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解读经典文献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22:21:31

解读经典文献的论文

如何选择和阅读文献?1.阅读文献,要力求对一个方面或一个主题。或者一个概念的历史发展露要搞清楚,清楚来龙去脉。文献有新有旧,有些学科或专题文献的半衰期很长,经典文献的阅读是很重要的,只下载几篇新文献是很难理解全貌的。2,要有意识阅读大家的文献阅读某个领域域专题中程碑式的文献或文献嫁述,这些文献对于初学者了解一个学科域领域的发展很有帮助,对于某个阶段的重要文献提供了一个查找的捷径。从中可以很快了解一些相关理论和学说、重要结果的进展。3.要善于分析自己研究领域中一些国内外代表性实验容的论文,通过分析一个实验室的论文目录,可以了解这个实验室的发展过程和研究兴趣的发展、拓展。4,要善于分析本领域一些代表性学者的论文,通过分析这些引领学科或领域发展的科学家的论文口流,同样可以看到他(地)个人研究兴艳和研究生涯的发展。以及他(她)所领导的研究队的发展过程。

近日看到《财务与会计》2010年第2期张连起老师撰写的《品鉴经典:以思想为媒》一文,深有感触。张老师批评 “学术圈互为读者”和“思想苍白”的问题值得深思。当然,在我看来,“学术圈互为读者”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实务界对于规范性学术研究的不甚了解。学术界有潜心于思的人,他们每天伏案工作的时间在10个小时以上,沉浸于殷厚翔实的研读,专注于严谨规范的写作,思想与灵动的闪现如同广垠夜空里或明或暗、或隐或现、或远或近的星辰,华表在不经意的瞬间。品读经典文献是学术研究的基本功、必修课,也是终生课程,对于学术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学术界应该对这个问题做出最先的思考和更多的畅想。时常有在校博士生互相谈起他们对于研读文献,尤其是外文经典文献的烦恼。我也曾经并且还在经历这样的困难,但并不是没有办法取得突破。以下就青年学者如何研读经典文献谈几点看法,也一并讨论几个关于学术思想和意识形态的问题,希望接受批评和斧正。写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需要读多少经典文献对于博士生来说,独立完成一篇高质量和有真实价值的学术论文,似乎可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来做比喻。因为他们既要阅读大量经典文献,还要学习研究方法和其他基础课程,很多学生又是“从学校到学校”,对于会计实践的体验和认识只是停留在课堂和书本里。万事开头难,但不是没有解决办法。总的来说,勤奋是基础,没有勤奋一切都是妄谈。我认为,如果想写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对于这个领域的国外经典文献至少读20篇以上,其中有10篇左右需要重复研读和做比较分析,发表在国内一流期刊的文献最好悉数翻阅(一般也在20篇左右),阅读时间不超过1个月,最好能逐步压缩到15天、10天、7天之内一口气读完所有中外文文献,在此期间还需要做分类整理,写出详细的阅读笔记,并独立书写文献述评。这初看上去不太可能实现,因为国外文献一般都在25页以上,20篇至少是500页的阅读量,何况还要做出阅读笔记和评论。但能力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即便是英文水平一般,通过努力也仍然可以达到这样一个目标。为什么说可以达到呢?这就好比小孩子学说话,刚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只会发“mama”的音,在大人的不断鼓励和语言刺激下,一般一年以后就能适应语言环境并流利沟通。作为初学者,第一篇外文文献的阅读时间通常是一个星期,而且还难以总结西方作者反反复复的理论分析,难以看懂陌生的研究方法。但在读完第一个10篇之后,速度提升通常能接近一倍;越往后阅读的速度会越快。大量、反复、不间断的阅读积累,犹如小孩子学说话那样,“功到自然成”,“铁棒磨成针”。当读过几个相邻领域的经典文献,再写过两到三篇高质量的文章之后,对国外经典文献的阅读总量就能够达到或超过百篇,这个时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就大幅跃升了,这就已经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对经典文献的大量阅读是至关重要的。这也可见,对于学术的追求需要体力和毅力的支撑,学术研究对思想、方法、能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从事规范严谨的学术研究是一项相当复杂和困难的智力工作。实务界也应看到规范性学术研究与学术漫谈的区别,规范性学术研究是严谨的思维逻辑以及大量失败尝试后的蜗牛式的循序渐进,对于理性的经济人来说,并非人人都愿意承受这样的工作压力和范式思维,学术界的“思想苍白”也恰恰说明了有价值的规范性学术研究成果的来之不易和挑战高度。反向思维和辩证思维是研读经典的一个重要能力。写得完美的文献就必然好吗?存在问题的文献就一定不好吗?这未必。做文献研究,对存在问题的文章更需要发现其价值,对写得完美的文献更需要找寻其缺陷—研读经典文献的一个基本目标就在于发现文献中的问题和价值,以找寻新的研究机会。一方面,如果存在缺陷的文章也能发表在Top Journal(顶级刊物),这就足以表明文献的价值。文献之中没有很好解决的内容也可能正是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突破的方向,所以需要寻找问题的原因和思考解决的办法,才能找到新的研究机会和未来空间。另一方面,写得完美的文章也必然有其照料不到的方面,只是需要更多一些耐性和更深层次的思考而已。从辩证的角度来说,世界只有断臂维纳斯之美,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完美,“断臂”就是对完美的最好诠释。譬如,在资产减值领域,Wilson(1996)批评Francis et al. (1996), Elliott et al.(1996), Rees et al.(1996)等文章用高级管理层的变更去解释经理人的报告动机存在着严重缺陷,质疑他们在得出管理层盈余操纵结论时并没有真正排除资产价值毁损等经济因素的影响。那么,是不是Francis等人的文章就缺少价值了呢?首先,Wilson(1996)的质疑值得重视但并非可以轻易解决的。其次, Wilson(1996)没有重点评论以及Francis 等人的研究结论也没有报告的内容,才是资产减值领域未来最值得研究的内容。可是,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的后续研究,极少有人关注到这一点。这是为什么呢?首先,美国人的思想突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美国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继承,这不同于欧洲的学术风格。其次,对于写作者来说,由于这些内容很重要所以耗费了不少笔墨,但由于没有理想的结果所以很难写进研究结论;而对于评论者来说,由于这一部分内容没写进研究结论所以也就不是评论的重点,专家的评论往往是针对于研究结论的。