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研究义门陈氏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18:41:53

研究义门陈氏的论文

陈姓图腾陈姓是中国众多姓氏中,按人口计算是全国第五大的姓。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陈姓为现代中国第五大姓。 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陈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陈姓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香港、澳门及台湾都是第一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5位。[编辑本段]一 陈姓的来源:1、陈姓最早出自妫或姚姓,舜帝的后裔。舜,也称虞舜,黄帝八世孙,生于姚地,以地取姓为姚。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商朝纣王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陈胡公妫满,封他在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舜帝的后裔妫满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以国为姓,受姓始祖胡公满,陈姓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陈胡公满。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后代。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妫完怕株连自己,出奔到齐国,以故国为氏,称陈氏。 后改为田氏.到十代孙田和时,废齐康公而自立为齐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诸侯列国的承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代齐姜”。 公元前221年,齐王田建时,齐国为秦所灭。齐王田建亡国后,子孙纷纷改姓避难,舜帝一系又经历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华大姓中列第34位。齐王田建三子:升、桓、轸。升、桓改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轸奔楚为相,后迁入颍川(今河南长葛)。田轸复姓陈。自秦汉以来,由田姓复姓归宗的颍川陈氏一支,在中国历史上十分显赫,繁衍极盛,播迁极广。 2、出自於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陈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妫留,避居陈留(今河南开封县陈留镇)。二是陈闵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牖(今河南兰考县东北)。三是陈闵公次子陈全温之后的陈引奇,居於固始(今河南固始县),后因无子,便以颍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颍川陈氏。 3、刘氏改姓陈,《通志‧氏族略》记载:广陵陈氏,实为刘氏.陈矫,东汉广陵东阳(今安徽天长)人,曹魏名臣,本姓刘氏,因过继与外祖父家为嗣而改姓陈. 4、隋朝时文帝杨坚有一心腹大臣陈茂,本是河东猗姓人,冒姓陈氏; 5.浙江海宁陈氏,原系曹姓,因娶陈氏之女为妻,有子便随母姓,后成为海宁望族; 6. 南北朝时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后,几经陵谷变迁,成了普通百姓,传到第十四代元朝高谅时,因穷困潦倒,入赘于陈氏之家,改为陈姓; 7、西晋末年陈元达,原姓高,占因卜者说他生辰八字妨忌父亲,便改高姓为陈姓。 8、明初太祖赐西域胡人某为陈姓,其孙陈友,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 9.隋将领陈永贵,原是陇右地区胡人,龟兹王帛氏之后,姓白,甚得杨坚宠信,封北郡陈公,便以封号中陈字为姓氏; 10、元末明初,陈友谅与朱元璋逐鹿天下;陈友谅祖上原本姓谢,因赘于陈家,改姓陈。 11、陈姓疍民与堕民。疍民或说疍户,指在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多以船为家,其中有陈友谅败兵为明所驱迫者,便以陈为姓。关于堕民,一说明初俘陈友谅之部,编之为丐户;一说明太祖灭陈友谅,俘其子孙九族贬入堕民,贱乐户,不与齐民齿。但保留家族系统称号,仍然姓陈。 12、侯莫陈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鲜卑贵族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实行孝文汉化改革,易胡姓为汉姓,於496年把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 13、女真族陈氏,据陈述《汉姓女真姓的对照和说明》可知女真皇族完颜氏中,有的在金末已改为陈氏。 14、明成祖时,出兵越南,灭安南国黎朝,黎王之子澄改名陈澄,仕明,官至工部尚书,子孙也以陈为姓。 15.瑶族陈氏,湖南新宁县黄卜洞瑶民有李、陈、邓三姓;麻雷洞瑶民有雷、蓝、陈三姓:圳源洞瑶民有杨、陈、蓝、匡四姓:汝城县瑶民有陈、李、张三姓。广西大瑶山山子瑶十五姓中有陈、李。《过山榜》九姓中也有陈、李。 16、蒙古族陈氏。据《续通志·氏族略四》载,陈氏,明太祖朱元璋赐给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 1 7、满族陈氏,满族陈氏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据《清朝通志·氏族略八》满洲旗分内高丽姓载:“陈氏,世居平壤地方,巴颜镶蓝旗包衣人。天聪时来归,其曾孙二达色任护军。”其后多由高丽人(其祖上多为汉人)融入满族。《满族姓氏录》载,世居东北张当地方的陈佳氏,后改为陈氏。其实陈佳氏因明代居于辽东,后为金国努尔哈赤所统治。被逼改为双宇,满族姓陈佳,即陈家的同音宇。 18、哈尼、侗、土家、布依、京、羌、回、苗、壮、黎、彝、朝鲜、白、畲、高山等民族均有陈姓。[编辑本段]二 名人陈完,春秋时齐国大夫。即田敬仲。陈厉公子。前672年,陈宣公杀其太子御寇,他与寇相友善,恐祸及身,出奔至齐。齐桓公使为工正,列为大夫。自入齐后,由陈改姓田氏。死后谥敬仲,为田齐始祖。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前208),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战争。 陈平(?-前178),西汉王朝开国功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宰相之一。 陈寔(104-187),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字仲弓。初为县吏,曾入太学就读。后任太丘长。党锢之祸起,被连,余人多逃亡,他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自请囚禁。党禁解,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招辟,皆辞不就。 陈琳(?-217),汉末文学家。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建安七子”之一。初从袁绍,后归曹操,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陈琳诗、文、赋兼善。诗歌今存4首,代表作《饮马长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模仿汉乐府之作。散文以表章书檄最有影响,代表作《为袁绍檄豫州文》,是一篇为袁绍声讨曹操的檄文。辞赋有《武军赋》、《神武赋》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 陈群(?-236),三国时魏国大臣。字长文。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初任刘备别驾,后投奔曹操,征召为司空西曹掾属。魏建国后,迁御史中丞。延康元年(220),文帝曹丕封他为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后为镇军大将军,与曹休、曹真、司马懿并列为四大将军。不久又授以司空,录尚书事。他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将地方士人按才能分定九等,上报政府,按等选用,后逐渐演变为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又作长寿,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陈安(?-323),十六国时秦陇人民起义军领袖。322年,在秦陇发动起义。氐、羌族人民纷起响应,众至十余万,他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王。以上邽(甘肃天水)为根据地,攻占附近各县。次年,前赵国君刘曜亲自督军围剿起义军,他率军血战,战死。陇上人作歌以悼之,称他为“陇上壮士”。 陈庆之(484-539),南朝梁将领。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西南)人。幼从梁武帝(萧衍),颇受信任。梁武帝大通二年(528),魏北海王元颢降梁。武帝令他率七千人送元颢回北方。次年,入洛阳(今属河南),计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无不胜利。未几,以兵少受挫,退回南方。后历任北兖州(今山东兖州)南北司二州刺史等职。卒,谥武。 陈伯之,南朝梁将。济阳睢陵(江苏睢宁)人。有勇力,为盗乡里。乡人车骑将军王广之爱其勇而用之。齐时以军功迁至骠骑司马、刺史。天监元年(502)降魏,官为平南将军。后梁伐魏,他于寿阳率众归梁,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太中大夫。 陈霸先(503-559),南朝陈创建者。陈高祖。公元557-559年在位。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东)人。出身小吏,喜读兵书,长于军事。太清三年(548)在始兴(今广东韶关)起兵,受湘东王萧绎节制,与王僧辩会师讨灭侯景,进位司空,领扬州刺史,镇京口。承圣三年,西魏陷江陵,杀梁元帝,他与王僧辩迎立萧方智为梁王。四年,王僧辩又纳北齐扶植的萧渊明为帝。他起兵袭杀王僧辩,拥萧方智为帝,并击败北齐军,进爵为王,十月代梁即皇帝位,国号陈,改元永定。毛泽东也曾经要求人们读读《陈书》,了解陈霸先的身世经历。陈霸先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是一朝开国皇帝,还在于他具有彪炳千古的贤明人格。 陈后主(553-604),南朝陈皇帝。即陈叔宝。字元秀,小字黄奴,陈宣帝嫡长子。天嘉三年(562)立为安成王世子,太建元年(569)立为皇太子,十四年即位。大造宫室,亲信佞臣,不理政事。恃长江天险,不设边防。祯明三年(589)隋军直入建康,被俘至长安。隋仁寿四年卒于洛阳,追封长城县公,谥号炀。明人辑有《陈后主集》。 陈稜(?-619),隋将领。字长威,庐江襄安(安徽巢县)人。文帝时为开府。炀帝时,历仕骠骑将军、武贲郎将、御卫将军。大业五年(609),曾奉诏与张镇周率众万人渡海入流求(台湾),以功进位右光禄大夫。辽东之役,以宿卫有功迁左光禄大夫。参与镇压杨玄感及江淮农民起义。江都兵变,炀帝被杀后,投杜伏威。后为其所杀。 陈硕真(?-653),唐高宗时农民起义女首领。睦州(治今浙江淳安)人。永徽四年(653),与妹夫章叔胤在睦州率众起义,自称文佳皇帝,以叔胤为仆射。起义军先后攻克睦州、桐庐、於潜等地。后为婺州刺史崔义玄等所败,她与叔胤均遇害,余众皆降。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少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于诗标举汉魏风骨,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陈伯玉集》。 陈抟(?-989),北宋初道士。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早年熟读经史百家之言,兼通医理、佛学,明天文地理。后唐长兴年间,举进士不第,遂不求仕禄,以山水为乐,隐居武当山九室岩,专习胎息服气,辟谷导引内养静功。所传“五龙盘体睡修功”,尤为著称,后有《睡功图》传于世。著述有《无极图》、《先天图》、《九室指玄篇》、《易龙图》、《三峰寓言》、《高阳集》、《钓潭集》、《赤松子八诫录》、《阴真君还丹歌注》、《人伦风鉴》等。火烧陈友谅陈友谅(1320-1363),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湖北沔阳人。出身渔家,曾为县吏。参加徐寿辉红巾军,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一年(1351)从倪文俊起义,为徐寿辉军薄掾,因功升为元帅。十七年杀倪文俊,兼得其众,任平章。后连克江西,福建诸郡。至正十九年挟持徐寿辉迁都江州(江西九江),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建都江州,自立为帝。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二十三年率军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大败,中箭死。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青年将领,后期军事统帅。广西藤县人。少孤,14岁随叔父参加金田起义。清咸丰三年(1853)随军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检点,转战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镇江被困,随燕王秦日纲往援,大败清军,与各友军共破江北、江南大营。石达开出走后,受封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军主将。八年夏与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营,继而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九年晋封英王。十年会同各军再破江南大营,东征苏(州)、常(州)。次年回师径援安庆,多次苦战失利。同治元年庐州失守,退往寿州,为叛徒苗沛霖诱捕,在河南延津就义。陈毅元帅像陈毅(1901-197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陈赓(1903-1961),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员会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陈赓将军像陈锡联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汉族。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人。曾用名陈普庆。 陈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字同甫,学者称龙川先生。绍熙四年(1193)进士第一。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赴而卒。才气超迈,喜论兵事,力主恢复,反对和议。曾多次上书,遭当权者嫉恨,三次下狱。为学反对理学家空谈道德性命,提倡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与朱熹友善,在学术思想上,却屡辩“王霸义利”。为永康学派主要代表。议论纵横,说理透辟。词作豪放激越。有《龙川文集》、《龙川词》,近经整理为《陈亮集》。 陈亮,元末明初诗人。字景明。长乐(今属福建)人。洪武中,郡县累召不起,潜心著述。结草屋于沧州中,建一小楼,名为“储玉楼”,购四方古今图籍藏庋其中。工诗文,为“闽中十才子”之一。以元代儒生自居,不仕明。著有《沧州储玉斋集》。 陈诚(1365-1458),明外交家。字子实。江西吉水人。洪武进士,授行人。出使安南(越南北部),令其归还所占广西思明府、丘温等五县。永乐间三使西域,遍历哈里(阿富汗赫拉特)、苏联撒马尔罕等中亚十七国,历时八年,行程六万余里。为发展各国友好关系作出贡献。并留意图记各国山川、城池、风俗、物产,撰成《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累官光禄寺,事右通政。有《陈竹山文集》。 陈明遇(?-1645),南明抗清义军首领。遇一作选。浙江人。弘光元年(1645),任江阴(今属江苏)典史,被当地人民推为抗清义军首领。他认为前典史阎应元智勇过人,因推应元为义军首领。二人共率众守城八十一日。城破后,他持刀巷战,壮烈牺牲,全家也投水死。 陈洪绶(1599-1652),明末清初画家。浙江诸暨人,字章候,号老莲。从蓝瑛习绘画,求理学于刘宗周。乡试不中,捐为国子监生。清兵陷浙东,去绍兴云门寺为僧一年余,自号悔迟,亦称老迟。善画人物、花鸟、草虫、山水。崇祯间,与北京崔子忠(青蚓齐名,号南陈北崔。绘有《水浒叶子》、《博古叶子》及《九歌》、《西厢记》等绣像插图。能诗文,有《宝纶堂集》。民间珍藏的陈圆圆画像碑陈圆圆,明末清初人。本姓邢,名沉,字畹芬。苏州妓女。吴三桂纳为妾。三桂出镇山海关,留京,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入京,曾被押。三桂降清,引清军攻陷北京,仍归三桂,从至云南,晚年出家为女道士,改名寂静,字玉庵。清军破云南,自缢死(一说绝食而死)。 陈名夏(1601-1655),清臣。字百史,江苏溧阳人。明崇祯进士,官修撰。后降李自成。福王时列从贼案。顺治初降清复官。累迁史部尚书、弘文院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曾阿附多尔衮,请其纂位。《清史稿》载帝谓其“辗转矫诈之小人”。数被论死夺官、宽免。终以诸罪处死。有《石云居士文集》。 陈贞慧(1604-1656),明末清初散文家。江苏宜兴人。字定生。为明末诸生“东林党”人陈于廷之子,为复社重要成员之一。曾与吴应箕写《留都防乱檄》,声讨阮大铖。明亡后隐归故里。他表扬抗清人物之散文,感情深沉悲愤,颇富民族气节。后人辑刻其遗著为《陈处士遗著》。 陈确(1604-1677),明清之际思想家。浙江海宁人,初名道永,字非玄,后改名确,字乾初。明诸生。曾受学于刘宗周。明亡后,隐居著述。晚岁病困十余年而卒。一生对宋、明理学和佛教进行激烈批判。反对《大学》中“知止于至善”的观点,批判朱熹“一旦豁然贯通”之说。肯定人的善恶取决于后天积习。提出“天理正从人欲中见。”抨击佛教“度尽众生”是“灭绝众生”。著有《大学辨》、《葬书》、《瞽言》等。 陈永华(?-1680),郑成功谋士。字复甫,福建同安人。明末秀才。明亡,弃文投郑成功军,任参军,成为谋士。成功北伐,留守厦门。郑经嗣位时,官至东宁总制使,尽心力佐。由守厦门,退守台湾,建立屯田制,提倡种蔗以制糖,兴办学校。后为冯锡范、刘国轩妒忌,遂自解兵权,忧死。 陈子龙(1608-1647),南明抗清将领、文学家。字卧子,号大樽,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进士。南明弘光帝时,任兵科给事中,因朝政腐败而辞职归乡。清军破南京后,在松江起兵,称监军,事败,避匿山中,复连结太湖兵抗清。事泄,在苏州被捕,乘隙投水而死。生时善诗赋古文,尤精骈体。著有《陈忠裕公全集》。 陈忱(约1613-?),明末清初小说家。浙江乌程(今湖州)人,字遐心,一字敬夫,号雁宕山樵。明亡后,绝意仕进,卖卜自给。与顾炎武、归庄组织惊隐诗社。身名俱隐,穷饿以终,诗文杂著多散佚,仅小说《后水浒》(一名《三续水浒传》)传世。 陈王廷,明末清初武术家。温县(今属河南)人,字奏庭。明武庠生。入清后隐居乡里。曾以戚继光《拳经》为蓝本,创长拳十三势。拳势螺旋缠绕,快慢相间,意、气、形密切配合,把养生、健身和技击合而为一。后经人增益,遂成陈式太极拳。今遗留炮捶一路,以及推手和粘枪方法等。著有《拳经总歌》。 陈文龙(1232—1277),原名子龙,字刚中,号如心,莆田玉湖(今荔城区阔口村)人,宋代抗元英雄。宋咸淳四年(1268)考取状元,度宗为之改名文龙,赐字君贲;授镇东节度判官,有“不屈不挠,不可干以私”之誉。 陈维崧(1625-1682),清文学家。字其年。江苏宜兴人,明左都御史陈于廷之孙,陈贞慧之子。少时即擅长诗文,称天才,受推重。其诗沉郁雄丽,词多达一千八百多首,骈体文则被称为唐天宝之后无匹敌者。年逾五十始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加纂修《明史》。著有《湖海楼诗集》、《迦陵文集》。 陈恭尹(1631-1700),清诗人。字元孝,号半峰,晚号独漉山人。广东顺德人。幼时父邦彦因抗清牺牲,他避匿闽浙得生。桂王时以父荫授锦衣卫指挥佥事。南明亡,归里隐居,以诗自解。后曾受三藩叛乱牵连入狱,获释。其诗多讴歌抗清志士,忧怀故国。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家,又与程可则、方还等并称岭南七子。亦工书法。有《独漉堂集》。 陈潢(1637-1688),清水利家。字天一号省斋,浙江嘉兴人。顺治间为河道总督靳辅幕客,佐治河事。康熙授其为佥事道。坐辅罢,削职逮问,病卒。《清史稿》载其治河,“主顺河性而利导主,有所患必拟其致患之由”。用车水攻沙法,使水归故道,并开中河三百里。有《河防摘要》、《河防述言》。 陈明智,清昆曲演员。江苏苏州人。原在乡村演净脚。偶充演《千金记》中霸王,气势雄伟,嗓音高昂,观者咸称绝技。遂入名班寒香部。因其来自角直镇,故称的直大面。康熙南巡苏州,赏识其技艺,选入宫廷任教习二十年,以年老告归。 陈宏谋(1696-1771),清臣。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字汝咨,号榕门。雍正进士。选为庶吉士,授检讨。乾隆间,历任陕、湘、苏等省巡抚,两广、湖广总督。内迁累官兵部、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外任三十余年,历十二行省二十一职,期间重农田水利、疏河道,兴教化,严吏治,颇有政绩。后以年老辞官,卒于归途。 陈端生(1751-1796),清文学家。字云贞、春田,浙江钱塘(浙江杭州)人。为官吏范菼妻。菼坐事谪戍。聪慧善诗词。十八岁始写弹词《再生缘》,寄离别之悲愤。自谓婿不归,此书无完日。夫释归途中,她已悲愤而逝。史学家陈寅恪评其所写十七卷为“叙事言情七言排律之长篇巨制”,是“弹词中第一部书”,“可同希腊、印度的著名史诗媲美”。另有《绘影阁诗集》,已佚。 陈修园(1753-1823),清医学家。福建长乐人,名念祖,一字良有,号慎修。乾隆举人。嘉庆中,官直隶威县知县,有贤声,遇水灾、大疫亲施方药救民。晚归田,以医学教授,弟子甚众。著有《灵素集注节要》、《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时方妙用》、《医学三字经》等。简明易懂,对医学善及工作有所贡献。 陈豫钟(1762-1806),清篆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浚仪,号秋堂。师法丁敬等,直取汉人风范,工致规矩,苍劲秀丽。与陈鸿寿合称钱塘“二陈”,为“西泠八家”之一。又与黄易、陈鸿寿、奚冈齐名,时称“浙派”。兼画兰竹,亦秀逸有致。尝集古人画家为传有《求是斋印存》。 陈鸿寿(1768-1822),清篆刻家。字子恭,号曼生、种榆道人,钱塘(浙江杭州)人。嘉庆拔贡生。官至江南海防同知。篆刻取法秦汉兼及丁敬,切刀纵肆爽利,清秀明快,灵动洒脱。与陈豫钟称钱塘二陈,为西泠八家之一。工画山水花鸟兰竹。知宜兴时,改造陶茶具制作工艺,制铭镌句,时为珍品,称曼生壶。有《种榆仙馆诗集》等。 陈寿祺(1771-1834),清经学家。字恭甫,号左海,福建闽县(福建闽侯)人。嘉庆进士。累官会试同考官,记名御史等。归养母不复出。后历主泉州清源书院、鳌峰书院等。《清史稿》载“为诸生言修身励学,教以经术”。初治理学,后究汉学。解经析义,多有创见。有《尚书大传定本》、《左海文集》、《左海经辨》等。 陈文述(1771-1843),清诗人。字退庵,号云伯,原名文杰,浙江钱塘(浙江杭州)人。嘉庆举人。官知县,开伊娄河故道。少以诗名。应杭州乡试,以《仿宋画院制团扇》,为题诗作,考绩最佳,人称陈团扇。齐名杨芳灿。晚年诗去华就实。有《碧城仙馆诗钞》、《颐道堂集》、《西泠怀古集》、《闺咏》等。 陈化成(1776-1842),清将领。字莲峰。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历官参将、副将至福建水师提督,江南提督。嘉庆中,从提督李长庚打击蔡牵海上武装,屡有功。鸦片战争爆发,调任江南,训练水师,修台铸炮。道光二十二年,抗击英国侵略军于吴淞西炮台,重创敌军,战死。封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谥忠愍。 陈沆(1785-1825),清文学家。初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湖北蕲水(湖北浠水)人。嘉庆进士,授编修。官至四川监察御史。工诗,宗中、晚唐。风格平淡幽雅。有《简学斋诗存》、《诗比兴笺》、《近思录补注》等。 陈连升(?-1841),清抗英将领。湖北鹤峰人。行伍出身,官至参将。道光十九年(1839),率部击退盘踞珠江口官涌之英军,升为三江口副将。二十年(1840)十二月,与其子武举人陈长鹏及官兵六百人坚守沙角炮台,奋勇抵抗来犯英军,因众寡悬殊,力战阵亡。其子亦投江殉难。 陈奂(1786-1863),清经学家。字倬云,号硕甫,晚号南园,江苏长洲(江苏吴县)人。诸生出身。专攻《毛诗》,“博征古书,发明其义”(《清史稿》),成《诗毛氏传疏》、《毛诗说》、《毛诗音》,于礼教名物诸方面,多有见地。另有《师友渊源记》、《宋本集韵校勘记》等。 陈立(1809-1869),清经学家。字卓人,又字默斋,江苏句容人。道光进士。曾任刑部主事。于《春秋公羊传》用力最深,集唐以前及清代成果,“左右采获,择精语详”(《清史稿》),成《公羊义疏》,至为精湛。另有《白虎观疏证》、《说文谐声孳生述》、《句溪杂著》等。 陈乔枞(1809-1869),清经学家。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字朴园。寿棋之子。宣宗道光间举人,曾任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临江(今江西清江)、抚州(今属江西)知府。传其父辑遗之学,续成《今文尚书经说考》。《齐鲁韩三家诗遗说考》等。辑撰各书收入《小琅檈馆丛书》,又名《左海续集》。 陈澧(1810-1882),清学者。字兰甫,号东塾,广东番禺人。道光举人。曾任广州学海堂长数十年,晚年又主讲菊坡精舍。“与诸生讲论文艺,勉以笃行立品,成就甚众”(《清史稿》)。其学渊博,天文、地理、乐律、音韵,经学无所不涉,治经以不拘门户之见为特色。著有《东塾读书记》、《声律通考》、《切韵考》、《汉书水道图说》等。 陈介祺(1813-1884),清末金石学家。山东潍县人,字寿卿,号簠斋。道光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喜收藏青铜器、陶器、印玺、造像等古文物,所藏以毛公鼎为最有名。著有《十钟山房印举》、《吉金文释》等。善拓墨,曾据其经验著为《传古别录》。后人编有《陈簠斋尺牍》、《簠斋吉金录》。 陈开(1822-1861),清末天地会首领。雇农出身。1854年7月,在广东佛山镇领导红巾军武装起义,会合李文茂、陈显良等率十数万群众围攻广州十个月,与英、法、美侵略者支持的清军作坚决斗争。次年偕李文茂进军广西,与梁培友会合,攻克浔州(桂平),建立大成国,改元洪德,自称“平浔王”。1861年8月清军攻陷浔州,被俘牺牲。 陈得才(?-1864),太平天国将领。广西浔州(治今桂平)人。陈玉成之叔。参加太平军。咸丰十年(1860),封功(公)天福,援安徽定远捻军,升公天安。次年冬,封扶王。后自皖远征西北,回援时,拟东进遇阻,复奉命往西北扩军,遂经鄂至陕。同治三年(1864)为援天京(今南京)重至豫、鄂,天京陷后,转入鄂、皖,后在霍山黑石渡战败自尽。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将领。原名丕成。广西藤县人。农民出身。十四岁参加太平军,为童子兵。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历任左四军正典圣粮、检点、冬官正丞相、正掌率、前军主将,封成天豫、英王先后从西征军两次攻克武昌,转战庐州、芜湖,解镇江之围,击破清军江南大营、江北大营。咸丰六年(1856)天京“杨韦事变”后,得洪秀全倚重,和李秀成共同主持太平天国军事。率部再破清军江北大营,彻底摧毁清军江南大营;与湘军主力大战于三河镇,攻庐州,援安庆,会攻武汉不成,回师安徽,再退庐州,派部将远征西北,扩大力量。同治元年(1862)五月,自庐州突围,至寿州被叛将苗沛霖诱捕。六月,被杀于河南延津。

