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三曹父子器识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7-08 19:36:44

三曹父子器识论文范文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 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苏轼的文学艺术成就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亦系他的作品。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苏轼生平年表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1036 苏轼降生1054 娶王弗1057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9 举家前往京都1061 仁凤翔判官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1064 任职史馆1065 妻丧1066 父丧;服孝()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1068 娶王闰之1069 返京;任职史馆1071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1074 任密州太守1076 任徐州太守1079 任湖州太守;入狱1080 谪居黄州1084 往常州1085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1086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1089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1091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1092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1093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1094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1097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1126 北宋亡苏轼的三任妻子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之后病逝。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苏轼的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原是他的侍妾,比苏轼小二十六岁。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但不幸的是,朝云被扶正后过了十一年,即先于苏轼病逝。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亡妻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朝云墓如今已成为海南名胜之地。苏东坡的绝命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写诗的时间是他死前两个月,看到李公麟为他作的画像后的即兴之作。苏轼轶闻1,苏轼“欺”师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大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考官梅圣对苏轼的文章惊为天人,但对上文拿捏不准。在苏轼拜见他时,梅问及尧和皋陶对话的出处。苏轼笑答:“想当然耳。”实际上,上面典故出自《礼记》,发生在周公身上,苏轼考试时候记到尧上了,但居然蒙过了老师梅圣,可见功力非凡。2,东坡肉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3,苏轼退房苏轼晚年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肖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这年七月,他客死于租住的房子之内。(见宋 费衮《梁溪漫志》)逸闻趣事吟诗赴宴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出人头地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家庭聚会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东坡鱼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橱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又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十!水果和药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黄庭坚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黄庭坚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叹,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高风亮节作为文人,难免就喜欢在政治上豪不避讳的抒发己见。几乎就是才华同义词的苏轼也不例外,作为保守派的苏轼对王安石的变法维新更是狂炮猛轰。北宋神宗元丰二年, 变法推行的第十个年头,面对苏轼犀利的批判,王安石终于坐不住了。苏轼因此被贬湖州,接着又逮捕,送到汴梁受审。史称乌台诗案的文字狱开始,大量跟苏轼有交往的文人墨客都受到株连,就连已经逝去的苏轼老师欧阳修及家人也未幸免。苏轼本人更是遭受一百天的牢狱之苦。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辞世后,宋哲宗昭命苏轼代拟敕书,苏轼丝毫不以政见不同而在敕书里公报私仇,反倒是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政敌,文中有一段曰:“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这个给予王安石的评价,苏轼自己也是当之无愧的。东坡居士的这种高风亮节、大公无私的精神实在令后人感动。生死一线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犯人入狱和东坡同睡。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他,苏轼牢饭吃得津津有味,答说:“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夜里,他倒头睡,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苏轼不理不会,用鼾声回答。小太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险至极啊。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吃不香睡不稳的异样举动,危在旦夕。其实神宗皇帝也是糊涂人,派个太监去凭苏轼的才智又怎么可能瞧不出来呢?东坡赤壁苏轼被赦免后,遭贬至黄州。靠朋友资助住在东坡上的一间茅屋里(东坡居士有此而来),这时的苏轼有了大量清闲时间,就到处题赋游玩,大量绝世名词如《临江仙》、《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等等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出来的。苏轼在游黄州赤壁时所写《念奴娇》更成了千古佳句。不过苏轼虽然博学多才,但才地理上却犯了致命错误,三国赤壁在武汉上游,而黄州赤壁在武汉下游,此赤壁非彼赤壁。不过将错就错,苏轼题词的这个赤壁现在就被叫做东坡赤壁。涵养朝廷保守派复辟后,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盘被废。此时,同为保守派的苏轼却主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应存良箅渣区别对待,因此与司马光发生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州。苏轼虽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闻得瓜州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轼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老和尚!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和尚静静听着,苏轼见佛印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草包一个,来这里是几个香火钱的吧!话题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正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苏轼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自亏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后,苏轼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给小妹讲了一遍,苏小妹听后笑得饭都喷出来了。苏轼懵了忙问道:“小妹为何发笑?”“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苏轼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与佛印大师成了莫逆之交。‘尸骨’未寒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提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东坡吃草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对联退敌北宋时期,宋人率招辽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 。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三人对必有我师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 , 淡月隐梅花。小妹则填: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轼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 , 淡月失梅花。纵观三人对联,苏轼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其人之计苏轼挚友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木鱼)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想起当日遭黄庭坚诈戏,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巫山河水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辙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轼听了,对弟弟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与苏辙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联气小妹久未与友谋面的苏轼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兄长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句云: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朋”字。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风”,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气得扭头就走。皛饭与毳饭 苏轼复官后,曾跟黄庭坚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黄庭坚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一日接到黄庭坚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jiǎo)饭。苏轼欣然应约,并对夫人道:“黄庭坚乃当世学士,读书甚多,他这皛饭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黄庭坚戏弄了。又过了几天,黄庭坚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黄庭坚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苏轼陪着黄庭坚从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黄庭坚饿得前胸贴后背。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没,音mǎo, “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 黄庭坚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死了好到了晚年,苏轼临死时,问环伺在床边的几个儿子问道:“你们说,死了好不好?!”小儿子神秘的抢答道:“一定很好。”苏轼奇道:“你怎么那么肯定的知道好呢?!”小儿子道:“您想啊,若是不好,那些死去的人还不都回来吧。千百年下来没一个人回来,可见死了一定很好!”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当苏轼21岁出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苏辙记述苏轼的读书过程是:“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他曾说“庄子盖助孔子者”,庄子对孔学的态度是“阳挤而阴助之”(《庄子祠堂记》)。他又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南华长老题名记》)。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 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他在外任时勤于政事,尽力为地方上多做实事。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甚至在贬到惠州后,他还捐助修桥二座。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力有所作为。然而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他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晚年更被一贬再贬,直到荒远的海南,食芋饮水,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苏轼被贬至惠州、儋州时,已是饱经忧患的垂暮之人,但创作激情仍未衰退,而且在艺术上进入了精深华妙的新境界。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在宋代就有人认为贬至海南并不是苏轼的不幸,逆境是时代对这位文学天才的玉成。 自然与雄放 兼收并蓄的艺术气魄 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 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的完美结合 辞赋和四六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认为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又认为欧阳修 “论大道似韩愈”、“记事似司马迁”(《六一居士集叙》),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但是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物固有是理,患不知之,知之患不能达之于口与手。”(《答虔倅俞括》)其次,苏轼心目中的 “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例如“日与水居”的人“有得于水之道”(《日喻》)。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 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采的艺术风貌。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苏轼自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自评文》)他的自我评价与读者的感受是相吻合的,苏轼确实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思。苏文的风格则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韩愈的古文依靠雄辩和布局、蓄势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文却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了同样的目的。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苏轼擅长写议论文。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如《贾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范增论》提出范增应为义帝诛杀项羽。但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如《留侯论》谓圯上老人是秦时的隐君子,折辱张良是为了培育其坚忍之性;《平王论》批评周平王避寇迁都之失策,见解新颖而深刻,富有启发性。这些史论在写作上善于随机生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成为当时士子参加科场考试的范文,所以流传极广。苏轼早年的政论文也有类似的风格特点,但随着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习气遂逐渐减弱,例如元佑以后所写的一些奏议,内容上有的放矢,言词则剀切沉着,接近于贾谊、陆贽的文风。 史论和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才华,但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这些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而且往往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例如《日喻》中的两段比喻: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此文论证了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依赖片面的见闻,必须经过实践才能掌握事物规律的道理,说理十分透辟,但它的说理是借助生动的事例,或者说是通过形象来展现的,所以它给读者的印象不但深刻,而且生动鲜明,既能使人得到知性的认识,又能带来审美的愉悦。 又如《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方面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另一方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自己与文与可亲密无间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应胸有成竹的规律,也是夹叙夹议的范例。 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水乳交融。《石钟山记》是一篇以论说为主的游记,它围绕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根据实地考察的见闻,纠正了前人的说法,并引伸出对没有“目见耳闻”的事物不能“臆断其有无”的哲理,思路清晰,论证透辟。尤其可贵的是此文的议论是在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中逐步展开的,例如写月夜泛舟察看山形的一段: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仞,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 寥寥几笔即画出一个幽美而又阴森的境界,读之恍如身临其境,作者赏幽探险、务实求真的情怀也随之展现无遗。而情景交融的描写又是直接配合议论的,堪称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 由于苏轼作文以“辞达”为准则,所以当行即行,当止就止,很少有芜词累句,这在他的笔记小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记承天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全文仅八十馀字,但意境超然,韵味隽永,为宋代小品文中的妙品。 苏轼的辞赋和四六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赤壁赋》沿用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写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幽美景色。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如写景的一段: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幽美、澄澈的景色与轻松愉悦的心情构成开阔明朗的艺术境界,而那种渺茫茫、若有若无的虚幻感觉,又直接为后文写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作了铺垫,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 苏轼甚至在四六中也同样体现出行云流水的风格,他在翰林院任职时所拟的制诰曲赡高华,浑厚雄大,为台阁文字中所罕见。他遭受贬谪后写的表启更是真切感人,是四六体中难得的性情之作。如《谢量移汝州表》: 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林游缧绁之中。憔悴非人,章狂失志。妻孥之所窃笑,亲友至于绝交。疾病连年,人皆相传为已死;饥寒并日,臣亦自厌其馀生。 苏轼的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但如果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则苏文无疑是宋文中成就最高的一家。 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 乐观旷达的精神 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 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苏轼秉性正直,为人坦率,曾自称:“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思堂记》)所以苏轼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 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他在许多州郡做过地方官,了解民情,常把耳闻目见的民间疾苦写进诗中,如写北方遭受蝗旱之灾的农民:“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欹栋。老农释耒叹,泪入饥肠痛。”(《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雪复作》)又写南方水灾侵袭下的百姓:“哀哉吴越人,久为江湖吞。官自倒帑廪,饱不及黎元。”(《送黄师是赴两浙宪》)当时赋税沉重,谷贱伤农,对外岁币的负担也都压在农民身上,他们千辛万苦收获了粮食,也难以对付官府的征敛:“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吴中田妇叹》) 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如晚年所作的《荔支叹》: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永元荔支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从唐代的进贡荔枝写到宋代的贡茶献花,对官吏的媚上取宠、宫廷的穷奢极欲予以尖锐的讥刺。苏轼在屡遭贬谪的晚年仍然如此敢怒敢骂,可见他的批判精神是何等执着!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璧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骞驴嘶。 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为成语,说明苏轼的理趣诗受到普遍喜爱。苏诗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苏轼极具灵心慧眼,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如在黄州作的《寒食雨二首》,写“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生活困境和“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的心态,语极沉痛。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黄州这座山环水绕的荒城在他笔下是“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多石崎岖的坡路则被写成“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东坡》)。岭南荒远,古人莫不视为畏途。韩愈贬潮州,柳宗元贬柳州,作诗多为凄苦之音。然而当苏轼被贬至惠州时,却作诗说:“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支二首》之二)及贬儋州,又说:“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其尚在藤也,旦夕当追及。作此诗示之》)这种乐观旷达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所以苏轼在逆境中的诗作依然是笔势飞腾,辞采壮丽,并无衰疲颓唐之病,如《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馀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是苏轼从儋州遇赦北归时所作,流露出战胜黑暗的自豪心情和宠辱不惊的阔怀,气势雄放。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苏诗中的比喻生动新奇,层出不穷,例如“春畦雨过罗纨腻”(《南园》)、“相排竞进头如鼋”(《王维吴道子画》)、“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守岁》),都脍炙人口。又如《百步洪》中连用七喻描摹奔水:“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真正做到了妙喻连生。苏轼读书破万卷,用典时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因用典过多,他有时也遭致后人的批评,但在多数情况下,苏诗的用典稳妥精当,且浑然天成,达到了如水中着盐的妙境。例如他作诗安慰落第的李廌说:“平生谩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 就堪称用典精妙的范例。苏诗中的对仗则既精工又活泼流动,构思打破常规。例如:“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过永乐文长老已卒》),对法生新,不落俗套。正因为苏轼对比喻、用典、对仗等技巧的掌握已臻化境,所以他能够超越技巧,作诗挥洒如意,丝毫看不出锻炼之痕。如《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看似平淡实则奇警,看似松散实则精练,诗中几乎不复可睹具体的技巧,因为它的艺术追求是从整体上着眼的。 清人赵翼评苏诗说:“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瓯北诗话》)的确,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首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临流照影,汲水煎茶,都是极其平常之事,但苏轼写成“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泛颍》);“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汲江煎茶》),就格外生动有趣。又如他只用“三尺长胫阁瘦躯”一句,便活画出病鹤无精打采的清癯之态。他叙写“惠州有潭,潭有潜蛟……虎饮水其上,蛟尾而食之,俄而浮骨水上”的传说,也只用“潜鳞有饥蛟,掉尾取渴虎”十字即写尽其情状。即使是十分难于处理的题材,在苏轼笔下往往能化难为易,举重若轻。比如《续丽人行》咏唐代画家周昉的一幅“背面欠伸内人”,对一个背面的美人如何描写?苏轼先从虚处落笔,推想画中人之美貌:“若教回首却嫣然”,再把此美人想象为杜甫当年在曲江头远远望见的一个背影,最后又以民间夫妻相敬如宾的故事作为反衬,慨叹美人深闭宫内的不幸。想落天外,却又非常切题,显示出驾驭题材的非凡能力。 就像其文论一样,苏轼对诗歌风格也主张兼收并蓄。他曾模仿过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孟郊乃至同时诗友黄庭坚的诗风,无不维妙维肖。“短长肥瘦各有志,玉环飞燕谁敢僧”(《孙莘老求墨妙亭诗》)的多元化审美情趣使他能欣赏各种不同的风格倾向。苏轼尤其重视两种互相对立的风格的融合,所以在评论他人诗文时提出了“清远雄丽”、“清雄绝俗”的术语。苏轼在创作中十分注意使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互相渗透,互相调节。毫无疑问,苏诗的主导风格是雄放,有些作品甚至有粗豪而缺少馀蕴的缺点。然而苏诗中许多佳作已经做到了刚柔相济,从而呈现出“清雄”的风格,例如《游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描写细致,层次分明,但又笔势骞腾,兴象超妙。惆怅的心情与潇洒的风度融于一体,且流露出豪迈之气,典型地体现出苏诗的风格特征。 以“元佑”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就风格个性的突出、鲜明而言,王、黄、陈三家也许比苏轼诗更引人注目。然而论创作成就,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诗都是出类拔萃的。更重要的是,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他在理论上和创作中都不把某一种风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这样,苏轼虽然在创造宋诗生新面貌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枯躁乏味这两个主要缺点。所以苏轼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成为最受后代广大读者欢迎的宋代诗人。 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对词境的开拓 以诗为词的手法 苏词风格的多样性 苏诗在词的创作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诗人墨客只是以写诗的馀力和游戏态度来填词,写成之后“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胡寅《酒边集序》,见向子諲《酒边集》卷首)。词在宋初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方之曲艺,犹不逮焉”(同上),不能与“载道”、“言志”的诗歌等量齐观。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 “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说柳永《八声甘州》中的名句: “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见赵令畦《侯鲭录》卷七),称道蔡景繁的“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与蔡景繁书》)。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 的创作主张。他在《与鲜于子骏》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颇为壮观也。”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宋杨湜《古今词话》即说苏轼“凡赋诗缀,必写其所怀”,金人元好问更认为东坡词是“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新轩乐府引》)。例如他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写的《沁园春·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既表现了他“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和少年时代意气风发、豪迈自信的精神风貌,也流露出中年经历仕途挫折之后复杂的人生感慨。稍后在密州写的《江神子·密州出猎》,则表现了他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现实中的“射虎”太守和理想中“挽雕弓”、“射天狼”的壮士形象,继范仲淹《渔家傲》词后进一步改变了以红粉佳人、绮筳公子为主要抒情主人公的词坛格局。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苏轼在徐州时就感悟到“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永遇乐》“明月如霜”)。“乌台诗案” 以后,人生命运的倏然变化使他更加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和命运的变幻。他不止一次地浩叹“人生如梦”(《念奴娇·赤壁怀古》)、“笑劳生一梦” (《醉蓬莱》)、“万事到头都是梦”(《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所谓“人生如梦”,既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指命运如梦般地难以自我把握,即《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词所说的“长恨此身非我有”。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 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曹操的诗歌,极其受到乐府影响。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却又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曹操却以之悯时悼乱。《步出夏门行》原是感叹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曲调,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可见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也影响到后来的杜甫、白居易等人。曹丕诗歌的最大价值在于他的人性化的、情感充溢的抒情性韵味,刚柔并济的风格和多任务语又不失自然音旨的语言特色。在他的美学思想和文学观中,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重视“气”。他继承并发展了前人关于“气”的思想,提出了“文气”说。他强调“文以气为主”。认为作家所具有的“气”,即作家天赋的气质、个性、才能等不同,其作品亦即显出不同的风貌。写作才能的高下,取决于先天禀“气”的清浊。与传统儒家思想不同。曹丕看重的不是“文”之本,而是“文”之“末”,即文艺创作的风格特征问题。曹丕非常重视文学的价值,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在阐述文学批评应有的态度时,他反对“贵远贱近,向声背实”以及“文人相轻”。强调作家各有其气质才性和擅长的文章体制,不可求全责备,要从不同作家的个性及艺术特点出发,公正地评价作家作品,曹丕的这些见解,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植的诗歌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族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不小的。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曹氏父子虽然同出一家,但由于他们的人生际遇但不同使这三人的思想感情大不相同。曹操一生雄才伟略,建功立业;曹丕一生富贵闲适,安守父业;曹植一生壮志难酬,郁郁寡欢。这些都体现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使他们的诗风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形成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首先要分析“风骨”二字,为什么要用风骨而不是文风来形容建安文人。建安风骨作为一个文章风格,总的来说是“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

