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发表新冠论文的徐院士

发布时间:2024-07-04 03:34:57

发表新冠论文的徐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青岛海洋大学地质系主任,校研究生部主任,地学院名誉院长,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现为浙江大学理学院地球科学系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知名度很高的,在科技层面,这个人就是技术很高的,也是特别的厉害的一个人。

徐建国及其团队长期在第一线,从事新发、突发、不明原因性传染病疫情的病原学研究,主持完成9起在我国有较大影响的传染病疫情或事件的病原学调查,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提高了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的科技水平和控制效果。一、成果概述徐建国及其团队的科研成果可分为三类:(1)在我国发现两种新发传染病——大肠杆菌O157:H7感染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该成果在2008的《JAMA》上发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一项。(2)发现并命名两种发生变异的病原菌——脑膜炎萘瑟菌4821序列群和福氏志贺菌Xv血清型。该成果在2006年《Lancet》上和2010年《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上发表。(3)在病原体的传播和致病机制方面有三点突破——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吞噬细胞无形体的人-人传播方式、提出了猪链球菌二阶段致病理论、证实了大肠杆菌O157:H7的一种新的流行模式。该成果在2008的《JAMA》和2009年的《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上发表。徐建国院士及其团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提高了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的科技水平和控制效果,为控制疫情的流行做出贡献。此外,以责任作者在 JAMA(2008,IF=31.5)、Lancet (2006,IF=24.8)、以合作作者在Nature (2003)等杂志发表了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共发表论文281篇,影响因子合计606.8,被引用2943次。包括:SCI论文76篇, 影响因子合计432.9, 被引用1537次;中国引文数据库论文205篇,影响因子合计174,被引用1406次。1996年徐建国院士及其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医学药学奖。二、成果简述(一)在我国发现携带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NDM-1)的细菌2010年8月,柳叶刀-传染病杂志报道,在印度发现的携带NDM-1耐药基因的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已经传到欧美日等许多国家。引起广泛关注。徐建国团队和相关实验室合作,在我国发现带有NDM-1耐药基因的细菌(2010年中国卫生十大新闻之一),为国家制定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策略,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证据。(二)在我国发现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发现吞噬细胞无形体可人传人2006年11月,安徽一临床误诊为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死亡5-13天后,5名陪护亲属和4名医护人员被传染。徐建国团队和安徽省CDC合作,在患者血液标本检测到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特异性基因,发现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的特异性抗体呈4倍升高,提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诊断意见。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一种新发传染病,病原体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通过蜱叮咬传播,之前没有人传人的报道。本次研究通过对所有63名陪护亲属、医护人员和首例病例的接触地点、接触时间、接触方式等的深入调查,发现是在患者病危阶段、实施气管切开等抢救措施的过程中,通过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等,把病原体传染给和她近距离(≤0.5米)、长时间(≧2小时)接触的医护人员和亲属。