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旅游社区经营模式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8 08:07:47

旅游社区经营模式研究论文

《如何从新的角度来探讨民俗的发展》 一、如何认识民俗旅游 (一)民俗旅游的范畴 民俗旅游是当今的热点,其作为一种无形文化资源,代表的价值呈现出巨大的吸引力。民俗旅游能将自然文化、社会生活、观览体验、传统现代等结合起来,反映着民俗区域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生活情趣。“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俗事项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在心理上满足游客追求“新异乐知”的需求欲望的一种旅游形式。针对民俗旅游的范畴问题,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见解,其中就有关于上层文化中的宫廷文化(诸如宗教历史遗迹、佛教寺庙景观等)是否被纳含于民俗旅游资源(大数来源于民间下层文化)之中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随着时代的迁移,上层的宗教仪典等已经成为当地的民俗文化传统,所谓的“神圣”已经加了民俗的基调与内容,把上述归为民俗旅游的范畴有其可行性与合理性:符合时代的变迁性质,保留历史原有的上层文化;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顺应民俗旅游发展趋势;共同参与并了解,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之博大精深。 (二)“旅游民俗”的分类 “旅游民俗”是个广泛的概念,其分类的标准与角度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会有所出入。总的来讲,分类应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来分别定位。 1.从宏观的角度来区分,旅游民俗又可依照其涉及的民俗性质、产品层次等可作出不同的类型划分。周霄认为以民俗性质为标准,旅游民俗可分为“物质型”、“社会型”、“口承语言型”和“信仰型”四种类型;以产品层次为标准,旅游民俗还可分为“静态陈列型”、“动态表演型”和“互动参与型”三种类型。此外,谢科还根据民俗旅游资源的存在形式和表现形式,可将旅游民俗分为三种形式:物质民俗旅游资源(包括生产民俗、消费民俗和流通民俗)、社会民俗旅游资源(家庭民俗、村落民俗、民间组织民俗、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精神民俗旅游资源(信仰祭祀民俗、口承语言民俗、民间艺术民俗、民间游戏娱乐民俗)。巴兆祥在论及民俗旅游时根据旅游者的行为动机把民俗旅游分为消遣观光型、参与型、考察型和娱乐性。 2.从微观角度来区分,旅游民俗的分类可根据地方的具体情况,不拘泥于一种格式。如大理旅游民俗主要包括服饰、手工艺品、歌舞、节日、宗教信仰这几类;又如喀纳斯斯湖景区图瓦旅游民俗有物质民俗文化、意识民俗文化和社会民俗文化3大类、11亚类和41小类。根据调查,图瓦人文化在畜牧民俗、农耕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社会民俗文化、交通民俗、婚俗民俗、寿庆民俗、丧葬民俗、传统节日、现代节日、乡里民俗、竞技民俗、工艺民俗、自然崇拜、生活禁忌、宗教信仰上具有特色。 二、民俗旅游的研究内容(价值体系研究) 本人通过万方数据库、google academic搜索引擎、中国期刊网等搜索到了近万篇关于民俗旅游的论文,再加之导师指定的论文,发现关于对民俗旅游的研究至今在这样的一个范围中反复讨论,同时加深加宽。民俗旅游的研究内容大多数集中在民俗旅游概念、特点和分类研究;民俗旅游规划、开发及开发模式的研究;民俗旅游的有关文化方面的研究;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旅游发展研究;民俗旅游与市场、经济相关的研究;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民俗旅游的中外对比研究等等。探讨诸如此类问题的论文比比皆是,但是从民俗旅游本身的价值角度出发的文章并不多见,纵观民俗旅游的研究内容,其实质上主要探讨了民俗旅游的价值体系,其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的价值内容: (一)文化价值观 1.文化的不和谐现状:旅游业往往被称之为“无烟”产业,然而在其发展过工程中对其赖以生存的旅游资源环境所造成的伤害, 从某种程度上看, 丝毫不亚于工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过于关注民俗文化的形式,常常导致民俗文化精神内核的丧失,出现大量的伪民俗,破坏了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和谐性,促使旅游地民俗文化出现与外来文化快速趋同的趋势,使民俗文化的特色日渐消失。民俗旅游是在丰厚的民间文化土壤上发展起来的旅游形式,本应有利于民间文化的传承,但在不少地方,旅游开发却使民间文化受到了伤害,导致民族风情徒具形式,手工艺品艺术价值降低,文化的多样性渐趋丧失。孙天胜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开发者和旅游者的功利主义,为此我们应强调民俗旅游对文化保护的责任,在发挥其经济功能的同时不忘其对文化传承应有的意义。田茂军从“没有科学地处理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和“没弄明白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主体问题”两个角度对民俗旅游文化进行了反思。周霄(2002)还引进了“文化殖民”这个概念,等等。 除此以外,还有学者认为中国当代文化巨变的明显特点是物质生活习俗与社会生活习俗、信仰生活习俗的两极化发展,即一方面在物质生活方式上疾速追逐超越时空和国情的消费与享受,甚至不加选择地套用外来文化模式,或错误地引进西方文化的败笔来填补鄙弃传统生活方式的空缺,另一方面在家族习俗、人生礼仪及信仰行为与观念上不加区别地全面恢复古旧的宗法性礼俗,无论外来的风俗还是本土的习惯,都处在冲撞、融合或重整再造之中。此外,现时风俗打上了“时尚”的印记,研究时尚这种能够趋同性行为模式的形成、时尚的不断更替等则成为民俗学者们的主要任务。 2.文化的协调发展: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看似经济性问题的文化冲突,实则是深层次文化冲突的外现。所以旅游开发的实践中,不仅应该对一个地区的旅游开发进行技术经济论证,而且应该寻找文化冲突中的均衡,培养文化调协的概念。陶犁认为,其协调内容应含有民俗旅游者文化求异与文化认同间、民俗旅游的本质与民俗旅游产品形式间、民俗旅游中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自决性与互动性间、民俗旅游中接待地居民文化心态间、民俗旅游的开放性与限制性间、民俗旅游中文化与生态经济间的调协。吴忠军在论述广西民俗文化的时候也涉及了“整体文化开发设想与局部文化建设并重”的协调思想。卡哈尔-吾甫尔针对新疆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提出了增强区域协作、联合促销并尽快建立和完善新疆黄金旅游走廊的思路。 其实文化协调性的现行核心问题是民俗旅游本真性与商品性的协调问题。其实民俗旅游的本真性与商品化并非绝对对立,如民俗旅游开发以旅游业为驱动力,商品化则无法避免,我们应该寻求本真性与商品化的内在张力以获得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同时不协调的关键实质上不在于民俗旅游商品化本身,而在于对商品化的肤浅理解和低级运用。民俗旅游中的“本真性”侧重于旅游者所经历的“真实”,通过市场运作来为旅游者提供一个体验民俗文化的机会。因此,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具有经济的“外壳”和文化的“内涵”。因此,民俗旅游的开发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照文化法则。置文化内涵于不顾的随心所欲、粗制滥造,实际上违反了商品化原则,是不可持续的发展,也不可能获得长远的经济效益。同时,在旅游开发中一定要把握商品化的“度”,不把旅游的经济效益把再过高的位置,商品化也未尝就是坏事,相反商品化还可以有效的传播和推广民俗文化,旅游也将成为民俗文化传播的使者。所以只有本着旅游本真性与商品性的均衡发展才会真正实现大范围的文化协调。 (二)经济价值观 作为文化旅游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旅游,在经济效益方面已经显有成效: 1.显性效应: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吸引旅游者、增加客源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 2.隐性效应: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民俗旅游是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同时民俗旅游也扩大了当地的知名度,在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的同时,还可以吸引众多的投资者为当地经济建设宣传服务。 殷群从民俗旅游的供给与需求方面出发,指出民俗旅游需求的边际效用递减,因此开发中要防止民俗旅游的泛化,同时要注意民俗旅游的供给具有民族性和民间性,此外,作者也对民俗旅游进行了消费效用分析。陈建设等指出民俗旅游能给民俗地区带来经济收入实为一种帮助扶贫、充分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文化的经济激励,同时提出以扩大市场增加收入、建立合理的经济补偿机制、多种激励方式相结合的建议对原有的经济激励进行了改进。在实证性研究论文当中,张旭亮等对图瓦民俗旅游进行了研究,以外部性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图瓦民俗旅游开发所产生的外部性不经济性,并针对这些外部不经济性提出了一些可消除图瓦民俗旅游开发外部不经济性的建议。 (三)社会价值观 民俗旅游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特色旅游,其独特性与生动性使其充满了商机,当然作为社会整体中的一个侧面写照,我们也不可忽略其社会价值。彭谊认为通过民俗旅游,可以为弘扬民族文化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促进了生态环境、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城乡的美化,同时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此外,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社会控制”问题也炙手可热,民俗旅游拉动了旅游地经济的增长。当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资源等因素不足以支持其向前发展时,外部的政治机构和经济集团以“投资者”或“扶贫者”的姿态介入并成为旅游战略的制定者和经营运作的操控者。众所周知,投资者关心的往往是其资金收回与效益问题,这种思路极易导致民俗旅游开发中的短视行为,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以当地自然文化生态的破坏为代价。因此,在关于当地民俗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原则性问题上,地方政府需重新争取主动而坚定立场,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计。 三、民俗旅游的研究方法 民俗旅游是一门新兴的旅游主题,它的热潮引起了众多学术研究的紧跟而上,研究方法也是如此,大量篇幅的研究方法此起彼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并总结。具体而言,民俗旅游的研究方法可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般分析法、跨学科分析法、整体—局部分析法和跨区域分析法。 (一)一般分析法 从民俗旅游的资源开发和市场开发两个角度, 提出了调查法、比较法、综合法、形象定位法、市场预测法。胡海胜使这五个方面具体化:调查法——对民俗旅游资源、市场和开发过程的调查;比较法——相似和相异比较;综合法——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旅游资源的评价(分等定级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和对民俗旅游景点的综合开发(景点内综合开发、民俗风情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的结合、点线面相结合);形象定位法:领先定位、比附定位、逆向定位、空隙定位、重新定位;市场预测法:定性(类比预测法、集合意见预测法)、定量(时间序列预测法、回归分析预测法、试销法)。 (二)跨学科分析法 对民俗旅游的研究与对相关学科的研究是相通的,此类相关学科包括社会学、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人口学、生态学等等。只有通过类比或对比才能在学科研究间找出共性与特性,关于民俗旅游的论文中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并不多,但也不乏有人创新开拓,如周霄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系统阐述了旅游民俗的概念体系与类型,以及民俗旅游的本质与特征,并从文化变迁、组织重构、角色认同和社会控制等方面对民俗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又如刘晓春从哲学的意识形态方面分析,认为民俗旅游是全球化背景下权力政治、资本与地方性文化之间共谋的结果,是一种后现代文化现象,服务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诉求。此外,民俗学与心理学的结合也可为创新之举,王德刚等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旅游者对民俗旅游商品的需求特征,包括追求时代性、追求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统一、追求消费多元性与需求多样化、追求消费个性化和追求携带的方便性等。 (三)整体—局部分析法 这种方法实质上也可称作整面—焦点分析法。 1.运用整体(整面)分析法的文章占了论文总数中相当一部分,其从宏观把握问题,审视我国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同时展望今后的发展动向,等等。 2.局部(焦点)分析法则从微观的角度来具体分析某一个地区的民俗旅游发展情况,其研究领域涉及中国东西南北中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研究的层次由省及村。论文研究内容以具体地域状况为基点来探讨,分析了民俗旅游发展的历史成因、开发模式及意义、现状及内容、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等,以小范围的诠释扩展到大范围的展望。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地域涉及广泛,如在文献总数(根据数据库精选出的112篇文献资料)中,分析新疆、广西、云南、内蒙古、山西、辽宁、天津、湖南、四川、重庆、江西、甘肃等北方及中西部省份,或诸如昌平、新疆喀什、恩施州、北京怀柔区官地村、湘南地区、张家界、甘南地区等小区县的论文数较多,而针对东南沿海诸如上海、南京等地关于民俗旅游开发方面的文章较少;此外,民俗旅游深入研究与少数民族紧紧相连,大量的文献围绕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开发而展开,如西南三省少数民族的旅游民俗开发等。 (四)跨区域分析法 也称之为区域比较法,此分为两种情况:1.国内不同区域间的比较分析法;2.跨国界比较分析法。针对1种情况,海峡两岸曾在02年于北京对关于两岸观光休闲农村与乡村民俗旅游召开了研讨会;“06中国旅游发展论坛-北京对话”也以跨省市的手法来比较分析乡村民俗旅游的发展异同。针对两种情况,周春光等从介绍日本“里山”现象入手,通过对目前京郊地区民俗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议,并积极主张营造有中国特色的乡土自然文化和民俗旅游发展模式。 (五)其他方法(创新构想) 包括“经典罗列法”和“历史阶析法”。 1.“经典罗列法”指在罗列出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典型案例来分析民俗旅游的发展模式与发展前景等,陈景辉等在论及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成功模式中就罗列出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典型的三种模式:泸沽湖地区的纳西族摩梭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西安以仿古入城式盛大典礼欢迎克林顿;深圳华侨城大打民俗旅游品牌,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对内蒙古民俗旅游的开发意见。 2.“历史阶析法”指利用民俗旅游发展中不同历史阶段的典型性特征来纵观民俗旅游的发展进程与改进措施。这两个创新构想出的方法在研究中的具体运用情况不多,即使出现也以综述的形式,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去完善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从而提高研究成果的可信度。 四、民俗旅游的创新思路 (一)处理民俗旅游与相关主题旅游的关系 随着“旅游可持续化发展”口号的提出,以“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民俗旅游”为主题的旅游形式纷纷兴起。民俗旅游作为近年来旅游新的增长点,各地方踊跃的打起“民俗”的旗号、以当地的民俗特色吸引游客来发展当地的旅游经济。其实民俗旅游与其他几种旅游形式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同步性与相关性,具体体现在: 1.民俗旅游中的“民俗”特质贯穿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的内容之中,呈现出地域上与内容上的相互包揽性,具有“民俗搭台,生态、红色、乡村唱戏”的特征; 2.均为新兴的旅游形式,其形成机制与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四个主题互为兼容,互为补充; 3.旅游发生地大部分集中在边远山区和偏僻乡村,上述几种形式的旅游均顺应形势,有效地宣传了当地特色文化、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维护了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注重都市民俗旅游与乡村民俗旅游、农业民俗旅游的并肩发展 民俗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如何更好地丰富民俗旅游的内容、展现丰富旅游文化,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问题。“和谐”理论的提出要求我们在旅游的生态可持续方面也做出贡献,农村民俗旅游与农业旅游是民俗旅游可持续化的发展重点,它们是伴随着中国古代农村或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也是我们如今发展民俗旅游中的重中之重。然而社会的进步与旅游发展的多样化要求民俗旅游不局限于一个小范围内。迄今为止,仍有不少民俗旅游论文还在沿用早期英国人类学派的观点,把大量注意力投向古老的民俗事象,因而过分关注市场尚不成熟的民族或乡村区域,纷纷开发出一系列无“度”的民俗旅游项目,而同时国内都市所吸引的客源在旅游市场上至今还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为都市民俗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很大的市场空间,我们的研究余地还很大。比如,邱扶东等在考察上海都市民俗特征基础上,提出了上海都市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并从都市文化与旅游氛围、旅游产品、旅游商品等方面评价了都市民众旅游开发的作用。总之,要把民俗旅游做大做好,就要结合都市与农村等地域的民俗特色,做到地域间民俗旅游的和谐发展,达到互为补充、互为增色的效果,使游客选择余地更大,从根本上完成民俗旅游的多样化建设。 (三)解决民俗旅游的传统性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与“三农问题” 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涉及的内容很广,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构成。 1.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可用来指导民俗旅游的产供销活动,从而解决供需矛盾; 2.社会、文化的可持续要求民俗旅游开发中加强对传统民俗文化价值的宣传, 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 激发起对所在社区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 提高其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对游客要加强尊重接待地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宣传教育等等; 3.环境的可持续主要在于加强环境保护和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民俗旅游开发者、管理者、旅游者以及当地人们的生态环境教育,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 如今民俗旅游展开地中相当一部分集中在农村,“三农问题”也就成了“可持续发展问题”中的核心问题。李万佰以北京昌平市为例,提出了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和政府扶持为措施的“三农问题”解决方案。李琳桂等认为“农家乐”民俗旅游在“三农”问题上可以有效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解决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加快农业市场化、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四)发挥民俗旅游的“特色化”营销 “特色化”主要包括营销客体(民俗产品)的特色化和营销介体(营销手段)的特色化。 1.营销客体(民俗产品)特色化:指的是地方根据当地的民俗特色,设计出符合游客需要的旅游民俗产品。如昌平以“酒”为题材发掘其民俗旅游之“酒文化”;满族人民依据其民族特色开发传统食品,使“萨其玛”等品牌产品名扬天下;辽宁对民俗旅游中的纪念品开发颇有独到之见;此外,“民族高校开发民俗旅游”的构想成了旅游界的热门,等等。 2.营销介体(营销手段)特色化:即为营销的方式,其实关键在于怎样去广告宣传自身的特色产品。肖建春对四川重庆一带的民俗旅游作了广告分析,提出广告必须充分利用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寻求整体规模效应、并在本土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国际化,等等。总之,民俗旅游广告宣传的原则性在于以内容真实、特色鲜明、形式多样为基点,利用媒介通过艺术的手段将产品推向市场、面向国际化。 (五)提倡民俗旅游教育扩大化问题 1.加大“人才教育”力度:民俗旅游人才(尤为管理和经营人才)的不足成为社区民俗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合理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需要民族界的精英人才,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拓深民俗研究的内涵。所以旅游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旅游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利用高校、大专、中专、职校、旅游培训中心构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地,通过岗位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可引进一些急需的高级管理或经营人才以满足民俗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全面要求。此外,民族地区的教育颇为特色,张洁提出民族小学除了对外界开放,让游客了解当地民俗外,在教学中还应根据民族地区具体情况,在某些教育内容中体现民族特色。 2.培养“社区参与”理念:其主要强调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发展决策获得经济社会等方面利益的同时,加强旅游地社区居民参与有关旅游知识的教育培训来提高其旅游意识和环保观念,达到由受教育前居民被动接受环保而与环境形成的主客体被动关系转化为受教育后居民主动自觉的环保观念而与环境形成的主客体对等关系的目标,从而使旅游地居民深知如何自觉去维护环境的健康发展,形成了一组循环性良性效应。 (六)创新民俗旅游的现代化建设 民俗旅游的古朴性与承传性并不排斥民俗旅游中的现代化建设。科技的进步,交通的发展使原来封闭但具有丰富民俗特色的区域开始面向外部世界;经济的融通与信息的交流使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向于现代化,但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化的提出是建立在不损耗当地生态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过度的商品化与经济化只会导致民俗文化的消亡于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这是一种我们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的恶性循环。与此同时,在良性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引进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创造当地人们的数字化生活,为民俗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开辟、实现市场和效益的规模化等提供便捷性。 五、总结与展望 目前,我国民俗旅游研究的整体水平不高,深度不够但发展势头较好,其处于起步探索时期,问题较多,需要我们进一步钻研。面对目前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缺乏理论体系,达不到体系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比例失衡;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滞后于实践;案例分析太简化,分析问题不深入;不关注热点问题,缺乏热点问题间的思维链接;缺乏问题主观性因素和客观性因素的结合,把“人”本身问题放于次要地位;思路单一化,创新性少等等。当然,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在我们审视这些问题的同时也要思索我们的改进与提高步骤,那才是关键问题,近年来我们的研究也在逐步地进步,从不同的维度探讨了民俗旅游的热点,并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拓宽思路,培养一种前卫的思维模式。我们拭目以待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这将成为旅游经济新一轮的亮点,同时也是一种挑战。