三曹论文题目

对曹操的评价 (1)曹操统一北方的积极作用。 前已叙及,东汉王朝后期,由于政治黑暗,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无法生活,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起义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继之而来的是东汉王朝的解体和军阀混战。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傕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就是打着勤王旗号的东方将领也“纵兵钞掠”。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这种情况的造成,除了应当归罪于东汉王朝的反动统治外,镇压农民起义和破坏社会生产的军阀,自然也是不可饶恕的罪首。但相对的说,各军阀之间,毕竟还是有所差别的。拿曹操来说,他虽然镇压过农民起义和滥杀过无辜人民,但从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他比被他消灭的那些军阀还是胜过一筹的。比如他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这些都将在谈论经济时再介绍。 曹操一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但由于祸害根子在中央,操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如果把袁绍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术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在袁绍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这样,自然不能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所以袁绍虽地较大、兵较多、粮较足,终为操所败。操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比较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我们只要翻看一下《三国志·魏志》,就可以看出在操统治下,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风气都与以前有所不同。朝中既少有倾轧营私的大臣;地方上恣意妄为而不受惩罚的官吏和豪强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司马光说操“化乱为治”,并非无据。而且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的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操还提倡廉洁,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于是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与推行法治政策相辅而行的是操力图集权于己,不容许臣下有结党行为。他下令说:“今清时,但当尽忠于国,效力王事,虽私结好于他人,用千匹绢,万石谷,犹无所益”。操为了监视群臣,设置“校事”。这件事受到大臣反对,认为“非居上信下之旨”。操对此加以解释说:“要能刺举而办众事,使贤人君子为之,则不能也”。所谓“贤人君子”,主要指世家大臣,他们累世为官,枝连叶附,名望和势力很大。操对之一方面不能不加以笼络,使之居上位而不予实权;一方面也利用出身微贱的校事来检查他们的行动。至于这样做有无必要呢?我们可以用日后孙权的话来回答。孙权说:“长文(陈群字)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头,畏操成严,故竭心尽意,不敢为非”。孙权也仿效操设校事一职,可知在当时情况下,设置监视大臣行动的校事,以防汉末和袁绍集团内大臣结党拉派的重演,还是不无道理的。从曹魏政权的内部结构看,世家大臣最多,潜在的危险也较重。曹操为自身及子孙计,设置校事以伺察大臣,虽有些苛刻和搞权术,但不这样,是难以制服他们的。史称:“曹公性严,掾属公事,往往加杖”。操还令诸将家属居邺,以防其叛己外逃,都是操与属下存在着隔阂与矛盾的反映。 总起来看,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所以我们说操之统一北方及其相应采取的一些措施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2)曹操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 首先,操善于驭将;如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东击孙权,退军时,留下张辽、乐进、李典三将及护军薛悌镇守合肥。次年,操于出军西击张鲁前,派人给薛悌送去教令,封面写明:“贼至乃发”。不久,孙权亲自率领大军十万来攻合肥,薛悌等开函看教,乃是:“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这时合肥守军总共才七千余人。敌众我寡,如果分兵出战,是否上策,诸将疑惑。张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闻言,当即表示赞同。于是辽、典当夜招募敢从之士八百人,杀牛犒飨。次日天亮,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己名,直冲至孙权麾下。权见辽来势凶猛,大为惊恐,其左右亦不知所措,只好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呼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兵少,聚众围辽数重。辽一再突围,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早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辽等乃还修守备,众心遂安。权军经此一战,锐气顿失,守合肥十余日,即撤军退。大众既去,权和数将尚留逍遥津北。张辽从高望见,即率步骑前来捉权,极将甘宁、吕蒙、凌统等竭死格斗,权始乘骏马逃去,几被活捉。史家对操教令,颇为赞扬,胡三省认为操以“辽、典勇锐,使之战;乐进持重,使之守。”孙盛认为操之本意是勇怯调配,“参以同异”。我以为:张辽作战固极勇锐,乐进也以“骁果”显名,常先登陷阵,“奋强突围,无坚不陷”。如果把乐进说成是“怯”者或仅能“持重”的人,恐怕是不妥的。操的本意,料知孙权来时必自恃人马众多,合肥守兵寡少,必然骄忽轻敌。正可乘此给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突然袭击。即如张辽所说“及其未合,折其盛气”,如此而已。盖兵贵神速,掩其不备,操之知将料敌,固极高明。 由于孙权经常进兵侵犯合肥,所以曹魏一些靠近合肥的州刺史也带兵屯戍于此。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操令屯戍在合肥的兖州刺史裴潜等作好行军准备。因这时合肥方面并无军事气氛,故裴潜等动作不速。扬州刺史温恢暗自对裴潜说:“此必襄阳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为急会者,不欲惊动远众。一二日必有密书促卿进道,张辽等又将被召。辽等速知王意,后召先至,卿受其责矣!”于是裴潜赶紧作好快速行军准备。果然不久接到快速进军的命令。接着张辽等也收到诏书。说明操对诸将约束甚严,不容有忽慢诏令和动作迟缓的事。 由上可知,操善于用将,对之要求也很严格,但能得到他们的拥护。甚至连孙权都说操之“御将,自古少有”。证明操是善于御将的。 曹操还富有韬略、足智多谋,在战略、战术方面,常能应付裕如。操在战斗时,常能根据敌我情况,临机决策,变化多端。如前所述。操在对于毒农民军、吕布、张绣、袁绍、马超、韩遂等一系列战争中,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突袭、离间、劫粮、攻彼救此、弃物诱敌等方法,谲敌致胜,转弱为强。在战略方面,操能集中部属智慧,择善而从,少有失误。例如当操与吕布争夺兖州,相持不下时,徐州牧陶谦病死,操欲乘机袭取徐州,然后再击吕布。荀彧劝阻之。操乃改变主意,以全力击败吕布,平定了兖州。接着徐州也归附了。建安六年(201年),即官渡战后下一年,操因粮少,不足略定河北,欲因绍新破,以其间击刘表。荀彧说:“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兖、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操从之,终究平定了冀州。 由上可知,荀彧在战略决策方面屡次纠正操的疑误想法,因而对操的成败存亡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其他谋臣如荀攸、郭嘉等亦有同样功勋,为操所称誉。足证操对战略部署极为重视,事先都与群僚仔细商讨。他能采纳别人的正确策略,说明他的判断力是很强的。 当操与袁绍起兵讨伐董卓时,绍问操:“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操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操又对别人说:“汤、武之王,岂同土哉?若以险固为资,则不能应机而变化也”。操之所以能克敌致胜,主要原因之一是如同他自己所说的“任天下之智力”,即充分发挥臣下的智慧和将士的战斗积极性。所谓使“贤人不爱其谋,群士不遗其力”。 无论曹操在战略、战术上做得怎样出色,如果其军队没有较强的战斗力还是不行的。吕布的军队号称勇悍;袁绍的军队人数最多,经过多次较量之后,都为操所败,说明操军的战斗力是很强的。操军战斗力之所以强,乃由于操一贯采取精兵、简政、重视粮食生产及运输等措施。操曾说:“孤所以能常以少兵胜敌者,常念增战士,忽余事,是以往者有鼓吹而使步行,为战士爱马也;不乐多署吏,为战士爱粮也”。操自言当官渡会战时,袁绍有铠甲一万领,他只有二十领;袁绍有马铠三百具,他连十具都不到。操军人数虽少,装备虽差,但操治军带兵,比较重视纪律,赏罚比较严明,结果打败了袁军。一次在行军途中,操传令不得让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于是士兵皆下马步行,惟恐踏坏了麦子。可是操自己所骑的马却因吃惊而踏了麦田。于是操即拔剑割下自己一撮头发,做为处罚,这虽只是做做样子,但也可说明操在军中持法是比较认真的。操起兵初期,打过不少败仗,但军队始终没有溃散,就是因操治军严整,而且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也能较好地配合和支持军事。所以终能转危为安、变弱为强。其他军阀如袁绍则“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吕布则“勇而无计”、“轻狡反复”;刘表则“不习军事”、只“保境自守”;袁术则“奢淫放肆”、“无纤介之善”。所以操终能将他们各个击破。 由此,我们说曹操可以称得上古代卓越的军事家。 (3)曹操的为人和作风。 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人熟知的人物之一,人们对他的看法纷纭错杂,毁誉不一。毁者把他说成白脸的奸臣、专门玩弄权术、“宁我负人,勿人负我”的极端利己者:誉者则目之为命世英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有关史书记载,既善恶错出,真假难辨。我们如果片面地依据某些记述,断章取义,纵然再多发表评论文章,亦无济于事。评论历史人物,应当从有关的可靠记述中归纳出居于主流的东西(如德、才、功、过、善、恶、作用、影响等),从而得出确切的结论。不仅要把这一人物与他同时的人相比较,也要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同一类型的人相比较,这样便不难估计其在各方面的价值,以确定其历史作用。比如曹操的忠与奸的问题,我们在前面已经做过分析,曹魏政权是曹操在农民起义的影响下,自己苦心经营出来的。当时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汉朝还有什么可供曹操篡夺呢?曹操确实是玩弄了一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但这样做,还是为汉朝延长了二十余年的名义上的国柞。假若操是奸臣的话,那末,二袁、刘表、刘备、孙权……谁是忠臣呢?如果找不出一个能维护汉政权的忠臣来,还能说操是奸臣吗? 至于曹操对人是否奸诈?专门倾人利己呢?传说中曹操所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话是否真实呢?据《三国志》卷1《武帝纪》注引《魏书》: 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字刃击杀数人。 《武帝纪》注又引《世语》: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武帝纪》注又引孙盛《杂记》: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根据《魏书》的说法,操杀人系于被劫之后,这种杀人,不能说是负人,而只是惩罚歹徒的行为。《杂记》所说操夜杀人,乃是怕别人杀害自己,所以先下手为强,这还可以说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行为。但操过后,还是很快就感到凄怆伤怀,说明这次杀人是属于误会,并非操本性即安于做负人之事。而且,“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之语,只见于此书,其他二书均未道及。可知这话是不可靠的。从当时实际情况论,操恐惧出奔,方逃命之不暇,安能轻易做杀人惹祸之事。他当时如畏人图己,就应趁人无备时逃走,何必杀人以增罪累而稽行期?以上三书所记大相径庭,陈寿既不采用,裴注虽引出,但未置评,仅备遗闻。所以我们不宜视之为真实材料,与其在这个问题上多做纠缠,远不如从操许多比较确凿的行事中寻找答案。比如:陈宫,原来是拥戴操为竞州牧的有功大员,操“待之如赤子”。但后来陈宫趁操东征徐州牧陶谦之际,叛操而迎吕布为兖州牧,使操几遭灭顶之灾。后来陈宫与吕布一起被操禽获,“宫请就刑,操为之泣涕”,颇有故人依恋之情。宫死后,“操召养其母终其身,嫁其女,抚视其家,皆厚于初”。又如建安十九年(214年),蒯越病死前,托操照料其家,操报书曰:“死者反生,生者不愧,孤少所举,行之多矣,魂而有灵,亦将闻孤此言也”。可见操对死者的嘱托,并无背负之事。王粲的儿子因参与魏讽谋反,为曹丕所诛,操闻叹息曰:“孤若在,不使仲宣无后。”操以金璧从南匈奴赎回蔡文姬之事更为人所熟知。操还自言:“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所负”,可知他是怕负人的,似不可能说出“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话。吕思勉谓:“操之待人,大致尚偏于厚”。这种讲法,是符合事实的。那些述说操倾人的传闻、轶事,多非历史的真实。但这种讲法从何而来呢?首先,操用兵善“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吕布与操作战时,曾告诫部属:“曹操多谲”。因此,有人就把操用兵时的“多谲”,扩大到其为人和作风上;其次,陈寿说操“少机警,有权术”。“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他在政治上搞的权术,赵翼言操用人系以权术相驭。操在用人上,确实有用权术的地方,但说他用人全靠权术,就以偏概全了。封建政治首脑有几个不用权术的?有几个没有滥杀过人?袁绍早就让操杀杨彪、孔融、梁绍。就以孔融为例,他何尝不随意杀人!当他任北海相时,仅因“租赋少稽”,就一朝杀五部督邮。孔融既不能自力保境,又不肯同邻近州郡合作,因此,左承祖劝他“自托强国”,仅因这个建议,就被孔融杀害。至于历代开国帝王,因铲除异己,而滥杀错杀的更史不绝书,如果只责操谲诈负人,是不公允的。 操的污点,首先是他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关于此事,前面已多处提及,不再详述。其次是他有过屠杀徐州人民的罪行,此事前面也说过。关于操攻徐州牧陶谦的原因,各书说法不一。即使操父真为陶谦所杀,操也不该大量屠杀无辜人民。陈寿于《三国志》中叙述曹操之事,从不做过分的贬抑,对操攻徐州的暴行,所述亦较他书为简,然亦不能不承认:“所过多所残戮”。操还曾有“围而后降者不赦”的法令,操及其手下诸将常有“屠城”之事,这是不应宽恕的。其他如当操攻围吕布于下邳时,关羽屡向操求取布将秦宜禄之妻杜氏,操“疑其有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在此事稍前,操在宛收降张绣时,亦曾纳张绣的从叔母,以致引起张绣的叛变。诸如此类的事,在当时虽算不上什么很坏,但总是欠缺的。陈寿在评论曹操时,极称赞其谋略、权变、法术和用人、创业的功绩,从无一语赞及他的品德。陈寿论到刘备时,认为备“机权于略,不逮魏武”。可是极力称颂刘备的“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说明陈寿是善于抓住曹、刘在德才上各自特色的。 许多人认为曹操是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家,我很同意。有些人还认为曹操是我国古代卓越的政治家,我觉得有点偏高。因为曹操有过滥杀无辜人民的暴行。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应当不这样。另外,在个人品德作风上,曹操也有些欠缺,不足为后世法。既然称作历史上的政治家,就应当对后世能起榜样作用,曹操在这方面还不够规格。

