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微体古生物论文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2024-07-08 11:56:02

微体古生物论文开题报告

倪涛出生于北宋元佑元年(约1086—1125),《宋史》记载为安徽广德人。《安徽宣城市历代名人》步《宋史》后尘:“倪涛,北宋广德人,官至左司员外郎,清廉正直,名载《宋史》“。 丱角能属文,博学强记。年十五,试太学第一,遂擢进士,调庐陵尉、信阳军教授。入为太学正,秘书省校书郎、著作佐郎,司勋、左司员外郎。朝廷议有事燕云,大臣争先决策,为固位计,皆心知不可,无敢一出口,涛独言其非。且曰:景德以来,辽守约不犯边,盟誓固在,不可渝也。天下久平,士不习战,军储又屈,毋轻议以诒后患。王黼怒曰:君敢沮军事邪!于是言者论其鼓唱撰造,贬监朝城县酒税,再徙茶陵船场,卒,年三十九。死之年,金人犯阙,朝廷忆涛言,官其一子。有《云阳集》传于世。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和地层古生物学家许杰。 中国地层古生物学家。字新吾。1901年 1月29日生于安徽广德,1989年 7月11日卒于北京。1925年毕业于。生前曾先后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云南大学教授,安徽大学校长,地质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副主任,院长,副理事长,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8年当选为苏联古生物学会名誉会员。许杰于30年代初研究长江下游笔石,建立了地层系统和笔石带,至今仍是中国东南地区奥陶系划分、对比的标准。40年代,他着重研究鄂西和长江中游的奥陶系生物地层,为扬子地区奥陶系划分、对比打下了基础。60年代,他研究了保存完好的三角笔石立体标本,为解决其分类位置提供了证据。他分析了笔石体演化过程,认为笔石枝的递减是笔石演化系统的主干,笔石体的复杂化则是演化系统的旁枝。80年代,他发表了《中国奥陶纪笔石动物群的若干重要问题》,全面论述了中国奥陶纪笔石群的类型、分区、笔石带的组合特征和分布规律;讨论了奥陶系的顶、底界限;探讨了世界笔石群的发源,古地理分区等理论问题。主要著作有《长江下游之笔石化石》(1934)、《宜昌属及宜昌期动物群》(1948)、《柴达木下奥陶系一个新笔石层》(1959)和《中国笔石科的演化》(1976)等。 徐有芳,1939年12月生,安徽广德人。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名誉研究员。197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8月参加工作,安徽农学院林学专业毕业。1959年9月至1963年8月在安徽农学院林学系学习。 1963年8月至1973年10月任吉林省八家子林业局营林处技术员、计划科计划员、政治部宣传科科员、党办秘书。1973年10月至1981年11月任吉林省林业厅计划处工程师、副处长。1981年11月至1983年4月任吉林省露水河林业局常务副局长、党委常委。1983年4月至1985年1月任吉林省林业厅副厅长、党组成员,省林业工业联合公司经理、分党组书记。1985年1月至1986年3月任林业部林业工业局局长。1986年3月至1993年3月任林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1987年5月任大兴安岭森林火灾扑火指挥部副总指挥。1993年3月到1997年7月任林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93年至1998年任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办公室主任。1994年任中国防治沙漠化协调小组组长。1996年6月至1997年6月兼任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副主任。1997年2月任首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7年7月中共中央任命为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1998年4月在中共黑龙江省第八届委员会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省委书记、常委。1999年2月当选第九届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2002年4月再次当选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2003年1月在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2003年3月不再担任黑龙江省委委员、常委、书记职务。 是中共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

南京大学地科系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070903)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科学研究与教育事业需要的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人才,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并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1.硕士学位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系统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工作。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2.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基本理论,具有广泛而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熟练的实验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最新研究动态,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课题及教学工作。学位论文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并具有一定的独创性。论文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均需达到相应的要求。二、研究方向古生物学是研究古生物分类、生态、起源与演化的基础学科,而与古生物学密切相关的地层学则研究地壳物质的形成顺序、时空更替、环境变迁和地壳发展的阶段及其规律。古生物学及地层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也是沉积矿藏勘探与开发的必备资料。本学科的研究方向主要有:(1)理论古生物学;(2)古生物系统学;(3)微体古生物学;(4)古生态学;(5)地层学及油气地质;(6)古海洋学。三、招生对象1.硕士研究生:已获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和应届本科毕业生,并经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的人员。《基地班》本科生入学后三年完成基础课程和学位课程、学分积达到要求者,可免试推荐为硕士研究生。2.博士研究生:已获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并经博士生入学考试及面试均合格的人员。四、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二年半,硕-博连读五年,博士研究生三年。五、课程设置(一)硕士阶段A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2学分)自然辩证法 (2学分)第一外语 (4学分)B类:大陆岩石圈动力学 (3学分)高等地球化学 (3学分)C类:古生态学 (3学分)地层学原理 (3学分)D类:理论古生物学 (2学分)层序地层学 (3学分)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题 (3学分)(二)博士阶段现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英语演化古生物学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题六、培养方式1.硕士生入学后三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全面培养工作。2.博士生招生录取时明确导师,由导师负责成立指导小组,制定培养计划,由博士生指导小组负责全面培养工作。3.公共课(外语和政治课)以授课为主,辅以自学。基础课和专业课以自学为主,辅以重点讲授和讨论。要求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并阅读有关的专业文献。要求硕士生参加一定的教学工作。七、考核方式1.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考核为主,由有关教研室负责考核工作。2.专业课采用笔试或专题综述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由本专业任课教师负责考核工作。3.中期考核为了确保研究生的质量,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进行中期考核。由研究生导师组成的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论文进展以及有关研究领域最新研究动态的掌握情况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本着负责、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生作出评价,并评定成绩。对考核不合格者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硕士生导师或博士生指导小组的指导下选定论文题目,研究生须就论文选题进行报告(开题报告),并由本专业组织有关专家审议。论文题目确定之后,拟定学位工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内容。论文计划由硕士生导师或博士生指导小组制定,经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送研究生院备案,博士研究生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应定期作阶段性报告。九、答辩和学位授予硕士学位论文由2位(其中1位是外单位)、博士学位论文应由5位(其中博士生导师至少三人、校外专家至少二人)的同行专家评阅,评阅通过后方可答辩。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人组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五人组成,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其中博士生导师至少有三人,外单位的专家至少有二人(尽可能有一人来自科研单位)。 博士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补充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申请硕士学位者至少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申请博士学位者至少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3篇论文,其中一篇应在国内一流刊物上发表。如在答辩时尚未完成上述指标,可在二年以内补充完成。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及系学位委员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十、质量监测严格考试制度,特别是学位课程的考试,考试合格,方可参加论文答辩。全面实行中期考核,由教研室聘请三位教授、副教授组成考核小组对研究生按学校有关要求和培养计划进行全面考核,并按有关规定作出硕-博连读或继续攻读或劝退的决定。全面推行学校学位授予量化指标,建立研究生个人教学档案,毕业后对他们就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用单位反馈意见进行不定期追踪调查,以全面评价培养质量。十一、参考书目《古生物学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穆西南主编,科学出版社。1989《理论古生物学论文集》,戎嘉余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现代地层学》吴瑞棠、张守信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International Stratigraphic Guide》,ed. By A Salvador, & Soc. Amer, Inc., 1995