写的很好,不仅写了姓氏陈的历史,也写了我们陈氏的名人

1、陈姓最早出自妫或姚姓,舜帝的后裔。舜,也称虞舜,黄帝八世孙,生于姚地,以地取姓为姚。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商朝纣王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陈胡公妫满,封他在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舜帝的后裔妫满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以国为姓,受姓始祖胡公满,陈姓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陈胡公满。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后代。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妫完怕株连自己,出奔到齐国,以故国为氏,称陈氏。 后改为田氏.到十代孙田和时,废齐康公而自立为齐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诸侯列国的承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代齐姜”。 公元前221年,齐王田建时,齐国为秦所灭。齐王田建亡国后,子孙纷纷改姓避难,舜帝一系又经历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华大姓中列第34位。齐王田建三子:升、桓、轸。升、桓改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轸奔楚为相,后迁入颍川(今河南长葛)。田轸复姓陈。自秦汉以来,由田姓复姓归宗的颍川陈氏一支,在中国历史上十分显赫,繁衍极盛,播迁极广。 2、出自於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陈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妫留,避居陈留(今河南开封县陈留镇)。二是陈闵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牖(今河南兰考县东北)。三是陈闵公次子陈全温之后的陈引奇,居於固始(今河南固始县),后因无子,便以颍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颍川陈氏。 3、刘氏改姓陈,《通志‧氏族略》记载:广陵陈氏,实为刘氏.陈矫,东汉广陵东阳(今安徽天长)人,曹魏名臣,本姓刘氏,因过继与外祖父家为嗣而改姓陈. 4、隋朝时文帝杨坚有一心腹大臣陈茂,本是河东猗姓人,冒姓陈氏; 5.浙江海宁陈氏,原系曹姓,因娶陈氏之女为妻,有子便随母姓,后成为海宁望族; 6. 南北朝时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后,几经陵谷变迁,成了普通百姓,传到第十四代元朝高谅时,因穷困潦倒,入赘于陈氏之家,改为陈姓; 7、西晋末年陈元达,原姓高,占因卜者说他生辰八字妨忌父亲,便改高姓为陈姓。 8、明初太祖赐西域胡人某为陈姓,其孙陈友,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 9.隋将领陈永贵,原是陇右地区胡人,龟兹王帛氏之后,姓白,甚得杨坚宠信,封北郡陈公,便以封号中陈字为姓氏; 10、元末明初,陈友谅与朱元璋逐鹿天下;陈友谅祖上原本姓谢,因赘于陈家,改姓陈。 11、陈姓疍民与堕民。疍民或说疍户,指在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多以船为家,其中有陈友谅败兵为明所驱迫者,便以陈为姓。关于堕民,一说明初俘陈友谅之部,编之为丐户;一说明太祖灭陈友谅,俘其子孙九族贬入堕民,贱乐户,不与齐民齿。但保留家族系统称号,仍然姓陈。 12、侯莫陈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鲜卑贵族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实行孝文汉化改革,易胡姓为汉姓,於496年把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 13、女真族陈氏,据陈述《汉姓女真姓的对照和说明》可知女真皇族完颜氏中,有的在金末已改为陈氏。 14、明成祖时,出兵越南,灭安南国黎朝,黎王之子澄改名陈澄,仕明,官至工部尚书,子孙也以陈为姓。 15.瑶族陈氏,湖南新宁县黄卜洞瑶民有李、陈、邓三姓;麻雷洞瑶民有雷、蓝、陈三姓:圳源洞瑶民有杨、陈、蓝、匡四姓:汝城县瑶民有陈、李、张三姓。广西大瑶山山子瑶十五姓中有陈、李。《过山榜》九姓中也有陈、李。 16、蒙古族陈氏。据《续通志·氏族略四》载,陈氏,明太祖朱元璋赐给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 1 7、满族陈氏,满族陈氏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据《清朝通志·氏族略八》满洲旗分内高丽姓载:“陈氏,世居平壤地方,巴颜镶蓝旗包衣人。天聪时来归,其曾孙二达色任护军。”其后多由高丽人(其祖上多为汉人)融入满族。《满族姓氏录》载,世居东北张当地方的陈佳氏,后改为陈氏。其实陈佳氏因明代居于辽东,后为金国努尔哈赤所统治。被逼改为双宇,满族姓陈佳,即陈家的同音宇。 18、哈尼、侗、土家、布依、京、羌、回、苗、壮、黎、彝、朝鲜、白、畲、高山等民族均有陈姓。[编辑本段]二 名人 陈完,春秋时齐国大夫。即田敬仲。陈厉公子。前672年,陈宣公杀其太子御寇,他与寇相友善,恐祸及身,出奔至齐。齐桓公使为工正,列为大夫。自入齐后,由陈改姓田氏。死后谥敬仲,为田齐始祖。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前208),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战争。 陈平(?-前178),西汉王朝开国功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宰相之一。 陈寔(104-187),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字仲弓。初为县吏,曾入太学就读。后任太丘长。党锢之祸起,被连,余人多逃亡,他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自请囚禁。党禁解,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招辟,皆辞不就。 陈琳(?-217),汉末文学家。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建安七子”之一。初从袁绍,后归曹操,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陈琳诗、文、赋兼善。诗歌今存4首,代表作《饮马长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模仿汉乐府之作。散文以表章书檄最有影响,代表作《为袁绍檄豫州文》,是一篇为袁绍声讨曹操的檄文。辞赋有《武军赋》、《神武赋》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 陈群(?-236),三国时魏国大臣。字长文。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初任刘备别驾,后投奔曹操,征召为司空西曹掾属。魏建国后,迁御史中丞。延康元年(220),文帝曹丕封他为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后为镇军大将军,与曹休、曹真、司马懿并列为四大将军。不久又授以司空,录尚书事。他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将地方士人按才能分定九等,上报政府,按等选用,后逐渐演变为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又作长寿,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陈安(?-323),十六国时秦陇人民起义军领袖。322年,在秦陇发动起义。氐、羌族人民纷起响应,众至十余万,他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王。以上邽(甘肃天水)为根据地,攻占附近各县。次年,前赵国君刘曜亲自督军围剿起义军,他率军血战,战死。陇上人作歌以悼之,称他为“陇上壮士”。 陈庆之(484-539),南朝梁将领。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西南)人。幼从梁武帝(萧衍),颇受信任。梁武帝大通二年(528),魏北海王元颢降梁。武帝令他率七千人送元颢回北方。次年,入洛阳(今属河南),计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无不胜利。未几,以兵少受挫,退回南方。后历任北兖州(今山东兖州)南北司二州刺史等职。卒,谥武。 陈伯之,南朝梁将。济阳睢陵(江苏睢宁)人。有勇力,为盗乡里。乡人车骑将军王广之爱其勇而用之。齐时以军功迁至骠骑司马、刺史。天监元年(502)降魏,官为平南将军。后梁伐魏,他于寿阳率众归梁,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太中大夫。 陈霸先(503-559),南朝陈创建者。陈高祖。公元557-559年在位。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东)人。出身小吏,喜读兵书,长于军事。太清三年(548)在始兴(今广东韶关)起兵,受湘东王萧绎节制,与王僧辩会师讨灭侯景,进位司空,领扬州刺史,镇京口。承圣三年,西魏陷江陵,杀梁元帝,他与王僧辩迎立萧方智为梁王。四年,王僧辩又纳北齐扶植的萧渊明为帝。他起兵袭杀王僧辩,拥萧方智为帝,并击败北齐军,进爵为王,十月代梁即皇帝位,国号陈,改元永定。毛泽东也曾经要求人们读读《陈书》,了解陈霸先的身世经历。陈霸先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是一朝开国皇帝,还在于他具有彪炳千古的贤明人格。 陈后主(553-604),南朝陈皇帝。即陈叔宝。字元秀,小字黄奴,陈宣帝嫡长子。天嘉三年(562)立为安成王世子,太建元年(569)立为皇太子,十四年即位。大造宫室,亲信佞臣,不理政事。恃长江天险,不设边防。祯明三年(589)隋军直入建康,被俘至长安。隋仁寿四年卒于洛阳,追封长城县公,谥号炀。明人辑有《陈后主集》。 陈稜(?-619),隋将领。字长威,庐江襄安(安徽巢县)人。文帝时为开府。炀帝时,历仕骠骑将军、武贲郎将、御卫将军。大业五年(609),曾奉诏与张镇周率众万人渡海入流求(台湾),以功进位右光禄大夫。辽东之役,以宿卫有功迁左光禄大夫。参与镇压杨玄感及江淮农民起义。江都兵变,炀帝被杀后,投杜伏威。后为其所杀。 陈硕真(?-653),唐高宗时农民起义女首领。睦州(治今浙江淳安)人。永徽四年(653),与妹夫章叔胤在睦州率众起义,自称文佳皇帝,以叔胤为仆射。起义军先后攻克睦州、桐庐、於潜等地。后为婺州刺史崔义玄等所败,她与叔胤均遇害,余众皆降。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少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于诗标举汉魏风骨,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陈伯玉集》。 陈抟(?-989),北宋初道士。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早年熟读经史百家之言,兼通医理、佛学,明天文地理。后唐长兴年间,举进士不第,遂不求仕禄,以山水为乐,隐居武当山九室岩,专习胎息服气,辟谷导引内养静功。所传“五龙盘体睡修功”,尤为著称,后有《睡功图》传于世。著述有《无极图》、《先天图》、《九室指玄篇》、《易龙图》、《三峰寓言》、《高阳集》、《钓潭集》、《赤松子八诫录》、《阴真君还丹歌注》、《人伦风鉴》等。火烧陈友谅陈友谅(1320-1363),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湖北沔阳人。出身渔家,曾为县吏。参加徐寿辉红巾军,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一年(1351)从倪文俊起义,为徐寿辉军薄掾,因功升为元帅。十七年杀倪文俊,兼得其众,任平章。后连克江西,福建诸郡。至正十九年挟持徐寿辉迁都江州(江西九江),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建都江州,自立为帝。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二十三年率军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大败,中箭死。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青年将领,后期军事统帅。广西藤县人。少孤,14岁随叔父参加金田起义。清咸丰三年(1853)随军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检点,转战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镇江被困,随燕王秦日纲往援,大败清军,与各友军共破江北、江南大营。石达开出走后,受封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军主将。八年夏与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营,继而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九年晋封英王。十年会同各军再破江南大营,东征苏(州)、常(州)。次年回师径援安庆,多次苦战失利。同治元年庐州失守,退往寿州,为叛徒苗沛霖诱捕,在河南延津就义。陈毅元帅像陈毅(1901-197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陈赓(1903-1961),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员会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 陈赓将军像陈锡联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汉族。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人。曾用名陈普庆。 陈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字同甫,学者称龙川先生。绍熙四年(1193)进士第一。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赴而卒。才气超迈,喜论兵事,力主恢复,反对和议。