《红楼梦》的爱情悲剧我感觉这个比较好写,而且材料也多。不管多少字的论文都可以搞定。想当初,我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就差点选这个,不过后来换成了当代文学方向,所以拿了个高分;但如果你的要求只是过关,那这个选题比较好。

1、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 2、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3、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4、《诗经》燕飨食诗的场面描写 5、《诗经》的审美学特色 6、论《诗经》中的征役诗 7、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8、论《诗经》中的史诗 9、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10、《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 11、《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12、从《离骚》看屈原的自觉与不自觉 13、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14、先秦史传寓言研究 15、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16、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 17、论《左传》的战争描写 18、 论《左传》的妇女形象 19、《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20、《战国策》名篇研究 21、老子的思想 22、《老子》的艺术特色 23、《庄子》的艺术特色 24、《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 25、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 26、《吕氏春秋》与杂家 27、《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 28、《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 29、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30、《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 31、《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 32、《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 33、宋玉赋试论 34、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 35、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倾向 36、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37、《史记》所描写的游侠38、《史记》所描写的刺客39、《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40、司马迁的反暴政思想41、《史记》所描写的战国四公子42、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43、《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44、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45、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46、. 曹操与诗文革新47、. 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48、论曹操的散文创作49、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50、论曹丕的文学成就51、.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52、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53、曹植诗风的衍变54、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55、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56、梁朝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57、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58、《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59、邺下文人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60、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61、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62、谢灵运山水诗的摹象特点63、.阮籍诗歌的美学倾向64、.论陶渊明的田园诗65、.谢灵运与山水诗66、陆机、潘岳诗文的比较研究67、宫体诗的女性描写68、论《文选》对诗的分类69、论《子夜歌》70、《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71、《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72、《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73、《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

中央十台每周六周日有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品三国,以前周思源也品过,但太多演义啦,这个比较注重历史真实形象。欢迎观看!谢谢 我尽力了!

关于父亲刀子论文范文资料

母爱如水,那样温柔细腻;父爱如山,那样高大严格。母亲一直在呵护着我们前行,父亲一直在保护着我们前行。

一个孩子刚学会走路,当他踉踉跄跄地走时,突然摔倒了,妈妈则会跑过去扶起来,拍拍土,问:"摔痛没有?"而如果是爸爸在现场,会让他自己站起来,培养独立能力。这就是母爱与父爱的区别。

记得在上小学的时候,一次考试考得很不理想,发下成绩单后,我忐忑不安地回到家中,幸好您还没有回来,我就开始写作业,过了一会儿,您回来了,问我:"考得怎么样啊?比上次有进步吗?"我认为您能在我惶恐不安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我这次考的不好。我拿出成绩单,放到您手中,然后……"怎么考成这个样子?这学期你是怎么学的?"妈妈回到家中,看到这个情形,连忙过去阻拦爸爸。"不就是考的差了一点吗?进退是难免的,下次进步就行了。"我便推你们出去,自己趴在床上失声痛哭……

爸爸,请听我说,您可不可以对我温柔些,您是家中的顶梁柱,我以后一定会好好学习,只求您有妈妈一点温柔就行了,对于考试这一件事,您应该多鼓励我,多帮助我去做这件事。

如今,您的头发已有丝丝白发,那是岁月的痕迹啊,您不要太为我操劳,我已经上了初中,已经长大了。只求您能笑口常开,该严格时严格,该鼓励时鼓励。以上就是我对您的期望。

最后,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笑口常开.

“父亲”,是伟大而崇高的字眼;“父亲”,承担着伟大而崇高的责任;“父亲”,无时无刻不在付出艰辛与关爱。

成了你,才懂你。 小时候,以为你很有力气,能搬山,能倒海,能做一切。却不知那时的你已经殚精力竭,瘦弱的身躯在向力量的极限冲刺! 小时候,以为你很威严,脸绷着,眼瞪着,发号施令。却不知那时的你在经受着怎样的煎熬与苦痛啊! 小时候,以为你对儿女太苛刻,起早干活,穿落补丁的粗布衣和粗布家做鞋,甚至,吃饭时掉下一粒饭,都要受到你的批评。却不知那时的你在用心教育我们要勤俭,真是用心良苦啊! 小时候,以为你的胸怀很温暖,我们经常躺在你的怀里舒服地撒娇,你也一改往常的“威严与苛刻”,笑着轻轻地抚摩着我们的脸、头、手,有时竟会用胡子啦查的嘴巴亲我们,吓的我们嗖地从你的怀里冲了出去。却不知那时的你在心里多么地喜欢我们啊!望着我们姐弟“逃跑”的样子,你却在原地“嘿嘿”地憨笑着,那时的你是最幸福的啊! 小时候,以为你太“傻”,在生产大队劳动很实在,不会偷懒;回到家,又忙里忙外,以致坚挺的身体过早地弯曲。却不知那时的你在用“心力”创造我们的明天! 小时候,以为你很“熊”,我们遭到别家孩子的欺负,你从来不去理论,而是对我们开导起来,惹得爷爷直说你,而你却还是“嘿嘿”地憨笑。我们姐弟都和你赌气。却不知那时的你在熏陶着我们的品行, 1

真是“别有用心”啊!

现在,我已成了你,才真的懂你。

在我的家庭里,我的爸爸就是这个家里最唠叨的人。

在晚上吃完饭的时候,只要爸爸回来得早,和我们一起吃饭,爸爸就会一直对我说:“吃饭的时候手扶着碗,你看碗都‘跑’了,还不扶着。”爸爸说的时候我就用手扶着碗,但是当爸爸一走,我的手就又放下来了。就这样爸爸每天都在说个不停。

每天在我写作业的时候,爸爸都会来到我的房间,检查我的作业写得怎么样了,会对我说:“身子要坐端正脚,不要踏在板子上……”每天听这样的话,我觉得我听得脑袋都要装不下了。

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我总是想和爸爸妈妈一起睡觉,但是爸爸不让,唠唠叨叨个不停:“你都多大了?还跟我们一起睡觉?长大了,要学会一个人睡觉。”每天都想跟爸爸妈妈睡觉,但是爸爸每天都这么说。

扶着碗吃饭是为了不让碗跑了,坐端正是为了不让我近视,脚不踏在板子上,是为了不让我的脚发麻,不和爸爸妈妈睡,是为了锻炼我的独立。

我突然觉得唠叨是父爱的独有的一种表达方式,在爸爸的唠叨中成长,此福只因儿女有,他人哪得此福分?

爱,分为很多种,亲人之间的关爱,朋友之间的友爱,严肃的爱,慈祥的爱……而我爸爸对我的爱则是埋藏在心里深深的爱。

从小到大,我总觉得爸爸很严肃,很有距离感。那一天早上,爸爸突然告诉了我一件事,他说他梦见我走丢了,找了很久也找不到,把他都给吓哭了。我听了后,满不在乎地想:只不过是个梦嘛,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是我却记得爸爸说过的话。他说:“女儿啊,你是爸爸的未来,是爸爸的希望,你可千万别出什么事呀,你要是真出了什么事,爸爸可就活不下去了啊!”突然,我觉得我的鼻子酸酸的,好难受啊!其实,我知道,爸爸是爱我的,他对我的爱觉(绝)不比妈妈对我的爱少。不过,爸爸只是不擅(善)于表达而已,总喜欢将事情憋在心里,不愿说出来。听妈妈说:“儿时的我晚上总喜欢‘折磨’人--放到床上就号啕大哭,每一次总是爸爸抱着我在院子里走来走去,哄着我睡。有一次放到床上,他刚歇了口气,没想到我又大哭起来,没办法,爸爸又得把我抱在怀里摇。”是啊,小时候不懂事,爸爸怕我到处跑,会摔着。我常常认为这些都是做父母的应该做的,长大后,才明白,他们想用自己所有的爱去呵护自己的子女,让他们幸福、快乐。自己不高兴时,做父母的要比我们还伤心;我们自己开心时,做父母的要比我们还开心百倍、千倍。

我的家虽然不是很富裕,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家里有爱我、关心我的爸爸、妈妈,我应该很幸福了吧!

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石;黑暗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努力时,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

我的父亲是一个工作勤快、爱学习、爱阅读、勤奋的人。

父亲热爱工作,认真对待上级交给的任务,做到一丝不苟。我的父亲的办公桌上有两台电脑,父亲经常用两台电脑来做自己要做的事。

我的父亲是个爱学习的人,他的考试全都考了一百分。我的嘴里经常说逢考必过,可是父亲却说:“我对自己的要求可不是在过,而是满分。”

我的父亲很爱阅读。我和父亲经常去书店,我在书店里逛,可父亲却在看经济学样品书,把书里的知识装进自己的大脑。父亲阅读的种类广泛,有计算机类、有经济学类、有科学类,有天文学类,有哲学类……,父亲还会把从书上看到的东西与我分享。

父亲是个勤奋的人,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问题。父亲喜欢探索新的事物,对喜欢的东西都孜孜不倦地研究。

今天是父亲节,我要把我的爱献给我的父亲,未来我要像父亲那样,做一个爱学习、爱阅读、成绩优异的好孩子。祝爸爸父亲节快乐,祝爸爸身体健康,学业进步,工作顺利,步步高升!

爸爸,在生活中我有许多话想对你说,但又不敢说,借这次写作文,我就给你说说我的心里话吧。

爸爸,我想对你说:“我现在对你是又敬又怕,又有点恨,因为你平时太严厉了,我有一点做得不对你就发脾气,使劲的批评我,还揪的我耳朵生疼,渐渐地我就厌倦起来,慢慢地和你疏远了。爸爸,如果你的`脾气能温和一点,耐心的说服教育我,我一定能改正缺点,并且很敬佩你的。

爸爸,我想对你说:谢谢你在我生病时对我的关心和照顾。记得在我六岁那年,一次我发高烧了,恰巧妈妈又上夜班,你一量体温二话不说就抱着我急匆匆的打车往医院。在你的怀里,我感受到了温暖。在医院,你忙前忙后的取药。回到家里,你上我躺下,给我倒水,吃药,并不时地用手摸摸我的头,不停地量体温。等我醒来,看着你布满血丝的眼睛,我知道你没睡好。爸爸我想对你说:我爱你”。

爸爸我想对你说:你喜欢看篮球,在你的影响下,我也迷上了篮球。当你带着我一起打篮球,并一起谈论球星姚明,易建联,马布里,莫里斯……时,是我们俩最开心的时候,我很喜欢这时的你。

爸爸,我还有很多话要对你说……

爸爸,我知道你从心里对我好,我们以后成为好朋友,知心朋友,行吗?