微体古生物学报论文模板

⒈ 张虎才,张林源. 兰州城市地貌及社会环境问题,兰州学刊,1987,No. 6,105 - 111(Zhang Hucai & Zhang Linyuan,Lanzhou Urban Geomorphology and Soci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Journal of Lanzhou,No. 6,105 - 111,in Chinese,1987)⒉ Zhang Linyuan & Zhang Hucai,Quaternary system in Gongwangling Area,Lantian,Shaanxi.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Special Issue on the Lanzhou Field workshop on Loess Geomorphological processes and Hazards. 27-36 (in English,1989)⒊ Zhang Hucai & Chen Fahu,Jiuzhoutai Loess profile in Lanzhou,Gansu. PR China.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Special Issue on the Lanzhou Field workshop on Loess Geomorphological processes and Hazards,72-80 (in English,1989)⒋ Zhang Linyuan & Zhang Hucai,Danxia Landforms in Northeastern Area of Qinghai Province,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Special Issue on the Lanzhou Field workshop on Loess Geomorphological processes and Hazards,120 -121 (in English,1989)⒌ 张虎才,张林源,张维信,兰州九州台黄土剖面碳氧同位素及黄土沉积环境研究,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26⑶.117-1⒍ 张虎才,张林源,Mahany,W. C.,兰州九州台黄土剖面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地球化学.1991⑴.79-86⒎ 张虎才,九州台黄土剖面碳酸盐稳定同位素及其气候意义,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29⑶.232-240⒏ 张虎才,钱方.元谋盆地元谋组地层的裂变径迹年代数据,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30⑴.147-148 (Zhang Hucai,Qian Fang and Chen Huailu,Fission tract dating data of Yuan Mu Formation in Yuan Mu Basin,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30 ⑴,147 - 148,in Chinese,1994)⒐ 张虎才,干旱区地学问题及晚更新世气候环境全球对比-特殊例证研讨会简介,国际学术动态.1994⑵.12-12,11⒑ H. -J. Pachur,B. Wünnemann,Zhang Linyuan,Zhang Hucai and Ma Yuzhen,Floodplain sediments on the divide between Huang He and Chang Jiang,Gansu Province,NW China,Geojournal 34 ⑴,97 - 106⒒ H. -J. Pachur,B. Wünnemann & Zhang Hucai,Lake evolution in the Tengger Desert,Northwestern China during the last 40,000 years,Quaternary Research 44,178 - 180(1995)⒓ 张虎才,武都黄土剖面稀土元素研究,地球化学.1996,25⑹.545-551 (Zhang Hucai,A study on REE of Wudu Loess. Geochemica. 25⑹. 545-551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1996)⒔ 张虎才,撒哈拉沙漠东北部苏丹境内东西断面粒度分布特征及其成因与环境,中国沙漠1996,16⑶.241-245 (Zhang Hucai,The Characteristics of sand grains from Northeastern Sahara and their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Environment.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 16⑶,246-251,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1996)⒕ 张虎才,武都黄土堆积及晚更新世以来环境变迁研究。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3⑴,105-114,1997 (Zhang Hucai,A study on loess sedimen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since Late Pleistocene in Wudu area,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33 ⑴,105 - 11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1997)⒖ 张虎才,B. Wünnemann。腾格里沙漠晚更新世以来湖相沉积年代及高湖面期的初步确定。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3⑵,87-91,1997 (Zhang Hucai & B. Wünnemann,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hronology of lacustrine deposits and determination of high paleolake level in Tengger Desert since Late Pleistocene,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33 ⑵,87 - 91,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1997)⒗ 张虎才。沙哈拉沙漠东北部全新世气候环境与人类活动,中国沙漠。17⑶,291 - 294,1997 (Zhang Hucai,Holocene climatic Environment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Northeastern Sahara Desert.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 17⑶. 291-29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1997)⒘ 张虎才,李吉均,马玉贞,曹继秀,王乃昂。腾格里沙漠南缘武威黄土沉积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沉积学报。15⑷,152 - 158,199 (Zhang Hucai,Li Jijun,Ma Yuzhen,Cao Jixiu & Wang Naiang,A study on Elemental Geochemical characters of Wuwei Loess Section in South vicinity of Tengger Desert.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15 ⑷,152 - 15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1997)⒙ 张虎才,史正涛,戴雪荣。深海氧同位素第5阶段的气候记录:武都黄土剖面与极地冰心,深海沉积同位素记录的对比。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3⑷,107-115,1997 (Zhang Hucai,Shi Zhengtao & Dai Xiurong,The climate records of deep sea oxygen isotope stage 5: a detailed correlation between Wudu loess,ice core from polar glaciers and deep sea,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33 ⑷,107 - 115,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1997)⒚ 王乃昂,张虎才,曹继秀,李吉均,马玉贞。腾格里沙漠南缘武威黄土剖面磁性地层年代初步研究。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3⑷,144-146,1997 (Wang Naiang,Zhang Hucai Cao Jixiu,Lijijun & Ma Yuzhen,Primary study on paleomagnetochronological stratigraphy of Wuwei loess section in southern vicinity of Tengger Desert,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33 ⑷,144 - 146,in Chinese,1997)⒛ B. Wünnemann,H. -J. Pachur & Zhang Hucai,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deserts of Inner Mongolia,China,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In Quaternary Deserts and Climatic Changes (Alsharhan,A. S.,Gleenie,K. W.,White,G. L. and Kendall,C. G. St. C. eds.),Balkema,Rotterdaman and Brookfield,1998,381 - 394)21. 张虎才,马玉贞,李吉均,B. Wünnemann。腾格里沙漠南缘全新世古气候变化初步研究。科学通报。43⑿,1252 - 1257,1998 (Zhang Hucai,Ma Yuzhen,Li Jijun & B. Wünnemann,A primary study on the Holocene climatic change in southern vicinity of Tengger Desert,Chinese Science Bulletin,in Chinese,)22. 张虎才。腾格里沙漠南缘武威黄土稀土元素及黄土沉积模式。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3⑷,1998 (Zhang Hucai,The REE of Wuwei loess at south vicinity of Tengger Desert and a model for loess accumulation,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23. 张虎才,沙哈拉沙漠东北部全新世气候环境与人类活动,中国沙漠,17⑶,291 - 294,199724. Zhang Hucai,Climatic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of Northeastern Sahara in Holocene,Acta Geographica Sinica,. 马玉贞,张虎才,李吉均,Pachur,H. -J,Wünnemann,B.,腾格里沙漠晚更新世孢粉植物群与气候环境演变,植物学报,40⑼,871 - 879 (Ma Yuzhen,Zhang Hucai,Li Jijun,H. -J. Pachur & B. Wünnemann,A study on the palynoflora and climatic environment during Late Pleistocene in Tengger Desert,Acta Botanica Sinica,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 879)26. Peng Jinan,Zhang Hucai & Ma Yuzhen,Late Pleistocene limnic ostracods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in the Tengger Desert,northwestern China,Acta Micropalaeontologica Sinica (微体古生物学报,in English), - 3027. H. C. Zhang,Ma Yuzhen,Li Jijun & B. Wünnemann,The Holocene palaeoclimatic change in southern vicinity of Tengger Desert,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科学通报英文版,in English,1999, - 556)28. H. C. Zhang,Y. Z. Ma,B. Wünnemann,H. -J. Pachur,A Holocene climatic record from arid Northwestern China,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162,2000,389 - 40129. H. C. Zhang,Pachur H. -J.,Wünnemann B.,Li J. J.,Ma Y. Z.,J. X. Cao,D. F. Mu,Chen G. J.,and Fang H. B.,Late Quaternary development and levels of palaeolakes in Tengger desert,NW China,2004,(Palaeogeo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in printing)30. H. C. Zhang,Bernd Wünnemann,Yuzhen Ma,Hans -J. Pachur,Stephen Stokes,Jijun Li,Yuan Qi,Guangjie Chen,and Hongbing Fang,Lake level and climate change between 42,000 and 18,000 14C years BP in Tengger desert,NW China,2002 (Quaternary Research 58,62-72)31. H. C. Zhang,Yuzhen Ma,Bernd Wünnemann,Hans -J. Pachur,Jijun Li,Yuan Qi,Guangjie Chen,and Hongbing Fang,Abrupt climate changes during last glacial period in NW China,2001,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 320632. Mischike S.,Riedel,F.,Schudack,M.,and Zhang,H. 2000,The Holocene History of some Lakes in the Chinese Gobi Desert: Review and New Data. In 8Th International Paleolimnology Symposium,Kinston (Canada),Abstract: 6333. 冯兆东,陈发虎,张虎才,末次冰期-间冰期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对全球变化的重要贡献,中国沙漠,20⑵,172 - 177 (Zhao-dong Feng,Fa-hu Chen,Hu-cai Zhang and Yu-zhen Ma. 2000,Contribution to global change of Mongolian Plateau and Loess Plateau in the Last Glaciation and Interglacial periods.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 2,172 -177)34. Zhang Hucai,Ma Yuzhen,Pen Jinlan,Li Jijun,Cao Jixiu,Chen Guangjie,Fang Hongbing,Mu Defen,H. J. Pachur,B. Wünnemann & Feng Zhaodong. 2002,Palaeolake and palaeoenvironment between 42 - 18ka BP in Tengger Desert,NW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张虎才,马玉贞,彭金兰,李吉均,曹继秀,祁元,陈光杰,方红兵,穆德芬,H. J. Pachur,B. Wünnemann,冯兆东. 2002,距今42~18 ka腾格里沙漠古湖泊及古环境。科学通报,第47卷,第24期,1847-1857。36. Ming Tan,Tungsheng Liu,Juzhi Hou,Xiaoguang,Qin,Hucai Zhang,Tieying Li,Cyclic Rapid Warming on the Centennial-Scale Revealed by a 2650-year Stalagmite Record of Warm Season Temperature.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3,30⑿,. MA Yuzhen,ZHANG Hucai,. Pachur,B. Wünnemann,LI Jijun & FENG . Late Glacial and Holocene vegetation history and paleoclimate of the Tengger Desert,northwestern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 Yuzhen Ma,Hucai Zhang,Hans -J. Pachur,Bernd Wünnemann,Jijun Li,Zhaodong Feng. 2004. Modern Pollen-Based Interpretations of the Middle Holocene Paleoclimate (8500 to 3000yr cal BP)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Tengger Desert,NW China. (The Holocene,in printing).39. 汪卫国,冯兆东,李心清,张虎才,马玉贞,安成帮,郭兰兰. 蒙古北部Gun Nuur湖记录的全新世气候突发事件。科学通报,2004,49⑴,27 - 3340. . Wang,. Feng,. Lee,. Zhang,. Ma,. An,L. L. Guo,Holocene abrupt climate shifts recorded in Gun Nuur lake core,Northern Mongoli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4,49⑸,520 - 526 ⒈ 张虎才编著,1997。元素表生地球化学特征及理论基础。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pp456 (Zhang Hucai,1997. Superficial Elemental Geochemistry and Theoretical Principles,Lanzhou University Press,Lanzhou,PP456)⒉ Co-editors (Zhang Linyuan,et al) of Special Issue on the Lanzhou Field Workshop on Loess Geomorphological Processes and Hazard,COMTA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China,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supplementary,1989⒊ 中国西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张林源等编,1991,pp330(Co-editor (Zhang Linyuan,et al) of Quaternary glacier and Environment in Northwestern China,Scientific Press,Beijing,PP330,1991)⒋ 元谋第四纪地质与古人类。钱方,周国兴等编著,科学出版社,1991,pp222 (Co-editor (Qian Fang & Zhou Guoxing,et al) of Quaternary Geology and Palaeoanthropology in Yuan Mu,Scientific Press,Beijing,pp222,1991)

王元青1王乃文2李茜1童永生1

(1.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4;2.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1 卢氏阶阶名的由来

卢氏阶阶名源自河南省卢氏盆地的同名地层单位———卢氏组。2000 年 11 月,邱占祥、王伴月、邱铸鼎和童永生等提出卢氏阶可作为中国陆相中始新统下部阶名,并上报全国地层委员会。

2 卢氏阶层型剖面位置

由于卢氏盆地卢氏组超覆在老地层之上,难以确定底界。因此建议将层型剖面移到鄂豫交界的李官桥盆地。李官桥盆地跨越湖北和河南两省,大致呈东西向延长的断陷盆地。盆地内古近系发育,构成盆地沉积的主体,厚度近 2 km,卢氏阶厚度相当大,厚度近千米,包括原先的玉皇顶组上段、大仓房组和核桃园组,哺乳动物化石相对丰富。因而建议将层型剖面放在李官桥盆地,而丹江口市习家店镇东北青塘岭附近的大凹剖面(图 1,图 2)。这一剖面研究程度较高,虽然在这个剖面缺失卢氏阶上部核桃园组,但其底界与下始新统中、下部的岭茶阶相接。

图1 李官桥盆地中、新生代地层分布图及卢氏阶主要剖面位置(据马安成、程捷,1991,有修改)

