上游水利枢纽工程对水资源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调节,同时对干流引水进行节制。黄河上最大的水资源损失是丰水入海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即保证下游与河口生态用水前提下,资源性用水以外的入海径流资源。目前只是从排沙和泄洪出发,并未把这部分水资源视为可利用的丰水资源。随着黄淮海地区水资源危机的日益严重和科技的进步,应从经济、技术和实践上积极寻求黄河下游这部分水资源的利用途径,作为上中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配合和补充,进一步提高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联想到黄河历史上经常性的夺海、淮入海,在调水调沙的同时,可否分流、分沙、利用黄河下游的丰水,有必要进行一些可行性的研究。事实上目前黄河下游两岸已建和拟建的大量平原水库,正起着分流、分沙、利用黄河丰水的作用。如果把黄淮海地区持续的水资源需求和地下水补源等因素,与引黄济卫、引黄济津、南水北调等工程和措施相联系,可设想在黄河下游沟通黄淮海水系,并与中、东线南水北调工程体系相结合,实现对黄河下游丰水的分流、分沙与利用。此设想如能实现,长期地看南水北调黄淮海用水截流可能会大大减少;黄、淮、海水系径流丰枯可能会得到一种有效地平衡;黄河下游调水调沙与分水分沙等措施并行,必要时亦可为分沙而分水。使水沙得到长时期稳定有效的调节,进而形成稳定的河道。黄河的泥沙,因上拦(水土保持、水库拦蓄)和下排(调水调沙、分水分沙等)而得到有效控制;黄河丰水资源又较为充分地在黄、淮、海地区加以利用。使黄河形成内陆河向海洋部分输沙和生态供水、非常洪水排泄入海的局面,这既是愿望,也有希望。

黄河的现实问题决定了长治久安有着新的内涵。防御洪水和解决流域水资源与生态危机,是黄河长治久安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长治久安的标志。长治久安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只有做到长治才有可能得到久安。防御洪水、稳定和改良下游河道,以及水资源保护利用和流域生态建设的过程,既是长治久安的过程,也是长治久安的途径。调水调沙实践和“数字黄河”等工程的建设,将体现现代治黄的最新水平。目前调水调沙还只是即将进入实验阶段,由实验到真正意义的实践阶段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小浪底工程的建成总体上给我们提供了探索时间,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实践成果、经验的积累,将标志着在黄河的长治久安上迈出了重大的一步。

主要参考资料:

1、《黄河水利史述要》水利电力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作者: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

2、《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月12月第一版作者:水利电力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治黄研究组

3、《当代治黄论坛》科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作者:黄河水利委员会《当代治黄论坛》编辑组

4、《黄河河防典》黄河水利出版社1995年11月第一版作者: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主编:岳崇诚)

5、《黄河三百问》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主编:朱兰琴

河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黄帅论文

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1] 卢孔标,李亚培. 我国对外贸易对国内物价影响的实证分析[J].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年05期[2] 刘华,王仁祥. 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问题思考[J]. 特区经济. 2007年04期[3] 钱峻峰. 谨防进出口贸易引发通货膨胀[J]. 中国国情国力. 2007年03期[4] 张大路. 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的影响[J]. 商场现代化. 2006年22期[5] 曹伟. 中国经济增长、汇率变动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J]. 海南金融. 2005年09期[1] 林娟娟,王勋铭. 甘肃省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 消费导刊. 2007年08期[2] 张庆君. 辽宁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01期[3] 吴锦峰. 基于FTD的湖北GDP增长实证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 2007年03期[4] 戴德锋. 甘肃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01期[5] 陈淑芸,尉浩,马江波,王青志. 天津市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价格月刊. 2007年02期[6] 张冰,金戈. 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研究综述[J].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7年02期[7] 王正儒. 宁夏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04期[8] 张洪峰. 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 统计与咨询. 2006年05期[9] 张玉明,聂艳华. 对外贸易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牵动作用分析[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03期[10] 杨海水,赵大平,范方志. 进、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比较[J]. 统计与决策. 2006年12期[1] 唐海燕. 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作用机制与风险度量[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06期[2] 周帅,于淼,杨宜勇. 我国价格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J]. 中国物价. 2008年09期[3] 沈学桢,黄帅. 美国经济下行变动对我国港口(对美)净出口的影响[J]. 港口科技. 2008年07期[4] 陈丹丹,任保平. 需求冲击与通货膨胀——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J]. 当代财经. 2008年06期[5] 林剑平. 中国历次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启示——基于货币因素和体制因素的双向视角[J]. 世界经济情况. 2008年06期[6] 温浩. 论贸易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J]. 金融发展研究. 2008年05期[7] 周望军,葛建营,王小宁,侯守礼. 价格传导问题综述及量化分析[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02期[8] 薛迎春. 中国货币市场失衡与国际储备波动联系——基于1994年~2004年的实证分析[J]. 上海经济研究. 2007年10期[9] 程国平,方苏立. 关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的探讨[J]. 商业时代. 2007年26期[10] 魏杰. 探求流动性过剩的化解之道[J]. 中国金融. 2007年17期[11] 熊仁宇. 成本推动型通胀考验央行调控智慧[N].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8 (013)[1] 唐海燕著. 中国对外贸易创新论[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2] 吴莹等著. 中国进出口贸易预测与分析[M]. 科学出版社, 2005[3] (美)杰弗里·萨克斯(),(美)费利普·拉雷恩()著,费方域等译. 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M]. 上海三联书店, 2004[4] 范从来等著. 通货紧缩国际传导机制研究[M]. 人民出版社, 2003[5] 李杰等编著.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6] 程祖伟,韩玉军编著. 国际贸易结算与信贷[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7] 唐海燕编著. 国际贸易学[M].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1[8] 李晓西著. 现代通货膨胀理论比较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1] 乐平. 2008年中国汇率大观[J]. 中国自行车. 2008年04期[2] 党明灿. 人民币币值高估或低估的标准分析[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05期[3] 叶莉,郭继鸣. 利率平价的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关系的实证研究[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3年02期[4] 宋磊. 浅析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因素[J]. 硅谷. 2008年16期[5] 周义,李梦玄. 我国汇市和股市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 科技与管理. 2009年01期[6] 任兆璋,宁忠忠. 人民币汇率预期的ARCH效应分析[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12期[7] 王颖. 我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J].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2005年03期[8] 焦桂梅. 通货膨胀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J]. 硅谷. 2009年08期[9] 张根能,张栓兴,扈文秀. 人民币汇率对中国向美国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J].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2009年04期[10] 叶雪梅. 通货膨胀与我国的银行信贷管理[J]. 鹭江职业大学学报. 1995年Z1期[1] 毛海棠. 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模型分析[J]. 数学理论与应用. 2009年02期[2] 吴春明. 进出口贸易对我国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J]. 商场现代化. 2006年03期[3] 张大路. 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的影响[J]. 商场现代化. 2006年22期[4] 林德峰,闫波. 进出口贸易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及对策[J]. 山西科技. 2007年01期[5] 钱峻峰. 谨防进出口贸易引发通货膨胀[J]. 中国国情国力. 2007年03期[6] 刘华,卢孔标. 进出口贸易与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J]. 金融与经济. 2007年10期[7] 温浩. 论贸易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J]. 金融发展研究. 2008年05期[8] 吴昊明. 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年16期[9] 温浩,朱建勋. 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J].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8年08期

