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河北省地质调院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07:15:22

河北省地质调院发表论文

杜汝霖牛树银孙爱群

(石家庄经济学院)

河北省(包括北京)位于晚清和民国时期首都北京附近及周围地区,当时称直隶省。受北京辐射影响比较大,这一区位的优势,使其成为中国地质科学发展历程中的摇篮地区,也是我国开展区域地质调查最早的地区。已有140多年调查历史,就中国地质学者的调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在为了迎接即将到来201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90周年和中国近代地质事业发展100年之际。我们会深切缅怀近百余年左右在中国近代地质事业创建早期的前辈先驱学者,特别是他们在河北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资料,为当地开发矿业和以后地质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近几年有幸参加《河北省地质科学史稿》的编撰过程,深为前辈学者坚定执著创建的光辉业绩所叹服,更为他们矢志报国、勤奋求实、勇于创新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他们为后辈树立了光辉的学者风范和学习的榜样。由此更真切感悟到编撰地质学史所担负的“承前启后”的历史重任和神圣使命,这是一笔留给后代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我们愿为河北地质学史的编撰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敬请各位领导和专家多给指导帮助批评指正。现仅就近百余年到80年前在河北地质调查的中国学者贡献简述如下:

1)作为最早对河北进行地质调查和取得成果第一人应该首推直隶省矿政调查局知矿师邝荣光(1862~卒年不详)。

1910年,邝荣光在《地学杂志》第一期(创刊号)出版了着色1:250万《直隶地质图》和1911年出版了《直隶矿产图》,图长36cm,宽24cm。《直隶地质图》将地层划分为太古代、甘布连纪、炭精纪、朱利士纪和黄土(甘布连纪即寒武纪,炭精纪即石炭纪,朱利士纪即侏罗纪)。此外,还划分出太古代火石、甘布连纪火石和近代火石(火石即火成岩)。图中甘布连纪广泛分布于太行山、北京西山和冀东,实际上包括了现在的中—上元古界至奥陶系。《直隶矿产图》上标明了煤、铁、铜、铅、银、金矿产地,“煤”还大致绘出了煤田的范围和地层走向。这两张图虽说简单、粗略,但其内容大多是作者实地踏勘结果,而不是照抄李希霍芬和维里士等人的著作,可以说是中国学者自己编绘的第一张地质图和区域矿产图。[1]

邝荣光还是第一位编绘古生物图版的学者,1910年他在《地学杂志》第一卷第四号中,发表了一幅《直隶石层古迹图》,标“矿师邝荣光考察并绘”这也是我国第一张古生物图版(1)[1]。

图1 直隶石层古迹图

2)丁文江(1887~1936),他是中国第一篇正式地质调查报告的作者。1913年,丁文江带队,与王锡宾、梭尔格一起调查正太铁路沿线地质矿产,他们填绘了太行山中东部地质图,调查研究了石炭系煤田和“山西式”铁矿,取得了重要成果。他们的《调查正太铁路附近地质矿务报告书》发表于1914年的《农商公报》。这是中国地质学家第一个公开发表的学术报告,值得特别重视。该报告附有三张分幅地质图,包括1:10万井陉煤田地质图等,内容比较详细,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系统填绘地质图[2]。

3)章鸿钊(1877~1951)、虞锡晋,开创了北京西山地质调查工作。

1914年章鸿钊、虞锡晋两君率领地质研究所21名学员赴北京西山一带进行地质调查,南至磨石口、西至门头沟、北由玉泉山而抵温泉村,主要项目是地质调查,测绘地层剖面,寻找化石[1]。

4)马秉铎、刘世才、仝步瀛、陈树屏在直隶获鹿、山东峄县进行地质调查,赵志新在直隶赞皇县东北对五台系作了专题调查与研究,并采集了有关化石[1]。

5)1919年,丁文江、张景澄对冀晋边境一带的煤田进行了调查,著《直隶、山西间蔚县、广灵、阳原煤矿地质报告》,并附有1:10万煤田地质图,对煤系地层进行了粗略划分,载于《地质汇报》创刊号中[2]。

6)叶良辅(1894~1949)、刘季辰是最早对柳江盆地煤田进行研究的中国学者,1919年他们对直隶临榆县柳江煤矿进行地质调查,著有《直隶临榆县柳江煤田报告》,刊于《地质汇报》创刊号中[3]。

7)李捷(1894~1977)是最早到保定地区进行地质调查的中国学者,1919年4月他由蔚县至涞源、阜平、曲阳、唐县、完县、满城等地,调查了当时已知的各种矿产,历时2月余在《地质汇报》第4号上发表了《直隶易唐蔚等县地质矿产》[4]。

8)王烈(1887~1957)于1920年以前,具体年代不详。他是中国地质学会26名创立会员之一,曾对河北省怀A一带进行煤田地质调查,著有《河北省怀A县八宝山煤田地质报告》,是我国地质工作创建早期的重要地质报告[5]。

9)1920年,朱庭祜(1895~1984)、李捷到井陉煤田调查,著《调查直隶井陉地质矿产报告》,并附有1:6万直隶井陉煤田地质图。此外,1921~1930年间,王景尊、王曰伦、喻德渊也先后到井陉、获鹿一带调查。他们对井陉一带的地质、矿产(特别是煤矿)特征都有较详细的记述[3]。

10)卢祖荫(1889~1976)、周赞衡是最早进行铁矿调查的学者。

1917年卢祖荫、周赞衡到兴隆高板河一带调查,著有《高板河铁矿报告》[6]。

11)叶良辅等13人是中国同时也是河北第一位撰写区域地质志的学者

1920年出版的《北京西山地质志》是我国和河北第一部对北京西山进行大区域综合性系统调查写出的区域地质专著,对地层、构造、岩浆岩和矿产都有较全面的论述,从而奠定了中国北方地层学的基础,使北京西山成为中国北方地质工作的摇篮,并使北京西山和河北隣区的地层系统和构造格局,由此初步确定[9][12]。

12)李四光是第一位论述华北地区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学者。

1922年他在中国地质学者第一次年会上宣读了题目为“中国更新世冰期的证据”的论文,文中指出在太行山东麓的沙河县白错盆地首先发现了一些带条痕的巨大漂砾,认为是冰川活动遗留的证据,文中还谈到了山西大同盆地也有条痕砾石,两处的冰川遗迹,开创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历史[8]。

13)丁文江是最早在河北进行锰矿调查的学者。

1922年丁文江考察北京昌平西湖村锰矿,认为该锰矿为原生锰矿,所著《京兆昌平县西湖村锰矿》一文刊于《地质汇报》第4 号。冯景兰(1927)调查了昌平县分水岭金矿[9]。

14)1923年田奇 (1899~1975)调查研究了北京南口震旦纪地层层序及上下接触关系,发表了《南口震旦系之地层层序及古生物》[11],从而确立了北京南口震旦系(上前寒武系)经典剖面,同期刊物赵亚曾还发表了《南口之地质构造》[11]。

15)1924年以谭锡畴(1892~1952)为主编人,在中央地质调查所翁文灏等统一规划领导下,完成了我国第一幅1:100万的地质图——《北京—济南幅》,这是我国首次按国际分幅编制的小比例尺地质图[10]。

16)王竹泉、赵亚曾(1898~1929)、田奇 ,1924年,在河北临城一带进行煤田地质调查,发表了《直隶临城煤田地质》,刊于《地质汇报》第6号[3]。

17)赵亚曾、田奇 1924年还对河北磁县及河南六河沟煤田地质进行调查,著有《直隶磁州及河南六河沟煤田地质》刊于《地质汇报》第6号[3]。

18)翁文灏(1889~1971)是最早提出燕山运动的学者。

20世纪20年代晚期翁文灏深入研究了华北地区的区域构造特征和构造运动,1927年,翁文灏以燕山为标志地区首先提出“燕山运动”一名,原义代表侏罗纪末期与白垩纪初期间产生的不整合、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他所创立的燕山运动论点,是对中国构造运动的重要贡献并产生深远的影响[7]。