图 2 卢氏阶界线层型剖面

3 卢氏阶的界线层型剖面

大凹 - 庞湾剖面是在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镇青塘岭附近,地层出露良好,下始新统下中部岭茶阶/下始新统上部—中始新统下部卢氏阶的界线在第 7 层和第 8 层之间,剖面自上而下描述如下(引自徐余瑄等,1979,有修改)。

上覆地层 新近纪砾岩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

下伏地层 寒武系深灰色泥质条带灰岩

在界线型剖面东侧的羊女泉 - 张沟剖面上,第 15 层找到类似中始新世类型的哺乳动物化石(中国地质大学地质系,野外地点编号: 84003),其层位可能与层型剖面大凹 - 庞湾剖面的第 10 层相当(图3)。因此,可将大凹 - 庞湾剖面早始新世化石层之上的第 8 层的砂砾岩作为卢氏阶的底界。

玉皇顶组中部产有岭茶期晚期哺乳动物群,似湖南兽(未定种)( sp.)、似吐鲁番菱臼兽(Rhombomylus Zhai,1978)、明镇稀鼠(Exmus mini Wible et al.,2005)、湖北陌生鼠(Advenimus hubeiensis Dawson,Li et Qi,1982)、李氏河南鼠(Hohomys lii Hu,1995)、锥齿亚洲冠齿兽(Asiocoryphodon conicus Xu,1976)、徐氏异冠齿兽(Heterocoryphodon xuae Tong et Wang,2006)、似犀貘未定种( sp.)和秉志丹江兽(Danjiangia pingi Wang,1995)等。而与典型的卢氏阶哺乳动物相近的化石在玉皇顶组上部找到,产于羊女泉 - 张沟剖面第 15 层的中上部泥岩中。有人称为张沟动物群,哺乳动物化石有: 进步亚洲冠齿兽(Asiocoryphodon progressivus Cheng et Ma,1990)、亚洲冠齿兽(Asiocoryphodon sp.)、小戈壁恐角兽(Gobiatherium minutus Cheng et Ma,1990)、始脊齿貘(Lophialetes? primus Cheng et Ma,1990)、沂蒙兽(Yimegia sp.)、柯氏犀?(Forstercooperia? sp.)、张沟始爪兽(? Eomoropus ? zhanggouensis Cheng et Ma,1990)等 6 属 7 种(中国地质大学地质系,野外地点编号: 84003)。化石层距玉皇顶组上段底部约 140 m,其层位可能与大凹 - 庞湾剖面第 10 层相当。这一动物群有两个特征,一是奇蹄类种类占 50%,在形态上与卢氏阶典型的种类相近,但显得原始一些,二是出现早始新世中、早期的属,但显得进步,如 Asiocoryphodon progressivus。因此,研究者(程捷、马安成,1990)认为时代应为中始新世,也可能为早始新世晚期。因此,将卢氏阶底界放在玉皇顶组的中部和上部之间,在大凹 - 庞湾剖面的第 8 层,或在羊女泉 - 张沟剖面的第 11 层。羊女泉 - 张沟剖面可作为卢氏阶底界界线的辅助剖面,记述如下: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

下伏地层 寒武系灰色灰岩

图 3 卢氏阶界线层型辅助剖面

4 卢氏阶底界界线定义

中始新统/下始新统界线,即鲁帝特阶(Lutetian Stage)/伊普里斯阶(Ypresian Stage)界线,在国际上尚未最后确定,但 GSSP 的首选剖面是西班牙 Gorrondatxe beach section,W Pyrenees,Basquecountry 和拜迪克山(Betic Cordilleras)的穆尔西亚省(佛图纳)Agost 剖面,以浮游有孔虫 Hantkenina首次出现的层位为界线,年龄约为( ± )Ma。这与历来的陆相地层划分有相当大的差距。在陆相地层发育,出露良好的北美和亚洲地区,传统上将中始新统/下始新统界线放在 Bridgerian 期/Wa-

①原文遗漏具体数据。satchian 期地层之间(北美),或在卢氏阶 / 岭茶阶之间(亚洲)。北美 Bridgerian 期 / Wasatchian 期地层界线在 C22r 极性带,年龄值约 Ma(Prothero D R,1998)。也就是说,北美 Bridgerian 期下部地层应相当于伊普里斯阶上部。我国在产哺乳动物化石的地层中尚未进行系统的、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包括古地磁地层学的研究,因此,仅根据与北美哺乳动物群相近,和具有共同的属(如 Mesonyx,Uint-atherium 等)进行对比。据此,卢氏阶底界界线应在下始新统伊普里斯阶上部,卢氏阶应包括下始新统伊普里斯阶上部—中始新统鲁帝特阶。

陆生哺乳动物群的变化与海相生物群的变化在时间上可能不同。从北美和我国始新世哺乳动物群变化在 Bridgerian 期/Wasatchian 期地层和阿山头期地层(卢氏阶下部)/岭茶期之间,也就是说出现在下始新统伊普里斯阶上部。例如,阿山头期和岭茶期有蹄类组成明显不同(图 4,图 5),在早始新世有蹄类中奇蹄类约占有蹄类种类 1/3,古有蹄类占大多数; 而在中始新世早期有蹄类奇蹄类已很分化,至少有 6 个科,奇蹄类约占有蹄类种类 60% 左右,古有蹄类明显衰退,属种比较单一,个体数量大为减少。

图 4 中国早始新世有蹄动物分类饼状图

图 5 中国中始新世早期有蹄动物分类饼状图

在卢氏阶首次出现的哺乳动物有: Iconapterodus,Sinosinopa,Neoryctes,Eodendrogale,Lushius,Lushilagus,Strenulagus,Dituberolagus,Dawsonolagus,Asiomys,Orientocylindrodon,Tamquammys,Virio-somys,Tsinlingomys,Chuankueimys,Yuomys, Saykanomys, Stelmomys, Boromys, Zoyphiomys, Hydento-mys, Palasiomys, Raricricetodon, Primisminthus, Hydentomys, Mongolonyx, Mesonyx, Sarkastodon,Kuanchuanius,Chungchienia, Pantolambdodon, Metacoryphodon, Hypercoryphodon, Uintatherium,Gob-iatherium,? Harpagolestes,Lunania,Helaletes,Hyrachyus,Aktauchyus,Schlosseria,Lophialetes,Yimeng-ia,Breviodon, Teleolophus, Telmatherium, Metatelmatherium, Desmatotitan, Hyotitan, Arctotitan, Acroti-tan,Protitan, Microtitan, Dolichorhinoides, Gnathotitan,? Triplopus, Teilhardia, Forstercooperia, Litolo-phus,Gobiohyus 等,大部分属仅见于卢氏阶,卢氏阶哺乳动物群主要特征是奇蹄类化石丰富,多样。在本时期灭绝的还有软食中兽科(Hapalodectidae)、全棱齿兽科(Pantolambdodontidae)、双尖齿兽科(Didymoconidae)、冠齿兽科中的 Metacoryphodon,啮齿类中的 Advenimus,奇蹄类中的一些古老的属,如? Homogalax,Heptodon 等。

总之,在卢氏阶沉积时期哺乳动物群以奇蹄类繁荣、古老的梳趾鼠类大量出现为特征,奇蹄类中灭绝种类,如雷兽类、脊齿貘类等在动物群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与下始新统岭茶阶和中始新统上部垣曲阶的哺乳动物有很大的区别。

5 卢氏阶层型内生物地层序列、特征和对比关系

同一盆地的玉皇顶 - 石庙剖面(周世荃等,1979; 徐余瑄等,1979),补充了上面所述的界线层型剖面(大凹—庞湾剖面)和辅助剖面(羊女泉 - 张沟剖面)缺少卢氏阶上部动物群的不足。在该剖面上卢氏阶厚达 2258 m,包括了玉皇顶组、大仓房组和核桃园组。卢氏阶下段(即大仓房组)为红褐色含砂砾质泥岩,常有灰白色砂砾岩夹层,上段(即核桃园组)由灰绿色、灰黑色和红褐色泥岩和灰白色泥灰岩组成,顶部为灰黑色砾岩。在下段和上段都产哺乳动物化石,上段化石更为丰富。剖面自上而下描述如下。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