有影响。导师指导研究生参加学校、学院盲审未通过最终延期的,该导师所在团队减少延期相应名额,不合格的学生人数累加计算。

碳酸二甲酯是绿色化工基础原料,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以碳酸丙烯酯和甲醇酯交换反应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反应为一可逆反应,故采用反应精馏技术,以促进反应的进行,提高碳酸二甲酯收率。反应精馏集反应和精馏分离一体,及时移走反应产物,使平衡向产物方向移动,使原料转化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采用甲醇钠作为催化剂,具有较强的催化活性、选择性高。增加反应段中甲醇的含量,可使平衡向利于生成碳酸二甲酯的方向移动,提高转化率。并利用加压精馏技术分离碳酸二甲酯和甲醇共沸物,加压精馏是在精馏过程中,提高分离塔的压力,改变碳酸二甲酯和甲醇共沸物的共沸温度,成功的解决了该共沸物的分离问题。克服了传统工艺碳酸二甲酯收率低的弊端,提高了产品的产量,降低了能源消耗。通过对主要设备操作参数优化分析得到反应精馏塔最佳的操作条件为甲醇: 碳酸丙烯酯摩尔比为4:1,回流比为3~5,压力为~,温度为65~67℃。在此条件下进行酯交换反应,生成DMC和丙二醇的收率最高,甲醇和DMC则在精馏段形成共沸物。在加压精流塔中将甲醇与DMC由常压共沸组成变成高压共沸组成,改善二者的分离程度,提高DMC的收率。 用“绿色化学品”碳酸二甲酯代替光气合成2,4-甲苯二氨基甲酸甲酯, 进而分解生成甲苯二异氰酸酯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催化剂便宜,仅有副产物甲 醇生成等优点。若同甲醇氧化羰基化碳酸二甲酯反应相结合,可构成“零排放” 的绿色合成工艺过程,是洁净化工的重要发展方向。首先,通过重结晶制备了主产物2,4-甲苯二氨基甲酸甲酯的纯品,应用CHN 元素分析仪检验了其纯度,应用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等先进测试手 段对其进行了定性分析;通过制备液相色谱制备了副产物2-甲基-5-氨基苯氨基 甲酸甲酯的纯品,并应用质谱、红外光谱等测试手段对其进行了定性分析;通 过液-质联用技术,对副产物聚脲进行了定性分析。从而实现了对碳酸二甲酯和 2,4-二氨基甲苯合成2,4-甲苯二氨基甲酸甲酯反应的主、副产物的全部定性。其次,建立了一套适宜的、高效的对反应物和主、副产物同时进行测试的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系统。确立了色谱条件为:色谱柱RP C-18柱,流动相V (甲醇):V(水)=5:5,流速,紫外检测,波长254nm。采用外标 法对主产物2,4-甲苯二氨基甲酸甲酯进行了定量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精 确度和回收率的检验,效果良好。第三,对催化剂进行了筛选,确定了其活性排序:乙酸锌>氧化铅>甲醇钠> 碱式碳酸锌>氧化锌=碱式碳酸铜。其中,乙酸锌、氧化铅、甲醇钠催化剂对碳 酸二甲酯和2,4-二氨基甲苯合成2,4-甲苯二氨基甲酸甲酯反应体系具有良好 的催化性能。第四,考察了以甲醇钠为催化剂,碳酸二甲酯和2,4-二氨基甲苯合成2, 4-甲苯二氨基甲酸甲酯反应。发现加入甲酸甲酯,可以显著提高2,4-甲苯二氨 基甲酸甲酯产率。通过气-质联用和红外光谱对中间产物2,4-甲苯二甲酰胺和 N-(2-甲基-5-氨基)苯基甲酰胺进行了定性,并以此为依据,初步推测了反应 机理。对影响反应进行的各因素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较适宜的反应条件,2,4- 甲苯二氨基甲酸甲酯的产率可达。第五,考察了以乙酸锌为催化剂,碳酸二甲酯和2,4-二氨基甲苯合成2,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4.甲苯二氨基甲酸甲酯反应。通过对催化剂进行Xap表征和对反应液进行气- 质联用定性分析,确定了乙酸锌催化剂的失活是因为它和反应的副产物甲醇发 生进一步反应,生成乙酸甲酯、水和对2,4甲苯二氨基甲酸甲酯合成反应没 有催化活性的氧化锌。通过气相色谱分析,确定高压釜内余压是由二氧化碳引 起,碳酸二甲酯水解生成甲醇和二氧化碳。对影响反应进行的各因素进行了研 究,获得了较适宜的反应条件,*4甲苯二氨基甲酸甲酯的产率可达89.32%。第六,考察了以氧化铅为催化剂,碳酸二甲酯和2,个二氢基甲苯合成L 4甲苯二氨基甲酸甲酯反应。反应中有诱导期存在,诱导期的存在与氧化铅催 化剂的表面状态密切相关。经过碳酸二甲酯预处理的氧化铅催化剂转化为新相 P匕oO入闪m。,致使诱导期消失。化学反应在新相比*0。从0mz表面上进行, 其中oH官能团在反应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以此为基础,推测了反应机理。对 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较适宜的反应条件,2, 4甲苯二氨基甲酸甲酯的产率可达 81.8%。 离子液体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成为研究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已经被成功地应用于多种催化反应。 本论文是将碳酸二甲酯与离子液体的优点有效结合,研究了离子液体催化碳酸二甲酯参与的一些有机反应。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离子液体催化碳酸二甲酯参与的甲氧羰基化反应;第二部分是离子液体催化碳酸二甲酯参与的甲基化反应。 在离子液体催化碳酸二甲酯和氮杂环化合物甲氧羰基化合成氮杂环酯中,使用离子液体代替强碱为催化剂,催化碳酸二甲酯与氮杂环化合物进行甲氧羰基化高效、绿色地合成氮杂环酯。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吲哚-1-甲酸甲酯的选择性和收率分别可达到100%和96%。通过研究不同氮杂环化合物和碳酸二甲酯反应,发现吲哚2位的位阻效应是影响吲哚类化合物反应活性的重要因素。考察不同离子液体对反应活性的影响,表明咪唑阳离子2位是氢原子的离子液体催化活性明显好于咪唑阳离子2位是甲基的离子液体,咪唑阳离子的2位氢原子与碳酸二甲酯的羰基氧原子形成氢键,活化碳酸二甲酯分子,降低反应能垒,促进了反应进行。离子液体可以循环使用4次,反应活性没有降低。 在离子液体催化碳酸二甲酯和取代苯乙腈类化合物甲基化合成2-苯基丙腈类化合物时,使用离子液体代替催化活性低的无机盐或分子筛为催化剂。以苯乙腈为反应底物,考察了反应温度、时间、水含量以及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如果你想要经济的参考文献的话,那么你可以去京东或者是淘宝上面去搜索,一般的京东或者淘宝上面都有这类的,参考文献你也可以去选择的去购买。

黄河论文文献

关于黄河问题的思考论文

摘要: 黄河的问题十分复杂,蕴含着广泛而深刻的内容。研究黄河应该是一个社会性的课题。本文试图针对黄河相互关联的几个方面的一些问题,由社会层面向技术层面进行审视和思考,着眼于研究视角而不是解决问题。思考的基点是:黄河需要长治久安。长治久安首先是国家意志应得到充分的体现。长治久安是一个过程,只有长治才有可能久安;黄河的稳定有赖于我们采取积极能动的对策与措施,充分体现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治理黄河要与时俱进。以往治黄主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斗争,现实黄河问题的解决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更多地表现出人类战胜自己的能力。

关键词: 黄河问题治理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作者既未从事过治黄专业技术方面的研究,也未从事工程技术实践工作。本文仅为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黄河的问题由来已久,可以说是与中华民族的历史相终始的。早在大禹治水的时代,以抵御黄河水害为标志,先民们就已经树立了强烈而持久的水患意识,治理黄河成为古代中国人民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缩影。九曲黄河百折不回,是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精神的象征;数千年治理黄河的历史,又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团结奋斗、智慧和能力的真实写照。古代形成的治河思想和大量典籍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黄河的水患、变迁和水资源的利用等问题,萦怀于历代统治者,影响甚或决定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社会、政治经济和人文环境。治理黄河一向是国家意志的有力体现,黄河的长治久安是各个历史时期人们不懈的追求与期盼。

黄河这个“中国之忧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一方面现代人民治黄的伟大成就,使洪水为害得到相当程度的控制和缓和;黄河正在用其有限的径流量,以极大的限度支撑着中国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资源用水防线。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对黄河总的自然形态和基本演变规律的不可主导性,洪水问题并未得到根本上的解决。特别是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结构的日益稳定,水灾害的内涵、特点和意义亦有新的变化。而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保护问题、环境问题以及水资源保障供给矛盾的涌现,又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都潜在并产生着深远的社会和政治影响。今日黄河之忧患,表现的是它可贵的贡献之后对人类的自然索取和迫切期望。黄河与中华民族的关系问题,决不只是某一领域的问题,蕴含着更为广泛和深层次的课题。

黄河需要长治久安,因为黄河的稳定是区域稳定的前提。翻开中国地图,很容易发现黄河的位置。审视一下黄河灾害和水资源危机可能影响到的区域,大概正是中国的东南部与西北部的交汇地区,即中国经济文化发达与欠发达地区间的过渡区,这种地理位置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黄河在这一区域的兴利,将转化为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灾害和水资源危机,又将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并产生一种“屏障”效应,这对实现国家西部开发的发展战略是极为不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规划中,到21世纪中期,要实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目标。江河治理开发程度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标志之一。黄河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我们采取积极能动的对策与措施,体现出现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

一、关于黄河防洪问题

防御黄河洪水无论过去或现在,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都是黄河问题中第一位的问题。黄河洪水灾害主要是在下游。70余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几乎全部集中于黄河的中上游,而下游是一条上宽下窄、绵延八百公里的“悬河”,这种河流形态恐怕是中国乃至世界大江大河中仅有的。洪水在短时间内大流量、强冲力、长距离由平原地区“悬河”入海,十余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数千万人口面临可能的灭顶之灾,其防洪难度及任务的艰巨性是不言而喻的。携带大量泥沙的黄河洪水,泛滥造成的毁灭性破坏也是其他河流洪水不可比拟的。1938年花园口扒决形成的黄泛区,至今仍是中国贫困的地区之一。对黄河洪水灾害的评估,要用历史的、发展的和系统的思维方式加以认识,如对人文环境、社会进步、政权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影响的研究等。单纯以经济的、区域的观点进行分析和判断是很不够的。

黄河下游防洪存在的问题较多,最现实的问题首先是要对中常洪水进行再认识。所谓中常洪水,是一个从预见期上界定的概念,表现为流量特征上区别于大洪水和中小洪水。中常洪水对黄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输沙入海、冲蚀河道和稳定河槽;二是下游补源,满足环境和生态用水需求。从历史上来看,黄河下游每一个大的河道演变周期,都是一个河道逐渐淤高、河口抬高延伸的过程,也是纵向比降趋缓而横向比降增大的过程。正是这一过程孕育了非常洪水发生河道变迁、中常洪水三年二决泛滥的结果。现行河道维持100多年后,长时期安澜的今天,1996年8月中常洪水情况下出现的下游异常高水位和行洪过程,提醒人们应当对中常洪水进行重新认识。中常不常现象的出现,意味着仅仅以预见期和流量界定、区别和认识黄河可能发生的洪水是不客观的,相对而言水位有了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游荡性河道内洪水小流量、高水位漫滩可能无序性演进,河道工程功能大大减弱,进而出现河势急剧变化危及堤防安全。因此,对黄河洪水尤其是中常洪水不能只进行一般意义的水文分析。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建立起高效、精确的监控体系,对河道形态时空变化、洪水演进等实施即时监测和控制,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其次是通过对中常洪水的再认识,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对黄河下游构成威胁的已经主要不是大洪水而是高水位。因此,对非常洪水和中常洪水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小浪底水库防洪效益与运用方式等相关问题,也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再认识。特别是中常洪水可能出现的问题,使我们对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防御非常洪水以往的概念和意义,显然需要有新的理解和评价。