19)孙云铸(1895~1979)、葛利普等是最早对开平盆地寒武系和奥陶系进行研究的学者。

1920年孙云铸、葛利普将开平盆地赵各庄奥陶系划分为下奥陶统冶里灰岩和珊瑚灰岩。1922年孙云铸、杨钟健创名中奥陶统马家沟灰岩[13]。

1923~1924年,孙云铸详细研究了开平盆地的寒武系,自下而上划分为馒头层、张夏层、崮山层、长山层和凤山层;除馒头层、张夏层外,统称上寒武统[22]。1935年,孙云铸根据开平、临城和北京西山等地的资料,将长山层和凤山层详分为5个化石带,并发表了《中国北部上寒武纪之三叶虫化石》[14]。

孙云铸等的杰出工作,为华北地区寒武-奥陶系的划分对比奠定了基础。

20)舒文博是最早对火成岩侵入体进行调查的学者。

1924年舒文博在《河南武安(今河北省武安县)红山火成岩侵入体的研究》中,利用氧化钙等氧化物等量线图说明岩石化学组分的同化作用,其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人们所引用[20]。

21)李学清(1892~1977)是最早研究河北矿物的学者,1926年他对河北平山县刚玉,从矿物学角度进行专题研究,著有《直隶西部平山县的刚玉》[21]。

22)王竹泉(1891~1975)是最早对河北武安涉县等地进行地质矿产调查的学者。

1927年王竹泉对河北武安涉县及河南林县安阳一带进行地质矿产调查,对武安涉县地层、构造及煤铁矿产论述较详,著有《河南武安涉县林县安阳一带地质矿产》刊于《地质汇报》第九号[3]。

23)1927年,黄汲清(1904~1995)在北京车庄一带寒武系和奥陶系进行较详细的划分和对比,奠定了西山下古生代地层的基础,著有《北京西山之寒武纪及奥陶纪层》[9]。

24)王竹泉等是最早研究河北井陉雪花山玄武岩的学者。

从1927年开始,王竹泉对雪花山玄武岩及其下伏的“砂土层”进行了详细研究,1930年发表了《河北省井陉县雪花山玄武岩及砂土层之研究》《地质汇报》第15号[3]。详细地记述了这里的地层、岩石、构造和地貌特点,并在“砂土层”中采到一些腹足类化石,他根据岩性对比和地文期的观点,认为雪花山“砂土层”与山西省的“三趾马红土”相当,因而把雪花山玄武岩及其下伏的“砂土层”归为晚上新世末期。

25)赵亚曾等是最早对开平盆地煤田及外围调查的学者。

1928年,赵亚曾等3人到开平煤田及其外围调查,测有唐山西山至清凉山一带的1:5万地质图和双凤山附近的1:1万地质图,对区域构造轮廓反映较清楚[6]。

26)李春昱(1904~1988)、杨曾威、黄汲清、朱森等1928年研究了北京杨家屯煤系的沉积特征,将杨家屯煤系分为上、中、下三层,分别与石盒子系、山西系、太原系和本溪系对比[9]。

27)王曰伦(1903~1981)等是最早对承德大庙铁矿进行调查的学者。

1929年,王曰伦、孙健初在北平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曾到承德一带调查,首次对大庙、黑山斜长岩和铁矿进行了研究[6][18]。

28)谭锡畴、王恒升等是最早对张(张家口)宣(宣化)及外围地区进行地质矿产调查的中国学者。

1928~1929年,谭锡畴、王恒升、王曰伦和孙健初到张家口地区调查。谭锡畴在《直隶宣化、涿鹿、怀来三县地质矿产》一文中,阐述了以涿鹿为中心的区域地质特征。王恒升的《直隶宣化一带古火山之研究》和王曰伦、孙健初的《宣化一带地质构造研究》,涉及的范围与谭文基本相同,可以说是对谭文在岩石学和构造学上的补充[6]。另王恒升在1928年还在《地质汇报》发表了《北京西山妙峰山髫髻山一带之火成岩》[3]。

29)李四光(1889~1971)、赵亚曾等是最早对太行山东麓石炭二叠系进行正确划分的中国学者。

自从1922年瑞典人那琳根据化石鉴定,在山西太原建立了包括太原系、山西系、石盒子系在内的上古生界剖面,但时代问题并未解决。李四光(1923、1927)经过对华北 科化石研究和赵亚曾(1925、1926)的长身贝研究结果,从而对太行山东麓石炭系进行正确划分[15],而对二叠系的划分则沿用山西太原的标准剖面划分方案,分为山西系和石盒子系。

30)裴文中(1904~1982)是首次发现中国猿人——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学者。

1927年裴文中到北京地质调查所工作,第二年被派往周口店参加古生物化石的发掘工作,从1929年起主持周口店猿人遗址发掘和研究工作,同年12月2日在周口店第1地点首次发现著名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震惊中外,为人类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证据,1931年又确认旧石器和用火痕迹的存在,从而为古人类遗址提供了考古学上的重要证据[16、17]。

31)李善邦(1902~1980)在北京西郊最早自建第一个标准地震台,开创了我国地震研究工作。

李善邦是中国近代地震学的开创者,1928年参加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工作,筹建北平西郊鹫峰山地震台,于1929年建成,并任鹫峰地震研究室主任,1930年9月20日记录到第一个地震,从此地震台即转入正式运转。由于地震台仪器已属世界一流,加之管理完善,地点合适,记录数据准确,很受世界地震学界的重视和推崇[19]。

32)1930年侯德封(1900~1980)对太行山东麓邯邢一带煤田地质构造进行了研究,发表了《太行山东麓煤田地质构造研究》一文,刊于《地质汇报》第15号[3]。

参考文献

[1]吴凤鸣.关于中国古生物地层研究的早期史料.吴凤鸣文集(第一集).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11~19

[2]王仰之.丁文江年谱.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20~23

[3]程裕淇,陈梦熊.前地质调查所1916~1950 的历史回顾,历史评述与主要贡献.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98~100

[4]李建初,张建中.保定地区现代地质调查工作简史.见:地质学史论丛·5·.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88~90

[5]于洸.王烈教授在北京大学.见:地质学史论丛·5·.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256~261

[6]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北省志·第7卷·地质矿产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3~8

[7]翁文灏.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的地壳运动及岩浆活动.见:潘云唐编.翁文灏选集.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27,207~226

[8]黄汲清.我国地质科学工作从萌芽阶段到初步开展阶段中名列第一的先驱学者.见:中国地质事业早期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7~35

[9]北京市地质矿产局.北京市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1~4

[10]秦鼐.中国百万分之一和三百万分之一地质图的编辑和出版.见:前地质调查所(1916~1950)的历史回顾.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59~60

[11]田奇 .南口震旦系之地层层序及古生物.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923,2(1~2):105~110

[12]河北省地质矿产局.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3~4

[13]中国地层典编委会.中国地层典.奥陶系,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67~68,99~100

[14]孙云铸.中国北部上寒武纪之三叶虫化石.见:中国古生物志,乙种,第7号,第二册.1935,英文84页,中文2页,图3版

[15]李四光.中国北部纺锤虫化石.见:中国古生物志.乙种,第4号,第—册.1927,英文123页,中文10页,图24版

[16]吴汝康,吴新智,张森水.中国远古人类,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93~95

[17]黄汲清.北京猿人学术上的意义(1930).见:翁文灏选集.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9,268~271

[18]孙静,王德忠,等.河北承德市大庙式含钒钛磁铁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法研究.见:2010年河北省地矿局科技大会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2010,2~13

[19]王仰之.中国地质学简史.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34~136

[20]舒文博.豫北红山侵入体的地质调查结果.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924,3(2):117~126

[21]李学清.直隶西部平山县的刚玉.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926,5(1):77~82

[22]孙云铸.开平盆地的上寒武统.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923,2(1~2):93~100

2009年我院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矿产资源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青藏高原碰撞造山与成矿作用”与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荣获2009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地质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大陆科学钻探地球物理调查与信息技术应用”等6项成果荣获2009年国土资源科学奖技术二等奖。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与成矿作用

2009年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奖成果,获奖单位包括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获奖人员为侯增谦、王二七、莫宣学、潘桂棠、丁林、王安建、张中杰、李光明、罗照华、唐菊兴、秦克章、徐义刚、曲晓明、王宗起、杨竹森。该项成果是国家基础研究规划973项目、中科院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项目的最终集成研究成果。