下伏地层 寒武系灰色、深灰色含泥质条带结晶灰岩

在玉皇顶—石庙剖面周围发现不同层位的哺乳动物化石,可与剖面上相应层位对比。在贾家寨指甲坡,玉皇顶组的上部地层找到戈壁兽 Gobiatherium? sp.,但化石层位很难与盆地西部的界线型层型剖面(大凹—庞湾剖面)和辅助剖面(羊女泉 - 张沟剖面)直接对比,可能相当于玉皇顶组上部。在淅川大胡坡的玉皇顶组发现锥齿亚洲冠齿兽(Asiocoryphodon conicus)和徐氏异冠齿兽(Heterocoryphodonxuae),相当于层型剖面和辅助剖面的玉皇顶组中段下部。在淅川核桃园村西公路旁的大仓房组上部产有祖鼠科(属种未定)(Sciuravidae indet.)、中兽科(属种未定)(Mesonychidae indet.)、冠齿兽科(属种未定)(Coryphodontidae indet.)、似古雷兽( sp.)、脊齿貘科?(属种未定)(?Lo-phialetidae indet.)(王景文,1988,厘定为 Yimengia sp.)、小型新脊犀?(Caenolophus?)(Euryodonminimus Xu,Yan et al.,1979)。在淅川核桃园村北石皮沟的核桃园组下部产 46 种哺乳动物化石: 齐氏类无跟鼩(Iconapteronodon qii)、秦岭新鼫(Neoryctes qinlingensis、)?初蝠科(属种未定)(?Archaeonyc-terididae indet.)、小始细尾鼩(Eodendrogale parvum)、石皮沟壮兔(Strenulagus shipigouensis)、洛河卢氏兔(Lushilagus lohoensis)、丹江卢氏兔?(Lushilagus? danjiangensis)、沙漠兔(未定种)(Shamolagussp.)、雅致双峰兔(Dituberolagus venustus)、?壮鼠科(?Ischyromyidae indet.)、李官桥东方圆柱鼠(Ori-entocylindrodon liguanqiaoensis)、似类真鼠(未定种)( sp.)、似迈索鼠(未定种)( sp.)、 双 棘 似 鼠(Tamquammys dispinorum )、 景 文 强 鼠(Viriosomys jingweni )、 杨氏 秦 岭 鼠(Tsinlingomys youngi)、淅 川 传 夔 鼠(Chuankueimys xichuanensis)、似 步 氏 塞 依 卡 鼠()、小皇冠鼠(Stelmomys parvus)、钝齿真灰鼠(Eoboromys obtusus)、短枝真灰鼠(Eoboromysbrachblastus)、中国珍鼠(Zoyphiomys sinensis)、大珍鼠(Zoyphiomys grandis)、隐脊猪齿鼠(Hydento-mys crybelophus)、大 猪齿鼠(Hydentomys major )、锥 齿 古 亚 鼠(Palasiomys conulus )、梯 形 罕 仓 鼠?(Raricricetodon? trapezius)、豫始蹶鼠(Primisminthus yuenus)、原翼齿兽(未定种)(Propterodon sp.)、石皮沟原翼齿兽(Propterodon? shipigouensis)、小孑鬣兽(Proleana parva)、河南裂肉兽(Sarkastodon?henanensis)、卢氏细齿兽(Miacis lushiensis)、淅川钟健兽(Chungchienius xichuanensis、原雷兽(未定种)(Protitan? sp.)、外平脊齿貘(Lophialetes expeditus)、核桃园施氏貘(Schlosseria hetaoyuanensis)、小短齿貘(Breviodon minutus)、丹江全脊貘(Teleolophus danjiangensis)、淅川戴氏貘(Deperetella xi-chuanensis)、徐氏厚脊貘(Pachylophus xui)、西安两栖犀(未定种)(Sianodon sp.)、原蹄犀(未定种)(Prohyracodon sp.)、尖利家坚兽(Jiajianictis muricatus)、翟氏阿丁兽(Ardynictis zhaii)、对锥齿兽亚科(属种未定)(Didymoconinae indet.)。

由此可见,李官桥盆地卢氏阶目前已知 3 个主要的化石层位: 底部为位于丹江口市黄营乡张沟村东的玉皇顶组上段动物群,张沟动物群特征是奇蹄类是主要成员,占 ,这与其他卢氏阶下部哺乳动物群相似; 另一个特征是古老类型的含量较高,占 ,说明比其他卢氏阶下部哺乳动物群更古老一些。淅川核桃园村西公路旁的大仓房组上部发现 6 类哺乳动物,化石比较破碎,徐余瑄等(1979)认为该化石层位应高于山东新泰西周化石层。第三个化石层在核桃园村北石皮沟的核桃园组下部,化石丰富,计有 10 目 22 科 46 种,可看做卢氏阶上部层位较低的一个动物群。

虽然周边盆地已有丰富的微体古生物资料,但李官桥盆地缺少系统的微体古生物学研究,因而周边盆地的微体材料不能引入上述剖面,或进行对比。根据哺乳动物化石,卢氏阶哺乳动物可分为两个类型: ①卢氏阶下部动物群,即阿山头类型; ②卢氏阶上部的伊尔丁曼哈类型。

阿山头类型的哺乳动物群特点是奇蹄类在动物群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在奇蹄类中原始貘类占多数,貘类中又以亚洲特有的脊齿貘类(lophialetids)居多。在原始貘类中除脊齿貘类外,还有沼貘类(helaletids)和戴氏貘类(deperetellids)。雷兽类是一类大型的奇蹄类,在内蒙古地区相当繁荣,在其他地区发现不多。始爪兽类(eomoropids)开始出现。戈壁猪兽(Gobiohyus)类型的偶蹄类很少出现。古有蹄类中假恐角兽(Eudinoceras)类型的冠齿兽类和尤因他兽和戈壁恐角兽(Gobiotherium)类型的恐角兽类常有发现。除在内蒙古有大型的中兽 Mongolonyx 外,其他地区仅有 Mesonyx 类型的中兽类。啮齿类中以亚洲特有的似鼠(Tamquammys)类型的原始梳趾鼠类居多,偶然见到副鼠类型。

卢氏阶上部的伊尔丁曼哈类型哺乳动物群特征是在有蹄类中奇蹄类仍占优势,两栖犀类和现生科———犀科(Rhinocerotidae)的原始种类出现,但沼貘类在种类和数量上明显减少,而脊齿貘类和戴氏貘类明显分化,雷兽类常有发现,蹄齿犀类(hyracodontids)已分化。偶蹄类出现 Dichobune 类型、戈壁猪兽类型和石炭兽类型。古有蹄类中恐角兽类似已灭绝,冠齿兽类相当特化。啮齿类以原始梳趾鼠类占优势,出现原始的鼠形亚目种类,兔形类已初步分化。在伊尔丁曼哈类型哺乳动物群中,脊齿貘类、雷兽类、中兽类、原始梳趾鼠类似乎达到鼎盛时期。

我国陆相卢氏阶至今尚未进行系统的、多学科的地层研究,也缺少与哺乳动物化石共生的微体化石的研究,在已知的地层中还未发现火山灰。因此,在卢氏阶与国际上的海相、陆相地层对比中,主要是通过哺乳动物化石与研究程度较高的北美陆相地层对比(表 1)。如在卢氏阶下部地层中发现的Mesonyx,Uintatherium,Thinocyon,Hyrachyus 和 Helatetes 等在北美相应的 Bridgerian 期地层也有发现,卢氏阶下部地层中的 Kuanchuanius 也与北美主要分布在 Bridgerian 期的 Trogosus 形态很相近。因此将卢氏阶下部地层与北美 Bridgerian 期地层对比。在我国卢氏阶上部地层中发现与北美 Uintan 早期地层相同的属: Eomoropus 和 Forstercooperia,还有怀疑可归入北美 Uintan 早期 Triplopus 和 Harpagolestes 的标本。据此,将卢氏阶上部地层与北美地区的 Uintan 早期地层对比。

北美的陆相地层界线的年龄也不是很确定的。如 Wasatchian/Bridgerian 北美哺乳动物期界线年龄,传统的数据是 ~50 Ma,在 C22r 反向期内,也有人认为更早,可能是 ~52 Ma,在 C23r 反向期内。这里采用是 Prothero(1998)的 Wasatchian/Bridgerian 北美哺乳动物期界线年龄数据: Ma,因为最近来自绿河盆地凝灰岩年龄数据推断 Wasatchian/Bridgerian 北美哺乳动物期界线年龄应在 C23n 正向期( ± )Ma 之后(Smith,Singer and Carroll,2003),与 Prothero(1998)的界线年龄数据( Ma)比较接近。北美的 Bridgerian/Uintan 哺乳动物期界线年龄( Ma?)更是不确定。虽然北美陆相地层 Wasatchian/Bridgerian 和 Bridgerian/Uintan 期地层界线年龄有争议、带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但各个时期的年龄的确定是有古地磁和同位素年龄的依据。相当于国际地层表中始新统的 Ypre-sian、Lutitian 和 Bartonian 阶的海相、陆相地层对比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因此,如果解决我国始新统各阶的界线问题,加强我国陆相地层的综合性研究是非常必要。

中国古近系卢氏阶地层对比见表 2。

表 1 卢氏阶与国际海相、陆相地层对比表

表 2 中国古近系卢氏阶地层对比表

参 考 文 献

关绍曾.1984.豫、鄂李官桥盆地早第三纪介形类兼论 Cypris henanensis 个体发育.微体古生物学报,1(1): 90 ~99

孟津.1990.双尖齿兽科(Didymoconidae)一新种及有关地点地层问题.古脊椎动物学报,28(3): 206 ~217

童永生.1989.中国始新世中、晚期哺乳动物群.古生物学报,28(5): 663 ~682

童永生.1997.河南李官桥和山西垣曲盆地始新世中期小哺乳动物.中国古生物志,新丙种第 26 号,256p

童永生,王景文.1980.河南潭头、卢氏和灵宝上白垩统—下第三系的划分.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8(1): 21 ~27

童永生,郑绍华,邱铸鼎.1995.中国新生代哺乳动物分期.古脊椎动物学报,33(4): 290 ~314

王景文,1988.中始新世角形类一新属.古脊椎动物学报,26(1): 20 ~34

徐余瑄,阎德发,周世荃等.1979.李官桥盆地红层时代的划分及所含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华南中、新生代红层—广东南雄“华南白垩纪—早第三纪红层现场会议”论文选集,科学出版社,416 ~432

郑家坚,汤英俊,翟人杰等.1978.云南路南盆地的早第三纪地层.地层古生物论文集,7: 22 ~29

周明镇,李传夔,张玉萍.1973.河南、山西晚始新世哺乳类化石地点与化石层位.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1(2): 165 ~181

周明镇,齐陶.1982.山东新泰中始新世化石哺乳类新材料.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20(4): 302 ~313

周世荃,韩世敬,张永才.1979.河南李官桥盆地“红层”划分的意见.地质科学,1: 43 ~55

Berggren W A,Kent D V,Swisher C C III,Aubry M P, review Cenozoic geochronology and ,Spec Pub,54:129 ~ 212

Krishtalka L,Stucky R K,West R M,et al.,(Wasatchian through Duchesnean)biochronology of North Woodburne M O(ed): Cenozoic mammals of North America: geochronology and ~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rothero D R, magnetostratigraphy of Paleogene North American Land Mammal“Ages”: An ,Spec Pub,54:305 ~ 315

Prothero D R, magnetostratigraphy of Paleogene North American Land Mammal“Ages”: An ,Spec Pub,54:305 ~ 315

Prothero D R, chronological,Climatic,and paleogeographic baxkground to North American mammalian : Janis C M,Scott K M,Jacobs L L,eds,Evolution of Tertiary mammals of North carnivores,ungulates,and ungulatelike ~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Qi Tao, Middle Eocene Arshato fauna(Mammalia)of Inner Carnegie Mus.,56(1): 1 ~ 73

Smith M E,,A R /39Ar geochronology of the Eocene Green River Formation, Geol Soc America,115:549 ~ 565

Woodburne M O,Swisher C C III, mammal high-resolution geochronology,intercontinental overland dispersals,sea level,climate,and Special Publ,54: 335 ~ 364

Woodbyrne M O,ed., Cretaceous and Cenozoic mammals of North America: Biostratigraphy and .,New York:Columbia Press

Zdansky O, alttertiren Sugetiere Chinas nebst stratigraphischen Sinica,N C,6(2),87p.