随着旅游业在中国蓬勃的发展,作为旅游地和旅游产业发展重要指导的旅游规划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为此,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关于浅谈旅游市场营销论文相关内容,欢迎参阅。

旅游消费者行为是指其为获取、使用、处置旅游商品或服务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包括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通过对数据的关联分析发现关联规则在消费者行为分析中最具有挖掘性,因为需要将旅游商品特征和网络用户通过某种特定的方法联系在一起,发现两者能够相互影响的因素。通过对网络用户上网的规律和喜好,把用户的一种使用习惯或消费习惯和网络习惯进行关联分析,从而对用户进行划分,进而向该用户群提供适合他们的旅游商品或服务,激发用户的潜在需求,促使用户消费,更加符合“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理念。

随着社会网络关系的日益动态化和多重关联化,不仅消费者借助其他消费者建立的社会网络来优化购买决策,企业也利用与客户间建立的网络来促进产品创新,加强供应链管理,提高营销效果。除了创造者节点间关系的关联性,用户创造信息本身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关联性。 因此,分析多重关联网用户创造信息的生产者、使用者以及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探索多重关系下用户创造信息对企业绩效与用户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不同来源的用户创造内容对消费者决策影响的竞争效应等,对管理科学与管理实践都将具有重要价值。大数据环境下,如何将企业的市场数据与会计、财务及资本市场数据结合起来,确立市场业绩和公司财务绩效的相关性和因果关系对企业如何最优安排营销投资和策略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旅游整个行业中,旅游用户行为是及其分散的,目前还没有一个平台能够覆盖所有的体系。如何能够在复杂,快速变化的网络环境中抓到或者获取新用户,首先要了解用户的网络行为,用户是谁,行为方式是什么,在线上的网络方式和现实的方式会有很大差异,那么对网络行为的理解一定要基于网络的角度来看。其次基于什么原则,什么评判为了抓新用户做广告,都是要考虑的。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为旅游企业提供了新的营销平台。在这个新的营销平台上,旅游消费者的行为会分成八个不同的阶段。分别是思考阶段,计划阶段,搜索、寻找目的信息,然后做预订,然后会到目的地做旅游,途中还会有订车,之后还会有点评和分享。这是整个复杂的过程。大家看到的是整个用户从思考到旅行完成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有这么多的媒体和平台都能接触到,对所有旅游企业来说,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复杂的环境里面,怎么样抓到目标客户,而且一定是在只有有限的预算的情况下。

最近火爆的大数据营销经典案例莫过于由Netflix制作的美剧《纸牌屋》。Netflix在美国有订阅用户2700万,用户每天在Netflix上产生行为有3000万,订阅用户每天还会给出400万个评分,还会有300万次搜索请求。Netflix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那些喜欢观看BBC老版《纸牌屋》的用户,也喜欢David Fincher导演的电视剧或者Kevin Spacey主演的电视剧,因而决定翻拍。2011年初,在没有一家电视台愿意承诺第一季投拍的情况下,Netflix直接以1亿美元买下两季26集版权,剧组为请到Kevin Spacey又等了10个月。结果《纸牌屋》出现了奇迹般的爆红。

《纸牌屋》的成功被看作是得益于Netflix海量的用户数据积累和分析。制作方Netflix通过分析千万用户的行为选择导演、演员,就已经提前预测到《纸牌屋》必然会受到市场的欢迎。

从电视剧市场反观到旅游市场。旅游电子商务网站、旅游微博、视频网站、社交网站等每天都产生数以亿计的数据。这其中既包括在线旅游预订网站中用户的登陆次数、在线时间、关键词搜索、浏览偏好等上网特征,根据这些可以挖掘出客户的兴趣喜好、挖掘出客户的消费倾向和消费群体分布,也可以根据客户的上网消费行为挖掘出客户的其他需求,从而采用相应的营销模式。基于大数据策略和广告技术,利用跨渠道的推广方案,才能有效的把用户抓住。

大数据时代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认识问题从以前的因果论发展成为定量论。对一个现象的证明是对整个大数据的分析,采用所有样本而不是随机样本。通过搜集旅游信息,对全部旅游者的游览路径、消费行为、景点选择、关注热点、兴趣爱好等的数据分析,预演行业的发展态势,评估旅游景区的管理、服务、营销水平,研判旅游企业的发展战略,从而发现新的管理模式、商业模式和营销模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带给我们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河南省旅游市场总体情况

河南省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总体来说这样的资源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其作用,致使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至今仍然缓慢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河南省旅游业经济效益比较差

2010年河南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亿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000亿元,达2294亿元,其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分别排在全国第6位和第8位,位居中部地区首位。从河南省旅游区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占全省比例的对比看,区域旅游消费水平不高。可见,河南省旅游区旅游业发展水平不高。

(二)主要客源市场为低端市场

目前河南省游客 80%为本地游客,消费水平极低,人均日消费水平不足 20 元。省外客源方面,主要是以山东、山西、河北为主。

(三)河南省旅游的影响力较弱

河南省旅游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影响力非常弱,尚未树立起富有影响力的品牌形象,因此很难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消费。

二、河南省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业营销意识发展不够,旅游营销观念落后,方式传统

河南省旅游区内的多数景区虽然也在一直强调“以游客为中心”,但是长期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形成的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经营观念,对现代旅游者了解的并不深入,尤其对其消费心理探究极少,并不能真正抓住其所想所需,所以市场越来越难做。另一方面,河南省旅游市场还停留在传统的营销模式上,营销手段基本还处于比较低级的跟随阶段,营销活动效仿其他景区、市场,方式传统,没有成自己的特色,营销意识和营销水平与发达的旅游景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营销理念和营销能力有待提升

(二)缺乏整合营销观念

旅游业是综合产业,包括景区、餐饮、住宿和交通等方面,河南省旅游的营销战略就是缺乏将资源整合的这种观念,为了进一步开拓旅游市场,推进河南省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满足游客的全面需求,必须要从顾客的需求,顾客的成本,顾客的便利性和顾客的沟通角度树立整合营销的观念,目前,河南省旅游业还停留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上,只追求短期利益,没有注重长期和全面的规划。

(三)旅游目标市场战略不明确

目标市场战略是指目标市场、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河南省缺乏对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要对游客进行合理的细分,确定好河南省旅游市场的目标顾客,河南省不同的旅游景区不同的目标顾客,并且应该有明显的区分定位,创造独有的特色,才能满足游客全面的需求。

(四)促销等同于营销

河南省旅游市场很大程度上将营销等于促销,甚至在某些景区一年的营销战略就是等“五一”和国庆节两个重大的节日的促销活动,由于缺乏营销规划,没有考虑将河南省的优势劣势进行对比分析,没有进行目标市场战略,没有市场调研市场开发的意识,导致了旅游景区只是对旅游资源的简单加工,没有达到旅游产品的综合要求。

三、河南省旅游市场营销战略研究

(一)加强和更新营销观念与意识

要有效地开展市场营销,必须树立全新的营销观念。一方面,要树立全心全意为游客服务的观念,无论是旅游产品,还是开展营销活动,始终把游客视为“上帝”的思想贯穿于 工作的全过程,做到一切为了游客,一切服务于游客,用一流的服务赢得 游客,以求长期占领市场,获取更大 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不能局限于满足游客的现存欲望,没有必要把眼光仅仅盯着满足其现存欲望所转化的需求,被动地适应市场。可以突破现存欲望的限制,主动出击通过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使人们形成新欲望,即通过一系列营销努力影响人们的欲望形成过程,然后利用所拥有的各种旅游资源,不断开发满足游客这些新欲望的新产品。这样做就可以利用自身特长培育新市场,引导消费,抢先进入,避开竞争对手。

(二)整合旅游市场营销战略

整合营销是指将顾客的需求、顾客的成本、顾客的便利性与顾客的沟通作为营销战略的最基本的方式和手段,通过这些手段达到促进企业 发展的目的。而旅游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包括的行业很多,如酒店、旅行社、交通和景点等方面。要做到旅游市场的稳定繁荣,必须综合考虑到这些行业的全面发展,如:交通、旅行社、酒店和景区等营销战略。

(三)旅游市场营销组合战略

营销组合战略是指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的组合战略。河南旅游市场应该实施的营销战略包括:第一,产品策略。旅游产品组合策略,充分研究河南省的旅游产品组合中核心的产品线是什么,并不断的以核心产品线为依托,全面发展旅游产品组合策略。第二,价格策略,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河南省旅游业更应突出低价优势,吸引游客。第三,渠道策略。山东省的旅游市场应扩宽国内国际的渠道,与旅行社联合营销,扩宽发展的路径。第四,促销策略。应综合公共关系和广告策略,不能单一的使用营业推广战略,要考虑到促销策略的长圆形,而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

(四)旅游目标市场战略

旅游目标战略包括旅游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的选择,旅游市场的定位,游客的需求各异必须要对河南省旅游市场进行市场细分,或者叫市场分割,将整个旅游市场按照人口地理,行为和 心理等因素划分成若干个同质的子市场,选定其中一个或几个子市场,根据这些市场中的游客的需求,进行旅游产品的创新,更好的满足消费。这个过程就是旅游市场定位的过程。没有一个企业能满足所有旅游者的需求旅游经营者的需要,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河南省应根据自己的旅游资源特点满足游客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卡显红,树夫.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战略及其竞争力提升研究[J].江苏商论,2005,(3).