因此,这就给后来者留下了研究机会,恰恰是那些写作者花了很多精力和笔墨而又难以写进研究结论的东西蕴含了潜在的价值。研读经典文献应该立足于本项目的研究需要,立足于今天的研究问题,而不是立足于原来的研究者或原来的评论人的思想和视角。再如,Riedl(2004)对长期资产减值的研究,问题的提出很有针对性,研究设计比较精致,又是手工收集的资料,对后来的研究有一定影响,在国内的引用率也比较高,几乎没有人质疑Riedl(2004)的研究贡献。那么Riedl(2004)就没有“断臂”了吗?Riedl(2004)的断臂在于他只是研究了美国SFSA121#对于“洗大澡”现象(Big-Bath,一次亏足)的影响,这是一个相当窄小的研究问题,不足以带动和承载一个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所以对Riedl(2004)在资产减值领域的研究贡献和引领作用就需要重新审视,这也是我们最近正在做的一个研究项目。因此,对“断臂”的分析有利于发现经典文献的不足和确立新的研究问题,对“好”文献的研读尤其需要找寻“断臂”。当然,也不要刻意制造“断臂”和混淆视听,更不要看过几篇文献有了一点想法就随意挥洒、任自延伸,切忌在还没有确切的理论根据和逻辑分析之前妄自求新求奇,或者简简单单就把两个学科体系的内容加以拼接然后贴上新分析视角的标签,那样就背离了规范性学术研究的原则,会产生较大危害,既导致学术的虚假繁荣也误人子弟。但凡有所创新的研究都更需要谨慎求证,需要特别注意与现有理论体系的衔接和承起关系,需要着重于对现实世界的合理解释,需要展开充分的文献、理论、逻辑分析以及数理推导。因此,研读经典文献的过程、做学术研究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思想创新的过程。思想重要还是理论重要在我的理解,理论是经过验证的思想或者经过推理的假设,这是理论的正面涵义。那么,根据矛盾论,凡事必有其反向的一面。理论的负面涵义就是对自由思想的束缚。大家已经看到了,在对研究范式的追求征途中,好像没有经过数学逻辑推理和大样本检验的假设就很值得怀疑,于是,学术界也就渐渐习惯了已有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模型,而忘却了对于自由思想的发现和澄清。现在国内的研究主要还是在西方理论的框架下找寻各种能够加以验证的数据、模型和解释,确实是逐渐远离了对问题本质的思考,这也就是思想正在走向贫乏的原因。关于理论,我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在“代理理论”的指引下中国也正在四散漫溢着“盈余管理”和“报告动机”的论文。我们似乎从来都不思考还有共生理论、利他原则、自组织原理等其他伟大的理论发现,也不去思考我们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是否严谨,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开始依恋于代理变量和实证模型,不大思考这些研究结论是否存在实践意义。有时候,又似乎把会计学这样的应用经济学科看得高深莫测,殊不知威廉姆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思想灵感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对通用公司等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总结。所幸,现在已经有学者开始注意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学术研究也正在趋近于资本市场和经济发展中的客观需要和现实问题,相信这一转变过程也是可以被看到和被感知的。中国现代会计学界原本不乏思想,30年以前就有会计学管理论与信息论的南北之争,那即是我国现代会计学思想史上的耀眼光芒,但是最近这些年确实走偏了一些。西方研究看重理论,中国现在也很看重理论,似乎没有西方理论的引用就没有学术的味就不像学术的样。殊不知,西方世界最为推崇的不是国人对于西方理论的追随和应用,而是古代与近代中国的思想。《易经》能为黑格尔等哲学泰斗所赞誉、海外“毛泽东热”能超越意识形态并持续升温、孔子学院能在世界各地安家落户,这都是中国思想的魅力。所以,切莫盲目效仿西方学术理论而忘却了中国文化的思想精髓,思想和理论都很重要,思想是中国学者的相对优势,但最好能转换为理论,就好似陈焕章著《孔门理财学》那样,能使国学精粹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这样才能引领中国学术对于世界的贡献。当下青年学者的精英层对于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期刊发文章似乎十分推崇,而对于在会计类理论期刊发文章好像是感觉没有走出会计人的影响圈子,对面向实务的会计类期刊更是少有顾及。这就必然在理吗?其实未必。一类学术期刊只有侧重点和定位的不同,切莫轻易打上好与次的标签。按照研究内容的不同,可以把会计学研究做一个三分类。第一类是对会计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往往分析面比较宽广,研究的问题贴近于本领域的核心、要害和本质,对本领域的未来发展也会有一个更加深远的影响,讨论的问题会涉及到经济影响但可能只是在一个比较宏观的层面。应该说,凡是涉及到会计学最新、最热、最难、最经典、最专业、最重要的文章,以及对某一细分领域的开创性文章、总结性文章、质疑性文章和其他有真知灼见的论文都更应该发表在会计类理论期刊。第二类是会计问题对于金融学、经济学以及经济发展等各个领域的影响,自然是希望发表在《经济研究》这样影响面更宽、关注度更高的期刊。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仅仅从单纯的会计视角来看一个普遍存在的经济因素和经济问题,可能只是找到了一个热点问题的细小视角而已,未必有重大的实践意义,这样文章的贡献其实不如第一类。但是,如果能对某一个热点问题、疑难问题、重要问题的澄清或者解决方案提供参考,这就具有了坚实的贡献,能真正体现会计研究对于金融学、经济学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价值。第三类是对会计理论的运用总结和应用推广,学术精英需要看到会计研究本身就是一项面向实务和来自于实务的社会科学,对实务问题的关注将有利于学术问题和理论研究的发现和提炼,也有利于发展更有实践意义的研究,况且这也是学术界的一项社会责任。什么样的文章发在什么样的期刊,是与研究问题有关,而非与研究质量有关。如果青年会计学者都不热爱本领域的基础研究和运用总结、都不力推本领域专业期刊的重要性、不着力于维护专业期刊的质量,那也是一种妄自菲薄和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如果精英层都不屑于做基础理论研究,不屑于为会计理论的运用做些事情,谁来担当未来中国会计学发展的中流砥柱呢?最后,研读文献、历练思想,同为青年学者的两项基本素养,切不可偏颇。然后,加上坚实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是为学术研究的三个基础。当然,更高的要求还来自于对实践的观察和亲历。希望青年学者,尤其是在校博士生,至少能在研究的早期,滤尽现实与浮华,勤与朝夕,将心灵遁入宁静与高远,做出高质量的学术研究。

