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逻辑学论文发表笔记怎么做

发布时间:2024-07-05 20:25:19

逻辑学论文发表笔记怎么做

题目:作者: (翻译: )书刊名称:内容摘要:心得体会(剖析):我也有写过,望采纳

读书笔记怎么写呢?写读书笔记通常会是学生最为头疼的作业。下面就说一下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读书笔记一般分为摘录、提纲、批注、心得几种,格式及写法并不艰深,心得笔记中的读后感有点麻烦,但只要懂得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要素的关系,就会轻松拿下,因为读后感不过就是一种议论文而已。我觉得以失败告终,是因为你学而不用。很多应用文种只有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才能具体应用,而读书笔记属日用文类,应即学即用。 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常用的形式有: 1、摘要式读书笔记 摘要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习、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摘录要有选择,以是否有用作为摘录的标准。摘录式笔记可分为: (1)索引读书笔记 索引读书笔记是只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的笔记。如书刊篇目名、编著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如果是书,要记册、章、节,如果是期刊,要记期号,报纸要记年月日和版面,以备日后查找方便。例如:庄照:《也谈为谁立传》,《光明日报·〈史学〉》 (2)抄录原文读书笔记 抄录原文读书笔记就是照抄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习、研究有关的精彩语句、段落等作为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摘抄原文要写上分类题目,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 2、评注式读书笔记 评注式读书笔记不单是摘录,而且要把自己对读物内容的主要观点、材料的看法写出来,其中自然也包括表达出笔记作者的感情。评注式笔记有时对摘录的要点做概括的说明。评注式笔记有下列几种: (1)书头批注 书头批注,是一种最简易的读书笔记作法。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用笔在字句旁边的空白处打上个符号,或者在空白处加批注,或者是折页、夹纸条作记号等等。这种笔记方法不但对书中的内容可以加深理解,也为日后查找提供了方便。 (2)提纲 提纲是用纲要的形式把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论点、论据提纲挚领地叙述出来。提纲可按原文的章节、段落层次,把主要的内容扼要地写出来。提纲读书笔记可以采用原文的语句和自己的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来写。 (3)提要 提要和提纲不同。提纲是逐段写出来的要点,提要是综合全文写出要点。提要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写出读物的内容。提要除客观叙述读物内容外,带有一些评述的性质。 另一种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梗概作简要的说明。 (4)评注读书笔记 评注读书笔记,是读完读物后对它的得失加以评论,或对疑难之点加以注释,这样的读书笔记叫作评注笔记。例如鲁迅读《蕙櫋杂志》中的一段:清严无照《蕙櫋杂志》:西湖有严嵩和鄂王《满江红》词石刻,甚宏壮。词即慷慨,书亦瘦劲可观,末题华盖大学士。后人磨去姓名,改题夏言。虽属可笔,然亦足以惩奸矣。 案:严嵩篇和岳飞词,有如是作为,后人留词改名,有如是自欺,严先生以为可笔而又许其惩奸,有如是两可。寥寥六十字,写尽三态。(鲁迅《集外集拾遗·书苑折枝(二)》) (5)补充原文读书笔记 补充原文的读书笔记,是在读完原书或文章之后,感到有不满足的地方进行补充。需要注意的是补充原文不是随意地加以补充,而是要围绕中心思想加以引申或发挥。 3、心得式读书笔记 心得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之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的一种笔记。它有如下几种: (1)札记 札记也叫札记,是读书时把摘记的要点和心得结合起来写成的。这种札记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长可短。 (2)心得 心得笔记也叫读后感。读书后把自己的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这些读书笔记,可以写读书时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写对原文的某些论点的发挥或提出批评、商榷的意见。写这种笔记,一般是以自己的语言为主,也可适当地引用原文。 (3)综合读书笔记 综合读书笔记是读了几本或几篇论述同一问题的书文后,抓住中心评论它们的观点、见解,提出自己看法的笔记。 上述三种类型的读书笔记,不论采用哪一种类型,目是都是为学习、工作、科学研究和写作服务。作笔记时开始可采用摘要式,以后读书多了,有了比较,产生了看法,就可以写译注式,至于心得式是更进一步了,它是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 ====归纳小节: 作读书笔记不仅能提高阅读书、文的效率,而且能提高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图书馆的作用,不但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 4.写法 读书笔记是人们在读书时为帮助记忆而写的一种应用文体。 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学者都很重视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既是消化书本知识的有效手段,又可以积累有用的材料,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前人写的读书笔记,想谈三种写法。一种叫“提要钩玄”,一种叫“采花酿蜜”,一种叫“开山铸铜”。 先说提要钩玄。唐朝的著名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里讲他写读书笔记,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他读记事的历史书,把重要的事件摘记下来。