他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超人,可以拯救全世界,他有一个很温暖的名字,就是父亲。

说起父亲,我就想起小时候的趣事。儿时的夜空总是有很多星星,尤其是夏夜。有虫鸣,有小孩儿,有瓜果,很是热闹。每当这时,我最喜欢做的事儿就是搬个小板凳坐在父亲旁边,听他讲故事。父亲就好像总有多啦A梦的口袋一样,总能给我惊喜。他会猜字谜,还经常自己把某个字拆开,自己编谜语让我猜,我猜不出就气得直跺脚,父亲总是温柔地告诉我答案。他会讲脑筋急转弯,有很多我至今还记忆犹新。他会讲趣味数学题,看来我的数学启蒙就源于此,怪不得这么喜欢数学呢。他还会讲《阿里巴巴和四十个大盗》,会讲《阿凡提》,还有好多好多。父亲给我的童年带来很多乐趣,那时的父亲就像一个博学的博士,什么都会,什么都懂。

后来我长大了,升入育英小学,日子在我的马尾辫和不断变短的袖子中匆匆流过,而父亲,好像也随着日子的流淌变老了。现在的我,已然不再把父亲当作超人,不再羡慕他的哆啦A梦口袋,也不再天天缠着他问东问西,有时会感觉他变得很孤单,可能是他觉得不再有人要他去拯救全世界了吧。

父亲教会我的太多太多。既然你陪我长大,那我就伴你变老。嘿,这位年轻的老头,我们一起去拯救世界吧!

我的爸爸没有像贵族一样荣华富贵,没有像绅士一样井井有条。他只可是是一个平凡的、手上布满皱纹的、上夜班的中年男人。

爸爸每一天一回到家就睡在床上,如果有空闲的话,他便会和我玩些小游戏。饿了就吃吃又睡,是个顶呱呱的大胖子。有时睡不着,就会看会儿电视。有时心烦意乱就会吵架,很凶,好像我们都得罪了他似的。有时我不细心做错事了,他就打我。为此,我有些喜欢他,又厌恶他。

可是有一件事,让我彻底地改变了对爸爸的看法,还越发越喜欢。那是一个雨天的早晨,豆大的雨滴打在窗户上,雨越来越大,风狂暴着。我呆呆地站着不知怎样才能去上学。这时忙碌了一整晚的爸爸回来了。他衣服很脏,手上生老茧,身上的衣服在后背上还有个小窟窿。看到这些,我不经内疚起来。原先爸爸为了维持家里的经济来源付出了那么多啊!他刚准备睡,看到了站在窗边郁闷的我,问:“儿子,要不要坐爸爸的车去上学?”爸爸的声音如同春天的雨对缺水的小草,那么温柔,那么令人开心。

我答应了爸爸。爸爸便忘却了一晚上的疲劳,开车送我去上学。一路上,我和爸爸谈得很欢,周围的小草更加生气勃勃,小鸟叽叽喳喳地唱歌,大树叶子也更茂盛了。在茫茫的雨中,一辆车子向学校驶去……

我爸爸是一位负责、勤劳、关心别人的人。他虽然很“懒惰|,但他也在默默地奉献着,从不叫苦。

我不再厌恶爸爸了。

人们都说母爱很伟大,可是我要说,父爱和母爱一样伟大。父亲很爱我,记得有一次,我考试考砸了,很难过,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家。父亲正好在门口等着我,并且面带笑容,非常信任地看着我。可是我不争气,考了个“B"。父亲看见我垂头丧气的样子,就知道我没有考好。父亲说:“怎么样,考好了没有?"我说:“对不起,爸爸,我没考好。”父亲说:“不是叫你好好复习吗?是不是你又偷懒了?”说着,父亲失望地走了。我回到房间,偷偷地哭了。我边哭边想:父亲对我的期望太高了。

后来妈妈告诉我,这几天,父亲茶不思饭不想的,好像很难过。于是,我来到了父亲的房间,发现父亲正在看着远方,眼角还有泪水。我说:“父亲,你别难过了,下次我一定会好好考的,您不是常说,一次失败并不等于永远失败,只要努力了,就会有收获。你放心,下次我一定会考出好成绩的。"父亲说:“既然你有信心,我就放心了,不过要用心去学才好。”我听了,使劲点了点头。

终于,我又一次迎来期末考试,我想:我一定会考出好成绩的。试卷发下来了,简直出乎我的意料,全是“A”。我兴奋极了,快速地回到了家。父亲还像以前一样,在门口等着我。我高兴地说:“爸爸,我考得很好。”父亲接过卷子,看了一遍又一遍。

我为有这样的父亲感到骄傲和自豪。

所以,我朦胧地睡着,一有动静便睁大眼睛,心提着一直放不下,醒醒睡睡,就这样折腾了一夜。"看着父亲,女儿简直想不通:有歹徒进来的话,他能怎样六十岁的老者,一天就喝几口粥,手上插着针,涓滴不已的是生理盐水和氨基酸。真遇见坏人,他恐怕呼吸都困难。可他还记得,要保护他的女儿。女儿噗噗的落了泪。她忽然懂得:这就是父亲。我在听了这个故事,更加崇敬父亲和母亲,哪怕自己做不到,心里也想着自己的孩子,父母,永远是仁慈的对你笑,开心的对你说,哪怕是打,骂我们,也会受到心灵毫不留情的谴责,心上的疼远过你身上的痛!他们都信奉着一句话:人生诚可贵,孩子价更高!

父母的爱像阳光,让人感到温暖;父母的爱像清风,吹去心头的忧愁;父母的爱像清泉,滋润着棵棵小树……千言万语,汇聚成一句话: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有一句话说得好“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因此,为了报答辛苦养育我的父母,我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找一个好的工作,让父母安享晚年。父母为我付出的,我将十倍、百倍的感谢、回报他们,让他们的付出有价值。

那个孤独的背影,是父亲的;那个慈祥的微笑,是父亲的;那个严厉的声音,是父亲的。

父亲,是一个既慈祥又严厉的人。而在我的眼里是严厉多于慈祥。父亲对我的要求向来很高。从我记事起,我就觉得父亲是一个很难接近的人,他说话、做事说一不二,而且经常板着脸孔,让人觉得欠了他什么似的。直到现在我才渐渐明白,原来父亲也是个很慈祥的人,他也很爱我,只是他的爱不露痕迹而已。

有一次,雨下得很大,可用瓢泼大雨来形容。我没有带伞到学校。暴雨覆盖下的校园,到处是流动的水。看到别的孩子都打起了小花伞,而我却好像是一只孤独的小鸟,心里空荡荡的,一点也不踏实。一个劲儿地抱怨着,这夏天的雨怎么说下就下呢。

课后,老师把一把漂亮的雨伞递给我,说这是我爸爸给我送来的,因为怕影响我学习,所以也就没有来看我。我猛一抬头,看到了父亲渐渐远去的背影。窗外的父亲再也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年轻了,乌黑的头发里夹了几根耀眼的白发,看得我好心痛呀。也许父亲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高大、那么坚强,或许他也需要爱。

虽然父亲的手臂已经没有那么有力,父亲的肩膀也没有那么宽厚,却是我们一家人的依靠。要是我能早点明白就好了。一直以来,父亲把对我的爱蕴藏在他的内心深处。父爱如山,这份深藏的父爱,是我一生的无价之宝。其实,父亲一直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爱我――放开双手让我自己去长大。只有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他才会默默伸出他那双有力的大手。“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父亲他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我,我该好好地珍惜。

“在我眼中,你永远是个孩子。”我的耳边经常响起父亲的这句话。

那次父亲灰头土脸,疲惫不堪。洗了澡后就躺下来了。我本想跟他好好沟通,谁知他一声不响地睡着了。

希望他做个好梦,突然,他的手颤动了两下,引起我的注意。

那是一双厚实,丑陋的手。平日里,全靠这双手养家糊口。猛然间,发现无名指上,有一个隐隐约约的伤疤,我情不自禁蹑手蹑脚地走过去,进距离观察父亲的手。显然,那个伤疤已经很久了。让我想到:在一次搬运货物的时候,由于太重,掉下刮伤的。而且当时没有创可贴,又血流不止;是开车时摔地上,毫无察觉,爬起来,步履蹒跚地推着摔得七零八落的车;是在见义勇为时,与不法分子格斗抓破的。一个个念头忽闪忽闪地在我脑海里飘过。更引人注目的是他因为多年吸烟而染黄的左手食指和中指。那种黄,历经岁月,像给一堵原本洁白无瑕的墙一遍又一遍的上色,那两个手指还保持着吸烟的姿势,那习惯已成自然。再看他手心里那隆起起得老茧,这是历尽沧桑,饱经风霜的见证。的确,这么多年来,父亲为了这个家,无怨无悔,无私奉献,每日总是起早贪黑,不知疲倦的工作。最后是,纵横交错,复杂繁琐的纹路,摸上去干燥无比,糙如树皮,与我那细长干净的手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望得入了神,忽视了电脑上形形色色,绚丽多姿的图片。平日里,父亲沉默寡言,不苟言笑,说起话来不是那么娓娓动听,一向直截了当从不拐弯抹角。此时,我发现,父亲的手并不丑陋,那首蕴藏着许多鲜为人知,兢兢业业的故事,那首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由内而外的美,无比伦比的美。

父亲的手!

小时候,父亲在外当兵,很少回家,所以我对父亲的印象很模糊,唯一对父亲有印象的就是父亲的高度。

每次父亲休假回来,站在我面前的父亲,如此高大,以至于我一直躲在母亲身后。当时父亲好高大。

随着年龄的长大,对父亲的畏惧也慢慢的消失。

直道有一天,我的身高已了父亲,此时在我的眼中,父亲的高度已经完全消失。父亲对我的批评,我听也不听,父亲让我做的事,我也能不做就不做,每次将父亲气的两眼冒光,抬头看我时,我心中有一种莫名的快感:父亲没有我高。

就抱着这种心态,我与父亲生活了半年。

一天,我和往常一样骑车回家,在家门口,看见装的玻璃门,想起了父亲对我说的话:“小心玻璃!”叫我小心玻璃!?应该是玻璃小心我才对!看我的一指蝉!!

“哗!”“啊”没想到玻璃如此的脆,我的手才有一点儿小重的敲在上面,玻璃就破了。手上的如小喷泉一样向外涌出,此时的我已意识模糊,也不知要怎么办才好。

父亲从屋里跑出来,看到这儿的情况,二话没说锁上门,一把背起我,向军区医院跑:伞兵就是伞兵,背上背一个人还跑的如此飞快。一会儿父亲把我背到军区一医院。

经过医生的手术,从左手无名指取出了几片玻璃,我的无名指也留下了永远的伤疤。

手术后,父亲坐在病床前看着我,为打破这个寂静的局面,我说:“老爸,没想到你个子比我矮,背起我跑的还这么快?”

“别说话,快休息。一天到晚不听话,看看,受伤了吧!等你伤好了,老子再教训你!”说着,身为我关门。

此时父亲的背上已湿了一大片,对于父亲的高度我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原来,高度并不是指身高,而是指精神。父亲的高度,又恢复到了儿时的那样。

“父爱”这个刚性的称呼,给予我们的是坚定。的确,父爱是家庭的顶梁柱,是儿女成长的靠山,一直坚强地,默默地挺立,栉风沐雨,无怨无悔,令人叹服,令人敬畏!于是就有了如下比方:父爱是一座巍峨的大山,父爱是一片辽阔的草原,父爱是燃烧的太阳,父爱是奔涌的江河,父爱是厚重的抚摸,父爱是深情的凝望,父爱是一本书,父爱是一杯酒……

小时候,在我心目中,父亲是一个高大的“巨人”,虽然如此,但他还是“屈服”于我,当我的“坐骑”。小时候的我,很无知,却很快乐,骑在爸爸将近一米八的身上,好幸福,好开心……

懂事些,爸爸不再让我骑在他身上了,却仍与我一同做游戏,下棋,和我一起玩捉迷藏,爸爸就像哥哥一样,总是和我玩,和我在一起,懂事些的我,虽然不再“骑马”了,却比原先更快乐了……

长大了,爸爸再也没有与我一同玩耍了,在我没做作业,看电视,或是不听话的时候,他竟对我动了手,打我也已是家常便饭,直至有一天……

“孩子,你已长大,不需要爸爸妈妈对你如此操心了,你应该懂事一些……”听到这,我落泪了,爸爸其实是多么的爱我呀!而我却总是惹他们生气。从这天起,我再也不会大喊大叫了,也没有惹他们生气了,而父亲,也总是在背后,默默地支持我,鼓励我,在我遇到困难,难题时,也会帮我,教我……

儿时的欢乐一去不复返了,迎接我的是更大的挑战,更大的困难,而父亲,也始终陪着我。

发稍上的丝丝“白斑”,额角上的道道皱纹却成了你对我的爱的最好见证,爸爸,谢谢你为我操劳了那么多,谢谢你在我最伤心的`时候一直支持我。此刻,千言万语都比不上我对你的一句话:“爸爸,我爱你。”

日子如流水般的逝去,很多存在记忆中的事情都好像沙滩上的印记一样,潮水以来就立刻被冲刷干净,不留一点痕迹。

但是有一件事,我的心里一直冲刷不去,因为那份感动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

在我的印象中,妈妈一直是家里的主心骨,所以大多数我都之听从妈妈的意见,而对爸爸的意见总是左耳进右耳出,有一次,因为学校要我们补课,所以我正要收拾好东西去上课,但是临走的时候被爸爸给拦住了,只见爸爸递给我一把伞,说:“孩子,听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把带上伞。”我抬头看了一眼天空,晴空万里,怎么会下雨呢我趁爸爸不注意,丢下伞就跑了。

正在上第二节课的时候,忽然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真后悔没带伞。我心里默默的想。下课了,我打开背包,一看英语书没带,我顿时呆住了。这是我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是爸爸!狂风夹着大雨好象要把爸爸吞没似的。爸爸挣扎着向我艰难地走来,我连忙把爸爸带进走廊,问:“爸爸,你怎么来了”“孩子,你书忘带了。”爸爸苦笑着脸说到。

说着爸爸从衣服里把书拿出来,递给了我,我接过书,感觉书还是热的,我抚摸着上面还有着父亲体温的书,眼里充满了泪水。爸爸又把手中的雨伞递给了我,说:“乖孩子,拿好伞,爸爸先回家做饭。”说着给过我伞,就跑进了狂风暴雨中。“爸爸……”我刚想叫住他,他就走了。我看着爸爸顶着暴雨跑回家时,我“呜”的一声,哭了。

父亲的爱,是春天里的一缕阳光,和煦地照耀在我的身上;是夏日里的一丝凉风,吹散了我心中的烦热;是秋日里的一串串硕果,指引着我走向成功;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着我那颗冰冷的心。父亲的爱,无处不在!