曾多次上书,遭当权者嫉恨,三次下狱。为学反对理学家空谈道德性命,提倡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与朱熹友善,在学术思想上,却屡辩“王霸义利”。为永康学派主要代表。议论纵横,说理透辟。词作豪放激越。有《龙川文集》、《龙川词》,近经整理为《陈亮集》。 陈亮,元末明初诗人。字景明。长乐(今属福建)人。洪武中,郡县累召不起,潜心著述。结草屋于沧州中,建一小楼,名为“储玉楼”,购四方古今图籍藏庋其中。工诗文,为“闽中十才子”之一。以元代儒生自居,不仕明。著有《沧州储玉斋集》。 陈诚(1365-1458),明外交家。字子实。江西吉水人。洪武进士,授行人。出使安南(越南北部),令其归还所占广西思明府、丘温等五县。永乐间三使西域,遍历哈里(阿富汗赫拉特)、苏联撒马尔罕等中亚十七国,历时八年,行程六万余里。为发展各国友好关系作出贡献。并留意图记各国山川、城池、风俗、物产,撰成《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累官光禄寺,事右通政。有《陈竹山文集》。 陈明遇(?-1645),南明抗清义军首领。遇一作选。浙江人。弘光元年(1645),任江阴(今属江苏)典史,被当地人民推为抗清义军首领。他认为前典史阎应元智勇过人,因推应元为义军首领。二人共率众守城八十一日。城破后,他持刀巷战,壮烈牺牲,全家也投水死。 陈洪绶(1599-1652),明末清初画家。浙江诸暨人,字章候,号老莲。从蓝瑛习绘画,求理学于刘宗周。乡试不中,捐为国子监生。清兵陷浙东,去绍兴云门寺为僧一年余,自号悔迟,亦称老迟。善画人物、花鸟、草虫、山水。崇祯间,与北京崔子忠(青蚓齐名,号南陈北崔。绘有《水浒叶子》、《博古叶子》及《九歌》、《西厢记》等绣像插图。能诗文,有《宝纶堂集》。民间珍藏的陈圆圆画像碑陈圆圆,明末清初人。本姓邢,名沉,字畹芬。苏州妓女。吴三桂纳为妾。三桂出镇山海关,留京,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入京,曾被押。三桂降清,引清军攻陷北京,仍归三桂,从至云南,晚年出家为女道士,改名寂静,字玉庵。清军破云南,自缢死(一说绝食而死)。 陈名夏(1601-1655),清臣。字百史,江苏溧阳人。明崇祯进士,官修撰。后降李自成。福王时列从贼案。顺治初降清复官。累迁史部尚书、弘文院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曾阿附多尔衮,请其纂位。《清史稿》载帝谓其“辗转矫诈之小人”。数被论死夺官、宽免。终以诸罪处死。有《石云居士文集》。 陈贞慧(1604-1656),明末清初散文家。江苏宜兴人。字定生。为明末诸生“东林党”人陈于廷之子,为复社重要成员之一。曾与吴应箕写《留都防乱檄》,声讨阮大铖。明亡后隐归故里。他表扬抗清人物之散文,感情深沉悲愤,颇富民族气节。后人辑刻其遗著为《陈处士遗著》。 陈确(1604-1677),明清之际思想家。浙江海宁人,初名道永,字非玄,后改名确,字乾初。明诸生。曾受学于刘宗周。明亡后,隐居著述。晚岁病困十余年而卒。一生对宋、明理学和佛教进行激烈批判。反对《大学》中“知止于至善”的观点,批判朱熹“一旦豁然贯通”之说。肯定人的善恶取决于后天积习。提出“天理正从人欲中见。”抨击佛教“度尽众生”是“灭绝众生”。著有《大学辨》、《葬书》、《瞽言》等。 陈永华(?-1680),郑成功谋士。字复甫,福建同安人。明末秀才。明亡,弃文投郑成功军,任参军,成为谋士。成功北伐,留守厦门。郑经嗣位时,官至东宁总制使,尽心力佐。由守厦门,退守台湾,建立屯田制,提倡种蔗以制糖,兴办学校。后为冯锡范、刘国轩妒忌,遂自解兵权,忧死。 陈子龙(1608-1647),南明抗清将领、文学家。字卧子,号大樽,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进士。南明弘光帝时,任兵科给事中,因朝政腐败而辞职归乡。清军破南京后,在松江起兵,称监军,事败,避匿山中,复连结太湖兵抗清。事泄,在苏州被捕,乘隙投水而死。生时善诗赋古文,尤精骈体。著有《陈忠裕公全集》。 陈忱(约1613-?),明末清初小说家。浙江乌程(今湖州)人,字遐心,一字敬夫,号雁宕山樵。明亡后,绝意仕进,卖卜自给。与顾炎武、归庄组织惊隐诗社。身名俱隐,穷饿以终,诗文杂著多散佚,仅小说《后水浒》(一名《三续水浒传》)传世。 陈王廷,明末清初武术家。温县(今属河南)人,字奏庭。明武庠生。入清后隐居乡里。曾以戚继光《拳经》为蓝本,创长拳十三势。拳势螺旋缠绕,快慢相间,意、气、形密切配合,把养生、健身和技击合而为一。后经人增益,遂成陈式太极拳。今遗留炮捶一路,以及推手和粘枪方法等。著有《拳经总歌》。 陈文龙(1232—1277),原名子龙,字刚中,号如心,莆田玉湖(今荔城区阔口村)人,宋代抗元英雄。宋咸淳四年(1268)考取状元,度宗为之改名文龙,赐字君贲;授镇东节度判官,有“不屈不挠,不可干以私”之誉。 陈维崧(1625-1682),清文学家。字其年。江苏宜兴人,明左都御史陈于廷之孙,陈贞慧之子。少时即擅长诗文,称天才,受推重。其诗沉郁雄丽,词多达一千八百多首,骈体文则被称为唐天宝之后无匹敌者。年逾五十始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加纂修《明史》。著有《湖海楼诗集》、《迦陵文集》。 陈恭尹(1631-1700),清诗人。字元孝,号半峰,晚号独漉山人。广东顺德人。幼时父邦彦因抗清牺牲,他避匿闽浙得生。桂王时以父荫授锦衣卫指挥佥事。南明亡,归里隐居,以诗自解。后曾受三藩叛乱牵连入狱,获释。其诗多讴歌抗清志士,忧怀故国。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家,又与程可则、方还等并称岭南七子。亦工书法。有《独漉堂集》。 陈潢(1637-1688),清水利家。字天一号省斋,浙江嘉兴人。顺治间为河道总督靳辅幕客,佐治河事。康熙授其为佥事道。坐辅罢,削职逮问,病卒。《清史稿》载其治河,“主顺河性而利导主,有所患必拟其致患之由”。用车水攻沙法,使水归故道,并开中河三百里。有《河防摘要》、《河防述言》。 陈明智,清昆曲演员。江苏苏州人。原在乡村演净脚。偶充演《千金记》中霸王,气势雄伟,嗓音高昂,观者咸称绝技。遂入名班寒香部。因其来自角直镇,故称的直大面。康熙南巡苏州,赏识其技艺,选入宫廷任教习二十年,以年老告归。 陈宏谋(1696-1771),清臣。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字汝咨,号榕门。雍正进士。选为庶吉士,授检讨。乾隆间,历任陕、湘、苏等省巡抚,两广、湖广总督。内迁累官兵部、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外任三十余年,历十二行省二十一职,期间重农田水利、疏河道,兴教化,严吏治,颇有政绩。后以年老辞官,卒于归途。 陈端生(1751-1796),清文学家。字云贞、春田,浙江钱塘(浙江杭州)人。为官吏范菼妻。菼坐事谪戍。聪慧善诗词。十八岁始写弹词《再生缘》,寄离别之悲愤。自谓婿不归,此书无完日。夫释归途中,她已悲愤而逝。史学家陈寅恪评其所写十七卷为“叙事言情七言排律之长篇巨制”,是“弹词中第一部书”,“可同希腊、印度的著名史诗媲美”。另有《绘影阁诗集》,已佚。 陈修园(1753-1823),清医学家。福建长乐人,名念祖,一字良有,号慎修。乾隆举人。嘉庆中,官直隶威县知县,有贤声,遇水灾、大疫亲施方药救民。晚归田,以医学教授,弟子甚众。著有《灵素集注节要》、《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时方妙用》、《医学三字经》等。简明易懂,对医学善及工作有所贡献。 陈豫钟(1762-1806),清篆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浚仪,号秋堂。师法丁敬等,直取汉人风范,工致规矩,苍劲秀丽。与陈鸿寿合称钱塘“二陈”,为“西泠八家”之一。又与黄易、陈鸿寿、奚冈齐名,时称“浙派”。兼画兰竹,亦秀逸有致。尝集古人画家为传有《求是斋印存》。 陈鸿寿(1768-1822),清篆刻家。字子恭,号曼生、种榆道人,钱塘(浙江杭州)人。嘉庆拔贡生。官至江南海防同知。篆刻取法秦汉兼及丁敬,切刀纵肆爽利,清秀明快,灵动洒脱。与陈豫钟称钱塘二陈,为西泠八家之一。工画山水花鸟兰竹。知宜兴时,改造陶茶具制作工艺,制铭镌句,时为珍品,称曼生壶。有《种榆仙馆诗集》等。 陈寿祺(1771-1834),清经学家。字恭甫,号左海,福建闽县(福建闽侯)人。嘉庆进士。累官会试同考官,记名御史等。归养母不复出。后历主泉州清源书院、鳌峰书院等。《清史稿》载“为诸生言修身励学,教以经术”。初治理学,后究汉学。解经析义,多有创见。有《尚书大传定本》、《左海文集》、《左海经辨》等。 陈文述(1771-1843),清诗人。字退庵,号云伯,原名文杰,浙江钱塘(浙江杭州)人。嘉庆举人。官知县,开伊娄河故道。少以诗名。应杭州乡试,以《仿宋画院制团扇》,为题诗作,考绩最佳,人称陈团扇。齐名杨芳灿。晚年诗去华就实。有《碧城仙馆诗钞》、《颐道堂集》、《西泠怀古集》、《闺咏》等。 陈化成(1776-1842),清将领。字莲峰。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历官参将、副将至福建水师提督,江南提督。嘉庆中,从提督李长庚打击蔡牵海上武装,屡有功。鸦片战争爆发,调任江南,训练水师,修台铸炮。道光二十二年,抗击英国侵略军于吴淞西炮台,重创敌军,战死。封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谥忠愍。 陈沆(1785-1825),清文学家。初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湖北蕲水(湖北浠水)人。嘉庆进士,授编修。官至四川监察御史。工诗,宗中、晚唐。风格平淡幽雅。有《简学斋诗存》、《诗比兴笺》、《近思录补注》等。 陈连升(?-1841),清抗英将领。湖北鹤峰人。行伍出身,官至参将。道光十九年(1839),率部击退盘踞珠江口官涌之英军,升为三江口副将。二十年(1840)十二月,与其子武举人陈长鹏及官兵六百人坚守沙角炮台,奋勇抵抗来犯英军,因众寡悬殊,力战阵亡。其子亦投江殉难。 陈奂(1786-1863),清经学家。字倬云,号硕甫,晚号南园,江苏长洲(江苏吴县)人。诸生出身。专攻《毛诗》,“博征古书,发明其义”(《清史稿》),成《诗毛氏传疏》、《毛诗说》、《毛诗音》,于礼教名物诸方面,多有见地。另有《师友渊源记》、《宋本集韵校勘记》等。 陈立(1809-1869),清经学家。字卓人,又字默斋,江苏句容人。道光进士。曾任刑部主事。于《春秋公羊传》用力最深,集唐以前及清代成果,“左右采获,择精语详”(《清史稿》),成《公羊义疏》,至为精湛。另有《白虎观疏证》、《说文谐声孳生述》、《句溪杂著》等。 陈乔枞(1809-1869),清经学家。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字朴园。寿棋之子。宣宗道光间举人,曾任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临江(今江西清江)、抚州(今属江西)知府。传其父辑遗之学,续成《今文尚书经说考》。《齐鲁韩三家诗遗说考》等。辑撰各书收入《小琅檈馆丛书》,又名《左海续集》。 陈澧(1810-1882),清学者。字兰甫,号东塾,广东番禺人。道光举人。曾任广州学海堂长数十年,晚年又主讲菊坡精舍。“与诸生讲论文艺,勉以笃行立品,成就甚众”(《清史稿》)。其学渊博,天文、地理、乐律、音韵,经学无所不涉,治经以不拘门户之见为特色。著有《东塾读书记》、《声律通考》、《切韵考》、《汉书水道图说》等。 陈介祺(1813-1884),清末金石学家。山东潍县人,字寿卿,号簠斋。道光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喜收藏青铜器、陶器、印玺、造像等古文物,所藏以毛公鼎为最有名。著有《十钟山房印举》、《吉金文释》等。善拓墨,曾据其经验著为《传古别录》。后人编有《陈簠斋尺牍》、《簠斋吉金录》。 陈开(1822-1861),清末天地会首领。雇农出身。1854年7月,在广东佛山镇领导红巾军武装起义,会合李文茂、陈显良等率十数万群众围攻广州十个月,与英、法、美侵略者支持的清军作坚决斗争。次年偕李文茂进军广西,与梁培友会合,攻克浔州(桂平),建立大成国,改元洪德,自称“平浔王”。1861年8月清军攻陷浔州,被俘牺牲。 陈得才(?-1864),太平天国将领。广西浔州(治今桂平)人。陈玉成之叔。参加太平军。咸丰十年(1860),封功(公)天福,援安徽定远捻军,升公天安。次年冬,封扶王。后自皖远征西北,回援时,拟东进遇阻,复奉命往西北扩军,遂经鄂至陕。同治三年(1864)为援天京(今南京)重至豫、鄂,天京陷后,转入鄂、皖,后在霍山黑石渡战败自尽。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将领。原名丕成。广西藤县人。农民出身。十四岁参加太平军,为童子兵。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历任左四军正典圣粮、检点、冬官正丞相、正掌率、前军主将,封成天豫、英王先后从西征军两次攻克武昌,转战庐州、芜湖,解镇江之围,击破清军江南大营、江北大营。咸丰六年(1856)天京“杨韦事变”后,得洪秀全倚重,和李秀成共同主持太平天国军事。率部再破清军江北大营,彻底摧毁清军江南大营;与湘军主力大战于三河镇,攻庐州,援安庆,会攻武汉不成,回师安徽,再退庐州,派部将远征西北,扩大力量。同治元年(1862)五月,自庐州突围,至寿州被叛将苗沛霖诱捕。六月,被杀于河南延津。

关于陈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班里有好几个同学姓陈,于是大家思考:陈氏到底是个怎样的姓氏?并且还做了调查。五、结论:1、姓氏源流陈(Chén 陈)姓来源有五: 1、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为虞舜之后裔。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于陈,妫满为陈侯,称胡公满,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完怕株连自己,出奔到齐国,以国为氏,称陈氏。 2、陈姓来源于妫姓,陈姓人是舜帝的后裔。在舜当天子之前,尧把他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并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于是舜的后代便称为妫姓。西周初年,周武王灭了商朝以后,他找到当时舜帝的后代妫满,把大女儿嫁给他,封他在陈,建立了陈国,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陈胡公、胡公满。他的子孙便以国为姓,称为陈氏,并尊陈胡公为陈姓的得姓始祖。 2、迁徙分布 淮阳是陈姓的发源地,至今淮阳还有“老陈户”之说。陈姓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以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山东等省多此姓,在台湾和广东两省,陈姓约占当地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十以上。陈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点五。 2、历史名人 汉末著名文学家陈 琳 西晋著名史学家陈 寿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之一陈 云 你直接去百科里就有了,下面是连接地址