[2]旅游景区营销战略(STP)分析---浅析济南红叶生态 文化旅游区[J].商场现代化,2006,(1).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旅游正在悄然兴起并迅猛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蓬勃红火的旅游背后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积极探索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新模式: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零门票”公益性经营管理模式。 关键词:经营管理模式;市场化;公益性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旅游,成了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旅游业也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日趋增长,旅游正在悄然兴起并迅猛发展。 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蓬勃红火的旅游背后存在的诸多问题:当前市场的背景下,我国的风景旅游区却仍然延续着计划经济的模式,大部分还属于事业性质,纯属公益事业,经费靠财政拨款。旅游区管理机构虽然既有保护的职能,又有组织生产、经济、解决就业和社区管理的职能,但因政企不分,事企不分而导致了诸多弊端,如资金短缺,经济效益低下,机构臃肿等。由于风景旅游区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积极探索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新模式。 一、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国家集风景旅游区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于一身,景区的管理、保护和开发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景区的门票及其他旅游项目由国家定价(一般定价很低),收入上缴国家。这种管理模式在保护遗产、体现社会公共利益、资源整合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但从实践中看,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效率低下,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其经济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严重阻碍了风景旅游区的健康发展。专业性或公益性强的景区(景点),如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的核心区、文物保护区、宗教朝拜地等实行国家经营管理,由国家委托专业人士经营。严格控制旅游的过度开发,保护自然文化遗产。 二、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真正把风景区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将其作为独立的主体推向市场。存在的市场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项目的形式招商引资,由多个投资主体进入景区行使经营权;另一种方式是垄断经营权,以一家作为投资主体,进行垄断经营。由于政企职能分开,产权比较明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效率得到了提高。近年来,碧峰峡、桐庐、太湖源等一大批景区(景点)将经营权不断地拍卖出去,这种经营意识是对传统管理意识和管理体制的一大突破。 但也要认识到,旅游业是以持续为目标,需要将经济、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考虑,而企业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环境效益。因此目前完全按市场机制经营的方式遭到了质疑。如黄山风景旅游区,从保护遗产的角度出发,必须严格遵循“景区游,区外居”的旅游方式,而黄山股份公司为追求赢利,必然尽可能以高消费方式将尽可能多的游客留在景区,由此必然造成遗产质量破坏,从而出现了在黄山发展旅游经济后“景区的环境卫生和安全质量提高,而遗产质量反而恶化”这一似乎怪异的现象。另外,这种纯商业化经营必然以其垄断性而伤害游客正当利益。由于风景旅游区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在引进市场化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要让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健康。有序地发展,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法律及制度保障。 (一)建立规制风景旅游区开发和保护的体系 虽然有《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但是这些规定缺乏实施细则,对一些新做法缺乏裁决的依据,对实际执行中的一些破坏资源、侵蚀国有资源、使用权不明确的现象难以做出有效认定和判罚。尤其在民营企业开发旅游景区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具体法律法规对旅游资源开发行为进行规范,具体操作上对旅游资源的权力归属没有清晰的界定。要明晰风景旅游区产权,并使其规范化运作,就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将景区开发行为予以规范,对破坏景区资源的行为和做法给予惩罚。 (二)改革管理体制 我国风景区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主体是国家,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所有权。为保证国家产权的统一和国有资产的收益,国务院可以指定一个权威机构代理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产权。对产权进行统一管理;负责风景旅游区规划的审批、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租赁,风景旅游区资源使用权转让、风景旅游区资源保护规划等。该权威机构可视需要,在各省或各片区设立派出机构。发展建立风景旅游区日常管理机构。并对其拥有领导权、监督管理权和对风景旅游区资源开发经营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权。日常管理机构由派出机构代表、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代表、当地群众代表、开发经营单位代表等组成,具体负责风景旅游区开发建设的监督管理,监督国有资源的用途,保证国有资源保值增值,并进行风景旅游区日常的市场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管理。整个管理系统的经费均由国务院按旅游税收的一定比例统一拨付,以防受地方政府部门和经营者的牵制。 (三)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 风景旅游区不是单指景观资源,而是以景观资源为核心,由产品系统和支持系统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在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中,分清旅游景观资源和旅游经营资源。旅游经营资源才是我们的改革重点(包括住宿、餐饮、娱乐设施等),增强竞争活力,提高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旅游景观资源不应作为风景旅游区创收的主要途径,而要以保护为重,国家应建立景区财政补贴制度,为景区维护经费来源提供保障。对那些交由企业运作的经营性景区,应制定门票价格管理制度。 三、“零门票”公益性经营管理模式 一直以来,有些人简单地认为,把优美的自然资源圈起来,坐收门票,这就是在搞旅游。所谓的旅游产业,也仅仅是收收门票而已。其实,恰恰相反,旅游产业的最高境界应该追求“零门票”,将门票经济转为产业经济。如果眼光还只是瞅着门票,而不注重寻找新的替代性收入增长点,一味通过提高门票价格来搞景点开发,旅游产业最终只能走进一条“死胡同”。如今的旅游产业是全方位的,连着娱乐、交通、餐饮等众多行业,是一条很长的产业链。发展旅游产业,眼光绝不能盯在一张小小的门票上,而是要在“吃、住、行、购、游、娱”这六大要素上下足功夫、做足文章,因为留住了游客就留住了财源。人文精神是发展旅游产业的灵魂。在全世界旅游产业的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人类文明及其人文精神始终是推动这个产业发展的灵魂。毫无疑问,倘若缺乏历史厚重的沉淀和文化灿烂的光彩,那么,无论是八达岭的长城、西安的兵马俑,还是耶路撒冷的“哭墙”、麦加的“圣石”,它们皆毫无价值。退而言之,即使是那些天公造就的自然奇观,如中国的九寨沟、张家界、美国的黄石公园,也正因其符合人类热爱自然的天性而成为旅游胜地。 2006年12月初,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的游客人数已突破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2亿元。而在2003年以前,黄果树的年均游客人数还一直徘徊在50万人次。一年一百万,三年三级跳。告别单纯的门票经济是今天黄果树旅游产业获得历史性突破的关键。虽然现在我们的发展仍离不开门票,但发展的增长点已渐渐转向景区品牌和景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去年以来,国内众多景点纷纷涨价,但黄果树景区始终坚持门票不涨价,并设立了景区免费开放日。 我国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明显不足滞后了我国旅游景区的开发,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探索、建立一套既有利于资源保护又有利于景区管理的我国景区管理体制和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科学经营机制,是一个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课题。必须积极探索旅游景区经管理的新模式,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加大引进市场化经营模式,通过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景区管理模式,为广大百姓提供更优美、更舒适的旅游服务,为旅游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有力的管理制度保障。从而更好地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旅游景区经营策略研究论文

论文应以我国旅游景区的事件营销为例,分析了我国旅游景区事件营销的分类,以及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阐明了事件营销给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带来的显著效应。在研究、分析我国旅游景区事件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策略。一定要有实例子,要丰富,这样,几万字没问题,具体例子在网上查找就行了。相关文章,好好充实一下就行,按照论文的套路整。第一篇:中国的旅游景区开发管理体制存在很多的问题,这和我国旅游业发展时间短有关系,和我国景区管理体制不健全有关系,和景区开发资金短缺有关系,下面我们就细细分析。(一) 景区开发体制是症结我国景区管理体制的现状:在风景名胜区设立人民政府及设立管委会这两种基本管理体制,在全国风景名胜区,尤其是著名风景名胜区实行了10多年。在10多年间,各地风景名胜区根据自已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基础条件,逐步摸索出了适合本地旅游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总结出了许多好的经验。然而,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由于最近10多年我国正好处于政治经济体制变革时期,国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过渡,现实情况与当年制定国家和地方法规的经济体制背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而导致景区开发、建设和管理的利益驱动机制完全改变,再加上当初国家和地方所制定的法规的不完备、不配套,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各地景区管理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体制不顺、不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问题,给景区的保护、开发和建设带来了困难,并使新景区的开发建设难以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运作。目前,实行的人民政府和管委会这两种基本管理体制,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旅游景区管理机构庞大臃肿,精力分散设立县级人民政府的风景名胜区,以政府行政权力管理景区,有立法权和执法权。因此,凡是人民政府所设立的机构它都必须对应设立,导致了机构庞大,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作为一级人民政府,必须管理景区内的国计民生等经济、社会问题,如学校、医院、城市人口就业、计划生育以及工农业的发展等等,这样就大大分散了景区领导的精力,使其不能集中精力、人力、物力、财力抓景区建设和保护。以管委会模式管理的景区,由于不能依法享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行政管理权力,因此不具有执法主体资格,没有独立的公安、工商、税务、财政等管理权。由于授予的行政管理权限不够,对景区的管理力度不够,对景区的开发建设也很不利。2. 景区管理条块分割严重许多国家级景区就设立了县以上人民政府,也受到管理权限条块分割的困扰。如武陵源风景区设立的人民政府,它对天子山、索溪峪拥有顺畅的管理权,但对景区内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却无法行使有效管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是由张家界市人民政府和省林业厅双重领导的事业单位,与武陵源区人民政府级别相同,于是出现了一个景区内存在着两个处级管理机构的多头管理问题。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没有规划建设行政管理职能,武陵源区政府虽有行政管理职能,但无法对森林公园区域实施监督管理,致使森林公园区域的规划、建设与总体要求脱节。设立了县级人民政府的景区尚且如此,采取管委会形式的景区受到的管理权限条块分割的困扰就更严重了。3. 景区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景区管理法律法规条款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配套性和统一性。执法队伍力量不够,执法水平低,不能对景区内违规事件实行强有力的执法,不能对影响和破坏景区形象的建设项目依法整改或拆除,也不能依法根治环境污染。4. 景区内原有居(村)民控制困难几乎所有的景区都有世居的农民。现在,他们的生活来源除少数人员耕种土地外,80%以上居(村)民靠旅游接待服务经营发家致富,景区内农民人口逐渐增多,希望扩大经营,子女长大成人要求分户居住,原有住房不适应居住要求改建等,造成景区内农民建房无法控制,对景区旅游资源、环境破坏都很大。为了保护旅游资源,许多景区都计划搬迁景区内的世居农民,但拆迁费用太高,一般景区都无力承受,景区旅游资源保护受到威胁。5. 景区建设资金不足,人员素质不高由于景区管理体制不顺,法律环境不健全,市场资金不敢大胆介入,国家拨款逐渐减少,导致景区建设资金不足。许多景区都处在边远地区,难以吸引人才,造成景区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极为缺乏。体制不顺,是我国当前经济转型时期的一个特征,但是体制不顺阻碍发展,却是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体制改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也不能指望一下子整体性完成。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要寻找一些突破口。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改革可以说不仅条件已成熟,而且比较紧迫,应该成为当前进行体制改革的重点。体制问题是旅游景区在开发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它已经成为束缚我国旅游景区发展的最大障碍,而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又是旅游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有些地方由于受制于体制问题,旅游景区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限制,许多对旅游景区有开发兴趣和投资意向的投资商也因此而扼腕叹息。比如,旅游景区经营权外包曾一度成为被许多地方效仿的上佳模式,有些地方也因此而推进了景区的发展。可是由于我国的旅游景区隶属于多个部门,比如建设、国土资源、林业、文物等部门,旅游景区的经营权外包后,相关部门就会表示反对,使得旅游景区经营权外包成为敏感问题。因而急需建立一种协调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以便促进我国旅游景区的开发,进而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二)景区开发资金是瓶颈景区开发资金一度是我国旅游景区开发所面临的瓶颈,资金不足将严重影响景区的发展,因为在旅游景区的开发过程中,前期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而旅游景区的开发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政府对景区开发的投入又有限,而旅游景区若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其发展的后盾,旅游景区的开发与建设则只是粗糙的,其开发的程度及配套的设施不到位则会严重影响旅游景区的长期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制的改革,社会上积累了大量的闲散资金,这些资金的持有者到处在寻找资金的投向,而旅游业迅猛的发展态势给了他们把资金投向旅游景区开发的信心,这给我国许多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带来了希望,旅游景区利用社会上的闲散资金进行其开发与建设的工作,一方面保证了资金的充足,另一方面又提高了社会资金的利用率,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资金严重不足而产生的以系列问题,但是相关制度若不能支持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的经营模式,则使实际操作变得困难重重。因此从根本上说,资金虽是旅游景区开发的瓶颈,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景区建设和开发只是短期的行为,不能够保证景区的长期发展,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资金问题得到逐步解决的同时,真正的问题还是在于体制。(三)景区开发保护是焦点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薄弱,旅游景区开发会对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如果开发不当的话,则会对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破坏。特别是对于人文类的旅游景区来说,还会对文物等具有科研、考古价值的资源造成破坏。在我国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有些地区确实存在如匆忙上马、盲目开发、近距离重复建设等问题,个别地方还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理,致使出现旺季游客数量失控、白色污染、文物古迹屡遭破坏等问题。对于景区开发中的这些问题,通过正确的引导和相应的控制应该可以解决,但不能把生态环境和文物的破坏完全归结于旅游的开发。旅游景区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存在密切的联系,开发不是放弃保护,保护也不能放弃开发。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保护风景区至少要研究它的哲学基础、群众基础和资本基础。风景区保护不能意味着一切不准动,不准动的保护是从来没有的。保护风景区必须遵循风景区资源自然消长的客观规律,必须遵循风景区定义规定的游人为本的客观规律。因此,动态保护是风景区保护的哲学基础。第一,景区可以动,是前提;第二,景区必须按规划动,是根本;第三,要动景区必须依法动,是保障。规划是风景区保护的总纲领和总依据。旅游景区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如果不对其进行开发的话,资源的价值就体现不出来,关键是看如何处理好旅游景区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因此,用科学的发展观开发建设景区,是解决争议的主要方法。具体措施有行政征费如收取资源维护费;还可以设立物业管理公司;也还可以如门前三包形式的切分责任区,让资源保护事权融进经营管理事权之中,把资源保护义务与资源享用权利对等起来。风景区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实实在在的功在当代、福泽千秋的伟业。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定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核心问题,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第二篇:农民旅游的市场有值得开发的潜力专家认为中国东部地区农民旅游已经启动,东部地区4亿人口中,农民约占近2亿,这成为中国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部地区的农民旅游现在刚刚起步,有一部分农民企业家和一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民现在已经进入了旅游大军的行列,而中国西部地区的农民旅游正处在蓄势待发阶段。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魏小安认为,中国农民旅游市场具有旅游目的多元化、旅游方式多元化、区域差异化和消费层次化的特点。这四个方面的特点使农民的旅游市场有别于城市的旅游市场,但是现在的旅游经营者仍然很难看重农民旅游市场,这也就意味着会放弃很多商机。据专家分析,从目前农民旅游的特点来说,观光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希望在观光的过程中发现各类商业机会,形成各类新的市场。所以今后农民旅游会形成一个花样百出的局面。”周围有好多的同学估计以及意识到这个团量的巨大,所以我认为农民旅游的市场大家要重视起来。第三篇:毕业论文的文风一、文风的含义文风就是文章所体现的思想作风,或文章写作中某种倾向性的社会风气。人们在某一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叫作风。撰写毕业论文也有个作风问题,我们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作风就是文风。人的作风与世界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毕业论文中的文风也不例外。一个人有怎样的思想、立场、作风,就表现怎样的文风。明朗人冯时可在《雨航杂录》里说:“文如其人哉!人如其文哉!”就是说为人怎样,就写出怎样的文章。如果思想正确、态度鲜明、作风正派,写出论文来就有一定的准确和鲜明性;如果朝气蓬勃,思维敏锐,写出论文来就可能生动活泼;一个作风浮华的人,写出论文来决不会朴实;一个思想贫乏的人,写出论文来一定空洞无物。文风不是个别的文章现象,而是具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文坛风气。毕业论文的文风应该是一定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在论文中的反映,应该是一些有着相同或相近世界观、思想作风、思想方法的人,在论文写作中的一贯表现。文风和风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等同。论文文风是论文的作风。论文的风格是指论文的特色和气派。我们可以要求论文作者树立良好的文风,因为这是对论文作者最起码的要求,但却不能要求每个论文作者具有同样的风格,因为风格是论文作者创造性的表现、成熟的表现。我们要求每个论文作者树立良好的文风,摒弃不良文风;但风格却鼓励多样,提倡风格百花齐放。二、文风的表现和要素(一)文风在论文中的表现1.文风在论文内容上的表现。优良文风和恶劣文风在论文内容上的表现,突出地反映在三个方面,即真实与虚伪,充实与空洞,新鲜和陈腐。①真实和虚伪。真实,就是论文的材料既具有客观实在性,又能体现历史必然性。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只有“从事实的全体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事实才是“胜于雄辩的东西”;但是如果事实“是片断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这儿戏也不如”(《列宁全集》第23卷第279页)因此,构成论文的材料必须既是真实、可信的,又是能体现历史的必然性的。虚伪,就是与必然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事实相背离,论文的材料违背事实。②充实与空洞。充实,就是内容丰富。充实以真实为前提,翔实地表述真实的事理。马克思说,充实的文风要“三多”:“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事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7卷第436页)撰写毕业论文时应做到明确地提出问题,具体地分析问题,合理地解决问题,力求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空洞,就是空虚,言之无物,在文辞中没有内容或不切实际。毛泽东同志曾把“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列为“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⑧新鲜与陈腐。新鲜,是指论文主旨正确有新意,论文材料新颖别致,不搬弄前人之说,也不套袭旁人之文思。毕业论文要求多种多样,新鲜别致,每个人的毕业论文应力求有新意。陈腐,是指毕业论文陈旧荒谬,材料雷同不新鲜。陈腐文风传播陈腐的思想观点,毒害人们的思想、意识,造成颓废风气,压抑人们的创造力。2.文风在论文形式上的表现。形式受内容制约,而又影响内容的表达。文风在论文形式上的表现反映在三个方面。①新颖与老套。新颖的形式式有助于毕业论文充分表达新鲜的内容,新鲜的内容则要求新颖的形式来表达。我们所说的力求新颖,并不是矫揉造作,而是以自然为基础,顺应新鲜的内容。老套,是陈旧的东西。雷同老套的论文形式,不能表现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大干世界。者套的形式总是与陈腐的内容相结合,而与新颖的内容相冲突。②质补与浮华。质朴,就是朴实不浓艳。浮华就是艳丽而不实在,专门追求华丽的词藻,不讲求实际的形式。②精当与冗长。精当,就是以尽可能省俭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做到要言不烦,言简意赅,“文约而事丰”。冗长就是以偏长的篇幅表达偏少的内容。用刘知己的话来说,就是“虚益散辞,广加闲说”。(二)论文文风形式的话要素1.文风的时代特征。论文的文风是一定的时代精神、社会风气在论文上的反映。它总是当时政治生活的产物,是受政治情况的决定和制约的。换句话说,在文风上总是打着时代的烙印的。以“五四”的文风为例。从清末到“五四”,文章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用白话代替了文言。这次文风的变革,是巨大的空前的。其主要原因,是精神的解放。当时形成了这样一种风气:思想自由,学术民主,精神得到了大大的解放。从另一个角度说,文风也会对政治思想、社会风习有反作用,它能够直接、间接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帮八股”极为流行,作用极坏,这也从反面说明了文风对于时代的巨大影响。那一段时间“帮八股”文风的流行,产生的恶劣影响,对于政治生活、社会风气,都有极大的坏作用。2.文风的个人风格。文风的形成,对于个人来说,又是作者自身的立场、观点、思想作风、精神面貌、文化修养以及写作的目的和态度等因素在论文上的综合体现。古人说的“文如其人”和“以文知人”都是这个道理。所以文风离不开个人风格。3.文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是渗透在时代风格之中,是构成文风的重要因素。写论文要运用民族形式,即语言特色、章法结构、各种表现手法等,使文风具有民族的特色,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民族特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既要继承旧传统,又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事实上,自古以来就有外来文化的传入,民族特色是在与外来文化交流、融合中形成的。