我的爸爸是一名工作认真、成绩优秀的体育老师,在家里他还是个勤勤恳恳、慈祥和蔼的好父亲。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在广场上学滑旱冰,突然我不小心摔了一跤,疼得我“哇哇”大哭,爸爸闻声立刻跑过来,刚想伸出手扶我,没想到,又把手缩了回去,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要想学会滑旱冰,就要做个勇敢的孩子,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当时我想:爸爸怎么那么不通人情,我摔得都疼死了,他怎么一句安慰的话也没有。后来,在自己的努力下,我旱冰滑的越来越好。现在回想起这件事,我终于感受到当时爸爸是在培养、锻炼我,让我从小做一个自强自立的小男子汉。

在学习上,爸爸叮嘱我要认真写字,他对我说:“字如其人,字要写得工整,就好比做人的态度要认真;字写得认真,就好比做事的态度端正了。”所以,我每次作业的字都写得很认真。

有一次,语文和数学的单元测验,我考得不太理想,心想回家一定要挨爸爸的批评了。回到家后,我战战兢兢地拿出了试卷给爸爸,爸爸仔细地看了我的试卷,他非但没有训斥我,而是一道道地帮我分析,给我纠正。最后他还鼓励我说:“有没有信心,下次考个好成绩?”我情不自禁地说:“有!爸爸,还是你最了解我”

爸爸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不刻影响着我的学习和生活,伴着我的一天天成长。每当我在学习上取得进步时,总能看到爸爸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神情,这时我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

我就在爸爸的悉心关怀下长大,拥有这么一个好爸爸,我感到非常的自豪。

捧起一本书,是《席慕蓉作品集》,感动于她的《严父》。

“风霜与忧患,让奔波在外的父亲逐渐有了一张严厉的面容。”是啊,当父亲回到家来,脸上有的,除了疲惫,露出的便是严厉。记得一次,爸爸叫我熬粥,我没看火,结果粥溢出来了。爸爸将我狠狠地骂了一顿。“回到家来,孩子的无知与懒散又让他有了一颗急躁的心。”我想,爸爸那天为了熬粥的事会那么生气,正是因为我的懒散以及他的劳累使他变得那么急躁吧。

“怎样才能让孩子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条多么崎岖的长路。”是的,父亲永远担任着严厉的角色,当他希望自己孩子成龙成凤时,所表现出来的,又是一种不可置疑的态度。每当我看电视看到很晚时,爸爸就会以一种难以抗拒的语气说:“回屋睡觉。”他的眼神告诉我,我必须按他所说的去做。“怎样才能让孩子知道,父亲的呵护是多么的有限和短暂。”平日里,呵护我们的是母亲,但在我们生病时,父亲那短暂的呵护竟显得如此温暖。

“可是,孩子们不想去明白,也不想去知道,他们喜欢投向母亲柔软和温暖的怀抱,享受那一种无限的纵容和疼爱。”温柔的怀抱谁也喜欢,但严厉的父亲却不一定谁都了解。有时候,我们会发觉,辛苦了一天的父亲休息时是多么无聊。一个人无聊地看着电视,一个人无聊地抽了一根又一根的烟,所有的休息都属于一个人。我们是否发觉,劳苦了一天的父亲会发现他用所有的一切支撑着的家其实很快乐,然而这一快乐并不是他可以享有的(可能因为父亲平时太严厉了)。于是,劳累的父亲同时也越来越寂寞了。

重读《严父》,重读父亲,才晓得父亲的无奈与寂寞。只是这种无奈与寂寞,父亲承受得也痛苦,但看到我们健康成长,一切的无奈与痛苦,在他眼里又算得了什么?

总想提笔写写父亲。剪下他生活的片段,作为一份肃穆的记忆。但几经铺纸弄墨,欲言又止。因为,记忆又现……

开学初,由于种种原因,我一直没有领到书,心里万分难过。我一直是个上进心很强的女孩,从小到大,几乎每次领书我都是第一个。而如今,眼睁睁的看着书本一套一套被别人领走,心里难受极了。我呆呆地坐在座位上,心里流着委屈的泪水,我想父亲为什么,为什么不快些为我买书……

一天,我们正在上外语课,忽然,我发现父亲正猫着腰向班里望来。我头像撞了激凌,立马想起了什么,身子似轻巧的燕子,旋即飞到门外。啊!一套新教材在父亲怀中躺着,我像发现新大陆似的迅速从父亲手中夺过书本。我轻轻抚散着淡淡墨香的书本,猛然觉得要对父亲说些什么,但话到嘴边又忘了。父亲满脸兴奋,爱抚地望着我。蓦然间,我发现父亲浑身上下几件单衣全湿透了,我问父亲怎么了,他像做了件大事似的轻轻地说:“进屋学习吧,没啥。”

我带着喜悦回到了座位,不知怎的,我怎么也听不进去一个单词,恍惚中父亲的影子就在眼前。一天,我遇见了赵老师,他开玩笑似地说:“小公主,书可得到了。你不知你爸来过学校多少次,说什么也要为你买套书,前天下午我告诉他到新华书店可以买到,这不,第二天早上他就……”我的脑子一嗡,下面什么也记不起来了。我的手不觉涔涔加重,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一直都认为父亲不爱我,一直很偏向哥哥和弟弟,也许,我太幼稚,太天真了吧。为了我的书本,父亲不知赶了多沙土路。但他却从不喊苦,喊累,苦和累却从他那刚40岁就弯曲的背上显示出来。

重读父亲的那颗爱女之心,依稀中,父亲仍然忙碌着……父亲,女儿再向你鞠躬,女儿--永远--爱您!

不知不觉中,父亲已经陪伴了我十一个春秋了,为我做了的事情更是数不胜数,然而,每次我们在歌颂母亲,感谢母亲时,却忘记了那个同样赋予我们生命的人——父亲。

一年级的时候,我们迎来了属于我们的第一个“家长开放日”,前一天晚上,我兴奋的无法入眠,一想到父亲就要来看我上课了,我就十分高兴。

一个难熬的夜晚终于过去了,好不容易等到了父亲到班上来“参观”,可是“不幸”发生了,我在课间休息的时候从单杠上摔了下来,而且还不轻,那一刹那,我只觉得身上火辣辣的,根本站不起来。我用渴望的眼神看了看一旁的父亲,啊!父亲走过来了,伸出手来了,啊!哎……父亲并没有扶我起来的意思,只是摸着我的头,温柔地说:“孩子,在你今后的人生中,会有无数次从单杠上摔下来的经历,父亲不可能每次都走过去,把你扶起来,安慰你,帮助你去战胜那些困难。来吧孩子,不要恐惧,自己站起来,好吗?”我虽然从父亲的眼睛了看出了期望,但还是不想自己站起来。没想到父亲转晴为阴,向我吼道:“你难道不会自己站起来吗?难道你真的希望自己那么无能吗?”“我当然不想,可毕竟我还是个孩子啊!”我不服气,委屈的泪水流了下来。父亲仍未因我的泪水而消气,又说:“既然你不想起来,那就一直坐在这里吧!”说完,转身就要走。我见势不妙,赶紧忍痛自己爬了起来。此时,父亲的脸上又泛起了微笑。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原来父亲那时说的话,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为了我将来会自己面对困难。所以,现在的我懂得了面对困难要勇敢,要会在摔倒后自己爬起来。我感谢这个给我面对困难的勇气、在我的生命中和母亲同样重要的人——父亲!

都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我却认为爸爸这座山一直压着我喘不过气来,他更像是一座恐怖的火山,一旦爆发后果可不堪设想,令人胆战心惊。直到那一天,我才真正体会到那山一般的父爱。

事情还是发生在三年级的时候。那天,我写的一篇作文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并且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供同学们阅读。嘿,受到老师的表扬这对我来说可是天大的“喜事”啊,放学后一定得向爸妈“报喜”。

爸爸一下班回家,我就迫不及待的跑上前去,把这天大的“喜事”告诉爸爸,本以为爸爸会把我捧得像小公主一样,可爸爸却轻轻地“哦”的一声便走开了。我看着爸爸冷冷的背影,失望顿时爬满了我的心头,放学回家时的高兴劲儿却被爸爸的冷漠抛到了九霄云外,委屈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扑通,扑通”的流了下来,温暖的心像是被一盆冰凉的水泼了个透凉,我只好难过的去做起作业来。

第二天早上爸爸送我去上学。我发现了他有些异样,平常爸爸都是精神抖擞的,可是今天的爸爸为何显得疲惫不堪了:眼睛肿的像桃子一样,眼里布满了血丝,这是为什么呢?可我没有多想,只是匆匆进了学校。当我打开昨天的作文时,我的眼睛湿润了,昨天的作文明显被爸爸修改了,还把错别字圈出来,添加了许多好词好句,还给我添加了一个漂亮的结尾。我终于明白爸爸今天为何如此疲倦……

爸爸没有过分宠爱我,但他永远像黑夜里一盏明亮的灯,总是那样负责的为我指路。爸爸给予我的是山一般博大的爱!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父亲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我爸爸呀!是拖拉机,不是车,而是他拖拖拉拉。

比如他看手机走楼梯,我都已经下楼了,他才走了几格。似乎每走一格,就要停几秒,我没办法,只好又上去,把他一点点推下来。呼,哎呀!可是把我累坏了,如果他快一点,我就不会没得玩了。

我爸爸在上厕所时也要看手机。比如他在家上厕所,上了一个小时还不出来,我生气的打开门,没想到他还在看手机,我大叫一声:“爸爸”!他才如梦初醒地冲马桶,洗手出来,他这一看手机,可把我去和合书吧的时间用走了一小时。这时,弟弟又要睡了,气得我把牙齿咬得咯咯响,这个爸爸,真是个拖拉机。

大扫除时,他拿着扫把一边打扫一边看手机,一直拖拉。

爸爸,我希望你能不拖拉。因为看手机,所以你才拖拉,请你改正这个毛病吧!

父亲节快乐——致远去的父亲

平河:陈安南

一个称呼我好久没有喊过——父亲;

如今我也是一名名副其实的父亲 ,何尝不晓作为一名父亲的艰辛;

依然记得那一弯结实的臂膀曾经推举过我多少回;

依然记得那瘦小的身躯创造出多少甜蜜;

依然记得布满血丝的眼眸哭醒着汲汲病危的孩子;

不曾与相亲邻友争吵过,他的生命里没有愤怒;

不曾打骂过孩子;

只是默默地做自己该做的事,从无怨言;

为了自己的孩子付出了一切;

我的好父亲,一个无私、敦厚老实、心里永远装着家人的父亲;

虽然在别人看来只是一个普通的男人,在我心里却是无比伟大;

我很荣幸这辈子能做你的孩子,如果还有下辈子我依然要做你的孩子;

真希望下辈子别那么快离开你挚爱的孩子们,也给我们机会孝敬你;

你的离开让我们很悲痛,但也许天堂比我们更需要你;

又是一个父亲节,祝愿我挚爱的父亲不再受伤害,高高兴兴地看着你的孩子们成长吧

今天是个特殊的节日——父亲节。

父亲,一手拉着家里的一个大小孩和一个小小孩,撑起了整个家。作为父亲,身上承载着的责任太重了,他是大爱和责任的象征,是生活前进道路的助力剂,是全家人的希望和寄托,更是精神支柱。父亲,不可以冲动,不可以乱说话,因为你的一言一行将动摇身边人的信念,使她们没有安全感,生活不平静;父亲,不可以随意说不行,不可以轻易放弃决心,因为你的种种行为,是家庭的榜样,是她们心目中的骄傲;作为父亲,身体飞得再远,而你的心依然在家,给孩子们无限的关怀和照料,让她们感觉你永远和她们在一起;作为父亲,你要放开胸怀,容得下许多,而你的眼里始终是家人的优点,让她们坚信你永远是不会嫌弃她们的,永远爱她们……

父亲:你是父亲的儿子,而你又是孩子的父亲,前面是榜样,后面是样本,未来儿子将同样以你为父亲的楷模和骄傲。

有些时候,我们提起“爱”,第一时间想起的是伟大无私的母爱。但如果没有绿叶,怎么衬托出红花的美。没有默默的父爱,怎衬得出母爱的伟大啊!

有个人,他让我敬佩,让我爱戴。他是我的父亲。一个教我宽容大度的“老师”。

我一向爱看书,借给别人的书,如果还我时书受损,我是非常不高兴的。一次,我把书借给同桌看。那是我最喜欢的书籍《意林》。没想到第二天早晨,同桌就给我一个“好消息”。她昨天吃饭时,把菜渣掉进了书里。书现在是“血迹斑斑”。我的脸顿时阴了下去,愤怒地对她说:“书还我!你这种不爱惜书的人,不配做我朋友!”当天,我一直和她在“冷战”。

回家时,我还是一肚子怒气,就对奶奶发脾气。你看见我和往前大不一样,便猜到了我的心思。你坐在我对面,对我说:“宝贝记住,不管发生什么事,宽容是最好的法宝。人要大度一些,退一步海阔天空。”

感谢你,我的父亲。你的话让我受益无穷。

——给逝去的父亲

每一年,这一天,雨总是淅淅沥沥,心伴随着雨,落下,落下,一直到底。经流年沉淀的话语,却无从说起。想起您劬劳的容颜,滑落的是无声的泪滴!

二十三年了!思念是每个日日夜夜。目睹您孤独的坟茔,我无声的哭泣!那一次病染沉疴,您的脊梁再没有挺起。压倒您是病魔,是劳苦,是一帮儿女!

半夜了,您还在劳作,我的心在流血。一杯浊酒啊,麻木了您疲惫的身体!您总企盼儿女们出人头地,却从不顾惜自己!

站在您的墓前,可隔着冰冷的石壁,已是阴阳两地了,不能再聆听您谆谆的话语!香烟缭绕,柳絮凄迷,

落花苦雨。苦雨中,我跪在墓前,啜泣道——父亲啊,儿子想您!

子欲养而亲不在,昊天罔极。冥钱飞舞,泪眼迷离,清明的雨,唤起了我不灭的记忆!