三是分滞洪的问题。分滞洪区的出现,体现了人类在与洪水抗争中的能动性和策略性,并已为防洪实践所证明是成功的。人类与洪水的斗争也是人与自然争夺生存空间的斗争。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黄河分滞洪区(包括滩区)日益稳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愈来愈让人不得不思考这一能动的策略性防洪措施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防御千年一遇洪水仍将运用分滞洪区。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牺牲某一区域长远的、整体和根本的利益,与长治久安的概念是越来越不相称的,发展地看不应是首选的策略。因而积极谋求新的策略和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二、关于黄河下游改道问题

河道稳定是实现长治久安的前提,也是实施治黄策略的先决条件。伴随着洪水泛滥下游发生改道的可能性,是谋求长治久安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比较乐观和一致的看法是现行河道还可以维持几十年时间,如果考虑到中游水库的拦淤调控运用,尤其是进行科学的调水调沙实践,现行河道稳定百年似乎是可能的。人民治黄半个多世纪以来社会进步、政治稳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战胜1958年和1982年实测大洪水的成功实践和目前较完备的工程体系,以及可依赖的国家相当长时期的稳定发展,使人们有理由相信下游河道可以维持百年稳定的观点是成立的。考虑到黄河下游河道“悬河”善徙、上宽下窄以及比降和输沙能力不平衡等河道变迁自然因素,短时期内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加之滩区人类活动等因素,现行河道维持百年稳定无疑将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工程。而脆弱的百年稳定与长治久安也未必是同一层次的问题。

对黄河下游改道问题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有一点应当是共识:即黄河下游改道指的是下游河道某一基点开始,长时间较为稳定的流路变迁,并对相关区域的地理社会环境产生显著影响。由此我们想到河口三角洲的流路问题,它是针对黄河入海问题而提出的。黄河与其他入海河流不同,多沙特性决定了河道在三角洲地区因淤积抬高周期性地变化频繁。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和河道长度在增加,河道变化的起点也极可能上延。河口抬高是河道变迁的主要诱因之一,河口地区的河道演变是整个下游河道变化的反射,并对下游河道整体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长时期或历史地看,黄河河口地区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这与目前本地区的环境、资源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的矛盾,决定了黄河河口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流路概念所能容纳了的。对河口的治理,不能只从河口流路这一专业层面去认识。若把河口流路问题上升为下游改道层次加以认识,由此得出黄河下游潜在着较大改道可能性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对黄河下游改道可能性的分析,令我们至少应增强治黄的紧迫感,并表现出更大的能动性。

三、关于黄河泥沙问题

黄河为害的根本症结是泥沙问题。异常的泥沙含量和淤积、冲蚀,不仅给防洪带来极大的困难,大大加重了洪水灾害后果,长期的河道淤积又构成了下游改道的可能性。同时也给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许多问题。目前黄河泥沙的处理主要的还是依靠河水(主要是洪水)携沙入海,这显然是以浪费大量可贵的水资源为代价的。已付诸实施的工程和技术措施,包括水库拦沙、放淤改土、淤筑堤背和挖沙疏浚等,只能是延缓泥沙的河道淤积。泥沙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或控制,长治久安也就无从谈起。

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治理,是一项恢宏而艰巨的国土整治、生态环境工程,因其直接减少泥沙入黄而成为治黄体系中的治本部分,受到现代治黄的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的工程、生物和农业等措施是相辅相成的,但工程措施有着更直接现实的、基础性的意义。遍布黄土高原的大小水库和坝系等,不仅直接拦蓄泥沙、改变微观地貌,而且直接改善微观生态环境,保证生物和农业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在强烈的重力侵蚀状态下,非工程措施显得更为苍白无力;粗沙多沙来源区因人口和环境因素,水土保持治理更有赖于工程措施。可见无论是从国土整治生态建设出发,还是从水土保持减少入黄泥沙来看,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都应是第一位的。这并不否认生物等措施的最终根本性的作用和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经济效益对水土保持的反作用会越来越显著。特别是我国进入WTO后农业的变化对水土保持的影响,应进行专题研究。尽管水土保持工作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效,入黄泥沙也有明显的减少,然而水土保持巨大的经济和科技投入,特别是缓慢的时效性、复杂的历史社会、人文背景因素,不能不令人感受到黄河问题的复杂与深沉。黄河不可能变清,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开始于地质时期,黄河演变的背后是自然的演变过程;黄河不需要变清,通过水土保持配合水沙调节实现有效的控制,对黄河而言也许就是治本的唯一途径。

黄河水少沙多的观点,开始是从输沙减淤的角度分析得出的。进而又提出了外流域调水输沙和调水调沙的设想,目的是控制处理泥沙,消除或延缓泥沙在下游河道的淤积。长远考虑,通过南水北调增加黄河水量,更加有利于调水调沙提高黄河干流输沙能力。目前从外流域调水,显然没有利用黄河自身调节解决输沙问题更为现实和经济。调水调沙应当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内容。广义上讲,人为径流变化形成的河道良性水沙运动过程都属于调水调沙的范畴。即将实施的调水调沙应当是狭义的概念,即为调沙而调水,是对水沙运动规律直接能动的反映。这一是要以牺牲相当量的宝贵的黄河水资源为代价;二是对下游河道整治工程有很大的依赖性。综合分析,调水调沙要做到四个同时:一是调水调沙要同时兼顾到下游及河口生态和社会用水等,为调沙而调水不应是一个孤立的实践过程。二是调水调沙要与河道整治工程规划和调整同时进行。调水调沙河床与水沙演变规律应在一定的河道整治工程作用范围内呈现,否则,调沙只能是简单的输沙尝试过程。三是调水调沙要与下游特别是河口地区的主动疏浚导流同时进行。下游的疏浚特别是河口的疏浚,对调水调沙实践有可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四是远期南水北调参与黄河下游调水调沙实践的方式和有关技术问题,要同时提前进行研究。调水调沙不是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唯一的手段。我们需要的应是:宏观上目的性很强、微观上多目标的、综合有效的调水调沙措施,亦即科学化、系统化的调水调沙实践。

四、关于黄河与南水北调的关系问题

前边已经谈到,最早设想从外流域调水解决黄河水少沙多问题,首先考虑的就是从长江上游调水入黄河,即相当于现在的西线南水北调。目前的南水北调已经成为国家调整南北方水资源不平衡,解决北方地区缺水状况的一个长期战略性规划。试想,如果黄河的年径流总量能够增加一倍(相当于长江的十分之一),即由现在的500多亿立方米增加到1000亿立方米以上,那么南水北调规划也许就要变成一个历史名词了。从这一点上来看,现在南水北调的前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黄河水资源的.供应不足,也意味着南水到达黄河也就完成了北调,事实上西线南水北调正是这样一个概念。

承认黄河与南水北调以上的关系,就不能把黄河与南水北调的关系,仅仅局限于一些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加以理解。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直接入黄,而东、中线工程也不是“穿黄”而是“会黄”。首先是南水北调与黄河的互相调节和补位。目前承担黄河下游调洪任务的天然的东平湖,以及与东平湖有联系的其他湖泊和运河水系等,本身就是东线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干流及其水利枢纽体系,更是在西线南水北调工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而中游干支流已建和将建的水利枢纽工程,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调节能力和调水效率,也应起到巨大的支持和保证作用。其次是黄河下游大规模的调水、供水和灌排系统的潜力,应当承担北调水资源再分配和利用的任务。同时,外流域调水也形成了黄河下游调水调沙实践的有利态势。可见规划中的南水北调工程无论是西线、中线和东线,都与黄河有着直接的甚至是依赖的关系,也可以讲黄河是南水北调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从水资源层面上来看,黄河与南水北调应当是叠加和补位的关系;从黄河的治理层面上来看,南水北调开辟了解决黄河问题的新途径。

五、关于黄河水资源利用问题

水资源短缺和洪水并存,亦即水量时空分布不平衡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特点之一。历史地看,黄河流域的水旱灾害无论是数量、频率还是灾害程度,都是等量齐观的,一些旱灾的影响和损失还远大于洪灾。只是由于洪水灾害的直接性和为害的直观性,人们往往不把洪灾与旱灾相提并论。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黄河下游断流问题,只是这一特点新的呈现形式。黄河断流意味着泥沙输送海洋的停止,无疑将加大河道的淤积;更为现实的是下游地下水补源中断、湿地减退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而资源性供水还在其次。考虑到黄淮海地区对黄河水资源长期的依赖性,仅仅维持一种不断流的状态(实践证明是可以实现的),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与黄河的地位不相称的。之所以黄河断流在各方面产生了不亚于一次罕见洪水的影响,原因也正在于此。黄河水资源的调配利用与解决黄河断流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解决断流的工作目标应是维持生态用水最低径流量;只有在大于生态用水最小径流状态下才能谈水资源的利用问题。黄河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经济、法律和行政等综合手段与措施。黄河的治理开发是一个持续的系统工程,对水资源匮乏带来的问题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解决水资源问题要与黄河治理的其他方面同时考虑。