课题组成员正在西藏厅宫矿区开展矿区地质填图

侯增谦研究员(右一)在青海沱沱河铅锌矿区开展野外地质调查

项目研究的重点矿床——驱龙铜矿(中国最大的斑岩铜矿床)

课题组成员在西藏驱龙铜矿区做岩芯编录

主要创新点为:①发现青藏高原的陆—陆碰撞过程具有主碰撞聚合(65~41Ma)、晚碰撞转换(40~26Ma)和后碰撞伸展 <25Ma)三段性演化规律。首次证实三段式碰撞过程应力场均发生张/压交替的旋回式演变,研究建立了大陆碰撞造山的动力学模型,对认识超大陆形成与演化有重大科学意义;提出大规模岩浆底侵作用是高原地壳垂向增生和地壳加厚的主导机制之一。②发现高原东缘主要发生旋转构造而非大规模地块逃逸,并提出高原东缘旋转构造形变机制;发现印度板块发生断离以及岩石圈挤出与软流圈上涌的岩石学证据;提出主碰撞带存在新生地壳与再循环地壳两类地壳;提出主碰撞带活动裂谷系和藏南拆离系的发育时限及形成机制,对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作出贡献。③首次提出并建立了一套全新的以陆陆汇聚、构造转换、地壳伸展成矿系统为核心的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系统阐明了大陆碰撞带成矿系统及大型矿床形成的动力背景、深部过程、发育机制和成矿机理,对区域成矿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④首次厘定出大陆碰撞带5个大陆成矿系统和10余种标志性的矿床类型,建立了以大陆型斑岩铜矿新理论为代表的5种典型矿床成矿新模型,揭示了大陆碰撞过程中成矿物质运移、积聚与沉淀机制,丰富和发展了矿床学理论。⑤初步查明了西藏高原区域成矿规律,系统建立了主要矿床类型的评价指标体系,集成了一套完整的GIS资源评价系统,首次定量评估了主碰撞带Cu、Pb、Zn、Ag等资源潜力,提交了一批战略新区和找矿靶区,并取得找矿突破,为区域勘查评价提供了理论指导和部署依据。

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成果

属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成果,荣获2009年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奖单位包括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省地质调查院、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等,主要完成人员包括张兆吉、费宇红、赵宗壮、谢振华、王亚斌、苗晋祥、杨丽芝、张凤娥、杨齐青、崔亚莉、靳孟贵、许广明、雒国忠、刘立军、王强等。

该成果依靠原始水文地质方法,应用同位素水文学、计算机模拟和GIS技术,厘定了华北平原第四系地层系统,建立了水循环模式,进行了地下水资源及功能评价,预测了未来水资源形势。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图集》、《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建立了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数据库系统。

专家评价认为,该成果属地下水调查评价领域的重大成果,是华北平原50年来水文地质工作经验的总结,为国家全面掌握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是一份具有历史意义的、承前启后的优秀成果。

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漏斗分布图

采集地下水同位素样品

与国外专家进行地下水循环研究交流

野外钻探

大陆科学钻探地球物理调查与信息技术应用

2009年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获奖成果,获奖单位有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长安大学,获奖人员为杨文采、苏德辰、程振炎、于常青、孙爱萍、朱光明、何丽娟、刘因、钱辉、李惠民。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地球物理子工程”和“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管理信息和网络系统子工程”是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两个重要子工程。

主要创新成果包括:①自1997年以来,首次开展了大陆科学钻探选址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及孔区三维地震调查和数据精细处理、先导孔及主孔VSP调查、数字三分量地震剖面调查,优选出了最能实现大陆科学钻探科学目标的孔址。②选址地球物理调查取得了大量壳幔动力学作用的地球物理证据,如陆壳深俯冲、岩浆底侵、地幔减薄等。尤其是用24s的深反射地震记录发现了大别苏鲁地区地幔内存在5组罕见的水平反射体。③地球物理子工程成功地进行了多项地球物理勘查方法技术的创新取得了结晶岩区开展三维和三分量反射地震和垂直地震剖面调查的丰硕成果。④利用大陆科学钻探取得的岩心岩性、构造编录和测井资料,建立了准确的波速模型,使合成的地震道与三维地震剖面之间达到完美拟合,准确地标定了主孔两侧三维地震发现的三大类反射体,建立了解释我国地壳地震反射的第一组标尺。⑤采用以深反射地质为先导,配合各种地球物理调查,在查清地壳上地幔组构的基础上,提出优选孔址,并为后续钻探证实。⑥建立了北京—东海之间地学部、工程部和东海钻探现场3个局域网,并采用VOIP技术在两地三点间建立了专线电话。数据始终能保持正常传输。⑦建立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中英文网站以及相关的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的网站。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岩心扫描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互联网站并通过网络发布到互联网上。将所有岩心扫描图像实时发布到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网站并实现了分级共享,为国内外用户和公众提供了很好的共享服务,使世界各地通过互联网可以了解科钻一井每天的进尺、编录信息及井场新闻等信息。

三维地震、测井和岩心岩性构造比较

(a)地震波速分层及层速度,单位km/s;(b)反射体编号;(c)岩心岩性柱:绿色榴辉岩,紫色橄榄岩,粉色副片麻岩,红色正片麻岩;(d)中子密度测井曲线;(e)深度大致标尺,单位十米;(f)声速测井曲线;(g)岩心构造图;(h)三维地震连络线剖面段和声阻抗曲线

大陆科学钻探主孔预测剖面(a)及钻探完工后推测剖面(b)

西藏当雄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

2009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奖成果,获奖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员包括吴珍汉、孟宪刚、胡道功、江万、叶培盛、朱大岗、刘琦胜、杨欣德、邵兆刚、吴中海、赵希涛、王建平、冯向阳、纪占胜、柯东昂。

重要成果包括:①实测当雄幅1:25万地质图,测编当雄幅1:25万构造纲要图、第四纪地质图、矿产分布图、活动断层分布图,提交了优秀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和专题研究报告,大幅度提高了区域地质调查研究程度。②将旁多群解体为诺错组(C1-2n)、来姑组(C2P1l)和乌鲁龙组(P1w),在来姑组发现晚石炭世撒克马尔期腕足类化石群,新发现半球旁多贝一个新种;在麦隆岗组新发现一批牙形石,划分5个牙形石带,定义高舟牙形石属一个新种,显著提高了我国晚三叠世诺利阶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程度。③发现早侏罗世宁中二云母花岗岩带、早白垩世欧郎序列侵入岩、古近纪旁多序列侵入岩、渐新世白榴石斑岩及始新世石泡流纹岩;在念青唐古拉山发现面积达1500km2中新世巨型花岗岩,对岩浆锆石进行离子探针(SHRIMP)U-Pb同位素测年,精确测定岩浆侵位结晶时代为18.3~11.1Ma。④将念青唐古拉岩群解体为变质表壳岩和冷青拉片麻岩,在纳木错西岸发现早前寒武纪土那片麻岩和晚前寒武纪玛尔穷片麻岩,发现晚古生代鲁玛拉岩组角闪岩相变质岩,对认识拉萨地块结晶基底具有重要意义。⑤厘定纳木错与旁多2个逆冲推覆构造,测出纳木错逆冲推覆构造经历191~144Ma、109Ma、60~30Ma三期构造变形,查明旁多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于古近纪中晚期,在当雄—羊八井地堑鉴别28条活动断层与多期古地震事件。⑥新建晚第四纪湖相沉积地层单位——纳木错群及干玛弄组(Qp3g)、扎弄淌组(QhΖ),发现高出纳木错湖面130~140m高位湖相沉积,证明藏北高原晚更新世发育面积超过10万km2古大湖,重新划分了第四纪冰期,揭示了晚第四纪古气候环境变迁过程。⑦综合划分内生金属成矿区带,新发现10处矿点,系统调查编录了地质遗迹与地质旅游资源。⑧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3篇、SCI检索论文8篇,出版专著2部,培养5名博士研究生和1名博士后研究人员。项目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比较重要的学术影响。

