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全国首届碑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发布时间:2024-07-08 04:04:36

全国首届碑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文物出版社 - 中国出版文物考古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没有比这更好的拉 下面是部分以出版的图书 · 音乐考古 · 全国首届碑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李铎论书断语 · 商周金文 · 太原隋虞弘墓 · 林散之书法集 · 中国文物研究所七十年 · 北齐徐显秀墓 · 韩登安篆刻毛泽东诗词 · 花信东风(文化百科丛书) · 高等书法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 · 舒同书法集 · 翰圃积跬(理论篇)——首师大书法所师生论 · 王征龟兹壁画临本 · 程与天金石书法 · 晋阳古城 · 隋代虞弘墓 · 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精) · 商周金文 · 滕州前掌大墓地(上 下)(精) · 太原隋虞弘墓 · 东方壁画史纲 · 陶白捐赠文物选集 · 济美斋藏画集 · 北京琉璃文化

颜真卿(公元709——785),祖籍琅琊临沂孝悌里(今山东省费县方城诸满村),字清臣,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政治家、军事家,历事四帝,官到吏部尚书、太子太师,曾与从兄颜杲卿联合起兵抗击安禄山叛乱,功勋卓著;后被叛将李希烈所杀,壮烈殉国。生前以功业节操获封“鲁郡开国公”,身后被追封为“司徒”,谥号“文忠”,世称“颜鲁公”。是继“书圣”王羲之之后又一位伟大的书法家,是唐代新书体“颜体”的创造者,世称“亚圣”。在书学史上“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苏轼曾有“诗止于杜子美,书止于鲁公”一说。“点如坠石,画如夏云,勾如曲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节有态,笔力雄强,沉着端庄”是其书法的独特风格,其墨迹有200多种,虽经千年沧桑,至今仍有大量流传。他那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千年来深为海内外华人和汉学友人所共仰,其墨迹成为后人学书的典范样本,是祖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瑰宝。为弘扬历史文化,继承颜真卿的爱国思想和书法艺术遗产,费县下大力气挖掘、征集、整理了费县琅琊颜氏发祥地、琅琊颜氏始祖和颜真卿的大量有关史料,县委、县政府于1994年2月成立了“费县颜真卿研究会”,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研究和对外联络活动。先后筹资在县城建塑了颜真卿大型汉白玉雕像,举办了两次颜真卿故里书画展,整理出版了《唐鲁郡颜文忠公新庙记》碑帖,修复了《唐鲁郡颜文忠公新庙记》碑,修复了颜林、诸满“孝悌里”牌坊和“双忠桥”。1997年,费县又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颜真卿学术研讨会,会后编辑出版了论文集《翰墨忠烈颜真卿》,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部《颜真卿志》。自书告身《自书告身》楷书墨迹,传为颜真卿自书,是颜真卿晚年的名作。共386字。有人疑为伪托。今藏日本中村不折氏书道博物馆。 其书法苍劲谨严,沉稳厚重,字里行间可体会出颜书行笔的气韵和结体的微妙变化,。詹景风称此书:“书法高古苍劲,一笔有千钧之力,而体合天成。其使转真如北人用马,南人用舟,虽一笔之内,时富三转。”董其昌谓:“此卷之奇古豪放者绝少。” 争座位帖《争座位帖》亦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为颜真卿行草书精品,唐广德二年(公元764)颜真卿写给仆射郭英又的书信手稿。行草书,传有七纸,约64行古时。“乡里上齿,宗庙上爵,朝廷上位,皆有等”。然而郭英又为了献媚宦官鱼朝恩,在菩提寺行及兴道之会,两次把鱼朝恩排于尚书之前,抬高宦官的座次。为此颜真卿引历代及唐代成规抗争之,写下此长信。此稿系颜真卿因不满权奸的骄横跋扈而奋笔直书的作品,故通篇刚烈之气跃然纸上。许多字与行还写得豪宕尽兴,姿态飞动,虎虎有生气。似乎也显示了他刚强耿直而朴实敦厚的性格。宋代米芾在《书史》中说:“此帖在颜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此帖本是一篇草稿,作者凝思于词句间,本不着意于笔墨,却写得满纸郁勃之气横溢,成为书法史上的名作,入行草最佳范本之列,后世以此帖与《兰亭序》合称“双壁”。苏轼曾于安氏处见真迹赞曰:“此比公他书犹为奇特,信手自书,动有姿态。” 颜家庙碑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右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庙碑铭并序》,楷书,颜真卿撰文并书。唐建中元年(公元780)七月立,碑存西安碑林。 碑四面环刻,碑阳24行,行47字。碑阴同两侧各6行,行52字。额篆书“颜氏家庙之碑”六字,为李阳冰书。是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所立,记载家族世系情况。此碑是颜氏七十二岁时作,笔力雄健、结体庄密。隋代与初唐的楷书,多以运指为长、结字左紧右舒,呈欹侧之势。颜书则加强了腕力的作用,巧妙运用藏锋和中锋,形成力透纸背的效果。又横轻竖重,似有立体感觉。颜真卿正书,横画端平,左右竖笔略呈向内的弧形,这不仅造成庄重感,而且使整个结构圆紧浑厚,富有强大的内在力量。这一切都是突破旧格局的创新。《颜家庙碑》是“颜体”的典型之作,也是他传世碑刻中最后的巨作。

