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博士能以第一作者发表c刊论文吗

发布时间:2024-07-02 13:34:22

博士能以第一作者发表c刊论文吗

C刊一般要求博士或者副高。

1、在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两篇以上论文,在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是博士毕业的硬性条件。2、在规定年限内修满所有学分,并通过答辩,才能申请毕业。3、博士生在发表论文的时候,要保证论文科学可靠,不能有造假或剽窃行为,如果被发现有学术不端行为,将被取消学籍。

我在physica A发了一篇,第一作者,本人硕士。cssci也是看期刊,我有硕士同学在cssci上发表过文章。

博士能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1、在规定年限内修满所有学分,并通过答辩,才能申请毕业。2、在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两篇以上论文,在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是博士毕业的硬性条件。3、博士生在发表论文的时候,要保证论文科学可靠,不能有造假或剽窃行为,如被发现有学术不端行为,将被取消学籍。天津医科大学前身天津医学院创建于1951年,是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建立的高等医学院校。1994年6月,天津医学院与天津第二医学院合并组建成立天津医科大学。1996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5年10月成为天津市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教育部共建高校。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毕业要求如下:

第一,在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两篇以上论文,在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是博士毕业的硬性条件;

第二,在规定年限内修满所有学分,并通过答辩,才能申请毕业;

第三,博士生在发表论文的时候,要保证论文科学可靠,不能有造假或剽窃行为,如果被发现有学术不端行为,将被取消学籍。

博士简介

博士指拥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同等学历,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由学习阶段进入学术阶段,是目前最高级别的学位。博士学位的人的最本质特征,是拥有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这也是博士学位的核心内涵。博士在国外特指获得过博士学位的人,把博士生也称为某某博士。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三级学位中,博士学位是最高的一级。

博士提前毕业需要的条件如下:

1.申请提前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必须达到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的相关规定要求。

2.申请人主持或参与本学科科研课题研究、在本学科领域内取得重大科研成果、获得科研成果奖项情况,均可作为申请提前毕业的重要参考条件。

博士发表第一作者论文

去年三月,东南大学崔铁军院士团队在信息超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 Nature Electronics 上,而文章的第一作者引人注目——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张信歌。从两次高考失利,到在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出斐然成绩,张信歌凭着对科研的热爱与坚持,已在顶级期刊发帖多篇。他的多项科研荣誉曾被新华日报、中国光学专门报道,受理、授权国家专利多件,各种奖学金更是拿到手软。

张信歌,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共发表8篇高质量SCI论文,总影响因子达82.48。其中1篇为电气电子领域排名第一(1/266)的国际顶级期刊 Nature Electronics(IF=27.5)、2篇为国际著名综合性期刊 Advanced Science(IF=15.84),均被选为期刊封面、1篇为国内领军期刊 Science Bulletin(IF=9.511),受理、授权国家专利9件。更是荣获无数荣誉奖项: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全国超材料大会“研究生学术新人奖、东南大学三好研究生、3次“博士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等。

研之路,虽苦却甜。在科研方面,张信歌主攻的是智能电磁超表面领域,面对艰深难懂的学术问题,张信歌没有表现出畏难心理,而是把其当作一种“超能力”来培养。从隐身器件到到通信系统,超材料的应用正显现着很强的潜力和广大的应用前景,同时也是亟需当代优秀青年填补的科研空缺。虽然在自己研究的领域获得了很多成就,但获得荣誉的背后并不是一帆风顺,只有经过不断的经验积纍、无数次的尝试,在后退与前进之间来回甚至跌倒,才有可能窥见成功的曙光。

在学术道路上,导师蒋卫祥教授给予了张信歌非常多的帮助。2018年元旦,得知张信歌有科研困难,蒋教授冒着大雪从家里赶到办公室,为张信歌答疑解惑;生活上,蒋教授也对他关怀备至,通过组织户外活动的方式尽量缓解大家的科研压力。这些,都让张信歌印象深刻。蒋卫祥,1981年10月出生于江苏东台,现为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从本科的计算机专业,到研究生的应用数学专业,再到博士开始研究电磁波,三跨专业后又成为年轻的80后博导。曾在2015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次年被聘为东南大学青年特聘教授。

张信歌在实验室与导师讨论

张信歌说,“蒋老师严谨细致、百折不挠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他在科研学术方面,总是以高标准来要求我,并不断鞭策我前进,我感到受益匪浅,成长许多。"张信歌在与导师蒋卫祥教授进行了多番交流与探讨之后,他大胆创新、另辟蹊径,着力于开发一种全新的光调控智能电磁超表面,在该平台上可用不同光照图案实时远程调控电磁功能,创造性地解决了以往多控制通道电控超表面需要大量复杂物理导线连接带来的直流-微波信号串扰难题。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 Nature Electronics ,“News and Views”栏目对该成果进行了专题评述,国际著名科技媒体Tech Xplore、新华日报“最前沿”专栏、中国光学官微及东南大学主页等进行了专门报道。