在这黄沙满天的大山中,有一位老者,他的眼睛充满对山外世界的期盼。

老人坐在黄土坡的一块石头上,手里捧着一碗混浊的水。他的头上裹着一张头巾,头巾经过岁月的洗礼而变黄,犹如一棵花黄的树干。他的脸庞十分消瘦,黑中透黄,如同一片褐色的枯叶。

在阳光的照射下,人们已看不清他的眼睛,可是他的眼睛发着亮光,好像在思念自己远方的儿子。

父亲的嘴巴十分干裂,微微泛着土黄,旁边有一些拉碴的胡须,看起来很久没有刮过了。稀疏的胡须白花花的,好似黑白的图画。

他的大手上捧着一只破裂的瓷碗,碗里盛着混浊的泥水,在这黄土高原上,这点水应该也很难得了。干裂的手上缠着胶布,不知是不知是在耙地时,还是在薅秧时留下的。

他的双眼凝视远方,好似在回忆过去,也好似在期待未来,或许还在想念远方的儿子……

我的爸爸发型是平头,国字脸,眼睛就像两颗黑宝石,闪闪发光。他性格内向,不过对我很严厉。

爸爸工作不顺利,加上我的成绩名落孙山,所以我很难看见他笑,这次考试我还是因为粗心而失了分。把九十六看成了是六十九,把乘号看成了除号,爸爸大发雷霆,狠狠的骂了我,苦口婆心的跟我讲道理,要我吸取教训,养成细心、仔细解题的习惯。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的努力,我在一年一度的数学竞赛中,获得了金奖,我非常高兴。

我拿奖状跑向爸爸,告诉他,我获得了金奖,爸爸见了以后,笑着说:“你真棒,不要骄傲,下次继续努力。”

经过我的努力,终于换来了爸爸的笑脸。我爱爸爸的笑脸。

爸爸,我想对您说,您真是一个好父亲,作为您的女儿我感到十分幸福。

爸爸,您教我转魔方的时候,总是耐心地指导我这一步怎么转,下一步怎么转。从此,我就学会了转魔方,甚至比您转得还快,你也乐呵呵地夸奖我:“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呀!”

爸爸,您给我报听写时,不会写的字,或者我写的是倒画笔的字,您都及时告诉我,并帮助我纠正,报完听写后,您又让我把这些字多写几遍,以加深印象。以后,我就对这些字熟悉多了。

爸爸,每当我考试考得不理想时,您都鼓励我,说:“没关系,下次再考好,这只是偶然失误造成的。”当我考试成绩好时,您又说:“再接再厉,争取下次考出更好的成绩。”

爸爸,您固然工作繁忙,但总是在我身边一点一滴地帮助我。您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

爸爸,我想对您说的话,还有很多很多,由于您让我真正感受到了“父爱如山”!

永远不会忘的父爱:在我闯祸的时候,责备我的是父亲。当我因为取得一点点成绩而得意的时候,告诉我不要骄傲自大的是父亲。同样在我休息放假的时候,带我出去玩的是父亲,当我考试不理想的时候,告诉我再接再厉的.也是父亲……。父爱如阳光一般包围了我的全身!

有一次,我正在楼上阳台做作业,有一只小鸟飞到阳台上,我停下笔,连忙悄悄的过去想抓它,没想到一下子摔到了菜地上,弄得我全身都是泥,还把菜给压坏了。我真担心会被骂。爸爸看到了,连忙说:“怎么回事,弄得都有是泥,有没有受伤,赶紧先去洗个澡。”“作业做完了吗?”

洗完澡又得做作业,碰到了难题,连忙找来了老爸,老爸没有直接给我答案,先给我打个比方,再让我自已考虑。当我完成作业的时候,老爸又会耐心的给我检查。

父亲的教育,我是会永远铭记在心的!

在我美好的人生路上,父亲给了我许多爱,但是父亲的爱不像母亲,体贴温柔,而是含着严肃的。

我小时候,很怕蜈蚣。可偏偏,我们家住在一楼,蜈蚣经常光顾这里,而厕所则是它们的必经之路。因此每次上厕所我都胆战心惊。

又一次,我去洗手间,刚一进去,一只蜈蚣,东扭扭,西扭扭,在的上绕弯,我下的大惊失色,声嘶力竭的呼救,妈妈本想救驾,可被爸爸拦住,让他自己去应付。我听了,顿时火上浇油。大声叫着“有你这样见死不救的吗,要知道蜈蚣可是有剧毒。”他没有回答,我只好将就照办了,为了自己的小命,我只好破例。我紧闭双眼,摈住呼吸,一用力,原来嚣张的蜈蚣,被踩扁了。从那以后,我不仅包住了自己的小命,而且我再也不怕蜈蚣了。

爸爸的爱有很多,数都数不清。

比如,在我摔倒的时候,是爸爸把我扶起来背回家的;在我生病的时候,无论刮风下雨爸爸都会快速地把我送去医院。还有很多很多,我要把爸爸的爱永远牢记在心中。

父爱如山是没错,但是我并不了解。由于我家在牙克石买了楼房,再加上我十一了,爸爸不得不离开我,外出挣钱。

我久久忘不了我和爸爸那几天短短相聚的时光。我受不了在电脑桌前看不到爸爸的事实,受不了没有爸爸那温暖的拥抱,受不了没有爸爸那关心的问候……在没有爸爸的日子里,我到底能接受什么?

每每看到朋友放学扑向爸爸的怀抱,我心中不由的酸酸的:“爸爸,我不想要好的条件,我想要的只是你在电脑桌前看电子书的事实,想要你那温暖的怀抱,想要你那胜似一切的关心问候……”

但我知道,爱的方式有千万种,但其实质都一样,那就是希望孩子学好,有好的未来。以后过得幸福快乐,而父母就是尽自己的能力,给孩子创造好的条件。

想到这里,幸福柔软的箭镞在那一刻迅速触及我的肺腑。曾经我一次次的询问自己:通往父爱的路有多远呢?现在我明白了,有爱就没有距离。父亲爱我,用他自己的方式。

说起父亲这两个字,我不禁意间想起父亲的许许多多的付出与汗水,还有他们的一切一切,一切一切……因为他是一个热衷于付出的一个深沉的man,在许许多多的子女心中有着无数无数的深沉是他给予的,然而,在许许多多的父亲的身上又何尝没有许许多多的误解是我们子女给予他的,有时父亲为了我们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可是我们从来不知道父亲心中摸不透的疙瘩,他好像一条无边无际的大海,深不可测,然而我们却只是一个渺小的小鱼,在大海中成长,不知道他的无数付出与无数无数的汗水,只知道在其中无休止的吸收大海的营养。

可是,谁能够对这种付出进行回报与感恩呢?或许有,也或许没有。因为父亲从来都是深沉的为我们付出,使其子女不知道父亲的付出。

伙伴们,听了我的讲述你是不是会注意父亲的一切一切的付出呢?如果你能,相信你一定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母爱才最伟大,原来,父爱也很伟大。所话说:父爱如山,对!父亲就像我们的大山,给我们温暖,给我们依靠。让我们也在父爱的怀抱中,努力成长!

记得在父亲节的前几天,我在日历上看见6月19日是父亲节,而恰好爸爸那几天又要去出差,我为了实惠又让爸爸感到温暖,我决定在父亲节那一天给我亲爱的爸爸一个大大的礼物!爸爸在父亲节的前提天晚上走的,第二天我早早的醒来,那妈妈的手机,给爸爸发了一条短信:爸爸,祝你父亲节快乐!你在那里也要注意身体,好好休息!谢谢,爸爸转发过来。我开心极了!

虽然这简简单单的事例,更加让我珍惜父爱,母爱伟大,父爱给伟大!

今年麦收之际妈妈不在家,爸爸一个人要干好多活。我不忍心看爸爸劳累,于是周日迟迟不来上课。爸爸发现我在干活,就送我上学。天虽然很黑了,但父亲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把我送到学校,因为他没有来得及换下干活的衣服。我的心怦然一震,张口说:

“谢谢,爸!”

爸爸开心的笑着走了。我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我觉得爸爸真的好伟大呀!此刻,我的脑海里出现爸爸周末给我做的一桌可口的饭菜;又出现爸爸在烈日下劳作的情景……朦胧中,我看见一只小燕子还在空中忙忙碌碌,这也不正在为自己的孩子觅食吗?

又要开始新课了。我是应该认真了。还有神游的理由吗?因为我的父亲就是我的不灭的导航灯。在我努力的空闲间,让飞舞的小燕子捎去我的心里话:“爸爸,你的无私和广博的爱,我无以回报。只能说声——您辛苦了,爸爸!”

后记:每年的六月第三个周日是父亲节,我在这里向天下有责任心的父亲提前祝福了。

今天是父亲的节日,却并不是特殊的日子,因为对于我而言,每一天都是父亲节。

当我小的时候,你曾经拉着我的小手,许下无数承诺,你曾经用硬硬的胡须渣子,吻过我的脸庞,时光飞逝,如今的您已经40岁了,回想起我小时候的点点滴滴,都是那么感人,那么让我怀念。现在的我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我了,我已经长大了,已经上4年级了,可是我忘不了您教我,您教我做人的道理,忘不了您教我处事的法则,不善于夸夸其谈,却会用行动来表达,我对您的爱。

在这个父亲节,我要对您说;爸爸,祝您节日快乐!

父子宰相家训论文范文素材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征文吧,征文具有标题醒目,让人一目了然的特点。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征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家风家训家规征文范文500字(通用1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规,家风,家训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规家风家训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鞭策,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家规,是祖上对于家族内人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的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

家风是家族的传统,规范及习俗。旧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事方法。家法是上辈人对下辈人的言传身教,是靠自身的行为影响下一代人。

家训是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立业的教诲。

家规家风家训应该是:

今日事今日毕,不拖拖拉拉,学会做一个有计划的人。

自己的事情自己尽力解决,不依靠别人,做一个有能力的人。

每天不论多忙,一定要在晚上休息前学习半个到一个小时。在上课期间,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做一个有效率的人。

学会感恩,感激帮助过支持过的人,会辨别生活中的美好和虚伪,学会辨别是非,真善美。做一个感恩的人。

尊重师长,敬爱同享,见人要热情打招呼,有同情人,帮助弱者,平易近人。做一个脚踏实地,与人为善的人。

所以我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关于家训的含义,我的理解就是每家家中的规矩。我想我家的家训是从小爸妈就教我的一项文明准则——叫人不蚀本,舌头打个滚。

我从小就比较沉默寡言,不太喜欢与别人说话,在大人面前显得不太礼貌。爸爸和妈妈就设定了这样一条家训:叫人不蚀本,舌头打个滚。意思是说见了人要打招呼,离开时要与对方道别。

妈妈无时无刻不提醒我这一文明礼貌训条:"见到叔叔阿姨就先打招呼,离开时要道别。"有时见我不乐意,妈妈就会板起脸来说:"文明礼貌只需一步,滚滚舌头就行了。"我只好无奈地叫声:"叔叔、阿姨好".

时间似流水,不知不觉离妈妈第一次教导我"叫人不蚀本,舌头打个滚"已经过去五年了。现在当我见到别人时,我可以自然地说声:"您好!"要分开时,就扬起手,爽朗地道一声:"再见!"这似乎已经成为了我的一种习惯。

当然文明礼貌不仅仅只有"打招呼",还有不随地吐痰、衣冠整齐等。如果我们没有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即使我们学习成绩再好,也枉然。

"叫人不蚀本,舌头打个滚"的训条应是人人都该懂得、并践行的。我想我们都有义务、有责任将家训留传下去,将它发扬光大。

家规、家风、家训这六个字,听起来总觉得很严厉。良好的家规、家风、家训可以塑造出言传身教的道德典范、高尚的品格、高雅的举止,成为众多人或家庭所效仿。在我家,关于这三点我们是这么做的,当然这都是一些做人做事的基本常识。

我家的家规是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好好发奋读书学习,到年老无力再奋斗时才知道后悔当年没努力学习。现在是我们学习知识的黄金时间,我们要加倍努力学习。

我家的家风是在家不跟爸妈长辈们顶嘴,长辈们说的话,我们小孩子一定要听;让我们做的什么事,要立马行动,不能拖拖拉拉,在日常生活当中,这都是必须要养成的一个行为习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长辈们说谁家的孩子真有家教。在家我的爸爸、妈妈经常教育我主动跟认识的长辈和邻居打招呼,尊老爱幼、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老弱病残之人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等等。

我家的家训是爸爸、妈妈时常教育我做人最基本的品质就是诚实守信。我是一个男孩子,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要敢于承担。无论自己做什么事情,做之前要先想好后果。就算犯错,也要自己敢于担当;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良好的家规、家风、家训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有自己不同的体现,这都需要家庭成员们的共同努力,不好的方面要及时改正,好的方面要一直延传下去。我们应该从小树立好家规、家风、家训,做一个有修养、有道德文明的人。

每个家都有自己的家规、家训、家风,要说起我家的家规、家训、家风,那就要从几件事说起。

小时候我经常去我大伯家玩,有一次夏天我去大伯家,大伯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你马上要上小学了,现在大伯跟你说几句话,你一定要牢记,第一、勤劳,不要依赖别人啊!要做一个诚实、善良、懂事的孩子,做一个值得别人信任的人,不管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撒谎。第二、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尊敬老人、孝顺长辈,每做一件事都让老人称心如意。坐公交车的时候要给老人让坐位,帮正在过马路的老爷爷或老奶奶牵他们过马路。

奶奶说:在我们家有一条家规,就是放学要快点回家,不能在路上玩,不让奶奶担心,路上要注意安全,过马路要左右看看有没有车再走,不能随便买零食吃,放学回家先洗手再吃饭,吃饭时不能看电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下的粮食,不能浪费粮食,不要剩饭要勤俭节约。书桌上的书要摆放整齐。在家里帮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扫地、擦桌子。

每天早上奶奶都起的很早给我做早餐,上学之前总要给我说,在学校不要和同学打闹,要团结同学和同学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要尊敬老师,看到老师要说声好。上课要专心听老师讲课,不能做小动作,写作业时要专心,动作要快。

家,给人以温暖。它是人们的居住的定所,是人们的避风港湾。

但是,家要有家的样子,不能乱七八糟,没有规矩。有句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好的家风可以让一个孩子健康地成长,而我就生活这样一个很好的家风中。在家中父母难免会因为一些磕磕碰碰而吵架,但他们从不会互相指责、斥骂,更多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他们理性的一面。平时在家中妈妈也会常常唠叨在学校应该怎么尊重老师同学,更会讲一些“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给我,时间久了我脑海中也会时不时的出现这几句话,与其说她是生我养我的母亲,她更像是我人生的第一个导师。在我的家里有些小规定:

1、吃饭不能狼吞虎咽,嘴巴不能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

2、吃饭时不允许边吃饭边大声说话;

3、不能翘腿等等。

虽然还有很多条条框框的规矩,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规矩约束着我、鞭策着我,让我更好地快乐成长。诚实守信,勤劳节俭,也是我家的家训。诚实守信是说出的话一定要做到,勤劳节俭是热爱劳动,节约,不浪费。我家的家风还有‘孝’: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妈妈一直谆谆告诫我:百善孝为先。家风是一条应该牢记的座右铭。有了它,我们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让自己走得更高更远!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们的国家是由千千万万个幸福家庭组成的,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家规。只有我们每个人认真遵守好自己的家风和家训我们的祖国才能更加和谐、强大。

每一个家庭都会有家规家训。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小我们就要记得我们的家规家训。

以前我们学过《弟子规》,有这样一句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讲的是在家里父母说什么,我们都要马上答应,不要吞吞吐吐;父母要求我们做什么,就要立刻去做,不要推脱、偷懒。

我记得有一次,晚上我正在看电视,妈妈下班回来问我:“吴奥明,你的作业写完了吗?”当时,电视里正在放我喜欢看的节目《闪天下》,我就没有回答妈妈的问题。突然电视变黑了,我以为停电了呢,抬起头看见灯还亮着呢,这时妈妈就对我说:“不管是谁对你说话,都要及时回答,这是对别人的基本尊重。”这时候我意识到我错了,马上主动向妈妈承认错误,并保证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了。从这件事情以后,我对《弟子规》又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勤俭节约也是我的家规家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每个人都耳熟的一首诗句。也让我懂得了劳动的艰辛。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有些人经常在外面请客吃饭,为了好面子,会点很多的菜,然后又吃不完,造成很大的浪费。我们国家人口众多,粮食资源也不是很足,如果大家都铺张浪费的话,会造成很不好的后果。所以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这不是一句口号,需要大家用实际行动来做,我们要从自我做起,杜绝浪费,节约资源。

这就是我家的家规家训,我要好好的学下去,做下去!