关于书法和美术赏析的论文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个基础,其实包括创作者和欣赏者二个方面。近几年来,随着书法创作观念的更新,书法创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主要表现为从过去对书法技法的研究,转向了作品创作主体的书法意识的把握,在艺术思想上有了重要飞跃。从而使作品内涵更加丰富,意境更为深远。于是,书法欣赏也就成为了一个高要求的艺术活动,即提出了一个更高要求:如何去把握作品、理解作品,沟通创作者(主体)和欣赏者(客体)之间的情感。也就是说如何使书法创作水平和书法欣赏水平得到同步提高。而要做到这一点,书法教学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有效措施。 一、书法欣赏差异之思考古人言:“书为心画”,一件书法作品的诞生,无疑是作者情感、志趣、意愿的表露,或多或少、或显或隐。而任何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之所以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借助线条的挥舞,反映了作者独特的精神气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俄国哲学家普列汉诺夫说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又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就书法而言,黑白相映的作品是静止的,显示的却是一个个活脱脱的生命形象,然而这一切看来都是静止的,需要欣赏者去感悟、去体味。不同的人情趣不同,爱好不同,加之审美观的不同,导致了书法欣赏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很小,有时甚至很大。一件粗头乱服、率意天真的行书作品,在有人看来可能是草率杂乱的,而一件呆板僵死的楷书作品,在他看来却是端庄俏丽的,至如已脱离实用的功能、真正作为艺术欣赏的草书作品,一般的欣赏者除了只注意到它凌乱的线条之外,实在看不出它更多的优劣。有人说,一千个人读《红楼梦》就有一千个林黛玉的形象,此话千真万确,这一千个林黛玉的形象从何而来,就是从一千个读者各自的想象感受而来,各自修养的不同,加上审美观的差异,就产生一千个林黛玉的形象。其实在其它艺术门类的审美上,都存在这种欣赏上的差异,只不过在书法欣赏中这种差异更大。就书法艺术本身而言,它是高度抽象的造型艺术,一切信息全部蕴含在抽象的线条之中,凭欣赏者去感受。巴尔扎克说过:“艺术作品就是最小的面积,惊人的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就书法欣赏来讲,从事书法创作的人,这种欣赏差异就小得多,因为其本身的创作实践,就已经积累了这方面的知识,他懂得了书法作品的“美”在何处,以及构成书法美的诸多条件和因素,最重要的是作者掌握了书法欣赏的方法。然而就书法欣赏的群体而言, 书法创作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次要的一部分,真正重要的广大的欣赏者,是非从事书法创作的广大群众。他们才是书法欣赏的主体。艺术是为人民服务的,“阳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好,都是给人看的,凡受到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引起共鸣的艺术作品,最具有经久不息的生命,亦最能闪耀其艺术价值的光华,书法作品当然不例外。要使书法创作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使这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光彩,提高创作者自身的水平固然是一个方面,但提高全民的欣赏水平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书法艺术需要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这点完全建筑在全民书法欣赏水平的提高上。书法的创作水平和欣赏水平必须同步前进,否则,只注意创作水平的提高,而忽视全民的书法欣赏水平的提高,将会使书法艺术逐渐失去应有的观众,实际上也缩小了自身可施展的天地。目前这种现状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现在真正欣赏书法的还只在书法界搞书法创作的专业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非从事书法创作的能欣赏的人还不多,大量的观众还只是一般看看而已。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要瞧出门道,就必须懂得入此门道的方法,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而大量的非搞书法的广大群众,他们显然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对书法的欣赏只停留在“好”与“差”的感觉的层次上,且是非常笼统和模糊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能从美学的角度对书法艺术作品的审美特点和价值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看来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在当今书法创作日益高涨的今天,已到了首要的地位,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二、书法教学是提高书法欣赏水平之关键就书法创作者自身而言,不断的创作实践,加上不断的书法理论研究,其自身的欣赏水平亦随之提高,一般地说是较为同步的,就象一句哲言所讲的那样:“心中没有太阳,也就看不见太阳”。自身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学习,就是一个受书法教学的过程,而对广大的群众来讲,唯一的手段只有通过书法教育才能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问题是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既通俗易懂为他们所接受,又起到提高欣赏水平的作用,这对广大的非从事书法创作的欣赏者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面很大,书法教学当然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必须有侧重面。有一点必须提一下,即书法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帮助人“会欣赏”上,要避免那种书法教学就是教人学会书法的方法,而要通过书法教育使广大群众逐步掌握欣赏的方法和内容,真正领略其中的风采。就象我们自己本身不会拍照,但完全可以去欣赏一幅摄影作品,或者说自己不会跳芭蕾舞,但照样能欣赏它的高雅优美,以及领会它内中一个个的故事一样。但必须有一个前提,即必须懂得这方面或与之相关的知识,否则也就无从谈起。当然,书法欣赏也许有比其它艺术欣赏更难的因素。因为它本身是极抽象的,不象其它艺术,如摄影、绘画等,有一个个具体的形象可直接感受,较易引起欣赏者的兴趣和联想。书法欣赏与其相比,就存在着这方面的差异,这就给书法教学提出了要求,笔者以为下列几点是必不可少的。1、什么是书法,书法艺术与一般写字的区别;2、书法美的本质;3、书法美的特征;4、书法美的表现形式;5、书法美的创造;6、书法美的欣赏。就书法教学而言,使欣赏者首先了解书法是最重要的。因为一切都是从先了解开始的,当然欣赏者各自审美观的不同,尤其是各人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等条件的差异,不可能以相同的书法教育,而得到相同的欣赏水平。这点是永远做不到的,也不要求做到,而是要通过书法教育,努力使这些差异越来越小,这是完全可能的。要提高广大群众的书法欣赏水平,仅仅依靠书法教育也是不够的。或者说,只靠书法教育,其欣赏水平不可能进入很高的层次。因书法欣赏涉及的不只是书法知识的积累,还需要其它文化素养的配合,所以提高欣赏者水平,除了书法教学以外,还需要辅以其它艺术素养的积累。当然书法教学是首要的。如同书法创作水平的提高,须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一样,书法教育也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毕竟书法教学面对的是广大的群众,有很大一部分对书法确实知之其甚少,只停留在书法就是写字的笼统概念上。这样,普及型的书法知识的教育就得放在首位。如懂得欣赏的方法,至如欣赏到什么层度,要逐渐而入。这样的书法教学确实对书法欣赏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大的意义,否则,盲目的在书法教育中实行“一刀切”,仍然会使广大的欣赏者感到深奥,唤起了他们对书法艺术的深厚兴趣,也欣赏不了什么。就象初学书法,必须先从基础着手一样,先追求基本功的熟练,在此之上再去创新和树立自己的风格。书法教学也必须注意普及型和大众化教育。如果就创作者主体而言,那么书法教学的意义在于,使每一个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懂得,书法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应与当前群众在文化艺术方面的鉴赏水平,爱好和追求大体吻合,而舍弃艰涩朦胧和难以捉摸的意象,转向较为晓达的群体感情抒发。一个时代的艺术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一代人的要求,不能为艺术而艺术,要为这个时代服务,要重视书法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大众化和普及性。书法艺术创作不能脱离时代,也不能脱离人民,这样,作为欣赏主体的普通群众尽管没有高的艺术素养,但对作品却能从他们自身的文化起点加以认识理解和欣赏,否则势必失去大多数的接受者,这样就等于把书法艺术推向孤芳自赏的绝境,这样的艺术创作又有何价值可言呢。我们应该相信,通过书法教学能使广大群众的书法欣赏水平得到提高,广大群众的欣赏水平提高了,又对书法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创作水平提高了,反过来又要求欣赏水平有新的提高。不断的循环往复,就要求书法教学在每个阶段都有新的内容,以适应欣赏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书法教学是一项繁重复杂的工作,基意义十分深远,尤其在书法创作水平和书法欣赏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今天,书法教学更显示它的重要性的迫切性,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将书法教学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使书法艺术焕发新的光彩,真正起到弘扬民族文化之目的。 众所周知,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罗克韦尔 肯特曾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马克思曾引用黑格尔设想的一个生动比喻,来说明人类在创造活动中实现其本质力量叫产生的愉悦:一个小男孩,将一块石子投入水中,他看到水的涟漪不断变大,他欣赏自己的创造,从中得到无比的欣喜……。而到了初中阶段,审美教育更显示出在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这时的学生从原来的快乐、无拘无束、天真活泼变得沉默、羞涩和严肃,他们要寻找一种新的适合表现自我意识的方式,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如果灌输给他们一种起着心灵感应作用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就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地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这种教育的特殊效果,是一般道德说教难以达到的。而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热,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刻,他们的自信、自尊都在增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而接触面也更加广泛,他们求知欲强烈,学校教师传授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从各种渠道接受新观念,接受新知识。在这时,审美教育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情感性正是对感情真挚奔放,形象思维极强的青少年作用是最大的。但我们同时也要认识到当代的世界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期,学生经历着空前的观念撞击和文化震荡,正如电脑和算盘同在,洗衣机和搓板并存,试管婴儿和恐龙蛋化石共生一样,生活在同一时代的精神并非同代。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美术也显得希奇古怪。如现代主义的美术,有入说是一种头脚颠倒得艺术。一位心理学家曾幽默的用生动的语言概括了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根本区别。他说:"今天年轻的一代和我们这一代投有什么不同。他们也是逐渐懂事,也离家出走,也生孩子。只是顺序倒过来的。"