在新的时期,旅游市场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应该认真分析此类消费特征与未来发展趋势,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优先地方。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高校学生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摘要】本文以高校学生作为研究物件,分析与其相关的旅游市场营销策略问题。首先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对高校学生旅游需求进行了简要概述;主要介绍了目标市场方面的出游动机、经济来源、消费构成、出游时间;进一步讨论了细分市场下的可操作性;并且以此为基础,从产业化、服务、营销手段、创新方法等多个角度对营销策略进行了说明。希望能够通过本文初步论述可以引起更多的关注,为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讯,作为参考及推动该市场的成熟与发展。

【关键词】高校 学生旅游 市场营销 策略

由于中国经济的大力发展,居民收入普遍增加,尤其是在二胎政策放开前的独生子女较多,学生的基本条件相对较好;另一方面,现阶段的高校学生创业、 *** 等,也为其增加了经济来源;尤其是在社会开放性越来越大、活动范围不断拓展的情况下,高校学生敢于尝试新事物与体验生活,并想透过旅游开阔眼界等,所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高校学生旅游消费群体;高校扩招政策也在推动高等教育的同时,更是拉动了该领域的发展,因此,应该针对目前高校旅游市场的新特点,分析更为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

一、高校学生旅游需求简述

高校学生的旅游动机主要是自我实现、满足偏好、半价优惠、交友、减轻学生压力、体验时尚等;大多学生主要依靠校园活动、旅行社宣传、网路、朋友组织完成获得资讯,设定旅游目标;从行程方面看,多以节假日居多。目前的市场已经有诸多企业进入,但主要是处于不完善的阶段,从旅游产业与市场细分来看,还需要利用产品设计、时尚资讯获取、学生心理研究、营销手段等来共同促进其发展。

二、目标市场分析

首先,在目标市场透视方面,应该抓住家庭背景、性别、年级、不同年代学生的总体倾向、文化积淀等基本资讯;在这方面,可以利用现在的大资料方法,进行资讯收集、旅游消费范围、消费水平、网路调查或问卷调查来实现。

其次,应该以学生作为中心,分析其心理构成要素,比如受到旅行社、文化因素、偏好、性格、心理成熟程度、交往范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小。

第三,对该市场的发展现状要进行明确的认知,具体来说,该市场已经从初级的阶段发展到了过渡阶段,即是说目前的市场正处于各个企业“大显伸手”,进行产业化转型、资源整合、与创新发展的时期,市场潜力巨大。

比如,从我国高校学生旅游市场发展优势来看,潜力大、规模有待拓展、消费特征正在突显;而智慧财产权意识也在不断加强,高校学生群体更新快;但高校-旅行社间的关联度大,并未发挥出应有的市场价值;尤其是学生的认真劲、满意度等还有待旅游消费产品供应方在各方面的完善来树立口碑;关键是体验消费前景无限,正在逐渐的被学生群体所认可,所以,优势显著,有极大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另一方面,应该认识到作为学生群体的固有限因素,如消费能力、价格接受程度、挑剔性等;因此,劣势也依旧顽固,所以,对于各大想切此高校学生旅游市场这份“大蛋糕”的企业而言,品质化、多元化、创新性是其必走路径。

三、营销策略

首先,根据对目标市场实事求是的透视,应该认识到营销策略作为学生旅游专案开发的产业化的必要性;也就是说,要将针对高校学生群体的旅游市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化的分析,通过运用工业发展路径方面的产业化思路,形成一个闭环经济,从而让营销这一环节获得更多的功能性体现,即要通过产品设计、价格、品质、高质量服务、多元与创新来增加营销的“底气”,吸引到学生的眼球,以整体性来提升部分资源整合与开发能力,进一步创造新的需求,让学生反过来更愿意去旅游。另一方面,体验式消费已经渐渐透过工业品市场向着旅游市场迁移,而旅游本身就是一种体验式消费,因此,认识到此点非常重要。营销策略的计划部署,需要坚持从其根本要素出发,结合当前消费者行为倾向,并利用这一点来达到营销的目标。

其次,营销手段多样化;具体而言,需要采用诸如拉网式策略,将网路营销、人员促销、销售促进等进行综合应用;比如,建立会员制度与积分制度,进行价格优惠;引入学生代理、学生组织进行团体、个人促销;将工业品中的分销模式与渠道销售方法合理的引入到高校学生旅游市场;最重要的是网路营销,即需要通过电脑、手机两大途径,结合学生上网习惯,更为创新的去建立新的入口网站与网页,通过个人订购、团购等实现营销;另一个就是借助网路、微信等社交平台,可以建立起资料库,不断的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完成预测,更好的为专案开发、产品设计等提供可靠依据。

第三,服务意识要强,服务要求全面、及时;比如,预定快捷、便利,资讯完整,产品组合灵活,互动性强,能够实现资讯反馈与及时处理,做到善始善终。在导游方面,应该针对大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来制定细致的培训计划,让导游能够在知识方面、组织能力方面、亲和力方面、交往能力、融入能力方面全面提升,以满足市场细分的各项基础。

第四,针对高校学生旅游市场营销方面的策略,需要更多的因素融入,因为大学生这个群体,主要体现在人生的理想-现实磨合期,有一半出于理想,有一半来自现实;所以,真正要做好这个市场,就需要一些营销的艺术性、有需要在营销中做出实际的优惠;进一步讲,这个市场的开发,需要旅游企业走出俗套,不断创新,稳扎稳打,将地基打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具体来说,应该将营销提升到另一个层次,充分调动起“学生”这个要素,如通过举办创意大赛、网路征求旅游产品创意等具体活动,让学生在旅游前就参与到其中,从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分析,既有利于市场开发,又可以更好的价低营销成本,获得多方面的利益。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时期,高校学生旅游市场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应该认真分析此类消费特征与未来发展趋势,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优先地方;因此,开发新的专案、延伸旧有专案、提高服务水平,通过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心理需求与倾向的产品,以及利用旅游产业化的思路开启更为完善的市场化运营;将营销与整个产业结合起来,以资源整合的优势提升开发能力,不断在高校学生旅游市场中占有更多的份额。

作者简介:章碧芸1996-,女,浙江海宁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研究方向:营销策划。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营地结合旅游的运营模式研究论文

1.政府主导模式 首先,该模式主要特征为以政府的制度安排主导为主,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为动力。合作参与方的各政府间通过制度安排,从政策层面建立有一定权威的组织保障体系。 其次,该模式的合作框架主要为提供公共服务,落实政府间的组织协调机制,包括管理、政策、制度、法规、交通、设施、标准、信息等领域的充分交流与往来。 最后,该模式发展的突破口在于从最直接相关、最容易实现合作的领域入手,比如服务体系构建、政策制度建设、相关设施完善、产品结构调整等方面,通过制度,在地区旅游之间初步形成了协议、条约,将区域关系加以巩固化和经常化,从而获得了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2.行业引导模式 该模式关注于公益层面,是以资源共享、协商合作为目的的行业联合。这是推进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媒体介质。旅游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存在的最重要作用,就是促进协商解决机制的建立。 首先,该模式的主要特征为在资源交换的基础上,以公共利益实现为动力,以信息共享作为实现手段,在宏观调控的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的企业行为之间,搭建一个承上启下、协同治理的非营利性旅游合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组织和成员之间的关系彼此依赖,通过成员间的相互信任进行资源整合,并以自愿协商和相互妥协的方式来解决平等主体之间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其次,该模式的合作框架为沟通信息、协调各方关系、规范行业行为,主要通过充分发挥长三角旅游行业协会、俱乐部等社会团体公益功能,担负起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协调等职能,形成联系政府与企业强大的动力。 再次,该模式主要通过对话、协商、谈判等集体选择和集体行动等途径,达成共同治理目标,并形成资源共享和相互合作的机制与组织结构,建立共同解决公共问题的纵向的、横向的或两者结合的组织网络。 3.市场主导模式 该模式兴起于运营层面,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旅游企业横向联合和纵向兼并。只有拥有大量资源配置高效、市场反应灵敏的旅游企业,区域旅游合作才有长效发展的持续动力。 首先,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利润最大化的动机,驱使旅游企业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而开展相互间的合作,以整合区域内的生产要素,提高专业化的分工协作水平,优化旅游产业的组织结构,形成区域性的资源有效配置的格局。 其次,该模式的合作框架为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客源开拓、旅游产品供给方面。主要落实于建立跨区域旅游集团,实现旅游资源、产品、理念、服务、教育、人才、技术、文化、资金的优势互补,增强竞争力。中部五省实现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途径 1.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坚持区域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和特色,形成合作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格局。合作的主体是政府和旅游企业,要让旅游企业在合作中得到好处,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同时在合作过程中,要引导和鼓励各地的旅游投资者共同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建设。 2.建设区域合作运行保障机构 在国家旅游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设立一个协调管理机构,专门从事跨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管理工作,为区域合作提供决策和咨询服务、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等,既包括对各景区(点)的接待容量、服务和安全情况、旅游投诉和纠纷情况等的协调,又包括建立导游联合培训、管理和统一编写区域旅游线路导游词等的协调,将区域旅游合作落在实处。 3.制定区域旅游发展规划 进行区域旅游合作的前提是进行科学的统一的规划。(1)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在对区域旅游资源进行普查的基础上,制定全区战略性规划体系,以免出现旅游资源重复开发,项目雷同等现象;(2)注重开发各项专题旅游产品,设计出互补的旅游规划方案,突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动互进的关系,这样既有特色项目又不会产生近距离的替代产品;(3)充分发挥区域内各旅游城市的品牌效应和辐射功能,全面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4)在旅游地图的编绘方面,也应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在整个区域范围内进行,如编制《中部五省旅游交通图册》或《中部五省旅游资源分布图》等。 4.推广区域精品旅游线路 中部五省区域内旅游资源众多,但应重点培育资源品位高、景观组合好的旅游线路,这样才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中部五省区域内旅游精品线路,如下表所示。 5.编织区域旅游合作产业链 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要加速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使旅游产业从资源拉动型提升为产业联动型,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中部地区旅游土特产和纪念品丰富,比较著名的有洛阳牡丹、南阳玉雕、安徽名茶、湖南湘绣、景德镇陶瓷等,这些旅游商品的生产、销售、流通等许多环节都可以与其他产业相融合,既为本区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购物产品,又延长了产业链,搞活了地方经济。 6.构建区域旅游网络营销系统 随着网络与电子商务的发展,旅游网络营销也逐渐得到发展。要实施区域旅游合作,必须构建区域旅游网络营销系统:(1)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企业及顾客的陈旧思想,培养网上消费的观念,优化网络营销环境;(2)加强旅游基础信息的收集工作,如民航航班信息、景点信息等;(3)进行市场细分。只有进行市场细分才能根据不同用户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产品设计、形象塑造,减少其宣传促销的盲目性;(4)开展在线预定服务、客户服务、代理人服务及其它特色服务等;(5)尽快解决网上结算的问题。如选择中外银行作为合作伙伴,就可把结算与其他行业的交易一并解决,同时商业信用转换为银行信用,信用度提高,增强了结算的安全与私密性。 7.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该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应统一规划、联合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区域的协调和配合,从而构建一个网络化、开放式的基础设施体系。在区域内部交通方面,目前各旅游景点、景区、线路和旅游城市之间已形成了良好的道路网络系统,但某些旅游景区内部交通还不够畅达,需要进一步改善。区域对外交通方面,应加强武汉、长沙等省会城市的国际航空港的建设,以推动国际入境旅游的发展。通讯方面,在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山区,应增强信号的覆盖网络,提高通讯质量。在饭店方面,应大力加强中、低档的经济实用型饭店的建设,另外饭店的建设要与旅游区的环境协调一致,使大旅游区内形成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饭店布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带薪假期”政策的普遍实施、 旅游 条件的改观,出境 旅游 的深入开展对国内 旅游 的影响,人民的 旅游 热情将进一步焕发并呈现理性化。