沙门氏菌研究论文

本实验采用猪霍乱沙门氏菌cvcc503(6,7:O:1,5)实验感染小鼠,观察其感染和带菌消长情况。方法 小鼠经口感染菌种(菌悬液浓度为×107 CFU/ml ~3•0×108 CFU/ml),并临床观察,检测其指标。结果 通过对小鼠平均增重记录,IgG抗体含量检测,组织学观察等研究结果提示试验昆明系幼鼠可被猪霍乱沙门氏菌cvcc503感染及带菌,复制沙门氏菌病模型成功,为进一步研究猪霍乱沙门氏菌提供参考。Salmonella choleraesuis used in this experiment cvcc503 (6,7: O: 1,5) experimentally infected mice, to observe the situation of infection and carrier dynamics. Method in mice infected with oral bacteria (bacteria suspension concentration of × 107 CFU / ml ~ 3 • 0 × 108 CFU / ml), and clinical observations, detection of its targets. The results of the average weight gain recorded in mice, IgG antibody testing content, histological observation of the pilot study results suggest that rats may be Kunming cvcc503 infection and Salmonella choleraesuis carrier, copy the successful model of salmonellosis, Salmonella choleraesuis for further research to provide reference.猪霍乱沙门氏菌Salmonella choleraesuis动物模型 Animal model题目Salmonella choleraesuis infection in mice model

1. Vongxay K, Wang SN, Zhang XF, Wu BB, Hu HX, Pan ZJ, Cheng SY, Fang WH. Patho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solates from Clinical and Seafood Sour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2008, . 王淑娜,方维焕。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副溶血弧菌tdh基因的表达差异。畜牧与兽医,2008,已录用。3. 陈 阳,吴 迪,陈雪燕,赵焕灿,扈鸿霞,Cheick A Diakite,方维焕。猪链球菌2型分离株对野生斑马鱼的致病性。动物医学进展,2008,已录用。4. 刘刚,李肖梁。犬瘟热病毒H基因的序列分析与表达。畜牧与兽医,2008,已录用。5. 陈健舜, 李肖梁,田国明,马有智,方维焕。检测猪链球菌2型的三重PCR方法建立与应用。中国兽医学报, 2008,已录用。6. Vongxay K, Pan ZJ, Zhang XF, Cheng SY, Mei LL, XU C, Wang SN, Fang WH. Occurrence of pandemic clones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solates from seafood and clinical samples in a Chinese coasting province. Foodborne Pathogens and Disease, 2008, 5(2):. Yang ZZ, Shuai JB, Dai XJ, Fang WH. A survey on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infeciton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its ORF2 gene in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 Science B, 2008, 9(2):. Jiang LL, Chen JS, Xu JJ, Zhang XF, Wang SN, Zhao HC, Vongxay K, Fang WH. Virulence characterization and genotypic analyses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isolates from food and processing environments in easter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2008, 21(1): . Shuai JB, Li XL, Chen N, Chen CY, Fang WH. Characterization and potential use of truncated PCV2 capsid protein and its polyclonal antibody for diagnosis of PCV2 infections. Acta Microbiologica Sinica, 2008:4891):. Shuai JB, Wei W, Jiang LL, Li XL, Chen N, Zhang ZF, Fang WH. Mapping of 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s in open reading frame 2 protein from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1.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2008, 40(1):. Chen N, Hu HX, Zhang ZF, Shuai JB, Fang WH.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envelope glycoprotein E2 of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Recent isolates branched away from historic and vaccine strains.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2007, 127:. Shuai JB, Wei W, Li XL, Chen N, Zhang ZF, Chen XY, Fang WH.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PCV2) from pigs in high-seroprevalence areas in southeastern China. Virus Genes, 2007, 35:. 陈健舜,江玲丽,方维焕。李斯特菌毒力因子及其进化探讨。微生物学报,2007, 47(4):738-742。14. 徐 程,陈亚波,方维焕。O型口蹄疫病毒结构蛋白VP1的原核表达与抗原性分析。动物医学进展,2007,28(6):14-18。15. 应薇芳,赵焕灿,钱 娅,方维焕。浙江部分地区屠宰场待宰猪链球菌的检测及药敏试验。动物医学进展,2007,28(6):24-26。16. 潘自降,坎 布,沈 飙,娄高明,方维焕。副溶血弧菌海产品和临床分离株的表型及溶血素相关基因分析。微生物学报,2007,47(3):508-511。17. 田国明,李肖梁,陈健舜,陈雪燕,方维焕。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MO1847基因在不同应激条件下的表达。畜牧与兽医,39(7):7-10。18. Chen XY, Xu JJ, Shuai JB, Chen JS, Zhang ZF, Fang WH. The S-layer proteins of Lactobacillus crispatus strain ZJ001 is responsible for competitive exclusion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and Salmonella typhimuriu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2007,115(3):. Yang ZZ, Habib M, Shuai JB, Fang WH. Detection of PCV2 DNA by SYBR Green I-based quantitative PCR,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B, 2007, 8(3):. Jiang LL, Ke CL, Xu JJ, Chen JS, Chen XY, Chen N, Shuai JB, Fang WH. Listeria monocytogenes mutants carrying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F gene fused to its actA and plcB: In vitro expression and immunogenicity in chickens,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2007, 39(1):57-6621. 陈亚波,徐 程,张桂芝,方维焕。新城疫病毒HN蛋白抗原表位分析及结构域基因原核表达。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7,29(1):32-3522. Li XL, Shuai JB, Fang WH*. Protection of 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against infection by Aeromonas hydrophila using specific immunoglobulins from hen egg yolk.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B, 2006, 7(11):. Yang ZZ, Fang WH, Habib M. First Results of Detection of PRRSV and CSFV RNA by SYBR Green I-based Quantitative PCR.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ine B, 2006;53(10):. Li L, Fang WH, Li JR, Huang YW, Yu L. Oral DNA vaccination with the polyprotein gene of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 delivered by attenuated Salmonella elicits protective immune responses in chickens. Vaccine, 2006, 24(33-34):. John Dikki M, Chen XY, Chen N, Fang WH*. Attenuated Salmonella typhimurium as a carrier for prokaryotic and eu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s,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Agric. & Life Sci., ed), 2006, 32(3):. Fang WH, Birgitte B, Siegumfeldt H. Leucocins 4010 from Leuconostoc carnosum cause a matrix related decrease in intracellular pH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 2006, 258(2): 208-21327. Jiang LL, Xu JJ, Chen N, Shuai JB, Fang WH. Virulence phenotyping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a low-pathogenicity Listeria monocytogenes isolate from milk,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2006, 38(4):. 徐晶靓, 江玲丽, 陈 宁, 帅江冰, 方维焕。携带外源基因的重组减毒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构建与鉴定。微生物学报,2006,46(3):445-450。29. Vongxay KP, Cheng SY, Zhou XY, Shen B, He XL, Zhang GZ, Fang WH Prevalence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n seafoods and their processing environments as detected by Duplex PCR.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06, 86(12): . 张桂芝,陈亚波,徐 程,张朝政,方维焕。新城疫病毒F蛋白结构域基因原核表达与抗原表位分析。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6,32(1):82-87。31. 杨宗照, 方维焕。猪瘟合并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猪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中国兽医学报, 2006,26(3):. Zeng HY, Zhang XF, Sun Z, Fang WH. Multiplex PCR identification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isolates from milk and milk-processing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06, 86(3):. Yang ZG, Sun HX, Fang WH. Haemolytic activities and adjuvant effect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saponins (AMS) on the immune responses to ovalbumin in mice. Vaccine, 2005, 23 (44): . 李肖梁, 尹兆正, 钱娅,朱志刚,方维焕。抗嗜水气单胞菌IgY的提纯及体外抑菌效果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5, 31(4):. 戴贤君, 方维焕。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的口服生长抑素DNA疫苗对草鱼安全性。中国兽医学报, 2005,25(5):. 戴贤君, 方维焕。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的草鱼口服生长抑素DNA疫苗构建及其稳定性。中国兽医学报 , 2005, 25(4):. 马有智,戴贤君,李肖梁,方维焕。表达猪链球菌溶血素基因的减毒沙门氏菌的构建及鉴定。中国兽医学报, 2005,25(5):478-480。38. 陈雪燕, John M. Dikki, 江玲丽, 帅江冰, 方维焕。重组质粒在减毒沙门氏菌中的稳定性及其对细菌侵袭力的影响。微生物学报,2005,45(5):. 贺晓龙, 张桂芝,方维焕。动物性食品中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特异性PCR方法的建立。中国兽医科技, 2005, 35(8):. Ke CL, Song HH , Jiang LL, Zeng HY, Zhang GZ, Fang WH. Construction of the recombinant Listeria monocytogenes mutant expressing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Agric. & Life Sci., ed), 2005, 31(5): . Jiang LL, Song HH, Chen XY, Ke CL, Xu JJ, Chen N, Fang WH. Characterization of a Mutant Listeria monocytogenes Strain Expressing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2005, 37(1): 19–2442. Song HH, Wang ZL, Zheng DX, Fang WH, Li Y, Liu YY, Niu ZD, Qiu BS. A novel mucosal vaccine against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induces protection in mice and swine. Biotechnology Letters, 2005, 27(21):. Song HH, Fang WH, Wang ZL et al. Detection of foot-and-mouth virus antibodies using a purified protein from the high-level expression of codon-optimized,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complex epitopes in Escherichia coli. Biotechnology Letters, 2004, 26(16):1277-128144. 姜中其,陈晓红,方维焕,张应勤,孙建华。规模化猪场仔猪断奶腹泻大肠杆菌耐药性监测。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4, 30(5):. 张晓峰,方维焕,程洁,施伟良。李斯特菌选择性增菌培养分离比较研究。中国公共卫生, 2004, 20(6):. 马有智,李肖梁,方维焕。猪链球菌2型溶血素基因PCR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4,30(1):78-8247. 李 龙,方维焕, 樊拥军,许 健,方 立,李建荣,于 涟。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在Vero细胞中表达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多聚蛋白基因。生物工程学报,2004,20(3):437-440。48. Fang WH, Siegumfeldt H, Budde BB, Jakobsen M. Osmotic stresses led to decreased intracellular pH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as analyzed by fluorescence ratio-imaging microscopy. Applied &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04, 70(5):. Song HH, Zhou L., Fang WH, Li Yong et al. High level expression of codon optimized food-and-mouth disease virus complex epitopes and cholera toxin B subunit chimera in Hansenula polymorpha.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04, 315(1):. Song HH, Li Y., Fang WH, Geng YF et al. Development of a set of expression vectors in Hansenula polymorpha. Biotechnology Letters, 2003, 25:. 谢荣辉,方维焕,李建荣,卢觅佳,于涟。萧山鸡IL-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其在VERO细胞中的表达。浙江大学学报,2003,29(6):649-654。52. 梁雪芽,方维焕,江玲丽。鸡新城疫口服DNA疫苗的安全性、稳定性与免疫效力。 生物工程学报,2003,19(1):24-29。53. 马有智,方维焕,柯春林,张晓峰。猪链球菌2型JX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中国兽医学报,2003,23(4):326-328。54. 马有智,方维焕。猪链球菌血清2型JX02株溶血素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中国兽医学报, 2003,23(5):460-46255. 方维焕,梁雪芽,李建荣。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传递DNA疫苗诱导对鸡新城疫病毒的免疫保护。中国兽医学报,2003,23(6):527-529。56. 张晓峰,李爱云,方维焕,江玲丽,柯春林。多重聚合酶链反应鉴别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研究。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2)93。57. 张晓峰,方维焕,江玲丽,杜华华。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食品中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3,37(3):199。58. 方维焕。食品安全标准和监控体系建设需尽快与国际接轨。国际学术动态,2003,1:15-18。59. 张晓峰,程 洁,方维焕。抗李斯特菌免疫机理研究进展。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3,19(5):113-115。60. 方维焕、梁雪芽。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在真核细胞中表达鸡新城疫病毒F蛋白的研究。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2,34(4):488-493。61. Zhong BX, Weng HB, Fang WH. Preparation of protein samples for gel electrophoresis by sequential extractio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ed., 2002,3(5). 宋厚辉,方维焕。猪链球菌ZJ株溶血素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2,24(2):103-10563. 梁雪芽,方维焕。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中国兽医科技.2001,31(8).14-1764. 宋厚辉,方维焕。 产气荚膜梭菌主要毒力因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预防兽医学进展,2001,3(1):13-16。65. Fang WH, Almeida ., & Oliver . Effects of lactoferrin and milk on adherence of Streptococcus uberis to 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 American Journal of Veterinary Research, 2000, 3:. Fang WH. & Oliver S. P. Identification of lactoferrin-binding proteins from bovine mastitis causing Streptococcus uberis. 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 1999, 176:. Almeida ., Fang WH., & Oliver . Adherence and internalization of Streptococcus uberis to 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 are mediated by host cell proteoglycans. 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 1999, 177:. Fang WH., Luther D. A. & Oliver S. P. Protein expression by Streptococcus uberis in co-culture with 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 FEMS Microbiol. Letters, 1998, 166:. Fang WH., Luther D. A., Almeida R. A. & Oliver S. P. Decreased growth of Streptococcus uberis in milk from mammary glands of cows challenged with the same mastitis pathogen.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ine B, 1998, 45:. Ali-Vehmas T., Vikerpuur M., Fang WH., and Sandholm M. Giving selenium supplements to dairy cows strengthens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to intramammary infection and induces a growth-suppressing effect on mastitis pathogens in whey.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ine A, 1997, 44:. Fang WH., Myllys V. & Sandholm M. Resazurin reduction as a function of respiratory burst of bovine 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 American Journal of Veterinary Research, 1997, 58(6):. Fang WH. A novel fluorometric method for evaluation of postantibiotic effect on mastitis-causing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Escherichia coli. 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 1996, 26:. Fang WH. Quantification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Escherichia coli in the liquid medium by fluorometry and its use in phagocytosis assay. Journal of Appled Bacteriology, 1996, 80:. Koivunen A-L., Maisi P., Fang WH. & Sandholm M. Inhibition of the protease activity in tracheobronchial aspirates of horses with COPD. American Journal of Veterinary Research, 1996, 57(5):. Malbe M., Salonen M., Fang WH., Oopic T., Jalakas M., Klaassen M. & Sandholm M. Disposition of enrofloxacin (BaytrilR) into the udder after intravenous and intra-arterial injections.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ine A, 1996, 43:. Fang WH., Vikerpuur M. & Sandholm M. Reconstitution of mastitic milk by adding blood plasma and leukocytes into low cell count milk. Veterinary Research (France), 1996, 27:. Fang WH., Shi M., Huang L. & Chen J. Antagonism of the lactic acid bacteria towards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Escherichia coli on the agar plates and in milk. Veterinary Research (France), 1996, 27:. Fang WH. & Pyorala S. Mastitis-causing Escherichia coli: Serum sensitivity and susceptibility to selected antibacterials in milk.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1996, 79:. Fang WH. & Vikerpuur M. Potency of antibacterial drugs in milk as analyzed by the ß-glucuronidase-based fluorometry. Journal of Veterin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1995, 1:. Fang WH., Vikerpuur M. & Sandholm M. A fluorometric ß-glucuronidase assay for analysis of bacterial growth in milk.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1995, 46:. Malbe M., Klaassen M., Fang WH., Myllys V., Vikerpuur M., Nyholm K., Sankari S., Suoranta K. & Sandholm M. Comparison of selenite and selenium yeast feed supplements on Se-incorporation, mastitis and leukocyte function in Se-deficient dairy cows.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ine A, 1995, 42:. Fang WH. & Sandholm M. Inhibition of the proteinase activity in mastitic milk. Journal of Dairy Research, 1995, 64:. Fang WH., Shi M., Chen J., Huang L. & Shao Q. Comparative aspects of bacterial growth in milk and whey. Chinese Veterinary Science (English), 1994, 1(1):. Fang WH., Shi M., Chen J., Huang L. & Shao Q. Turbidometric determination of bacterial growth in whey. Chinese Veterinary Science (English), 1994, 1(1):. Fang WH., Shi M., Huang L. & Shao Q. Growth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Escherichia coli in normal and mastitic milk and whey.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1993, 37:. Fang WH., Jiang C. & Liu H. Epidemiological aspects of bovine mastitis and its control in several dairy herds in south-east China. Preventive Veterinary Medicine, 1993, 15(2-3):. Hu SH, Fang WH, Lu HR, et al. Effect Of Teat Dipping And Dry Cow Therapy On Mastitis In A Commercial Dairy-Herd In China. Preventive Veterinary Medicine, 1990, 10:(1-2), 91-96.