的确,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家那里,艺术的含义更加宽泛,既包括美的,也包括丑的:既有善的,也有恶的;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既有纯实体的东西,也有纯形式的纯数学的东西。比如60年代,卢卡斯萨马拉斯主要探讨的是人的亲妮行为和暴力强奸。他的作品中弥漫着炽热的性欲和色情主义。似乎全部的作品都被梦魇困扰着,镶饰着欲望,渴望者心醉神迷。尽管一些现代主义艺术也从不同的方面得到了人们的肯定,但某些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确不适合一个中学生。敏感的学生面对着万花筒般的多元观念,往往不知所措,分不清美丑。况且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国家的美育也曾受到极"左"思想的影响,把美和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在十年内乱期间,美育更受到毁灭性的催残,真假不分,善恶颠倒,严重扭曲了青少年的心灵,带来愚昧,粗野,庸俗等不良后果。同时,随着我国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上难免出现许多不良因素,商潮汹涌,文化兵败,伪劣走俏,真金蒙尘。今天,似乎已经到了这样一个扑溯迷离和令人费解的时代。哲学家不再尊重笛卡儿,黑格尔;文学家不再推崇莎士比亚,鲁迅;艺术家也不再欣赏达芬奇,拉非尔和贝多芬。一台国家级水平的交响乐演出,听众寥若星辰,而一位怀抱吉他,声嘶力竭,似唱非唱的"歌星"却吸引数以万计的歌迷。同样,在美术市场,一些利令智昏的画店,画商更是不吝出资,成批伪造画和名家字画。同时,在我们今天的艺术殿堂中,也似乎愈来愈难以看到人类古代所创造的各种美丽的神话,圣洁的传说,优美的音乐和令人心醉神迷的绘画。而更多的是邪恶,荒谬,仇恨,丑陋。莎士比亚在《风月通鉴》中曾经写道:人们齐心赞赏新玩具,不理会他们是用旧物捏成,宁愿歌颂镀金的劣货,不愿欣赏盖了灰的金泊。因此,做为美术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一件工艺品,而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的去认识美,有选择的接受新的观念。在我任教的高中美术欣赏课上,我做了以下尝试:首先,选择优秀的画家,优秀的作品。上课时要先让学生对画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有个充分的了解,然后对其作品进行分析时,融入画家的思想和为人,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接受了思想教育。要知道一件伟大的艺术品能屹立不倒,不仅仅只有外表的美,而更重要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如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艺术在他看来是所谓静观默察,是深入自然,渗透自然。与之同化的心灵的喜悦,是智慧的喜悦,是在良知照耀下看清这个世界而又再现这个世界的喜悦。学生从中获得审美喜悦,正是和艺术再现世界相对应的,即熟悉,亲切,又陌生新鲜的心灵体现。而对罗丹的大理石雕塑《沉思》,我们会同时浮现双重的现实感:一种是通过洁白润泽的大理石,造型语言等材料和媒介透出的再现形象;另一种是由这个再现形象激起的对外部客观现实的联想。这两种现实都在幻觉中产生,从再现形象到客观现实往复多次,构成心灵意象的跳跃感再现。捕捉这样一种大幅度的扩展和变化着的意象,将激起心理,智慧,想象,情意以至人生经验的涟漪,这一精神活动本身"力"图样,体现的恰是梦想与现实,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矛盾。罗丹的助手葛赛尔写下了《沉思》这座雕像给他的审美经验--"这是一个非常年轻,神的张弛,往复,伴随着极度的审美愉悦,呈现为精神上的创造,自由和超越。他在表现时特别注重强调和对比,把眼睛以上从眉弓推向前额,突出入类精神生活最主要的领域,以先声夺人的精神力量去接近观赏者。而下颉到脖颈再到双肩,几乎"沉没"在石座里,"突出"与"沉没"的"秀",面目俊美的女性头像,她低着头,周围萦绕着梦想的气氛,显得她是非物质的头脑上帽子的边缘,好象她梦想的羽翼一样,但是她的颈项,甚至她得颔都在一块粗大得石头上,好象夹在不能摆脱得枷板中一样,不具形的"思想"在静止的"物质"中花一般地吐放出来,而且用辉煌地光彩照亮了这物质,但是她丝毫没有办法摆脱现实的沉重束缚。"而在现实当中,罗丹对艺术的执著使他自己认为是"教徒",他在遗嘱中对青年谆谆教导:要有耐心!不要依靠灵感,灵感是不存在的。艺术家的优良品质无非是智慧,专心,真挚,意志。象诚实的工人一样完成你们的工作吧!我们应该要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感觉到这种美的力量。一个朦胧中的少女有着自己的梦想,这与中学生多梦的性格是如此的接近,这种心灵的沟通和激发,如电流通过全身,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忽然间犹如脱胎换骨,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自觉的接受了罗丹的高尚艺术品格,尽管也许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但这种教育的深刻性是永远不能泯灭的。又如凡高,他尽管只活了37岁,而且是孤僻,自闭,精神分裂.真正的去了解他,了解他的生活,了解他的品格,我想学生会对凡高充满了尊敬。脾气古怪的凡高从小就不合群,不仅长相难看,有时羞却,有时又冲动粗鲁。他拒绝社会,社会也拒绝他;但他向社会献出诚心,社会仍然拒绝他。他在为古皮尔画店工作时,直截了当地批评顾客的爱好,甚至公开宣称商业实际上是有组织的盗贼集团,于是他被解雇了;他在一家寄宿学校任法语教师,看到了贫苦的学生的生活状况而没有向他们收学费,于是他又被解雇了:他在一座煤矿当自食其力的传教士,把财产分给穷人, 自己粗茶淡饭,衣裳褴褛,教会认为他布道失当,于是他又被解雇了:他满腔热情,一往深情地追求真诚的爱情,但不是被戏耍,被背离,便是酗酒放浪,于是被"解雇"了;他如痴如狂,满怀虔诚的创造绘画作品,却因不被世人理解难以找到知音,于是他又被解雇了。然而凡高和罗丹一样,对待艺术就象一个虔诚的教徒,他并不太在乎人们是否理解和接受自己的作品,他只是把画画当作宣泄情感的一种最佳方式,并且他有着和雷诺阿一样的追求。"我画画不是使人苦恼,而是使人们快乐。"他在一到信中这样写道。这一点着实令人惊讶,也使人们得以窥到凡高的内心:他就象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尽管生活如此对他不公平。他仍然热爱和渴望生活他的代表作《向日葵》,作为一副静物画,从它色调,布局,瓶花的特定形成构成,以及笔触的运用,油彩技法上的处理,都是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的体验,传达出一种既热烈又悲伤,既骚动又孤寂的心理情绪。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凡高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盘俯仰张弛挣扎的向日葵的内在涵义,充溢着张力的新生命在凋残痛苦的旧生命种诞生。学生在欣赏时自然而然地想象到凡高地一生,沉默,欲喊又喊不出来的压抑人生。而更重要的是凡高的这种爱心和渴望生活却永远留在学生的心中。其次,在进行欣赏教育时,有必要的让学生允分地了解中国的艺术,提高民族荣誉感,长期以来,由于欧洲中心论的影响,由于把科学的发达等同于美学的发达的错觉,中国的艺术跟在西方科学的路子后面,疲于奔跑的追赶,在一定程度上舍近求远,忽略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优势。事实上,中国的近百年来科学落后不等于艺术落后,中国画作为一种风格独特的艺术早就与西洋画并起并坐,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绘画体系。一,中国的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据记载,早在春秋后期,周代都城的政治性建筑"明堂"里,就绘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以及周公抱着幼年的成王接受诸侯朝拜的壁画.可惜这些壁画因为建筑物的毁灭都已不存于世,但是从1949年出土的两件战国帛画的线描人物形象,略加色彩的绘画技巧来看,我国至少在两干多年前已经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到了战国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绘画也在不断地完善和丰富着它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艺术风格以及各种绘画体裁,画家们将书法的结构,用笔运用到绘画中去。以加强绘画的表现力和艺术趣味,形成了具有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不仅是中国近代,现代绘画艺术发展基础,而且对我国一些邻近国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本老画家中村不折在他的《中国绘画史》一书中指出:"中国绘画是日本绘画的母体,不懂中国绘画而研究日本绘画是不合理的要求。我想,用长流不息来比喻中国的绘画是最合适不过的。"而欧洲的绘画从时间来看,应该是早早承认,旧石器时代,世界上最早的美术品,都是发现于欧洲的西南部与中部。虽然考古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问,但迄今尚无新证物以前无法动摇上述的观点。到了中世纪以后,由于基督教成为统治国家的精神支柱,这一时代在绘画史上称之为"黑暗的中世纪"。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扫清前途的障碍,需要很有说服力的思想武器,他门终于从古人的武器宝库里找到了饱含着现实主义精神和科学理性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思想文化,从而打出文艺复兴的旗号,正如恩格斯所说:"拜占庭灭亡之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地西方人面前展示一个新的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地光辉形象面前,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因此,欧洲的绘画是时而浩瀚,时而干涸,这与中国地绘画地源远流长是不同的。二、西方文化是以"神"为中心的文化。他们将人的发展归之于神的创造。在他们那里,"神"与"人"是分离的。所以他们习惯于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体和客体对抗起来。探索各个领域中纵的逻辑关系,在种与类的基础上区别其层次,力求符合这些关系的客观秩序。他们是属于哲学美学,叙事诗学,状物画学。他们写实绘画的焦点透视,像一位独眼巨人在锁孔里看世界,只能老老实实地把看得见的画出来,把看不见的挡起来。他们的安琪尔要飞,只有实实在在地安上一双翅膀,其爱的信息的传达还得借助于一支有形的弓箭。而中国的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它以笔墨"线索"作为塑造意识形象的根本要求,并融诗入画,使画的意境,布局,笔墨,色彩完全诗化而成为"无声的诗"。他不仅是中国近代,现代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对我国一些邻近国家的绘画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中国绘画是属于艺术美学,抒情诗学,写意画学。中国绘画是多点透视,在游动中看世界,不但能画出肉眼之所见,而且能画出心眼之所见。山前山后,屋里屋外,长江万里,四季花卉,皆可同时纳入画面。我们的飞天要飞,勿需安装沉重的翅膀便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其爱的信息的传达虽然"身无彩凤双飞翼",却能"心有灵犀一点通"。一个是"无翼而翔",一个是"有翼而飞",哪个更高?难怪毕加索反问:"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您们中国人有艺术; 其次,是日本人有艺术,当然日本人的艺术又是源自你们中国;第三是非洲人有艺术。除二者外,白种人根本没有任何艺术可言。我最莫名其妙的,何以有那么多的中国人,东方人要到巴黎来学艺术"。况且有专家认为,中国画是后现代主义的温床。进入90年代,伴着消费的发展,现代主义的热潮在中国迅速降温,而一种打破传统和新潮,艺术和非艺术,雅和俗的后现代主义以游戏的姿态悄然兴起,他兼容性更强,在这里,被排斥的古典艺术又有了自己的位置,并且是以一种游戏的姿态出观:维纳斯穿上了牛仔裤:蒙娜丽莎被戴上一副眼镜,弥勒佛扛起了广告牌等等。在这里,这些艺术既保持着自己的"风和雅",同时更大众化。现代主义重视看得见的形式,后现代主义重视道不清说不明的状态,他从东方神秘主义众吸取了信息,而崇尚"天人合一"中国早有"玄之又玄,天机不可泄露"之说。这些被某些学者视为不能用精确数值定量定性的落后乃至迷信的中国古老文化,说不定潜藏着科学主义未能认识的领域和未能解读的信息。正如古希腊的奴隶制太完善了,所以他的封建社会就不发达。中国完善的封建社会决定了他不可能出现完善的资本主义,而在后工业社会形态中则可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和繁荣。中国对现代主义艺术有着一定的排斥性,而对后现代主义却有着先天的亲和性。学生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必定会对美术有新的认识,在欣赏美的同时,既自觉的接受了思想教育,也接受了新观念。以上是我对高中美术欣赏的几点肤浅见解。应该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至于效果如何,还是未知之数