经典影视片解读论文题目

影视鉴赏论文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其生动的直观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实感而易有广泛颀赏性。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许多同学在观看影片后常会有感而发,尝试写作影评,这对于提高我们的影视鉴赏能力影视鉴赏论文,端正我们的审美观念有相当大的帮助。那么,如何写好影评? 写好影视评论的前提是细心观赏。影视评论不同于书评,书可以反复地看,而影片却一闪即逝,因此,在看电影时不能漫不经心,而要全神贯注,眼观六路,耳影视鉴赏论文听八方,对画面、音乐、对白、音响、表演等方面都要体察精微,并及时捕捉闪光的东西。这样在写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一) “评什么影视鉴赏论文” 在影片中可评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评主题、评人物、评细节、评场面、评艺术特点、评电影语言的运用等;就多部影片影视鉴赏论文来说,可综合评论一系列影片,阐明某一时期电影艺术创作的倾向和特点;可综合某一类影片(如惊险片、探索片等)进行评论;可综合同一类问题(如古装片的雷同化等)进行评论;另外,还可以进行电影专评,如平添编剧、影视鉴赏论文评导演、评演员、评摄影、评美工、评音乐等。 面对这些可评的内容,初学写影评的中学生具体应如何处理呢?最好的办法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抓住影片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为深刻、最影视鉴赏论文能激发自己写作欲望的问题来写,这样便于对问题作深入细致的评论,忌面面俱到。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影视鉴赏论文。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视鉴赏论文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电影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电影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电影,如西部电影、贺岁片、娱乐片影视鉴赏论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到。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二)写影评,应该影视鉴赏论文把握好这样几点: 1、捕捉住感受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影视鉴赏论文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影视鉴赏论文2、抓住细节,诠释其深刻涵义。 所谓细节,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典型的影视鉴赏论文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如《大转折》中先后三次出现蒋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现都预示着国民党军队下一次的失败,通过三次背影的刻划,将蒋介石政权日薄西山的局面富于象征性地体影视鉴赏论文现出来。 3、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影视鉴赏论文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影视鉴赏论文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4、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 "倘若论文,最好影视鉴赏论文的是顾及全篇,非目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片作实事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观照全片。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影视鉴赏论文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同的,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情深深雨蒙蒙》时,有一位同学冷静地指出编导将荧屏中的军阀(如萍、依萍的父亲)形象拔高了影视鉴赏论文――他遇见美丽的女子就抢来作为姨太太,可原因居然是她们像自己的初恋情人。 5、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电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影视鉴赏论文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影视鉴赏论文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电影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 开始练习写作影评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影视鉴赏论文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影视鉴赏论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当然,所评所析不得脱离影片孤立地进行。 设计好影评的标题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它由正副标题构成。正题——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须简明扼要,而又耐人寻味,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副题——点明评论对象,交待片名或评论角度,它是正题必要的补充。二者影视鉴赏论文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如:《历史和时代的搏击者--评银影视鉴赏论文幕上的共**员形象》,《悲剧在红色中渗透——评电影<红高梁>》《农村改革的多棱镜--电视剧〈一村之长观感〉》。 我们在写影评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学习影视鉴赏论文他人的写作经验,丰富自己的写作实践,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通过影评的写作,不断促进我们知识结何的完善,提高我们的颀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重邮地吧。。。