专家认为,这种高抗药性沙门氏菌可以致人死亡,尤其对儿童和老人。丹麦专家在调查报告中建议,在禽畜喂养时必须有限制地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以免造成更大范围的病菌抗药性。二月七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长庚医院追踪了十多年有关於「猪霍乱沙门氏菌对赛普洛(ciprofloxacin)抗药性於台湾的崛起」的论文,该篇论文是台湾30年来第七篇刊登於这本临床医学杂志牛耳的重要论文,显示了目前在台湾抗药性问题的严重程度,让我们一面欣慰於台湾医学水准的提升,一方面忧心於现况。 嘉义长庚医院小儿科主任邱政洵医师表示沙门氏菌是一种人畜共通的感染菌,为台湾常见的病原菌之一,在台湾,由猪霍乱沙门氏菌所引起的感染病例远较欧美为多,可能与国人喜食猪肉或养猪业猪只的排泄物污染到食物或饮用水有关,这种血清型的沙门氏菌在人类通常造成侵袭性感染,比如败血症、关节炎、骨髓炎等,病程一般较为急性而且严重。 该篇论文主要是探讨『猪霍乱沙门氏菌对赛普洛(ciprofloxacin)的抗药性』问题。临床医师面对沙门氏菌感染所使用的第一线抗生素安比西林(ampicillin)的抗药性已达60%以上,所以治疗沙门氏菌要用到第三代头孢芽素或赛普洛,然而,目前赛普洛也以出现抗药性的问题,确实令人感到忧心,如此的研究结果揭示了赛普洛对於治疗因猪霍乱沙门氏菌引起的败血症、菌血症等将不再是一个安全的选择。 邱政洵医师表示临床上以小孩子及有免疫力缺损的成年人较易感染,例如:长期服用类固醇、罹患爱滋病、癌症的病人,一旦感染死亡率非常高。然而,抗药性产生的主因乃是抗生素的滥用,除了人类的滥用,畜牧业的滥用也是重要原因。 是否不吃猪肉就可以避免感染呢?错!一旦我们食入了受到感染的水源及食物或是吃了已经受到此菌感染而没有煮熟的猪肉,感染的机会将大增。猪霍乱沙门氏菌是众多沙门氏菌的其中一种,存在於受到病菌感染的猪只肠道之中,如果该猪只的排泄物未依规定处理,流入河川,污染了我们的饮用水,或是在屠宰的过程中,业者没有确实洗净猪只,导致排泄物污染猪体或是在屠宰时不小心划破肠道,种种原因都容易使猪肉受到猪霍乱沙门氏菌的污染。 长庚大学医技系暨医学生物技术研究所吴竹兰副教授表示,消费者要消毒猪霍乱沙门氏菌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切记食用猪肉一定要煮熟了再食用,沙门氏菌的抗热力弱,於60℃加热20分钟即被杀灭;在制作食物的过程中,务必将生食(不限定只有猪肉喔!)及熟食的砧板及菜刀分开,以免交叉感染,选用经卫生署检验合格的CAS优良肉品及注意食品卫生安全,才能远离沙门氏菌。 当然卫生单位对於猪只的饲养、防疫、检验等各个关卡,都应严格把关、责无旁贷,消费者也不要因为贪图便宜的私宰猪肉,而提供非法的私宰业者任意污染美丽宝岛的机会。

鼠伤寒沙门氏菌研究论文

鼠伤寒沙门氏菌,是一群非适应性或泛嗜性的沙门氏菌,具有广泛的宿主,是目前世界各国分离率最高的菌型之一。该菌能引起各种家禽和哺乳动物的传染病,也可引起人类感染,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噬菌体(phage)是侵袭细菌的病毒,也是赋予宿主菌生物学性状的遗传物质。噬菌体必须在活菌内寄生,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其取决于噬菌体吸附器官和受体菌表面受体的分子结构和互补性。噬菌体是病毒中最为普遍和分布最广的群体。通常在一些充满细菌群落的地方,如:泥土、动物的肠道里,都可以找到噬菌体。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1985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由沙门氏菌引起的已确诊的人类患病人数显著增加,在一些欧洲国家已增加五倍以上。在我国内陆地区,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屡居首位。据资料统计,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中,70%~80%是由沙门氏菌引起,而在引起沙门氏菌中毒的食品中,90%以上是肉类等动物性产品。动物性产品中含有多种丰富的营养成分,非常适宜于沙门氏菌的生长繁殖,人们一旦摄入了含有大量沙门氏菌(10E5~10E6个/g)的动物性产品,就会引起细菌性感染,进而在毒素的作用下发生食物中毒。由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伤寒和副伤寒,另一类是急性肠胃炎。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是污染动物性产品,进而引起人类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菌。沙门氏菌污染主要来源于患病的人和动物及其带菌者,主要由其粪便、尿、乳汁以及流产胎儿、胎衣和羊水排出的病菌污染水源、土壤和饲料等,其中饲料和水源的污染是导致沙门氏菌传染的主要原因。各种饲料中均可发现沙门氏菌,尤其是动物性饲料(如鱼粉)常见。禽畜感染沙门氏菌可引起相应的传染病,如猪霍乱、鸡白痢等。一般情况下畜禽肠道带菌率比较高,当动物因患病、衰弱、营养不良、疲劳以致抵抗力降低时,肠道中的沙门氏菌即可经肠系膜淋巴结和组织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感染,甚至死亡。例如,猪霍乱沙门氏菌可引起仔猪副伤寒,急性病例出现败血症变化,死亡率相当高。慢性病例产生坏死性肠炎,影响猪的生长发育。鸡白痢沙门氏菌,主要侵害雏鸡,引起败血症,可造成大批死亡。在成年母鸡则主要引起孵巢炎,可在卵黄内带菌而传给幼雏。

司马氏的研究结论和意义论文

司马复性,百家性之一

司马师以大将军、录尚书事的身份竟然执掌曹魏五年时间,所以说他是狠人。奠定了魏晋嬗代的政治基础,是司马家族篡魏立晋的实际奠基人,有大功于西晋王朝,他和胞弟晋文王司马昭同为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司马懿简介:司马懿是个什么样的人(图)

司马懿,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善谋奇策,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 诸葛亮 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修水利等经济有重要贡献。下面是应届毕业生我为大家整理的司马懿个人简介大全,欢迎查看~

个人简介

中文名 司马懿

逝世日期 251

主要成就 抵御蜀汉 诸葛亮 、屯田水、公孙渊

朝代 东汉三国时期

民族 汉

出生地 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

职业 政治家、军事家

出生日期 179

别名(字) 仲达

国籍 中国

谥号 文贞→宣文→宣王→宣皇帝

庙号 高祖

陵墓 首阳山

爵位 舞阳侯

人物简介

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 诸葛亮 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修水利等经济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 司马炎 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家族背景

司马懿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周朝,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柏休父,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间,司马仰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以为家。自仰八世,至东汉安帝时,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司马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颍川太守司马俊,字元异。俊生京兆尹司马防,字建公。司马防就是司马懿的父亲(《晋书·宣帝纪》)。

晋武帝 司马炎 在他的一个诏书称:“本诸生家,传礼来久”(《晋书·礼志》)。

司马懿为司马防次子,史书称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晋书·宣帝纪》)。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司马懿生在乱世中,“常慨然有忧天下心”(《晋书·宣帝纪》)。

人物成长

南阳太守杨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称,司马懿二十岁前,杨俊曾见过他,说他绝非寻常之之;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交好,曾对司马朗说:“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晋书·宣帝纪》)。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举他为上计椽。时曹操正任司空,听到他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汉朝国运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身体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

建安十三年受曹操三请,才出仕相助曹操,任丞相府文学掾,当时30岁。后任丞相府出簿。

初到官场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为丞相以后,始用强制手段辟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若复盘桓,便收之”(《晋书·宣帝纪》)。司马懿惧之,只得就职。曹操让他与太子往来游处,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薄等职。司马懿在曹操手下任职,小心谨慎,勤勤恳恳,“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

历史形象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讨张鲁,司马懿随军。他对曹操说:“ 刘备 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曹操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晋书·宣帝纪》)!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建安二十四年(219),当孙权向曹操上表称臣、怂恿曹操自立为帝。曹操说:“此儿欲踞吾著炉炭上邪!”司马懿说:“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晋书·宣帝纪》)。当时曹操手下的门阀官僚拥汉者尚多,为曹操所深忌,而荀、崔琰等著名人物都因对曹氏代汉有异议而不得善终。大概司马懿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早就表示支持曹操,因此曹操才对他由猜忌逐渐转为信任。

景初二年(238年)正月,司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征公孙渊,破襄平。屠戮七千多人筑京观。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司马懿与曹爽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少主曹芳。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共执朝政。

正始二年(241年)四月,孙权攻魏,六月,司马懿统军增援,吴军退。与邓艾筹划在淮南淮北创建军屯。

七月,增司马懿食郾、临颍,前后共四县,食邑万户,子弟十一人皆为列侯。

正始四年(243年)九月,司马懿在率军征吴。

正始八年(247年),五月,司马懿伪装生病,不问政事。

嘉平元年(249年)春正月,司马懿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扬、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

嘉平三年(251年)四月率军讨伐王凌。

嘉平三年(251年)八月,司马懿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人物功绩

除军事方面外,司马懿在经济上也为魏国作出了重大贡献。时曹魏政权为了恢复北方经济,解决军粮问题,曾经推行包括民屯、军屯两类的屯田制度。司马懿在推广军屯事业上有很大的建树。约在建安二十三、四年,司马懿由转为丞相军司马后,向曹操建议:“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晋书·宣帝纪》)。曹操行之。结果魏国一时“务农积谷,国用丰赡”(《晋书·宣帝纪》)。

曹操采纳这个建议仅两年就驾崩了,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要使军屯走向正规,大规模的铺开推行,当然是困难的。管理军屯的主要官吏——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度支都尉等官员,都是在曹丕称帝后的黄初年间(220—226年)设置的。这说明军屯走上正规是在曹丕时期。

曹魏军屯推行很广泛,但主要基地是设置在边境驻军地区,特别是在和吴、蜀的军事对立地带。曹魏和吴、蜀对立地带的两大军屯基地的开创,都和司马懿有关系。

曹魏和蜀汉的邻近地区,如长安、槐里、陈仓、上等地,都设置有民屯和军屯组织。其中,上邦的军屯最著名。这个军屯基地是在太和四年(230)由司马懿上表倡议建立的,《晋书·食货志》称:“宣帝表徙冀州农夫五千人佃上,兴京兆、天水、南安盐池,以益军实。”主持具体事宜的是那时的度支尚书、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晋书·安平献王孚传》称:“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由是关中军国有余,待贼有备矣。”由此可见,上邦军屯是在司马懿、司马孚兄弟的共同筹划下开创的。

太和五年, 诸葛亮 进攻天水。这时上军屯上的小麦已经生长出来,有人主张“自芟上生麦以夺贼食”,魏明帝不从,“前后遣兵增宣王军,又敕使护麦”。司马懿与 诸葛亮 相持,多亏以上军屯的小麦作军粮,才取得胜利。直至正元二年(255),安西将军邓艾又在上“为区种之法,手执耒耜,率先将士”(《晋书·段灼传》),进行屯垦。这都说明上军屯的重要。

司马懿在太和五年屯长安,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开始主持对蜀的战争。为了增强实力,他很重视对关中屯田基地的建设。青龙元年(233),司马懿组织兴修水利,“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晋书·宣帝纪》),收到了“国以充实”(《晋书·食货志》)的效果。青龙三年,关东饥馑,司马懿调运五百万斛粟输京师洛阳,以资救济。可见他在关中储积有大量粮食。

曹魏和东吴邻近地带的屯田,主要是在淮河南北。曹操时曾“开募屯田于淮南”(《三国志·魏书·仓慈传》),但仅是民屯。正始二年(241),司马懿主持对吴作战时,始与曾为屯田掌犊人、典农纲纪的尚书郎邓艾筹划在淮南淮北创建军屯。第二年,司马懿“奏穿广漕渠,引河入汴,溉东南诸陂,始大佃于淮北”(《晋书·宣帝纪》)。第三年,司马懿又在这一地区“大兴屯守,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颍之南北,万余顷。自是淮北仓庾相望,寿阳至于京师,农官屯兵连属焉”(《晋书·宣帝纪》)。

《晋书·食货志》记载司马懿、邓艾创建的淮南淮北屯田说:“今淮北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分休,且佃且守。水丰,常收三倍于西,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土,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逆北临淮水,自锺离而南、横石以西,尽水四百余里,五里置一营,营六十人,且佃且守。兼修广淮阳、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颍,大治诸陂于颍南颍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淮南、淮北皆相连接。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

司马懿和邓艾所进行的大规模的屯垦,对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对增加曹魏的财力,支持与东吴的战争,起了重要的作用。

人物评价

司马懿为人“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晋书·宣帝纪》),曹操知其“有雄豪志”(《晋书·宣帝纪》)

晋明帝时,王导侍坐,晋明帝问起晋前世得天下的具体情形,王导不加隐饰地叙述了司马懿创业时的业绩和种种猜忍手段,又说起司马昭在高贵乡公时的所作所为,晋明帝大惭,把脸埋覆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晋书·宣帝纪》)!这是古代贬低司马氏虚假言论,在两晋时期有严格的避讳礼节,甚至不在儿子面前说他先人的名讳,裴松之在 诸葛亮 传中评论:“显彰宣帝之短,对子毁父,理所不容。”王导是君子,会劝导晋明帝效仿先人的仁义,他谈论司马懿父子的过错是不可能的,况且司马懿父子在曹爽、高贵乡公事件中没有罪过。

唐太宗李世民曾为《晋书·宣帝纪》作史论,指出了司马懿在性格、军事、政治等多方面的矛盾或曰不平衡。原文如下: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治乱无常,兴亡有运。是故五帝之上,居万乘以为忧;三王已来,处其忧而为乐。竞智力,争利害,大小相吞,强弱相袭。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 *** 。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 萧何 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因为《三国志》出自晋朝,陈寿出于政治需要必须要使司马氏成为正义的一方,所以单凭《三国志》不能得出司马懿忠心的结论,以上的资料仅供参考,并非结论。按:陈寿的作品属于私人撰写,在当时也被认为比官方的《魏书》更真实,书中没有以晋朝和司马氏为主体,不存在为司马氏歌功颂德的内容,许多司马氏活动的重要内容都没有记载,甚至有对司马氏误解和歪曲的内容。陈寿是被当时社会普遍公认的杰出史学家,张华、杜预等优秀人士都推崇他的才学。

历史评价

房玄龄:①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②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③有符于狼顾也。

孙权: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

曹操: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杨俊:此非常之人也。

文钦: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之任。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

崔琰:聪亮明允,刚断英特。

司马懿是个什么样的人?司马懿的 名言 有哪些

司马懿 名言

在人类社会的初期就有这般智慧,能说出这样的至理 名言 ,不得不说惊叹古人的智慧。司马懿 名言 很多,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司马懿 名言 。

当我们对司马懿有多种评价的时候,可谓是褒贬不一。当我看到司马懿 名言 的时候,我不得不佩服他是一个智者。他的长寿跟他的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有关,也跟他的智慧有关。从他的 名言 中可以看出他的睿智和成竹在胸,他真的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人。

他的至理 名言 很多,以下是部分从古文解释成白话文:1、大丈夫待人处事的方法应当注重随机应变,固执的、极端的处事态度怎么能行呢?疆场打仗的用兵的方法,也是同样的道理,不仅做人要随机应变,用兵的战术也应当随机应变;2、权利盖过才能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屈辱,威武盖过德行一定会带来祸端;3、部将用兵的道理,如果不跟对方打,那就采取防守的方式;如果不防守的话,那就直接撤兵;如果不撤兵的话那就选择逃跑;如果这个时候还不逃的话就只有等死。

从司马懿的这几句 名言 中可以体会出他是一个很德行的人,且做人做事讲究随机应变。

司马懿的 名言 之所以千古流传的原因是就算过了几千年,这些智慧的结晶仍旧适用于我们这个时代。

从司马懿的 名言 中可以看出,他的子孙夺得曹魏天下只是局势发展的结果而已,在他还没有死的时候完全有能力直接取而代之,但是他还是顾虑忠节的。

司马懿是个什么样的人

阴险狡诈亦或者城府太深,凡是能描述一个人阴险的词语都可以用在司马懿身上。那么到底司马懿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司马懿是个什么样的人。

司马仲达不费一兵一卒就夺了别人的江山,他是曹阿瞒非常忌惮的人。曹操做梦都梦到他即将要夺走他的曹魏江山,曹操曾试过他无数次,由于司马懿处处表现出支持曹操,所以才逐渐打消了曹操对他的怀疑。曹操有一次还故意试探了他一下,让他走在前面,曹操在后面突然叫他的名字,谁料司马懿的头能180度转弯,真不是寻常人。曹操描述他有狼顾之相,并一直不重用他。

司马懿在曹操在世的那些年应该活得很憋屈的,但是他却不是这么想的。越失败就越努力,即使是最坏的处境,他都教导他的子女要自强不息。司马懿的儿子个个优秀,这是 诸葛亮 无法相及的。他能被宣帝也是当之无愧的,他的儿子有能耐当王,但是 诸葛亮 的儿子没有这个才能。

司马仲达有城府、有想法、有主见、能隐忍。他有大智慧,但是他却看得长远,不以一时的得失论成败。你曹阿瞒能在乱世中称雄,我司马仲达为什么就不能效仿呢?我相信司马懿绝对有过这样的念头,否则就论不上英雄了,大凡英雄都有大气魄。

司马懿不仅在军事上屡建战功,而且还选拔人才、节用务农、开渠屯田,使曹魏的国力更上一层楼,为日后一统华夏奠定了基础。

源出于姬姓,司马为中国复姓。相传帝少吴开始设置司马一职,为天下军事长官,周代称为夏官大司马。周宣王时帝姬颛顼的后裔程伯休父任司马一职,曾在征伐徐方(今江苏)的战斗中立过很大的功劳。程伯休父的子孙世续其职,子孙称司马氏。又春秋时,在宋、卫、齐等国的公族子弟中也有任司马一职的,其后代也有以司马为姓的。