光明日报 2002年5月 《清琐高议》古代小说评点 秦川 新华文摘 2002年2期 明代文言小说总集述略 秦川 上海师大学报 2002年8期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总集的兴衰极其原因初探 秦川 安徽大学学报 2002年8期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总集述略 秦川 古代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2 2002年9期 明代文言小说总集述略古代文言小说总集述略 秦川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2003年2期 中国古代文言文小说总集述略 秦川 零陵学院学报 2003年3期 李渲小说心理学策略 秦川 上海师大学报 2003年3期 试论太平广记的分类及其文化意蕴 秦川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2003年1期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总集述略 秦川 零陵学院学报 2003年1期 李渔小说心理学论略 秦川 中国当代教育杂志 2003年7期 高校创新人才成功范例研究 秦川 上海师大学报 2003年8期 试论《太平广记》的分类极其文化寓意 秦川 安徽大学学报 2003年11期 论古代小说中佛、道“劝惩教化”的地位和作 秦川 中国教育学杂志 2004年2期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学科建设的思考 秦川 中国文言小说家 2004年4期 张洎 秦川 中国当代教育杂志 2004年5期 《国宝》——不朽的民族之魂 秦川 中国教育理论杂志 2004年6期 《穆天子传》:“传奇体”小说的始祖 秦川 党政干部理论学习文集 2004年7期 试论罗贯中进步的妇女观 秦川 明清小说研究 2002年2期 明清“虞祚体”小说总集的历史变迁 秦川 江西社会科学 2002年12期 论《青琐高议》和《绿窗新议》在小说历史上的地位 秦川 江西社会科学 2003年10期 明清通俗小说评本署名考释 秦川 光明日报 2002年9月 《青琐高议》古代小说评点的滥觞 秦川 中华文化论坛 2007年3期 丛书、类书与中国古代小说的流传 秦川 古代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 论文集2007年 试论罗贯中进步的妇女观 秦川 大连大学学报 2007年4期 《美化文学名著丛刊》的美学特征 秦川 德州学院学报 2007年5期 试论明清“忆悟体”小说的文学特质 秦川 九江学院学报 2007年4期 《美化文学名著丛刊》的和谐美 秦川 明清小说研究 2007年1期 试论《西游原旨读法》的地位及其影响 秦川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6月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总集研究