有用。1、发表论文可以获得职称加分。2、能体现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古生物学报》是古生物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中国古生物学会于1953年5月在南京创办。

根际微生物论文开题报告

大多数根际微生物对植物无害,或对植物生长有促进作用。它们在根际的生命活动中,由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或代谢产酸有助于难溶矿物质的溶解,增加植物对磷及其他矿质元素的吸收。此外,它们分泌的生长刺激素类物质(如吲哚乙酸,赤霉素等)还能促进植物生长。植物也分泌杀害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物质,是造成不同植物的根际微生物组成和数量不同的原因之一。有些根际微生物分泌抗生素,可抑制植物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在植物根际也有土著性的病原微生物,它们或是引起植物病害,或是产生有毒物质,对植物生长不利。

生物是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与非生物相对。如果我们写一篇生物 毕业 论文要怎样来拟定题目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生物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生物教学论文题目

1、本地珍稀濒危植物生存现状及保护对策

2、中学生物实验的教学策略

3、如何上好一节生物课

4、中学生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

5、激活生物课堂的教学策略

6、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创新 教育

8、本地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防控对策

9、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10、室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1、糖尿病研究进展研究及策略

12、心血管病研究进展研究及策略

13、 儿童 糖尿病的现状调查研究

14、结合当地遗传病例调查谈谈对遗传病的认识及如何优生

15、“3+X”理科综合高考试题分析

16、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差生转化教育

17、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8、在当前中学学科分配体制下谈谈如何转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观念

19、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20、直观教学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21、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准备策略

22、编制中学生物测验试题的原则与 方法

23、浅析生态意识的产生及其培养途径

24、生物入侵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25、城镇化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6、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当地旅游区为例

27、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28、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对策-以当地农村为例

29、全球气候变化与低碳生活

30、大学与高中生物学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衔接的初步研究

31、国内、国外高中生物教材的比较研究

32、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33、河北版初中生物实验教材动态分析研究 “

34、幼师生物学教材改进思路与建议

35、中学生物学探究性学习的课堂评价体系研究及实践

36、中学生物双语教材设计编写原则探索与研究

37、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生物课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构想

38、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39、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课程创生研究初探

40、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学教学的整合

41、中学生物学情境教学研究

42、游戏活动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43、合作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性研究

44、尝试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45、生物科学探究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46、生物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47、白城市中学生物师资队伍结构现状的调查及优化对策

48、结合高中生物教学开展环境教育的研究

49、让人文回归初中生物教育

50、课程结构的变革与高中生物新课程结构的研究

微生物毕业论文题目

1、脲解型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研究

2、马铃薯连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的影响

3、“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4、病原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检测

5、贺兰山东麓荒漠微生物结皮发育过程研究

6、原代鸡胚成纤维细胞中的污染微生物分析

7、油脂降解微生物的筛选及代谢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8、深海微生物硝化作用驱动的化能自养固碳过程与机制研究进展

9、地膜降解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10、微生物酶技术在食品加工与检测中的应用

11、草莓不同生育时期根区微生物多样性及动态变化

12、台湾林檎叶片浸提液对致腐微生物的抑制效果

13、细胞、微生物及其相关培养技术

14、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15、有机无机缓释复合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16、东北传统豆酱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

17、不同 教学方法 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比较研究

18、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和管理

19、食品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20、应用型大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

21、关于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降解技术研究探讨

22、外源汞添加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23、论研讨式教学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4、采煤塌陷复垦区先锋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25、微生物实验室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26、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7、土壤微生物总活性研究方法进展

28、浅水湖泊沉积物中水生植物残体降解过程及微生物群落变化

29、应用型本科院校微生物实验模块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30、外源生物炭对黑土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31、浅谈土壤微生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机制

32、秸秆还田深度对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影响

33、水质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模块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34、高师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探究式教学实践与思考

35、5种江西特色盆景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比较研究

36、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探索

37、浅谈林学专业《微生物学》课程的重要性和教学改革

38、兽医微生物学教学实习的改革与实践

39、利用微生物学原理处理城市生活垃圾

40、高级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41、案例教学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42、淡水湖泊微生物硝化反硝化过程与影响因素研究

43、微生物法修复水污染技术研究进展

44、玉米栽培模式对暗棕壤微生物学特性及养分状况的影响

45、浅谈案例教学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46、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47、微生物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机制及影响因素

48、地方性高校《动物微生物学》教学体系的优化

49、微生物技术修复水污染的发展

50、浑河底泥微生物群落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生物制药毕业论文题目

1、生物制药产业化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

2、现代生物技术管理的企业策略与集群发展研究

3、现代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及企业的相关策略研究

4、武汉华龙生物制药的营销策略研究

5、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竞争力研究

6、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联盟知识协同研究

7、亮菌口服液液体深层发酵工艺的研究

8、基于生命周期的生物制药企业之融资策略研究

9、B医药企业的营销策略研究

10、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效果比较研究

11、基于财务视角的生物制药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研究

12、生物制药上市公司杠杆效应的实证研究

13、九阳生物人力资源战略研究

14、以生物制药为例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效应的实证分析

15、我国海洋生物制药技术产业化政策研究

16、生物制药企业财务风险预警问题研究

17、中国制药产业价值链特征研究

18、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对产出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19、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创新工程应用研究

20、我国生物制药业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研究

21、WS生物制药公司员工培训管理研究

22、科兴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研究与设计

23、我国生物制药企业研发投入与绩效的实证分析

24、企业混合所有制模式选择与绩效研究

25、AMP生物制药公司竞争战略研究

26、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生物制药企业业绩评价研究

27、DBZY公司财务能力测评及提升对策研究

28、汽车行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分析

29、生物制药企业专利权评估方法研究

30、专利制度对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影响

31、生物制药企业价值评估中的收益法探究

32、CDZZ药业有限公司知识产权管理策略研究

33、基于开放式创新的云南生物制药产业产学研合作机制与模式研究

34、基于开放式创新的云南生物制药产业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35、引入非财务指标的生物制药企业估值研究

36、私募股权融资在科技初创企业的应用

37、艺普生物制药教育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38、海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财务成长性分析

39、基于EVA的安科生物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40、基于自由现金流的上海莱士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2021生物毕业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优秀论文题目大全2021

★ 2021毕业论文题目怎么定

★ 生物制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 大学生论文题目大全2021

★ 大学生论文题目参考2021

★ 优秀论文题目2021

★ 生物类学术论文(2)

★ 生物技术论文范文

★ 毕业论文题目来源

★ 毕业论文题目怎么选

微生物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医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模板

在正式动笔写作毕业论文之前要求学生写出开题报告,以便指导老师能根据学生对文献的综述和对所选论题的认识,确定其可行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医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模板,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一、课题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选题意义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

变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使右心室扩张和(或)肥厚,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一类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肺心病在我国是常见病,多发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普查结果表明,>14岁人群慢性肺心病的患病率为‰[1].据流行病学调查,在我国肺心病的发病率较高,人群中的平均患病率为,尤以东北和华北地区较多,在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中,肺心病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 18%~37%和12%~34%.肺心病患者多数预后较差,病死率在10%-15%左右,原发病及呼吸衰竭是其主要死因[2],总体说明患病率仍然居高,仍是危害人生命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健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在基层医院的就诊率

增加,使得基层医务工作者对此病的研究越来越多。对于慢性肺心病的治疗原则是积极控制感染;畅通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呼吸和心力衰竭;控制心力衰竭;积极处理并发症。但在以往的'控制心力衰竭方面主要是增强心肌收缩力,减轻心脏负荷,扩张血管。在增强心肌收缩力方面,洋地黄类药物应用起来有一些弊端,尤其在慢性肺心病患者,常常合并电解质紊乱,因洋地黄安全范围较小,此种情况下极易导致洋地黄药物中毒,限制了洋地黄药物的应用;减轻心脏负荷方面,频繁的利尿易导致痰液粘稠,带来感染不易控制、窒息等麻烦;扩张血管药物会导致血压不稳定,不利于心力衰竭的纠正。如何做到既保证畅通呼吸道,纠正缺氧,又能够及早控制心力衰竭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哪些指标能够尽早提示我们病情的转归,指导我们的治疗,避免过度医疗,成为慢性肺心病临床治疗重要课题。

丹参川芎注射液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应用广泛,本研究以呼吸内科确诊为慢性肺心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观察检测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三项指标的变化,评估丹参川芎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效果,这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理治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患者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资源过度消耗有重要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采取祖国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研制而成,在国外研究相对较少。该药物价格便宜,应用广泛。在国内已有报道,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有明显改善慢性肺心病患者的血液粘稠度,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及肺血流图的作用。丹参及川芎嗪均有抑制血小板凝聚,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微循环,抗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作用。丹参还能够调节心律,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有抗凝血,促进纤溶,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能够降低血脂,抑制冠脉粥样硬化形成;能够抑制或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症反应,促进肝细胞再生,并有抗纤维化作用。川芎嗪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而对延脑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及脊髓反射中枢具有兴奋作用,并对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有降低血液粘度,加速红细胞流速的作用。

亦有研究报道,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血液中的D-二聚体是特异性反映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亢进的标志之一,其水平的增高不仅可反映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存在,而且也间接地反映凝血酶活性的增强,对慢性肺心病高凝状态的诊断、疗效观察具有应用价值[3].血浆N端脑钠肽在慢性肺心病失代偿期显着升高,对肺心病的病情判断有一定意义,是检测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一种方便、及时、准确、有效的方法[4].肺心病患者急性发作期肌钙蛋白明显升高是病情危重的可靠信号,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治措施,对于减少患者的病死率有重要意义[5].本研究预采用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三项指标,综合评估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用以指导临床用药。

二、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课题研究目标:

(1)明确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影响。

(2)合理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能否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生存质量、预后以及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意义。

