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刮痧电影论文的英文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5 14:19:14

刮痧电影论文的英文文献

1: Power Distance: The US and China are differnent. In the movie, you could see that Datong show more respects to his boss. He hit his son in front of his boss to give his boss face. 2. Uncertainty Avoidance: American has higher uncertainty avoidance, and the China has low Uncertainty avoidance. In the court, the judge doesn't accept the uncertain answers. As the judge said," show me states". Becuase Americans don't know about what is Gua Sha. They don't try to understand and listen Datong's explanations. Americans just approves the facts and prooves. 3, individualism: American is more individual than Chinese. In the movie, you can se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n and father, Datong and his boss. American treats the kid individually. So the Chind Protection Association tries to protect the child from abusing. However, for Chinese, Child should live with parents. 4. masculinity: In the court, Datong said that he did Guasha for his son, but that's not true. At this part, Datong showed his masculinity. Becuase he is a man, he has to protect his father. He has to undertake all of responsibilities.

Brief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 Based on the Movie "Gua Sha Treatment"电影名是我百度的,具体不了解,基本题目就是这样,具体可能不是很符合你的想法,可以稍作改动~

电影刮痧英文观后感 (一)

Gua Sha is a movie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rican and Chinese culture. Xu datong is a video games designer in St. Louis. When his father visits from China, he performs Gua Sha (a Chinese traditional treatment) on his grandson, which leaves bright red marks on the skin and causes a lawsuit of child abuse. In the court, Datong loses his mind so that finally he loses custody of his son. I think this scene is shocking and thought-provoking to most of the Chinese audiences. But the most impressing scene to me is the ending. Datong wants to see his son in Christmas eve, he has to climb a pipe to the ninth floor which his son lives. I think the pipe is not only a pipe, but also a gap, a deep gap between American and 5000-year Chinese culture. He wants to climb over the gap and he will never succeed, perhaps no Chinese people really could succeed.

电影刮痧英文观后感 (二)

It's about assimilation into American culture, and not assimilation in an“International” city, like SF or NY or LA or Chicago, but St. Louis, MO (actually shot there)。 Really great acting, interesting story

Gua Sha is a treatment in traditional oriental medicine in which a wooden board repeatedly slides across the patient's acupuncture acupressure massage points. It works in similar principles like that of acupuncture acupressure massage. This method would inevitably leave bruise on the skin, and the story

begins here, when the visiting grandpa who does not speak any English used this traditional practice to treat the grandson when both son and daughter-in-law were at work.

Sadly, in US, this is a story that repeats itself many times in the area where many oriental immigrants lives and all of these are due to simple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Sha: Step-by-Step, by Arya an acupuncturist is trained in 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 they will do this technique in their practice for pain, and for acute or chronic illness.

电影刮痧英文观后感 (三)

Chinese immigrants struggle to hold onto their American dream after the husband's father (Xu Zhu) comes for a visit from mainland China and gives a si-mp-le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called Gua Sha to his grandson.

Da Tong (Tony Leung Ka Fai) is the father who is trying to integrate his Chinese cultural beliefs into his daily American reality, especially when dealing with his bo(Hollis Huston) and best friend, who is too quick to believe the worst about Da Tong's treatment of his son, Dennis. Da Tong's failures show his confusion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his original Chinese culture and his new American home. Even within his family there is conflict because Grandfather can't speak English and is excluded from many conversations because Mother (Wenli Jiang) wants only English spoken in her home for the benefit of her American born son. Da Tong and his wife are very well educated and understand that their child's best chances for succein America, and for him not to experience the same troubles they've had during the past 8 years, are to speak without an accent. They even go so far as to insist the boy use a fork and knife instead of chopsticks, even when it's obvious they are still eating Chinese style food, served in the normal way: communal dishes for the food and smaller, individual rice bowls for each person. Mother seems a bit inflexible in her insistence on being as American as possible, while Da Tong's cultural leanings are just as strongly Chinese, although not by conscious choice.

Da Tong's love for his son is tested severely when Da Tong tries to balance it against respect for his boss. ()When Da Tong's son hits his boss' son, Da Tong insists on an apology that seems unnecessary and makes Da Tong look stubborn and uncaring. Da Tong gives his boy a light rap on the head when he refuses to apologize and the boy cries to his mother that the reason he hit his playmate was that the other boy called Da Tong stupid, one of many examples of doing the wrong thing to protect your family.

The conflict arising from doing the wrong thing out of love or respect for one's family or closest friends continues throughout the movie, and every way Da Tong turns, he finds failure and encounters both obvious and subtle forms of anti-Chinese racism. Even Chinese folklore about the Monkey King, Sun Wu Kong, that Da Tong incorporates into a video game he designed is used to provoke his pride when he's vulnerable and fearing for the loof his son. Da Tong is misunderstood by everyone, family, friend, and foe, even though he has only the best intentions, and he carries the responsibility quite heavily, ma-ki-ng one wrong turn after another.

Gua Sha (The Treatment) shows how a person's cultural beliefs are so deeply set within oneself that it is usually impossible to examine why you do most anything, from how you dreand talk to whom you love and respect and how you show it. The invisible nature of one's cultural beliefs also makes it difficult to impossible to explain yourself to others when questioned. Da Tong experiences an excruciatingly painful and difficult struggle while trying to protect his son, an ordeal that forces him to examine the validity of some of the most vital things he thought he knew about his identity, his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new American world he'd chosen as his home.

The movie showed me how normal it is for people to look for ways that their culture is superior to others' and how the misunderstandings arising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perspectives can seem very large, but can be nullified with si-mp-le, 2-sided explanations when people are willing to listen.

It appears this film is not readily available in the USA, but it's the best I've seen at highlight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rican and Chinese culture. Parts of the movie's dialog are only in Chinese and I've yet to find a DVD with English subtitles, although it's easy to get the gist of what's going on during those short passages. The credits are a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holding true to the integration of both worlds. I've noticed some important roles are not credited here on IMDb, such as Judge Horowitz, who was played by Alexander Barton。

At first sight name, thought it was ethical film, Gua Sha,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a craft, in the long river of 2000 years of history, has remained robust health in China's vast territory to survive, but one day, it appears in a free and democratic American society, they have been misunderstood, so staged a family joys and sorrows, good news is that Tony Leung will perform the role of the father moving chord, Jiang Wenli also consistent screen image of the character is almost starred in, it is an accurate grasp of as his wife's hate, love, heart-broken and distressed, but the roles of mother to play down a little a bit. When forced to separation as the conditions in exchange for a child, his wife resolutely, "fiercely" to turn "I agree!" When things forced to have to really want to leave her husband, the wife painfully holding her husband could not bear her husband a life . From her husband in court infuriated the enemy fall into the trap of others start to his wife's anger was crazy the last disheartened, like a wife to her husband in frustration ~ because she knew her husband would let children of any performance from their own farther and farther.