全国第二届碑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文物出版社 - 中国出版文物考古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没有比这更好的拉 下面是部分以出版的图书 · 音乐考古 · 全国首届碑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李铎论书断语 · 商周金文 · 太原隋虞弘墓 · 林散之书法集 · 中国文物研究所七十年 · 北齐徐显秀墓 · 韩登安篆刻毛泽东诗词 · 花信东风(文化百科丛书) · 高等书法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 · 舒同书法集 · 翰圃积跬(理论篇)——首师大书法所师生论 · 王征龟兹壁画临本 · 程与天金石书法 · 晋阳古城 · 隋代虞弘墓 · 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精) · 商周金文 · 滕州前掌大墓地(上 下)(精) · 太原隋虞弘墓 · 东方壁画史纲 · 陶白捐赠文物选集 · 济美斋藏画集 · 北京琉璃文化

1.公元十至十二世纪华北平原交通与城市地理的研究,《历史地理》第十辑,1990年。2.论唐代后期华北三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和演化,《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年。3.应用彩红外航片研究城市历史地理--以九江、芜湖、安庆三座沿江城市的文化景观演化与河道变迁关系为例,《北京大学学报》(历史地理学专刊),1992年。4.唐、宋运河城市城址选择和形态的研究,《环境变迁研究》第四辑,1993年。5.记英国伦敦所见四幅清代绘本北京城市地图,《国学研究》第二辑,1994年。6.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研究的几点看法,《北大史学》第二辑,1994年。7.中、西封建社会城市形态的比较研究,《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1998年。8.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保护与误区,《史地新论--浙江大学(国际)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9.老北京城地域结构启示录(中法学术系列讲座报告),《法国汉学》第七辑,中华书局,2002年。10.唐代城市的形态与地域结构,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唐代的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8月。11.清末《云南省城图》与昆明城市建设发展史,郑锡煌主编《中国古代城市地图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5年。12.明清时期地方城市形态试析,载《石泉先生九十诞辰纪念论文集》,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496—536页。13.中国城市形制演变历史阶段之考察,载台湾大学《城市与设计学报》,第[一]十七期,2007年3月,页2—75。14.忆古道今——北京城市历史演变和传统文化风貌,载武晓峰主编《人文日新——清华文新论坛演讲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页162—186。15. 甘、青地区考察所见古城址初识,载《张广达先生八十华诞祝寿论文集》,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2010年,页527~556。 1.赤河考——关于宋代黄河下游河道的研究,《历史地理》第四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2.论中国古代陂塘水利工程湮废的原因,《中国农史》1986年第三期。3.唐宋运河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运河访古》,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4.英国境内的古罗马哈德里安长城遗迹及其维护,《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5.历史上欧洲地域的界定,《欧洲的分与合》,1999年。6.迈向21世纪数字化时代的中国历史地理学,《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1年第21—29页。7.历史时期农牧业接壤地区的交通、聚落与文化互动,《统万城遗址综合研究》,三秦出版社,2004年。8.孔道与平台:杀虎口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载《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山西大学学报编辑部,第30卷第2期,页1~6,2007年3月。9.古地图上的治河保运工程与淮安——兼倡议淮安市建立古地图与运河工程博物馆,载《运河之都——淮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年,页48--66。10.偶然抑或必然——运河中的地理因素,载《华夏地理》2009年第3期,2009年,页68—69。 1.欧洲所藏部分中文古地图的调查与研究,《国学研究》第三辑,1995年。2.马国贤与铜版康熙《皇舆全览图》的印制--兼论早期中文地图在欧洲的传布与影响,台湾东吴大学《东吴历史学报》第四期,台北,1998年。3.二十世纪以前的中国传统舆图,《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史学卷,2000年。4.古地图和中国城市形态变迁史,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编《历史地理》——中国文化中心讲座系列,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2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城市遗址与布局图组的编纂——兼谈历史地图与读史地图之别,《侯仁之师九十寿辰纪念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6.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中文舆图特藏,《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7.地图与档案,载北京市档案馆编《档案与北京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年7月,页170~182。8.(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藏清代舆图的初步整理与认识,载台湾,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学术季刊》,第二十五卷第一期,2007年,页151—178。9.中国古旧地图的收藏与利用(一)——中国王朝时代舆图的绘制与收存,载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城市季风》,2007年第2期。10.中国古旧地图的收藏与利用(二)——中国古旧地图的流传与收藏,载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城市季风》,2007年第3期,第8—13页。11.中国古旧地图的收藏与利用(三)——古地图的利用,载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城市季风》,2007年第4期,第8—10页。12.黄、运河工水利舆图及其科学价值,载《水利学报》第39卷第8期,2008年,页947—954。13.古地图史料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载《中国名城》2008年第2期,扬州:《中国名城》杂志社,2008年,页37—39。14.中国传统河工水利舆图初探,载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编《邓广铭教授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第794—818页。15.古地图与历史地理研究,载徐少华主编、晏昌贵副主编:《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第474--482页。16. 中国古旧地图的收藏与利用,载广州市规划局、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编:《图说城市文脉——广州古今地图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10年1月,第80~87页。17. 中国古地图的调查与地图学史领域的国际汉学交流,载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办:《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一期),中华书局,2010年3月,第145~207页。18. 记16—18世纪中西方舆图传递之二三事,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跨越空间的文化——16~19世纪中西文化的相遇与调适》,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5月,第466~481页。19. 传世15—17世纪绘制的中文世界图之蠡测,载刘迎胜主编、杨晓春副主编:《大明混一图》与《混一疆理图》研究——中古时代后期东亚的寰宇图与世界地理知识,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丛书2,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12月,页164~184。 1.La Formation de reseaux urbains dans la Chine du XI siecle,translated by Christian LamourouxBULLETIN DE L'ECOLE FRANCAISE D'EXTREME-ORIENT, TOME 82, Paris, .Survey and Study of pre-1900 Chinese Maps seen in EuropeHistory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Portugal and East Asia II, Edited by Luis Saraiva, CMAF-UL 2001, Lisboa, Dec. 2001, pp. 23-44. ISBN:972-95229-3-63.Father Matteo Ripa and the Complete Map of the Empire in the Emperor Kangxi Era: Disseminating and influence of the Chinese maps in Europe since the 16th CenturyISTITUTO UNIVERSITARIO ORIENTALE, LA MISSIONE CATTOLICA IN CINA TRA I SECOLI XVIII-XIX, MATTEO RIPA E IL COLLEGIO DEI CINESI, Atti del Colloquio Internazionale Napoli, 11-12 febbraio cura di Michele Fatica e Francesco D'Arelli, Napoli, 1999, .Geographical Space on the Chinese History StudiesStudy of Chinese History, ,, Dakeu, Korea, 20005.Survey and Study of pre-1900 Chinese Maps seen in EuropeHistory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Portugal and East Asia II, Edited by Luis Saraiva, CMAF-UL 2001, Lisboa, Dec. 2001, pp. 23-44. ISBN:972-95229-3-6Published by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 ISBN:981-256-078-56. Chinese maps in the Collections of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The Portolan, Journal of the Washington Map Society, Number 62, Spring 2005, pp. 37-44.(该文刊载在美国华盛顿地图学会杂志)7.The Chinese maps drawn by Korean collected in the Library of Congress:In Memory of the Late Dr. Chan Lee,Journal of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Geography, , (Series ) April 30, 2004. .Coastal Space and Coastal Maps in the Chinese History,The Perception of Maritime Spac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urces, East Asian Maritime History 2, East Asian Economic and Socio-cultural Studies, Edited by Angela Schottenhammer and Roderich Ptak, Harrassowitz Verlag ·Wiesbaden, 2006,—.中国古地図の再会——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図の整理と考察,载藤井譲治、杉山正明、金田章裕编《大地の肖像:絵図·地図が语る世界》,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07年,第410—424页。10. Research Trends of Urban History in China,Asian Research Trends. New SeriesNo. 3 (2008) Published by The Toyo Bunko, pp. .近世以後における中国都市形态史研究,森部豊訳,载『都市と环境の歴史学 第2集特集 国际シンム东アジアの都市史と环境史——新しい世界へ』,中央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研究室,2009年3月。

首届礼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一.专著1、《中国古代礼仪文明》(文史知识文库),中华书局,2004年1月;2、《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3、《礼乐人生:成就你的君子风范》,中华书局,2006年4月;4、《中华传统礼仪概要》(彩色图文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5、《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6、《儒家礼乐文明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7、《中华传统礼仪读本》,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4月;8、《〈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增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二、独立点校、整理过的古籍《周礼注疏》(海南文化出版公司,1997)《仪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王国维《观堂集林》。三、论文 《论清人〈仪礼〉校勘之特色》《论迁庙礼》《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补释》(《中国哲学》20辑)《从郭店楚简看〈礼记〉的年代》(《中国哲学》21辑) 《论郭店楚简中的礼容》(《郭店楚简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六德柬释》(《简帛研究》第4辑)《子思作<孝经>说新论》(《中国哲学史》期)等。四、正在承担的研究课题《中国古礼在朝鲜半岛的播迁与影响》(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九五”规划项目),已结项。太庙祭祀文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郭店楚简与先秦礼学研究(清华大学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2011年10月1日百家讲坛开始播出系列节目《彭林说礼》