因此,在科研遇到阻力时,他努力让自己避免焦躁忙乱,首先寻找问题所在,理性看待问题,并进行一定的自我暗示和激励;同时,他坚持经常跟导师沟通、请教,帮助化解自己内心的困惑和沮丧。“科研之美在于科研是一个充满未知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总能带给我意外惊喜,也正因如此,于我而言,科研是件‘根’虽苦但‘果’却甜的事。"不受局限,成果落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发展技术并服务于生产,就必须不断地科学研究。现实的生产力为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反过来科研成果又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张信歌正是如此,不局限于理论上的研究,而是把研究成果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已有9件国家专利的他,一直把服务国家社会作为奋斗目标,既不止步于兴趣、也不驻足于学术,而是将自己所学所获真正转化为人民群众所需要的东西。为做到这一点,张信歌在进行选题时,既瞄准国际前沿,注重其学术价值,也考虑它的实际市场需求,能否解决一些工程实践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张信歌在国际会议上与外国学者交流

他研究实现的光调控智能超表面(Nature electronics,3,165-171,2020),物理内涵和功能丰富,既是目前超材料的国际前沿研究热点,同时也能促进解决目前已有多控制通道电控超表面需要大量复杂导线连接带来的直流-微波信号串扰以及难以实现非接触式远程调控的难题,为实现高集成度的电磁器件和可见光与微波融合通信系统提供了技术新途径,助力国家5G/6G战略技术发展。

选择热爱,且行且歌

张信歌曾表示:“我个人认为,首先要认清科研是一个长期积纍的过程,我们应把科研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认真对待。但也不要把它当成全部,求成心切,把自己逼进死胡同,无暇顾及其它事情。每天我们既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科研,也能有时间去享受生活。”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张信歌会经常去游泳锻炼,并且每周都会参加2次组内的羽毛球活动。此外,他还会定期约几个好友,一起去探寻美食、闲谈、享受生活。“我非常喜欢剧情类电影以及舒缓型音乐,这些都能给我平时的科研生活解压。不过,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和科研达成和解,要不断地激励自己,学着去享受科研,这样才能达到内心平和。"

谈及日常生活,张信歌直言自己非常感谢父母家人对他的支持,是一路上家人的陪伴与鼓舞,让他有了坚强的后盾,才能够心无旁骛地从事科研工作。他感慨道,自己的成就离不开家人的支持与陪伴。

张信歌坦言,自己非常热爱科研,对科研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希望自己以后能成为一位优秀的高校教师,像自己的导师一样,在电子和通信领域做出科研成果,教书育人,服务社会和国家。

评职称的论文作者都需要评职称本人是第一作者,大学毕业论文就看大学的规定了,有的学校会承认第二作者,当然,是在第一作者是指导老师的情况下。

这个举动主要是为了保证博士毕业生的质量,同时也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博士第一出身很重要,很多学校看第一学历是不是985直接定,当然如果确实学术上很牛,能带来项目高校也喜欢,一作论文多很有用,学术界有知名度,能拿到项目啊,所以做学问的还是要追求科研水品。

博士发表论文第一作者

高校认可的范围无非是前三种的排列组合。如果你是论文的第一作者,那走到哪都认,没有任何特例,所以这肯定是第一优先级;共同一作的,有的时候要看是否为排第一的共一,要么就当量折半,不同高校要求不同;大部分高校是认应届博士发表的导师第一本人第二的论文;大部分高校也认应届博士作为通讯作者的论文,很多等同于一作看待,但有的高校不认;导师要通讯和第一作者,给老婆/老公挂二作,学生三作,这种论文对于学生来说几乎没啥用。题主说的情况确实存在,有些老师就是喜欢自己占着一作和通讯。如果工作确实是你做的,我的原则就是第一、共一、第二(导师第一)、通讯怎么都得占一个。具体操作可以跟老师商量自己一作,导师通讯;或者和导师共一,或者和其他人共一;再不济,导师一作,别人二作,你是通讯也可以(声明:这里不考虑学术不端的情况,暂且认为所有作者均对论文做出贡献)。因为无论是评职称还是校内考核,对于导师来说一作和通讯效力相同,全占着属实没必要。如果你只是承担了部分工作,而导师或者其他人做了大部分,那给你二作也无可厚非。这种情况如同我上面讲的,求职时候大部分高校也是认的,找教职时候只能规避那些不认的高校了呗。不过要是三作及以后,那属实没啥用了。即便你是NSC的三作,也没啥用啊