他读哲理书,把主要论点摘出来。韩愈的读书笔记,有几篇还保留在他的集子里。有一篇《读,<鹖(he)冠子>》,。引在下面,看他是怎样写提要钩玄的读书笔记的。 《鹖冠子》十有九篇,其词杂黄老刑名。其《博选篇》,“四稽”“五至”之说当矣。使其人遇时,援其道而施于国家,功德岂少哉!称“贱生于无所用,中流失舟,一壶千金”者,余三读其辞而悲之。文字脱谬,为之正三十有五字,乙者三,灭者二十有二,注十有二字云。 他先写明这部书有多少篇,没有写作者是谁,什么地方人,因为无从查考,作者没有写出自己的姓名和籍贯。其次指出这部书的内容是讲什么的。这部书属于先秦诸子,先秦诸子分好多流派,所以指出“其词杂黄老刑名。”黄老就是道家,讲黄帝,老子的学说的;刑名就是法家。指出这本书的内容是道家兼法家。再指出这本书中的要点,有篇叫《博选篇》,里面提出“四稽”“五至”的学说,“四稽”指出从四个方面来考察,“五至”要达到五个要求,都是为治理国家打算的。韩愈认为他的学说很恰当,假使他被国君任用,用他的办法来治理国家,功效是不少的。又引了书中的话,说有的东西被看轻,由于没有利用它。比方一个大葫芦,大家看不起它。要是在大河中船翻了,抱了大葫芦就可以救命,这时候一个大葫芦就价值千金了。韩愈反复读这些话,引起了悲哀。书里用大葫芦来比人才,人才弃而不用,所以被看轻,韩愈因此悲哀。韩愈又改正书中的文字脱误,改正三十五个字,把颠倒的字勾过来的有三处,涂去的错字二十二个,旁边注明改正的字的有十二个。 从这篇里我们看摘要的读书笔记是怎样写的。不是把一本书的要点记下来就算。先记下这本书有多少篇,内容主要讲什么的。再记下其中的要点是什么,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写出自己的意见。还摘出其中精彩的话,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提到改正书中文字的脱误。从“三读其辞而悲之”看,“三”字虚数,表示反复读。可见韩愈碰到其中精彩的话,不是看过就算,是要反复读的。这就是韩愈写的摘要的读书笔记。里面确实摘记了要点,但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包括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还要对全书的内容作概括的说明。那就不光把一本书读过就算,读后还要思考,从全书的内容到精彩的篇章,到精彩的话都要考虑,直到对书中的错字都不放过。从这里,我们既可以学习怎样写摘要的读书笔记,还可以学习他是怎样读书的。 再谈“采花酿蜜”的读书笔记。蜜蜂采花中甘液酿成蜜,不是采一棵花的甘液所能酿成的,是从多种花中采集来的。有的读书笔记,是作者读了好多书,通过比较研究才得出的一种看法,好比蜜蜂酿蜜,这样的读书笔记写得比较精彩,不同于一般的看法。象乐熹的《朱子语类》: 渊明诗,人家说是平谈,据某看他的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自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谈的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 又龚自珍《已亥杂诗》: 陶潜酷拟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谈,二分梁甫一分骚。 读书笔记有各种形式,前面举的摘记是一种;这里举的是别的两种,一是随笔式的,一是诗。随笔式的只写出自己的意见,不必记下书名卷数等,主要把自己对书的意见写下来,用诗的形式来写更不必记书名卷数等了。 上面举的乐熹的一段话,龚自珍的一首诗,实际是写出了对陶渊明诗的读后感,所以也作为读书笔记来谈。“渊明诗,人家说平谈”,说明他看了别人讲陶渊明的话,都说渊明诗是平谈的。“据某看他自豪放”,他读了渊明的诗,跟别人的看法不同,认为平谈是表面,骨子里是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自觉耳”,他也读了许多豪放的诗,经过比较,他认为渊明诗的豪放跟别人的豪放不同,他的诗的豪放不显露。也有外露的是《咏荆轲》一篇。他这个论点,是读了别人论渊明的诗,用渊明的诗来检验;读了别的豪放的诗,用来跟渊明的诗作比较;才能得出来的。他不光看到渊明诗表面上的平谈,还看到了从《咏荆轲》诗里看出了他的豪放。再来看他写的别的诗,才看出透过表面的平谈,骨子里是豪放的,即从诗里看到渊明这个人的性格来。这正象蜜蜂采花酿蜜那样,是读了很多书,通过比较研究才得出来的。 龚自珍的诗主要是采用了乐熹的论点,但又补充了新的论点:一是用诸葛亮的豪放来同陶渊明的为人作比,二是赞美渊明的品格的高超,三是用诸葛亮的《梁甫吟》和屈原的《离骚》来同渊明的诗作比。在这里,说明龚自珍不光读了陶渊明的诗,还读了陶渊明和诸葛亮的传记,了解了两个人的性格,还读了诸葛亮的《梁甫吟》;还研究了历史上品格高超的人,经过比较,才写出这首诗来。说“万古浔阳松菊高”,那是因为陶渊明是浔阳人,是爱松菊的。他在《归去来兮辞》说“抚孤松而盘桓”,他在《饮酒》里说“采菊东篱下”,菊和松又是用来象征高洁的品格的。说这句话,说明他把陶渊明跟历代的高人作过比较。他又用屈原的《离骚》来同陶渊明的诗比,看出陶渊明的豪放,跟诸葛亮比较接近,占有的成分多些;跟屈原有距离,占有的成分少些,那因为屈原投江自杀,渊明没有那样忿激,比较达观。他跟诸葛亮也有不同,那因为渊明不象诸葛亮那样能建功立业。不论他的衡量是否恰当,总之是象采花酿蜜那样,读了很多书,通过比较研究得出来的。 三说开山铸铜的读书笔记。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是读书笔记的巨著。他在《与人书十》里,谈到有两种书:一种是收旧钱称做废铜来铸新钱,既是粗制滥造,又毁坏了好的旧钱。一种是开山采铜矿来炼铜。他的《日知录》,一年来“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然庶几采山之铜也。”毁旧钱来铸新钱,大概指把旧书剪剪贴贴编成新书,开山铸铜,大概指从许多材料中发掘出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假使说,采花酿蜜主要指文艺方面的研究说的,那末开山铸铜主要是指学术方面的研究说的。这里引《日知录》中的《正始》条。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日: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贵焉耳矣。…… 《日知录》写的读书笔记,称为开山铸铜,往往引了不少书,从中取得一个结论。要是把所引的书都抄上,太多,不合适,只好节引一个结论。顾炎武从不少材料中得出这个结论。他说的“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所以只是那个朝代的君臣的事,是那个朝代的官号要考虑的,“肉食者”指官吏。“亡天下”指邪说横行阻塞了正义,整个国家的教化都被破坏,弄到“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引起大混乱,整个社会要陷于崩溃说的。他这个论点,是从不少历史上材料中发掘出来的,所以称为开山铸铜。不论他这个论点是否正确,这里从他取得这个论点的方法来说,是属于开山铸铜这一类.