著作1、《敦煌音义汇考》(合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2、《敦煌文献丛考》,中华书局2005年3、《敦煌经籍叙录》,中华书局2006年4、《敦煌经部文献合集》(合著),中华书局2008年。主要论文1、《伯三六Ο二残卷作者考》,《文史》第40辑,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2、《唐写本〈礼记音〉著作时代考》,《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3、《唐写本〈礼记音〉所见方音考》,《俗语言研究》第4期,1997年,京都:禅籍俗语言研究会编。4、《北图藏殷42〈论语音义〉残卷跋》,《敦煌吐鲁番研究》第2卷,季羡林、饶宗颐、周一良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5、《中古碑志与大型辞书编纂》,《唐研究》第3卷,荣新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6、《〈唐刺史考〉阙误补正》,《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1999年。7、《〈汉语大词典〉义项阙漏举例》,《古汉语研究》第3期,1999年。8、《〈日藏宋本庄子音义〉校证》,《中古近代汉语研究》第1辑,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9、《〈淮南子〉补笺》,《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6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10、《敦煌本〈尚书〉叙录》,《敦煌文献论集: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郝春文主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11、《碑志释词》,《汉语史学报》第2辑,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2、《北敦14681号〈尚书〉残卷的抄写时代及其版本来源——与王煦华先生商榷》,《敦煌学辑刊》第2期,2002年。13、《BD14681〈尚书〉残卷考辨》,《新世纪敦煌学论集》,项楚、郑阿财主编。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14、《BD09523〈礼记音义〉残卷跋》,《敦煌研究》第2期,2003年。15、《敦煌出土〈尚书〉写卷研究的过去与未来》,《敦煌吐鲁番研究》第7卷,季羡林、饶宗颐主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6、《敦煌〈诗经〉卷子研读札记二则》,《敦煌学辑刊》第1期,2004年。17、《法藏敦煌〈毛诗音〉“又音”考》,《中国俗文化研究》第2辑,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18、《跋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诗经〉写卷》,载《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敦煌吐鲁番学资料研究中心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19、《唐写本〈周易经典释文〉校议》,《出土文献研究》第7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20、《跋国家图书馆藏〈春秋谷梁传〉集解残卷》,《敦煌研究》第1期,2006年。21、《关于傅斯年图书馆所藏〈周易正义〉写卷》,《甘肃省博物馆学术论文集》,甘肃省博物馆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22、《试论法藏敦煌〈毛诗音〉写卷的文献价值》,《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庆祝沈文倬先生九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23、《英藏敦煌〈毛诗音〉写卷所见〈毛诗〉本字考》,《敦煌学辑刊》第3期,2007年。24、《从敦煌写本〈礼记音〉残卷看六朝时郑玄〈礼记注〉的文本》,《文史》第4辑,2009年。25、《〈毛诗〉文字探源四则》,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出土文献研究》第9辑,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主要著作《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合作)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初版,二版《古小说论概观》上海文艺出版社《金瓶梅漫话》 学林出版社 《金瓶梅考论》辽宁人民出版社《金瓶梅大辞典》(主编) 巴蜀书社 《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历代小说辞典》宋元明卷(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小说理论卷(主编)中国大百科出版社《中国文论选·近代卷》(选注合作)江苏文艺出版社《中国文学史》(主编明代部分)第四卷第1 至232 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8《原人论》(合作)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小说研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文心雕龙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黄霖说〈金瓶梅〉》 中华书局 《古代小说鉴赏辞典》(合作)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追求科学与创新》 (合作编著)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主编) 东方出版中心 2006《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归有光与嘉定四先生研究》(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金瓶梅讲演录》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8《<文心雕龙>导读、集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金瓶梅鉴赏辞典》(合作)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8《<金瓶梅>与临清》(编集) 齐鲁书社 2008《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合作)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中国历代小说批评史料汇编校释》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9《金瓶梅研究 》(第九辑)(主编) 齐鲁书社 2009《云间文学研究》(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世博梦幻三部曲》(校注) 东方出版中心 2010《微澜集——黄霖序跋书评选》凤凰出版社 2011《人间词话鉴赏辞典》(合作)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2主要文献整理《儒林外史选粹》上海教育出版社《金瓶梅资料汇编》中华书局《日本研究金瓶梅论文集》(翻译,合作)齐鲁书社《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校点,合作)浙江古籍出版社《金瓶梅词话注释》(合作) 香港梦梅馆出版社《水浒传》(校点)浙江古籍出版社《三国演义》(选评、校点)上海文艺出版社《脂研斋评批红楼梦》,齐鲁书社主要论文《诗话杂谈》《书林》《<金瓶梅>原本无秽语说质疑》《复旦学报》《简论〈文概〉》《新闻战线》《一种值得注目的〈水浒〉古本》《复旦学报》《谈金圣叹〈沉吟楼诗选〉》《复旦学报》增刊《古典文学论丛》《明清小说理论中的现实主义问题》《学术月刊》《略谈资产阶级革命派小说》《书林》《清末革命小说家琐记》《复旦学报》1981 5《评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书林》《略谈魏晋志怪小说》《书林》《〈水浒全传〉李贽评也属伪托》《江汉论坛》《宋末元初人施耐庵及“施耐庵的本”》《复旦学报》《〈忠义水浒传〉与〈金瓶梅词话〉》《水浒争鸣》第一辑《姚莹与桐城派》《江淮论坛》《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评点初探》《成都大学学报》《金瓶梅作者屠隆考》《复旦学报》《评〈水浒〉研究中的市民说》《水浒争鸣》第二辑《有关毛本〈三国演义〉的若干问题》《三国演义研究集》1983《金瓶梅作者屠隆考续》《复旦学报》《金瓶梅与古代世情小说论》《江汉论坛》《略谈明代的小说理论》《语文学习》《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刍议》四川《社会科学研究》《论〈金瓶梅词话〉的政治性》《学术月刊》《金圣叹“庠姓张”辨》《江海学刊》《论姚门四杰》《江淮论坛》《金瓶梅作者屠隆考答疑》《杭州大学学报》《试论晚清革命派的小说观》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戏曲论集》《张竹坡及其〈金瓶梅〉评本》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丛考》第一辑《曾朴》山东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家评传》第六卷《金瓶梅成书问题三考》《复旦学报》《〈三国〉与古代历史小说论》中州古籍出版社《三国演义论文集》《卓然一家光彩照人--读朱东润先生〈中国文学论集〉的感想》 ,《文汇报》.《怎样阅读金瓶梅》《文艺学习》《吴趼人小说论》《明清小说研究》第三辑《李毛两本诸葛亮形象比较论》《三国演义学刊》第二辑《我国暴露文学的杰构〈金瓶梅〉》人民文学出版社《金瓶梅论集》《〈开卷一笑〉与〈金瓶梅〉作者》《复旦学报》《金圣叹》(合作)中州书社《中国古代文论家评传》《〈金瓶梅〉流变零拾》《中国古典文学丛考》第二辑《关于上海图书馆藏两种〈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日本《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动态》第二号《金瓶梅续书三种前言》齐鲁书社《金瓶梅续书三种》卷首《〈儒林外史〉对〈金瓶梅〉的继承和发展》《儒林外史学刊》第一辑《略论林昌彝的文学思想》《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十四辑1988.《天下才子必读书序》《河北师院学报》《太平天国的文化政策及洪仁玕的文学思想》《复旦学报》《王国维曲论与梁廷楠曲话》《学术月刊》《梁启超》上海古籍出版社《十大散文家》1990. 7《关于〈金瓶梅〉崇祯本的若干问题》《金瓶梅研究》第一辑《略论黄人的〈中国文学史〉》《复旦学报》《三国演义前言》齐鲁书社《三国演义》卷首《近代文论史上的桐城派》《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第一辑《近代宋诗派的“不俗论”》《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现代思考》《再论笑笑生是屠隆》《复旦学报》《Motes on A Tangle of Emotions (I-PIEN CHING)》《THE CEST LIBRARY JOURNAL》《今古奇观前言》岳麓书社版卷首《西游记前言》上海美术出版社版《再谈“刘金吾”与屠隆及冯梦龙》《文学遗产》《试论〈一片情〉》《社会科学战线》《水浒传前言》 浙江古籍出版社版《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 《关于明清的艳情小说》 《文汇读书周报》.《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 1994年第3期。《说〈二十世纪大舞台〉》 台湾《复兴剧艺学刊》第十一期,《〈杜新书〉与晚明世风》《文学遗产》1995年第1期。