念青唐古拉山脉晚更新世冰川U形谷

林周盆北三叠系灰岩自北向南逆冲于上白垩统红层之上

当雄盆北历史地震遗迹

翻越念青唐古拉山脉

中国地球化学元素丰度图集编制与研究

2009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奖成果,获奖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员包括史长义、迟清华、鄢明才、胡树起、张勤、刘崇民、顾铁新、卜维、鄢卫东。

突出成果包括:①根据全国约750个有代表性花岗岩类岩体的768件组合样品的实测分析数据,计算出了中国花岗岩类及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等花岗岩类岩石近七十种化学元素的丰度,天山—兴安造山系、中朝准地台、昆仑—祁连—秦岭造山系、滇藏造山系、扬子准地台、华南—右江造山带、喜马拉雅造山带等中国七大构造单元花岗岩类及不同岩石类型花岗岩的近70种化学元素的丰度,太古代、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花岗岩类及不同时代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的近70种化学元素的丰度。首次编制了56种元素与氧化物的1:2500万中国花岗岩类地球化学图和61种元素氧化物的1:2000万中国东部岩石地球化学图,超额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各项任务。②系统地研究了我国花岗岩类及不同岩石类型花岗岩近七十种化学元素的丰度和地球化学特征、中国各构造单元花岗岩带的元素丰度与区域分布特征、各地质时代花岗岩类的丰度与演化特征。研究了中国东部岩石化学元素平均含量及其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中的分布特征。③公开发表论文8篇,出版专著2部,并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

青海野外采样

项目成果之一

中国花岗岩类样品分布图

该项成果全部使用实测资料,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不仅可以为中国的基础地质、矿产勘查、地球化学研究提供宝贵的基础资料,而且对中国区域上地壳的化学组成及演化研究有重要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

新疆北天山西段铜多金属矿找矿方向和勘查模型研究

2009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奖成果,获奖单位包括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703队、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主要完成人有张作衡、王志良、左国朝、王龙生、刘敏、甘甫平、王见蓶、张长青。

新疆西天山最大的阿希金矿矿区照片

项目采用现代成矿学最新理论和采用最新的找矿技术方法,通过对新疆天山西段大地构造演化、岩浆活动与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的关系、铜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和时空分布特点进行研究,总结了区域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并提出区域成矿模型及找矿勘查模型,并开展了找矿预测。主要成果包括:依据构造单元时空叠覆理念,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结合精确定年,提出构造单元划分新方案;理顺了本区不同时期的地层系统,恢复了古构造沉积环境,划分了在构造演化进程中的成矿阶段及期次;通过大量火成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同位素测年以及区域遥感影像解译,结合前人大量资料,重新厘定了西天山造山带各阶段演化史;分别建立了铜金多金属矿床的矿床尺度典型矿床模型和区域成矿模型,在精确定年的基础上厘定了喇嘛苏、达巴特和菁布拉克等矿床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形成环境;通过西天山与东天山和巴尔喀什成矿带综合对比,提出了西天山地区铜金多金属矿床找矿方向;综合研究区铜金矿区地物化和蚀变异常遥感等找矿标志,建立了铜金找矿模型并提出了一系列靶区。

新疆北天山西段主要金属矿产分布图

矿产资源与中国的工业化——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2009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奖成果,获奖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员包括王安建、王高尚、陈其慎、韩淑琴、周凤英、韩梅、曹殿华、李瑞萍、耿诺、张建华。

本成果在揭示资源与经济发展的诸多相关规律的基础上,从矿产资源安全、资源产业、资源环境和资源经济4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全球及我国资源供需趋势和面临的资源安全问题,提出了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对策。①通过揭示的工业化过程人均能源消费与人均GDP的近线性关系、人均矿产资源消费与人均GDP的“S”形关系等若干重要规律,创建了综合预测模型,系统预测了我国及全球未来20~30年资源供需形势,深入分析了全球资源供需格局以及我国面临的资源安全问题。②系统论述了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理论,首次建立了我国矿产资源安全评价模型和供应安全预警体系,定量评估了资源安全状况。从国家发展模式的高度提出6项资源战略安全和7项市场安全政策要点。③深刻分析了全球铁矿石供需格局和中国工业化进程,前瞻性地指出2008年全球铁矿石供需格局将发生转折,有效地影响了钢铁产业政策和铁矿石价格谈判。以揭示的需求峰值(拐点)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原材料产业发展趋势,明确指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紧迫性。④把资源与环境密切结合,科学地分析了资源—经济—环境污染之间的相关关系,预测了环境污染趋势,指出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艰巨性。

项目组在老挝野外采集样品

不同价格下我国铁矿石供应格局

《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研究与制修订

2009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奖成果,获奖单位包括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武汉综合岩矿测试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南京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成都综合岩矿测试中心、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获奖人员包括王苏明、叶家瑜、王祖荫、周金生、张 勤、罗惠芬、田来生、熊及滉、王亚平、夏宁。

本项成果是针对DZ0130-94《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实施中逐步暴露出的缺陷和不足,参考相关ISO国际标准和测试实际需求,按照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要求,完成修订替代版本,新增加了“覆盖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1:250000)样品”、“同位素地质样品”和“土工试验”3个分标准,已在地矿行业700余个实验室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项成果具有明显的创新特点。在国内首次以测试过程为基础架构,控制对测试结果质量有影响的所有因素,规范和提升实验室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研究建立了4个数学模型应用于DZ/T0130-2006《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其中岩石矿物重复测试相对偏差允许限数学模型解决了岩矿分析中高含量段误差允许限偏松和低含量段误差允许限偏严的问题;贵金属和水分析重复测试相对偏差允许限数学模型解决了套用岩矿分析允许限合理性差的问题;岩石矿物分析准确度相对误差允许限数学模型解决了套用岩石矿物精密度允许限的概念混淆问题。在地矿行业中首次将国际通用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用于岩矿分析中不同人、不同方法、不同仪器设备分析数据的质量评估,用于样品加工的质量评估,并将标准物质的2倍不确定度作为水样分析准确度允许限。项目成果体现了分析技术的进步,具有良好的系统性、可操作性、适用性和科学性。

岩石矿物重复测试相对偏差允许限数学模型验证点位图

图中横坐标是浓度对数坐标,纵坐标是允许限

岩石矿物重复测试相对偏差允许限数学模型比较图

图中横坐标是浓度对数坐标,纵坐标是允许限,蓝色线是3点拟合数学模型,绿色线是2点拟合数学模型,红色线是新拟合数学模型

DZ/T0130-2006《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封面

宣传贯彻与培训

河北地质期刊投稿

学术刊物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原为《河北地质学院学报》,创刊于1978年1月,《学报》被中国人文科学引文数据来源,《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检索刊物收录。2003年9月进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行列。2008年6月,在由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持研究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09—2010)中,《学报》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当代经济管理》原为《地质技术经济管理》杂志,创刊于1979年。为双月刊,大16开,逢双月中旬出版。 2008年起改为月刊,每月25日出版。主要栏目设有:“经济理论”、“管理科学”、“资源经济”、“环境经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人力资源”、“财政与金融”、“经济与法”、“会计理论与实务”、“比较与借鉴”等。《高等教育研究》创刊于1988年,冠名为《河北地质学院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学院更名后冠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高等教育研究》,2016年学院更名后冠名为《河北地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系内部出版的学术性刊物。设有“教学工作会议专栏”、“课程教学研究”、“教学研究与管理”、“高校管理与改革”、“德育教育研究”、“实验教育研究”、“高校后勤改革”、“学生工作”、“图书资料”等10余个栏目。刊物每期印刷600本,院内发放150余份,向兄弟院校赠阅、交流400余份。 馆藏资源 据2014年4月图书馆官网显示,纸质馆藏137.6万余册、中外文期刊1400多种、电子数据库16个。1980年代购得的全套上海书店影印版《申报》为馆藏珍品。根据学校教学与科研需要,订购的中外文数据库有CNKI、万方数据库、人民日报电子版、国研网等16个。另外还有随书光盘、研究生毕业论文等自建数据库。图书馆与河北省省内多个高校馆签署了文献互借协议,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建立了文献传递关系,2010年与国家地质图书馆深度合作,实现与该馆的资源共享。 河北地质大学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地质勘探大学、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等20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美国高校联盟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校先后与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挪威、芬兰、俄罗斯、澳大利亚、法国、捷克、韩国等国家的2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了学分互认、学历互授、学生互换、教师互访、科研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成功举办了第八届、第十三届、第十六届、第十八届凯洛林国际地质学术会议,第四届亚洲消费者与家庭经济国际研讨会,第一届国际创新与创业会议,第十届知识全球化国际会议,第七届工科和商科教育国际会议暨第五届创新创业国际会议。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和学生赴国外进行科技合作、学术交流和实践学习。