你在看一篇文献的时候,主要是看这个文献的观点,还有一些可以让你在论文当中引用的重要的句子,这就是你在写笔记的时候需要记录的内容。

每天阅读2-3篇文献,并总结概括文献的中心思想。 一、记笔记 1、中心思想、经典句子、精巧的实验方案      中心思想。尽可能用50个字左右,归纳文章(目的、表征手段、主要结论)          在总结概括,abstract,conclusion,discuss里面,可寻。      提炼出中心思想后,文献要记忆的东西并不多。 2、discussion中好的英文句型,要记一下。尤其是英文为母语的作者。 3、任何文献都要记录清楚题目、出处、作者、发表年代、期卷、页码等,这些是引用时必不可少的。 4、极重要的文献,读几遍都不行,要十分熟悉。 5、10-20篇相近的重要文献,可以理出最新的一个或几个专题的进展。 二、四类重要的英文文献 1、本领域核心期刊 2、本领域牛人或主要课题组的文献 3、高引用次数文章 4、写论文时要看的文献。(与自己方向相近,它的引用及引用它的) 三、有效检索文献 检索关键词和主题词、检索学者、通过综述来检索、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刊物影响因子、文章被引用次数) 四、从综述开始 综述有助于认识课题,扩充视野,知道该领域已经做出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还有什么待解决的问题。 顺序:中文综述,到中文博士论文,到英文综述,到英文期刊。           国内文献综述,是快速了解一个领域的入口。然后读外文文献,事半功倍。 五、阅读文献 1、注重摘要,摘要是全文的窗口和关键信息所在。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看全文。 2、通读全文,争取理解每一句,以句子为单位,第一遍不要查生词(可最后查)。 3、归纳总结,长的文章,每一段用一个词组标一个标题。 4、确立句子架构,抓住主题。外文文献重视逻辑、推理,抓住主题利于跳过无用信息,节约时间。 5、增加阅读量,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六、提高阅读效率 1、集中时间看文献。可以节约时间,形成整体印象。 2、做好记录和标记。避免重复,浪费时间。 3、阅读顺序。根据目的,调整顺序。通常为abstract,introduction,discussion,result,method。 七、文献整理 1、不同主题,建立不同的文件夹,文件夹名字要简短。几个大写字母为妙。 2、看过的文献归入子文件夹,并区分有用的和没用的。 3、重要文献根据重要程度前面加001,002,003,并追踪重要文献,可以得到线索,尽量不被别人抢先。 八、英文文章写作(读文献的副产品) 1、积累句型,尤其是英文为母语的作者。 2、找3-5篇,技术路线、统计方法与自己课题接近的文章,精读。 九、写综述的方法和技巧,期刊文章也可参考 1、构思文章框架。可在纸上记录,开头,第一节,第二节分别写什么以及每部分要引用的文章。以及 一些重要事项,例如图片加标注并获得书面许可,是否对比A\B方法等。 2、开始动笔写初稿。直接动笔写,不要在意细节,先将意思表达清楚,直接用最简单的表达方式、句型。 不确定的地方先用批注标注在一侧,不要打断思路。 3、查看细节、修改语句、插入图片。修改语言表达,让前后通畅。对于引用的文章,要一篇篇地写进 自己的论文,不要多篇都看完了统一写。图片可以是粗略的,后期修改。 4、整理图片、参考文献,通读全文并修改。图片布局、大小、字体字号,单位统一,专业名词缩写一致。 整理参考文献,可直接用谷歌学术中的引用。通读全文,修改细节,语病、段落连贯性、前后文的专业名词 及缩写是否一致等等。