《论中国文学批评的近代化》,《首届中国近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清末戏剧改良运动》 台湾《复兴剧艺学刊》第十二期 《我国古代文论中的“动心论”》 《中西学术》第一辑《意象系统论》 《学术月刊》1995年第七期《关于〈三国〉钟惺与李渔评本两题》,日本《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第一号出版《文学创作心境论--虚静与怨愤》(上),《长沙水电学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6年第一期《文学创作心境论--虚静与怨愤》(下),《长沙水电学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6年第一期《元代戏曲小说史上的双璧》《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二期《中国古代的文学迹化论》《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3期《关于明清〈三国〉的评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新刊”本《三国演义》的《前言》上海文艺出版社《古代小说研究的大势与近观》春风文艺出版社《稗海新航》 《关于〈西游记〉的作者和主要精神》《复旦学报》1998年第2期《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民族性与现代转换问题》——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三人谈 陈伯海 黄霖 曹旭《文学遗产》1998年第3期《略谈丁耀亢的戏曲观》 中州古籍书社 《丁耀亢研究》《〈文心雕龙〉批本评语汇辑》上海远东出版社《学术集林》第十五卷第132-169页《关于古小说〈香螺卮〉》,1999年第3期《明清小说研究》第174-180页(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日本早期的中国文学史著作》 1999年第5期《古典文学知识》《〈文心雕龙〉批本评语汇辑》(下)上海远东出版社《学术集林》第十六卷《盐谷温对于中国小说史的研究》1999年第6期《复旦学报》《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几个问题》,《韩国中国小说学会创立10周年纪念国际学术发表会论文集》《〈金瓶梅词话〉与杭州》 日本《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第5号 日《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语言文学卷) 《二十世纪起步的是与非——以梁启起的“文界革命”为中心》,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十卷第三期 《还〈沧浪诗话〉以本来面目》——《沧浪诗话》据“玉屑本”校订献疑》,周兴陆 朴英顺 黄霖 《文学遗产》2001年第3期《追求崇高》 香港《黄世仲与辛亥革命》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再论〈金瓶梅〉崇祯本各本之间的关系》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从消解走向重构——世纪之初古文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1期《论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西厢记>》 《复旦学报》2002年第2期《20世纪起步的是与非》 《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2002》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清末民初的通俗文学与风陵文库》,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文学会《中国文学研究》第二十七期 《〈焚书〉原本的几个问题》,《文学遗产》200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转载《再论〈金瓶梅〉崇祯本各本之间的关系》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第3期转载《关于明中叶文学“走向近代化变革”的问题》《文学遗产》200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转载《笑笑生笔下的女性》 张宏生编《明清文学性别研究》 江苏古籍出版社《百余年来日本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纪略》,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编《中国文学研究》第六辑,《中国小说现代化的一大关戾——纪念〈新小说〉创刊100周年》《求是学刊》200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11期《中国小说评点研究》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学研究集刊》第22期,2003年3月《近百年来的金圣叹研究》,《明清小说研究》总第68期,2003年第2期;《“演义”辨略》,《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3期摘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时调中的清末民初世界》,《文史新澜》,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11月。《〈闺艳秦声〉与“易性文学”》,《文学遗产》2004年第1期。《最早的中国戏曲评点本》,《复旦学报》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7期。《20世纪的“中国小说史”编纂》,《东岳论丛》2004年第3期。《谈谈“三言”“两拍”》,《上海作家》2004年第2期。《二十八宿研斋、蛾术轩与〈文心雕龙〉》,《藏书家》第9辑,2004年8月《红楼梦案——弃园红学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24期,2004年3月。《晚明女性主体意识的萌动及其悲剧命运——以〈金瓶梅〉为中心》,王瑷玲主编《明清文学与思想中之主体意识与社会》,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出版,2004年12月《杂谈红学史的编纂》,《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4期《徐奋鹏及其〈诗经〉与〈西厢记〉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八辑,2005年1月《谈谈1900年前后的三部〈中国文学史〉著作》,《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第1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中国“写人论”的古今演变》(合作),《文史哲》2005年第1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7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2期《近百年来“中国小说史”的编纂》,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十五卷第一期,2005年3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百年反思》,《复旦学报》2005年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6摘载,《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1期《〈金瓶梅〉是姓“金”》,《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12月23日《一部有特色的近代文学研究史》,《文艺报》2006年1月3日3版。《〈金瓶梅〉词话本与崇祯本刊印的几个问题》,《河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5期《我看〈金瓶梅〉》,《文史知识》2006年第5期《中国与日本:〈金瓶梅〉研究三人谈》,《文艺研究》《“人”在〈金瓶梅〉中》,《上海大学学报》 第13卷第4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12期《〈万宝全书〉是座宝库》,《文汇读书周报》《中国古代小说与当今世界文学》,《文汇报》,《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11期《作为文学新起点的经济视角》,《学术月刊》2006年第9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由“史”而“论” 由“论”而“史”——黄霖先生文学批评史研究访谈录》,《中文自学指导》2006/9/18《辨性质 明角度 趋大流——略谈古代小说的分类》,《明清小说研究》2006/9/30《论震川文章的清人评点》,《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1/25《汤显祖《四书》评语一百五十则》,《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07/4/30《“笑学”可笑吗——关于<金瓶梅>作者研究问题的看法》,《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6/15《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创新与体系建构——评梅新林新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文学评论》,2007/9/15《“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研究”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27《中国古代写人论中的“态”范畴及其现代意义》,《学术月刊》2007/11/20《李时珍与<金瓶梅>》 ,《文史知识》,2008/6/1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要追求“化境”——兼评李桂奎<中国小说写人学>》,《明清小说研究》2008/7/15《<唐僧取经图册>探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15《<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写作心理学论著》,《河北学刊》2009/1/20《清末民初小说话中的几个理论热点》,《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5《<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序》,《昆明学院学报》2009/3/31《大众国学、世代累作及其他——读<在书场与案头之间>有感》,《学术研究》2009/5/20《特约评论人语》,《文史哲》2009/7/15《清末民初时调研究现状概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7/25《另辟蹊径论钟惺——<钟惺评点研究>序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9/15《百年前的强国梦与世博会——读陆士谔的<新中国>》,《文史知识》 2010/1/1《“中国也有今日么!”——世博会前重读<新石头记>》, 《天津社会科学》 2010/1/23《评饶龙隼<上古文学制度述考>》,《文学评论》 2010/3/15《明道之要,学术之宗——<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窥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20《民国初年“旧派”小说家的声音》,《文学评论》2010/9/15《关于编写中国文学学史的几个问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5《覃思精研,继往开来》,《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2/20《关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三点感想》,《河北学刊》2011/3/1《<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汇评述略》,《戏曲研究》 2011/4/30《<西厢>名句为题之八股文的文论价值》,《文艺研究》 2011/7/10《中国文学名著汇评本的价值》,《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5《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前瞻》,《中国文学研究》2012/7/31《“金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追念魏子云先生》,《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12/12/31《<诗经>评点与<诗经>传播——以晚明时期为中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1/24获奖情况《金瓶梅漫话》学林出版社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金瓶梅考论》辽宁人民出版社获第五届北方十五省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合作)江西人民出版社 上册1982,下册, 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奖《金瓶梅大辞典》(主编)巴蜀书社获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三等奖《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作为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之一,获国家图书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等。《中国文学史》(明代部分主编)第四卷第1 — 232 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8月;获国家图书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特等奖、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三卷主编,撰写其中第一卷《原人论》复旦出版社2000年5月,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演义”辨略》,获2004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文心雕龙汇评》,获2006年华东地区古籍图书二等奖