四、 必要的修养 通过上面的讲解,相信大家会有这样一个认识:对一部影片的剧作分析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修养之上。 首先,你必须有相当的看片量。一个人如果加起来总共没看过几部影片,就无法展开一部影片与其它影片的比较并对这部影片做出正确的分析了。保证一定的看片量才能了解最新的和全面的电影创作动态和现象,也才能将一部影片放置在大的创作背景和环境下来考察。例如一篇分析《沙鸥》的文章这样说: “尽管《沙鸥》这部影片在今天的观众眼中看来各个方面都显得幼稚了,但它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特殊位置是必须肯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中国第四代电影导演的发端之作,是书写在银幕上的宣言。因此,当我们立足于今天对这部影片进行评论的时候,考证它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就比单纯分析它的创作技巧重要得多了。 “‘四人帮’粉碎以后的1979年到1980年,中国电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作春潮。其中,《小花》、《小街》、《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等等一批中年导演的作品尤为引人注目。然而在热热闹闹的创作中,中国的电影人却惊讶地发现,正是‘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由于十年动乱的耽误,中国电影已经与世界电影拉开了距离。尽管这些中年导演从外国优秀影片中学习借鉴了很多对于当时的中国电影说来还很新鲜的表现手法,例如变焦镜头的运用、时空交错式的结构、画外音、高速镜头、通俗唱法的主题歌、旋转镜头、女跑男追……等等,但是渐渐地他们就感觉到盲目地从外国电影中拿来一些皮毛无法解决中国电影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一个是被观众普遍指责的‘不真实’,一个便是电影语言的落后。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影坛的两个年纪已不太年轻的新人——张暖忻、李陀夫妇在《电影艺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一文。作者以慷慨激昂的语调呼吁国内同行向外国电影学习,加快中国的电影语言现代化的步伐。尽管今天看来,这篇文章对外国电影具体手法的罗列过于琐碎和表面化,缺少系统扎实的理论体系作为基础,但作者的热情和直率还是在那个特定的背景下激起了中国影坛的轩然大波。这篇文章被后来的人们看作是第四代中国电影导演的宣言,而文章的作者就是《沙鸥》这部影片的编导者。”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把握《沙鸥》剧作特点的时候并没有就《沙鸥》论《沙鸥》,而是把这部影片放在了一个大的创作背景中考察,这就使文章作者得以沉浸在剧作手法的具体细节里反而“不识庐山真面目”。由此可见一个全面客观的剧作分析应该建立在对电影创作发展和现状的全面了解和全盘把握上,这就要求作者随时关注电影创作的现实和动向。 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作好一部影片的剧作分析没有相应的剧作理论准备也是不行的。我们来看看上面引述过的分析《沙鸥》的文章中的一个段落: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经制定过戏剧必须恪守的规律,他说:‘有人认为,情节之统一,出于只写一个人物,其实不然。因为一人的遭遇可能很多,甚或无数可计,其中有些无法统一;同样,一人的行为可能甚多,其中有些不能构成一件行为。’据此,他认定,只提写‘一个人’是不能保证情节完整性的,必须提‘一件事’。中国清代戏剧家李渔持有同样的观点:‘后人作传奇,但知为一人而作,不知为一事而作。尽此一人所行之事,逐节铺陈,又如散金碎玉,以作零出则可,谓之全本,则为断线之珠,无梁之屋。’可是《沙鸥》要打破的偏偏就是这条戒律。在影片中,沙鸥的行为虽然依旧是统一的——努力奋斗,夺取金牌,但是影片却没有拘囿于一个单一事件。也许,作者可以把时空和情节框定在最后一次出国比赛上,然后再依据亚里士多德的法则有层次地展开这个事件。但是这似乎不合《沙鸥》作者的意,他们更关注的就是沙鸥这个人,关注她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情感。而在全片之中,构成情节纲索的不是一件具体的事件,而是沙鸥人生中一段漫长而艰难的历程。在这段历程中发生了大大小小很多的事件,例如‘吃牛肉’、‘看病’、‘出国比赛’、‘参加婚礼’、‘失去男友’、‘瘫痪’、‘当教练’……所有这些小小的事件就象珍珠一样构成了情节项链,而将它们串结在一起的则是沙鸥那漫长的人生历程线。这样的做法固然似乎不如以一桩激烈的外部事件为情节主线来得热闹,但却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使人关注人物性格的发展和深刻的生活内涵。比起今天的影片,也许这养的尝试算不得什么,但比起传统的中国电影,也许它还真就有些‘生活流’的味道了。” 在这个分析段落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剧作理论的充分了解。唯其如此,他才能头头是道地对这部影片的情节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指出它在情节和结构方面对传统的突破。所以,有志于提高自己对一部影片剧作的分析能力的朋友一定要花一些功夫来全面地学习包括戏剧剧作理论在内的剧作理论。 五、 教材和参考资料 有的朋友会问:“电影评论和您说的电影剧作分析有什么不同?”其实在对一部影片进行评价褒贬方面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影片分析不仅要指出这部影片哪些地方处理得好,而哪些地方处理得不好,还要进一步分析出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所在。所以,多读通常发表在杂志上的影评对学习影片分析的技巧是会有好处的。但我们如果不满足于对一部影片的表面现象说长道短,就应该深入地阅读和学习一些必要的剧作理论著作。现在,我就向朋友们推荐一些初级的读物: 1、亚里士多德《诗学》:这是本剧作经典理论。今天的很多电影剧作理论和电影创作现象都可以寻本朔源到这一著作中,因此为学习剧作理论者不可不读的一本书; 2、李渔《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虽然这是中国较早的(晚清)剧作理论著作,但它却十分英明地总结出了传统戏剧创作的所有重要的规律,因此被制定为北京电影学院学生的必读书目; 3、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不要小看这本薄薄的小书,它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电影创作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它是长久以来普及中国电影教育的基础教材,通俗易懂并富有实践性; 4、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尽管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它的作者尚没有完全脱离戏剧理论的框架了总结电影剧作的特殊规律,它对于我们说来却是有借鉴意义的,尤其在考证戏剧理论与电影剧作理论的关系方面。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很好地了解以“冲突律”为结构依据的传统剧作特征; 5、文化艺术出版社《电影论文选》:这本书全面地选编了中外电影著名电影家和电影理论家最重要的篇章,使我们能够简捷地对电影理论有个基础的全貌的了解; 6、罗艺军主编《中国电影理论文选》:这本书分上下两卷,全面选编了从1920至1989年的中国电影理论重要文著中的篇章,能使我们对中国电影理论有个总体的概观; 7、王迪主编《通向电影圣殿——北京电影学院影片分析教材》: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老师们合著的影片剧作分析教材,能使我们看到老师们在对一部影片进行剧作分析时的方法; 8、苏牧《荣誉》:作者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编剧专业教授,这本著作是他讲授影片分析课的教材,比较细致地分析了一些外国名片,观念较新; 以上推荐只是最最初级的和基础的,仅供朋友们参考。