逻辑学论文发表笔记怎么发

一、记笔记1、中心思想、经典句子、精巧的实验方案 中心思想。尽可能用50个字左右,归纳文章(目的、表征手段、主要结论) 在总结概括,abstract,conclusion,discuss里面,可寻。 提炼出中心思想后,文献要记忆的东西并不多。2、discussion中好的英文句型,要记一下。尤其是英文为母语的作者。3、任何文献都要记录清楚题目、出处、作者、发表年代、期卷、页码等,这些是引用时必不可少的。4、极重要的文献,读几遍都不行,要十分熟悉。5、10-20篇相近的重要文献,可以理出最新的一个或几个专题的进展。二、四类重要的英文文献1、本领域核心期刊2、本领域牛人或主要课题组的文献3、高引用次数文章4、写论文时要看的文献。(与自己方向相近,它的引用及引用它的)三、有效检索文献检索关键词和主题词、检索学者、通过综述来检索、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刊物影响因子、文章被引用次数)四、从综述开始综述有助于认识课题,扩充视野,知道该领域已经做出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还有什么待解决的问题。顺序:中文综述,到中文博士论文,到英文综述,到英文期刊。 国内文献综述,是快速了解一个领域的入口。然后读外文文献,事半功倍。五、阅读文献1、注重摘要,摘要是全文的窗口和关键信息所在。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看全文。2、通读全文,争取理解每一句,以句子为单位,第一遍不要查生词(可最后查)。3、归纳总结,长的文章,每一段用一个词组标一个标题。4、确立句子架构,抓住主题。外文文献重视逻辑、推理,抓住主题利于跳过无用信息,节约时间。5、增加阅读量,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六、提高阅读效率1、集中时间看文献。可以节约时间,形成整体印象。2、做好记录和标记。避免重复,浪费时间。3、阅读顺序。根据目的,调整顺序。通常为abstract,introduction,discussion,result,method。七、文献整理1、不同主题,建立不同的文件夹,文件夹名字要简短。几个大写字母为妙。2、看过的文献归入子文件夹,并区分有用的和没用的。3、重要文献根据重要程度前面加001,002,003,并追踪重要文献,可以得到线索,尽量不被别人抢先。八、英文文章写作(读文献的副产品)1、积累句型,尤其是英文为母语的作者。2、找3-5篇,技术路线、统计方法与自己课题接近的文章,精读。九、写综述的方法和技巧,期刊文章也可参考1、构思文章框架。可在纸上记录,开头,第一节,第二节分别写什么以及每部分要引用的文章。以及一些重要事项,例如图片加标注并获得书面许可,是否对比A\B方法等。2、开始动笔写初稿。直接动笔写,不要在意细节,先将意思表达清楚,直接用最简单的表达方式、句型。不确定的地方先用批注标注在一侧,不要打断思路。3、查看细节、修改语句、插入图片。修改语言表达,让前后通畅。对于引用的文章,要一篇篇地写进自己的论文,不要多篇都看完了统一写。图片可以是粗略的,后期修改。4、整理图片、参考文献,通读全文并修改。图片布局、大小、字体字号,单位统一,专业名词缩写一致。整理参考文献,可直接用谷歌学术中的引用。通读全文,修改细节,语病、段落连贯性、前后文的专业名词及缩写是否一致等等。

首先你得完成一篇论文,去找合适的期刊投稿,之后才能发表,我之前联系的是汉斯出版社的公众号上的编辑,直接找编辑投稿可以优先处理稿件

【教师论文发表的八个小技巧】一、稿子的质量要说得过去。稿子的质量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但也有一个大致通用的标准,即,观点正确,文字通畅,逻辑严密,结构合理,结论有创新,等等。如果您有了这样的文章,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投稿的事情了。但是,由于我国学术界的特殊情况,文章质量达到发表的要求并不是太难的事情,或者经过我们的修改就可以发表。关于质量,可以参考日本质量专家的话,质量的核心是实用性。二、文章的选题要与刊物的定位对路。每一本刊物都有自己特定的宗旨、栏目和专业定位,投稿前必须先对此进行了解。还要搞清是季刊、双月刊、月刊还是半月刊、周刊,这直接影响您的稿件发表的速度。三、尽量提前2—3个月投稿。一般的学术刊物,从接收稿件到样刊出来,需要2-3个月。如果是核心刊物,则需要半年,或许更长时间。虽然最近几年,有很多刊物变成了月刊、半月刊,甚至旬刊,但还是提前准备为好。四、注意格式规范,还要控制字数。因为很多刊物是按计空格字数收费的,所以,您要根据需要确定文章的字数,省得花冤枉钱。比如,高校评中级职称一般3500字就可以了,社会上评高级会计师、高级工程师等,3000字以上即可。还要注意,如果文章有图表,则要适当增加版面。五、客观看待文章的学术性。有人说,天下文章一大抄。这话说得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如果你不会运用材料,就会出问题。前不久,就有一位作者因为抄袭了别人的文章,被原作者和杂志社揪了出来,面子很不好看,又误了自己的事情。由此看来,学术性也是个相对的概念,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关于一般性学术文章的创作,我总结了一个16字方针供大家参考:同类归整,提炼题目,逻辑组合,编辑成文。六、目前投稿的方式以电子邮件为主。除了少数刊物外,绝大部分学术刊物都采用电子邮件方式投稿,这样可以随时回复稿件处理方案,提高工作效率。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刊物已经承诺48小时回复作者处理意见。七、版面费起到破财免灾的作用。有很多作者提起版面费很不舒服,也有很多人认为是可以理解的。我研究的结果,持反对和支持意见的大概一半对一半。关于版面费的问题,很复杂,这里我就不多讲。这也不是三两篇文章能说清楚的。但是,对大部分作者本人来说,多数情况下,采取一种实用主义态度为好,能解决自己的现实问题就行。对这个问题,我作为编辑实际上也很无奈。八、发文章一般不用找熟人。有很多人认为,发文章要找熟人,我认为不用。反正都是要花钱,何必呢?也许找了熟人,花更多的钱。但这也不能一概而论。有相当一部分组稿机构,就具有很高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他们完全可以为您提供这方面的帮助。

题目:作者: (翻译: )书刊名称:内容摘要:心得体会(剖析):我也有写过,望采纳

逻辑学论文发表笔记怎么写

这个需要很强的综合实力才能够完成的,在这儿应该找不到答案

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常用的形式有: (一)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二)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三)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四)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五)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六)存疑式。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边读边记,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达到弄懂的目的。 (七)简缩式。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篇较长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 不管写怎样的笔记,首先要读懂文章,这是基础。写读后感一般要先把文章主要内容做一个概括,然后根据自己选择的角度进行评论,或者评语言,或者评人物,只要是自己的看法即可。 读书笔记: 1、书名 2、作者 3、内容梗概 4、摘抄 5、感想 如果有兴趣你还可以添一些内容,比如说改写、提问等。切记:感想一定要比前四项写的都多,要不老师会K掉你的!