电影刮痧毕业论文

从《刮痧》看中西方文化差异电影《刮痧》讲述的是一个在美国生活了八年的中国家庭,因为孩子的一次意外发烧,刚来美国,不懂英文的爷爷用了中国传统的刮痧治疗方法为小孙子治病,但在医院里被护士发现了因刮痧而留下的血痕,怀疑是其家人虐待孩子所致。于是,儿童福利院便把孩子的父亲许大同告上了法庭,在法庭上,许大同因为无法解析刮痧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治疗法,又因为律师的曲意刁难,许大同最终被判决与孩子隔离,并且搞得失去了工作、朋友和与妻子分居,幸亏许大同的朋友去了一趟中国,知道了刮痧是一种治疗方法,为其作证,故事也就有了完满结局。许大同一家在美国的遭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华人在外国生活的种种不适,而这些不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的,随之而来的必然有隔阂,对立与冲突。首先是医学领域的认识差异。刮痧是故事冲突引发的导火索,刮痧疗法在中国民间很常见,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确实能够治愈一些常见病。但是,这种疗法搬到美国,就成了大同对孩子施以暴力的罪证。二是法律观念的不同。在西方社会里,法律存在于每一个角落,每一种纠纷都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而每一件事实都是要讲求证据的。如美国的法庭及儿童福利院虽被大同的满腔激情,真挚而忘情的诉说所震慑,却仍要求有“爱的证据”,以供法庭判决。而中国人比较看重的是人情冷暖,尤其是对于亲情特别看重。三是对尊重的理解不同。在故事开头,许大同因为自己的儿子没有向老板的儿子道歉,便用手打了自己儿子一下,老板看了觉得不可思议,许大同对约翰解释这一举动说:“我为什么打我儿子,那是出于我对你的尊重,那是我给你面子。”这样的解释让这个典型的西方人迷惑不已,他并不知道眼前这个东方小伙子的这一耳光竟然是出于这样的逻辑,作为西方人的约翰,他是无法理解这个东方爸爸打他儿子时的那种复杂心情的,他只知道,打人是违法的,这是对人权的不尊重。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说明这样一个道理:由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形成的观念上的差异,在相互交织、碰撞中必然发生尖锐的冲突。四是对爱,对家庭的理解的差别。这也是《刮痧》中冲突的本质所在。许大同对付美国社会的生活和工作都游刃有余,这并不意味着他在成长中濡染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就已经烟消云散。在许大同的心里,家庭也是他的精神支柱。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的幸福与团圆。三世同堂,其乐融融,是他奋斗的动力和意义所在。为了爷爷能在美国拿到绿卡,他还把给孩子刮痧这事称是自己刮的;为了儿子能回家宁愿分居;为了爷爷能看一眼孙子,偷偷把儿子从福利院了带出来;在法庭上,许大同爱子心切,甚至和对方辩护打了起来;为了给孩子送圣诞礼物,不顾危险爬到九层,完全有可能“坠楼而亡”…… 爱就是付出和负责任,可能会表现为严厉,表现为分居,甚至表现为欺,表现为劫持……正是这种爱把孩子和父亲以及这个家和二为一体,这种爱超越了其自己的尊严,平等,自由和选择自身幸福的权利。 而在西方人眼里这些都是不可思议的,甚至是犯法的!这部《刮痧》,让我们意识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如此之大,若不在了解双方的文化前提下,引出的问题确实令人头疼。看来世界的大同文化要经历长时间的碰撞,相互交织,尖锐的冲突,磨合,才能融合与发展的。

《刮痧》这部电影重点不是讲怎么刮痧,刮痧有什么好处,而是讲因为刮痧致使一个家庭经历具体的苦难。电脑游戏设计师许大同与妻子简宁在美国奋斗了8年,事业有成。一次意外却令美好的家庭变得愁云惨雾:5岁的儿子生病了,老父亲用传统的中国民间刮痧帮孙子治病。大同夫妻继而被控告虐待儿童,一个又一个物证人证令夫妻俩百口莫辩,西医根本无法了解这种传统中国疗法。因为这件事,父子与夫妻都不得已的分开了。圣诞节那天,门卫不让大同去家里见简宁和他儿子,无奈之下,他只好冒着生命危险爬水管爬上九楼,并在那晚法院撤销了对抚养孩子的审判,最终皆大欢喜。观看这部电影时,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老父亲是爱他的孙子的,他孙子生病了老父亲给他刮痧,在背上留下的痕迹却被人认为是这孩子受了虐待,这是美国人不懂得刮痧是什么造成的;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中国人将孩子当做是自己的私人财产,可以随时对孩子进行管教,但在美国,孩子却被当成是社会财产,一旦孩子受了伤害,孩子的父母就会被剥夺抚养权,由儿童福利中心进行养育,在大同的颁奖会上,他的儿子打了他老板的儿子,大同让他儿子道歉,但他却不道歉,大同打了一下他儿子的头,大同认为这是对他老板的尊重,当然,中国人大多都是这样,在不分三七二十一先打了自己的孩子再说,这表示自己没有教养好,打孩子是对别人的尊重,但美国人却不这么认为,他的老板看到大同打他儿子表示很惊讶,并且认为教养孩子跟尊重他人没有关系。大同为了给他的父亲办绿卡,在听证会上说了是他给他的儿子刮痧的,老父亲知道了这件事后,他自己一个人到了大同老板昆兰的家里,跟他讲了是他刮痧的,而不是大同,昆兰问简宁为什么大同要说是他刮痧的,简宁回了他一句:因为他是中国人。这些都是中西文化碰撞后产生的火花!原文地址:,转载请保留地址,谢谢