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可人-人传播的发现,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JAMA以重点论文发表了该研究成果。耶鲁大学Krause教授撰写的编者按指出,这是“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可以人传人,在中国第一次发现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Nature Review Microbiology(2009) , Nature China (2008), Science Daily (2008),Science News (2008)等杂志做了专题报道。ProMED-Mail(2008)等十余个英文专业网站发表了评论文章。由于这个发现,卫生部2008年颁布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在全国部署预防控制工作。(三)发现和命名了脑膜炎奈瑟菌ST-4821 complex(序列群)2003—2005年我国突发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爆发,迅速从安徽传到其他省市,病死率增高,社会广泛关注。在国家CDC已经没有专门从事流脑研究队伍的情况下,迅速组织起一支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力量,紧急攻关。研究发现,我国新出现的C群流脑菌株,是发生了变异的ST-4821序列群(Lancet,2006),是一个新的具有世界流行潜力的亚群,对预防用抗生素之一磺胺耐药。因此,卫生部在2006年修订颁发了《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控工作方案》,调整预防用抗生素的种类。(四)提出猪链球菌的二阶段致病机理假说2005年在四川发生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感染猪链球菌疫情。215人感染,61人表现出以前未见报道的链球菌中毒性休克样症状,38人死亡。徐建国团队发现,病原体是序列7型猪链球菌,发生了变异,毒力增强,致病机理发生了改变,提出猪链球菌“两阶段致病机理”,指导防治和研究工作(JID 2009)。这个假说把猪链球菌的致病过程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病原菌进入血液到出现症状后2天左右,是链球菌中毒性休克样症状的发生期;第二阶段从发病后2天至2周左右,是脑膜炎发生期。序列7型猪链球菌进入血液后4小时左右,就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因子风暴,在发病后9至48 小时左右引发休克和死亡。因此,早期治疗的重点是预防和控制休克。研究论文2009年在JID发表。世界著名的猪链球菌专家加拿大Segura教授在编者按中指出,这为猪链球菌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JID 2009)。(五)发现和命名了福氏志贺菌Xv血清型我国细菌性痢疾主要是福氏志贺菌引起的。福氏志贺菌有15个血清型,其中福氏2a的分离率多年来一直最高。 2001年河南省出现一种新的血清型,分离率连续5年跃居第一,并传到其他省市。我们把它命名为Xv(JCM 2010)。这也是第一个由我国科学家发现和命名的志贺菌血清型。(六)证实大肠杆菌O157:H7的一种新的流行模式1999年4-8月,苏皖交界地区发生了严重不明原因疫情。194人以有腹泻病先驱症状、少尿、无尿入院,174人突发肾衰和其它脏器衰竭死亡;估计2万余人感染。徐建国团队和苏皖CDC一起,从患者、鸡、牛、猪、羊、苍蝇、蜣螂等分离到病原体,在患者血清中检测到特异性抗体,率先提出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的诊断意见,并证实了一种新的流行模式:和常见的通过食品、蔬菜、饮料等传播的方式不同,苏皖大肠杆菌O157:H7疫情,是因为当地农村家庭饲养的鸡牛猪羊等携带病原菌,通过粪便排泄,污染了环境,造成大面积流行(2003年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依据这些发现,卫生部迅速采取措施,有效地控制了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流行规模最大、死亡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发病情况最复杂的一起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爆发。卫生部 2000年颁发了《全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监测方案》,在全国部署预防控制工作。徐建国及其团队主持完成的有较大影响的传染病疫情或事件的病原学调查还有,1995年山东某儿童的多细菌协同性坏疽(1995年全国十大卫生新闻之一),1997年四川星状奴卡菌群体注射感染事件,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一输入性类鼻疽的细菌学诊断,2004年人工饲养果子狸携带SARS病毒调查。