13届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可以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搜索全国法院第三十三届学术讨论会。可以看到参加学术讨论会的论文和报告,也可以在官方网站上搜索,获取更多有关学术讨论会的信息和论文。

在法院工作全国法院学术论文获奖是获国家级奖项。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全国法院学术讨论组织委员会公布了由最高人民法院主办,国家法官学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人民法院出版社联合承办的比赛,是具有权威验证的赛事。含金量很高。

案件简介 2008年5月23日,原告与被告贵州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签订《XX区XX·XX苑消防设施安装工程施工合同》,双方约定被告贵州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XX苑小区项目的消防设施安装承揽给原告。合同签订后,原告为上述小区项目进行了消防设施安装,其中第一期已于2010年竣工验收合格,后因被告贵州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资金困难,整个小区项目停工,原告故暂停了第二期的消防设施安装。2014年,被告贵州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筹集到资金,为此原告与被告贵州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于当年6月13日签订《XX·XX苑消防安装补充协议》,双方约定第一期被告贵州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尚欠55万元,原告将第一期消防验收合格书交付给被告贵州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被告贵州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向原告支付尚欠的55万元,第二期合同价XX万元,已支付1XX万元,剩余XX万由于被告贵州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2010年无力支付被停工,现因被告贵州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原因消防安装停工X年,因材料价格上涨,需差价XX0万元,第一期更换消防产品需XX万元,故现在被告贵州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共应支付XX万元,原告动工前支付XX万元,安装后拿到消防验收合格意见书时支付到总价款的XX%,剩余XX%为质量保证金,一年后期满付清。 贵阳建设工程律师团队观点 从合同的内容上来看应认定双方存在承揽合同关系,不属于建设施工合同所规定的专属管辖,合同系当事人之间的真实意思表示,且未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合同应属有效,对双方当事人均有约束力,双方均应按照合同约定严格履行各自义务。 因本案争议标的为给付货币,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合同对履行地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争议标的为给付货币的,接收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 本案双方对履行地点没有约定,接收货币一方为原告,原告住所地为合同履行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三条关于“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的规定,原告住所地法院对本案有管辖权。 何帆律师 贵阳律师何帆,前贵阳市某法院员额法官,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审判》杂志社通讯员。具有多年法律实务工作经验,曾在贵阳法院系统工作多年,长期担任法官职务,审理及执行几千余案件,具有丰富的审判及执行工作经验,在国内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 何帆律师在承办案件过程中,善于梳理案件脉络,能准确把握法官裁判思维,直击案件要害。在多年来的法律实务工作中,坚持以理论指导实践,再以实践反哺相关理论,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办案经验,更是对专业知识有了深入研究。良好的职业操守,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灵活的案件处理方式,使之擅长以最短的时间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发表论文】 《论司法实践对违章建筑的处理》,法制博览 《论我国白酒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法制与社会 《大数据时代法院随机分案模式研究》,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九届学术讨论会优秀奖 【媒体报道】 《戴上手铐,老赖忙还钱》,贵州都市报 《雷霆风暴显强威,失信人主动付款》,百姓关注

全国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载

许衡(1209年5月8日-1281年3月23日),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怀庆路河内县(今河南沁阳)人。金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许衡自幼勤读好学,之后为避战乱,常来往于河、洛之间,从姚枢得宋二程及朱熹著作,与姚枢及窦默相讲习。元宪宗四年(1254年),许衡应忽必烈之召出任京兆提学,授国子祭酒。至元六年(1269年),奉命与徐世隆定朝仪、官制。至元八年(1271年),拜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又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修成《授时历》。至元十七年(1280年),因病归怀庆休养。

至元十八年(1281年),许衡去世,年七十三,赠荣禄大夫、司徒,諡号“文正”,后加赠正学垂宪佐运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魏国公。皇庆二年(1313年),从祭孔庙。著有《读易私言》、《鲁斋遗书》等。

概述内图片来源:《至圣先贤像册》

中文免费论文地址集锦 一、 综合类 1、蓝之韵论文 门类较全。 2、学生大论文中心 3、蜂朝无忧论文网 门类很全。 4、论文下载中心 门类很全。 5、论文帝国 二、 教育类 1、教研论文交流中心 以中小学教育为主,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文章居多。 2、教育教学论文网 以教育论文为主,包含:语文论文 美术论文 物理论文 化学论文 英语论文 历史论文 德育论文 教学论文 数学论文 音乐论文 生物论文 自然论文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摄影论文 劳动技术 农村教育 毕业论文 素质论文 医学论文 电子电器学 思维科学 计算机论文 活动课教学 书法篆刻论文 创新教育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 西部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3、教育论文 4、中国园丁网论文大观 5、北大附小学校教师的文章: 三、 专业类 1、优秀论文杂志 以科技类为主。 2、论文资料网 以财经经济管理类为主。 3、法律图书馆 文如其名。 4、法学论文资料库 文如其名。 5、中国总经理网论文集 6、mba职业经理人论坛 7、中国农业在线-农业论文 8、体育论文 9、财经学位论文下载中心 10、公开发表论文_深圳证券交易所 11、中国路桥资讯网论文资料中心 12、论文商务中心 13、法律帝国: 四、 论文写作教学类 1、学术论文 其实是学术论文的写作网站。 五、 博硕士论文 1、论文统计 实际上就是万方的论文统计。 2、台湾博硕士论文咨讯网 3、北京大学学位论文样本收藏 4、学位论文 (清华大学) ]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论文中国 : 新浪论文网分类: 中国论文联盟: 大学生论文库 论文资料网: 论文下载中心: 毕业论文网: 学位论文: 无忧论文网: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论文库:

从中国知网免费入口网站登录中国知网后,可以免费下载各种论文,包括学术论文、毕业论文(本科、硕士、博士)、职称论文、期刊论文、英文论文等。

可以看到当前系统已经自动登录了用户名和密码,而且用户权限已经是VIP5级了哦,这个等级的用户,可以在中国知网随便下载各种论文,而且没有数量限制和下载量限制。

会议论文下载: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单位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收录我国1999年以来国家二级以上学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术机构等单位的论文集。至2009年11月1日累积会议论文全文文献115万多篇。

所收录文献均来自中国科协及国家二级以上学会、协会、研究会、科研院所、政府举办的重要学术会议、高校重要学术会议、在国内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发表的文献。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