电影《刮痧》及其文化差异背景I.电影情节影片是根据一个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中产阶级家庭因刮痧而导致的一系列遭遇改编而成。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一对年轻的中国夫妇为了心中的“美国梦”移民到这里已经8年了。主人公许大同是一个成功的电脑游戏设计师,在一次颁奖礼上他兴奋地告诉大家他爱美国,这里实现了他的“美国梦”。然而,大同刚到美国的父亲在一次孙子丹尼斯发烧时为其进行的刮痧却在不知不觉中埋下了隐患。丹尼斯意外受伤被送到了医院,医生在检查时发现了他后背因刮痧而留下的淤痕,美国儿童福利局就以虐童罪起诉了大同。大同被迫远离妻儿,丢了工作,失了朋友,“美国梦”就这样碎了。2.文化背景影片通过在文化上趋于感性的中国同理性的美国的摩擦与冲突展开情节,充分诠释了影片的主题—— 东西方文化差异。“文化,是一个群体中的个人和集体在其生存过程中将其所获知识、经验、信仰、态度、意义、阶级、宗教、时代观念、生存角色、空间关系、世界观、物质观及价值观世代沉淀和传承的产物”(“Culture Deftnition”)。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文化古老而悠久,美国则显得更加现代,因此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也就显现的更加突出与鲜明。自古中国就是一个大同的民族,主张“清静”、“元为”的道家思想和提倡“和谐”、“纲常”的儒家思想自古便影响着世代中国人,这些传统思想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态度。而美国则是一个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移民国家,他们的文化具有个性化和现代化的特征,倡导个性与自由。他们科技的进步,财富的创造,民主的建立都是出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人际关系也是按照现代标准确立。f收稿日期]2OLO—O1—30【作者简介】张鹏蓉(1970一),女,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翻译。第3期 难以消除的紫痕 55二、《刮痧》中东西方文化差异分析及解决方法1.思维方式差异(1)对“刮痧”的认知影片中最具争议的话题就是“什么是刮痧”。如果主人公大同能够成功的以一种美国方式向法庭解释“什么是刮痧”,并让他们明白并接受,也就不存在问题了。但事实是,他们知道大同每个单词的意思,把它们连在一起就不知其所云了。“刮痧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巾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刮痧过后,会在皮肤上留下些红紫色的淤痕。“它(刮痧)是中国古代人民对人体与疾病认识的一种思想产物”(“中医的来源”)。刮痧虽然包含科学依据,却无法用仪器进行检验,这与西医理论截然相反。西医是建立在解剖学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理性、分析和实证,如果想让西方人去接受中医理论就得把它放在解剖学基础上进行阐释。可事实上,我们无法用解剖学理论去解释“刮痧”、“丹田”和“七经八脉”等等。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医学理论认识,所以,在听证会上,大同按中国的方式解释刮痧时,听证人员的反应是:我们听不懂,你要么用我们能听懂的方式解释给我们听,要么就用一本美国的医学书籍证明给我们看。大同在此时显得是那么的震惊与无助。(2)对“美国梦”的认知“美国梦”一词最早是由詹姆斯·亚当斯于1931年在其著作《美国史诗》中提出,并伴随着美国的历史一起发展。大多数学者认为:“美国梦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对向往自由追求的信条,即:在美利坚合众国,所有的国民和居民只要是通过辛勤工作都可以去追求实现其梦想”(“AmericanDream”)。“美国梦”的中心思想就是个人的自由、解放和奋斗。大同在~定程度上实现了他的“美国梦”,却发现很难从根本上成为一个美国人,因为他骨子里已经深深的烙上了中国的印记。移民者,就像“河中的鹅卵石,外表是湿了,可它永远都不可能成为河水的一部分”(何云波,2004)。下文大同与他老板兼朋友昆林的对话(大同因为昆林在听证会上不肯帮他而失利,十分生气,要辞职)充分显示了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昆林:大同,我很抱歉,我只是想告诉你⋯⋯ 我不能说谎,他们知道一切。大同:让我一个人静静!我没空听你那些辩解!我只想要回我的妻子和儿子!昆林:这难道要比你的工作还重要吗?!大同万分失望,在他眼里,没有了妻儿就没有r一切;而作为一个标准的美国人,昆林则认为工作(金钱)才足一切,它可以替代一切,包括爱情和生活。移民者们也许能够在经济上实现其“美国梦”,却很难在精神上达到与本土人一致的境界。(3)对“孙悟空”形象的认知影片中几乎每一个重大场景都有对“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刻画,并且在大同的听证会上更有针对它的激烈争论。“孙悟空”源于rl1同古典名著《西游记》,有着其独特的义化内涵。巾国文学在人物的刻画上注重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因此,“孙悟空”在《两游记》『}l仅仅是一只猴子,更是一个英雄,它聪明勇敢,敏锐正直,爱憎分明,代表着古代人民饱受封建压迫时奋起反抗的先锋。而西方人在文学上更讲求逻辑关系,很难体会到中国古典名著的深层内涵,同时由于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所以西方人不可能将“孙悟空”理解为一个英雄形象。片中儿童福利局的律师之流更是把它定义为“凶残野蛮的中国猴子”。此观点甚至得到了法官的默许。他们认为“孙悟空”就是一只未开化的动物,因而它的游戏开发者大同也就被看做是一个有暴力倾向的人了。听证会上的这番辩论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误解与冲击。2.人际关系差异(1)家庭中的亲属关系中国有句老话:“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之一。大同是典型的中国人,在美国事业有成后马上将身在中国的老父亲接到美国颐养天年,当丹尼斯因为老父亲的刮痧呆在福利院时,大同并没告诉父亲实情以免他着急上火,这都是一个中国人很自然地处事反应。西方则不同,美国人更注重和相信个人能力,老年人也喜欢通过独居和自给来证明自己。他们无法理解中国的那种对方还没开口就提供帮助或保护的孝道。因此,当知道不是大同而是他父亲给丹尼斯做的刮痧时,昆林不解为什么大同在听证会上承认那是他自己做的,便问简宁(大同的妻子)为什么,简宁十分坦然的说:“因为他是中国人啊”,这给了昆林很大的震撼。同时,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在影片中也有很多体现。大同一家三口就是中国家庭的一个缩影,“养不教父之过”和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都在大同身上诠释了一遍。丹尼斯打了昆林儿子还不道歉,大同便给了丹尼斯一巴掌,这在美国不仅是违法的,还侵犯了他们的个人主义信条。通常,美国父母在孩子不犯法的前提下不会对其进行干涉。而在中国,受传统文化影响,孩子是父母财富的一部分,孩子必须要听大人的话,家长按他们自己的想法规划孩子的未来,塑造孩子的人生却不去考虑孩子的感受。简宁为了让丹尼斯尽快融人美国就强迫他只许说英文,可从没想过他是否愿意。(2)社会中的朋友关系中国人喜欢强调“忠”、“孝”、“义”,“义”指朋友间的仗义、义气,是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辞”;美国人则不同,他们更重视事实,朋友和事实之间事实更重要。因这一差异,大同和昆林在听证会后产生了分歧。昆林:我只相信事实!你不该打丹尼斯!大同:我为什么打他?嗯?我自己儿子?我打他还不是为了给你面子!那是给你面子!知道吗!昆林: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打你儿子那怎么能是在给我面子呢?这里,打儿子一巴掌给朋友面子是中同一种增进友谊的“艺术”,这种“艺术”对没有这层文化认识的昆林来说是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林语堂先生在《脸与法治》一文中说道,“『fl同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可以争,可以留,有时好像争脸是人生的第一要义,甚至倾家荡产而为之,也不为过”(黄鸣,2005)。这种贬低自身来尊重对方的做法在西方人看来是十分可笑和不可理喻的,难怪昆林大吼:“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3.法律观念差异(1)对于打官司的认知美国是法制社会的代表,其法律体系非常完善,法律法规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法律意识很强,打官司几乎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正因如此,美国律师的类别也划分得十分详尽,打什么官司,就请什么专业的律师。中国人讲求中庸之道,喜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打官司是无路可走时的极端手段,了解也就不是很深。受此影响,大同对正式进入法庭程序前的听证会并不在意,他让懂产权法律方面的昆林为他辩护,昆林立刻指出:昆林:家庭法律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法律方向,听证会马上就要开始了,你得找专业的律师来进行辩护。大同:嘿,你知道我有多爱丹尼斯,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所知道的最棒的律师,你来帮我最合适不过。昆林:可我只是一个产权律师,我对家庭法律知之甚少。大同:丹尼斯是我儿子,那我就有他的产权,对吧?他们只是搞错了,你把事实一讲,我就能带我儿子回家了。我可全指望你了!结果显而易见,因为不了解美国法律细节,不懂得如何为自己辩护,大同的第一次听证会失败了。(2)法庭举证美国法庭的诉讼过程与中国也有很大区别,特别是在举证方面。美国人注重逻辑关系,证据才是事实,才是一切。大同不懂这种证明方式,他只是根据自身感受去讲道理。听证会认为刮痧是一种虐待手段,大同就对他们讲自己的亲身经验,说他父亲也给他做过刮痧,但这在美国法律上根本不能称之为证据,而且也没有哪一本美国医学书籍能证实他的说法,因此,刮痧就成了虐待。相反,儿童福利局的律师就十分擅长举证,他利用各种所谓的事实来证明大同有暴力倾向。他曲解孙悟空的英雄形象,贬低中国文化,故意激怒大同,使大同在听证会上失态。虽然手段有些无耻,但却用事实证明r大同有暴力倾向,所以他赢了。证据就是一切,这才是美国法律。4.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解决方法(1)电影《刮痧》中的解决方法整部影片实际上就是一种中美的跨文化交流。影片的最后,大同为r见儿子,在平安夜沿楼外的管子爬了九层楼,这九层楼高的管子不仅仅是一位父亲同儿子之间的距离,更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一道鸿沟。因为文化上的不理解,大同几乎是妻离子散,被朋友误会,还丢了工作。尽管如此,没有人要放弃:大同为了见儿子在平安夜爬上那又冷又长的管子;老父亲特意回到中国为大同邮来有关刮痧的书籍以证明其合理性;昆林去唐人街亲自感受了一次刮痧;听证会的人员们也不断反思着法律的合理性。种种磨难之后,他们尝试着去感受彼此的文化差异,经历它,了解它,从而去缩短它。(2)现实生活中的解决方法语言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深深影响着文化。如果我们在学习一门语言时忽视对其文化的了解,那我们就会像电影中的大同夫妇一样,虽然可以无障碍的与外国人进行交流,但当遇到“隐藏的文化”时却无法正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因此,在打好外语基础的同时,我们也要强调对其民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并在遇到文化冲击时,能够具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尊重彼此的文化。总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着其特殊的文化底蕴,并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国和美国有着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和法律观念,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总是习惯于用自身的文化标准去衡量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文化差异引发文化冲突,这样矛盾与伤害就在所难免。《刮痧》就是这样~部鲜明地阐释了中西方交流中的文化差异与冲突,同时也强调了矛盾的可跨越性和可解决性的影片。文化误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家间文化误解的扭曲和夸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通过对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尊重彼此的文化,成功的进行跨文化交际,并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努力。

电影刮痧论文文献综述

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资料我有的。要吗?