2、研究内容:

(1)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病情改善情况:观察HR,Rr,pH,CO2,PaCO2(mmHg),PaO2(mmHg),[HCO3-](mmol/L),SaO2(%)指标。

(2)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生化指标。

3、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研究对象在治疗上的依从性,是保证该项研究完整进行的基本条件。(2)患者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生化指标的检测,目前在我院呼吸科都能对上述指标进行检测,减少标本送检中间环节,是保证标本信息准确可靠的关键。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

1、研究方法:

①入组标准:慢性肺心病采用叶任高、陆再英主编第6版内科学“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

②研究对象收集20xx年1月1日-20xx年12月31日在我院住院的40~90岁所有慢性肺心病患者,按性别、年龄、病情搭配的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常规治疗+丹参川芎注射液10ml静脉滴注),对照组(常规治疗+丹参川芎注射液5ml静脉滴注)。均为1次/日,10-14天为一个疗程。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他治疗相同。

③实验过程入院24小时内、出院前一天分别做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检测,指标检测器械为:由南京普朗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FIA8000免疫定量分析仪,标本采集、操作过程均由研究者本人亲自承担。所有研究对象按计划完成血生化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二氧化碳、微生物等血生化指标检测均在我院检验科完成。

④数据分析对研究组、对照组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2、技术路线:

(1)收集病人。

(2)记录数据、整理资料。

(3)统计分析采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4)得出结论,撰写论文

3、试验方案:入院24小时内、出院前一天分别做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检测,指标检测器械为:由南京普朗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 FIA8000免疫定量分析仪,标本采集、操作过程均由研究者本人亲自承担。所有研究对象按计划完成血生化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二氧化碳、微生物等血生化指标检测均在我院检验科完成。

4、可行性分析:

(1)冬季慢性肺心病患者数量多,病例资料容易收集,而且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2)我们医院呼吸科能够科内独立完成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检测,可以轻松获得实验结果,余相关指标医院检验科也可获得。因此在选题上可行性较强。课题的研究得到科室的大力支持,相信可以圆满地完成课题。

四、课题的创新性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在呼吸科应用广泛,该药物对改善患者微循环已有较多研究。但在以往研究中,较少检测生化指标,或检测指标项目较少而不能全面准确的评估患者病情以及药物疗效,不能及时用来指导临床用药。因此本研究采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影响,以期客观评估临床疗效,及时的指导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住院天数,减少医疗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五、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

1、计划进度:

(1)20xx年10月1日-20xx年12月31日收集病例。

(2)20xx、2整理及分析数据。

(3)20xx、2-20xx、3撰写论文、定稿。

2、预期进展:各项计划规定时间内完成。

3、预期成果:发表2篇文章。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内科学,第6版,第二篇,第九章。

[2]蒲芋伶。浅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护理和健康教育。求医问药,1672-2523(2012)10-0191-01.

[3]童亚玲,李乾兵,徐建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动脉血气、血浆BNP与D-二聚体、及血流变学相关研究。皖南医学院学报[J],2013,32(4):1002-0217(2013)04-0278-03.

[4]仇爱民,陶章,张梅林等。脑钠肽对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严重程度的意义[J].临床肺科杂志。(4)::631-632.