通过近期对国内主要 旅游 机构发布的数据分析、线性分析等内容的思考与理解,得出几项简单的结论:第一、国内 旅游 市场前景广阔,需求潜力大;第二、国内 旅游 将维持高速稳定增长的局面,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过渡;第三、国内 旅游 的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将进一步的完善,基本符合国内 旅游 的发展步伐, 旅游 地产作为 旅游 配套设施中最受青睐的一项,也处于快速发展中。本文便以高唐赛石项目为例,以花卉为基础、以业主为群体、以项目为社区、以农场为媒介,打造全产业链式、社区型休闲度假农场发展的新模式。

一、“ 旅游 +地产”的缔造者--华侨城集团

华侨城集团成立之初以主题 旅游 公园为主业,从1989年锦绣中华开业到1998年深圳欢乐谷开业,经过近10年在全国范围内树立了自己的 旅游 品牌号召力。华侨城集团自2000年起提出“ 旅游 +地产”的业务模式,依托 旅游 品牌和央企背景,通过 旅游 项目取得大规模、低成本的土地,并采取 旅游 开发先行,分片综合开发策略,最终实现土地层层增值,开创了一种 旅游 与房地产结合发展、良性互动的全新而独特的商业模式。

(一)“ 旅游 +地产”的关键性要素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华侨城形成了“对内可复制性+对外进入壁垒”的战略指导框架。

对外不可复制性是行业的进入壁垒。首先,要形成一个强大的 旅游 地产,强大的 旅游 品牌号召力是制胜关键。华侨城依托强有力的品牌优势,基本通过低价划拨形式拿地,仅有少量通过公开挂牌交易形式作为补充;其次,开发周期和开发能力是制约竞争者进入的重要因素;再次,地方政府的认可和支持是基础。引进一个 旅游 地产项目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更是切实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关键。

(二)华侨城模式的成功要素

1、综合规划能力 “大片拿地+整体规划+分片规划+逐步开发”的开发方式,实现以 旅游 主题地产为特色的成片综合开发和运营。整体项目规划先行,为整个项目周期的平稳增值,形成回报的长短期合理组合,波动性业务与稳健型业务的平衡优化。

2、资本运营能力 华侨城集团作为大型央企,获得了介入银行间市场以4%的利息拿贷的权限,具有影子政府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发行中期票据、海外优先股、海外债券、欢乐谷门票凭证专项资产证券化、收益型物业租赁收益权信托融资计划等,提高经营性资产运营水平。

3、共赢式投资分担与收益分配 华侨城内部新投资项目使用交叉投资的方式进行项目管理。这种项目体制可以使得各个业务成为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体。横向文化公司、纵向产品线公司通过出资的方式承担有限责任和风险,新投项目通过内部市场化的形式取舍内外部市场。

(三)华侨城模式的可借鉴性

华侨城集团依托国资委大型央企背景,具有影子政府的无比优越性,沉淀大量资金,抢占优良资源,并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是有很多借鉴意义的:

1、其创新的“ 旅游 + 地产”模式,其实是“先 旅游 后地产”的路子,一方面提升了房地产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使 旅游 资源的边际效应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实现 旅游 和地产的双赢。

2、先将大块地拿到手,再分期开发,构筑产业链条,进行 旅游 和房地产、酒店、商业、文化、教育之间的跨产业资源整合,使各产业优势资源彼此结合,实现关联协同的方式,发挥主题公园的 旅游 乘数效应。

3、 旅游 能够聚人气、创品牌,但创造的利润薄弱,把可控制的资源最大化整合到地产中,通过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土地产生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 社会 效益,为华侨城 旅游 提供了比 旅游 本身更丰厚的利润。

二、休闲农场发展模式的探讨

(一)休闲农场的概念及类型

1、休闲农场的概念

休闲农场依托生态田园般的自然乡村环境,有一定的边界范围,以当地特色大农业资源为基础,向城市居民提供安全 健康 的农产品和满足都市人群对品质乡村生活方式的参与体验式消费需求,集生态农业、乡村 旅游 、 养生 度假、休闲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为一体,实现经济价值、 社会 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现代农业创新经营体制和新型农业 旅游 产业综合体。

2、休闲农场的类型

根据自然资源、消费者感受、功能差异和经营理念的不同,休闲农场的发展类型大致有以下几种:

(1)生产基地型

在有条件的此类“休闲农场”,可通过农产品的“点对点”供应模式,直接与城市居民形成互动,在为都市中高端家庭提供安全 健康 农产品的同时,满足其对高品质乡村生活方式的参与体验式消费需求。另外,也可以开展各种生态农业科普教育活动,如有机肥料制作、小块土地认种、种苗培育等。

根据不同资源特点,可以设计为:“家庭休闲林场”、“家庭休闲牧场”、“家庭休闲渔场”、“家庭休闲林场”、“家庭休闲茶园”、“家庭休闲咖啡园”、“家庭创意粮田”等。

(2)设施园艺型

以室内为基地,运用 科技 静心培育农艺与园艺作物,同时辅以种苗生产过程参观、参与活动。可以设计为:家庭休闲花园、家庭休闲药园、家庭休闲菜园、家庭休闲浆果园、家庭蘑菇园等。

(3)农业景观型

以乡村农业风光为主题,融入地方特色和农耕文化元素,主要开展软性休闲活动。此类型家庭休闲农场通常占地面积大,维护和管理费用高,产品需要不断更新和巧妙设计,但也因其很难复制,极具市场竞争力。

可以设计为:家庭休闲林场、家庭休闲海场、家庭休闲粮田、家庭休闲果园、家庭休闲牧场等。

(4)农事体验型

通常休闲农场成功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进行农业体验。体验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甚至不用太复杂,如:栽种作物、收获果实、体验农业作业流程、植物迷宫等等,可通过创意将农耕文化和农趣活动深度包装,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季节,设计不同的农业活动和产品,满足城市消费者的好奇心。

(5)主题创意型

与其他类型家庭休闲农场不同的是,主题创意型不仅需要农业资源作为基础,还要投入和建设相应的主题设施,通常需要与专业的创意公司进行合作管理,吸引消费者回流意愿和兴趣。可以设计为:家庭牛仔农场、家庭休闲营地、家庭艺术粮田等。

(6)休憩休闲型

为压力大、需要放松但又不愿意运动的人群,提供一个休憩的地方,运营重点是要保障私密性和品质感。让会员类的消费者将其当成是自己的家或第二住所,根据个人的喜好来设计自己的用餐环境以及住宿环境。

(7) 养生 基地型

利用特有的资源(温泉、森林、药材等)结合中医或少数民族的独特医术进行 健康 保健,提供延年益寿的膳食、理疗、环境和服务。可以设计为:家庭休闲温泉、家庭休闲林场、家庭 养生 药园等。

(二)休闲农场运营模式的初探

休闲农场现代化经营管理必须考虑内外环境因素,设定经营目标,投入生产因素,由休闲农业生产、游憩、餐饮、住宿等业务(或其中某一项业务),搭配行销、人力、财务、资讯、保护环境等企业功能,在计划、执行、考核的管理程序下有效运作,达到预定的经营目标。

1、商业开发模式

采取轻资产投入、重资源整合、重软性产品开发、先做样板、滚动开发、与专业机构合作,通过系统创意策划、规划设计、项目研发,实现轻资产、重知本的家庭休闲农场开发运营模式。

2、市场营销模式

休闲农场的营销模式为三卖:第一、卖的是生态环境,可根据当地消费能力收取门票;第二、卖乡村生活,邀请消费者共享农家生活乐趣;第三、卖农业生产,当消费者要离开时再购买些家庭休闲农场的农副产品。

如果感觉这是最基层的销售方式,可以将其提升打造“新三卖”:一卖智慧,讲故事、解说生态或大自然的循环;二卖知识,将生活上的小常识交给消费者或为他们提供新的观念与方法;三卖产品,购买承载美好记忆的DIY产品,带走农场主的热情和温馨。

基本理念就是多次贩卖,经过深度包装,将农业生产故事化,将农产品 情感 化。但无论哪种贩卖,都需要在高度、深度和细节上进行包装和策划,以得到最佳效果。

3、运营管理模式

从市场营销、业务管理、职能监督、后勤保障等四个方面,通过对项目运营目标、组织架构、人员编制、职责说明、业务流程等内容和标准的系统梳理,总结出一套全面合理、持续发展的有目标、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有反馈、有考核、有激励的运营管理方法体系和闭环循环过程,实现目标管理和过程控制的有效达成。

三、高唐赛石的“ 旅游 +地产+休闲农场”发展模式的探讨

(一)高唐赛石的“ 旅游 ”

高唐赛石项目包括赛石花朝园、赛石·滨湖花街、赛石·公园壹号三个项目,分别定位为 旅游 景区、商业配套、房地产项目。赛石花朝园占地1300亩,为花卉主题公园,按照项目功能是作为商业及房地产的配套项目;按照 旅游 功能是作为高唐县南部新城的花卉 旅游 景区;按照环境分区是作为高唐县南部新城乃至高唐县未来的“中央公园”项目。

(二)高唐赛石的“ 旅游 +地产”

高唐赛石项目的开发初衷就是要紧紧围绕“华侨城模式”的开发理念,“先 旅游 后地产”的路子,一方面提升了房地产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使 旅游 资源的边际效应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实现 旅游 和地产的双赢。

经过实践的证明,这一模式在高唐很奏效,前期开发的四幢楼盘达到预期效果,后期预约的四幢楼盘也基本完成预定效果。并形成了前期以 旅游 景区创立品牌、感染市场、吸引客户、聚集人气;中期以地产收益反哺景区发展,形成“食住行游购娱” 旅游 要素,满足业主及游客的基本需求;后期通过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土地产生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 社会 效益,为高唐赛石提供出比 旅游 本身更丰厚的利润。

(三)高唐赛石的“ 旅游 +地产+休闲农场”

高唐赛石的总体思路基本形成:第一阶段先 旅游 后地产,以 旅游 创品牌、聚人气、拉客户;第二阶段以业主需求为基础,不断完善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围绕客户群体为基础,辐射其他散客及团队,不断扩大景区边际效益;第三阶段除满足以上两个条件外,创新景区运营模式,形成以互动、体验、参与为主的社区休闲度假农场。形成成熟的农副产品,打造“高唐赛石家庭休闲农场”新概念,不断拓展并延伸 旅游 产业链,获得比 旅游 门票收益更丰厚的收入。