●要养成编排书目顺序编排资料的习惯

●尽量把笔记记在本子上,然后卡上各个条目保持分离与独立,这样子能让笔记不失焦

●笔记的条目之间留下空白,方便日后加注

●要清楚明了的记录文献的题目、出处、作者以及发表年代和期卷页码之类的信息

●在大量阅读文献期间,要多多总结归纳,把跟自己论文相近的一些文献进行整合归纳,把整理出的新的内容去专题发展

读书笔记的格式要求:

1、读书笔记首先给出所选读的资料来源,引用资料的表示方法与毕业论文中的参考资料的表示方式相同。引用资料用4号黑体表示。字体用宋体。

2、对上述资料的相应心得笔记用宋体小4号字书写。

3、用上述方式进行重复。即一篇引用资料下接一篇读书笔记。

4、每篇资料的读书笔记字数要求不少于200字。

5、每段开头空两个字。行距:多倍1.25 ;边距:默认。

6、用A4纸打印。读书笔记靠左侧装订。正文每页下方中部为页码。

扩展资料:

写好读书笔记常用的形式:

1、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2、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3、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4、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5、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逻辑学论文发表笔记

文 | 鱼爱吃猫 我们常说一个人“富有逻辑”或者“缺乏逻辑”,那么什么是“逻辑”呢?这是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的问题。 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的高级智慧生物,经历了从蒙昧到开化的过程。这其中,人类发明了“逻辑”。一开始的时候,人不知道什么是逻辑。渐渐地,人发现能从身边这个混乱无序的世界中推演、归纳出一些规律,这正是理性之光的猛然迸发。从此开始,人类改造自然的努力多了一个最可靠的帮手:理性思维。而统领这种思维的学问,就是逻辑学。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了。人类发明了逻辑,其目的是什么?自然是为了清晰高效的思考。正如好莱坞著名导演伦纳德·尼莫伊所说: 人天生有追求真相的欲望。我们都希望能看穿自然和人为的无穷伪相,直指被隐藏的真相。这样的追求,离不开逻辑的帮助。因为逻辑的最终目的,正是找出事物的真相。有些时候,真相是难以捉摸的,然而,失去探索真相欲望的人是无望的。因为,真相是我们一切努力的意义所在。 昨天的文章里我们说过,逻辑是一门科学,这意味着它是可以入门、可以掌握、更可以精通的。像其他科学一样,逻辑有其基本原理。但比较特殊的是,逻辑的基本原理不仅是关于逻辑本身的,更是关于所有科学的。这是因为逻辑的基本原理和人类理性的基本原理一致。 逻辑有四条基本原理。它们是: 表述:事物只能是其本身。 解释: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是由无数的个体事物组成的,小到原子,大到地球。并且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事物只能是其本身,而不能是其他事物。 表述:对于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判断都要有明确的“是”或“非”,不存在中间状态。 解释:所有事物,有一个状态。哪怕是变化本身,也是一种状态。处于变化中的事物,并不是模糊的,它仍然具备一种状态。 表述: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 解释:这个原理也被称为因果原理。它有个很重要的暗示: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不能自我解释,因为没有什么事物能成为其自身的原因。著名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讨论,就是这个原理的一次典型应用。 表述:在同一时刻,某个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方面既是这样又不是这样。 解释:这个原理可以被看作是同一律的延伸。如果A是A,那么在同一时刻,它就不能是非A。“同一方面”指的是存在方式。同一时刻的事物可以在不同方面既是又不是。这样的例子有“身在曹营心在汉”。一个更便于理解的说法是:针对同一事物,如果出现两个完全相反的命题,则它们是矛盾的。 这四条原理就像支撑殿堂的四根柱石。这里面没有什么能让你从根本上感到震惊的东西,因为它们表达的真相,人类早就在生活中运用自如了。这也是基本原理的一大特点:它们是不证自明的。你要么没听过,要么听过后就会反映过来:哦,那当然应该是这样。 基本原理的另一大特点是:它是不能被证明的。这个特点与它的不证自明有关。它不是由任何前提条件所得出来的结论,其存在不依赖先行的事物。这是因为基本原理反映的是绝对基础的事实,它们是人类意识行动的首要基础。