河北地质大学研究生复试时间一般在3月中下旬到4月中下旬之间。

从河北地质大学研究生复试的情况来看,河北地质大学研究生复试时间一般在3月中下旬到4月中下旬之间。2022年研究生复试时间是在3月23号,跟往年差异不会太大,预计今年的复试时间也会在三四月份。

详细的复试时间可以关注河北地质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友伍的复试通知,那是最准确的时间,还会告诉你河北地质大学研究生复试的具体地址和详细安排。

2022年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报考会计专业学位硕士[125300]考生的初试成绩应达到总分207分(含)以上、外国语50分(含)以上、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100分(含)以上。报考行政管理[120401]考生的初试成绩应达到总分365分(含)以上、外国语51分(含)以上、两门专业课成绩分别为77分(含)以上。

除会计专硕、行政管理,其他专业考生初试成绩应达到《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A类考生)线。

河北地质大学发表论文

图 / 受访者提供

编辑 / 周建平

季强

(第一代“龙王”为地质学、古生物学家杨钟健) 。

在中国古生物学界同行眼里,现年71岁的季强一直是个“麻烦制造家”。

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古生物学界,季强是个让惯于各守一亩三分田/山头的同行们备感头痛、但又不得不服气的搅局者——他对重大演化问题的敏感度、对关键性化石的追踪能力,以及对研究课题的组织、实施能力,让很多同行自觉“不如”。

“我只是想去解决科学上的一些难题。”这位享有国际知名度的古生物学者嘿嘿地笑个不停,很有几分恶作剧得逞的得意,“然后我把难题给解决了,你总不能老抱怨说我是多管闲事吧,对不对?”

当“规则”破坏者,自然是要付出代价的。性格决定命运。季强说自己早想通透了,“无欲则刚”,只要对某些东西还留存那么一点念想,就会担心得罪人,要逼自己说一些违心话,就没法甩开手脚去干事。“我特别喜欢四川那个舍得酒,有舍才有得。这辈子在世上留下几篇有价值的文章,足矣。”

2016年,他从中国地质科学院退休后,被河北地质大学特聘为终身教授。几年间,他风风火火地组织、推动科研项目。2021年6月,他和倪喜军教授团队合作的“龙人”项目在线全球发表论文,立即在国际学术界和新闻界引爆了一场震动。

和古早年间主流报告文学作品塑造的那些不通世事、不食人间烟火的“科学家”、“书呆子”学者形象不同,季强个性鲜明,很接地气,有一股能和三教九流称兄道弟的江湖豪气,以及一点点让人捉摸不透的狡黠。

历史 断层里的特殊“埋藏”

接地气、江湖豪气和顽强的生命力,来自于季强早年在 社会 底层的人生历练。

和那些一辈子在学校—高校—研究机构之间兜兜转转的学界晚辈不同,属于“50后”一代的季强成长于一个特殊的 历史 断层。在那个断层中,成为自然科学家是一种少见的特殊“埋藏”。

1951年,季强出生于江苏南通如东县一个面靠黄海的小镇。1966年“文革”爆发时,他初中刚毕业,被送到当地最贫瘠的滨海农村插队落户。他属于“两头不靠”的小镇知青,既不享有国家当时给城市知青的待遇,也没有回乡青年受到的家庭庇护,生活尤其艰辛。

下放第一年,整一年农活干下来,他反倒欠下人民公社68块钱,“因为说你赚的工分还不够给队里的伙食费。”为了能生存下去,他几乎什么活都干过,修过拖拉机、在窑厂背过砖头、当过村里的代课老师,甚至还上台唱过革命样板戏,“大队干部说你给顶上了,就给你折算成工分。”三九严寒,他光着脚丫子、拿个叉子下海滩打鱼,捕上来的鱼拿去卖个七八块钱,就有了两个月的油盐钱。

也许是“幸存者偏差”,季强始终认为这段底层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把一个原来调皮捣蛋的野孩子,磨砺成为一个很有上进心的人,“等后来有机会读书时,会特别地珍惜、特别地努力。”也因为吃过很多苦,后来在科研上碰到点“小磨难、小委屈”,他都不觉得算什么事儿。

1973年,22岁的季强得到了一个被公社大队推荐报考工农兵学员的机会。

他当时填报了两个志愿,第一个是镇江农业技术学院,第二个是无锡轻工业学院。他的想法非常单纯,自己在乡下修过拖拉机,搞机械应该没问题,等将来毕业分配,可以在县农机公司有个铁饭碗,为家里分担责任。

那一年,作为省里排名第一的重点院校,南京大学有第一批选择生源的权利,他们提前调走了季强的考生档案。

收到南京大学古生物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季强既惊又喜,还一头雾水,他拿着录取通知书跑去请教县里最有文化的文化馆长。“他看了半天,说自己知道考古系,但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古生物专业到底是干什么的。”

去省城上大学前,季强从没穿过内衣,早上起床套上破旧的外衣裤就出门干活。母亲用几天时间为他赶制出几件内衣,并叮嘱道:“你现在是大学生了,要有大学生的样子。”

远离政治运动中心的南京大学意外地成了一块“净土”。当时,正常教学已中断数年,南大的教师们看到这些新入学的学员,铆足了劲头,倾尽所能地想把他们培养好,“真把我们当宝贝看。每次到野外作业,老师们和我们吃住全在一起,完全打成一片。”

这些“文革”前大多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已在 社会 上吃过许多苦头的大龄学生也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风很正,每一个人都拼命地学,拼命地补基础。一到晚上吃饭,大家都事先去教室抢占座位,然后到食堂里扒拉几口饭,就匆匆赶回教室上自习。”

1976年从南大毕业后,季强被分配到煤炭工业部下辖的西安煤田地质勘探研究所。在大西北啃了一年多用高粱玉米杂面压出来的“钢丝面”,他于1978年考到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简称“中科院南古所”),成为南古所在“文革”后招收的第一届研究生。

“公平地说,从地质学的其他学科上来说,于老先生当初提出这个标准是符合中国客观实际的。但是,这个泥盆-石炭的界限划分,或者说任何一条界限,它的时间概念应该是全球统一的,不能只具有区域性。譬如这个泡沫内沟珊瑚,那有可能在国外就没有发现,所以它没法成为一个国际标准。”

和导师定下论文方向后,季强热火朝天地大干特干起来,一个人跑到野外采样,做剖面,把石头背回到驻地,接着又叫拖拉机拉到火车站托运,然后自己在研究所的实验室做分析。“结果非常好,得到的牙形刺标本清一色全部是泥盆纪的,没有一个是石炭纪的。”

“所以,我当时得出结论:有可能俞老先生当年说的那个C带,就是泡沫内沟珊瑚带,它的时代并不是早于石炭世的,而是晚于泥盆世的。照理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进展,因为这就直接跟国际接上轨了。但是我们当时的主任,他自己就是搞珊瑚化石的。他认为俞老先生提出来的这一套标准坚决不能动,标准就是标准,你最好改你的。我就说:主任,这要怎么改啊,如果有找到几个石炭纪的话,我也会把我论文里的时间就改成早石炭世,但是我找到的全都是晚泥盆纪的牙形刺啊,改了的话,我这篇论文就不成立了。”

到硕士论文答辩结束,评审委员会做出结论:同意季强毕业,同意授予他硕士学位。得知这一结果后,季强放下心,高高兴兴去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总部报到了。当时,他谈的女朋友是北京人,所以他一门心思想去首都工作,也争取到了工作分配的机会。