浅析我国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一、旅游市场营销含义 市场营销是指一个企业为适应和满足消费者需求,从产品开发、定价、宣传推广到将产品从生产者送达消费者,再将消费者的意见反馈回企业的整体企业活动。企业的经营导向经历了生产观念导向、产品观念导向、推销观念导向、营销观念导向、社会营销观念导向五个阶段渐次递进的演变过程。 旅游市场营销是通过分析、计划、执行、反馈和控制这样一个过程来以旅游消费需求为导向,协调各种旅游经济活动,从而实现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使游客满意,使企业获利的经济和社会目标。旅游市场营销研究的出发点是旅游市场需要,研究的目的是获取效益。可见,旅游市场营销是获得效益的重要环节,对发展旅游事业起到重大作用。 二、旅游市场营销发展现状 我国作为世界旅游资源第一国,拥有着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并且2020年将成为世界最大目的地国。在这种供需双向互动下,促进了我国旅游业市场的消费需求量不断增加,国民出境旅游又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带薪假期的延长使人们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以及人均收入的增长使人们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收入”,这些都为我国国民创造更多出游的条件和机会。同时,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逐步发展,人们外出旅游次数的增加,人们在旅游方面的消费变得理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然而,在此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下,我国的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营销中盲目进行削价竞争,营销策略科技含量不高,不注重售后服务、不能形成良好客户关系,以及法制意识淡薄等问题。因此我国的旅游业要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必须灵活运用目的地整合营销(IMC)理念,改变营销的思考重心,由4PS(产品、价格、促销、渠道)转向4CS(顾客、成本、方便、沟通),建立一种由外向内的营销策划模式,做好市场营销。尤其在奥运的到来为我国旅游业和旅游市场营销到来了更大的机遇,至此良机时,我国旅游市场营销将更加科学、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 三、未来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 (一)加快发展旅游网络营销 1.大力发展网络营销。随着网络与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旅游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营销策略的多样化,旅游业也积极改变陈旧观念,挤身于网络营销的大潮之中。旅游业网络营销是利用电子网络这一载体的营销活动,是利用互联网,对旅游市场进行更有效的细分和目标定位,对分销、渠道、产品的定价、服务、产品理念进行更为有效的规划和实施,创造满足旅游者与旅游产品销售者之间的交易。 旅游业发展网络营销具有产品和网络两大优势:一是旅游产品是一种特殊的服务产品,具有生产消费同步、远距离异地消费、消费者无法对产品预先感知等特性,成为最宜于网上查询、浏览、购买的产品类型之一;二是网络拥有丰富信息源和传递速递快、覆盖面广、自主性强、反应及时、营运方式更合理等优势,可以有效地降低产品生产、营销、销售成本,节约顾客精力、时间、资金成本。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大力发展网络营销是旅游市场营销模式的必然趋势之一,尤其是在我国申奥成功后,奥运带来的巨大市场为旅游网络营销带来一个难得的机遇。 2.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需要紧密结合。从发展趋势来看,网络营销的实施是必然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网络营销仍处于较低阶段,存在着信息源真实性和更新速度、网络安全等诸多问题,致使旅游网络营销还不能完全发挥其优势,成为制约我国旅游市场营销发展的瓶颈。在此转变时期,只有把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紧密结合,扬长避短,才能更好、更快、更有效率地满足顾客需要,更好地发展旅游市场营销,从而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兴旺。 (二)加强绿色营销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世界各国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经济发展应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人们都开始追求更加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消费和绿色营销。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为经营指导思想,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的营销观念、营销方式和营销策略。它要求企业在经营中贯彻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旅游业“它是个资源型产业,有赖于自然的馈赠和社会遗产”,但在现实发展中,旅游业是“无烟产业”已受到质疑,“旅游者带走的只有照片,留下的只有脚印”,随着旅游业的推进,世界有太多精美如画但很敏感的环境受到破坏,而且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些有损环境资源现象,直接影响到旅游业本身的发展。因此我国旅游业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加强绿色营销。首先,树立以资源价值观为中心的绿色营销观念。其次,确定绿色营销目标。再次,树立绿色营销组合战略。旅游业在确立绿色营销观念和目标的基础上,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价格、包装、分销、促销和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上始终贯彻绿色原则,并科学地予以组合运用。最后,开展绿色认证。从1993年起,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ISO14000),极大地推动旅游业绿色营销的发展。比如我国浙江省、山东省开展的创建“绿色饭店”活动以及武夷山景区实施的ISO14000认证,为旅游业的绿色营销注入了新的内容。 加强开展绿色旅游营销,是使旅游业真正成为与环境友好、和谐的产业,是符合旅游者回归大自然、爱护旅游生态环境的潮流,是走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条极富生命力的营销策略。 (三)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开展旅游品牌营销 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牌的建设,以品牌为核心进行营销也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品牌营销是指企业通过利用消费者的品牌需求,创造品牌价值,最终形成品牌效益的营销策略和过程。 我国旅游业品牌建设的的精髓应在于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但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品牌营销对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挖掘还远远不够,致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不能有效延长。因此,必须首先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才能使旅游产品利于不败之地。比如,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主题公园,是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再现,这个主题公园正是因为很好地挖掘了历史文化的内涵,在全国主题公园旅游处于低谷的情况下,它却能以年均效益1,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发展。同时,要注意“深度”挖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又是一个需要不断融入创新因素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原有基础的延续。其次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开发设计的旅游产品要走品牌化道路,要塑造和传播品牌形象,这是品牌营销的主要任务。依据我国旅游文化,策划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形象,赋予旅游产品品牌强大的生命力,然后根据成功地塑造品牌目标形象的要求、目标市场状况以及自身的综合条件等各种因素,科学、合理地选择和组合传播的方式,所选择和组合的传播方式要能够全面、准确、直观地表现出品牌的目标形象特点来,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企业自身经济条件,要注意对投入与产出效益的研究,尽量花最少的钱而取得最大的效果。另外,旅游公共部门(政府及各旅游行政部门)也要发挥一定的作用,在营销方面主要集中于对地区、省和全国的整体性促销上,从而带动旅游业有序健康的发展。

智慧旅游景区开发模式研究论文

传统的旅游已经无法跟上现代化的发展,发展智慧型旅游是大部分景区的唯一出路,那么景区应该如何做智慧旅游呢?第一、通过数据化的加持,实现游客服务多样化。就是通过采集景区内外各类旅游信息,给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信息服务;同时,通过多种渠道的整合,给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环节多样化服务。例如,通过景区小程序线上门票购买、酒店预订、游客点开小程序能够看到景点展示、景区智慧导览、景区周边查询、查找厕所、寻找停车场,等服务功能。让游客能够全方位掌握景区信息,全面的提供游客更好的体验感。“智慧服务”为景区商家拓宽了营销宣传渠道,便于吸引游客前往消费,从而提升景区收益。第二,通过精准化营销,实现景区客流量的增加。景区如果想要吸引游客、留住游客,仅仅靠景点景观和门票优惠打折是不足够的,现代旅游,游客其实更注重体验感,所有,必须重视游客的体验,而智慧景区在提升旅游体验方面可以说是十分给力。智慧旅游景区能够给游客提供方便、快捷、智慧化的高质量旅游服务,来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智慧旅游依托着大数据平台,通过智能标签对客户做区分,充分掌握游客来源地、年龄、兴趣偏好、消费偏好等游客画像,并准确找到游客兴趣点,从而实现精准的信息推送,精确命中游客消费者的需求,提升旅游目的地的营销效果。第三,通过智慧化的创新,赋能景区业务精细化管理。比如通过管理平台和硬件设施,“智慧旅游”可以有效检测景区的生态环境、服务设施、游客安全、街区流量,从而提升景区治理效能。通过打通各职能部门信息化壁垒,建立共享、协同、联动的机制,给景区管理人员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与提高各种突发事件快速响应能力。随着互联网大数据、5G等技术的成熟与普及,全国范围内旅游景区的智慧化改造是大势所趋。 科技赋能,将开启智慧旅游全新时代!这无疑是未来旅游的发展方向,其中蕴藏的机遇和财富不言而喻!逗享游以前瞻性的眼光、专业的技术,率先布局智慧旅游产业,推出国内首创物联技术智能助游机柜,以助游产品提升景区配套及终端用户体验,将撬动一个万亿级的文旅商业帝国。

智慧旅游+智慧文旅(文创)是以物联网、AI量子计算、5G+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的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智慧旅游形态。聚象科技根据多年在园林、市政工程方面的多年经验,近年来在智慧文旅+文创方面主要着眼于智慧旅游景区的提升。从通讯网络、景区综合管理、电子门票、AR数字虚拟景区与VR全景虚拟旅游、游客服务与互动体验、旅游故事及游戏软件这几方面助力客户的整体需求。聚象科技的智慧旅游+智慧文旅(文创)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VR智慧旅游+VR智慧文旅(文创)是运用云计算、物联网、AR/VR、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与装备,通过分准确及时感知和使用各类旅游信息,从而实现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营销、旅游体验的智能化。

这个详细回答要收费哦~~今年是国家旅游局定的智慧旅游年,学术前沿热点。如果是从规划的角度上来写的话,无外乎是智慧旅游怎么融入景区项目建设中,如何在景区升级或打造A级景区中注重智慧旅游,如何在景区运营维护中建设智慧旅游。但写这些的话,毕业应该没太大问题,如果想得优秀论文的话,就有点创新不够,研究不深了。因为在规划中,智慧旅游更多的像是一个手段,或者是“忽悠”甲方的新名词,拿规划去写论文,写出来就有点像说明文而缺乏自身思考的亮点了。可以换个角度,或者再小一点的题目,来深入研究智慧旅游。比如旅游业的角度。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产业,可以写旅行社等中介商在商业、销售、后期服务、经营模式等环节上的引起的变化。比如游客角度,传统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到现在的智慧旅游时代,除了原有的线下服务,又增加了预定、分享、投诉、咨询、定制等需求。比如对大众旅游习惯的影响,对游客体验的影响。等等等等。再比如可以举例说明。分别举城市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的例子(论文的字数就不用愁了~)。据我所知,国内目前做的较好的景区智慧旅游是九寨沟,亮点在于他的微群指挥中心、RFID的“时空分流”导航管理模型、人脸识别技术的人流量视频智能分析系统、票务门禁系统等。

论文应以我国旅游景区的事件营销为例,分析了我国旅游景区事件营销的分类,以及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阐明了事件营销给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带来的显著效应。在研究、分析我国旅游景区事件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策略。一定要有实例子,要丰富,这样,几万字没问题,具体例子在网上查找就行了。相关文章,好好充实一下就行,按照论文的套路整。第一篇:中国的旅游景区开发管理体制存在很多的问题,这和我国旅游业发展时间短有关系,和我国景区管理体制不健全有关系,和景区开发资金短缺有关系,下面我们就细细分析。(一) 景区开发体制是症结我国景区管理体制的现状:在风景名胜区设立人民政府及设立管委会这两种基本管理体制,在全国风景名胜区,尤其是著名风景名胜区实行了10多年。在10多年间,各地风景名胜区根据自已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基础条件,逐步摸索出了适合本地旅游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总结出了许多好的经验。然而,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由于最近10多年我国正好处于政治经济体制变革时期,国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过渡,现实情况与当年制定国家和地方法规的经济体制背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而导致景区开发、建设和管理的利益驱动机制完全改变,再加上当初国家和地方所制定的法规的不完备、不配套,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各地景区管理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体制不顺、不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问题,给景区的保护、开发和建设带来了困难,并使新景区的开发建设难以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运作。目前,实行的人民政府和管委会这两种基本管理体制,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旅游景区管理机构庞大臃肿,精力分散设立县级人民政府的风景名胜区,以政府行政权力管理景区,有立法权和执法权。因此,凡是人民政府所设立的机构它都必须对应设立,导致了机构庞大,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作为一级人民政府,必须管理景区内的国计民生等经济、社会问题,如学校、医院、城市人口就业、计划生育以及工农业的发展等等,这样就大大分散了景区领导的精力,使其不能集中精力、人力、物力、财力抓景区建设和保护。以管委会模式管理的景区,由于不能依法享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行政管理权力,因此不具有执法主体资格,没有独立的公安、工商、税务、财政等管理权。由于授予的行政管理权限不够,对景区的管理力度不够,对景区的开发建设也很不利。2. 景区管理条块分割严重许多国家级景区就设立了县以上人民政府,也受到管理权限条块分割的困扰。如武陵源风景区设立的人民政府,它对天子山、索溪峪拥有顺畅的管理权,但对景区内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却无法行使有效管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是由张家界市人民政府和省林业厅双重领导的事业单位,与武陵源区人民政府级别相同,于是出现了一个景区内存在着两个处级管理机构的多头管理问题。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没有规划建设行政管理职能,武陵源区政府虽有行政管理职能,但无法对森林公园区域实施监督管理,致使森林公园区域的规划、建设与总体要求脱节。设立了县级人民政府的景区尚且如此,采取管委会形式的景区受到的管理权限条块分割的困扰就更严重了。3. 景区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景区管理法律法规条款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配套性和统一性。执法队伍力量不够,执法水平低,不能对景区内违规事件实行强有力的执法,不能对影响和破坏景区形象的建设项目依法整改或拆除,也不能依法根治环境污染。4. 景区内原有居(村)民控制困难几乎所有的景区都有世居的农民。现在,他们的生活来源除少数人员耕种土地外,80%以上居(村)民靠旅游接待服务经营发家致富,景区内农民人口逐渐增多,希望扩大经营,子女长大成人要求分户居住,原有住房不适应居住要求改建等,造成景区内农民建房无法控制,对景区旅游资源、环境破坏都很大。为了保护旅游资源,许多景区都计划搬迁景区内的世居农民,但拆迁费用太高,一般景区都无力承受,景区旅游资源保护受到威胁。5. 景区建设资金不足,人员素质不高由于景区管理体制不顺,法律环境不健全,市场资金不敢大胆介入,国家拨款逐渐减少,导致景区建设资金不足。许多景区都处在边远地区,难以吸引人才,造成景区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极为缺乏。体制不顺,是我国当前经济转型时期的一个特征,但是体制不顺阻碍发展,却是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体制改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也不能指望一下子整体性完成。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要寻找一些突破口。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改革可以说不仅条件已成熟,而且比较紧迫,应该成为当前进行体制改革的重点。体制问题是旅游景区在开发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它已经成为束缚我国旅游景区发展的最大障碍,而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又是旅游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有些地方由于受制于体制问题,旅游景区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限制,许多对旅游景区有开发兴趣和投资意向的投资商也因此而扼腕叹息。比如,旅游景区经营权外包曾一度成为被许多地方效仿的上佳模式,有些地方也因此而推进了景区的发展。可是由于我国的旅游景区隶属于多个部门,比如建设、国土资源、林业、文物等部门,旅游景区的经营权外包后,相关部门就会表示反对,使得旅游景区经营权外包成为敏感问题。因而急需建立一种协调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以便促进我国旅游景区的开发,进而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二)景区开发资金是瓶颈景区开发资金一度是我国旅游景区开发所面临的瓶颈,资金不足将严重影响景区的发展,因为在旅游景区的开发过程中,前期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而旅游景区的开发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政府对景区开发的投入又有限,而旅游景区若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其发展的后盾,旅游景区的开发与建设则只是粗糙的,其开发的程度及配套的设施不到位则会严重影响旅游景区的长期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制的改革,社会上积累了大量的闲散资金,这些资金的持有者到处在寻找资金的投向,而旅游业迅猛的发展态势给了他们把资金投向旅游景区开发的信心,这给我国许多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带来了希望,旅游景区利用社会上的闲散资金进行其开发与建设的工作,一方面保证了资金的充足,另一方面又提高了社会资金的利用率,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资金严重不足而产生的以系列问题,但是相关制度若不能支持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的经营模式,则使实际操作变得困难重重。因此从根本上说,资金虽是旅游景区开发的瓶颈,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景区建设和开发只是短期的行为,不能够保证景区的长期发展,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资金问题得到逐步解决的同时,真正的问题还是在于体制。(三)景区开发保护是焦点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薄弱,旅游景区开发会对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如果开发不当的话,则会对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破坏。特别是对于人文类的旅游景区来说,还会对文物等具有科研、考古价值的资源造成破坏。在我国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有些地区确实存在如匆忙上马、盲目开发、近距离重复建设等问题,个别地方还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理,致使出现旺季游客数量失控、白色污染、文物古迹屡遭破坏等问题。对于景区开发中的这些问题,通过正确的引导和相应的控制应该可以解决,但不能把生态环境和文物的破坏完全归结于旅游的开发。旅游景区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存在密切的联系,开发不是放弃保护,保护也不能放弃开发。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保护风景区至少要研究它的哲学基础、群众基础和资本基础。风景区保护不能意味着一切不准动,不准动的保护是从来没有的。保护风景区必须遵循风景区资源自然消长的客观规律,必须遵循风景区定义规定的游人为本的客观规律。因此,动态保护是风景区保护的哲学基础。第一,景区可以动,是前提;第二,景区必须按规划动,是根本;第三,要动景区必须依法动,是保障。规划是风景区保护的总纲领和总依据。旅游景区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如果不对其进行开发的话,资源的价值就体现不出来,关键是看如何处理好旅游景区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因此,用科学的发展观开发建设景区,是解决争议的主要方法。具体措施有行政征费如收取资源维护费;还可以设立物业管理公司;也还可以如门前三包形式的切分责任区,让资源保护事权融进经营管理事权之中,把资源保护义务与资源享用权利对等起来。风景区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实实在在的功在当代、福泽千秋的伟业。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定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核心问题,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第二篇:农民旅游的市场有值得开发的潜力专家认为中国东部地区农民旅游已经启动,东部地区4亿人口中,农民约占近2亿,这成为中国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部地区的农民旅游现在刚刚起步,有一部分农民企业家和一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民现在已经进入了旅游大军的行列,而中国西部地区的农民旅游正处在蓄势待发阶段。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魏小安认为,中国农民旅游市场具有旅游目的多元化、旅游方式多元化、区域差异化和消费层次化的特点。这四个方面的特点使农民的旅游市场有别于城市的旅游市场,但是现在的旅游经营者仍然很难看重农民旅游市场,这也就意味着会放弃很多商机。据专家分析,从目前农民旅游的特点来说,观光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希望在观光的过程中发现各类商业机会,形成各类新的市场。所以今后农民旅游会形成一个花样百出的局面。”周围有好多的同学估计以及意识到这个团量的巨大,所以我认为农民旅游的市场大家要重视起来。第三篇:毕业论文的文风一、文风的含义文风就是文章所体现的思想作风,或文章写作中某种倾向性的社会风气。人们在某一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叫作风。撰写毕业论文也有个作风问题,我们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作风就是文风。人的作风与世界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毕业论文中的文风也不例外。一个人有怎样的思想、立场、作风,就表现怎样的文风。明朗人冯时可在《雨航杂录》里说:“文如其人哉!人如其文哉!”就是说为人怎样,就写出怎样的文章。如果思想正确、态度鲜明、作风正派,写出论文来就有一定的准确和鲜明性;如果朝气蓬勃,思维敏锐,写出论文来就可能生动活泼;一个作风浮华的人,写出论文来决不会朴实;一个思想贫乏的人,写出论文来一定空洞无物。文风不是个别的文章现象,而是具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文坛风气。毕业论文的文风应该是一定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在论文中的反映,应该是一些有着相同或相近世界观、思想作风、思想方法的人,在论文写作中的一贯表现。文风和风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等同。论文文风是论文的作风。论文的风格是指论文的特色和气派。我们可以要求论文作者树立良好的文风,因为这是对论文作者最起码的要求,但却不能要求每个论文作者具有同样的风格,因为风格是论文作者创造性的表现、成熟的表现。我们要求每个论文作者树立良好的文风,摒弃不良文风;但风格却鼓励多样,提倡风格百花齐放。二、文风的表现和要素(一)文风在论文中的表现1.文风在论文内容上的表现。优良文风和恶劣文风在论文内容上的表现,突出地反映在三个方面,即真实与虚伪,充实与空洞,新鲜和陈腐。①真实和虚伪。真实,就是论文的材料既具有客观实在性,又能体现历史必然性。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只有“从事实的全体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事实才是“胜于雄辩的东西”;但是如果事实“是片断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这儿戏也不如”(《列宁全集》第23卷第279页)因此,构成论文的材料必须既是真实、可信的,又是能体现历史的必然性的。虚伪,就是与必然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事实相背离,论文的材料违背事实。②充实与空洞。充实,就是内容丰富。充实以真实为前提,翔实地表述真实的事理。马克思说,充实的文风要“三多”:“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事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7卷第436页)撰写毕业论文时应做到明确地提出问题,具体地分析问题,合理地解决问题,力求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空洞,就是空虚,言之无物,在文辞中没有内容或不切实际。毛泽东同志曾把“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列为“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⑧新鲜与陈腐。新鲜,是指论文主旨正确有新意,论文材料新颖别致,不搬弄前人之说,也不套袭旁人之文思。毕业论文要求多种多样,新鲜别致,每个人的毕业论文应力求有新意。陈腐,是指毕业论文陈旧荒谬,材料雷同不新鲜。陈腐文风传播陈腐的思想观点,毒害人们的思想、意识,造成颓废风气,压抑人们的创造力。2.文风在论文形式上的表现。形式受内容制约,而又影响内容的表达。文风在论文形式上的表现反映在三个方面。①新颖与老套。新颖的形式式有助于毕业论文充分表达新鲜的内容,新鲜的内容则要求新颖的形式来表达。我们所说的力求新颖,并不是矫揉造作,而是以自然为基础,顺应新鲜的内容。老套,是陈旧的东西。雷同老套的论文形式,不能表现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大干世界。者套的形式总是与陈腐的内容相结合,而与新颖的内容相冲突。②质补与浮华。质朴,就是朴实不浓艳。浮华就是艳丽而不实在,专门追求华丽的词藻,不讲求实际的形式。②精当与冗长。精当,就是以尽可能省俭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做到要言不烦,言简意赅,“文约而事丰”。冗长就是以偏长的篇幅表达偏少的内容。用刘知己的话来说,就是“虚益散辞,广加闲说”。(二)论文文风形式的话要素1.文风的时代特征。论文的文风是一定的时代精神、社会风气在论文上的反映。它总是当时政治生活的产物,是受政治情况的决定和制约的。换句话说,在文风上总是打着时代的烙印的。以“五四”的文风为例。从清末到“五四”,文章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用白话代替了文言。这次文风的变革,是巨大的空前的。其主要原因,是精神的解放。当时形成了这样一种风气:思想自由,学术民主,精神得到了大大的解放。从另一个角度说,文风也会对政治思想、社会风习有反作用,它能够直接、间接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帮八股”极为流行,作用极坏,这也从反面说明了文风对于时代的巨大影响。那一段时间“帮八股”文风的流行,产生的恶劣影响,对于政治生活、社会风气,都有极大的坏作用。2.文风的个人风格。文风的形成,对于个人来说,又是作者自身的立场、观点、思想作风、精神面貌、文化修养以及写作的目的和态度等因素在论文上的综合体现。古人说的“文如其人”和“以文知人”都是这个道理。所以文风离不开个人风格。3.文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是渗透在时代风格之中,是构成文风的重要因素。写论文要运用民族形式,即语言特色、章法结构、各种表现手法等,使文风具有民族的特色,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民族特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既要继承旧传统,又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事实上,自古以来就有外来文化的传入,民族特色是在与外来文化交流、融合中形成的。