关于陈姓氏历史和现状的研究论文

写的很好,不仅写了姓氏陈的历史,也写了我们陈氏的名人

陈姓图腾陈姓是中国众多姓氏中,按人口计算是全国第五大的姓。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陈姓为现代中国第五大姓。 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陈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陈姓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香港、澳门及台湾都是第一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5位。[编辑本段]一 陈姓的来源:1、陈姓最早出自妫或姚姓,舜帝的后裔。舜,也称虞舜,黄帝八世孙,生于姚地,以地取姓为姚。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商朝纣王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陈胡公妫满,封他在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舜帝的后裔妫满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以国为姓,受姓始祖胡公满,陈姓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陈胡公满。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后代。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妫完怕株连自己,出奔到齐国,以故国为氏,称陈氏。 后改为田氏.到十代孙田和时,废齐康公而自立为齐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诸侯列国的承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代齐姜”。 公元前221年,齐王田建时,齐国为秦所灭。齐王田建亡国后,子孙纷纷改姓避难,舜帝一系又经历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华大姓中列第34位。齐王田建三子:升、桓、轸。升、桓改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轸奔楚为相,后迁入颍川(今河南长葛)。田轸复姓陈。自秦汉以来,由田姓复姓归宗的颍川陈氏一支,在中国历史上十分显赫,繁衍极盛,播迁极广。 2、出自於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陈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妫留,避居陈留(今河南开封县陈留镇)。二是陈闵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牖(今河南兰考县东北)。三是陈闵公次子陈全温之后的陈引奇,居於固始(今河南固始县),后因无子,便以颍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颍川陈氏。 3、刘氏改姓陈,《通志‧氏族略》记载:广陵陈氏,实为刘氏.陈矫,东汉广陵东阳(今安徽天长)人,曹魏名臣,本姓刘氏,因过继与外祖父家为嗣而改姓陈. 4、隋朝时文帝杨坚有一心腹大臣陈茂,本是河东猗姓人,冒姓陈氏; 5.浙江海宁陈氏,原系曹姓,因娶陈氏之女为妻,有子便随母姓,后成为海宁望族; 6. 南北朝时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后,几经陵谷变迁,成了普通百姓,传到第十四代元朝高谅时,因穷困潦倒,入赘于陈氏之家,改为陈姓; 7、西晋末年陈元达,原姓高,占因卜者说他生辰八字妨忌父亲,便改高姓为陈姓。 8、明初太祖赐西域胡人某为陈姓,其孙陈友,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 9.隋将领陈永贵,原是陇右地区胡人,龟兹王帛氏之后,姓白,甚得杨坚宠信,封北郡陈公,便以封号中陈字为姓氏; 10、元末明初,陈友谅与朱元璋逐鹿天下;陈友谅祖上原本姓谢,因赘于陈家,改姓陈。 11、陈姓疍民与堕民。疍民或说疍户,指在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多以船为家,其中有陈友谅败兵为明所驱迫者,便以陈为姓。关于堕民,一说明初俘陈友谅之部,编之为丐户;一说明太祖灭陈友谅,俘其子孙九族贬入堕民,贱乐户,不与齐民齿。但保留家族系统称号,仍然姓陈。 12、侯莫陈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鲜卑贵族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实行孝文汉化改革,易胡姓为汉姓,於496年把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 13、女真族陈氏,据陈述《汉姓女真姓的对照和说明》可知女真皇族完颜氏中,有的在金末已改为陈氏。 14、明成祖时,出兵越南,灭安南国黎朝,黎王之子澄改名陈澄,仕明,官至工部尚书,子孙也以陈为姓。 15.瑶族陈氏,湖南新宁县黄卜洞瑶民有李、陈、邓三姓;麻雷洞瑶民有雷、蓝、陈三姓:圳源洞瑶民有杨、陈、蓝、匡四姓:汝城县瑶民有陈、李、张三姓。广西大瑶山山子瑶十五姓中有陈、李。《过山榜》九姓中也有陈、李。 16、蒙古族陈氏。据《续通志·氏族略四》载,陈氏,明太祖朱元璋赐给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 1 7、满族陈氏,满族陈氏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据《清朝通志·氏族略八》满洲旗分内高丽姓载:“陈氏,世居平壤地方,巴颜镶蓝旗包衣人。天聪时来归,其曾孙二达色任护军。”其后多由高丽人(其祖上多为汉人)融入满族。《满族姓氏录》载,世居东北张当地方的陈佳氏,后改为陈氏。其实陈佳氏因明代居于辽东,后为金国努尔哈赤所统治。被逼改为双宇,满族姓陈佳,即陈家的同音宇。 18、哈尼、侗、土家、布依、京、羌、回、苗、壮、黎、彝、朝鲜、白、畲、高山等民族均有陈姓。[编辑本段]二 名人陈完,春秋时齐国大夫。即田敬仲。陈厉公子。前672年,陈宣公杀其太子御寇,他与寇相友善,恐祸及身,出奔至齐。齐桓公使为工正,列为大夫。自入齐后,由陈改姓田氏。死后谥敬仲,为田齐始祖。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前208),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战争。 陈平(?-前178),西汉王朝开国功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宰相之一。 陈寔(104-187),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字仲弓。初为县吏,曾入太学就读。后任太丘长。党锢之祸起,被连,余人多逃亡,他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自请囚禁。党禁解,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招辟,皆辞不就。 陈琳(?-217),汉末文学家。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建安七子”之一。初从袁绍,后归曹操,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陈琳诗、文、赋兼善。诗歌今存4首,代表作《饮马长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模仿汉乐府之作。散文以表章书檄最有影响,代表作《为袁绍檄豫州文》,是一篇为袁绍声讨曹操的檄文。辞赋有《武军赋》、《神武赋》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 陈群(?-236),三国时魏国大臣。字长文。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初任刘备别驾,后投奔曹操,征召为司空西曹掾属。魏建国后,迁御史中丞。延康元年(220),文帝曹丕封他为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后为镇军大将军,与曹休、曹真、司马懿并列为四大将军。不久又授以司空,录尚书事。他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将地方士人按才能分定九等,上报政府,按等选用,后逐渐演变为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又作长寿,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陈安(?-323),十六国时秦陇人民起义军领袖。322年,在秦陇发动起义。氐、羌族人民纷起响应,众至十余万,他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王。以上邽(甘肃天水)为根据地,攻占附近各县。次年,前赵国君刘曜亲自督军围剿起义军,他率军血战,战死。陇上人作歌以悼之,称他为“陇上壮士”。 陈庆之(484-539),南朝梁将领。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西南)人。幼从梁武帝(萧衍),颇受信任。梁武帝大通二年(528),魏北海王元颢降梁。武帝令他率七千人送元颢回北方。次年,入洛阳(今属河南),计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无不胜利。未几,以兵少受挫,退回南方。后历任北兖州(今山东兖州)南北司二州刺史等职。卒,谥武。 陈伯之,南朝梁将。济阳睢陵(江苏睢宁)人。有勇力,为盗乡里。乡人车骑将军王广之爱其勇而用之。齐时以军功迁至骠骑司马、刺史。天监元年(502)降魏,官为平南将军。后梁伐魏,他于寿阳率众归梁,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太中大夫。 陈霸先(503-559),南朝陈创建者。陈高祖。公元557-559年在位。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东)人。出身小吏,喜读兵书,长于军事。太清三年(548)在始兴(今广东韶关)起兵,受湘东王萧绎节制,与王僧辩会师讨灭侯景,进位司空,领扬州刺史,镇京口。承圣三年,西魏陷江陵,杀梁元帝,他与王僧辩迎立萧方智为梁王。四年,王僧辩又纳北齐扶植的萧渊明为帝。他起兵袭杀王僧辩,拥萧方智为帝,并击败北齐军,进爵为王,十月代梁即皇帝位,国号陈,改元永定。毛泽东也曾经要求人们读读《陈书》,了解陈霸先的身世经历。陈霸先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是一朝开国皇帝,还在于他具有彪炳千古的贤明人格。 陈后主(553-604),南朝陈皇帝。即陈叔宝。字元秀,小字黄奴,陈宣帝嫡长子。天嘉三年(562)立为安成王世子,太建元年(569)立为皇太子,十四年即位。大造宫室,亲信佞臣,不理政事。恃长江天险,不设边防。祯明三年(589)隋军直入建康,被俘至长安。隋仁寿四年卒于洛阳,追封长城县公,谥号炀。明人辑有《陈后主集》。 陈稜(?-619),隋将领。字长威,庐江襄安(安徽巢县)人。文帝时为开府。炀帝时,历仕骠骑将军、武贲郎将、御卫将军。大业五年(609),曾奉诏与张镇周率众万人渡海入流求(台湾),以功进位右光禄大夫。辽东之役,以宿卫有功迁左光禄大夫。参与镇压杨玄感及江淮农民起义。江都兵变,炀帝被杀后,投杜伏威。后为其所杀。 陈硕真(?-653),唐高宗时农民起义女首领。睦州(治今浙江淳安)人。永徽四年(653),与妹夫章叔胤在睦州率众起义,自称文佳皇帝,以叔胤为仆射。起义军先后攻克睦州、桐庐、於潜等地。后为婺州刺史崔义玄等所败,她与叔胤均遇害,余众皆降。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少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于诗标举汉魏风骨,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陈伯玉集》。 陈抟(?-989),北宋初道士。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早年熟读经史百家之言,兼通医理、佛学,明天文地理。后唐长兴年间,举进士不第,遂不求仕禄,以山水为乐,隐居武当山九室岩,专习胎息服气,辟谷导引内养静功。所传“五龙盘体睡修功”,尤为著称,后有《睡功图》传于世。著述有《无极图》、《先天图》、《九室指玄篇》、《易龙图》、《三峰寓言》、《高阳集》、《钓潭集》、《赤松子八诫录》、《阴真君还丹歌注》、《人伦风鉴》等。火烧陈友谅陈友谅(1320-1363),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湖北沔阳人。出身渔家,曾为县吏。参加徐寿辉红巾军,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一年(1351)从倪文俊起义,为徐寿辉军薄掾,因功升为元帅。十七年杀倪文俊,兼得其众,任平章。后连克江西,福建诸郡。至正十九年挟持徐寿辉迁都江州(江西九江),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建都江州,自立为帝。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二十三年率军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大败,中箭死。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青年将领,后期军事统帅。广西藤县人。少孤,14岁随叔父参加金田起义。清咸丰三年(1853)随军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检点,转战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镇江被困,随燕王秦日纲往援,大败清军,与各友军共破江北、江南大营。石达开出走后,受封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军主将。八年夏与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营,继而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九年晋封英王。十年会同各军再破江南大营,东征苏(州)、常(州)。次年回师径援安庆,多次苦战失利。同治元年庐州失守,退往寿州,为叛徒苗沛霖诱捕,在河南延津就义。陈毅元帅像陈毅(1901-197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陈赓(1903-1961),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员会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陈赓将军像陈锡联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汉族。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人。曾用名陈普庆。 陈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字同甫,学者称龙川先生。绍熙四年(1193)进士第一。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赴而卒。才气超迈,喜论兵事,力主恢复,反对和议。曾多次上书,遭当权者嫉恨,三次下狱。为学反对理学家空谈道德性命,提倡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与朱熹友善,在学术思想上,却屡辩“王霸义利”。为永康学派主要代表。议论纵横,说理透辟。词作豪放激越。有《龙川文集》、《龙川词》,近经整理为《陈亮集》。 陈亮,元末明初诗人。字景明。长乐(今属福建)人。洪武中,郡县累召不起,潜心著述。结草屋于沧州中,建一小楼,名为“储玉楼”,购四方古今图籍藏庋其中。工诗文,为“闽中十才子”之一。以元代儒生自居,不仕明。著有《沧州储玉斋集》。 陈诚(1365-1458),明外交家。字子实。江西吉水人。洪武进士,授行人。出使安南(越南北部),令其归还所占广西思明府、丘温等五县。永乐间三使西域,遍历哈里(阿富汗赫拉特)、苏联撒马尔罕等中亚十七国,历时八年,行程六万余里。为发展各国友好关系作出贡献。并留意图记各国山川、城池、风俗、物产,撰成《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累官光禄寺,事右通政。有《陈竹山文集》。 陈明遇(?-1645),南明抗清义军首领。遇一作选。浙江人。弘光元年(1645),任江阴(今属江苏)典史,被当地人民推为抗清义军首领。他认为前典史阎应元智勇过人,因推应元为义军首领。二人共率众守城八十一日。城破后,他持刀巷战,壮烈牺牲,全家也投水死。 陈洪绶(1599-1652),明末清初画家。浙江诸暨人,字章候,号老莲。从蓝瑛习绘画,求理学于刘宗周。乡试不中,捐为国子监生。清兵陷浙东,去绍兴云门寺为僧一年余,自号悔迟,亦称老迟。善画人物、花鸟、草虫、山水。崇祯间,与北京崔子忠(青蚓齐名,号南陈北崔。绘有《水浒叶子》、《博古叶子》及《九歌》、《西厢记》等绣像插图。能诗文,有《宝纶堂集》。民间珍藏的陈圆圆画像碑陈圆圆,明末清初人。本姓邢,名沉,字畹芬。苏州妓女。吴三桂纳为妾。三桂出镇山海关,留京,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入京,曾被押。三桂降清,引清军攻陷北京,仍归三桂,从至云南,晚年出家为女道士,改名寂静,字玉庵。清军破云南,自缢死(一说绝食而死)。 陈名夏(1601-1655),清臣。字百史,江苏溧阳人。明崇祯进士,官修撰。后降李自成。福王时列从贼案。顺治初降清复官。累迁史部尚书、弘文院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曾阿附多尔衮,请其纂位。《清史稿》载帝谓其“辗转矫诈之小人”。数被论死夺官、宽免。终以诸罪处死。有《石云居士文集》。 陈贞慧(1604-1656),明末清初散文家。江苏宜兴人。字定生。为明末诸生“东林党”人陈于廷之子,为复社重要成员之一。曾与吴应箕写《留都防乱檄》,声讨阮大铖。明亡后隐归故里。他表扬抗清人物之散文,感情深沉悲愤,颇富民族气节。后人辑刻其遗著为《陈处士遗著》。 陈确(1604-1677),明清之际思想家。浙江海宁人,初名道永,字非玄,后改名确,字乾初。明诸生。曾受学于刘宗周。明亡后,隐居著述。晚岁病困十余年而卒。一生对宋、明理学和佛教进行激烈批判。反对《大学》中“知止于至善”的观点,批判朱熹“一旦豁然贯通”之说。肯定人的善恶取决于后天积习。提出“天理正从人欲中见。”抨击佛教“度尽众生”是“灭绝众生”。著有《大学辨》、《葬书》、《瞽言》等。 陈永华(?-1680),郑成功谋士。字复甫,福建同安人。明末秀才。明亡,弃文投郑成功军,任参军,成为谋士。成功北伐,留守厦门。郑经嗣位时,官至东宁总制使,尽心力佐。由守厦门,退守台湾,建立屯田制,提倡种蔗以制糖,兴办学校。后为冯锡范、刘国轩妒忌,遂自解兵权,忧死。 陈子龙(1608-1647),南明抗清将领、文学家。字卧子,号大樽,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进士。南明弘光帝时,任兵科给事中,因朝政腐败而辞职归乡。清军破南京后,在松江起兵,称监军,事败,避匿山中,复连结太湖兵抗清。事泄,在苏州被捕,乘隙投水而死。生时善诗赋古文,尤精骈体。著有《陈忠裕公全集》。 陈忱(约1613-?),明末清初小说家。浙江乌程(今湖州)人,字遐心,一字敬夫,号雁宕山樵。明亡后,绝意仕进,卖卜自给。与顾炎武、归庄组织惊隐诗社。身名俱隐,穷饿以终,诗文杂著多散佚,仅小说《后水浒》(一名《三续水浒传》)传世。 陈王廷,明末清初武术家。温县(今属河南)人,字奏庭。明武庠生。入清后隐居乡里。曾以戚继光《拳经》为蓝本,创长拳十三势。拳势螺旋缠绕,快慢相间,意、气、形密切配合,把养生、健身和技击合而为一。后经人增益,遂成陈式太极拳。今遗留炮捶一路,以及推手和粘枪方法等。著有《拳经总歌》。 陈文龙(1232—1277),原名子龙,字刚中,号如心,莆田玉湖(今荔城区阔口村)人,宋代抗元英雄。宋咸淳四年(1268)考取状元,度宗为之改名文龙,赐字君贲;授镇东节度判官,有“不屈不挠,不可干以私”之誉。 陈维崧(1625-1682),清文学家。字其年。江苏宜兴人,明左都御史陈于廷之孙,陈贞慧之子。少时即擅长诗文,称天才,受推重。其诗沉郁雄丽,词多达一千八百多首,骈体文则被称为唐天宝之后无匹敌者。年逾五十始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加纂修《明史》。著有《湖海楼诗集》、《迦陵文集》。 陈恭尹(1631-1700),清诗人。字元孝,号半峰,晚号独漉山人。广东顺德人。幼时父邦彦因抗清牺牲,他避匿闽浙得生。桂王时以父荫授锦衣卫指挥佥事。南明亡,归里隐居,以诗自解。后曾受三藩叛乱牵连入狱,获释。其诗多讴歌抗清志士,忧怀故国。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家,又与程可则、方还等并称岭南七子。亦工书法。有《独漉堂集》。 陈潢(1637-1688),清水利家。字天一号省斋,浙江嘉兴人。顺治间为河道总督靳辅幕客,佐治河事。康熙授其为佥事道。坐辅罢,削职逮问,病卒。《清史稿》载其治河,“主顺河性而利导主,有所患必拟其致患之由”。用车水攻沙法,使水归故道,并开中河三百里。有《河防摘要》、《河防述言》。 陈明智,清昆曲演员。江苏苏州人。原在乡村演净脚。偶充演《千金记》中霸王,气势雄伟,嗓音高昂,观者咸称绝技。遂入名班寒香部。因其来自角直镇,故称的直大面。康熙南巡苏州,赏识其技艺,选入宫廷任教习二十年,以年老告归。 陈宏谋(1696-1771),清臣。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字汝咨,号榕门。雍正进士。选为庶吉士,授检讨。乾隆间,历任陕、湘、苏等省巡抚,两广、湖广总督。内迁累官兵部、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外任三十余年,历十二行省二十一职,期间重农田水利、疏河道,兴教化,严吏治,颇有政绩。后以年老辞官,卒于归途。 陈端生(1751-1796),清文学家。字云贞、春田,浙江钱塘(浙江杭州)人。为官吏范菼妻。菼坐事谪戍。聪慧善诗词。十八岁始写弹词《再生缘》,寄离别之悲愤。自谓婿不归,此书无完日。夫释归途中,她已悲愤而逝。史学家陈寅恪评其所写十七卷为“叙事言情七言排律之长篇巨制”,是“弹词中第一部书”,“可同希腊、印度的著名史诗媲美”。另有《绘影阁诗集》,已佚。 陈修园(1753-1823),清医学家。福建长乐人,名念祖,一字良有,号慎修。乾隆举人。嘉庆中,官直隶威县知县,有贤声,遇水灾、大疫亲施方药救民。晚归田,以医学教授,弟子甚众。著有《灵素集注节要》、《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时方妙用》、《医学三字经》等。简明易懂,对医学善及工作有所贡献。 陈豫钟(1762-1806),清篆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浚仪,号秋堂。师法丁敬等,直取汉人风范,工致规矩,苍劲秀丽。与陈鸿寿合称钱塘“二陈”,为“西泠八家”之一。又与黄易、陈鸿寿、奚冈齐名,时称“浙派”。兼画兰竹,亦秀逸有致。尝集古人画家为传有《求是斋印存》。 陈鸿寿(1768-1822),清篆刻家。字子恭,号曼生、种榆道人,钱塘(浙江杭州)人。嘉庆拔贡生。官至江南海防同知。篆刻取法秦汉兼及丁敬,切刀纵肆爽利,清秀明快,灵动洒脱。与陈豫钟称钱塘二陈,为西泠八家之一。工画山水花鸟兰竹。知宜兴时,改造陶茶具制作工艺,制铭镌句,时为珍品,称曼生壶。有《种榆仙馆诗集》等。 陈寿祺(1771-1834),清经学家。字恭甫,号左海,福建闽县(福建闽侯)人。嘉庆进士。累官会试同考官,记名御史等。归养母不复出。后历主泉州清源书院、鳌峰书院等。《清史稿》载“为诸生言修身励学,教以经术”。初治理学,后究汉学。解经析义,多有创见。有《尚书大传定本》、《左海文集》、《左海经辨》等。 陈文述(1771-1843),清诗人。字退庵,号云伯,原名文杰,浙江钱塘(浙江杭州)人。嘉庆举人。官知县,开伊娄河故道。少以诗名。应杭州乡试,以《仿宋画院制团扇》,为题诗作,考绩最佳,人称陈团扇。齐名杨芳灿。晚年诗去华就实。有《碧城仙馆诗钞》、《颐道堂集》、《西泠怀古集》、《闺咏》等。 陈化成(1776-1842),清将领。字莲峰。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历官参将、副将至福建水师提督,江南提督。嘉庆中,从提督李长庚打击蔡牵海上武装,屡有功。鸦片战争爆发,调任江南,训练水师,修台铸炮。道光二十二年,抗击英国侵略军于吴淞西炮台,重创敌军,战死。封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谥忠愍。 陈沆(1785-1825),清文学家。初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湖北蕲水(湖北浠水)人。嘉庆进士,授编修。官至四川监察御史。工诗,宗中、晚唐。风格平淡幽雅。有《简学斋诗存》、《诗比兴笺》、《近思录补注》等。 陈连升(?-1841),清抗英将领。湖北鹤峰人。行伍出身,官至参将。道光十九年(1839),率部击退盘踞珠江口官涌之英军,升为三江口副将。二十年(1840)十二月,与其子武举人陈长鹏及官兵六百人坚守沙角炮台,奋勇抵抗来犯英军,因众寡悬殊,力战阵亡。其子亦投江殉难。 陈奂(1786-1863),清经学家。字倬云,号硕甫,晚号南园,江苏长洲(江苏吴县)人。诸生出身。专攻《毛诗》,“博征古书,发明其义”(《清史稿》),成《诗毛氏传疏》、《毛诗说》、《毛诗音》,于礼教名物诸方面,多有见地。另有《师友渊源记》、《宋本集韵校勘记》等。 陈立(1809-1869),清经学家。字卓人,又字默斋,江苏句容人。道光进士。曾任刑部主事。于《春秋公羊传》用力最深,集唐以前及清代成果,“左右采获,择精语详”(《清史稿》),成《公羊义疏》,至为精湛。另有《白虎观疏证》、《说文谐声孳生述》、《句溪杂著》等。 陈乔枞(1809-1869),清经学家。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字朴园。寿棋之子。宣宗道光间举人,曾任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临江(今江西清江)、抚州(今属江西)知府。传其父辑遗之学,续成《今文尚书经说考》。《齐鲁韩三家诗遗说考》等。辑撰各书收入《小琅檈馆丛书》,又名《左海续集》。 陈澧(1810-1882),清学者。字兰甫,号东塾,广东番禺人。道光举人。曾任广州学海堂长数十年,晚年又主讲菊坡精舍。“与诸生讲论文艺,勉以笃行立品,成就甚众”(《清史稿》)。其学渊博,天文、地理、乐律、音韵,经学无所不涉,治经以不拘门户之见为特色。著有《东塾读书记》、《声律通考》、《切韵考》、《汉书水道图说》等。 陈介祺(1813-1884),清末金石学家。山东潍县人,字寿卿,号簠斋。道光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喜收藏青铜器、陶器、印玺、造像等古文物,所藏以毛公鼎为最有名。著有《十钟山房印举》、《吉金文释》等。善拓墨,曾据其经验著为《传古别录》。后人编有《陈簠斋尺牍》、《簠斋吉金录》。 陈开(1822-1861),清末天地会首领。雇农出身。1854年7月,在广东佛山镇领导红巾军武装起义,会合李文茂、陈显良等率十数万群众围攻广州十个月,与英、法、美侵略者支持的清军作坚决斗争。次年偕李文茂进军广西,与梁培友会合,攻克浔州(桂平),建立大成国,改元洪德,自称“平浔王”。1861年8月清军攻陷浔州,被俘牺牲。 陈得才(?-1864),太平天国将领。广西浔州(治今桂平)人。陈玉成之叔。参加太平军。咸丰十年(1860),封功(公)天福,援安徽定远捻军,升公天安。次年冬,封扶王。后自皖远征西北,回援时,拟东进遇阻,复奉命往西北扩军,遂经鄂至陕。同治三年(1864)为援天京(今南京)重至豫、鄂,天京陷后,转入鄂、皖,后在霍山黑石渡战败自尽。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将领。原名丕成。广西藤县人。农民出身。十四岁参加太平军,为童子兵。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历任左四军正典圣粮、检点、冬官正丞相、正掌率、前军主将,封成天豫、英王先后从西征军两次攻克武昌,转战庐州、芜湖,解镇江之围,击破清军江南大营、江北大营。咸丰六年(1856)天京“杨韦事变”后,得洪秀全倚重,和李秀成共同主持太平天国军事。率部再破清军江北大营,彻底摧毁清军江南大营;与湘军主力大战于三河镇,攻庐州,援安庆,会攻武汉不成,回师安徽,再退庐州,派部将远征西北,扩大力量。同治元年(1862)五月,自庐州突围,至寿州被叛将苗沛霖诱捕。六月,被杀于河南延津。更加详细还是到百度百科看吧,去这个网址