到北京后,他左等右等,足足等了四个月,也没等来自己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一打听,和他同届的同学们都拿到了这两证。后来他才得知:论文评审结束后,南古所党委又开了一个会议,决定准予季强毕业、但不同意授予他学位,并写成书面材料,送至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总部。

在个人命运的关口,幸运女神再次向他微笑。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时任中科院院长郭沫若歌颂“科学的春天”。季强最终拿到了硕士学位。在那个个人选择机会极度匮乏的年代,季强每次回想起来仍有些许后怕:如果没有那个“科学的春天”,他后来会在干啥呢?“也许在烧锅炉吧,”更有可能被发配到某个县级小单位碌碌一生,“估计也混到一个科级甚至处级干部。”

1990年,季强获得联邦德国洪堡奖学金,赴欧做博士后研究。在古生物学发展史上,欧洲是传统的研究重镇,曾孕育、产生如达尔文、赫胥黎等璀璨的群星。留德期间,季强在思想观念上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般的跃升。在导师、盛肯堡自然 历史 博物馆馆长威力齐格勒的指导下,他继续做有关地层学和牙形刺方面的研究,两年间成果频出,共完成五篇有关牙形刺化石的论文和一部研究专著。

最重要的是,他在导师的影响下,接受了来自演化生物学的一整套观念和方法。

“从那时起,我整个研究都变了——不再只是盯着单个古化石,每发现一个特殊的埋藏,都会去思考、寻找它在整个生物演化谱系里所占的位置。如果是之前从来没有发现过的,那就会想办法搞清楚它到底是一个新种还是一个新属,还是某种特殊的偶然变异。”

1992年4月,季强回国,继续在中国地质科院做研究工作。因为成果突出、屡获学术荣誉,他很快被破格提拔为研究员。数年后,他成功竞聘为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

带领着这样一家面向公众、具有展示性的特殊研究机构,季强开始琢磨馆内研究人员的学术转型,也因此把这个“小小的”专业博物馆带向了和中科院的两大古生物研究所,尤其是和“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简称“中科院北古所”)竞争的行列。

发现“长羽毛的恐龙”

1996年8月12日,一个来自辽西的农民闯进了季强的办公室。他亮出了随身带着的一块化石,希望中国地质博物馆能买下。

经协商后,该化石最后以捐赠的形式,交由中国地质博物馆永远收藏。相应地,这位农民得到6000块钱的国家奖励。

这是一块保存相当完整、精细的化石剖面:它约莫有一米高,像是某种小型恐龙,嘴里长有锐利的牙齿,前肢细短,后肢长而粗壮,还有一条由五十多节尾椎组成的长尾巴。当季强拿着放大镜细细打量时,发现了令他感到十分意外的东西——这只远古生物全身覆盖着一层短短的、黑乎乎的、类似纤维状的东西。

他的职业敏感立刻被调动了起来——虽然本行是微体古生物研究,但他之前见过很多恐龙化石,“像这种短短的、纤维状的结构,是过去全世界发现的恐龙化石里从来没见过的。”

“我当时就想它有可能是什么?有没有可能是像哺乳动物那样的毛发?我把这个可能性首先排除掉,因为如果是毛发的话,每一个毛发都会有一个独立的根。而这块化石上的纤维状结构的东西是像蒲公英一样,一撮一撮的,那表示是很多纤维状结构,都产生自一个中心点。这符合羽毛的特点,所以当时我非常大胆,直接把它定义为‘原始羽毛’(protofeathers或profeathers)。”

1996年,季强作为第一作者和同事姬书安在《中国地质》上发表标题为《中国最早鸟类化石的发现及鸟类的起源》的文章。在文中,他把这块化石命名为“中华龙鸟”,正式的拉丁学名为Sinosauropteryx:“sino”意为“中华”;“saur”为“蜥蜴”,常见于恐龙的命名;“pteryx”有“翅膀”之意,指鸟类,与德国始祖鸟Archaeopteryx后半部分相同。

这个命名透露着季强琢磨数月的用心:他把这种刚发现的、介于典型恐龙和鸟类之间的过渡物种归为一种早期的鸟类,而它身上覆盖的纤维状皮肤衍生物是一种“原始羽毛”,并认为它比在德国发现的全世界最古老的鸟类“始祖鸟”更为古老。数年后,季强认同了国际学界的主流看法,对自己的观点做了修正,把“中华龙鸟”仍划归为恐龙的一种,但保留了它的原名。

几个月后,中科院南古所的研究员陈丕基把同一块化石的阳剖面照片带到了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第56届年会上。

恐龙怎么会长羽毛呢?“中华龙鸟”的化石一经亮相,在已为鸟类起源争论到白热化的国际古生物界引发了一场巨大震荡。

在国际学术界,对鸟类起源的探讨已经长达近一个半世纪。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两年后,在德国巴伐利亚地区,距今大约1.46亿年的晚侏罗世地层中发现翅膀上长着爪子且有长长尾椎骨的始祖鸟化石。这两起重要事件,激起科学界和大众对鸟类起源越发浓烈的兴趣。

1868年,达尔文进化论的忠实支持者赫胥黎通过对比兽脚类恐龙中的巨齿龙(Megalosaurus) 的后腿与鸟类的后腿,首次提出鸟类可能是由恐龙演变而来的假说。这一假说遭到多数学术界“大牛”的反对:他们认为巨齿龙和鸟类都是两足行走的动物,因此后肢结构特征相似毫不奇怪。更重要、也更为直观的是,身型精巧的“天空之子”怎么可能是由不会飞行的大恐龙演化而来呢?

进入1920年代,各种非恐龙起源的假说成为了国际科学界的主流思想,主要有“鳄类起源说”、“槽齿类(动物)起源说”。直到 1970代,美国耶鲁大学教授J·H·奥斯特隆再次复兴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并进一步指出:鸟类是由小型兽脚类(食肉性)恐龙演变而来。他的观点得到了一些青年学者的支持,但一直缺乏相应的过渡性化石证据支撑。

1997年3月起,由奥斯特隆领头、美国费城自然科学院组织的鸟类起源研究“梦之队”来到中国考察。在北京这一站,季强在中国地质博物馆里接待了他们,向他们展示了“中华龙鸟”的化石标本。

关于“中华龙鸟”究竟居于何种演化地位,国际学术界继续为此争论不休。

季强坚信自己所掌握的证据和判断,憋着一股劲继续寻找更多的化石证据。

1997年3月,东北地区天寒地冻,季强得知了一条有关化石的消息。在天地一片白茫茫之中,他驱车赶往北票四合屯,但扑了个空,然后又按照新得到的线索赶去锦州,结果还是没见着化石的主人。他只得在这人的家附近找了个小旅馆住下,每隔两个小时就过去敲门,一连守了四天四夜,终于见了那块宝贵的化石。它就是季强和他的合作者在1997年的Nature上发表并命名的“原始祖鸟”。

“原始祖鸟”(Protarchaeopteryx),是季强在辽西地区发现的第二只长羽毛的恐龙。它的外形与美国大片《侏罗纪公园》里那只狡猾而凶残的“杀手”伶盗龙接近,但拥有了真正的羽毛,具有细长的羽轴和对称的羽片,尾部长度达15mm。在演化谱系树上,它要比中华龙鸟更接近鸟类,但比德国的始祖鸟更原始。

1998年,季强和他的团队又发现第三只长羽毛的恐龙――“尾羽鸟”,其尾羽和现代鸟类羽毛的概念完全一致,但它的羽毛是对称的。科学家们大多认为,非对称的羽毛才具有飞行的功能,而尾羽鸟这种对称的羽毛很可能代表了羽毛演化较为原始的阶段。这一发现和研究结论刊发在当年的Nature杂志上。

第二年春节,季强以特邀嘉宾的身份,赴波士顿参加耶鲁大学和美国《国家地理》召开的“鸟类起源和早期起源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长羽毛的恐龙”。在皮博迪自然 历史 博物馆,他和奥斯特隆教授一道,迎来了学术生涯的高光时刻——与会的五百多位科学家中,绝大多数接受了“鸟类是由小型食肉性恐龙演变而来”这一思想,并认为“中国辽西中华龙鸟等珍稀化石的发现是20世纪末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