从地质年代上看黄河曾经是一个内陆河流,流域本身应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环境系统。今天的黄河是历史黄河的发展,维持生态环境系统本身就是黄河稳定的重要标志。黄河造就了华北平原,也造就了华北平原的生态环境,今天黄河河口及下游湿地生态就是这一生态环境的自然表现。而宁蒙河套地区之所以能够与沙漠抗争维持至今日,与黄河的存在和不懈的滋润有着直接的关系。这让人不能不思考宁蒙地区持续了2000余年的引黄灌溉方式,是否有着更为重要的环境生态意义。目前黄河水资源的调配利用过程中,对黄河生态系统的考虑至少是不够的。而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又必须以可靠的水资源保护为前提。从目前黄河水资源污染状况和发展趋势看,未来水质污染极有可能超过水资源浪费,成为与洪水并存的两大水资源损失之一。如果说防御洪水主要是人与自然的抗争,那么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主要是体现人类战胜自身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可能更难于前者。

现在实施的黄河水资源调配,主要是借助于中上游水利枢纽工程对水资源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调节,同时对干流引水进行节制。黄河上最大的水资源损失是丰水入海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即保证下游与河口生态用水前提下,资源性用水以外的入海径流资源。目前只是从排沙和泄洪出发,并未把这部分水资源视为可利用的丰水资源。随着黄淮海地区水资源危机的日益严重和科技的进步,应从经济、技术和实践上积极寻求黄河下游这部分水资源的利用途径,作为上中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配合和补充,进一步提高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联想到黄河历史上经常性的夺海、淮入海,在调水调沙的同时,可否分流、分沙、利用黄河下游的丰水,有必要进行一些可行性的研究。事实上目前黄河下游两岸已建和拟建的大量平原水库,正起着分流、分沙、利用黄河丰水的作用。如果把黄淮海地区持续的水资源需求和地下水补源等因素,与引黄济卫、引黄济津、南水北调等工程和措施相联系,可设想在黄河下游沟通黄淮海水系,并与中、东线南水北调工程体系相结合,实现对黄河下游丰水的分流、分沙与利用。此设想如能实现,长期地看南水北调黄淮海用水截流可能会大大减少;黄、淮、海水系径流丰枯可能会得到一种有效地平衡;黄河下游调水调沙与分水分沙等措施并行,必要时亦可为分沙而分水。使水沙得到长时期稳定有效的调节,进而形成稳定的河道。黄河的泥沙,因上拦(水土保持、水库拦蓄)和下排(调水调沙、分水分沙等)而得到有效控制;黄河丰水资源又较为充分地在黄、淮、海地区加以利用。使黄河形成内陆河向海洋部分输沙和生态供水、非常洪水排泄入海的局面,这既是愿望,也有希望。

黄河的现实问题决定了长治久安有着新的内涵。防御洪水和解决流域水资源与生态危机,是黄河长治久安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长治久安的标志。长治久安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只有做到长治才有可能得到久安。防御洪水、稳定和改良下游河道,以及水资源保护利用和流域生态建设的过程,既是长治久安的过程,也是长治久安的途径。调水调沙实践和“数字黄河”等工程的建设,将体现现代治黄的最新水平。目前调水调沙还只是即将进入实验阶段,由实验到真正意义的实践阶段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小浪底工程的建成总体上给我们提供了探索时间,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实践成果、经验的积累,将标志着在黄河的长治久安上迈出了重大的一步。

主要参考资料:

1、《黄河水利史述要》水利电力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作者: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

2、《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月12月第一版作者:水利电力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治黄研究组

3、《当代治黄论坛》科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作者:黄河水利委员会《当代治黄论坛》编辑组

4、《黄河河防典》黄河水利出版社1995年11月第一版作者: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主编:岳崇诚)

5、《黄河三百问》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主编:朱兰琴

母亲河——黄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她河养育了多少豪情万丈的赤子,到她的源头去一览清流奔涌,一泻千里,曾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快事 ,她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滚滚黄水,九曲回荡,一路奔涌,在晋陕峡谷骤然收束,水面由浩瀚的400米,转眼间缩为50米,落差30米的夹岸深沟,疾流直下,涛走云飞。势如巨湖,倒悬倾注,一泻千里。 对于黄河,我们的不会陌生(包括我)。然而,我们只是浅知识的了解。但是,当我有幸听了老师的《黄河史》,我对黄河有了一种不能分割的情意和一股油然的敬意。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首先,纵观历史,国人对黄河(凌汛)的认识最早是从冰情和黄河的水文特性开始的。《吕氏春秋?冬纪》中记载:“孟冬之月„„水始冰,地始冻;„„仲冬之月,„„冰益壮,地始拆;„„季冬之月,„„冰方盛,水泽腹坚。” 而成书于战国时代的《逸周书?时训解》中,则记述了黄河流域的水文季节变化。如大暑时,“大雨时行”,秋分时,“水始固”,立冬时,“水始冰”,大寒时,“水泽腹坚”等。以上记载说明,早在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百姓就对黄河的冰情和水文特性就已有所认识。河流是缔造文明的血脉。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母亲河,传承着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中华民族在古老的黄河流域,演出了一幕幕壮丽辉煌的剧目。古往今来, 作诗写到黄河的举不胜举。有李白的“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赠裴十四》);有 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登鹳雀楼》);有刘禹锡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浪淘沙》)------而关于黄河的俗语也很多。有“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黄河清,圣人出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等。总之,黄河已经孕育了一座文化长城。她有她自己的历史。 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的发祥地。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两岸、大河上下。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斩荆棘、辟草莱,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 早在旧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就有了人类的活动。 祖先经过艰苦的劳动,既发展了人类的体质形态,又创造了旧石器时代的文化。他 们不但发明了火,能够制造粗糙的石器、骨器,而且经过不断的实践,学会了钻磨技术,能够从事狩猎、捕鱼了。我国传说中的燧人氏、有巢氏,可能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人口急剧增加 ,生产和文化都有了飞跃发展。 新石器时代的晚期,黄河流域已处于氏族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代。生产工具进一步改进了,父权取代了母权,私有制开始出现。 在距今约四千年前,原始公社瓦解,夏禹的儿子打破过去的 大了生产规模和社会分工,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科学文化的创造,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从近几年来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和河北唐山大城山的发掘看,至迟在夏代晚期就已经有了青铜器,夏代早期很可能是红铜时代了。冶铜业的出现,使社会发生了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开来,标志着古代文化的繁荣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大约在三千五百年以前,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商王朝在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两岸建立了。它是一个高度发展的种族奴隶制国家,千百万奴隶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更大发展,文化艺术和自然科学都取得了较高成就。 西周以后的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开始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新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冶铁成了一项重要的新兴手工业,各诸侯国相继使用了铁制生产工具,把农业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随着生产的发展,封建制的新生产关系代替了奴隶制的旧生产关系,城市经济繁荣起来。秦国的咸阳,魏国的大梁,赵国的邯郸,齐国的临淄,都成了当时远近驰名的城市,临淄甚至达到了二十多万人的巨大规模。思想文化生活这时也空前活跃起来,反映各阶级、各阶层利益的各家学派,相互展开激烈的论战。他们竞相办私学、著书立说,形成了古代学术思想史上所谓 从秦汉大统一帝国的建立到北宋皇朝,黄河流域仍然是我国历代的都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生活在大河上下的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卓越才能,创造了更加绚丽多彩的文化。根据史书记载,在汉代,人们已经发明了造纸法,制成了用来测量天象和测验地震方向的 同时,城市建筑的规模更为壮观:几代帝都的长安,西汉时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南通巴蜀西达西域的枢纽,城市范围比西方同时期著名的罗马城大三倍以上。唐时长安城东西十八里,南北十五里,人口一百九十六万,街衢市坊井然有序,其规模之宏伟,尤为中外所称道。北宋时的东京(今开封),城周五十多里,汴河、蔡河、广济河、金水河,穿城而过,是中古时期十分繁华的都会。今天,从宋代画家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东京建筑雄伟、景色绮丽、舟船云集、车马竞驰的风貌。 在从秦汉到北宋的一千多年中,黄河两岸的劳动人民,除从事生产劳动外,还筑长城,开运河,修渠道,营造宫殿、寺院、陵墓,进行了巨大的工程建设。一直到现在,黄河流域的地上地下还保存着许多古代建筑和艺术宝库。宁夏的秦渠、汉渠、唐徕渠,西安唐代的大雁塔,河南登封的北魏嵩岳寺塔,开封的宋代铁塔,洛阳的东汉白马寺,山西的唐代南禅寺和佛光寺大殿,陕西的秦始皇陵和汉唐陵墓,河南龙门石窟的石佛和甘肃麦积山的泥塑像等等,都充分显示了古代匠师高超的技术水平,杰出的艺术成就。 自宋元以后,直至近现代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由于人口的压力自然条件等因素,经济重心南移,但黄河流域仍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现代的黄河流域的发展很快。据1990年资料统计,黄河流域人口978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6%。耕地面积1.79亿亩,占全国的12.5%。 历史上黄河流域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建立了一批能源工业、基础工业基地和新兴城市,为进一步发展流域经济奠定了基础。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等,目前,原煤产量占全 国产量的一半数以上,石油产量约占全国的l/4,已成为区内最大的工业部门。铅、锌、铝、铜、铂、钨、金等有色金属冶炼工业,以及稀土工业有较大优势。全国八个规模巨大的炼铝厂,黄河流域就占个。 这就是黄河文化的历史传承。 但是黄河流域还存在问题,不利于黄河流域的文化发展。具体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①下游防洪任务仍很艰巨。在三门峡水库控制上游洪水的条件下,花园口仍有发生40000m3/s以上洪峰流量的可能,远超过现有堤防抗御22000m3/s的能力,而且堤防还必须随河道淤积而不断加高。②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与经济基础薄弱。防治水土流失,开发当地煤炭和有色金属等资源,振兴当地城乡经济,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③水资源不足。黄河水量中有相当一部分要用于输沙入海,可供工农业引用的数量有限。现在黄河调节能力较低,有些河段水质又受到污染,供需矛盾已很尖锐。今后随着工农业用水增多,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状况,势必更加突出。流域内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需要合理部署,加快开发进程。部分河段还要考虑恢复和发展航运。 我国采取了许多措施。主要措施有:下游防洪;合理开发水利资源;水土保持和支流治理开发。多途径解决黄河下游淤积问题:除继续加速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外,主要包括:①利用小浪底、龙门、碛口等干流大水库拦蓄与调节水沙的作用,使下游在几十年内,不淤积抬高;②利用小浪底、龙门水库控制水沙和抬高水位的作用,将库内泥沙有计划地送到水库下游宽阔滩地上放淤;③在干支流灌区推广引洪放淤和浑水灌溉等。 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正是她无私的奉献,才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 总之,我心目中的黄河是美丽的、无私的、神奇的„„我希望黄河能够走出世界,让全世界的人都认识它,让它成为我们祖国的象征;我希望更多人学习黄河的伟大品质,并发扬光大;我更希望人类能改善黄河一带的生态环境,让黄河能够保持波涛滚滚的模样,继续为中华民族作出贡献。 (由于我很喜欢历史,所以我就写黄河流域的文化来写黄河史。) 我还想提一些小建议。 第一,在上课时,老师最好多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教我们知识的同时,多举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第二,在大多上课时气氛不够浓。比如,有的老师上课时,有的同学竟然不来或者在睡觉。当然,这是双方面的问题。所以,我建议老师上课时幽默些比较好。这样能吸引同学们的兴趣。 第三,上课时,老师应该多提问比较好。我发现上课关老师一个人在讲,而我们只在听。我觉得这样很不好。上课应该是多人的天堂,而不是一个人的地狱。正所谓“多乐乐不与孰乐乐”。老师在上课时应该多提问,这样一来同学们不敢开小差,二来同学们不敢缺课等,一举多得。这是我所认为的。 总之,我很喜欢上《黄河史》,我学会了许多------