陈姓图腾陈姓是中国众多姓氏中,按人口计算是全国第五大的姓。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陈姓为现代中国第五大姓。 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陈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陈姓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香港、澳门及台湾都是第一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5位。[编辑本段]一 陈姓的来源: 1、陈姓最早出自妫或姚姓,舜帝的后裔。舜,也称虞舜,黄帝八世孙,生于姚地,以地取姓为姚。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商朝纣王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陈胡公妫满,封他在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舜帝的后裔妫满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以国为姓,受姓始祖胡公满,陈姓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陈胡公满。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后代。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妫完怕株连自己,出奔到齐国,以故国为氏,称陈氏。 后改为田氏.到十代孙田和时,废齐康公而自立为齐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诸侯列国的承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代齐姜”。 公元前221年,齐王田建时,齐国为秦所灭。齐王田建亡国后,子孙纷纷改姓避难,舜帝一系又经历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华大姓中列第34位。齐王田建三子:升、桓、轸。升、桓改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轸奔楚为相,后迁入颍川(今河南长葛)。田轸复姓陈。自秦汉以来,由田姓复姓归宗的颍川陈氏一支,在中国历史上十分显赫,繁衍极盛,播迁极广。 2、出自於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陈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妫留,避居陈留(今河南开封县陈留镇)。二是陈闵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牖(今河南兰考县东北)。三是陈闵公次子陈全温之后的陈引奇,居於固始(今河南固始县),后因无子,便以颍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颍川陈氏。 3、刘氏改姓陈,《通志‧氏族略》记载:广陵陈氏,实为刘氏.陈矫,东汉广陵东阳(今安徽天长)人,曹魏名臣,本姓刘氏,因过继与外祖父家为嗣而改姓陈. 4、隋朝时文帝杨坚有一心腹大臣陈茂,本是河东猗姓人,冒姓陈氏; 5.浙江海宁陈氏,原系曹姓,因娶陈氏之女为妻,有子便随母姓,后成为海宁望族; 6. 南北朝时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后,几经陵谷变迁,成了普通百姓,传到第十四代元朝高谅时,因穷困潦倒,入赘于陈氏之家,改为陈姓; 7、西晋末年陈元达,原姓高,占因卜者说他生辰八字妨忌父亲,便改高姓为陈姓。 8、明初太祖赐西域胡人某为陈姓,其孙陈友,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 9.隋将领陈永贵,原是陇右地区胡人,龟兹王帛氏之后,姓白,甚得杨坚宠信,封北郡陈公,便以封号中陈字为姓氏; 10、元末明初,陈友谅与朱元璋逐鹿天下;陈友谅祖上原本姓谢,因赘于陈家,改姓陈。 11、陈姓疍民与堕民。疍民或说疍户,指在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多以船为家,其中有陈友谅败兵为明所驱迫者,便以陈为姓。关于堕民,一说明初俘陈友谅之部,编之为丐户;一说明太祖灭陈友谅,俘其子孙九族贬入堕民,贱乐户,不与齐民齿。但保留家族系统称号,仍然姓陈。 12、侯莫陈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鲜卑贵族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实行孝文汉化改革,易胡姓为汉姓,於496年把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 13、女真族陈氏,据陈述《汉姓女真姓的对照和说明》可知女真皇族完颜氏中,有的在金末已改为陈氏。 14、明成祖时,出兵越南,灭安南国黎朝,黎王之子澄改名陈澄,仕明,官至工部尚书,子孙也以陈为姓。 15.瑶族陈氏,湖南新宁县黄卜洞瑶民有李、陈、邓三姓;麻雷洞瑶民有雷、蓝、陈三姓:圳源洞瑶民有杨、陈、蓝、匡四姓:汝城县瑶民有陈、李、张三姓。广西大瑶山山子瑶十五姓中有陈、李。《过山榜》九姓中也有陈、李。 16、蒙古族陈氏。据《续通志·氏族略四》载,陈氏,明太祖朱元璋赐给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 1 7、满族陈氏,满族陈氏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据《清朝通志·氏族略八》满洲旗分内高丽姓载:“陈氏,世居平壤地方,巴颜镶蓝旗包衣人。天聪时来归,其曾孙二达色任护军。”其后多由高丽人(其祖上多为汉人)融入满族。《满族姓氏录》载,世居东北张当地方的陈佳氏,后改为陈氏。其实陈佳氏因明代居于辽东,后为金国努尔哈赤所统治。被逼改为双宇,满族姓陈佳,即陈家的同音宇。 18、哈尼、侗、土家、布依、京、羌、回、苗、壮、黎、彝、朝鲜、白、畲、高山等民族均有陈姓。[编辑本段]二 名人 陈完,春秋时齐国大夫。即田敬仲。陈厉公子。前672年,陈宣公杀其太子御寇,他与寇相友善,恐祸及身,出奔至齐。齐桓公使为工正,列为大夫。自入齐后,由陈改姓田氏。死后谥敬仲,为田齐始祖。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前208),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战争。 陈平(?-前178),西汉王朝开国功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宰相之一。 陈寔(104-187),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字仲弓。初为县吏,曾入太学就读。后任太丘长。党锢之祸起,被连,余人多逃亡,他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自请囚禁。党禁解,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招辟,皆辞不就。 陈琳(?-217),汉末文学家。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建安七子”之一。初从袁绍,后归曹操,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陈琳诗、文、赋兼善。诗歌今存4首,代表作《饮马长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模仿汉乐府之作。散文以表章书檄最有影响,代表作《为袁绍檄豫州文》,是一篇为袁绍声讨曹操的檄文。辞赋有《武军赋》、《神武赋》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 陈群(?-236),三国时魏国大臣。字长文。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初任刘备别驾,后投奔曹操,征召为司空西曹掾属。魏建国后,迁御史中丞。延康元年(220),文帝曹丕封他为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后为镇军大将军,与曹休、曹真、司马懿并列为四大将军。不久又授以司空,录尚书事。他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将地方士人按才能分定九等,上报政府,按等选用,后逐渐演变为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又作长寿,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陈安(?-323),十六国时秦陇人民起义军领袖。322年,在秦陇发动起义。氐、羌族人民纷起响应,众至十余万,他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王。以上邽(甘肃天水)为根据地,攻占附近各县。次年,前赵国君刘曜亲自督军围剿起义军,他率军血战,战死。陇上人作歌以悼之,称他为“陇上壮士”。 陈庆之(484-539),南朝梁将领。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西南)人。幼从梁武帝(萧衍),颇受信任。梁武帝大通二年(528),魏北海王元颢降梁。武帝令他率七千人送元颢回北方。次年,入洛阳(今属河南),计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无不胜利。未几,以兵少受挫,退回南方。后历任北兖州(今山东兖州)南北司二州刺史等职。卒,谥武。 陈伯之,南朝梁将。济阳睢陵(江苏睢宁)人。有勇力,为盗乡里。乡人车骑将军王广之爱其勇而用之。齐时以军功迁至骠骑司马、刺史。天监元年(502)降魏,官为平南将军。后梁伐魏,他于寿阳率众归梁,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太中大夫。 陈霸先(503-559),南朝陈创建者。陈高祖。公元557-559年在位。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东)人。出身小吏,喜读兵书,长于军事。太清三年(548)在始兴(今广东韶关)起兵,受湘东王萧绎节制,与王僧辩会师讨灭侯景,进位司空,领扬州刺史,镇京口。承圣三年,西魏陷江陵,杀梁元帝,他与王僧辩迎立萧方智为梁王。四年,王僧辩又纳北齐扶植的萧渊明为帝。他起兵袭杀王僧辩,拥萧方智为帝,并击败北齐军,进爵为王,十月代梁即皇帝位,国号陈,改元永定。毛泽东也曾经要求人们读读《陈书》,了解陈霸先的身世经历。陈霸先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是一朝开国皇帝,还在于他具有彪炳千古的贤明人格。 陈后主(553-604),南朝陈皇帝。即陈叔宝。字元秀,小字黄奴,陈宣帝嫡长子。天嘉三年(562)立为安成王世子,太建元年(569)立为皇太子,十四年即位。大造宫室,亲信佞臣,不理政事。恃长江天险,不设边防。祯明三年(589)隋军直入建康,被俘至长安。隋仁寿四年卒于洛阳,追封长城县公,谥号炀。明人辑有《陈后主集》。 陈稜(?-619),隋将领。字长威,庐江襄安(安徽巢县)人。文帝时为开府。炀帝时,历仕骠骑将军、武贲郎将、御卫将军。大业五年(609),曾奉诏与张镇周率众万人渡海入流求(台湾),以功进位右光禄大夫。辽东之役,以宿卫有功迁左光禄大夫。参与镇压杨玄感及江淮农民起义。江都兵变,炀帝被杀后,投杜伏威。后为其所杀。 陈硕真(?-653),唐高宗时农民起义女首领。睦州(治今浙江淳安)人。永徽四年(653),与妹夫章叔胤在睦州率众起义,自称文佳皇帝,以叔胤为仆射。起义军先后攻克睦州、桐庐、於潜等地。后为婺州刺史崔义玄等所败,她与叔胤均遇害,余众皆降。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少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于诗标举汉魏风骨,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陈伯玉集》。 陈抟(?-989),北宋初道士。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早年熟读经史百家之言,兼通医理、佛学,明天文地理。后唐长兴年间,举进士不第,遂不求仕禄,以山水为乐,隐居武当山九室岩,专习胎息服气,辟谷导引内养静功。所传“五龙盘体睡修功”,尤为著称,后有《睡功图》传于世。著述有《无极图》、《先天图》、《九室指玄篇》、《易龙图》、《三峰寓言》、《高阳集》、《钓潭集》、《赤松子八诫录》、《阴真君还丹歌注》、《人伦风鉴》等。火烧陈友谅陈友谅(1320-1363),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湖北沔阳人。出身渔家,曾为县吏。参加徐寿辉红巾军,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一年(1351)从倪文俊起义,为徐寿辉军薄掾,因功升为元帅。十七年杀倪文俊,兼得其众,任平章。后连克江西,福建诸郡。至正十九年挟持徐寿辉迁都江州(江西九江),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建都江州,自立为帝。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二十三年率军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大败,中箭死。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青年将领,后期军事统帅。广西藤县人。少孤,14岁随叔父参加金田起义。清咸丰三年(1853)随军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检点,转战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镇江被困,随燕王秦日纲往援,大败清军,与各友军共破江北、江南大营。石达开出走后,受封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军主将。八年夏与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营,继而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九年晋封英王。十年会同各军再破江南大营,东征苏(州)、常(州)。次年回师径援安庆,多次苦战失利。同治元年庐州失守,退往寿州,为叛徒苗沛霖诱捕,在河南延津就义。陈毅元帅像陈毅(1901-197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陈赓(1903-1961),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员会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 陈赓将军像陈锡联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汉族。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人。曾用名陈普庆。 陈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字同甫,学者称龙川先生。绍熙四年(1193)进士第一。