院士发表新冠论文

如果钟南山院士决定追究的话,知网不但得把收益收回给钟南山院士而且还会被罚款。

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也侵犯了其他企业的利益,也已经涉嫌垄断了。也涉及到了著作纠纷权。已经涉嫌违反了反垄断法。

这个人一直和他的团队在研究这种病毒的结构,所以对于药物的研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知网侵犯了他的著作权隐私权,还有名誉权,知网没有付给钟南山钱,却用了他的论文。

高福院士发表的新冠论文

是由于这个人做出了非常多的贡献,而且特别聪明,所以才能够获得这些荣誉。

是因为他发明了新冠疫苗。而且冠名了一个机器的专利。所以说实力还是很强大的,就给了他这些荣誉。

他在我国的科学领域里面做出了非常杰出的贡献,被称为抗击新冠病毒的先锋者,所以他能获得这些荣誉,绝对是实至名归的。

钟南山表示,中国CDC(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在只是个技术部门。CDC的地位需要提高,未来也需要一定的行政权。CDC的特殊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要一级一级上报。CDC向地方政府上报后由地方政府决定如何处置。第二,SARS等突发性传染病过去之后,很多研究所就不搞了。所以这一次对于突发疾病,治疗上感到束手无策。一个月内研发出一个新药根本不可能,需要长期的积累,这也体现出我们防控体系的问题。(图片来源:南方+ 摄影:吴伟洪)钟南山缘何会提出CDC的地位需要提高,未来也需要一定的行政权?2月4日,21世纪经济报道刊发了《CDC的使命》一文,对中国CDC的发展进程、主要职责以及使命进行了详细的复盘,同时也提出目前中国CDC存在的短板以及进一步完善的建议,从中或许可以窥见一二。此次武汉新型冠状病毒防疫战,中国疾控中心作为一个核心角色却不时陷入舆论中心。先是因为疫情发布承受了巨大压力,接着又因为1月30日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副主任冯子健参与署名,由中国疾控中心等十余家机构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篇论文再度陷入漩涡。也正是由于这篇论文,整个中国舆论才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疾控中心在中国的传染病防御中的角色定位。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回顾看,如果能够早发现、早点确认,确实可以更好地控制疫情。新的传染疾病从发现到确认,需要有一个过程。事实上,中国疾控中心在过去的18年人员和经费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中国疾控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高福对CDC充满信心。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高福曾对媒体表示:“经常有人问我,SARS过去十几年了,还会来吗?SARS这一类病毒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但我很有信心地说,SARS类似事件不会再出现,因为我国传染病监控网路体系建设得很好,这类事件不会再发生。”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疾控中心创始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立明被召集重新出山,为有关部门提供对疫情防控形势的研判、防控技术支撑等。曾带领CDC战过SARS的李立明,在被问到如今疾控系统的走向是否实现了当初的设想时,他淡淡地说,“不太满意”。虽然这些年CDC在人力和资金等方面得到了提升,但是CDC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尤其是在权责方面。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只有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委托的省级卫生行政机构才有权公布疫情,国家疾控中心与地方各级疾控中心都是没有权力对外发布疫情的。CDC是决策支持机构,但无权决策。从武汉不明原因肺炎的最初出现,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认定,再到疫情的扩散,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比任何时候都更受到国人的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来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系统的事情,如何更及时更有效、有时是更决断地处置这样事关全国乃至全球的重大危机,是摆在我国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构建之路上必须回答的课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2月3日召开会议强调,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要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苛责永远比建设更容易。但建立在科学慎思基础上的行动从来不算晚。

在美国发表新冠论文的院士

巴里克教授感染新冠截止到2023年1月4日,暂无资料显示。

拉尔夫·巴里克(Ralph Baric),男,美国人,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流行病学系教授,有冠状病毒之父之称。

1989年,巴里克公开了对病毒基因重组的研究。2003年,巴里克在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克隆了具有传染性的SARS病毒毒株。2004年,巴里克团队开始SARS病毒逆向遗传学研究,并连续多年获得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基金资助。

2008年11月25日,巴里克团队发表论文《合成重组的SARS样冠状病毒对培养细胞和实验鼠具有传染性》,并介绍其团队实力:现在我们有能力设计、合成各类SARS样冠状病毒。 2015年11月,巴里克团队发表论文说,他们成功制作了一种嵌合体病毒,这种嵌合体病毒对人类细胞有传染性。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特征

根据现有病例资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发热、干咳、乏力等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重症病例多在1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值得注意的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愈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愈后较差。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

不管是哪个地方、哪所大学都不能说它就不存在抄袭造假的现象,像北大、清华这类的顶尖名校,确实整体氛围很好,但也不能说里面就一定没有“老鼠屎”。

首先,一流学府的论文也确实会存在抄袭造假的嫌疑。其实不仅国内的名牌大学的论文有抄袭造假的现象,其他国家的大学也会存在论文抄袭造假的现象,像是我印象中记得比较深刻的是日本的一个学术造假事件,可以说是整个学术界的丑闻了,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的小保方晴子,在日本理化研究所工作,在一流的学术刊物《自然》上面成功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据说有诺奖级别的研究成果(非理工科专业,其实不太懂,总之很厉害),随后被证实造假,学位被撤销,导师自杀。

其次,詹启敏院士团队的论文是否涉及抄袭造假,还在核实当中,没有定论,应该以官方通报为主,不要以讹传讹。根据网上公布的消息来看,詹启敏院士一共有25篇论文在美国的Pubpeer 网站上被质疑了,也不仅仅是因为抄袭造假,还涉及数据重复、实验结果有误等等问题,詹启敏院士也出来面对质疑了,积极和合作者沟通讨论。现在这件事情还没有定论,只要不涉及学术不端的话就没什么问题。

再者,不管怎么说,被爆出来有这样的嫌疑,詹启敏院士都有御下不严的嫌疑。詹启敏院士学术地位、行政地位都有了,个人认为詹启敏院士没有什么动机去抄袭造假,然而理工科一般都是大老板带小老板,小老板下面还有一堆研究生,但是如果有成果要发论文,实验室负责人一般都是通讯作者。所以即使这件事情被核实了,也有可能是团队里面的其他人做的,但是詹启敏院士作为团队带头人或者通讯作者,肯定也是要负责任的。