电影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下面是我整理了电影学术论文题目,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电影学术论文题目 1略论电视的社会责任 2硝烟中的现代媒体 3记录片 故事 化的不同手段 4旅游节目的定位问题——质疑当前旅游节目“人 文化 ”包装 5电视节目的品牌战略 6从《同一首歌》看电视营销时代的晚会 7解析信息资讯节目的受众倾向 8论体育类谈话节目之体育明星专访 9谈文学 散文 到电视散文的审美空间拓展 10由凤凰卫视的 经验 看电视媒体品牌的塑造 11孤木何时育成林——谈中学生节目的现状与发展 12益智类节目的元素分析 13益智类节目的社会文化意义 14电视栏目包装策略初探 15为天气预报节目把脉 16传统媒体的整合传播策略——从《中国歌曲排行榜》的媒体整合说起 17浅析探索类纪录片对娱乐元素的应用及影响 18从电视电影的传播特性看中国电影频道的竞争策略 19增强“场信息”——提高谈话类节目质量的关键 20电视谈话节目嘉宾选择 21频道节目编排浅论 22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人物纪录片进入电视栏目后的新特点 23浅论历史题材记录片的叙事元素 24浅议谈话节目的话题选择 25论述受众在电视媒介中的主体心理和行为 26试论MTV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艺术审美与文化消费 27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综合性节目样式 28谈“真人秀” 29浅谈纪录片的主观精神 30关于谈话节目的品牌塑造 31浅论名人访谈节目中的主持人角色 32解析《鲁豫有约》——论谈话节目品牌的成功建立 33从《幸运52》的运营看益智节目的发展 34再现真实——浅谈纪录片中的搬演手法 电影学术论文 化视野下中西方电影的差异 摘要 中西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比较分析,可以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 中西电影 差异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一 中西电影中的宗教差异 ____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纪时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教派,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部分人都成为了基督____同时,基督____中东、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区成为了少数教派。紧接着地理大发现之后,经过传教士的不断传播和殖民扩张,基督____美洲、澳洲,而后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基督____方文明的成型有着重大影响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开始从古印度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并得到了皇室的重视,许多佛经被引入中国,许多印度高僧来华讲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又衍发出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 其它 一些哲学思想,渐渐地中国佛教摒弃了那些不适合中国社会的规则与条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义,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并带有自己的特色。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美学、政治、文学、哲学和医药等方面,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电影。 1 ____对西方电影的影响 ____三大教义分别是三位一体、原罪与救赎。三位一体就是圣父、圣子与圣灵是上帝的三个不同表现。原罪是人类堕落的结果,人类始祖偷吃禁果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赐可以解救堕落的人类。救赎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过赐予人类永恒的生命或来生,来拯救人类精神上的死亡与终身诅咒。基督____人类需要从现状中解脱出来,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人类要完全得到救赎是不可能的。救赎在基督____一个核心教义,意思是只要人们心中有上帝,也终将被上帝所救。 救赎的理念代表着____的思想。这种思想无疑也影响着西方电影,不仅反映在宗教电影中,如《约翰福音》、《马太福音》、《最后的诱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电影当中,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关救赎的故事,救赎的是信仰,被救赎是希望。救赎是一场战斗,希望对绝望,自由对监禁。这也是人类尊严与人性的斗争。安迪救赎了他的狱友,因为他坚定的信仰是对邪恶与绝望最好的武器。不同于其它的宗教电影,《肖》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赎的是自由。在安迪入狱之前,肖申克监狱的条件非常恶劣,犯人毫无人权可言。典狱长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把犯人当作廉价劳动力。安迪入狱之后,这位不满现状的银行家虽无力改变,但他的出现至少给犯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生命之光。至于安迪,他就是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也就验证了“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强者拯救自己,伟人拯救他人。安迪给其他狱友带来希望,也拯救了他们。 2 佛教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佛教教义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把灵魂从肉体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是引导众生从痛苦走向快乐。佛教的创立者并不是命运或灾难的创造者,而是引导众生寻求祝福、避免灾难。命运与灾难源于因果循环,与个人的前世今生有关。每个人的想法无论是否付诸行动,都将在脑中留下印记。一个人的言行也将在他人心中留下印记。这些印象无论好坏,都将累积并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即所谓的业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无处可逃,无佛可救。 佛教提供了“因果报应”的叙事模式。中国许多古典文学主要采取佛家的因果报应叙事模式,而以曹禺先生的现代剧改编的电影《雷雨》也处处可见佛教意蕴。在第一幕鲁大海刚到周公馆就对四凤说:“刚才我看见一个年轻人,在花园里躺着,脸色发白,闭着眼睛,像是要死的样子,听说这就是周家的大少爷,我们董事长的儿子。啊,报应,报应。”第二幕中周朴园与侍萍相认后,侍萍说:“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侍萍得知周萍与四凤之间的关系之后,沉痛地说:“这怪你妈太糊涂了,我早该想到的。可是谁料得到就会有这种事,偏偏又叫我的孩子碰着呢?妈的命苦,可你们的命……”当得知四凤已怀有周萍的孩子时,侍萍痛苦地说道:“啊!天知道谁犯了罪,谁造的这种孽!他们都是可怜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天哪,如果要罚,也罚在我一个人身上。罪孽是我造的,苦也就当我一个人尝。”因果报应的思想观念在剧中人物身上很容易显现。 二 中西电影中不同的价值观 价值观左右人们的意见,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评价,决定人们的言行和 思维方式 。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系统,不同的文化价值。“一种文化下的价值观与言行或许得不到另一种文化的理解与接受”。如电影《刮痧》中许爷爷用中国传统的刮痧 方法 给他的孙子丹尼斯治疗轻微的发烧,却被美国当局误认为是虐童事件。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复杂。 1 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个人主义通常被解释为独立、自恃、独断独行、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这些字眼。科本哈瓦却说:“它帮助人们不断向前,是人类本性,身体,感官,心灵,智力的觉醒。”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中就是提倡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再者个人主义更重视民主和平等,同时也重视他人的权利。 电影《克莱默夫妇》“用一种间接的方式向人们解释了个人主义”。泰德·克莱默是一位颇具天赋的 广告 策划师,努力赚钱养家,但他的妻子乔安娜却要与他离婚。中国观众或许不能理解乔安娜为何要离开她的丈夫?泰德从未虐待过她和孩子,也没有对她不忠,尽量满足她想要的东西。在中国,像泰德这样的男人通常被看作是一个好丈夫,因为他努力工作都是为了支撑这个家庭。但乔安娜并不这么想,她说,“我的一生,我感觉我是某个人的妻子,某个人的母亲,某个人的女儿,即使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我是谁,这就是我为什么离开你的原因”。从她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乔安娜个人意识的觉悟和对个性自我的追求。 2 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集体主义是用来描述道德上、政治上的思想或社会观,强调团体中成员间的合作,并且个人利益总要让位于集体利益。集体主义注重集体和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主义的精神支柱和整体主义有关,即整体大于部分。集体主义通常与个人主义相对,特别是这些观点经常在系统中相互结合。那些拥有集体主义思想的人认真遵守社会或团体的规则,保护集体、社会、国家的利益,而任何影响集体利益的个人行为都将招来批评。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集体主义的国家。 集体主义在中国电影中有着明显的记号。中国““””之后,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电影,都带有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尤其是由中国第四代导演所导的电影,大部分是以革命为题材,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他们的电影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眷恋和深思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集体主义电影”,其中代表作有:《黎明》、《南昌起义》、《西安事变》、《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鸡毛信》等等。 三 中西电影中的人权 人权是人人皆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权,包括公民权和政治权利,如生存权、人身自由权、言论权、法律面前的平等权和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等等。这里我们将主要讨论中西方电影中表现出的有关隐私权、艾滋病人和同性恋者的权利,从而透视、分析中西方在这方面的文化差异。 1 中西电影中的隐私权 隐私权是个人或集体把他们的私人信息隔离起来的权利,也只有他们自己可以选择性的对外揭露。“隐私权的界限和内容在不同的文化和个人中虽然不同,却有共同的主题。隐私权可以看作是安全的一个方面,由相关利益集体权衡”。隐私的概念通常和西方文化联系在一起,特别是英国和北美国家。这个概念并非全球皆有,有些国家是近些年才有的。中国 传统文化 中并无隐私权一说,所以中国人对自己的隐私既不敏感也不小心保护,相反,美国人更加注重他们的隐私权。这种差异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 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权利。主角楚门从出生就一直生活在镜头前面,且一直未发现这个事实。楚门的生活通过成千上万个隐藏的摄像头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向全球直播。制片人克里斯托弗给他制造不同的环境来捕捉楚门的真实表情和行为。为了防止楚门发现这个不真实的世界,克里斯托弗想尽办法遏制他的冒险精神。后来,西尔维亚闯入楚门的虚幻世界,并和楚门坠入爱河。之后,她发起了一个“还楚门自由”的行动,希望楚门能够从电视中走出来。《楚门的世界》向人们展示了隐私权是不可侵犯的权利。它同时警示我们必须尊重保护隐私权。楚门的生活也启示观众,他们的生活只由自己掌控。中国有一部电影《无形杀》说明了隐私权意识的缺乏,讲述了由于人肉搜索导致一个女人的死亡,这个女人在网上被通缉,因为她和别人有外遇。网友们跟随调查她的情人,认识她的路人都不断质问她。后来人们在海滩上发现了她的无头尸体,这部电影涉及到了网络搜索触及隐私的问题。 2 特殊人群的权利 西方国家非常注重特殊人群的权利,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可能享受这些权利,但他们对这些平等的权利却有很强的意识。例如艾滋病患者和同性恋者的权利。 《费城故事》是好莱坞第一部涉及艾滋病、同性恋和同性恋歧视的主流电影,改编自吉尔弗雷·鲍尔斯的真实经历。吉尔弗雷是首个因艾滋病受歧视而状告贝克·麦克肯兹公司的律师。这部电影涉及到难以被公众接受的话题——艾滋病和同性恋,披露了对这些特殊人群的社会隔离和歧视。另一部2008年出品的传记式电影《米尔克》,讲述了第一位公开同性恋身份、后当选为加州议员的政治家哈维·米尔克一生都为同性恋者争取合法权利的故事。这说明西方人强烈的平等意识,无论多艰难,都要为平等奋斗。 中国一部类似主题的电影《喜宴》,反映了中国人对同性恋的否定、拒绝态度。电影讲述高伟同在纽约的生活。他有一个成功的事业,和他的同性恋爱人赛蒙关系很融洽,而他在台湾的父母却不知此事,一直盼着他早日娶妻生子。因此,在赛蒙的同意下,伟同和一个漂亮的中国姑娘薇薇说定假结婚。后来,薇薇引诱醉酒的伟同而怀孕。伟同不得不将真相告诉他母亲。他母亲极为震惊,但坚持不要将此事告诉他的父亲,伟同也不敢告诉他的父亲,因为他父亲刚中风复原,难以接受这样的打击。最后,薇薇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并希望赛蒙留下来做孩子的另一个爸爸。在中国的环境下,人们很难接受同性恋,特别是对于那些传统的父母来说。因此,同性恋者也不敢让周围人知道,怕他们在背后议论纷纷。 四 小结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随着社会的发展,两种文化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以及无权威的状态,使得社会问题突出;而中国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也让中国在很多方面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西方向东方取经,东方向西方看齐,东西方民族相互取长补短,这是中西方文化重新获得活力和新生的唯一出路,也是两种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于杰:《都是刮痧惹的祸——从〈刮痧〉谈中西文化差异》,《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第4期。 [2] 王俊霞:《美国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集体主义》,《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 刘小晨:《关于女性与自我价值的思考:〈克莱默夫妇〉的启示》,《江西 教育 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 [4] 王国峰:《从影视作品看中西文化差异》,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作者简介:周志高,男,1972—,江西樟树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九江学院外语学院。 看了“电影学术论文题目”的人还看: 1. 电影学术论文范文 2. 电影学术论文 3. 大学生学术论文题目 4. 有关电影广告学术论文 5. 电影评论学术论文