第一作者可以有多个,数量没有规定。第一作者是在创新性科研成果中贡献最大的人。论文的第一作者可以有几个人主要取决于论文的类型以及刊物是否认可。有的文章署名有两个或多个第一作者,属于并列第一作者,这种情况需要在人名上进行标注。 扩展资料 第一作者可以有多个,数目没有上限。第一作者是在创新性科研成果中贡献最大的人。论文的第一作者可以有几个人主要取决于论文的类型以及刊物是否认可。对于多个作者共同完成的'情况,对作品贡献最大的人的名字通常署名在最前面。第一作者指的是署名排在最前面的那个人,有的文章署名有两个或多个第一作者,属于并列第一作者,这种情况需要在人名上进行标注。硕士生发表论文,原则上导师是第一作者;博士生发表论文,导师必须是第一作者。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不同,通讯作者一般由在论文所属领域最有权威的人所充当。

可以。在2021年就有博士生在经济研究上以第一作者撰写的论文发表过。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2018级博士生冯阔同学与导师唐宜红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增值税多档税率、出口退税与国际经济效应》在《经济研究》2021年第5期正式发表,这是我院师生2021年上半年在《经济研究》发表的第4篇学术论文。此前,王立勇教授和梅冬州教授以第一作者撰写的论文《贸易开放与财政政策波动性》和《财政扩张、信用违约和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分别在《经济研究》2021年第2期和第3期正式发表。

通讯作者一般指整个课题的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等。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通讯作者的好处是能和外界建立更广泛的联系。一些杂志会约你申稿,写综述。这些会大大地提高你在科学界的地位。 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此作者不仅有最多和最重要的图表 (即体力上的贡献),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本文的智力贡献)。 如果从知识产权上来说,研究成果算是通讯作者的。

博士论文发表第一作者

论文两人同为一作,即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报考博士,有已经发表的论文,会带来更多的机会。而对论文的要求,会因报考的学校而异。若有明确规定,不认可共同一作,则两人同为一作是有影响的。而没有这方面规定,则论文两人同为一作,就会被认可,只是相对于独立第一作者而言,认可度更低一些。

论文,是一个让多少人既头疼又无奈的字眼。曾几何时,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评职晋级的必要硬件,论文影响和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将改革职称的评价标准,不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淡化或不做论文要求;对实践性操作性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职称系列可不做论文要求;探索以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教案、病历等成果形式替代论文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淡化论文数量要求。全新第四代汉兰达耀世登场广告图片在职称评审“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当下,国家《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出台,无疑是一个惊天喜讯,给广大基层评职者松了绑。一时间,职称评审告别“三唯”( 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时代成为互联网上的热词。论文,到底是只什么“鸟”,让人如此欢喜如此忧,评职与论文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一篇篇看似不起眼的论文,到底有多重要?评职称,需不需要论文“职改后,评职称到底还需不需要论文?”这是许多人的关注和疑问。大家发现,近年来,尽管国家已经陆续对职称论文松了绑,但在许多地区,职称评审还是与论文挂钩的。半年前,人社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就明确指出,“县级以下基层专技人员评职称对论文不做要求”。意见出台后,各级媒体相继发表了“县级以下基层专技人员评职称取消论文”的相关报道,但基层评职者很快发现,在当年的职称评审中,论文仍然是个“硬杠杠”。为此,许多评职者怨声载道,认为国家政策到了地方就变味。其实,“县级以下基层专技人员评职称取消论文”之说只是一种误读。2016年7月,人社部在《关于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的文件中指出,“将改革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对论文、科研等不再作硬性要求,而可用能够体现专业技术工作业绩和水平的工作总结、教案、病历、技术推广总结、工程项目方案、专利成果等替代”。在这份文件中,并没有出现“职称评审将取消论文”的字眼,文件中“对论文、科研等不再作硬性要求”的表述,只是表明国家正在建立多元的更为科学的职称评审标准和考核制度。

一般独立作者是指你自己一个人完成所有内容,而分第一第二作者的话,指文章是你们合作完成的。如果是为了走学术路线的话,第一作者价值高点,其他的也什么区别,主要还是看个人单位的要求。

一般评职称单位要下发文件,文件上会有具有要求,一般都是要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期刊上发表文章;

还有的文件上规定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2篇或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篇,第二作者身份发表2篇,其实从发表文章来看这个第一第二的没有什么区别,关键要看下发的文件上是怎么要求的,怎样发表能承认才是关键,总之一句话一切以单位下发文件为主。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明文规定:硕士生发表论文,原则上导师是第一作者;博士生发表论文,导师必须是第一作者。这个规定引起了研究生的不满和投诉,它实际上涉及到科研工作中的道德和体制问题,需要仔细辨析。

在大多数情况下,在校硕士、博士生发表科研论文时,第一作者是自己的导师,这不仅是出于惯例,而且是合理的。因为情况往往是,研究课题是导师的,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

这时,不论用道德的眼光,还是用权利的眼光,导师署名第一都无可非议,因为关键思路(搞科研最看重的就是这个,习惯上称作“idea”)出自导师,学生投入和贡献的是一般工作、知识、精力和时间。我们可以说,即使在另外的情况下,两人合作决定署名次序也是如此,导师的身份、学校的行政权力等背景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作者

论文一作很重要,它不仅仅是博士求职时的敲门砖,还是博士入职后晋升职称的关键。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