《国王的演讲》:等待奥斯卡的加冕 虽然《国王的演讲》的海报其貌不扬,但是整个电影散发着一股“英国制造”的传统魅力。《国王的演讲》如同是今年的《女王》(The Queen),英国班底打造、讲述深受学院喜爱的英国王室的故事,就连影片的气质都有几分相似。真正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也许是这两部电影主角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血脉关系——乔治六世国王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亲生父亲。《国王的演讲》的场景服装将影片还原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工业化的英国因不合时宜的体制逐渐走向衰败,被德国和美国赶超。乔治六世(柯林·费斯饰演)在这样一个尴尬的背景下登基,多少有些许无奈。1925年在温布利举行的“大英帝国展览”闭幕演讲,因为当时还是艾伯特王子的口吃让他出尽洋相,自那以后妻子(海伦娜·伯瀚·卡特饰演)一直帮助丈夫寻找一名出色的语言治疗师。直到找到杰弗利·拉什饰演的澳大利亚出生的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罗格。父亲乔治五世于1936年去世后本应该是由当时还未称王的艾伯特(即后来的乔治六世,也即伯蒂Bertie——家族昵称)的哥哥继位,然而哥哥爱德华八世爱美人不爱江山,选择了退位,也成为了英国历史上一位还未加冕就退位的国王。担子落在了并不想成为国王的艾伯特身上,最无奈最尴尬的是乔治六世口吃。在基于历史的情况下,电影围绕乔治六世和语言治疗师罗格之间的友谊以及乔治六世为克服口吃所做的努力展开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可以负责任的说,柯林·费斯继去年《单身男人》丧夫的痛心绝佳演技之后,今年再一次带来了令人拍掌叫好的精湛演出。首先是众人关心的饰演一个口吃国王,每一个竭尽全力吐字之余,观众能清晰得听到辅音发音的那种欲言但被无形的力量束缚住的声音,不光如此,柯林辅以其真实的表情与动作,犹如口吃乔治六世上身,他说话的同时,不禁让观众感觉自己口舌也突然变得混浊困难,绝对是非常震撼的带入感。其次,柯林在拿捏乔治六世情感的细微方面也是一流的。对自己口吃的烦恼驱使他努力接触语言治疗师罗格,对妻子女儿们的爱也许是他尚能算流畅得与她们交流的力量。父亲乔治五世去世与哥哥爱德华八世的退位无可厚非的对他造成了影响。乔治五世的离去一方面让他觉得难过,另一方面传位于哥哥实则也是一种放松与欣慰,至少当时的艾伯特王子并不想做国王,况且口吃一直以来都是他的一块心病。柯林·费斯表现得很纯粹。而当他得知爱德华八世要退位,即将让位于他,他的气愤以及对口吃得顾虑再一次被柯林完美展现。随即一幕他成为国王后,两小女儿改称父亲为陛下,那一转瞬的呆滞,绝对是五脏六腑的情感全部涌现。那一幕,甚至看到奥斯卡的加冕。柯林·费斯的乔治六世是一个略微具有内敛一面,但是表演起来是属于外放型的角色。相较之下,杰弗利·拉什饰演的语言治疗师罗格是一个对自己的治疗手段有着奔放自信,但是感情上却是内敛的角色。他说话有着小幽默,从一开始就将伯蒂当成朋友。他也有办法让伯蒂于他敞开心胸、面对困难。罗格不停的在言语上激励伯蒂,实际他内心是真诚希望伯蒂能走出困境,不仅是在口吃上面。杰弗利·拉什强大到能通过他的言行举止说出他内心的台词。其实对于这么一个内敛的平静的角色,是非常不容易的。海伦娜·伯瀚·卡特饰演的妻子戏份略微显得少,角色的性格塑造上也在对比下显得单薄。不过海伦娜就像是一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不仅是在电影故事中也好,在此部电影通向奥斯卡的道路上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戏中,她对丈夫的关心与爱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戏外,缺少了她的精彩表演,《国王的演讲》就算不得完整。本片的编剧把故事抓的非常精炼,在人物的语言上添加了一些愉悦的幽默果酱,使得《国王的演讲》严肃的基调不至于沉闷而无生气,也算是影片的催化剂吧。前面有说到本片与《女王》在特质上相似的地方,的确是有一种神似英国戏剧的精致感。故事简练而不简单,起承铺垫高潮都恰如其分。另外本片配乐也同是法国人亚历山大·迪斯普拉特操刀主笔,使用的几曲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协奏曲更是锦上添花。导演汤姆·霍珀的上一作《该死的联队》为他赢得不少赞誉,相信《国王的演讲》将带给他更多的荣耀。警告:一辆豪华的王室马车向奥斯卡驶来了!

阅读研究经典文献的论文

如何选择和阅读文献?1.阅读文献,要力求对一个方面或一个主题。或者一个概念的历史发展露要搞清楚,清楚来龙去脉。文献有新有旧,有些学科或专题文献的半衰期很长,经典文献的阅读是很重要的,只下载几篇新文献是很难理解全貌的。2,要有意识阅读大家的文献阅读某个领域域专题中程碑式的文献或文献嫁述,这些文献对于初学者了解一个学科域领域的发展很有帮助,对于某个阶段的重要文献提供了一个查找的捷径。从中可以很快了解一些相关理论和学说、重要结果的进展。3.要善于分析自己研究领域中一些国内外代表性实验容的论文,通过分析一个实验室的论文目录,可以了解这个实验室的发展过程和研究兴趣的发展、拓展。4,要善于分析本领域一些代表性学者的论文,通过分析这些引领学科或领域发展的科学家的论文口流,同样可以看到他(地)个人研究兴艳和研究生涯的发展。以及他(她)所领导的研究队的发展过程。

读马列经典文献论文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有。1、《共产党宣言》。2、《资本论》。3、《哥达纲领批判》。3、《反杜林论》。4、《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5、《共产主义原理》,6、《政治经济学批判》。7、《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8、《法兰西内战》。列宁的经典著作有。1、《国家与革命》。毛泽东经典著作有。1、《矛盾论》。2、《实践论》。3、《新民主主义论》。4、《论联合政府》。4、《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5、《论十大关系》。6、《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7、《论持久战》。8、《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9、《毛泽东诗词》邓小平经典著作有。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为什么古代人都要穿长袍衣服?