“校有校规,家规家规”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一问到“你家的家风是什么?家教是什么?”这些问题,同学们就会傻眼了。

我家的家风是“孝”,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父母一直告诫我:百善孝为先!家风是一条应该牢记的座右铭。有了它,我们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让自己走的更远!铭记家风,为自己的人生做奠定而坚定的基础,踏出坚定的步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记得在小的时候,我每次去和好朋友玩儿,都会忘记爸爸或妈妈规定的时间回家,玩儿的尽兴的时候就会很晚回去。让大人们很着急,于是妈妈就对我很认真地说:“我们是怎么规定的时间,为什么每次都不遵守规定,这么晚才回来。现在我们就规定,同样的错误不可以犯三次,同意吗?”我点了点头,并向妈妈保证下一次一定遵守规定,按时回家。

好景不长,我的老毛病又犯了。一次暑假的时候,我的作业完成了,就去找朋友玩儿,妈妈告诉我最晚六点半回家,不要影响别人家吃饭的时间,我同意了。我们玩儿得非常开心,她的妈妈再三邀请我在她家吃饭,我欣然的接受了。过了一会儿,妈妈打电话要我回家,我只好乖乖的回去了,因为已经超过七点半了。一回到家,就被妈妈狠狠的批评了一顿。我知道自己的错误是没有准时回家,并且在别人家吃饭不光打扰了别人,也给别人带来负担。暗下决心,绝不再犯。

人们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生活中处处有规矩。我家的家规是名目繁多。

我爸爸是个极其爱干净的人,所以我们家的卫生要求很严格。爸爸一直对我很温柔,但是有一次,我把废旧电池和要吃的东西放在了一起,还不听劝,爸爸因此打了我一顿,至今我都记忆犹新。我们家饭前便后和摸完小动物后必须洗手,有时候我一天要洗十几次。我家规定吃饭时不能掉饭渣儿,若掉了就必须及时捡起,并擦干净桌子,如果发现水池和地上有头发,就一定要一根根捏起,扔进垃圾桶,还有就是不能不脱外裤就坐沙发和床等等。

此外,妈妈还教导我必须孝敬老人。她规定每周到姥姥家后,我必须和她一起打扫卫生。每次到了姥姥家,我都忙得不亦乐乎,忙完时,浑身是汗,这时,姥姥会高兴地说:“我家毛毛长大了,真懂事!”我听了心里比吃了糖还甜。我们每年都要回老家一次,老家虽然远在山东农村,条件艰苦,用水很不方便,光开车就需要8个多小时。但爸爸妈妈还是坚持每年都回去,还要带上一大堆东西,在老家住好几天。

我家的东西都井然有序,有一次,睡觉前我把眼镜随手一扔,第二天起来找不见了,问妈妈时,却被她骂了一顿。我找了半天才找到,差点迟到。那次的教训让我知道了以后用完东西一定要放回固定位置。我经常用指甲刀和皮筋,拿完了就记不住往回放。虽然爸爸给我放了一次又一次,但我就是记不住,这得赶快改!

我家还有很多家规,你家的家规是什么样的呢?

有一年新年,我远方的姑姑来我家做客,爸爸让我去接大姑,要我客客气气的跟大姑打招呼、热情的和大姑打招呼、热情地帮大姑拎东西。我把大姑请进了屋里,姑姑坐下了,我突然发现桌子上有水,我就想去擦水,妈妈马上把我叫了回来,说:“你在擦水的时候要注意一件事,不要朝着客人的方向擦,这是对客人的不敬,要往自己的方向擦。”我当时还嫌妈妈啰嗦呢。饭做好了,是我最爱吃的饺子,我要吃了,爸爸赶紧拦住了我,说:“孩子,等一下,吃饭的时候要等客人,这是礼貌。”姑姑坐下来吃饭的时候,还夸我是懂事的好孩子呢。

记得还有一次,我在家里自己做木偶,做木偶的事对我这个笨手笨脚的男孩来说简直是天大的难事。做木偶既费时有费力,做到一半我就生气的把木偶扔到了一边,坐在边上生闷气。这是爸爸走了过来,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这只是人生当中很小很小的挫折,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要有不服输、坚持不懈的精神,再苦再难也要坚持,只有坚持才能取得成功。”听了爸爸的话,我又重新拿起了木偶,耐心地做出了一个木偶。这只木偶到现在我还一直保留着。

就是这样,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教育我、鼓励我。教育我怎样做人、怎样为人处事,应该具备着什么样的精神,使我健康、快乐地成长着。现在我也渐渐懂得了,父母为什么要对我进行这样的教育:因为我们是祖国的希望,祖国也要靠我们这一代去建设。

这就是我的家风,相信你们的家风也和我一样吧!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因为如此,千千万万的家庭都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家风、家规和家训。

在我的心里,家是菜园,我是菜苗,一个正在茁壮成长的小苗,而陪伴我一同成长的家风则是甘露、雨滴。良好的家风无时不刻不在熏陶着我、滋润着我,让我从无知渐渐迈向成熟和懂事!

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长辈是我们家的家风之一,它时时刻刻影响着我。在我们家,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他们把中华民族的这一优良传统在我面前展现的淋漓尽致。对父母长辈首先语言上要和气,不能顶撞发脾气;其次在行动上更要多关心他们,多理解他们。记得有一次我们学校组织去梦想城玩,在那里我们可以自己亲自做蛋糕或披萨,然后自己吃掉。但我做好披萨后,自己只尝了一小口,就包装了起来,想着要带回家给爸爸妈妈吃,因为这是我亲手所做,我要和家人一起分享呀!当爸爸妈妈看着我带回来的披萨时,心中满是欣慰和喜悦,连夸我说:“真是一个孝顺和懂事的好孩子!”

诚实守信也是我家的优良家风。我从小爸爸妈妈就教导我做人一定要诚实守信,切不可撒谎、不守信用。他们更是用实际行动来影响我,教会我!我不论是何时何地,都能谨记于心,严格做到。

好的家风是一所好的学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只有大家在好的家风家规的影响下才能有条不紊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家风是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家规是家庭的规矩。

多读书,好学习,敬老爱幼是我家的家风。从我记事起,不管是在姥姥家还是在我家,我都能看到各式各样的书籍摆在大书柜里。姥爷是个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大学生,他酷爱读书,姥姥说他从年轻时每个月都要买书,读书后要还做笔记,写心得。多读书才会有知识,有了知识才会有眼界。姥爷姥姥顶住当时女孩子不用念那么多书的压力,省吃俭用,把他们三个女孩子都培养成了大学生。现在妈妈和我的两个姨过得很好,真的感谢姥姥姥爷啊!妈妈爱读书的好习惯又传给了我,以至于我很早就开始看书,一年级就可以流畅地看报纸了。现在姥爷姥姥年纪大了,身体不太好,需要有人照顾。妈妈她们姐妹三个都在暗暗较着劲对父母尽孝,时时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一有时间就带着我回家看望姥姥姥爷,陪姥姥姥爷说说话,做做事。

守时诚信,互相尊重是我家的家规。在这条家规的规范下,我上学没有迟到过一次,做事很有诚信,得到了老师与同学的'好评,在班里有很好的口碑。在我家,爸爸妈妈很尊重我,把我这个小孩子的地位提高了不少,家里的事情我也可以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这让我自豪不已。这也让我学会了尊重别人,要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一直就听爸爸说,从古至今,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无规矩不成方圆。家规,家训,也就是一个人的做事,做人的原则。

我家的家训是:尊老爱幼、诚信做人、勤俭节约。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首先想到的是先让老人先吃,在外面见到有需要帮助的老人、残疾人都要主动的帮助,不辱骂老人,对待同学要讲道理,不打骂,不虐待小孩。诚信做人就是要求自己答应别人的事,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当做不到的时候要诚恳的跟别人说道歉,表示歉意,不以任何理由推脱,不随便答应别人,承诺与人,要凭自己的能力去承诺每一件事。勤俭节约,要求我们甲的每一个人都不浪费粮食,节约每一滴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都是农民伯伯用到的每一滴汗水换来的,要懂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每一个人,要心存感恩,这就是爸爸口中常常唠叨的家训吧!

再来说说我家的家规---谦虚做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当天的事情当天完成,不拖拉,守时。这些规矩天天约束着我的日常生活,刚开始的认识这些东西的时候,我可讨厌爸爸了,总是告诉爸爸,我还小,不可能完成,但是爸爸从不放松我,即使我哭了,不不会爸爸“坚硬”心。现在我长大了,理解了爸爸的用心,这些会成为我自己一生的做人规矩。

我相信,这些家规家训,在我以后的生活、学习上会一直激励着我,让我更加的努力,前行!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风家规家训能够让人终身受益,造福社会。

在我很小的时候,曾经买了冰激凌吃,随手把包装袋丢在了地上,外公、外婆拉着我的小手,严肃地对我说:“小蹊,你这样把垃圾随手丢在地上,让干净的地面顿时变得不好看了。”我惭愧得低下了头,并把它重新丢到了附近的垃圾桶里。从此,我深深懂得不文明的事,不好的事,哪怕再小,都不能去做。而好的事情,哪怕再小,都要积极去做。这和外婆、外公嘴里常念叨的“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家规不谋而合。

一天,有位来自福建的外地游客向正在楼下散步的外公问路,由于他说着一口闽南话,沟通起来不是很顺利。后来外公叫了在一旁玩耍的我,一起做向导,陪着这位外地来的客人找到了他要去的地方。我向外公抱怨说:“我们和他又不认识,走这么远的路,真不划算。”外公听了哈哈大笑,而后又严肃地对我说:“你长大了以后肯定要出远门吧。你要是去了外地,是不是也变成了别人眼里的陌生人呢。”我一想,是这个道理,顿时羞得满脸通红。正所谓:我友善待人,人亦友善待我。

秉持着“友善待人,诚实守信”的家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家规、以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家训,我在风雨中茁壮成长。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不禁问起自己,我家的家训家规是什么呢?经过一番观察,我知道了我家的家训家规是什么了。

一天,我、妈妈和外婆一起吃午饭。妈妈已经做好了香喷喷的饭菜,我抢先拿起筷子,准备向美食发起强势攻击。我正要夹起鸡肉往嘴里送时。妈妈把鸡肉夺了过去,说道:“外婆都还没吃,你怎么可以自己先吃了呢?家训家规都跑哪里去了!”我听了赶紧放下筷子,先帮外婆盛了一碗鸡汤,等外婆吃了起来,我才开动筷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这时,妈妈表扬我说:“这样才对,我们做个孝顺,懂礼貌的好孩子。”哦,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家的家训家规在饭桌上体现出来了。

还有一次,我和爸爸一起坐班车回老家看望爷爷。这时,一位年迈的老奶奶拄着拐杖,抓着扶手,艰难地“爬”上车来。靠边门的售票员阿姨看见了,放开嗓子喊道:“谁给老人家让个座,谁给老人家让个座!”爸爸一个眼神暗示我,我点了点头,站起身来,走上前去,扶着老奶奶坐在自己的位子上,说道:“奶奶,您坐。”“小朋友,哪你呢?”“没事,没事,您坐吧,我站着就行。”“小朋友,谢谢你喽。”“不用谢。”我侧身倚在爸爸身边,爸爸摸了摸我的头,说道:“好孩子,真乖。其实我们家的家规家训就是助人为乐,孝顺、懂礼貌。”我点了点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谁家都有家规家训,哪个国家都有国法,只有大家遵守国法,家训家规,国才能安,家才能和。

大年初一,我给爷爷拜过年,爷爷拉着我的手说:“走,我们去给大爷爷拜年。”我说:“为什么要给大爷爷拜年?爷爷说:“大爷爷是我的大哥,是我们家族最年长的人,给长辈拜年是我们的传统。”

来到大爷爷家,给大爷爷拜过年,我问大爷爷:“我们家有家风家训家规吗?”“作为炎黄子孙,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规。我们的家风是:诚信、勤劳、善良、尊老爱幼。家训是:做人要朴素、做事要认真。此话的意思是做人要质朴,不奢侈,办事要仔细,不能马虎。”大爷爷回答说。