药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篇3 题 目 名 称: 番泻叶对小鼠尿量的影响 研究现状: 一、普鲁兰酶 普鲁兰酶(Pullulanase,. 2. 1. 41)是一种能够专一性切开支链淀粉分支点中的α糖苷键,从而剪下整个侧枝,形成直链淀粉的脱支酶。普鲁兰酶还可以分解普鲁兰多糖,普鲁兰酶来源于微生物,R-酶则来源于植物。普鲁兰酶最初是由Bender和Wallenfels于1961年通过产气气杆菌Aerobacter. aerogenes}(典型菌为肺炎克雷伯氏杆)发酵获得,他们报道了该酶良好的酶学性能。之后,各国的科研人员经过广泛深入研究,从不同的地区、微生物中获得该酶,掀起了开发普鲁兰酶的高潮。 在淀粉加工工业中,α淀粉酶最为常用,它的功能是水解淀粉的α-1,4糖苷键,单独用它时,产物中含有大量分支结构的糊精,其中就含有大量的α-1,6糖苷键。假如不把淀粉的α-1,6糖苷键彻底分解的话,势必会造成很大的浪费。自然界中,存在有能分解淀粉的α-1,6糖苷键的酶,通称为解支酶。如寡α-1,6葡萄糖苷酶( , Oligo-l,6-glucosidase ),普鲁兰酶( ),异淀粉酶( , Isoamylose ),支链淀粉一6-葡聚糖酶( ),其中普鲁兰酶要求的底物分子结构最小,故而可以将最小单位的支链分解,导致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淀粉,所以在淀粉加工工业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和良好的市场前景。故而许多国家都争相开发,但是到现在为止,只有丹麦的NOVO公司具有普鲁兰酶的生产能力。我国只有向其进口,但是其价格昂贵,限制了普鲁兰酶在我国的应用。其实,我国早在七十年代就开发普鲁兰酶的产生菌,但是该菌的酶学性质不适合生产,至今我国在普鲁兰酶的国产化方面还没有报道。 在淀粉的加工行业上,对普鲁兰酶的酶学性质的要求是耐酸耐热,其原因是因为通常使用外加酶化法,由于所用酶类的限制,普鲁兰酶的添加可以在两步反应的任何一步,但必须满足上述的反应的条件。因此所开发的普鲁兰酶的酶学性质必须满足现有的酶法水解制糖的条件,也就是耐酸耐热。 二、普鲁兰酶的研究现状 1.产普鲁兰酶的微生物 普鲁兰酶最初是由Bender和Wallenfels于1961年通过产气杆菌(Aerobacter aerogenes)发酵获得。他们报道了该酶的良好性能之后,各国的科研人员经过广泛深入的研究,从不同的地区的微生物中获得该酶,掀起了开发普鲁兰酶的高潮。但是迄今为止,尽管发现许多微生物能够产普鲁兰酶,但是由于当今工业生产条件(酸性,温度),大多数微生物所产的普鲁兰酶并无商业价值。以下便介绍一下普鲁兰酶的生产菌种。 蜡状芽抱杆菌覃状变种(Bacillus cereus ) 由日本的ToshiyukiTakasaki于1975年发现。该菌同时产生两种淀粉酶:β-淀粉酶和普鲁兰酶。最佳作用条件为pH6~,温度50℃,最大转化率(淀粉水解产生麦芽糖)大约为95%.酶学研究中发现,此酶在pH5,温度60℃依然保持大部分活性,该菌的营养细胞呈棒杆状,聚集成长短不等紊乱链状,无运动性,格兰氏阳性,产芽抱时细胞无明显膨胀。该菌最适生长温度30℃~37℃ ,最高生长温度在41℃~45℃,可以利用葡萄糖,甘露糖,麦芽糖,海藻糖,淀粉和糖原。 嗜酸性分解普鲁兰多糖芽抱杆菌()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丹麦Novo公司获得此菌,此菌所生产的普鲁兰酶耐热 (60℃),耐酸()。该公司经过投入巨资开发研究,1983年Nov。公司在日本和欧洲市场同时商业化销售,商品名Prornozyme。如今,它是应用最广,产量最大的普鲁兰酶。呈棒状,深层发酵几小时后,可观察到类原生质体的膨胀细胞,较稳定,饱子呈圆柱体或椭圆体。格兰氏反应阳性,37℃生长良好,45℃以上和pI-1高于以上不长,在以普鲁兰糖为碳源的培养基(( ~)上生长良好。 枯草芽饱杆菌(Bacillus subtilis) 1986年,日本的Yushiyuki Takasaki报道了一株能产生耐热耐酸普鲁兰酶的菌种,被命名为Bacillus subtilis TU。此菌种所产生的酶为普鲁兰酶和淀粉酶的混合物,可水解淀粉为麦芽三糖和麦芽搪.水解普鲁兰糖为麦芽三糖,其中普鲁兰酶最佳作用pH为~,但在时亦有约50%的酶活,此普鲁兰酶最佳作用温度60℃。 耐热产硫梭菌(Clostridum Themosulfurogenes) 1987年.德国的等报道了一株能同时产a淀粉酶、普鲁兰酶和葡萄糖淀粉酶的菌种:耐热产硫梭菌。该菌种所产普鲁兰酶有较广的温度适应范围(40℃~85℃),在~有较高的活性,在如此广的范围内都有较强活力无疑将扩大该普鲁兰酶的应用领域. Bacillusnaganoensis,Bacillus deramificans, 上世纪九十年代,Deweer发现了普鲁兰酶产生菌Bacillus naganoensis;Tomimura筛选出Bacillus deramifrcans。这两株菌所产的普鲁兰酶的酶学性质与Bacillus. Acidopullulyticus的酶学性质相似。这两株菌都是中度嗜酸菌,在以上就不生长,温度超过45℃以上同样也不生长。这两株普鲁兰酶产生菌的发现,进一步拓宽了普鲁兰酶的应用。 产普鲁兰酶的高温菌菌种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在通常的自然条件下,很难筛选得到极端耐热的普鲁兰酶生产菌种,于是各国的科学家便把目光转移到温泉嗜高温细菌的筛选,而且现在已经取得较多的成果。Bacillus如vorcaldarius所产普鲁兰酶的最适温度和pH分别是75~85℃, , Thermotoga maritime的最适温度和pH分别是90℃, , Thermurs caldopHilus的最适温度和pH分别是75℃,, Fenidobacterion pernnavoran最适温度和pH分别是80~85℃, 2.普鲁兰酶的分子结构 至今为止,许多普鲁兰酶的基因己经被克隆,但是还没有见到任何有关普鲁兰酶结构的报道,但是在根据序列相似性对糖普键水解酶的分类,普鲁兰酶属于第13家族,α淀粉酶家族,这个家族中包含了30多种酶,可以分为水解酶,转移酶。异构酶三大类。这些酶能够水解和合成α~,α~,α~,α~,α~,α~糖苷键。其中很多酶的结构已经被报道,它们都采取了(β/α)8的结构,通过生物信息学的研究,这个家族的蛋白都有一个共同的结构,酶的活性中心都是(β/α)8折叠筒的结构,命名为结构域A。第13家族的大多数酶还具有结构域B,它是位于(β/α)8折叠筒中,第三个β片层与第三个α螺旋之间的一段序列,其特点是结构和长度差异较大,推测其功能是与底物的结合有关。在紧接着(β/α)8折叠筒后,还有C结构域,紧接C结构域,部分家族成员还有结构域D。 3.普鲁兰酶的应用 普鲁兰酶,在食品工业中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酶制剂和加工助剂。它能专一性分解淀粉中的支链淀粉和糖原分子及其衍生的低聚糖分支中的α~l, 6糖苷键,使分支结构断裂,形成长短不一的直链淀粉。因此,将该酶与 其它 淀粉酶配合使用时,可使淀粉糖化完全。近年来,普鲁兰酶己作为淀粉酶类中的一个新酶种,应用于淀粉为原料的食品等工业部门,在食品工业中有如下几方面的作用: 单独使用普鲁兰酶,使支链淀粉变为直链淀粉 直链淀粉具有凝结成块,易形成结构稳定的凝胶的特性,因此,可作为强韧的食品包装薄膜。这种薄膜对氧和油脂有良好的隔绝性,又因涂布开展性好,故适合于作为食品的保护层。它还适合于淀粉软糖制造,也可用作果酱增稠剂,用于装油脂含量高的食品,以防止油的渗出以及肉食品加工。近年来在食品工业中提倡使用可被生物降解的薄膜,直链淀粉在这些方面具有较大的发展前途。豆类直链淀粉含量较高,因此绿豆淀粉制成的粉丝韧性比其它淀粉好,如果用普鲁兰酶处理谷物淀粉,再制成直链淀粉后,可以制成高质量的粉丝。一般谷物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仅占20%,支链淀粉含量约为80%。工业上每生产1吨直链淀粉就有4吨副产品的支链淀粉。美国虽然通过遗传育种的方法.得到含直链淀粉60%玉米新品种,但不大适于大量生产。国外已采用普鲁兰酶改变淀粉结构,可使支链淀粉变为直链淀粉。据报道,采用此法收率可达100%.制造直链淀粉的方法为,先采用普鲁兰酶分解经液化的分支部分,使其转变为直链淀粉,并以丁醇或缓慢冷却法沉淀淀粉。再回收含少量水分的晶型沉淀物,最后通过低温喷雾干燥法制成粉状的直链淀粉。 普鲁兰酶与β~淀粉酶配合使用生产麦芽搪 饴糖是我国传统的淀粉糖产品,其中所含部分麦芽糖,广泛用于糖果、糕点等食品工业。目前生产方法是以α~淀粉酶进行液化,再用β~淀粉酶水解支链淀粉,这样只能水解侧链部分。接近交叉地位的α~糖苷键时,水解反应停止。但如果使用普鲁兰酶共同水解,便能使分支断裂,提高淀粉酶水解程度,降低了β极限糊精的含量,大大提高了麦芽糖的产率,有利于生产麦芽搪浆。目前对加普鲁兰酶进行糖化己作了较大规模的试验。 试验条件为。每批投料量约为900公斤碎米,粉浆浓度为15~16Be°数皮用量(对碎米计),β~淀粉酶活性2,000单位/克以上,;普鲁兰酶活性45,000~55,0 00单位/克,系由产气气杆菌生产,每批用量为1公斤。试验结果表明,加入普鲁兰酶糖化的试验糖与对照糖品相比,还原糖平均增加,麦芽糖含量平均增加了,糊精含量平均减少了高浓度麦芽糖浆较之高浓度葡萄搪浆,具有不易结晶,吸湿性小的特点,所以高浓度麦芽糖浆在食品工业中有着广泛的用途。采用普鲁兰酶与p一淀粉酶配合使用,成本低廉,麦芽糖收率达到70%左右,其至更高。 用于啤酒外加酶法糖化 啤酒生产中麦芽,既是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也为酿造过程提供了丰富的酶源。在啤酒酿造的糖化过程中,麦芽中分解淀粉的主要酶是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分解淀粉α~1. 6糖瞥键的R一酶(植物普鲁兰酶或植物茁霉多糖酶)。β~淀粉酶与另两种淀粉酶协同作用,可使淀粉分解成麦芽糖(也包括少量的麦芽三糖和极少量的葡萄糖)和低分子糊精。使麦芽汁有比较理想的糖类组成。在工业生产中为了节约麦芽用量,采用所谓外加酶法糖化,即在减少麦芽用量的前提下,增加淀粉质辅助原料的比率,并加入适当种类的酶制剂进行搪化。要使大麦及其它辅助原料糖化完全,需要外加a一淀粉酶和分解α~糖苷键的普鲁兰酶制剂等。单独使用a一淀粉酶时产生麦芽糖和麦芽三搪是很不完全的。假如分解淀粉α~糖苷键的酶活性不足,淀粉分解就不完全,其结果是可发酵性糖含量低,制成的啤酒发酵度达不到要求。若采用能分解α~和α~糖苷键的糖化型淀粉酶,则其反应产物为葡萄糖,容易使酒味淡薄。采用普鲁兰酶与α~淀粉酶协同,效果良好,其分解产物主要是麦芽糖和少量的麦芽多糖。采用外加酶法糖化时,加入酶制剂的用量为:淀粉酶6~7单位/克大麦及大米:蛋白酶,60-80单位/克,并配合以菠萝蛋白酶10ppm,普鲁兰酶50单位/克大麦。以上三种酶制剂均添加于糖化或酒化开始。 总之,普鲁兰酶无论作为酶制剂和食品工业的加工助剂均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研究目的和意义: 酶制剂工业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己经形成的一个重要的产业,目前世界酶制剂总产值达100亿美元,我国的产值约为100亿人民币,并且随着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以及新酶种的开发,这一市场正在迅猛发展。但是全球酶制剂产业几乎被几家外国公司所垄断,其中丹麦的NOVO公司几乎占全球总销售额的一半。本研究对普鲁兰酶的开发,对酶制剂产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我国自从七十年代开始便对普鲁兰酶进行研究开发,但是所开发得到的普鲁兰酶,既不耐热也不耐酸,这就使其在工业化应用中受到了局限。为了改变我国对进口产品的依赖,填补我国这一领域的空白,寻找一条国产化的道路,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自然微生物资源,普鲁兰酶,提高我国淀粉原料的利用率,从而提高整个淀粉加工行业的生产率,这对我国淀粉加工产业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研究内容(内容、结构框架以及重点、难点): 一.普鲁兰酶产生菌的筛选 (1)样品的采集; (2)菌种初筛; (3)菌种复筛; (4)菌种保藏方法; (5)酶活力测定方法的建立。 二.产普鲁兰酶菌株的产酶条件的研究 (1)碳源,氮源对发酵产酶的影响; (2)初始PH对发酵产酶的影响; (3)接种量对发酵产酶的影响; (4)发酵温度对产酶的影响; (5)金属离子对产酶的影响。 重点或关键技术: (1)纯菌株的分离; (2)菌株的鉴定方法的选择。 研究方法、手段: 一.普鲁兰酶产生菌的筛选 (1)样品的采集:选择适合产生的地点(面粉厂.菜地.果园等)采集土样 (2)菌种初筛:在采集的土样用无菌水稀释后,在含有淀粉类的培养基中做平板涂步, 37℃培养48h后,用碘液进行显色反应,将有淀粉酶产生的菌落接于斜面中保存。 (3)菌种复筛:将前期分离的能产生淀粉酶的菌株涂步于普鲁兰糖平板上,37℃培养48h后用95%乙醇进行透明圈实验。有透明圈产生说明菌株产生普鲁兰酶,将产生透明圈的菌落挑于斜面培养基培养。 (4)菌种保藏方法: 采用4℃低温保藏。 (5)酶活力测定方法的建立:采用发酵培养液经过离心后利用DNS显色法 520nm测定吸光值,测定标准葡萄糖标准曲线,利用标准曲线计算普鲁兰酶酶活大小。 二.产普鲁兰酶菌株的产酶条件的研究 (1)碳源,氮源对发酵产酶的影响:采用不同碳源,氮源培养基培养一段时间,测定酶活力。(其他条件相同:接种量,装瓶量,初始PH值,转速,培养时间。) (2)初始PH对发酵产酶的影响:采用相同发酵培养基,在不同初始PH下接种等量种子液。在相同条件下培养,测定发酵液的酶活。(其他条件相同:接种量,装瓶量,转速,最佳培养温度,最佳培养时间。) (3)接种量对发酵产酶的影响:在发酵培养基中分别接入2%,4%,6%,8%, 10%,14%,18%的种子培养液于最佳碳源,氮源,最佳初始PH的培养基中,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分别检测酶活。(采用以上确定的最佳碳源,氮源,最佳初始PH。) (4)发酵温度对产酶的影响:采用相同培养基,在不同温度下(25℃,30℃,35℃,40℃,45℃)培养一定时间,测定酶活力。 (5)金属离子对产酶的影响: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少量不同金属离子,发酵后测酶活。(金属离子有: 锰离子,钙离子,锌离子,镁离子,铁离子,铜离子。) 研究进度 :完成项目总体进度30%,样品土样的采集及前期的准备工作,菌株的初筛,包括(样品土样原液的涂步培养及摇床培养,产支链淀粉酶菌株的挑选及斜面培养)。 :完成项目总体进度50%,菌株的复筛,包括(产普鲁兰酶菌株的筛选及斜面培养),葡萄糖标准曲线的测定,酶活测定方法的建立,并以酶活大小对菌株进行再次筛选。 :完成项目总体进度80%,产酶条件的研究。包括:碳源,氮源,初始PH值,接种量,发酵温度,金属离子。并通过各中单因素试验确定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碳源,氮源,初始PH值,接种量,发酵温度,金属离子。 2009、4—2009、5 :完成项目总体进度100%,课题总结,撰写论文。 文献综述(包括:国内外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等) 自从1961年Bender H.等人在研究一株产气气杆菌Aerobacter aerogenes(典型菌为肺炎克雷伯氏杆菌)时首次发现普鲁兰酶后,国际上对产生这种酶的微生物进行了广泛研究,发现许多微生物可以产生此酶,并筛选出一些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的优良菌株。随着该酶的应用发展,对耐热性普鲁兰酶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已成功克隆并表达了该酶的基因。国内1976年开始对一株产气气杆菌(Aerobacteraerogenes 10016)的普鲁兰酶进行研究,对该菌株的产酶条件、酶的分离提取及酶学性质作了报道,并研究了该酶的食品级提取技术。此外,陈朝银、刘涛等人从云南温泉水样中筛选到一株产普鲁兰酶高温栖热菌菌株,通过诱导等实验将该酶的酶活从提高到170u/mL,酶产量提高了近2500倍左右,酶的最适作用温度及pH分别是75℃和,具有一定的耐热和耐酸特性。 陈金全等从温泉水样中筛选到一株产耐热耐酸普鲁兰酶的野生菌株,并根据形态、生理生化特征、细胞化学组分分析及16SrDNA序列比对、基因组DNA的G+C摩尔百分含量、同源性比对等实验,鉴定其为脂环酸芽抱杆菌属(Alicyclobacillus)的一个新种,所产酶最适作用温度为60℃,最适pH值,具有较好的耐热耐酸特性。杨云娟等利用毕赤酵母成功构建了普鲁兰酶表达量较高的基因工程菌,摇瓶发酵酶活可达,最佳发酵条件下产量可达 .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600C,最适pH值,具有较好的耐热耐酸性。目前我国仍没有具备独立生产普鲁兰酶能力的厂商,要实现低成本、国产化的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技术应用于耐热脱支酶的研究,使耐热异淀粉酶的研究有了很大发展。Coleman等人将嗜热厌氧菌T. brockii普鲁兰酶基因克隆到中得到的克隆子分泌的普鲁兰酶数量高于出发菌株,Okada等人将Bacillus Steanther, onhiu:中编码热稳定异淀粉酶的基因克隆到:中,得到的转化菌株其异淀粉酶能在60 ℃稳定15分钟。Burchadf将。ostridium thermosulf urogenes DSM38%的嗜热异淀粉酶基因克隆并在中表达,所得酶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与出发菌相同,而且在高温下仍能保持活性.Antranikiam等人将Pyrococcus舟riousous的异淀粉酶基因克隆到中并分离得到了酶蛋白。尽管如此,目前尚未有已将转基因的耐热性异淀粉酶工程菌应用到工业生产中的报道。众所周知,利用物理和化学诱变剂单独或复合处理微生物细胞是选育高产变种菌株行之有效的经典方法,它在为培育多种抗生素、氨基酸、核苷酸激酶(尤其是蛋白酶和淀粉酶)的高产变种菌株方面曾经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至今仍然是方便易行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 [1][美]惠斯特勒等编王雏文等译.淀粉的化学与工艺学[M].北京:中国食品出版社,1988 [2]张树政.酶制剂工业[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8 [3]邬显章.酶的工业生产技术[M]. 吉林: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4]Taniguchi H, Sakano Y, Ohnishi M, Okada G(1985) Pullulanase[J].TanpakushitsuKakusan Koso. Ju1;30(8):989-992. Japanese [5] Jensen, B. F., and B. E. Norman. 1984. Bacillus acidopullulyticus pullulanase[J].:application and regulatory aspects for use in the food industry. Process [6]Tomimura E, Zeman NW, Frankiewicz JR, Teague WM. [J]. Description of Bacillus naganoensis sp. J Syst Bacteriol. I 990 Apr; 40(2):123-125 [7]吴燕萍,等. 微生物法生产普鲁兰酶的研究[J]. 生物学技术, 2003,8(6):14-17 [8]金其荣,等. 普鲁兰酶初步研究[J]. 微生物学通报, 2001,28(1):39-43 [9]程池. 普鲁兰酶Promozyme 200L. 及其生产菌种[J].食品与发酵工业,1992 ,(6) [10]唐宝英等.耐酸耐热普鲁兰酶菌株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的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1 28(1):39-43 猜你喜欢: 1. 关于医学开题报告范文 2. 药学论文开题报告 3. 生物制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4. 药理学开题报告范文 5. 药品市场营销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6. 药学论文题目大全