学马列经典原著有感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精神财富的结晶,是马克思、恩格斯等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研究极为详尽的材料,经过非常严密的论证,用工人运动的实践加以检验,从而得出的科学结论。作为当代大学生,虽然不需要我们把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著统统读一遍,但却有必要把重要的经典著作认真地读一读,否则就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这学期马列原著课的学习,不管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储备和理解上,还是在学习的具体方法上,感觉自己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这篇文章我主要想谈谈自己在学习马列原著过程中的一点小体会。一 学马列原著的必要性首先,通过马列原著的学习,我们可以掌握充分的马列理论知识。作为一名马列专业的学生,我深知马列主义理论的重要性。不管是对现在的学习还是以后的工作、生活,它的影响都将是重大的。只有当我们认真阅读了原著以后,才会深切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充分吸收这一思想理论宝库的“养分”。其次,通过原著的学习,我们才能够辨别真假马克思主义,做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现代社会,许多人打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旗号,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到处招摇撞。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所以我们只有在真正读了马列原著的基础上,才能够分清那些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那些是鱼目混珠的假马克思主义,最终才能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再次,只有掌握了马列原著的精髓,才能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指导实践。回顾历史,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的实际,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我们就不会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因为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不联系中国的实际,只是教条式的照搬马列理论,最终使革命遇到重大的挫折。比如: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差点让中国革命断送了“性命”。可见,只有在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础上,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并把它用于实践,与现实相结合,最终才能获得成功。最后,通过马列原著的学习,我们才有力量与错误的思潮作斗争。现代社会,许多人以批判马列原著为荣,千方百计的寻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漏洞,对原著提出质疑,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过时了。比如:对于“两个必然”的认识。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现状,就有许多人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两个必然”的论断。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现在不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而是社会主义面临着灭亡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通过对马列原著的深入学习、研究,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去探讨这一论断,就会发现其实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不断的爆发经济危机,社会矛盾得不到调和的情况下,提出这一论断是符合现实依据的。 所以只有拥有充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才能与“马克思主义的敌人”做斗争。二 学马列原著的现状分析现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淡化和漠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这些都是已经过时的东西,是僵死的教条。学马列的人都是观念陈腐,思想保守的书呆子。虽然从小学到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我们都没有停止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但是又有几个人是真正的学懂了马列思想,真正的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呢?除了形式上的学习以外,收获其实很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之所以在高校被忽视、淡化,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马列原著已经过时。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我们所讲的马列原著写于一百多年以前,无论从历史背景上看,还是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上看都远离现在。近百年来社会天翻地覆的变化造成了巨大的差异,使学习马列原著失去了现实主义,不如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学习一些新兴学科的知识上。比如:计算机、英语……其次,马列原著晦涩难懂,不学也可。当代许多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原著无论在背景材料还是在论证方式上,甚至包括所使用的词汇、语法、引用的典故,对我们说来都很生疏,难读难解,尤其哲学原著更是如此,即使下功夫学也学不懂。我们学了原理课就够用了,没有必要学原著。另外,马列原著给人一种晦涩难懂的“大部头”形象,更是增添了学生的畏惧和厌倦心理。再次,马列原著内容空洞,现实意义小。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现在讲原著是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的,有种“无的放矢”的感觉。我们所讲的马列原著中大部分属论战性著作,现在论敌本身已经不存在了,他们的理论,如杜林、马赫等人的理论对我们本无影响,只是通过学原著才对其有所了解。我们现在学习这些著作是虚设论敌再去批判,不能解决现实间题。三 学马列原著方法探讨对于如何学习马列原著这个问题,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我一直都没能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但是通过这学期马列原著课的学习,感觉收获不小。老师教给了我们不少学马列的方法,弥补了我在大学过程中的不足。其中,我的深切感悟就是在方法上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具体说来主要有一下几点体会:首先,马列原著的学习,必须要在内容上完整准确的加以理解,同时要将理论紧密的与现实相联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着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不能从理论到理论。我们主要要学习的是革命导师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而非断章取义,背几条结论性的理论总结。同时学习过程中既要了解正面的观点,还要了解反面的观点,最后站的客观的立场上来加以评判,也就是用对比联系的方法加以学习。其次,在泛读的基础上,做到精选与精读相结合。马列原著内容众多,对于我们来说不可能全部涉猎,所以就只能选择经典的马列文章来加以学习、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就我们目前的专业知识积累,根本区分不出那些是适合我们精读的文章,那些是适合泛读的章节。而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就可以在这个方面给与我们指导,从我们的实际出发来引导学生学习。比如:这学期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通过这几篇文章的学习,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方面的内容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不再只是泛泛的知道几条结论了。另外,对于比较经典的文章,我们还需要反复的研读,理解其精髓。比如:《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这些文章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性表述,且与当今现实关系紧密,对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再次,具体的方法上,面对一篇马列原著文章,以前的我一般都习惯于只读文章的正文部分,读完后总是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通过这学期老师的指导,我觉得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通过第二手资料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这样才能站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去理解他的内容。第二,在阅读过程中,首先要读提要、读目录、读序言、后记,然后翻阅全书。在此过程中,还必须读索引、注释、备注等。此外还要做好读书笔记。对于不懂的地方要做好记录,然后向老师、同学请教,互相交流沟通。这些步骤一步也不能少,否则就很难全面的理解文章内容。第三,对于要精读的章节,我们还必须充分的加以理解阅读,且要客观、不带任何偏见。最后,学习完一篇文章以后,我们还必须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将文章的内容和方法与现实相联系。尤其是对于当今社会热点问题,我们还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思考,提出解决的办法。将理论用以实践,指导实践,这样的学习才后有意义。这点也是我们现在很难做到的。马列原著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想任何马列理论方面的专家学者都不敢说自己已经将马列原著完全学懂、看透了。所以这就需要我们长期的坚持不懈,把读马列原著当成我们“毕生的事业”。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有所收获,才能真正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最后,我想用老师上课时给我们说的一句话来结束全文—— 多读、多看、多写!