狭义上逻辑既指思维的规律,也指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即逻辑学;广义上逻辑泛指规律,包括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 简而言之,逻辑体现我们的思维。 那么怎么有逻辑、有思维性地表达我们的观点? 读完这本书,我总结如下: 1.全神贯注地去思考,保持对身边事物的敏感性。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把事情想当然了,遇到相似的事时,认为现在发生的事只是对之前的简单重复,却忽视了两者细微的差别,这时很可能会造成误解。 2.确认事实。 可以亲身体验的,就亲自投身其中,获得第一手资料。如果没有条件去获得第一手资料,我们就必须严格考察所获得间接资料的真实性及可靠性,在此基础上确认事物的真实性。 3.语言要忠实表达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 4.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的听众会领悟你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在交流时确定对方的信息差,补充背景知识和解释名词很重要。 5.说完整的句子。 可能有很多人和我一样,习惯于说话说一半。说句结论:"我讨厌那个老师",就结束谈话了。这时听话的人可能就疑惑了:“为什么讨厌啊?老师哪个地方做得不对呢?”这样不完整的话是会让对方很不爽的,谁也不喜欢说话说一半的的人。 6.不要把主观看法当作客观事实。 比如:那个人身高180cm,这个就是基于客观事实的命题,只能是真的或者是假的。但如果你说那个人真帅,这个命题则是主观和客观相糅合了,这时你需要来论证它的真假。证据可以是:他身边的人都说他帅或符合帅的特点:高鼻梁/肤色白等等。 7.避免使用双重否定。 比如:“我不是不喜欢她”这句话就很绕口,而且表达得不够打动人。你完全可以直接用肯定句:“我喜欢她”来表示。 8.避免使用模糊或多义的语言。 你可能经常会说:“你去帮我把那本书拿来。”这让拿书的人很头疼?哪本书?你直接指出:“书架上蓝色壳子的《简单逻辑学》这本书”就省事多了。还有多义的词,比如“善良”,每个人对“善良”的定义是不同的,但你提到这词时,可以先对它进行一个范围的定义:“在我看来,善良就是对别人真诚、喜欢帮助别人、有爱心。” 9.避免闪避式语言。委婉式表达时,注意不要遗漏信息。 10.注重真相 。书中说:真相有两种基本形态,一为本体真相(关乎存在的真相),二为逻辑真相(关乎命题的真理性)。逻辑真相需要我们在本体真相的基础上去查找,去论证。 今天就说说逻辑真相。 以下是逻辑漏洞的示范例子 ①.否定前件。 A→B,因为-A,所以-B 如果小明在跑步,那么他在移动 小明没有在跑步, 所以他没有移动。 这个结论很荒唐,小明没有跑步,所以他没有移动。那么他就不能在走路,打个滚,或者跳舞吗?结论只能说或许正确。 ②.肯定后件 A→B,因为B,所以A 如果小明在跑步,那么他在移动 小明在移动, 所以他在跑步。 结论不成立。如1所说。 ③.中项不周延(针对三段论) 每一个M都是P 每一个S都是M, 所以,每一个S都是P(P大项,M中项,S小项) 例子:几个坏孩子是XX学校的 小明是坏孩子 所以,小明是XX学校的。 这个结论不成立,但如果换成所有的坏孩子都是XX学校的,即成立。 ④.偷换概念 M-P S-M S-P 这个三段论没问题, 但 M-P S-Q S-P 就是错的。 ⑤.窃取论题 命题A作为另一个命题B的前提条件,然后,过程被反过来,最初的A变成结论,而最初的B变成前提。 教室所有的人都在看书 小明在教室 所以,小明在看书 问题是,小明在看书这个结论是所有的人在看书的前提呀!没有论证,只是陈述我们已知的事实。 ⑥.虚假假设 假设不能自相矛盾 ⑦故意扭曲辩证过程 ⑧误用传统。 不要用”以前这件事是这样的“来论证”现在这件事必须按以前的来。” ⑨以暴制暴 两个错误的命题是得不出正确的结论,而我们经常纠结于错误的命题,他们是错的,我们应该以错误的行为去报复对方,只会让历史的错误再次重演,而不是得出正确的结论。 ⑩.民主谬误 民主谬误这词的解释是, 如果大多数人都认为命题X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可以就此得出结论说X是正确的。 这个错误很普遍,我也经常为了劝服别人说:“大多数人都这么说“。但是大多数人的说法真的是真的吗?大多数人说”男人是水泥做的”,但这个事实成立吗?并不。 当情感战胜理智时,我们需要小心了。 11.对人不对事 “在论证中,我们要关注的是论证本身,而不是做出论证的人。” 因为人往往会偏向主观,有时面对的是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那么他所说的一切都认为是错的,当你和这个人争论时,可能会陷入对人不对事的错误原则中,导致你论证的理由不充分,最后取胜,可能是凭你扰乱观众视听的能力取胜,而非观点。 