刮痧电影论文开题报告

刮痧的作用是打通身体各各部位的经络 有助于身体的血液循环

电影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下面是我整理了电影学术论文题目,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电影学术论文题目 1略论电视的社会责任 2硝烟中的现代媒体 3记录片 故事 化的不同手段 4旅游节目的定位问题——质疑当前旅游节目“人 文化 ”包装 5电视节目的品牌战略 6从《同一首歌》看电视营销时代的晚会 7解析信息资讯节目的受众倾向 8论体育类谈话节目之体育明星专访 9谈文学 散文 到电视散文的审美空间拓展 10由凤凰卫视的 经验 看电视媒体品牌的塑造 11孤木何时育成林——谈中学生节目的现状与发展 12益智类节目的元素分析 13益智类节目的社会文化意义 14电视栏目包装策略初探 15为天气预报节目把脉 16传统媒体的整合传播策略——从《中国歌曲排行榜》的媒体整合说起 17浅析探索类纪录片对娱乐元素的应用及影响 18从电视电影的传播特性看中国电影频道的竞争策略 19增强“场信息”——提高谈话类节目质量的关键 20电视谈话节目嘉宾选择 21频道节目编排浅论 22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人物纪录片进入电视栏目后的新特点 23浅论历史题材记录片的叙事元素 24浅议谈话节目的话题选择 25论述受众在电视媒介中的主体心理和行为 26试论MTV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艺术审美与文化消费 27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综合性节目样式 28谈“真人秀” 29浅谈纪录片的主观精神 30关于谈话节目的品牌塑造 31浅论名人访谈节目中的主持人角色 32解析《鲁豫有约》——论谈话节目品牌的成功建立 33从《幸运52》的运营看益智节目的发展 34再现真实——浅谈纪录片中的搬演手法 电影学术论文 化视野下中西方电影的差异 摘要 中西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比较分析,可以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 中西电影 差异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一 中西电影中的宗教差异 ____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纪时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教派,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部分人都成为了基督____同时,基督____中东、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区成为了少数教派。紧接着地理大发现之后,经过传教士的不断传播和殖民扩张,基督____美洲、澳洲,而后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基督____方文明的成型有着重大影响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开始从古印度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并得到了皇室的重视,许多佛经被引入中国,许多印度高僧来华讲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又衍发出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 其它 一些哲学思想,渐渐地中国佛教摒弃了那些不适合中国社会的规则与条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义,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并带有自己的特色。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美学、政治、文学、哲学和医药等方面,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电影。 1 ____对西方电影的影响 ____三大教义分别是三位一体、原罪与救赎。三位一体就是圣父、圣子与圣灵是上帝的三个不同表现。原罪是人类堕落的结果,人类始祖偷吃禁果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赐可以解救堕落的人类。救赎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过赐予人类永恒的生命或来生,来拯救人类精神上的死亡与终身诅咒。基督____人类需要从现状中解脱出来,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人类要完全得到救赎是不可能的。救赎在基督____一个核心教义,意思是只要人们心中有上帝,也终将被上帝所救。 救赎的理念代表着____的思想。这种思想无疑也影响着西方电影,不仅反映在宗教电影中,如《约翰福音》、《马太福音》、《最后的诱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电影当中,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关救赎的故事,救赎的是信仰,被救赎是希望。救赎是一场战斗,希望对绝望,自由对监禁。这也是人类尊严与人性的斗争。安迪救赎了他的狱友,因为他坚定的信仰是对邪恶与绝望最好的武器。不同于其它的宗教电影,《肖》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赎的是自由。在安迪入狱之前,肖申克监狱的条件非常恶劣,犯人毫无人权可言。典狱长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把犯人当作廉价劳动力。安迪入狱之后,这位不满现状的银行家虽无力改变,但他的出现至少给犯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生命之光。至于安迪,他就是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也就验证了“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强者拯救自己,伟人拯救他人。安迪给其他狱友带来希望,也拯救了他们。 2 佛教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佛教教义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把灵魂从肉体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是引导众生从痛苦走向快乐。佛教的创立者并不是命运或灾难的创造者,而是引导众生寻求祝福、避免灾难。命运与灾难源于因果循环,与个人的前世今生有关。每个人的想法无论是否付诸行动,都将在脑中留下印记。一个人的言行也将在他人心中留下印记。这些印象无论好坏,都将累积并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即所谓的业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无处可逃,无佛可救。 佛教提供了“因果报应”的叙事模式。中国许多古典文学主要采取佛家的因果报应叙事模式,而以曹禺先生的现代剧改编的电影《雷雨》也处处可见佛教意蕴。在第一幕鲁大海刚到周公馆就对四凤说:“刚才我看见一个年轻人,在花园里躺着,脸色发白,闭着眼睛,像是要死的样子,听说这就是周家的大少爷,我们董事长的儿子。啊,报应,报应。”第二幕中周朴园与侍萍相认后,侍萍说:“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侍萍得知周萍与四凤之间的关系之后,沉痛地说:“这怪你妈太糊涂了,我早该想到的。可是谁料得到就会有这种事,偏偏又叫我的孩子碰着呢?妈的命苦,可你们的命……”当得知四凤已怀有周萍的孩子时,侍萍痛苦地说道:“啊!天知道谁犯了罪,谁造的这种孽!他们都是可怜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天哪,如果要罚,也罚在我一个人身上。罪孽是我造的,苦也就当我一个人尝。”因果报应的思想观念在剧中人物身上很容易显现。 二 中西电影中不同的价值观 价值观左右人们的意见,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评价,决定人们的言行和 思维方式 。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系统,不同的文化价值。“一种文化下的价值观与言行或许得不到另一种文化的理解与接受”。如电影《刮痧》中许爷爷用中国传统的刮痧 方法 给他的孙子丹尼斯治疗轻微的发烧,却被美国当局误认为是虐童事件。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复杂。 1 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个人主义通常被解释为独立、自恃、独断独行、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这些字眼。科本哈瓦却说:“它帮助人们不断向前,是人类本性,身体,感官,心灵,智力的觉醒。”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中就是提倡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再者个人主义更重视民主和平等,同时也重视他人的权利。 电影《克莱默夫妇》“用一种间接的方式向人们解释了个人主义”。泰德·克莱默是一位颇具天赋的 广告 策划师,努力赚钱养家,但他的妻子乔安娜却要与他离婚。中国观众或许不能理解乔安娜为何要离开她的丈夫?泰德从未虐待过她和孩子,也没有对她不忠,尽量满足她想要的东西。在中国,像泰德这样的男人通常被看作是一个好丈夫,因为他努力工作都是为了支撑这个家庭。但乔安娜并不这么想,她说,“我的一生,我感觉我是某个人的妻子,某个人的母亲,某个人的女儿,即使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我是谁,这就是我为什么离开你的原因”。从她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乔安娜个人意识的觉悟和对个性自我的追求。 2 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集体主义是用来描述道德上、政治上的思想或社会观,强调团体中成员间的合作,并且个人利益总要让位于集体利益。