最后,学术是一件十分严谨的事情,搞学术的人都应该爱惜自己的羽毛。不管国内还是国外,你搞学术有成果了,肯定是要发表出去的,这些以你的名义发表出去的作品都是有迹可循的,所以如果你抄袭造假,其实是给自己以后的学术道路埋下了一颗地雷,如果想搞学术还是要爱惜自己的羽毛,真金才会不怕火炼。

新冠病毒发表论文的张院士

痊愈后的新冠患者更需要整个社会的关爱和照顾,本身就是受害者,遭受病毒的侵害,更应该被多照顾和爱护。

张伯礼称明年全世界的疫情将会平缓,他这么说的依据是虽然病毒变异更多了,但其整体上的表现并没有增加毒性,而且这也符合一般的呼吸道传染性病毒的演变规律,所以只要采取的措施是精准防控、注重流调、动态清零,而且掌握在一两个传染周期之内就可以把病毒封控住。

在最近,一直非常关注新冠病人后续康复的张伯礼院士表示,我们这边治愈的新冠病人的后遗症状比较轻;众所周知,感染了新冠病毒,即使治疗之后也会有后遗症,而且一些后遗症现象在国外患者身上特别明显。我们这边治愈的新冠病人的后遗症状比较轻,虽然这其中的原因暂未可知,有可能是因为使用了中药,也有可能是治疗得早,但是不管怎么样,为了我们的个人健康,现阶段还是不能放松警惕,平时还是做好个人防护。

张伯礼院士一直以来都非常关心新冠肺炎患者的康复问题,他认为国内患者后遗症的概率和程度比国外轻很多。在武汉和石家庄,张伯礼代表一直负责患者的康复工作。今年的议案提到要重视这项工作,包括医生的培训和机构安排。同时,他也希望康复治疗能纳入国家医疗保险。张伯礼院士希望能够好好研究,希望走得更远,以便所有患者都能完全康复,恢复到发病前的身体状况,

还有一点就是,张伯礼院士呼吁不能歧视新冠肺炎康复患者,他认为,社会歧视是对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的另一种伤害。新冠肺炎病人康复后不会感染其他人,但他们可能会有工作疲劳的症状。张伯礼代表建议全社会摒弃歧视,多关心新冠肺炎的康复者。

在我看来,我们不应该区别对待新冠肺炎康复患者,不能歧视或者作出任何让他们不舒服的举动,应该要对待他们像是对待正常人一样,因为患病这个事情他们也没办法控制,他们是疾病的受害者,不能再给他们造成二次伤害,不能阻碍他们参与社会活动或者是其他的工作、生活。

全世界疫情将逐渐平缓,张伯礼这么说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么说是有依据的呀,现在世界各国都在逐渐研发自己疫苗以及疫情相关的特效药,并且已经有部分国家有了关于应对新冠疫情的相关特效药物。现在基本上已经初具规模,再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也将逐渐形成真的能够应用在病情治疗中的新冠疫情的特殊药物。

我们一直是觉得新冠疫情很可怕,因为我们现在并不具备直接的对抗能力,只能是采取预防的方式,包括出门戴口罩,包括打疫苗,真正被确诊了,到医院里面只能是使用一些增加人体免疫能力的药物,没有相应的特效药物。这个特效药物的意思就是这个药物专门针对新冠病毒,可以在短时间之内起到较高的杀伤效果,这种特效药物的研发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以前国际上也出现过很多传染病,比如说埃博拉也是很吓人的,致死率非常高,但即使是这样过去十几年了,也没有研发出什么特别有效的药物。

所以国内很多人对于新冠疫情相关的特效药物是不抱什么特别大的期望的,就觉得能有这个疫苗就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将用特效药物研发的模型,已经初具规模了,在实验室阶段据说有了几条研究的线路,有了成果,聚力真正应用到现实生活之中,大规模去应用,半年左右时间应该也差不多了。毕竟特事特办真要是完全遵循传统药物的试药期的相关流程,那到现在大家可能都用不上新冠疫苗,这可能是不可能的。

有了这种特效药物,然后现在世界各国也在大力推广疫苗,那自然也能够相当大程度上对于疫情的发展产生遏制作用,也就不需要那么担心疫情了。就是会趋向于平缓不是不会再发生传染了,而是说我们将不是没有对抗的力量了。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