黄河黄土黄种人期刊中国知网

可以发邮件,还可以邮寄纸质文件。《时代青年》杂志编辑郜艳 《风流一代》杂志编辑郑儒凤 《深圳青年.国际》杂志编辑慧慧:hhwwjb@ 《爱人》杂志编辑贾琼 《楚风.新故事》杂志编辑罗尔 《花溪》杂志编辑木每 《年轻人》杂志编辑王琳 《课堂内外.高中版》杂志社 《辽宁青年》杂志编辑宋凌燕 《青年心理》杂志编辑李明宇 《求职与打工》杂志编辑王学亮 《女报.记实》杂志编辑肖海生 《女报.时尚》杂志编辑小王 《花季.雨季》杂志编辑顿号 《中国青年》杂志社编辑徐风xu-feng@ 《广西文学.情感真品》杂志编辑韦露 《爱情故事》 《女士》李晓洁编辑 《大学时代》荷洁编辑hejie604@ 《新青年》陈大霞编 《青少年文汇》骆洪亮编辑 《知音.打工》郭敏编辑 《新女性》子规cqxiaojing@ 《中国校园文学》谷美珏编辑 《华夏少年》张超编辑杂志信箱: 《少女》编辑陶陶 《少男少女》编辑部主任 《中学时代》海沫编辑 《人生与伴侣》黄伯益编辑 《顺德日报》 副刊 《温州都市报》 副刊 《镇江日报》 副刊 《中国气象报》 <<衢州日报>> 安徽经济报 《四川日报》蜀风 《北京新报》 城市闲情 《厦门日报》 海燕 《京华时报》胡同版 《深圳特区报》 《生活早报》 《扬州晚报》 《深圳青年》 一滴水里的海 《伊梨日报》 《灵河网络》网络故事 编辑 《中国青年》人生青春 全国畅销报刊投稿地址 《中国妇女》100010北京东城区史家胡同甲24号 《健康之友》赵聪慧 (传真) 《女性月刊》100053北京宣武区感化胡同3号 --2927 刘今秀 《希望月报》100051北京前门东大街10号 《康乐世界》100027北京市朝阳区东兴路7号 《民主与法制》100035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航空胡同32号 《法律与生活》100073北京六里桥北里八一厂干休所 《法律与新闻》100015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甲1号 《婚姻与家庭》100730北京建国门大街15号 樊爱国 《健康与美容》100035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内大街马相胡同通华苑写字楼A座2层王凉泓 62216987 《风采》100027北京东直门大街4号2门 64168241 李霞云 《中国文化》100027北京新源里西一楼B座 64639128 刘梦溪 《时尚》100005北京东城船板胡同24号 65261204 关泓 《饰》100029北京朝阳区和平街北口服装学院 100029 王蕴强 《中国妇女报》100006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103号 《中华周末报》100037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北大街17号蒋振东、68039564 《北京电视周刊》100061北京崇文区夕照寺街14号石效纲67136027、67158079(传真) 《中国新闻周刊》100006北京前门东大街7号正义路邮局150号信箱 《中国图书商报》100089北京市西三环北路19号外研大厦北楼三层2304室 68917689 《秀》周亚龙、-124、、 上 海 《青年社交》200031上海东湖路17号 、64663770(传真) 关蓓62850200 《现代家庭》200040上海铜仁路88号 、62792001(传真) 《美化生活》200031上海汾阳路112弄3号 汤丽琴 《上海服饰》200020上海瑞金二路450号 上官消波 《人到中年》200062上海桐柏路芙蓉苑199号404室怡雯200063上海中山北路2525弄12号604室62860509 《歌迷》200020上海绍兴路74号 6437260 《少女》200020上海绍兴路54号 64335250 《海上文坛》200040上海巨鹿路675号 62891807 《文化与生活》200020上海绍兴路74号 64331565 《青年一代》200020上海绍兴路54号 64749199 《交际与口才》200031上海市长乐路325号 64313373 《人民》200020上海绍兴路21号 李动 64373247 《法苑》200041上海凤阳路660号 62150558 《大墙》200082上海长阳路111号 冯从岳 《检查风云》200070上海恒丰路720号 63174787 《流行色》200002上海中山东一路24号6楼 63218000转5013 《自我保健》200002上海市宁波路120弄2号6F 姜鹏飞 《探索与争鸣》200020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 秦维宪 《新民晚报》200041上海威海路755号 朱全弟 贺小钢52921234-631059 52921813(传真) 天 津 《女士》300042天津大沽路200号 常爱华 刘晓鸥300193天津南开区鞍山西道三潭东里5-8-411 87910415、87911354(传真)、 《科学与生活》300020天津和平区张自忠路189号 徐江 《八小时以外》300020天津和平区张自忠路189号821室 郑子君 《人与法》300050天津市和平区常德道119号 陈津华刘宪明 《歌迷与明星》300042天津和平区曲阜道77号 《家庭*育儿》300041天津和平路287号 《法制与心理》300193天津南开鞍开道 《天津文学》300211天津市河西区大沽南路873号《天津日报》大厦《假日一百天》编辑组 和平区新华237号 刘雪屏 张重宪 西 安 《喜剧世界》西安市莲湖巷2号 侯向前 、 《爱人》710003西安市崇新里9号 孙麓 《当代青年》710068西安小南门外红缨路90号 《城市博览》西安市建设西路1号 《女友》710054西安市育才路1号 袁倩 长 春 《现代交际》130022长春市景阳小区20号楼101 管玉贤 《今天》130022长春人民大街158号 吕铁人、王岚、 《时代姐妹》130051长春人民大街61号 芳子 、8902692 2727020(传真) 《青年月刊》130021长春清华路甲4-1号 李兴学 《电影世界》130021长春市红旗街20号 《法制天地》130061长春市崇智胡同33号2栋 吉 林 《夜晚生活》132001吉林市青年路延庆胡同6号 《演讲与口才》132013吉林市吉林大街黄山路3号 《做人与处世》132011吉林市吉林大街黄山路3号 张英奇 《都市月刊》132011吉林市松江路47号 窦毓敏 《天池》133001吉林延吉市河南路22号 辽 宁 《辽宁青年》110003沈阳和平区北五经街21号 佟可竟 、22832506 《妇女》110013沈阳沈河区二纬路34号 赵丽杰 ,2836964 《法制与文明》110032沈阳皇姑区燕山路25号 《大众生活》110001沈阳市和平区中山路229号肖瑛22690681 《人生十六七》110001沈阳和平区同泽北街9号 《沈阳日报》110001沈阳市和平区中山路229号王书春、22690719 《现代女报》116001大连市中山区鲁迅路4号 梁水 《鸭绿江》110041沈阳市大东区小北关街31号 柳沅 8851314 8851297 哈 尔 滨 《家庭生活指南》150001哈尔滨中山路204号 傅庭政 《新青年》150001哈尔滨南岗区阿什河街11号 胡蕊、陈大霞 《青年之友》150010哈尔滨南岗区邮政街79号 3653378-54008 鲍迅 《当代歌坛》150001哈尔滨南岗巴陵街94号 2639357 孟晓柯 《妇女之友》150001哈尔滨南岗区河渠街37号 吴登华 《青春》150001哈尔滨南岗区河渠街37号 、3644320(传真) 杨春娟 《今日法坛》150040哈尔滨民生路309号 《家报》150010哈尔滨市道里区井街48号 王金屏 《警官》150001哈尔滨中山路黑龙江省公共安全专家厅 张放 