哦,我明白了。说到简朴,幺爹就是个典范,他的每月工资有两万多,可仍和同事合租一套房子,这不就是简朴的表现吗?说到诚信,我就是个典范,这学期买文具,售货员多找了我几元钱,我都还回去了。说勤劳,我爸爸就是个典范,他整天在电脑上工作,时而出门帮别人安装、修理一些电子设备。

现在,我已快步入初中,早已养成了乐于助人、诚信等好习惯。仔细想想这都于我们家的家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一直在想,树立良好的家风,继承优秀的家规和家训,是值得去弘扬的民族文化。如今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已逐渐退出人民的视线,“正能量”得以传递。如果再加上优良的家风,人民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国家将越来越强盛。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规,我家自然也不例外。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我家的家规一是培养我做一个善良的孩子,当天的事情当天完成,绝不拖到第二天。就拿善良来说吧,妈妈说每一个人一生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要多帮助别人,不要和别人斤斤计较,男子汉要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

二是要做一个孝顺,爱生活,爱学习,爱劳动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就拿“孝”这个字来说吧,百善孝为先。现在我在爸爸的带动下,一有时间就会给我年迈的奶奶捶捶背,陪她聊聊天,还经常陪奶奶散步,把奶奶逗的可高兴了,让我感觉到我就是我奶奶的开心果。我现在还学会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只要爸爸妈妈叫我做的事,从不推辞,大家都夸我是一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

三是勤俭节约,懂得持家。妈妈常教导我说:“节约兴家,浪费可耻。”我以前在家吃饭总是爱剩下很多的饭。在妈妈细心的教导下我终于改掉了这个坏毛病。吃多少盛多少,先盛半碗,吃不饱再盛一点,那样就不会浪费了。过年的压岁钱我也从不乱花,我养成不攀比,不浪费的好习惯,这得益于我家严格的家教。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一定要把它好好的发扬下去。

我们的祖国是由千千万万个幸福的家庭组成的,正确的家训能形成良好的家风。有助于培养和教育好孩子刻苦学习、健康、快乐、幸福地生活。我的家,我爱你。

最近读了几篇文章,和朋友交流,谈论到一个话题——家风家教,忍不住拿起自己的拙笔写上几句话,略表达一下自己的拙见。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风气、风格和风尚,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这些建构成一个家庭或家族独特的特色。我们稍加梳理,解读一下历史,不难发现,许多长盛不衰、地位显赫的家庭家族,度会有各自兴旺发达的秘诀——家训,又可称为家风,它贯穿于整个家庭或家族辉煌的始终。一个家族的振兴与发达,离不开引领家庭家族走向成功者所创立的家风和家教。家风与家教的形成都会经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积淀和努力,它总结了前世中无数家庭的得与失以及经验,结晶成为独一无二、适合自己家庭或家族实际的法宝,引领家庭或家族走向辉煌。站在历史长河之上,回顾总结无数曾经辉煌一时的家庭,还有那传承已久的国粹——国学,他们的家风各有千秋,其中不乏许多可称为经典的精华:齐家、治国、平天下;岳母为儿刺字“精忠报国”,“忠”为岳家之家风;林则徐勤俭持家,生活简朴,他认为“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崇尚“俭”为林家之家风;曾国藩以为“勤”为人生第一要义,崇尚“勤”为曾家之家风;……优良的家风形成,往往是通过创立者的建立,和几代甚至数代人的不懈努力,践行而形成的,通过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围,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不断地践行,形成一种无言、无声的教诲,最为直观、最为直接、最为基本、最为经常的家庭教育,在一代又一代的践行过程中,铸就了家庭言传身教的典范,铸就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最为重要的、无以替代的精神财富;它弥漫于整个家庭或家族之中,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成员,惠泽于家庭的成员;家风也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魂魄之所在,支撑着家庭的进步与发展。传统中国,人人都崇尚、向往底蕴厚重、有着浓厚文化氛围的家风;这也是众多人所追求向往的目标之一。对于有着敦厚家风的家庭和家族,众多人都是顶礼膜拜,心仪向往的,甚至渴望进入那样的家族,成为其中的一员。这也是家庭和家族走向显赫和长盛不衰、兴旺发达的根本。良好的家风可以塑造出人高尚的品格,高雅的举止,成为人人向往的道德典范,一枝独秀、鹤立于整个社会“圈子”,为众多人,众多家庭所效仿。有着良好家风的家庭或家族,他们的子嗣及早就明白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懂得敬畏;懂得珍惜光阴,趁早好好地读书;懂得创业难守业更难,知难不难……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成长的人,懂得成功在于积淀,在于勤奋努力,明白勤能补拙的道理;明白勤为人生的第一要义,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努力……成长在拥有良好的家风的家庭中是人生中最大的荣幸,能领先于他人及早地认知生活。这种家庭的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思想丰富而多彩,有着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每天过得都会很有意义,日子里写满的是充实;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不急不躁,不卑不亢,身体之中时时处处散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味道——温文尔雅,一点也不显低俗;举止规范,处世豁达,通晓事理,光明磊落,总能顺势而为,有着大家之风范,绝不小肚鸡肠;生活杜以俭朴着称,不贪求奢华;诚信为人,表里如一,讲究耕耘,注重过程,顺其自然,不急功近利;从善如流,厚德载物。生活中,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等,无不烙上家风的印记。家风虽是一家之风范,却是铸造子女成才的熔炉。家风就像一棵树,一棵枝叶如盖的百年大树,子子孙孙都在它的荫蔽之下。勤奋问学、艰苦卓绝、言必行行必果、尊老爱幼、问鼎事业、友善、和睦、民主、敬业、书香……都可成为家庭或家族应该传承的必须的家风。自古至今,文化家庭都讲究“家风”的传承,在泱泱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之中,随时可现,处处可寻。历史上曾经显赫长久的家族,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家风、家训和家教,为后世学习的典范。《国语》、《论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许多典籍和家教典范之中无不彰显出家风、家教和家训的精神……家风对于以家庭的发展和延续是至关重要的,是家庭文化建设发展的结晶和支柱,是家庭精神的浓缩和特色所在,也是家庭文化特色的外在,更是社会精神文明的细胞,社会和谐进步的脊梁,国家繁荣昌盛的前提和基础。众多的家庭需要创建家风的魂魄去支撑,去走出家庭家族昙花一现的辉煌,走出“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的生活怪圈。良好的家风传承是社会风尚的健康发展前提,每个家庭都应构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风和家教,作为家庭的核心人物责无旁贷应该担当起这一重任,形成家庭的凝聚合力,给力社会风尚进步发展;给力伟大的“中国梦我的梦”的实现;千万个家庭组合成一股强大的振兴中华力量。2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风,必然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民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我们中华民族有重视家风的传统,讲究道德,勤俭持家,看重亲情,严于教子。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该在新的条件下,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一、家风/家教议论文写作事实论据1、司马光教子有方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2、吉鸿昌不忘父训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3、总统教子自立曾任过美国总统的里根,不仅有名望而且富有。但他严格要求自己子女自立,绝不让他们依赖父母。儿子失业后,一边寻找工作,一边靠领取救济金度日。二、家风/家教议论文写作理论论据1、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2、人遗子孙以财,我遗子孙以清白。《梁书·周舍徐勉传》3、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元·无名氏《渔樵记》4、儿童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遗产的人。陶行知《怎样选书》5、凡是不爱已的人,实在欠缺做父亲的资格。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6、有财无义,惟家之殃。《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7、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分之事,休专公共之利。《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8、为子孙作富贵计者,十败其九。宋·林逋《省心录》9、父之爱子,教以义方。宋·司马光《论公主宅内臣状》10、家庭不是别的,正是人类自己。[俄]叶甫图申科《家庭》11、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12、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完全的人。鲁迅《随感录三十三》13、家兴出孝子,家败出妖孽。中国谚语14、国威不可内伤,家丑不可外扬。中国谚语15、斗气不养家,养家不斗气。中国谚语16、亲人间的他恨比蝎子还危险。阿拉伯谚语17、生活在失去和睦的家庭里,等于生活在地狱里。土耳其谚语18、君子居家,须是能容。《古今图书集成·家范范》19、家弗和,防邻欺;邻弗和,防外欺。清·范寅《越谚》20、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四》21、以德遗后者昌,以财遗后者亡。宋·林逋《省心录》22、东好,西好,不如家里最好。[英]斯珀吉翁《农夫约翰》

小编导语:这是一篇关于我家的家风初中作文,父母的一些举动,总能影响孩子。优秀的品质,就是从中培养起来的。这就是我家的家风,它让我从中养成了许多好品质,这样的家风,值得传扬!更多关于家风的作文尽在巨人作文网。家风是一家的道德标准,如同粮食一般,是一个家必不可少的成分。而在我们家,也有家风,它就是如何做人。做人,肯定要做到善良。有一句话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而父母也从小这样教育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故意向一条小道扔小石头。虽然小道又窄又偏僻,爸爸看见了,急忙上前制止了我,并教育我道:“怎么能这样子呢?”“怎么了……”我感到爸爸在生气,但又委屈地说。“你这样可能会让骑车的人摔倒,这等于是在陷害别人!”爸爸激动地说着,我在一旁默默地听着,慢慢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看到我好像意识到了错误,爸爸的口气缓和下来了,继续说:“儿子,你应该还记得去年摔倒的痛吧?骑车摔倒比那样还痛!”我下意识地捂了捂左手,那道伤,令我难忘。这时,爸爸变得和往日那般慈祥,道:“快把那些小石子捡起来吧。”“好!”一个教训,让我知道,我应该小心地做每一个细节,我生怕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伤害到他人。当人,做人还要守时,虽然妈妈没有给我讲这个道理,但却总是用行动告诉我这个道理。每次,和别人约定出行时间时,妈妈总是要提早几分钟到达。她说,这样,才不会让别人等我们。有一次,我还戏谑道“宁教我等天下人,休教天下人等我”。但是,久而久之,我也耳濡目染,学着妈妈,养成了守时的好习惯!父母的一些举动,总能影响孩子。优秀的品质,就是从中培养起来的。这就是我家的家风,它让我从中养成了许多好品质,这样的家风,值得传扬!

三曹建安诗风毕业论文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220年。这时期的政治大权完全操纵在曹操手里.时的文学领袖都是曹家人物,著名的七位诗人建安七子也大都死於建安年间,故称这时期为建安文学.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汉沛国谯(今亳州)人曹操组建青州兵,挟持汉献帝,统一北方,社会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文学修养,由于他们的提倡,一度衰微的文学有了新的生机。在当时建都的邺城(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聚集了一大批文人。诗、赋、文创作都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诗歌,吸收了汉乐府民歌之长,情词并茂,具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们的思想情操。因发生在汉献帝建安时期,故后人称这一时期的文学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而以三曹为核心。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今存其乐府诗20余首,代表作《蒿里行》描写了军阀混战时期的惨景,《短歌行》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诗歌委婉悱恻,多以爱情、伤感为题材。两首《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其所著《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曹植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流传下来的诗赋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绘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描写爱情的《美女篇》,《洛神赋》等,曹植写《七步诗》的原委,更流传为尽人皆知的佳话。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可知建安文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1、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曹操。他诗歌创作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蒿里行》中的名句。表现统一天下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写了大海孕大含深的气派。《短歌行》中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表现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慕,《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积极进取精神。2、曹操是建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诗也不少优秀之作,他学习汉乐府,但又有自己的风格。3、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他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了文学专论,他提倡文学,对建安文学的繁荣起了推动作用。4、曹植的生活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线,5、曹植诗歌创作的代表作有描写游侠少年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的《白马篇》,其中“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集中表现了少年的爱国精神;鼓励朋友建功立业的《赠徐干》;在思妇身上寄托自己的失意和苦闷的《七哀》;描写一个少年斩断罗网,拯救一只黄雀的故事的《野田黄雀行》;描写海边人民贫困生活的《泰山梁甫吟》;以美女盛年未嫁的苦恼寄托自己怀才不遇之感慨的《美女篇》等。钟嵘称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6、建安时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之称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人,成就最高的是王粲。7、“七子”的诗歌创作中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的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诗》其一,其中“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不的苦难。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等;抒写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代表作是刘桢的《赠从弟》三首等。8、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最可信的是蔡琰所作的是五言《悲愤诗》。

曹操 曹植 曹丕的文章,明白了吧!思考下就好.

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曹操手迹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的诗歌全是乐府歌辞。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却又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曹操却以之悯时悼乱。《步出东门行》原是感叹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曲调,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可见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也影响到后来的杜甫、白居易等人。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汉末大乱,曹操又南征北讨,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大,故多有亲身经验和体会如《蒿里行》谓汉末战乱的惨象,见百姓悲惨之余又见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故后人谓曹操乐府“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曹操生于官宦,对天下具有野心,故怀有统一之雄图,《短歌行》有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资明证。其进取之心亦可见出,如《龟虽寿》言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言己虽至晚年仍不弃雄心壮志。 一代袅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对此也感到无能为力,只有作诗感叹,无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伤,《秋胡行》之低沈情绪,《陌上桑》等游仙作品中都可见他的消极情绪。 曹操的诗歌形式是十分创新的。他尤擅写五言体和四言体。《蒿里行》原是杂言,曹操却以五言重写,非常成功。四言诗方面,本自《诗经》之后已见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却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传统,反映现实,抒发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均是四言诗之佳作,使四言诗重生而再放异彩。曹操诗文辞简朴,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华美辞藻并不常见,惟形象鲜明,如《观沧海》一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笔,即能以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诗人的胸襟,不加润饰。曹丕,字子桓,生于灵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死于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乱世,曹丕便“生于中平之季,长于戎旅之间,”,典论自序说道:“余时年五岁。上以四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知骑射矣。以时之多难,故每征,余常从。” 他多次随其父于金戈铁马间南征北战,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惨状,“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所有这一切,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真实的生活基础,也确实在他的诗歌里得到了真实的反映。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的弟弟。卞氏所生第三子。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在建安文人中,他的作品留存最多,对当时及后代的影响最大。后人评价也最高。 曹操、曹丕、曹植合称三曹,是建安时代最为优秀的诗人。他们雅爱词章,不但以帝王之尊、公子之豪提倡文学,促成了五言古体诗歌的黄金时代,而且身体力行,创作了各具风格的名篇佳什:曹操的诗悲凉慷慨,气韵沉雄;曹丕的诗纤巧细密,清新明丽;曹植的诗则骨气充盈,淋漓悲壮,对后代诗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