集体主义注重集体和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主义的精神支柱和整体主义有关,即整体大于部分。集体主义通常与个人主义相对,特别是这些观点经常在系统中相互结合。那些拥有集体主义思想的人认真遵守社会或团体的规则,保护集体、社会、国家的利益,而任何影响集体利益的个人行为都将招来批评。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集体主义的国家。 集体主义在中国电影中有着明显的记号。中国““””之后,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电影,都带有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尤其是由中国第四代导演所导的电影,大部分是以革命为题材,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他们的电影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眷恋和深思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集体主义电影”,其中代表作有:《黎明》、《南昌起义》、《西安事变》、《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鸡毛信》等等。 三 中西电影中的人权 人权是人人皆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权,包括公民权和政治权利,如生存权、人身自由权、言论权、法律面前的平等权和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等等。这里我们将主要讨论中西方电影中表现出的有关隐私权、艾滋病人和同性恋者的权利,从而透视、分析中西方在这方面的文化差异。 1 中西电影中的隐私权 隐私权是个人或集体把他们的私人信息隔离起来的权利,也只有他们自己可以选择性的对外揭露。“隐私权的界限和内容在不同的文化和个人中虽然不同,却有共同的主题。隐私权可以看作是安全的一个方面,由相关利益集体权衡”。隐私的概念通常和西方文化联系在一起,特别是英国和北美国家。这个概念并非全球皆有,有些国家是近些年才有的。中国 传统文化 中并无隐私权一说,所以中国人对自己的隐私既不敏感也不小心保护,相反,美国人更加注重他们的隐私权。这种差异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 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权利。主角楚门从出生就一直生活在镜头前面,且一直未发现这个事实。楚门的生活通过成千上万个隐藏的摄像头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向全球直播。制片人克里斯托弗给他制造不同的环境来捕捉楚门的真实表情和行为。为了防止楚门发现这个不真实的世界,克里斯托弗想尽办法遏制他的冒险精神。后来,西尔维亚闯入楚门的虚幻世界,并和楚门坠入爱河。之后,她发起了一个“还楚门自由”的行动,希望楚门能够从电视中走出来。《楚门的世界》向人们展示了隐私权是不可侵犯的权利。它同时警示我们必须尊重保护隐私权。楚门的生活也启示观众,他们的生活只由自己掌控。中国有一部电影《无形杀》说明了隐私权意识的缺乏,讲述了由于人肉搜索导致一个女人的死亡,这个女人在网上被通缉,因为她和别人有外遇。网友们跟随调查她的情人,认识她的路人都不断质问她。后来人们在海滩上发现了她的无头尸体,这部电影涉及到了网络搜索触及隐私的问题。 2 特殊人群的权利 西方国家非常注重特殊人群的权利,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可能享受这些权利,但他们对这些平等的权利却有很强的意识。例如艾滋病患者和同性恋者的权利。 《费城故事》是好莱坞第一部涉及艾滋病、同性恋和同性恋歧视的主流电影,改编自吉尔弗雷·鲍尔斯的真实经历。吉尔弗雷是首个因艾滋病受歧视而状告贝克·麦克肯兹公司的律师。这部电影涉及到难以被公众接受的话题——艾滋病和同性恋,披露了对这些特殊人群的社会隔离和歧视。另一部2008年出品的传记式电影《米尔克》,讲述了第一位公开同性恋身份、后当选为加州议员的政治家哈维·米尔克一生都为同性恋者争取合法权利的故事。这说明西方人强烈的平等意识,无论多艰难,都要为平等奋斗。 中国一部类似主题的电影《喜宴》,反映了中国人对同性恋的否定、拒绝态度。电影讲述高伟同在纽约的生活。他有一个成功的事业,和他的同性恋爱人赛蒙关系很融洽,而他在台湾的父母却不知此事,一直盼着他早日娶妻生子。因此,在赛蒙的同意下,伟同和一个漂亮的中国姑娘薇薇说定假结婚。后来,薇薇引诱醉酒的伟同而怀孕。伟同不得不将真相告诉他母亲。他母亲极为震惊,但坚持不要将此事告诉他的父亲,伟同也不敢告诉他的父亲,因为他父亲刚中风复原,难以接受这样的打击。最后,薇薇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并希望赛蒙留下来做孩子的另一个爸爸。在中国的环境下,人们很难接受同性恋,特别是对于那些传统的父母来说。因此,同性恋者也不敢让周围人知道,怕他们在背后议论纷纷。 四 小结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随着社会的发展,两种文化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以及无权威的状态,使得社会问题突出;而中国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也让中国在很多方面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西方向东方取经,东方向西方看齐,东西方民族相互取长补短,这是中西方文化重新获得活力和新生的唯一出路,也是两种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于杰:《都是刮痧惹的祸——从〈刮痧〉谈中西文化差异》,《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第4期。 [2] 王俊霞:《美国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集体主义》,《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 刘小晨:《关于女性与自我价值的思考:〈克莱默夫妇〉的启示》,《江西 教育 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 [4] 王国峰:《从影视作品看中西文化差异》,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作者简介:周志高,男,1972—,江西樟树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九江学院外语学院。 看了“电影学术论文题目”的人还看: 1. 电影学术论文范文 2. 电影学术论文 3. 大学生学术论文题目 4. 有关电影广告学术论文 5. 电影评论学术论文

刮痧电影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从《刮痧》看中西方文化差异电影《刮痧》讲述的是一个在美国生活了八年的中国家庭,因为孩子的一次意外发烧,刚来美国,不懂英文的爷爷用了中国传统的刮痧治疗方法为小孙子治病,但在医院里被护士发现了因刮痧而留下的血痕,怀疑是其家人虐待孩子所致。于是,儿童福利院便把孩子的父亲许大同告上了法庭,在法庭上,许大同因为无法解析刮痧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治疗法,又因为律师的曲意刁难,许大同最终被判决与孩子隔离,并且搞得失去了工作、朋友和与妻子分居,幸亏许大同的朋友去了一趟中国,知道了刮痧是一种治疗方法,为其作证,故事也就有了完满结局。许大同一家在美国的遭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华人在外国生活的种种不适,而这些不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的,随之而来的必然有隔阂,对立与冲突。首先是医学领域的认识差异。刮痧是故事冲突引发的导火索,刮痧疗法在中国民间很常见,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确实能够治愈一些常见病。但是,这种疗法搬到美国,就成了大同对孩子施以暴力的罪证。二是法律观念的不同。在西方社会里,法律存在于每一个角落,每一种纠纷都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而每一件事实都是要讲求证据的。如美国的法庭及儿童福利院虽被大同的满腔激情,真挚而忘情的诉说所震慑,却仍要求有“爱的证据”,以供法庭判决。而中国人比较看重的是人情冷暖,尤其是对于亲情特别看重。三是对尊重的理解不同。在故事开头,许大同因为自己的儿子没有向老板的儿子道歉,便用手打了自己儿子一下,老板看了觉得不可思议,许大同对约翰解释这一举动说:“我为什么打我儿子,那是出于我对你的尊重,那是我给你面子。”这样的解释让这个典型的西方人迷惑不已,他并不知道眼前这个东方小伙子的这一耳光竟然是出于这样的逻辑,作为西方人的约翰,他是无法理解这个东方爸爸打他儿子时的那种复杂心情的,他只知道,打人是违法的,这是对人权的不尊重。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说明这样一个道理:由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形成的观念上的差异,在相互交织、碰撞中必然发生尖锐的冲突。四是对爱,对家庭的理解的差别。这也是《刮痧》中冲突的本质所在。许大同对付美国社会的生活和工作都游刃有余,这并不意味着他在成长中濡染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就已经烟消云散。在许大同的心里,家庭也是他的精神支柱。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的幸福与团圆。三世同堂,其乐融融,是他奋斗的动力和意义所在。为了爷爷能在美国拿到绿卡,他还把给孩子刮痧这事称是自己刮的;为了儿子能回家宁愿分居;为了爷爷能看一眼孙子,偷偷把儿子从福利院了带出来;在法庭上,许大同爱子心切,甚至和对方辩护打了起来;为了给孩子送圣诞礼物,不顾危险爬到九层,完全有可能“坠楼而亡”…… 爱就是付出和负责任,可能会表现为严厉,表现为分居,甚至表现为欺,表现为劫持……正是这种爱把孩子和父亲以及这个家和二为一体,这种爱超越了其自己的尊严,平等,自由和选择自身幸福的权利。 而在西方人眼里这些都是不可思议的,甚至是犯法的!这部《刮痧》,让我们意识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如此之大,若不在了解双方的文化前提下,引出的问题确实令人头疼。看来世界的大同文化要经历长时间的碰撞,相互交织,尖锐的冲突,磨合,才能融合与发展的。