《北方人》150001哈尔滨市南岗区阿什河街9号 鲁戈 《名人》150001哈尔滨市道外区大方里小区105栋 北方文艺出版社 150020哈尔滨市道外区大方里小区105号 徐秀梅 石 家 庄 《女子文学》050051河北省石家庄兴凯路219号 王小冬(6056432) 《青春岁月》050051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西路408号 杜立宪 《警世窗》050051河北省石家庄中山西路2段 《大众文艺》(幽默类)050081河北省石家庄虹光街10号 《女子世界》050051河北省石家庄裕华西路二段114号 石彦芳 太 原 《人间方圆》030001太原市迎泽大街6号 何足道 《生活潮》030002太原府东街283号 杨莉君 、3091143 《山西青年》030001太原市青年路新南4条43号 徐建宏、苏彦 《法制博览》030001太原市青年路新南4条43号 《影视圈》030001太原市迎泽大街352号 -3177 济 南 《都市潮》250001济南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 《知识与生活》250002济南市玉函路16号 《山东青年》030001济南市英雄山路4号 吴茂华 《祝您幸福》250001济南建国小经三路21号 、2027196杜在媛 乐山邮局15号信箱 刘小燕 《家庭生活报》250001济南纬一路311号陈颖、6903162(传真) 合 肥 《恋爱婚姻家庭》230001合肥长江路11号 台啸天 《保健与生活》230063合肥九州大厦8楼 《法制导刊》230061合肥淮河路377号 《警探》230061合肥市安庆路282号 赵昂 《婚育》230031合肥市淠河路14号 唐永生 南 京 《婚育之友》210009南京湖南路37号 屠海燕 《东方明星》210009南京高云岭56号 《警方》210024南京杨州路1号 《青春》210018南京成贤街43号 3611931 高晶 《青春之声》210018南京成贤街43号 7712077 刘洪顺 《莫愁》210013南京宁夏路马鞍山1号 尹伏仓、韩丽晴 、3722296 《风流一代》210013南京北京西路70号82幢 谢小丽 杭 州 《今日青年》310006杭州市平海路61号 范军7081876-210 7015556(传真) 《律师与法制》310007杭州市省府路政法大楼 《社会家庭》310006杭州市体育场路347号 《文学港》315000浙江宁波市英烈街34号 7312087 李建树 《都市快报》310041杭州市体育场路218号 -19152、5102152(传真) 福 州 《青春潮》350011福州金鸡山路23号 刘晓露 《海峡姐妹》350003福州华林路163号 刘安丽、翟粤宁 《家园》350001福州市于山白塔寺 姚青群 、3366131 郑 州 《新家庭》450002郑州市农业路73号 牛文丽 《黄河黄土黄种人》450003郑州顺河路黄委会综合楼12层 王彦艳 《当代民声》450003郑州政一街3号 吕高贵 --3085 《妇女生活》450003郑州金水河路15号 朱叶 《人生与伴侣》450002郑州市丰产路23号胡凤琴、3931947(传真) 《美与时代》450002郑州市大学路75号 张桁 7973682-3157 《热风-青春生活指南》450003郑州市金水河路17号 李焕振 5998117 《时代青年》450003郑州金水河路17号 段海峰 《跨世纪》450002郑州市文化路50号 《法制世界》450003郑州市经四路5号 《公共安全专家月刊》450003郑州市金水河路10号 武 汉 《知音》430071武汉武昌水果湖东湖路16号知音大厦王应鲲87319720、87303200 《好日子》87319715、87319717、87319691(传真)张艺潇 《公民公仆》430071武汉武昌水果湖省委大院内party员生活办公楼张清华87234922 《治安纵横》430071武汉武昌水果湖省委大院内 郭睿 《家庭保健》430071武汉武昌水果湖东湖路165号 《爱情婚姻家庭》430060武昌复兴路津水闸5号 苏桃香 《幸福》430014湖北武汉市洞庭街127号 毛甲申 《心理辅导》430070湖北武汉市卓刀泉路2号内院4楼 冯娟 《警笛》430070武昌傅家坡一路33号 余涛 --3905 《青年月报》430071武汉武昌水果湖东三路7号 87823242(传真)白云87873329 《今日名流》430077武汉武昌东湖路417号、86776001(传真)李智华 《花木盆景》430070武汉武昌珞喻192号 《中华传奇》434000湖北省荆沙市沙市邮局中山路支局28号信箱碧川 《民族大家庭》430071武汉市武昌洪山路16号 蒋永松 朱思林 长 沙 《文学天地》421001湖南衡阳市府路14号 8225652 彭玉成 《年轻人》410008长沙上麻园岭117号汤馨敏Email: 《年轻人体验》410008长沙市开福区彭家井11号 李凌芳4330109 《文艺生活》410002长沙坡子街65号 《今日女报》410011长沙韶山路1号 张元文 《康乐园》410008长沙市湘雅路38号 邹 婧 南 昌 《涉世之初》330008江西南昌胜利路154号9楼黄爱梅、6706024(传真) 《声屏世界》330046江西南昌洪都中大道111号 --2080 《红绿灯下》330003江西南昌中山路50号17楼 《天地》330006江西南昌阳明路143号 《百姓之家》330046南昌市广场北路166号炜婷、6252487(传真) 《妇女之声报》330046南昌文教路111号 《家庭百事通》330002南昌市新魏路17号 蒋敦明 《双休日》330002南昌市新魏路17号 郑旭英8511377 8509479(传真) 广 州 《人之初》广州小北路214号6楼 雷静波 、 《黄金时代》510080广州东山区寺贝通津1号楼 邓毅富 《家庭》510080广州新河浦四横路14号 杨丽萍 Email: 《家庭博览》510310广州市艺苑路东庆街2号家庭杂志社七楼 胡澎 (传真电话)、、191-1146881、电邮: 《佛山文艺》528000广东佛山惠华路佛山发展大厦26楼E 3208391 刘宁 《希望》510030广州市环市东路华侨新村团结路55号别墅曾冬梅(传真宅电) 《家家乐》510620广州黄埔大道西201号金泽大厦28楼B2室刘国兴87567042 《炎黄世界》510080广州东山区合群中路5号 《金桥》510055广州德政北路吉庆东6号102信箱关一雄、83881128 《少男少女》510030广州文德路75号 刘春、王珏 、83323306 《信息时报》:510600广州市寺龙新马路95号 白岚 呼20182060 (宅) 《嘉应文学》514021广东梅州市江南三板桥路一巷21号刘平 《这一代》邓辉 87322572 《女报》时尚版518001深圳桂园路红围街3号沈(传真)、amian@ 《女报》518048深圳桂园路红围街3号深圳市天安数码城创新科技广场B座1308室沈焰:、0755-83439208 《深圳青年》518001深圳罗湖松园3号大院6栋10楼 邓康延 《影视》518042深圳深南中路30号电子大厦 《飞霞》511515广东清远市go-vern-ment综合大楼1001室 3364241 《珠江晚报》星期刊519020广东省珠海市九洲大道珠海特区报社内张中定(副刊) 《大鹏湾》518101深圳市宝安区4区文化艺术馆6楼 唐俑 7782654(传真) 《广东电视周刊》 510066广州市环市东路331号广东电视台录制楼5楼韩贤-225 .83355188转3106-225.

一般正规的杂志社都要有稿费的吧,不然拿了别人的劳动成果不给报酬那是侵权吧,不过一些拖欠稿费的杂志社也有的……所以说,并不是想入一行就能入一行的,得从自己摸索开始。现在网络上资源丰富呀,找些写作网、红榜等看看其中的约稿信息。研究下各种杂志的收稿类型,收稿要求等,再对照自己的写作方向,选定几家作为目标去试水,去学习,在过程中自然会体会到之前看不到的门道,这才是慢慢入门了。