从这一年起,“鸟类的恐龙起源说”成为国际古生物界的主流共识。1998年10月,国家批准以朝阳市北票四合屯为中心,在方圆46.3平方公里的地区建立起鸟化石群自然保护区。

以“中华龙鸟”为起点,季强和其他中国古生物学者在辽西义县、北票、凌源等地区陆续发现更多长羽毛的恐龙和原始鸟类化石,进一步完善了鸟类起源于小型兽脚类恐龙的理论。其中,来自中科院北古所的周忠和院士、徐星研究员提出了‘树栖恐龙’、‘四翼恐龙’、‘四翼阶段”等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假说和新概念。

中国的“热河古生物群”研究也由此被推向了世界前沿。

2001年Nature杂志新闻版报道了中国古生物研究近年来是如何做到成果频出的。文中谈及中科院两大研究所(南古所和北古所)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它们和中国地质博物馆之间的“紧张关系”。其中特别提到了季强——他当时刚卸任馆长之职、出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说他对古生物学热点地区的热衷,以及在追踪农民挖掘的化石上“很有办法”,让同行们相当“头痛”。

季强嘿嘿一笑,欣然接受了这一“指控”。但他认为自己是出于纯粹的求真之心,而他的批评者则是被部门的得失给困住了。他批评学界那种“山头”的划分,在事实上窄化了科研工作者的视野和格局。

“譬如,一个搞恐龙的人到野外科考,发现了一块和他研究领域无关的化石,常常是不管的,就是拿回来也扔在抽屉里,完全缺乏敏感性,浪费了珍贵的研究材料,也耽误了很多重要研究的进展。从管理上说,这很失败。”

自1995年以来,季强还发现了神州龙、华夏颚龙、金凤鸟、神州鸟、吉祥鸟、热河兽、毛兽、始祖兽、中国袋兽、中华古果、始花古果等珍稀化石,研究触角遍及恐龙、古鸟类、古哺乳动物以及古植物学。

在Science、Nature两大国际学术顶刊上,季强共发表了27篇署名为作者的论文。

回顾四十多年科研生涯,季强把“中华龙鸟”视为自己最重要、最自豪的发现——因着“这个家伙”,害他卷入了国内外的“龙鸟之争”,由此走上一条特殊的研究道路,也“终于在有生之年解决了140多年都没解决的鸟类起源问题”。

2015年,季强在他主编的《腾飞之龙:中国长羽毛恐龙与鸟类起源》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大胆倡议——鉴于人们对鸟类定义的认识越来越不清晰,已经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生物学定义来区别恐龙与鸟类。他建议取消“鸟纲”、建立“恐龙纲”,恐龙纲之下再分“蜥臀亚纲”与“鸟臀亚纲”。

他把目光瞄向了更远的未来,50年甚至一个世纪以后。

“现在响应这一提议的人可能不多。但这就像我们的老祖宗赫胥黎在1868年提出鸟和恐龙可能有亲缘关系一样,当时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然后我在120多年后把它证明出来了,对不对?”

寻找“史上第一个长眼睛的动物”

2018年,因意外得到一块来自哈尔滨的古人类头骨,季强又一脚“跨”进了古人类研究的领域。

事实证明,这是世界上目前保存最完整、最大的古人类头骨化石。有关研究论文和数据一经公布,引来国际古人类学界同行的羡慕。他和倪喜军教授的团队共同合作,由此发现了一个在东亚独立演化的古人类第三支系——“龙人”(homo longi),也是和我们现代人亲缘关系最近的姐妹群。

如果足够幸运,也许能因此揭开近十年分子古人类学最激动人心的发现——“丹尼索瓦人”之谜。除了几颗牙齿和半截指骨,这个消失的古人类群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形态学信息,却被证实给今天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人、南亚澳洲岛屿的美拉尼西亚人留下特殊的“基因遗产”。

这位年过古稀的古生物学家依旧风风火火地奔波于各地:在中越边境追踪恐龙化石,在河北的实验室主持、推动着研究项目,为争取科研经费四处筹划、张罗着。

采访结束之际,我问季强:对地球长达35亿年的生命起源和演化史,在有生之年还有什么想解决的谜题呢?

“我是有一个特别想去解决的——找出地球上第一个长眼睛的动物。”他突然来了劲:几亿年前,很多生物都是没有眼睛的,像珊瑚虫、海绵动物还有多孔虫。它们有的在水中漂来漂去,张着嘴靠过滤其他微生物来获取营养。但是,等到进化到长出眼睛,就变成主动积极地摄取食物,生物进化就以加速度进行了,“所以,我很想搞清楚这个问题。”

“目前,我手头还没有(相关的化石证据),但我知道要去哪里找。”他卖起了关子。那个烦人的老问题又冒了出来——“你说人家到时候会不会又说我乱跨界、多管闲事了呢?”

他像个在密谋着一场恶作剧的孩子,哈哈哈地爆笑了起来。

现代人的直系祖先叫智人,欧洲那边发现的与智人几十年前分离并行发展的叫尼安德特人,遗址很多有DNA。前苏联靠近新疆的丹尼索瓦洞穴里发现的叫丹尼索瓦人(很碎的骨头,但是测出了DNA),和尼人智人都不同,也是早早分离,并行发展。 近日,河北地质大学特聘教授季强博士为首席科学家的国际古人类研究团队宣布,他们于2021年6月25日在《The Innovation》杂志上以封面文章报道了中国东北哈尔滨市发现的中更新世古人类头骨化石的研究成果,正式将该古人类头骨化石命名为人属的一个新人种:龙人(Homo longi),为研究智人起源和人类演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证据。龙人非常强壮,可能是对高纬度地区寒冷冬季的适应,曾在亚洲北部广泛分布。通过比较头骨上的沉积物与钻孔沉积物以及发现于同区域的哺乳动物化石的地球化学指标,发现多条证据都表明龙人头骨可能出自“中更新世”晚期的湖相地层,其年龄可能大于14.6万年,小于30.9万年。 研究团队认为,这一支系可能是与现代人关系最为密切的古人类物种,比尼安德特人与我们更为亲近。这一重大发现可能重塑我们对人类演化的理解。论文主要作者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古人类教授倪喜军、河北地质大学古生物学教授季强、英国伦敦自然 历史 博物馆的古人类学家 Christopher Stringer 等。短短半年,中国再次取得世界级古人类学重大发现。这次的发现,可能也意味着我国的科学家发现了全新的人类种群,从而进一步改写人类进化史。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现代人类的起源一直存在着争议。在中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期的非洲和欧亚大陆上,有其他几个人种与智人共存。这次的研究认为,这块头骨代表了一个新的人种。 半年前,中国科学家首次取得了古人类学DNA研究的世界级成果:在甘肃夏河县青藏高原边缘的白石崖溶洞,发现了世界第二例“丹尼索瓦人”DNA,多国专家纷纷祝贺。这次是对1933年在哈尔滨发现的一个很完整的头骨,给出了一系列科学证据,判定了年代为14.6万到30万年前。仔细分析特征,可以定义一个叫“龙人”的新人种。国外有此“东北发现”报道,中国的团队接受了多家采访。大师外界暂时没有接受“龙人”的定义,依照惯例称为“丹尼索瓦人”,并且只介绍了头骨的完整和神秘。 我国科学家认为,这块头骨来自一个体型巨大的成年男性个体,其年龄大约 50 岁,生活在一个森林覆盖的冲积平原环境中,隶属于一个小规模社区。和智人一样,它们捕猎哺乳动物和鸟类,采集水果和蔬菜,甚至捕鱼。由此,我们不得不猜测人类迁徙是不是由北向南呢?这个研究提供了一个证据,也似乎给我们一个思路,上古文明中心究竟在哪里?东北的土地下究竟有什么?