读者中经典的文章

没什么要求,只要是这类杂志上的好文章就行。多来几篇更好。谢谢~\\(≧▽丁凉蹲在床前唱陈奕迅的歌,《落花流水》《粤语残片》《不良嗜好》,一

其实你自己买一本就可以了 生活就是一本书...慢慢去体会...还记得我不

读《读者》已经20余年了,虽中间由于各种原因而中断过,但一有时间就会买来几本。 《读者》中很多我都喜欢看,一般是从头看到尾,它是心灵的导师,给你人生每个阶段予启发,记得很早读到一篇散文有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场远航,不需要是否能靠岸,只要向着岸一直不停到划,就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一生”,这句话时时印在我的脑海里,指引着我,不要因为失败而悲伤,而要在坚难中努力前行。 头友们,你们在《读者》里读到好的句子呢?可以分亨一下吗? 我初中的时候在读者的合订本上看到一篇文章《赵美萍:用苦难书写人生》,非常动容。 故事的主人公只有小学文凭,因为生父过世,家庭贫困,十三四岁便在采石场上砸石挣钱。一个年幼的女孩,从小就生活在烈日的暴晒和生活的折磨之下。 而后,赵美萍外出打工,做过饭店服务员,缝纫女工,销售等。漂泊的人生没有抹去她对文字的热爱,打工多年来她一直坚持每天写文章,在大大小小的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还获得了不小的奖项。 她人生最大的转折点是成为《知音》杂志的编辑。虽然现在的知音体为人诟病,但不得不否认她以小学文凭成功应聘的勇气与能力。 时隔数年,2015年我到武汉读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在楚河汉街看到了“知音大厦”,一时间真的觉得十分感动,原来一个人真的可以为自己热爱的事物奉献这么多,真的有人在做着你做不到的事。 这篇文章算得上是我年少时光的人生导师,励志而真实。后来我还看了赵美萍的自传体小说《我的苦难,我的大学》,更觉得人的生活有无数种可能。 很喜欢以前《读者》杂志上的文章,总是那么温暖人心,让人伤感又让人感动,比如我到现在还记忆深刻的有这么几篇: 1.《小武》《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等爱情类文章,看了都会让人想哭的冲动! 2.《母亲的账单》《当你们老成我的孩子》等亲情类文章,看了会让我们陷入沉思,更加懂得感恩! 3.《一碗清汤荞麦面》《车过秦岭》等平凡人的故事,看了会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4.《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蠢人的天堂》等哲理类文章,给我们带来智慧的启迪,进一步 探索 人生的真谛! 总之,《读者》上的文章都比较正能量,曾经给我们带来许多宝贵的精神食粮! 《读者》对于我来说已经是好多年的老朋友了,很多年前就开始收集《读者》刊物,有时候实在买不到的时候,就去买精华版。可惜的是,足足有两大箱被人偷走了,每次想起来都会难过。 《读者》里面的内容我都是喜欢,有时候会把以前的拿出来,重新看一遍,回味无穷。要说最喜欢的就是【文苑】这个栏目,特别是卷首语的文章。 《读者》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那些年很多人的陪伴,它以朴实无华而又真诚的面貌,陪伴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当现今网络阅读泛滥,人们不再需要杂志的时候,偶尔手捧一本带着墨香的《读者》,就像回到了车马邮件都慢的日子,它还是那么深刻、厚重、敏锐地丰富着我们的精神生活。读《读者》快已二十多年了,基本上每期都买。 《读者》这本杂志可以说是中国所有杂志中的老大,创刊以来,一直备受青睐。 《读者》这本杂志的文章优美,很具正能量。我最喜欢看《言论》这一篇,几乎每一次买《读者》都是先翻开《言论》这一篇来看。为什么呢?因为《言论》是很多思想的结晶,他幽默、深刻、风趣,具有先进性又有风味性,还具有很大的很多的正能量,让人学会了很多东西、了解了很多东西、解决了很多问题。 我家订了读者.半月一次送上门.读者.我喜欢.里边内容都写的美.我已留着一大纸板箱子.永远可以读.我最爱的书是.读者。 从小到大一直喜欢《读者》,常年订阅,关注《读者》公众号,读《读者》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我最喜欢《读者》里“ 情感 ”和“名家”这两个专栏里的文章。都说:“得阅读者得天下”现在的高考,语文阅读量很大,从小阅读《读者》对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润物无声的滋润着,对孩子们的学业帮助很大。我们一家三口喜欢《读者》没有理由。 可算找到知音了、这个话题是我多年的盼望,我爱《读者》到嗜好的程度,看到过好的文章太多了、无法列举、让我醒悟的文章太多了、感叹竞然有这样一本杂志、精采坚持了这么多年、成为了美丽传说。希望今后多多讨论这个话题、谢谢编辑。 最喜欢读者文摘,有人多明人的摘录,海子的,,汪国真的,,, 小时候最喜欢读者,因为里面有漫画。上学了,最喜欢读者,是因为里面作文的素材。现在喜欢读者,喜欢里面的杂谈,因为多少有一些人生的共鸣。