这时,我们往往要多问自己一句:”我真的是在论证这件事吗?而不是想求个胜?“ 12.压制理性。 强制性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以粗暴的言语,以温和的情感,以权威的身份,通过压制对方的理性思考,只能取得一时的胜利。 我之前遇到过别人论证证据不足时,总会说:”我是你妈,我说的都是对的,得听我的,巴啦啦一堆。”用身份去压制孩子,能论证道理吗? 13.滥用专家意见 这年头专家真的是人们心中的神,只要专家说:‘XX对身体好”,那么肯定这个产品肯定大卖,就如同书中所说:“王教授说项目A很好,李教授说项目A很好,张教授说项目A很好,所以,我们应该接受项目A。” 理由呢?项目A好的理由在哪?就算他们是领域的专家,他们说好,就一定好吗?世上的专家那么多,我们应该信服的是他是怎么论证的,而不是他的结论。 还要注意的是,一个以音乐闻名的专家,他说的关于环境问题的言论是没有权威力量的。 14.质的量化 质量不能被量化,如果质量可以完美地用数量来表示,那么数量与质量之间界限的基础完全消失。 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当我们量化一个事物时,考虑到它的范围是极其广的,所以量化它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想通过量化来论证这个事物的变化更困难,不要为了精确理解而轻易量化一个词。 而不需量化的事物,更不要强加量化,比如善良价值几分,成本几块,简直无稽之谈。 15.以出身论英雄 很多用人单位出现一种偏向,专科毕业的一律不收,学校差=人差,这并不一定成立。考察出身是重要,但是可不可以深入了解下这个学生的个人成长以及品质、专业技能呢? 16.止于分析 我们通常能把一件事拆开看,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是却不能将分解的部分组合起来,简而言之,就是关注事物的表象,却忽视了事物的本质 ,这些部分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整体呢?这个问题才是我们需要深刻研究的。 17.简化主义 我们通常会犯以部分代替整体的谬误,认识一个人,知道他的优点就以为这就是他了,当我们得知他缺点时,常常心理会很失衡,所以不要简化看待问题 。 18.分类错误 如同我们图书馆的书分类错误,会造成几年都找不到的情况。那我们对事物的分类呢,如果一开始懒散地分类,也会让我们长久陷入错误的思维中:比如说认为“天牛”是牛。 19.混淆视听 特点是:1.它将直接诉诸情感,而不是推理。2.它所提供的信息与所要进行的论证毫不相干。 20.以笑饰非 当我们不能论证一个命题正确与否时,就会掩饰自己能力的不足:这是不值得探讨的问题,试图一笑而过带过这个问题,但这并不利于我们逻辑思考。 21.以泪掩过 故意忽略或低估手上的问题,把焦点放在论证无关的问题上,错误地引导听众的情感,从而来论证问题。比如:现在的情感大咖们。 22.无力反驳不算证明 不能因为我不能证明你是错的,就说明你的观点是对的。 举个例子: 甲:宇宙中有其他生物存在。 乙:你有证据吗? 甲:我没有,你有证据证明宇宙中没有其他生物吗? 乙:我也没有。 甲:那我就是对的。 23.两难陷阱 “两难陷阱”对我来说,其实就是去小摊上买手抓饼,小贩问你:“夹里脊还是加鸡蛋"。其实我什么都不想加,但因为目前面对了两个选择,就陷入两难中,被迫选择鸡蛋或者里脊,但等买完后才后悔:“我只是想买个饼而已。” 24.以先后论因果 这个谬论让我想起最近特火的转发锦鲤事件。很多人说转发锦鲤很有用,一转发她就实现了什么什么愿望,真的是锦鲤起效了吗?其实并不是,只是锦鲤事件恰巧发生在另一件事之前,就断定他们之间必然有因果关系,是很不理性的。我们要在这些事件中间加一个词——可能。然后用更多的信息来判断:“是不是我之前为愿望作出的努力奏效了?是不是我正好赶上好时机了?” 25.情感误导 “当我们选择性地忽略一些与我们的信仰相抵触的重要信息时,我们就犯了请感误导谬误。”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陷入情感误导中,心里认为谁好,那么这个人哪哪都好,忽视了他身上可能存在的其他的问题 ,导致的结果就是对事实的扭曲。 26.功利误导 “效果不能单独确定一个行为的价值。当我们仅仅注重于一个方法对想要得到的结果的作用,而不考虑其他方面时,我们就犯了功利误导谬论。” 当我们的眼光只放在结果上,就可能在过程上偷工减料,或许会成功,但这样的成功很多时候只是昙花一现,要不得啊! 27.避免结论。 如果我们由无效的证据直接跳到结论,论证将不是必然的。 针对这句话,我的理解是:论证结论时,不要缩减过程,弱化前提,不然得到的结论是不充分的。 28.简化推理。 “通过对复杂的现实的简单扭曲来达到简化的目的同样是不合逻辑的反应。过分简化的结果往往是扭曲现实。” 当你想说道理时,不要告诉听众想听的,而是告诉他们真实的。虽然听众可能一时无法接受,但是时间久了,他们会认清现实。