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赴而卒。才气超迈,喜论兵事,力主恢复,反对和议。曾多次上书,遭当权者嫉恨,三次下狱。为学反对理学家空谈道德性命,提倡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与朱熹友善,在学术思想上,却屡辩“王霸义利”。为永康学派主要代表。议论纵横,说理透辟。词作豪放激越。有《龙川文集》、《龙川词》,近经整理为《陈亮集》。 陈亮,元末明初诗人。字景明。长乐(今属福建)人。洪武中,郡县累召不起,潜心著述。结草屋于沧州中,建一小楼,名为“储玉楼”,购四方古今图籍藏庋其中。工诗文,为“闽中十才子”之一。以元代儒生自居,不仕明。著有《沧州储玉斋集》。 陈诚(1365-1458),明外交家。字子实。江西吉水人。洪武进士,授行人。出使安南(越南北部),令其归还所占广西思明府、丘温等五县。永乐间三使西域,遍历哈里(阿富汗赫拉特)、苏联撒马尔罕等中亚十七国,历时八年,行程六万余里。为发展各国友好关系作出贡献。并留意图记各国山川、城池、风俗、物产,撰成《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累官光禄寺,事右通政。有《陈竹山文集》。 陈明遇(?-1645),南明抗清义军首领。遇一作选。浙江人。弘光元年(1645),任江阴(今属江苏)典史,被当地人民推为抗清义军首领。他认为前典史阎应元智勇过人,因推应元为义军首领。二人共率众守城八十一日。城破后,他持刀巷战,壮烈牺牲,全家也投水死。 陈洪绶(1599-1652),明末清初画家。浙江诸暨人,字章候,号老莲。从蓝瑛习绘画,求理学于刘宗周。乡试不中,捐为国子监生。清兵陷浙东,去绍兴云门寺为僧一年余,自号悔迟,亦称老迟。善画人物、花鸟、草虫、山水。崇祯间,与北京崔子忠(青蚓齐名,号南陈北崔。绘有《水浒叶子》、《博古叶子》及《九歌》、《西厢记》等绣像插图。能诗文,有《宝纶堂集》。民间珍藏的陈圆圆画像碑陈圆圆,明末清初人。本姓邢,名沉,字畹芬。苏州妓女。吴三桂纳为妾。三桂出镇山海关,留京,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入京,曾被押。三桂降清,引清军攻陷北京,仍归三桂,从至云南,晚年出家为女道士,改名寂静,字玉庵。清军破云南,自缢死(一说绝食而死)。 陈名夏(1601-1655),清臣。字百史,江苏溧阳人。明崇祯进士,官修撰。后降李自成。福王时列从贼案。顺治初降清复官。累迁史部尚书、弘文院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曾阿附多尔衮,请其纂位。《清史稿》载帝谓其“辗转矫诈之小人”。数被论死夺官、宽免。终以诸罪处死。有《石云居士文集》。 陈贞慧(1604-1656),明末清初散文家。江苏宜兴人。字定生。为明末诸生“东林党”人陈于廷之子,为复社重要成员之一。曾与吴应箕写《留都防乱檄》,声讨阮大铖。明亡后隐归故里。他表扬抗清人物之散文,感情深沉悲愤,颇富民族气节。后人辑刻其遗著为《陈处士遗著》。 陈确(1604-1677),明清之际思想家。浙江海宁人,初名道永,字非玄,后改名确,字乾初。明诸生。曾受学于刘宗周。明亡后,隐居著述。晚岁病困十余年而卒。一生对宋、明理学和佛教进行激烈批判。反对《大学》中“知止于至善”的观点,批判朱熹“一旦豁然贯通”之说。肯定人的善恶取决于后天积习。提出“天理正从人欲中见。”抨击佛教“度尽众生”是“灭绝众生”。著有《大学辨》、《葬书》、《瞽言》等。 陈永华(?-1680),郑成功谋士。字复甫,福建同安人。明末秀才。明亡,弃文投郑成功军,任参军,成为谋士。成功北伐,留守厦门。郑经嗣位时,官至东宁总制使,尽心力佐。由守厦门,退守台湾,建立屯田制,提倡种蔗以制糖,兴办学校。后为冯锡范、刘国轩妒忌,遂自解兵权,忧死。 陈子龙(1608-1647),南明抗清将领、文学家。字卧子,号大樽,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进士。南明弘光帝时,任兵科给事中,因朝政腐败而辞职归乡。清军破南京后,在松江起兵,称监军,事败,避匿山中,复连结太湖兵抗清。事泄,在苏州被捕,乘隙投水而死。生时善诗赋古文,尤精骈体。著有《陈忠裕公全集》。 陈忱(约1613-?),明末清初小说家。浙江乌程(今湖州)人,字遐心,一字敬夫,号雁宕山樵。明亡后,绝意仕进,卖卜自给。与顾炎武、归庄组织惊隐诗社。身名俱隐,穷饿以终,诗文杂著多散佚,仅小说《后水浒》(一名《三续水浒传》)传世。 陈王廷,明末清初武术家。温县(今属河南)人,字奏庭。明武庠生。入清后隐居乡里。曾以戚继光《拳经》为蓝本,创长拳十三势。拳势螺旋缠绕,快慢相间,意、气、形密切配合,把养生、健身和技击合而为一。后经人增益,遂成陈式太极拳。今遗留炮捶一路,以及推手和粘枪方法等。著有《拳经总歌》。 陈文龙(1232—1277),原名子龙,字刚中,号如心,莆田玉湖(今荔城区阔口村)人,宋代抗元英雄。宋咸淳四年(1268)考取状元,度宗为之改名文龙,赐字君贲;授镇东节度判官,有“不屈不挠,不可干以私”之誉。 陈维崧(1625-1682),清文学家。字其年。江苏宜兴人,明左都御史陈于廷之孙,陈贞慧之子。少时即擅长诗文,称天才,受推重。其诗沉郁雄丽,词多达一千八百多首,骈体文则被称为唐天宝之后无匹敌者。年逾五十始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加纂修《明史》。著有《湖海楼诗集》、《迦陵文集》。 陈恭尹(1631-1700),清诗人。字元孝,号半峰,晚号独漉山人。广东顺德人。幼时父邦彦因抗清牺牲,他避匿闽浙得生。桂王时以父荫授锦衣卫指挥佥事。南明亡,归里隐居,以诗自解。后曾受三藩叛乱牵连入狱,获释。其诗多讴歌抗清志士,忧怀故国。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家,又与程可则、方还等并称岭南七子。亦工书法。有《独漉堂集》。 陈潢(1637-1688),清水利家。字天一号省斋,浙江嘉兴人。顺治间为河道总督靳辅幕客,佐治河事。康熙授其为佥事道。坐辅罢,削职逮问,病卒。《清史稿》载其治河,“主顺河性而利导主,有所患必拟其致患之由”。用车水攻沙法,使水归故道,并开中河三百里。有《河防摘要》、《河防述言》。 陈明智,清昆曲演员。江苏苏州人。原在乡村演净脚。偶充演《千金记》中霸王,气势雄伟,嗓音高昂,观者咸称绝技。遂入名班寒香部。因其来自角直镇,故称的直大面。康熙南巡苏州,赏识其技艺,选入宫廷任教习二十年,以年老告归。 陈宏谋(1696-1771),清臣。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字汝咨,号榕门。雍正进士。选为庶吉士,授检讨。乾隆间,历任陕、湘、苏等省巡抚,两广、湖广总督。内迁累官兵部、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外任三十余年,历十二行省二十一职,期间重农田水利、疏河道,兴教化,严吏治,颇有政绩。后以年老辞官,卒于归途。 陈端生(1751-1796),清文学家。字云贞、春田,浙江钱塘(浙江杭州)人。为官吏范菼妻。菼坐事谪戍。聪慧善诗词。十八岁始写弹词《再生缘》,寄离别之悲愤。自谓婿不归,此书无完日。夫释归途中,她已悲愤而逝。史学家陈寅恪评其所写十七卷为“叙事言情七言排律之长篇巨制”,是“弹词中第一部书”,“可同希腊、印度的著名史诗媲美”。另有《绘影阁诗集》,已佚。 陈修园(1753-1823),清医学家。福建长乐人,名念祖,一字良有,号慎修。乾隆举人。嘉庆中,官直隶威县知县,有贤声,遇水灾、大疫亲施方药救民。晚归田,以医学教授,弟子甚众。著有《灵素集注节要》、《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时方妙用》、《医学三字经》等。简明易懂,对医学善及工作有所贡献。 陈豫钟(1762-1806),清篆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浚仪,号秋堂。师法丁敬等,直取汉人风范,工致规矩,苍劲秀丽。与陈鸿寿合称钱塘“二陈”,为“西泠八家”之一。又与黄易、陈鸿寿、奚冈齐名,时称“浙派”。兼画兰竹,亦秀逸有致。尝集古人画家为传有《求是斋印存》。 陈鸿寿(1768-1822),清篆刻家。字子恭,号曼生、种榆道人,钱塘(浙江杭州)人。嘉庆拔贡生。官至江南海防同知。篆刻取法秦汉兼及丁敬,切刀纵肆爽利,清秀明快,灵动洒脱。与陈豫钟称钱塘二陈,为西泠八家之一。工画山水花鸟兰竹。知宜兴时,改造陶茶具制作工艺,制铭镌句,时为珍品,称曼生壶。有《种榆仙馆诗集》等。 陈寿祺(1771-1834),清经学家。字恭甫,号左海,福建闽县(福建闽侯)人。嘉庆进士。累官会试同考官,记名御史等。归养母不复出。后历主泉州清源书院、鳌峰书院等。《清史稿》载“为诸生言修身励学,教以经术”。初治理学,后究汉学。解经析义,多有创见。有《尚书大传定本》、《左海文集》、《左海经辨》等。 陈文述(1771-1843),清诗人。字退庵,号云伯,原名文杰,浙江钱塘(浙江杭州)人。嘉庆举人。官知县,开伊娄河故道。少以诗名。应杭州乡试,以《仿宋画院制团扇》,为题诗作,考绩最佳,人称陈团扇。齐名杨芳灿。晚年诗去华就实。有《碧城仙馆诗钞》、《颐道堂集》、《西泠怀古集》、《闺咏》等。 陈化成(1776-1842),清将领。字莲峰。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历官参将、副将至福建水师提督,江南提督。嘉庆中,从提督李长庚打击蔡牵海上武装,屡有功。鸦片战争爆发,调任江南,训练水师,修台铸炮。道光二十二年,抗击英国侵略军于吴淞西炮台,重创敌军,战死。封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谥忠愍。 陈沆(1785-1825),清文学家。初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湖北蕲水(湖北浠水)人。嘉庆进士,授编修。官至四川监察御史。工诗,宗中、晚唐。风格平淡幽雅。有《简学斋诗存》、《诗比兴笺》、《近思录补注》等。 陈连升(?-1841),清抗英将领。湖北鹤峰人。行伍出身,官至参将。道光十九年(1839),率部击退盘踞珠江口官涌之英军,升为三江口副将。二十年(1840)十二月,与其子武举人陈长鹏及官兵六百人坚守沙角炮台,奋勇抵抗来犯英军,因众寡悬殊,力战阵亡。其子亦投江殉难。 陈奂(1786-1863),清经学家。字倬云,号硕甫,晚号南园,江苏长洲(江苏吴县)人。诸生出身。专攻《毛诗》,“博征古书,发明其义”(《清史稿》),成《诗毛氏传疏》、《毛诗说》、《毛诗音》,于礼教名物诸方面,多有见地。另有《师友渊源记》、《宋本集韵校勘记》等。 陈立(1809-1869),清经学家。字卓人,又字默斋,江苏句容人。道光进士。曾任刑部主事。于《春秋公羊传》用力最深,集唐以前及清代成果,“左右采获,择精语详”(《清史稿》),成《公羊义疏》,至为精湛。另有《白虎观疏证》、《说文谐声孳生述》、《句溪杂著》等。 陈乔枞(1809-1869),清经学家。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字朴园。寿棋之子。宣宗道光间举人,曾任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临江(今江西清江)、抚州(今属江西)知府。传其父辑遗之学,续成《今文尚书经说考》。《齐鲁韩三家诗遗说考》等。辑撰各书收入《小琅檈馆丛书》,又名《左海续集》。 陈澧(1810-1882),清学者。字兰甫,号东塾,广东番禺人。道光举人。曾任广州学海堂长数十年,晚年又主讲菊坡精舍。“与诸生讲论文艺,勉以笃行立品,成就甚众”(《清史稿》)。其学渊博,天文、地理、乐律、音韵,经学无所不涉,治经以不拘门户之见为特色。著有《东塾读书记》、《声律通考》、《切韵考》、《汉书水道图说》等。 陈介祺(1813-1884),清末金石学家。山东潍县人,字寿卿,号簠斋。道光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喜收藏青铜器、陶器、印玺、造像等古文物,所藏以毛公鼎为最有名。著有《十钟山房印举》、《吉金文释》等。善拓墨,曾据其经验著为《传古别录》。后人编有《陈簠斋尺牍》、《簠斋吉金录》。 陈开(1822-1861),清末天地会首领。雇农出身。1854年7月,在广东佛山镇领导红巾军武装起义,会合李文茂、陈显良等率十数万群众围攻广州十个月,与英、法、美侵略者支持的清军作坚决斗争。次年偕李文茂进军广西,与梁培友会合,攻克浔州(桂平),建立大成国,改元洪德,自称“平浔王”。1861年8月清军攻陷浔州,被俘牺牲。 陈得才(?-1864),太平天国将领。广西浔州(治今桂平)人。陈玉成之叔。参加太平军。咸丰十年(1860),封功(公)天福,援安徽定远捻军,升公天安。次年冬,封扶王。后自皖远征西北,回援时,拟东进遇阻,复奉命往西北扩军,遂经鄂至陕。同治三年(1864)为援天京(今南京)重至豫、鄂,天京陷后,转入鄂、皖,后在霍山黑石渡战败自尽。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将领。原名丕成。广西藤县人。农民出身。十四岁参加太平军,为童子兵。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历任左四军正典圣粮、检点、冬官正丞相、正掌率、前军主将,封成天豫、英王先后从西征军两次攻克武昌,转战庐州、芜湖,解镇江之围,击破清军江南大营、江北大营。咸丰六年(1856)天京“杨韦事变”后,得洪秀全倚重,和李秀成共同主持太平天国军事。率部再破清军江北大营,彻底摧毁清军江南大营;与湘军主力大战于三河镇,攻庐州,援安庆,会攻武汉不成,回师安徽,再退庐州,派部将远征西北,扩大力量。同治元年(1862)五月,自庐州突围,至寿州被叛将苗沛霖诱捕。六月,被杀于河南延津。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有好几个姓陈的同学,他们常开玩笑说:“我们几百年前是一家。”为什么说几百年前是一家呢?这个问题搞得我好纳闷,有一次,老师让我们选择姓氏进行研究,于是我就以陈姓历史现状作为研究的课题,希望能找到答案。

二.调查方法

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或上网浏览。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上网 书籍 陈姓的来源 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建立西周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的地方,建立陈国。到了陈闵公时代,为楚所灭,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便以原国名为姓。 上网 历史上陈姓的名人 陈胜、陈平、陈汤、陈琳、陈庆之、陈霸先 上网 陈姓的人口数量 据统计,陈姓为中国第五大姓,有8千万多人。 上网 陈姓族谱 在周口市淮阳县城保留了一张陈氏族谱。

四.结论

在历史长河中,陈姓人才辈出,陈胜,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平,西汉开国功臣[注: 指为建立新的国家或朝代立下汗马功劳的人。],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陈汤,西汉大将,曾千里奔袭击杀匈奴郅支单于,喊出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注: 豪迈雄壮的言语。形容充满英雄气概的话。];陈琳,东汉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陈庆之,南梁常胜将军[注: 每战必胜的指挥官。],曾以7000精兵大破北魏70000之众;陈霸先,南陈开国皇帝,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我真为我们陈姓祖先创造的辉煌感到骄傲。 评语:作者以研究自己姓氏为兴趣的出发点,得出了陈姓的历史和现状的一些资料,并亲手整理出来,是课外主动学习、扩展视野的好榜样。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