食品微生物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生物是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与非生物相对。如果我们写一篇生物 毕业 论文要怎样来拟定题目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生物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生物教学论文题目

1、本地珍稀濒危植物生存现状及保护对策

2、中学生物实验的教学策略

3、如何上好一节生物课

4、中学生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

5、激活生物课堂的教学策略

6、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创新 教育

8、本地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防控对策

9、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10、室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1、糖尿病研究进展研究及策略

12、心血管病研究进展研究及策略

13、 儿童 糖尿病的现状调查研究

14、结合当地遗传病例调查谈谈对遗传病的认识及如何优生

15、“3+X”理科综合高考试题分析

16、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差生转化教育

17、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8、在当前中学学科分配体制下谈谈如何转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观念

19、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20、直观教学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21、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准备策略

22、编制中学生物测验试题的原则与 方法

23、浅析生态意识的产生及其培养途径

24、生物入侵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25、城镇化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6、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当地旅游区为例

27、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28、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对策-以当地农村为例

29、全球气候变化与低碳生活

30、大学与高中生物学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衔接的初步研究

31、国内、国外高中生物教材的比较研究

32、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33、河北版初中生物实验教材动态分析研究 “

34、幼师生物学教材改进思路与建议

35、中学生物学探究性学习的课堂评价体系研究及实践

36、中学生物双语教材设计编写原则探索与研究

37、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生物课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构想

38、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39、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课程创生研究初探

40、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学教学的整合

41、中学生物学情境教学研究

42、游戏活动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43、合作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性研究

44、尝试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45、生物科学探究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46、生物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47、白城市中学生物师资队伍结构现状的调查及优化对策

48、结合高中生物教学开展环境教育的研究

49、让人文回归初中生物教育

50、课程结构的变革与高中生物新课程结构的研究

微生物毕业论文题目

1、脲解型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研究

2、马铃薯连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的影响

3、“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4、病原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检测

5、贺兰山东麓荒漠微生物结皮发育过程研究

6、原代鸡胚成纤维细胞中的污染微生物分析

7、油脂降解微生物的筛选及代谢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8、深海微生物硝化作用驱动的化能自养固碳过程与机制研究进展

9、地膜降解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10、微生物酶技术在食品加工与检测中的应用

11、草莓不同生育时期根区微生物多样性及动态变化

12、台湾林檎叶片浸提液对致腐微生物的抑制效果

13、细胞、微生物及其相关培养技术

14、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15、有机无机缓释复合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16、东北传统豆酱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

17、不同 教学方法 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比较研究

18、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和管理

19、食品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20、应用型大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

21、关于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降解技术研究探讨

22、外源汞添加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23、论研讨式教学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4、采煤塌陷复垦区先锋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25、微生物实验室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26、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7、土壤微生物总活性研究方法进展

28、浅水湖泊沉积物中水生植物残体降解过程及微生物群落变化

29、应用型本科院校微生物实验模块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30、外源生物炭对黑土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31、浅谈土壤微生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机制

32、秸秆还田深度对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影响

33、水质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模块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34、高师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探究式教学实践与思考

35、5种江西特色盆景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比较研究

36、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探索

37、浅谈林学专业《微生物学》课程的重要性和教学改革

38、兽医微生物学教学实习的改革与实践

39、利用微生物学原理处理城市生活垃圾

40、高级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41、案例教学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42、淡水湖泊微生物硝化反硝化过程与影响因素研究

43、微生物法修复水污染技术研究进展

44、玉米栽培模式对暗棕壤微生物学特性及养分状况的影响

45、浅谈案例教学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46、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47、微生物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机制及影响因素

48、地方性高校《动物微生物学》教学体系的优化

49、微生物技术修复水污染的发展

50、浑河底泥微生物群落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生物制药毕业论文题目

1、生物制药产业化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

2、现代生物技术管理的企业策略与集群发展研究

3、现代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及企业的相关策略研究

4、武汉华龙生物制药的营销策略研究

5、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竞争力研究

6、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联盟知识协同研究

7、亮菌口服液液体深层发酵工艺的研究

8、基于生命周期的生物制药企业之融资策略研究

9、B医药企业的营销策略研究

10、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效果比较研究

11、基于财务视角的生物制药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研究

12、生物制药上市公司杠杆效应的实证研究

13、九阳生物人力资源战略研究

14、以生物制药为例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效应的实证分析

15、我国海洋生物制药技术产业化政策研究

16、生物制药企业财务风险预警问题研究

17、中国制药产业价值链特征研究

18、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对产出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19、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创新工程应用研究

20、我国生物制药业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研究

21、WS生物制药公司员工培训管理研究

22、科兴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研究与设计

23、我国生物制药企业研发投入与绩效的实证分析

24、企业混合所有制模式选择与绩效研究

25、AMP生物制药公司竞争战略研究

26、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生物制药企业业绩评价研究

27、DBZY公司财务能力测评及提升对策研究

28、汽车行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分析

29、生物制药企业专利权评估方法研究

30、专利制度对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影响

31、生物制药企业价值评估中的收益法探究

32、CDZZ药业有限公司知识产权管理策略研究

33、基于开放式创新的云南生物制药产业产学研合作机制与模式研究

34、基于开放式创新的云南生物制药产业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35、引入非财务指标的生物制药企业估值研究

36、私募股权融资在科技初创企业的应用

37、艺普生物制药教育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38、海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财务成长性分析

39、基于EVA的安科生物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40、基于自由现金流的上海莱士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2021生物毕业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优秀论文题目大全2021

★ 2021毕业论文题目怎么定

★ 生物制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 大学生论文题目大全2021

★ 大学生论文题目参考2021

★ 优秀论文题目2021

★ 生物类学术论文(2)

★ 生物技术论文范文

★ 毕业论文题目来源

★ 毕业论文题目怎么选

你好,酱油中微生物的分析开题报告怎么写?首先了解清楚微生物概念,然后对酿造酱油中特征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并对贮藏和酿造过程中各项微生物卫生指标进行动态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然后分析具体情况,写清楚酱油中微生物的影响,详细分析,请参考!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