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参考一下平遥古城的发展1:安全问题,消防差2:WC问题3:旅游车的管理4:公共卫生5:黑导的问题

1、中国旅游业发展环境分析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中国旅游相关产业发展分析国内旅行社经营情况分析国内旅游饭店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旅游交通发展现状分析中国餐饮业发展状况分析旅游商贸业2、国际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总体状况重点地区区域市场发展状况3、世界旅游总体需求预测旅游市场特点的发展趋势4、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中国旅游业与国际旅游强国的比较分析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及总收入出境旅游旅游住宿和设施管理体制5、中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及区域对比分析中国旅游业的现状分析国内旅游业的地区和市场格局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开发的比较分析6、旅游行业的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方式拉动旅游消费国际城市化水平7中国旅游业与 WTO对旅游业的影响8 旅游产业大趋势旅游电子商务的趋势和市场定位建设平台西部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面临的障碍和对策民营资本进入景区资源国内旅游特的新热点9、主题公园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觉得有用需要的话可以给我邮箱,我发给你

我市旅游业自“九五”以来,我市的旅游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距离市委、市政府建设旅游支柱产业,建成极具活力的区域性旅游中心的要求来衡量,还有较大差距;与周边地区旅游业发展相比较,信用仍然比较滞后,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未能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存在问题:(一)、认识上不到位,建立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虽然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业作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来定位,也成立了全市人文生态旅游产业协调领导小组,但是还没有引起各县(区)和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还未列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缺乏认真的调查研究,还没有形成具体有效的政策导向和保障措施。旅游业具有涉及面宽、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特点,必须实施政府主导性发展战略,才能够突破体制局限,取得持续快速发展。实践证明,凡是政府主导有力,各级各部门配合紧密的地区,旅游业发展就快、效益就好。例如,宁夏、银川市的旅游业发展就是典型的例子,由于银川市政府主导有力,成立了跨区域、跨行业的“西北风情”旅游联合会,打出了大联合、大开发、大市场的路子,近年来在西部地区异军突起,收益颇丰。从我市的现状看,有的县对旅游产业定位不明确,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缺乏必要的办公场所,个别景区(点)连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无从保障,出现“抱着金饭碗到处讨饭吃”的现象。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观念在各级领导层还没有真正树立,建立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机制多是喊在嘴上,写在文件上,却没有落实在行动上。(二)、规划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学性旅游发展规划是实现旅游业“六大”要素开发建设、协调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而目前我市还没有统一的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正在编制之中),这样势必在指导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功能完善方面缺乏指导性和科学性。造成盲目建设、重复建设,既浪费了资金又破坏了景区(点)整体形象,甚至造成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的现象。就我市目前而言,七县(区)均没有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有的龙头景区在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上也不完善,缺乏科学的论证。县(区)之间,各自为战,没有把资源的整合开发纳入全市、全省乃至周边地区的大格局中来考虑。制定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县域发展规划刻不容缓。(三)、宣传不到位,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不高,市场开拓缓慢在整合市内旅游资源,推介旅游精品线路,进行整体联动,宣传促销上缺乏理性的分析和认真研究。仅靠参加外省区举办的推介会、交易会等进行简单的散发材料式的宣传是很多不够的,各县(区)景点在宣传上各自为战、形不成合力,宣传手段简单、科技含量代低,使有限的资金,没有发挥最佳的效益,形不成握昆拳头、突出特色、一举成名的效果。加之旅游宣传促销相对投入资金大,我市财政有比较困难,仅靠政府主导出资开展全方位的宣传活动,只是杯水车薪。“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宣传机制在我市还未形成,造成在宣传促销上资金短缺乏、力度不大、科技含量不高、手段单一,覆盖面不广,市场开拓缓慢。以致很具有竞争力的特色旅游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形不成买点、知名度不高。二、发展措施:(一)、精心编制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是指导区域旅游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只有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才能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一是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使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合理配置、协调发展,以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推进民族文化传播为出发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设施配套上,体现人性化特色和细微服务,使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二是要突出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是规划要体现的重要一环,要处理好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文化文物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坚持“合理开发与保护利用”并重的原则,在开发中保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利用中提升社会经济效益。三是要体现特色、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普查,要重点突出我市“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垄断性资源,以全力建设道源圣地崆峒山、西王母降生回中山、伏羲诞生地古成纪、神州祭祀古灵台、帝王祭天上下田寺和百万亩农业生态梯田以及皇甫谧陵园为重点,发挥资金的集约性作用,整合资源,块带结合,块带结合,打造精品产品,力争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一条龙”布局的腾飞。(二)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全力培育精品产品要把跑项目、争项目、立项目作为提升旅游景(区)点档次,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推动建设精品旅游产品的重要途径,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狠抓项目建设。一是要加快旅游项目库建设。按照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紧紧抓住国家投资导向,筛选一批具有带动性强、关联度大,具有开发前景和一定基础条件的大项目,调研论证搞好前期工作,建立起市县(区)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库。积极向省、国家有关部门推介。目前我市要紧紧抓住国家旅游局实施红色旅游的投资导向,加快论证申报红色旅游项目,抓住省政府实施“陇东交通会战”的机遇,加快申报旅游景区(点)断头路的项目,提高景区(点)的可进入性。二是大加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仅靠政府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筹资机制,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采取出让所有权、出上经营权、实行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吸引外资和民营经济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目前,首先制定全市统一的政策导向,其次要筛选拟定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开发建设项目库,再次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建设。三是要提高文化内涵,培育精品产品。旅游景点的建设和产品的开发,要注重文化内涵,彰显地域特色,要树立“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的观念,融文化寓景点、产品之中,增强景点和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如我市崆峒文化、西王母文化、皇甫谧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可成立崆峒文化研究会、崆峒武术学校、西王母文化研究会、皇甫谧文化研究会等形式,加强对区域文化的挖掘整理,提高旅游景区(点)的文化含量,以文化的提升与传播推动产品上档次、上水平。(三)、多方协作,强化宣传,努力提高平凉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宣传推介是提高旅游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手段,是推动旅游经济产业实现文化传播和经济繁荣的重要载体。在对外宣传上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全面提升国内旅游”的方针,按照“稳近拓远,细分市场,整体联动,重点突破”的营销理念,努力开拓三大旅游市场。一是要细分市场,有的放矢,集中资金,重点突破。要认真研究分析主流客源市场,瞄准目的,有的放矢,集中有限的资金全力突破主流客源市场,力求发挥较大的效果。可以采取在我市主要旅游景点、宾馆(饭店)和旅行社,对来平游客进行综合问卷调查,分析主流客源市场,了解接待服务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做到掌握客源市场,瞄准主攻方向有的放矢量,全力开拓主流客源市场。二是要创新理念,提高手段,多方联合,整体推进。要采取跨行业联合,跨区域联合等多种形式,创新宣传促销理念;制作装帧精美、文化涵量丰富、科技含量高的宣传画册、光盘和富有地方特色的工世品、纪念品。目前重点要借助全省旅游重点宣传规划和“西北风情”旅游联合会提供的宣传平台,采取电视、媒体、节会网络等多种形式,整合市内旅游产品,瞄准市场,提高手段,集中资金重点突破,力求在主流客源市场取得轰动效应。三是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旅游市场和宣传推介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这样既作到了主题突出、内容丰富,也达到了资源区享、效果显著的目的。要能够把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使用,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四)、实施依法治旅,全面提升旅游综合素质旅游业是关联度高的新型经济产业,要实现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营良好的旅游环境,努力实现经营有序,市场良好的格局。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旅游业发展有利于传播祖国优秀文化,提高民国素质,要通过旅游这个载体,全面提升服务质量,通过文明服务,优质服务,人性化服务和细微服务,提升全行业的文明程度。通过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满足游客的根本利益。二是树立环境意识。旅游就是环境,旅游就是服务,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正确处理好营造环境与保护发展的关系,通过保护环境推动发展,通过发展更好的保护旅游环境,促使建立优美环境、优质服务、优良秩序的行业风尚。三是要诚信经营,依法规范市场秩序。通过大力开展市场整顿、大力宣传行业法规,在全行业推动“守法诚信经营”活动,倡导诚信经营、游客明白消费、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达到“秩序、质量、环境、效益”的双丰收。四是要加快人才培训,提高旅游队伍整体素质。旅游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石,而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就更是旅游业发展的中流抵柱。要通过参加举办各类形式的培训班,加大对旅游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现有旅游队伍人员素质,并通过多种方式引进人才,提高旅游业管理水平,以适应大旅游、大市场、大开发、大发展的需要。