44、孙莉莉 邮编:100027 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外斜街小关56号《中国劳动保障报》社《新世纪周刊》 办电:010-64663541 传真:010-64675393 45、邮编:200002 地址:上海市虎丘路《文汇生活导报》 46、李泓 邮编:710003 地址:西安市崇新里9号《爱人》杂志社 47、涂丽 邮编:330006 地址:南昌市阳明路139号《警察天地》 电话:0791-6825484 6815757-2523 48、孙昌建 邮编:310006 地址:杭州市平海路61号《今日青年》杂志社 49、任俊兵 邮编:030001 地址:太原市青年路新南昌四条43号《山西青年报》北方周末部 50、张靖 紫君 邮编:830002 地址:乌鲁木齐市民主路42号《伴侣》杂志社 办电:0991-2817917传真:0991-2834993 51、邮编:530022 地址:广西南宁市古城路4号《女性天地》杂志社 办电:0771-5853754 女性视野编辑:唐禄金 副总:黄小姗 52、蒋开华 邮编:510600 地址:广州市达道路12号影视大厦807室《飞霞》杂志社 广州通联处 电话:020-87676209 传真:020-87655877 53、邱小兵(李东) 邮编:100037 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105号首都师范大学科原大厦4层《法律与生活》杂志社 电话:010-88414138 传真:010-88414139 54、邮编:100009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103号《中国妇女报》家庭周末部 55、程瑞平 邮编:150040 地址:哈尔滨市中山路146号《家庭生活指南》杂志社 编辑:0451-2621940 56、邱瑞丰 邮编:132013 地址:吉林省吉林市吉林大街黄山路3号《做人与处世》杂志社 编辑:0432-4678172 57、邮编:100102 地址:北京朝阳区花家地甲1号《法制日报》社《法制与新闻》杂志社编辑部 办电:010-64365187 58、练佩鸿 邮编:10002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小关西街甲2号《人生》杂志社 办电:010-62363133 59、邮编:100029 地址:北京朝阳区忠新西街17号《中国劳动》杂志社 电话:010-64915745 60、邮编:100051 地址:北京市崇文区河沿甲215号《法庭内外》月刊 电话:010-65290368 61、邮编:030072 地址:山西太原市东街101号省政府3号楼《政府法制》新闻月刊 电话:0351-3041173 62、潘顺祺(主编) 邮编:200040 地址:上海市铜仁路88号(甲)《现代家庭》杂志社 电话:021-62790733 传真:021-62792001 63、邮编:710054 地址: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1号《三秦都市报》社 64、李泓 邮编:710003 地址:西安市崇新里9号《爱人》杂志社 电话:029-7223428 65、王伏虎(副总) 邮编:410011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路1号《今日女报》杂志社 电话:0731-2219223 66、尹最良主任 邮编:210024 地址:江苏南京市上海路156号《江苏工人报》 电话:025-3324589 67、邮编:610066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东三段31号《四川工人报》社“周末专刊” 办电:028-4335050 68、韩永魁 邮编:250002 地址:济南市英雄山路4号《山东青年》杂志社 电话:2055754 6903721 69、黄伟 邮编:230074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247号《安徽工人民报》社“周末·副刊”部 电话:0551-2675155 70、邮编:570206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南航西路69号《海口晚报》周末部 办电:0898-6829831 71、王树彪 姚锋 邮编:250014 地址:济南市经十路7号《大众法制》杂志社 办电:2923104 72、邮编:450003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省委南院《公民与法》杂志社 73、邮编:310012 地址:浙江省杭州教工3号17号《浙江工人报》社周末部 74、黄建伟 邮编:300211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尖山路78号《天津工人报》“东方周末” 电话:022-28305575 75、刘文良 邮编:450003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经1路1号《大河报》“新闻周刊” 电话:0371-5978742 76、刘丰 邮编:100037 地址:北京时间百万庄南街12号《中国新闻周刊》 办电:010-68994602 69329955-3773、3781、3782 77、邮编:100086 地址:北京海淀区皂君庙乙2号京利华写字楼《经济晚报》星期刊 电话:010-62215991 78、冯建国 邮编:450003 地址:河南郑州市纬五路17号附1号《河南工人报》“太阳周刊” 79、胡月胜 邮编:330046 地址:江西南昌市文教路111号《妇女之声报》社 电话:0791-8515521 8514607 80、王延海 邮编:250001 地址;济南市经二路185号《警界》杂志社 电话:6914050-3288、3289 81、邱耀康 邮编:200092 地址:上海赤峰路323号《民主与法制报》社 电话:021-65544713 82、刘晓 邮编:100027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里屯南30楼南院《农村青年》杂志社 办电:010-64166613 83、徐建宏 邮编:030001 地址:太原市青年路新南四条43号《山西青年》编辑部 电话:0351-2022138 84、苗笛 邮编:450003 地址:郑州市顺河路黄委会综合楼12层《黄河·黄土·黄种人》杂志社 电话:0371-6302618 传真:0371-6302219 85、邮编:100040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鲁谷西路5号《方圆》杂志社 电话:010-68879303 总:68879312 86、邮编:730000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统办一号楼《现代妇女》杂志社 87、邮编:410001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八一路192号《当代警察》杂志社 88、邮编:110000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南四马路28号《社会月刊》杂志社 89、邮编:030001 地址:太原市迎泽大街6号《人间方圆》杂志社 90、吉林省吉林市松江路69号 《家庭主妇报》社 电话:0432-2028220 91、邮编:710068 地址:西安市红缨路90号 《当代青年》杂志社 92、邮编:100005 地址:北京时间崇文门东顺城街10号 《金盾》杂志社 93、赵欢 邮编:300050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常德道119号《人与法》杂志社 电话:022-23311969-5402 23304861 94、邮编:830003 地址:乌鲁木齐市健康路2号《法制纵横》杂志社 95、邮编:518001 地址:深圳市红岭中路19号《深圳法制报》 电话:5591501 96、魏河源 邮编:130061 地址:长春市崇智胡同63号 《法制天地》杂志社 办电:0431-8941174 97、邮编:200030 地址:上海市建国西路648号 《检察风云》杂志社 编辑:021-64741122-21288 传真:021-64741122-21248 98、吴束 邮编:330006 地址:南昌市《江西日报》社 《信息日报》早周刊 99、邮编:210016 地址:南京市解放路53号周末 100、白岚 邮编:510600 地址:广州市寺右新马路99号《信息时报》社周末部 101、杨进 邮编:100013 地址:北京安宁门外和平里北街21号 《中国煤碳报》今天周刊 102、雨云 邮编:610016 地址:成都市新开街1号《蜀报》特稿部 103、邮编:510601 地址:广州市广州大道中289号《南方周末》 104、邮编:100102 地址:北京朝阳区花家地甲1号《法制日报》社《法制与新闻》杂志社 办电:010-64365187 105、王比学 邮编:100733地址:北京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10号楼《时代潮》杂志社 电话:010-65092430 6509138 传真:010-65091630