电影《刮痧》及其文化差异背景I.电影情节影片是根据一个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中产阶级家庭因刮痧而导致的一系列遭遇改编而成。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一对年轻的中国夫妇为了心中的“美国梦”移民到这里已经8年了。主人公许大同是一个成功的电脑游戏设计师,在一次颁奖礼上他兴奋地告诉大家他爱美国,这里实现了他的“美国梦”。然而,大同刚到美国的父亲在一次孙子丹尼斯发烧时为其进行的刮痧却在不知不觉中埋下了隐患。丹尼斯意外受伤被送到了医院,医生在检查时发现了他后背因刮痧而留下的淤痕,美国儿童福利局就以虐童罪起诉了大同。大同被迫远离妻儿,丢了工作,失了朋友,“美国梦”就这样碎了。2.文化背景影片通过在文化上趋于感性的中国同理性的美国的摩擦与冲突展开情节,充分诠释了影片的主题—— 东西方文化差异。“文化,是一个群体中的个人和集体在其生存过程中将其所获知识、经验、信仰、态度、意义、阶级、宗教、时代观念、生存角色、空间关系、世界观、物质观及价值观世代沉淀和传承的产物”(“Culture Deftnition”)。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文化古老而悠久,美国则显得更加现代,因此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也就显现的更加突出与鲜明。自古中国就是一个大同的民族,主张“清静”、“元为”的道家思想和提倡“和谐”、“纲常”的儒家思想自古便影响着世代中国人,这些传统思想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态度。而美国则是一个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移民国家,他们的文化具有个性化和现代化的特征,倡导个性与自由。他们科技的进步,财富的创造,民主的建立都是出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人际关系也是按照现代标准确立。f收稿日期]2OLO—O1—30【作者简介】张鹏蓉(1970一),女,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翻译。第3期 难以消除的紫痕 55二、《刮痧》中东西方文化差异分析及解决方法1.思维方式差异(1)对“刮痧”的认知影片中最具争议的话题就是“什么是刮痧”。如果主人公大同能够成功的以一种美国方式向法庭解释“什么是刮痧”,并让他们明白并接受,也就不存在问题了。但事实是,他们知道大同每个单词的意思,把它们连在一起就不知其所云了。“刮痧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巾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刮痧过后,会在皮肤上留下些红紫色的淤痕。“它(刮痧)是中国古代人民对人体与疾病认识的一种思想产物”(“中医的来源”)。刮痧虽然包含科学依据,却无法用仪器进行检验,这与西医理论截然相反。西医是建立在解剖学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理性、分析和实证,如果想让西方人去接受中医理论就得把它放在解剖学基础上进行阐释。可事实上,我们无法用解剖学理论去解释“刮痧”、“丹田”和“七经八脉”等等。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医学理论认识,所以,在听证会上,大同按中国的方式解释刮痧时,听证人员的反应是:我们听不懂,你要么用我们能听懂的方式解释给我们听,要么就用一本美国的医学书籍证明给我们看。大同在此时显得是那么的震惊与无助。(2)对“美国梦”的认知“美国梦”一词最早是由詹姆斯·亚当斯于1931年在其著作《美国史诗》中提出,并伴随着美国的历史一起发展。大多数学者认为:“美国梦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对向往自由追求的信条,即:在美利坚合众国,所有的国民和居民只要是通过辛勤工作都可以去追求实现其梦想”(“AmericanDream”)。“美国梦”的中心思想就是个人的自由、解放和奋斗。大同在~定程度上实现了他的“美国梦”,却发现很难从根本上成为一个美国人,因为他骨子里已经深深的烙上了中国的印记。移民者,就像“河中的鹅卵石,外表是湿了,可它永远都不可能成为河水的一部分”(何云波,2004)。下文大同与他老板兼朋友昆林的对话(大同因为昆林在听证会上不肯帮他而失利,十分生气,要辞职)充分显示了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昆林:大同,我很抱歉,我只是想告诉你⋯⋯ 我不能说谎,他们知道一切。大同:让我一个人静静!我没空听你那些辩解!我只想要回我的妻子和儿子!昆林:这难道要比你的工作还重要吗?!大同万分失望,在他眼里,没有了妻儿就没有r一切;而作为一个标准的美国人,昆林则认为工作(金钱)才足一切,它可以替代一切,包括爱情和生活。移民者们也许能够在经济上实现其“美国梦”,却很难在精神上达到与本土人一致的境界。(3)对“孙悟空”形象的认知影片中几乎每一个重大场景都有对“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刻画,并且在大同的听证会上更有针对它的激烈争论。“孙悟空”源于rl1同古典名著《西游记》,有着其独特的义化内涵。巾国文学在人物的刻画上注重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因此,“孙悟空”在《两游记》『}l仅仅是一只猴子,更是一个英雄,它聪明勇敢,敏锐正直,爱憎分明,代表着古代人民饱受封建压迫时奋起反抗的先锋。而西方人在文学上更讲求逻辑关系,很难体会到中国古典名著的深层内涵,同时由于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所以西方人不可能将“孙悟空”理解为一个英雄形象。片中儿童福利局的律师之流更是把它定义为“凶残野蛮的中国猴子”。此观点甚至得到了法官的默许。他们认为“孙悟空”就是一只未开化的动物,因而它的游戏开发者大同也就被看做是一个有暴力倾向的人了。听证会上的这番辩论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误解与冲击。2.人际关系差异(1)家庭中的亲属关系中国有句老话:“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之一。大同是典型的中国人,在美国事业有成后马上将身在中国的老父亲接到美国颐养天年,当丹尼斯因为老父亲的刮痧呆在福利院时,大同并没告诉父亲实情以免他着急上火,这都是一个中国人很自然地处事反应。西方则不同,美国人更注重和相信个人能力,老年人也喜欢通过独居和自给来证明自己。他们无法理解中国的那种对方还没开口就提供帮助或保护的孝道。因此,当知道不是大同而是他父亲给丹尼斯做的刮痧时,昆林不解为什么大同在听证会上承认那是他自己做的,便问简宁(大同的妻子)为什么,简宁十分坦然的说:“因为他是中国人啊”,这给了昆林很大的震撼。同时,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在影片中也有很多体现。大同一家三口就是中国家庭的一个缩影,“养不教父之过”和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都在大同身上诠释了一遍。丹尼斯打了昆林儿子还不道歉,大同便给了丹尼斯一巴掌,这在美国不仅是违法的,还侵犯了他们的个人主义信条。通常,美国父母在孩子不犯法的前提下不会对其进行干涉。而在中国,受传统文化影响,孩子是父母财富的一部分,孩子必须要听大人的话,家长按他们自己的想法规划孩子的未来,塑造孩子的人生却不去考虑孩子的感受。简宁为了让丹尼斯尽快融人美国就强迫他只许说英文,可从没想过他是否愿意。(2)社会中的朋友关系中国人喜欢强调“忠”、“孝”、“义”,“义”指朋友间的仗义、义气,是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辞”;美国人则不同,他们更重视事实,朋友和事实之间事实更重要。因这一差异,大同和昆林在听证会后产生了分歧。昆林:我只相信事实!你不该打丹尼斯!大同:我为什么打他?嗯?我自己儿子?我打他还不是为了给你面子!那是给你面子!知道吗!昆林: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打你儿子那怎么能是在给我面子呢?这里,打儿子一巴掌给朋友面子是中同一种增进友谊的“艺术”,这种“艺术”对没有这层文化认识的昆林来说是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林语堂先生在《脸与法治》一文中说道,“『fl同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可以争,可以留,有时好像争脸是人生的第一要义,甚至倾家荡产而为之,也不为过”(黄鸣,2005)。这种贬低自身来尊重对方的做法在西方人看来是十分可笑和不可理喻的,难怪昆林大吼:“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3.法律观念差异(1)对于打官司的认知美国是法制社会的代表,其法律体系非常完善,法律法规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法律意识很强,打官司几乎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正因如此,美国律师的类别也划分得十分详尽,打什么官司,就请什么专业的律师。中国人讲求中庸之道,喜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打官司是无路可走时的极端手段,了解也就不是很深。受此影响,大同对正式进入法庭程序前的听证会并不在意,他让懂产权法律方面的昆林为他辩护,昆林立刻指出:昆林:家庭法律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法律方向,听证会马上就要开始了,你得找专业的律师来进行辩护。大同:嘿,你知道我有多爱丹尼斯,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所知道的最棒的律师,你来帮我最合适不过。昆林:可我只是一个产权律师,我对家庭法律知之甚少。大同:丹尼斯是我儿子,那我就有他的产权,对吧?他们只是搞错了,你把事实一讲,我就能带我儿子回家了。我可全指望你了!结果显而易见,因为不了解美国法律细节,不懂得如何为自己辩护,大同的第一次听证会失败了。(2)法庭举证美国法庭的诉讼过程与中国也有很大区别,特别是在举证方面。美国人注重逻辑关系,证据才是事实,才是一切。大同不懂这种证明方式,他只是根据自身感受去讲道理。听证会认为刮痧是一种虐待手段,大同就对他们讲自己的亲身经验,说他父亲也给他做过刮痧,但这在美国法律上根本不能称之为证据,而且也没有哪一本美国医学书籍能证实他的说法,因此,刮痧就成了虐待。相反,儿童福利局的律师就十分擅长举证,他利用各种所谓的事实来证明大同有暴力倾向。他曲解孙悟空的英雄形象,贬低中国文化,故意激怒大同,使大同在听证会上失态。虽然手段有些无耻,但却用事实证明r大同有暴力倾向,所以他赢了。证据就是一切,这才是美国法律。4.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解决方法(1)电影《刮痧》中的解决方法整部影片实际上就是一种中美的跨文化交流。影片的最后,大同为r见儿子,在平安夜沿楼外的管子爬了九层楼,这九层楼高的管子不仅仅是一位父亲同儿子之间的距离,更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一道鸿沟。因为文化上的不理解,大同几乎是妻离子散,被朋友误会,还丢了工作。尽管如此,没有人要放弃:大同为了见儿子在平安夜爬上那又冷又长的管子;老父亲特意回到中国为大同邮来有关刮痧的书籍以证明其合理性;昆林去唐人街亲自感受了一次刮痧;听证会的人员们也不断反思着法律的合理性。种种磨难之后,他们尝试着去感受彼此的文化差异,经历它,了解它,从而去缩短它。(2)现实生活中的解决方法语言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深深影响着文化。如果我们在学习一门语言时忽视对其文化的了解,那我们就会像电影中的大同夫妇一样,虽然可以无障碍的与外国人进行交流,但当遇到“隐藏的文化”时却无法正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因此,在打好外语基础的同时,我们也要强调对其民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并在遇到文化冲击时,能够具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尊重彼此的文化。总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着其特殊的文化底蕴,并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国和美国有着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和法律观念,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总是习惯于用自身的文化标准去衡量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文化差异引发文化冲突,这样矛盾与伤害就在所难免。《刮痧》就是这样~部鲜明地阐释了中西方交流中的文化差异与冲突,同时也强调了矛盾的可跨越性和可解决性的影片。文化误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家间文化误解的扭曲和夸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通过对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尊重彼此的文化,成功的进行跨文化交际,并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努力。