旅游政策对区域旅游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旅游政策在空间层面的效应是旅游政策有效调控的前提,有利于提高政策设计与配置的有效性、适用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旅游政策的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镜泊湖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如何做强、做大镜泊湖旅游产业经济,以此来推动牡丹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做为每一名牡丹江市民关心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对镜泊湖旅游资源现状的分析,找出矛盾的所在,将镜泊湖旅游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到位,得出解决的办法,力争把镜泊湖的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实现通过镜泊湖旅游产业带动地方经济飞速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泊湖;旅游;产业;研究

旅游业被称为二十一世纪“朝阳产业”、“新兴产业”是构建当今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与传统产业相比,它具有产业能耗低、环境污染小、能够吸纳较多的就业人员、产业关联度高、创造附加值能力强的优势。镜泊湖作为全国闻名的旅游名地,如何加快镜泊湖旅游产业的发展,合理利用开发好现有的旅游资源,最大限度地造福牡丹江市人民,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镜泊湖旅游资源简介

镜泊湖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南部巍峨秀美的群山环抱之中,是我国最大的火山熔岩堰塞湖,其吊水楼瀑布是国内三大著名瀑布之一。1980年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9月被中央文明委、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评定为风景旅游示范点。

景区总面积为1214平方公里,其风景资源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镜泊湖游览区,展现百里长湖的奇观胜景;二是火山口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展现丰富的地下森林资源、动植物资源和神奇壮美的火山熔岩洞景观,三是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展现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纯朴自然的镜泊湖,岛湾错落,峰峦叠翠,景色清秀,古迹隐约,尽揽春花、夏水、秋叶、冬雪于一湖,令人惊叹神往,流连忘返。

二、镜泊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拉动牡丹江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旅游业是一个相关性很强的产业,它涉及到“行、游、住、食、购、娱”各个方面,将镜泊湖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胜地,势必会增加牡丹江市区域内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对全市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服务等行业将起到极大的拉动作用。同时对于安置牡丹江市下岗就业人员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缓散就业压办,稳定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有利于促进交通业的发展。便捷的交通是打造地方经济的首要条件,目前,牡丹江市旅游交通建设进程相对比较缓慢,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人流、物流不足,没有激发交通部门与建设企业的投资热情。通过打造镜泊湖旅游胜地,必然会加快牡丹江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周边省市旅游交通的联系,增加开通省内外周边地区的航空、铁路、公路旅游线路,提高城市交通的运转效率,构建起牡丹江到周边城市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

3.有利于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打造镜泊湖旅游名地的过程其实就是打造一个城市品牌的过程。发展旅游业,必然会加快城市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的功能和管理水平,努力打造精品工程,充分改善城市人民环境和服务等软硬件设施,为游客展现一座现代化的文明旅游城市,使旅游者对牡丹江市产生难以忘怀的印象,对于提升牡丹江市城市品味,打造国家级风景园林城市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三、镜泊湖旅游产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1.行政区划交叉,难以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由于景区内的行政区划隶属于不同的管理系统,各个系统都以景区资源为依托,在各自区域内进行规划建设,乱批乱建现象十分普遍,景区内现已建成各类宾馆、疗养院、培训中心的建筑140多处,出现了几个职能相同的部门同在景区内实施同一内容的行政管理现象,破坏了景区规划的统一性。

2.由于景区缺乏统一管理,过度开发滥用使景区资源遭到破坏。由于景区的地方乡镇、森工企业互不隶属,各自为政,许多问题不能协调一致,同时风景名胜资源具有独特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如镜泊湖原有的特色鱼种湖鲫、鳌花、湖鲤等到镜泊湖特有鱼种,现在少之又少。目前,水产部门对湖鱼的过渡捕捞和放养(特别是近年兴起的网箱养鱼),对湖水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森工企业过量采伐湖边林木,破坏了湖边山岸的绿色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不仅破坏了湖区整体景观。而且使湖泊污染日趋严重。

3.镜泊湖旅游宣传力度不够,旅游产品开发的还不够多。镜泊湖湖光山色,景秀优美并非众所周知,与南方一些景观相比知名度还不够高,在南方的一些大旅行团,还把镜泊湖列为避暑的旅游胜地,在省内与 其它 地市旅游景点相比也存在着知名度不够高,宣传力度不够大。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整整比其它旅游发达地区晚发展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四、镜泊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解决镜泊湖景区管理体制问题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必须从景区实际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 措施 ,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对策如下:

1.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确定镜泊湖景区功能定位,加大项目开发建设力度。科学规划的关键问题就是理顺管理体制,镜泊湖景区发展中的种种弊端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为更好地规划、建设、保护、管理和利用好镜泊湖这一“北方明珠”,造福子孙后代。更有效地发挥其在牡丹江市经济发展、旅游振兴、招商引资、对外接待等方面的作用,应将镜泊湖风景名胜区作为牡丹江市“旅游经济特区”来对待,实行适当的倾斜政策,清除障碍。从全国一些景区成功 经验 做法来看,可以借鉴五大连池的做法,合理调整行政区划,将景区区域划定为一个行政区域,赋予景区管委会一级地方政府的职能,统一管理景区的经济、行政和社会事务,从根体上改变目前景区中区划交叉、各自为政的局面。

2.依靠政府,加大投资,强化景区管理体制,增强景区发展后劲。

当地政府应从景区长远角度出发。尽快出台景区管理法规,健全景医管理 规章制度 ,实行依法行政,按章办事,促进景区管理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由于对于风景区来讲,有其特殊性,尤其是景区承担着繁重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管理服务和保护职责,这些具体的工作,都需要强有力的资金作保障,这就客观上要求政府对景区的财政管理不能等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而是在财力上要给予大力的倾斜和支持,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建立功能完善,体现事权与财权相一致的景区独立财政体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景区健康持续发展。

3.扩大宣传,提高名气,以增加景区人气为目的,加强了宣传促销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旅游经济就是宣传经济,针对镜泊湖景区宣传力度不够,景区游客规模徘徊不前,人气指数不高等问题,牡丹江市应采取一系列宣传促销的措施。如①利用多种媒体宣传镜泊湖,投入资金对镜泊湖旅游网站进行提档升级-②积极参加各种旅游交易活动。组织人员多参加相关部门旅游交易活动,与部分知名景区和旅游企业建立了联系,增加沟通了解信息,宣传自己;③出台促销优惠政策。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来镜泊湖,如实施旺季对旅行社实行了8折优惠,淡季5折的优惠政策等等实施多种惠民政策。

通过上述对镜泊湖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分析,有利于推动镜泊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为牡丹江市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旅游方针政策与法规》,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

[2]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高等 教育 出版社,2006年

[3]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

[4]《旅游经济》2000 2006年合订本,2006年第1期

[5]于学谦著《现代旅游市场经营学》,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年

【摘要】2008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决策。本文着重从政策层面提出了既切实保护好,又充分利用好鄂西圈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发展形成先导产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关键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先导产业 优化发展 政策建议

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继武汉城市圈之后,省委、省政府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我省新时期总体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形成两轮驱动、一带(长江经济带)相连、整体发展的新格局,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湖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此问题本文将在分析现状及优势的基础上,就如何指导和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文化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形成由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组成的先导产业并加快发展,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工业化、城市化的后现代化的新路子,从政策层面提出一些建议。

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先导产业

产业是商品经济中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它是介于宏观范畴的国民经济和微观范畴的企业经济之间的一种经济范畴,属于中观经济。产业的分类 方法 比较多,常见的有三次产业分类法、国际标准分类法、两大部类分类法及关联方式分类法。关联方式分类法中有一种战略关联分类法,将产业分为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行产业等。而其中的先导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往某一战略方向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它不同于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指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能够通过快于其他产品的“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有效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罗斯托)。主导产业一般能对其他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推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带动鄂西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显然,这里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就是鄂西圈重点打造培育的先导产业。湖北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必然要以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等先导产业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鄂西圈先导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产业尚未形成

生态产业,目前在学界还未达成一致意见。但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为了研究的需要,本文中指的生态产业是狭义的,主要指基于鄂西地区优质的生态资源,涉及农业、林业等部门的与旅游发展紧密相关的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产业。鄂西圈生态资源优势明显但利用率低,未形成产业。圈域内已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0个,分别占全省总数的71%、90%和59%。但这些保护区大都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反而存在被破坏的倾向。神农架拥有全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一块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森林,有“物种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天然药库”之誉,但神农架旅游发展还不足以成为其先导产业。圈域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1种,野生珍稀动物金丝猴等120种,分别约占全国的和,但这些珍稀物种并没有给当地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另外,神农架森林覆盖率高达,拥有林地面积648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450万公顷,但其中主要以灌木为主,用材林、经济林不多。

2、文化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本文中的“文化产业”与上述概念一致,但侧重于与旅游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建设、文化资源挖掘和开发利用等。目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虽然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开发利用不够,产业规模没有形成。鄂西圈炎帝神农文化源远流长,楚文化辉煌灿烂,三国文化独领风骚,宗教文化博大精深,现代科技文化蔚为壮观。圈域拥有各类文化遗产8000多处(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5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40处。但圈域内文化专业人才缺乏、文化产业发展不足,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左右,而发达省份这一比例已达5%,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更是高达20%左右。

3、旅游业发展水平不高

旅游业是指以食、宿、行、游为基本组合消费商品,通过专业化运作模式为游客的出行提供安全、可行、方便、满足游客合理需求的服务,兑现其消费商品的契约交易,使商品的提供商和经营商从中获取运营收益的服务性产业。鄂西圈自然山水瑰丽秀美,人文景观奇特壮观,生物景观丰富多彩,遗址遗迹保存完好,建筑设施古朴精致,旅游资源富集度高,种类齐全,品位独特。圈域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级地质公园3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22个。近年来,圈域旅游业发展初步形成了融观光度假、民俗宗教、购物娱乐、生态文物于一体的产品开发格局,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不断完善,但鄂西圈仍然存在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旅游投入比重偏小、旅游景点管理不善、品牌建设不力与圈域旅游景点协作能力不强等问题。2008年圈域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8%左右,而有的省份这一比重早已超过10%。

三、促进鄂西圈产业优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坚持保护第一的方针,确保鄂西地区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永续利用

一是采取严格措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把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战略位置,作为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工作,全面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严格环境准入要求。建立政府监测、预测、预警和干预机制,确保鄂西圈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地位。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要求,依法保护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禁止在重要和敏感的生态区域及自然灾害高发区建设旅游设施,对于设立在水源涵养地的煤矿、铁矿、锰矿等,要逐步停止开采,并进行复垦再植,恢复生态。二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化遗产保护方针,严格执行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提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建立政府投资主导机制,做好世界文化遗产、古建筑群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工作。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承人实行政府扶持政策,对其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在土地、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

2、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一是大力开发农业、林业等生态产业资源。支持旅游线路、旅游景区附近农民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支持市、县级政府统一组织好村庄整治规划,做好饮水、通电、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景区规划要统筹考虑一定范围内的农田、果园、森林、草场等资源,促进旅游开发企业与农民合作开发生态观光农业,实现双赢。深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促进圈域生态保护与建设,建立以实际受益者(市场主体)补偿为主、财政转移支付和政府生态项目为辅的圈域生态补偿机制。二是促进特色农产品和旅游产品开发。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发展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快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景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努力提高质量,促进产销紧密结合,建立多 渠道 、多形式的产销体系,增加旅游创收、创汇,对于开发特色农产品和旅游商品有一定影响的企业,由各级财政从旅游专项资金中给予补助。

3、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一是促进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和建设一批民族文化旅游基地和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镇),鼓励和支持创办旅游文化娱乐企业、旅游文化演出企业,推出一批以民族风俗、民族歌舞、地方文化为特色的旅游表演项目,着力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旅游景区景点要增加文化旅游项目,丰富游览内容,不断提高文化内涵。充分挖掘荆州花鼓戏、汉剧、楚剧、长阳南曲、土家摆手舞、神农架堂戏等地方戏曲文艺的市场价值,鼓励创造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内涵。二是推进影视制作、动漫娱乐、创意设计等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政策,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影视制作、动漫娱乐、创意设计等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政府在资金投入、政策引导等方面给予支持,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推动建设影视城、动漫产业园、创意设计园等,鼓励艺术品经营、音像制品分销、大众娱乐项目的经营等。

4、突破性发展旅游业

一是加快旅游交通骨干网络建设。统筹规划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交通骨干网络,加强交通对旅游的服务功能,加快推进骨干网络项目前期工作,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构建高效、便捷、一体化的现代综合旅游交通体系。尽早将襄樊、宜昌等地建设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二是加快旅游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地区中心城市的旅游接待功能,改造、升级各大长途汽车站、火车站,改造、新建一批沿长江、清江、汉江的重要旅游码头。发挥历史文化特色、地方民族特色,完善重点旅游城镇的旅游功能,联合建设各具特色的游客服务中心。加快建设旅游配套的医疗、治安、旅游导引标识等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各具特色的专题公共博物馆、城市公园等,并实行免费开放。三是扶持重点旅游企业,推进市场化运作。加强旅游资源整合,鼓励省内外有实力的大型旅游开发企业在圈域内设立分支机构并给予优惠政策和扶持,支持其并购旅游景点景区。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突破体制障碍,鼓励地域相邻、资源类同、同质竞争的旅游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扶持圈内重点旅游企业,特别是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一江两山”旅游开发企业,要加大政策支持,提供相关服务,整合旅游资源,创立旅游品牌,探索发行旅游企业债券、推动旅游企业包装上市,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5、加快发展相关服务业

一是积极发展商贸会展业。采取“以奖代投”的形式,扶持商贸会展信息化建设、引进商贸会展重点项目。支持品牌展会,丰富节庆展销活动,要鼓励举办地方产品跨省推介展销、名特优新产品展销、联展活动,积极举办特色农产品、文化产品、旅游产品“对接会”、“推介会”和“采购会”,形成会展、旅游、休闲消费的一体化发展。二是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发挥省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湖北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在支持鄂西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支持组建新的小型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小额贷款,用于支持与生态文化旅游有关的综合服务企业的发展壮大。三是加快旅游信息服务发展。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整合政府门户网站、旅游、文化等行业信息网及企业网络信息资源,建立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综合信息系统,及时发布生态、文化及旅游等方面的综合信息,开展项目招商、人才培训、远程教育,并建立基于此系统的生态环境、文化保护、旅行安全方面的监测、预警和监督机制。

浅谈旅游政策的相关论文相关 文章 :

1. 浅谈旅游管理论文

2. 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浅析论文

3. 浅谈旅游管理方向论文

4. 浅谈旅游营销毕业论文

5. 关于旅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6. 关于旅游管理论文

7. 旅游管理论文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