河北省级质量期刊

1、先说下C刊,经常见到的C 刊,有两个概念。一个是CSSCI(南大核心)的缩写。另外一个是各单位自己,根据省里的文件,结合自己单位的研究优势,从国内外核心数据库进行筛选,和自己单位研究方向结合最近的、办刊质量好的刊物,划归为A类,其次为B类,再次为C类(有些单位成为一、二、三类),其中也有个别没有被任何核心数据库收录的的报刊被划为本单位的核心,比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进入你们单位自己目录的,所有报、刊统一都成为你们单位自己的核心,无论其原来是什么级别的刊物。所以你先要弄清楚你们单位的这个c刊具体指的是什么2、核心期刊,往大了说,包括所有的核心数据库,比如国外的SCI(科学引文索引 )、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 ,国内的中文核心(北大核心)、cssci(南大核心)、统计源(中国科技核心)等等往小了说,就是指中文核心,这个核心在国内虽然不是最权威的,却是最大众化的,以至于核心期刊,成了其代名词,甚至还有人误认为核心期刊就只是北大核心3、如果你们单位c刊就是指cssci,那么它就是核心期刊的一种如果你们单位的c刊,指的是第二种情况,则c刊大部分(甚至全部,具体要看你们单位的目录)都来自于各核心期刊数据库,会有一小部分为非核心刊物。

《河北法学》

河北财政杂志是一本省级期刊。它于2001年创刊,在全省发行,是河北省财政部门指定的官方期刊。河北财政杂志以宣传贯彻落实国家财政政策和政策规定,报道财政工作实践,推动河北省财政事业发展为主要任务,致力于提供有价值的财政信息和分析,促进河北省财政事业发展,使财政管理更加科学、更加公正、更加有效。河北财政杂志以其专业性、实用性、权威性和影响力,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和欢迎。

河北省社科院发表论文

如何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去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时下刚刚召开的全国两会,都深入探讨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对此,我有以下几点理解:一、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包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双重发展、繁荣。不论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都应该而且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适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艺术产品。所以,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并加强资金使用方向与效益的监管,要积极鼓励文化产业发展,对民营文化经济、民营文化系统的文艺人才一视同仁,为他们提供评职晋级、业务培训研讨等方面的同等政策待遇。这方面应该看重的是他们最后的产出成果,是否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向上精神文化需求,这是最根本的衡量标准。而且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有竞争,才有活力和创造力,文化事业领域也是如此,不能是无底洞。同时,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事业项目,也成为创造经济效益的源泉。我们一定要打破传统的那种文化事业只追求社会效益而不管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在不违背基本方向的前提下不必追求社会效益而过于注重经济效益的观念,因为,无论是物质产品的生产还是文化产品的生产,只有两个效益相统一,才能收到持久的显著的相得益彰效果,这种规律是内在的、普遍的。二、努力拓展文化产品的覆盖面、影响力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提和更根本的。文化艺术内在的创作规律是根本的,一方面需要内在的质量,一方面需要社会覆盖面和影响力。举一个例子,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河北学刊》,属于纯学术期刊,在全国业内同类刊物中属于佼佼者,原因就在于恪守稿件质量第一的原则,无论你是领导还是普通作者,无论你是社科院内部的专家学者,还是外省市的,都一视同仁,视文章质量来决定登载与否,这种不徇私情,确保了其杂志质量和在业内的影响力、权威性。从而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也就是业内人士都以在该刊物上发表论文为荣、为水平的体现,同时,该刊物总能收到高质量的来稿。还有《新华文摘》、《领导文萃》、《读者》等杂志,都是高品位文章的结晶,所以读者众多,当然作为自办发行的公开期刊,经济效益也相应地很好。还有一个刊物,河北省文联的《小小说》杂志,面向全国的作者征稿,外省作者的上稿率也非常高,而且对优质小小说给予重奖,这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各地优秀小小说创作者的积极性(这一点,《南方周末》、《燕赵都市报》也同样),所以,《小小说》的影响力、覆盖面非常大,作者群、读者群越来越大,形成了良性循环。我们当下有一些杂志报刊,尤其是学术类的、时政类的,迎合高校、事业单位人员评职称的需要,大搞关系稿、有偿稿件,这一方面无法保障文章质量,另一方面,绝大部分稿件都是本区域的,无形中对外来稿件采用越来越少,在广大范围的影响力、覆盖面越来越小,这样的话,当然会步入“非良性循环。”这种“非良性循环”当然是不利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这只是从出版领域来说,在影视剧创作、文艺作品创作领域也是同样的道理。《乡村爱情》、《金婚》、《错爱》、《家有儿女》、《武林外传》等电视剧长期以来在众多电视台热播,也能验证良性循环的规律。三、要像对待传统文化媒体、平台那样,重视和扶持新兴文化产品生产传播平台建设、新兴文化媒体运作。如今,互联网、手机、光盘、MP3\MP4等电子产品,都是新兴的文化媒体、文化产品生产传播平台,而且比传统的文化媒体更具有优势(互动、快捷、无障碍、成本低、影响力更大、影响范围更广等),目前各级党委政府对这些新媒体在传播文化、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巨大作用与潜力,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这方面的监管力量、文化产品创作队伍建设、硬件设施的体系化建设的力度都不够,而国际社会对此的重视和投入力度相当大,这种反差,使得我们在占领这些新兴文化生产与传播媒体、平台制高点方面很被动,由此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反动、色情文化作品、图片、网站的存在与传播,例如虚假经济社会信息的肆意传播,等等,所造成的现实社会经济政治危害巨大。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一条为奖励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以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本省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国民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制定本办法。第二条省级社会科学成果的奖励分为省长特别奖和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必要时省政府可设立其他社会科学奖。第三条省政府授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具体负责省级社会科学成果奖励的管理工作。各市(地)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市(地)级社会科学成果奖励的管理工作。第四条省级社会科学成果的奖励范围为:本届评奖年度内正式出版的社会科学专著、译著、教材、古籍整理出版物、通俗读物、工具书,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论文,应用性决策咨询报告。第五条省长特别奖的申报条件: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地位,对新学科的建立或老学科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对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显著作用。第六条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申报条件:(一)专著必须是在研究现实和历史的重大问题上有创见,对学科建设有新贡献的。(二)译著必须是译文准确,对研究和解决理论问题及实际问题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三)教材必须是在内容上有新意,结构上有突破,对科研、教学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四)古籍整理出版物必须是切合原意,注释准确,对历史考证、研究有所发现或有重要价值的。(五)通俗读物必须是适应时代需要,并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知识性,在传播和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方面有较重要作用和效益的。(六)工具书必须是体例科学,资料可靠,知识性强,能反映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并有实用价值或学术价值的。(七)论文必须是在学术上有创见,在学科领域居省内领先地位,并能正确阐明重大理论问题或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八)决策咨询报告必须是适应社会实践需要,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对促进本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明显效益的。第七条设立省社会科学成果奖励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定奖励项目和奖励等级。评审委员会应当由从事社会科学工作的专家、学者组成。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应当不少于三分之二。评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设在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负责办理日常工作。第八条省级社会科学成果奖励的申报审批程序:(一)申报社会科学成果奖励的,由申报人(含单位、集体)报所在的市(地)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或者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所属学会(含研究会、协会),经初审后,符合条件的,报省评审委员会。(二)省长特别奖由省长核准授予;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由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核准授予。第九条经批准的省级社会科学奖励项目,授奖前应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一个月内,如有异议,由初审单位提出处理意见,报省评审委员会裁决。第十条省长特别奖,颁发奖励证书、奖杯和奖金。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分为专著类;译著、教材、古籍整理、通俗读物、工具书类;论文、决策咨询报告类。每类设一、二、三等奖,均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奖金数额由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会同省财政厅提出具体意见,报省政府批准后执行。第十一条省长特别奖和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奖金,由省财政支付。第十二条获奖者的事迹,记入本人档案,作为考核、晋升、评定专业职称的重要依据。第十三条省长特别奖和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每两年评审一次。第十四条凡属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而获奖的项目,由授奖部门撤销其奖励,追回奖金,并由责任者所在单位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第十五条评审委员会成员利用职务之便徇私舞弊的,由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取消其评审资格,并由有关主管部门或其所在单位或者行政监察部门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第十六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对呀,首先是找你的目标期刊,其次就是联系编辑,然后进行投稿就可以看呀,很简单,这个领域的代表有:社会科学前沿,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