通过电影“刮痧”,可以看出中国与西方文化存在许多的差异。中国两千年中医传统经络疗法“刮痧”不被美国认可,造成“虐待儿童”疑案,使得影片中许大同一家被迫服从法律,父子分离、夫妻分居。在中国人看来,明明是爷爷对孙子的爱而用刮痧的手法为其治病,而美国人却认为是虐待儿童。可见中西文化观念差异是比较大的。我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差异,教育文化上的差异,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以及生活态度上的差异。我主要讲价值观上的差异。在价值观上,西方古代哲人,尤其古代宗教先知是明确的人性本恶论观点的代表者。基督教主张原罪说,他们的罪先天地来自其祖先--亚当与夏娃“,The sins of the fathers are visited upon the chil-dren.”(父辈的罪孽会殃及子孙。)说明任何人天生即是有罪的。与西方古代哲人相反,中国古代圣人都是“性善论”的代表,“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不同的人性论观点深刻地影响了中西文化发展的道路。西方国家从“性本恶”出发,强调法治,注重管理。中国传统文化从“性善论”出发,注重人治,强调以德治理。 西方人比较崇尚独立、自主和个人奋斗,喜欢张扬个性。当取得成就或荣誉时,一般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和喜悦。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主张内敛,提倡谦虚。中国人常常避免锋芒毕露,强调中庸,认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当听到外国人夸耀自己某方面做得好时,中国人常用“哪里哪里”、“一般一般”等谦虚的回答。这种中国式的谦虚经常使西方人迷惑不解。西方人比较推崇个人自由,认为“天赋人权”,保护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是非常重要的,而个人作为集体和组织中成员的重要性和意义是次要的。因此,他们把自我放在了高于一切的地位,崇尚为争取个人自由而奋斗,较少因为考虑集体而牺牲个人的自由、权利与利益。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推崇无私奉献,强调“众人拾柴火焰高”以及先人后己与公而忘私的精神。在教育文化上,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现仅就中国和美国两国高等教育的差异进行一些比较。美国的大学实行学分制,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选修科目,不同的科目学分不同,只要把学分修满即可毕业拿到文凭和学位。以前,我们从有关报刊上看到美国的大学生年纪轻轻就取得了几个学位,感到很纳闷。现在才明白美国的大学体制是很灵活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选学几个专业的课程,只要拿到足够的学分就可以取得该专业的学位。而在中国,在大学里就确定了专业方向,一个人可能一辈子就从事一种职业,这样就有可能忽略了在其他方面的潜能。还有,中国有些教育方面的语言也跟西方存在差异。在中国存在着“落榜生”一说,而在美国是没有这个词的,他们认为这是极不礼貌的,是一种歧视。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思维比较抽象,西方人比较具体。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从大到小,地址从国家、省、市、县、乡、村等顺序,这体现了中国人的整体思维,即自然与人处于一个整体(天人合一),先整体后部分。而西方人则恰好相反,他们是由小到大,由点到面,认为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这可以从信封的地址和日期的写法上得到证明。在生活态度上,中国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实用。东方人喜欢把问题复杂化,而西方人则喜欢简单,不愿使自己活得太累。许多中国人觉得西方人单纯,简直有点傻,或者说像小孩,童心重。中国亲朋好友和同事之间的串门很随便,邀请别人来访无需为对方确定时间,自己去探访别人无需郑重其事征得同意。美国人则没有串门的习惯。平时如果有事上门,事先要确切地预约时间。没有得到对方的应允,随时随地随便上门时不礼貌的行为。无事打电话闲聊也是美国人视为打乱别人私人时间和活动安排的行为。中西文化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好处。但是我们中国人确实有很多地方需要向西方人学习,只有接受别人的好处,认识自己的不足,我们才会更好的发展,才会更快的进步!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