我有《少年文艺》杂志社地址:南京市湖南路47号(凤凰台饭店)15楼。邮编:210009 Email: snwy@.《八小时以外》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88号现 代城A座6层 (100022) 《意林》北京市朝阳区南磨房路37号华腾北搪商务大厦1501室《意林》编辑部 刘世佳 100022 《故事会》上海市绍兴路74号《故事会》杂志社 200020 可以在线投稿推荐稿件栏目是:笑话、3分钟典藏故事、感动中学生的故事、快乐辞典、点击网络故事《南风》 体裁:爱情小说 字数:2000字—20000字 投稿信箱:。 投稿地址:贵阳市科学路66号 邮编:550002 《爱尔》 原创稿稿酬每千字80-150元,保证首发稿件,否则本刊有权扣发稿酬;文摘类稿件和生活类小稿件稿酬每千字30-50元。爱情小说类字数在3500左右为佳,每月22号截稿投稿地址:710002/西安市125号信箱《爱尔》编辑部 苏彩侠 收 E-mail: 《知音》 联系地址:武汉市水果湖东湖路16号《知音》杂志社 邮政编码:430071 电子邮件: 或 邮件主题注明投稿栏目《女报》:编辑:李非(深蓝) 518048 深圳市车公庙天安数码城创新科技广场B座1308《新生活》编辑部 EMAIL: 全国各地杂志类 北 京 《中国妇女》100010北京东城区史家胡同甲24号 《健康之友》赵聪慧 (传真) 《女性月刊》100053北京宣武区感化胡同3号 --2927 刘今秀 《希望月报》100051北京前门东大街10号 《康乐世界》100027北京市朝阳区东兴路7号 《民主与法制》100035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航空胡同32号 《法律与生活》100073北京六里桥北里八一厂干休所 《法律与新闻》100015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甲1号 《婚姻与家庭》100730北京建国门大街15号 樊爱国 《健康与美容》100035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内大街马相胡同通华苑写字楼A座2层王凉泓 62216987 《风采》100027北京东直门大街4号2门 64168241 李霞云 《中国文化》100027北京新源里西一楼B座 64639128 刘梦溪 《时尚》100005北京东城船板胡同24号 65261204 关泓 《饰》100029北京朝阳区和平街北口服装学院 100029 王蕴强 《中国妇女报》100006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103号 《中华周末报》100037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北大街17号蒋振东、6803956 4 《北京电视周刊》100061北京崇文区夕照寺街14号石效纲67136027、67158079(传真 ) 《中国新闻周刊》100006北京前门东大街7号正义路邮局150号信箱 《中国图书商报》100089北京市西三环北路19号外研大厦北楼三层2304室 68917689 《秀》周亚龙、-124、、 上 海 《青年社交》200031上海东湖路17号 、64663770(传真) 关蓓628502 00 《现代家庭》200040上海铜仁路88号 、62792001(传真) 《美化生活》200031上海汾阳路112弄3号 汤丽琴 《人到中年》200062上海桐柏路芙蓉苑199号404室怡雯200063上海中山北路2525弄12 号604室62860509 《少女》200020上海绍兴路54号 64335250 《海上文坛》200040上海巨鹿路675号 62891807 《文化与生活》200020上海绍兴路74号 64331565 《青年一代》200020上海绍兴路54号 64749199 《交际与口才》200031上海市长乐路325号 64313373 《人民警察》200020上海绍兴路21号 李动 64373247 《自我保健》200002上海市宁波路120弄2号6F 姜鹏飞 《探索与争鸣》200020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 秦维宪 《新民晚报》200041上海威海路755号 朱全弟 贺小钢52921234-631059 52921813(传 真) 天 津 《女士》300042天津大沽路200号 常爱华 刘晓鸥300193天津南开区鞍山西道三潭东里5-8-411 87910415、87911354(传真)、 《科学与生活》300020天津和平区张自忠路189号 徐江 《八小时以外》300020天津和平区张自忠路189号821室 郑子君 《人与法》300050天津市和平区常德道119号 陈津华刘宪明 《歌迷与明星》300042天津和平区曲阜道77号 《家庭*育儿》300041天津和平路287号 《法制与心理》300193天津南开鞍开道 《天津文学》300211天津市河西区大沽南路873号《天津日报》大厦《假日一百天》编 辑组 和平区新华237号 刘雪屏 张重宪 西 安 《喜剧世界》西安市莲湖巷2号 侯向前 、 《爱人》710003西安市崇新里9号 孙麓 《当代青年》710068西安小南门外红缨路90号 《城市博览》西安市建设西路1号 《女友》710054西安市育才路1号 袁倩 长 春 《现代交际》130022长春市景阳小区20号楼101 管玉贤 《今天》130022长春人民大街158号 吕铁人、王岚、 《时代姐妹》130051长春人民大街61号 芳子 、8902692 2727020(传 真) 《青年月刊》130021长春清华路甲4-1号 李兴学 《电影世界》130021长春市红旗街20号 《法制天地》130061长春市崇智胡同33号2栋 吉 林 《夜晚生活》132001吉林市青年路延庆胡同6号 《演讲与口才》132013吉林市吉林大街黄山路3号 《做人与处世》132011吉林市吉林大街黄山路3号 张英奇 《都市月刊》132011吉林市松江路47号 窦毓敏 《天池》133001吉林延吉市河南路22号 辽 宁 《辽宁青年》110003沈阳和平区北五经街21号 佟可竟 、22832506 《妇女》110013沈阳沈河区二纬路34号 赵丽杰 ,2836964 《法制与文明》110032沈阳皇姑区燕山路25号 《大众生活》110001沈阳市和平区中山路229号肖瑛22690681 《人生十六七》110001沈阳和平区同泽北街9号 《沈阳日报》110001沈阳市和平区中山路229号王书春、22690719 《现代女报》116001大连市中山区鲁迅路4号 梁水 《鸭绿江》110041沈阳市大东区小北关街31号 柳沅 8851314 8851297 哈 尔 滨 《家庭生活指南》150001哈尔滨中山路204号 傅庭政 《新青年》150001哈尔滨南岗区阿什河街11号 胡蕊、陈大霞 《青年之友》150010哈尔滨南岗区邮政街79号 3653378-54008 鲍迅 《当代歌坛》150001哈尔滨南岗巴陵街94号 2639357 孟晓柯 《妇女之友》150001哈尔滨南岗区河渠街37号 吴登华 《青春》150001哈尔滨南岗区河渠街37号 、3644320(传真) 杨春娟 《今日法坛》150040哈尔滨民生路309号 《家报》150010哈尔滨市道里区井街48号 王金屏 《警官》150001哈尔滨中山路黑龙江省公安厅 张放 《北方人》150001哈尔滨市南岗区阿什河街9号 鲁戈 《名人》150001哈尔滨市道外区大方里小区105栋 北方文艺出版社 150020哈尔滨市道外区大方里小区105号 徐秀梅 石 家 庄 《女子文学》050051河北省石家庄兴凯路219号 王小冬、刘毅(60564 32) 《青春岁月》050051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西路408号 杜立宪 《警世窗》050051河北省石家庄中山西路2段 《大众文艺》(幽默类)050081河北省石家庄虹光街10号 《女子世界》050051河北省石家庄裕华西路二段114号 石彦芳 太 原 《人间方圆》030001太原市迎泽大街6号 何足道 《生活潮》030002太原府东街283号 杨莉君 、3091143 《山西青年》030001太原市青年路新南4条43号 徐建宏、苏彦 《法制博览》030001太原市青年路新南4条43号 《影视圈》030001太原市迎泽大街352号 -3177 济 南 《都市潮》250001济南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 《知识与生活》250002济南市玉函路16号 《山东青年》030001济南市英雄山路4号 吴茂华 《祝您幸福》250001济南建国小经三路21号 、2027196杜在媛 乐山邮局15号信箱 刘小燕 《家庭生活报》250001济南纬一路311号陈颖、6903162(传真) 合 肥 《恋爱婚姻家庭》230001合肥长江路11号 台啸天 《保健与生活》230063合肥九州大厦8楼 《法制导刊》230061合肥淮河路377号 《警探》230061合肥市安庆路282号 赵昂 《婚育》230031合肥市淠河路14号 唐永生 南 京 《婚育之友》210009南京湖南路37号 屠海燕 《东方明星》210009南京高云岭56号 《警方》210024南京杨州路1号 《青春》210018南京成贤街43号 3611931 高晶 《青春之声》210018南京成贤街43号 7712077 刘洪顺 《莫愁》210013南京宁夏路马鞍山1号 尹伏仓、韩丽晴 、3722296 《风流一代》210013南京北京西路70号82幢 谢小丽 杭 州 《今日青年》310006杭州市平海路61号 范军7081876-210 7015556( 传真) 《律师与法制》310007杭州市省府路政法大楼 《社会家庭》310006杭州市体育场路347号 《文学港》315000浙江宁波市英烈街34号 7312087 李建树 《都市快报》310041杭州市体育场路218号 -19152、5102152(传真)l 福 州 《青春潮》350011福州金鸡山路23号 刘晓露 《海峡姐妹》350003福州华林路163号 刘安丽、翟粤宁 《家园》350001福州市于山白塔寺 姚青群 、3366131 郑 州 《新家庭》450002郑州市农业路73号 牛文丽 《黄河黄土黄种人》450003郑州顺河路黄委会综合楼12层 王彦艳 《当代民声》450003郑州政一街3号 吕高贵 --3085 《妇女生活》450003郑州金水河路15号 朱叶 《人生与伴侣》450002郑州市丰产路23号胡凤琴、3931947(传真) 《美与时代》450002郑州市大学路75号 张桁 7973682-3157 《热风-青春生活指南》450003郑州市金水河路17号 李焕振 5998117 《时代青年》450003郑州金水河路17号 段海峰 《跨世纪》450002郑州市文化路50号 《法制世界》450003郑州市经四路5号 《公安月刊》450003郑州市金水河路10号 武 汉 《知音》430071武汉武昌水果湖东湖路16号知音大厦王应鲲87319720、87303200 《好日子》87319715、87319717、87319691(传真)张艺潇 zyx027@163 .net 《公民公仆》430071武汉武昌水果湖省委大院内党员生活办公楼张清华87234922 《治安纵横》430071武汉武昌水果湖省委大院内 郭睿 《家庭保健》430071武汉武昌水果湖东湖路165号 《爱情婚姻家庭》430060武昌复兴路津水闸5号 苏桃香 《幸福》430014湖北武汉市洞庭街127号 毛甲申 《心理辅导》430070湖北武汉市卓刀泉路2号内院4楼 冯娟xvxj@sina. com 《警笛》430070武昌傅家坡一路33号 余涛 --3905 《青年月报》430071武汉武昌水果湖东三路7号 87823242(传真)白云 87873329 《今日名流》430077武汉武昌东湖路417号、86776001(传真)李智华 《花木盆景》430070武汉武昌珞喻192号 《中华传奇》434000湖北省荆沙市沙市邮局中山路支局28号信箱碧川 《民族大家庭》430071武汉市武昌洪山路16号 蒋永松 朱思林 长 沙 《文学天地》421001湖南衡阳市府路14号 8225652 彭玉成 《年轻人》410008长沙上麻园岭117号汤馨敏Email: 《年轻人体验》410008长沙市开福区彭家井11号 李凌芳4330109 m 《文艺生活》410002长沙坡子街65号 《今日女报》410011长沙韶山路1号 张元文 《康乐园》410008长沙市湘雅路38号 邹 婧 南 昌 《涉世之初》330008江西南昌胜利路154号9楼黄爱梅、6706024(传真) 《声屏世界》330046江西南昌洪都中大道111号 --2080 《红绿灯下》330003江西南昌中山路50号17楼 《警察天地》330006江西南昌阳明路143号 《百姓之家》330046南昌市广场北路166号炜婷、6252487(传真) 《妇女之声报》330046南昌文教路111号 《家庭百事通》330002南昌市新魏路17号 蒋敦明 《双休日》330002南昌市新魏路17号 郑旭英8511377 8509479(传真) sxrzzs@public . 广 州 《人之初》广州小北路214号6楼 雷静波 、 《黄金时代》510080广州东山区寺贝通津1号楼 邓毅富Hi-bobby@163 .net 《家庭》510080广州新河浦四横路14号 杨丽萍 Email:xiaobaiye@21 《家庭博览》510310广州市艺苑路东庆街2号家庭杂志社七楼 胡澎 ( 传真电话)、、191-1146881、电邮: 《佛山文艺》528000广东佛山惠华路佛山发展大厦26楼E 3208391 刘宁 《希望》510030广州市环市东路华侨新村团结路55号别墅曾冬梅(传真 宅电) 《家家乐》510620广州黄埔大道西201号金泽大厦28楼B2室刘国兴87567042 jjlzzs@p 《炎黄世界》510080广州东山区合群中路5号 《金桥》510055广州德政北路吉庆东6号102信箱关一雄、83881128 《少男少女》510030广州文德路75号 刘春、王珏 、83323306 《信息时报》:510600广州市寺龙新马路95号 白岚 呼20182060 020-8 7535520(宅) 《女优》:曾敏儿0 《嘉应文学》514021广东梅州市江南三板桥路一巷21号刘平 《这一代》邓辉 87322572 《女报》时尚版518001深圳桂园路红围街3号沈(传真)、 《女报》518048深圳桂园路红围街3号深圳市天安数码城创新科技广场B座1308室沈焰 :、0755-83439208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