逻辑学论文发表笔记app

文 | 鱼爱吃猫 我们常说一个人“富有逻辑”或者“缺乏逻辑”,那么什么是“逻辑”呢?这是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的问题。 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的高级智慧生物,经历了从蒙昧到开化的过程。这其中,人类发明了“逻辑”。一开始的时候,人不知道什么是逻辑。渐渐地,人发现能从身边这个混乱无序的世界中推演、归纳出一些规律,这正是理性之光的猛然迸发。从此开始,人类改造自然的努力多了一个最可靠的帮手:理性思维。而统领这种思维的学问,就是逻辑学。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了。人类发明了逻辑,其目的是什么?自然是为了清晰高效的思考。正如好莱坞著名导演伦纳德·尼莫伊所说: 人天生有追求真相的欲望。我们都希望能看穿自然和人为的无穷伪相,直指被隐藏的真相。这样的追求,离不开逻辑的帮助。因为逻辑的最终目的,正是找出事物的真相。有些时候,真相是难以捉摸的,然而,失去探索真相欲望的人是无望的。因为,真相是我们一切努力的意义所在。 昨天的文章里我们说过,逻辑是一门科学,这意味着它是可以入门、可以掌握、更可以精通的。像其他科学一样,逻辑有其基本原理。但比较特殊的是,逻辑的基本原理不仅是关于逻辑本身的,更是关于所有科学的。这是因为逻辑的基本原理和人类理性的基本原理一致。 逻辑有四条基本原理。它们是: 表述:事物只能是其本身。 解释: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是由无数的个体事物组成的,小到原子,大到地球。并且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事物只能是其本身,而不能是其他事物。 表述:对于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判断都要有明确的“是”或“非”,不存在中间状态。 解释:所有事物,有一个状态。哪怕是变化本身,也是一种状态。处于变化中的事物,并不是模糊的,它仍然具备一种状态。 表述: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 解释:这个原理也被称为因果原理。它有个很重要的暗示: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不能自我解释,因为没有什么事物能成为其自身的原因。著名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讨论,就是这个原理的一次典型应用。 表述:在同一时刻,某个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方面既是这样又不是这样。 解释:这个原理可以被看作是同一律的延伸。如果A是A,那么在同一时刻,它就不能是非A。“同一方面”指的是存在方式。同一时刻的事物可以在不同方面既是又不是。这样的例子有“身在曹营心在汉”。一个更便于理解的说法是:针对同一事物,如果出现两个完全相反的命题,则它们是矛盾的。 这四条原理就像支撑殿堂的四根柱石。这里面没有什么能让你从根本上感到震惊的东西,因为它们表达的真相,人类早就在生活中运用自如了。这也是基本原理的一大特点:它们是不证自明的。你要么没听过,要么听过后就会反映过来:哦,那当然应该是这样。 基本原理的另一大特点是:它是不能被证明的。这个特点与它的不证自明有关。它不是由任何前提条件所得出来的结论,其存在不依赖先行的事物。这是因为基本原理反映的是绝对基础的事实,它们是人类意识行动的首要基础。

文 | 鱼爱吃猫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逻辑,以及它的四个基本原理。现在,我们来看看如何正确地使用逻辑。 逻辑推理的基本步骤,就是根据已知正确的第一个观点,推断出第二个观点。而第二个观点之所以正确,是因为第一个观点的正确。推理的过程构成了论证的核心。论证是由命题组成的,推理所关注的观点是由命题来表达的。 重点来了: 每个论证都由两个要素组成——两个不同类型的命题:一个“前提”和一个“结论”。 我们从前提出发,经过一些推理的步骤,得到一个被证明的命题,即结论。所以,论证就是逻辑的语言。 一个最简单的论证过程是: 因为A,所以B。 用符号来表示就是: A→B。 与之相反的是一个否定的论证: 因为A,所以不能B。 用符号表示就是: A→-B 可以说,这两个最简单的论证组成了所有的更高级论证。只要能保证命题A的正确,就能得到B或者-B的结果。 这里我们需要引入 全称命题 和 特称命题 这两个概念。全称命题的特点是,如果它为真,则这个说法适用于同一类别中所有特定的个体。比如,如果“所有的狗都是食肉的”这个命题成立,那么“有些狗是食肉的”就必然成立。 特称,与全称相对,指的是同一类别中的特定个体。从全称到特称的推理过程及其蕴含的必然性是非常简单的。如果我们知道某个结论对整个类别成立,那么它必然对这个类别中的任何部分都成立。 反过来,从特称到全称的推理则不具备必然成立的特性。我们能接触到一些明显错误的结论。举个例子,“一些女性是母亲”这个命题显然是正确的,但这个前提并不支持“所有的女性都是母亲”这个结论。 这说明,不是仅仅有了正确的前提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前提对结论来说必须是充分的,而这恰恰是特称结论前提所不能提供给全称结论的。整体可以包含部分,但部分不能代表整体。 想从特称前提得到全称结论,推理过程必须是谨慎的。 我们要保证结论包含的范围完全落在前提的范围内,而在不能作出确定的结论时,我们只能作出可能的结论。 有了这几个基本的逻辑语言,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完整的论证链条。 要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推理,我们可以借助 断言 和 否定 :前者是肯定,A是B;后者是否定,A不是B。 要比较两个命题的异同,我们可以借助 比较论证 :通过比较,展示A和B之间相似或相异的程度。 要设置结论成立的条件时,我们可以借助 条件论证 :如果A→B成立,那么当A发生时,B必然发生。 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一切必需的逻辑武器。是时候引入 “三段论” 这一经典的论证方法了。 三段论反映了人类思维的习惯性运作,即通过观点的联系可以推导出结论。像前面介绍的论证方法一样,三段论也有一个符号模式: 在这个结构中,第一个命题是 大前提 ,第二是 小前提 ,那么第三个,不用说就是 结论 了。 三个字母中,M代表“ 中项 ”,P代表“ 大项 ”,S代表“ 小项 ”。 在三段论中,中项尤其重要,因为它的任务是搭起联结其他两项的桥梁。论证是否成立,全看它。 来看个例子: 每个乒乓球职业联赛的成员都是专业运动员。 中国国家乒乓球队的成员都是乒乓球职业联赛的成员。 所以,中国国家乒乓球队的成员都是专业运动员。 我们并不需要知道“乒乓球职业联赛”是什么意思,但从结构上看,这个论证是成立的。 三段论推理的依据是: 首先确定某一部分是属于整体的,然后得出某一部分的组成成员也是属于整体的 。 知道了这么多论证方法后,我们要明确逻辑推理的几个原则。 任何一个论证,要想得到正确的结论,必须满足两个基本的要求: 第一,它必须拥有正确的内容;第二,它必须拥有合理的结构。 这两个要求只要有一个不满足,都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所以明天的文章中,我们会来看看日常使用逻辑论证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陷阱,以及如何避免它们。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