1.<人生就是一个经典的菜谱> 人生其实就像是一个个经典的菜谱:童年——菠萝烧肉:香甜可口,人见人爱,回味无穷,只不过当你想细细品味时,已经没有了。 上学——凉拌苦瓜丝:苦中带甜。当我端上桌时,朋友碍于面子,不得不吃几口,可当真正品出味道时,菜也见底了。 上班——油炸花生米:淡淡的香。只能一颗一颗地慢慢品尝,当你吃烦了,想换一道其他的耐吃的菜,结果换上来的其实只是水煮花生米。 金钱——红烧肉:异香扑鼻,肥而不腻。吃上去很过瘾,满嘴流油,但不宜吃多。适量即可,否则对身体不好,因此,并不是所有人的最爱。 机遇——水煮肉片:色香味俱全。只不过当你正在欣赏洋葱木耳辣椒的色彩时,好肉已经差不多被别人吃光了。 疾病——各种凉菜: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吃着,而就是在品味它们的时候,才能真正尝到什么叫酸甜苦辣。 初恋——醋溜白菜:最普通的蔬菜,但味道却很耐人寻味。但如果作料配放不合理,则味道变质,也许到最后也吃不完。 失恋——烈酒:辛辣,让人头晕目眩,即使睡上一觉,醒来依然感到隐隐地头痛。不过如果你身体够好的话,也许第二天就恢复了。朋友——主食:菜肴再好,也没有主食实在,虽然味道不如菜肴,但却是你饥饿时,最需要的。 经验——油炸春卷:当你没有把握可以完全靠自己做好时,最好去买别人包好的现成的春卷,回去再自己炸好了。 特长——拔丝苹果:香甜焦脆,外观精美。刚上餐桌就成为大家瞩目的焦点,但如果长时间不翻动,以后就怎么也夹不起来了。 追求——麻辣豆腐:松软可口。趁热吃才有味道,不过“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否则不是辣到喉咙,就是被烫伤嘴。 处事——糖醋鲤鱼:耐人寻味,有酸有甜。但要仔细挑出鱼刺。如果一旦忘乎所以,刺哽在喉,后悔莫急。 2.<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一样的人生,异样的心态,看待事情的角度截然不同。要能跳出来看自己,以乐观、豁达、体谅的心态来观照自己,认识自己;不苛求自己,更重要的是超越自己,突破自己,因为好好生活才有希望。令你生气的人已经走的老远了,你还为他生气,何必呢?哲人康得说:〖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跳出来看自己,你不妨换个角度觉照自己,你就会认识到生活的苦、累或开心、舒坦,取决于人的一种心境,牵涉到人对生活的态度,对事物感受。跳出来换个角度看自己,你就会从容坦然地面对生活,再也不会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了。当痛苦向你袭来的时候,不妨跳出来,换个角度看自己,勇敢地面对这多舛的人生,再忧伤的瘠土上寻找痛苦的成因,教训及战胜痛苦的方法,让灵魂在布满荆棘的心灵上作出勇敢的抉择,去寻找人生的成熟。 跳出来换个角度看自己,自己就会在过日子中获得快乐,「天天是好日子」,心灵就会豁亮,没有困境烦恼。 话说,有位老妈妈生养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一个卖伞的生意人,二女儿在染坊工作.这使这位母亲天天忧愁.天晴了,她担心大女儿的伞卖不出去;天阴了,她又忧伤二女儿染坊里的衣服晾不干。她这样晴天也忧愁阴天也忧愁,不多久就白了头。一天,一位远方亲友来看她,惊讶她的衰老,问其原由,不觉好笑,那亲友说:“阴天你大女儿的伞好卖,你高兴才是,晴天你二女儿染坊生意好也该高兴才是。这样你每天都有快乐的事,天天是好日,你干嘛不捡高兴专拾忧愁呢?”老妈妈换个角度想:“言之有理!”从此,她笑口常开,幸福每一天。 人的一生,总免不了磕磕碰碰,遇到不快而生气,或遇到天灾人祸而痛不欲生等等。每当这个时候,我们是怎样去处理的呢? 记得有位哲人曾说:〖我们的痛苦不是问题的本身带来的,而是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而产生的。〗这话很有哲理,它引导我们要会解脱。说到这里,我想到另一个故事: 话说,夏天的傍晚,有一美丽的少妇投河自尽,被正在河中划船的白胡子艄公救起。艄公问:“你年轻轻,为何寻短见?”“我结婚才两年,丈夫就遗弃了我,接着孩子又病死了。您说我活着还有什么乐趣?”艄公听了沉吟有顷。说:“两年前,你是怎样过日子的?”少妇说:“那时我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呀……”“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没有”“那么你不过是被命运之船送回到两年前去。现在你又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了。请上岸去吧……” 话音刚落,少妇恍如作了一个梦,她揉了揉眼睛,想了想,便离岸走了。从此,她没有再寻短见。少妇回心转意。是因为她从另一个角度看自己,从而看到一种生的曙光。感受到自由自在的力度。在很多时候,我们所有的苦难与烦恼都是自己依靠过去生活中所得到「经验」做出的错误判断,这时,我们不妨跳出来,换个角度看自己,你就不会为战场失败、商场失手、情场失意而颓唐;也不会为名利加身、赞誉四起而得意忘形。换个角度看待自己,是一种突破、一种解脱、一种超越、一种高层次的淡泊宁静,从而获得自由自在的乐趣。转一个角度看世界,世界无限宽大;换一种立场待人事,人事无不轻安。愿你天天是好日! 当人生的理想和追求不能实现时,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人生。换个角度,便会产生另一种哲学,另一种处事观。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